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就臉紅心悸 小心頭頸癌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2019年11月26日 上午10:12

許多人一喝酒就臉紅心悸,這代表「乙醛去氫酶」(ALDH2)變異。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這群人確實不宜喝酒,如經常喝酒,罹患頭頸癌風險明顯較高。研究還顯示,如每周習慣飲酒一次,不論喝多少,或喝啤酒、紅酒或高粱,罹患下咽癌機率為未飲酒者的十九倍,推估與國人乾杯文化有關。

國衛院發布研究成果,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還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該相關研究成果於今年二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該研究係由國衛院口腔癌研究團隊與成大附醫共同合作,研究組(頭頸癌個案)、對照組(健康者)各七百人,研究時間從二○一○年至一八年,研究飲酒行為對頭頸癌風險及預後影響。

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喝一次酒,不論飲酒量多少、喝了哪些酒,罹患頭頸癌風險將比不飲酒者高出一點六倍。如果ALDH2變異,罹患頭頸癌風險增三倍,但若乙醛去氫酶(ALDH2)、乙醛去氫酶(ADH)基因均變異,代表此人酒精代謝較慢,罹患頭頸癌風險恐增加四倍。

進一步分析發現,在飲酒者好發頭頸癌類型中,以下咽癌最多,高出十九倍,其次口咽癌增三點八倍,喉癌一點五倍、口腔癌一點一五倍。

至於經常喝酒為何大幅增加下咽癌風險?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推測應與台灣民眾愛乾杯、牛飲等喝酒習慣有關,因為乾杯時,一口吞下大量酒精,直接通過口腔,但下咽部暴露時間卻變多,以致增加癌變風險。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銘表示,台灣基因變異率高居全球之冠,平均每二人就有一人ALDH2變異,建議一喝酒就臉紅、心悸的人應該避免飲酒;至於喝起酒來,面不改色的人也應該減少飲酒頻率,不要跟人拚酒,豪邁乾杯。

鄭醫師補充:

相關的研究,這幾年非常多,以我為例,透過基因檢測確認ALDH2以及ADH基因皆出現變異,是不適合飲酒的族群,台灣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這樣酒精代謝基因變異高達42%,也就是說超過四成的人,規律飲酒(即使一周一次)完全不建議。

到底適不適合喝酒?還是透過基因檢測來確認最直接。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睡眠與學習實驗室進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睡眠研究之一,發現睡眠剝奪對我們的影響遠大於先前的理論所建議的。

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一般》(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的這項研究不僅是規模最大的研究之一,而且還是第一個評估睡眠剝奪如何影響決策的方法,或者是完成一系列步驟儘管有潛在的干擾也不會失去判斷的能力。這項研究基於MSU睡眠科學家的先前研究,以量化睡眠不足對一個人遵循程序和保持注意力的能力的影響。

芬恩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剝奪睡眠會使發生錯誤的機率翻倍,而引起注意失誤的次數則增加三倍,這是驚人的。” “被剝奪睡眠的個人絕對應該對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保持謹慎,並且簡直不敢相信自己不會犯代價高昂的錯誤。這些錯誤有時可能會帶來悲慘的後果,例如在開車上開車時”

通過分享他們關於睡眠剝奪對認知功能的獨立影響的發現,芬恩以及密西根州立大學醫學博士研究生米歇爾·斯蒂芬和心理學教授埃里克·阿爾特曼合著,希望人們能夠認識到由於缺乏睡眠的後果。

斯蒂芬說:“我們的發現揭穿了一個普遍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注意力是受睡眠剝奪影響的唯一認知功能。” “一些睡眠不足的人可能能夠在例行任務中將其結合在一起,例如醫生要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我們的結果證實,完成一項需要遵循多個步驟的活動,例如醫生要完成醫療程序,這非常重要。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風險更大。”

研究人員招募了138人參加過夜睡眠評估。77人整夜未睡,61人回家睡覺。所有參與者在晚上進行了兩項單獨的認知任務:一項是測量對刺激的反應時間;另一項是測量對刺激的反應時間。另一位則衡量了參與者在一系列步驟中保持決斷的能力,即使在偶爾打斷之後,也不會忽略或重複步驟。參與者然後在早上重複了兩項任務,以了解睡眠剝奪如何影響他們的表現。

斯蒂芬說:“被打擾後,晚上的錯誤率是15%,第二天早上,睡眠不足的人群的錯誤率上升到了30%左右。” “休息的參與者的早晨分數與前一天晚上相似。

芬恩說:“人們可以在自動駕駛儀上完成一些任務,這些任務可能不會因為睡眠不足而受到影響。” “但是,剝奪睡眠會導致生活各個方面普遍缺乏。”

睡不夠,休息不足,錯誤的決定的產生機率增加,反應速度也會變慢,一旦出錯,要補償或者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自己的想像,千萬不可輕忽睡眠剝奪的影響。

參考文獻:

Michelle E. Stepan, Erik M. Altmann, Kimberly M. Fenn. Effects of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on procedural placekeeping: More than just lapses of atten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9; DOI: 10.1037/xge000071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RIKEN整合醫學科學中心(IMS)和慶應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使用單細胞RNA分析發現超級百歲老人(即110歲以上的人)擁有較多的免疫力細胞稱為細胞毒性CD4 T細胞(cytotoxic CD4 T-cells)。超級百歲老人是一群獨特的人。首先,它們極為罕見。例如,2015年日本的100歲以上人口超過61,000,而110歲以上人口只有146。研究發現,這些人一生中相對不受諸如感染和癌症等疾病的侵害。這導致人們認為它們可能具有特別強大的免疫系統,研究人員著手尋找可能解釋這一點的原因。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一群超級百歲老人和年輕控制者的循環免疫細胞。他們從七十歲的百歲老人中獲得了41,208個細胞(每個受試者平均5,887個),並從年齡在50至80歲的五個對照組中獲得了19,994個細胞作為對照(每個受試者平均3,999個)。他們發現,雖然超級百歲老人的B細胞數量較少,但T細胞的數量卻大致相同,尤其是超級百歲老人的T細胞的一個組數量有所增加。分析這些細胞後,作者發現超級百歲老人的T細胞具有很高的細胞毒性,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殺死其他細胞,有時佔所有T細胞的80%,而對照組中只有10%或20% 。

通常,帶有被稱為CD8的標記的T細胞具有細胞毒性,而帶有CD4標記的T細胞則沒有細胞毒性,因此作者首先認為CD8+細胞可能增加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相反,似乎超級百歲老人的CD4+細胞已獲得細胞毒性狀態。有趣的是,當研究人員觀察年輕捐獻者的血液時,CD4+細胞毒性細胞相對較少,這表明這不是青年的標誌物,而是超級百歲老人的特殊特徵。為了研究這些特殊細胞的產生方式,研究小組詳細檢查了兩名超百歲老人的血細胞,發現它們是由「株落增殖」(過程產生的,這意味著許多細胞都是單個祖先細胞的後代。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IMS的橋本浩介(Kosuke Hashimoto)表示:“我們對研究這群人特別感興趣,因為我們認為他們是健康衰老的良好典範,這對於像日本這樣的老齡化快速進展的社會非常重要。”

