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診公告:101年7月28日(星期六)

因中華電信將於7/28進行市話改接,當日電話及網路線路皆無法連線,故休診一天,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光能身心診所門診時間表: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11樓之3TEL02-27214322


(出入口為:復興南路上 東方大廈)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每天服阿司匹林或弊大於利



2012年1月10日



最新調查發現,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防止心臟病和中風,對本來身體很健康的人可能弊大於利。


在國際醫學期刊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刊登的對十多萬人所作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阿司匹林導致內出血的危險非常大。


由英國科學家領頭的這項研究說,只有心臟病病人和有過中風史的人才應該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任何關於是否服用或停服阿司匹林的決定都應該由醫生來作。


阿司匹林可以防止血小板凝聚造成的血塊,由於血塊數量減少,也就減少了病人心臟病再次發作或者中風的危險。


還有研究說,阿司匹林也能防止某些癌症。但是眾所周知,阿司匹林能導致內出血,包括腦部內出血。


所以健康人群是否應該服用阿司匹林來防止心臟病,成為了醫學界激烈爭論的問題。


利弊之爭


2005年英國官方的指導手冊建議,50歲以上的心血管病高風險病人每天服用75毫克阿司匹林。


但《藥物和治療公報》(The Drugs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卻在2008年認為此舉不可行。


研究人員現在對10萬2千6百21人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20%的非致命心臟病發作,但並沒有發現減少心臟病、中風或癌症導致的死亡率。


與此同時,潛在的、因內出血引發的死亡威脅卻上升了30%。


不過,在這項平均跟蹤調查對象6年的調查中的一份分析說,在被跟蹤時間更長的人群中,可以發現經常服用阿司匹林能防止多種癌症。


所以科學家認為,總的來說,這一調查仍然沒有完全解決是否應該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爭論。


英國心臟病基金會的斯圖爾特說:「我們的建議是,沒有心臟病或心臟病症狀的人不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因為內出血的危險太大。」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還在花蓮服務的時候,曾經照顧過一位七十來歲的長者,在住院期間突然內出血,經過外科評估,緊急開刀把三分之一的胃切除,待他開完刀狀況穩定,我詢問他過去的相關病史並無腸胃病史,但他年輕時開過藥房,聽一些醫療人員說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預防中風,因此多年來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最後反而導致內出血,必須把胃作部分切除。


根據最新在國際醫學期刊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刊登的對十多萬人所作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阿司匹林導致內出血的危險非常大。


研究人員現在對10萬2千6百21人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20%的非致命心臟病發作,但並沒有發現減少心臟病、中風或癌症導致的死亡率。


與此同時,潛在的、因內出血引發的死亡威脅卻上升了30%。因此專家建議:沒有心臟病或心臟病症狀的人不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因為內出血的危險太大。


想要預防中風,在營養醫學有更安全的取代的作法,建議大家可以多留意,應用相關營養補充來作充分預防及減少出血風險,例如地中海飲食以及攝取魚類等等方式: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255


附註:


上述報導來源: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science/2012/01/120110_aspirin_heart.shtml


研究原文摘要:


http://archinte.ama-assn.org/cgi/content/short/archinternmed.2011.628


研究引用來源為:


Arch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9, 2012.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1.62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5人帶有誘發阿茲海默症基因 運動避險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2年1月10日 上午9:33





新頭殼newtalk 2012.01.10洪聖斐/編譯報導


《神經病學文獻》(Archives of Neurology)今天刊載華盛頓大學教授莫理斯(John C. Morris)的團隊之研究成果,指出帶有可能誘發阿茲海默症基因的人,可以藉由運動來降低他們的風險。


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的統計,目前全美有540萬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到了2050年這個數據還會攀升到1千6百萬人。莫理斯教授說,15%到20%的人帶有APOE-4基因。


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腦部會出現蛋白質沈澱班(amyloid plaques)。莫理斯教授的研究顯示,有運動習慣的人腦部的蛋白質沈澱班較少。


