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功能性醫學園地 (3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常飲含糖飲料改變體質讓人想瘦而不可得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7月21日 下午2:17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體質會改變,要減肥很難。


英國「邦戈」大學研究人員讓十一名大學生喝含糖飲料一個月。結果發現,喝以前和喝以後的肌肉組織和新陳代謝都改變了。


「邦戈」大學的「顧比斯」博士說,常喝含糖飲料的人身體會習慣用糖當燃料。在正常的狀況下,人都用脂肪當燃料。


「顧比斯」說,由於糖本身熱量高,再加上不用脂肪當燃料,脂肪不斷堆積自然容易變胖。


他說,實驗證明,原來不常喝含糖飲料的年輕人,飲用含糖飲料一個月以後,肌肉組織就變得跟糖尿病人的一樣了。


鄭醫師補充:


最近英國醫學期刊有一篇關於運動飲料的研究提醒大家,常喝運動飲料,不僅不會提升能量,喝太多反而可能導致脫水與高血鈉的風險,腦細胞還可能會腫脹,是一種浪費錢而且可能有害的行為。研究人員提醒運動或者機能飲料幫助身體的科學證據缺乏,運動飲料大賣是廠商刻意誤導消費者,一種行銷凌駕於科學的現象。


運動還是喝水最能解渴,相關原文可以參閱:


http://www.bmj.com/content/345/bmj.e4737.pdf%2Bhtml


研究引用來源:





Sports Drinks




The truth about sports drinks




BMJ 2012; 345 doi: 10.1136/bmj.e473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把身心健康的影響因素來看,身體功能失衡影響不少,在改善身心症狀上,若不先矯正身體功能失衡,一位以精神疾病的症狀來診斷,直接開上精神科用藥,治療結果可能是本末倒置,事半功倍甚至是徒勞無功。以女性來說經常感到疲憊、嗜睡、提不起勁甚至影響到情緒等狀況,可能是缺鐵引發。以最近發表於加拿大醫學期刊的研究,我們今天的相關報導擷取相關內容來探討:


Favrat博士在刊登於7月9日的一項臨床試驗結果當中指出,以18歲至50歲之間的198位女性,非缺鐵性貧血症患者,連續每日口服相當80毫克(約一顆的劑量)的鐵劑,連續服用補充了12週,下降了將近50%的疲勞感,有將近19%的顯著差異,與未服用鐵劑者相比。研究也發現,婦女如缺鐵,因而產生疲憊感是男性的三倍,顯示鐵對女性的重要。


Favrat博士也說,一般人感到疲憊,通常都會認為與情緒、生活習慣及壓力有關,現在臨床發現,也可能與缺鐵有關,將是對相關治療及改善方法,有顯著的幫助作用!


一直以來,一般人或者一些專業人員都認為貧血才需要補鐵,但這項研究清楚告訴我們,未達貧血,身體缺鐵導致的身心疲憊狀況的確存在,而且可以改善。一般醫療用的鐵劑容易產生腸胃狀況(例如便秘等狀況),想避免相關狀況的話,可以考慮自然來源例如紅肉是鐵最主要的來源,其他像是番茄當中的茄紅素、黑芝麻、堅果類、黑糖等,都是可補充鐵質的天然好食物。當然至於營養補充品也有相關自然食物狀態的鐵可以考慮補充。想補充的人可以抽血先測FERRITIN這項指標,若缺鐵,數值通常會偏低一些,若已經偏高,疲憊與倦怠不太可能與缺鐵有關,建議不要自己自行購買補充,以免鐵過多產生另外的身體問題。


上述研究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cmaj.ca/content/early/2012/07/09/cmaj.110950


研究引用來源:


doi: 10.1503/cmaj.110950 CMAJ July 9, 2012 cmaj.11095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者飲食習慣好腸道細菌才健康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7月16日 上午12:10






年長者腸道細菌生態往往反應其健康狀態、飲食內容。


研究資深作者保羅‧歐土爾表示,,如果兩位年長者做比較,將原本健康情況、基因因素獨立出來,就會發現飲食內容能影響腸道細菌生態,進而改變老年健康好壞。由此可知,飲食品質良好,可幫助提升老年健康,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許多研究顯示,腸道細菌與健康、肥胖、大腦健康大有關係。最新研究則發現,年長者腸道細菌差異性比年輕人更大。


這項研究以一百七十八位年長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七十八歲,沒有人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療。


研究結果發現,年長者腸道細菌生態與其居住地點、健康狀態息息相關。獨自住在社區的年長者腸道細菌較多樣化,身體也比較健康。若長期需要別人幫助才能活動,腸道細菌往往就沒有那麼豐富,且身體也較為虛弱。


研究人員表示,年長者若從社區搬到護理之家等場所,飲食內容迅速改變,而腸道細菌也會逐漸、緩慢出現變化,一年後腸道生態便完全改變。若能改變飲食,或許可以讓年長者活得更長壽、更健康。


鄭醫師補充:


我曾和一位腸胃科專科醫師討論過他在綜合醫院呼吸加護病房工作的臨床經驗,他發現患者如果不幸過世,由於有呼吸器的幫忙,大部分的人並非死於呼吸衰竭而是腸道衰竭。長者健康的維持絕不能忽略腸道健康,而腸道健康維繫的關鍵就是腸道菌叢的多樣性以及平衡,由最新發表的研究再次驗證,相關研究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nfv/ncurrent/full/nature11319.html#/abstract


研究引用來源: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correlates with diet and health in the elderly


Nature Year published:(2012)

doi:10.1038/nature11319

想知道自己腸道菌叢是否平衡,功能性醫學也能藉由相關檢測直接得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吃漢堡炸雞 不利華人健康

中央社 – 2012年7月14日 下午1:18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新加坡14日專電)研究顯示,吃太多漢堡、熱狗、炸雞、薯條、三明治等西式速食,會大大增加中老年華人罹患糖尿病及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進行一項研究,研究新加坡中老年華人吃西式速食和健康間的關聯。


研究人員在1993年到1998年間訪查45到74歲祖籍廣東或福建的新加坡華人,瞭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和吃西式速食的頻率,接著在1999年到2004年間再度訪問有效研究對象,發現吃西式速食的人比不吃的人,罹患糖尿病和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高出許多。


