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用藥物的治療 (5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990年一篇刊登於《腸道》期刊(Gut)研究發現,約有29%受訪者喝咖啡後,20分鐘內就會有便意。

研究員原以為是咖啡因作祟,但奇怪的是,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例如茶類、汽水等,卻不會加速腸胃蠕動。

科學家布朗(S.R. Brown)後來發現,喝咖啡會產生便意,是咖啡裡一種「未知成分」促進胃部「胃泌素」分泌,加速乙狀結腸蠕動導致。早上起床空腹喝,腸胃蠕動現象最明顯,而腸躁症患者、女性也比較容易受咖啡刺激。

有便秘的困擾,建議大家不妨在適當時間,透過喝好的咖啡來幫助排便。

參考文獻:

Brown SR, Cann PA, Read NW. Effect of coffee on distal colon function. Gut. 1990;31(4):450-45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3784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咖啡失去效用,還有4個方法可以提神

Knowing
余宗翰
2017年10月25日 下午3:00

在「責任制」盛行的台灣職場,藉以提神的咖啡已是許多人的必備飲品;但物極必反,如果時常喝咖啡提神,咖啡因的效用會慢慢減低。以往喝一杯咖啡就能有效振奮精神,結果越喝越多,攝入過多的咖啡因導致骨質疏鬆等問題,損耗自己的健康。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不透過咖啡因來提神呢?以下提供4個有效的方法。

看貓咪影片

近年美國研究發現,看貓咪影片,甚至靜態的貓咪圖片都能讓人提神。觀看貓咪影片可以增加腦中的催產素,而催產素能提振心情、降低憂慮感,進而讓人回復精力。

 喝水

 適時地補充水分能解決人們偶爾因為脫水而造成的疲勞感。人只要失去2%~3%的水分就會感到口渴,而僅僅失去1%就可能造成心理層面的影響。這是因為血液運送氧氣、蛋白質等重要物質來維持生理機能,而血液的主要構成物就是水分。人只要脫水就會心跳加快、感到壓力,自然容易感到疲勞。

做個按摩舒壓

昏昏欲睡時,只要按壓後頸與兩肩,或是簡單搓摩一下頭部、太陽穴,各個部位大約按壓5~10分鐘就能有效驅走睡意。但注意別按太大力,以免造成肌肉發炎等負作用;一般只要按至出現痠、脹、麻的感覺就好了。

 旁若無人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上述的方法都沒效,又不想靠咖啡因提神,可以試著站起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跳舞、畫畫;或聽自己喜歡的歌;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腦中會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令人心情愉悅的物質,可有效提神。尤其是大膽地在大庭廣眾之下哼歌、跳舞,更能增加提神效果。

 最好還是補個眠

 上述的方法都是救急方,但睡眠債能不欠就別欠;如果任何方法都無法驅逐睡意,最好還是去睡個覺。很多人以為睡眠債可以在假日時「睡回來」,事實上那樣可能會打亂生理時鐘,造成反效果。睡眠債無法「一次還清」,而是每天比所需睡眠時間多睡一點,慢慢地補回來。

鄭醫師補充:

如果時間允許,我建議休息是最好的方式。因為身體累了,就是提醒我們需要休息。至於喝水、按摩或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應該多少有幫助。至於看有趣的貓影片,是否可以提神?大家不妨試試。至少研究告訴我們觀賞有趣的貓影片,可以提昇催產素的分泌,也有助於放鬆以及提神。催產素又稱愛的賀爾蒙或者擁抱荷爾蒙,提醒我們被愛,可提神醒腦又能放鬆。

原文參考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3210219/Forget-coffee-CAT-VIDEOS-best-way-body-boost-Chemists-reveal-stay-alert-without-caffeine.html

連結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EQBURrPow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衛生部門:病人需要的是休息而非抗生素

風傳媒
BBC中文網 詹姆斯·加拉格爾 BBC衛生科學記者
2017年10月24日 上午10:47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 PHE)公布指,目前有多達五分一處方抗生素的個案,均沒有必要動用抗生素。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指出,很多病症其實可以自行康復。這些病人需要的是回家多多休息。

濫用抗生素將會助長抗藥性細菌或病毒,令傳染病更難處理。

署方強調,在遏止感染方面,病人自身也有事可為。

 

據估算:

  • 英格蘭每年有5000人死於抗藥性傳染病感染
  • 每十宗血流大腸桿菌感染症中,有四宗無法以一般抗生素治癒
  • 到2050年,抗藥性傳染病造成的死亡人將多於癌症

在醫治敗血症、肺炎、細菌性腦膜炎等嚴重傳染病時,抗生素不可或缺,但不是所有傳染病均須用上抗生素。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指出,咳嗽、支氣管炎這些問題,最多三個星期就會自行痊癒,使用抗生素只會加快一至兩日。

該署醫務總監保羅·考斯福德教授(Prof Paul Cosford)向BBC表示:「在一般情況中,我們不常需要用上抗生素。」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時會受到感染,但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已經足以應付。

考斯福德教授指,病人求醫時,不應假定醫生應該處方抗生素給自己。如果患上一般的傳染病,病人可以做的是:

  • 多多休息
  • 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等止痛藥
  • 多喝液體

考斯福德教授說:「什麼時候才需要開出抗生素,醫生們有能力判斷。事實上,在沒有需要時服用抗生素,會令你更容易在接下來數個月,感染該款抗生素對付不了的傳染病。」

倡議組織「別令抗生素無效」(Keep Antibiotics Working)致力向病人派發單張,解釋一般傳染病需要多少時間痊癒,以及簡介嚴重傳染病的症狀。

「世界末日」?

現時,傳染病細菌越來越「狡猾」,即使用上抗生素也不能將它們殺死。目前已發現能夠抗衡所有抗生素的致命細菌,並已出現死亡個案。

英國政府醫療總監戴維斯教授(Professor Dame Sally Davies)警告,長此下去,人類將面對「抗生素末日」。

抗生素變得無效的話,不但會令傳染病更難治好,其他醫療程序如剖腹產子及個別癌症療程,均會變得過份危險而無法進行。

抗藥性較高的傳染病細菌,會送往位於北倫敦的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實驗室研究。

實驗室抗藥性研究部門主管尼爾·伍德福德教授(Prof Neil Woodford)說,目前效用最強的抗生素,如碳青霉烯類抗生素(carbapenems),失效的情況越來越頻繁。

伍德福德教授向BBC表示:「2005-2007年那段時間,抗生素無法殺死細菌的個案,每年只有2-4宗。」

「去年,抗生素無效的個案,已證實超過2000宗。」

鄭醫師補充:

何謂抗生素的不當使用,就是沒有確定是細菌感染引發的身體狀況便貿然使用抗生素,由於細菌本身會因為抗生素的使用而導致抗藥性,而且抗藥性會藉由細菌本身的傳遞,導致抗生素治療無效,因此沒有確認是細菌感染引發的身體狀況,最好把抗生素束之高閣,以免有天需要時方恨過去抗生素的輕易使用導致失效而無力回天。

這篇報導真的非常重要。也請大家平時在看診時,跟醫師確認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服用抗生素,尤其是感冒,十之八九根本不須抗生素的使用,然而抗生素的處方在感冒患者上卻屢見不鮮,這其實隱含重大的健康危機,專業醫師其實都知道。

整合療法透過營養補充也能幫助身體提高對抗病毒以及細菌的感染,建議大家要改善免疫力,不妨多參考整合醫學的觀念以及實際做法。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5007715/Patients-urged-stop-nagging-GPs-antibiotics.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D過低與多發性硬化症風險上升有關

 

華人健康網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10月17日 上午10:3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The Lancet》日前刊登Alberto Ascherio博士所領導撰寫的回顧性研究,討論血液中維生素D(vitamin D)濃度過低與未來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發病風險的可能關聯。

