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福音! 核桃能改善血糖問題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7月18日 下午6:5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一項研究指出,適量食用堅果能顯著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機率,該研究針對11個國家,34~59歲共8400名婦女所進行的16年追蹤調查顯示,而堅果之所以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機率,主要是因為堅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及其他營養素,有助於穩定血糖和改善胰島素功能的緣故。


核桃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食物,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解釋,因其中含鎂的成分,可調節神經系統和肌肉的活動,長期患糖尿病者,會因為尿鎂排出過多,造成胰島素的功能不彰、醣類耐受性減低等現象;適量補充鎂可以改善血糖。而核桃中的鋅可協助胰臟製造胰島素,此外,鋅還有促進傷口癒合,參與皮膚、毛髮、指甲等的修補作用,對傷口癒合能力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應適量補充。另外在核桃中的Omega-3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減少體脂肪囤積、協調胰島素分泌等作用,可以調節血糖、減緩糖尿病症狀。


何一成醫師表示,核桃具有健腦、補血、健胃、養神等功效,而核桃中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是大腦細胞代謝的重要物質,也有防止動脈硬化的功效,但何一成醫師提醒,核桃的熱量高,一顆核桃就約等於35大卡的熱量,2顆就相當於1/4碗飯的熱量,建議可以切碎後拌入沙拉中食用,或者撘配蔬果打成精力湯,如此不僅可控制食量,還可充分發揮功效,另外核桃也不宜與黃豆、黃豆製品同時食用,否則會導致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現象。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是去年發表,刊登於糖尿病照護的期刊,哈佛醫學院和加拿大學者的聯合研究,研究建議每天攝取兩盎司的堅果來替代碳水化合物,能夠提供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的血糖以及血脂的控制,而且而不會有體重增加的疑慮。


研究人員透過三種不同飲食給糖尿病患者來進行研究,第一組只給鬆餅,第二組給堅果的混和補充,包含杏仁、開心果、核桃、胡桃、榛子、花生、腰果還有澳洲堅果等等,第三組給鬆餅和腰果的混和攝取。


透過量測糖化血色素 (HbA1c),結果顯示只攝取堅果的研究對象在血糖的控制進步最大,同時也反應在低密度膽固醇(LDL,不好的膽固醇)的降低,其他兩組血糖控制改善不明顯,不過,鬆餅和堅果一起攝取的研究對象至少降低了LDL數值。


完全攝取堅果的研究對象,其糖化血色素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二的數值,因此在臨床上堅果攝取可被認定是具臨床療效的方式,而且目前沒有任何研究發現堅果攝取與體重增加有關,甚至堅果可以做為體重控制的飲食,研究人員建議可以拿來取代碳水化合物。


研究引用來源可以參閱:


D. J. A. Jenkins, C. W. C. Kendall, M. S. Banach, K. Srichaikul, E. Vidgen, S. Mitchell, T. Parker, S. Nishi, B. Bashyam, R. de Souza, C. Ireland, R. G. Josse. Nuts as a Replacement for Carbohydrates in the Diabetic Diet. Diabetes Care, 2011; DOI: 10.2337/dc11-03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藥「利他能」致幻覺 嗑藥新寵 日下令管制


日本最近發現一種專門治療過動症和失眠的藥物利他能,會導致使用者產生幻覺,甚至出現上癮的狀況,還會出現自殺的念頭。日本厚生勞動省17日決定嚴加管制利他能的販賣,希望減少悲劇的發生,由於這種藥物,台灣有許多過動兒童都有在服用,因此家長可能要多多留意。


日本厚生勞動省17日開會,決定將嚴格控管藥物利他能的販賣,由於利他能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被用來治療兒童過動症、失眠或憂鬱症。但是最近日本官方發現,有不少人因為服用利他能,而出現上癮的現象。


日本有一名26歲的年輕人,本來醫生開給他每天兩顆利他能藥丸,但是沒想到他的藥量卻逐漸增加,一年後變成一天要吃十顆。但是根據研究顯示,一天服用二十顆的話,甚至還會產生嚴重幻覺。


根服用利他能上癮者表示,有時候會產生幻覺,就像踩在地面會以為碰到蜘蛛網,眼前會看到很多像是毛毛蟲在路上爬的影像。除此之外,有一名40歲的男子,為了戒掉利他能,還在醫院療養兩個月,甚至自殺了好多次,他表示「我試過很多次,甚至想要從醫院逃跑,因為真的很痛苦。」


事實上利他能在日本,只要透過網路就可以購買,甚至在咖啡店也可以交貨。而這種刺激中樞神經的藥物,也變成許多年輕人嗑藥的新歡,有鑑於事態嚴重,日本官方已經下令,只有醫生開處方籤才可以購買利他能,並且限制藥局販售數量,嚴格取締非法販賣的行為,希望避免悲劇的發生。


 


針對這篇來自日本的報導,首先,請大家別太擔心,因為利他能(RITALIN)在台灣是三級管制藥,所以應該不至於像日本會那麼容易氾濫。在門診時,常有家長問我:領利他能為何還要簽名?原因很簡單:利他能是三級管制藥


