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使用醫用大麻產品緩解疼痛的人在兩次使用之間也會經歷多種戒斷症狀。

隨著繼續使用大麻,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約有10%的患者經歷了睡眠,情緒,精神狀態,精力和食慾的惡化。

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不理解這些症狀並非來自其潛在疾病,而是來自大腦和身體對正在透過抽,吃或塗在皮膚上的大麻產品戒斷產生的反應。領導這項研究的密歇根州戒毒所心理學家提醒。

當某人遭遇不止一種這樣的症狀出現時,就稱為大麻戒斷症候群,這可能意味著出現更嚴重問題(如大麻濫用)的風險更高。

在《成癮》期刊上發表的新研究中,來自UM醫學院和VA Ann Arbor醫療保健系統的團隊報告了對密歇根州527名居民的兩年來詳細調查的結果。所有人皆符合該州的法令,被證明具有一定條件可以使用醫用大麻,且患有與癌症無關的疼痛。

“有些人報告說他們從醫用大麻中受益匪淺,但是我們的發現證實,確實有必要提高人們對戒斷症狀徵兆的認識,以減少使用大麻的潛在不利因素,特別是那些隨著時間而出現嚴重或惡化症狀的人。”領導該分析的成癮心理學家Lara Coughlin博士說。

醫用大麻使用的長期研究

研究人員詢問患者,當他們長時間不使用大麻時,是否經歷了15種不同症狀中的任何一種-從睡眠困難和噁心到煩躁和攻擊性。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分析方法,根據實證將患者分為研究開始時無症狀或輕度症狀的患者,中度症狀(意味著他們經歷了多種戒斷症狀)和最嚴重戒斷問題(包括大多數或所有戒斷症狀)。

然後,他們研究狀況如何演變,在首次調查後的一年零兩年對患者進行了調查。

研究開始時時,41%的研究參與者屬於輕度症狀組,34%屬於中度組,25%被歸為嚴重。

對醫用大麻的誤解

精神病學系助理教授科夫林說,許多求助於大麻的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其他止痛藥沒有用,他們還可能希望避免長期使用鴉片類止痛藥,因為它們存在​​濫用和其他不良健康後果的風險。

她指出,遇到與大麻使用有關的疼痛問題的人應該與醫療保健提供者討論接受其他疼痛治療的方法,包括心理社會治療,例如認知行為療法。

她說,將大麻視為“無害”是不正確的它含有作用於大腦的被稱為大麻素的物質-使用一段時間後,如果沒有持續使用這些物質,大腦會發生戒斷反應

除了對大麻使用渴望外,戒斷症狀還包括焦慮,睡眠困難,食慾下降,躁動,情緒低落,攻擊性,煩躁不安,噁心,出汗,頭痛,胃痛,怪夢,憤怒和顫抖等等。

先前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出現的症狀越多,症狀的嚴重性越高,他們減少大麻使用,戒掉或遠離大麻的可能性就越小。

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這些症狀是由於其潛在的醫療狀況而發生的,甚至可能會增加其大麻使用的數量或頻率以試圖抵消這種影響-從而導致使用量增加和戒斷的周期延長。

庫夫林說,決定將大麻產品用於醫療目的的人們應該與常規保健人員討論大麻的使用量,給藥途徑,頻率和產品種類。他們還應該熟悉大麻戒斷的症狀,並告知醫療人員是否正在經歷大麻戒斷反應。

她指出,一段時間不使用大麻的突然渴望使用,想是剛醒來就想用,可能是戒斷症候群的徵兆。或者即便沒有渴望使用大麻慾望或者沒出現戒斷症狀但也無法減少使用的人也算是。

由於沒有針對不同情況的醫用大麻劑量的醫學上可接受的標準,因此患者經常面臨各式各樣的大麻產品,這些產品的強度和給藥途徑各不相同。Coughlin說,某些產品可能比其他產品更容易出現戒斷症狀。

例如,吸大麻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有更嚴重的戒斷症狀,而吸大麻電子菸的人報告的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保持不變或惡化,但總體上沒有改善。

隨著越來越多的州將醫用或一般用途的大麻合法化,包括根據去年11月的選舉結果將其使用合法化的幾個州,預估使用量將會增加。

有關研究的更多訊息

研究人員向患者詢問了他們如何使用大麻產品,使用頻率,使用了多長時間以及他們的身心健康,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

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在輕度戒斷症狀組中開始的人很可能會維持不變,但有些人確實進展為中度戒斷症狀。

中度戒斷組的人出現症狀較重的可能性要高,到研究結束時,重度組的人數已增加到17%。到第一年年底,總共有13%的患者上升到下一個症狀標準,到兩年末,有8%的患者變嚴重了。

睡眠問題是所有三組中最常見的症狀,輕度組中的許多人也報告了對大麻的渴望。在中度組中,最常見的戒斷症狀是睡眠問題,情緒低落,食慾下降,渴望,躁動不安,焦慮和易怒。

嚴重戒斷症狀組更有可能報告除出汗以外的所有症狀。該組幾乎所有參與者均報告煩躁,焦慮和睡眠問題。他們也更有可能是長期和經常使用大麻的人。

嚴重人群中的人更年輕,心理健康狀況更差。老年人戒斷症狀的嚴重程度升高的可能性較小,而使用大麻吸大麻的人則不太可能過渡到戒斷程度較低的人群。

這項研究沒有評估尼古丁的使用,也沒有試圖區分可能與戒斷期間突發性疼痛或已診斷/未診斷的精神健康狀況有關的症狀。

未來發展方向

Coughlin和她的同事希望,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醫用大麻患者中的大麻戒斷症狀,包括不同的戒毒嘗試,不同類型的使用和給藥途徑以及與其他身心健康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響。關於大麻戒斷的大多數研究都是針對娛樂用藥進行的,或者“聚焦”在單個時間點上觀察醫用大麻患者的狀況。

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幫助確定那些最有可能出現問題的風險,並降低發展成大麻使用障礙的風險,儘管那些反複使用大麻的人,他們因大麻使用已對其生命和功能已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Lara N. Coughlin, Mark A. Ilgen, Mary Jannausch, Maureen A. Walton, Kipling M. Bohnert. Progression of cannabis withdrawal symptoms in people using medical cannabis for chronic painAddiction, 2021; DOI: 10.1111/add.1537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面對生活危機的宗教人士依賴於心理學家也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他們尋找積極思考困境的方法,這被心理學家稱為“認知重新評估”(cognitive reappraisal)。他們也傾向於對自己應付困難的能力充滿信心,這種特質被稱為“應對自我效能感”(coping self-efficacy)。兩者均已顯示可減輕焦慮和憂鬱症狀。

