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用藥物的治療 (5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低頭族注意!一天一橘子 研究:降低「黃斑部病變」機率

 編輯 方佳琳 報導

 2018/07/15 11:32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眼部疾病隨之而來;澳洲雪梨大學發布最新研究,指出經常食用橘子的人,得到黃斑部病變的機率較低,由於橘子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因此有助於降低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澳洲韋斯米醫學研究所(Westmead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花了15年時間,分析2000多名50歲左右澳洲成年人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天至少吃一顆橘子的人,在15年後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降低60%以上。

目前得知,黃斑部病變嚴重的話恐導致患者失明,好發於50歲以上民眾,不過近年3C產品愈來愈發達,因此過度使用3C產品也會加速眼睛老化,造成提早罹患疾病的風險,有醫師表示黃斑部病變的患者近年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

研究團隊解釋,從數據上來看,橘子中的黃酮類化合物有助於預防眼疾,即使每週只吃一顆橘子,對於保護眼睛似乎也有顯著的效果,而雪梨大學的家平納司(Bamini Gopinath)副教授表示,除了橘子之外,幾乎所有水果和蔬菜都含有黃酮類化合物,他強調這是一個天然又有效的抗氧化劑,對於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抗炎的作用,有助於身體健康。

鄭醫師補充:

橘子的生物類黃酮,是高抗氧化能力的營養來源,不僅幫助去除自由基,還能抗發炎。身體許多老化病變,都與自由基過多、慢性發炎有關。建議大家務必從日常飲食攝取足夠量的抗氧化營養來幫助自己做好預防保健,降低諸多老化以及慢性退化疾病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Bamini Gopinath Gerald Liew Annette Kifley Victoria M Flood Nichole Joachim Joshua R Lewis Jonathan M Hodgson Paul Mitchell. Dietary flavonoids and the prevalence and 15-y incidence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8 DOI: 10.1093/ajcn/nqy11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國新研究:糖尿病友每天一把堅果有效穩定血糖

2018年6月13日 下午3:19
風向新聞

很多人因為堅果含有豐富的油脂影響血糖敬而遠之,不過根據一項最新研究,堅果營養價值,對控制血糖更是好處多多。榶尿病友每天吃一把的綜合堅果,對於穩定第2型糖尿病有顯著效果。

綜合外媒報導,堅果雖然含有油脂,對血糖有一定影響,但其實這只是片面認識。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日前針對117名服用降血糖藥的第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實驗。研究人員首先將病友分為3組,第1組每日吃75克綜合堅果、第2組吃3個全麥鬆餅、第3組則吃一半份量的綜合堅果。3個月後,研究人員每2周檢驗血糖濃度後發現,第1組試驗者的血糖明顯控制良好。研究結果發表在《糖尿病學》(Diabetologia)。

研究人員表示,3組受試者所攝取的熱量大同小異,由於堅果能提供優良的不飽和脂肪與較少影響血糖的碳水化合物,不僅可幫助降低血液中壞的膽固醇,且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體內發炎指標下降。

另一項研究也指出,堅果有保護動脈內壁健康的功效,適量攝取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保持血液流通、預防心臟病。這次實驗使用的綜合堅果,主要由去鹽杏仁、開心果、核桃、山核桃、榛子、花生、腰果和澳洲堅果組成。

專家表示,堅果是適合當作養生的好食物,除了有上述的好處,堅果中的卵磷脂,可活化腦細胞,對於增強頭腦靈活也很有幫助。「不過,病友最好還是選擇非油炸、不加調味、而且不包括花生的堅果最有效」。(艾以琳/綜合外電報導)

鄭醫師補充:

堅果是好的油脂提供來源,包含OMEGA-3,過去研究告訴我們OMEGA-3不僅可以抗發炎,可以降低胰島素抗性,進而幫助血糖穩定,而好的油脂取代碳水化合物,降低碳水化合物在食物總熱量的比例,也是目前比較建議的低碳健康飲食法。建議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每天的飲食中加入一把堅果取代碳水化合物(澱粉、糖飲、甜點等等),換言之,把堅果當成健康的零嘴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Nuts as a replacement for carbohydrates in the diabetic diet: a re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enkins, D.J.A., Kendall, C.W.C., Lamarche, B. et al. Diabetologia (2018). https://doi.org/10.1007/s00125-018-4628-9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125-018-462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匙就可以養肝加抗老化,這種「神物」你還不吃

 

2018年5月29日 下午1:42

每日健康/綜合編譯 林宏軒

根據外媒《express》的報導,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香料可以幫助預防肝損傷,尤其是肉桂這種食物,它可以灑在那些卡布奇諾上、添加到餡餅和其他食物中的成分,這種植物已經具有超級食物的地位,因為它有能力治療世界各地的牙痛、哮喘和心臟病的各種疾病。

但最新的研究還發現了肉桂增加了香料在肝臟周圍形成保護屏障的能力,因為它具有很長的治癒特性。來自中國科學院的高校科學家們對老鼠的肉桂進行了檢測,看看它是如何幫助肝臟和其他器官的,因為它長期以來被用於各種形式的中藥。

肉桂可以消除自由基

它通過調節稱為PPARA(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的基因,發現一劑肉桂複合物如脂質和酰基肉鹼達到健康水平。當這個基因在實驗中被移除時,研究人員發現肉桂提取物不能防止對肝臟的損害。

研究小組說,據信,這個秘密是在肉桂中發現的一種稱為的特定化合物,它調節PPARA(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的基因受體在中醫學中,肉桂用於治療風濕病,感染引起的各種疼痛,牙痛和氣喘。

從中藥到西藥都很有效

近年來更多的科學研究表明,來自印度尼西亞肉桂樹的香料對抗心臟組織損傷和高血糖症有幫助。這份來自中國和美國馬里蘭州的研究發表在專門出版的《蛋白質組織研究雜誌》上,實驗結論表示,肉桂原來是一種用於治療胃腸疾病的中藥。但是最新數據表明,肉桂通過調節PPARA(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緩解TAA(硫代乙酰胺)肝損傷,肉桂中的木脂素化合物成功促成保護肝臟的作用這一作用。”

鄭醫師補充:

去查了原文的資料,這篇報導提到的提到其實是肉豆蔻(Nutmeg),而非肉桂(Cinnaman),提醒大家留意。而用於研究的物質為肉豆蔻萃取物MYRISLIGNAN ,肉豆蔻木脂素。

肉桂(Cinnaman)原產於斯里蘭卡和南印度,是樟樹科月桂樹的樹皮,捲成條形乾燥而成。常用於甜點和肉餡上,例如酥餅、批、肉醬、肉餡上。肉桂的味道跟蘋果很相配,所以西菜中有蘋果的話便差不多一定有肉桂作相配。 