為人所熟知的強姦藥片FM2(ROHYPNOL),因為怕遭人濫用作為犯罪工具,故需管制,但我在門 診,相信不只是精神科醫師,其他門診醫師蠻常接觸到很多門診患者對FM2的藥物依賴。那些患者因藥效愈來愈差,所以常常得一次吃超過三四顆以上還睡不好, 也就是醫療上所稱的耐受性。此外,另一種藥物HALCION(TRIAZOLAM)因藥效作用快但時間短,服用的患者起初常覺效果不錯,但如果持續使用, 極容易有耐受性產生而成癮,所以很多醫師現在也不太敢讓患者服用這類藥物。


利他能就是中樞神經興奮劑,跟它結構類似的中樞神經興奮劑是安非他命,也是二級管制藥,安非他命因為 它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而導致精神病發,嚴重的甚至會變成精神分裂而難以痊癒。服用利他能的人若本身有幻覺,絕非把其他抗精神藥物再加上來,而是把利 他能停掉,幻覺就會消失。當然如果已經上癮了,問題就會更複雜。


在美國,利他能被稱為窮人的古柯鹼,因為古柯鹼同樣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只是貴很多。吃了利他能也能感 覺HIGH,也有小朋友因為利他能服用時間較晚,情緒高到無法入睡,所以傍晚以後,一般都不敢讓小朋友去吃。此外,也有家長會問:為何已經過動了,服用利 他能能夠安靜或專心?其實,安非他命最早被濫用即是因為學生開夜車,吸安後能精神很好,整夜不睡而且聚精會神看很多書,但最後發現根本都記不住。也聽說有 些醫學院唸書的學生會吃利他能來開夜車準備繁重的功課與考試,然而,這種容易有副作用的不自然方式,建議還是少試為妙。


總之,利他能的確淺藏有成癮性與精神狀況引發之可能性,同時,對心臟血管有直接影響,若無事先評估就 貿然服用,還可能會有猝死危險性,詳細的其他副作用,我的部落格還有很多資料可供參考,對於不想讓小孩服用利他能的家長,光能診所提供完整的評估與解決方 案,希望幫助更多小朋友遠離藥物,真正健康快樂的成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藥癮治療新選擇 丁基原啡因含錠納補助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7月19日 下午5:4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邱少華表示,自民國94年起,疾病管制局為因應藥癮愛滋疫情開始推行對鴉片類藥物(如海洛因)成癮的患者的替代療法,維持穩定治療不僅可明顯減少毒品復用的機會,同時也降低血液傳染性疾病的風險。醫師指出,目前國內作為替代療法的藥物為美沙冬及丁基原啡因舌下含錠兩種,一般認為兩者治療效果相當,但仍各有其優缺點。


邱少華醫師解釋,美沙冬的費用目前由政府補助,對於患者經濟負擔較輕,但基於用藥的安全性考量,需每天至固定給藥點服藥,比較不方便。此外,在非醫師評估下,若同時並用其他鎮靜類藥物時,可能有中毒及呼吸抑制的危險。相對來說,丁基原啡因舌下含錠的缺點則是藥價較高,對於病患經濟上造成較大負擔,且因其本身具有鴉片劑拮抗作用,若未經醫師指示服用,可能引發嚴重的鴉片戒斷症狀。但因舌下錠藥性較為溫和、安全性較高,在醫師指示下若情況許可,可開立由病患帶回服用,具較為明顯的便利性。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自民國96年開始持續執行替代療法業務,於98年底開始提供自費丁基原啡因舌下含錠替代療法,個案每月需自付藥費近五千元。自今年7月1日起,臺北市衛生局的替代治療計畫,提供舌下含錠的漸進式費用部分補助,依個案規則留置治療計畫時間長短區分,予以補助金額的調整。


邱少華醫師表示,持續留置治療計畫未滿三個月者,每日舌下錠費用補助24元,持續三個月未滿六個月者每日補助50元,持續六個月未滿一年者80元,持續一年以上者100元。此補助用意在於減少成癮病患經濟上的負擔,鼓勵病患持續接受並留置戒癮治療計畫,因此若有兩週未依約接受替代治療,補助費用留置情形將重新計算。且此經費補助金額仍有上限,能否予以補助仍需視實際餘額而定。



什麼是丁基原啡因?說穿了仍是細胞嗎啡受器的部分致效劑,也就是作用時間比較長,但藥效比較弱的替代品。這種取代海洛因的藥真的可以幫人戒毒嗎?


過去曾有外國人到我診所求診,原因是他想戒斷SUBOXONE(也就是這裡提到的丁基原啡因),但是戒斷反應讓他頭痛欲烈,無法專心或者思考,坐立不安,無法入眠,整體狀況讓他難以承受。當初他在國外他之前的精神科醫師就告訴他,這可以幫他戒斷之前的海洛因成癮,而且大概吃半年就可以停下來不用吃了。因為這種藥不建議長期服用。然而事與願違,這位外國朋友發現這種藥根本很難戒斷,他覺得這種藥還是會上癮。


