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境荷爾蒙的研究,過去的研究幾乎都是以動物模式研究為主,上個週末我參加醫學會的環境荷爾蒙研討,與會發表的專家學者,幾乎只有兩個領域:公共衛生與婦產科,原因無他,因為環境荷爾蒙是公共衛生的環境污染引發身體健康問題的研究議題,而環境荷爾蒙也是影響生育功能的潛在殺手,所有與會的專家都一致強調:目前科學對環境荷爾蒙所知有限(主要是研究時,常常難以掌握單一變數,原因之一也是因為環境中的可能污染實在太多了),所有已經確認的實驗幾乎都是動物研究為主,然而環境荷爾蒙對人類生殖功能的影響是不分男女的,男性而言,容易影響精子的品質,進而影響生育,甚至這部分的影響也會傳給下一代,女性而言,則在懷孕時,如果暴露環境荷爾蒙過多,可能會導致胎兒日後性早熟、長不高、性早熟、罹患癌症及降低生育能力等等。夫妻不孕,其實有一半的原因來自於男性,這部分的影響就是精子品質不佳,精子品質不佳的原因很多,專家們都相信環境荷爾蒙的影響扮演關鍵的影響,而且未來的負面影響應該會更嚴重。

因此,所有專家再三強調,對環境荷爾蒙應該預防勝於一切,主要的原因是目前醫療處理對於已經進入體內的污染,尤其是脂溶性的污染來源,完全無有效的對策來處理與面對,所以當我跟其中一位不孕症專家提到曾有美國越戰期間曾經暴露於高劑量橙劑(落葉劑,高毒性的戴奧辛,也是環境荷爾蒙)導致他日後回到美國,太太懷孕兩次都連續流產,當事人很清楚應該是越戰期間的身體污染導致他的精子品質不佳的影響,幸好後來有人推薦他接受由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研發的排毒程式的協助,幫助身體去除身體累積的毒素污染,之後太太連續懷孕順利產下兩胎健康的寶寶,這位不孕症專家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就他的認知,目前醫療上完全沒有相關的解決辦法。接下來讓我們參閱最新的醫學研究,由於這是少數人體的研究,因此會讓我們更清楚環境荷爾蒙對人類生殖能力的破壞不容小覷:

研究發現,工業上常用的的酚甲烷(Bisphenol A, BPA,又名雙酚A)會降低男性精液的品質。 過去在動物實驗中已發現酚甲烷可能造成生殖能力異常、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但其結果並不一致。最近科學家於人類流行病學研究中證實,酚甲烷的暴露可能與精液品質不佳有關。這些職業性暴露酚甲烷的工人,其精液品質與酚甲烷的暴露呈現劑量效應關係,當工人暴露的頻率越多,精液的品質則越差。

美國加州奧克蘭的凱薩醫療機構的流行病學家李德坤(De-Kun Li)的研究小組採集了218位職業性暴露酚甲烷的男性之尿液與精液進行分析,並與未暴露酚甲烷之對照組進行比較。在控制了年齡、重金屬暴露、其它可能影響精液品質的化學物質、抽菸、飲酒以及性行為的歷史後發現,職業性暴露到酚甲烷的男性比起未暴露的對照組,其精蟲數量較低的機率高達四倍。此外,職業性暴露酚甲烷的男性比起未暴露的對照組,其精蟲活動力較差的機率也達兩倍。此結果與密西根大學公衛學院的環境衛生科學家John Meeker等人先前的研究發現結果類似。

李德坤希望這樣的研究能提供更多與酚甲烷暴露有關的流行病學證據,並認為現階段對於酚甲烷的規範標準並不足以保護工人,應重新評估。酚甲烷造成精液品質下降的機制仍不清楚,但目前人類流行病學的發現與動物實驗一致,應可透過動物模式找尋一些線索。

原始論文:
1) DK Li, Z Zhou, M Miao, Y He, JT Wang, J Ferber, LJ Herrinton, E Gao, W Yuan. Urine bisphenol-A (BPA) level in relation to semen quality.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doi:10.1016/j.fertnstert.2010.09.026
2) JD Meeker, S Ehrlich, TL Toth, DL Wright, AM Calafat, AT Trisini, X Yed, R Hauser. Semen quality and sperm DNA damage in relation to urinary bisphenol A among men from an infertility clinic. Reproductive Toxicology. doi:10.1016/j.reprotox.2010.07.005


參考來源:


研究資料引用來源: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626


附註:過去我也曾提到收據的感熱紙上含過量的雙酚A,人只要經過手拿皮膚接觸,就可能導致體內的雙酚A累積過量,再次提醒大家,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閱最新研究報告,這是經常接觸收銀的婦女與一般人的比較,明顯高出很多,因此懷孕的婦女應該儘量隔離感熱紙的皮膚接觸。有興趣的人請參閱:


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6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睡眠不足發炎指數高 心臟病風險卡多

更新日期:2010/11/17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睡眠不足,身體容易發炎?美國艾默理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人身體發炎指數比較高,身體較容易發炎,進而增加心臟病、中風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科學研討會。研究團隊以問卷調查了解525位中年民眾睡眠狀況,包括睡眠品質、睡眠時間長短等,然後再比對三項發炎指標,包括纖維蛋白原、白細胞介素-6與C-反應蛋白等,結果顯示,睡眠不夠、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人,體內發炎指數偏高。



研究人員解釋,急性睡眠不足、睡眠剝奪會導致體內發炎荷爾蒙增多,血管功能也隨之改變。研究發現,和睡眠時間達6到9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人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較高,多出約百分之二十五。即使抽菸、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因素都納入考量,結果還是一樣。身體中的C-反應蛋白居高不下的話,心臟病風險增加約一倍,中風機率也會上升。



過去研究發現,晚上睡眠時間在7、8小時的人活得比較久。而睡眠時間太長、太短和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和心理壓力有關,這些因素也都會影響心臟病、中風風險。



睡眠是身體處於安全模式下所進行修復的重要時間,也就是身體的自律神經的副交感主導,幫助身體來充電,幫助身體重整,好讓身體能平順地應付接下來的挑戰。然而睡眠時數不足或者品質不佳,會讓身體一直處於危險模式(像逃命一般),此時身體如驚弓之鳥一般,自然無法啟動安全模式,此時身體的腎上腺的壓力荷爾蒙持續分泌,會導致免疫系統受到干擾而開始出問題。最容易出現的其實就是身體慢性發炎反應,最近美國艾默里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針對睡眠不足的人進行發炎的檢測與分析,結果發現:


睡眠不夠、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人,體內發炎指數偏高。睡眠不足、睡眠剝奪會導致體內發炎荷爾蒙增多,血管功能也隨之改變。研究發現,和睡眠時間達6到9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人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較高,多出約百分之二十五。身體中的C-反應蛋白居高不下的話,心臟病風險增加約一倍,中風機率也會上升。因此,足夠的睡眠時數及良好的睡眠品質對於預防心臟病及中風有極大的助益。


 


想要知道自己身體發炎指數是否過高,一般醫療院所都能提供C-反應蛋白的檢測,如果指數過高,最好能針對引起發炎的原因積極處理,否則日後的心臟病及中風的機率將會居高不下。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來說,造成身體長期發炎的源頭可能與消化系統失調、毒素、食物、急慢性過敏原、潛伏的感染有關,而營養素的缺乏則讓發炎的情況更為惡化。


 


讓我們更深入瞭解發炎反應到底是什麼?對身體可能還會造成哪些深遠的影響?發炎是身體本身對抗感染、刺激、毒素與外來分子的防衛系統。當身體偵測到這類的問題時,就會引發一連串的活動,動員白血球與細胞激素的化學物質保護身體,避免外來的侵略。也就是說,一般的發炎是好事,因為是身體免疫系統對抗所有類型的外來侵略的自然反應


 


然而,當免疫系統自然的平衡(所造成的適度發炎情況剛好控制發炎、過敏、毒素或其他壓力源)受到干擾時,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會停不下來,在全身散佈發炎的悶燒之火,也就是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停不下來。接下來原本是要保護身體避免外來侵略的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己的細胞與組織,在發生這種情況時,問題就愈來愈嚴重了。血管內皮在這種長期慢性發炎的影響下,容易淪為被自己免疫攻擊的目標,導致心臟血管的病變。在此要提醒大家:


 


關於慢性疾病方面(不管是生理或心理),不只是心血管疾病,還包括了失智症、沮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慢性疲勞、肥胖、癌症、當然還有自體免疫疾病等等,對身體影響範圍超乎一般大眾的想像。因此做好預防醫學保健,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絕對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以下是從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節錄出來的發炎問卷,想知道自己身體是否有發炎狀況的人不妨自己篩檢一下:


