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激素效用大 厭食症曙光

路透社 –  2014年3月13日 下午1:30
(路透倫敦13日電)根據英國及南韓科學家的研究,有「愛情激素」之稱的催產素,能讓厭食症病患較不去注意肥胖影像,可能有助於治療神經性厭食症。
學者研究31名厭食症患者發現,催產素可以降低厭食症患者對易胖食品及肥胖影像的關注,這顯示催產素或許有助於治療。
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King's CollegeLondon's Institute of Psychiatry)教授崔蘇爾(Janet Treasure) 表示:「厭食症病患通常在青少年早期,疾病尚未發作前,就面臨一系列社交障礙。」
崔蘇爾表示:「我們正透過以催產素作為厭食症的可能療法,專注於瞭解某些根本問題。」
共同參與這項研究的南韓仁濟大學教授金友里(Youl-Ri Kim,音譯)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催產素讓病患降低對食物、體型及負面情緒的無意識關注。」
研究刊登在「心理神經內分泌學」(Psychoneuroendocrinology)期刊。
全球有數百萬人罹患神經性厭食症,英國約150名青少女中,就有1人罹患此疾病。神經性厭食症是心理疾病,大部分患者都是女性。
神經性厭食症的患者除了飲食和體型問題,通常也面臨社交障礙,包括焦慮及對負面情緒過度敏感。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厭食症臨床表現主要是對於自己內在以及身材不接納,透過極度的飲食控制導致的病態。厭食症到底是生理或者是心理影響?目前理論還是以生理居多。一般精神科以抗憂鬱甚至是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難以根本處理且潛藏藥物副作用。國外有專門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透過完整的功能醫學評估,針對營養、荷爾蒙、腸道以及其他相關的問題做處理,治療效果令人滿意。
催產素又稱之為愛的荷爾蒙,厭食症的病理解毒或許可以解讀為對自己缺乏愛,因此催產素濃度低與厭食症有相關,不難聯想,過去研究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上述報導的參考研究來源:
 
  1. Kim, Y-R. et al. Intranasal oxytocin attenuates attentional bias for eating and fat shape stimuli in pati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March 2014
  2. Youl-Ri Kim, Chan-Hyung Kim, Jin Hong Park, Jimin Pyo, Janet Treasure. The Impact of Intranasal Oxytocin on Attention to Social Emotional Stimuli in Pati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 A Double Blind within-Subject Cross-over Experiment. PLoS ONE, 2014; 9 (3): e9072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9072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吃豐盛早餐 助女性受孕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根據國外統計數據顯示,約有6%~10%的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有可能導致不孕,通常於青春期初潮時便已發病,出現有月經不規律的問題超過兩年,就要小心可能有PCOS症,甚至可能會導致日後不孕現象。不過,以色列日前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吃豐盛早餐可以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有助於增加受孕機率。


 


月經長期不調 恐致不孕


根據英國《電訊報》報導,治療「多囊卵巢症候群」首先就是要調整飲食、控制體重,體重指數(BMI)下降有助改善患者的排卵狀況,降低患者的胰島素和雄激素水平,恢復正常的月經及排卵,增加生育率。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和特拉維夫大學發表於「臨床科學期刊」(Clinical Science journal)的研究報告,針對60位25~39歲,「多囊卵巢症候群」女性做2周的飲食調整實驗,規定他們一天的攝取熱量需限定在1800大卡以內,一組規定早餐要攝取980大卡、另一組則是改成晚餐時段;欲比較飲食熱量與飲食時間對荷爾蒙、胰島素調節的差異。


 


早餐吃得豐盛 助調節胰島素


「多囊卵巢症候群」的成因就是體內的胰島素抵抗現象造成雄性激素增加,導致月經不調、長痘痘、糖尿病風險等副作用。而實驗結束後發現,攝取豐盛早餐的組別,體內的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與血糖水平值下降了8%,雄激素睪酮下降了50%,至於晚餐組別則沒有太大影響;表示除了飲食類別會影響內分泌調節以外,時間點也很重要。


過去也曾有英國研究人員設計過一套「助孕養成計畫」,內容包括7~9點內吃早餐、天天9蔬果、11點前入睡、避免酒精咖啡因等規定,也佐證每天規律早餐對於增加生育機率有一定的成效。


 


鄭醫師補充:


這項實驗,每天卡路里的總量管控甚嚴,像是糖尿病飲食一般。不過早上吃豐盛和晚上吃得多,結果大不同,相當有趣的研究報告,建議有多囊性卵巢的且懷孕困難的女性,在飲食調控上,不妨考慮這項把進食的重點放在早上的飲食方式。


參考文獻:


 

Clin. Sci. (2013) 125 (423-432)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Effects of caloric intake timing o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yperandrogenism in lea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Daniela Jakubowicz, Maayan Barnea, Julio Wainstein, Oren Froy

 


http://www.clinsci.org/cs/125/cs1250423.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司法部:海洛因已釀公衛危機

 

(法新社華盛頓10日電) 美國司法部長霍德(EricHolder)今天表示,美國人死於海洛因和處方藥物濫用的人數大幅增加,已釀成「急迫的公衛危機」。霍德也承諾將加強執法與提升藥物治療。