 雖然在過去也有科學家指出維生素D濃度與多發性硬化症風險有關,然而這些研究的規模偏小。而在最新的研究裡科學家招募超過800,000位女性受試者並蒐集血液樣本,以觀察若在年輕及中年女性身上改變維生素D缺乏情形,是否可能降低未來發生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

研究中,維生素D缺乏的定義為血液中濃度低於30nmol/L,30-49nmol/L為維生素D不足,而足夠的維生素D血液濃度應為大於或等於50 nmol/L。在參與實驗並採集血液樣本平均9年的時間後,受試者中共有1,092位被診斷出多發性硬化症。

 分析結果顯示與維生素D足夠的族群相比,維生素D缺乏的女性受試族群,其未來發展出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上升43%。

 研究刊登在《The Lancet》第9卷第6期 第599-612頁

鄭醫師補充:

這一篇研究其實是2010年發表的研究,分析樣本數夠大,因此說服力十足。再一次提醒我們,健康保健,維生素D濃度很重要,不足的話,應設法補充至建議參考值,預防相關重大疾病的發生。

透過抽血檢測便直接可以了解維生素D是否充足。

參考文獻:

Vitamin D and multiple sclerosis

Ascherio, Alberto et al.
The Lancet Neurology , Volume 9 , Issue 6 , 599 - 612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eur/article/PIIS1474-4422(10)70086-7/fulltext

去年底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新生兒維生素D濃度不足,跟濃度充足的族群相比,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比例高出47%,建議孕婦於孕期間,務必補充足夠量維生素D:

  1. Nete Munk Nielsen, Kassandra L. Munger, Nils Koch-Henriksen, David M. Hougaard, Melinda Magyari, Kristian T. Jørgensen, Marika Lundqvist, Jacob Simonsen, Tine Jess, Arieh Cohen, Egon Stenager, Alberto Ascherio. Neonatal vitamin D status and 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Neurology, 2016; 10.1212/WNL.0000000000003454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345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加拿大研究:運動滿__分鐘降心臟病風險!

 

早安健康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10月15日 下午1: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要活就要動,運動對身體帶來的好處不僅止於維持良好的體態,還對健康有許多幫助。但想運動就一定得去健身房嗎? 

《The Lancet》日前刊登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不論是爬樓梯或在通勤時提早一站下車用走的,這些增加的肢體活動量皆有機會能夠降低心臟疾病的罹患風險。 

研究中不同社會經濟結構的國家皆被作者納入,並且比較來自17個不同國家、共130,843人的相關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全世界每20位心臟疾病患者當中,就有1位可以透過稍微增加的肢體活動量來避免疾病的發生; 

而在每12位過早死亡的案例當中,就有1人可藉由肢體活動量的增加避免過早死亡的情形。 

作者表示,想降低心臟疾病及相關死亡風險,你需要的僅是一週5天、每天30分鐘,或是每週共150分鐘的運動量,即能達到增進健康的效果。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結論,之前有其他研究也做過類似建議,給予大家比較明確的運動方向指引,瞭解到底要運動多久才夠。

除此之外,運動強度也很重要,建議大家至少要用快走到輕微會喘或者流汗的狀況,效果較佳。

參考文獻: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130 000 people from 17 high-income, 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 the PURE study

Lear, Scott A et al.

DOI: http://dx.doi.org/10.1016/S0140-6736(17)31634-3

 至於憂鬱症的預防,每周需要多少時間運動量?根據最新研究,每周一小時,也不須太激烈,即可降低12%的憂鬱症發生率:

Exercise and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Results of the HUNT Cohort Study

, F.R.A.N.Z.C.P., Ph.D., , Ph.D., , Ph.D., , F.R.C.Psych., M.D., , Ph.D., , F.R.C.Psych., Ph.D.
Received: November 07, 2016
Accepted: June 12, 2017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03, 2017  |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17.16111223

最後,讓我不禁想起營養醫學的一句名言:對心臟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規律運動即是如此。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丹佛超人氣課程特別推薦!5分鐘輕鬆駕馭疲勞昏沉

早安健康
編譯/張維庭
2017年10月15日 下午2:00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總是感到昏昏沉沉、有氣無力,打從起床就感到疲勞,以陰鬱的心情開始一天的挑戰?雖然知道運動對身體有諸多好處,可是只要想到必須長期花心力實踐,就寧願轉身走進超商多買一杯咖啡,繼續打著哈欠上班?其實,只要用對方法,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只需要五分鐘的時間,就能讓人重拾活力! 
最適合現代人的綠色運動 5分鐘改善昏沉、提高效率

給予97%學生極大影響、史丹佛大學的超人氣課程出版了實體書籍《史丹佛的改變自我教室》中介紹了「綠色運動」,只要實際嘗試看看,就能得到令人驚豔的效果。 
無論是工作還是上學,甚至是準備著證照、國考,現代人時時處在壓力當中,常常苦於注意力無法集中、嗜睡等等的情況,昏昏沉沉的度過白天,讓想達到的工作效果成效不彰。而書中介紹了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的研究,研究者指出,只需要在公園等等的戶外,活動身體5分鐘,就能達到增進心靈健康的效果。 
對於改善心情、自尊心,長期的心理衛生狀態,都有很大的助力,有助於減少壓力、讓心情變開朗,提高集中力,自我控制力也變得良好。 
比在室內運動效果增2倍 短時間就有效果

研究者讓使用運動器材的14名男女,分別戴上了綠色、黑白、紅色濾鏡,觀看著自然風景進行運動,而在綠色的自然風景中,相較於其他顏色,較不容易產生疲勞感,而所有顏色中,紅色則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而研究者們指出,當實驗對象們一邊看著郊外和田野的風景一邊運動時,比起單純運動的人說,血壓以及心跳的狀態都更加良好。而實際進行時,只要在被綠意包圍的公園散步十分鐘,就能讓大腦變得煥然一新,讓下午的工作效率大增,並不需要進行會流汗、疲勞的激烈運動,單只是散散步、騎腳踏車,短短的時間裡,就能獲得提高身心健康的效果。 
除此之外,即使是認真的進行運動,比起在健身房裡,在屋外進行運動對於心靈的健康也更佳,效果是在室內進行運動的兩倍! 

鄭醫師補充:

綠色治療,本來就能幫助身體放鬆,增加身體恢復力,因此建議大家如果時間有限,不妨到附近有綠樹的環境中活動五分鐘,根據這項英國研究,相信能幫助自己更快消除疲勞。

此外,若有聰明的健身房業者,不妨在健身房內多擺些綠樹,相信也能幫助前來運動的人不僅享受運動的好處,也能帶來綠色神奇恢復力。

參考文獻:

Green Exercise: Complementary Roles of Nature, Exercise and Diet in Physic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Policy

Jules Pretty1, Murray Griffin2, Martin Sellens2, Chris Pretty3 1 Centre for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Essex 2 Centre for Sports and Exercise Science,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Essex 3 Suffolk College,

Ipswich CES Occasional Paper 2003-1, University of Essex March 2003

http://www.outdoorfoundation.org/pdf/GreenExercise.pdf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大腦的海馬迴,許多人(包含專業)知道這是主管記憶所在的大腦區域,然而根據相關研究發現對海馬區與癲癇發作有直接相關。海馬區在腦中為發作閾值低的部位。因為幾乎所有癲癇患者的發作皆由海馬區所起始,像這類以海馬區為主的發作,有許多時候是很難以藥物治療的。而且,海馬區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內嗅皮質,為阿爾茲海默氏症最先產生病變的地方,海馬區也顯示出容易因貧血、缺氧狀態而受傷害。

最近一篇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研究發現: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建議服用的葡萄糖胺(Glucosamine),可抑制海馬迴的細胞過度放電,降低癲癇的發生率,因此葡糖糖胺可以做癲癇患者的輔療補充品。

