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官方研究:手機輻射風險極大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2/03 21:16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3日專電)印度官方研究顯示,手機與基地台輻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風險,未遵守電磁波能量吸收率(SAR)的手機,應予禁止。還有研究指出,相關輻射對男性生殖能力有負面影響。



「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通訊與資訊科技部組成跨部會委員會研究行動電話的危害,8位成員分別來自衛生、生技、電信、環境等政府部門。結果發現,行動電話與基地台的輻射,可能導致記憶喪失、注意力不足、消化系統失調和睡眠障礙,對人體健康有極大風險。



大城市裡蝴蝶、蜜蜂、昆蟲和麻雀的消失,委員會也歸因於手機相關輻射。



委員會已向政府具體建議,未遵守電磁波能量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的手機,應予禁止;行動電話基地台不應出現在人口密度高的住宅區、學校、遊樂場和醫院附近。



報導說,印度政府資助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Nehru University)進行的另1項研究結果顯示,暴露於手機和基地台的輻射,對男性生殖能力有負面影響;同時也會消耗細胞的防禦機制,而危害健康。



印度現行電磁波能量吸收率標準為2瓦/公斤,意指每公斤人體組織容許吸收的輻射量不得超過2瓦;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建議不超過1.6瓦/公斤。使用超過標準手機的民眾,可能暴露在更大輻射環境下。



上述委員會提出報告說,長期暴露於接近地面無線電天線的人,以及手機使用者,據報會出現的不特定症狀包括皮膚和頭部灼熱感和刺痛感,疲勞、睡眠障礙、眩暈、專注力不足、耳鳴、記憶喪失、頭痛、消化系統不順暢、心悸等。



報告建議,兒童、青少年、孕婦應避免過度使用手機;一般人則應使用免手持技術,減少手機與頭部的接觸。身上有主動植入式醫療器材的人,手機與植入物至少應隔離30公分。



孟買印度理工學院(IIT Bombay)電機工程系教授庫瑪(Girish Kumar)指出,長時間使用手機的青少年罹患腦癌風險增加400%。因顱骨更薄,年紀越小的兒童,電磁輻射可穿透更深。1000203





手機使用對人體的影響,到底有無負面效應,儘管世界衛生組織等等機構還未做出正式的宣告,而且大部分已經出爐的報告多是動物研究,然而,已經有綜合十一個研究報告顯示,手機的使用和某些特定的腦瘤與唾液腺癌症的發生有關,而且跟正常使用組相比,十年追蹤下來危險性倍增。可以想像,使用手機時,腦部及唾液腺等部位,是電磁波直接影響的部位。相關完整資料請參閱:


Khurana, VG; Teo C, Kundi M, Hardell L, Carlberg M. "Cell phones and brain tumors: A review including the long term epidemiologic data". Surgical Neurology 72 (3): 205–214.



在手機使用的負面影響方面,有些人會產生電磁波過度敏感(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的現象,例如頭部及四肢皮膚搔癢、疲倦、睡眠干擾、頭暈、專注力變差、反應時間及記憶力變弱、頭痛、疲倦、心悸、心跳加速或者消化不良。儘管這些與過度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很難區分,然而還提醒大家神經敏感的人,建議還是減少使用手機的頻率及時間為宜,如果難以避免,應該考慮免持聽筒來減少電磁波的曝露。


最近印度官方透過相關專業的調查與分析,提醒民眾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導致的危害性包含:對男性生殖能力有負面影響;同時也會消耗細胞的防禦機制,而危害健康。


報告建議,兒童、青少年、孕婦應避免過度使用手機;一般人則應使用免手持技術,減少手機與頭部的接觸。身上有主動植入式醫療器材的人,手機與植入物至少應隔離30公分。



孟買印度理工學院(IIT Bombay)電機工程系教授庫瑪(Girish Kumar)指出,長時間使用手機的青少年罹患腦癌風險增加400%。因顱骨更薄,年紀越小的兒童,電磁輻射可穿透更深。


在手機使用已經十分普遍的狀況下,一般人對使用機用可能產生的危害性的警覺性都普遍缺乏,因此整理以上資料提醒大家留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診斷狂牛症 英開發精確驗血法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2/03 12:11



(路透倫敦3日電)英國科學家已經做出一種最精確的血液測試原型,可以測出人類罹患狂牛症的形式,並且表示這項研究會改變這種腦部病變的診斷和監測方式。



雖然這種原型還處於初步測試階段,但已經比先前的方法更敏銳10萬倍。科學家說,新方法可以偵測出血液中很小的庫賈氏症(vCJD)粒子,也就是俗稱的普恩蛋白(prion)。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普恩蛋白醫學研究中心的傑克森(Graham Jackson)說,雖然還需要更廣泛的研究證實效果,但這種方法是能夠早期診斷出疾病的最佳冀望。



他說,未來會讓醫生對所有感染庫賈氏症的人都進行監測,瞭解有多少人是沒有發病的帶原者,避免這種疾病交互轉換。



庫賈氏症在1990年中期出現,是一種人類的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通常稱為狂牛症。



專家表示,狂牛症平均全球每年每100萬人有一人染病,但是普恩蛋白可能會潛伏在人體超過50年才發病。



在這段期間,庫賈氏症的帶原者可能會傳染給他人,比較可能的是透過輸血或醫療儀器,因為普恩蛋白很容易附著在金屬表面上。中央社(翻譯)



狂牛症的致病原因及症狀,跟一般的病毒及細菌傳染途徑不同,讓我們複習一下這種疾病的相關內容:


普利昂蛋白在人體內潛伏的時間甚至長達五十年,CJD典型的症狀包含快速進行性的失智(痴呆),記憶力喪失、人格改變及幻覺等等。通常也伴隨了語言功能失衡、肌震顫、步態失衡、姿勢僵直、及癲癇發作等等。發病的時間每個人不太相同,有些症狀甚至可長達數年。會導致死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普利昂蛋白導致的腦部神經死亡所導致的海綿狀腦病變。