根據霍德在司法部官網聲明,他表示在2006年至2010年間,死於海洛因藥物過量的人數增加45%。

霍德說:「現今幾乎沒有藥物比處方鴉片類止痛劑和海洛因還要致命。」

他說:「海洛因濫用的循環通常從處方鴉片類止痛劑開始。」霍德表示,非法鴉片類止痛劑使用人數增加,是「令人傷心、但卻是過去10年來處方藥物濫用大幅增加的可預期結果」。

霍德呼籲消防人員與救護車人員出勤時攜帶鴉片類拮抗劑naloxone,可以讓海洛因或類鴉片藥物過量病患恢復呼吸,同時呼籲美國執法單位讓人員攜帶這種藥物,並訓練他們如何使用。

司法部表示,華盛頓特區與美國17州已修法增加鴉片類拮抗劑的取得管道,自2001年以來,已救回超過1萬名藥物濫用病人。

霍德也承諾,加強執法來對抗非法開立與提供處方藥物問題。(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海洛因是鴉片類毒品,屬於中樞神經抑制劑。海洛因致死的主因就是呼吸抑制,有些海洛因使用者,經過一段時間勒戒,出來後毒癮再犯,若是按之前經常使用時的劑量來使用,往往容易產生呼吸抑制有生命危險,這樣的例子在臨床上屢見不鮮,鴉片類的止痛劑,一般須經醫師處方,某些止咳藥水或者是感冒糖漿含可代因,也是鴉片類的藥物,若是經常服用,容易衍生依賴,提醒大家留意。最常見的依賴狀況:不喝,渾身不舒服,喝完,不適症狀迅速消失,因此,渾身不適不過是戒斷症狀,服用藥水的效果主要是止癮。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ydailynews.com/life-style/health/heroin-overdoses-pose-urgent-public-health-crisis-article-1.17166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情大變!開朗女突變憂鬱 驚見「棒球大」腫瘤壓腦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性情突然大變,恐是惡疾纏身!45歲的林女士,原本個性開朗,去年喪偶後,吃不下也不想動,變得不愛講話,還出現頭痛、視力模糊、走路不穩等症狀,親友原以為她罹患憂鬱症,但吃藥後,仍沒有改善,經進一步檢查才赫然發現,元兇竟是腦中有一顆棒球大小的腦膜瘤在作祟,手術移除腫瘤後,恢復活潑樂觀。

整個人提不起勁,吃不下、也不想動,人躺著卻毫無睡意,林女士去年5月先生過世後,在家一待就是半年,起床就坐著,也不想出門,得靠身心科醫師開的安眠藥幫助入睡,但無精打采的沮喪感仍沒有改善,整晚睡不著,幾個月內暴瘦8公斤。

原以為是憂鬱症,但直到視力出現複視、模糊,右手無力,拿不住東西,這才驚覺不對勁,眼科檢查發現有慢性視乳突水腫,被轉診到神經內科,一照核磁共振,才發現腦膜瘤已經5.6公分大。

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道杰表示,5.6公分大的腦膜瘤,差不多是一個棒球大小,應有3到5年以上,就長在左側頂葉,腫瘤導致腦腫脹,壓迫到感覺區與運動區,腦膜瘤雖是最常見的良性腦瘤,但瘤越來越大,可能擠壓腦部,造成腦壓過高、頭痛、手腳無力、人格改變等,再大下去甚至會吃穿腦骨、壓迫腦幹,造成人昏迷死亡。

個性從開朗到憂鬱,雖說可能跟喪偶有關,但楊道杰說,持續半年之久,應與腦膜瘤作用也有關連。

楊道杰強調,腦膜的作用在隔開腦與皮下組織,腦膜瘤9成都是良性,但還是可能致命,長得太大可能引發癲癇,腦壓衝高也可能有生命危險,有的會凸出壓到腦幹,萬一把腦幹整個壓歪,可能突然喪失意識,腦壓急速竄升,就會陷入昏迷。

腦膜瘤好發在中年女性,根據統計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而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放射治療也可能會刺激腦膜瘤增生變大,醫師提醒,一般人如果肢體無力、不像中風,本來開朗,個性改變很多,不尋常沒理由的頭痛、視力模糊,最好進一步接受診斷。

記憶減退並非失智 檢查竟是腦袋長瘤

隨著年紀大容易忘東忘西,一般都被當作失智,但一名59歲婦女出現記憶力減退,忘記回家的路,原本以為只是單純性腦袋退化,直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左側大腦部長了一顆五公分大腫瘤。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說,病患的腦瘤位置處在橫跨「頂葉」及「枕葉」之間,剛好是語言記憶功能區,影響到記憶、語言等大腦功能,所以會表現出失智的症狀。手術的方式為顱骨切開腫瘤切除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良性的腦膜瘤,陳醫師指出腦膜瘤為腦內的常見腫瘤之一,大部分為良性,婦人恢復良好,記憶力也逐漸恢復,也能與人流利交談。

陳金城指出,腦膜瘤雖然大部分為良性,但是易有復發現象,需要規則追蹤及診治,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有時年紀大、記性變差,並不見得是失智,有可能是腦瘤作怪。

  

鄭醫師補充:

被醫師診斷精神相關疾病,務必先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包含腦波或者電腦斷層等等,先排除是否為身體因素導致的精神狀況,才能確認接下來的治療流程為何。上述兩則報導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般而言,腦瘤導致的精神狀態改變,精神合併出現神經症狀,例如視力出現複視、模糊,手腳無力,拿不住東西,步態不穩甚至是失語等等。腦波對於腦瘤是一種非侵入檢查的篩檢,建議大家可以先透過腦波來了解大腦是否有不尋常的病兆引發。

以下補充兩例做對照參考:

一名30多歲女性,被診斷疑似精神分裂,症狀之一是常常答非所問或者思考中斷。後來經電腦斷層確認為腦瘤引發,經開刀手術去除病兆,當事人的認知以及語言功能在短時間恢復,完全無損。

有一個經多種藥物反應不佳的精神病患,最後建議做電痙攣療法,結果在電療治療過程中突然死亡,死因後來確認當事人的精神症狀為腦瘤引發。電痙孿治療引發腦壓升高,腫瘤壓迫效應,致使當事人驟逝,若是負責治療的醫師能於診斷出其安排詳細的身體檢查,定能查出腦瘤而針對原因直接治療,避免類似憾事。

結論就是一旦被懷疑有精神疾病,務必透過完整的身體檢查,先排除是否為身體問題。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話治療 能幫助大腦對付痛感

 

許多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飽受疼痛苦,英國最新研究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之所以感覺疼痛,除了關節病變以外,大腦對疼痛的感覺特別強烈也是原因之一。若運用談話治療,或可幫助患者大腦有效對付疼痛,這樣就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全部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有慢性疼痛問題,其中多數是關節炎引起。不少關節炎患者因為疼痛而失去行動能力,且疼痛也會干擾睡眠,影響日常生活行動。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類疼痛研究小組教授安東尼‧瓊斯表示,許多關節炎患者將疼痛歸咎於關節受到損害。事實上,患者疼痛感覺與關節受損情況往往沒有多大關聯,有時疼痛感覺會延伸到身體其他部位,沒有證據顯示這種延伸性疼痛為關節炎所造成。這次研究就是希望找出這種疼痛背後的原因。

研究人員認為,有些關節炎患者疼痛情況可能與纖維肌痛症患者類似。過去有些研究顯示,纖維肌痛症疼痛症狀可能與大腦處理疼痛訊息功能異常息息相關。研究人員將會造成短暫疼痛的雷射波打在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纖維肌痛症患者皮膚表面,然後測量其腦波變化,再比較其他沒有疼痛症狀者的反應。結果發現,慢性疼痛患者接觸疼痛刺激時,大腦島葉皮質活動較為活躍,患者疼痛感覺也會比較劇烈。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歐洲神經科學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以前曾進行研究發現,如果針對慢性疼痛患者進行正向、談話治療,患者較能有效紓解疼痛,這種方法或可用來幫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疼痛症狀。

 

鄭醫師補充:

我曾不只一次和復健科專科醫師談到所謂退化性關節炎或者肌肉關節或者肌膜疼痛的問題,他確定許多患者的疼痛,無法單單用生理性的發現來解釋當事人的疼痛程度,因此遇到這類患者,他直接了當說這是心理因素引發。

的確不少人的疼痛主述,不過是情緒失調表徵而已。

 

如何找出壓力根源,針對根源來面對以及舒壓,對於非生理性的關節不適或者是纖維肌痛症患者,應該是更根本的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When the brain expects pain: common neural responses to pain anticipation are related to clinical pain and distress in fibromyalgia and osteoarthritis

  1. Christopher A. Brown,
  2. Wael El-Deredy,
  3. Anthony K. P. Jones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12 NOV 2013

DOI: 10.1111/ejn.12420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jn.12420/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睡午睡 腦力「憶」級棒

 

根據美國一項小型研究,讓兒童在午餐後小睡一小時,能夠提升腦力,有助學習。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表示,睡午覺似乎有助三至五歲兒童對學齡前課程內容的印象更深。

 

麻薩諸塞大學安模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研究人員招募四十名學齡前兒童進行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學術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研究發現,午睡所帶來助益不只存在下午,甚至延續至隔天。

 

研究報告執筆人說,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午睡對於鞏固記憶和早期學習至關重要。

 

餐後小睡的兒童,在午下午及隔天的視覺和空間作業表現,明顯優於沒有午睡的兒童。

 

午睡過後的兒童,對接受測驗內容的記憶多出十%。

 

研究人員在睡眠研究室監控十四名兒童沉睡時的腦部反應。

 

結果顯示,當他們午睡時,大腦中與學習和整合新資訊有關區塊的活動增加。

 

 

鄭醫師補充:

 

午睡對於專注力與學習能力的幫助,不分大人小孩:

 

  1. Dhand, Rajiv; Sohal, Harjyot (2007). "Good sleep, bad sleep! The role of daytime naps in healthy adults". Current Opinion in Internal Medicine 6: 91. doi:10.1097/01.mcp.0000245703.92311.d0.
  2. Lahl, Olaf; Wispel, Christiane; Willigens, Bernadette; Pietrowsky, Reinhard (2008). "An ultra short episode of sleep is sufficient to promote declarative memory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7 (1): 3–10. doi:10.1111/j.1365-2869.2008.00622.x. PMID 18275549.