 


 


發炎測驗


 


我有季節性或環境的過敏。


 


我對食物過敏,或是我在用餐之後會覺得不舒服(遲緩、頭痛、慌亂等)


 


我在照明不佳、充滿化學物質和/或通風不良的場所工作。


 


我暴露於殺蟲劑、有毒化學物質、大聲的噪音、重金屬和/或中毒的老闆與同事的環境之下。


 


我經常感冒與感染。


 


我有慢性感染的病史,例如肝炎、皮膚感染、口腔潰傷、唇皰疹。


 


我有鼻竇炎與過敏。


 


我有支氣管炎或氣喘。


 


我有皮膚炎(濕疹、青春痘、紅疹)


 


我有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 磨損)


 


我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甲狀腺功能不足等)


 


我有結腸炎或發炎性的腸道疾病。


 


我有腸激躁症候群 (痙攣性大腸症)


 


我有神經炎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情緒與行為等問題)


 


我有心臟疾病或是有過心臟病發作。


 


我有糖尿病或體重過重 (BMI大於25— BMI為體重/(以公尺計算的身高的平方)


 


我有帕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或是相關的家族病史。


 


我的生活壓力很大。


 


我每星期喝酒三杯以上。


 


我並沒有每星期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


0-6,可能有輕微的發炎反應
7-9,可能有中度的發炎反應

                                  10以上,可能有嚴重的發炎反應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季日照少容易blue? 醫師:這是季節性情緒失調...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12/22 10:05 記者詹珝榕/台北報導



今天是冬至,也是一年當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而在美國,12月22日則是冬天正式開始的日子,由於冬天日照比較少,因此冬季也容易引發憂鬱,在美國就有多達1800萬人,有這種季節性情緒失調,如何治療,一起來看看這則報導。



白天變短、黑夜變長,很容易導致人情緒失調,這種沮喪不是無病呻吟,醫學上叫做「季節性情緒失調」,全美就有多達1800萬人,一到冬天就blue。



醫生表示,季節性情緒失調,嚴重的患者可能會行動不便無法工作,無法履行承諾、沮喪甚至想自殺。



醫生表示,這是因為缺乏日照,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才會導致情緒失調症狀,像是疲累懶洋洋,嗜睡無法專心,或是特愛吃碳水化合物,要改善這些症狀,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燈光治療,最好是一大早就進行。另外,從運動以及飲食著手也不錯,只要尋求協助,冬天其實也可以不用憂鬱。



        又到了秋冬季節,根據國內一些醫療機構的調查,秋冬是憂鬱好發及復發的時節。在一些高緯度的國家較常見的季節性憂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是憂鬱或者躁鬱症的一種表現型。在復發的情感性精神疾病當中,大概有百分之十五有有此表現。在一般人口當中,有百分之一點五左右的盛行率,好發年齡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常見的臨床表徵包括:社交退縮、悲傷、焦慮、憂鬱、興趣減低、睡眠品質不佳等。憂鬱的程度多介於輕到中度,並且常有不典型的臨床症狀,例如:睡眠延長、胃口增加、體重上升、喜食碳水化合物;並表現出較多的身體症狀。診斷上需要至少兩年的符合時序發作,通常在秋冬季復發,並在隔年的春、夏,達到完全的緩解。狀況的表現如同一般的憂鬱症,治療方面,和一般的憂鬱不同的是:光照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通常給予光照的有效照度至少要二千五百燭光以上。保持每天早晨二千五百燭光的光照治療兩個小時,一週之後約有百分之七十的輕鬱症病患和百分之四十的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得到症狀的改善。更高強度的光照(如一萬燭光)配合較短的時間(如半個小時)可以得到類似的效果。一旦臨床上光照治療出現了效果,建議持續照射三個月以防止復發,而頻率可以調整為一週五次。


 


        當然,一般狀況輕微或是想預防的人可以在燈具上作些調整,目前市面上也買的到的全光譜省電燈泡是一個很值得考慮的選擇,因為這些燈發出來的光是仿日光的波長,所以看來比較自然,同時也有類似照光治療的一些作用。現代科學的研究證明全光譜的光線(不論是來自大自然的陽光或人工產生的)會增加氧氣的吸收、降低心跳的速度、增加人體對維他命D的吸收。而另一方面,人們處在自然的陽光下或在全光譜的人造光線下會較處在一般的人工光線下更能放鬆且更不易疲倦。因此,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地鐵車廂內就全面安裝全光譜光源,同時車廂內的座位和顏色也將有所改變,以幫助乘客減少憂鬱,感覺更快樂。


        

       


         一般節季節性憂鬱(SAD),表現出的輕微症狀是冬季憂鬱,其主要症狀有過量飲食與嗜睡的狀況。研究發現較短的白晝會激發大腦內控制食慾的化學物質更加活躍,尤其是對於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會大增。為了減輕這個症狀,除了上述的照光療法,建議多在光亮與晴朗的中午時間出外散步;待在室內時則應該打開窗戶讓自然光進來。另外應該儘量避免攝取糖分過高、會使人發胖的甜食、而且多多攝取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例如燕麥、全麥、麵糰、胡蘿蔔或其他含澱粉的蔬菜。




 

        此外,OMEGA3的必須脂肪酸像是一些沒有重金屬或農藥污染的魚油也有助於抗憂鬱。在一項新研究中,給定期治療抗憂鬱症的患者,每天加用omega-3脂肪酸,能明顯舒解憂鬱症患者的症狀,包括焦慮、睡眠問題、沮喪、缺乏性欲以及自殺傾向。過去的研究顯示,憂鬱癌患者的一種稱為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的脂肪酸濃度低於正常值,這種脂肪酸對於維持腦部的正常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測試了不同劑量的EPA補充劑的效果,接受補充劑的70位受試者患有長期憂鬱症,且標準抗憂鬱療法無效。研究結果發表在200210月份的《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雜誌上。研究者英國舍費爾德皇家醫院(Swallownest Court Hospital)的Malcolm Peet醫師及其同事發現,服用最低劑量每日 一克 魚油的患者,與服用安慰劑的人相比,其憂鬱症的各項主要指標都有顯著的改善。69%的每日服用 一克 魚油的患者,其症狀改善了50%,而那些服用安慰劑的患者,只有25%有類似的改善。過去的研究顯示,憂鬱癌患者的一種稱為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的脂肪酸濃度低於正常值,這種脂肪酸對於維持腦部的正常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測試了不同劑量的EPA補充劑的效果,接受補充劑的70位受試者患有長期憂鬱症,且標準抗憂鬱療法無效。研究結果發表在200210月份的《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雜誌上。


        所以,季節性的憂鬱是可以處理的,這些保健方法在國外行之有年且效果極佳,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家一般到醫院作身體檢測,很少需要去測頭髮,主要是以醫療的角度而言,希望了解的是病患的近況,而血液、尿液正是顯示我們身體近況最好的媒介。然而,如果想知道更久以前的資料,透過頭髮其實能告訴我們更多。


        臨床研究顯示頭髮內含有一些特殊的元素,尤其是有毒的元素,如鎘、汞、鋁、砷等。這些元素在頭髮比在血液或尿液更容易偵測到。


         在此我想提出一些與小朋友過動有關的重金屬與微量元素


第一,過多,會導致氨的毒性蓄積在體內,也會影響蛋白質的合成及分解,鋁過高,常發現於老年失智症或成人與小孩的行為與學習異常者,同時也通常伴隨鋅過低。制酸劑(一些鋁鎂製劑)、鋁鍋、乳酪製造過程及一些工業污染,也常是鋁的污染來源。


第二,過高,會影響紅血球的合成,同時也是神經毒素及腎毒素。鉛也會影響體內必須元素的利用,如鈣、鎂、鋅,同時導致記憶及認知下降,神經傳導、維他命的新陳代謝及貧血等現象。近年來,針對277位 一年級的小朋友的研究發現,鉛對於學習及行為有很深的影響,其中對老師所發出有關過動兒童專心程度及完成工作的問卷顯示,不及格的等級與頭髮中的鉛含量有非常明顯的關係。另一研究也提到:鉛含量過高的人無法從高中順利畢業的情形是一般人的七倍。鉛中毒的來源不外乎是:油漆、陶磁的彩釉、含鉛汽油、鉛管、焊 接劑、香煙、殺蟲劑、罐頭水果及鉛酸電池。


第三,過 量會導致腦神經的影響,包含失眠、頭暈、疲勞、體虛、憂鬱、記憶喪失、口腔有金屬味、牙齒鬆動、氣喘、過敏、掉頭髮、及皮膚炎。同時,孩童汞過量也會導致行為改變,抑鬱、煩躁及過度好動之狀況。汞的來源包含補牙銀粉、海產的攝食、化妝品、痔瘡的塞劑、木材的防朽劑、土壤、水、下水道污泥及殺蟲劑,同時預防 注射針劑的防腐劑也含有汞。


其實有負面影響的不只是上述重金屬而已,我而曾驗過五歲的小女孩,其體內的鎘濃度超高,只因為她的居所是鎘米的污染區,雖然家裡並沒有吃居家附近生產的米,但只是環境影響就足夠讓她鎘超高過量,也影響到當事人的情緒及行為的穩定性。因此媽媽當時得知檢測結果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搬家!