研究發現,相較於不吃西式速食的人,一周吃4次或更多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率增加近80%;一周吃2次速食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增加56%,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7%;一周吃1次的人死於心臟病和患糖尿病的風險分別是19%和17%;甚至一個月只吃1到3次的人,死於心臟病和患糖尿病的風險都增加2%。


星媒報導,負責這項研究的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許恩佩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但還是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尤其顯示西方食物及這些食物帶來的健康風險直接影響亞洲華人。


她並指出,這項研究是上個世紀做的,離現在已經大約20年,現在應該有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吃西式速食。


這項研究已經在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循環雜誌」(Circulation)發表。


同一組研究人員去年發表另一份研究,發現如果華人保持6種習慣:每周運動超過2小時、每天睡足6到8小時、每周喝1到14杯少量的酒、不抽菸、攝取大量蔬菜和黃豆製品及維持正常的BMI值,都有助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西式飲食越來越普遍,尤其是方便的西方速食,這到底對華人健康好不好,讓我們參考這篇新加坡的研究分析,其中一周吃超過四次或更多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增加80%。一周吃兩次的人,也增加56%。即使西方人持續以西方速食當主食,健康也會大亮紅燈。之前一部誇張但寫實的紀錄片麥胖報告就是一個恐怖鮮明的例子,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846


至於新加坡研究的研究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126/2/163.extract


引用來源:


Circulation. 2012; 126: 163-16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吃6分飽 延壽20年

民視 – 2012年7月5日 下午6:03

 





想抗老延壽該怎麼吃?英國有最新研究指出,飲食減量40%可延長大約20年壽命,不過,國內營養師認為,吃6分飽可能不夠,7分飽比較剛好。而且「6分」飽該怎麼拿捏?一般民眾全都霧煞煞。


民眾揪團吃吃到飽,餐桌上堆滿食物的盤子排得滿滿,即使吃再撐也要拼命塞,但其實大家也知道吃太飽不健康,現在英國甚至還有科學家用老鼠做實驗,發現餐餐6分飽能延壽20~30%,相當於人類多活20年。


不過,先不論真假,這6分飽要怎麼吃啊?多數民眾半信半疑,質疑吃的東西健不健康比較重要吧?國內的營養師則認為6分飽還是少了點,7分飽比較剛好。


台灣營養師更注重食物的搭配,每餐米飯跟蛋豆魚肉的比例各佔1/4,剩下的1/2盡量吃蔬菜、水果,至於分量的拿捏,您可以這樣做,如果您每餐一個便當的食量,那買來便當後可以先將分量撥掉1/3,飯後再搭配適當水果,就可以「輕鬆吃百二」。


鄭醫師補充:


我看過這項研究的原文報導,只有進行十年左右,而且是以動物研究來間接論證,六分飽在實驗上主要是透過熱量控制,也就是把攝取熱量控制在對照組的60%,所以沒有計算熱量想吃六分飽很困難。


直觀來看,減少熱量攝取,減少身體細胞處理的負擔,自然能增加使用年限。有專家調查醫療保險制度時,拿日本與美國來比較,日本民眾每天攝取熱量普遍來說比美國民眾低許多,相對來說,慢性疾病罹患率較低,壽命也較長!


最接近人類的動物研究,應該是靈長類,相關研究美國也發表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相關內容: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971&prev=21595&next=20774&l=f&fid=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來益生菌被認為可以幫助人類小腸的菌叢平衡而保持健康,至於益生菌取得有賴於食物或者營養補充品。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益生菌數目越多,對健康越有助益,在今年五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發現,在接受抗生素治療時,跟未補充益生菌的人相比較,益生菌使用者發生腹瀉的機率足足下降42%。再度證實益生菌食用,的確可以幫助預防腹瀉:


S. Hempel, S. J. Newberry, A. R. Maher, Z. Wang, J. N. V. Miles, R. Shanman, B. Johnsen, P. G. Shekelle.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2; 307 (18): 1959 DOI: 10.1001/jama.2012.3507


在醫療上,像是旅行者腹瀉或者是抗生素使用引發的腸道菌叢失衡引發的種種健康問題,提醒我們腸道菌叢平衡一旦被破壞,調整機制隨之而來,腹瀉是身體試圖把不好的東西往外排的自然機制,一旦腹瀉,標準治療方式絕非止瀉,相反地,要讓腸道的不潔物與負擔越早清除越好。但嚴重腹瀉或者持續腹瀉卻會讓當事人感到不適與難過,如何幫助腹瀉的人越快把腸道清乾淨,早日恢復腸道菌叢平衡才是關鍵。因此,過去我在臨床發現,對有些嚴重腹瀉患者而言,適當灌腸,補充益菌反而是脫離腹瀉最快的自然恢復之道。


對照已經發表的醫學研究,國內也有類似的研究可以參考,以下摘錄部份報導內容給大家參考:


兒童急性腹瀉時,若輔助服用益生菌,可以減緩拉肚子的時間及次數,住院天數也可因此縮短。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建彰,針對近300位急性腹瀉住院兒童進行研究,其中150位輔助服用益生菌,另140位服用安慰劑。結果發現,服用益生菌的這一組,拉肚子的時間平均為60小時,但服用安慰劑組平均為86小時。


另在持續拉肚子的次數方面,服用益生菌組平均為8.1次,服用安慰劑組平均為12.7次,由於服用益生菌組的腹瀉明顯減緩,住院天數亦明顯較服用安慰劑平均減少1.3天。


服用益生菌除可減緩急性腹瀉之外,陳建彰亦針對124位急性腹瀉住院兒童的糞便進行檢測,其中一半的住院兒童服用益生菌,另一半則沒有服用,結果發現,服用益生菌病童的糞便中,具有保護效果的免疫球蛋白明顯較多,代表發炎的乳鐵蛋白則有下降的情形。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維生素B6濃度過低 身體易發炎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21日 上午12:02