新研究發表在《宗教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上

貝克曼高級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弗洛林·多爾科斯(Florin Dolcos)說:“宗教人士似乎正在利用心理學家系統地認為有效地增加幸福感和戰勝苦腦的相同工具。”在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任職,由心理學教授Sanda Dolcos和研究生Kelly Hohl領導該研究。他說:“這證實科學和宗教在應對困境方面是有共識的。”

這項研究部分是由較早的研究推動的,這些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傾向於使用與認知重新評估非常相似的應對策略。

“例如,當某人死亡時,一個宗教人士可能會說,'好,現在他們與上帝同在了,而一個非宗教人士可能會說'嗯,至少他們不再受苦了,”弗洛林·多爾科斯說。 。在這兩種情況下,人們將若將這些情境歸為正向會比較舒服。

為了確定宗教人士是否依靠認知重新評估作為一種情緒調節策略,並從中受益,研究人員招募了203名沒有憂鬱或焦慮臨床診斷的參與者。57名研究對像還回答了有關其宗教信仰或靈修參與的狀況。

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從描述他們的態度和做法的一系列選項中進行選擇。

霍爾說:“我們向他們詢問了他們的應對方式。因此,對於宗教應對,我們詢問他們是否試圖在宗教或精神信仰中尋求安慰。” “我們問他們,他們多久重新評估一次負面的情況,以找到一種更正向的方式來定義原本負面狀況,或者他們是否壓抑自己的情緒。”

研究人員還評估了參與者對自己應對能力的信心,並詢問了關於評估他們憂鬱和焦慮症狀的問題。

霍爾說,她正在尋找應對策略,宗教或非宗教態度和慣性作法以及痛苦程度之間的關聯。她還進行了一項調解分析,以確定哪些做法特別影響了憂鬱或焦慮等結果。

桑達·多爾科斯(Sanda Dolcos)表示:“如果我們只是研究宗教應對和​​降低焦慮症之間的關係,我們就不確切知道哪種策略可以促進正向結果。” “調解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宗教人士是否正在使用重新評估來減輕他們的痛苦。”

分析還發現,個人是否有能力應對危機(心理學研究發現的另一個因素與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罹病率有關)“有助於宗教對付這種情緒困擾症狀的保護作用,”桑達·多爾科斯(Sanda Dolcos)說過。“我們發現,如果人們使用宗教應對方式,那麼他們的焦慮或憂鬱症狀也會減輕。”

她說,認知的重新評估和應對的自我效能感有助於減輕困擾症狀。

霍爾說,這項研究應該會讓宗教服務對象合作的臨床心理學家感興趣。“它還應該與神職人員或教會領袖進行對話,他們可以促進這種重新評估,以幫助教區居民了解世界並增強抵禦壓力的能力。”

弗洛林·多爾科斯(Florin Dolcos)說:“我希望這是宗教與科學可以共同努力維護和增進幸福的一個例子。”

鄭醫師補充:

對於有宗教信仰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其實還有一項區別:就是更高的力量給有宗教信仰的人信心及安全感,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得憑自力去應對即面對種種人生的無常及不幸。

參考文獻:

Florin Dolcos, Kelly Hohl, Yifan Hu, Sanda Dolcos. Religiosity and Resilience: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Coping Self-Efficacy Mediate the Link between Religious Coping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021; DOI: 10.1007/s10943-020-01160-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2017年一項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研究中發現,患有重度憂鬱症(MDD)的患者的大腦中微膠質細胞活化(microglial activation)指標物質提高(發炎跡象)在該研究中,Peter Talbot博士及其同事發現,發炎標誌物的增加特別存在於具有自殺念頭的MDD患者中,從而將自殺歸結為大腦發炎的作用而不是MDD本身的診斷引起。

塔爾伯特博士說:“我們對活著的憂鬱症患者發現的第一個結果,證實這種微膠質細胞活化在那些有自殺念頭的患者中最為突出。” 先前的研究發現這種關聯繫是從死亡後患者那裡收集的腦組織來的。

生物精神病學編輯約翰·克里斯塔爾博士說:“這篇論文提出發炎是有自殺意念的憂鬱症患者是神經生物學亞型特徵的一種重要補充,在這種情況下,該組患者俱有自殺意念。” “鑑於最近的證據支持客製化治療憂鬱症的證據,這一發現尤其重要,即抗發炎藥物可能是對證實發炎憂鬱患者的抗憂鬱劑。”

在這項研究中,第一作者索菲·霍爾姆斯(Sophie Holmes)博士及其同事評估了14名目前未服用任何抗憂鬱藥的中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發炎狀況。稱為微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是人體發炎反應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人員使用腦成像技術來測量活化的微膠質細胞中增加的物質。

免疫活化的證據在前扣帶回皮層中最為明顯,前扣帶回皮層是參與情緒調節的大腦區域,與憂鬱症的生物學起源有關,這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該研究首先在無藥物治療的MDD患者中發現了改變的微膠質細胞活化。在腦島(insula )和前額葉皮層中也發現了較小的增加。

“該領域現在有兩個獨立的報告-我們的研究以及Setiawan及其同事在2015年發表的一份2015年報告-基本上顯示了相同的事實:有證據證明,在生命過程中,活著的患者的大腦會發炎,尤其是微膠質細胞活化嚴重的憂鬱症發作。”塔爾伯特博士說。

這種聯繫表明,在憂鬱症患者中,神經發炎可能是導致自殺念頭或行為風險的因素。塔爾伯特博士說,這些發現“強調了進一步研究減少微膠質細胞活化的新療法是否可以有效治療嚴重憂鬱和自殺的問題的重要性。”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的結論:要抗憂鬱,降低自殺風險,應該從控制大腦發炎著手!