        重金屬的處理對於小孩的學習專注力、行為甚至脾氣的控制,有非常直接之關係,為人家長者最好不要輕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對女性來說,更年期是指卵巢即將停止排卵及相關功能衍生的狀況,當然其中涉及的必然是體內荷爾蒙的變化。進入更年期可能急遽的發生,也可能時間 拉的很長,每個人不盡相同。一般發生在40歲晚期到50歲初期之間,40 歲前若停經,可稱之為過早停經(Premature overian failure),過早停經通常也是身體有其他原因所導致,例如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化療及放射治療等等,但大部分的醫師並不清楚原因何在。建議有過早停經狀況出現的人,可以藉由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及評估,查明身體是否有其他疾病或者身體功能失衡引發。抽煙會讓婦女提早進入更年期,這是已經發表的臨床研究報告:


Kaufman DL, Slone D, Rosenberg L, Miettinen OS, Shapiro S. Cigarette smoking and age of natural menopaus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70 (4): 420-422.


停經後,卵巢無法再製造性荷爾蒙,直接影響的就是生殖功能及性行為,然而停經之後,一般人很難想像,身體其他部位也會持續製造動情激素這類女性荷爾蒙,例如骨骼、血管甚至是大腦等等都會:


Simpson ER, Davis SR. Minireview: aromatase and the regulation of estrogen biosynthesis--some new perspectives. Endocrinology 2001;142(11):4589-94.


然而因為卵巢功能原本就是女性荷爾蒙的主要來源,因此停經造成女性荷爾蒙陡降對身體帶來的衝擊包報含皮膚或是大腦的衝擊在所難免。此外性荷爾蒙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即是腎上腺製造的脫氫異雄固酮(DHEA,dehydroepiandrosterone)轉化成性荷爾蒙而來的來源,許多過早停經的人,其實有這部分的功能失衡有關,這部分的檢測簡單,營養補充來源也容易取得,因此,不管是過早停經或者是更年期障礙的人,腎上腺這部分的功能性醫學檢測及相關改善千萬不要忽略。


更年期最為人所熟悉的症狀,不外乎是熱潮紅、熱潮紅並非是體溫升高,而是體溫回復到正常體溫的過程變慢,如果比一般狀況更慢,盜汗的狀況便會出現。一般更年期治療的藥物以女性荷爾蒙藥物及抗憂鬱劑為主,然而這在臨床上各有其可能的後遺症及副作用,一般女性荷爾蒙藥物,臨床已證實長期補充將會增加乳癌及中風等等風險,有明顯更年期症狀的婦女,若想透過女性荷爾蒙補充來改善症狀,可以考慮利用功能性醫學檢測,測底瞭解身體荷爾蒙的失調狀況,以自然及客製化的荷爾蒙補充來改善症狀,相對於一般不自然的藥物荷爾蒙,是值得考慮的安全荷爾蒙替代補充療法。此外,有一些關於天然草藥的研究也證實可以舒緩更年期症狀,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相關的研究資料:


Predny ML, De Angelis P, Chamberlain JL (2006). Black cohosh (Actaea racemosa):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Southern Research Station. 99. http://www.treesearch.fs.fed.us/pubs/26166. Retrieved 2009-08-24. 


女性在更年期時,容易出現憂鬱、焦慮、易怒、心情起伏大、失眠、倦怠、注意力缺乏、及記憶力問題,一般建議開抗憂鬱劑來治療,然而抗憂鬱劑相關副作用頗多,例如,常用的Paroxetine及Venlafaxine可能會造成噁心及失眠,此外Venlafaxine可能會導致口乾、便秘及影響食慾等等,Paroxetine也可能會導致頭痛的狀況,目前在醫學上對更年期症狀為何使用抗憂鬱劑的確定治療機轉還不清楚,想要藉由提昇血清素來緩解更年期情緒障礙的人,不妨考慮一些特殊的氨基酸補充來源,這對於提昇大腦血清素濃度也有類似作用,但好處是沒有藥物的相關副作用。對即將進入更年期的婦女,若開始出現一些失眠的及憂鬱的狀況,根據最近的研究,可以考慮補充褪黑激素來改善,其功效還包含改善甲狀腺及生殖功能,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Bellipanni G, DI Marzo F, Blasi F, et al. Effects of melatonin in perimenopausal and menopausal women: our personal experience. 2005. Ann N Y Acad Sci 1057:393-402. DOI: 10.1196/annals.1356.030 PMID 16399909


此外,新一代抗癲癇藥物Gabapentin(原廠商品名為Neurontin)也可能會被醫師用來治療更年期引發的身體疼痛,如果有情緒起伏大的狀況,也可能一併用來控制與治療相關症狀,據研究顯示,對於熱潮紅也有控制效果。此外,降血壓藥物Clonidine(Catapres)對某些熱潮紅又有血壓問題的患者,也可能會被開上來治療。


最近可以參閱的新聞報導: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15/17/2h2as.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0點才開課 學生成績躍進 2010/11/13   


在台灣,不少中學生都會抱怨睡不飽,每天都睡臉惺忪地趕去上學,英國有所中學,從去年開始試辦早上10點才上學,結果學生成績不但有進步,曠課人數比例也跟著降低。

早上9點鐘,英國其他中學的學生都已經坐在教室,但13歲的里昂現在才從床上爬起來,因為他上的學校10點才上課,這所位於英格蘭北部的蒙席頓中學,去年10月開始嘗試,將第一堂課延後到10點,結果一年多試驗下來,學生睡飽吃飽來上學,腦袋清楚,功課也進步了,除了英數2科成績有顯著提升,遲到和曠課人數比例也跟著下降。

多數人從小被教導要早睡早起,但根據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的研究,青少年的生理時鐘平均比成年人慢2到4小時,逼他們早早到校學習,基本上是事倍功半,還不如晚點上學,在下午頭腦清醒時學習,才能達到最大效果。

蒙席頓中學的校長根據這套理論,決定將上學時間延後1小時到10點,但放學時間只延後半小時,試辦下來,學生當然舉手叫好,但家長並非每個都贊同,有其他專家也認為,其實晚上學只是讓學生可以熬夜上網玩更晚,而且將來出社會重新適應職場作息也會有障礙,在各界還有質疑聲時,這種延後上學時間想要全面推動,恐怕不太容易。(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最近英國的的蒙席頓中學根據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的研究,把學校的學生的上學時間往後移到十點才上第一節,只延後半個小時下課,這樣的措施除了讓學生大有進步:缺課及曠課的情形也大有改善。其實各個年齡層的學童受到睡眠不足的損害,然而青少年這個年齡更明顯,根據醫學研究,兒童的生理時鐘進入青春期會出現相位轉移(phase shift),也就是大腦的生理時鐘比一般人向後移動大約九十分鐘的時間,瞭解相位轉移,就會知道即使十點上床,也難以入睡,這可以說明青少年時期的作息都是晚睡而無法早起。


在美國,有些教育當局對這類研究有興趣,因此他們決定把上學時間往後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尼蘇達州的Edina學區,該地是明尼亞波利市近郊的富裕小城,城裡的高中生上學時間從7點25分,往後延到8點30分,結果成效非常驚人,對成績好的尤其幫助最大,讓我們看看前後統計數字的差異:


改變到校時間的前一年,學校一千六百名高中生的SAT分數,數學最平均的10%,平均是683,語文最頂尖的10%是605,一年後,兩種平均得分分別進步到739及761。多睡一個小時,學生更容易有學習動機,心情也明顯改善。


