目前分類:功能性醫學園地 (3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證實,吸菸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最近在歐洲2017年的風濕科年會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更發現:早年曝露於吸菸環境(二手菸),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也明顯提高。這項大規模的研究追蹤誕生於1925年到1950年之間的女性志願者,一直追蹤到1990年,分析對向有70598位女性,最後有1239位罹患類風性關節炎。

研究探討成年人主動吸菸者與被動吸菸者(童年期曝露)與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吸菸者的童年處於吸菸環境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童年是未吸菸環境)的1.73倍。若是童年處於非吸菸環境者的吸菸者則是非吸菸者(童年是未吸菸環境)的1.37倍。研究人員提醒如果要保護孩童健康,無菸環境非常重要。

同時,也另外分析排便習慣與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連,結果發現:有慢性腹瀉的患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是非便秘者的2.32倍,再一次提醒腸道菌叢失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致病的重大危險因子。

吸菸對身體來說,是一種環境毒素的壓力,這種壓力可導致免疫系統過度發炎而患病,而腸道免疫失衡又是自體免疫疾病發病與改善的重大關鍵。功能醫學能透過相關檢測提供檢查與積極降低身體發炎的有效對策,建議大家可以留意這方面的相關資訊。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自體免疫自救解方》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130

參考文獻:

https://www.eular.org/congresspressreleases/New_study_shows_for_first_time_link_between_passive_smoking_in_childhood_and_rheumatoid_arthritis_OP0253_and_OP0120.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關節退化疼痛,研究:該少吃這種油

日文編譯/陳建甫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軟骨退化的「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光是台灣國內就有約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一直以來,醫學上都認為關節炎是因為過度的磨耗而造成軟骨的退化,但是最近卻有一份研究提出了不同見解,表明部分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才是軟骨退化的真凶。 

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公布了一項研究調查,發現長鏈型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會令軟骨跟軟骨下骨出現變質,而中鏈型的飽和脂肪酸的影響則較少。 

研究者表示,以前醫學常識上都認為肥胖時的生活行為或劇烈運動造成的磨損,是造成關節發炎的主因。 

但是這次的研究結論可以發現,飲食生活才是真正的軟骨兇手,這些飽和脂肪酸會蓄積在軟骨上讓軟骨出現代謝異常,導致其容易消耗流失。如此一來,軟骨的緩衝機能就會變弱,關節也會疼痛。 

富含長鏈型的飽和脂肪酸的食材有奶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以及棕櫚油等,因此若想避免軟骨受損,就應該要減少攝取這類原料所製作的料理。 

此外,該團隊也曾進行另一項研究,證實抗氧化物及降膽固醇藥物都能有效減緩脂肪酸傷害關節,進而避免發炎,因此多補充抗氧化的食物如香蕉、牛奶、綠茶等,再配合飽和脂肪減量,就可以有效預防關節炎。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告雖是動物研究,但仍值得我們參考。其中提到可能讓關節軟骨退化流失的是長鏈的飽和脂肪酸,例如奶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以及棕櫚油等等。而椰子油是屬於中鏈的飽和脂肪酸,因此有習慣服用椰子油的人不必擔心。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46457

  •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46457 (2017)
  • doi:10.1038/srep46457

Saturated fatty acids induce development of bo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steoarthritis in rat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北美大約有20%中年的患者為大腸激躁症或者慢性腸道功能失衡所苦。腹脹、便秘、腹瀉或者腹痛等等是常見症狀表現,過去被認為與心理壓力、環境及基因有關(就是原因不清楚)。最近由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飲食改變會直接改變腸道菌叢,抗生素會破壞腸道菌叢的生存,這兩項原因都會導致大腸激躁症。關鍵在於改變腸道菌叢,會影響腸道的蠕動以及清除廢物的能力,更會破壞免疫、神經以及內分泌等網絡的溝通,讓大腸激躁症罹患率大增。當然,情緒壓力仍是改變腸道菌叢型態原因之一,研究人員建議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最能整合飲食以及腸道菌叢的調整,而非單單在情緒處理上。

參考文獻:

  1. Yogesh Bhattarai, David A. Muniz Pedrogo, Purna C. Kashyap.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gut microbiota-related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 2017; 312 (1): G52 DOI: 10.1152/ajpgi.00338.2016

去年也有一篇研究提到腸道菌叢失衡,導致的大腸激躁症很可能偏頭痛或者壓力型頭痛的原因:https://www.aan.com/PressRoom/Home/PressRelease/1434

結論:腸道菌叢失衡關係至大,不可輕忽。許多看似為情緒或者心理困擾,原因可能在於腸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除子宮肌瘤 肥胖身材併發感染風險增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s, UF)是女性常見的子宮腫瘤,發生率約為25-30%,而這些女性中又有50%會出現症狀,例如:陰道出血、骨盆疼痛、嚴重貧血…等,而經腹的肌瘤摘除術(Myomectomy)為目前主要治療方式。

研究也發現肥胖也是造成子宮肌瘤的主因,70公斤重的女性患有肌瘤的機率為50公斤者的3倍,因此發表於《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最新文章分析肥胖者接受經腹肌瘤切除術後的併發症及相關臨床數據。試驗中,共273位受經腹肌瘤摘除術女性依BMI ≤30 kg/m2及>30 kg/m2分為兩組,並接受各項臨床評估。

試驗結果顯示,肥胖與非肥胖者的年齡、孕產次數、肌瘤直徑(DOF)、術後血紅素、住院天數及併發症皆有顯著差異,肥胖者的DOF數值較高且併發症較多(包括:出血、術後發燒、傷口感染及腸阻塞)。

研究人員認為高BMI數值確實會對經腹肌瘤摘除術的各項臨床結果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於肥胖女性接受此類手術時,應更加仔細防患可能併發症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子宮肌瘤,大多數原因在於雌激素過度刺激,導致子宮組織產生病變,肥胖的脂肪細胞,可以把雌激素E2轉化為E1,E1同樣具有雌激素活性,因此肥胖者的子宮肌瘤風險增加不難想像。

此外,肥胖者的子宮肌瘤摘除手術,術後的併發症以及感染風險相對提高,因此,術前最好謹慎評估,若能透過整合醫學的處哩,根本改善體質,斷絕子宮肌瘤的根源,刀或許不必挨,還能降低術後併發症及感染的風險。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with obesity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abdominal myomectomy

Get rights and content
Open Access funded b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2649011630057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刷牙流血、牙齦發炎...研究:可能是缺乏這營養

 
【早安健康/H2U CLUB編輯部】

 你是否在刷牙的時候有過牙齦流血的經驗呢? 