美國最新大型研究指出,身體維生素B6濃度過低,很可能出現慢性發炎反應。營養學者建議,民眾最好多從瘦肉、豆類食物、蔬菜等天然食物攝取維生素B6,這樣營養較為均衡。


研究人員發現,體內維生素B6濃度最低者,身體發炎反應最為嚴重。反之,身體維生素B6濃度充足的人,發炎指數也會大大降低。


當身體受傷時,會出現紅、腫、熱、痛等暫時性發炎反應,這是免疫系統對抗感染所產生的現象。而慢性發炎反應則會增加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中風等風險。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營養學期刊」。研究人員以兩千兩百二十九位成人為研究對象,檢測其血液中的維生素B6濃度,同時也為他們測量十三項發炎指數。研究結果顯示,發炎指數最高者,體內維生素B6濃度往往最低,而血液維生素B6濃度最高的人,身體發炎反應也最為輕微。


美國營養學與糖尿病醫學會發言人瓊恩‧沙爾吉‧布拉克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像雞胸肉、魚類、豆類、紅椒、馬鈴薯等都含有維生素B6。身體超過百種酵素都需要仰賴維生素B6,這種營養素對蛋白質新陳代謝非常重要。不過維生素B6一旦過量,一天攝取量超過五百毫克,就可能造成神經受損、行走困難或產生刺痛感。維生素B6過猶不及都可能傷害身體,建議最好採取均衡飲食,以維持身體平衡。


鄭醫師補充:


B6非常重要,身體許多生化反應都需要參與,尤其是甲基化反應絕對不能缺乏B6,甲基化功能不佳,容易導致身體發炎。有興趣了解自己身體B6夠不夠,除了可以透過血液檢測體內pyridoxal-5-phosphate (簡稱PLP)濃度之外,功能性醫學裡面有一項名為有機酸代謝的檢測也可以清楚告訴當事人體內B6是否足夠,跟B6有關的生化反應是否運作正常?


上述研究的原文研究摘要可以參閱: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142/7/1280.abstract


關於甲基化的介紹有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755&next=24730&l=f&fid=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濃縮乳脂肪恐致免疫失調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18日 上午1:19






許多加工食物、糕餅、甜點含有高濃縮乳脂肪。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這些乳脂肪很可能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容易引起免疫失調。


科學家相信,乳脂肪會打亂腸道細菌生態,使害菌、病菌大量湧入,甚至引起極端免疫反應,患者可能出現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而這些疾病都會導致上腸道激躁症。


過去西方社會很少出現免疫失調病例,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五十年來免疫失調疾病在西方世界日漸普遍。


研究首席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大學陳尤金教授(Eugene Chang,音譯),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陳教授表示,某些基因差異可能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不過疾病要發生,還需要其他力量推波助瀾,像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改變就可能誘發疾病,使發病風險節節上升。


加工食品、糕點多含有大量濃縮乳脂肪,這些乳脂肪混合多種脂肪酸,多半都屬飽和脂肪酸,容易傷害健康。


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發現,乳脂肪會改變腸道細菌種類、生態組合。研究人員讓帶有特定基因的老鼠食用大量乳脂肪,六個月內,有百分之六十的老鼠出現腸道發炎症狀。與採用低脂飲食的老鼠相比,這些老鼠的腸道症狀也嚴重得多。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如果食用大量乳脂肪,應該也會產生這些問題。免疫系統與腸道細菌原本維持和諧、休戰狀態,當一個人帶有特定基因,又食用許多乳脂肪,就可能打壞這種平衡。


研究分析發現,乳脂肪會造成腸道「沃茲沃氏嗜膽菌」大量滋長,這種細菌原本數量稀少,一旦數量增加,就容易刺激免疫系統,使腸道組織受到傷害。研究人員建議,如果要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好改變飲食型態,以幫助腸道生態恢復正常。


鄭醫師補充:


這是我不時會被問到的一個問題:「腸道菌叢失衡可能會導致腸道發炎,但腸道菌叢如何被改變?」除了本人曾經接受一些抗生素或者類固醇治療有影響之外,其實攝取的食物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上述最新發表的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有腸道功能失衡症狀的客戶,一般來說我都會建議避開甜食或者含高濃度乳脂肪的食物來源,例如加工食物、糕點或者甜點最容易被添加,提醒大家留意!


對上述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研究原文摘要: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1225.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來有一篇有趣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快樂賀爾蒙,也就是血清素的濃度與早年的腸道細菌數目有關,這篇於6月12日發表於分子精神醫學期刊提醒我們腸道健康與心情的直接相關性。研究顯示正常成人大腦功能與從小發展過程的腸道微生物存在與否有關。血清素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功能就是調控心情以及情緒,在壓力過度、焦慮或者憂鬱的人身上,可能會出現不足的狀況。


研究人員透過腸道無菌的老鼠的動物實驗模式證實:


若是腸道缺乏早年接觸的細菌明顯影響成鼠打腦的血清素濃度,實驗亦顯示對公鼠影響高出母鼠,最後科學家把成年之前的腸道細菌移植到腸道無菌的老鼠,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獲得明顯改善,特別是跟血清素有關,原本以為因為缺乏腸道細菌影響大腦功能,是永遠無法改善的印記,但實驗證實不然。


研究人員透過這項實驗證實「微生物--腸道--大腦」軸的確存在,腸道的細菌對於維持大腦及行為正常的健康攸關重大,這樣結果提醒我們腸道細菌對於在腸道與大腦的雙向溝通扮演的重要性,也打開發展一種特別的微生物為基礎的治療用於治療大腦疾病的可能性,藉由調降腸道微生物的數目,對於大腦也會產生進一步負面連鎖效應,研究人員強調腸道微生物除了一般健康維繫之外,對我們生理上的幸福感也至關緊要。


以功能性醫學角度觀點,腸道的確會和大腦對話或者有所影響,腸道菌叢失衡對許多情緒失衡或者精神疾病困擾者而言,是影響直接的因素,透過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能夠瞭解當事人的腸道菌叢是否失衡,換句話說,好菌夠不夠?壞菌多不多?是哪些壞菌危害?針對檢測結果直接調整腸道功能,改善腸道菌叢失衡,纏擾多年的精神困擾,甚至可能在一夕之間消失。


