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健康有方(快來按讚!一定好看!!歡迎分享!!!)
※播出資訊:
【三立台灣台CH29】2019. 06.28 (五)10:00 / 07.01(一)10:30 / 06.29(日)08:30
❚ 咖啡是解鑰?喝咖啡好處多?❚
喝咖啡可以減肥?因為裡面含有很高的OOO?!
咖啡居然有這麼多驚人的秘密?!
那就不能錯過這麼精彩的內容啦~一起來聽專家怎麼說~~
※主持人:楊月娥
※本集來賓:
身心科 鄭光男醫師
藝人 甄莉
藝人 陸元琪
營養師 余朱青
三立健康有方(快來按讚!一定好看!!歡迎分享!!!)
※播出資訊:
【三立台灣台CH29】2019. 06.28 (五)10:00 / 07.01(一)10:30 / 06.29(日)08:30
❚ 咖啡是解鑰?喝咖啡好處多?❚
喝咖啡可以減肥?因為裡面含有很高的OOO?!
咖啡居然有這麼多驚人的秘密?!
那就不能錯過這麼精彩的內容啦~一起來聽專家怎麼說~~
※主持人:楊月娥
※本集來賓:
身心科 鄭光男醫師
藝人 甄莉
藝人 陸元琪
營養師 余朱青
身體健康與許多關鍵健康結果相關,包括心臟病,認知,死亡率和整體幸福感。新加坡的一項新研究現在將身體表現與心理健康和情緒聯繫起來,這表明上半身和下半身健康狀況不佳會導致中年女性更嚴重的憂鬱和焦慮。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更年期,北美更年期協會(NAMS)期刊上。
雖然以前有幾項研究將中年女性憂鬱症與自我報告的輕度體力活動聯繫起來,但這項新研究是第一個已知(甚至在西方人群中)評估停經前,停經後和非停經期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客觀體能測量指標。
憂鬱和焦慮是中年女性經歷的普遍症狀。事實上,這項針對1,100名年齡在45至69歲的女性的最新研究發現,15%的參與者,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參與者,報告憂鬱和/或焦慮。由於憂鬱症可導致殘疾,生活質量下降,死亡率和心臟病,研究人員認為,確定可能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潛在可改變風險因素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觀察到客觀身體表現指標與憂鬱和焦慮的顯著關聯。具體而言,他們發現較弱的上半身強度(手握力量)和較差的下半身強度(較長的持續時間以完成重複的椅子站立測試)與升高的憂鬱和/或焦慮症狀相關。未來的試驗將需要確定改善身體表現的強化運動是否有助於減少中年女性的憂鬱和焦慮。
調查結果發表在“新加坡中年婦女憂鬱和/或焦慮相關的身體表現的客觀測量”一文中。
“重量訓練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減少憂鬱症狀,”NAMS執行主任JoAnn Pinkerton博士說。“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似乎都可以改善憂鬱症,這可能是由於大腦血流增加或者應對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內啡肽釋放引起的壓力。”
咖啡飲用者知道咖啡有助於保持腸道運動,但德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正試圖找出確切原因,而且似乎與咖啡因無關,根據Digestive Disease Week®(DDW)提供的一項2019年研究,研究人員餵大鼠咖啡並將其與培養皿中的腸道細菌混合,發現咖啡可以抑制細菌和增加肌肉運動,無論咖啡因含量如何。
“當大鼠用咖啡治療三天時,小腸肌肉收縮的能力似乎有所增加,”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加爾維斯頓德克薩斯醫療分公司,也是內科醫學副教授施軒錚博士說。“有趣的是,這些效果與咖啡因無關,因為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具有與普通咖啡相似的效果。”
人們早就知道咖啡會增加腸蠕動,但研究人員並沒有指出具體的原因或機制。研究人員檢查了當糞便物質在培養皿中暴露於咖啡時細菌的變化,並研究了大鼠在三天內攝入不同濃度的咖啡後糞便的成分。該研究還記錄了腸道和結腸平滑肌的變化,以及直接暴露於咖啡時肌肉的反應。
該研究發現,培養皿中糞便中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長受到1.5%咖啡溶液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甚至低於3%的咖啡溶液。低咖啡因咖啡對微生物組具有類似的作用。
在給大鼠餵食咖啡三天後,他們的糞便中的細菌總數減少了,但是研究人員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些變化是否有利於被認為是“好”菌的腸桿菌,或被認為是無關好壞的腸桿菌。