補充足量的葡萄糖胺可以降低癲癇,又能減少癲癇藥的使用種類及劑量的話,既擁有好的療效,又減少藥物副作用,實不失為是一個好的治療策略。

參考文獻:

 

  1. Luke T. Stewart, Anas U. Khan, Kai Wang, Diana Pizarro, Sandipan Pati, Susan C. Buckingham, Michelle L. Olsen, John C. Chatham, Lori L. McMahon. Acute Increases in Protein O-GlcNAcylation Dampen Epileptiform Activity in Hippocampu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7; 37 (34): 8207 DOI: 10.1523/JNEUROSCI.0173-16.201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拯救胃酸逆流 地中海飲食能防火燒心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年9月15日 上午9:30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吃完甜食、喝完酒,胃酸逆流便困擾著許多人,尤其胃酸逆流到食道時,就會有火燒心、胸悶、上腹痛或胸痛、慢性咳嗽等不適症狀,患者往往不知應該如何進行飲食調整。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與每年為數百萬人提供的藥物控制胃酸返流一樣有效。

研究:食用地中海飲食、喝鹼性水 有助防胃食道逆流

根據《每日郵報》(Mail Daily)報導,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雜誌上的新研究指出,專家比較了85名接受胃酸分泌抑制劑治療的患者,以90%的比例食用地中海飲食、喝鹼性水。主食包括:水果、蔬菜、穀物和堅果,幾乎不吃任何乳製品或肉類,如牛肉、雞肉、魚、雞蛋和豬肉。

接受實驗的人還被告知要避免食用包括:咖啡、茶、巧克力、碳酸飲料、油炸食品、辛辣食物、高脂肪食物和酒精,以免引起胃酸逆流。此外,研究小組也表示,這種飲食對於患有咽喉逆流症或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有幫助。

以地中海飲食為主的的習慣好處還有很多,根據國外一些研究也發現,對於糖尿病控制血糖、預防失智症,甚至助於預防乳癌復發的好處。

地中海飲食 有助糖尿病控制血糖

根據201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發表的糖尿病治療指引,目前糖尿病的飲食觀念在強調「份量」之外,更開始注意到「品質」。透過全穀類、天然蔬果、好油、好的蛋白質等不同的營養素來組成高纖、低升糖指數的個人化飲食。而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等,已經被認為是對糖尿病控制有好處的飲食。

地中海飲食 降低失智症罹患機率

還有,近年研究發現「地中海型飲食」有抗發炎和預防失智的作用,被醫界譽為「健腦飲食」,能降低失智風險,根據研究,採用地中海飲食法的人,可大幅降低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機率。

地中海飲食 可能預防乳癌的復發

近年《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也刊登一篇義大利皮亞琴察醫院(Piacenza hospital)發表於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會議上的研究發表指出,富含水果、蔬菜、魚類及橄欖油的地中海飲食,可能有助於預防乳癌的復發。

鄭醫師補充:

失智、心血管疾病、中風、肥胖癌症包含糖尿病等等疾病都是地中海飲食經證實可以改善的疾病。至於胃食道逆流部分,過去研究比較少針對這部分來做探討。

有胃食道逆流,想降低藥物依賴的人不妨參考以及落實地中海飲食來改善。

參考文獻:

  1. Craig H. Zalvan, Shirley Hu, Barbara Greenberg, Jan Geliebter. A Comparison of Alkaline Water and Mediterranean Diet vs Proton Pump Inhibition for Treatment of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2017; DOI: 10.1001/jamaoto.2017.14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吃杏仁助降膽固醇!還能補充鈣質、維生素E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
2017年9月1日 下午2:08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喜歡吃杏仁嗎?小小一粒杏仁,不但含有豐富的營養素,更有助於降低「壞的膽固醇」,保護心血管健康。美國研究發現,吃杏仁可以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並提升其功能,讓健康更加分

人體內的膽固醇可以分成「好的膽固醇」(HDL)與「壞的膽固醇」(LDL)兩種,如果好的膽固醇(HDL)維持在60mg/dl以上,且壞的膽固醇(LDL)控制在100mg/dl以下,較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好的膽固醇 清除壞的膽固醇

 

美國「每日科學」(Science Daily)網站報導指出,好的膽固醇(HDL)就像是一個垃圾袋,負責在身體的細胞、血管等組織中,四處收集壞的膽固醇(LDL),把它們裝進垃圾袋中。袋子裝滿以後,就會將這些垃圾送至肝臟分解,進而將壞的膽固醇(LDL)排出體外。

 

根據垃圾收集量的多寡,好的膽固醇(HDL)可以分成五種不同大小,「前β-1」(pre β-1)是最小的一種,而「 α-1」則是最大、最成熟的一種,清除壞的膽固醇(LDL)的能力較佳,也就是功能較好。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適量吃杏仁有助於降低壞的膽固醇(LDL),並增加好的膽固醇(HDL),但科學家並不清楚,杏仁是否還能影響好的膽固醇(HDL)的功能。

 

甜點改吃杏仁 增加好的膽固醇

 

因此,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進行了一項研究,希望釐清杏仁是否可以增進好的膽固醇(HDL)的功能,對膽固醇的控制更有利。

 

此研究針對48名壞的膽固醇(LDL)較高的男性和女性進行測試,讓他們參加兩輪飲食控制實驗,每一輪都持續6星期。這兩輪的飲食內容都一樣,只有點心吃得不一樣;其中一輪是每天吃43公克(約是手抓一把的量)的杏仁當點心,另一輪則改吃香蕉口味的瑪芬(一種西式糕點)

每一次實驗結束的時候,研究員都會測量受試者好的膽固醇(HDL)的濃度和功能,將之和實驗最初測量的數值相比較。結果發現,體重正常的受試者中,吃杏仁可以增加好的膽固醇(HDL)當中功能較好的「 α-1」數量達19%,而且好的膽固醇(HDL)的功能也提升了6.4%。此研究已刊登於《營養學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

 

適量攝取杏仁 護心補鈣抗氧化

 

國內營養師蔡怡瑄指出,杏仁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減少壞的膽固醇(LDL)的原料(VLDL)合成,並增加壞的膽固醇(LDL)的排出量,達到降低血漿總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LDL)的效果。

 

另外,杏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可以消除體內過多自由基,幫助抗氧化。杏仁也含有鈣、鎂和豐富的纖維,因此吃杏仁不只能護心、抗老,還有助於調節血脂、補鈣、維護腸道健康等。雖然杏仁不是萬靈丹,但日常生活中,若以杏仁取代營養價值低的甜食、垃圾食物當作點心,就可以為健康加分!

 

堅果熱量密度高 適量攝取較健康

不過,蔡怡瑄營養師提醒,杏仁屬於堅果油脂類,熱量密度高,仍須注意攝取量。依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健康成人每天攝取「一份」堅果類就足夠;而「一份」杏仁是9公克,大約8粒。

前述實驗可能因研究需求,讓受試者每天吃43公克的杏仁,換算下來大約是5份堅果油脂類;如果一味仿照這種吃法,達到降低壞的膽固醇(LDL)的效果之前,恐怕會先造成體重飆升。

因此,蔡怡瑄營養師建議,每天攝取一份堅果即可,並且以多元化為原則,補充杏仁之外,也可以選擇核桃、腰果等堅果類,同樣能攝取好的油脂,並補充多元的營養素。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控制膽固醇效果好

想要控制膽固醇,除了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之下,適度限制高膽固醇飲食的攝取,別忘了還要適量補充膳食纖維、保持有氧運動的習慣,並且避免肥胖、吸菸,對於提升好的膽固醇(HDL)、降低壞的膽固醇(LDL)才會更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吃堅果,不僅可以提供身體好的油脂,還可以降低LDL(不好的膽固醇),提昇HDL(好的膽固醇),富含的維生素E也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且堅果也含鎂,都可以幫助心血管健康,好處不勝枚舉,建議大家每天適量吃。