這項研究強化了保持身體活動可以保護自己免於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論點。


阿茲海默症會摧毀腦細胞,讓患者難以思考、記憶與發揮腦部功能。莫理斯教授說,腦細胞死亡的標記包含蛋白質沈澱班和神經細胞纏結(tangles)。這些問題在徵狀浮現前10到20年就開始了,因此對於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必需要長期加以追蹤。


這項研究調查了201名45歲到88歲沒有阿茲海默症徵狀的人,請他們填寫問卷,說明自己過去10年來的身體活動狀況。同時檢查他們是否帶有APOE-4基因,然後研究人員採取脊髓液測試或者腦部掃瞄來研判他們是否有蛋白質沈澱班。結果發現,約有1/3的研究對象都帶有APOE-4基因。


這項研究顯示,有這些基因而每週5天快走或慢跑的人,得到相當顯著的幫助。


莫理斯教授的研究團隊還無法確定運動是否能夠減少腦部的蛋白質沈澱班。不過,活動身體確實可以減少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如心臟病、糖尿病、過胖和高血壓;罹患這些疾病的人,出現阿茲海默症狀的風險也比較高。


儘管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運動與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因果關係,阿茲海默症協會還是鼓勵世人要保持身體與心靈的活動,增加社交參與,並且維持均衡的飲食、多吃綠葉蔬菜,以保持腦部健康。


鄭醫師補充:


1.要了解自己是否帶有APO-4基因,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基因檢測來了解。


2.上述研究引用出處為:


Arch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9, 2012. doi:10.1001/archneurol.2011.845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archneur.ama-assn.org/cgi/content/full/archneurol.2011.845


3.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比例最高)的退化,大多在症狀浮現之前的十到二十年,大腦就開始退化,相關身體功能失衡可以藉由功能性醫學檢測來做評估及調整,因此以預防醫學之觀點,確認帶有APO-4基因的人想要預防失智發生,除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之外,最好能藉由功能性醫學的檢測及調整,例如營養代謝、賀爾蒙、腸道功能、發炎、排毒功能、能量代謝甚至是壓力評估來進行整體的調整,尤其有失智症的家族史的人更要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指出:「對病患和父母而言,和嚴格的無添加物飲食相比,補給飲食療法很簡單,相對較不昂貴,也比較能夠接受。」


「就預防或控制過動症的更健康飲食模式或生活方式進行公眾教育,也許更能獲致長期成功。」


這篇研究檢視限糖、無添加物的范戈德式(Feingold)飲食、高劑量維生素療法、補充omega-3脂肪酸、過動症與「西式」高脂低纖飲食之間可疑的關聯等相關研究。


美國有3%到5%學童罹患過動症,相當於將近500萬人,症狀包括過動、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常以具爭議性的利他能(Ritalin)等興奮劑治療。


有學者指出,回顧最近的科學研究成果,會發現其中有些研究關於吃補給品和限制飲食對過動症的影響彼此矛盾,在部分情況下改善飲食的效果與安慰劑無異。因此,學者認為應該把營養干預視為治療過動症的替代方案或次要手段,而非主要方法。


站在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來說,沒有透過個人詳細的檢測去做飲食限制以及補充營養補充品,近似像亂槍打鳥,當然還是有可能對當事人有幫助,但總沒有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之後,找出最適當的飲食以及營養補充來更好。


過動症的確切原因仍然不明,不過研究指向遺傳性因素和社會、環境影響。部分研究指出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可能讓症狀惡化。


不管有沒有做檢測,有專家建議每天給小孩服用能完整提供每日營養的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劑,在1988年發表於LANCET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有90位12-13歲的兒童被分為三組,一組不服用任何錠劑,一組服用綜合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劑,最後一組服用安慰劑,結果服用維他命礦物質的那組的非語文智力表現明顯提升,另外兩組沒有變化,換句話說,無明顯臨床症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的缺乏,很可能就是學生表現低落的原因。因此慎選完整的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來源也是幫助ADHD患者的方式之一。


去年發表的荷蘭相關研究也可以對照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244&next=22846&l=f&fid=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此我要鄭重推薦一位成功應用分子矯正醫學的精神科醫師:Abram Hoffer對於以營養醫學來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領域擁有卓越成就,他曾經出版過好幾本關於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書籍,更曾治癒果數以千計的精神科疾患者,對象不侷限於精神分裂症。