大鼠的後段小腸和結腸中的肌肉在攝取一段咖啡後顯示出收縮能力增加,並且當肌肉組織直接在實驗室中暴露於咖啡時,咖啡刺激小腸和結腸的收縮。
作者說,這些結果支持了進一步臨床研究的必要性,以確定咖啡飲用是否可能是手術後便秘或腸阻塞的有效治療方法,其中腸道在腹部手術後會停止工作。
參考文獻:
https://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19)38364-7/pdf
在津巴布韋東部高地農村地區長大的窮孩子穆蘭多(Moses Murandu),從小習慣摔跤受傷或有割傷時,用鹽來擦拭創面。不過有時走運的話,他父親多花些錢能買對傷口刺激小得多的東西——糖。
穆蘭多一直留意到,傷口上用糖時比什麼都不用時癒合得較快。因此,1997年當他受僱在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機構當護理師時,他很驚訝糖並沒有被用作任何官方醫療手段,他有了改變這一現狀的念頭。
如今,穆蘭多的想法終於受到到重視了。穆蘭多現是伍爾弗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成人護理系的高級講師,他完成了一項初步試驗性研究。該研究主要聚焦於糖在傷口癒合中的應用,並在2018年3月獲得了《傷口護理雜誌》(Journal of Wound Care)的獎項。
在世界上一些地方,這種治療手段可能非常關鍵,因為那兒很多人買不起抗生素。在英國,這種方法也同樣引發了關注。因為一旦傷口感染,抗生素有時並不起作用。
穆蘭多說,用糖來治療傷口就是把糖灑在傷口上,再纏上繃帶。糖分顆粒會吸走傷口上的水分,而細菌需要水分才能繁殖。沒有了細菌,傷口便能更快癒合。
穆蘭多在實驗室的研究為此提供了依據,而越來越多來自全球各地的案例研究也支持他的發現,其中也包括許多用糖治癒抗生素耐藥性傷口的成功案例。即便如此,穆蘭多仍面臨著艱巨的挑戰——獲得後續研究的資金支持以實現終極目標,說服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使用糖作為抗生素的替代方案。然而,大部分的醫學研究由製藥公司提供贊助。穆蘭多認為,這些公司通常不會贊助他們無法獲得藥物專利權的研究,因為無利可圖。
穆蘭多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糖就是最普通的顆粒狀砂糖,人們日常喝茶調味的那種。他也發現,體外試驗時使用甘蔗糖或甜菜糖,本質上差別不大,而使用金砂糖(紅糖的一種)效用則不顯著。
實驗性研究表明,菌株可以在低純度糖環境中繁殖,但高純度糖會抑制菌株生長。穆蘭多記錄了在津巴布韋、博茲瓦訥、萊索托(他最初接受護理訓練的地方)等國家的多個臨牀案例。其中的一個案例中,患者是一名住在哈拉雷(津巴布韋首都)的女性。
他介紹說,「我外甥給我打電話時,這位女患者已經做了殘端測量,要進行截肢手術了。她的傷口非常嚴重,長達五年之久。醫生建議截肢。我指導她先清洗傷口,然後在上面敷糖,留置一段時間,再重覆。」
「這名患者的腿最終保住了。」
他說,這個案例也反映出為何「糖療法」會在很多地方備受關注,特別是一些人們買不起抗生素的國家和地區。
穆蘭多在英國地區共開展了41宗臨牀案例研究。目前他還沒發表試驗結果,但已在一些英國或國際會議上做了相關分享。研究中,他無法規避的一個問題是,這種"糖療法"是否也適用於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患有腿部或足部潰爛,但他們又需要控制血糖值。表面上看,這種方法對糖尿病患者並不適用。
但穆蘭多發現,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使用"糖療法"且血糖水平不會升高。他說,「治療中使用的糖是蔗糖(一種雙糖),在酵素的催化才會轉化為葡萄糖(單糖)。」而蔗糖酵素是人體體內才有的,糖被人體吸收後才會轉化。將糖外用在傷口上,並不會產生同樣的轉化。
穆蘭多在英國繼續其人類患者臨牀試驗之時,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一位獸醫麥克邁克爾(Maureen McMichael)已用這種方法治療動物好多年。
在伊利諾大學獸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的麥克邁克爾,於2002年首次在動物傷口上使用糖和蜂蜜。她說,這種療法方法簡單且價格低廉。對於付不起常規治療方法的診療費與鎮定劑等藥物費用的寵物主人,非常有吸引力。
麥克邁克爾談到,他們一直在手術中使用糖和蜂蜜,經常用於貓、狗等寵物的治療,偶爾也以此治療農場牲畜。蜂蜜的治癒效用與糖相似。有一項研究表明蜂蜜比糖更能抑制傷口細菌繁殖,只是蜂蜜價格較貴。
麥克邁克爾介紹道,「這種療法的成功案例非常之多!」其中一個臨牀案例是一條被治癒的流浪狗。它是一種訓練比特鬥牛犬的誘餌犬,身子被吊起來,讓一隻受訓的比特鬥牛犬攻擊。它被送來時,每條腿上多達四十處咬傷,但八周後它就痊癒了。
麥克邁克爾說: 「因為它是一隻流浪狗,沒有主人付錢治療。我們用蜂蜜和糖幫它敷傷口,它的恢復能力驚人,現在都已經痊癒了。」
除了價格低廉外,「糖療法」區別於抗生素治療的另一個好處是,使用抗生素次數越多,人體產生的抗藥性越強。