一直以來,狂牛症的診斷都必須等待患者病發,有明顯的狂牛症症狀以後,才能做相關的身體檢查,然而木已成舟,在醫療上完全沒有實際的治療甚至是控制方式,因此儘管這類疾病發病率及傳染性不像病毒或是細菌的傳染效率,然而只要一旦發病,就幾乎是被判定為絕症,所以,如果在檢查上能夠有所突破,醫療救能對那些在體內早已有普利昂蛋白的人做適度隔離。如果英國最近找到的最新檢測方式能夠提早偵測出身上帶有普利昂蛋白的人,接下來的隔離治療才有機會執行,這至少是減少狂牛症發生率的關鍵作法。對原文資料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http://noticiadesalud.blogspot.com/2011/02/blood-test-for-vcjd-could-identify.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能診所自2月2日休診至2月7日,2月8日恢復看診,期間有任何問題想與我討論,可以在部落格留言,我會儘快回覆。預約看診須待2月8日診所開工再來電。祝大家新春愉快、平安順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化學品種類越來越多 兒童罹癌率同步攀升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日期:2011/02/01 11:19 洪美惠



摘譯自2011年1月26日ENS美國華府報導,洪美惠、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為了釐清環境中的污染物與癌症、新生兒先天缺陷等疾病的關聯性,美國兩大黨聯合提出一項議案,此案26日在國會進入審查階段。該法案將授權聯邦機構與州政府、學術機構建立夥伴關係,共同合作,以釐清上述疾病群的問題。



代表1100多萬美國人的民間團體「讓化學品更安全──健康家庭聯盟」,強力主張國會應該採取更多管理動作,尤其是要立即更新1976年所頒布的《美國毒性物質管理法》(TSCA)。該聯盟26日在視訊會議上表示,自1975年起,接觸有毒化學品的情況越來越多,使得美國癌症病童也持續增加。



環境公共衛生專家克拉普博士(Dr. Richard Clapp)表示,「過去20年來,兒童罹癌率很明顯地不斷攀升,增加速率大約是每年1%。」



隸屬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今年的研究發現,檢視過900多種以上的化學品後,確認其中有107種會導致癌症。克拉普說,「在1975年,只有大約12種已知物質會導致人類罹患癌症。」 



克拉普指出,兒童血癌和腦癌發病率的增加和接觸含氯溶劑有關。例如,飲用水中含有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便是麻州沃本市以及紐澤西州湯姆河市發生兒童癌症的致病因子──含氯溶劑廣泛用於各種商業和工業用途,包括除油劑、清潔劑、油漆稀釋劑、農藥、樹脂和黏膠。



「讓化學品更安全──健康家庭聯盟」表示,美國人的日常用品中,大概用上了8萬種化學物質,其中包括了已知的致癌物質,例如石棉、甲醛、鉛、鎘和氯乙烯,這些幾乎都沒有政府監督。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兒童罹患癌症等疾病,而這是因為化學物質種類越來越多的關係。」波士頓大學臨床兒科及公共健康教授帕爾弗里(Sean Palfrey)指出,「人體透過飲食、呼吸、或透過皮膚吸收而接觸到這些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損害我們的血球細胞或是腦細胞,並在數年後才出現病徵。」  



一名主婦布勞威爾呼籲:「我們應該要有市面上所有化學品的完整資訊!」布勞威爾(Christine Brouwer)的女兒米拉4歲時死於腦癌手術的併發症,之後她在2008年發起了「米拉運動」(Mira's Movement),作為罹癌病童和其家人的支持團體,並為他們發聲。 她指控:「有這麼多可能的化學品接觸來源,包括嬰兒用品、沐浴用品、家用產品等。像用來治療蝨子的靈丹(Lindane),家長把它塗抹在小孩頭上。但他們知道這會導致癌症嗎?」而用來規範違禁化學品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到2009年才增加包括靈丹在內的9種化學品至禁用名單。  



布勞威爾認為,新發類型癌症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接觸到新的化學物質,「大多數人相信政府會管制化學物質,但政府並沒有。」她敦促國會,盡速修改《美國毒性物質管理法》。



最近美國正聯合兩黨立法通過一項重要的議案:釐清目前環境中的各種化學污染源,以保障兒童的健康,免於罹癌的風險。根據臨床統計,美國的兒童罹癌比例,正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中,而相關專業咸認為目前環境充斥的各種化學污染源,是主要的殺手,但大部分的父母對此類重要的健康資訊卻一無所知。


以氯來說,兒童血癌和腦癌發病率的增加和接觸含氯溶劑有關。例如,飲用水中含有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便是麻州沃本市以及紐澤西州湯姆河市發生兒童癌症的致病因子。不要說一般人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其實連醫療專業人士也往往不瞭解。


美國毒性物質管理法頒佈於1976年,當時已知的化學污染致癌物質只有12種,但現在已知的九百多種化學物質,確定可能致癌的項目已高達107種,差別其實甚大,而且這只是已經被研究的部分,尚未被知曉的可能致癌物質,可能更多。


除了防毒,排毒的觀念及作法也應該被瞭解,我也看到有些有心的父母,因為接受過高效率排毒程式的幫助,體認到排毒程式對現代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之後也積極地協助他們的子女做排毒程式,而幫助他們身體遠離毒害而更健康。主要關鍵考量,就是人體透過飲食、呼吸、或透過皮膚吸收而接觸到這些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損害我們的血球細胞或是腦細胞,並在數年後才出現病徵,所以化學殘留物質在體內的影響實在不能輕忽。對排毒程式的原理及作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54&prev=69&l=f&fid=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維他命E和脂肪酸可能減輕PMS
【24drs.com】Jan. 19, 2011 – 許多女性有經前症候群(symptoms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PMS)困擾,巴西的研究人員報告指出,補充維他命E和必需脂肪酸,有助於緩解此不適症狀。
  
  研究中發現,相較於安慰劑組,120名有PMS或更嚴重之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的婦女,每天服用1或2克含維他命E與γ次亞麻油酸、油酸、亞油酸和其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在6個月內顯著改善她們的PMS。
  