丁基原啡因的費用比較高昂,每天補助24元,其實是杯水車薪,大部分藥費含還是得自付,能撐到一年以上,一樣所費不貲。好處是不必像喝美沙酮一樣每天到醫院去報到,美沙酮作用比較快,喝多有抑制呼吸的危險,所以量一定要控制,丁基原啡因作用較慢,習慣用美沙酮控制毒癮的人比較不滿意丁基原啡因的效果,不過丁基原啡因不可能劑量使用過多,因為它是複方成分,用太多,身體反而會發生不舒服反應。再一次提醒大家,在俄羅斯作的研究發現,戒美沙酮比戒海洛因更難,同樣的,丁基原非因,目前在 國內的商品名就是SUBOXONE,一旦用了,要戒也不簡單。


在戒斷處理上,分子矯正醫學研究發現高劑量的維他命C有助於處理海洛因甚至是美沙酮的急性戒斷,急性期腸胃症狀讓當事人無法吸收,可以考慮針劑注射,每天劑量若是達一萬毫克,幾乎都不會出現任何戒斷反應,以醫療費用來說簡省許多,相關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orthomolecular.org/library/jom/1976/pdf/1976-v05n03-p191.pdf

2008年以色列曾發表研究發現,抗壓力賀爾蒙補充營養品,也就是脫氫異雄固酮(簡稱DHEA)的補充對於海洛因成癮依賴者有直接幫助,追蹤一年下來成效卓著,同樣是高劑量使用才有效果,對未使用過古柯鹼以及傳統安眠藥的施用者而言,效果更佳。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346881

研究引用來源:

Eur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8 Jun;18(6):406-13. Epub 2008 Mar 17.

The effect of DHEA complementary treatment on heroin addicts participating in a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 preliminary study.


Maayan R, Touati-Werner D, Shamir D, Yadid G, Friedman A, Eisner D, Weizman A, Herman I.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療程量身打造 才不會藥命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7月19日 上午12:10






加拿大多倫多精神健康戒護中心(CAMH)發表研究指出,有大約4成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體重快速、大量增加,而這現象與兩種基因變異大有關聯。


未來醫療人員治療精神疾病患者時,或許要檢驗患者是否有基因變異,如此才能選擇適當藥物,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療程,避免藥物引起嚴重副作用。


加拿大多倫多精神健康戒護中心的詹姆斯‧甘迺迪醫師為研究資深作者,他最新研究已刊登於「一般精神醫學檔案」期刊網站。


甘迺迪醫師表示,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通常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這類藥物多半可以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狀。但服藥患者當中,最多有40%的人出現體重上升副作用


一個人體重增加,可能引起肥胖症、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壽命也容易縮短。甘迺迪醫師指出,若能確認哪些基因變異會增加藥物副作用風險,醫師開立處方箋時,就可以更精準、更有效率。


以前研究認為,「黑皮質受體-4」基因與體重控制、食欲、飽足感有關,這次研究顯示,患者「黑皮質受體-4」(MC4R)基因附近一旦產生變異,且基因變異被複製兩次時,患者使用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6到12周便很容易體重大增,其體重比其他患者上升3倍之多。幾乎所有族群,不管是美國人、德國人,還是成人、兒童患者,只要帶有這種基因變異,用藥後體重便可能直線飆升。


加拿大多倫多精神健康戒護中心丹尼爾‧穆勒醫師表示,過去曾進行研究發現,其他基因變異也會增加藥物副作用風險,使用藥者容易發胖,而這次研究成果更加值得關注。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常會遇到因為服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而體重增加太多的患者求助,而絕大部份的人在醫師開立這類藥物時,並未告知有這種健康風險,而且發生比例高達四成,代表這種基因變異體質的人還蠻普遍的。


根據外電報導,發表於權威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清楚告訴我們與控制體重控制、食慾和飽足感控制的,「黑皮質受體-4」基因變異有關,這項基因變異普遍存在,而新一代抗精病藥物,即便是宣稱最沒有增加體重副作用風險的第三代抗精神病藥物,仍有人會發生體重上升的遺憾。這類藥物,目前普遍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鬱症甚至是憂鬱症等等,因此在精神科求診拿到這類藥物的機率並不低。


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被開立的比例越來越少,主要還是因為其錐體外症候群的副作用,例如肌肉僵硬,顫抖以及靜坐不能等等,儘管有抗副作用藥物的協助,但對服用者而言仍是相當大的折磨與煎熬。


目前基因檢測並不普遍,而完美的抗精神病藥物,也就是高療效、低副作用的藥丸尚未被研發出來之前,要改善藥物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只有設法降低藥物本身的使用劑量,減少藥物對服用患者造成的衝擊,由加拿大權威營養醫學,也是精神科醫師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所研發的分子矯正醫學的高劑量營養療法可能是目前最值得考慮的輔助治療之道,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8563&prev=28637&l=f&fid=25


這套療法在過去曾發表於精神病學期刊,在此我把亞伯罕.賀弗在拒絕庸醫(FIRE YOUR DOCTOR)一書的推薦序的部分內文節錄出來給大家參考:


1957年,我跟同事首度發表了一篇關於使用維生素B3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賀弗(Hoffer)、奧斯曼(Osmond)、考爾貝克(Callbeck)與卡漢(Kahan)合著之《以菸鹼酸和菸鹼醯酸治療精神分裂症》刊載於《臨床與實驗精神病理學期刊》,1957年第18期,131-158頁),一般人大多會忽略它,因為醫界主流學派,不會以生物化學面失調的觀點,來看待精神分裂症。


