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倫多大學和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說法,懷孕期間尿氟水平升高與學齡兒童的ADHD症狀相關。

“我們的研究結果與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胎兒神經系統的生長可能會受到更高水平的氟化物暴露的負面影響,”該研究的主要作者,Dalla Lana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Morteza Bashash博士說。 。

這項於環境國際期刊發表的“墨西哥城6-12歲兒童的產前氟暴露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症狀”的文獻,研究分析了墨西哥城213對母子對的數據。根據墨西哥早年生活接觸環境毒物(ELEMENT)方案,從1994年至2005年招募孕婦,並從那時起繼續關注婦女及其子女。

自來水和牙科產品已經在加拿大和美國的社區(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牛奶和食鹽)中進行了氟化處理,其使用量超過60年以防止蛀牙。近年來,關於水氟化安全性的激烈爭論 - 特別是對於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 - 促使研究人員探索這一問題並為國家飲用水標準提供證據。

研究小組 - 包括多倫多大學,約克大學,墨西哥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密歇根大學,印第安納大學,華盛頓大學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專家 - 從懷孕期間的母親和6至12歲的孩子那裡採集分析尿液樣本,以重建母親和孩子接觸氟化物的個人曝露程度。

研究人員隨後分析了尿液中氟化物的含量與兒童在各種測試中的相關表現,以及測量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症的問卷,並提供與ADHD相關的總體評分。對已知會影響神經發育的其他因素進行分析,例如出生時的孕齡,出生體重,出生順序,性別,產婦婚姻狀況,吸煙史,分娩年齡,教育程度,社會經濟狀況和鉛暴露。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產前暴露於氟化物的兒童更容易出現由父母報告的ADHD症狀。產前氟化物暴露與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和認知問題更強烈相關,但與多動症無關,”Bashash說。

這項研究證明懷孕期間尿氟水平較高與學齡兒童的智商和認知測試得分較低有關。

ADHD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影響所有學齡兒童的5%至9%。

“ADHD的症狀常常持續到成年期,並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損害,”約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Christine Till說。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種關聯背後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始制定預防策略以降低風險,”Till說,他也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另一個研究機構的孕婦樣本主要調查員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資助了這項研究。

參考文獻:

Environ Int. 2018 Oct 10;121(Pt 1):658-666. doi: 10.1016/j.envint.2018.09.017. 

Prenatal fluoride exposure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symptoms in children at 6-12 years of age in Mexico Cit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物濫用竟與情緒有關? 這些都是危險因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2018年11月2日 上午8:05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根據2018年4月發表於《臨床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疾患的病史,以及喝酒和吸食古柯鹼、安非他命,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藥物使用過量的風險因子。

研究:蓄意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病史

該研究由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進行,研究者以14至26歲參加物質濫用疾患治療方案的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為對象,共有200名患者參加,評估其101年1月至102年6月於「成癮治療中心」的初診資料,由接受過藥癮訓練的社工、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進行去識別化數據的回溯性分析,包括物質使用和精神病史的詳細資料。

研究發現,200名患者中有58名至少發生過一次服用過量的情形,其中36名患者,約62%為意外、18名約31%為蓄意,兩者皆曾發生的患者有4名,約7%,且有24名患者藥物服用過量次數不只一次;相較於單一物質使用疾患的患者,兩種以上的患者發生過量服用的機會為三倍以上,且蓄意者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科住院病史。結果顯示,過量服用的預測因子為酒精、古柯鹼和安非他命,精神方面則是飲食疾患、憂鬱和焦慮。

濫用藥物件數成長十倍 情緒問題是主因

根據臺灣食藥署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顯示,97年至106年國內濫用藥物件數自3.8萬增加超過12.3萬件;而2012年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也發現,重度憂鬱的青少年經過12週治療後,其中有效緩解症狀者濫用藥物比例僅有10%,治療未見成效者比率卻高達25%,顯示治療憂鬱症能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藥物濫用或者是過量大家都知道不好,但為何有些人就是執迷不悟?甚至一犯再犯,原因到底何在?

我偶爾會到外面做藥物濫用的演講,許多聽眾不是家人有藥物濫用問題不然就是自己有類似問題。我常常會問:為何人要吸毒(或藥物濫用)?說穿了,一定是吸毒帶來一些好處,讓當事人樂此不疲,但等到發現毒品幫忙的程度越來越低,其它因為成癮及吸毒導致的功能衰退與法律問題讓當事人動彈不得,往往為時已晚。

以營養醫學的研究,有甲基化偏低體質的人,往往容易出現物質濫用的問題,就是當事人藉由毒品或者藥物的使用提升甲基化而幫 助自己放鬆,穩定情緒,而且甲基化偏低的人,往往有自殺意念,因此這篇報導提到的藥物過量(意圖自殺)的風險提高便容易出現。這篇麻省總醫院的研究的物質濫用的分類,皆為中樞神經興奮劑為主,甲基化偏低的人在物質濫用的選項上,往往也是以興奮劑來提升甲基化反應而達到放鬆的效果。

藥物處理方向對,甲基化反應佳,當然可以減少物質濫用甚至過量的機會,然而是否會形成對藥物的依賴?甚至是物質以及藥物的雙重依賴?值得我們深思。透過營養醫學的檢測以及分子矯正的營養品調整,可以有效調整甲基化失衡,一樣能穩定情緒以及減少物質濫用風險,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營養的力量這本書的內容,裡面有詳盡的說明。

參考文獻:

Risk Factors for Overdose in Treatment-Seeking Youth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J Clin Psychiatry 2018;79(3):17m11678
10.4088/JCP.17m11678
 
https://www.psychiatrist.com/JCP/article/Pages/2018/v79n03/17m11678.asp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影響腦容量、記憶及認知能力 專家憂將導致大腦萎縮


上報
楊穎婷

2018年11月1日 下午7:09

美國《時代雜誌》(TIME)24日報導,壓力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害,根據《神經學》(Neurology)期刊最新研究發現,壓力同時也可能對大腦造成傷害。