荳蔻(Nutmeg)原產於印尼東部摩鹿加群島,是荳蔻科荳蔻樹果實內的核仁。常用於肉餡和內臟食材上,例如漢堡肉、鵝肝、肉餡上。荳蔻的味道跟咖啡和甜味有種特別的變化,例如在焦糖咖啡中加少許荳蔻,味道十分特別,也很相配。 

參考文獻: 

PPARα Mediates the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Nutmeg 

Xiao-Nan YangXue-Mei LiuJian-He FangXu ZhuXiu-Wei YangXue-Rong XiaoJian-Feng HuangFrank J. Gonzalez, and Fei Li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8 17 (5), 1887-1897

DOI: 10.1021/acs.jproteome.7b0090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roteome.7b0090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發現:一天一雞蛋 醫生遠離我

2018年5月22日 上午8:23

數十年來,專家警告吃雞蛋會造成高膽固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22日出爐的報告指出,每天吃一顆蛋實際上可能會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法新社報導,儘管有專家提醒不要過度解讀這份研究,但研究作者聲稱,每天吃一顆蛋的中國大陸成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

耗時將近9年、追蹤50萬名30到79歲健康成人的研究總結出,「相較於不吃蛋的人,每天吃一顆蛋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

這支中國和英國研究團隊在「心臟醫學期刊」(Heart)發表的報告指出,每天吃蛋的人罹患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26%。

每天吃蛋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8%,死於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則減少28%。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中國等全球各地死亡或殘障的主要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有約177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幾乎是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3。80%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由心臟病和中風所造成。

吸菸、運動量不足、吃高鹽不健康食物和攝取新鮮蔬果不足,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項中國的大規模研究分析發現,跟不吃蛋的人相比,每天至少一顆蛋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以及中風的人,危險性明顯較低。

西方人的死亡風險,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較高,中國人則以中風為主。

但雖然有膽固醇,但是也含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幫助神經系統健康的磷脂質,過去研究對但和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或者中風之間的關連病無明確的結論,而這項跨國(中國和英國)的大規模研究證實吃但的確有益降低相關疾病的健康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416,213 之前從未被診斷有癌症、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的參與者,追蹤8.9年,一共有83977位罹患心血管疾病,9935未因心血管疾病往生(有證明),以及5103位有冠狀動脈疾病發作。研究開始,13.1%的參與者每天吃蛋(平均每天0.76顆)以及9.1%的人幾乎不吃蛋。

分析發現,有吃蛋習慣的人,整體來說比較少出現心血管疾病。跟不碰蛋的人相比,每天至少一顆蛋的人,降低26%出血性中風發生率、28%出血性中風死亡率以及18%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每週平均吃5.32顆蛋的族群比每週只吃2.03顆蛋的族群減少12%。

研究人員根據這些分析結果,建議大家不妨每天一顆蛋,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那麼膽固醇怎麼辦?其實大部分(八成)膽固醇為自體合成,外來的膽固醇只佔兩成,何況,真正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專家提醒其實是身體的慢性發炎,慢性發炎導致血管發炎,之後硬化狹窄,因此控制發炎才是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Chenxi Qin, Jun Lv, Yu Guo, Zheng Bian, Jiahui Si, Ling Yang, Yiping Chen, Yonglin Zhou, Hao Zhang, Jianjun Liu, Junshi Chen, Zhengming Chen, Canqing Yu, Liming Li On Behalf of 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 Collaborative Group. Associations of egg consump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 cohort study of 0.5 million Chinese adultsHeart, 2018 DOI: 10.1136/heartjnl-2017-31265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筑波大學和康乃爾大學最近發表一項研究,找到男性不孕可能原因之一為牛磺酸缺乏。精蟲的唯一目標便是與卵結合,精蟲在受孕之前,抵達女性的卵子所在之處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旅程,精蟲通過不同的生理環境時,得必須躲開幾個致命的壓力才能安全完成使命。最近發表於 The FEBS Journal期刊研究發現牛磺酸是精蟲的一種細胞體積調控者,左右精蟲的形狀維持以及受孕的能力。

細胞最重要的組成物質就是水,水含量多寡可以決定細胞體積,細胞膜本身有通透性,所以細胞能攝入或者釋放多餘的水分,端視有多少水在旁邊,這就是滲透壓。這可以類推成海綿的行徑,就像海綿吸太多水,會戲劇性地改變體積以及形狀,細胞也一樣。

細胞有感測機制能夠在它們滲透壓的環境產生代償維持形狀,這篇研究的參與作者之一的筑波大學助理教授Atsushi Asano解釋,沒有這些代償感測,細胞會讓過多水分進入改變體積導致膜破裂或者其他型態問題,這種感測器在細胞中經常可見,令人驚訝地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感測器在精蟲細胞的功能上扮演重要的功能。

過去的研究發現雄鼠缺乏 cysteine dioxygenase (簡稱CDO,中文為半胱胺酸雙加氧酶),會導致不孕。CDO已被證實是用於製造胺基酸牛磺酸的蛋白質,牛磺酸反過來在維持滲透壓上扮演關鍵的角色。然而這些理論都不是新的,但CDO和牛磺酸在受孕的確切角色,長期以來一直無定論。透過這項研究,研究人員確定雄鼠若是缺乏CDO,相對於健康的對照組,的確更會導致不孕。比較結果是十倍以上。他們也發現雄鼠的精蟲的牛磺酸濃度掉得很厲害,這暗示了這兩者的缺乏與不孕的關聯性。但在研究中仍有一個謎團未解,精蟲無法製造蛋白質,包含CDO,那麼精子是如何獲取在維持對它們如此重要功能的牛磺酸?研究團隊發現精子細胞並不是自行合成牛磺酸,而是在精蟲通過雄性生殖道時吸收的。

對於已經成熟無法產生蛋白質的精子細胞而言,這是幫助受孕的重要生存策略,這說服我們相信牛磺酸對受孕過程是必要的。但牛磺酸對於精蟲作用得確切機轉研究人員仍想要了解。研究人員鍵入一項強而有力線索,在精蟲上尾巴上有一個不尋常的結,CDO缺乏的雄鼠它們的精子,被放置在子宮的環境中有兩倍的機率會出現錯誤角度的尾巴。令人注意的發現是當這些精蟲提供額外的牛磺酸,缺損現象便會消失。這些觀察發現讓作者們結論:牛磺酸在受孕期間,幫助精蟲藉由控制滲透壓維持對的型態,幫助授孕。

研究人員最終確認雄鼠在生殖道上由CDO製造的牛磺酸會被精蟲吸收,是雄性生殖力的重要機制,精子細胞在歷經不同滲透壓環境,細胞內的牛磺酸幫助細胞體積的平衡,藉由控制細胞水的進出,阻止細胞型態額外的改變,讓精子能在不同的環境下,完成授孕任務。

參考文獻:

  1. Atsushi Asano, Heather B. Roman, Lawrence L. Hirschberger, Ai Ushiyama, Jacquelyn L. Nelson, Meleana M. Hinchman, Martha H. Stipanuk, Alexander J. Travis. Cysteine dioxygenase is essential for mouse sperm osmoadaptation and male fertilityThe FEBS Journal, 2018; DOI: 10.1111/febs.1444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尿濕內外褲好糗…「蹲馬步」縮小攝護腺發威!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8年2月17日 上午7:15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天冷,偏偏半夜頻頻起床解尿5、6次,想解尿又半天解不出來,解出來又解不乾淨,甚至賣力解到汗流夾背;有時憋尿又憋不住,還走不到廁所,已經尿濕內外褲…,這就是攝護腺肥大患者典型的寫照。

如果體力較好的,不妨練練導引之術,如太極拳、八段錦之類,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國際醫學論文,進行了有關太極拳與攝護腺肥大的研究,他們找了56位攝護腺肥大的老人家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練12周的太極拳,一組什麼都沒做,最後評估攝護腺肥大的症狀,發現有練太極的攝護腺肥大症狀會改善,生活品質也會改善,代表腎氣的睪固酮也有增加,因此攝護腺肥大的男性,不妨來練練太極拳。

 

至於攝護腺肥大的飲食調理該如何進行?根據國際科學研究證實,茄紅素可減少攝護腺疾病與減緩攝護腺癌病程;植物固醇、木質酚與鋅,能舒緩良性攝護腺增生。

 

鄭醫師補充:

練太極有助於下盤加強,改善睪固酮代謝,進而改善攝護腺良性肥大。建議男性要延緩進而改善攝護腺良性肥大的風險,務必透過可以加強下盤的運動來協助男性賀爾蒙健康代謝。

此外,攝護腺良性肥大經常和代謝症候群密不可分,國外研究也發現,透過減重以及重量訓練,不僅改善代謝症候群,也能進一步幫助攝護腺健康,降低攝護腺肥大的發生率:

Giovanni Corona, Linda Vignozzi, Giulia Rastrelli, Francesco Lotti, Sarah Cipriani, and Mario Maggi,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 New Metabolic Disease of the Aging Mal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exual Dysfun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vol. 2014, Article ID 329456, 14 pages, 2014. doi:10.1155/2014/329456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ije/2014/329456/abs/

此篇報導參考文獻:

Seil Jung, Eun-Nam Lee, Sook-Ryon Lee, Mi-Sook Kim, and Myeong Soo Lee, “Tai Chi for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e Hypertroph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 2012, Article ID 624692, 7 pages, 2012. doi:10.1155/2012/624692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ecam/2012/624692/ab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B6 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補充正確營養素輔助

出版時間:2015/08/05
退化性關節炎常讓患者關節疼痛難耐,除服用葡萄糖胺、軟骨素或用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換人工關節等正式治療外,程涵宇營養師表示,已有國外醫學研究指出,多補充維生素B6、蘿蔔硫素等,對減緩部分退化性關節炎惡化可能有幫助,建議患者正式治療期間,可輔以營養素補充,搭配體重控制與適度有氧運動,讓症狀慢慢獲得改善。 報導╱周佩儀、林明佳

程涵宇營養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屬於慢性漸進式疾病,主要是關節軟骨因老化、肥胖、受傷等因素磨損造成疼痛,除補充正確營養素舒緩不適感外,也要控制體重,因體重愈重,膝關節軟骨磨損得愈快,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指出,55歲以上肥胖、有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只要體重少10%,不僅疼痛感減少,膝蓋功能也會變好;平時膝蓋不痛時,可適度地做有氧運動,像游泳等,訓練大腿骨四頭肌肌耐力,減緩症狀惡化。 

【這樣做】維生素B6 緩退化

根據《風濕病學》教科書中的實驗數據指出,維生素B6缺乏可能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惡化

蘿蔔硫素 護軟骨

花椰菜、高麗菜、青江菜等食物,含有豐富蘿蔔硫素,根據《關節炎及風濕病學》期刊中的國外動物實驗研究發現,蘿蔔硫素可延緩軟骨被破壞的速度,不過生的十字花科食物含有致甲狀腺腫素,生食過多易造成大脖子症狀,建議煮熟再吃,但煮3~5分鐘即可、避免油炸,以免蘿蔔硫素流失。

補充葉酸 增握力
根據《美國營養學會》期刊中研究指出,每天攝取6400微克的葉酸以及20微克的維生素B12補充劑,能夠增加部分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握力,因此建議可以多吃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毛豆、香菜、菠菜等,與蜆、蛤蜊以及小魚乾等有維生素B12的食物。 
Omega-3 抗發炎
由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會有發炎的反應,因此平時可以多加攝取Omega-3脂肪酸抗發炎,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鯖魚、秋刀魚以及鮪魚等深海魚,建議每周至少要攝取2次,藉以補充Omega-3。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B6協助退化性關節炎改善的關鍵在於大劑量的B6可以幫助免疫系統的刺激發炎的細胞激素IL-6 和 TNF-α降低,進而改善發炎,達到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根據研究建議劑量至少需100毫克。除此之外,幫助關節建構的營養以及肌力訓練,甚至是讓足弓平衡的鞋墊,在整合醫學上,也都是幫助退化性關節炎改善常會給的改善建議。

鄭醫師補充:
Vitamin B6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 S-C Huang
  • J C-C Wei
  • D J Wu
  •  & Y-C Huang
    •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64, pages1007–1013 (2010)
    • doi:10.1038/ejcn.2010.107
    •  
    • http://www.medicaldaily.com/large-doses-vitamin-b6-can-control-arthritis-231077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ejcn20101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週有感!肉桂咖啡改善她的高血壓,耳鳴掉髮也解決

 2017-01-03 張維庭/編譯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儘管肉桂是一種中藥材,許多人第一次吃到肉桂時,都是在西式甜點、咖啡中嘗到了肉桂的特殊風味,而肉桂不僅美味,還因為對於毛細血管的健康療效而廣受注目,透過飲用肉桂咖啡,還有助於改善高血壓、糖尿病、掉髮以及皺紋等等各種問題! 