為何要特別提出精神分裂症這個疾病呢?以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學調查,大約有1/4的人有機會完全不會再發,1/4的人終其一生必須待在精神療養院中治療,剩下1/2的人,不是終生服藥控制,不然就是在醫院與家裡反覆住院、出院,結論仍然要吃ㄧ輩子的藥物,也就是3/4的人終其一生離不開藥物的控制。


Dr. Abram Hoffer發現90%的病患在接受分子醫學治療至少兩年以後,都可以痊癒。他在1950年代,就開始以菸鹼酸,也就是維他命B3為主軸來治療他的患者,同時配合其他的營養補充。很重要的是這些營養素要與抗憂鬱劑、鎮靜劑或其他必須使用的藥物一起使用,不過要隨著病情不斷的改善,盡量減少藥物的劑量。Dr. Abram Hoffer也曾訓練超過50名醫師,使用新方法治療精神分裂症。


這些是多令人振奮的發現!但在此,請注意目前仍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都不要斷然停藥,請與專業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梯度,配合分子矯正醫學的輔助,儘量減少藥物戒斷的不適與不穩定的狀況。對相關內容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治癒精神分裂這本原文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際醫訊-扶持另一半腦內分泌幸福激素

作者: 潘勛╱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月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親友有難伸手相助,這種友善舉動不僅受者有好處,施者也能得到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回報。美國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樂於助人於患難者,腦部會分泌多巴胺(dopamine),自己也會感到幸福。多巴胺經常在性愛或享用巧克力等美食時分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系兩位教授進行研究,受測者為20名女性,她們在另一半接受痛苦電擊時給予支持、安慰;學者掃描這些女性的腦部,發現職司分泌多巴胺的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與中隔區(septal area)的血液流量都會增加,顯然有多巴胺釋出;若是不讓這些女性安慰她們的另一半,那麼這兩個區域的活動便會降低。


這項研究論文發表於《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合撰人之一的艾森柏格教授表示,目前看來合群互助的某些健康益處,的確源自我們對他人提供的幫助;她也表示,這種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獎勵效應,可能是演化的產物,原因在支持親友可以增加人們存活的機率。


 


鄭醫師補充:


1.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為:


10.1097/PSY.0b013e3182359335 Psychosomatic Medicine November 9, 2011 PSY.0b013e3182359335


研究摘要可連結參考:http://www.psychosomaticmedicine.org/content/early/2011/11/09/PSY.0b013e3182359335.abstract


2.多巴胺是愉悅與獎勵的神經傳導物質,也負責愉悅與專注,可以激勵我們投入生活,與多巴胺有關的是腎上腺(Epinephrine)素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都是由酪胺酸(Tyrosine)轉化而來的。在體內相關的合成與轉化請參閱下圖:



酪胺酸來自於食物中苯丙胺酸的攝取,因此在飲食中補充這兩類胺基酸有助於改善心情、活力與注意力,豆類、堅果、種籽、家禽瘦肉、魚或蛋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來源。


上癮的人、精神萎靡的沮喪以及疑似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人,都可能是多巴胺含量過低所導致,在治療過動的藥物甲基芬尼特(如利他能或專司達等等)等中樞神經興奮劑都是為了要模擬多巴胺的效果,因此患者常被開立這類藥物來治療,古柯鹼、安非他命或者一杯咖啡,也能模擬多巴胺的效果,然而長期服用這些藥物(含利他能),會剝奪身體自行製造多巴胺(當然也包含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的合成)的能力,有些學者不建議以藥物來長期治療,著眼點之一即在於此。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多巴胺也過低,呆板遲鈍的外表是因為無法製造足量的多巴胺。


以下是關於多巴胺檢測的問卷,大家不妨自我檢視一下:


1.我經常覺得心情低落或沮喪,沒有體力也不想作任何事情。


2.我在生理與心理方面都是屬於活力不足的人。


3.我需要努力掙扎才能逼自己運動。


4.我難以持續專注力或者注意力。


5.我老想多睡一下或者白天想睡的困擾(即使前一天晚上睡眠時間充足)


6.我會經常使用讓自己清醒的物品,例如咖啡因、巧克力、減肥要甚至是毒品(例如安非他命、搖頭丸或者古柯鹼)


1-2項為輕度,3-4項為中度,5項以上可能為明顯的多巴胺不足。


更詳盡的資料,建議大家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2008年五月曾表過一篇研究年長者的憂鬱症可能與維生素D不足有關:


 Arch Gen Psychiatry. 2008;65[5]:508-512.