這項新研究發現,該研究中皮質醇(cortisol)濃度最高的中年人的腦容量及認知功能皆低於濃度較低的人,而壓力可能是造成這個情況的罪魁禍首。

壓力影響腦容量、記憶及認知能力

皮質醇屬於壓力賀爾蒙,能夠維持身體正常運作,影響範圍包括新陳代謝、免疫能力和記憶形成等,當人體面臨壓力時,便會額外釋放皮質醇,導致整體濃度提高。

參與此研究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聖安東尼奧醫學中心(UT Health San Antonio)神經學博士思夏蒂(Sudha Seshadri)表示,雖然這項研究並未指出是否會導致大腦萎縮,但可能是成人年邁後認知能力下降的警訊。

該研究由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佛雷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中的2200多名平均48歲的成年人做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期8年,每人皆在研究最初完成包括記憶測驗、思考能力等心理測試,並於8年後二次測驗,除了提供研究人員抽血以檢測皮質醇濃度,也進行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並檢驗腦容量。

在針對年齡、健康資訊與測驗結果加以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皮質醇濃度上升與整體腦容量、記憶及認知能力降低存在關聯,但並無研究對象出現大腦萎縮現象。

減輕壓力有助於降低皮質醇

然而,由於這項研究屬於觀察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且研究人員僅在研究期間測量1次皮質醇在血液中的濃度,因此無法隨時得知濃度變化,以及每位研究對象的皮質醇平均濃度。

此外,大多數研究對像都是白人,並且生活在同一區域,因此這項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美國整體。

思夏蒂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壓力可能是大腦容量變化的原因,而研究中定義高皮質醇濃度的範圍,與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見的濃度一致,意即部分成年人皮質醇濃度偏高。

思夏蒂仍建議民眾盡可能放鬆身心,因為降低壓力有助於降低皮質醇濃度,而現今已被證實可以減輕壓力的活動包括冥想、運動、瑜伽、充足的睡眠,以及保持健康的社交生活。

思夏蒂也表示:「我們正在擴大研究生活中的預防措施與認知衰退及大腦萎縮之間的關聯。」

鄭醫師補充:

“皮質醇會影響許多不同的功能,因此充分研究內分泌濃度對大腦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醫學博士Justin B. Echouffo-Tcheugui說。“雖然其他研究已經檢查了皮質醇和記憶關聯,我們相信我們的大型社區研究是第一個針對中年人研究空腹血液皮質醇濃度和腦容量,以及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研究。”

Echouffo-Tcheugui博士指出,在任何症狀出現之前,該研究的中年參與者都發現了記憶力減退和大腦萎縮。他說,對於皮質醇濃度較高的人來說,減輕壓力的方法很重要,比如睡眠充足和適度運動。

“今天更快的生活節奏可能意味著更多的壓力,當我們受到壓力時,皮質醇濃度會增加,因為這是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Seshadri博士說。“當我們害怕時,當我們以任何方式受到威脅時,我們的皮質醇濃度會上升。這項研究增加了流行的智慧,即提醒我們減輕壓力永遠不會太早。”

根據年齡,性別,吸煙和體重指數等因素調整了調查結果。研究小組詢問APOE4是否是心血管疾病和阿茲海默病的遺傳風險因素,可能與較高的皮質醇水平有關。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想要了解自己皮質醇濃度是否過高有直接的血液檢查可直接量測。憂鬱症患者的皮質醇濃度往往偏高,慢性疲勞的患者則因為長期壓力而導致皮質醇濃度低下。

參考文獻:

Circulating cortisol and cognitive and structural brain measures
Justin B. Echouffo-TcheuguiSarah C. ConnerJayandra J. HimaliPauline MaillardCharles S. DeCarliAlexa S. BeiserRamachandran S. VasanSudha Seshadri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後能消愁?新研究:其實是酒精造成記憶錯亂


風向新聞
Kairos

2018年10月31日 上午11:44

很多人無論心情是否好壞,在一杯黃湯下肚後似乎會讓人短暫忘卻煩惱。但美國科學家最近的研究表明,那些讓人感覺輕鬆愉悅的回憶,不過是酒精所造成的記憶錯亂的現象罷了!

由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學者關恩(Karla Kaun)主導的研究發現,酒精能「暫時」改變人腦的記憶路徑,讓人先忘掉不好的回憶,只記得美好的事物。他說明,主要是因為酒精會綁架人腦中形成的記憶途徑,並改變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將注意集中在美好的時光上。因此有人說喝酒能解憂愁,那只是錯覺。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科學《Neuron》期刊上。

關恩指出,1杯酒大概能改變途徑約1小時,如果喝到3杯以上,持續的時間可達到24小時以上。除了酒精,像是古柯鹼、冰毒等都是神經毒,但她不解為何服用者只會記得美好、而非壞處,因此研究團隊也在實驗中探討了這些成癮物對記憶的影響,以及為何讓人成癮。

結果發現,酒精會影響生物體內的反應鏈下游名為「類多巴胺二」的受體(D2-like receptor),它在神經元上產生「感覺良好」的傳導蛋白質,直接影響到記憶編碼決定一段記憶是愉快還是糟糕的。

研究團隊透過果蠅發現,酒精會在生物體內造成連鎖反應,反應鏈下游有種名為「類多巴胺2」的受體(D2-like receptor),它會影響到記憶編碼,決定一段記憶是愉快還是令人厭惡。酒精造成的連鎖反應會改變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因此造成記憶錯亂。「我們也推測,這樣的結果也可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的成癮,但目前還沒深入研究這種情況」。

成癮專家也表示,喝酒帶來的忘卻煩惱只是暫時;事實上,酒精還可能使抑鬱情緒愈來愈嚴重,因為酒精本身也算是一種抑鬱劑。喝酒可以盡興,但別喝上癮。否則煩惱沒解決,還賠上身體健康,那可就得不償失了。(艾以琳/綜合報導)

鄭醫師補充:

酒精改變的效應是短暫的,等到酒精效應過去,借酒澆愁愁更愁。一旦酒精成癮,身體以及大腦接受損,要修復得花多更大的心力與時間來修復,得不償失。睡眠障礙以及憂鬱,建議大家千萬不要用酒來處理,否則往往是短期有效,長往往演變成難以處理的多重問題。

參考文獻:

 

 

 

Alcohol Activates Scabrous-Notch to Influence Associated Memories

 

Petruccelli, Emily et al.