一天3公克肉桂粉 四個月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回歸正常 
日本糖尿病專門醫師牧田善二表示,每天持續地將肉桂加入咖啡當中飲用,就能讓許多的數值下降。一名患者43歲的患者檢驗出了糖尿病,卻表示希望能夠不使用藥物的改善症狀,因此牧田醫師向他提出的治療計畫為一天攝取3公克的肉桂粉,並且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患者天天認真測量血糖值,實行了四個月後,糖化血红蛋白數值從9.9%降至5.6%,順利地降到標準值以下。 

連續飲用兩周肉桂咖啡 改善慢性疲勞、高血壓  
48歲的日本主婦金親利予因為貧血,一直都有著慢性的疲勞感,而嘗試了早中晚都喝肉桂咖啡之後,疲勞感竟獲得了改善。身體變得暖和,還感受到了由身體內側湧現的活力。她表示以往晚餐後就會開始疲倦,早早就寢,而現在到了晚上仍活力十足。 
而且金親家有家族高血壓病史,母親也是因為腦梗塞倒下,金親太太從2016年開始以藥物控制高血壓,血壓大約都是維持在140~150mmHg左右,飲用肉桂咖啡之後,則順利降至了120mmHg左右。 

改善耳鳴、暗沉斑點 頭部血液循環變好 
57歲的主婦麻生加代也嘗試了日本健康雜誌的兩周肉桂咖啡實驗企劃,早中晚飲用,一開始出現變化的是雙手,本來因為頻繁清洗東西、接觸肥皂而乾燥粗糙的雙手,飲用了肉桂咖啡一周之後,即使沒有擦護手霜,雙手也保持著滋潤,皺紋也變得不顯眼了。 
兩周後,臉上的暗沉斑點也消失了。本來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有耳鳴困擾,也在實驗過程中不知不覺痊癒了。而自從七年前出過車禍之後,麻生太太的小腿留下了疼痛的後遺症,因為毛細血管受到損傷,血液循環不良,只要下雨天就會感到嚴重的疼痛,在實驗的後期遇到下雨天,小腿卻沒有疼痛,讓她輕鬆了許多。此外,頭皮的血液循環也變好了,掉髮減少,頭頂開始長出了新的頭髮。 
肉桂能夠活化毛細血管的Tie2,安定毛細血管的構造。有研究指出,肉桂能夠抑制高達90%的毛細血管滲漏。一天0.6公克的肉桂,也能活化毛細血管,有研究指出,一天只要食用0.6公克的肉桂,就能讓毛細血管變年輕。

鄭醫師補充:

肉桂是很好的抗氧化來源,對於抗發炎、血糖穩定、幫助循環、改善腹脹以及消化、改善腸躁症等等都有幫助。

如果要和咖啡一起飲用,建議選購具高綠原酸的精品咖啡效果較佳。

關於血糖部分參考文獻:

1.

 Qin B, Panickar KS, Anderson RA. Cinnamon: Potential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4(3):685-69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01047/

2.

 

Diabetes Obes Metab. 2009 Dec;11(12):1100-13. doi: 10.1111/j.1463-1326.2009.01094.x.

 

The potential of cinnamon to reduce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930003

 

3.

Cinnamon Improves Glucose and Lipids of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Alam KhanMahpara SafdarMohammad Muzaffar Ali KhanKhan NawazKhattakRichard A. Anders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洲研究:1天吃逾兩顆番茄 延緩肺老化
 
非凡新聞影音
 
歐洲最新研究發現,只要每天都吃至少兩顆番茄,或是吃三份新鮮水果,就可以減緩我們肺部的自然老化。國內營養師也表示,番茄營養豐富,裡頭的茄紅素,可以清除肺裡的廢物,所以能讓你的肺更健康。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針對超對650為對象者,追蹤長達十年,研究人員發現常吃水果的人,尤其是番茄以及蘋果的吸菸者,差別最大,肺部比較不易損傷。研究人員建議有吸菸習慣的人最好透過這些特定水果的補充,幫助肺部修復,延緩肺部老化。當然最好還是戒菸,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Vanessa Garcia-Larsen, James F. Potts, Ernst Omenaas, Joachim Heinrich, Cecilie Svanes, Judith Garcia-Aymerich, Peter G. Burney, Deborah L. Jarvis. Dietary antioxidants and ten-year lung function decline in adults from the ECRHS survey.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December 2017 DOI: 10.1183/13993003.02286-20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巴卡卡、臉頰緊繃易抽筋?可能患上顳顎關節症!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12月15日 上午8: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不知道你有沒有嘴巴突然張不開、合不起來,或是打哈欠時嘴巴喀喀作響,耳朵附近肌肉更是緊繃、疼痛甚至抽筋,讓你以為自己下巴脫臼的經驗呢?近年來不論是臺灣或是日本,牙醫門診中出現這類顳顎關節症的困擾的病患越來越多,除了跟現代社會的壓力龐大有關之外,更有日本醫師指出,其實也跟現代人低頭族群大增有著極大關連。 

持續低頭造成下巴缺血 嘴巴無法開合、打哈欠易抽筋都是典型症狀

日本顳顎關節症治療牙醫博士原節宏指出,近十年來隨著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大大改變,出現誤以為自己下巴脫臼、肌肉抽筋的顳顎關節症患者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由於持續低頭會壓迫到脖頸及下巴肌肉,讓這兩處的血液循環變得相當差,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造成下巴疼痛、嘴部無法正常開合、打哈欠時易抽筋等典型的顳顎關節症症狀。 

低頭會讓頭部血流量少25% 是顳顎關節症關鍵成因

日本腦神經外科醫學博士岡本裕曾表示,僅僅是向前低頭滑手機的動作,就會讓整個頭部的血流量減少25%,所以近十年來不但眼睛疲勞及罹患眼疾的人口大幅增加,受顳顎關節症困擾的人也跟著大增。 

而原節宏也建議,民眾可以在家嘗試「聞腋伸展操」以及「咀嚼肌舒緩操」,兩者都能有效放鬆這個人體最小的關節之一的周圍肌肉,讓脖頸肌肉得到充足的含氧血液,也能將累積在下巴的毒素通通帶走。 

《聞腋伸展操》

聞腋伸展操
檢視相片
聞腋伸展操




1. 將右手繞過後腦杓,抱在左耳處,並且用力按住頭部使其盡量向右側腋下貼緊。 
2. 將臉部轉向右側,鼻子則盡量貼近腋下,左手則自然地放下並用力伸展,持續轉體10秒後進行下一個步驟。 

下一頁繼續做伸展改善顳顎關節症! 

聞腋伸展操
檢視相片
聞腋伸展操



3. 將背部及上半身都微微跟著臉部腋頭轉動,右手手肘則盡量往背部夾緊,視線朝向右側直視,繼續伸展10秒即可進行下一個動作。 


4. 接著改以下巴盡量貼緊腋下,同樣伸展10秒後再慢慢將頭轉回正面,記得不要快速轉回以免引起頭痛,換左邊再做一次即可。 

聞腋伸展操
檢視相片
聞腋伸展操

《咀嚼肌舒緩操》

咀嚼肌位置
檢視相片
咀嚼肌位置

原醫師表示,咀嚼肌由上述這四塊肌肉組成,而我們只要針對臉頰下方的咬肌進行按摩,就能夠有效改善顳顎關節症的狀況。 
按摩方法:

1. 觸摸臉頰下方的骨頭凹陷處,此處即為咬肌。 

2. 用拳頭以50元硬幣大小的軌跡,畫圓按摩此處,注意要慢慢按摩以免造成口腔內部受傷。 
3. 約按摩10次即可。 

鄭醫師補充:

顳顎關節症一旦上身,其不適以及不便,超乎外人想像。我能感同身受,是因為我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那一次,是某個連假之後,我開車從南部回來,一邊開車一邊嚼口香糖提神。隔天晚上看門診時,打了一個大哈欠,結果發現咬合變得困難,連嘴都不能張太開。隔日早上,連早餐也不能吃,去找牙科的朋友做檢查以及掃描,他確認我的顳顎關節有問題,並皺眉頭提醒我,顳顎關節症一旦出問題,很麻煩,一般只是像復健科給予熱敷或者是物理治療,藥物不是止痛藥便是肌肉鬆弛劑,有些醫師還建議給抗焦慮劑,但搞多久會恢復沒有人有把握,建議我到醫學中心碰碰運氣。聽到這裡我心都涼了半截,連中午和他一起聚餐時,我只能用手扶者下顎,單邊咀嚼一些比較細軟的食物,連蝦子都咬不動,其苦真的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過,此時,我也啟動一項療癒實驗,透過我曾經學到的標靶共振的營養補充品做急救式的補充,大概每隔一個半小時輪流補充針對肌肉韌帶以及骨骼關節兩種補充品,我也沒有熱敷或者做上述文章提到的按摩或伸展運動。到了當天晚上,我發現可以恢復原本的狀態進食了,而且沒有任何不適。

我把這種狀況跟那位牙科醫師報告,他直說怎麼可能,而且一直問我到底吃了什麼東西可以好這麼快。經過解釋,他也是半信半疑,不過後來,他利用標靶共振的補充品改善了自己的過敏以及睡眠,經過體驗比較清楚我在說什麼,也承認的確有些營養補充品,如果能針對出問題的系統直接調養,改善的速度往往讓人驚艷。

希望大家都不會罹患顳顎關節症,真的不幸發生,請大家務必迅速就醫,尋求改善。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堅果益心臟,研究再認證:這樣吃降15%心血管風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12月12日 上午8: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你喜歡吃堅果嗎?堅果類的食物體積雖然小,但往往具有許多營養,適量補充對身體具有一定的幫助。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日前刊登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最新發表,

研究團隊表示,一週數次、食用一個手掌大小量的堅果,有機會降低心臟疾病發生的風險。


堅果過去被認為是一項很好的食物,具有高含量的抗氧化物、蛋白質、礦物質及其他營養成分。 

研究中作者分析超過200,000位受試者的實驗數據,結果發現每週兩次(或以上)食用核桃、杏仁、榛子、腰果、開心果、山核桃和花生等堅果類食物的受試族群,其發展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風險較其他受試族群低了23%,而發展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低了15%。 

鄭醫師補充: 

堅果是高抗氧化、礦物質以及優質脂肪來源的食物來源。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先經過急慢性敏原檢測了解自己是否有特定種類的堅果過敏,避開過敏原,降低過敏或者發炎的風險,因為堅果是慢性食物過敏的前五名。否則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這項研究算是大規模的研究,因此可信度高。要保養心血管降低發炎,建議大家可以養成補充堅果的習慣,過去有些研究建議天天補充,但這項研究則認為一週補充兩天即可達到某種程度的預防保健功效。

參考文獻:

Nu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rta Guasch-FerréXiaoran LiuVasanti S. MalikQi SunWalter C.WillettJoAnn E. MansonKathryn M. RexrodeYanping LiFrank B. HuShilpa N. Bhupathiraju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營養研究:每天40 克乳酪 有效減少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鉅亨網編譯黃意文

2017年12月6日 下午12:02

歐洲營養學雜誌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研究發現,每天食用約 40 克的乳酪,約火柴盒大小的體積,可以減少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

中國蘇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美國和歐洲 20 多萬人的健康狀況進行研究,數據顯示,每天吃乳酪的人,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比未食用乳酪的人少了 14%,而中風的機率則是低了 10%。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吃相當於 40 克奶酪製品的人,得到心臟病的風險最低,而且奶酪可提高「好的」膽固醇含量,同時減少「壞的」膽固醇。

雖然奶酪可能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但研究人員認為,當中的鈣,將會使實際上被身體吸收的飽和脂肪減少,乳酪並且還有一種酸性物質,有助於防止動脈堵塞。

作者寫道:「奶酪中含有飽和脂肪酸,但也含有有益的營養物質,目前還不清楚長期食用乳酪,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形成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今年夏季,韓國的研究人員,稱瑞士奶酪為「超級食品」,因為它含有一種特殊的益生菌(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為一種健康的細菌,可以滋養和保護腸道,避免腸道細胞因日常飲食影響,受到損害。

鄭醫師補充:

起司有鈣質、蛋白質,還有一種特別的脂質,CLA(Conjugated Linoleic acid,共軛亞麻油酸),不僅可以降低體脂肪還可以對復肥胖,抑制乳房腫瘤形成,對黑色素瘤、結腸以及前列腺等癌症都有研究證實有幫助。這篇報導提到的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提昇高密度膽固醇,也都是CLA的功效。此外CLA對糖尿病的控制也有幫助。食用乳酪對於健康真正的幫助關鍵就是CLA。

參考文獻:

Chees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Chen, GC., Wang, Y., Tong, X. et al. Eur J Nutr (2017) 56: 2565. https://doi.org/10.1007/s00394-016-1292-z
  • DOIhttps://doi.org/10.1007/s00394-016-1292-z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94-016-1292-z#citea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傷、生病靠它最快復原!一舉強化20%自癒力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11月30日 上午11: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不知道大家生病、受傷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不論喝了再多補品、看了再多醫生,如果沒有好好靜養休眠,小病往往會拖成大病,甚至有些原以為是小感冒的症狀,會惡化成為支氣管炎,半年都好不了。 

美軍醫療研究:充足睡眠提高20%免疫力


美國陸軍環境醫學研究所最新公開的研究指出,過去我們常以為受傷或是生病,就是要靠補充營養來加速免疫系統修復身體組織,但是實際測試後卻發現,充足睡眠才是最能幫助身體修復、強化免疫系統的根本方法! 

這份刊登於11月最新出版《應用生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論文,徵集了美軍陸軍士兵分為三組進行測試,研究目的是為了要確認士兵們在戰場上受傷時,到底應該如何調養身體才能最快回到戰場。 

而研究者分別在每位士兵的手臂上劃下同深度的刀傷,並且分成三組進行身體自癒能力觀察: 

  1. 第一組連續三晚睡眠時間受限為兩小時,同時也無額外補充任何營養劑。
  2. 第二組連續三晚睡眠時間受限為兩小時,三餐也都額外補充了含有高量蛋白質(特別富含有助細胞分裂、傷口復原、提升免疫功能的精胺酸、麩醯胺酸等)、鋅、維生素C、D3以及ω-3脂肪酸等營養素的飲品。
  3. 第三組完全不限制睡眠,同時也無額外補充任何營養劑。


事實證明,第一組跟第二組的傷口修復速度差異不大,都花了5天左右刀傷才開始癒合成疤;相較之下,第三組獲得充足睡眠的士兵平均只花了4.2天就癒合了傷口,免疫系統整體而言比起前兩組強了20%! 