麥克尼爾(Sheila MacNeil)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一名人體組織工程學的專家。她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人體自然產生的糖分如何促進血管再生。這個研究來自於她對腫瘤的研究。她發現某種從DNA分解提取出來的特殊糖分(2-脫氧-d-核糖)會不斷再生。據麥克尼爾發現,團隊實驗人員將這種單糖放置於雞胚胎薄膜中,它促進了血管細胞的再生,細胞數量比沒有糖分的對照組要高出一倍。
當然,我們身體中自然產生的這些糖與穆蘭多研究中日常使用的糖的類型完全不同。麥克尼爾說,「最理想的結果」當然是能夠找到一種既能治癒傷口又能促進細胞再生的糖。她認為這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標。
目前在伍爾弗漢普頓大學的穆蘭多計劃開一家使用這種「糖療法」的私人診所。他希望未來糖作為傷口癒合劑不僅在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的機構裏廣泛使用,在他工作過的其他一些國家的公立醫院也能得到應用。如今的他常常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郵件,徵求診療意見。他也會通過郵件或短信的形式遠程指導患者。遠在其他地區的患者會在痊癒後發來療癒的照片,並對他表示感激之情。
用糖治癒傷口是一種古老的療法,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窮人非正式使用的方法。但對穆蘭多來說,他到了英國才意識到糖在醫學界的意義。他把這視作是他將故鄉津巴布韋的「土智慧」與英國現代研究設施的一種結合。
他說,「就像糖一樣,這些知識是原在津巴布韋土生土長,但在英國『精製』,再回到非洲去幫助那裏的人們。」
鄭醫師補充:
這是典型的非對抗療法,讓細菌的生命之源斷絕,無法孳生,身體就能儘快進行修復與傷口的癒合,不僅能降低抗生素喘生抗藥性的機會,還能降低醫療成本,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Journal of Wound Care 2011 20:5, 206-216
https://www.magonlinelibrary.com/doi/abs/10.12968/jowc.2011.20.5.206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維生素D如何影響免疫系統的新見解,並可能影響多發性硬化等疾病的罹患率提高。
維生素D是由身體對陽光產生的,並且通常因其健康益處而受到稱讚。研究人員發現它也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
這一發現可能解釋了維生素D如何調節與多發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的免疫反應。
愛丁堡大學的研究小組專注於維生素D如何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機制 - 樹突狀細胞激活T細胞的能力。
在健康人群中,T細胞在幫助抵抗感染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人中,他們可以會攻擊身體自身的組織。
通過研究小鼠和人的細胞,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D導致樹突狀細胞在其表面產生更多的稱為CD31的分子,這阻礙了T細胞的活化。
研究小組觀察了CD31如何阻止兩種細胞類型的穩定接觸 - 這是激活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並且導致的免疫反應大大減少。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揭示了維生素D缺乏症如何調節免疫系統並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罹患率提高。
該研究發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由醫學研究委員會,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和Wellcome資助。