上述研究的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G Clarke, S Grenham, P Scully, P Fitzgerald, R D Moloney, F Shanahan, T G Dinan and J F Cryan. The microbiome-gut-brain axis during early life regulates the hippocampal serotonergic system in a sex-dependent manner. Mol Psychiatry, June 12, 2012 DOI: 10.1038/mp.2012.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嗜吃垃圾食物 常因睡眠不足

作者: 李書帆 | 台灣醒報 – 2012年6月11日 下午5:24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綜合報導】美國研究顯示,睡眠不足的人容易被垃圾食物如甜食、洋芋片等所吸引。研究人員表示,這跟大腦的認知控制有關,人疲倦時對於食物的抵抗力較弱。臨床營養師也說:「當身體勞累時,會渴望快速補充能量的高熱量食物。」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人們睡眠不足時,大腦額葉控制行為和做決定的區域會受到影響,而導致對食物的反應不同;對於不健康的食物反應較弱,而增加選擇健康食物的困難。


研究人員認為,這跟大腦認知控制有關,在疲累和睡眠不足時,身體防衛機制相對較弱。你會吃下平常不該吃的食物。一名紐約臨床營養師莎曼莎(Samantha Heller)也表示,身體疲勞時會特別渴望快速能量的補充。你也會因此而得到短暫的解脫。他強調,但是這樣的解脫效果非常短暫。


不少外國研究也曾指出,垃圾食物除了會上癮之外,也會造成肥胖、糖尿病,甚至是憂鬱症罹患風險的增加。


營養師建議,想要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睡眠一定要充足,7到8小時的睡眠時間最適當。另外,遠離垃圾食物首要就是要讓健康食物隨手可得,像是家裡和公司。


鄭醫師補充:


人睡眠不足或者感覺累的時候容易亂吃垃圾食物,這是身體需要能量的表徵,垃圾食物能在短期獲取短暫的能量補充與心情提升效果,但除了效果不持續之外,長期下來,影響到胰島素正常分泌,使胰島素敏感性變差,繼而肥胖、糖尿病以及憂鬱症罹患風險增加。相關文章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0567&prev=30619&next=29515&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099&prev=19168&next=19080&l=f&fid=16


上述報導研究來源:


Marie-Pierre St-Onge, Ph.D., research associate, St. Luke's Roosevelt Hospital Center,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ity; Samantha Heller, M.S., R.D., clinical nutrition coordinator, Center for Cancer Care, Griffin Hospital, Derby, Conn.; June 10, 2012, presentations, Associated Professional Sleep Societies' SLEEP 2012 meeting, Bost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年大叔攝護腺危機 50歲以上每2人就有1人肥大

作者: 台北訊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6月10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台北訊】


日本一項調查發現,年輕女性因為同年齡男性太過軟弱不足依靠,開始將關愛的眼神轉向中年大叔。然而,有不少中年大叔卻有攝護腺肥大的困擾,導致漏尿、尿失禁,身上總是散發出一股異味,讓人退避三舍。攝護腺肥大是許多中年男性心中難以言語的痛,不僅造成頻尿、急尿、漏尿,甚至還影響膀胱功能,增加生活諸多困擾。


其實,50歲以上男性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攝護腺肥大。男性一旦感覺排尿變得不順暢,甚至滴滴答答尿不乾淨,就應有所警覺,到醫院檢查是否有攝護腺肥大。檢查攝護腺肥大,只要到醫院泌尿科進行肛門指診,就能初步判斷,再配合抽血、驗尿、超音波、尿流速等檢查就能進一步確診。


鄭醫師補充:


五十歲以上,如果兩位男士就有一個人可能罹患攝護腺良性肥大,這個比例真的很高,沒有這種困擾的人很難想像除了頻尿、急尿、漏尿,影響膀胱功能,增加生活諸多困擾,還造成半夜頻頻如廁而影響睡眠。


等到攝護腺良性肥大再來處理,不管是藥物或者開刀都已經是症狀控制,到底攝護腺良性肥大能否預防?答案是可以的,攝護腺良性肥大的主要原因與體內二氫睪固酮(DHT)有關,DHT是比高固酮活性更高的男性賀爾蒙,然而太高,會導致攝護腺受到不當刺激而埋下攝護腺肥大的危險。


透過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可以偵測DHT是否過高,一旦發現太高,也有配套的營養補充品可以協助改善。真正的抗衰老預防醫學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便偵測出徵兆且能處理及預防疾病發生,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汽水可樂 害你變老變肥變笨

作者: 蔡鵑如╱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6月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研究早已證實,汽水可樂等飲料是毫無營養價值的糖水,喝多了會導致肥胖與糖尿病。美國MSNBC最近報導,這些飲料對健康和環境一無是處,人們有五大理由拒喝汽水可樂。


一、加速老化:汽水可樂含有磷酸,攝取過多可能引發心臟、腎臟問題,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等症頭,磷酸恐將加速老化。


二、焦糖致癌隱憂:美國消費者權益團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去年研究發現,可樂含有一種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會致癌的化學物質「4-甲基咪唑」(4-MI)。4-MI是在以亞硫酸銨為原料生產焦糖色素時,自然產生的致癌物質。


三、山果露腦:百事可樂旗下的檸檬汽水「山果露」因糖分過高,讓愛喝的小孩滿嘴蛀牙。山果露還添加溴化蔬菜油(BVO),攝取過量,會導致記憶喪失和神經失調。


四、鋁罐有毒:鋁罐幾乎都含雙酚A,造成早熟、不孕、肥胖及數種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五、水汙染:添加在低熱量汽水中的代糖無法在人體內分解,甚至在廢水、河流的取樣,也測出低卡汽水添加物,影響生物攝食。


鄭醫師補充:


常喝汽水的人請留意這則重要的健康資訊,更詳細的專家原文論文可參閱:


http://www.cspinet.org/new/pdf/liquid_candy_final_w_new_supplement.pdf



粗茶白水 防糖尿病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4日 上午12:30





美國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女性以白開水取代汽水、果汁等含糖飲料,或可幫助預防糖尿病。除了白開水,民眾也可以以沒有含糖的咖啡、茶取代含糖飲料。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相信,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也許可以預防新陳代謝失調。不過如果飲用加水稀釋的含糖飲料,糖尿病風險就不會出現差異。