參考文獻:

Sophie E. Holmes, Rainer Hinz, Silke Conen, Catherine J. Gregory, Julian C. Matthews, Jose M. Anton-Rodriguez, Alexander Gerhard, Peter S. Talbot. Elevated Translocator Protein in Anterior Cingulate in Major Depression and a Role for Inflammation in Suicidal Thinking: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16/j.biopsych.2017.08.0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組中的幾種生物在2型糖尿病中起著關鍵作用,這為可能對嚴重的代謝性疾病進行益生菌治療打開了大門,這種疾病嚴重影響了大約十分之一的美國人。

OSU藥學院藥理學副教授安德烈·莫根(Andrey Morgun)表示:“ 2型糖尿病實際上是一種全球流行病,預計在未來十年內診斷的數量將繼續上升。” “所謂的'西方飲食'-富含飽和脂肪和精製糖-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腸道細菌在調節飲食效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2型糖尿病以前稱為成年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會影響人體代謝葡萄糖的方式,葡萄糖是一種重要的能量來源。對於某些患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的身體胰島素阻抗的作用-胰腺產生的激素為糖進入細胞打開了大門。其他患者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的葡萄糖濃度。

在這兩種情況下,糖都會在血液中積聚,如果不及時治療,其效果將損害許多主要器官,有時甚至致使殘疾或危及生命。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體重超重,這通常是西方飲食加上身體活動量不足導致的。

人類腸道菌叢的特徵是來自約1,000種不同細菌的10萬億種微生物細胞。腸道菌叢中的營養不良或失衡通常與對人的健康有不利影響。

OSU卡爾森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副教授納塔利婭·舒爾任科(Natalia Shulzhenko)表示,“有些研究發現,營養不良是由數百種不同微生物相互作用產生的複雜變化引起的。” “但是,我們的研究和其他研究發現,飲食中改變不同微生物的菌數可能會對宿主產生重大影響。”

Shulzhenko和Morgun使用了一種新的,數據驅動的系統生物學方法,稱為“動態網路分析”(transkingdom network analysis ),以研究西方飲食條件下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這使他們能夠研究微生物群的個體成員是否在飲食誘導宿主的代謝變化中起作用。

Morgun說:“分析指出了可能影響人代謝葡萄糖和脂質的方式的特定微生物。” “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些影響是否對宿主有害或有益。而且我們發現了這些微生物與肥胖之間的聯繫。”

科學家確定了四個可操作的生物分類單位(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即OTU,它們似乎影響了葡萄糖的代謝。OTU是一種基於基因序列相似性對細菌進行分類的方法。

鑑定出的OTUs對應於四種細菌種類:約翰遜乳桿菌,加氏乳桿菌,迴腸菌和迴腸球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 Lactobacillus gasseri, Romboutsia ilealis and Ruminococcus gnavus)。

舒爾堅科說:“前兩種微生物被認為是葡萄糖代謝的潛在“改良劑”,其他兩種潛在的是“惡化者”。“總體跡象證實,微生物的個別類型和/或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腸道菌叢失衡,才是2型糖尿病的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給老鼠餵了相當於西方飲食的食物,然後用改良和劣等微生物補充了囓齒動物的攝取量。乳桿菌可增強肝臟線粒體的健康,這意味著宿主代謝葡萄糖和脂質的方式得到了改善,接受這些乳桿菌的小鼠的脂肪量指數也比僅接受西方飲食的小鼠低。

對照早期人類研究的數據檢查小鼠結果,科學家發現人體質量指數與四種細菌的存在量相關-改良劑越多,體重指數就越好,惡化劑越多與健康狀況差有關BMI。

舒爾堅科說:“我們發現在超過80%的肥胖患者中存在迴腸桿菌,這表明該微生物可能是超重人群中普遍存在的。”

病態微生物(pathobiont)通常與其宿主具有共生關係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引起疾病的生物。

她說:“ˋ整體來說,我們的觀察結果支持了我們在西方飲食餵養的小鼠中觀察到的結果。” “並且在查看所有代謝產物時,我們發現了一些可以解釋由乳酸桿菌治療引起的益生菌作用的大部分原因。”

乳酸桿菌是一種微生物屬,包含數百種不同的細菌菌株。它在益生菌中很常見,並且經常出現在許多類型的發酵食品和乳酸菌強化的乳製品中,例如酸奶。

莫根說:“我們的研究發現了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潛在益生菌菌株,並深入了解了它們的作用機制。” “這意味著有機會開發有針對性的療法,而不是試圖恢復一般的'健康'微生物群。”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歐洲研究委員會支持這項研究。

參考文獻:

Richard R. Rodrigues, Manoj Gurung, Zhipeng Li, Manuel García-Jaramillo, Renee Greer, Christopher Gaulke, Franziska Bauchinger, Hyekyoung You, Jacob W. Pederson, Stephany Vasquez-Perez, Kimberly D. White, Briana Frink, Benjamin Philmus, Donald B. Jump, Giorgio Trinchieri, David Berry, Thomas J. Sharpton, Amiran Dzutsev, Andrey Morgun, Natalia Shulzhenko. Transkingdom interactions between Lactobacilli and hepatic mitochondria attenuate western diet-induced diabete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1) DOI: 10.1038/s41467-020-20313-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生產的COVID-19疫苗可能出現過敏反應的報導均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緊急批准,引起了公眾的關注。麻省總醫院(MGH)過敏症專家領導的專家小組現已檢查了所有相關資訊,以保證即使對食物或藥物過敏的人也可以安全地接種疫苗。該小組的評論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誌:臨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期刊上

為了回應在英國某些人接種COVID-19疫苗後可能發生的過敏反應的報導,該國的醫療監管機構建議對藥物或食物有嚴重過敏史的人應避免接種COVID-19疫苗。但是,在仔細檢查了與過敏反應有關的數據之後,FDA建議僅對具有對COVID-19疫苗的任何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的個人才應禁止接種疫苗,並建議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可以在疫苗接種後15分鐘內觀察所有患者,他們可以識別和處理此類反應。美國機構建議對食物或藥物過敏的人可以接種疫苗。

為了提供過敏者的意見,MGH過敏和臨床免疫學部門臨床主任,哈佛醫學院副教授Aleena Banerji博士及其同事總結了對疫苗(如針對COVID-19疫苗開發的疫苗)的過敏反應的最新知識,他們已經提出了詳細的建議,以便具有不同過敏史的人可以安全地接種他們的第一批COVID-19疫苗。他們還概述了在對第一劑COVID-19疫苗產生反應的接種者如何安全接受第二劑的步驟。

“身為過敏專家,我們想透過向公眾保證兩種FDA批准的COVID-19疫苗都是安全的來鼓勵疫苗接種。我們的指南建立在美國監管機構的建議基礎上,並為醫學界提供瞭解如何安全管理兩種疫苗的明確步驟。在有過敏史的人中接種該疫苗的劑量”,Banerji說。