  這些膠囊由巴西的Hebron Farmaceutica公司所提供;研究顯示,接受較高劑量2克的婦女,PMS改善程度顯著優於接受較低劑量1克者。
  
  使用「月經之影響與嚴重度前瞻紀錄(Prospective Record of the Impact and Severity of Menstruation/PRISM)」這個標準化工具測量和強度,評估6次月經週期的PMS。
  
  目前還不完全了解這些補充品如何影響PMS,但是研究人員推測,必需脂肪酸可能影響了前列腺素的產生,因而減少了泌乳激素,過多泌乳激素或是其異常反應則會引起PMS。
  
  生理上和情緒上的PMS,從輕微到嚴重都有;通常在月經前5-12天開始,月經來之後即消失。
  
  巴西Pernambuci in Recife大學的Edilberto A. Rocha Filho醫師等人結論指出,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出某些證據,支持PMS病患使用必需脂肪酸;這個新補充品是安全的,這些脂肪酸不會增加婦女的總膽固醇值。
  
  【PMS的可能用藥】
  紐澤西州Sapphire Women’s Health理事長Donnica Moore醫師表示,許多婦女不喜歡談論PMS,因為會被惡意嘲笑,但是,PMS一點也不好笑,症狀程度從令人厭煩(像青春痘和脹氣)到嚴重的情緒與睡眠障礙,PMS是對許多婦女造成各種影響的嚴重醫療問題。
  
  她表示,新研究中的這個PMS用藥不能被視為用來治癒,但是它確實可用於有PMS的婦女;唯一治癒PMS的方法是停經。
  
  Moore醫師表示,其他PMS療法包括口服避孕藥以停止排卵、運動、抗憂鬱劑、鈣與維他命D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有些婦女對前述方式都有反應,有些則是完全無效。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婦女情緒異常中心孕期精神科主任Samantha Meltzer-Brody醫師同意需要更多的PMS療法。她指出,現有的治療僅幫助約半數的PMS婦女,也就是說還有50%持續與此症狀奮戰,所以,任何顯示有用、副作用少的方式,如在此所提的必需脂肪酸,都是有用的貢獻。
  
  她表示,認為自己有PMS的婦女應每天記錄心情分數,且連續追蹤她們的心情兩個月,實際記錄你的情緒波動及探討它與你月經週期的關係。
  
  第一步驟是改變生活型態,如健康飲食、每天吃綜合維他命、運動、盡量減少攝取咖啡因以及充足睡眠。


當我們談到經前症候群(symptoms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是指月經來的前一週(一般約為5-12天),當事人本身出現心情的變化(例如心情低落、暴躁、起伏不定等)、身體水腫、長青春痘、腹部脹氣、水腫等等、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亂買東西等行為。提醒大家,PMS並非經痛,很多人容易混淆。

PMS療法包括口服避孕藥以停止排卵、運動、鈣與維他命D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有些婦女對前述方式都有反應,有些則是完全無效。有些精神科醫師甚至會和婦產科醫師設立聯合門診,藥物的處方就是抗憂鬱劑,然而臨床的觀察發現,最多只有半數的人能夠改善,而且抗憂鬱劑本身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一般開藥醫師並不會知會及提醒患者。對藥物治療有疑問、PMS的臨床表現及抗憂鬱劑之外的自然療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一般我們談到維生素E這種脂溶性的營養素,其功效大致有抗氧化、延緩老化、消除自由基、增加皮膚抗氧化防禦、淡化疤痕等功效 同時還能清除血液中的的垃圾、降低心臟血管疾病與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同時還能減低因空氣污染造成的人體傷害。除此之外對老年人的疾病例如減緩阿茲海默症的功能退化、增強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等等都有研究報告,懷孕婦女服用可以減少子癲前症的危險。最近巴西的研究發現:補充維他命E和必需脂肪酸,有助於PMS。研究中發現,相較於安慰劑組,120名有PMS的婦女,每天服用1或2克含維他命E與γ次亞麻油酸、油酸、亞油酸和其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在6個月內顯著改善她們的PMS。必需脂肪酸可能影響了前列腺素的產生,因而減少了泌乳激素,過多泌乳激素或是其異常反應則會引起PMS。所以,我常在門診跟客戶建議,補充必須脂肪酸Omega-3可以抑制身體發炎反應,原理即在此。


不管是維生素E或者是必須脂肪酸的補充,這些都提醒我們,改善身體的狀況,可以幫助大腦功能更穩定,包含目前一直被醫界當作可能是精神困擾的PMS。必須脂肪酸及維生素E的補充並不會帶來任何的身體副作用,任何顯示有用、副作用少的方式,都值得我們去多瞭解,因為對身後其擾的當人而言,都是有用的貢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女性荷爾蒙濃度影響自律神經協調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31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當人發生自律神經失調時,可能會以多樣性的全身症狀來表現。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張振書表示,人體自律神經透過反射性調節來控制呼吸、循環、排瀉、消化、代謝、排汗等作用,若發生失調時,可能會導致內在環境失序及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而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是失調的因素之一。



張醫師指出,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都可以相互協調制衡,順利調控情緒及內分泌系統,讓人體維持正常功能運作,但一旦失調,很可能就會出現精神倦怠、胃口差、頭昏暈眩、恐慌或焦慮等情形。



不過,張振書醫師強調,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描述多半是主觀、多樣、複雜的情形,因此,容易令人感到混淆,甚至於模糊診斷的焦點,所以醫師必須就經驗及檢查進行詳細檢測,臨床上適合且需考慮進行自律神經檢測的疾病包括新陳代謝、婦產科、心血管、神經、精神、胸腔、免疫、泌尿等。



此外,張振書指出,根據研究發現,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運作功能,尤其是在生理期前後、產後、更年期等,都是較可能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的階段。建議患者只要適時就醫,以正確藥物或非藥物治療等方法來改善這種文明病。