美國的肯塔基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美國高中生做過睡眠調查,第一年(九年級),60%的學生平均至少睡八個小時,第二年降到30%,他們的情緒也跟著惡化,鮮少人會知道:睡不足八小時會讓憂鬱症的發生率增加一倍,在美國有八分之一以上的的高中生符合憂鬱症的標準,其實有不少人跟睡不飽有關,但憂鬱症篩檢對這部分的影響完全視而不見。如果只是符合憂鬱症標準,就轉介給專業人員診療,而專業人員本身缺乏生理時鐘及睡眠影響方面的相關知識,那麼後續治療或者調整可能衍生的偏離可能難以避免。其實已有許多學者都再三提醒:現代青少年的許多特點,例如常鬧情緒、衝動控制差,不愛理人看似心理健康問題,其實與睡眠不足大有關係。


最後,我提醒大家,生理時鐘並非不能調整,照光治療就是蠻好的調整方式,藉由問卷調查把整個生理時鐘的相位找出來,藉由特定時間的照光處理,生理時鐘可以在一到兩週左右的時間獲得調整(年輕人會更快),若學校的上課時間還未調整以前,但本身生理時鐘有相位後移影響白天的學習效率及情緒困擾的學子們,建議不妨可以考慮這種不需藥物就能自然調整的生理時鐘相位後移的問題,來幫助自己狀況改善。有興趣深入瞭解的人也可以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054&prev=11537&next=10735&l=f&fid=2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一定比例的過動兒而言,飲食對他們的行為及認知功能其實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影響,諸如食物添加物、限制糖的攝取、食物過敏及飲食不耐症、維他命、礦物質及脂肪酸的缺乏等等,其實都極可能是重要的導因。


關於食物添加物的攝取,最著名的莫過於在2007年由英國食物標準管理局(Food Standards Agency)資助,刊登於知名醫學期刊Lancet的研究報告:特定的食物添加物的確會增加孩童過動的嚴重度:


McCann D, Barrett A, Cooper A, et al. (November 2007). "Food additives and hyperactive behaviour in 3-year-old and 8/9-year-ol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370 (9598): 1560–7. doi:10.1016/S0140-6736(07)61306-3. PMID 17825405. 


關於ADHD過動兒的飲食其實有些大原則可以稍稍掌握,諸如富含蔬果、全穀類、優質蛋白質來源、避免飽和脂肪、容易吸收的精緻碳水化合物及速食等等,同時透過適當的體能運動來幫助身心改善,這些原則也同樣適用於一般小孩,尤其是脾氣不好、衝動控制不佳或者非常固執不好溝通的小孩,都不妨利用這些飲食調整原則來幫助他們,相信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而且改善的不只是情緒脾氣,甚至是免疫力及學業表現可能都會讓父母有意外的驚喜。


此外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醫學院的臨床比對實驗,若能有效控制飲食,去除有害的食物添加物,那麼在臨床上可以看到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一的兒童,他們被觀察到的臨床表現的進步其效果不亞於利他能的藥物治療,相關資料可以參考:


"Diet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Can some food additives or nutrients affect symptoms? The jury is still out". The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 25 (12): 4–5. June 2009. PMID 19582942. 


2005年有一項臨床雙盲實驗發現,讓過動兒每天服用1克的魚油三到六個月,其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較對照組而言,的確有明顯的改善:


Richardson AJ, Montgomery P (May 2005). "The Oxford-Durham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fatty acids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Pediatrics 115 (5): 1360–6. doi:10.1542/peds.2004-2164. PMID 15867048. 


最近我在臨床上也看到一個小朋友,他本身原本就有過敏的體質且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狀況,經過評估,建議作詳細的急性及慢性過敏檢測來幫助父母更清楚其過敏來源為何。根據結果將過敏原隔離後,以寡抗原飲食(隔離過敏原)來幫助他,症狀改善非常多,原本父母還在考慮是否要服藥,結果因為透過飲食調整及營養補充之後,效果明顯而不需去服藥,讓父母感到非常欣慰。他的狀況好了幾個月後,這一個月來又開始出現衝動控制不加及專注力變差的狀況,經過再次飲食調查,終於找到禍首,也就是媽媽每天早上幫她準備的代餐中,其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而患者本人的檢測報告對黃豆或大豆,不管急性或是慢性反應都呈現中度過敏結果,去除了這項過敏來源,他又回復到之前穩定的狀況。


因此,被懷疑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不妨多利用飲食調整來幫助他們改善,在臨床上觀察到的效果也往往不亞於藥物,對藥物使用有疑慮,擔心有藥物副作用影響的家長,其實可以多瞭解這部分的相關研究及作法,當然能透過對功能性醫學有經驗的醫師的協助及建議,相信效果會更明顯。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辦事」提不起勁 當心「睪」出問題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11/12 14:02 記者張力天/綜合報導



年過40的熟男如果常覺得體力不佳、工作頻繁出狀況,甚至床上表現都不再「來勁」,很可能是睪固酮濃度過低,即將進入更年期的跡象。醫師提醒,睪固酮低下不僅容易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更可能併發糖尿病、心臟病等其他慢性病。



據研究指出,男性分泌睪固酮的巔峰在15到30歲間,之後以每年1至2%的速度下降,通常到40歲左右,即會因睪固酮值太低,出現倦怠、情緒不穩、勃起障礙等症狀,嚴重者會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問題,甚至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醫師表示,睪固酮濃度降低是緩慢但持續的,男性更年期症狀也較女性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建議中年男性,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掌握睪固酮濃度變化;平時則透過多運動、少吃甜食及碳酸飲料、調整生活作息等,維持睪固酮分泌。



藉睪固酮增體力、肌力效期短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1/08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有些年長或身體虛弱的男人會接受睪固酮治療,希望透過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治療增強體力、肌肉力量。不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卻發現,睪固酮治療只能維持短期療效,一旦停止治療,改善效果會逐漸消失,6個月內一切就會恢復原狀。



研究作者弗雷德里克‧吳(FrederickWu,音譯)表示,患者接受睪固酮治療,無論獲得多少療效,這些療效都只是短時間有效、暫時性的,不會一直維持下去。只要療程結束,效果就會消退。



當男人年齡越來越大,肌肉數量、肌肉力量會逐漸流失。男人體內的睪固酮濃度也會隨年齡下降,而睪固酮濃度偏低或許會讓肌肉退化更嚴重。研究人員表示,當男人身體虛弱時,不得不減少身體活動,身體越不動,肌肉越容易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活動力、肌肉量每況愈下。



醫學家認為,短暫補充睪固酮濃度也許可以打破惡性循環,帶來長期好處。不過年長者如果長時間使用睪固酮療法,容易增加心臟病、攝護腺癌等疾病風險。



共有274位男人參與研究,他們體力都很差,年齡介於65到90歲之間,體內睪固酮濃度也偏低。研究人員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接受睪固酮療法,另一組則使用安慰劑,持續六個月時間。研究發現,補充睪固酮的男人肌肉量、肌肉力量都明顯增加,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不過六個月後,接受睪固酮療法的男性都恢復原狀,所有療效全然消失。



研究人員建議,若要打破肌肉流失惡性循環,除了補充睪固酮以外,最好再加上其他治療方法,多管齊下,較能維持肌肉力量。這項研究將發表於明年2月號的「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



許多男性發現自己年過四十,體力、肌力都大不如前,而且體重直線上升,性能力也隨之明顯下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讓我們先瞭解代謝症候群,也就是三高如何與男性更年期扯上關係,其中主要的關鍵仍在於胰島素抗性,也就是胰島素處理血糖能力變差,導致體內胰島素濃度升高,進而降低男性的睪丸酮濃度,大量的腹部脂肪促激胰島素分泌量增加,睪丸酮減少,那是為什麼男性開始變得女性化,體毛掉落、乳房變大,皮膚變得渾圓柔軟。那是因為他們身體分泌的睪丸酮減少,雌激素增加。在雌激素的分泌量超過睪丸酮時,男人就變得愈來愈女性化。


過去我也曾PO文提醒大家,男性更年期不只是性慾減低或者相關生理現象而已,事實上還會造成精神症狀,例如沮喪、疲勞、健忘、思考敏銳度下降及睡眠問題。男性更年期的荷爾蒙失衡,除了睪固酮之外,腎上腺功能的影響也不能輕忽,長期壓力容易導致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及抗壓力荷爾蒙(脫氫異雄固酮,英文縮寫為DHEA)的不平衡,DHEA同時是性荷爾蒙的前質物質,人體的性荷爾蒙有約15%的部分是由DHEA轉化過來的,DHEA因為平衡長期去平衡抗壓力荷爾蒙導致最後嚴重失衡,DHEA不足,轉換成性荷爾蒙也會不足,進而也影響到性荷爾蒙的整體功能表現。當我們看到腎上腺皮質功能因長期壓力影響所表現出來的狀況其實與憂鬱非常類似,像是心情不好或易怒,注意力及記憶力大不如前,全身酸痛,睡眠障礙,食慾受影響以及消化功能受影響(甚至有潰瘍或腸炎)等等,若我們沒有透過全套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去找出身體問題的根源,就貿然服用抗憂鬱或抗焦慮劑,往往會使問題根源沒有解決而讓整體問題處理更複雜。