研究團隊針對近八萬三千名女性做研究,紀錄她們喝飲料的習慣,追蹤時間長達十二年。首席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丙長(Frank Hu)表示,醫界早知道含糖飲料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也多會建議民眾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但醫界並不知道如果改變喝飲料習慣,會對糖尿病風險造成什麼影響,這項研究就是為了要找出答案。


研究人員讓參與研究者填寫問卷,詢問她們有觀飲食、健康狀況等問題。在十二年當中,約有兩千七百人罹患糖尿病。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女性一天喝六杯白開水或一杯白開水,罹患糖尿病的機率都一樣。不過如果每天多喝一杯果汁、含糖飲料,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上升百分之十。女性以一杯白開水取代一杯汽水、果汁,得糖尿病機率會下降百分之七或百分之八。


胡教授指出,從研究來看,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糖尿病風險下降幅度雖然不大,但糖尿病病患人數眾多,且糖尿病流行率頗高,若以全部人口計算,影響層面就很大。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另發現,沒有含糖的咖啡、茶也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取代含糖飲料。每天以一杯無含糖咖啡、茶取代含糖飲料,糖尿病風險約可減少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十七。


胡教授強調,研究重點在於,果汁所含糖份、熱量與汽水不相上下,因此不要以為用果汁取代汽水等含糖飲料就會比較健康。白開水沒有熱量,是很好的選擇,若感覺白開水淡而無味,可加點檸檬、萊姆汁,增添一點風味。


鄭醫師補充:


夏天到了,許多人喜歡喝冰品消暑,建議大家不管何種飲料,去糖比較健康!


這篇研究的原文研究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ajcn.org/content/95/6/1454.abstract


引用來源:


doi: 10.3945/​ajcn.111.032698 Am J Clin Nutr June 2012 vol. 95 no. 6 1454-14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鈣片好? 研究:心臟病發機率增兩倍!

NOWnews – 2012年5月25日 上午10:26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中年民眾會以服用鈣片作為補充骨質疏鬆症的主要來源,其中又以進入更年期的女性為最多;根據瑞士蘇黎世大學歷經 11 年追蹤研究發現,長時間服用鈣片,會導致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增加,是未服用者的兩倍之多。


根據最新一期的醫學期刊「心臟(Heart)」內容,瑞士蘇黎世大學歷時 11 年長期追蹤研究,調查 2 萬 4000 名 35 歲~64 歲德國男、女性後發現,長時間服用鈣片的民眾,其心臟病發作風險是沒有服用者的兩倍。同時,這項研究也發現,有服用包括鈣片在內的營養藥片,比沒有服用者多出 86% 的罹患心臟病可能性。


另外,雖然鈣片與心臟病詳細關連性尚未完全釐清,但該研究呼籲已服用者應留意身體狀態。並推薦更好的補充鈣質方法,仍然是以維持均衡飲食優先,食物所供應的等量鈣質較鈣片效果為佳。



曬太陽、吃魚、堅果 可預防中風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29日 上午12:06






一項美國研究指出,享受陽光、吃點魚、堅果,攝取充足維生素D,較不容易中風。反之,體內維生素D濃度不足,中風風險則增加五分之一以上。


除了曬太陽可補充維生素D,像堅果、富含油脂的魚類也都含有維生素D。研究結果顯示,體內維生素D濃度較少的人,出現中風的機率比維生素D充足者增加百分之二十二。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所出版的「中風」醫學期刊。研究指出,維生素D濃度較低的人較容易出現的是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是指腦血管被血塊堵住。至於出血性中風等其他中風種類,發生率與維生素D濃度沒有關聯。


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團隊以七千五百名中年、老年日裔美籍男性為研究對象,研究追蹤時間達三十四年。研究人員小島剛太郎博士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年長者越來越難以從曬太陽合成、吸收維生素D,因此年長者更需要透過食物、補充劑多補充維生素D。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結果顯示,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可預防中風。不過研究人員認為,未來需要進行更大型研究,才能進一步證實維生素功效。



鄭醫師補充:


1.補充鈣質,心臟病風險反而提高?心臟病到底是不是鈣質補充引發?這篇研究並沒有確定。


2.日前,我在門診為一位女士作營養評估,發現她雖然長期補充鈣質(包含牛奶與鈣片),但檢查結果顯示還是有中度的骨質疏鬆,從她的生活型態來看,極少接觸陽光,每天很早便到工作場所報到,下班時已是夕陽西下,中午休息時間只有五十分鐘,除了用餐,還要小憩,無法到外面去曬曬太陽,因此長期缺乏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鈣質是留不住的。針對這類狀況,可以透過檢測來確認鈣質以及維他命D在體內的狀況。


3.過去研究證實,維他命D不足,心臟病風險提高,上述第二篇研究也再次證實維他命D的補充不足,心血管風險明顯提高,所以與鈣質補充是否有直接相關並不見得,而維生素D是否充足或許才是疾病發生與否的關鍵。


第一篇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heart.bmj.com/content/98/12/895.extract


研究引用來源:


Heart 2012;98:895-896 doi:10.1136/heartjnl-2012-301904


第二篇研究摘要請見: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2/05/24/STROKEAHA.112.651752.abstract


研究引用來源:


STROKEAHA.112.6517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飲食影響情緒 營養均衡心情好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5月20日 下午1:00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情緒會受到食物影響嗎?英國研究顯示,患有便祕的婦女較容易產生憂鬱及焦慮的情形,因此,若是飲食中多攝取富含高纖維的蔬菜類,也有助於一些精神狀態的改善。其實早在1989年時,就有學者發現血清素可以調控腦內的情緒荷爾蒙,影響並調節人類的情緒反應,發現有些人情緒不佳時吃一點蛋糕、巧克力,可以使煩躁情緒得以抒發。


研究發現,若干食物會顯著地影響腦部的活動,營養不均衡是造成憂鬱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營養對於情緒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穩定情緒不妨從注重營養的均衡方面來著手。有學者發現憂鬱症患者血液中維生素E的濃度較低,認為憂鬱症患者體內的抗氧化能力較弱。