如果久久才一次還好,但如果三不五時就牙齦流血的話,那麼建議先去找牙醫幫你的口腔健康評估一下,看是要洗牙還是學會正確的刷牙技巧。千萬別小看牙齦流血這件事情,因為這可能是牙周病的前兆或者是正在進行中的牙周病,如果長期不在乎,很可能讓你提早成為「無齒之徒」呀,此外,先前曾有研究發現牙齦感染與心臟健康之間可能有關連(Dhadse et al. 2010),光就這點就需要我們好好的關心口腔衛生了。

 在台灣有 90% 以上的成年人有牙齦發炎或牙周病的問題,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都有口腔健康的隱憂在,而最近有一篇發表在營養學期刊的研究告訴我們牙周病與少吃纖維之間可能有點關連存在。

 新研究以參與 NHANES 2009-2012 年研究的 6052 位成年人為對象。依據 CDC 對牙周病的定義,將參與者們分成嚴重、中等、輕微與無牙周病等四種狀況。飲食攝取則由 24 小時飲食回顧問卷收集。研究人員以這些資料來分析牙周病與膳食纖維、全穀類、水果與蔬菜的攝取之間的關係。

 經過統計分析後,結果發現參與研究的美國成年人當中,牙周病的發生與纖維的攝取有相反的關係,也就是說平常纖維攝取較多的人,罹患牙周病的風險會比較低。不過呢,我們不知道的是,到底是直接多攝取纖維讓牙齦比較健康,還是平常多攝取纖維的人有比較好的口腔保健習慣。

鄭醫師補充:

一般而言,多攝取纖維可以降低消化道疾病、憩室性疾病、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冠狀動脈等疾病的發生率甚至可幫助糖尿病控制等等。

腸道有問題,牙齦容易出血,所以牙周病的原因,一部份來自於腸道。腸道健康與纖維攝取量有關,知道了這層連結,上述研究之所以如此,一ㄥ該一目了然。要幫助牙齦降低出血,除了口腔健康,腸道健康也是決定關鍵。

參考文獻: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 Samara Joy Nielsen
  • Maria Angelica Trak-Fellermeier
  • Kaumudi Joshipura
  • and Bruce A Dye

Dietary Fiber Intake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 among US AdultsJ. Nutr. jn237065first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6, 2016doi:10.3945/jn.116.237065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6/10/26/jn.116.237065

 接下來我們對照另一篇關於纖維可以保護腸壁的研究,阻止細菌入侵腸壁的研究,纖維、腸壁以及牙周病三者關連就會更清楚了。

這東西吃太少,小心細菌入侵腸壁!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Cell》刊登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最新發表,研究團隊指出,高纖飲食(High-fiber diet)可能有助於預防腸道內細菌感染,因為當消化系統中原先對身體有益的菌叢,若無法獲得足夠天然纖維(fiber)作為食物,很可能會開始啃噬腸道內壁的黏液層(mucus layer),而侵蝕的結果可能導致其他病原菌有機會侵入腸壁。

 

 

研究中作者以特殊培育、生來就不具有腸內菌的小鼠作為實驗動物,並將14種人類腸道已知的正常菌株植入小鼠腸道;並以基因技術追蹤不同纖維含量的飲食對每種菌株的存活及活躍程度所造成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在腸道病原菌出現的情形下,從最低限度加工的穀物和植物獲得約15%纖維飲食的小鼠,其腸道黏液層保持完整,且病原菌並無法充分佔據腸道;然而當作者將小鼠的食物換成不具纖維的飲食,即便只過了幾天,部分腸道內微生物即開始啃噬腸道黏液層,而病原菌亦因此入侵腸壁。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High-fiber diet keeps gut microbes from eating colon's lining, protects against infection《Medical Express》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6-11-high-fiber-diet-gut-microbes-colon.html

 

研究刊登在《Cell》第167卷第5期 第1339-1353頁

 

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6)31464-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周病 竟與男人勃起障礙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很多人並不知道,牙周病竟然也與男人勃起障礙有關。中國一項研究發現,男性若有牙周病等慢性口腔感染性疾病,很容易影響血流,進而增加勃起障礙、心臟病、中風等風險。

 

 

牙周病與勃起障礙 息息相關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性功能障礙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otence Research)。研究作者指出,牙周病等口腔慢性細菌感染性疾病是成年人掉牙主要原因之一,過去研究顯示,牙周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也較容易有全身性發炎反應,當身體有全身性發炎反應,便可能引起動脈硬化、中風,而這些也都與勃起障礙息息相關。

 

 

研究資深作者中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趙志剛醫師表示,目前醫界還不太清楚牙周病患者出現勃起障礙的真正原因。因此現在要建議勃起障礙患者檢查牙齒,或者要請慢性牙周病患者注意自己的性功能變化,都還言之過早。不過如果告訴慢性牙周病患者,這種病與勃起障礙有關,可能會有一點好處。

 

 

40歲以下、59歲以上 情況特別明顯

研究團隊分析2009年至2014年間的5份研究報告,研究含括約21萬3千人,年齡介於20歲到80歲。研究顯示,慢性牙周病患者很常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特別是40歲以下、59歲以上族群,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研究人員調整糖尿病等變數後發現,牙周病患者的勃起障礙發生率比沒有牙周病者多2.28倍,並指出慢性牙周病與一些慢性疾病有關,因此建議民眾要多注意口腔清潔、衛生,這樣可以減少牙菌斑、避免牙齦發炎。牙周病患者若接受治療,好好控制、減少發炎反應,或可降低勃起障礙風險。

鄭醫師補充:

類似的研究過去也曾發表過。牙周病的細菌會導致身體發炎(包含血管),進而影響心血管健康。大部分的陽痿患者與血管檢康出問題有關。

有牙周病務必找專科醫師處哩,並養成正確的潔牙習慣。降低陽痿的關鍵,儘量減少血管慢性發炎的機會。血管是否有慢性發炎,功能醫學有直接的檢查可以直接瞭解,無須猜謎。

參考文獻:

Chronic periodontitis and the risk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 J Impot Res.  2016;  (ISSN: 1476-5489)

Liu LH; Li EM; Zhong SL; Li YQ; Yang ZY; Kang R; Zhao SK; Li FT; Wan SP; Zhao ZG

http://www.nature.com/ijir/journal/vaop/ncurrent/abs/ijir201643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呀〜別為了增加肌肉線條,卻減了性功能!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健身會影響性功能和性慾嗎?醫師指出,完美的健美比例,是很多男性夢寐追求的理想身材,尤其是適當的健身對性能力和性功能有加分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錯誤的健身方式,卻會影響性功能,讓幸福遠離。

男人呀〜別為了增加肌肉線條,卻減了性功能!