  反而,主流醫學視其為一種生活模式,因此不會和高於一般劑量的維生素使用有所關連。但是,當我們採雙盲實驗結果發表報告時,主流醫學的阻力其實才正要開始。到了1970年代,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因成見而開始抨擊細胞分子矯正(營養)精神病學。他們利用其醫學界的地位,阻止精神科醫生與如我等主張維生素療法學者接觸;而無視於病患在營養治療下確實恢復了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時到底應不應該服用抗憂鬱劑?這樣的爭議我認為最好讓臨床研究來說話,本地的孕婦懷孕,仍在服用抗憂鬱劑的比例機會不高,但歐美地區有些醫療專業建議最好服用,因此在臨床上能收集到足夠的臨床資料來做分析比對。


剛發表於權威精神病學期刊《一般精神醫學檔案》的研究,研究人員分析7696位孕婦的對比分析發現,如果懷孕時仍服用抗憂鬱劑(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簡稱SSRI),新生兒的頭圍較小,早產危險性也明顯提高。


對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原文期刊網站的全文: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151023


研究引用來源:


Arch Gen Psychiatry. 2012;69(7):706-714.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2333


今年三月,我有和大家討論過這篇研究,當時只有研究摘要,有興趣也不妨對照那篇討論內容: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0431&prev=30918&next=30299&l=f&fid=3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DA核准減重新藥Qsymia 13年來第二起

作者: 吳寧康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2年7月18日 上午8:25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7日核准1款名為「Qsymia」的新藥,可用來協助肥胖或過重人士減重,這是美國當局13年來所核可的第二款這類藥品。


FDA的藥物評估及研究中心主任伍德庫克(Janet Woodcock)說,結合包括降低卡路里飲食和運動等健康生活型態,Qsymia可為美國的長期體重管理,提供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這款減重藥先前稱為Qnexa。如今肥胖人士--也就是說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30或更高者、或是罹患像是糖尿病、高膽固醇或高血壓等至少1種相關症狀的體重過重者,將可使用獲准通過的Qsymia。


不過FDA也警告,懷孕婦女不得使用Qsymia,因為這會傷害到胎兒。此外,有青光眼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也不能使用。至於有心臟病的人,因為可能導致發病率上升也應避免使用。


上個月,FDA才剛通過艾瑞納製藥(Arena Pharmaceuticals)的減重藥「Belviq」,這是自從1999年以來美國首度核准的對抗肥胖藥品。


鄭醫師補充:


有網友跟我反應,每次看到媒體報導新藥,只是看到一些藥廠的文宣,到到底藥物的成分以及作用機轉甚至是否隱含潛在的副作用則較少被提及,因此一股不知葫蘆賣什麼藥的狐疑會跟著出來。


讓我們先來瞧瞧最新核准通過的減重新藥到底成分是什麼?找到原廠標出的成分,其實是兩種老藥的複方,也就是phentermine和topiramate的複合藥劑。


phentermine是屬於類似安非他命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其主要抑制食慾的機轉是透過讓腦部下視丘刺激腎上腺分泌正腎上腺素,使身體產生「戰或逃」的緊急狀態而抑制食慾。最常見的副作用跟其他中樞神經興奮劑(例如利他能以及安非他命等等)類似,例如:


心血管方面容易引發心悸、心跳加速、以及血壓升高等等;


中樞神經方面容易引發過度刺激(興奮)、坐立不安、頭暈、失眠、欣快感、煩躁不安、顫抖以及頭痛等等;


腸道症狀包含口乾、難受的味道、腹瀉、便秘、以及其他腸胃不適的症狀;


此外,蕁麻疹以及性慾改變也不少見。


在FDA的服用禁忌提醒內容,幾乎都以phentermine的服用禁忌為主。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www.citizen.org/pressroom/pressroomredirect.cfm?ID=3162


服用妥泰的副作用,最常見的就是皮膚感覺異常(23.7%)、上呼吸道感染(17.5%)、腹瀉(16.8%)、噁心(15.4%)、厭食(13.3%)、及記憶力問題(11.2%)。


之前FDA已經發佈的警語:規律、服用這種藥會影響視力(造成近視)以及青光眼。



此外,臨床研究也發現妥泰的服用,以統計來說,自殺的比例也比較高:


 http://www.fda.gov/ohrms/dockets/ac/08/slides/2008-4344s1_09_01_Trileptal%20slides.pdf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於三月四日提出警告說,孕婦服用抗癲癇藥物「妥泰膜衣錠」(Topamax)和其他成分相同的學名藥,會使胎兒罹患唇顎裂(cleft lips and cleft palate)等先天性口腔缺陷的風險升高約廿倍。FDA公布的數據顯示,孕婦服用妥泰膜衣錠和其他學命藥,生下唇顎裂嬰兒的機率為一.四%,若未服任何抗癲癇藥物,生下唇顎裂嬰兒的機率只有○.○七%;孕婦服用其他抗癲癇藥,生下唇顎裂嬰兒機率在○.三八%至○.五五%之間。