愛丁堡大學炎症研究中心的Richard Mellanby教授說:“低維生素D狀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導致幾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維生素D代謝產物明顯地影響免疫系統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2019年4月10日 下午4:40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血糖失控,糖尿病患者最擔心併發症,除了視網膜病變、腎衰竭,還有容易被忽略的周邊神經病變!病人以神經痛來表現,在手指尖、腳趾尖、手掌、腳掌等處會出現表皮燒灼感、觸電感,整天覺得像觸電一樣麻麻的,這種感覺在夜晚,太熱或太冷的天氣會比較明顯。研究指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補充抗氧化劑α-硫辛酸,能保護神經細胞,改善周邊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容易忽略 神經痛表現如觸電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指出,糖尿病性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至少有25%的病友深受多發型神經病變(DSP)所苦,可能會有極難忍受的神經痛,不但影響生活品質,也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患者的痛覺與溫度感覺變得不敏感,甚至消失,出現表皮痛、刺痛、蟻爬感、燒灼感、觸電感及麻木感、腳蹠骨疼痛、虛幻痛等。
這種神經痛的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嚴重,是由於神經組織嚴重受損退化,導致神經髓鞘脫落,軸索萎縮變細小,或甚至斷裂。但臨床研究統計却發現,有40%多發型神經病變DSP患者,均未獲任何治療處置,並導致病情持續惡化,可能造成腿部潰瘍、壞死及截肢的主要病因。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酗酒,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抽菸、膽固醇過高,都會加速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惡化。趙順榮藥師表示,要緩解糖尿病神經病變,首要是控制好血糖,血糖控制的越好,神經病變惡化的速度越有機會減緩。即使最近臨床試驗中有幾種鎮痛劑可壓制疼痛,但是對於長期慢性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的疼痛,依舊困擾著專業醫師。
硫辛酸捕捉自由基 可以說是「抗氧化物中的抗氧化物」
為了預防神經病變發作,許多糖尿病友紛紛詢問有什麼補充劑可以緩解?其中,α-硫辛酸是近年受到矚目的抗氧化劑。什麼是α-硫辛酸?趙順榮藥師說明,α-硫辛酸的原名為alpha-lipoic acid或lipoic acid或Thiotic Acid,在美國稱為ALA,是由二個硫磺分子和八個碳的脂肪酸構成。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強的抗氧化劑,唯一同時具有親水性及親脂性的特性。所以可以在細胞膜(脂肪性)和血液(水性)自由進出,大大提升捕捉自由基的能力,而細胞假如沒有硫辛酸的幫忙,將無法利用能量且瀕臨衰亡。
在所有網絡抗氧化物中,硫辛酸是唯一可以使所有網絡抗氧化物: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輔酵素Q10還原的抗氧化物。硫辛酸可以說是「抗氧化物中的抗氧化物」。硫辛酸經人體腸道吸收後,能滲透到細胞,也是葡萄糖代謝循環中的必要因子。
研究:α-硫辛酸有效改善治療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
依據德國糖尿病研究所臨床研究,使用抗氧化劑「α-硫辛酸(α-Lipoic Acid )」治療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症狀,共有1258位患者參與試驗,其中716位施予α-硫辛酸600mg使用3週後,542位施予安慰劑作對照。
發現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的各種症狀包括:疼痛、燒灼感、感覺異常及鈍麻感等的指數,α-硫辛酸治療組的改善率平均為52.7%,而安慰劑組的改善率僅為36.9%。經4個雙盲對照臨床試驗之交叉比對研究統計結果發現,可以有效改善治療多發性神經病變。
主要α-硫辛酸能有效促進神經再生、保護神經組織,並改善神經的傳導,顯著發揮治療PDN的效果。不論口服(oral)或靜注(i.v.),每天施予600mg~1200mg/day,連續2年之臨床試驗後未發現有嚴重不良作用,高劑量時偶爾會出現輕微的胃部不適、皮疹,可能會降低血糖(可能反而對難以控制好血糖值有幫助)。趙藥師建議,臨床上可考量用於治療緩解多發性神經病變的藥物,例如:抗癲癇藥、抗抑鬱藥無效,或副作用不能耐受時之二線療法。
研究:抗氧化劑α-硫辛酸有助改善第二型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等