參考文獻:

  1. Claire E Berryman, Jennifer A Fleming, Penny M Kris-Etherton. Inclusion of Almonds in a Cholesterol-Lowering Diet Improves Plasma HDL Subspecies and Cholesterol Efflux to Serum in Normal-Weight Individuals with Elevated LDL Cholesterol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7; 147 (8): 1517 DOI: 10.3945/jn.116.2451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8歲男狂冒痘痘 戒掉糖飲就好轉

風向新聞
Kairos
2017年9月1日 下午4:2

一名28歲男性常年飽受痘痘之苦,臉上、背部長滿了痘痘,因為要當伴郎想徹底解決問題,而求助於皮膚科醫師,治療後漸漸改善,卻不斷冒出新的痘痘。醫師詢問後發現,他每天喝一杯含糖珍珠奶茶,接受建議戒掉後,皮膚狀況就好轉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昨(31)日出席食藥署記者會,提醒民眾夏天常見的皮膚保養迷思,並教導民眾辨識市售化粧品廣告常見的話術,如「活化DNA再生修護、4天即可發現暗沉的膚色白了一個色號、醫療級…」等。

許多民眾深受痘痘困擾,黃毓惠指出,痘痘主要因為皮脂腺分泌不均、曬太陽及不良飲食作息引起。要改善痘痘困擾,要避免高GI食物,儘量不要喝含糖飲料。上述28歲男性患者多年來痘痘冒不停,治療後一度有改善,但新痘痘卻一直冒出來。黃毓惠發現,該名患者每天喝的含糖珍珠奶茶是關鍵!由於含糖飲料屬高升糖指數(高GI)飲食,易影響體脂分泌,建議患者戒掉糖飲,他照做後皮膚狀況立刻好轉。

另外,市面上各式食品、化粧品推陳出新,廣告滿天飛,消費者荷包瘦翻天,廣告常宣稱「活化DNA再生修護、4天即可發現暗沉的膚色白了一個色號、醫療級…」等,哪些是誇大不實廣告話術?黃毓惠提醒消費者廣不要陷進廣告迷失。

[迷思一] 化粧品可以達到「活化DNA,再生修護」的功能嗎

化粧品是用來潤澤髮膚、刺激嗅覺、掩飾體臭、修飾容貌之物品,「活化DNA,再生修護」不屬於化粧品效能宣稱,所以也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迷思二]化粧品可能去除已經生成的痘痘及痘疤嗎

目前含藥化粧品基準中硫磺、水楊酸等成分,限量濃度下添加於化粧品中,以含藥化粧品管理,該類產品雖具有面皰預防的功能,但並無法去除已生成之痘痘;另外,痘疤的成因很多,一旦產生痘疤,無法透過化粧品把它消除的。

[迷思三] 化粧品可以跟醫美達到一樣的功效嗎

化粧品不可能達到整形外科的功能,而醫療美容是屬於醫療行為,需要由醫師及醫療專業人員執行,且有很多都是具有侵入性的,所以化粧品當然無法達到一樣的效果。

[迷思四] 食用食品可以美白嗎

食品主要是提供人體所需要的熱量及營養素,雖然維生素E、B1、B2及菸鹼素等營養素具有維持皮膚健康之功能,但仍不能達到美白的功效。

[迷思五] 食用食品或使用化粧品可以在短期內立即見效嗎

調節生理機能、維持健康都需要長期維持良好的習慣及正常的生活型態,所以廣告宣稱「3天有效」、「5天效果看的見」等語,都是誇大不實的。

(畢翠絲/台北報導)

 鄭醫師補充:

戒掉糖飲,為何改善痘痘的關鍵在於高GI飲食,會讓體脂分泌異常,因此冒痘不止。此外,如果長痘痘得當事人有吃甜食(包含巧克力)習慣的人,若想改善痘痘,當然也要戒掉。牛奶也會改變胰島素的抗性,增加冒痘的可能,因此有戒掉乳製品,也能幫助痘痘改善。

此外維生素A缺乏,也容易長痘痘,因此補充維生素A(甚至是A+D)可以改善痘痘。也有研究指出缺乏亞油酸(linoleic acid,omega-6)也容易冒痘,因此好的油脂補充非常重要。然而維持Omega-3以及Omega-6得比例平衡也得留意,否則身體容易發炎,痘痘冒更兇。

痘痘會冒的關鍵,也與腸道菌叢失衡關係密切,而糖攝取過量,更容易讓腸道菌叢失衡,因為壞菌的最愛是糖。要改善痘痘,腸道菌叢失衡往往是處理的核心關鍵。

參考文獻:

Pappas, A. (2009). The relationship of diet and acne: A review. Dermato-Endocrinology1(5), 262–26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364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術前喝咖啡 可以降低術後疼痛?乍聽這個標題,會覺得很新奇或怪異,但最近有一篇新研究發表要降低術後的疼痛,不妨從術前喝咖啡著手。

無疑地,睡眠不只幫助心理也幫助生理健康,慢性的失眠會增加一些慢性健康問題產生的機率。不過最近確有篇報導提到術前睡眠不足,可能降低術後的慢性疼痛。術後的慢性疼痛治療對專業醫師來說,其實是不小的挑戰,睡眠與疼痛控制彼此是互惠關連的,有幾項証實術前以及術後的睡眠障礙會惡化疼痛,而更重要地可以預測會引發長期的術後疼痛,儘管關連十分明顯,但實際生理機轉確仍不清楚。

這項新研究的主持人想在這項研究中確認在術前是否短期完全的睡眠剝奪,會惡化術受疼痛以及拉長復原時間?之前相關研究早已証實術前睡眠不足會惡化術後疼痛,然而這項實驗想了解是否在術前有任何治療介入可以降低術後疼痛?研究人員想藉由幫助中樞神經興奮的咖啡因來試試。

所有聽到這個建議的人必然感到困惑,因為之前研究早已証實不足的睡眠會惡化術後疼痛。咖啡之所以提神,是因為咖啡因會阻礙腺苷和腺苷受體結合,腺苷是人在疲倦想睡時身體會自動分泌的傳導物質。

不足的睡眠會增加痛覺的感受度,所以研究人員推斷咖啡因可能藉睡眠時間降低幫助逆轉疼痛增加的狀況是有用的。

之所以選咖啡原因之一是因為方便取得。這項實驗是透過動物實驗,讓老鼠是否在術前的睡眠剝奪時,藉由術前服用咖啡因阻斷術後增加的疼痛,結果發現,咖啡因真的可以降低這種效應。而咖啡因真的藥有效,也只有在術前的睡眠剝奪時服用才有作用。

主要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咖非因可以防止痛感的增加,藉由睡眠剝奪時牽涉到的腦部區域(掌管睡、醒以及投射到痛覺相關的徑路)阻斷的神經化學變化,這個區域就是前下視丘。

目前研究人員想進一步測試接受手術的患者,是否也能靠咖啡因達到同樣的功效。

參考文獻:

  1. Viviane S. Hambrecht-Wiedbusch, Maya Gabel, Linda J. Liu, John P. Imperial, Angelo V. Colmenero, Giancarlo Vanini. Preemptive Caffeine Administration Blocks the Increase in Postoperative Pain Caused by Previous Sleep Loss in the Rat: A Potential Role for Preoptic Adenosine A2A Receptors in Sleep–Pain InteractionsSleep, 2017; DOI: 10.1093/sleep/zsx1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是萬病之源 抗病首重抗寒!