以上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魚能變聰明? 科學家已證實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7月16日 下午4:15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記憶力差,老是忘東忘西,那你一定常聽到大家說,「多吃魚會變聰明」這樣的說法,不過,多吃魚到底是否能變聰明?這個說法最近已被研究人員證實了,定期食用魚類,可以幫助記憶力的提高,主要關鍵原因是魚類富含豐富的DHA、omega-3,能加強大腦中的記憶中心,幫助學習及記憶。


這個研究的領導人Yves Sauve 跟他的研究團隊發現給予高DHA飲食,腦部負責記憶的區域海馬迴的腦細胞DHA濃度將會高出30%,若海馬迴的記憶細胞的DHA濃度比較高,傳遞訊息的速度就會提高,因此就可以解釋攝取高DHA的飲食可以幫助記憶力,研究同時也指出,若素食者無法從魚來補充,可以考慮亞麻仁油(劑量不高無效)或者藻類萃取出來的DHA,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在阿茲海默病中,海馬迴是首先受到損傷的區域,家醫科醫師洛桑加參解釋,海馬迴位於腦顳葉內的一個部位的名稱,負責管理情境記憶,魚類因含有豐富DHA能增加海馬迴中DHA濃度,進而達到提高記憶力的功能,洛桑加參醫師接著也補充, 魚類中的omega-3有抑制發炎的作用,對老人癡呆、血管發炎等病症,都有相當的預防幫助。


鄭醫師補充:


我在7月3日已經先把這篇研究提出來跟大家討論,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對照: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33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果把身心健康的影響因素來看,身體功能失衡影響不少,在改善身心症狀上,若不先矯正身體功能失衡,一位以精神疾病的症狀來診斷,直接開上精神科用藥,治療結果可能是本末倒置,事半功倍甚至是徒勞無功。以女性來說經常感到疲憊、嗜睡、提不起勁甚至影響到情緒等狀況,可能是缺鐵引發。以最近發表於加拿大醫學期刊的研究,我們今天的相關報導擷取相關內容來探討:


Favrat博士在刊登於7月9日的一項臨床試驗結果當中指出,以18歲至50歲之間的198位女性,非缺鐵性貧血症患者,連續每日口服相當80毫克(約一顆的劑量)的鐵劑,連續服用補充了12週,下降了將近50%的疲勞感,有將近19%的顯著差異,與未服用鐵劑者相比。研究也發現,婦女如缺鐵,因而產生疲憊感是男性的三倍,顯示鐵對女性的重要。


Favrat博士也說,一般人感到疲憊,通常都會認為與情緒、生活習慣及壓力有關,現在臨床發現,也可能與缺鐵有關,將是對相關治療及改善方法,有顯著的幫助作用!


一直以來,一般人或者一些專業人員都認為貧血才需要補鐵,但這項研究清楚告訴我們,未達貧血,身體缺鐵導致的身心疲憊狀況的確存在,而且可以改善。一般醫療用的鐵劑容易產生腸胃狀況(例如便秘等狀況),想避免相關狀況的話,可以考慮自然來源例如紅肉是鐵最主要的來源,其他像是番茄當中的茄紅素、黑芝麻、堅果類、黑糖等,都是可補充鐵質的天然好食物。當然至於營養補充品也有相關自然食物狀態的鐵可以考慮補充。想補充的人可以抽血先測FERRITIN這項指標,若缺鐵,數值通常會偏低一些,若已經偏高,疲憊與倦怠不太可能與缺鐵有關,建議不要自己自行購買補充,以免鐵過多產生另外的身體問題。


上述研究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cmaj.ca/content/early/2012/07/09/cmaj.110950


研究引用來源:


doi: 10.1503/cmaj.110950 CMAJ July 9, 2012 cmaj.11095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蕎麥養生 一台商3次過敏休克險喪命

 

蕎麥養生有益健康,但小心蕎麥也會引發過敏反應,導致休克危機。日前一名台商不小心吃到蕎麥,結果連續3次休克昏倒,緊急送醫才撿回一命,近來醫院 更連續接獲不少蕎麥過敏個案。醫師表示,蕎麥具有特殊保健功效,不過,有些人卻會出現過敏反應,醫師呼籲民眾檢測,以免意外發生。


養生風盛行,具保健功效的蕎麥麵更從日本紅回台灣,不過,小心蕎麥過敏引發休克危機!一名57歲台商,2年多前在大陸點了蕎麥麵,沒想到,吃了之後卻舌 頭發麻、喉嚨癢,甚至還失去意識,被緊急送往醫院治療。這名台商1年後與朋友相約爬山,途中覺得肚子餓,後來買了五穀雜糧小饅頭,不一會又感到天旋地轉, 全身起疹子,舌頭麻癢,後來就休克、不支倒地,讓他再也不敢碰蕎麥。沒料到3個多月前,這名台商到友人家中作客,吃了朋友煮的麵條後,這名男子竟又2度昏 倒,後來才知道原來友人把之前沒吃完的蕎麥麵條,混在麵食中。


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說:『吃了半碗,那不得了了,這次是全身起疹子以外,連續休克2次,全身都腫起來,我們叫做麻疹跟神經性水腫,休克一次被急救完了,又一會又休克一次,他就回到台灣,我們跟他做蕎麥的過敏源測試,確定他是蕎麥過敏。』