國外研究發現,1天跑6哩 (9.6公里) 的路程會降低體內將近1/5的睾酮素含量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醫科周碩渠醫師指出,男性性功能決定睪固酮多寡,在一般從事健美運動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聽過高肌肉量,有助於保持高「睪固酮水平」的說法。兩者的因果關係是相當密切的,很難分離出何者為因,何者為果。

長跑訓練 睪固酮分泌低

基本上,提高肌肉量可以幫助提高體內的睪固酮。同樣的,提高體內的睪固酮,亦有助於提高肌肉量,但過度的訓練會累積皮質醇(cortisol),反而容易降低肌肉量以及睪固酮分泌,不僅要盡量避免,更要防範引起性功能障礙。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1天跑6哩 (9.6公里) 的路程會降低體內將近1/5的睾酮素含量,目前背後確切原因仍不明,但研究推測,投入高里程的體能訓練,會暫時中斷大腦與體內製造賀爾蒙的腺體之間的溝同橋樑,容易造成睪固酮低下症狀。

完美的健美比例,是很多男性夢寐追求的理想身材。

性功能低下 關鍵睪固酮

周碩渠醫師強調,男性大概在30歲左右,睪固酮就會開始下降,而下降的幅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大;但相對的,如果睪固酮的水平高過(正常約300-1000 ng/dl)的話,身體遭受副作用反彈的機率也會越高。

特別是,超出的睪固酮會轉化成雌激素,容易導致女乳症、禿頭、體毛增生等症狀。這些症狀經常發生在使用各式類固醇的健美運動員身上。所以,對於希望增加肌肉量的男性,更要專注於提高睪固酮,避免造成性功能低下風險出現。

快速減重 睪固酮分泌低

專業營養師蘇妍臣也提醒,許多肥胖男性多以為「愈多肌肉,愈少脂肪」就是健康代表,殊不知在快速減重之下,如果攝取過少的熱量,或是攝取過少(<15%)的脂肪,會造成熱量不足,人體脂貯量快速改變,進而影響到睪固酮的分泌。

接著,努力健身的男性們,就會發現肌肉線條怎麼樣都練不起來之外,可能還會發生羞於啟齒的煩惱—「男性性功能降低」!

【健康小叮嚀】:

減重健美不是光靠努力運動,狂衝肌力訓練就可以。如果因為求快速減少體脂肪,滴油不碰或是節食過度,進而影響到「睪固酮貯量」,除了肌肉練不成之外,另一半可能也會在意你的「性功能下降」,造成幸福遠離。

鄭醫師補充:

過度運動會影響內分泌,導致性功能障礙,不管男性女性皆然。

國外報導引用諸多文章甚至建議大家對於馬拉松這種極限跑步運動最好別輕易嘗試,有諸多不良的身體反應可能發生:

http://www.testshock.com/running-and-testosterone/

相關研究參考文獻來源:

本篇報導參考文獻:

Br J Sports Med. 2000 Aug; 34(4): 273–278.
PMCID: PMC1724199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erum testosterone in chronically trained, high mileage 40–55 year old male runner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只護眼!葉黃素這樣吃,抗發炎、降心臟病風險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不只顧眼睛,葉黃素對慢性病也有好處!葉黃素是一種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多年以來都被認為有助於預防與老化相關的眼睛病變,包括黃斑部退化、白內障等。不過,葉黃素對眼睛的保健功效,也可以擴大到全身。近期的研究就認為,葉黃素也能降低中風、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葉黃素能抗發炎、增加好膽固醇,有助預防心臟、代謝疾病

 

 

在一項大型的整合分析中,研究團隊從超過4000篇的醫學文獻中,挑出相關性最高的71項已出版研究報告,包括超過38萬7千人的案例。分析結果顯示,攝取較多的葉黃素或血中葉黃素濃度較高,都能夠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中風或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來自ErasmusAGE老化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導人Elizabeth Leermakers認為,葉黃素所具有的抗氧化、抗發炎能力,或許是對於心臟代謝健康有益的原因,因為氧化壓力和發炎也是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因子之一。而分析研究的結果發現,血液中葉黃素濃度最高的前三分之一,相較攝取較少葉黃素的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風險降低了12%、中風風險減少18%,代謝症候群則少了25%。

 

 

先前的眾多研究,已顯示出葉黃素的多種好處。在血脂方面,葉黃素濃度較高與血脂濃度、特別是高密度膽固醇(HDL)的改善顯著相關。另外,葉黃素能夠活化免疫系統的分支,藉此抑制慢性發炎,而發炎則是另一個與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相關的隱藏因素。葉黃素也能減少動脈血管增厚,避免血流不順暢所導致的心臟病及中風風險提高。

 

葉黃素來源

 

 

根據健康網站「Webmd.com」,富含葉黃素的食物來源包括花椰菜、菠菜、羽衣甘藍、玉米、橘色甜椒、奇異果、葡萄、柳橙汁、櫛瓜、南瓜等。另外,蛋黃也是良好的葉黃素來源。

 

 

葉黃素是一種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因此適合與含有健康脂肪的食物搭配,增加吸收率。另外,不論是吃天然食物或營養補充品,每天攝取6毫克的葉黃素,就能降低白內障、黃斑部退化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葉黃素是一種抗氧化營養素,功能醫學分析抗氧化來源是否足夠的檢測,也會針對葉黃素做檢查,一個人到底攝取夠不夠,檢查看結果便能一目了然。

不只是心血管健康,研究人員在九月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呼吸系統的健康促進以及死亡率的降低,葉黃素也有幫助:

The effects of lutein on respiratory health across the life course: A systematic review

Melo van Lent, Debora et al.
Clinical Nutrition ESPEN , Volume 13 , e1 - e7
http://www.clinicalnutritionespen.com/article/S2405-4577(16)30095-X/abstract
 
本篇報導的參考文獻發表於年初:
  • Elisabeth TM Leermakers, 
  • Sirwan KL Darweesh, 
  • Cristina P Baena,
  • Eduardo M Moreira, 
  • Debora Melo van Lent, 
  • Myrte J Tielemans, 
  • Taulant Muka,
  • Anna Vitezova, 
  • Rajiv Chowdhury, 
  • Wichor M Bramer, 
  • Jessica C Kiefte-de Jong,
  • Janine F Felix, 
  • and Oscar H Franco
The effects of lutein on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cross the life cour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Am J Clin Nutr ajcn120931;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3, 2016.doi:10.3945/ajcn.115.1209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膽固醇健康?心病風險仍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慢性發炎跟疾病有關,此一學說是在25年前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當時2位澳洲科學家,貝利.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羅賓.華倫(Robin Warren)首度提出引發胃潰瘍的原因不是壓力或過辣的食物,而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這個發現讓他們2人贏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後來心臟病學也有了相關突破。