過去研究大多針對成年人,對小孩的研究比較少。這樣的研究提醒為人父母者,不妨養成小孩午睡的習慣,幫助小孩記憶力與學習能力提升,因為睡眠的確有助於幫助記憶力形成,即使是午睡不長的時間。

 

參考文獻:

 

Social Sciences -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 Laura Kurdziel,
  • Kasey Duclos,
  • and Rebecca M. C. Spencer

Sleep spindles in midday naps enhance learn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PNAS 201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September 23, 2013, doi:10.1073/pnas.1306418110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9/18/1306418110.full.pdf+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研究-高鹽分發泡錠 可能傷心害健康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

研究人員警告,使用發泡錠劑型止痛藥可能危害健康,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發泡錠劑型止痛藥使用愈來愈普及,其中某些藥物內含高鹽分,英國蘇格蘭鄧迪大學研究人員追蹤近130萬名病患長達7年,這些患者都服用醫師開立至少2種含鹽的發泡錠劑型處方藥,或不含鹽的相同藥物。

這項研究檢視的發泡錠藥物有24種,包括一般的解熱鎮痛藥,如阿斯匹靈、布洛芬和撲熱息痛,以及營養補充劑,如維他命C、鈣和鋅。

研究發現,比起吃不含鹽藥物的人,服用含鹽藥物者中風的機率增加22%,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則多了7倍,死亡機率增加28%,而受試者通常服藥不到4年,健康就開始出問題。

主持這項研究的鄧迪大學學者喬治(Jacob George)表示,眾所周知,高鹽分會造成高血壓,導致中風,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喬治指出,這些藥物和營養補充劑不用處方,就可以在藥房買到,民眾必須注意這類型藥物潛藏的風險,小心服用,而藥廠則應該減少產品的鹽分。他呼籲,為了保護大眾,所有藥品都應該標示鈉鹽含量。

 

鄭醫師補充:

大案是少用含癌的發泡錠,不管是止痛藥、感冒藥或者是維他命C甚至是鈣和鎂等等,減少相關心血管健康風險。有使用鈣鎂來助眠的人,如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家族史的人,建議使用其他非發泡型的營養補充品或者天然食物來源來替代。

參考文獻:

George J, Majeed W, Mackenzie IS,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sodium-containing effervescent, dispersible, and soluble drugs: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BMJ 2013;347:f6954. DOI:10.1136/bmj.f6954. Available at: http://www.bmj.co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欠睡危機!讓你的人生變黑白

要得到一晚好眠有三項關鍵要素。你可能認為要睡得比較好,只需要讓心靜下來。不過你目前的睡眠習慣可能很難讓你有規律的睡眠,或可能因你做了一些特定的事情而妨礙了你在晚上睡好一覺。如果你調整好睡眠系統,這些事情都很容易改善,心思紛亂的難題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為了要知道你是否需要調整睡眠習慣,掌握好眠的良方以及了解身體睡眠系統的基本運作方式會有幫助。本章將簡單解釋睡眠產生的原理,並說明一種觀念,就是你如何「睡眠為你服務」,而不是「你要如何努力才能睡著」。如果你為有品質的睡眠做好準備,同時對正常的睡眠有符合實際的預期,你比較可能得到內心的平靜。

越想睡著,壓力就越大

如果你問任何一個睡得很好的人:「你睡好覺的良方是什麼?」你得到的很可能是滿臉狐疑的表情。或是他們會這麼說:「我什麼也沒做啊!我上了床,然後就睡著了。」然而,問十幾位睡不好的人的助眠法,你也會得到十幾種不同的答案:

● 「我會用白噪音機,並且戴上眼罩。」

● 「我會喝杯酒。」

● 「我很早就上床,然後看電視。」

● 「如果我在一個小時內沒睡著,就會吃顆安眠藥。」

● 「我喝一種特別的茶,那種茶應該會讓我想睡。」

● 「如果我晚上沒睡好,就會在早上多睡一會兒,試著補眠。」

● 「我在大多數的晚上都吃一顆安眠藥,不過如果連續幾天沒睡好,我就換另一種安眠藥。」

● 「我聽鯨魚叫聲的CD。跟先生睡不同房間。」

● 「我聽催眠的CD。」

● 「我周末的時候會多睡一會兒,把覺補回來。」

● 「我在上床前做運動。」

● 「我喝熱牛奶。」

● 「我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

這些所有的方法有什麼共通之處?就是「努力」。那些有睡眠問題的人都竭盡全力為睡眠做好準備,但很不幸地,這些恰恰是睡眠最不需要的。你的身體有一種內建系統(built-in system),能自動補充不足的睡眠,你完全不需要費力睡覺或補足損失的睡眠。事實上,此等努力只會干擾這個系統,使你更可能持續產生睡眠問題。

此外,你可能以為造成你失眠的唯一問題是大腦在晚上不肯「關閉」。

 

鄭醫師補充:

如果有生理性之因素導致失眠,處理生理因素來自然能改善睡眠。但對多數失眠或者而言,比較難直接找出失眠的真正生理原因。這時,腦神經本身的運作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