徐世達指出,蕎麥雖然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尤其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具有特殊保健作用,而近來十分盛行的蕎麥枕頭具有提神醒腦功效,讓很多民眾趨之若鶩;不過,醫院最近卻連續接獲不少起蕎麥過敏個案。徐世達表示,由於過敏會累積,如果民眾沒有避開過敏源,讓過敏程度增加,身體容易不斷累積而爆發問題。醫師建議民眾,如果吃了蕎麥後出現感冒、咳嗽加劇情形,小心有可能是食物過敏,最好到醫院進行抽血檢測、皮膚過敏測試或免疫球蛋白抗體檢查,以免發生危險。


 


這篇報導提到的過敏反應是屬於急性反應,相關的急性反應都是由免疫球蛋白IgE來啟動,這是一般醫院 及診所普遍能提供的檢測。通常當事人對於自己過敏比較嚴重的來源,其實都能不驗自證,因為身體在接觸過敏原的兩小時之內就會開始發生反應,一般大多是半小 時以內就會發生,當然程度的輕重也得是每個人個別反應不同而有所差異。然而對大部分過敏的個案而言,他們的過敏原在作急性的檢測實是找不到答案的,主要是 急性過敏的發生比率極低,只有約1.5%的人有急性過敏的體質,真正過敏的東西往往測不出來,所以有些醫師有不大建議作這項檢測,主要是不容易找到,作的 人容易失望。其實主要的問題來源,往往是是慢性過敏原在作祟。慢性過敏原發生率高達三成五到四成,主要反應的免疫球蛋白是IgG,相較於急性,慢性過敏發 生的時間是在接觸過敏原的兩個小時以後到24小時,最晚72小時才會出現。慢性過敏原以食物為主,相較於急性過敏原以吸入性或接觸性的過敏原(像塵蟎、黴 菌及動物毛等等),是不太一樣的。有意思的是:有慢性過敏原反應的人,對於那些過敏嚴重的過敏原往往特別愛吃或常吃,這也是嚴重急性過敏反應的人不會看到 的現象。


找出過敏原來改善身體,是最不花力氣及經濟的方式,因為我們要作的只是隔離與過敏原的接觸而已。有關於過敏原檢測的問題,歡迎大家多交流討論,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查閱過敏來找碴這本書,其中有深入淺出的論述及珍貴的臨床實例分享可供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者飲食習慣好腸道細菌才健康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7月16日 上午12:10






年長者腸道細菌生態往往反應其健康狀態、飲食內容。


研究資深作者保羅‧歐土爾表示,,如果兩位年長者做比較,將原本健康情況、基因因素獨立出來,就會發現飲食內容能影響腸道細菌生態,進而改變老年健康好壞。由此可知,飲食品質良好,可幫助提升老年健康,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許多研究顯示,腸道細菌與健康、肥胖、大腦健康大有關係。最新研究則發現,年長者腸道細菌差異性比年輕人更大。


這項研究以一百七十八位年長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七十八歲,沒有人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療。


研究結果發現,年長者腸道細菌生態與其居住地點、健康狀態息息相關。獨自住在社區的年長者腸道細菌較多樣化,身體也比較健康。若長期需要別人幫助才能活動,腸道細菌往往就沒有那麼豐富,且身體也較為虛弱。


研究人員表示,年長者若從社區搬到護理之家等場所,飲食內容迅速改變,而腸道細菌也會逐漸、緩慢出現變化,一年後腸道生態便完全改變。若能改變飲食,或許可以讓年長者活得更長壽、更健康。


鄭醫師補充:


我曾和一位腸胃科專科醫師討論過他在綜合醫院呼吸加護病房工作的臨床經驗,他發現患者如果不幸過世,由於有呼吸器的幫忙,大部分的人並非死於呼吸衰竭而是腸道衰竭。長者健康的維持絕不能忽略腸道健康,而腸道健康維繫的關鍵就是腸道菌叢的多樣性以及平衡,由最新發表的研究再次驗證,相關研究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nfv/ncurrent/full/nature11319.html#/abstract


研究引用來源: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correlates with diet and health in the elderly


Nature Year published:(2012)

doi:10.1038/nature11319

想知道自己腸道菌叢是否平衡,功能性醫學也能藉由相關檢測直接得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喘童缺維生素D藥效打折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7月16日 上午12:10



氣喘病童用藥效果好不好,身體維生素D濃度夠不夠或許是關鍵。美國研究指出,氣喘病童體內一旦缺乏維生素D,用藥效果便容易大打折扣,就算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藥物,肺功能還是改善有限。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人口醫學系、哈佛朝聖者健康照護研究所副教授吳陳安(Ann Chen Wu音譯)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氣喘患者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或可提升類固醇藥物抗發炎作用。


研究團隊追蹤一千零二十四名氣喘病童病情,這些病童都有輕、中度持續性氣喘,年齡介於五歲到十一歲。研究人員以病童「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做為肺功能評斷標準。研究發現,體內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濃度在二十毫微克/毫升以下的氣喘病童用藥效果不佳,他們接受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治療一年後,肺功能改善幅度比維生素D充足病童來得小。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呼吸與重症照護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也發現,缺乏維生素D的小孩往往年齡較大,且身體質量指數(BMI)也較高。相較之下,維生素D充足、稍微不足的病童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藥物一年期間,肺功能改善幅度較大。