DOI: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8.10.005

https://www.cell.com/neuron/pdfExtended/S0896-6273(18)30893-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醫療品質評比 台灣慢性病為什麼拿下難堪名次?


天下雜誌

2018年10月30日 上午10:38

文/黃惠如

幾個月前,發表了一份震撼台灣醫界的報告。醫學期刊《刺絡針》公布1990年至2015年全球醫療品質評比,台灣僅排名45名,落後鄰近的日本11名與韓國23名。向來以全民健保方便普及自豪的台灣,錯愕地面對難堪的名次。

這份評比,突顯台灣長期重急性醫療,輕慢性病照護的後果。

這份報告最高分為100分,而台灣被評為不及格和及格邊緣的,除了白血病與膽囊與膽管疾病外,都是慢性病:慢性腎臟病50分、糖尿病58分、高血壓性心臟病60分以及腦血管疾病(中風)63分。

參與這項研究的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專案助理研究員高志文指出,「台灣的危機不只是人口老化,而是慢性病化,」台灣的「慢性病化」是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的人愈來愈多,又沒有好好照顧,引發一堆併發症。

一講到洗腎就忍不住想多講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台灣尿毒症最大源頭是糖尿病。糖尿病的衛教、追蹤做得不徹底,導致台灣變成洗腎島。

「我們一直沾沾自喜把洗腎病人照顧得很好,但國際上的評比根本不看這些,洗腎了,生命品質就不會好,」李伯璋強調。

術後復健沒做好,重複掛急診

台灣2018年的失能人口將達109.6萬人,會有這麼多源源不斷的失能者需要照顧,根本原因之一是,上游的醫療長期「看病不看人」,一直把人推進長照的河裡。

台灣老了,醫療體系卻沒有因應。台灣的醫療分科太細,專科醫師自豪以高超技術治療專科的病,卻往往忽視或無暇顧及病人其他複雜的健康需求。

住院往往又是失能的起點。長輩手術成功了,出院後卻失能,背後原因往往是沒有適當的術後復健和照護不足。

舉例來說,台灣髖關節骨折手術技術是世界級水準。研究卻發現,病患因為跌倒而骨折後,術後三個月僅15.7%接受復健治療,術後一年內僅17%服用骨鬆藥物。結果就是,台灣髖關節骨折的老人術後一年後5%再度骨折,美國則是兩至三年後。

「再怎麼如火如荼地發展長照,也應付不了失速膨脹的失能人口,健保會比長照早一步耗竭,」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憂心忡忡提醒。

這些無法解決的高齡醫療問題都擠到急診來。靜夜劃破天空的救護車聲音,多半乘載了一位長輩送往急診。

一年多來,作家張曼娟為了父親,已經四次隨同救護車送急診了。從第一次的慌亂到現在已經可以在急診室一一取消接下來所有行程,鎮定而嚴謹,這是中年子女的共同必修課。

奇美醫院副院長林宏榮直白地講,在健保制度下,門診「三長兩短」,病人講一個症狀就多一顆藥,病人吃更多藥,問題就更多。最後老人精神混亂、虛弱,送到急診,若急診醫師檢查、打針就讓老人回家,台灣就永遠沒辦法面對高齡化對醫療的衝擊,重複進出醫院成為宿命。台灣老人平均每年去醫院27.7次,高得離譜

鄭醫師補充:

專業人員都知道,西醫的強項是急症及手術,至於慢性疾病的照護,若無完整的配套措施,在分科精細的西醫健保體系下,慢性疾病照護的醫療品質難以達到令人接受的水平。慢性疾病的根源若沒有根本正視即根本處理,最後就是數據與主訴的開藥控制,表面有控制,但患者的健康促進難有起色。說穿了,到底這樣的醫療模式到底是在製造(或者維持)患者人數或是幫助患者痊癒?這篇報導值得所有的人(包含專業人員)深思。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吃這些藥,間隔1小時才能喝咖啡 

  • 作者 : 宛家禾

 近年來咖啡館林立,咖啡儼然成為大人的國民飲料,既可提神醒腦,也有研究指出可以預防疾病。不過,如果你正在服藥,還是先確認一下藥物和咖啡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醫師建議,服這些藥的時候,至少間隔一小時,再喝咖啡。台灣大學醫學院外科名譽教授張金堅和澄清綜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蔡崇煌在新書《癮咖啡研究室》寫道,咖啡會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效降低或增強。一些藥物也有可能影響咖啡因的代謝,引起身體的不適。

張金堅和蔡崇煌在書中格外指出,在服用鎮定安眠藥、抗凝血劑和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的期間,若飲用咖啡會降低藥物的吸收率,從而影響藥效。

支氣管擴張劑在人體內的代謝途徑和咖啡因相同,如果兩者併用,會阻礙藥物的代謝,使藥品在血液中的濃度過高,藥物過度作用,會提高副作用的風險。

避孕藥則會使咖啡因在體內的代謝變慢,咖啡因無法順利排出會導致心跳加速、噁心、暈眩等症狀。

蔡崇煌提醒,有些人習慣在早上來杯咖啡提神醒腦,如果正在服藥,一定不能以咖啡配藥物服用。

此外,由於每種藥物的半衰期不同,蔡崇煌建議藥物和咖啡之間至少要間隔一小時以上,避免產生交互作用。

張金堅和蔡崇煌認為,可能與咖啡引起交互作用的藥物的清單如下:

藥品類│成分│理由

。普拿疼類止痛退燒藥│Acetaminophen│延緩普拿能清除率
。鎮定安眠藥│Bromazepam│降低藥效
。抗憂鬱藥│Fluvoxamine│降低咖啡因代謝率,引起失眠、心律不整
。精神疾病藥│Clozapine│增加副作用,引起低血壓、癲癇
。氣喘藥│Theophylline│增加藥物濃度,引起噁心、嘔吐、癲癇
。心律不整藥│Mexiltine│降低咖啡因代謝率,引起失眠
。胃藥│Cimetidine│增加咖啡因濃度及中樞神經刺激效果
。降血壓藥│Verapamil│降低咖啡因在肝臟的代謝、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抗凝血劑藥│Warfarin│降低抗凝血藥效果
。骨質疏鬆藥│Alendronate│降低藥效
。避孕藥│Etonogesterl│增加咖啡因濃度及中樞神經刺激效果
。抗黴菌藥│Terbinafine│增加咖啡因副作用,造成不安、頭痛、失眠、頻尿

(資料來源:《癮咖啡研究室》,原水文化出版)

鄭醫師提醒:

以上資料並非是有服用這些藥物的人都不能喝咖啡,而是最好錯開一小時,以免因為藥物代謝與咖啡代謝競爭而造成藥物代謝困難或者副作用加強而產生不適反應。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懷孕間隔時間太近存風險 不論產婦年齡

法新社 中文新聞

2018年10月30日 下午2:35

(法新社華盛頓29日電)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博士後研究員舒默斯(Laura Schummers)表示:「對所有年齡層的產婦而言,懷孕間隔時間太近存在風險。」

「我們發現,只有35歲以上的女性面臨產婦風險,而非年輕女性,但對20至34歲及35歲以上女性而言,產後短期內再懷孕將對嬰兒造成風險。」

舒默斯說,產後12或24個月再懷孕的風險值相似,「產後12到18個月再懷孕的風險則再下滑一點點」。

兩次妊娠間隔時間是指前一胎產後與懷上下一胎的時距。對35歲以上女性而言,若在產後3、6或9個月後懷孕,將面臨最高的產前併發症風險。

對嬰兒而言,無論母親年齡為何,風險都會隨著兩次妊娠間隔時間過短而增加。嬰兒可能胎死腹中、出生後第一年便夭折、出生時體重過輕或早產等。根據這15 萬份懷孕紀錄,約有2%的嬰兒受到妊娠間隔過短影響。

鄭醫師補充:

本項研究詳細的數字如下:

35歲以上的女性在產前6個月懷孕後,產婦死亡率或嚴重發病率的風險為1.2%。 

但是,當新媽媽在懷孕期間等待18個月時,風險降至0.5%。 

在懷孕期間達6個月差距的年輕女性其自發性早產的風險為8.5%。  

對於生產間隔達18個月的同一年齡組的女性,風險降至3.7%。 

“對於許多女性來說,實現最佳的一年間隔應該是可行的,並且顯然值得降低並發症風險”,UBC副教授Wendy Norman博士說。 

簡單來說,每一胎至少隔一年,比較不會對自己嬰兒造成健康風險。有親餵寶寶的母親,在哺乳期因為泌乳激素分泌(當然哺乳期也要夠長),比較不會在短時間懷孕。

參考文獻:

Schummers L, Hutcheon JA, Hernandez-Diaz S, et al. Association of Short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With Pregnancy Outcomes According to Maternal Age.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9, 2018.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8.4696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70819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是主要的睡眠問題之一,一般人群的估計患病率為10%至15%,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為30%至60%。此外,失眠經常與多種精神疾病共同發生,包括憂鬱症和厭食症。用於治療失眠的最廣泛處方的藥劑是苯二氮卓類和非苯二氮卓類,它們是中樞神經系統抑製劑,其增強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的信號傳導。然而,這些藥物衍生各種不良反應的困擾,包括肌肉鬆弛,反彈性失眠,食慾改變,次日鎮靜,認知障礙,記性變差以及藥物耐受性和依賴性的發展。一篇新論文於2018年10月15日發表在“ 神經藥理學 ”雜誌上發現增強腺苷A2A受體的內源性信號傳導可能是治療失眠的另一種策略。

長期以來已知腺苷在相對能量缺乏狀態時,可以通過腺苷受體誘導睡眠。儘管腺苷A2A受體致效劑強烈誘導睡眠,但它們的不良心血管作用阻礙了它們用於治療睡眠障礙的應用。筑波大學國際綜合睡眠醫學研究所(WPI-IIIS)的研究人員成功地確定了第一個腺苷A2A受體的正向變構調節劑,並驗證增強A2A受體信號誘導的睡眠與自然睡眠(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難以區分。因為它的特點是緩慢和高壓腦波,而不影響心血管功能。正向變構調節劑可能引起選擇性生理A2A受體反應,因為,與A2A受體致效劑相反,其作用僅限於腺苷釋放的時間和地點。“我們相信A2A受體的變構調節劑可以幫助有睡眠問題的人入睡”,該論文的第一作者Mustafa Korkutata說。

儘管小鼠是最常用的人類疾病模型生物,但是小鼠的結果通常並不總是可靠地預測人類研究結果。因此,“在生產用於治療人類失眠症的新藥物方面仍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但我們相信,我們的發現將解開下一代安眠藥的發展。” 藥物化學家Tsuyoshi Saitoh博士解釋說,他是該論文的另一位主要作者。

這篇報導提到的腺苷受體,就是咖啡能提神作用的受體,咖啡相反,是腺苷的競爭抑制劑。如果這種機制的藥物能夠發展出來,相對於現行的安眠藥而言,療效的提升以及副作用和耐受性的降低,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 Mustafa Korkutata, Tsuyoshi Saitoh, Yoan Cherasse, Shuji Ioka, Feng Duo, Rujie Qin, Nobuyuki Murakoshi, Shinya Fujii, Xuzhao Zhou, Fumihiro Sugiyama, Jiang-Fan Chen, Hidetoshi Kumagai, Hiroshi Nagase, Michael Lazarus. Enhancing endogenous adenosine A2A receptor signaling induces slow-wave sleep without affecting body temperature and cardiovascular functionNeuropharmacology, 2019; 144: 122 DOI: 10.1016/j.neuropharm.2018.10.0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房,丘疹和月經,毛髮生長在以前沒有的地方,以及不可預測的情緒波動,這在青春期之前是不會出現的。歡迎來到青春期,對於大多數女孩來說,當她們大約十歲或十一歲 - 甚至更早報到 - 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乙醯氨酚(大家熟知的普拿疼)止痛藥(在丹麥以Panodil,Pinex或Pamol等名稱出售)周數越長,女兒進入青春期的時間越早,奧胡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了這一點。