血管發炎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

早在1800年代中期,知名的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紹(Rudolph Virchow)就已察覺,血管受損發炎很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但這項主張在他在世時未受重視,後來亦逐漸為人所遺忘,接著到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之間,膽固醇理論興起,在那之後,如何降低膽固醇就成了醫界的狂熱執念,更為製藥公司與食品製造業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商機。

心臟病或中風者 半數膽固醇是正常的

但是醫學研究卻顯示,心臟病或中風患者中,有半數的膽固醇值其實是正常的,所以在1980年代,有些心臟科醫師開始重新審視菲爾紹的發炎理論,而最新突破則來自2000年開始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中一項的研究對象是2萬8千名原本健康的停經後婦女。

體內發炎 有心臟病機率5倍

監控結果揭示了一項全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這是一種由肝臟生成的生化物質,會在體內有發炎現象時出現在血液中,C反應蛋白值最高的族群和最低族群相比,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5倍,中風或有心臟病的機率是4倍。

C反應蛋白有效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據該研究小組表示,在那些不具傳統風險因子的婦女身上,C反應蛋白可以有效預測她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含膽固醇在內的12項風險因子中,C反應蛋白值的準確度最佳

25%的美國人膽固醇值為正常或偏低

據里德克醫師估計,大約有25%的美國人膽固醇值為正常或偏低,使他們誤以為自己高枕無憂,但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C反應蛋白值偏高,這意味著有數百萬的人不知道自己未來罹患心血管毛病的風險偏高

我們可以把動脈中的輕微發炎,視為一團默默延燒的安靜火焰,不斷侵蝕周遭組織,最終導致血管變得脆弱,動脈斑塊破裂,直接引發心臟病與中風,C反應蛋白與發炎的關係,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心臟病與中風患者的膽固醇值在正常範圍內。(本文摘自/接地氣:大地是最好的醫生,修復體內抗氧化系統,對抗自由基/漫遊者文化出版)

鄭醫師補充:

欲知自己身體是否持續有發炎反應,測一下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即可知道,這是價格相當低廉的檢查,但對於心臟病風險的預測有絕佳的準確度。萬一過高,最好戒由健康的生活型態以及飲食來幫助身體降低發炎,降低不當的身體發炎可預防許多疾病,不只是心臟病而已。

參考文獻:

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heart_vascular_institute/clinical_services/centers_excellence/womens_cardiovascular_health_center/patient_information/health_topics/c_reactive_protein.html

http://www.webmd.com/heart-disease/guide/heart-disease-c-reactive-protein-crp-testin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營養素的抗癌之王:從這些食物補充,還能控血糖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不常聽到的微量元素,也可能是增進整體健康、幫助抗癌防糖尿病的關鍵!近年來,礦物質硒由於具有抗氧化的效果,能夠保護細胞免於損傷,吸引了許多注意。雖然人體所需量很少,但卻對人體的各種機能非常重要

 硒是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對認知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統和生育力都很重要。這種礦物質原本存在於土壤和水源中,並會經由食物鏈自然轉移到各種生物體內。食物中的硒含量,則取決於生長環境的土壤和水源中的硒含量

 硒的健康效果

 《吃對保健食品!:江守山醫師教你聰明吃出真健康》一書中指出,硒是人體用於製造穀胱甘肽過氧化酶的成分之一,這種酶能夠幫助人體解毒、避免細胞膜破裂並活化免疫系統,有助於預防癌症

 江守山醫師解釋,美國亞歷桑納癌症中心的一項研究中,受試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並分別服用200微克的硒及安慰劑。研究結果發現,硒能夠降低66%的攝護腺癌、50%的大腸癌,以及40%的肺癌。此外,受試者的癌症死亡率下降了50%,總體死亡率則減少了17%。因此,硒也被稱為「抗癌之王」。

 在另一項荷蘭的研究中,研究者測試了受試者腳指甲中的硒含量,並藉此估計受試者的長期硒攝取量。研究者發現,腳指甲中的硒含量越高,前列腺癌罹患風險就越低。硒參與了人體內前列腺素的製造,能夠控制發炎反應,並減少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相關的發炎

 作為抗氧化劑,硒和維生素E能夠密切合作,預防自由基生成,並可能降低皮膚癌風險、預防曬傷

另外,穀胱甘肽過氧化酶也能保護胰島β細胞,使他們不會被氧化破壞。胰島細胞的機能正常,才能促進糖分代謝、降低血糖,達到預防糖尿病。另外,硒還具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的效果,有助於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硒攝取不足或過量的危機

  缺乏硒會導致免疫力低落、生長緩慢、肌肉退化、貧血、影響生育功能等問題。不過,硒缺乏症在全世界都較為少見,通常是多年的攝取不足才會引起症狀,且多只發生在土壤含硒量特低的地方。

 相反地,過量攝取硒也可能導致中毒,並引起疲勞、腹瀉、掉髮、關節痛、指甲變色脆化、噁心等問題

 

 每日建議攝取量及食物來源

 

硒是一種怕熱的礦物質,會在加熱過程中漸漸耗損,因此應避免過度烹調。根據衛生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六版,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50微克,懷孕、哺乳婦女則分別應增加攝取到60及70微克。

 天然食物中,巴西堅果的硒含量特別高,每盎司(28.3公克)中含有543微克的硒,每100公克的牡蠣中含有77微克,大比目魚和鮪魚則含有36.5微克。肉類、海鮮、堅果類等都是硒含量較高的食材,在蔬菜中含量較高的則有乾香菇、乾木耳、大蒜等

鄭醫師補充:

現代人對於硒的缺乏超乎想像,關鍵在於土壤的汙染,讓農作物無法從土地吸收到足夠的礦物質,當然也包含硒。硒不僅可以抗氧化、抗癌,在功能醫學檢測中,抗氧化營養素的檢測除了維他命C、E之外,也會合併檢查硒。

許多人不知道身體合成甲狀腺素也需要硒。而重金屬汞過高的問題,會讓硒不足,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因此硒的補充可以改善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問題,不管是硒不足或者是因為重金屬過高都可以考慮,甲狀腺功能低下者,除點之外,建議合併硒的補充,相對來說比較沒有副作用。食物來源可以多攝取之外,若想要以營養品來補充,可以考慮食物狀態的硒來補充比較有效率且安全。

最後提醒:有補充硒的人最好透過檢測來監控是否在安全範圍外,避免產生濃度太高而發生的健康風險。

參考原文說明:

http://www.stopthethyroidmadness.com/selenium/

參考文獻:

Biol Trace Elem Res. 1995 Jan-Mar;47(1-3):349-53.