如何停止努力與思考,是失眠患者能否改善的重要關鍵。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失眠改善之道都是朝向某些方向,努力想要克服失眠,否符失眠是駭人的猛獸般令人生畏。

叫人不要思考,不要想太多,坦白說叫廢話。怎麼做到才是關鍵。

答案是用感覺取代思考,熟悉非藥物放鬆治療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只有想法會干擾自然系統,上述內容主要想跟我們提醒這部分。

不想靠藥入眠,輔助方式有幫助,但前提是當事人的認知是否有辦法調整?如果沒有改變這部分,那麼再多失眠改善方式也是枉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跌1千點 增5%精神病患住院

心情不好時,最好避免進出股市。國內最新研究顯示,只要國內股價每下跌一千點,就會增加近百分之五的精神疾病患者住院。

東華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林忠樑、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欽賢、台北大學財政系主任劉彩卿等人,蒐集一九九八年到二○○九年股市行情資料,再比對健保資料庫,共四十六萬八千筆因精神分裂症、重鬱症和躁鬱症住院資料(每天新住院人數),分成性別,及廿五歲到六十五歲以上等五個年齡層去比較。

結果發現,只要台灣證券交易所加權指數下跌一千點,就會增加百分之四點七一的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另外,股價每下跌百分之一,當天就會增加百分之零點三六的精神疾病住院率;如果股價連續下跌五天,第五天就會增加百分之一點六的住院率。

股價變動影響男性的精神健康,比女性來得明顯;尤其是連續的股價變動,對四十五歲到五十四歲男性患者影響較大。

這篇「股價會造成人們精神疾病嗎? 」(Do stock prices drive people crazy?)研究,日前已獲刊登在「健康政策與計畫」(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國際期刊。

林忠樑指出,股票市場是經濟指標之一,它雖不是造成人們產生精神疾病直接原因,但股價下跌往往會牽動財富減少、減薪、裁員,讓投資人擔憂;所以建議正受到壓力、憂鬱,或其他心理因素困擾的人,應避免關注日常股票市場的變化,特別是為工作、家庭所苦的中年人。

陳欽賢前年曾發表股市下跌百分之一、國內因中風住院會增加一人的研究。

劉忠樑表示,這篇研究則是股價與精神疾病住院是否相關的首篇研究,但研究仍然有些限制,例如無法排除教育、就業率、吸菸等個人及社會因素對精神疾病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精神病患本身大多不會去股市投資,因此股價下跌一千點,代表經濟面的緊繃,而非直接影響。

記得台灣有一段時間股市剛起飛,當是幾乎是全民瘋股市,聽聞有些家長反應,甚至極少數的老師在校也緊捉著收音機不放,只要聽到股價下跌,心情不佳,便無心上課。因此,股價下跌,影響是可能是精神病患周邊的人,精神病患者從周邊的人感受到冷落或者情緒的壓力,可能造成住院機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5267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風患者 心肌梗塞風險高23%

 

痛風將提高心肌梗塞的機率。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分析七十多萬筆健保資料,發現痛風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一旦檢查出尿酸過高,要減少攝取肉類、海鮮和酒。(陳映竹報導)

 

長庚研究團隊追蹤2000年到2008年間、七十多萬筆健保就醫資料,發現痛風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羅淑芬進一步分析,二十到四十四歲痛風患者的風險更增高59%,也就是年輕的痛風患者也要預防心肌梗塞發生。

羅淑芬解釋,痛風患者可能會同時罹患一種或多種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可能成為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過去治療痛風大多專注在關節炎的症狀及尿酸值的控制,但應該也要兼顧痛風可能產生的其他疾病,一旦檢查發現尿酸過高,要減少肉類、海鮮、啤酒等食物攝取,防止心肌梗塞的發生。

鄭醫師補充:

痛風本身就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痛風患者容易合併其他代謝失調,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因此,痛風代表一種代謝性失調。

此外,痛風患者大部分有尿酸過高的問題,尿酸對身體而言,很多人並不清楚是一種抗發炎物質或者抗氧化物質:

http://www.webcitation.org/query?url=http://www.geocities.com/hotsprings/3468/uric_acid-peroxynitrite2-98.html&date=2009-10-26+00:12:14

身體額外製造尿酸,另一項作用提醒我們身體發炎狀況可能存在,因此,尿酸高不只要留意飲食,更要針對潛在的身體發炎作了解與控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海帶有利於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為了減肥,相信許多人都下過許多苦心,試過各種減肥方法,但你知道吃海帶會或許也能幫助減重嗎?據英國研究指出,發現海帶中的海藻酸,可以抑制人體脂肪吸收。

英國紐卡斯爾(Newcastle University)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海帶中的一種物質可以抑制人的身體吸收脂肪。經實驗發現,海帶所含有的海藻酸(alginate),可以抑制腸胃對脂肪的分解。這個在《食品化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如果將海藻酸含量增加4倍,對脂肪的吸收可以降低75%。