現在,一些醫學中心或是診所,都會提供自律神經檢測,相較於過去,自律神經失調或者衰弱,必須靠醫師的經驗來判斷,而且,藥物的開立,清一色就是抗焦慮劑,開藥的醫師若覺得情節嚴重者,還會開上抗憂鬱劑,以醫學角度來說,缺乏客觀的檢測數據,單憑症狀描述,這樣的治療往往讓許多接受治療的人容易起種種疑慮。


 現在有更客觀的儀器,可以透過心跳變異率的訊號分析,找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否規律、過多或者不足的實際狀況,可以提供醫師更適合患者改善的治療建議,因此,這是很方便且快速的檢查。然而,有些醫療院所,在自律神經失調的調整上面,不管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表現如何,清一色都是一、兩種調整的營養補充品,完全不管檢查的結果到底是何種異常,這其實也失去了自律神經檢測的意義。


真正有經驗的醫師會配合患者本人的主述,找出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真正根源,一起配合來改善,以女性來說,賀爾蒙的影響,往往會直接表現在自律神經的表現,然而,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當我們在評估賀爾蒙的影響時,考慮的絕不會只有女性賀爾蒙,其他諸如甲狀腺及腎上腺的賀爾蒙之穩定,也同樣重要。


提醒大家,自律神經不會無緣無故失調,必然是因為有身體其他原因或者過度的心理壓力難以承受所導致,因此,在改善的建議上,往往必須做更全盤的考量。對自律神經及自律神經檢測想更進一步瞭解的人,可以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313&prev=19395&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有ADHD,以後會有失智症?24Drs.com (2011-01-29 05: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用手腕 小心腕隧道症找上門


原視 更新日期:2011/01/27 17:15



【Kaykay/朗嘎魯】



民眾如果常操作包裝工作或是長期處理文書繪圖業務,手腕經常得重複動作,要特別注意一種稱作腕隧道症,尤其智慧型手機當道,有些人長期手機不離手,小心罹患又麻又痛的腕隧道症候群!近來門診出現這類的病患愈來愈多,另外,洗腎病患也是高危險群之一。



醫師指出長期操作手腕重複動作的人,容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有些病人常在半夜痛醒,或是一大早騎摩托車、用手緊握車手把時發作,不斷地手發麻,有些患者甚至以為自己中風。



常用電腦繪圖或打字的人,如果甩甩手,手麻問題能馬上得到紓解,其實就該注意自己是不是腕隧道症候群,醫師表示就職業災害來說,腕隧道症候群相當常見。



不過近來因為手機使用習慣改變,不少人智慧型手機不離手,別小看數百克的重量,長時間頻繁地壓在手掌上,也會導致手腕疼痛。



有醫師表示如果出現症狀又不理會,將影響未來手部的活動,恐怕就得長期復健。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又稱腕道症候群、腕管综合症,俗稱滑鼠手、钢琴家手,是算是常見的職業並,多發於重度電腦(鍵盤及滑鼠)使用者、職業鋼琴師、木匠、裝配員等需要做重覆性腕部活動的職業。女性發生比例較高,為男性的3~10倍,患者常在夜間痛醒,初期發作時,手甩一甩就可以減輕症狀,多數人會以為睡姿不良壓破迫手腕引發而延誤就醫。


正中神經(Median nerve)主管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的感覺。手部的正中神經在手腕處,會穿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遭受到外來的壓迫時,就可能出現腕隧道症候群(請參閱下圖)。可能原因包含:腕骨骨折,退化,變形與關節炎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造成壓迫正中神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酒精濫用等等。一般治療,以止痛藥為主,止痛藥效果不佳,有些醫師就會以類固醇來局部注射治療。物理治療的話,儘管會出現暫時的效果,但似乎療效有限,故多數如果症狀嚴重的話,就會建議直接以開刀來處理。


不想一直靠止痛藥,或者想避免開刀的話,可以參考營養學的研究建議,知名的營養醫學專家John M. Ellis醫師,他一生都致力於維生素B6的研究,在他所著的「解除疼痛」(Free of Pain)這本書中提到許多B6缺乏容易出現的狀況,例如手部皮膚感覺異常(麻木與刺痛)、手部波動性水腫、手指感覺遲鈍、手指關節伸展障礙、手指功能協調性障礙、指關節晨間僵化、手部、手肘疼痛、腕隧道症會出現的Tinel's sign及Phalen's sign而異常疼痛、肩膀酸痛、拇指移動時,指關節會疼痛、睡眠癱瘓症(鬼壓床)等等。


而不管是原發性的腕隧道症或者是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所引發、甚至是多發性神經炎所續發的腕隧道症,都可以用B6來加以治療。在書中,這位學者追蹤了33名原發性腕隧道症患者五年,以B6來治療,結果有31名病患因為每天持續服用B6而使他們的腕隧道症痊癒。


 美國的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 Center也曾針對20名腕隧道症的患者(年齡層為27-63歲)以B6治療來進行研究,經過三個月每天服用200毫克B6治療,疼痛指數都大為改善,而且也未產生任何毒性。因此,本身有腕隧道症困擾的人,想在手術及藥物之外尋求改善的話,B6的補充的營養療法值得一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阻斷腦過動神經 治癒重鬱婦人



  • 2011-01-26
  • 中國時報
  • 蔡鵑如/綜合報導



     治療憂鬱症不外乎使用抗憂鬱藥劑或電療,但對重度憂鬱患者效果並不顯著。英國研究團隊去年為受重度憂鬱折磨十年的婦女希拉.庫克(Sheila Cook),進行「腦深層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與「扣帶前回毀損術」(Anterior Cingulotomy,GTAC),該病患成為全球首例憑藉神經外科手術而走出重度憂鬱幽谷的幸運兒。


     接受手術近一年後,六十二歲的庫克女士不再出現憂鬱症狀。過去,她無法自行打理生活,有自殺傾向,被迫從護士崗位提早退休。


     醫師把她的病例轉至正研發DBS療法的布里斯托大學。DBS原本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原理是把電極導線植入腦中,藉由產生的電流,在大腦額葉後方與恐懼、學習、記憶、睡眠等網絡連結的區域進行刺激,調節大腦不正常的活動訊息,進而控制「運動症狀」。