研究人員表示,當氣喘病童正在接受吸入性類固醇治療,醫療人員應監測病童體內維生素D濃度。一旦發現病童體內維生素D濃度過低,可能要考慮使用維生素D補充劑,以維持藥物治療效果。


鄭醫師補充:


在2009年發表於小兒科(Pediatrics)期刊發表一篇美國麻省綜合醫院的研究:新生兒體內沒有足夠維生素D,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幼兒時期也容易出現哮喘,相關研究全文可以參閱: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27/1/e180.full


維生素D對於免疫功能的維持與調節非常重要,過去多次在部落格跟大家提醒過,有興趣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659


除了維他命D,曾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也曾有研究指出:減少食用維他命C食物以及維他命C含量減少都與氣喘發作有關。主要原因是維他命可以穩定肥大細胞,有抗組織胺的效果。不管維他命D或者維他命C的濃度,功能性醫學都能提供相關檢測,幫助患者了解自己體內幫助免疫系統穩定的營養是否充足。


中南美洲的最新研究亦指出維他命D的缺乏與嚴重的氣喘兒童患者有關:


http://ajrccm.atsjournals.org/content/186/2/140.abstract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若是氣喘病童體內缺乏維他命D,即使用類固醇藥物控制,跟那些維他命濃度充足的患者相比,維他命D缺乏的患者的肺部功能改善仍不明顯。所以營養不夠,再強的控制藥物也幫忙有限。相關研究原文摘要可參閱:


http://ajrccm.ats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2/07/11/rccm.201202-0351OC.abstract


研究引用來源:



The Effect of Vitamin D and Inhaled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on Lung Function in Children


Ann Chen Wu, Kelan Tantisira, Lingling Li, Anne L Fuhlbrigge, Scott T Weiss, Augusto Litonju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July 12, 2012 rccm.201202-0351OC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吃漢堡炸雞 不利華人健康

中央社 – 2012年7月14日 下午1:18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新加坡14日專電)研究顯示,吃太多漢堡、熱狗、炸雞、薯條、三明治等西式速食,會大大增加中老年華人罹患糖尿病及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進行一項研究,研究新加坡中老年華人吃西式速食和健康間的關聯。


研究人員在1993年到1998年間訪查45到74歲祖籍廣東或福建的新加坡華人,瞭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和吃西式速食的頻率,接著在1999年到2004年間再度訪問有效研究對象,發現吃西式速食的人比不吃的人,罹患糖尿病和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高出許多。


研究發現,相較於不吃西式速食的人,一周吃4次或更多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率增加近80%;一周吃2次速食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增加56%,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7%;一周吃1次的人死於心臟病和患糖尿病的風險分別是19%和17%;甚至一個月只吃1到3次的人,死於心臟病和患糖尿病的風險都增加2%。


星媒報導,負責這項研究的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許恩佩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但還是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尤其顯示西方食物及這些食物帶來的健康風險直接影響亞洲華人。


她並指出,這項研究是上個世紀做的,離現在已經大約20年,現在應該有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吃西式速食。


這項研究已經在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循環雜誌」(Circulation)發表。


同一組研究人員去年發表另一份研究,發現如果華人保持6種習慣:每周運動超過2小時、每天睡足6到8小時、每周喝1到14杯少量的酒、不抽菸、攝取大量蔬菜和黃豆製品及維持正常的BMI值,都有助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西式飲食越來越普遍,尤其是方便的西方速食,這到底對華人健康好不好,讓我們參考這篇新加坡的研究分析,其中一周吃超過四次或更多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增加80%。一周吃兩次的人,也增加56%。即使西方人持續以西方速食當主食,健康也會大亮紅燈。之前一部誇張但寫實的紀錄片麥胖報告就是一個恐怖鮮明的例子,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846


至於新加坡研究的研究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126/2/163.extract


引用來源:


Circulation. 2012; 126: 163-16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刊登於神經學期刊的研究提醒我們,多發性患者若是學習減壓,有助於病情控制。


透過121位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半數讓他們接受壓力調適的課程,這項課程由一位治療師提供16堂個別課程,為期5-6個月的時間。患者學習問題解決技巧、放鬆、增加正向活動以及增加他們社交支持的等課程,此外,也有其他選項,諸如減少焦慮、疼痛處理以及失眠治療等等。上完這些課程,另外再追蹤五到六個月,其他參與者被當成控制組,十個月後,他們參與一個五小時的壓力調適工作坊課程。


結果發現,在治療期間,那些接受過減壓訓練的人,總共有77%的人未出現新的病兆,這是多發性硬化症病症是否活藥的重要指標。對照組只有55%未出現新的病兆。研究結果提醒我們減壓訓練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病情控制的確有幫助。壓力過大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衡的機率增加,這項研究再度提醒我們壓力調適對於自體免疫患者的控制重要性。相關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D. C. Mohr, J. Lovera, T. Brown, B. Cohen, T. Neylan, R. Henry, J. Siddique, L. Jin, D. Daikh, D. Pelletier. A randomized trial of stress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w brain lesions in MS. Neurology, 2012; DOI: 10.1212/WNL.0b013e3182616ff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莫名焦慮 老化速度恐加快