此研究試驗,還將海藻酸摻入麵包,結果發現即便是少量攝入,人體對脂肪的吸收也減少了3分之1。研究人員對於實驗結果感到興奮,將著手臨床實驗,試著以海帶作為正常飲食的一部分,測試減肥的效果。不過,專家也說,雖然海帶可能有助於對付肥胖症,但避免肥胖的最佳辦法,首先還是要減少脂肪的攝入。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採用方式是透過攝取海藻酸來幫助減重,而非直接攝取海藻,因此想應用相關方法來幫助減重的人,建議利用營養補充品來進行,效果會比較接近實驗的結果。海藻酸的原理主要是透過抑制腸胃對脂肪的分解,減少對脂肪的吸收,類似的作用機轉在目前專業減重藥物上也看得到。

原文參考報導來源:

http://www.ibtimes.co.uk/seaweed-supplemented-savoury-delights-promise-weight-loss-says-new-study-143846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像得肝炎…常吃速食傷肝

 






最危險速食︰薯條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美國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定期吃速食除了會導致體重增加,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而且傷肝程度一如肝炎;而其中最危險的速食,莫過於薯條。


這個發表在美國電視節目「醫生」(The Doctors)的研究結果,最令人關注之處在於:即使只持續吃一個月速食,就會讓肝臟出現重大變化,其中添加額外成分的薯條特別危險。醫生歐登(Drew Ordon)在節目中指出,大家都知道薯條加了鹽又是油炸的,但其實還加了能使之看起來金黃酥脆的糖。此外,炸雞與洋蔥圈也特別傷肝,因為脂肪與飽和脂肪量會造成脂肪肝。


吃1個月 肝臟出現「重大變化」


令人驚訝的是,據歐登形容,這些速食導致的肝酶的改變,與肝炎類似。肝炎有導致肝衰竭之虞。


美國每天有16萬家速食餐廳提供食物給5000萬名消費者。歐登說,「我們都有罪」,大家偶爾都想放縱一下,但問題是有這麼多人把速食當主食,特別是兒童,「這就是重點所在」。


更慘的是,加點沙拉均衡一下也沒用。歐登警告,消費者應該特別注意被速食餐廳標榜健康或新鮮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都很可能被添加化學物。目前並未針對這些食物訂定明確規範。


歐登說,有些餐廳甚至在沙拉裡添加具有抗凍作用的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以免葉菜類食物枯萎;雖說吃一點點抗凍劑死不了,但消費者顯然也可以選擇不吃。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原文出處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cbsnews.com/8301-33816_162-57569746/fried-foods-have-similar-impact-on-your-liver-as-hepatitis/


今年春節,把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的DVD拿出來看,這部曾經得獎的紀錄片,講的就是上述報導的內容。導演兼主角,因為當時兩位過胖年輕女孩控告速食連鎖公司供應危險的食物,讓她們罹患嚴重的肥胖症,羞於見人,但法院判決駁回,因為無法證實肥胖與吃速食有關,除非都吃速食也導致肥胖才能證實,因此原本非常健康的導演讓自己連續一個月三餐都吃麥當勞,在食用之前還找三個醫師會自己的健康狀況做體檢,比較自己食用前後的健康變化,結果慘不忍睹,其中肝發炎以及脂肪肝就是明顯的臨床表徵,還有心情沮喪、性功能減退、體重明顯增加等等,據我所知,有些小學也把這部片作為教案在課堂上播出,提醒小朋友不要常吃速食,以免生憾。


以下我把網路對這部影片的報告找出來改大家參考:


你有想過連續吃一個月的麥當勞,且不食用任何其他食物!年輕的美國導演摩根史柏路克大膽地以自己的身體做實驗。連續30天,三餐只吃麥當勞所賣的食物。只靠麥當勞能維持人體基本機能運作嗎?身材會變成什麼樣子?這部紀錄片將為你揭曉答案!「Super Size Me」今年初在「日舞影展」上一鳴驚人,且獲得最佳導演(紀錄片類)大獎,並吸引不少戲院爭取放映。

關於本片:
美國人為什麼這麼胖?根據調查,大約有37%的兒童及少年體內脂肪含量過高,而大約每三個成人中就有兩個人屬於超重或者肥胖,這究竟是人們缺乏自制力的表現,還是速食公司的錯誤呢?
導演摩根史柏路克在影片中採訪美國20個大城市裡的各行各業,包括全美最肥胖的城市-休士頓。從外科醫生到健身教練,學校廚師到立法者,被採訪者們與觀眾分享了他們對美國人日益增長的腰圍的研究、見解以及複雜的感情。
在採訪的過程中,摩根還親自下海,把自己的身體當成白老鼠作實驗。連續30天,三餐只吃麥當勞所賣的食物。連水都是喝麥當勞的。而且不能挑食,菜單上的每項食品都必須吃一遍。在實驗開始之前,摩根還特地去看了三位醫師,證明自己是一位身體健康,心肺肝功能指數正常的年輕人。但在狼吞虎嚥一個月的漢堡、薯條後。悲劇發生了,摩根的體重驟然增加了12公斤,膝蓋因為驟增的重量而感到酸痛。連女朋友都受不了,對他大聲抨擊。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向人揭示了學校午餐的弊病,日益減少的健康與體育的課程,以及食品上癮與肥胖症患者們如何通過減肥重新獲得健康。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吃對食物 大幅減少早產風險