專家指出,對疫苗的過敏反應十分罕見,每100萬人中約有1.3過敏反應。他們還確定,Pfizer-BioNTech和Moderna COVID-19疫苗過敏反應的發生率相似。他們強調,疫苗診所將對所有患者進行15到30分鐘的監控,並且可以處理所有發生的過敏反應。Banerji和她的研究同仁建議,對含有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或聚山梨酸酯( polysorbate )的注射藥物或疫苗有過敏反應史的人在接種疫苗之前先與過敏者談過。他們強調,對食物,口服藥物,乳膠或毒液嚴重過敏的患者可以安全地接種COVID-19疫苗。

這篇評論的共同資深作者是MGH的Kimberly G. Blumenthal,醫學碩士,以及Brigham and Women的Elizabeth Phillips,醫學博士。其他合著者包括MGH的Paige G.Wickner醫師,Rebecca Saff醫師,博士,Lacey B.Robinson醫師,MPH,Aidan A.Long醫師,Anna R.Wolfson醫師和David A.Khan醫師; 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的醫學博士,醫學博士,醫學博士Cosby A.Stone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Paul Williams博士。

參考文獻:

  1. Aleena Banerji, Paige G. Wickner, Rebeca Saff, Cosby A. Stone, Lacey B. Robinson, Aidan A. Long, Anna R. Wolfson, Paul Williams, David A. Khan, Elizabeth Phillips, Kimberly G. Blumenthal. mRNA Vaccines to Prevent COVID-19 Disease and Reported Allergic Reactions: Current Evidence and Approach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 2020; DOI: 10.1016/j.jaip.2020.12.04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人具有免疫記憶能力,可以防止再感染至少八個月

這項研究是最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抗病毒的疫苗SARS-CoV-2可能會長期有效。過去,許多研究發現,在最初的幾個月後,第一輪冠狀病毒抗體消退了,人們開始擔心可能會很快喪失免疫力。這項新研究減輕了這些擔憂。

這項研究是由莫納什大學免疫與病理學系副教授Menno van Zelm與莫納什大學,阿爾弗雷德醫院和伯內特學院之間的阿爾弗雷德研究聯盟進行的多中心合作的結果,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免疫學期刊( Science Immunology)該研究揭示了以下發現:免疫系統內稱為記憶B細胞的特定細胞“記憶”病毒感染,如果再次受到挑戰(再次暴露於病毒),則會透過快速產生保護性抗體觸發保護性免疫反應。

研究人員招募了25名COVID-19患者,從感染後第4天到感染後第242天抽取了36份血液樣本。

與其他研究一樣(僅查看抗體反應),研究人員發現抗病毒抗體在感染後20天后開始下降。

然而,重要的是,所有患者仍然具有記憶B細胞,該細胞能夠識別SARS-CoV-2病毒的兩個組成部分之一,即刺突(spike)蛋白和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s)。這些病毒特異的記憶B細胞在感染後八個月內仍穩定存在。

範·澤姆(van Zelm)副教授表示,該結果為任何針對該病毒的疫苗的效力帶來了希望,並解釋了為什麼在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對該病毒呈陽性的人中,真正再感染的例子如此之少。

他說:“這些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明確證實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患者確實具有抵抗這種病毒和疾病的免疫力。”

“這一直籠罩著任何COVID-19疫苗都可以提供的潛在保護,這給人們帶來了真正的希望,即一旦開發出一種或多種疫苗,它們將提供長期保護。”

鄭醫師補充:

新冠病毒疫苗即將面世,有些國家已經開始施打,許多人對疫苗是否具有保護力有助多疑慮,這篇研究提供讓人比較安心的研究結論。如果疫苗施打產生的副作用不大,且副作用機率低,應該可以放心接受疫苗施打,然而疫苗的副作用的報告,通常要施打一段時間才會陸續被報告,因此是否要搶先接受疫苗注射,建議大家不妨先觀察一下再決定。

參考文獻:

Gemma E. Hartley, Emily S.J. Edwards, Pei M. Aui, Nirupama Varese, Stephanie Stojanovic, James McMahon, Anton Y. Peleg, Irene Boo, Heidi E. Drummer, P. Mark Hogarth, Robyn E. O’Hehir, Menno C. van Zelm. Rapid generation of durable B cell memory to SARS-CoV-2 spike and nucleocapsid proteins in COVID-19 and convalescenceScience Immunology, 2020; 5 (54): eabf8891 DOI: 10.1126/sciimmunol.abf889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年有些研究發現低劑量的麻醉藥K他命 ketamine對難治型的憂鬱症具有快速緩解作用。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員在今年五月發表的研究說到,他們已經確定了該藥物的主要靶標:大腦中的特定血清素受體。他們的研究發表在《轉化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為新型有效的抗憂鬱機轉帶來了希望。

憂鬱症是瑞典最常見的精神病學診斷,終生盛行率會影響到十分之一的男性和五分之一的女性。前兩次治療無法幫助15%至30%的患者,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患者的憂鬱症被判定為難以治療型。研究發現,低劑量的麻醉藥K他命可以迅速作用於某些患者,但確切的作用方式尚不清楚。最近,在美國和歐盟已經批准了一種含有K他命的鼻噴霧劑,用於治療難治性憂鬱症的患者。

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使用PET(正子斷層掃描)對以K他命治療研究參與者的大腦進行了掃描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米歇爾·泰格(Mikael Tiger)說:“在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PET研究,我們不僅要研究其作用的程度,而且要研究K他命是否透過血清素1B(5-HT 1B)受體作用。”卡羅林斯卡研究所臨床神經科學學院。“我們和另一個研究小組以前能夠在憂鬱症患者的大腦中顯示出低密度的血清素1B受體。”

在研究的第一階段,將30名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隨機分配到K他命輸注組(20人)或安慰劑(鹽水)組。這是一項隨機的雙盲研究,因此患者和醫生最初都不知道誰接受了藥物或是安慰劑。在注射之前和之後的24-72小時內,用PET掃描參與者的大腦影像。

在下一階段,有意願的人(29人)每週兩次接受K他命治療,為期兩週。根據憂鬱症評定量表結果發現,超過70%的K他命治療者有反應。

血清素對部分憂鬱症患者扮演關鍵作用,低濃度的血清素被認為可能與更嚴重的疾病有關。在神經元表面,該神經傳導物質有14種不同的受體。對於他們的PET掃描,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特異性結合血清素1B受體的放射性標記。他們發現,K他命通過這些受體以過去未知的作用機轉作用。該受體的結合減少了血清素的釋放,但增加了另一種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多巴胺是大腦獎勵系統的一部分,可幫助人們體驗對生活的積極感受,而這種情緒通常是憂鬱症患者所缺乏的