維生素B1能改善情緒,沒有維生素B1體內就不能生成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攝取較多維生素B2食物的女性往往情緒較佳,且對於外界壓力能更加冷靜應付。富含維生素 B1、B2的食物有肉類(特別是豬肉及其內臟)、豆類、五穀糙米類、奶製品、魚類、綠葉蔬菜、杏仁等。且心理壓力過大、情緒欠佳時,體內所消耗的維生素C會比平時多8倍。此時不妨多補充維生素C有助於情緒穩定。


患有產前、產後憂鬱症的婦女,尤其是產前,為了保護嬰兒,無法以藥物進行精神症狀改善的情形下,給予高單位的魚油,其憂鬱症狀有顯著的改善。平常多吃一些富含ω-3脂肪酸(EPA、DHA)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可以降低憂鬱的情緒,對於記憶力也有明顯的幫助;一些富含礦物質鋅、硒的海產類,如牡蠣、螃蟹等也可選用,有改善精神疾病的功效。


人類腦部在製造天然的抗憂鬱劑多巴胺(dopamine)、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時,維生素B6也不可少,並和維生素B1、B2一起作用,讓色胺酸轉換成菸鹼酸,對腦神經功能正常運作相當重要。研究也發現,憂鬱症量表指數較高的病人,約1/4是由於維生素B6及B12缺乏導致的。因此,多攝取維生素B6的食物,如豬肉、雞肉、馬鈴薯、香蕉、燕麥、及蜂蜜等,可避免憂鬱纏身,讓你天天心情愉快。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教週報第162期)


鄭醫師補充:


女性腸道功能不佳,便秘,容易引發焦慮及睡不好等困擾,相關研究發表於2001年,有興趣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728413/


腸道功能引發情緒及睡眠困擾,這類研究亞洲國家做的研究不少。在2003年發表的一篇香港研究證實腸道功能的確容易引發焦慮以及失眠等狀況,相關研究全文可以參閱: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46/j.1365-2036.2003.01663.x/full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Volume 18, Issue 3, pages 319–326, August 2003


2005年南韓漢陽大學的研究也發現有大腸激躁症的患者也容易引發焦慮以及失眠:


Korean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05 Jun;11(1):66-71. Korea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leep Disturbance in Female Constipation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Han SH, Lee OY, Lee YS, Kim KB, Yoon BC, Choi HS.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anya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Korea. leeoy@hanyang.ac.kr
Kyunghee University College of Nursing Science, Seoul, Korea.


因此,有便秘合併有失眠及焦慮等困擾的人,應該先從腸道功能來改善,功能性醫學相關檢測可以幫助受測者了解自己消化功能不好的關鍵,例如腸道菌叢、消化以及哪些有害菌的危害是否嚴重,針對這些嘗到功能失衡的源頭直接來處理及改善。此外,食物過敏往往也是引發腸道功能問題的關鍵,想積極改善腸道功能,絕不能忽略這一環。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荷爾蒙療法增加肺癌死亡率風險


法新社 蔡和穎







(法新社佛羅里達州奧蘭多30日電) 根據今天公佈的研究,更年期的荷爾蒙療法也會使女性肺癌病患的死亡風險大為提高。此種療法先前已被認為和增加乳癌及中風的罹患率有關。



  這項研究是以婦女健康倡議計劃(Women's HealthInitiative, WHI)對1萬6608名更年期婦女的研究為基礎,從事進一步的分析。



  研究者打算評估荷爾蒙藥物倍美安(Prempro)的效果。倍美安是一種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激素(progestin)的合成藥物,由美國惠氏藥廠(Wyeth)販售。



  研究將接受荷爾蒙療法的婦女與另一群服用安慰劑(Placebo)者相比較,分析在將近5.5年期間的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



  兩族群的肺癌發生率並無顯著差異,但罹患肺癌並採行荷爾蒙療法的更年期婦女,死於肺癌的風險比對照組高出61%。



  研究團隊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海港醫學中心的腫瘤專門醫師克里柏斯基(Rowan Chlebowski)領導,他在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第45屆年會上發表上述研究結果,該會議為全球規模最大癌症研討會。(譯者:蔡和穎)


 


過去,在討論女性更年期的處理研究上,女性荷爾蒙的補充,一直是個重大的議題,在一般醫院開立的合成荷爾蒙或者由馬尿萃取的荷爾蒙,雖然都能抒解更年期症狀,但對於長期補充的案例而言,容易增加乳癌及中風的風險,其關鍵在於這些合成或者馬尿萃取的荷爾蒙,並非天然荷爾蒙,身體長期接受這些藥物的刺激,的確容易有長期併發的後遺症。


最近美國的權威研究的研究證實:罹患肺癌並合併之前接受荷爾蒙療法的更年期女性,其死亡率比沒有接受過荷爾蒙的肺癌患者高出61%。故這種荷爾蒙療法實則增加肺癌超過的六成死亡率。


建議罹患更年期症狀的女性,若擔心日後相關後遺症,不敢服用一般的合成荷爾蒙的話,可以考慮功能性醫學的檢測評估,所建議的自然女性荷爾蒙補充,不僅減少更年期症狀,幫助血壓控制,減少骨質疏鬆的機會,更重要能免於化學合成荷爾蒙的日後風險,應該是一種值得考慮的安全療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防曬乳 恐釀子宮內膜異位症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11日 上午12:12






使用防曬乳,要特別注意其中成份!有些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Benzophenone-BP)成份,這種成份可幫助對抗紫外線。不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二苯酮」會模擬女性雌激素作用,很可能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協會所出版的「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這是首次研究發現防曬乳、保養品成份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大有關連。


美國紐約州衛生部沃茲沃斯中心研究員庫朗沙查蘭‧坎南研究團隊進行這項研究計畫。研究團隊指出,部份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類成份,這類成份可有效阻絕紫外線傷害。而小劑量二苯酮可能穿透肌膚,然後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二苯酮就是在血液中模擬雌激素作用。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子宮內組織跑到子宮以外其他部位。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資訊,子宮內膜異位症常造成骨盆腔疼痛,特別是在月經經期,經痛會特別嚴重。患者也可能在性行為時感到疼痛、不適,其他症狀還包括月經經期大量出血、不孕、疲倦、腹瀉、便秘、脹氣、噁心等,在月經來的時候,症狀更為明顯。育齡女性中,大約每十人就有一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雌激素會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越來越嚴重。