由美國德州西南醫學院精神部最新發表的研究針對12600位參與者分析發現體內維生素D濃度高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明顯降低。儘管研究人員還無法確定兩者連結的真正原因,但之前研究早已證實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發炎有關指標(維生素D太低影響免疫能力及增加身體發炎),在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心臟及瓣膜疾病、感染性疾病、骨質疏鬆、肥胖、糖尿病、特定癌症、神經退化疾病諸如巴金森氏症、老年失智症、多發性硬化症以及一般認知退化。


 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utsouthwestern.edu/newsroom/news-releases/year-2012/vitamin-d-brown.html


研究全文請見: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1)65193-8/fulltext


維生素D補充非常重要,過去我已經多次強調,知名的美國哈佛醫學院也一直宣導在營養補充上,維生素D最好能額外補充,劑量遠遠高於一般建議的每天最低需要量,相關資料可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455&prev=16474&next=16453&l=a&fid=12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3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運動太過頭 感冒機率反增6倍

中央社 – 2012年1月7日 上午10:31





(中央社台北6日電)規律運動能降低罹患感冒的風險;不過前提是,別太過激烈。英國研究宣稱,長時間從事劇烈運動,得到感冒的機率可能反增6倍。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過去已有研究指出,每天快走能增強免疫系統,並減少罹患感冒的機率達30%。


不過這項研究宣稱,從事馬拉松等長時間劇烈運動,罹患感冒、流感、鼻竇炎、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機率,可能會增加2至6倍。


英國勞柏羅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生化專家葛里森(Mike Gleeson)教授表示,運動「對免疫功能有好有壞,且可能給人們帶來容易患病的影響」。


葛里森在利物浦(Liverpool)舉辦的科學教育學會年度論壇上指出,他審視了過去10年的英國研究發現,「適度」運動對免疫系統最好。


鼻腔、喉嚨及鼻竇受到感染,通常是由環境中的病毒所引起。至於會不會感染這些病毒,就看免疫系統的防禦功力、遺傳以及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好比壓力、缺乏睡眠、飲食不良等。


免疫系統擁有自然殺手細胞,這種細胞得以辨別遭病毒入侵的細胞,並設法予以消滅。


葛里森說,適度運動可增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力,不過馬拉松等具壓力的耐力型運動,卻可能削弱這種細胞。(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今年冬天常常一冷好幾天,而且不見太陽,類流感肆虐,也常聽到報章媒體報導一些因不敵流感而往生的報導,因此如果能透過一些簡單保養的方式來預防流感發生,不管對於免疫力較差的年長者及小孩,甚至是一般年紀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實用的保健常識。


根據臨床的研究分析,運動可以增強或者減弱免疫力,何種運動可以預防感冒?何種運動又會讓感冒機率提高?容不容易感冒的因素不外乎是每個人的基因、營養狀況以及睡眠是否充足。如果平常喜歡作沙發上的馬鈴薯(couch potato ),根據統計一年大約 會有兩到三次感冒的機會,而如果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每天快走),能夠減低感冒的機率到三分之一左右。規律運動累積的效果可以讓免疫能力處於長期提升的效果。但如果一段時間持續做費力的運動,感冒的機會將會提高。以馬拉松運動來說,研究發現上呼吸道感染機率提高2-6倍,運動員耐力的沈重負荷會讓運動員更容易感冒,相關研究也可以參閱:


David C. Nieman, Dru A. Henson, Melanie D. Austin, Wei Sha.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s reduced in physically fit and active adul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0; DOI: 10.1136/bjsm.2010.077875


Griffith University (2007, December 4). Elite Athletes More Susceptible To Common Illnesses, Research Suggest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January 7, 2012,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07/12/071204091909.htm