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懷孕期間鎮痛藥對乙醯氨酚的攝入量與女孩和青春期男孩的發育之間的相關性,剛剛發表在國際期刊“ 美國流行病學雜誌

“我們發現了'劑量 - 反應'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懷孕期間使用乙醯氨酚的周數越多,女孩的青春期越早,但男孩的青春期不受影響,”奧胡斯大學公共衛生系的博士生,這項研究的幕後推手Andreas Ernst說。

該研究的分析根據於丹麥(BSIG.dk)中最大的生育後的春春期資料庫。一組約100,000名婦女在懷孕期間提供了三次使用乙醯氨酚的詳細訊息。這些母親在2000年至2003年期間共生育了15,822名兒童,7,697名男孩和8,125名女孩,從11歲起進入青春期,每六個月進行一次問卷調查,了解其發展的幾個不同面相。

青春期早到了

該研究表明,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止痛藥超過12週,女孩平均在一個半和三個月之前進入青春期

“雖然進入青春期一個半月到三個月前可能看起來不重要,但在懷孕期間經常使用乙醯氨酚時,我們的研究結果應該讓人們注意到。我們的研究結果不是要改變目前的醫療處置建議,但懷孕期間乙醯氨酚作為“安全無害的選擇”的看法應該受到挑戰,“Andreas Ernst解釋說。

在世界範圍內,對乙醯氨酚的平均消費量一直在增加,研究表明,超過50%的孕婦在懷孕期間至少使用一次含有乙醯氨酚的止痛藥。

“由於青春期提早發育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睾丸和乳腺癌等嚴重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因此確定青春期提早發育的可能原因非常重要,這樣我們才能預防這種發展。 ,“安德烈亞斯恩斯特說。

參考文獻:

  1. Andreas Ernst, Nis Brix, Lea L B Lauridsen, Jørn Olsen, Erik T Parner, Zeyan Liew, Lars H Olsen, Cecilia H Ramlau-Hansen. Acetaminophen (Paracetamol) Exposure During Pregnancy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in Boys and Girls From a Nationwide Puberty Cohort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8; DOI: 10.1093/aje/kwy19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海默症併發妄想 照護3步驟

 

 

2018年10月19日 上午9:40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爸爸晚上不睡覺,堅持起床趕走蜘蛛,可是地上明明沒有蜘蛛?」「媽媽堅持不吃看護拿的藥,認為看護想要毒死她,並搶她老公。」醫師提醒,阿茲海默症中後期的精神行為異常,最令照顧者困擾。

阿茲海默氏失智症中後期 妄想症狀令照護者困擾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朱政一表示,所有失智症中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程進入中後期時,最令照顧者困擾的就是精神行為異常,最常見的是妄想,占了40%;其次是幻覺、激動、焦慮、憂鬱、淡漠、甚至性騷擾行為等。

阿茲海默症照護重點3步驟

精神行為異常如果沒有受到妥善照護,常常讓照顧者挫折崩潰,甚至會使個案因併發症加速死亡。醫師面對合併嚴重精神行為異常的失智個案時,首先會想辦法釐清造成個案混亂的誘因,協助家屬逐一解決病人問題並且輔以藥物控制。,除了定期就醫,配合醫師的專業診察治療外,照顧者可以實行以下提供3步驟的「非藥物治療」:

1) 知己知彼/

照顧者需要認識與了解失智症的病程,做好心理準備並事先告知周遭親友,長輩生病了,請多多包涵。可以減少許多家庭及社交生活的衝突。

2) 朝九晚五/

照顧者觀察長輩的作息,並設定規則行程,譬如練習做簡單家事、玩動腦遊戲、少量多餐進食、每日運動30分鐘、維持社交行為、學習音樂美勞、練習自我照顧(拿湯匙吃飯、穿外套)、欣賞懷舊照片或音樂。

3) 趨吉避凶/

如果觀察到有某些人、事、物,總是讓個案變得激動,請暫時隔離會誘發情緒行為異常的人事物。

微笑簡單回應 引導分散注意力

朱政一醫師提醒,有時候長輩會堅持要求做某件事,照顧者可以試著陪伴個案出門繞一繞,常常過一會兒,個案也忘記當初堅持的事情,情緒也會平靜許多。當個案說出不正確或者不可思議的話語時,請不要嘗試糾正個案,甚至取笑個案。我們只要目光維持和個案相同高度,微笑著簡單回應個案,接著引導個案注意其他有趣的活動或者食物,就可以讓原本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場面瞬間改觀。

照顧重度失智症個案,本來就不容易,照顧者可嘗試看看以上3步驟。照顧者也可以加入失智照顧團體,透過分享經驗,也許還會發現其他更棒的照顧技巧。透過建立互助網絡,相信會讓照顧者以及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鄭醫師補充:

當我們談到失智症患者除本身記憶力減退以及認知功能退化外,合併出現情緒、行為、妄想以及衝動控制等狀況,這就是行為與心理症狀.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以下稍微說明一下BPSD的臨床分類: 

情緒—憂鬱,焦慮,躁症,易怒 
行為自言自語,反覆衝動或持續行為,遊走,   不適切行為,坐立不安,傷人或自傷, 
認知功能 —被偷妄想,錯認妄想,忌妒妄想,被害 妄想,宗教妄想,反覆固著的想法(不尋常 內容的想法或妄想),虛談現象,答非所問,  聽幻覺,視幻覺,觸幻覺,嗅幻覺

 