Effects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on thyroid hormone metabolism in phenylketonuria subjects on a phenylalanine restricted die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間血糖波動藏危機 夢魘誤為鬼壓床

 

血糖控制若不夠理想時,應該要積極考慮儘早使用胰島素,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醫師表示,有些患者只注意日間的血糖值,卻忽略夜間血糖波動尤其是降低的隱藏危機,其症狀包括夢魘、抽筋、饑餓感等,患者誤以為是鬼壓床、嘴饞,殊不知這正是血糖不穩的警訊,應記錄症狀並與醫師討論是否有調整治療方案之必要。

鄭醫師補充:

血糖過低,對身體是一大警訊,影響的是全身的系統,當然也包含中樞神經以及精神狀態的穩定性。

血糖波動過大,尤其是出現低血糖時,容易影響精神狀態已及睡眠,但一般人往往毫無知悉。除了這 篇報導提到的夢饜、夜驚、以及抽筋等等,嚴重甚至出現幻覺等等。 篇報導提到的夢饜、夜驚、以及抽筋等等,嚴重甚至出現幻覺等等。大多以容易冒冷汗、情緒起伏以及間歇性的恐慌感居多,同時伴隨吃東西後帶來的短暫穩定,但食欲往往難以控制。

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飲食控制以及規律運動,可以幫助血糖穩定,擺脫這些擾人的症狀。

參考資料:

https://nobullying.com/sleep-terrors-in-adults/

https://www.niddk.nih.gov/health-information/diabetes/preventing-diabetes-problems/low-blood-glucose-hypoglycemia

http://www.healthline.com/health/low-blood-sugar-effects-on-body

是否有血糖不穩定的情況,面臨胰島素抗性的風險嗎? 利用以下的小測驗來找出解答。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胰島素測驗*

 

我嗜吃甜食,在剛吃完之後會有短暫的活力與好心情,之後就如洩氣的皮球。

 

我有糖尿病、血糖過低或酗酒的家族史。

 

我暴躁易怒、焦慮、疲倦與緊張不安,或是有斷斷續續的頭痛,但是吃過飯後會有暫時覺得好一點。

 

突然站起來時會感到暈眩。

 

在用餐後的二至三小時,我會感到顫抖。

 

我吃的是低脂飲食,可是體重依然如故。

 

在誤餐的情況下,我會覺得暴躁不安與易怒、衰弱或疲倦。

 

如果吃了碳水化合物(鬆餅、硬麵包、麥片、煎餅等),好像一整天就無法控制地一直吃。

 

一開始吃甜食或碳水化合物之後,就無法停止。

 

如果吃魚或肉類與蔬菜,感覺比較好,但是在吃麵食、麵包、馬鈴薯與甜點的大餐之後,我會覺得昏昏欲睡或「茫茫然」。I

 

餐廳的麵包籃是我的最愛。

 

在吃完甜食之後,我會感覺心悸。

 

我對鹽分敏感(我會水腫)

 

如果沒有吃早餐,下午會有恐慌的症狀。

 

如果早上沒有喝咖啡,就提不起精神。

 

我經常感覺悶悶不樂、不耐煩或焦慮。

 

我記憶力不佳,也無法集中精神。

 

吃東西可以讓我冷靜下來。

 

在吃過東西之後的幾小時,我會覺得疲倦。

 

晚上會盜汗。

 

我經常感到口渴。

 

我好像經常受到感染。

 

我大部分的時間都覺得很疲倦。

 

我的腰圍過重(腰臀比>0.8—肚臍四周的腹部與臀部頂端骨頭隆突處四周的比率)

 

我的毛髮在應濃密處稀薄,又長在不應該生長之處。

 

我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不孕。

 

我有高血壓。

 

我有心臟疾病。

 

我有第2型糖尿病 (曾被稱為成年發病型糖尿病)

 

我有慢性的黴菌感染(鼠蹊搔癢、陰道酵母菌感染、或是皮膚有塊狀乾燥脫皮)

0-9:輕度

10-14:中度

15以上:重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使用抗生素 容易出現第一型糖尿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美國最新動物實驗發現,老鼠若頻繁接受抗生素治療,很容易產生第一型糖尿病,研究中,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抗生素劑量相當於孩童接受中耳炎治療所使用的抗生素劑量

 抗生素可能影響胰島細胞發炎反應

 研究作者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轉譯醫學與微生物學教授馬汀.布拉瑟表示,研究顯示,老鼠經過三個抗生素療程後,第一型糖尿病發生機率大幅上升。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在台灣,第一型糖尿病為常見兒童、青少年內分泌疾病,每年十萬人中約有1.5人發病,盛行率約千分之0.5,第一型糖尿病人數估計約有一到兩萬人。

 布拉瑟解釋,抗生素會改變腸道細菌生態,這可能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免疫細胞T細胞出現變化,胰臟中的胰島細胞專門負責製造胰島素,而這些改變可能導致胰島細胞發炎反應加劇,增加第一型糖尿病風險。布拉瑟指出,過去有其他研究發現,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的小孩,腸道細菌生態往往與健康小孩不太一樣。不過這項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還需要做更多研究,才能有所定論。

 使用抗生素 最好抱持謹慎態度

 這項研究結果並不是要家長、醫師完全避用抗生素,而是要家長最好和醫師討論一下,以了解小孩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何時使用較恰當。

 布拉瑟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每20到25年就翻倍成長,患者人數增加之快,不太可能是基因改變造成,觀察一些其他因素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小孩使用抗生素情況也變得非常普遍,以10歲兒童來說,平均都曾接受10項抗生素療程,或許兩者有些關連性。

 研究人員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老鼠在三個不同時間點接受低劑量抗生素治療,另一組老鼠則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研究中所使用的老鼠相當於6個月大到1歲大嬰兒。結果顯示,接受抗生素治療的老鼠較容易產生第一型糖尿病,罹病風險為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老鼠的兩倍之多。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8月22日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學」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

鄭醫師補充:

第一型糖尿病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先天的糖尿病,但這篇研究提醒我們,可能由抗生素的使用來誘發。這真是值得專業醫師以及家人留意的研究報告。

臨床上,經常使用抗生素的孩童,例如重複感染的中耳炎,往往不會免除抗生素的再次使用,,相反地,幾次使用下來,幾乎沒有抗生素不行,長期下來,腸道菌叢為抗生素改變,抗生素也導致胰島素發炎,長期下來,糖尿病風險提高,言之成理。