     不過,DBS的療效僅維持一個月,庫克女士又想尋死。二○一○年二月,布里斯托大學馬里齊醫師(Andrea Malizia)率領的醫療團隊,經她同意進行仍在試驗階段的GTAC療法,以手術阻斷大腦某區域過度活躍的神經,消除該區腦神經的反應。



最近英國有一名62歲的慢性憂鬱症患者,以精神外科手術來治療,但目前追蹤只有一個月,建議可以多觀察瞭解後續的治療反映到底如何。多數人對精神外科並無概念,所以我認為有必要撰文討論一下。過去,我曾專文討論腦深層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這是把微弱電流的刺激晶片經由腦部手術,放到特定的區域,去改變患者原本的動作、行為、思考甚至是情緒反應。目前用於難治型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比較多,對這種費用需要上百萬的手術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4636&prev=15006&next=14623&l=f&fid=41


至於扣帶回的部分,只要相關專業都很清楚:穿越腦部額葉中間的扣帶系統(cingulate),有人比喻其為換檔器,因為這部分的大腦負責讓一個人的注意力從一個觀念轉到另一個想法,交替於不同的行為與態度間。如果這個區域過度活躍,人們將會讓自己困於某些念頭或者是行為的死胡同。


當我們談到所謂的治療,應該要清楚一件事,並非症狀消失就是治癒,或者就可以說是比較好的治療方式,以精神外科而言,這些治療執行者把人的精神、行為及情緒的異常反應,全部歸諸為大腦有問題,因此只要把有問題的大腦相關區域破壞掉,那些問題就不會再發生,然而,熟悉大腦功能運作的專業人員都很清楚,大腦的各部分儘管各司其職,但彼此卻都有緊密的聯繫及關連,想要單一處理一個區域,完全解除精神症狀的想法,其實是太單純了,何況,大部分有精神症狀困擾的患者,在大腦影像學的檢查上完全看不到異常。過去,有一部經典的電影「飛越杜鵑窩」,劇情也描述一個精神患者被用精神外科手術的處理所發生的現象及後遺症,表面上,那名主角的症狀都已完全消失,但他對外界毫無反應,讓同病房的患者都看不下去,所以,任何治療,如果只是表面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同時也造成更大的問題,我們都該小心為是。


現在的精神外科大多還是神經外科的一部份醫師來執行的,以前腦部影像學的檢測不發達,神經外科執行的手術不諱言就是大範圍的破壞,導致當事人術後出血、死亡及其他可能的後遺症機率出現極高,而現今,不管腦部影像學的檢查及定位方式都已有長足的進步,因此,神經外科手術破壞的區域沒有像以前那麼粗糙,然而,最大的問題,還是把精神狀況全部歸咎於大腦有問題,這其實也是精神科目前治療的主軸,只不過精神科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效果不好,就用電痙攣治療,而精神外科直接以手術手段,但中心思想其實都是一樣的。


以功能性醫學來說,大腦功能的衰弱,其實與身體功能失衡有關,大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脆弱,除非身體已經被影響得很糟,否則,人身體的指揮中樞並不會隨意背叛,身體功能失衡可以透過相關檢測來得知並直接處理,但精神疾病的診斷並非基於大腦影像學的檢測的異常來成立,而且,同樣的診斷,在大腦功能影像學的檢查也常常難有同樣的結果,這是許多神經外科醫師對精神外科手術最質疑的地方。對功能性醫學如何改善精神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不用吃銀杏! 小睡就能長記憶


華視 更新日期:2011/01/25 14:37







很多人都覺得,記憶力很不好,不過德國有一份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小睡個40分鐘,可以讓記憶重組、儲存在大腦裡。不管是躺著睡、趴著睡、坐著睡還是打瞌睡,你的睡姿好不好,這時候都不重要,因為你的小腦袋會趁你睡覺的時候自己變成軍隊,來個記憶重組,睡覺前你看到了什麼,這些短期記憶會先存在腦部這個小小海馬迴,接著趁你睡覺的時候,海馬迴裡的短期記憶就會跑到大腦裡存得好好的,只要小睡40分鐘,可能讓你的記憶力越睡越強,睡的品質好才能越睡越聰明,醫師建議,中午小睡一下時機點最好,如果早上睡、傍晚睡,可能不會讓你變聰明,還會越睡越糊塗。


 


海馬迴在哪裡?有何功用?沒有海馬迴會怎樣?有興趣瞭解的人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717


何謂有力量的小睡(Power nap),這是只睡覺的人腦波尚未進入深度睡眠(慢波睡眠)隨即中止的睡眠,在睡眠的分期上,粗分為快速動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以及非快速動眼期(Non-REM),快速動眼期是指睡覺作夢時,眼皮會跳的狀況,這當然是深度睡眠,在非快速動眼期一般會被分為1、2、3及4期,1和2都是淺睡期,所謂POWER NAP就是利用1和2之間來幫助大腦暫時休息,一旦進入3跟4期,就是慢波睡眠,這就是慢波睡眠。有些運動員(例如超長距離的帆船運動)在某段時間,必須仰賴這種POWER NAP,只要有足夠的POWER NAP,就算沒有深度睡眠,當事人的精神仍能維持正常運作,當然我們的建議並非長時間如此。


之前,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與NASA的研究早已證實,POWER NAP有助於記憶力提升:


 "NASA Nap". 2005-06-03. http://science.nasa.gov/headlines/y2005/03jun_naps.htm. Retrieved 2007-08-24.


另外哈佛醫學院的學者幫美國心理健康研究機構(NIMH)的研究也證實:POWER NAP對某些人的確能幫助他們達到最佳的工作表現,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對於小睡一下,不須有太深的罪惡感,因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Power Nap Study". 2002-07-01. http://www.nih.gov/news/pr/jul2002/nimh-02.htm. Retrieved 2002-07-01.