IMS副總監Piero Carninci是該小組的負責人之一,他說:“這項研究表明單細胞轉錄分析如何幫助我們了解個體或多或少易患疾病。CD4+細胞通常通過產生細胞因子來發揮作用。 ,而CD8+細胞具有細胞毒性,這兩種特徵的結合可能使這些個體特別健康,我們認為這種類型的細胞在大多數個體中相對罕見,即使是年輕的個體也可用於對抗已建立的腫瘤,可能對免疫監視很重要。這令人興奮,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見解,使人們可以長壽地保護自己免受感染和癌症等疾病的侵害。”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是由RIKEN綜合醫學科學中心和慶應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的。

參考文獻:

Kosuke Hashimoto, Tsukasa Kouno, Tomokatsu Ikawa, Norihito Hayatsu, Yurina Miyajima, Haruka Yabukami, Tommy Terooatea, Takashi Sasaki, Takahiro Suzuki, Matthew Valentine, Giovanni Pascarella, Yasushi Okazaki, Harukazu Suzuki, Jay W. Shin, Aki Minoda, Ichiro Taniuchi, Hideyuki Okano, Yasumichi Arai, Nobuyoshi Hirose, Piero Carninci.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expansion of cytotoxic CD4 T cells in supercentenaria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201907883 DOI: 10.1073/pnas.19078831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數位媒體已成為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數位設備的普遍存在以及不良的螢幕使用習慣可能會對兒童的發育和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KK婦女兒童醫院(KKH)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首次暴露於18個月以上的螢幕設備(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視頻遊戲機,電視等)已暴露;以及臥室中多螢幕設備的存在與患有神經發育障礙(NDD)的學齡前兒童升高的睡眠干擾以及情緒和行為困難(EBD,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相關。

“儘管這項研究是針對患有NDD的兒童進行的,但這項研究的結果適用於一般人群,並且與針對典型發育中兒童的研究的現有證據相符Dr Mae Wong說明,她負責這項研究的KKH兒童發展。

該研究於2015年至2017年進行,研究對像是新加坡的367名2至5歲的學齡前兒童,他們患有自閉症,語言遲緩,廣泛發育遲緩和學習障礙等NDD。利用照顧者報告的訊息,研究人員探索了兒童的屏幕使用和睡眠習慣以及情緒和行為障礙(EBD)之間的關係。

該研究已發表在《發育與行為兒科雜誌》上

主要研究結果概述如下,附件A中有更多詳細信息:

-螢幕暴露的年齡-超過一半(52%)的螢幕暴露於/在18個月或更早的年齡開始使用螢幕。

-臥室中的螢幕設備-超過一半(57.7%)的臥室中至少有一個螢幕設備。

-篩選時間-多數(93.9%)的孩子超過了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的每日平均篩選時間1小時的限制。

-睡眠問題-大多數(72.3%)的孩子有父母報告的睡眠問題增加。

-情緒/行為困難-近60%(59.9%)的兒童父母報告說臨床上情緒/行為困難增加。

-父母/看護人的螢幕使用-學齡前兒童中螢幕使用的增加與父母對自己的螢幕使用率較高有關,在家這些父母也比較不會去限制螢幕使用時間。

為了確定所報告的睡眠問題和EBD不是由兒童自己的NDD引起的,而是通過螢幕的使用引發的,使用統計分析來控制功能障礙的程度。“儘管控制了這一點,仍然有少於18個月大就螢幕曝露的和一個或多個屏幕設備在臥室等狀況,和有睡眠問題之間有明顯的聯繫,睡眠品質較差,更容易出現EBD。此外,孩子們若經歷過這兩種生活方式因素的人比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因素的人有更多的睡眠和EBD問題。” 與正常發育的兒童相比,NDD兒童的睡眠問題,EBD和發育結果較差的風險總體較高。

“由於這群孩子也有螢幕使用分離的困難 - 這可能是由於螢幕內容的吸引力和重複性 - 增加螢幕的使用有可能進一步加劇這些問題。:”黃醫生補充說

家庭和家庭生活方式因素

螢幕使用的較早介紹可能與以下方面有關:

-家庭環境-消費媒體的共享生活空間或學習空間也可以充當嬰兒或兒童的睡眠區; 以及家庭生活方式-例如與家人共睡的習慣。

-依靠螢幕設備作為嬰幼兒互動,安撫或管理的工具-儘管在間歇時間(例如醫療程序,飛機飛行)中,螢幕設備可能會用作舒緩策略,但繼續使用螢幕設備鎮靜的兒童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影響兒童內部自我調節機制的發展,使情緒/行為自我調節的困難長期存在,並越來越依賴於螢幕的使用。

-研究發現,學齡前兒童的屏幕使用量增加與父母自己的屏幕使用量較高,父母不太可能有關於屏幕使用的家庭規則有關。

- 雖然可以在通常制定世界範圍孩子選擇適合年齡的高品質螢幕上使用兒童發展的教育福利和技能的學習,有研究報導早期之間的關聯和持續增加的螢幕使用,會有較差的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即出現EBD 。

-隨著時間的推移,螢幕使用量的增加也可能以負面的軌跡進一步干擾兒童的睡眠質量和發育。

家長和註冊人的建議

-警惕不良的螢幕使用習慣,睡眠質量和幼兒EBD之間可能存在或有害的健康關聯

-對家庭環境和家庭生活方式進行修改,以鼓勵在照顧者參與學習和娛樂的情況下進行有規則的交互式螢幕操作。

-將孩子第一次接觸螢幕設備的時間推遲到18個月大

-遵守有關健康螢幕使用的既定準則(附件A),以減輕對兒童睡眠質量以及情緒和行為功能與發育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Jing Xian Teo, Sonia Davila, Chengxi Yang, An An Hii, Chee Jian Pua, Jonathan Yap, Swee Yaw Tan, Anders Sahlén, Calvin Woon-Loong Chin, Bin Tean Teh, Steven G. Rozen, Stuart Alexander Cook, Khung Keong Yeo, Patrick Tan, Weng Khong Lim. Digital phenotyping by consumer wearables identifies sleep-associated 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nd biological aging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19; 2 (1) DOI: 10.1038/s42003-019-0605-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海默症新藥敗部復活? 醫:失智症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2019年11月2日 上午8:00