該研究的最後作者,卡羅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t)臨床神經科學系研究組負責人約翰·倫德伯格(Johan Lundberg)說:“我們首次證明了K他命治療可增加血清素1B受體的數量。” “K他命的優點是作用迅速,但同時又是一種麻醉類藥物,可導致成癮。因此,在今後的研究中會去檢視是否可以成為標靶受體但無K他命副作用的新藥。”

這項研究是與北斯德哥爾摩精神病學協會合作進行的,並由瑞典研究委員會,SöderströmKönig基金會,精神病學研究中心,斯德哥爾摩地區,瑞典精神病基金會和Karolinska研究所資助。

鄭醫師補充:

關於K他命用於緩解憂鬱症的研究,近來大多聚焦於NMDA受體,NMDA受體主管認知功能,適當調控NMDA受體的活性,可以幫助大腦相關的神經經路傳導降低,進而改善憂鬱。過去幾年少有研究以血清素受體做為神經傳導物質的標靶受體。不管如何,這些研究之所以有人探討,都是因為占比不低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難以對抗憂鬱劑有反應,遑論療效。

因此臨床上對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採行的治療策略,也許可以考慮降低血清素的傳導,提高多巴胺的活化釋放。

參考文獻:

Mikael Tiger, Emma R. Veldman, Carl-Johan Ekman, Christer Halldin, Per Svenningsson and Johan Lundberg. A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PET study of ketamine's effect on serotonin 1B receptor binding in patients with SSRI resistant depression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20 DOI: 10.1038/s41398-020-0844-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奈山的研究人員報告說,熟紅肉中存在的物質與兒童氣喘的增加有關。他們的研究發表在胸部(Thorax)期刊上,重點介紹了稱為高級糖基化終產物(AGEs)的促發炎化合物,作為早期飲食風險因素的一個例子,該因素可能對預防發炎症性氣道疾病具有廣泛的臨床和公共健康影響。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兒童氣喘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研究人員發現,生命早期建立的飲食習慣可能與氣喘有關,並可能與氣喘的未來發展有關。

研究人員檢查了2003-2006年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2到17歲的4388名兒童,該調查是國家健康統計中心的一個計劃,該中心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一部分。它透過訪談和體檢來評估美國成年人和兒童的健康和營養狀況。

研究人員使用NHANES調查數據來評估飲食AGE和紅肉攝取頻率以及呼吸道症狀之間的關聯。他們發現,較高的AGE攝取量與氣喘罹患率顯著相關,重要的是氣喘會干擾睡眠和運動,並需要處方藥。同樣,非海鮮紅肉的高攝取量與氣喘睡眠干擾相關,也需要處方藥。

“我們發現,飲食AGEs的大量攝入主要來自非海鮮紅肉的攝入,與兒童氣喘風險增加有關,而與總體飲食質量或氣喘的確診無關,” Jing Gennie Wang說,醫學博士,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曾是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胸腔,重症監護和睡眠醫學研究員。

“研究確定影響兒童呼吸道症狀的飲食因素很重要,因為這些風險可以改變,並且可以幫助指導健康建議。我們的發現有望為將來的世代研究提供參考,以進一步調查這些特定飲食成分是否在兒童氣道疾病中影響例如氣喘等等。”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高級作者,肺腔,重症監護和睡眠醫學及兒科助理教授索納里·博塞(Sonali Bose)醫學博士說。

鄭醫師補充:

在兒科門診經常可以看到氣喘,氣喘發作多半在半夜,一旦發作對患者及其家人都是折磨,若能透過飲食的調整來降低氣喘發作,絕對可以做為疾病預防的飲食指引。

參考文獻:

Jing Gennie Wang, Bian Liu, Francesca Kroll, Corrine Hanson, Alfin Vicencio, Steven Coca, Jaime Uribarri, Sonali Bose. Increased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and meat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wheez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Thorax, Nov 2020 DOI: 10.1136/thoraxjnl-2020-2161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9/12/26及元月休診公告】

12/26(週六) 醫生進修

1/1(週五)-1/2(週六)適逢元旦連假

門診休診兩日

預祝大家元旦佳節愉快!!

-

#鄭光男醫師#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光能身心診所

-

-

睡眠障礙|過動|情緒障礙|過敏|戒癮

營業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58

預約專線:02-2721-432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儘管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但已知環境因素在該疾病的發作和發展中扮演重要影響。最近,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產後特定的時期進行運動可能會阻止思覺失調症相關行為的發展。

在本月發表於《生化與生物物理研究通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青春期的低強度運動(這是一個關鍵的發育時期)顯著減少了思覺失調症小鼠模型的異常行為。

已發現發育期間的豐富環境對腦功能有許多正面影響,包括預防神經發育障礙。儘管運動似乎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但豐富環境中存在的變量組合可能難把有幫助的潛在機制獨立出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運動模型,其中老鼠以固定的速度在跑步機上奔跑。然後,他們測試了低強度跑步機的運動是否可以預防思覺失調症小鼠模型的異常行為。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小泉光(Hikaru Koizumi)說:“先前的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增強神經元的傳導,並具有其他有益的作用。” “然而,在進行輪轉運動(小鼠經常測試使用)的研究中,運動的強度,持續時間和頻率有所不同,因此很難確定要對人類產生這些積極影響需要進行多少運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檢查了周產期發育過程中暴露於天使塵(Phencyclidine,簡稱PCP)的小鼠的行為和神經功能,這是思覺失調症的常見模型。然後將這些小鼠在青春期進行4週的低強度運動,並進行測試以觀察它們是否表現出異常行為和相關的神經系統異常。

“結果令人驚訝,”資深作家秀谷秀明教授解釋說。“我們的發現低強度運動可以預防異常行為,這證實運動可能直接有助於預防思覺失調症。”

這對思覺失調症的潛在神經病理學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考慮到低強度運動可以恢復與預期行為異常相關的神經訊號變化。

Soya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發現,在發育過程中輕度的運動習慣可能會對有易遺傳思覺失調症基因的患者產生強大的預防作用。因此,運動對於處於患此病風險的個體而言可能是特別重要的考慮因素。” 。

在發育過程中進行輕度運動可以蓋過或改善由於遺傳所致的神經發育異常,從而預防思覺失調症針對處於危險中的個體的專門運動計劃可能會成功預防會嚴重影響這些個體的生活品質的思覺失調症的發展。

參考文獻:

Hikaru Koizumi, Taichi Hiraga, Leandro K. Oharomari, Toshiaki Hata, Takeru Shima, Jang Soo Yook, Masahiro Okamoto, Akihiro Mouri, Toshitaka Nabeshima, Hideaki Soya. Preventive role of regular low-intensity exercise during adolescence in schizophrenia model mice with abnormal behaviors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16/j.bbrc.2020.11.03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伊利諾伊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證實,將酪梨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可以幫助改善腸道健康。酪梨是一種健康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和單元不飽和脂肪。但是,尚不清楚酪梨如何影響胃腸系統或“腸道”中的微生物。

“我們知道吃酪梨可以使您感覺飽滿並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但我們不知道酪梨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美國大學營養科學系研究生Sharon Thompson說,她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在進餐時食用酪梨的人的腸道微生物含量更高,它們分解纖維並產生支持腸道健康的代謝產物。與未接受酪梨餐的人相比,他們的微生物多樣性更高。

湯普森說:“微生物代謝產物是微生物產生的影響健康的化合物。” 酪梨的食用減少了膽酸,增加了短鏈脂肪酸。這些變化與有益的健康結果相關。”

該研究招募163名25至45歲的超重或肥胖但健康的成年人-他們體重指數至少為25 kg / m2以上。他們每天任選早餐,午餐或晚餐其中的一餐,加入酪梨或者沒有。一組在每天一餐中食用酪梨,而對照組則食用相似的餐食,但不含酪梨。在整個12週的研究中,參與者提供了血液,尿液和糞便樣本。他們還報告了他們所食用的飯菜數量,每四周記錄一次他們所吃的一切。

儘管其他有關酪梨食用的研究都集中在減肥方面,但不建議該研究參與者限制或改變飲食。取而代之的是,他們食用了正常飲食,但每天都用研究人員提供的膳食代替一餐。

密歇根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學系營養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高級作者漢娜·霍爾切爾(Hannah Holscher)表示,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探討酪梨食用對胃腸道微生物的影響。

Holscher說:“我們的目標是檢驗酪梨中的脂肪和纖維對腸道菌群有積極影響的假說。我們還想探索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結果之間的關係。”

鱷梨富含脂肪;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雖然酪梨組消耗的卡路里比對照組略多,但糞便中的脂肪卻略多。

“更大的脂肪排泄意味著研究參與者從他們所吃的食物中吸收更少的能量。這很可能是由於膽酸的減少,膽酸是我們消化系統分泌的分子,可以使我們吸收脂肪。我們發現,酪梨組的糞便中膽酸含量較低,糞便中的脂肪含量較高。”

不同類型的脂肪對微生物組的影響不同。酪梨中的脂肪是單元不飽和的,是有益心臟健康的脂肪。

Holscher指出,可溶性纖維含量也非常重要。一個中等的酪梨可提供約12克纖維,這對於每天達到建議的28至34克纖維量大有幫助。

她說:“不到5%的美國人吃足夠的纖維。大多數人每天攝取約12至16克纖維。因此,在飲食中加入鱷梨可以使您更接近纖維的建議。”

食用纖維不僅對我們有益。Holscher說,這對於微生物菌叢也很重要。“我們不能分解膳食纖維,但是某些腸道微生物可以。當我們食用膳食纖維時,對腸道微生物和我們來說都是雙贏。”

Holscher的研究實驗室專門研究微生物組的飲食調節及其與健康的關係。她解釋說:“就像我們考慮心臟健康的飲食一樣,我們也需要考慮腸道健康的飲食以及如何養活微生物。”

酪梨是一種能量密集的食品,但營養成分豐富,並且含有美國人無法攝入足夠的重要微量營養素,例如鉀和纖維。

Holscher說:“這只是一個包裝精美的水果,其中含有對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素。我們的研究證實,我們可以為腸道健康增加益處。”

該論文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食用酪梨改變了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胃腸道細菌的多樣性度和微生物代謝物的濃度:一項隨機對照試驗” 

 

參考文獻:

 

Sharon V Thompson, Melisa A Bailey, Andrew M Taylor, Jennifer L Kaczmarek, Annemarie R Mysonhimer, Caitlyn G Edwards, Ginger E Reeser, Nicholas A Burd, Naiman A Khan, Hannah D Holscher. Avocado Consumption Alters Gastrointestinal Bacteria Abundance and Microbial Metabolite Concentrations among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0; DOI: 10.1093/jn/nxaa21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的學術大會EACVI-Best of Imaging 2020提出的研究結果,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爬上四層樓的樓梯可證明心臟健康。

研究作者,西班牙科魯尼亞大學醫院的心臟病專家JesúsPeteiro博士說:“階梯測試是檢查您心臟健康的一種簡便方法。“如果您爬上四層樓樓梯花費了超過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那麼您的健康狀況將不佳,因此諮詢醫生是個好主意。”

進行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驗日常活動(即爬樓梯)與實驗室運動測試所得結果之間的關係。皮特羅博士說:“這個想法是找到一種簡單而廉價的評估心臟健康的方法。” “這可以幫助醫生對患者進行分類以進行更廣泛的檢查。”

該研究納入了165名有症狀的患者,這些患者因已知或疑似冠心病而接受運動測試。症狀包括勞累期間胸痛或呼吸急促。參與者在跑步機上行走或奔跑,逐漸增加強度,並持續到筋疲力盡。運動能力以代謝當量(METs)來衡量。休息15至20分鐘後,患者被要求快速爬上四層樓梯(60級樓梯),不停下來,也不要跑步,並記錄時間。

研究人員分析了運動測試期間獲得的MET與攀登四層樓梯所花費的時間之間的關係。在不到40-45秒的時間內爬樓梯的患者達到了9-10 MET以上。先前的研究表明,運動測試期間10 METs與低死亡率相關(每年1%或更少,或10年10%)。相比之下,花了1.5分鐘或更長時間爬樓梯的患者達到了不到8 MET,這意味著每年的死亡率為2-4%,十年內為30%。

在跑步機測試期間,研究人員還測量了心臟圖像,以評估運動過程中的心臟功能-如果心臟在運動過程中正常工作,則證實冠心病的可能性很小。然後,他們將這些發現與爬樓梯的結果進行了比較。在跑步機檢查期間,超過58%的患者超過1.5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了爬樓梯過程,其心臟功能異常。相比之下,在跑步機檢查過程中不到一分鐘爬樓梯的人中只有32%的心臟功能異常。

Peteiro博士指出,爬樓梯時間與運動能力(即METs)之間的相關性在一般族群中是相似的。但是,與具有症狀,可疑或確診的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相比,影像學結果統計的死亡率和心臟功能將更為相符。