沃茲沃斯中心研究團隊以六百二十五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曾因子宮內膜異位症接受手術治療。研究人員檢測她們尿液中的二苯酮濃度。結果發現,二苯酮家族成員「二羥基二苯甲酮」濃度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率息息相關。身體中的「二羥基二苯甲酮」濃度越高,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風險也就越大。


研究人員也發現,住在日照充足地區的女性,一到夏天,身體中的二苯酮濃度就會上升,研究認為,這可能與使用防曬乳有關。


鄭醫師補充:


1.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與女性體內雌激素過多或者代謝不良有關,從環境接觸或者吸收的荷爾蒙必須仰賴體內雌激素正常代謝來處理,否則體內雌激素活性過多,將會刺激女性生殖系統的器官病變(包含乳房),子宮內膜異位就是其中之一的病症表現。


2.最近美國研究發現部份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類成份,這類成份可有效阻絕紫外線傷害。而小劑量二苯酮可能穿透肌膚,然後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二苯酮就是在血液中模擬雌激素作用。「二苯酮」會模擬女性雌激素作用,很可能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使用防曬乳除了儘量避開含二苯酮成分的產品,想幫助雌激素代謝效率提升,可以考慮功能性醫學的相關營養補充來改善,預防婦科甚至是婦癌的相關風險。


3.上述研究的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204415a


研究引用出處:


Environ. Sci. Technol., 2012, 46 (8), pp 4624–4632

DOI: 10.1021/es204415a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減重 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2日 上午12:06






肥胖、身體出現發炎反應,都可能增加癌症風險。美國最新研究指出,肥胖、體重過重的更年期女性若能靠節制飲食、運動減去百分之五以上體重,身體發炎指數便大大降低,這樣或可預防癌症上身。


上述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出版的「癌症研究」醫學期刊。美國弗瑞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預防醫學部主任安妮‧麥克提爾南表示,研究證據顯示,肥胖與身體發炎反應可能與一些癌症有關,這次研究發現,若能讓體重降下來,也可減少身體出現發炎反應。


參與研究的女性都需要進行減重計畫,研究人員希望這些女性透過運動、控制飲食等方法在一年內減去百分之十體重。麥克提爾南說,研究所進行的減重計畫實行性很高,且可以重複運用,並非那種大幅度減重計畫。


研究人員為這四百三十九位女性定期測量C反應蛋白、血清澱粉樣蛋白A、介白素-6、白血球與嗜中性白血球等生化指數。


經過一年後,光靠控制飲食減重者,C反應蛋白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六;介白素-6則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三點一。同時控制飲食、運動的人C反應蛋白減少了百分之四十一點七;介白素-6則減少百分之二十四點三。


麥克提爾南研究團隊發現,雖然有人體重只是稍微減少一點,只減去體重百分之五,但發炎指數卻大大降低。研究人員也發現,如果光靠運動減重,完全不控制飲食,降低發炎指數效果就會變得很有限。研究證實,一般民眾可以靠非藥物方式直接減少身體發炎反應。



鄭醫師補充:


肥胖與發炎其實是生理反應的一體兩面,如能控制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可以獲得改善,上述報導的研究提醒我們不要輕忽肥胖背後潛藏的意義,其實就是身體發炎,身體發炎不只是癌症風險增加,其他像心血管疾患以及老化、憂鬱症甚至是失智症等等風險都會提高,預防醫學上極力推廣代謝症候群的觀念及防治其來有自,飲食與運動甚至是心理層面的減壓是減重的重要關鍵,提醒大家留意。


相關研究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2/9/2314.abstract


研究引用來源:


doi: 10.1158/0008-5472.CAN-11-3092 Cancer Res May 1, 2012 72; 23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遭暴力 細胞DNA也受害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4月27日 上午12:08






兒童遭逢暴力,所受的傷害不僅在於皮肉或心理,細胞DNA也遭殃。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針對118對同卵雙胞胎進行研究,發現曾遭受暴力對待的年輕男女,其細胞染色體的「端粒」(telomeres)平均短於獲得良好養育或對待的同齡男女,研究日前發表在《精神分子醫學》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伊丹·夏洛夫(Idan Shalev)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指出,兒童經歷愈多樣化的暴力,包含霸凌或目睹家庭暴力,其染色體的「端粒」縮短得愈快。研究人員觀察的兒童為5至10歲,所檢測的細胞從孩童口腔中,藉由拭子刮抹取得。


分子生物醫學視端粒為細胞老化速率的指標之一。它是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會隨著細胞分裂而逐漸縮短。在細胞分裂的重複過程中,儘管染色體也同時複製,但端粒卻無法完全複製,每一次端粒會隨著複製的過程變短,短到一定程度時,細胞即難以繼續分裂。


鄭醫師補充:


DNA的端粒長短決定細胞本身的複製能力,端粒越長,能夠複製越多代,端粒越短,細胞複製越少代。所以端粒越長,代表一個人越健康,任何能夠延緩端粒縮短的作法都是抗衰老預防醫學研究的焦點。日前研究證實早年(16歲之前)遭逢重大心理創傷,精神病罹患機率大增,本地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研究團隊,在2008年發表的研究「藥物療效差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端粒之分析」,也研究證實精神病若控制不佳,端粒縮短速度加快,顯見精神壓力或者穩定與否,影響當事人的染色體複製能力,直接決定當事人老化速度以及壽命。因此精神狀況穩定以及適當抒壓對於抗衰老非常重要!上述研究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full/mp201232a.html


研究引用來源:


Exposure to violence during childhood is associated with telomere erosion from 5 to 10 years of age: a longitudinal study