固然短暫補充睪固酮可以短暫改善部分症狀,讓當事人感覺症狀舒緩,然而根本及長遠的角度來看,睪固酮補充最好視為短期過渡療法,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最新研究顯示:睪固酮不足的患者接受睪固酮治療,無論獲得多少療效,這些療效都只是短時間有效、暫時性的,不會一直維持下去。只要療程結束,效果就會消退。而且年長者如果長時間使用睪固酮療法,容易增加心臟病、攝護腺癌等疾病風險,這是一般接受治療的人必須瞭解治療本身的相關風險。睪固酮不是不能補充,而是在短期內應該搭配其他改善方式,若想要打破肌肉流失惡性循環,除了補充睪固酮以外,其他可能原因必須考慮患者本人的高糖份、精緻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腎上腺皮質功能失衡)、乳製品、環境荷爾蒙、其他環境毒素污染、缺乏運動或者過度飲酒等等問題所引發,因此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採取綜合的治療方法,多管齊下,才能恢復當事人原本應有的身心健康及雄風。



圖片來源:http://img516.imageshack.us/img516/6638/testostqr6.jpg


以上圖是主要在說明男性荷爾蒙的相關作用,影響所及包含大腦、皮膚、骨骼、肌肉及男性生殖系統等等功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驗糖化血色素 就知糖尿病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1/11 18:2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1日電)衛生署和醫界團體今天說,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數值超過6.5%,不用空腹,也不必飲用葡萄糖水,就可診斷為糖尿病。這比現沿用多年的空腹抽血驗飯前血糖值,診斷更簡便。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等單位,今天召開記者會指出,國內外糖尿病醫學團體對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均定為低於6.5%,大於或等於此數值,即可視為糖尿病。



國健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結果發現,20歲以上國人的糖尿病盛行率為8%,估計約142萬人,估計前述高血糖個案有高達82.2%的人糖化血色素值沒有控制在6.5%以下。



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莊立民指出,糖化血色素代表最近 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檢驗時不需空腹,可做為糖尿病患的控糖指標,也可以當成罹病的診斷依據,簡易可行。



孔憲蘭表示,洗腎病患中,有43.2%是糖尿病患,糖尿病失控是造成國人洗腎的首位,高血糖個案未來 5年內發生心臟病、中風及腎臟疾病危險性是一般人的1.5倍、2.9倍及2.4倍,顯見糖尿病的控制不容小覷。991111



長期以來,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 ,簡稱HbA1c)就被醫界當成作為血糖長期控制是否穩定的重要指標,在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訂出如果糖化血色素高於6.5%,就可認定是否有糖尿病,這項檢測不需空腹來測,有興趣參考原文資料可見:


Executive Summary: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 Current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 January 2010 33:S4-S10; doi:10.2337/dc10-S004


 


一般健康的人其糖化血色素的檢測值約在4.5-5.9%之間,但有少數的人其糖化血色素無法反應出其血糖控制的實際狀況,包含大量失血的人,例如手術後、接受輸血、貧血或者電解值急遽變化、有慢性肝炎或者慢性腎病、接受高劑量維他命C治療或者Erythropoetin治療的人,糖化血色素的可信度就不可靠,請參照:


Nathan DM, Kuenen J, Borg R, Zheng H, Schoenfeld D, Heine RJ (2008). "Translating the A1C assay into estimated average glucose values.". Diabetes Care 31 (8): 1473–8. doi:10.2337/dc08-0545. PMID 18540046. PMC 2742903.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31/8/1473.full.


 


血糖控制是否良好,就是胰島素功能的重要指標,因此除了糖化血色素之外,還可以作胰島素的血液檢測來瞭解血糖控制的功能是否正常,胰島素功能不佳,也會造成身體許多災難,除了代謝症候群之外,根據許多研究,還包含相關的重大身心疾病的產生,決不能輕忽,以下我謹摘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給大家參考,也提醒大家血糖控制與身心健康其實大有關連:


 


以下是胰島素對大腦、身體與健康的實際影響:


*現在我們確認胰島素是許多反應過程的重要轉換站--或是控制荷爾蒙。那是一種重要的儲存荷爾蒙脂肪倉庫。


*胰島素也會干擾情緒與行為,例如沮喪、恐慌症、焦慮、失眠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雖然盡力減肥,只要胰島素居高不下,減重就注定是一場敗仗。因為胰島素對大腦的作用就是胃口大開,尤其是渴望甜食。


*胰島素增加LDL膽固醇,減少HDL膽固醇,提高三酸甘油酯與血壓。胰島素抗性造成50%的高血壓通報案例。


 




  • 胰島素讓血液變得黏稠,阻塞風險更高,導致心臟病與中風。
  • 胰島素刺激癌症細胞的生長。
  • 提高發炎與氧化壓力,讓大腦老化,導致所謂的第三型糖尿病(也稱為阿茲海默症)
  • 因為糖分的攝取會減少維他命B6與葉酸,因此胰島素也會增加同半胱氨酸,然後讓甲基化反應列車脫軌,大腦因而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更多的大腦傷害。
  • 胰島素也會造成性荷爾蒙的問題,導致不孕、毛髮生長在不該長的地方,該濃密的地方卻稀稀疏疏、痤瘡、男性的低睪丸酮等問題。

哈佛大學與布朗大學丹尼斯薩爾科(Denis Selkoe)與蘇珊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 )博士的創新研究已經證明,胰島素抗性(也稱為前期糖尿病)是啟動大腦受損連鎖反應的主要因素,讓一半以上八十幾歲的老人喪失記憶,形成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原因是胰島素抗性造成一連串損害3,引發大腦問題的典型發炎症狀,尤其是失智症。但是不用等到八十幾歲,就可以感受到胰島素抗性對記憶力所造成的影響。現在有許多人出現了我們所謂的「失智症前期」症狀。



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4,一份為期五年,針對2632名男性與女性所做的研究,發現那些有新陳代謝症候群(或胰島素抗性)與發炎症狀的人,認知功能急遽衰退。

 



糖尿病患者的沮喪情況非常普遍,這是眾所皆知的,但是一份針對年輕男性的芬蘭研究,發現胰島素抗性最嚴重的人,陷入重度沮喪的風險幾乎高達37



一些簡單的飲食改變、做做運動、放鬆一下,以及一些營養補充品,就能完全矯正與逆轉胰島素抗性,以及對身體與大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平衡血糖與改善胰島素抗性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且其效果是相當驚人。大部分的研究顯示只要規律的散步,就足以預防認知的衰退與失智症。


近幾十年來科學的進步,提供了相關的工具,讓我們可以預防、遏止、甚至逆轉認知的衰退,以及處理伴隨著血糖與胰島素擺盪的所有情緒障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歐研究:婦女懷孕期吃止痛藥 男嬰患隱睪症機率增7倍

更新日期:2010/11/11 18:3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歐洲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婦女如果在懷孕期間服用阿斯匹靈等較溫和的止痛藥,會增加腹中男嬰罹患隱睪症的風險,進而影響他長大後的生育能力,且若服用超過一種止痛藥,罹患機率更將多出16倍。



英國《衛報》報導,傳統觀念認為婦女在懷孕期內服用止痛藥,基本上對嬰兒是無害的,但丹麥芬蘭法國科學家研究指出,懷孕婦女若吃下超過1顆撲熱息痛(Paracetamol)、布洛芬(Ibuprofen)及阿斯匹靈(Aspirin)等溫和止痛藥,會讓產下的男嬰患隱睪症機率增加7倍,且若服用超過一種止痛藥,罹患率更將多出16倍。



過去男性生殖能力減弱常歸因於,人工合成品中大量存在的「環境荷爾蒙物質」,例如塑膠製品中含有的鄰苯二甲酸鹽。如今科學家發現,止痛藥其實也是「環境荷爾蒙物質」,它能破壞荷爾蒙的產生,影響男嬰性器官的形成,且婦女若在懷孕的第4到6個月內吃止痛藥,對男嬰生殖功能的損害最為明顯。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調查了丹麥和芬蘭共2000多名孕婦,並用小白鼠進行試驗後得出了上述結論,且發現有將近6成的孕婦承認曾在懷孕期服用止痛藥。對此,研究負責人、丹麥國家醫院醫師拉菲爾斯表示,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應注意懷孕期止痛劑的使用,因為「這可能是導致隱睪症的主要原因」。