睡眠不足6小時,癌細胞就活化;不足5小時,感冒風險高4.5倍


其實早在這份研究之前,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睡眠研究所就曾指出,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會促使體內癌細胞活化,讓女性罹患乳癌風險提高1.7倍、男性罹患攝護腺癌風險提高1.4倍;若是進一步限制睡眠至5小時以下,則會使免疫力退化至連感冒及流感病毒都無法擊退,罹患傳染病的機率提高4.5倍。 

感冒、受傷、預防接種前 都要睡滿7小時


因此透過這次的研究發表,史丹佛大學睡眠研究所也再次呼籲全球民眾,記得在感冒、受傷後保持每天睡滿7小時的生活習慣,這樣就能活化免疫系統,讓感冒及傷口都能快速痊癒。而若要接受預防接種前,也一定要睡滿7小時再行施打,否則疫苗本身不但難以產生抗體,反而會成為你的直接致病原。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說得沒錯,要傷口復原快,睡眠品質以及時數都很重要。即便是癌症或者是其他感染也是要多休息以及藉由充足的睡眠幫助來幫助身體恢復。

睡眠品質好,身體的副交感神經才能啟動,幫助身體修復。沒有睡好,再好的營養補充品幫助也有限。有睡好,再加營養品幫助身體康復才能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Impact of sleep restriction on local immune response and skin barrier restoration with and without 'multi-nutrient' nutrition intervention

Tracey J. SmithMarques A. WilsonJ. Philip KarlJeb OrrCarl D. SmithAdam D. CooperKristin J. HeatonAndrew J. YoungScott J. Montain

http://jap.physiology.org/content/early/2017/09/12/japplphysiol.00547.201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禿髮救星!抗癌關鍵成分還比綠花椰菜多7倍

日文編譯/李奕璇

2017年11月28日 下午1:00
【早安健康/李奕璇編譯】說到擁有強大的防癌效果,可以強健骨骼,預防活性氧這個抗老化大敵的攻擊,屬於十字花科的黃綠色蔬菜,你會想到誰?答案就是「超級食物」之一綠花椰菜!而它的嫩芽綠花椰菜苗的營養成分更是不容小覷,富含的蘿蔔硫素含量是綠花椰菜的7倍,目前的研究更發現,綠花椰菜苗還具有降血糖,預防禿髮的效果! 
瑞典研究:攝取綠花椰菜苗有助降血糖

綠椰菜具有多種營養成分,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以及提升代謝力的鎂、鉀等礦物質,其膳食纖維是萵苣的4倍,維生素C的含量約為檸檬的2.4倍、葡萄柚的3倍,可以生成膠原蛋白、維護軟骨,含有的鈣也能維持骨骼健康。 
除此之外,綠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更是能啟動身體自癒力的重要營養成分。蘿蔔硫素具有抑制癌症發生的效果,以及排毒、抗氧化、抗老化作用,而綠花椰菜的嫩芽─綠花椰菜苗中的蘿蔔硫素含量,竟高出綠花椰菜7倍之多!《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中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更發現,攝取綠花椰菜苗,可以有效控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瑞典哥特堡大學研究團隊以97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平常都需要服用二甲雙胍(metformin)這種糖尿病藥物,但是其中有37位是血糖管理不佳,並且伴隨著肥胖問題的患者。 
在實驗當中,一組是服用二甲雙胍藥物加上綠花椰菜苗的粉末,一組則是藥物加上隨機給予安慰劑粉末,連續攝取12周以觀察他們的血糖情形。驗證的結果發現,血糖管理不佳的患者們服用藥物加上綠花椰菜苗的粉末持續12周之後,「糖化血色素」的平均值由一開始的7.4%下降至7.0%。 
綠花椰菜苗還能助生髮!下一頁教您這樣吃效果最佳 

 綠花椰菜苗可活化基因,促進毛髮增生

蘿蔔硫素還擁有出色的抗氧化力,其抗氧化營養素可以持續3天在人體內發揮作用,活化新陳代謝,還能預防紫外線傷害,有助於生髮。日本近畿大學藥學部醫療藥學科公眾衛生學研究室的教授川崎直人,與日本reve21頭髮診所株式會社的共同研究指出,綠花椰菜苗的萃取物可以使基因機能活性化,促進可以調整頭髮成長信號的毛乳頭細胞分裂。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可以刺激毛囊周邊的微血管新生,讓養分順利提供給毛囊,促進頭髮生長;骨塑型蛋白4(BMP4)具有調節細胞的分化、增殖等機能,在頭髮的生長期間,毛乳頭會分泌出骨塑型蛋白4。此項實驗結果發現,綠花椰菜苗的萃取物讓毛乳頭細胞增殖約1.8倍,細胞內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以及骨塑型蛋白4 (BMP4)也都上升約1.4倍。 

綠花椰菜苗韓式拌菜這樣做

根據料理方法不同,會影響到綠花椰菜苗中蘿蔔硫素的含量。《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指出,生食綠花椰菜苗可以保留更多的蘿蔔硫素,也能幫助身體更快吸收蘿蔔硫素。因此適合拿來做成沙拉或涼拌菜。 
材料: 

綠花椰菜苗 適量 
山茼蒿 1把 
黑白芝麻 適量 
鹽 少許 
紫蘇油 1大匙 
番茄 一顆 

作法: 

1.先將山茼蒿汆燙,待熟了立刻撈起放入盤中。 
2.盤裡放入綠花椰菜苗,淋上紫蘇油,撒上黑白芝麻與鹽調味,一起攪拌均勻,最後放進切過的番茄擺盤,完成。

鄭醫師補充:

綠花椰菜苗的蘿蔔硫素,具超強抗氧化能力,甚至有些臨床研究建議可以做為癌症輔療的補充品,協助癌症患者抗癌。

參考文獻:

Sulforaphane reduces 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 and improves glucos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Sulforaphane, a natural compound identified by drug repurposing, reduces 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 and improves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9/394/eaah447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強了!研究:每周吃2把堅果,防心臟病、失智症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年11月21日 上午9:30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冬天心臟病好發,降低心臟病風險,竟然跟吃堅果大有關係!根據一項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每周吃兩把堅果,可使心臟病的風險降低近四分之一!但是,之前也有許多人擔心,堅果吃多了,是否會增加體重?在這一份研究報告中也提供了答案