參考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2/201211083104.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一個孩子在足月出生之前,由於後者需要住院治療,因此母親和嬰兒在身體上是分開的。早產嬰兒的母親經常在醫院經歷壓力,他們對嬰兒的生存感到擔憂。這增加了他們焦慮和憂鬱的風險,特別是在出生體重很低或出生很早的嬰兒的母親中。產婦的壓力和憂鬱症狀也可能對嬰兒的進一步發育構成威脅。

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一項研究進行了調查,該研究調查了袋鼠護理過程中唱歌對孕婦的健康以及早產後母嬰關係的影響。

在袋鼠護理中,早產兒被放置在父母的胸部以建立皮膚與皮膚的接觸。由於其發展結果的支持,該方法鞏固了其在芬蘭早產兒標準護理中的地位,並且通常在嬰兒的身體狀況允許,袋鼠護理立即在重症監護期間就可以開始使用。

赫爾辛基大學進行的“唱歌袋鼠”(Singing Kangaroo)研究發現,在懷孕33至40週的期間內,有24位母親在袋鼠護理過程中對早產兒進行唱歌或哼唱。音樂治療師指導干預組的父母以適合早產兒年齡的方式唱歌,並為他們提供歌唱素材。

對照組中,有12位母親作為標準做法進行了袋鼠護理,直到40週,沒有任何特別的鼓勵唱歌的習慣。在介入開始和結束時測量母體焦慮。歌唱期過後,歌唱組的母親們完成了關於他們歌唱經歷的問卷調查。兩組母親均保留日記,記錄她們日常介入的時間,而對照組母親還記錄與袋鼠護理有關的聽覺環境訊息。

“先前的研究證實,母親的聲音和唱歌對早產兒的發育有正面的影響,其中包括穩定其生理狀態的潛力。此外,一些音樂療法的研究發現,母親在合併袋鼠式護理與重症加護期間再結合對嬰兒歌唱,可以藉此減少焦慮而對母親產生正面影響。”赫爾辛基大學的博士生Kaisamari Kostilainen說道。

唱歌使母親和孩子都放鬆-學習後所有母親繼續唱歌

根據調查結果,與對照組的母親相比,介入期後唱歌組母親的焦慮程度在統計學上有所降低,根據對照組的母親的日記,他們在袋鼠護理期間沒有唱歌。

調查表的結果表明,唱歌對母親的情緒和總體健康也有積極的影響。共有18位母親(85%)報告說唱歌改善了她們的情緒,有14位母親(67%)感到唱歌幫助她們在困難的情況應對。16位受訪者(76%)說唱歌總體上改善她們的健康。

此外,母親們覺得唱歌可以使自己和嬰兒放鬆,並支持建立母嬰關係。問卷中共有19位母親(佔90%)報告說,嬰兒通過袋鼠護理中的唱歌產生了放鬆反應。十七名母親(80%)說,她們的嬰兒在聽歌的同時入睡。幾乎所有的母親(95%)都認為唱歌能促進與嬰兒的互動,並更容易建立情感聯繫。

在介入過程中主要是母親在唱,但有16名母親(佔76%),這些父母也為早產兒唱歌。數據顯示,另一個對嬰兒唱歌的是是父親。但沒有獲得足夠的有關父親的數據用於分析。

唱歌組中的所有母親都報告說,研究完成後她們繼續在家唱歌,並將唱歌作為日常家庭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研究結果證實,早產後在袋鼠護理中唱歌可以透過創造互動環境和促進情感聯繫來支持母親的健康和母嬰關係。但是,母親可能需要唱歌的支持,建議和隱私(空間)。根據我們的發現,母親可能會從訓練有素的音樂治療師的支持和指導中受益,他們可以在醫院護理期間唱歌和使用自己的聲音來支持健康和互動,” Kostilainen說道。

參考文獻:

Kaisamari Kostilainen, Kaija Mikkola, Jaakko Erkkilä, Minna Huotilainen. Effects of maternal singing during kangaroo care on maternal anxiety, wellbeing, and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after preterm birth: a mixed methods studyNordic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2020; 1 DOI: 10.1080/08098131.2020.1837210

鄭醫師補充:

袋鼠護理法簡單來說,就是將早產嬰兒長時間緊貼地抱在胸前,以肌膚相親代替烘箱的一種護理方法。相關網路資訊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袋鼠式護理(Kangaroo care)自1983年哥倫比亞的雷(Rey)及馬丁尼(Martinez)新生兒醫學博士推廣以來,已漸開始實施於新生兒加護中心內的早產兒及高危險性新生兒,同時也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袋鼠式護理可使早產兒減少呼吸暫停的次數、維持穩定的心跳及血氧濃度、增加安靜睡眠時間及體重增加;另一方面,可減輕雙親照顧早產兒的壓力與焦慮,並藉由肌膚間之接觸促進親子關係的連結,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推行此簡便又益於早產兒及其雙親的護理活動。許多學者與臨床專家對袋鼠式護理有深入的研究及探討,筆者根據多位學者的研究,將文獻查證結果加以整理呈現,包括:袋鼠式護理的一般概念、相關研究與優點、注意事項,希望能將此貢獻於臨床實務,使早產兒受惠於此人性化的護理措施。網路資訊來源: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43364

這篇研究不只是袋鼠式護理,還結合母親歌唱的音樂治療,結果證實母子雙方接受益,值得推廣。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SciLifeLab研究人員Erika Comasco和烏普薩拉大學IngerSundström-Poromaa教授證明,經黃體素(progesterone)受體調節劑治療後,經前煩躁不安的精神症狀得到改善。研究藥物的作用機制提供了對該精神病及其治療基礎的潛在分子機制的見解。

眾所周知,月經週期會影響女性的情緒和幸福感。對於大多數育齡婦女而言,其症狀輕微不需要任何治療,但是對於3-5%的婦女來說,月經週期中的荷爾蒙變化會導致失能的精神症狀: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簡稱PMDD) 。

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結合及抑制大腦中的黃體素受體。這是開發用於治療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異位的較新的藥物。在這項多重醫療機構,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中,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和於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對PMDD治療的功效。

根據現在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黃體素受體調節劑主要減輕了PMDD的精神症狀,例如煩躁和憂鬱。接受治療的婦女中有一半(50%)完全好轉,而接受安慰劑的婦女的相對應比例為21%。