 
 

瑞典、挪威、冰島最新研究發現,孕婦如果食用豐富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並多補充白開水,可大幅減少早產風險。若食用水煮馬鈴薯、魚類、煮熟的蔬菜等食物,也能幫助減少早產發生機率。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認為,懷孕女性飲食應該要含括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與魚類,飲食要均衡,且要補充充足水份,這樣才能幫助維持母體、胎兒健康。

所謂早產是指懷孕三十七周前胎兒提早出世,早產兒很容易產生一些短期、長期健康傷害,在所有新生兒死亡比率中,早產兒就占了近百分之七十五。

研究證據顯示,母親飲食習慣會直接影響胎兒,研究團隊想了解其間的關聯性,分析「挪威母子研究」數據,以二OO二~O八年中六萬六千名孕婦為研究對象,其中三千五百零五人為早產。

研究人員將孕婦飲食類型分為三類,第一種為「謹慎型飲食」,當中含有蔬菜、水果、油脂,全穀類食物、家禽與富含纖維質的麵包,平常以白開水當飲料。第二種為「西式飲食」,飲食內容包括鹹食、甜食、白麵包、加工肉品等。第三種為「北歐傳統孕婦飲食」,包括馬鈴薯、魚類、燉煮菜餚、煮熟的蔬菜與低脂牛奶等。

結果發現,謹慎型飲食孕婦早產機率比其他女性明顯降低。

 

鄭醫師補充:

早產增加胎兒健康風險,人盡皆知,透過飲食可以預防早產,則比較少相關研究,因此上述研究提到的飲食內容值得孕婦參考。

參考文獻:

Linda Englund-Ögge, Bo Jacobsson et al. Maternal dietary patterns and preterm delivery: results from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March 2014 DOI: 10.1136/bmj.g1446

原文參考報導:

http://www.bmj.com/press-releases/2014/03/04/mother%E2%80%99s-diet-linked-premature-birth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個要點 癌症病患不可不知

為了不讓病患和家屬接受手術或抗癌藥物的治療後,才開始後悔「事情不應該變成這樣」、「我沒聽說會有這樣的事」、「一點效果也沒有」。日本菊池寬賞得主近藤誠醫師整理出九個要點,告訴你醫師建議的癌症治療背後有什麼謊言,千萬不要上他們的當。



①身體還好好的,便不可能只剩下三個月或半年的壽命

如果一個人還有精神,可以好好走到醫院看病,卻在初診便被醫師告知只剩三個月或半年可活,代表他在說謊。才第一次見面,就判斷一個人剩多久可以活是不可能的。即使癌細胞已經轉移,只要病患還沒出現自覺症狀,食慾也很正常,那麼放任癌症不治療,半年至一年內也不至於死亡。劈頭便告知病患和家屬剩餘壽命,很明顯是要逼他們接受治療。為了你自己著想,這種時候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②癌症不會馬上奪走病患性命

果不接受治療,癌細胞很快就會長大,奪走你的性命――用這種話讓病患不安的醫師,也最好跟他們劃清界線。癌症之所以會致人於死,在於病灶逐漸增大,阻塞到臟器和器官,使身體功能受到影響。如果是毫不影響身體功能的早期癌症,動手術治療只會增加身體負擔,反而縮短壽命。

③不要接受癌症篩檢,已經健診過的話,就把它忘掉

癌症篩檢的基準很模糊,誤診的案例也很多,所以即使發現得到癌症,也不要輕易相信。而且,現在也沒有因為接受癌症篩檢,而使生命得以延長的實證。在日本的癌症篩檢中,「良性腫瘤」也會被視為癌症。看著不會影響生命的癌細胞黑影自己嚇自己,或是明明靜觀病情發展比較好,卻聽從醫師建議進行切除手術,只會增加對死亡的恐懼,使身心受到巨大的煎熬。

④即使切除淋巴結,仍然無助於治療癌症

另外請你留意,不要無謂地切除臟器和淋巴結。直到現在,日本還有很多外科醫師深信「切除的部分越多,越能防止癌細胞轉移,使轉移率下降,存活率提升」,所以增加範圍,連淋巴結都切除的擴大手術,目前仍然相當盛行。可是在國際間,「進行擴大手術並不會提升存活率」早已成為常識。翻閱臨床數據,也會發現切除範圍再大,轉移率跟存活率跟只切一小部分比起來,沒有什麼顯著差異。

⑤注意癌症篩檢時受到的放射線量

電腦斷層掃描、X光、乳房X光攝影之類的檢查會用到放射線。隨著檢查次數增加,受到的放射線量難保不會影響人體健康。再說,如果沒有用在適當的治療上,放射線也可能帶來重大傷害。在進行篩檢和放射線治療前,一定要慎重考慮清楚。

⑥癌症治療方式並非只有一種

不管什麼臟器得到癌症,又進行到第幾期,永遠都有超過一種的治療和應對方式。要是醫師堅決只用固定一種方式,請千萬要當心。首先,要盡量選擇可以保有臟器而不須切除的治療法;萬一出現疼痛難以忍受,則使用具有紓緩效果的鎮痛劑。身體輕鬆沒有負擔,自然能夠恢復生命力,延長壽命。至於轉移癌的應對方式,一定要切記:絕對不能使用高毒性的抗癌藥物。