阿茲海默症治療現曙光!全球失智症患者不斷增加,各大藥廠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卻都失敗告終。美國一家生技製藥大廠近來拋出震撼彈,其研發的單株抗體藥物,在減緩患者的記憶力、方向和語言等認知能力退化方面,有臨床意義。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胡朝榮表示,這讓失智症治療看見曙光,不過太晚治療「腦袋已被破壞」,提醒早期診斷治療的重要性。

10年無失智症新藥 失智症現曙光

全球目前已超過5千萬人罹患失智症,每3秒多一位失智患者,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為最大宗,各大藥廠競相競逐失智症有效藥物,13年來卻全數失敗,甚至有大藥廠直接宣布退出。目前沒有能有效改善病情的藥物,僅能減緩症狀惡化。

《BBC》報導,失智治療出現重大突破,一家生技藥廠開發出一種單株抗體,能夠清除失智症患者大腦的乙型類澱粉蛋白質,有助保留患者的記憶力等日常功能,延緩疾病發展,且具有臨床意義。學界認為,乙型類澱粉斑塊對腦細胞有毒性,用藥物清除斑塊將是失智症治療的巨大進步,儘管不能治癒。

該公司2019年3月時曾停止該藥物試驗,因為試驗結果「令人失望」,然而該公司近來表示,經過從新整理數據後,發現實驗具有統計意義。目前正與美國FDA顧問討論,預計2020年提交《生物製劑許可證申請》。

大腦被破壞前 及早治療仍是關鍵

「只是一個希望,可能會申請成功,到台灣還要一段時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正生指出,類澱粉蛋白如火源,治療是灑水,如果太慢救火,房子就燒掉了,所以火很小時就要趕快滅掉,早期治療可以減輕後續照護、安寧等負擔。

不過他也指出,清除掉類澱粉蛋白不代表治癒,可能只是症狀改善。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胡朝榮受訪時坦承,這的確是失智症治療的曙光,不過許多這類針對類澱粉蛋白的藥物都失敗,他不認為該藥物最後一定會成功。他也強調,及早治療仍是關鍵,「太晚治療,腦部早已被類澱粉蛋白破壞掉了。」

胡朝榮提到,目前有預防性治療試驗,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若是類澱粉蛋白陽性立即治療,趁發病前治療,效果較好。

參考資料:

1. First drug that can slow Alzheimer's dementia.

鄭醫師補充:

我這幾年在部落格整理關於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研究,一再提醒大家,失智症的治療大多為時已晚,主要的關鍵在於失智症狀一旦成行,相關大腦區域的細胞近七成皆已畏縮凋亡,近十餘年來所有關於失智症研發的新藥最後都以殘念告終,除了藥物無法再生新的腦細胞,重建大腦相關徑路的連結,我們得誠實地自問,關鍵到底為何?

前幾周有幸聆聽國內代謝體專家蕭教授的演講,蕭教授透過代謝體的研究,為臨床研究及治療提出許多現行許多疾病預防及治療的關鍵點在失智症的部分,他是國內最早透過代謝體分析,在醫學中心進行失智症患者的檢體代謝體分析權威生化學家,在授課過程中,他直接指出研發新藥失敗的關鍵,在於致病理論,現在為人所知的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機轉假說,只能解釋少數的患者對多數的患者而言,無法清楚詮釋。

蕭教授歷經這麼多年的研究以及參酌國外十幾年來的最新研究,以目前醫學知識技術觀點來看,失智症無法治療,只能預防,尤其是糖尿病的預防以及控制,對失智症預防的意義極大。他一再強調,也是我部落格不只一次提到:失智症是第三型糖尿病。預防糖尿病或者控制好血糖代謝,對失智症預防具有極大的臨床意義。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吃辣能降低14%死亡機率!四大醫學期刊研究教你吃對辣強身

 

盧映慈

2019年11月12日 下午12:00

吃辣的好處

講到「辣」的料理,就會想到四川、雲南,還有東南亞。這些地方的共同特色是天氣比較濕熱,為了增加排汗、讓身體維持良好的循環,就會透過「辣」的料理來幫助。

而台灣一樣是又濕又熱的副熱帶天氣,加上飲食習慣又特別愛吃糖、愛喝甜的飲料,在中醫的理論中,吃太多甜品會讓身體的新陳代謝變慢,加上天氣濕,身體的濕氣也會變重。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旺全說,這時這時候如果可以吃一些微辣的食物,藉由辣來刺激血液循環,的確可以達到一部分的去濕效果。

Chili

除了中醫理論之外,在西醫研究中,「辣椒素」也是一個可以抗腫瘤、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營養素。辣椒素是辣椒主要的元素,也是讓我們感覺辣的原因;而這個辣椒素可以跟人體許多器官表面的受體結合,達到保護

辣椒可以增加壽命!

早在1990年代開始,就發現辣椒素具有相當程度的「抗癌機制」,包括可以讓腫瘤細胞生長緩慢(如2004,”Nature” Cell-cycle checkpoints and cancer),讓腫瘤細胞凋亡,(如2011, “Cell”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抑制癌症新生血管和轉移(如2010, “Cancer” AACR centennial series: the biology of cancer metastas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就舉大家最常懷疑的,辣椒到底會不會導致「胃癌」,其實適度的辣椒素反而可以刺激胃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液流動,修復胃潰瘍的部分;同時,讓胃粘膜分泌黏液來保護胃部,避免胃部被過多的胃酸侵蝕,是保護胃的良好營養。

2015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也發表一份研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跟牛津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常吃辣的人總死亡風險比少吃辣的人降低14%,而死於腫瘤、心臟病的風險也降低了。

而2019年的研究,則是發現辣椒素甚至還可以阻止肺癌的轉移,西弗吉尼亞州馬歇爾大學(Marshall)的Jamie Friedman發現,當同樣有肺癌腫瘤的老鼠餵食了辣椒素增強飲食,肺部轉移癌細胞的數量明顯的變少;「這可以成為新時代肺癌轉移療法的一環,跟化療並用來減少轉移的可能。」

怎麼吃辣才對

不過這邊的「辣」並不是所有辣都可以,北京大學與牛津大學合作的研究中顯示,只有「新鮮的辣椒素」才有效果,所以像是辣椒醬、辣椒油等再製過的效果都沒那麼好,甚至還可能因為有過多的添加物、油脂而不健康。

而新鮮的辣椒同時還含有大量維生素C、胡蘿蔔素、維生素B群,這些也都是可以協助身體增強免疫力、增加抗氧化力的元素,但在烹煮過後都會消失,所以如果真的想吃辣,還是吃「新鮮的最好」!

另外,身體對於辣的接受度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吃太多辣,防癌能力並不會上升,反而會開始傷害黏膜導致發炎;所以如果吃完辣之後覺得胃熱熱的,或是有拉肚子、肚子不舒服,就表示辣吃太多,最好喝個牛奶解辣,也記得下次要調低一下辣度!