作者: 陳珮瑜 | 台灣醒報 – 2012年7月13日 下午1:56







端粒」位於細胞染色體的末端,功能在於確保染色體DNA能被完整複製,防止遺傳物質遭受損害。「端粒」的長度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生物學的年齡標記,因此又被稱為是細胞的生命時鐘。


美國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的研究團隊匯集5,000名年齡介於42至69歲女性的血液樣本,並請受試者填寫問卷,調查其是否受焦慮症所苦。研究發現,有著高度焦慮傾向的受試者,其細胞內的端粒都較短;且比較相同年齡者,有著較短端粒的受試者看起來比原本年紀還老了6歲。


研究員表示,年紀較長的女性如果會恐懼人權或是較高的地方,其細胞內的「端粒」通常都較短;而「端粒」較短的人,其罹患癌症、心臟疾病、老年痴呆症的機率都比正常人還要高。


研究員歐克瑞克醫師表示,從研究得知,心理壓力的確會加速人的老化;但目前還不確定究竟是過度焦慮使得端粒變短,或是較短的端粒引發焦慮,一切還需查明。此研究也被刊登於《PLoS ONE》期刊。


鄭醫師補充:


這篇最新的研究原文全文可以參閱: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40516


關於細胞染色體端粒的研究這幾年非常多,與癌症罹患風險以及死亡率都有關,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Peter Willeit; Johann Willeit; Agnes Mayr; Siegfried Weger; Friedrich Oberhollenzer; Anita Brandstatter; Florian Kronenberg; Stefan Kiechl. Telomere Length and Risk of Incident Cancer and Cancer Mortality. JAMA, 2010; 304 (1): 69-75


在今年二月發表於生物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有類似的結論:壓力會縮短染色體尾端的「端粒」(Telomeres)長度,導致身體出現各種老化現象。


端粒位於染色體尾端,像一個保護帽保護著染色體,端粒會隨著年齡自然縮短,端粒長短可被視為一種老化指標。不過科學家懷疑壓力、憂鬱會使端粒提早縮短,使身體提前老化。


憂鬱症患者的端粒比正常人來得短,這符合過去的研究結果。研究也發現,無論是憂鬱症患者或健康成人,可體松濃度較低的人,端粒長度往往也比較短。


研究首席作者米克爾‧威克葛蘭解釋,壓力在憂鬱症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過度敏感的患者,端粒縮短現象更為明顯。


相關內容探討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9515&sc=1


所以想要長壽,端粒縮短速度一定要慢,憂鬱與焦慮都會讓端粒縮短速度加速,因此有憂鬱與焦慮困擾的人最好能找出根源加以處理,緩解焦慮以及憂鬱症狀,讓當事人的健康風險降低且更長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壓力大 孕婦流產

 

有一位失眠婦女,在懷孕後不敢吃安眠藥,因為失眠的壓力太大,只要天黑就心煩,在極度焦慮下,不幸流產。


雙和醫院睡眠中心心理師林詩淳表示,現在有許多女性在懷孕後還是要工作,工作壓力大,加上身體荷爾蒙出現變化,身心壓力更大,如果本來就有失眠困擾,可能因害怕安眠藥副作用而停藥,失眠問題加劇,身體也可能出現各種不適。


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陳佳惠另舉例,有一名患焦慮症的孕婦,因為懷孕之後而停用抗焦慮藥,這類藥物可助眠,一旦停藥,到了晚上,她完全不能躺在床上,每個晚上,她就在黑漆漆的客廳裡走動,幾乎要磨穿地板,焦慮的幾乎叫人抓狂。後來經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一周至少可安睡幾天。


林詩淳心理師進一步表示,近來連續接獲想戒安眠藥的輕熟女個案,她們多是慢性失眠病患,長期使用安眠藥助眠,但是因為準備懷孕,在安眠藥與懷孕期望中擺盪,因此下定決心戒除安眠藥,想要靠自己入睡。


陳佳惠醫師解釋,安眠藥分為苯二氮平類與分苯二氮平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可能會造成胎兒畸形,包括唇顎裂、四肢發育異常、心臟發育異常、胃幽門閉鎖不全。非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則有零星個案出現早產、胎兒過小的疑慮



我在門診不時會遇到,原本有服藥助眠的女性,面臨懷孕的問題,在服藥與不服藥之間掙扎,過去我也一再地在部落格中PO文提醒大家,抗焦慮劑的服用,可能會造成胎兒畸型、唇顎裂、早產及胎兒過小等等問題,因此在確定懷孕以後,最好在有經驗的醫師協助下,有計畫地把藥減下來。


一般非藥物療法,除了在醫院可以接受一些生理回饋的放鬆療法來幫助,其實居家也可以利用一些助眠的營養品、照光療法甚至可隨身攜帶來幫助放鬆的生理回饋儀器。在職場的利器這本書中提到的散步援助法,也可以合併使用,除了讓孕婦每天有些時間出去走走,也有助眠的效果。


有這方面的相關問題及作法,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