婦女和兒童健康部及婦女心理健康中心的IngerSundström-Poromaa教授說:“副作用輕微,並且耐受性良好的黃體素受體調節劑的持續開發有望使它成為PMDD患者的治療選擇。”

展望未來,研究人員目前正在研究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如何影響PMDD婦女的大腦。通過使用核磁共振替這些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的大腦進行掃描,研究人員目標在定義可以解釋PMDD症狀緩解的結構和功能性大腦特徵。

研究人員說,研究結果將是增進我們對PMDD背後機制的理解的一個重要難題。如今,PMDD的一線治療是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即抗憂鬱劑)。儘管這些藥物有些作用,但它們並不適合所有女性,並且其他治療方法也很有價值。另外,期望有一種更具體地解決該精神疾病的潛在機制的治療方法。

鄭醫師補充:

經前不悅症,是經前症候群的精神症狀統稱,既是隨月經週期產生的心情及精神狀況的變化,必然與女性荷爾蒙攸關至大,因此治療的核心,應該是著眼於女性荷爾蒙失調(不平衡)才是,這篇研究即在提醒,改善經前症候群(含經前不悅)應該針對源頭處理才是。在某些醫療機構,有開設所謂的經前不悅症特別門診,不管有沒有精神科會診,主要的治療藥物便是SSRI(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例如百憂解、樂復德等等)抗憂鬱劑,大部分的患者對此並不知悉,因此提醒大家留意。

在功能醫學領域中,有所謂的雌激素佔優勢,顧名思義,就是雌激素太高,黃體素不足。雌激素相對於黃體素,作用是興奮,太高則會導致焦慮、失眠甚至是憂鬱等等,透過黃體素的調控,改善和雌激素的平衡,不僅可以改善經前不悅症,還可以降低婦科腫瘤的風險。

雌激素占優勢會發生什麼?

1.月經量過多,過少,亂經

2.焦慮、不安、憂鬱及經期症候群

3.疲勞、失眠、體重增加

4.骨質疏鬆

5.子宮肌瘤,乳房腫塊及纖維囊腫

6.乳腺癌及子宮內膜癌風險上升

7.偏頭痛

欲知自己是否有雌激素佔優勢的狀況,透過功能醫學的代謝檢測,一目了然。若出現異常,也有對應的營養、賀爾蒙平衡療法及生活型態改善建議來根本處理,無須擔心。


參考文獻:

Erika Comasco, Helena Kopp Kallner, Marie Bixo, Angelica L. Hirschberg, Sara Nyback, Haro de Grauw, C. Neill Epperson, Inger Sundström-Poromaa. Ulipristal Acetate for 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A Proof-of-Concep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 appi.ajp.2020.2 DOI: 10.1176/appi.ajp.2020.2003028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省總醫院(MGH)的一項研究發現,短暫的體育鍛鍊會引起體內代謝物濃度的變化,這些變化與個體的心臟代謝,心血管和長期健康有關,並有助於衡量個體的代謝。在《循環》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描述了大約12分鐘的急性心肺運動如何影響超過80%的循環代謝物,包括與多種有利於健康的結果相關的途徑,從而確定了可能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的潛在機制。了解運動對心臟代謝的益處。

“關於運動對人體心臟,血管和發炎系統的影響知之甚少,但我們的研究通過將特定的代謝途徑與運動反應變量和長期健康結果聯繫起來,全面研究了運動對代謝的影響。” MGH心臟衰竭部門負責人,該研究的資深作者,醫學博士Gregory Lewis說。“令我們驚訝的是,短暫的運動可以對代謝產物的循環濃度產生影響,這些代謝產物控制諸如胰島素抵抗,氧化壓力,血管反應性,發炎和長壽等關鍵身體功能。”

MGH研究利用Framingham心臟研究的數據,對411名中年男女進行劇烈運動12分鐘之前和之後,測量了588種循環代謝產物的濃度。該研究小組檢測到許多代謝物,這些過去已證明靜止狀態與心血管代謝疾病有關代謝物,發生了有利的變化。例如,谷氨酸( glutamate,一種與心臟病,糖尿病和壽命降低有關的關鍵代謝產物)下降了29%。與糖尿病和肝病風險增加相關的代謝產物DMGV下降了18%。該研究進一步發現,代謝反應可能受運動以外的因素調節,包括人的性別和體重指數,肥胖可能使人們對運動的益處產生部分抵抗。

“有趣的是,我們的研究發現,不同的代謝物對運動的生理反應不同,因此可能會在血液中提供獨特的特徵,從而很大程度上揭示一個人腎臟和肝臟功能的方式是否健康”,第一作者,醫學博士,醫學博士Matthew Nayor和MGH心臟病學部門的心臟衰竭和移植科指出。“例如,較低水平的DMGV可能意味著健康程度較高。”

弗雷明漢心臟研究始於1948年,現在已經包括三代參與者,這使MGH研究人員可以將當前研究人群所使用的相同簽名應用於從前幾代參與者那裡收集的血液。通過研究運動反應的代謝信號的長期影響,研究人員能夠預測個人健康的未來狀況以及他們可能活多久。

“我們開始更好地了解運動如何影響身體的分子基礎,並利用這些知識來了解運動反應模式周圍的代謝結構,”醫學博士第一作者Ravi Shah與《心臟衰竭和移植》雜誌共同說。 MGH心臟病科。“這種方法有可能針對那些對血壓有高血壓或許多其他代謝危險因素的人進行鍛鍊,並使他們在生命的早期就處於健康的軌道上。”

鄭醫師補充:

簡單來說,運動或者體能訓練程度如果充足,十二分鐘足以幫助身體提升代謝,降低跟代謝、心血管甚至是血糖調控的不利健康風險。如果不想出遠門,或者到健身方去跟別人擠,爬樓梯應該可以試試。每天爬12-15分鐘,即能幫助身體提高代謝,甚至改善心情。

參考文獻:

Matthew Nayor, Ravi V. Shah, Patricia E. Miller, Jasmine B. Blodgett, Melissa Tanguay, Alexander R. Pico, Venkatesh L. Murthy, Rajeev Malhotra, Nicholas E. Houstis, Amy Deik, Kerry A. Pierce, Kevin Bullock, Lucas Dailey, Raghava S. Velagaleti, Stephanie A. Moore, Jennifer E. Ho, Aaron L. Baggish, Clary B. Clish, Martin G. Larson, Ramachandran S. Vasan, Gregory D. Lewis. Metabolic Architecture of Acute Exercise Response in Middle-Aged Adults in the CommunityCirculation, 202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0.05028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