常常要作耐力訓練的運動員可以考慮補充益生菌來預防感冒: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VR1-003 and mucosal immunity in endurance athletes Online First Br J Sports Med 2008; doi 10.1136/bjsm.2007.044628


吃什麼可以預防感冒?2010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平常吃某些蔬果濃縮補充品可以預防感冒:


Stephanie Roll, Marc Nocon, Stefan N. Willich. Reduction of common cold symptoms by encapsulated juice powder concentrat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0; 105 (01): 118 DOI: 10.1017/S000711451000317X


一般人談到感冒預防的維他命只知道C,但維他命C預防流感的臨床證據十分有限,相對來說維他命D可能是更重要的決定因子,臨床研究發現人體維他命D濃度較低的人,罹患感冒的頻率較高,因此預防感冒,可以考慮補充維他命D:


Adit A. Ginde; Jonathan M. Mansbach; Carlos A. Camargo Jr.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Level an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9; 169 (4): 384 DOI: 10.1001/archinternmed.2008.5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45歲認知功能開始降

法新社 – 2012年1月6日 下午4:20





(法新社巴黎6日電)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天發表研究,大腦最早從45歲就開始退化,而非一般認定的60歲。


法國流行病學暨人口衛生研究中心的辛赫-馬訥斯(Archana Singh-Manoux)與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研究團隊,從1997年開始觀察5198名男性和2192名女性,研究時間長達10年。


試驗者在這10年間接受3次測驗,項目為記憶、字彙、以及聽覺與視覺理解力。試驗對象為45歲至70歲的倫敦公務員。


在這段期間,45歲至49歲男性心智推理的能力下降3.6%,65歲至70歲的男性下降9.6%;同齡女性對照則分別下降3.6%與7.4%。


報告指出:「認知功能下降在中年階段已經相當明顯。」報告定義的中年為45歲至49歲。(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1.只要對功能性醫學有概念的醫師都了解早在大腦退化疾病被診斷出來之前,大腦已經退化超過十年以上: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510&prev=25121&next=23035&l=f&fid=38


2.大腦功能退化,不是單純大腦細胞,全身細胞其實同樣飽受衝擊。常識都知道慢性疾病常好發於中年,大腦及心臟細胞對於功能失衡反應往往最敏感,因此不管是心臟或者大腦功能退化,最好透過完整的功能性醫學檢測評估,找出根源,在症狀尚未成形之前,協助細胞功能回復(當然也包含腦細胞),大腦退化疾病的真正預防關鍵在此,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對大腦退化疾病的預防醫學保健重要性必然越來越高!簡單說這些預防措施是為了真正減少日後醫療及照護成本的支出。


3.上述剛出爐研究引用來源為:


BMJ 2012; 344 doi: 10.1136/bmj.d7622 (Published 5 January 2012)


Cite this as: BMJ 2012;344:d7622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更年期喝瑪黛茶 骨密高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和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月5日 上午12:07






更年期女性可以喝點瑪黛茶,阿根廷一項研究發現,有喝瑪黛茶習慣的人骨質密度較高,瑪黛茶對骨頭或許有保護效果。


研究計畫主持人為阿根廷骨質疏鬆防治計畫研究員安德烈‧康福提,研究成果則發表於一月號「骨骼」醫學期刊(Bone)。


瑪黛茶含有黃嘌呤,這種茶飲在南美很盛行,一般泡瑪黛茶,每公升瑪黛茶茶飲約含三百三十毫克咖啡因。


參與研究者共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有一百四十六人,都是更年期女性,每天至少喝一公升的瑪黛茶,喝瑪黛茶時間超過五年以上。另外一組人的年齡、停經時間和第一組差不多,但沒有喝瑪黛茶的習慣,兩組人都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身高、身體質量、鈣攝取量都不相上下。不過有喝茶習慣者身體質量指數略高,身體質量指數平均比沒喝茶者增加一點一。


過去有抽菸習慣者、每周飲酒量超過五十公克者、正在接受荷爾蒙療法的患者,曾接受雙磷酸鹽類骨鬆藥物治療超過六個月患者,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都被排除於研究計畫。