優活健康網
2017年8月13日 上午8:4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們常說「感冒是萬病之源」,「感冒」的英文是「Cold (寒冷)」,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體寒是萬病之源」。中藥當中,有效治療的藥方之一是「葛根湯」。葛根湯的成分是:葛根、麻黃、生薑、大棗、芍藥、桂枝、甘草等能夠溫暖身體的成分,服用後20 分鐘左右,身體就會發熱、冒汗,能夠消解肩膀酸痛及頭痛等症狀,減輕身體不適。

只要讓身體熱起來就能治療疾病

另外,葛根湯用來治療腹瀉、濕疹及蕁麻疹等也經常有效。中醫書籍中記載,葛根湯能夠有效緩解的病症,除了感冒之外,還對支氣管炎、肺炎、扁桃腺炎、結膜炎、淚囊炎、耳下腺炎、口內炎、乳腺炎、中耳炎、蓄膿症、麻疹、水痘、頸部淋巴結炎、肩膀酸痛、五十肩、風濕、蕁麻疹、皮膚化膿、高血壓、痢疾、夜尿症等疾病也具有療效。

換句話說,只要讓身體溫熱起來,就能治癒這麼多種疾病。健康的關鍵就在於「讓身體溫熱」。人不耐寒冷是天生的!人類不像動物身上覆有毛皮,因此推測最早的人類出現在熱帶地區。人類雖然有可以對抗暑熱的體溫調節器官,卻缺乏抗寒的特別機能,以致於容易發冷,可想而知一著涼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

氣溫、體溫最低的時段 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時間

譬如說,一到冬天,感冒、肺炎、中風、心肌梗塞、高血壓等循環系統生病的患者就會增加。此外,癌症、腎臟病、糖尿病、膠原病等疾病的死亡率,幾乎都會在寒冷季節裡上升。

另外,一天當中外界氣溫及體溫最低的半夜3至5點時段,也是人們死亡率最高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發癢都會變嚴重。原因是在平常的體溫下能夠正常代謝、燃燒的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的處理變得不順暢,血液裡產生了剩餘物質及代謝廢物開始汙染血液。

體溫的熱度對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即使是健康的人,早上剛起床的1、2個鐘頭,也容易感到身體沉重,易陷入發呆等無緣由的狀況,尤其低血壓或憂鬱症的患者更是如此。但是到了下午,情況會漸漸好轉,隨著天色開始變暗,精神也變好,這種「夜貓子」族群不在少數。

這種現象,全和體溫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天剛亮時原本最低的體溫,會漸漸開始升高直到下午5點左右。通常我們的體溫在下午2點到8點左右升到最高,1天當中最低體溫和最高體溫也會相差達1 ℃。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會隨著熱度而運作,是因為體溫對人的健康和生命而言,可說是最重要的因素。

鄭醫師補充:

感冒或者身體感染時,為何會發燒?答案很簡單,提高體溫,會增加免疫系統對抗細菌或者病毒感染的能力,反之,體溫比較低的人,免疫力比較差,因此不時容易感染或者感冒。

要維持體溫最簡單的方式:做重量訓練。因重量訓練會增加肌肉量,肌肉量足,身體代謝才會處於高檔,體溫也容易維持在高一點,提升免疫力,因此,安排運動的時間和內容上,最好能包含一些重量阻抗運動,尤其是年長者,若因為行動不便或者活動量不足,出現肌少症的情形,那麼在預防保健上往往事倍功半。

阻抗運動不見得要上健身房才能做,在家透過簡單的深蹲、抬腿等等運動,也能達到一些效果,但作的時候,動作越慢,效果越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是腰痠背痛 勤練核心肌群助改善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不少男性族群從事粗重型工作,因搬重物受力不當,容易腰部背部扭傷或拉傷,長期下來造成椎間盤突出,一旦壓迫到神經會出現麻痛無力現象。37歲的楊爸爸常常腰痠背痛,甚至一度痛到無法行走,就醫後被診斷出是輕度椎間盤突出,接受物理治療搭配物理治療師的衛教及肌力訓練教學,更在家中適時地進行肌力訓練,2個月後痠麻症狀改善很多。

長時間抱小孩、手部施力不當恐成爸爸手

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怡君表示,台灣約有40%的男性族群被腰痛、腰痠問題纏身,長久姿勢不正確是腰痛的兇手,如果站姿和坐姿不正確,就算沒有運動傷害,也會容易腰痠背痛。曾在診間遇過爸爸因為長時間抱小孩,加上手部施力不當而罹患「爸爸手」,如果肌肉不斷收縮、沒有適當放鬆,導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變差,也有可能會罹患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避免痠痛 站姿坐姿都有學問

林怡君醫師提醒,坐的時候屁股盡量向後靠,不讓腰椎懸空,可在辦公椅加上靠墊,讓腰椎放鬆,正確坐姿身體和屁股與大腿呈90度,大腿和與小腿呈90度,膝關節不能內彎。坐沙發時也要注意屁股要坐在最裡面,沙發不能選太軟。站的時候也要注意,要抬頭挺胸、收下巴、縮小腹,才不會造成腰椎壓力,維持正確的站姿與坐姿相當重要,另外也建議久坐族群,每30分鐘就要起身活動、舒展筋骨。

每天只要6分鐘 就能預防下次拉傷

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宥儒表示,「訓練核心就是最好的護腰方式!」針對腰部或膝關節進行核心肌群、大腿肌力的訓練,尤其腰部核心肌群的訓練及周邊軟組織的伸展,能增加腰部穩定度及活動度。通常持續進行肌力訓練,6個禮拜就會出現成效,建議在家可進行5招超級肌力訓練進行緩解,如靠牆身深蹲、抬腿捲腹、橋式、髂脛束伸展、超人式這5項,天天練肌力,每天只需花6分鐘,就能預防下一次的拉傷。

隨著父親節到來,提醒爸爸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姿勢與肌力訓練。如果長期肩頸、腰部痠痛,建議到復健科或骨科就診,經過X光檢查以及專業的評估,了解是否有無需要藥物或復健治療、運動治療,提早就醫可避免延誤黃金就醫時間。(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鄭醫師補充:

站姿與坐姿的維持,大家都知道,但往往會忘記或者難以維持,根本原因與本身相關肌群的肌力不足有關,其實在坐姿部份,除靠腰坐墊之外,還有有相關的保健器材能幫助腰椎曲線的維持,降低姿勢不正導致的腰椎壓迫。站姿部分,透過量身訂作的足弓墊,也能幫助當事人透過腳弓的矯正,維持比較自然無壓迫的站姿。

核心肌群的鍛鍊,非常有效,而且在家就可以自己做,這篇文章提到的相關訓練方式,例如靠牆身深蹲、抬腿捲腹、橋式、髂脛束伸展、超人式等等建議大家可以學習在家規律性的訓練,如能持之以恆,腰痠背痛的機率必然大為降低。我之所以推薦,因為自己也是身體力行,而從其中獲益良多。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一把核桃,不怕發胖還降24%糖尿病風險!