一般POWER NAP都是15-30分鐘,時間過長容易進入深度睡眠,起來反而更累,提醒大家留意。


以下為睡眠1跟2期的腦波圖形,這就是POWER NAP的睡眠大腦呈現出來的腦波表現。


Stage1.jpg


Stage2.jp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熱澡洗太久 恐吸入致癌物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1/24 03:01 張翠芬/台北報導






 ▲自來水中消毒劑氯會釋出致癌物質,洗澡水溫不宜過熱,也不宜洗太久,並應保持浴室通風。(陳君瑋攝)

中國時報【張翠芬/台北報導】



天氣好冷,洗熱呼呼的熱水澡,全身暖烘烘;但專家提醒,熱水澡千萬別洗太久,洗十分鐘熱水澡比洗五分鐘,會多吸入四至五倍的三鹵甲烷致癌物,要減少吸入致癌物,洗澡時最好打開抽風機通風。



一波波寒流來襲,民眾除了應注意一氧化碳中毒問題,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提醒,很多民眾因為怕冷,刻意延長洗熱水澡的淋浴時間,若浴室密不通風,時間愈久恐怕吸入愈多致癌物三鹵甲烷。



江守山說,台灣的自來水都以氯做為消毒劑,最常見的副產物就是致癌性的「三鹵甲烷」,它不僅具有肝毒性、腎毒性及致癌性,長期吸收過多,可能會導致膀胱癌、結直腸癌,甚至孕婦流產。



江守山說,燒開水、洗澡、到溫水游泳池,都容易吸入大量三鹵甲烷。例如,很多人煮開水,習慣在水沸騰後把蓋子掀開,繼續煮三、五分鐘,來去除自來水中的「氯」,這樣做反而會使得致癌物三鹵甲烷揮發在空氣中;建議煮開水時,應在通風處或打開排油煙機,把蒸氣排出去。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三鹵甲烷具揮發性,八十%是靠呼吸道吸入,廿%是經由皮膚吸收,真正飲水中攝入的量其實不大。



他提醒,如果民眾聞到自來水消毒的味道很重,即表示含氯高,此時洗澡淋浴時間別太久,盡量在五分鐘以內,或在浴室加裝抽風機等通風設備,減少吸入有害物質。



我們平時在燒開水時,常會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那就是自來水公司用於消毒的氯氣,平常,洗澡時,若天冷,溫度開高,洗久一點,我們也會經由皮膚吸收一些,而游泳池的氯消毒,也有類似的狀況,這些氯氣經由加熱,很容易產生三氯甲烷之類的三鹵甲烷這類可能致癌物質。因此,毒物學者的建議:不要洗熱水澡太久,同時,對於燒開水時,最好保持通風,若能把抽煙機也打開,減少呼吸道的吸入(這是人體累積三鹵甲烷最主要的途徑),相信能減低相關風險。


一般的用水,有人會用全戶淨水系統來過濾這類消毒物質,擔心洗澡時,會由皮膚及呼吸道吸入三氯甲烷,有人會使用蓮蓬頭的過濾器或是以臭氧來除氯,以防毒的概念來說,最好除惡務盡,因此這些都可以考慮使用的方式。


其實,有游泳當運動習慣的人,對此應當特別提高警覺,因為根據研究,這些三鹵甲烷的來源,游泳池的氯氣消毒佔了80%的來源,即便在所謂的安全游泳池游泳,游泳運動時毛細孔全開,攝入三氯甲烷的危險性也提高,想進一步瞭解請見參考文獻:


 Lindstrom, AB et al. (1997) Alveolar breath sampling and analysis to assess trihalomethane exposures during competitive swimming training. Environ. Health Persp., 105 (6), 636-642


 Drobnic, F.et al. (1996) Assessment of chlorine exposure in swimmers during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8 (2), 271-27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日研究:克流感似較易出現抗藥性


中廣 更新日期:2011/01/21 18:05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等人發現,治療新流感的藥物「克流感」更容易讓兒童患者的病毒產生抗藥性。



日本共同社報導說,先前就已經有不少檢測發,新流感患者對「克流感」病毒似乎出現抗藥性;這次的研究結果顯示,病毒的抗藥性,似乎與藥的性質有關。



現在,許多父母帶小朋友到診所或是小兒科看診,只要有發燒,就會聽到醫師推薦克流感,以醫師的說法,就是克流感會幫助身體退燒,讓感冒早點好,然而克流感藥物的副作用以及使用時機,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說並不是那麼清楚。之前,我曾聽到一個家長帶他的小孩去小兒科就診,也被建議使用克流感,但小朋友已經感冒兩天才發燒,這樣使用克流感是否有幫助?


讓我們先瞭解,克流感的使用時機,應該是感冒症狀出現的24-48小時內,過了48小時以後,幫助效果極為有限(重症患者可能還是有些幫助),而能夠幫助感冒症狀縮短的時間有多長?答案是0.5到1天:


Burch J, Corbett M, Stock C, et al. (September 2009). "Prescription of anti-influenza drugs for healthy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Infect Dis 9 (9): 537–45. doi:10.1016/S1473-3099(09)70199-9. PMID 19665930. http://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1473-3099(09)70199-9.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導,在2009年令人聞之色變的H1N1流感,已有314名使用過克流感的病例產生抗藥性:


 "Update on oseltamivir resistance to influenza H1N1 (2009) viru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ecember 15, 2010. http://www.who.int/csr/disease/influenza/2010_12_15_weekly_web_update_oseltamivir_resistance.pdf. Retrieved December 30, 2010.


最近,日本的研究學者也發現,目前克流感的過度使用,已經使病毒的抗藥性提高,尤其是兒童病例。因此動不動就給小孩使用這類抗病毒藥物,極可能讓小孩日後罹患流感重症實無藥可用,提醒大家留意。


最後補充克流感可能引發的相關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拉肚子、腹痛及頭痛,少數的人還會出現肝炎、肝指數升高、紅疹、皮膚反應甚至是嚴重的史蒂文‧強森這類嚴重甚至足以致命的自體免疫反應疾病。其他諸如毒性表皮壞死、心律不整、癲癇、意識模糊、糖尿病惡化以及出血性的結腸炎都有案例報告發表。


而對小孩來說,還有一類嚴重的副作用的發生率叫成人更容易出現,即精神症狀。這些案例出現最多的,就出現在抗流感被使用量極大的日本,約佔全世界用量的60%。


Parry, Richard Lloyd (March 21, 2007). "Japan issues Tamiflu warning after child deaths". The Times (London).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sia/article1549260.ece. Retrieved 2009-05-05.