抗生素使用必須非常非常謹慎,大人孩童甚至是年長者皆然。

參考文獻:

Antibiotic-mediated gut microbiome perturbation accelerates development of type 1 diabetes in mice

  • Nature Microbiology 1, Article number: 16140 (2016)
  • doi:10.1038/nmicrobiol.2016.140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microbiol201614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囊性卵巢女生喝豆漿 研究:幫助平衡荷爾蒙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月經好久沒來,又一直發胖、長痘痘?當心!妳有可能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也就是荷爾蒙分泌不正常,導致排卵異常、月經周期紊亂。國外研究發現,適度補充富含大豆異黃酮的豆漿,有助平衡荷爾蒙、改善血糖代謝、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豆漿有助平衡荷爾蒙 降低糖尿病心臟病風險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伊朗卡尚醫學科學大學(Kas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的研究指出,黃豆與其製品含有豐富的植物性雌激素「大豆異黃酮」,能幫助改善荷爾蒙失調。

此研究以70名年紀介於18~40歲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作為受試者,研究員隨機讓一半的人連續12周、每天服用50毫克的大豆異黃酮補充劑,這個劑量大約相當於一杯500c.c.的豆漿。另外一半的受試者只服用安慰劑。

國外研究發現,喝豆漿可能可以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的血糖和血脂。

研究員要求受試者保持平時的運動量,並且避免服用其他的營養補充品。研究的最初和最後,受試者都接受抽血檢查,以便測量血液中的荷爾蒙與脂肪濃度,以及胰島素阻抗和發炎的生物指標(biomarkers),而胰島素阻抗和發炎情況都與第二型糖尿病、中風、心臟病有關聯。

結果發現,與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服用大豆異黃酮的女性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較低,表示對於胰島素的阻抗也較低。而且,她們的睪固酮(一種男性荷爾蒙)、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都比較低

因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喝豆漿,可能可以減少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研究已刊登於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的《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鄭醫師補充:

多囊性卵巢是標準的荷爾蒙失調疾患,包含雄性激素太高以及胰島素抗性的兩大問題。但主要問題仍是雄性激素過高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這篇研究報導提到大豆異黃酮,這是植物性比較接近雌激素作用的補充品,也就是利用做用比較弱的類雌激素物質平衡雄性激素太高的問題,進一步改善胰島素抗性的狀況,降低肥胖以及心血管風險,建議有多囊性卵巢困擾的人,可以參考這項輔助療法並應用來改善多囊性卵巢的症狀。

參考文獻:

  1. Mehri Jamilian, Zatollah Asemi. The Effects of Soy Isoflavones on Metabolic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6; jc.2016-1762 DOI:10.1210/jc.2016-17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控制好10件事,90%的中風都能預防!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在這篇刊載於《The Lancet》的發表中,作者自2007年1月開始,持續至2015年8月,收集32個全球不同的國家、共26,919位受試者的資料,並進行相關分析。實驗結果發現,有10個可控制的風險因子,影響了約90%的中風案例;在可控制的變因中,又以高血壓(hypertension)最具重要性。

 根據分析數據,若將高血壓風險因子消除,可能可以減少約48%的中風案例發生。作者同時也分析其他風險因子去除後,可能減少的潛在中風案例百分比,數據如下:缺乏運動(Physical inactivity):36%;不良的飲食習慣(Poor diet):23%;肥胖(Obesity):19%;抽菸(Smoking):12%;心臟相關問題(Heart causes):9%;糖尿病(Diabetes):4%;酒精(Alcohol use):6%;壓力(Stress):6%;血脂(blood fats):27%。

 作者表示,若將十項風險因子一起進行剔除計算,結果顯示有機會減少全球潛在中風案例約90.7%。然而,各項中風風險因子的重要性,可能因不同地區而改變。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How 9 out of 10 strokes could be prevented《CBS NEWS》

 http://www.cbsnews.com/news/how-9-out-of-10-strokes-could-be-prevented/

 研究刊登在《The Lancet》的網頁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6)30506-2/abstract

鄭醫師補充:

中風,當然與高血壓的關連性最高。但什麼原因導致高血壓?其實前面幾項危險因子,已經告訴我們答案,而對中風來說,但若能提早介入,效果最好。

總的來說,透過生活型態以及飲食調整,改善身體的代謝,即能做好預防中風的風險管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周攝取逾5份 吃堅果 減緩身體發炎

不少人都知道,吃堅果對健康有好處。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一星期吃五份以上堅果,或以堅果取代動物性脂肪,似乎可以減少身體發炎反應

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研究團隊以五千多位民眾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吃較多堅果的人,體內發炎生化指標較低,研究結果或可解釋為什麼堅果有益身體健康。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七月二十七日出版的〈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研究通訊作者布萊根婦女醫院網絡醫學科流行病學專家鮑英表示,不少人口研究認為,堅果對心臟、新陳代謝系統有保護作用,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等心臟、新陳代謝疾病。在這些疾病發展過程當中,發炎更是重要關鍵。這項最新研究發現,堅果或可減少全身系統性發炎反應。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交叉分析美國護理師健康研究、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等數據。研究人員運用問卷評估受試者飲食習慣,並為這些人抽血檢測C反應蛋白(CRP)、介白素六(IL6),以及腫瘤壞死因子受體二(TNFR2)等發炎指標

研究人員調整年齡、健康狀況、生活習慣與其他變數後發現,若一星期吃五份以上堅果,其C反應蛋白、介白素6濃度都比不吃堅果者低。每星期以三份堅果取代紅肉、加工肉品、雞蛋或精製穀類食物的人,C反應蛋白指數、介白素六指數都大幅降低

鄭醫師補充:

堅果像核桃這類食物,含飽和以及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比較高,是好的油。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魚油這類Omega-3脂肪酸,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數不清的研究早已證實。現代人體內的Omega-3濃度一般來說都偏低,即使Omega-6(各種植物油)的攝取足夠,身體仍容易發炎。

多吃堅果有益健康,不只是廣告詞而已,提醒我們攝取優質脂肪的重要性,尤其是Omega-3。要加強Omega-3攝取,堅果以及沒有汙染的魚類以及魚油都是可以考慮的來源。

參考文獻:

  • Z. Yu, V. S. Malik, N. Keum, F. B. Hu, E. L. Giovannucci, M. J. Stampfer, W. C. Willett, C. S. Fuchs, Y. Bao. Associations between nut consumption and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6; DOI: 10.3945/ajcn.116.1342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抗生素和剖腹產可能影響幼兒腸菌