吳慈鞍

【早安健康/吳慈鞍】布朗尼、餅乾裡的核桃脆粒讓許多愛美,卻怕胖的女性又愛又恨,但是,根據英國《營養學》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食用核桃,能有效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 

這項研究歷經十年,追蹤超過13萬名,原本身體健康的女性,調查結果發現,十年間,每月食用200多公克以上核桃的女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比鮮少吃核桃的人還要少了24%,也比偶爾吃核桃的人少得多。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學者推估這項發現,應與核桃富含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關。事實上,早在過去就有研究指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減少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 

此外,核桃中的蛋白質、植物固醇、纖維,以及抗氧化配方等堅果中含有的元素,也都能協助預防第二型糖尿病。 

比起肉類與垃圾食物,核桃所提供的熱量其實十分少,因此別再怕吃堅果會讓體重飆升了。保持飲食均衡,嘗試每週都吃一點核桃,或是將核桃醬搭配入菜,都能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機會。

鄭醫師補充:

好的油脂不只幫助健康,還能預防重大的慢性疾病,幫助身體消炎。適當吃堅果,補充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不僅不必害怕發胖,還能做好預防醫學甚至抗老化。

這是2013年的大規模研究,可信度極高,參考文獻:

 2013 Apr;143(4):512-8. doi: 10.3945/jn.112.172171. Epub 2013 Feb 20.

Walnut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women.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42733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利弊知多少?專家帶你破解咖啡因攝取的安全密碼

文/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秘書長張月櫻博士

華人健康網文/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秘書長張月櫻博士】最近美國傳出一則16歲少年在2小時內喝完3種咖啡因飲料,導致心律失常猝死的案例,引發大眾關注。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咖啡因飲品與食品,除了咖啡以外,茶飲、能量飲料、部分碳酸飲料、巧克力等都含有咖啡因,究竟人們每天最多可攝取多少咖啡因,才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本期ILSI Taiwan 專欄由本會張月櫻秘書長撰文,以國際生命科學會北美分會於今年4月出版並刊登於《食品與化學品毒理學期刊》的系統性研究為背景資料,輔以國內與國際間對食品中咖啡因含量的管理與膳食暴露的認識,為擔心咖啡因攝取過量的人提供原則性的參考指引。

咖啡因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許多人早上會喝杯咖啡醒腦,中午用餐後血糖上升,頭腦感到昏昏沉沉時,不少人又會想再來一杯咖啡因飲料提神,此時咖啡、茶飲、碳酸飲料或是能量飲料都是國人常見的選擇。如此一天下來,你知道自己到底攝取了多少咖啡因嗎?而究竟每天最多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才不會造成健康危害,是否有個參考準則?

「咖啡因」知多少

「咖啡因」屬於嘌呤類生物鹼化合物,目前已知有60餘種植物含有咖啡因,如:咖啡豆、茶葉、可可豆、柯拉果(Kola nut,曾是可樂飲料萃取原料之一)、馬黛葉、瓜拿納 (Guarana)等,這些可食性天然原料本身或其萃取物常被應用於飲料的製作。咖啡因化合物在食品產業的使用被視為食品添加物中的調味劑,須合乎食品添加物的使用規範,目前我國規定咖啡因化合物只能添加於調味飲料中。攝取咖啡因會刺激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呼吸系統、胃腸、肌肉等,也會使細胞代謝速度增加、利尿等。對於一般人,其作用時間可達3 - 4小時。

咖啡因對一般人健康的「利」與「弊」已廣泛在不同文獻探討,綜合所提到的「利」,包括提振精神、增加警覺性、專注力和反應力、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化疾病,甚至長壽等;「弊」則包括心悸、引發睡眠障礙、焦慮、易怒、影響骨骼健康和腸胃功能,對懷孕婦女則可能影響胎兒健康。但因各文獻證據的強弱不一,需要專業者才能評斷這些結論的有效性及對個人的適用性。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中的健康風險評估資料專區亦有咖啡因專章的介紹。

檢視相片
 
圖一/科學證據強度分級金字塔(圖片/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提供)

ILSI創新運用系統性回顧 探討咖啡因攝取的潛在不良作用

在國際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咖啡因研究報告,首推2003年由Nawrot等人撰寫且經過同儕審查(peer-review)的咖啡因安全評估回顧文獻,最廣為國際間引用,亦被加拿大衛生部作為咖啡因最高攝取量建議的依據。出版至今十數年間,雖然又累積超過一萬篇與咖啡因相關的論文發表,然而自該篇起再也沒有能與它齊名的評論文章問世。

國際生命科學會北美分會(ILSI North America)有感於此,決定更新該篇經典文獻,邀請15位包括流行病學、臨床醫學和系統性回顧的專家,歷時逾2年的時間,將2001年至2015年6月間發表的咖啡因潛在不良作用的數據進行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以成年人、孕婦、青少年、兒童此4個健康族群為探討對象,對於急性毒性、心血管毒性、骨頭和鈣的影響、行為、發育與繁殖此5類結果,與加拿大衛生部的「無不良作用咖啡因攝取量」現行版本進行差異探討。

科學研究在釐清評價因果關係時,很注重科學證據強弱的分級,如(圖一)所示。若科學研究的結論只是來自專家意見(沒有實證數據支持),此類的科學證據強度是最薄弱的;而位於金字塔上半部的統合分析、系統性回顧和隨機對照實驗因能提供較高強度的科學證據,其可信度是較高的,但這類研究需耗費的資源,如經費、人力和時間等,也相對比較高。

ILSI印證咖啡因安全密碼

ILSI 北美分會這項嚴謹的「咖啡因系統性回顧」成果已於今年4月發表,刊登於《食品與化學品毒理學期刊》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再次確認Nawrot等人2003年所建立的基準結論,人們對咖啡因攝取的無不良作用或可接受的攝取量並沒有改變,成人為400毫克/天(致死量為10 公克),孕婦(包括準備懷孕)為300毫克/天,12歲至19歲青少年和3至12歲兒童則為2.5 毫克/公斤/天,簡化這些數據結論為 400 (成人)-300(孕婦)-2.5 BW(青少年和兒童由於身體尚未發育健全,且體重變化較大,故以2.5乘上公斤體重計算,BW為Body Weight之縮寫),此400-300-2.5 BW即咖啡因的安全密碼。但民眾在解讀此數據時須要注意,此串數字僅作為一般人的參考值,由於個體之間存在的變數太多,沒有任何數據能夠完全套用在整個群體的安全劑量,實際應用須根據自身狀況斟酌,此數據不該被視為咖啡因攝取量的上限或鐵律。

報告中對於健康成人每天400毫克咖啡因建議攝取量的結論,與「美國2015~2020飲食指南」每天可以喝3-5杯咖啡(以每杯240毫升計)、咖啡因攝取量以400毫克為限的建議,以及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 2015年建議400毫克為限是一致的。我國目前針對咖啡因攝取量的建議則為每天最好不要超過300毫克。

檢視相片
 
圖二/常見咖啡因飲品咖啡因含量分布圖(圖片/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提供)

市售咖啡因飲品份量製備未標準化 咖啡因含量每份差很大!

市面上常見咖啡因飲品的咖啡因含量分布圖如(圖二),400毫克的咖啡因若粗略的比擬,約相當4杯一般的現煮咖啡,或是10罐的碳酸飲料,或是2罐的能量飲料。

細部來說,估算每日咖啡因攝取量時須注意的是,使用天然原料作為咖啡因來源的飲料,如咖啡,雖然市售產品名稱皆雷同,每份咖啡因含量卻會因為原料品種、產地、加工製備方法或是份量大小不一,使得每份飲品的咖啡因含量有很大的差別。以市售現煮咖啡為例,由於份量大小尚未標準化而有所差異,不同的咖啡品項、所使用咖啡豆的來源與製備過程中產生的差異等,使得每杯現煮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可能從低於100毫克至超過300毫克皆有。

政府對含咖啡因飲料與食品的管理

我國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現為消費者保護會)2006年8月間以行政指導方式對大型連鎖咖啡店推動現煮咖啡之每杯咖啡因含量標示措施,以「紅色」標示代表咖啡因含量為201毫克以上;「黃色」標示為咖啡因含量101~200毫克;「綠色」標示為咖啡因含量100毫克以下,提供消費者簡單判斷的方式,此標示可見於門市明顯處或店家網站,當時並未規定須於個別產品的外包裝標示。