研究人員為上述兩組人測量腰椎、髖關節股骨頸的骨質密度,結果顯示,與沒有喝瑪黛茶習慣者相比,有喝瑪黛茶習慣的人骨質密度較高,腰椎骨質密度增加了百分之九點七,股骨頸骨質密度則增加百分之六點二。研究人員指出,長期喝瑪黛茶的人腰椎、股骨頸骨質密度較高,代表瑪黛茶或可幫助更年期女性保護骨頭。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曾提到一位長者體質特異,因為年逾七十歲,每天還可以跑一、二十公里,膝蓋關節強健、骨質強韌,除了膠原蛋白補充之外,他還有一項不為人所知的健康秘訣。他說以前曾看過一項報導發現阿根廷當地的血庫分析發現:他們的血質比較沒有雜質,可能原因可能與當地人長期喝瑪黛茶有關。因此這位長者自己也有長期飲用瑪黛茶的習慣,對照上述阿根廷更年期女性的骨質分析研究,也可以解釋為何這位長者的骨質及關節可以保養這麼好。


到底瑪黛茶有何種成分可以幫助骨質強健?根據分析瑪黛茶含豐富的微量元素鉀、鎂及錳,一般人比較清楚鈣及磷之類的礦物質,不知鎂與錳對骨質也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


 "Valduga, Eunice. Chemical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lex paraguariensis leaf Saint Hilaire and some species used to adulterate the mate. Thesis of Post-graduation presented in the University of Paraná, Curitiba, in 1995. In Portuguese". Ojs.c3sl.ufpr.br. http://ojs.c3sl.ufpr.br/ojs2/index.php/alimentos/article/view/14033/9447. Retrieved 2011-06-05.


對於消脂甚至是減重,臨床的實驗也看得到效果:


Bracesco, N; Sanchez, AG, Contreras, V, Menini, T, Gugliucci, A (2011 Jul 14). "Recent advances on Ilex paraguariensis research: minireview.".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36 (3): 378-84. PMID 20599603.


Pittler, MH; Schmidt, K, Ernst, E (2005 May). "Adverse events of herbal food supplements for body weight reduction: systematic review.". Obesity reviews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6 (2): 93-111. PMID 15836459.


瑪黛茶同時也是強效的抗氧化來源: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x8521758tk45032n/


doi:10.1007/s12272-009-1905-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童多運動 有益提升學業表現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2年1月3日 下午5:19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要提升孩子的課業表現,家長也要注意他們的運動時間。根據荷蘭研究人員分析的研究結果發現,孩童平日多重視運動,對於提升課業表現也有幫助。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研究人員分析14份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在6到18歲學童中,如果他們平日有習慣運動,課業表現也會相對較佳。研究人員辛格表示,「我們發現運動與課業成績的確有正相關,主要是運動會增加流向大腦的血液含氧量,並降低人類的壓力與改善情緒,讓學童在課堂上更守秩序。」


研究人員也發現,習慣參與運動的學生也比較容易「遵守規定」。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在學習時,較易接受師長指導,因此也較能專心學習,表現也會更傑出。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則引述研究人員看法指出,為了學生健康,學生應該每天至少運動1小時以上。不過,適合學生的運動的項目與時間長短,仍需家長或師長多加費心。


這次調查對象為美國、加拿大與南非學生,這次的研究結果則刊登在《 The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期刊。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最新究的引用出處為: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12;166(1):49-55. doi:10.1001/archpediatrics.2011.716


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


http://archpedi.ama-assn.org/cgi/content/short/166/1/49


部落格延伸閱讀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98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服藥後病情加劇 日專家籲停用克流感

自由時報 – 2012年1月2日 上午7:59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非營利機構「藥物監視中心」(NPOJIP)發表論文指出,新型流感H1N1患者服用抗流感藥物「克流感」(Tamiflu),可能導致嚴重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在十二小時內加劇,要求日本厚生勞動省停用克流感。