期刊小檔案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是一份在全世界廣受歡迎及閱讀的同行評審性質的綜合醫學期刊。被譽為是「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刺胳針(Lancet)、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並稱。

參考資料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h3942 (Consumption of spicy foods and total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doi: 10.4103/0366-6999.213968 (High Spicy Food Intake and Risk of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Capsaicin and natural capsaicin-like compounds suppress metastasis in lung adenocarcinoma

鄭醫師補充:所有的辛香料及辣椒,都含天然的抗氧化物,對於降低身體發炎,預防慢性疾病甚至延年益壽,都有助益,當然要以新鮮,不要過度烹調及加工的原則來攝取,健康益處最大。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處理焦慮症時,威廉·莎士比亞的馬克白將睡眠稱為“心靈創傷的香膏”,這是正確的。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雖然整夜的沉睡可以穩定情緒,但不眠之夜可以引發多達30%的焦慮程度。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最易於使焦慮的大腦平靜下來並使其從新定位的睡眠是深度睡眠,也稱為非快速眼動(NREM)慢波睡眠,即神經振盪高度同步的狀態,同時心率和血壓下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說:“我們發現了深度睡眠的一種新功能,該功能可以通過重組大腦的連接來在一夜之間減輕焦慮。” “深度睡眠似乎是一種自然的抗焦慮藥(焦慮抑製劑),只要我們每天晚上都能得到。”

這項發現於11月4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誌提供了迄今為止睡眠與焦慮之間最強大的神經聯繫之一他們還指出,睡眠是治療焦慮症的一種天然的非藥物療法,這種疾病已在約4000萬美國成年人中得到診斷,並且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呈上升趨勢。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睡眠科學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埃蒂·本·西蒙說:“我們的研究強烈表明,睡眠不足會加劇焦慮水平,相反,深度睡眠有助於減輕這種壓力。”

在一系列使用功能性MRI和多導睡眠監測儀進行的實驗中,西蒙和他的研究人員掃描了18個年輕人的大腦,他們在整夜睡眠後和不眠夜之後觀看了激動人心的視頻片段。每次會議後,通過稱為狀態-性焦慮量表的問卷測量焦慮水平。

經過一夜無眠後,大腦掃描顯示內側前額葉皮層關閉,這通常有助於控制焦慮,而大腦更深層的情感中心則過度活躍。

沃克說:“沒有睡眠,就好像大腦在情感加速踏板上踩太重了,沒有足夠的煞車。”

經過一整夜的睡眠後,通過放置在他們頭上的電極測量參與者的腦電波,結果顯示他們的焦慮水平明顯下降,尤其是對於那些經歷了慢波NREM睡眠的人。

西蒙說:“深度睡眠已經恢復了大腦的前額葉調節機制,該機制調節了我們的情緒,降低了情緒和生理反應能力,並防止了焦慮升級。”

除了衡量18位原始研究參與者的睡眠-焦慮聯繫外,研究人員還在其他30位參與者的研究中複製了結果。在所有參與者中,結果再次表明,那些夜間夜間睡眠較多的人第二天的焦慮程度最低。

此外,除實驗室的實驗外,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一項在線研究,在其中追蹤了280個各個年齡階層的人,他們的睡眠和焦慮水平在連續四天中如何變化。

結果表明,參與者從一晚到下一夜的睡眠量和睡眠品質預測了第二天他們會有多焦慮。即使每晚細微的睡眠變化也會影響他們的焦慮程度。

西蒙說:“患有焦慮症的人通常會報告睡眠受到干擾,但很少有人將改善睡眠作為降低焦慮的臨床建議。” “我們的研究不僅建立了睡眠與焦慮之間的因果關係,而且還確定了我們需要的那種能夠使過度焦慮的大腦平靜的深層NREM睡眠。”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睡眠減少和這些國家焦慮症的明顯升級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因果關係,”沃克說。“絕望與希望之間最好的橋樑是睡個好覺。”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ubrey Rossi和Allison Harvey。

預知自己的深度睡眠是否充足?睡眠檢測是最直接的方法,除醫院的多導程檢測外,現在也有居家睡眠檢測,讓受試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睡覺,舒適又方便。有些患者雖然睡眠時間足夠,但深度睡眠卻不足,因此也容易影響別天的精神及情緒。

參考文獻:

Eti Ben Simon, Aubrey Rossi, Allison G. Harvey, Matthew P. Walker. Overanxious and underslept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19; DOI: 10.1038/s41562-019-075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2顆牛番茄 連吃8週可改善睡眠!

 

2019年4月6日 下午2:13

台北市 / 連珮貝 張政捷 報導

睡不著不妨吃顆牛番茄!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利用牛番茄做實驗,每天睡前2小時吃250公克,約2顆牛番茄,連吃8周可有效改善睡眠品質!原來牛番茄富含褪黑激素,可改善睡眠,比只吃蔬菜的婦女高出10倍,尤其對停經後的婦女來說更有效!

躺在床上翻來翻去就是睡不著,尤其更年期婦女,因為荷爾蒙減少更容易失眠,失眠風險比停經前高3.4倍,不過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睡前吃牛番茄可以幫助入睡。

北醫大找了36名女性做了8周的試驗,一組在睡前2小時,吃250公顆約兩顆的牛番茄,結果8周後吃牛番茄的20人,體重雖沒有明顯變化,但尿液中的褪黑激素濃度,高出其他人10倍,且睡眠品質也大幅改善,這項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知名營養學期刊,尤其停經後的婦女,體內褪黑激素明顯減少,睡前吃幾顆牛番茄也許能好好入睡。

鄭醫師補充:

睡前可以幫助助眠的水果,過去研究發現黑櫻桃、鳳梨、柑橘以及奇異果等都有助會提高睡眠品質,這次本地研究發現牛番茄有助於提升褪黑激素,改善睡眠品質。不太想或者擔心藥物依賴的人不妨試試。

參考文獻:

Clin Nutr. 2019 Feb 10. pii: S0261-5614(19)30061-5. doi: 10.1016/j.clnu.2019.02.009. [Epub ahead of print]

Dietary supplement of tomato can accelerate urinary aMT6s level and improve sleep quality in ob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https://www.clinicalnutritionjournal.com/article/S0261-5614(19)30061-5/fulltex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症都是吃出來的?研究:「這類食物」宜少吃,可能助癌細胞生長!