懷孕的婦女懷孕期間如果有身體疼痛(甚至只是牙痛),可不可以服用止痛藥呢?答案是「最好不要!」根據歐洲最新的研究,研究人員調查了2000多名產下隱睪症男嬰的孕婦,結果發現有六成的孕婦坦承曾經服用過止痛藥,精確的研究數據是這樣的:


懷孕婦女若吃下超過1顆撲熱息痛(Paracetamol,就是普拿疼)、布洛芬(Ibuprofen)及阿斯匹靈(Aspirin)等溫和止痛藥,會讓產下的男嬰患隱睪症機率增加7倍,而且若服用超過一種止痛藥,罹患率更將多出16倍。研究人員也發現:科學家發現,止痛藥跟塑膠製品中含有的鄰苯二甲酸鹽對人體有類似的影響,其實也是「環境荷爾蒙物質」,它能破壞荷爾蒙的產生,影響男嬰性器官的形成,婦女若在懷孕的第4到6個月內吃止痛藥,對男嬰生殖功能的損害最為明顯。


真令人驚訝,這對絕大部分的醫師其實是陌生的資訊,儘管醫界一直強調懷孕時期儘量不要亂服藥物,但我們可以想像有多少醫師會在不知道這項研究的資訊下開止痛藥給孕婦服用,至少在過去止痛藥在懷孕用藥的分類,並非是嚴重的禁忌藥物。此外,有多少懷孕婦女,不瞭解這樣的危險性,自己在懷孕期間到藥房或者開架上直接購買止痛藥來服用,讓腹中的男嬰生殖系統遭受重大破壞與危機,因此提醒大家,懷孕期間,止痛劑最好不要服用。


那麼有替代品嗎?其實在營養補充品上仍可以找到安全的來源來幫助身體止痛,有一種名為甲基磺銑甲烷(methylsulfonyl methane,簡稱MSM)的天然硫化物,可以紓解各種不同的疼痛,包含運動傷害,拉傷、肌肉痙攣、過度伸展的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背痛、慢性頭痛、腕隧道症候群、慢性疲勞、關節炎甚至是炎症反應等等,國外醫師發現3-5克的MSM就可以有效減輕40%的疼痛,。MSM是天然物質,在一般成年男性的循環系統,大約是0.2ppm,而成年人每天從尿中排出的MSM大約有4-11毫克。


關於MSM的醫學研究報告,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


Morton JI, Siegel BV. Effects of oral dimethyl sulfoxide and dimethyl sulfone on murine 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86;183:227–30. PMID 3489943


Murav'ev IuV, Venikova MS, Pleskovskaia GN, et al. [Effect of dimethyl sulfoxide and dimethyl sulfone on a destructive process in the joints of mice with spontaneous arthritis]. Patol Fiziol Eksp Ter 1991;(2):37–9 [in Russian]. PMID 188170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HD症狀增加肥胖風險


24drs.comOct. 29, 2010 -- 一項新研究指出,兒童時期有ADHD症狀與之後肥胖風險增加有關。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們報告,衝動控制困難及過動等症狀強烈地與青少年時期肥胖有關,即使是沒有ADHD診斷的兒童也是如此。  
  這並不是第一項指出ADHD與肥胖之間關係的研究,但是第一項檢驗特定ADHD症狀在體重控制角色的研究。  
  試驗共同作者杜克ADHD計畫主任Scott Kollins博士向WebMD表示,過動及衝動控制問題等症狀與成人時期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有關,即使沒有ADHD診斷。  
  ADHD與肥胖】
  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收納大約15,200位兒童的資料,這些兒童在1995年到2009年之間被納入一項國家代表性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在控制其他肥胖危險因子後,研究者們發現過動與無法控制衝動症狀最嚴重的兒童,在成人早期肥胖的風險也最高。  
  此外,兒童們表現出的症狀越多,他們之後的風險也越高。
  雖然從這項研究還看不出來這些症狀如何影響體重,研究者們推測衝動控制的問題可能比過動來得更有關係。  
  Kollins表示,自我控制及衝動控制問題是ADHD與吃過量的特色。有這些問題的兒童們可能無法只吃兩片餅乾,而不是五片,且他們可能忽略了告訴他們已經飽了的訊號。  
  眾所皆知,ADHD兒童處於之後物質濫用與成癮風險。  
  肥胖研究者、多倫多約克大學的Caroline Davis博士相信,這些兒童之後成癮的傾向解釋了為什麼有ADHD症狀的兒童更可能有過度飲食的問題。


  
  


最近美國知名的DUKE大學發表研究,研究發現兒童時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困擾的人,長大後罹患肥胖風險的機率大增。在此,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探討這兩者的相關性,也就是睡眠的影響。


鮮少人會去關注,現代小孩的睡眠時數比起三十年前,整整短少了一小時,從小學到高中皆如此(大學生更不用說),主要當然與家庭生活形態有關,加上手機、電視及電玩的影響,還有父母太晚下班,想再多花點時間陪小孩,無法扳起臉下令小孩就寢皆是助長小孩睡眠時數不足的原因,但睡眠不足到底會付出多少代價,鮮少有人關心。


以最新的科技及統計工具,睡眠研究專家已開始透過他們的研究來題影大家少睡一個鐘頭會造成哪些負面效應。腦部直到21歲都還在發展,而睡眠是幫助腦部發展的重要關鍵,因此小孩睡眠不足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大人嚴重許多。過去研究報告也曾顯示,幼年時期嚴重的睡眠剝奪,將會造成腦細胞不可逆的死亡。


小孩睡眠不足,除了會影響學業及情緒穩定以外,還有造成暴飲暴食、肥胖及過動的問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Avi Sadeh博士是睡眠研究的重要學者,他曾做過一項研究:讓77名小四生或者小六生分成兩組,一組真正睡眠時間比平常多出30分鐘,另一組則是熬夜少睡30分鐘,結果發現,少睡與多睡的學生智力測驗的表現,比正常小四生與小六生的落差還要大,研究人員結論:少睡一個小時,相當於損失兩年的認知能力發展。維吉尼亞大學的Paul Suratt博士透過小學生的語文學測,也發現:少睡一個小時,分數少七分。睡眠不足的影響對兒童智力的傷害與鉛中毒不相上下。


柏克萊加州大學的Mattew Walker博士的研究發現,深度睡眠中的慢波睡眠與快速動眼期期間,腦部才能幫助白天學習的不同知識的記憶,白天學越多,晚上就需要睡越多,兒童時期的睡眠有四成以上時間是處於慢波睡眠,這是成人的十倍,因此兒童與青少年的一夜好眠對於生字成語、歷史年代等等記憶性的學習如此重要。


此外,負面情緒內容的處理,是由大腦的杏仁核處理,正面及中性的資料則交由海馬迴處理(請參閱下面圖示),透過科學家萊杜克斯有趣的註解我們會更清楚兩者的差別:「海馬迴幫你認出遠遠走過來的那個人是你的某房親戚,杏仁核則提醒你,它是個討厭的傢伙。」睡眠不足對海馬迴的打擊,比對杏仁核影響還要大,結果就是睡不飽的人便想不起愉快回憶,負面的記憶卻很容易想起。所以小孩睡不夠,學習能力不佳,脾氣還容易暴躁其來有自。


在美國肥胖的小孩是三十年前的三倍,很多人都把原因歸咎於電視的緣故,不過根據研究,胖小孩並沒有比不胖的小孩看更多電視,當然多吃不運動,也是重要的影響,然而鮮少人注意到睡眠不足的重大殺傷力,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Elizabeth Vanderwater博士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飢餓激素(ghrelin)的分泌(讓當事人容易感到飢餓),同時抑制與其作用相反的瘦體素(leptin),也就是抑制食慾的荷爾蒙,睡眠不足還會增加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分泌,刺激人體製造脂肪,同時也會抑制生長激素,生長激素除了會幫助小孩長高,也是分解脂肪所必須。目前關於兒童睡眠的研究結論都是一致的:睡少的小孩比睡眠充足的小孩更容易肥胖,精確的研究數字是:睡不到八小時肥胖的機率是睡足十個小時的300%,休士頓中小學校的研究也證實:中學生少睡一個小時,肥胖機率升高80%。


因此要幫助小孩學習效率更佳,避免肥胖的風險,務必要讓小孩睡得飽,睡得飽就要早睡,這道理很簡單,但家長的配合與督促更是關鍵。對以上內容有興趣深入瞭解的人,可以參閱「教養大震撼」這本書的第二章。