案例中出現精神異常的狀況包含:意識改變、異常行為及幻覺等等,在2004-2007期間,日本有15位十到十九歲因為服用過克流感而自傷甚至是跳樓身亡的個案,讓日本的衛生主管單位重啟調查,2007年四月出爐的結果發現過去從2001年起,總共有128位患者因為服用過克流感出現行為異常,其中有43位小於十歲,57為患者年齡介於10-19歲,剩下的28位為20歲以上。而因為這樣的調查,在2007年四月,日本的厚生省(相當於我們的衛生署)提出嚴正警告:克流感不應開給10-19歲年紀的患者:


 "Japan to keep stockpiling Tamiflu". Sydney Morning Herald. Reuters. 2007-03-28. http://www.smh.com.au/news/World/Japan-to-keep-stockpiling-Tamiflu/2007/03/28/1174761539222.html. Retrieved 2009-07-29.

更大規模的研究,同樣在日本進行,時間從2006年一直做到2009年四月結果出爐,研究人員調查10000個18歲以下的感冒患者,結果發現,跟服用安慰劑的人相比較,出現異常行為(包含輕度異常)高出54%,若是以嚴重的自傷甚至是跳樓身亡的案例則比服用安慰劑多出25%:


 "Tamiflu linked to abnormal behaviour". Sydney Morning Herald. Associated Press. 2009-04-20. http://www.smh.com.au/world/science/tamiflu-linked-to-abnormal-behaviour-20090420-ac3y.html. Retrieved 2009-07-29.


FDA在2006年11月也修正原來的警語,提醒克流感的使用可能會導致譫妄、幻覺及其他異常行為:


"Flu Drug Tamiflu May Cause Odd Behavior in Children". Forbes. 2006-11-13. http://www.forbes.com/forbeslife/health/feeds/hscout/2006/11/13/hscout536084.html. 


相關參考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755&prev=21766&l=a&fid=2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前年,開始有媒體注意到,全球的蜂蜜產量急速下降,原因是蜜蜂大量死亡,以英國為例,2009年減少了17%,從1980年代算起,短短的20、30年之間,蜜蜂數目更是整整掉了一半。而因為一時找不到原因,所以都會歸咎於大氣暖化的結果,然而最新研究出爐,真正的蜜蜂殺手,其實是一種「新菸鹼類」Neonicotinoids殺蟲劑,表面上,這類號稱對人類無害的殺蟲劑,但卻會滲入植物職務的每一個部位,當然,也包含花粉及花蜜不知情的蜜蜂接觸後,這種毒素就會攻擊蜜蜂的中樞系統,導致蜜蜂死亡。最可怕的事,即便殺蟲劑濃度低到測不到的程度,仍會影響蜜蜂的健康。


早在2004年便有殺蟲劑對蜜蜂的威脅之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之前的研究文章:


 Colin, M. E.; Bonmatin, J. M.; Moineau, I., et al. 2004. A method to quantify and analyze the foraging activity of honey bees: Relevance to the sublethal effects induced by systemic insecticides.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Volume: 47 Issue: 3 Pages: 387–395


蜜蜂是生態中,重要的角色之一,許多水果、穀物都有賴蜜蜂的傳粉來幫助生產,如果,漠視生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生物生存,那麼,會引發負面的生態效應,往往是人類難以估計及想像的,過去,甚至有專家提到如果蜜蜂滅種,大概人類也難以存活,根據估計,大約90種的具有商業價值的農作物,需要靠蜜蜂協助授粉,相關產值在英國,更是高達2億9000萬美元。


現在蜜蜂大量死亡的原因已經找到可能是特定殺蟲劑Neonicotinoids的影響,這完全是人類發明的化學毒物所造成的破壞,因此,這類新菸鹼類殺蟲劑應該立刻停用,否則,再繼續演變下去的話,更大的生態危機隨時會發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美國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分析在2003-2004期間268位孕婦的身體檢測數據,結果發現:幾乎全美各地的孕婦都測出體內含有多種毒性化學物質!除了常用於不沾鍋、加工食品與個人護理用品的化學品之外,甚至還包括1970年代起就禁用的物質。在孕婦體內發現到這麼多化學物質,而且完全不知道這些化學物質對懷孕過程的影響,這實在令人感到驚訝及憂慮


實驗內容針對163種化學物質進行數據分析,伍德拉夫帶領的團隊發現,99-100%孕婦體內檢出以下物質:包括多氯聯苯、有機氯農藥、全氟化物、酚類、多溴聯苯醚、鄰苯二甲酸、多環芳香烴以及高氯酸鹽等化學物質。



其中,鄰苯二甲酸(PBDEs)作為阻燃劑,目前包括加州在內的許多州都禁用,­而DDT是一種有機氯農藥,在1972年已經禁用。 



此次調查對象有96%婦女體內有雙酚A。雙酚A用於增加塑膠硬度及透明度­,是環氧樹脂成分之一,而環氧樹脂則常用作食品或飲料罐的內層塗料。研究人員說,胎兒於產前接觸到雙酚A,腦部發育將會受影響,日後罹患癌症的機率也會增加。


之前,我曾參加台灣醫學會的學術研討年會,其中關於環境賀爾蒙的研討會,與會的專家,不是公共衛生專家,不然就是婦產科醫師,顯見環境賀爾蒙對孕婦及胎兒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只是大部分的醫師還不是很清楚其影響層面有多大,但他們都同意在現代這樣的高污染環境,若人類不正視這些污染物對人體的傷害,進而減少甚至杜絕其使用,那麼接下來關於環境賀爾蒙如何影響身體的研究報告會越來越多。