•動機以及衝動控制 —不想動或低動機,失眠或嗜睡,暴食,厭食 或胃口差(食慾高或低),體重減輕,性慾過高 或不適切的性行為

 

一般而言,失智症患者出現BPSD的症狀,臨床出現率達70%,醫療建議必須積極處理,然而藥物對大部分的BPSD患者治療反應效果不佳,大家熟知的非藥物療法,大多是音樂治療以及芳香療法或者懷舊治療,這些療法效果不一,滿意度也難盡如人意:

http://www.fma.org.tw/2013/E-2-4.html

近日,我在診所收治兩位失智症患者,其中一位的家屬,還在專門的抗衰老診所擔任資深的醫療顧問,另外一位則是到醫院看診服藥之後,出現嗜睡,精神難集中,家人無法照顧,考慮送慢性療養機構。兩位患者由家人陪同來看診,透過營養醫學的評估、相關營養的補充以及減少精神科用藥,患者在兩到四週可以觀察到BPSD核心症狀明顯改善。其中有一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記憶力甚至明顯提升。建議失智症患者若是出現BPSD的狀況,不妨透過營養醫學的實際做法來輔助改善。許多失智症患者的BPSD的症狀,其實來自於身體營養缺失、氧化壓力負擔、能量產生障礙以及賀爾蒙失調等等。這些都可以透過相關營養醫學檢測來了解以及配套作法直接改善。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抗生素會攻擊心臟 益生菌可緩解

楊文君

2018年10月18日 上午11:04

中研院今天(18日)指出,生醫所的研究團隊證實,濫用抗生素將導致腸道菌相失衡,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修復功能,使心肌梗塞的死亡機率大幅提高;但同時,研究團隊也發現,若結合「乳酸益生菌療法」,可望提高心臟受損後的修復功能。此研究也登上10月8日的國際期刊《循環》(Circulation)。

抗生素是對付病毒、細菌的利器,很多人生病的時候都曾經服用抗生素,但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團隊發現,濫用抗生素將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謝清河指出,他們用抗生素清除小鼠腸道細菌後,發現小鼠死亡機率大幅提升,且多數是死於心臟破裂,關鍵是缺少了腸道細菌的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他說:『(原音)我們利用比較強的抗生素把牠腸胃道細菌都摧毀掉之後,這個動物萬一發生心肌梗塞,100%會死亡;如果我們摧毀掉這些腸胃道的菌落的一半,或是四分之一,死亡率就會跟著等比例的減少。』

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若結合目前盛行的「乳酸益生菌療法」,將能對抗生素的侵襲,提高心臟受損後的修復功能。謝清河說:『(原音)我們也發現,如果把這些有心肌梗塞,乳酸菌不見的這些動物,補充給牠乳酸菌,就可以增加心臟的功能,幫助心臟的修復。』

謝清河強調,這項研究不是說抗生素都不能用,而是若非必要,就建議不要使用;而益生菌治療可促進心肌修復,未來將進一步驗證人體檢體與開發新療法。

鄭醫師補充:

很難想像使用抗生素竟然會增加心肌梗塞的死亡風險,一旦了解腸道菌叢失衡竟然會引發身體無法製造短鏈脂肪酸,進而無法幫助心肌梗塞修復,而增加死亡率,請大家真的萬不得已必須使用抗生素時,務必另外搭配益生菌的使用,進而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風險。

腸道菌叢平衡非常重要,請大家切勿輕忽。

參考文獻:

Loss of Gut Microbiota Alters Immune System Composition and Cripples Post-Infarction Cardiac Repair

Originally publishedCirculation. 2018;0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523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過敏吃魚油補ω-3有幫助嗎?4類人食用前要注意,這樣吃更安心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8年10月12日 上午9:45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您也是早晚咳嗽、噴嚏停不了?動不動就眼睛癢、皮膚癢的過敏一族嗎?日前冰島大學發表於《歐洲過敏和臨床免疫學會》(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一篇論文就指出,研究發現嬰幼兒適度補充魚油,有助於減少食物過敏的發生率。而此一研究發表,也讓許多民眾不禁想問,抗過敏吃魚油,補充Omage-3真的有幫助嗎?

吃魚油能降低過敏發生率?Omage-3不飽和脂肪有助抑制發炎

根據台灣氣喘衛教學的調查顯示,全台有7成人口有過敏問題,相當驚人!尤其是,秋冬季節轉化之際,受到氣溫、風向改變,導致空污變多的影響,更易誘發上述過敏症狀發生。因此,如何有效舒緩、減輕過敏不適,降低其發生頻率,自然也就成為許多民眾日常生活保養的一大課題。

到底服用魚油,對於緩解過敏症狀有沒有幫助呢?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營養科黃楀軒營養師表示,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其實魚油就是取自魚類體內的油脂,通常含有豐富的EPA、DHA等Omage-3不飽和脂肪酸。

而Omage-3不飽和脂肪酸,和易加遽身體發炎反應產生的Omage-6不飽和脂肪酸因結構相似的關係,因此在人體代謝中,會相互競爭、使用同一酵素。一旦Omega-6過剩,這些酵素便會被佔用,使Omega-3無法順利變成對人體有益的EPA跟DHA成分。

可偏偏現代人受到飲食西化、精緻化影響,日常飲食往往攝取過多易導致人體發炎的Omage-6脂肪酸。所以如果民眾能在日常飲食中,攝取適量Omage-3脂肪酸,並同時減少Omage-6脂肪酸的攝取量:自然多少能輔助達到抑制、避免身體持續產生發炎反應的作用。

因此,以客觀角度來討論,改變不當的致發炎飲食習慣,降低Omage-6脂肪酸的攝取;適度食用魚油補充Omage-3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身體免疫機制因過敏原入侵、誘發身體出現發炎症狀的一連串反應,確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魚油≠萬靈丹,僅有保健功效 Omage-3每日不逾3公克

不過,黃楀軒營養師也提醒,即便魚油中富含的Omage-3有上述益處,但畢竟魚油不是藥品,更不是仙丹,僅是補充性營養素的一種,最多只能發揮保健功效。再加上,雖然目前國內外對於想要服用魚油緩解、改善過敏症狀的研究相當多;可偏偏這類研究難以排除個人體質及其他攝入食物的影響;且都不屬於大規模的研究、結論也不統一。