這份論文發表於新一期的「國際醫藥風險與安全雜誌」(The Informed Prescriber),藥物監視中心以厚勞省公布的資料為基礎,針對二○○九年八月至二○一○年三月間甲型H1N1一百九十八名死亡病例中,在診斷過程尚未出現嚴重症狀的一百六十二人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服用克流感的一百一十九名死亡病患中,有三十八人在服藥後十二小時內出現重症或死亡。而服用另一種抗流感藥物「瑞樂沙」(Zanamivir或Relenza)的十五名死亡患者中,並未出現十二小時內病情惡化的案例。


藥物監視中心理事長濱六郎醫師表示,一百九十八名死亡病例中,有一百一十九人曾服用克流感,十五人服用瑞樂沙。根據製藥公司提供給厚勞省的數據,同一時間服用克流感或瑞樂沙的比例約十比七,推算約一千萬人比七百萬人。若將患者年齡一併考量,可推算出服用克流感患者的死亡風險,是服用瑞樂沙患者的一.九倍;在服藥後十二個小時內重症化的風險,前者為後者的五.九倍。


事實上,日本曾發生多名患者服用克流感後,疑似因為出現幻覺跳樓身亡的案例。二○○六年日本上市的「克流感」仿單已加註警語,警告用藥後可能會出現意識混亂、異常行為、精神錯亂、幻覺、錯覺、抽筋等現象,並建議患者一旦出現異常,應立即停藥。


 


鄭醫師補充:


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12月5日的臨床統計資料發現:H1N1出現314例對克流感的抗藥性,所以克流感並不算是H1N1的特效藥。


2.日本是全世界克流感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因此服用會出現精神症狀甚至跳樓身亡發現及研究主要還是從日本發現(因為使用量夠大):


Parry, Richard Lloyd (March 21, 2007). "Japan issues Tamiflu warning after child deaths". The Times (London).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sia/article1549260.ece. Retrieved 2009-05-05.


3.有些臨床醫師認為不一定是克流感導致死亡或者精神問題,而是患者病程進行太快,克流感來不及發揮作用所致。也就是說,嚴重的話,克流感根本沒用。


4.最近B型流感肆虐,有網友問我打流感疫苗有用嗎?答案是沒有,因為流感疫苗都是A型的不同組合型式,所以要防治B型流感,必須回到每個人本身免疫能力的提升。


5.流感到底要不要用克流感?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對治流感的最大武器來自於患者本身的免疫能力,最好及安全的方式最好是加強自己的免疫能力,所有醫師都同意規律運動是加強免疫能力的最直接方式,也是預防感冒的最好方法,萬一感冒,建議大家多採用自然的方式來縮短病程。相關文章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7503&prev=27557&next=27453&l=f&fid=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分子矯正營養學是一個複合字,由"ortho",這是個希臘字意謂"矯正"或"正確",及"分子"(molecule)表示結構最簡單的化合物。所以它在字面上意思就是"正確分子"
(rightmolecule) 。Linus Pauling備註1968年創造了這個字眼以傳達出他所認為的疾病可經由給予身體"正確的分子"的營養素而去除的想法。

一個營養治療醫師 (也就是分子矯正營養學家)相信個體及疾病具有獨特性。我們每個人吃由各種不同土壤中孕育的含不同營養成份的食物;我們每個人經由不同的運動及與環境的互動而有不同的身體型態與 體質;而且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身體或情緒上之壓力。因此,雖然每個人需要的天然物質的名單相同,如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胺基酸、 酵素及荷爾蒙,但其維持健康的劑量乃由生活型態及環境所共同決定 。這些"正確的分子"的相對量對個體是重要的,當它們失去平衡時便會造成疾病。

換另一個方式來講,疾病是由我們身體賴以成長或更新組織的天然物質過多或缺乏所引起。因此營養治療醫師治療疾病的方式便是直接去驅使這些物質達到平衡。

這方式與傳統的醫學假定一個疾病源自於單一的原因並可由單一或少數方法治療的原則不同。營養治療醫師致力於維持許多營養素的平衡,而傳統的醫療者卻經常以有毒的藥品治病。儘管給予我們的身體這些外來的化學品可以緩解一些症狀,這樣做卻有兩個缺點:藥物常會掩蓋住有關身體真正問題的有用線索並且它們會造成依賴性。