以最近美國的研究為例,早在1972年就已經禁用的DDT,卻仍還測得到,顯見這些親脂性的毒素在體內殘留的時間之久遠,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而檢出率高達96%的雙酚A,我在部落格已經多次提出討論,對嬰兒的腦部發育及日後罹癌的風險都會明顯增加,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206


至於防燃劑PBBs,其實早在1970年,,已有相關的研究證實,許多美國人的體內有嚴重的污染,而且相關的研究發現,身體要真正完全代謝這類毒物,必須要花一到二十年的時間,才能減少一半,換句話說,這種防燃劑的在人體內的半衰期可長達20年。在美國的農業大州,密西根州的民眾體內大多都有這類物值得污染,曾有研究團隊已高效率的排毒程式來幫助當地一些居民擺脫毒素污染,結果成效驚人。研究報告發現,對於16種不同的化學物質,排毒程式帶來了平均20%的減少量。完成後四個月追蹤檢測得結果顯示所有化學物質的減少量平均超過40%。


在1984年曾有一位醫師,對一個做排毒程式的人,以脂肪試測其DDT的代謝物前後有何變化,結果發現在53天以後,DDE(DDT的代謝物)降低了29%,在250天以後,此時距離完成排毒程式已經很久了,但其DDE的量降低了97%,也就是排毒程式幫助身體排毒的效果,並不限於程式進行期間,即便結束,身體恢復相關功能,身體排毒會更有效率。


關心身體健康,或者不想把身體殘留的毒素直接傳給寶寶的(準)媽媽們,建議可以多瞭解排毒程式的原理及應用這個技術來幫助自己的身體更健康,也幫下一代更健康,對想進一步瞭解排毒程式,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54&prev=69&l=f&fid=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上網、手機 孩子和她更親近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1/20 02:48 黃文正/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黃文正/綜合報導】



如果你命令家中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半年內不准上網、打手機、電玩或看電視,會有什麼反應?多數家長可能會說,肯定會鬧家庭革命。不過,美國一名單親媽媽莫莎特(Susan Maushart)說,沒那麼嚴重,而且,經過這番「實驗」,孩子得以重新發掘興趣,親子關係也融洽許多。



在新書《斷線的冬天》(The Winter of Our Disconnect)中,莫莎特詳述自己和三個孩子一同實驗的過程。莫莎特是美國紐約人,為了跟前夫住近一些,方便照料三個孩子,數年前移居澳洲伯斯,並在當地一家報紙撰寫專欄。



二○○九年,她驚覺十八歲的女兒安妮、十五歲的兒子比爾和十四歲的小女兒蘇西,過度沉迷在手機和網路等現代科技產品上,每天一定要上「臉書」更新網頁,隨時與朋友傳簡訊,一邊聽音樂才能寫功課。於是,她與子女約法三章,嚴格執行半年的戒除電子科技癮「實驗」。



莫莎特是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信徒,嚮往《湖濱散記》描述的簡單純粹生活,認為專注和享受真實生活,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對於這次實驗的成果,她大感驚奇。她說,那段「斷線」的日子,她和三個孩子又重拾簡單的生活小樂趣,像是一起下棋、看書、翻閱老照片、家庭聚餐,或是一同欣賞音樂,而非各自聽iPod



她說,兒子比爾原本整天看電視、打電玩,為了打發時間而學吹薩克斯風,結果意外發掘對音樂的興趣,上大學後決定專攻音樂。大女兒安妮因為平時就少掛在網路上,所以衝擊最小。小女兒蘇西算是最痛苦的一個,後來受不了,央求搬出去跟父親住六個星期。不過她學校成績有顯著的進步,仍可見「斷線」之效。



莫莎特坦承,多數家庭恐很難執行這種「實驗」,但她建議可以定期為之,例如一星期一次。此外,千萬別讓孩子以為那是一種處罰,而要告訴他們是一種「特別活動」,因為「地球上找不到一個喜歡玩下棋,勝過打電玩的孩子。」



記得公共電視之前曾經播放一個英國的節目,裡面是講述一家五口人接受一向有趣的實驗,這個實驗有點像哆拉ㄟ夢的時光機一樣,這家人必須把生活形態調回四十年前,整個生活形態必須融入,包含用的電器甚至是節目,也由幕後的人原來提供,每隔一週,時間會開始增加,家裡也會陸續收到「新」的家電及電子產品,藉由這樣的體驗,去瞭解現代科技的進步,帶給人們的影響有哪些,到底,這些便利的科技,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反而更疏遠?


開始的時候,這些已經習慣有網路、手機的人,對於一下子沒有這些便利的聯絡工具及對外溝通的管道,其實都很不習慣,然而,這樣也使得家人相處的時間增加,同時,他們開始找回所謂家人相聚及相處的親密感,只因為他們沒了那些把彼此注意力拉開的現代科技產物。經過這樣的實驗,這家人肯定了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但同時,他們也提醒自己,必須規劃一些時間留給家人及自己,如此,生活才不會被現代科技所綁住,而且,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瞭解自己喜歡做什麼?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感受,絕非冷硬的現代科技所能取代。


最近,在美國出版的一本書:斷線的春天,一位三個小孩的母親,驚覺小孩已經被科技綁架,所以和小孩溝通,讓小孩與手積極網路這些現代科技絕緣半年,那段「斷線」的日子,她和三個孩子又重拾簡單的生活小樂趣,像是一起下棋、看書、翻閱老照片、家庭聚餐,或是一同欣賞音樂,而非各自聽iPod。


她說,兒子比爾原本整天看電視、打電玩,為了打發時間而學吹薩克斯風,結果意外發掘對音樂的興趣,上大學後決定專攻音樂。大女兒安妮因為平時就少掛在網路上,所以衝擊最小。小女兒蘇西算是最痛苦的一個,後來受不了,央求搬出去跟父親住六個星期。不過她學校成績有顯著的進步,仍可見「斷線」之效。


所以,對現代人來說,科技表面上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這些方便的科技如果過度使用或者依賴,反而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不僅和周遭的人距離增加,同時也會讓自己越來越不瞭解自己。如何善用科技而不被科技綁架,這是現代人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