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在魚油補充上應適量為宜,切勿誤信其有治療效果、過度攝取。至於使用量上,由於台灣政府單位沒有明確的數據,因此臨床上建議民眾補充、攝取時,參考美國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指示,Omage-3脂肪酸每日攝取量達1公克,最多不超過3公克的劑量即足夠。且由於魚油屬於油脂(脂肪)的一種,若民眾要補充,建議最好在飯後服用,更有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可偏偏現代人受到飲食西化、精緻化影響,日常飲食往往攝取過多易導致人體發炎的Omage-6脂肪酸。所以如果民眾能在日常飲食中,攝取適量Omage-3脂肪酸,並同時減少Omage-6脂肪酸的攝取量:自然多少能輔助達到抑制、避免身體持續產生發炎反應的作用。

因此,以客觀角度來討論,改變不當的致發炎飲食習慣,降低Omage-6脂肪酸的攝取;適度食用魚油補充Omage-3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身體免疫機制因過敏原入侵、誘發身體出現發炎症狀的一連串反應,確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服用魚油恐影響血液凝結 這4類人使用前要當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魚油具有稀釋血液、影響血液凝結的效果。因此,臨床上不建議有特殊疾病病史及下列4類狀況的朋友,在未諮詢醫師、藥師意見下自行濫服:

 第1類/有凝血功能不全問題者:

 魚油會稀釋血液、影響血液凝結,為避免受傷後傷口不易癒合、復原。所以建議有凝血功能不全問題者,例如,血友病病友要忌服魚油。

 第2類/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民眾:

 因魚油會和有抗血液凝結效果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故患有肺栓塞、血栓型中風、心律不整、心臟病等疾病,需要服用阿斯匹林等抗凝血藥物的病友,也不建議使用魚油,以免影響藥效、導致病情惡化而不自知。

 第3類/近期有拔牙需求者:

 除此之外,為避免影響凝血功能、增加出血機率。有拔牙、植牙需求的朋友,在術前1~2周前也建議停用魚油為佳。而拔牙後也應視傷口復原狀況,經醫師許可後再吃。

 第4類/即將臨盆的孕產婦:

 最重要的是,孕期間有不正常出血、需要安胎的孕媽咪,或是鄰近預產期的婦女,更要避免服用魚油補充劑,才不會導致生產時大出血、傷口不易癒合的情況發生。

想補充Omage-3不飽和脂肪酸?除了魚油,這樣吃也有幫助

除了上述族群不宜亂吃魚油補充劑外,黃楀軒營養師也提到,其實除了服用魚油補充劑外。想要補充DHA、EPA等Omage-3不飽和脂肪酸,日常生活中養成每週1~2次,將蛋白質攝取來源從肉類換成魚類。

譬如,每100公克含有4000毫克DHA、2000毫克EPA的鯖魚。或是,每100公克含有3000毫克DHA、1500毫克EPA的秋刀魚;甚至中西式料理都能取得的鮭魚,都是很好的替換補充選擇。

至於茹素的朋友,則建議可適度食用含有次亞麻油酸(ALA)成分的亞麻仁、亞麻仁籽油,雖然其轉化為DHA、EPA的效率沒有那麼高,但也是不錯的選擇。或是,多食用富含DHA的海藻類食物,也是另一補充來源。

鄭醫師補充:

 茹素的朋友,除了亞麻仁油外以及海藻油外,還可以透過核桃油、芥花油或者是印加果油來補充ω-3。關於印加果油富含ω-3的相關資料請參考:

Characteriz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of a novel vegetable source of omega-3 fatty acids, sacha inchi (Plukenetia volubilis L.) oil

參考文獻:

Clausen M, Jonasson K, Keil T, Beyer K, Sigurdardottir ST. Fish oil in infancy protects against food allergy in Iceland—Results from a birth cohort studyAllergy2018;73:1305–1312. https://doi.org/10.1111/all.1338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持好肌力 多吃這個食物就對了

 
Kairos

2018年10月15日 下午7:26

隨著年齡老化,肌力跟著下降,有部分報告指出肌力好壞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臟病等風險高低有關係。維持好的肌力,年老時較能避免久病臥床等諸多問題。攝取優質蛋白質並定期運動可有助鍛鍊肌力,除此之外,有研究指出,蔬果類富含抗氧化物質,有助維持肌力,尤其「番茄」內含的茄紅素,可能具有降低肌力衰退的功效,不妨多吃。

根據日本肌肉減少症專門醫師若林秀隆指出,每個人在20歲左右的肌肉量是決定其年老時肌力的關鍵,且在20歲左右的肌肉量是高峰,接下來到30歲便開始下降。因此,在年輕時儲存愈多的肌肉量,到老時肌肉量即使退化,也仍保有一定程度。

相反地,若年輕時肌肉量就已不足,則可能會提早發生「肌肉減少症」。例如,有些愛美的女性怕胖、過度減肥,造成營養不足,若運動量也少則即使看起來瘦,但體內卻是脂肪量多、肌肉量少,未來年老時將可能比其他人有更多健康問題發生。

根據《日本流行病學會期刊》一篇研究針對蔬菜的攝取狀況和握力下降的關聯性進行探討,發現若攝取「番茄」量愈多的人,較沒有握力下降的情況。這結果推測是和番茄中的一種抗氧化物「茄紅素」有關,茄紅素可能具有保護肌力下降的效果,因此,專家建議,沒事不妨多吃番茄,維持好肌力。

(蒲孝如/綜合報導)

鄭醫師補充:

一般我們熟知的肌力加強保養營養補充,不外乎透過支鏈胺基酸、酪蛋白、香蕉以及起司等等來加強,這篇日本研究建議大家可以透過番茄的茄紅素來強化肌力,建議大家可以透過阻力訓練配合營養補充雙管齊下,達到效果。

參考文獻:

High Tomato and Tomato Product Consumption is Protective Against the Decline in Handgrip Strength Among Japanese Adults: The Oroshisho Study
 
2018 Volume 28 Issue 9 Pages 397-40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你可以做三件事來保護你的大腦免於記憶喪失

 

 

崔嫻

2018年10月16日 上午9:50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崔嫻編譯

 僅僅因為你年輕並不意味著你將來就不應該關心癡呆症。 變老是件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癡呆症發作的時候。全世界有5000多萬人患有這種疾病,隨著這一數字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面臨患癡呆症的風險。

 沒有人想看到自己的記憶力變差,或者出現癡呆症帶來的其他症狀,比如難以完成日常任務或情緒變化。但是,如果你現在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助改善你的大腦健康,降低你日後患癡呆症和其他腦部疾病的風險,那又該怎麼辦呢?