Molecular Psychiatry , (24 April 2012) | doi:10.1038/mp.2012.3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物研究顯示,CLA可以保護心臟,協助減重。2010年有一篇美國哈佛公衛學院學者從4千名受試者中發現,CLA含量最高的前1/5受試者,跟CLA含量最低的對照組相比,前者心臟病發的危險僅是後者的36%:


http://www.ajcn.org/content/92/1/34.full


共軛亞麻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簡稱CLA,最早由美國威斯康新大學所分離出來,這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一般常見於羊肉、牛肉、牛油、牛奶、酸乳酪及乳酪等食物中。CLA可抑制 lipoprotein lipase 活性,減少內生性脂肪的合成;增加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 活性,加速脂肪的代謝。研究顯示,共軛亞麻油酸具有改變人體脂肪與肌肉組織比例的功用,可用於體重控制。但如果要用於治療用途,要從食物中攝取量會比平常攝取量大很多,因此建議可以直接去服用商品化的製品,目前市面上可以購得的產品,都是從葵花油等油品的亞麻油酸轉換而來的。


CLA對心血管的系統幫助很大,根據1998年在瑞典對53名研究對象進行的雙盲實驗,之前兩週服用安慰劑,之後十二週每天給予4.2克的CLA或安慰劑,對照研究發現服用CLA那組的體脂肪有明顯的下降。1997年在挪威針對10名男性及10名女性的研究,每天服用3克的CLA三個月後體脂肪明顯的下降。


此外,醫學博士Ola Gudmudsen在挪威針對六十名中度肥胖的人進行CLA(3.4克)與橄欖油(4.5克)的比較實驗,為期十二週,服用橄欖油的那組不管血壓、體重都無顯著的改變,然而CLA那組體重卻明顯下降了,而另一項比較研究發現:不管每天服用多少CLA(從1.8克到7.2克),和對照組相較,體重都有顯著的下降。


Michael Pariza 博士在威斯康新大學的動物研究發現,CLA對體脂肪下降的效果分別是57%-70%,23%及22%。研究人員發現CLA的確能有效調節體脂肪的堆積及滯留。


此外,有些研究人員發現,CLA還可以抑制癌症的生長,包含黑色素瘤、乳房、結腸、卵巢與前列腺等等癌症防護效果,研究人員認為CLA有點像海綿,可以吸收身體產生癌變的氧化物。


一些動物研究結果發現,CLA可能會增加胰島素的抗性,也就是增加糖尿病罹患的危險,甚至會增加氧化壓力的危險,然而這部份研究仍無定論,相關資料請參閱:


 "The role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in reducing body fat and preventing holiday weight g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31/n3/abs/0803437a.html. Retrieved 2008-09-30. 


"The effect of 6 months supplementation with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on insulin resistanc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31/n7/abs/0803482a.html. Retrieved 2008-09-30. 


有34篇研究結果都指出,CLA能夠有效減低人類的腹部脂肪,最好能配合生活形態及運動來改善,一般最理想的使用劑量為一天3.4克:


Blankson H, Stakkestad JA, Fagertun H, Thom E, Wadstein J, Gudmundsen O. (1 December 2000).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reduces body fat mass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s". Journal of Nutrition 130 (12): 2943–2948. PMID 11110851. http://jn.nutrition.org/cgi/content/full/130/12/2943. Retrieved 2006-05-27. 


要攝取CLA,不見得只能從吃牧草的牛所製造的牛奶才行,何況沒有牛奶上面標示產自吃牧草而非飼料的牛,因此想補充CLA,建議還是可以從其他飲食或者相關營養補充製劑來補充,一般市售的CLA製品以紅花籽油為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基因透露你聰不聰明

法新社 – 2012年4月16日 下午3:50


(法新社巴黎15日電) 國際科學家團隊今天表示,1項同類型中最大的大腦研究發現,人的智能與1種基因有關,它為人類智商差異的謎團提供了一小部分解答。



研究主持人湯普森(Paul Thompson)告訴法新社,這種基因中的1項變異「可使智能提高」,但強調這個與生俱來的基因變異不是影響腦力的唯一因素。


科學家探尋腦部疾病的基因解釋時,意外發現擁有較大腦容量,且在正規的智力測驗中得到較高成績的人,他們的HMGA2基因中有1個很小的變異。


湯普森將之稱作「智能基因」並表示,可能還有很多此類的基因還沒被發現。


基因密碼中4個「字母」的化學物質排列組合出現1項變化,就可使HMGA2基因組合產生變化。


被比喻為「生命藍圖」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由腺嘌呤(縮寫A)、胞嘧啶(C)、胸腺嘧啶(T)、鳥嘌呤(G)4種化學物質,以不同組合方式串聯排列成雙股螺旋。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在HMGA2基因中特地區域帶有2個C,且沒有T的人平均來說腦容量較大。


科學家研究超過2萬名北美、歐洲和澳洲等歐洲人後代的大腦掃描與DNA樣本後發現這種基因變異。


從父母身上遺傳到2個C的受試者,占受試者占1/4,他們的智力測驗成績較僅有1個C的人高了1.3分,1個C的人占受試人數一半;剩下1/4連1個C都沒有的人得分比2個C的人低了2.6分。


這份名為「謎團」(Enigma)的研究,由全球100個研究機構超過200位科學家進行製成,已刊登於「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鄭醫師補充:


三周前我到台灣抗衰老再生醫學學會上課,和本地及國外的醫師交流,談到基因檢測再抗衰老預防醫學未來的應用只會越來越多,例如有些人為何即便運動,對健康改善也是幫助有限,原來他們的某些基因出現變異(非突變),改變了基因的調控。


上述報導提到的研究原本要套坦失智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患者的基因與大腦某些區域的容量及功能的相關性,結果意外發現了智商與HMGA2基因的關聯,目前已有一些實驗室提供個人健康評估的基因檢測,在精神科用藥上也有基因檢測可以告訴當事人服用抗憂鬱劑是不適合,甚至會有嚴重的反向副作用等等,期待這樣的檢測能越來越普遍,除了提供當事人治療參考,還可以幫助當事人的基因組合可能引發相關疾病的作積極的預防。


上述研究的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2250.html


引用出處:


Identification of common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human hippocampal and intracranial volumes


Nature Genetics Year published:(2012)
DOI:doi:10.1038/ng.2250

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512&prev=23616&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038&prev=24517&next=23870&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