研究:每周吃2把堅果 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根據《每日郵報》(Mail Daily)報導,這一項研究是來自哈佛大學(Harvard )針對20多萬人的研究,其中許多人跟蹤了30多年,發現所有類型的堅果有助於防止世界上最大的殺手─心臟病。定期吃核桃、杏仁、腰果、開心果和花生等零食,與那些很少或從未吃過的人相比,得到顯著的效果。那些每周吃3種這些堅果兩把或更多的人,發生冠心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分別減少23%和15%。每周吃核桃一次,一次一把或多次,分別使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1%和19%。

吃堅果能預防: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失智症

堅果一直被認為是「超級食品」,因為其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蛋白質、營養物質、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最新的這一項研究是同類型中規模最大、調查時間最長的。除了心臟疾病,他們還發現堅果能預防一系列重大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失智症。

此項研究主要作者是波士頓哈佛大學營養學家瑪爾塔•菲雷(Dr Marta Guasch-Ferre)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增加多種堅果攝取量的建議,作為健康飲食模式的一部分,以減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核桃含豐富α-亞麻酸 讓血管變年輕

舉例來說,核桃對於護心的好處,應該是相較於其他堅果例如:杏仁豆、花生等,核桃中屬於優質Omega-3的「α-亞麻酸」含量明顯高出許多,對於人體來說是非常好的油脂攝取來源,確實有幫助血管變年輕的益處。

另外,引人注目的是,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與以前的報導相反,他們沒有發現堅果助長了體重增加的證據,儘管卡路里並不低。

【一把堅果有多少?】

一把堅果大致相當於一盎司(28.35克)。

一把杏仁 = 23顆杏仁。卡路里:162、不飽和脂肪:14克、蛋白質:6克

一把核桃 = 14顆半核桃。卡路里:183、不飽和脂肪:16克、蛋白質:4克

一把腰果 = 16腰果。卡路里:155、不飽和脂肪:12克、蛋白質:5克

一把巴西 =六個巴西堅果。卡路里:186、不飽和脂肪:13克、蛋白質:4.3克

一把開心果 = 45開心果。卡路里:157、不飽和脂肪:11克、蛋白質:6克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長期的研究分析,可信度值得大家參考。

堅果的優質脂肪能幫助身體降低發炎,除這篇報告提到的冠心病或者心血管病之外,其他像是失智、糖尿病、炎症甚至是憂鬱症等等,也都有保健預防功效。一般植物油無法獲取。吃好的油脂,即使卡路里高,並不會增加體重,反之,老是食用不好的油脂,即使量不多,體重反而容易上昇。

參考文獻:

Nu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rta Guasch-FerréXiaoran LiuVasanti S. MalikQi SunWalter C.WillettJoAnn E. MansonKathryn M. RexrodeYanping LiFrank B. HuShilpa N. Bhupathiraju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次證實!預防泌尿道感染,這方法最有用、降5成復發率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11月20日 下午12: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根據臺灣婦女健康學會過去的調查,每三名臺灣女性就有一人曾受泌尿道感染症之苦,復發率更是高達8成以上,而且反覆復發超過5次者也已超過3成。但是就算說了這麼多,看著這篇文章的男性因為生殖器及尿道比女性長上許多,往往難以了解那種排尿灼熱之苦,然而現在終於有了最簡單的救贖曙光了:只要多喝水就能預防泌尿道感染! 
世界首次科學認證:多喝水真的可以防治泌尿道感染症

雖然一直以來都有醫師曾呼籲喝水可以防治泌尿道感染症復發,但事實上醫學研究者們也苦於找不到醫學證據,而一直無法將其列為正式的治療辦法。 

直到上個月初,在美國聖地牙哥召開的2017年傳染病醫學會周(IDWeek2017)中,邁阿密大學發表了首份受到國際承認,有關「充分飲水確實能夠預防泌尿道感染症復發」的相關研究。 
平常無法徹底清潔膀胱 泌尿道感染症難痊癒

泌尿道感染症主要由尿液中的大腸桿菌感染,發生在腎臟的時候稱為腎盂腎炎,而發生在膀胱時稱為膀胱炎,通常都是在解尿時出現灼熱、疼痛感,或是連帶有頻尿、發燒、腹痛等常見細菌感染的現象。 

而這次美國公布的資料則顯示,有高達40~60%的女性一生當中至少會感染一次相關疾病,且由於細菌會在直腸及膀胱之間反覆移居,也會從陰道口入侵體內,因此只要沒有辦法徹底清潔膀胱,就無法有效抑制泌尿道感染症復發。 

美國研究:每天多喝1.5公升水 復發率降低5成

然而本次的研究中找來140名不同年齡層的女性,除了部分人士已邁入更年期外,所有人都沒有泌尿道感染症以外的健康疾病,然而泌尿道感染症卻困擾著她們,使她們每年至少要到醫院複診3次以上。 

經過調查之後,研究者確認她們每日的飲水量皆在4杯水左右(約960毫升),相較一般人來說相當不足,因此便以70人為單位分為以下兩組進行實驗: 
1. 除了平日的飲水之外,每日至少要多攝取1.5公升(相當於6杯水)的水分。 
2. 按照原本的飲水模式,正常飲水。 

接著分別在開始飲水實驗的半年及一年後讓她們到專門的診所驗尿就診,結果發現,若連非純水的飲品也包含進去計算,第一組人每日平均飲水增加量為2.8公升;而第二組人的每日平均飲水增加量則不到第一組人的一半。 

而且這一年當中,第一組人的復發機率及膀胱內細菌量,都比第二組人少了52%,就連復發者在治療時,使用的抗生素藥量都比第二組人少了47%。這表示只要以1.5~2公升為目標作為每日攝取量,女性泌尿道感染症的罹患以及復發率都會降低到一半以下! 

傳染病博士: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喝水就能清潔膀胱、腎臟!

而美國伊利諾大學傳染病醫學博士蘇珊‧丹尼爾斯(Susan Daniels)則對此研究評論表示,過去世界各國的醫師們在治療泌尿道感染症的時候,都是以抗生素藥物治療為主,這次的研究可以說是大大減少了未來醫療資源的浪費,也證明僅僅是補充水分,就能夠確實沖洗膀胱、腎臟內的細菌,也讓未泌尿道感染症所苦的女性,帶來了更簡便自我照護的一線曙光。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經常泌尿道發炎的女性的保健福音啊,泌尿道經常感染的女性患者務必多喝水。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10/171005190252.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再放任血壓暴衝!研究:走路能對抗高血壓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17年11月15日 上午9: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肥胖是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不只風險遠高於正常體重的人,據統計,5成的肥胖者同時有高血壓。若想對抗高血壓,除了透過治療、調整飲食,每天多走路也有控制的效果! 
肥胖患者多走3千步有效降血壓

健康醫療期刊Health Promotion Perspectives上刊登一份新研究,實驗團隊召集全球37國、平均52歲的受測者,配戴數位計步器與無線血壓計;觀察一個月發現,BMI30的重度肥胖患者,每天多走3000步就能有效降血壓,收縮壓降1.57、舒張壓降1.29,而BMI25左右的輕度肥胖患者,也有0.79、0.84的降幅。 