2007年時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公告要求含有咖啡因成分且有容器或包裝之飲料,應於個別產品外包裝標示咖啡因含量,且規定咖啡因含量不可列入營養標示中,以免使消費者誤認咖啡因為營養成份。液態飲料的咖啡因含量是以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之毫克數為標示方式,低於20毫克者,可標示為「20 mg/100mL以下」,等於或低於20毫克者,得以標示「低咖啡因」取代「20 mg/100mL以下」。而如「即溶小包裝咖啡」此類需沖泡之粉末產品,則以每一食用份量所含咖啡因毫克為標示方法。為更有效方便辨識,歐盟規定若每100毫升飲品咖啡因含量超過15毫克必須加上警語:「高咖啡因含量,不建議孩童、懷孕或哺乳中婦女飲用」,非飲料的其他食品也有類似的管理規定。

值得提醒消費者注意的是,除了含咖啡因飲料之外,有些食品也隱藏著相當份量的咖啡因,譬如以巧克力原料製成的餅乾、蛋糕或冰淇淋等,另外膳食補充劑、藥品等也可能含有咖啡因,但普遍含量並不高。若您是巧克力愛好者的話,在品嚐享用的同時,也需留意相關數據,譬如一片80公克巧克力蛋糕的咖啡因含量可達36毫克,而一片28公克巧克力糖果也可達19毫克,但一杯240毫升的巧克力飲品則在10毫克以下

疲勞又抗老 咖啡還能有效抑制飯後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已經證實,咖啡擁有多項保健功效。一直以來都說咖啡飲用過當,不利健康。不過,近幾年的研究報告證實,多喝咖啡可以預防多種疾病。比方說有個研究結果表示,一天喝一杯咖啡,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能降低13%,因為咖啡有抑制飯後血糖值快速上升的效果

咖啡對抗老有重大功效

關於咖啡的功用,有報告指出能預防癌症,也有報告認為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肝病,還有研究報告指出,咖啡對於維持腦的認知功能等抗老醫療方面,能發揮重大功效,喝咖啡能預防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也是指日可待。

而這個有效成分就是咖啡所含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綠原酸屬於多酚類,蘋果皮含有大量綠原酸,擁有強效的抗氧化(防鏽)作用。如今已經證實,一天喝兩杯以上咖啡的女性,不怕因紫外線照射引發皺紋的光老化問題。如果每天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再搭配兩杯以上的咖啡,肌膚的抗氧化對策算是相當完備。

腦部疲勞時咖啡因能抑制疲勞發作

咖啡也屬於會產生梅納反應的食物,與身體AGEs化(糖化)有關,可是透過綠原酸的多酚效果,可以排除這個傷害。此外,咖啡也有活化腦功能、抑制疲倦感的效用。

當人覺得累,腦部就有疲勞物質囤積。這時候喝咖啡,咖啡因能抑制疲勞物質發作,趕走睡意。還有現在也證實咖啡因有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肥胖問題的效果。可是,就算證實咖啡具備多種保健效果,如果一天喝十杯或二十杯咖啡,還是有害身體健康。當咖啡因的血中濃度急速上升時,會刺激中樞神經,出現心悸、興奮等症狀。喝咖啡會讓人上癮,如果不碰咖啡,情緒會變得焦慮。「凡事都適可而止」,這個道理也能運用在咖啡身上。

(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鄭醫師補充:

建議大家選購咖啡時,儘量找綠原酸(抗氧化)濃度高,咖啡因不要太高的咖啡來喝,保健的效果會比較讓人安心。綠原酸不高,咖啡因高的咖啡,對血糖的調控反而可能不利,因為咖啡因本身會刺激昇糖激素的製造,昇糖激素會提高血糖濃度,因此反而造成血糖控制障礙。高綠原酸,低咖啡因的精品咖啡,也比較不會造成心悸以及胃食道逆流的不良反應。

最後,老調重彈一下:睡飽喝咖啡,才能真正達到保健大腦的功效,沒睡飽喝咖啡,等於是以債養債,而且長期下來,身體習慣咖啡因的刺激之後產生耐受性,最後反而只剩下咖啡因依賴而看不到我們想要的提神效果。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C攝取不足,白內障易上身 

文/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潘懷宗博士

【華人健康網文/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潘懷宗博士】平常有空時我們可以仔細注意一下,許多老人家的眼睛並不像年輕時那樣的黑白分明,而是有一種混濁的感覺,這是因為水晶體內的蛋白結構出現變化,形成不溶解的纖維,讓眼睛出現混濁感,也阻擋光線進入眼睛,影響了視力,這就稱為白內障(cataract)。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弗萊徹博士(Astrid E. Fletcher),在印度檢驗了5,638位60歲以上老年人的血液,並進行眼睛檢查,在研究分析後發現,血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38毫摩爾/升(mmol/liter)的老年人,會比血液中沒有維生素C含量的老年人,減少39%發生白內障的風險,這篇研究報告已刊登在《眼科》(Ophthalmology)期刊中。

由於印度是開發中國家,因此老年人血液中維生素C含量普遍偏低,有超過一半的人都缺乏維生素C,其中甚至30%的人連儀器都偵測不到血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低於2mmol/liter),即使是維生素C含量高的人(38mmol/liter),也比歐美國家維生素C含量高的族群(70mmol/liter)來得低。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1年的研究。我建議大家對於白內障的風險,不要單單局限於維生素C,而是考慮身體抗氧化的能力才是關鍵。過去也有相關研究發現:萬能的抗氧化劑硫辛酸能夠降低白內障的罹患風險。硫辛酸與維生素C的最大共通點:身體不能或缺的抗氧化物。

抗氧化力好不好,功能醫學有相關檢測,一測便知。

參考文獻:

Ravindran RD, Vashist P, Gupta SK, et al. Inverse Association of Vitamin C with Cataract in Older People in India. Ophthalmology. 2011;118(10):1958-1965.e2. doi:10.1016/j.ophtha.2011.03.01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852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肝病權威:最新!70%巧克力可改善脂肪肝、肝炎

編譯/張維庭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喝著黑咖啡來一塊巧克力、生理期時喝一杯熱可可,對許多女性來說是生活中的小確幸,而近年來純可可粉、純度70%以上的巧克力,對於活化大腦、改善虛寒以及護心血管的種種好處已從國內外的各種研究中證實,現在日本肝臟權威醫師更指出,巧克力還對於治療肝炎有幫助! 

以往提到脂肪肝、肝炎,總會想到電視上飲酒應酬的護肝藥品廣告,總覺得那是愛喝酒又愛大魚大肉的中年上班族才會有的毛病,然而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高油高鹽又高糖,長期超標的熱量導致脂肪囤積在肝細胞。 

近年來不論是日本還是台灣,都因為碳水化合物過多的飲食和運動不足,而讓脂肪肝罹患人數節節攀升,根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調查,國內成年人竟有高達33%有脂肪肝! 

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脂肪肝,即使乍看之下對人體還沒有危害,卻是肝臟囤積著過多的三酸甘油脂,會造成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風險增高。 

日本醫學博士栗原毅表示,自己身為肝臟科專門醫師,一直找不到能只透過飲食療法改善肝機能的方式,最後嘗試了70%以上的高純度巧克力,效果十分令人震驚。不僅是脂肪肝,對於脂肪肝惡化後造成的非酒精性肝炎也有幫助。 

栗原博士表示,即使是不喝酒的人,也可能因為脂肪過多囤積而造成發炎,並進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此外,非酒精性肝炎的產生有一大因素是活性氧,因為壓力、抽菸以及紫外線等等而造成的活性氧,讓肝臟承受十年以上的損害,就容易造成非酒精性肝炎。而可可多酚在人體內具有強力抗氧化的效果,特別是對於除去肝臟內的活性氧特別有幫助,對於抑制非酒精性肝炎的病程十分有益。

鄭醫師補充:

黑巧克力含的主要幫助保健成分可可黃烷醇具有高度抗氧化力,過去對於健康的研究主要著重於大腦或者心血管健康。

在一篇2010年的歐洲研究發現:吃黑巧克力可以幫助肝硬化患者改善健康,針對21名肝硬化末期的患者分別給予黑巧克力以及白巧克力(差別在於白可克力不含可可黃烷醇)。儘管兩者都能增加肝臟的血壓,但黑巧克力對於增加血流到肝臟以及增加到肝臟組織的血流都比白巧克力增加明顯。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相關研究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4/100415114323.htm