 



附註:amygdala是杏仁核,hippocampus是海馬迴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哺育母乳嬰兒 應補充維生素D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0/11/09 09:58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小兒科學會表示,目前大多數接受母乳的嬰兒,發現有缺少維生素D的現象,因此該學會建議在新生兒出生後,應立即補充維生素D,避免日後可能影響鈣與磷的吸收。不過根據調查,臨床接受這項建議的醫師仍佔少數,其中與擔心長期推動母乳運動受到影響有關。



美國小兒科學會建議,新生兒每日至少須攝取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而且單純光靠母乳提供的維生素D量仍舊達不到標準量,因此新生兒應在出生後,馬上補充維生素D。



LiveScience網站指出,在2005年至2007年間,僅有5%到13%新生兒出生後,有給予維生素D的補充,美國密西根大學喬伊斯里教授表示,「我想這是大眾單純認為母乳較好的偏見,因此造成部分認知上的差距。」



他表示,據2007年到2008年的研究統計,僅有一半的小兒科醫生建議由母乳哺乳的新生兒再補充維生素D,而且在其他的文獻資料也鮮少提及嬰兒須補充維生素D,西雅圖兒童醫院費爾曼醫師坦言,「我們全力支持母親哺乳,但是一旦外界知道母乳也不能提供完整營養,對於推動母乳哺乳運動恐會產生影響。」



此外,專家也表示,新生兒缺少維生素D,對於日後從食物吸收鈣與磷可能會產生影響,其中有些醫師則擔心要求給予新生兒補充品,會衝擊母親哺乳的意願。



不過對此,一名母親曼恩女士則表示,「以我自己的經驗,媽媽願意餵母乳是因為知道它對孩子的好處,並不會因為這項結果,而停止餵母乳或改變對母乳的看法。」



維他命D很重要,過去我在部落格也曾不只一次提到維他命D的補充對現代人來說,有其必要性,而且在劑量上的考量比我們一般認知應該多更多。以美國為例,典型的飲食一天提供的維他命D只有100IU(國際單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NIH)建議大家一天可以補充到2000IU,而更新的研究則甚至一天可以補充1000國際單位,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


 "Dietary Supplement Fact Sheet: Vitamin D". Ods.od.nih.gov. http://ods.od.nih.gov/factsheets/vitamind.asp. Retrieved 2010-03-25. 


因此,對於生長發育極其快速的嬰兒,每天需要補充400IU的研究,就毋須太驚訝,在2008年由美國兒科學院(American Acadamy of Pediatrics)發表清楚明確的研究建議:


Wagner, CL; Greer, FR;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ection on Breastfeeding;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Nutrition (2008). "Prevention of rickets and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122 (5): 1142–52. doi:10.1542/peds.2008-1862. PMID 18977996. 


在母奶成分中,維他命D的含量似乎離這個標準還有一大段,哺餵母乳的母親怎麼辦?是否要放棄哺餵母乳?改喝有足量維他命D的嬰兒奶粉?我想既然是天然的最好,維他命D不足,應該還有其他方式可以來改善,首先,皮膚本身就可以製造維他命D,因此,每天撥點時間讓嬰兒到外面曬曬太陽,就可以幫助身體製造,此外,我建議母親本身在哺乳期間,可以多補充維他命D以及適當曬曬太陽(一天20分鐘即可),這對於母乳的維他命D的含量增加,應該也有助益。


我認為嬰兒哺餵母奶,不必因噎廢食。對維他命D的相關資料想瞭解的人,可以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19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4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指菜籽油有利人體健康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1/07 00:07 【台北訊】

芬蘭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食用菜籽油可有效降低人體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含量,有利於人體健康。



新華社報導,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近日發表公報說,研究人員對四十二名受試者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和膽固醇含量進行測量,發現許多受試者的纖維蛋白原和膽固醇含量超過標準。研究人員算出受試者每天所食用的奶酪、黃油等脂肪量,然後規定他們每天用一湯匙菜籽油代替部分攝入的脂肪。



六週後再次測量發現,在所有原先纖維蛋白原超標的受試者血液內,纖維蛋白原含量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



菜籽油到底是什麼油?為何市面上如此少見?答案之一是經濟效益太低,故廠商通常比較少去推廣這類油,有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會優先選擇這類油,也是因為便宜的關係。不過菜籽油在植物油中,算是特色獨具的油,因為一般植物油的成分鮮少像菜籽油的ω-3的含量可以達到那麼高,所以除了亞麻仁油、核桃油以外,菜籽油也是補充ω-3這類必須脂肪酸可以考慮的來源。


不過如果以直接攝取來說,核桃油比較不會為人所考慮,主要是價錢不斐的關係。亞麻仁油則因為 好入口,價錢也相對合理一些,因此若要直接喝油,可以優先選用冷壓的製品。而菜籽油中含有較多芥酸,容易讓人嚐到不愉快的苦辣味道,因此建議如要使用菜籽油,可以在烹調中加入,而且最好不要大火去炒,因為菜籽油的然點只有攝氏107度,用大火容易導致油質變質,反而對身體可能有害。最近芬蘭有一項最新研究:食用菜籽油可以有效降低人體血液中纖維蛋白原三分之一的含量,纖維蛋白原高,容易導致血管硬化,是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現象。因此大家在選用油的時候,不妨考慮加入一部分的菜籽油(絕非單單只使用菜籽油)來幫助身體更健康,以下是菜籽油的一些好處,大家不妨參考及瞭解:




  1. 菜籽油是多不飽和脂肪和單不飽和脂肪兩種脂肪的很好來源。和其他油相比,菜籽油含有的飽和脂肪最低,但其ω-3的含量是橄欖油的10倍,即使將它加熱到很高溫度也不會分解(但仍不適宜大火快炒)。
  2. 菜籽油的消化利用率可達99%,容易吸收,幫助人體生長發育,維護生理代謝,降低人體膽固醇含量,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 搾油的原料是植物的種實,一般會含有一定的種子磷脂,對血管、神經、大腦的發育十分重要 。
  4. 菜籽油的膽固醇很少或幾乎沒有,膽固醇太高的人可以放心食用。

唯一叫人擔心的芥子酸(erusic acid,一般天然的蓖麻子含有45%的量),目前在加拿大的新品種已經改善這個問題,新品種的有害物質含量非常稀少,建議大家可以多選購安全的產地來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油脂來源失衡 三高人口續攀升


中時 更新日期:2010/11/06 03:09 邱俐穎/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現代人注重健康,多改選由植物種子提煉的葵花油、花生油來代替豬油、奶油等動物性油脂,避免三高、心血管疾病找上門。不過專家卻提醒,玉米油、葵花油、花生油等油脂攝取多,會造成體內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不平衡,養生不成,反提高罹患冠心病、癌症氣喘、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前美國白宮營養顧問、國際脂肪酸研究專家西莫波羅絲醫學博士(Artemis P. Simopoulos, M.D.)昨日在「ω-3脂肪酸與健康國際學術研討會」記者會中,提出人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6與ω-3比例失衡,恐提高罹患多種疾病風險。



西莫波羅絲指出,ω-3、ω-6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需由食物中攝取,像亞麻籽油、芥花油、魚油、深海魚類即含豐富的ω-3;ω-6則能從玉米油、葵花油、花生油中取得,「最理想的飲食是兩種人體的必須脂肪酸維持在一比一的黃金比例,人類過去飲食也多能達成。」



隨著飲食西化、植物油的問世,ω-6攝取量大幅攀升,在美國ω-6與ω-3的失衡比高達十四比一到廿比一,由於ω-6會造成血栓、血管擴張、血壓升高,並促進人體肥胖細胞和腫瘤生長,而大幅提高罹患癌症、氣喘、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風險。



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王進崑指出,台灣人的ω-6/ω-3平均達六比一至十比一,雖低於美國,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口卻不斷攀升,他建議每天攝取深海魚,多吃深綠色蔬菜及堅果來補充ω-3,降低憂鬱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



您吃什麼油?攝取大部分我在門診問到住個問題時,客戶的答案幾乎都是橄欖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等等,然而這些都是ω-6的油,至於ω-3脂肪酸,也就是人體自己無法自行製造,必須從外來攝取才能吸收,非常重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大部分的人其飲食都極度缺乏,這也是目前許多疾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讓我們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作者對ω-3脂肪酸的相關重要資料:


 


二種最重要的Omega-3脂肪是EPA(eicosapentaenoic acid)DH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noic acid))。這二種都是必要的Omega-3脂肪。因為腦部大部分都是脂肪,其中60%是由DHA所組成的,這不難看出為什麼EPADHA如此重要。如果缺乏這二種脂肪,大腦就無法適當地運作。