控制血壓已是人人不容忽略的健康課題,血壓長期偏高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損害大腦、心臟、腎臟等器官功能,嚴重危害生命,不可不慎。 

鄭醫師補充:

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十三日在加州安那罕舉行年度學術會議,宣布更新美國血壓防治指引,降低高血壓門檻為一三○/八○毫米汞柱(收縮壓一三○毫米汞柱、舒張壓八○毫米汞柱),正常血壓的定義則維持一二○/八○毫米汞柱以下。之前高血壓的定義越來越嚴,一旦血壓升高至一三○/八○毫米汞柱,「引發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已比血壓正常者高出一倍」,但在新的標準下被診斷為高血壓,未必代表必須服藥,「這是黃燈訊號,提醒你必須採取行動降低血壓」。即使如此,這也會幫助血壓控制藥物的銷量增加: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152039

然而,如何透過生活型態(包含飲食、運動以及睡眠甚至是壓力的紓解釋放等等)來幫助自己血壓維持在健康的範圍,應該是比較根本的做法。

每天多走三千步甚至更多步可以幫助肥胖及高血壓的患者血壓控制穩定,不必太過激烈的運動也能幫助健康,建議大家不妨多利用可能的時間空檔,多走幾步,幫助健康。

參考文獻:

Menai M, Brouard B, Vegreville M, et al.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objectively-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on blood pressure: evaluation in 37 countries. Health Promotion Perspectives. 2017;7(4):190-196. doi:10.15171/hpp.2017.3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4735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3杯咖啡 可能減少C肝愛滋患者的死亡風險

 

華人健康網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11月9日 上午11:0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Journal of Hepatology》日前刊登法國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對於同時感染C型肝炎( hepatitis C virus, HCV)以及愛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患者族群,一天3杯或以上的咖啡飲用量,可能減少患者的死亡風險。

患有C型肝炎的愛滋病患者會具有末期肝臟疾病的特定風險,同時其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也會比較高。根據過去的研究,咖啡已知具有抗發炎以及部分保護肝臟的特性,在一般族群裡,每日飲用3杯以上的咖啡已知與所有原因死亡率的風險下降(14%)有關。

研究中作者利用一項5年追蹤研究的數據,分析1,028位同時患有C型肝炎與愛滋病的患者族群資料,其中有約1/4的患者表示自己一日至少飲用3杯咖啡。實驗結果顯示,在考慮過C肝病毒的清除、愛滋與C肝相關因子、以及其他社會行為因素後,每日飲用3杯以上咖啡,與50%下降的死亡率有關。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關鍵就是咖啡的綠原酸具保肝以及抗發炎效果,這是過去諸多研究早已證實的。不過建議大家要喝咖啡一天兩到三杯為宜,過多容易造成咖啡因依賴。

參考文獻:

J Hepatol. 2017 Sep 12. pii: S0168-8278(17)32211-0. doi: 10.1016/j.jhep.2017.08.005. [Epub ahead of print]

Protective effect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all-cause mortality of French HIV-HCV co-infected patient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9429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90年一篇刊登於《腸道》期刊(Gut)研究發現,約有29%受訪者喝咖啡後,20分鐘內就會有便意。

研究員原以為是咖啡因作祟,但奇怪的是,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例如茶類、汽水等,卻不會加速腸胃蠕動。

科學家布朗(S.R. Brown)後來發現,喝咖啡會產生便意,是咖啡裡一種「未知成分」促進胃部「胃泌素」分泌,加速乙狀結腸蠕動導致。早上起床空腹喝,腸胃蠕動現象最明顯,而腸躁症患者、女性也比較容易受咖啡刺激。

有便秘的困擾,建議大家不妨在適當時間,透過喝好的咖啡來幫助排便。

參考文獻:

Brown SR, Cann PA, Read NW. Effect of coffee on distal colon function. Gut. 1990;31(4):450-45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3784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咖啡失去效用,還有4個方法可以提神

Knowing
余宗翰
2017年10月25日 下午3:00

在「責任制」盛行的台灣職場,藉以提神的咖啡已是許多人的必備飲品;但物極必反,如果時常喝咖啡提神,咖啡因的效用會慢慢減低。以往喝一杯咖啡就能有效振奮精神,結果越喝越多,攝入過多的咖啡因導致骨質疏鬆等問題,損耗自己的健康。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不透過咖啡因來提神呢?以下提供4個有效的方法。

看貓咪影片

近年美國研究發現,看貓咪影片,甚至靜態的貓咪圖片都能讓人提神。觀看貓咪影片可以增加腦中的催產素,而催產素能提振心情、降低憂慮感,進而讓人回復精力。

 喝水

 適時地補充水分能解決人們偶爾因為脫水而造成的疲勞感。人只要失去2%~3%的水分就會感到口渴,而僅僅失去1%就可能造成心理層面的影響。這是因為血液運送氧氣、蛋白質等重要物質來維持生理機能,而血液的主要構成物就是水分。人只要脫水就會心跳加快、感到壓力,自然容易感到疲勞。

做個按摩舒壓

昏昏欲睡時,只要按壓後頸與兩肩,或是簡單搓摩一下頭部、太陽穴,各個部位大約按壓5~10分鐘就能有效驅走睡意。但注意別按太大力,以免造成肌肉發炎等負作用;一般只要按至出現痠、脹、麻的感覺就好了。

 旁若無人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上述的方法都沒效,又不想靠咖啡因提神,可以試著站起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跳舞、畫畫;或聽自己喜歡的歌;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腦中會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令人心情愉悅的物質,可有效提神。尤其是大膽地在大庭廣眾之下哼歌、跳舞,更能增加提神效果。

 最好還是補個眠

 上述的方法都是救急方,但睡眠債能不欠就別欠;如果任何方法都無法驅逐睡意,最好還是去睡個覺。很多人以為睡眠債可以在假日時「睡回來」,事實上那樣可能會打亂生理時鐘,造成反效果。睡眠債無法「一次還清」,而是每天比所需睡眠時間多睡一點,慢慢地補回來。

鄭醫師補充:

如果時間允許,我建議休息是最好的方式。因為身體累了,就是提醒我們需要休息。至於喝水、按摩或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應該多少有幫助。至於看有趣的貓影片,是否可以提神?大家不妨試試。至少研究告訴我們觀賞有趣的貓影片,可以提昇催產素的分泌,也有助於放鬆以及提神。催產素又稱愛的賀爾蒙或者擁抱荷爾蒙,提醒我們被愛,可提神醒腦又能放鬆。

原文參考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3210219/Forget-coffee-CAT-VIDEOS-best-way-body-boost-Chemists-reveal-stay-alert-without-caffeine.html

連結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EQBURrPow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