儘管有這些本質上的不同,分子矯正醫療與傳統醫學並非完全背道而馳的。它們可以同時進行。傳統的第一線醫療者已開始擁抱分子矯正療法以增進其治療的成果。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促使這現象的發生:

首先,醫療消費者對另一方面健康解決方案的大量需求,在這方面消費的增加足茲為證。
第二,第一線醫師的增加速度遠超過一般民眾,加上有組織照顧的需求使得這些人更努力證明自己的不同。他們因應此挑戰的方式就是把工作做得更好以行銷他們的執業,其中一種區別的方式就是在傳統的診斷及治療之外同時提供營養補充的方法

第三,另類療法在美國已開始被保險公司納入給付。
營養療法醫師相信,集中並平衡體內"正確的分子"可使人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這同時也是傳統醫學的目標。此一目標的相符性將促進分子矯正醫療人員與傳統執業醫師間的合作更緊密。


備註:
Linus Pauling博士曾分別於1954年、1962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


對分子矯正醫療有興趣的人還可以參閱Linus Pauling博士的著作: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566&prev=24603&next=24546&l=f&fid=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人營養好 思慮清動腦快

法新社 – 2011年12月29日 下午3:20




(法新社華盛頓28日電) 研究今天指出,相較於食用垃圾食物的老人,血液中含有較高濃度特定維生素與Omega-3脂肪酸的老年人,接受心智敏銳度測驗時得分較高。


研究也顯示,攝取優良飲食有助減少大腦萎縮。大腦萎縮為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之一。研究發表在美國神經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的「神經學」(Neurology)月刊。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研究員偕同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以104名平均年齡87歲的老人為研究對象,特別測量老人血液中的多種營養素濃度,而非依據通常較不精確可靠的食物問卷,此舉在類似的研究中是第1次。


研究人員特別指出,血液中含有高濃度的維生素B、C、D與E,以及在魚類中最常發現的健康油脂,對心智敏捷程度與大腦體積有正面影響。


至於那些大量攝取反式脂肪的老年人,在認知測驗的表現上不如那些營養攝取佳的老人。而油炸物、速食以及較不健康的食物最常充斥反式脂肪。


鄭醫師補充:


1.這篇研究提想我們老年人的營養均衡,大腦退化的機率會降低。若想了解老年人營養是否良好,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實驗室檢查並無法提供,真的想了解的人,建議不妨透過功能性醫學提供的檢測結果,才能直接反應當事人的營養狀況。


2.維生素C、E是抗氧化的重要物質,B群對於神經系統的健康維護不可或缺,至於OMEGA-3,則是細胞膜的基本組成物質,腦部及心臟健康維護需要好的油脂來協助。


3.上述研究的研究原文摘要為:


http://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1/12/28/WNL.0b013e3182436598.abstract?sid=2c965ca7-cc03-4204-bc07-51d4cd203e34


引用來源:


December 28, 2011, doi: 10.1212/WNL.0b013e3182436598 Neurology WNL.0b013e31824365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愛吃紅肉 腎癌風險高

路透社 – 2011年12月30日 上午10:48




(路透紐約29日電)美國研究今天指出,攝取很多紅肉的人,較容易罹患某些類型腎癌。


研究發現,相較於攝取最少紅肉的中年人,攝取最多的中年人罹患腎癌風險多了19%。這份研究的對象為數千名成人,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研究也發現,攝取較多高溫燒烤或碳烤肉品中的化學物質,也會增加腎癌風險。


研究領導人、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U.S.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丹尼爾(CarrieDaniel)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支持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目前提出的日常防癌飲食建議,亦即限制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以及用烤箱烘烤、或以紅外線表面加熱等方式烹調肉類。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1.多吃紅肉對身體一定有負擔,在許多研究推薦的健康飲食,也就是地中海飲食,其肉類也以白肉及海鮮為主。

2.上述研究除了提到紅肉,對於愛吃燒烤的人來說也是腎癌風險提高的危險因子,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癌症患者被發現,重要的原因與燒烤飲食攝取增加有關。

3.上述研究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引用來源為:

December 14, 2011, doi: 10.3945/​ajcn.111.019364 Am J Clin Nutr January 2012 vol. 95 no. 1 155-1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