一直以來都有研究表示,癌細胞愛吃糖,糖分會使癌細胞更活躍,經過 9 年的研究,比利時的專家發現,糖分的確能刺激癌細胞的生長,研究刊登在《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 Johan Thevelein 表示,他們從 2008 年開始做研究,分析了含有與癌細胞相似蛋白質的酵母細胞,結果發現酵母細胞在糖的作用下,可以生長得更快,且在糖的幫助之下,可以用更快的速度複製癌細胞。

 

也就是說,癌細胞獲取能量的方法不同於一般正常細胞,一般細胞多半是透過有氧呼吸來獲取能量,以提供細胞長大;而癌細胞比較傾向從糖酵解作用中獲得能量。

 

這個研究結論也許能提供癌症專家們,一些新的有關抗癌飲食的方案。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7年的研究,以下把國外相關報導彙整給大家參考:

由VIB,KU Leuven和VUB進行的為期9年的聯合研究項目導致了癌症研究的關鍵突破。科學家已經闡明了沃堡效應(Warburg effect,一種癌細胞迅速分解糖的現象)如何刺激腫瘤的生長。這一發現為糖與癌症之間的正相關提供了證據,這可能對癌症患者的定制飲食產生深遠影響。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領先的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該項目於2008年在Johan Thevelein(VIB-KU魯汶),WimVersées(VIB-VUB)和Veerle Janssens(KU魯汶)的領導下啟動。它的主要焦點是Warburg效應,或者觀察到與健康組織相比,腫瘤將大量糖轉化為乳酸。作為癌細胞的最突出特徵之一,這種現象已得到廣泛研究,甚至還用於檢測腦部腫瘤等。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該作用僅僅是癌症的症狀還是原因。

糖喚醒癌細胞

雖然較早的癌細胞代謝研究集中於繪製代謝特性,但這項研究闡明了癌細胞中代謝偏差與致癌能力之間的聯繫。

Johan Thevelein教授(VIB-KU魯汶大學):“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癌細胞過度活躍的糖消耗如何導致持續刺激癌症發展和生長的惡性循環。因此,它能夠解釋癌症的強度之間的相關性。糖和癌症之間的這種聯繫具有廣泛的後果。我們的研究結果為該領域的未來研究奠定了基礎,現在可以更加精確和相關地進行研究。”

酵母作為有利的模式生物

酵母細胞的研究對於這一發現至關重要,因為這些細胞含有常見於腫瘤細胞中的相同“ Ras”蛋白,這些蛋白可能以突變形式引起癌症。研究小組使用酵母作為模型生物,研究了Ras活性與酵母中高活性糖代謝之間的聯繫。

Johan Thevelein教授(VIB-KU魯汶大學):“我們在酵母中觀察到糖的降解通過中間果糖1,6-生物磷酸( fructose 1,6-biophosphate )與Ras蛋白的活化有關,Ras蛋白的活化刺激了酵母和癌細胞的增殖。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機制在酵母細胞在人類的長期進化過程中一直存在著。

“使用酵母的主要優點是我們的研究不受哺乳動物細胞其他調節機制的影響,後者掩蓋了關鍵的潛在過程。因此,我們能夠在酵母細胞中靶向該過程並確認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存在。但是,這些發現不足以確定沃伯格效應的主要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酵母細胞中是否也保留了該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Ken Peeters, Frederik Van Leemputte, Baptiste Fischer, Beatriz M. Bonini, Hector Quezada, Maksym Tsytlonok, Dorien Haesen, Ward Vanthienen, Nuno Bernardes, Carmen Bravo Gonzalez-Blas, Veerle Janssens, Peter Tompa, Wim Versées, Johan M. Thevelein. Fructose-1,6-bisphosphate couples glycolytic flux to activation of Ra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 DOI: 10.1038/s41467-017-01019-z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瘙癢是皮膚病患者非常常見的症狀。愛思唯爾(Elsevier)發表《研究皮膚病學雜誌》(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上一項關於瘙癢的心理負擔的新的多中心橫斷面(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 )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皮膚病患者中瘙癢的存在與臨床憂鬱症,自殺意念和壓力密切相關。他們建議為患者提供一個跨科會診的機會,以預防和管理與瘙癢相關的問題。

已經結合許多特殊的皮膚疾病(包括手部濕疹)描述了瘙癢的負擔;銀屑病; 結節性瘙癢症(一種皮膚病,會在皮膚上形成硬的,發癢的腫塊);血液透析患者的化膿性汗腺炎(一種長期疼痛的皮膚病,在皮膚上引起膿腫和疤痕);以及一般的慢性瘙癢患者。

首席研究員弗洛倫斯·J·達格德解釋說:“已經有研究表明,瘙癢和一般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特定的皮膚疾病之間存在相關性,但是缺乏針對慢性皮膚疾病的橫斷面研究。”他也是瑞典馬爾默隆德大學斯科訥大學醫院皮膚病和性病科醫學博士。

由歐洲皮膚病學和精神病學學會(ESDaP)進行的一項大型歐洲多中心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比較了皮膚瘙癢和不瘙癢的皮膚病患者與非皮膚瘙癢患者之間疾病的心理負擔和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健康做對照比對。

研究人員從歐洲13個國家的皮膚病診所收集了3,530名皮膚病患者的數據,並將結果與1,000多個健康個案對照進行了比較。患者填寫了問卷,並進行了臨床檢查。結果措施包括瘙癢的有無,長慢性化和強度;醫院焦慮和憂鬱量表;社會人口統計學;自殺念頭和壓力,包括負面的生活事件和經濟困難等等。

在皮膚病患者群中,結節性癢疹及相關狀況的發生率接近90%。異位性皮炎86%; 手中的濕疹佔82%;其他濕疹佔78%;蕁麻疹的比例為76%;銀屑病佔70%。

瘙癢患者的憂鬱症患病率為14%,而沒有瘙癢的患者為5.7%,有瘙癢的對照組為6%,無瘙癢的對照組為3%。瘙癢患者的自殺念頭發生率為15.7%,無瘙癢患者為9%,有瘙癢的對照組為18.6%,無瘙癢的對照組為8.6%。據報導,癢的人發生壓力性生活事件的比例高於沒有癢的人。瘙癢患者也可能會遇到更多的經濟問題。

達爾加德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表明,瘙癢對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 “這項研究說明了瘙癢症狀及其多方面的負擔。瘙癢患者的管理應在必要時需跨科會診團隊聯繫,就像歐洲多個國家的情況一樣。”

研究人員還建議採取預防措施,例如乾癬教育計劃或針對性的基於網絡的信息。在許多慢性炎症性皮膚疾病中,專門為患者量身定制的早期積極治療可能有助於儘早減少瘙癢並預防精神健康問題的發展。現有的抗癢干預措施應在皮膚病患者的常規護理中更頻繁地實施。

許多憂鬱或者焦慮患者,的確都存在皮膚疾患的狀況,搔癢尤其常見。在門診確實也發現皮膚及精神症狀兩者經常並存。不管是濕疹或者其他搔癢狀況,其實都是身體的發炎反應。治療憂鬱症,發炎的控制絕對不可忽略。

參考文獻:

Florence J. Dalgard, Åke Svensson, Jon Anders Halvorsen, Uwe Gieler, Christina Schut, Lucia Tomas-Aragones, Lars Lien, Francoise Poot, Gregor B.E. Jemec, Laurent Misery, Csanad Szabo, Dennis Linder, Francesca Sampogna, Saskia Spillekom-van Koulil, Flora Balieva, Jacek C. Szepietowski, Andrey Lvov, Servando E. Marron, Ilknur K. Altunay, Andrew Y. Finlay, Sam Salek, Jörg Kupfer. Itch and mental health in dermatological patients across Europe: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13 countries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9; DOI: 10.1016/j.jid.2019.05.03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吞下廉價的抗憂鬱藥相比,在訓練有素的輔導員上進行一個小時的談話治療會花費更多,且花費更多的時間。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但是對於那些新診斷出患有嚴重憂鬱症的人來說,這兩種方法的成本和收益在五年後最終還是相等的。

使用有關治療費用,對健康的正負影響以及治療和憂鬱症狀對生產力的影響的真實數據進行的分析,可以幫助指導未來的護理和保險範圍。

這項研究表明,跟抗憂鬱藥物相比,更多的新診斷為憂鬱症的人應該有機會嘗試個人和團體的認知行為療法或CBT,作為他們的首選療法。

這是來自密西根大學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本週的《內科學年鑑》(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了這一發現

諸如美國內科醫師學會等國家醫師團體認可給剛診斷出患有憂鬱症的人選擇兩種方法的選擇。但是,這將意味著擴大醫療保健系統的能力,以提供比目前可用的心理治療更多的機會。

但是,提高CBT的使用率可以為為憂鬱症治療付費的公司和政府機構節省金錢-包括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無憂鬱症時間,從而改善工作績效。

第一作者艾里克·羅斯(Eric L. Ross)醫學博士(”哈佛醫學院,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麥克萊恩醫院的精神病醫)說:“人們可能會認為抗憂鬱藥比心理療法更具成本效益,因為它們不需要來回奔波時間,下班時間以及與治療者一樣多的聯繫。但是當結合每種療法的長期效果時,我們發現兩種療法都始終優於另一種。”

“由於從健康-經濟的角度來看,CBT和抗憂鬱藥大致相當,因此其他因素應決定患者所接受的治療方式,而最重要的因素是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Kara Zivin博士說。他是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

憂鬱症治療的模型

Ross,Zivin和他們的同事建立了詳細的憂鬱症健康經濟模型,並增加了來自國家臨床試驗的數據和成本數據來源。

他們的結果表明,即使考慮到監測治療所需的醫生就診,一年後抗憂鬱藥的確的確要便宜得多。

但是,在考慮到憂鬱症患者的證據後,他們經常需要嘗試多種藥物才能找到對他們有用的藥物,並且由於副作用和復發而有可能停藥,成本效益之間的平衡變得更加模棱兩可。

Zivin指出,這項新的分析為有關兩種常用憂鬱療法的成本效益增加了證據基礎,因此可以指導治療決策,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獲得有關兩種選擇的長期療效的最新結果。在現實世界中面對面。

她還指出,近年來醫療政策變化的影響 - 需要校驗精神衛生保健由大私人保險公司所覆蓋的人,例如,或允許在農村地區的人們通過視頻聊天接受CBT與提供治療 - 應也被測量。

最後,儘管如此,缺乏訓練有素的心理健康提供者可能會在控制患者接受何種治療方面做得更多。

Zivin說:“對精神健康治療的需求超過了目前和預計的精神病學及相關精神健康專業醫生的數量。”

研究表明,大多數憂鬱症患者寧願接受治療而不是藥物治療,但實際上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接受治療但是,退伍軍人衛生管理局(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近年來成功提高了接受CBT的退伍軍人的比例。

Zivin指出:“我們通常會在短期內考慮這些計算,因為保險範圍是逐年的。” “但是,如果我們在五年之內看到這樣的影響,也許我們的社會將更願意承擔前期成本,以避免以後因耽誤工作和生產力不足而帶來的間接成本。”

該研究由退伍軍人事務部和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資助。

這是美國的臨床試驗,美國的醫療就醫包含藥價都非常高昂,因此最後統計抗憂鬱劑治療與耗費人力及時間的認知行為療法價都非常高昂,因此最後統計抗憂鬱劑治療與耗費人力及時間的,五年下來,成本及效益並無差異。然而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最終選擇不是藥物治療,除抗憂鬱劑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正面反應只有5成左右之外,期間換藥加藥及藥物副作用帶來的煎熬,都讓大多數的人選擇非藥物療法。

參考文獻:

  1. Eric L. Ross, Sandeep Vijan, Erin M. Miller, Marcia Valenstein, Kara Zivin.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Versus Second-Generation Antidepressants for Initial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United States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9; DOI: 10.7326/M18-148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衰老是影響人體所有功能,特別是大腦功能的過程。但是,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進行體能鍛煉,限制卡路里攝入等)來延緩衰老。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和CNRS的研究人員已經證實了血液中一種分子GDF11的特性,該分子的機制此前未知。在小鼠模型中,他們表明該分子可以模仿某些卡路里限制的好處-飲食方案已證明其在減少心血管疾病,預防癌症和增加大腦神經生成方面的功效。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22日的Aging Cell期刊上。

今天,可以長期保持大腦健康。在過去的30年中,人們普遍認為某些飲食限制(例如間歇性斷食)可以改善幾種物種的認知能力並延長預期壽命。業已證明,限制卡路里(在保持營養品質的同時減少卡路里攝入量20%至30%)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同時增加大腦中新神經元的產生。

在先前使用小鼠模型進行的研究中,科學家觀察到,向幼齡小鼠注入年輕小鼠的血液可使大腦中的血管恢復活力,從而改善腦血流量,同時增加神經再生和認知能力。感知和記憶研究所(Perception and Memory Unit,Institut Pasteur / CNRS)的科學家提出了這樣的理論,即由於熱量限制和補充年輕血液可以有效地使器官恢復活力,因此它們很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機制。

因此,他們檢查了分子GDF11,該分子屬於GDF(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生長分化因子)蛋白家族,並參與胚胎發育。GDF11因其能夠使衰老的大腦恢復活力而聞名。感知和記憶研究所的科學家,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利達·卡特西姆帕迪解釋說:“通過將這種分子注射到老年小鼠模型中,我們注意到神經新生和血管重塑的增加。” 科學家還觀察到,施用GDF11的小鼠體重減輕而食慾卻沒有改變。這一發現使他們相信GDF11可能是熱量限制與年輕血液再生作用之間的聯繫。

下一步是通過研究脂聯素(adiponectin,一種由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可引發減重而不影響食慾)來證實這一理論。在受卡路里限制的動物中,這種激素的血液濃度很高。Lida Katsimpardi強調:“在服用GDF11的動物中,我們還觀察到了高濃度的脂聯素,這表明GDF11引起的代謝變化與熱量限制引起的代謝變化相似。”