(中央社華盛頓15日綜合外電報導)兩項新研究在新生兒如何累積保護性腸道細菌上,提供目前為止最清晰的概要,也是抗生素和剖腹產可能擾亂寶寶這項發展的最新證據

美聯社報導,腸內菌往往不被人重視,不過這類菌不僅幫助消化食物,也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要角。一般認為,人體內的腸菌種類和數量可影響肥胖、消化系統疾病,甚至是氣喘和過敏等自體免疫疾病。

但幼兒是如何發展自己獨特的腸內菌,外界幾乎一無所知,今天這些研究在緊密追蹤寶寶至學步期後推斷,1到3歲是發展腸道微生物群系的關鍵期

儘管如此,率領其中1項研究的紐約大學(NYU)布雷塞博士(Dr. Martin Blaser)提醒說:「沒有在這段關鍵期的適當年齡發展出適當腸菌會有何結果?我們不知道答案。」

布雷塞研究團隊利用每月糞便採樣追蹤腸菌變化,研究43名美國新生兒到2歲,麻州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團隊則追蹤39名芬蘭幼兒到3歲。

兩項刊登在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幼年時期不斷使用抗生素,會使得被視為健康微生物群系一環的細菌多樣性減少

兩團隊將繼續追蹤這些幼兒,看看微生物群系早期差異是否真的會影響往後的健康狀況。麻州綜合醫院胃腸道部門主任塞維爾(Ramnik Xavier)表示,目前他們提供另個理由,解釋「3歲前開立不必要抗生素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鄭醫師補充:

剖腹產的小孩,根據過去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自然產的小孩健康狀況差一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腸道菌的影響。自然產在經產道時,可以增加腸道細菌的多樣性。

腸道菌會影響免疫力、消化肥胖甚至是大腦健康及個性,絕不可等閒視之。不管是對小孩或者是大人來說,維持腸道菌叢的多樣性與菌叢平衡,對健康來說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參考文獻:

Natural history of the infant gut microbiome and impact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on bacterial strain diversity and stability
Antibiotics, birth mode, and diet shape microbiome maturation during early lif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弟弟常休兵 竟因糖尿病引起

 一名三十多歲男子,最近在和老婆愛愛時,經常無法正常勃起,小弟弟竟然休兵了;年紀輕輕就有此困擾,著實讓他嚇一跳,也讓他老婆擔心不已。在老婆催促就醫之後,竟然發現他血糖過高,原來有糖尿病。醫師指出,有很多勃起功能障礙患者都有糖尿病,主要還在於糖尿病會影響神經與血管健康,進而導致無法勃起。

 誤以為用藥治療副作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柯明中表示, 門診中,有不少因為勃起功能障礙病人會要求用藥治療;殊不知,其中有很多是因為有糖尿病與高血壓所引起的。而這些糖尿病與高血壓病人,卻誤以為用藥治療疾病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副作用,進而不吃藥控制疾病。

 糖尿病會影響全身神經與血管

 其實,糖尿病與高血壓不治療,才反而會使得勃起功能障礙更加嚴重;柯明中主任解釋,因為糖尿病與高血壓會影響全身的神經與血管,所以會使陰莖動脈彈性降低,陰莖動脈無法放鬆、擴張之下,動脈灌血速度不夠快,進而容易導致陰莖勃起硬度不夠

鄭醫師補充:

不要小看糖尿病,糖尿病的後遺症與併發症比一般人想像多很多。包含這篇報導提到的性功能障礙。提醒大家留意。透過運動飲食甚至是藥物(真的沒辦法的話),降低血糖濃度恢復正常,性功能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目前在整合醫學的治療上,有非常好的營養建議可以根本改善糖尿病體質,這方面的研究,哈佛醫學院的Joslin Diabetes Center有非常傑出的研究報告,研究證實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降低藥物使用,我把中文相關書籍介紹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世界糖尿病權威金良城博士與哈佛醫學院喬斯林糖尿病中心最新研究成果
  糖尿病可以回復!不必用藥,人人都能做到!

  經過科學實證的8大抗糖尿病攻略、啟動體內重置機制,恢復應有健康!
  ‧實踐1項,第二型糖尿病就能獲得起色
  ‧完成8項,不但能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甚至可能逆轉復原

  搭配金博士設計的12週行動計畫
  ★從飲食著手
  70%碳水化合物,15%蛋白質,15%脂肪,以低脂高纖的飲食,增強胰島素敏感度。
  ★調整身型
  減重5%~7%、增強肌肉葡萄糖吸收力 。
  ★釋放壓力
  睡眠充足,活化自己的自然抗氧化劑。
  從此重置體內葡萄糖代謝機制,擁有健康生活!

中文參考書目: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7359

中文書內容試閱: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07359

對原文書籍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另一本書:

The Diabetes Breakthrough: A Scientifically Proven Plan to Lose Weight and Cut Medications

 

http://www.publishersweekly.com/978-0-373-89284-6

糖尿病與性功能障礙關連的參考文獻: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erectile-dysfunction/in-depth/erectile-dysfunction/art-200439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睪固酮素增自信? 醫師:無因果關係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人在擺出有自信姿勢的同時,會影響荷爾蒙的分泌,使一個人更加果斷。」國外實驗發現,生理可以由內而外影響心理狀態。但亞洲泌尿科醫學會祕書長邱文祥、高雄榮總醫師簡邦平3日受訪時都認為,自信心是很多因素綜合而成的,無法武斷指出是因為睪固酮素上升而更有自信。

國外實驗指出,當人在擺出高權勢、有自信的姿態如:插腰時,體內的睪固酮素分泌量會上升,而接下來實驗這些人是否有承擔風險的能力時發現,高權勢姿態者有8成6都願意參與賭注。

「我不認為人在自信的當下,睪固酮素真的會上升。一個人有自信,跟心理的很多因素有關係,腦裡的賀爾蒙、腎上腺素也會影響,甚至宗教信仰也會讓人有自信,但這些跟睪固酮素有關嗎?」亞洲泌尿科醫學會祕書長、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邱文祥3日受訪時解釋,這個研究有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研究,他並沒有印象這個研究結果有大規模的實驗。

「若這樣的說法是對的,難道我們去打睪固酮素,就可以增加自信了嗎?那睪固酮素天生比男性少的女性就沒有自信了嗎?」邱文祥反駁說,一個人有自信是心理和生理綜合因素下造就的結果,不能確定在自信的當下,睪固酮素是上升的,而是一個人在事業成功、有自信了以後,這時候抽血測量,可能睪固酮素會比常人稍微增加一些,但兩者絕不是有因果關係。