⑦尋求第二意見,請去不同醫院找不同科醫師

越來越多人在聽到自己得了癌症後,會去徵詢其他醫師的意見。不過範圍若侷限在同一間醫院的話,容易得到一樣的結論,這樣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換到不同醫院,但還是找同一科的醫師的話,也只會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即使去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等知名醫院的第二意見門診,也不會有效果。請前往不同大學的醫院,請教不同科的醫師。

⑧「抵抗力」比「免疫力」重要

老是把「提升免疫力」掛在嘴邊的醫師,也要特別注意。癌細胞本身跟正常細胞沒什麼兩樣,免疫系統又專門抵禦從外部入侵的異物,因此對癌症不會有效果。所以與其提升免疫力,更應該確實鍛鍊體力,著重在細胞的「抵抗力」上,讓身體可以承受病痛症狀、治療等各方面的負擔。

⑨不治療才是最好的延命方式

即使固態腫瘤出現轉移,只要病患沒出現痛楚等症狀,延長壽命的最好方式還是不要治療,靜觀病情發展。待轉移細胞增大,開始出現症狀時,再接受讓身體比較輕鬆的治療。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被檢查出癌症,很可能因為接受治療,反而使壽命縮短。但是不治療的話,將使得醫師沒有工作,所以他們不會如此建議。對於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最後依然只能由你自己做決定。

  

 鄭醫師補充:

一旦罹癌,擁有正確的癌症知識,是確保當事人在抗癌過程中,壽命以及生活品質得以得到最大保障的關鍵。不少罹癌患者,也許癌症本身並情並沒有想像中糟,但卻被有些專業人員下到半死或者透過破壞大的醫療過程(例如不必要或者過度的手碩或者毒性過大的化療藥物)導致身體資源迅速耗竭,反而加速病情惡化,結果更教人扼腕。本書教導大家癌症罹患的正確生存之道,值得大家參考,在此推薦。

相關書籍介紹連結:

http://gobooks.com.tw/BookDetail.aspx?bokno=HD0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年人多吃動物蛋白 對健康妨害與吸菸無異

美國研究發現,中年人食用過多動物蛋白,對健康的妨害跟每天抽一包菸差不多。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追蹤了幾千人二十年的身體狀況。結果顯示,吃動物蛋白多的人在這二十年裡因為罹癌死亡的比例,比動物蛋白攝取少的人高出四倍。

以往的研究多半認為脂肪、糖和鹽是健康殺手。這項研究第一次證明動物蛋白過多一樣不利健康。

研究人員「隆勾」博士說,成年人動物蛋白攝取量要依體重而定,每公斤零點八公克。也就是說五十五公斤重的人,一天只能吃四十五到五十公克的動物蛋白。半斤重的牛排蛋白質就有七十七公克,已經超標。

兩百西西的牛奶,動物蛋白等於一天攝取總量的百分之十二,一片四十公克的乳酪也相當於一天攝取量的百分之二十。

 

中年人吃多高蛋白 如同吸菸致癌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刊載在「細胞新陳代謝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年人攝取過多來自牛奶、肉類食物、起司等的動物性蛋白質,將比攝取少量動物性蛋白質的人更易死於癌症或糖尿病,死亡風險相當於吸菸;不過,若是老年人,則應多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該研究耗時18年,南加州大學長壽研究所專家羅戈和其團隊,長期追蹤6381位、年齡平均50歲以上的成人,發現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的卡路里中,有16%來自蛋白質,其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動物性蛋白質。而主要攝取植物性蛋白質的人,因疾病死亡的比例較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者低。

他們將受試者分為高、中、低度蛋白質攝取組,每天總卡路里量有20%來自蛋白質者為高度蛋白質攝取組,10%以下者為低度組,10%到19%間為中度組。研究發現,年齡分佈在50~65歲的高度組,有74%的人比低度組早死。

研究再針對挑選出的2253人進行觀察,發現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中年人,罹患癌症或糖尿病致死的機率是低度攝取者的4倍,而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的罹癌風險差異也恰巧是4倍。中度攝取者罹癌致死的機率則是低度攝取者的3倍。

研究團隊也對老鼠進行同性質研究後發現,攝取高蛋白質的中年老鼠,體內的蛋白質IGF-1會因此上升,增加罹癌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研究提醒我們,除了限制動物性蛋白的攝取外,牛奶或者起司的蛋白,也屬於動物性蛋白,因此量也最好酌量,不要攝取過多。

 

參考文獻:

 

Morgan E. Levine, Jorge A. Suarez, Sebastian Brandhorst, Priya Balasubramanian, Chia-Wei Cheng, Federica Madia, Luigi Fontana, Mario G. Mirisola, Jaime Guevara-Aguirre, Junxiang Wan, Giuseppe Passarino, Brian K. Kennedy, Min Wei, Pinchas Cohen, Eileen M. Crimmins, Valter D. Longo. Low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Reduction in IGF-1, Cancer, and Overall Mortality in the 65 and Younger but Not Older Population. Cell Metabolism, 2014; 19 (3): 407-417 DOI: 10.1016/j.cmet.2014.02.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