 


然而,在過去的150年來,我們的脂肪攝取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改變。玉米油、大豆油與紅花油等會造成發炎的精煉omega-6油脂,取代了魚類與野生動植物的omega-3脂肪。 


在我們的飲食中,omega-6omega-3脂肪的比例從11增加到101201,因而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所有老化的重大疾病與大腦失調的流行病,都與我們飲食的這項改變有直接的關連。 


現在唯一真正的omega-3來源是母乳、野生魚類與動物、海草、藻類,以及由餵食亞麻籽與魚粉的母雞所生的雞蛋。 


我們的大腦缺乏omega-3脂肪就無法運作。就是這樣! 這就是為什麼omega-3脂肪不足會引發沮喪與焦慮、躁鬱症與犯罪行為、精神分裂、注意力缺乏症與自閉症,以及學習障礙、失智症與許多其他神經性疾病的原因1 


野生魚類與特定堅果及亞麻籽等種籽的omega-3脂肪酸,對我們的認知發育與學習、視力發育、免疫與炎性功能、胎兒大腦發育、大腦健康、阿茲海默症與精神疾病,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心臟病與癌症就更不用說了。


 


在最近的一項營養學大會中,我聽到約瑟夫 希柏恩(Joseph Hibbeln)醫生(他是國家衛生院致力於營養神經學的科學家) 針對魚油或omega-3脂肪對我們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了一些驚人的數據。 


他告訴我們,在我們飲食中,大豆油與玉米油等種籽油氾濫,其中所含的大量亞麻油酸(不健康的omega-6脂肪酸),造成了發炎與疾病。 


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這種炎性的脂肪酸主要來自於大豆油。在美國所攝取的脂肪,80%是來自大豆油與其他類似脂肪的亞麻油酸。20%是魚油的EPA(我則認為我們攝取的EPA更少)在日本,一般人所攝取的脂肪有80%EPA,只有20%是花生四烯酸(也是不健康的omega-6脂肪酸)。這是為什麼日本人比較少有沮喪、失智症與心臟病的原因。  

攝取這些有害的種籽與大豆油,取代了omega-3脂肪,劇烈地改變我們身體的組織成分,因而損害了我們的健康。  


希柏恩醫生說明在這一百年來,大豆油的攝取量增加了一千倍。事實上,美國所攝取的熱量,有20%是來自大豆油,因此,我們所有的熱量有9~10%是來自於亞麻油酸,而不是人體所需的omega-3脂肪。


 



我們飲食中如此大量的大豆油是不安全的。最近的研究發現隨著攝取大豆油的亞麻油酸增加,英國的兇殺死亡率也大幅提高2。同樣的情況也發生於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與阿根廷。而兇殺案死亡率與海鮮的攝取成反比,表示攝取較多海鮮的社會,例如日本,兇殺案比較少。  


更驚人的一份研究,在2002年刊登於英國心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探討在補充omega-3脂肪之後,囚犯之間嚴重的暴力衝突減少3。安慰劑對照組試驗提供其中一組日常建議量的維他命、礦物質與omega-3脂肪,另一組則維持一般的監獄飲食與生活型態。只是提供維他命與魚油補充,監獄的嚴重暴力犯罪減少了35% 


這同時也顯示魚類攝取不足,普遍與沮喪息息相關。一份為期一年的研究,證明EPA有助於治療頑固的沮喪。omega-3脂肪也有助於治療產後憂鬱症。魚油的DHA是母奶的重要成分,有助於胎兒的神經發育。體內含有較高omega-3脂肪的婦女,出現產後憂鬱的比率較低4


同樣地,有閱讀障礙、書寫障礙、其他學習障礙,以及注意力缺乏障礙的兒童,大部分都缺乏omega-3脂肪。在提高必要脂肪酸的攝取之後,這些兒童腦部的多巴胺活動也改善了。還有對照研究顯示提供魚油給這些有障礙的兒童,改善了他們的閱讀與拼字,也改善了他們在學校的行為,因為神經系統的運作極度仰賴這些脂肪酸5  


omega-3脂肪廣為人知的是有益於心臟健康、肥胖與糖尿病,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心律不整與中風;可以減輕發炎與避免血管阻塞。它們對大腦功能的重要性也不遑多讓。


想知道自己體內必須脂肪酸到底夠不夠,可以直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直接瞭解,不然也可以利用以下量表作個篩檢:



 


 

















































 



脂肪酸測驗* 



 



我的指甲柔軟、龜裂或容易斷裂。



 



我的皮膚乾燥、發癢、或脫皮。



 



我有堅硬的耳屎。



 



我有雞皮疙瘩(在手臂後面或身體上的小突起)



 



我有頭皮屑。



 



我覺得關節疼痛或僵硬。



 



我經常覺得口渴。



 



我有便秘(一天排便不到二次)



 



我的糞便顏色淺淡、堅硬或有惡臭。



 



我有沮喪、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或記憶力喪失。



 



我有高血壓。



 



我有乳房纖維囊腫



 



我有經前症候群。



 



我有高LDL膽固醇、低HDL與高三酸甘油酯。








0-4,可能有輕度的必須脂肪酸的缺乏

5-7,可能有中度的必須脂肪酸的缺乏

8以上,可能有重度的必須脂肪酸缺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塑膠類醫療輔助器塑化劑高於玩具 橡皮擦


中廣 更新日期:2010/11/05 14:05



不少輔助醫療器材是以塑膠製成,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委託抽驗發現,三分之二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等環境賀爾蒙,遠超過經濟部針對玩具、橡皮擦所訂地的0.1%管制標準達數十倍到百倍,專家呼籲政府儘快針對醫療器材,制定「鄰苯二甲酸酯類」限制標準。 (陳奕華報導)



為了解國內輔助醫療器材用塑膠器材內含塑化劑的含量,清華大學化學系凌永健教授與環境品質基金會,抽驗綜合營養輸注套、血袋空袋、輸液套留置蓋等九項常用塑膠醫療補助器材,結果發現,有六項測得環境賀爾蒙鄰苯二甲酸酯類,其中四項所含類別甚至不只一種,凌永健指出,國內現行只有經濟部針對玩具與橡皮擦訂出0.1%的含量標準,不過直接接觸或進入人體的醫療器材含量卻高出不少,對人體影響恐怕更大。



「測到比例都是百分之幾十,我們橡皮擦我們的標準是0.1%,我們的玩具標準是0.1%,但是我今天要去做一個醫療行為,我要長時間譬如說要輸血,血袋裡面所含的是46%。」



為了降低含有環境賀爾蒙的輔助性醫療器材對患者衝擊,專家呼籲,政府應該推動無毒醫院,提供非聚氯乙烯PVC製輔助醫療器材的選擇,各醫療院所應該定期公布院內環境賀爾蒙暴露情形,同時希望環保署將鄰苯二甲酸酯類與雙酚A等環境賀爾蒙的毒性分類從第四類修改為第二類。



過去當我們談到塑化劑,幾乎都是著重於奶瓶、玩具、文具或者是鞋子等等日常用品,鮮有人會注意到醫院用的點滴袋、輸血袋等等塑膠材質,卻潛藏高量的塑化劑,而且其含量比一般用品要高出百倍以上,這真是令人憂心的一個調查數據。塑化劑會干擾人體的性荷爾蒙平衡,不管男女都會影響,同時也會影響肝、腎及神經功能,被歸類為環境毒素或者環境荷爾蒙,


當我們拼命規範外用的日常用品,拼命想防止塑化劑從身體外面接觸,想不到更大的污染確有可能來自於醫療行為,最近國內清華大學化學系與環境品質基金會,抽驗綜合營養輸注套、血袋空袋、輸液套留置蓋等九項常用塑膠醫療補助器材,結果發現,有六項測得環境賀爾蒙鄰苯二甲酸酯類,三分之二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等環境賀爾蒙,遠超過經濟部針對玩具、橡皮擦所訂地的0.1%管制標準達數十倍到百倍,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衛生主管當局的確應該對醫療使用耗材有更嚴格的規範,否則防毒防了半天,打點滴或者輸血馬上讓環境荷爾蒙長驅直入進入血液循環,不僅危險,更是預防保健的大疏失,經常需輸液治療的人應該更小心為是。醫療院所當然不能忽略這方面的影響,更應主動徹查院內的輸液耗材是否含過量的塑化劑,如果有的話,應該儘快更換成不含塑化劑的成品,這才是對患者健康真正負責的實際作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