直到最近,關於GDF11在衰老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其機制尚不清楚。這項研究的發現證實,通過誘導類似於報導的限制卡路里的現象導致刺激脂聯素和神經新生,GDF11有助於大腦中新神經元的誕生。“這些發現令人鼓舞,並支持GDF11在某些代謝性疾病(例如肥胖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治療用途,” CNRS研究人員,巴斯德研究所感知和記憶單元負責人,該研究的最後作者Pierre-Marie Lledo總結道。

間歇性斷食在這幾年的營養醫學的健康生活模式建議上,經常被提起,讓我們了解怎麼做吧:

 

斷食模式 

  • 16:8式:每天斷食16小時,並在剩下的8小時內進食。採取這種方法的人通常選擇在中午到晚8點之間進食。
  • 5:2式:每周不連續的兩天裏,只攝取日常卡路里攝入量的25%。
  • 24小時斷食:每周或每月中,選擇一天不攝取任何卡路里。

 

參考文獻:

Lida Katsimpardi, Nicolas Kuperwasser, Claire Camus, Carine Moigneu, Aurélie Chiche, Virginie Tolle, Han Li, Erzsebet Kokovay, Pierre‐Marie Lledo. Systemic GDF11 stimulates the secretion of adiponectin and induces a calorie restriction‐like phenotype in aged miceAging Cell, 2019; DOI: 10.1111/acel.1303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塔哥大學的科學家在了解特定蛋白質在阿茲海默氏病中損害記憶的作用中取得了重要發現,這可能會在將來發展更有效的治療。

心理學系的Cliff Abraham教授和Anurag Singh博士發現,正常情況下,與發炎相關的大腦中一種蛋白質-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變得異常活躍,從而破壞了記憶機制。

該蛋白(TNFα)的過度生產可能是與疾病相關的大腦記憶形成障礙的原因之一。

該大學腦健康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亞伯拉罕教授說:“雖然先前已經將TNFα與阿茲海默氏症和記憶研究聯繫在一起,但尚未理解神經過度活躍會驅動這種蛋白質的產生來抑制大腦的記憶機制。” 。

“我們對將這種發炎蛋白與受損的記憶機制相關聯的發現感到高興。這是朝著找到一種比目前可用的方法更有效的方法治療阿茲海默氏症邁出的一步。”

亞伯拉罕教授說,國際上已經使用TNFα的阻斷劑作為發炎疾病和癌症的治療劑進行了研究。但是,只有少數研究在阿茲海默氏病中測試TNFα治療劑。他說,使治療藥物很好地進入大腦仍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亞伯拉罕教授說:“國際上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目的是預防或在阿茲海默氏病發作後對其進行治療。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醫療保健的改善已經對延緩發作產生了一些影響。”

“但是,我們仍然需要藥物來治療已經患有該疾病的人,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夠增加這一知識體系,以支持基於TNFα療法的進一步研究,這將改善大腦對病理性損傷的適應性。”

奧塔哥大學的科學家們在過去的六年中一直致力於這個項目。辛格博士解釋說,鑑於該蛋白在健康和疾病狀態下均能調節記憶機制,因此這一發現意義重大。

“在健康狀況下,TNFα參與睡眠/喚醒週期,正常學習以及食物和水的攝入,但是在疾病狀況下,TNFα涉及神經系統疾病,例如阿茲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

原文報導參考來源:

University of Otago.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Alzheimer's disease."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3 October 2019.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0/191023093439.htm>.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0/191023093439.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芬蘭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額顳型失智(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患者亞型的發炎活動增加。發炎增加與帕金森氏症症狀和疾病進展更快有關。此外,結果顯示,FTD中癌症很少見,而某些自體免疫性疾病可能在FTD患者中更為常見。這些發現可能證明FTD中免疫系統過度活躍。

FTD是導致早發性失智的第二大最常見原因。當前,導致該疾病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並且沒有疾病改良或治療方法。最近的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血中的發炎症和自體免疫性疾病可能與FTD相關。此外,FTD的最常見遺傳原因是C9orf72重複擴增突變,與免疫系統調節有關。

發炎與疾病的快速發展有關

通過分析FTD患者血液樣本中的幾種發炎標誌物,例如細胞激素和C反應蛋白(CRP),評估了系統性發炎與FTD臨床特徵之間的關聯。目的是分析潛在的全身性發炎變化是否與異質FTD譜下的特定徵兆相關聯,包括精神病性症狀,帕金森病和疾病進展。血液中發炎的增加(與促發炎症的細胞激素濃度升高(MCP-1和RANTES)和降低發炎的細胞激素水平降低(IL-10)有關)與帕金森氏症症狀以及認知和功能下降較快有關。這些發現最近發表在《神經學期刊》上

FTD患者中癌症罕見

還通過評估FTD隊列中的疾病合併症來研究FTD中的免疫系統活性。在FTD患者中觀察到極低的癌症罹病率。這支持了關於退行性疾病與癌症之間負相關的最新理論。先前的遺傳學和免疫學研究表明,這種反向關聯可能是由於癌症和變性的相反遺傳活性以及相反的免疫學途徑造成的。基於目前的結果,FTD中癌症的低患病率可能與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有關。

與對照組相比,FTD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罹病率總體上不明顯更高。另一方面,特別是具有C9orf72重複擴增突變的FTD患者與自體免疫性皮膚病大皰性類天皰瘡有潛在的聯繫,這透過12.5%的患者自身抗體濃度升高來證實。先前的研究發現,自體免疫性疾病通常在FTD中更為常見,但基於這些結果,不同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和FTD基因型之間的相關性可能有所不同。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為免疫系統改變對FTD的發病機理和臨床特徵的潛在貢獻提供了新穎的見解。這些新信息可用於設計進一步的研究以及鑑定FTD中新的預後生物標誌物或治療策略,”他說。來自東芬蘭大學的醫學博士Kasper Katisko在博士論文中介紹了這一發現,重點是發炎和免疫系統功能在額顳型失智中的作用。

控制身體過度發炎,應該是預防失智非常重要的一環!