 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沒有定論,但是專家們說,如果對一些特定的行為進行仔細的觀察,這是可能的。以下是一些能讓你更好地控制未來大腦健康的主要方法:

 保持體力活動

 下次你想放棄鍛煉的時候,找一些動力來保持你未來的記憶完好無損。研究表明,體育鍛煉不僅對你的身體有好處,對你的大腦也有好處——即使是每天步行20分鐘這樣簡單的事情。

運動對大腦健康的影響有很多原因。除了預防中風和支持心臟和血管的健康外,人們相信運動可能會增加大腦中新的神經元和突觸連接的產生,尤其是在海馬區。海馬體是重要的因為它是你大腦學習和記憶的中心區域,也是阿爾茲海默氏症和其他形式的癡呆症最先受損的大腦區域之一。

 此外,對老鼠的研究表明,運動可能在減少大腦中-澱粉樣蛋白的數量方面起作用。這些蛋白質是阿爾茲海默氏症患者大腦中異常積累的斑塊的主要成分。馬克·阿爾伯斯(Mark Albers)是美國大眾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所(MassGeneral Institute for neurodisease)的神經學助理教授。羅納德彼得森(Ronald Petersen)是梅奧診所阿爾茲海默病研究中心(Mayo Clinic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Center)的醫生和主任。彼得森說:“我認為,就整體腦健康甚至生活品質而言,這些活動都是有益的。”

 讓你的大腦忙碌起來

就像一個懶惰的身體很少對你的整體健康有好處一樣,一個懶惰的頭腦也是如此。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想讓大腦保持忙碌和活躍。阿爾伯斯說,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是保持社會聯繫並參與智力活動,這兩種方式都有助於“在大腦的相關區域形成新的聯繫,而老年癡呆症進程正在侵蝕這些聯繫”阿爾伯斯說。

保持社交可以採取多種形式,無論是定期和朋友喝咖啡,出去參加聚會,還是招待一群你親近的人。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社交孤立是癡呆症的一個風險因素。

同樣地,閱讀、腦力遊戲和其他智力追求(現在是學習新語言的最佳時機!)也可能對你有好處。研究表明,這些活動可能在減緩或延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方面發揮作用。在這個區域保持你的大腦健康很有可能,阿爾伯斯說,如果你不把它當成一件苦差事,而是把它當成一種保持好奇心、追求你喜歡的話題和活動的方式,就會變得更容易。

阿爾伯斯說:“我建議我的病人參加一些與你情感相關的活動,比如閱讀有關園藝的書籍,每年種一到兩棵新植物。

與許多涉及大腦健康和衰老的研究一樣,這裏的研究仍有一點推測性。但據認為,這些活動可能在豐富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中發揮作用,也被稱為突觸連接,彼得森說。這些聯繫對健康的大腦功能和幫助我們形成記憶至關重要。

健康飲食

這並不奇怪,但它值得反覆強調。研究表明,合理飲食對身體的各個方面都有好處,包括大腦。你最好的選擇是一種有益於心臟健康的地中海式飲食,包括魚、新鮮水果和蔬菜、全穀物、橄欖油、堅果和其他類型的健康脂肪,以及減少肉類和乳製品的攝入。阿爾伯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進食方式與更好的記憶和認知結果有關。地中海式飲食可能有益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是一種控制中年高血壓的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可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和衰老的風險

最終,你可以控制你未來的健康,不認為衰老是以後會發生的事情。相反,現在就積極面對你的幸福。

彼得森說,人們應該像思考心血管健康一樣思考認知健康和衰老問題。你的生活習慣可以預防或延緩大腦相關疾病的發展和衰退。癡呆症並不總是變老的必然結果。
“在很多這些因素上,這些數據都不是硬性的,但我認為,人們參與其中的一些因素越多,他們越有可能更積極地經歷衰老,生活品質也越好。

鄭醫師補充:

這些建議不只是可以預防失智,也可以預防憂鬱。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二:一是對心臟有益處的對大腦也有益,二是用進廢退。

如果可以加入一項,我會建議大家每天適時地讓大腦休息,所謂的大腦休息,主要是透過感覺(例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的使用,讓大腦可以放鬆。

參考文獻:

https://www.huffpost.co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理人類學期刊(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於今年4月發表以六個年輕的韓國男性為研究對象,發現入睡的速度與身體核心溫度降低的快慢有關。當人們穿上襪子變得暖和,大腦會察覺身體平均溫度升高,於是將血液從身體核心導到末梢如腳底,以平衡體內溫度。一旦身體核心開始降溫,人會隨之昏昏欲睡。

的確,要進入深睡期,核心體溫一定要下降。然而這項研究有一個前提:在冷的環境下。若是已經是炎炎夏季了,不建議用這種方式,否則可能感覺更熱更難入睡。

有些人天生比較怕熱,即便是冷天也不必穿太多亦不覺得冷,穿襪子助眠對他們可能就不適合,相反的,怕冷的人倒是可以用這種穿襪子的方式來嘗試助眠。

參考文獻:

 

Effects of feet warming using bed socks on sleep quality and thermoregulatory responses in a coo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2018, Volume 37, Number 1, Page 1

 

Yelin Ko, Joo-Young Le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