「睪固酮素增加,不見得是造成有自信的因素。」高雄榮總基礎醫學研究科主任簡邦平表示,從學理來解釋,睪固酮素負責處理男女基本的性欲,若缺乏睪固酮素,就會對性行為沒興趣,但並未聽聞「睪固酮是支配性荷爾蒙」如此的說法。「我們的行為很難去增加睪固酮素分泌,而且也沒有太過大量的實驗驗證。」

「睪固酮素的正常量跟生活型態有關。」邱文祥表示,規律運動、體型正常、沒有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正常,這些健康男性的男性賀爾蒙就比較容易正常。但睪固酮素的功用有一個臨界值,只要到達一個程度之後,補充再多的睪固酮素都不會有更好的表現。

鄭醫師補充:

我找了國外的研究報導,原來的意思,是一個人(尤其是男性),其睪固酮水平低落,容易感到疲勞、缺乏精力、甚至影響心情。主要是大腦有性荷爾蒙的接受體,因此,不只是女性有更年期,男性也可能發生。

因此,這類研究應該是強調睪固酮濃度偏低,容易降低自信,而不是用睪固酮來增加自信。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verydayhealth.com/low-testosterone/how-low-testosterone-can-erode-self-confidence.aspx

http://www.webmd.com/men/features/how-low-testosterone-affects-your-health?page=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生素剖腹產 可能影響幼兒腸菌

兩項新研究在新生兒如何累積保護性腸道細菌上,提供目前為止最清晰的概要,也是抗生素和剖腹產可能擾亂寶寶這項發展的最新證據

美聯社報導,腸內菌往往不被人重視,不過這類菌不僅幫助消化食物,也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要角。一般認為,人體內的腸菌種類和數量可影響肥胖、消化系統疾病,甚至是氣喘和過敏等自體免疫疾病

但幼兒是如何發展自己獨特的腸內菌,外界幾乎一無所知,今天這些研究在緊密追蹤寶寶至學步期後推斷,1到3歲是發展腸道微生物群系的關鍵期。

儘管如此,率領其中1項研究的紐約大學(NYU)布雷塞博士(Dr. Martin Blaser)提醒說:「沒有在這段關鍵期的適當年齡發展出適當腸菌會有何結果?我們不知道答案。」

布雷塞研究團隊利用每月糞便採樣追蹤腸菌變化,研究43名美國新生兒到2歲,麻州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團隊則追蹤39名芬蘭幼兒到3歲。

兩項刊登在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幼年時期不斷使用抗生素,會使得被視為健康微生物群系一環的細菌多樣性減少

兩團隊將繼續追蹤這些幼兒,看看微生物群系早期差異是否真的會影響往後的健康狀況。

麻州綜合醫院胃腸道部門主任塞維爾(Ramnik Xavier)表示,目前他們提供另個理由,解釋「3歲前開立不必要抗生素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鄭醫師補充:

腸道菌叢平衡(維持多樣性)很重要,真的很重要,除了幫助消化,還可影響肥胖、消化系統疾病,甚至是氣喘和過敏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罹患率,甚至有些研究認為腸道菌叢健康與否會影響人的認知思考以及影響情緒。

母親能幫助小孩維持腸道菌叢平衡的方式,以這篇報導來看,避免不必要得剖腹產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幫助孩子腸道菌叢維持多樣性,當然,規律補充適合的益生菌也可以考慮。

參考文獻:

  • N. A. Bokulich, J. Chung, T. Battaglia, N. Henderson, M. Jay, H. Li, A. D. Lieber, F. Wu, G. I. Perez-Perez, Y. Chen, W. Schweizer, X. Zheng, M. Contreras, M. G. Dominguez-Bello, M. J. Blaser. Antibiotics, birth mode, and diet shape microbiome maturation during early lif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 8 (343): 343ra82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d71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呷垃圾食物 很傷腎

英國最新研究發現,常吃垃圾食物對腎臟傷害很大,垃圾食物對腎臟所造成的損害與第二型糖尿病一樣嚴重。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實驗生理學》期刊(Experimental Physiology)。

第二型糖尿病與肥胖息息相關,一旦出現第二型糖尿病,身體就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胰島素反應也可能變遲鈍,這會造成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增多,長時間下來,就會對腎臟等器官造成傷害,進而引起糖尿病腎病變。這項研究也發現,若抑制腎臟重複吸收葡萄糖,或許可以幫助降血糖、治療第二型糖尿病。

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老鼠總共分成兩組,一組透過飲食,造成肥胖、胰島素阻抗現象,並讓老鼠產生糖尿病,研究人員觀察老鼠出現糖尿病後,高糖分、高油脂如何影響腎臟運送葡萄糖功能。至於另一組老鼠,研究人員持續餵食這群老鼠吃起司、巧克力、餅乾、棉花糖等垃圾食物,持續八星期,或讓大鼠食用高油脂食物,持續五星期。

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老鼠體內的GLUT、SGLT「葡萄糖載體蛋白」數量增加,不只如此,採用高脂飲食、常吃垃圾食物的老鼠,也出現一樣的現象,這些載體蛋白數量也一樣增加

研究作者解釋,西式飲食往往帶有許多加工垃圾食物、脂肪,過去研究證實,這些食物可能讓熱量攝取增多,導致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日漸普及。而這項研究發現,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會造成腎臟中的葡萄糖載體蛋白增加,垃圾食物、高油脂食物也會對腎臟造成相同傷害。若能透過藥物,抑制腎臟中的葡萄糖載體蛋白,或可助降低血糖濃度。

鄭醫師補充:

垃圾食物造成的後果不只是胰島素代謝出問題,而且對腎臟造成的衝擊,效果不亞於糖尿病的影響。

即使,這項實驗結果能發展出新的治療對策來調控血糖,但大家都知道最好的預防是少吃垃圾食物。

提醒大家:如果無法控制,極可能是身體功能以及大腦神經傳導的失衡引發,能針對源頭直接調整,自然不會嗜吃對身體有害的毒物。

參考文獻:

 1. Full paper title: Type II diabetes and related models of 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 differentially regulate glucose transporters at the proximal tubule brush border membrane DOI: 10.1113/EP085670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3/EP085670/full

2. Experimental Physiology publishes high quality, original, physiological research papers that give novel insights into fundamental homeostatic and adaptive responses in health, and papers that further our knowledge of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 diseases. http://ep.physoc.org

3. The Physiological Society brings together over 3,500 scientists from over 60 countries. The Society promotes physiology with the public and parliament alike. It supports physiologists by organising world-class conferences and offering grants for research and also publish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in its three leading scientific journal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Experimental Physiology and Physiological Reports. http://www.physoc.or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