參考文獻:

Kasper Katisko, Eino Solje, Paula Korhonen, Olli Jääskeläinen, Sanna Loppi, Päivi Hartikainen, Anne M. Koivisto, Aleksi Kontkanen, Ville E. Korhonen, Seppo Helisalmi, Tarja Malm, Sanna-Kaisa Herukka, Anne M. Remes, Annakaisa Haapasalo. Peripheral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with and without the C9orf72 repeat expansionJournal of Neurology, 2019; DOI: 10.1007/s00415-019-09552-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患有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的男性人群中有念珠菌酵母菌感染的病史要比沒有思覺失調症或雙相情感障礙的男性和思覺失調症女性更為普遍。在標準記憶力測試中念珠菌檢測呈陽性的雙相情感障礙的表現比沒有過去感染證據的思覺失調症或雙相情感障礙的女性差。 

研究人員告誡說,他們的發現於C,免疫系統弱點和腸腦連接的作用,這些因素是導致精神疾病和記憶障礙的風險的因素。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助理教授,發育神經病毒學史丹利分部成員艾米麗·塞弗蘭斯(Emily Severance)博士說:“現在將念珠菌感染為精神疾病的原因還為時過早,反之亦然。”醫學。“但是,大多數念珠菌感染可以在早期階段得到治療,臨床醫生應該把重點放在精神病患者身上,以預防這些感染。” 她補充說減少糖的攝入和其他飲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以及改善衛生狀況也可以預防念珠菌感染。 

白色 念珠菌是一種酵母樣真菌,天然存在於人體的消化道中,但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過度生長會導致嬰兒以及免疫系統較弱的嬰兒出現灼熱,瘙癢的症狀,鵝口瘡(咽喉或口中的皮疹)和性行為。男性可傳播生殖器酵母菌感染。它以更嚴重的形式進入血液。在大多數人中,人體自身的健康細菌和運作正常免疫系統可防止其過度生長。 

Severance說,在新的證據表明思覺失調症可能與免疫系統問題有關並且因為一些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更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後,她和她的團隊將重點放在念珠菌易感性與精神疾病之間的可能關聯上。 

她說,此外,患者和患者的父母與研究人員分享了有關他們感染酵母菌的經驗的個人故事和見證,這些討論促使人們對精神疾病與微生物組(人體的天然細菌集合)之間的可能聯繫進行了調查。她補充說,研究人員選擇專注於念珠菌,因為它是體內最常見的酵母類型之一。 

在這項研究中,Sheppard Pratt衛生系統的同事從一組18歲至65歲的808人中抽取了血液樣本。該組由277名無精神病史的對照,261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和270名躁鬱症患者組成。。研究人員使用血液樣本量化了針對念珠菌的IgG類抗體的量,這表明該酵母菌過去曾被感染。在考慮了可能會影響結果的年齡,種族,藥物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因素後,他們尋找了證實精神疾病與感染率之間存在關聯的模式。

 研究小組說,重要的是,它沒有發現念珠菌抗體的存在與整個人群的整體精神疾病之間存在聯繫但是,當研究人員只看男性時,他們發現思覺失調症中有26%的人患有念珠菌抗體,而對照男性中只有14%。精神分裂症婦女(31.3%)和對照組(29.4%)之間的感染率沒有差異。婦女高於男性的感染率百分比可能反映了所有女性對這種類型感染的敏感性增加。 

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男性的念珠菌感染也明顯增加,感染率達到26.4%,而男性對照組僅為14%。但是,在考慮了與生活方式相關的其他變量後,研究人員發現,患有躁鬱症的男性與念珠菌感染之間的關聯很可能歸因於無家可歸。但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和念珠菌感染的男性之間的聯繫仍然存在,無法用無家可歸或其他環境因素來解釋。許多無家可歸的人在壓力,環境衛生和飲食方面遭受無法預測的變化,這可能導致像念珠菌引起的感染 

Severance表示,這些數據為以下觀點提供了支持:與生活方式和免疫系統因素有關的環境暴露可能與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有關,並且每種疾病的這些因素可能有所不同。同樣,男性和女性的特定精神疾病和相關症狀可能也大不相同。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小組由史丹利發育神經病毒學部門主任羅伯特·約肯(Robert Yolken)領導,該研究小組先前已表明弓形蟲感染可引發思覺失調症,並可能導致神經認知問題。引起弓形蟲病的生物是一種以貓為主要宿主的寄生蟲,但它也可以感染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 

為了確定念珠菌感染是否影響了任何神經系統反應,新研究的所有參與者對認知任務進行了30分鐘的評估,以測量即時記憶,延遲記憶,注意力技能,語言和視覺空間技能的使用。 

五個技能測試中的每一個均基於經過調整的100分制進行評分。結果顯示,有或沒有事先念珠菌感染的對照男性和女性在五個神經系統反應得分上沒有可測量的差異。但是,研究人員注意到,有念珠菌感染史的思覺失調症和雙相情感障礙婦女的這項測試的記憶部分得分較之以前沒有感染的婦女更低。例如,思覺失調症和最高念珠菌抗體水平的女性在即時記憶力測試中的平均得分比對照組低11點,從未感染者的68.5到感染者的57.4。思覺失調症和最高的女性在延遲記憶測試中,念珠菌抗體水平得分低了將近15點,從沒有感染的71.4到感染的56.2。雙相情感障礙女性念珠菌感染對記憶力測試分數的影響小於思覺失調症,但仍可測量。 

“儘管我們無法證明念珠菌感染與大腦生理過程之間存在直接聯繫,但我們的數據表明,與念珠菌感染相關的某些因素,可能還有生物本身,在影響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婦女的記憶中存在重要作用,這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途徑。” “由於念珠菌是人體微生物組的天然成分,例如,酵母菌過度繁殖或消化道感染可能破壞腸腦軸。這種破壞加上免疫系統功能異常可能共同干擾那些對記憶很重要。” 

Severance表示,他們計劃將對腸道-大腦連接的研究納入小鼠模型,以測試與念珠菌和記憶缺陷的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強調,當前的研究設計存在局限性。例如,他們無法告知感染在人體中的位置,以及參與者是否感染了念珠菌研究人員也無法解釋可能導致這些結果的所有可能的生活方式變量。

 

斯坦利發展神經病毒學部門的研究人員正在調查病原體(例如細菌或病毒)是否可能導致或引發某些精神障礙。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數據,美國約有1%的人患有思覺失調症,約2%的人患有躁鬱症。儘管這些疾病具有遺傳成分,但有證據表明它們也可能是由環境因素和壓力引起的。鄭醫師補充:

腸腦軸的概念,慢慢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員意識到腸道免疫以及腸道健康,透過腸腦軸的影響,腸道菌叢失衡導致腸道發炎,直接導致退化性的中樞神經疾患,因此維持腸道菌叢的健康平衡,降低腸道發炎,在功能醫學來看,至關緊要。相關檢測及改善方式,功能醫學皆有完整的評估以及整合建議改善方式。

參考文獻:

Emily G Severance, Kristin L Gressitt, Catherine R Stallings, Emily Katsafanas, Lucy A Schweinfurth, Christina L Savage, Maria B Adamos, Kevin M Sweeney, Andrea E Origoni, Sunil Khushalani, F Markus Leweke, Faith B Dickerson, Robert H Yolken. Candida albicans exposures, sex specificity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npj Schizophrenia, 2016; 2: 16018 DOI: 10.1038/npjschz.2016.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