參考文獻:

  1. De Gottardi et al. Dark Chocolate attenuates the post -prandial increase in HVPG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0; 52S9 DOI: 10.1016/S0168-8278(10)60021-9

(cocoa flavonoids )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從DHA萃取出來的一種名為NDP1的分子,可以幫助大腦修復,同時保護眼睛(色素視網膜上皮細胞)。

主要機轉是因為NDP1可以幫助身體產生保護性的蛋白,對抗自由基以及修復相關受損的組織。

NDP1,全名是神經蛋白D1(Neuroprotectin D1),是一種從DHA製造出來的脂質訊息,於2004年發現,氧化壓力來自於持續過度產生的自由基,最後導致細胞凋亡,而缺血性中風也讓神經細胞加速死亡,當然也包含退化性的眼睛疾病。

研究團隊發現,當系統出現實驗性的中風,NDP1會開始從一種環指蛋白146來增加製造,名為Iduna,Iduna可以加速DNA修復以及保護色素視網膜上皮細胞免於被一種PARP的蛋白摧毀。NDP1在中風的六小時內,為了因應大量的氧化壓力而大量產生。

換言之,NDP1可以幫助Iduna的製造而幫助細胞生存。研究人員希望能透過進一步更多的研究,讓這種療法實際應用於臨床上幫助更多患者。

參考文獻:

  1. Ludmila Belayev, Pranab K Mukherjee, Veronica Balaszczuk, Jorgelina M Calandria, Andre Obenaus, Larissa Khoutorova, Sung-Ha Hong, Nicolas G Bazan. Neuroprotectin D1 upregulates Iduna expression and provides protection in cellular uncompensated oxidative stress and in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2017; DOI: 10.1038/cdd.2017.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小心KP菌大暴走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大部分人體內都有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沒什麼大礙,但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易引發KP菌「大暴走」,變成重症,危及生命!就有一名糖尿病患,才短短2天,就從喉嚨痛演變成敗血症前兆,啟動全人醫療整合後,及時手術才化險為夷。

發炎指數CRP高達30mg/dl

62歲邱姓男糖尿病患面臨工作重大壓力,當晚覺得脖子怪怪的,隔天喉嚨痛、發燒、畏寒、左頸部腫脹,翌日一早到醫院就醫,抽血的發炎指數CRP高達30 mg/dl,比正常的小於1高出甚多,懷疑是KP菌作祟,馬上安排住院。

研判是敗血性休克的前兆

收治該名患者的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說,病患住院時血糖飆到300∼400mg/dl,當天下午左頸部腫脹變大,並出現心律不整、血壓降到100毫米汞柱以下,研判是敗血性休克的前兆,於是馬上開刀切開左頸部引流,清潔膿瘍,並做細菌培養。

稍有延誤就有生命危險

病患是左側深頸部感染併壞死性筋膜炎併壞死性縱膈腔炎,細菌培養確認是KP菌感染,開刀後每天清創傷口,並控制血壓及血糖,才脫離險境。許嘉方主任指出,如果沒有及時開刀,稍有延誤,就有生命危險。

死亡率高達20∼40%

KP菌是消化道的菌落,對健康人的殺傷力不大,但對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而言,此菌的毒性變得很強,許嘉方主任說,當身心壓力變大時,免疫力變得更差,攻擊點可能是眼睛、腦部、頸部、肺部、肝臟等,一旦演變成腦膜炎、肺炎、肝膿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20∼40%,很多病患也因此失明。

可以說是本土性感染病

彰化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忠信表示,糖尿病人的白血球對KP菌的吞噬作用可能有缺陷,這使得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較易被KP菌攻擊,常常一發不可收拾,演變成重症。KP菌感染在歐美不多見,在台灣卻很嚴重,可以說是本土性感染病,不能不慎。

確實量血糖按時服藥

糖尿病患者平時一定要確實量血糖、按時服藥,將血糖控制在200mg/dl以內,儘量避免壓力,才能避免成為KP菌攻擊的目標,許嘉方主任提醒,一旦發燒就要馬上就醫,並告知有糖尿病史,有利於醫師多方判斷。

鄭醫師補充:

平常我們人體就存有許多共生的微生物,之所以不會造成危害,靠的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把關。平時無害的細菌病毒會造成問題,產生菌血或者敗血症等等狀況,必然是當事人的免疫力下降或者失調引發。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控制不好,本身循環也會受影響,尤其是微循環的部分。根據德國的研究發現,微循環直接影響免疫力,其中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微循環不佳的人,其白血球在微血管中,只是從血管中間快速通過,改善微循環之後,白血球會延著管壁慢慢巡邏,也就是一但有細菌或者病毒侵入,可以馬上偵測並處置。

保持血糖穩定只是保健的第一步,糖尿病患者要設法透過營養、運動以及相關可以提高微循環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提升免疫力,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參考原文連結:

https://schweiz.bemergroup.com/en/applications/treatment/diabetes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足夠維生素D 光靠曬太陽是不夠的!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般人認為,每天日曬10到15分鐘,身體便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這種想法不見得正確!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理事、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鄭碧華表示,維生素D是一種「必需營養素」,人體必需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然後在體內自動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才能維持健康生理機能。要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需要同時透過日照、食物與補充劑,多管齊下

空汙、身體狀態 都會影響維生素D合成

國際文獻報告指出,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日曬效果。空氣汙染嚴重時,就算曬太陽,身體還是無法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因為空氣中的微塵粒子會反射陽光,讓陽光強度不足,而深色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也會阻礙陽光作用,皮膚便比較無法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

另外,市售防曬商品可阻隔高達95%陽光,這也會抑制皮膚產生維生素D作用。年輕人需要全身日曬120到150分鐘,且必須正反面曝曬陽光,才可能得到足夠維生素D,但很少人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對於皮膚老化、腎功能不好、接受腎透析的患者等,身體更沒有能力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日曬、飲食、補充劑三箭齊射 才能發揮作用

 一個人想擁有足夠的維生素D,必須同時兼顧日曬、飲食、補充劑。飲食中維生素D含量非常少。鄭碧華醫師指出,一顆雞蛋黃才含有20國際單位、2公斤豬肉才含有1000國際單位。野生鮭魚、沙丁魚、鮪魚等魚類,野生者曬夠太陽,魚類體內維生素D也才會足夠。民眾吃下這些魚類,才真正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這些魚類,每100克含有 600至1000國際單位。但是每日攝取這些野生魚類超過75克,還必須考慮重金屬殘留於大魚體內的風險。因此,考慮食用維生素D補充劑,是另外一種選擇

食用維生素D補充劑前 建議檢驗人體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

 食用維生素D補充劑的劑量,因人而異。鄭碧華醫師建議,民眾補充維生素D之前,可以先抽血,驗一下體內維生素D濃度,再決定補充多少劑量。目前學會建議至少30 ng/ml 以上。

一般來說,30歲以上、體重50公斤民眾,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足夠,每天需要補充大約2000至4000國際單位,才能維持體內足夠維生素D濃度。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缺乏,則須大量補充。

美國內分泌醫學會建議,體內維生素D濃度屬嚴重低下者,每週補充一次50000國際單位,或是每日補充6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持續補充8週之後,每日補充1500至2000國際單位。若因維生素D缺乏所引起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症、或是對維生素D產生抗性的佝僂病,維生素D治療劑量就得提高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內容,總歸一句:一般人單靠食物以及曬太陽,難以得到充分的維生素D,讓維生素D濃度充足的方法務必透過營養品來加強補足。

真有那麼嚴重?不信的人可以抽血驗驗看,結果騙不了人。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