對於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患者,解決疼痛為重要的處置目標,但藥物都只能作為症狀治療,對於神經病變的病程並無改善。若能針對神經病變的可能致病機轉來做治療,效果應會更好,此為近年研發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只有抗氧化劑α-硫辛酸((α-Lipoic Acid)與醛糖還原酶抑制劑epalrestat,經研究證實其效用與安全性。
其他研究發現:硫辛酸也能有效預防中風及心臟疾病
趙順榮藥師彙整多篇臨床報告表示,硫辛酸在台灣而言是較新的觀念,但它在美國、歐洲、日本被安全有效地用於治療糖尿病的併發症,以及各處神經傷害所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已經50幾年了。而研究顯示,硫辛酸也能有效預防中風及心臟疾病、改善第二型糖尿病、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緩解帶狀皰疹神經疼痛所引發的周邊神經病變及傷口癒合等。
從臨床的觀點來看,α-硫辛酸治療會比較接近致病機轉治療目標。是具有雙硫鍵特殊化學結構,並能穿透血腦障壁,主要存在於人體神經系統組織的一種強力抗氧化神經結構安定劑。
台灣2010 年神經醫學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將硫辛酸納入主題探討「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 在神經學的應用」,實為醫藥界一大突破,值得進一步期待。不僅為台灣神經醫學領域帶來全新福音,更提供神經系統健康更多元化的優質選擇,期待進一步臨床發展。
聰明補充硫辛酸 安心有保障
食物中本來含有一定的硫辛酸,例如:菠菜、青花菜、番茄、青豆、高麗菜芽、米糠、蛋黃、酵母等。但在食物的加工過程中,硫辛酸容易被大量破壞。如果無法從食物補足,建議可使用補充保健食品,選擇時注意是否為「藥品級製造廠」出品,或通過「第三檢驗機構品質認証」的保健品,或醫學中心使用,或諮詢過醫師與藥師,較具安全規範及選擇性,才能安心使用有保障。
鄭醫師補充:
硫辛酸這種被譽為萬能的抗氧化物,在營養醫學的應用由來已久,至於能否達到效果?劑量絕對是關鍵。關於硫辛酸的研究非常多,在此找到一篇關於血糖控制以及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的相關研究期刊找出來供大家參考:
癌症可以吃薑嗎?研究:配合化療竟有「這效果」
2019年4月8日 上午12:40
每日健康/外電編譯 林宏軒
根據美國一項新的研究,吃薑補充劑和抗嘔吐藥可以減少40%的化療治療後的噁心。根據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表示,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皮膚病學和放射腫瘤學助理教授茱莉亞‧萊恩(Julie Ryan)博士告訴記者:「雖然有控制嘔吐的有效藥物,但化療時的噁心往往更糟,因為這症狀會徘徊不去。」
薑對緩解噁心的影響
據估計,約有70%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會出現噁心和嘔吐。茱莉亞‧萊恩(Julie Ryan)博士說,噁心是患者的主要問題,也是醫生和科學家努力尋找理解和控制方法的挑戰。
雖然其他研究已經探討了薑對緩解噁心的影響,不過結果並不一致:這是最大的隨機研究,顯示薑的有效性,並且首先將重點放在化療前服用補充劑。對於最新研究,研究人員招募了644名癌症患者,他們計劃至少進行3次化療。
實驗如何進行
患者被隨機分配到四組中的一組:一組服用安慰劑,另一組服用0.5克生薑,三分之一服用1克生薑,第四組服用1.5克生薑。試驗中的每個人也服用抗嘔吐藥物(例如Zofran,Kytril,Novaban或Anzemet)。
在第一個化療週期前3天開始,患者每天一次服用膠囊形式的補充劑,持續6天。他們被要求在化療結束後的前四天每天四次報告他們的噁心程度。研究人員發現,在第一天結束時,最低兩劑生薑補充劑的患者在噁心程度較低,而安慰劑組患者往往都還是覺得噁心想吐。
Ryan告訴權威醫學網《medicalnewstoday》,她預計這些影響的持續時間將超過他們研究的四天。她說,如果第一天的情況不是那麼糟糕,那麼隨後幾天人們就不會再感覺到噁心。萊恩說,理論上食用或飲用含有四分之一至五茶匙新鮮或乾薑的食物或飲料應具有同樣的效果。
薑很容易被人體吸收,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治療胃痛的天然藥物,儘管科學家不知道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鄭醫師補充:
薑可以抑制噁心嘔吐這件事,其實由來已久,這則2009年的研究報導再度提醒大家,即便是化療引發的嚴重嘔心嘔吐,仍能藉由服用薑來改善。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150176.php
參考文獻:
Ryan JL, Heckler CE, Roscoe JA, et al.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educes acute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 URCC CCOP study of 576 patients. Support Care Cancer. 2011;20(7):1479–1489. doi:10.1007/s00520-011-1236-3
2019年2月3日 下午8:20
日本爆發最近10年來,最嚴重的流感疫情,估計患者已經達到228萬人,等於每50位日本國民,就有一位得流感!不過在日本茶產地靜岡縣,當地小學兩年前推廣讓學生用綠茶漱口,希望用兒茶素來對抗流感病毒。
下課鐘響,日本小朋友沒往操場跑,倒是在洗手台前集合。一下課就來洗手、漱口,這是日本預防流感的基本動作,只是這群小朋友的漱口水,卻出乎意料之外。
日本小學生:「是綠茶!綠茶。」
他們的漱口水,竟然就是綠茶!原來這裡是以日本茶聞名的靜岡縣,小朋友用綠茶漱口,已經兩年時間。
日本記者:「每天喝一到五杯綠茶的小朋友,比起不到一杯的孩子,得流感的比例只有一半。」
因為來自靜岡大學的研究,證明喝綠茶的確有預防流感的效果。隨著流感確診病例增加,日本的社群網路,也討論起綠茶防流感的效果來。
日本記者代述推文:「綠茶好像能預防(流感)。真的有效嗎?聽說紅茶也有效。」
靜岡縣立大學教授:「兒茶素可以在流感病毒被人體細胞吸收前,先阻擋下來。」
原來綠茶裡的兒茶素發揮了預防流感的效果。其實除了綠茶以外,紅茶也有對抗流感的成分。
茶商:「橘紅色的成分跑出來了,這就是茶多酚。」
茶商:「紅茶多酚這成分,可以弱化流感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力量。」
日本茶商做實驗,發現茶多酚可以消滅99.96%的流感病毒。想預防流感,勤喝茶或許是個好方法。
鄭醫師補充:
2011年有一篇日本學者發表雙盲實驗,透過讓老年養護中心的照顧者讓他們服用綠茶中的的主要營養素,即兒茶素以及茶胺酸膠囊,可以預防流感:
Ide K, Yamada H, Matsushita K, Ito M, Nojiri K, Toyoizumi K, et al. (2014) Effects of Green Tea Gargling on the Prevention of Influenza Infec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PLoS ONE 9(5): e9637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96373
類似研究其實都有陸續發表,2018年的綜合分析研究認定綠茶漱口仍有流感預防的效用:
Furushima, D.; Ide, K.; Yamada, H. Effect of Tea Catechins on Influenza Infection and the Common Cold with a Focus on Epidemiological/Clinical Studies. Molecules 2018, 23, 179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00025/
用綠茶漱口的成本低廉,即使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但仍值得試試。
1.以前曾發生病毒感染後引發免疫失調
2.對自己體內所產生的蛋白質與物質(又稱為自體抗原)失去耐受性
全身性紅斑狼瘡即為自體免疫疾病,是自體免疫抗體攻擊全身器官而導致的全身性疾病,大多發生於女性。臨床症狀可由極輕微至極嚴重,常有多重器官系統受侵犯,病程的轉變往往非常迅速,例如何時會緩解、何時會惡化,令人無法預測。根據研究顯示,全身性紅斑狼瘡發病與基因性遺傳、荷爾蒙及環境因素有關。
美國密西根大學風濕免疫學科的研究團隊,深入研究咖啡因對人類血液中單核白血球調控發炎反應的影響,發現咖啡因可以降低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炎反應,只要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就足以抑制發炎反應的訊號傳遞路徑,也就是減少發炎反應上游基因的表現量,繼而減少發炎相關細胞因子的製造,一旦沒有這些細胞因子,就不會發生發炎反應。研究成果刊登於2018年4月的臨床免疫學期刊(Clinical Immunology 2018; 192:68-77)。
這項研究顯示,喝咖啡有助於減少自體免疫疾病的發作、以及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而且一天只要一杯咖啡就有幫助,對於喜歡喝咖啡的現代人,除了可以滿足口慾、改善心情,還可以維護健康。
鄭醫師補充:
建議大家選購輕到中度烘焙的精品咖啡或者莊園咖啡,不僅咖啡因沒有過量問題,還能夠保留更多的綠原酸,幫助去除自由基,維持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身體控制體重。
參考文獻來源: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居住在綠樹成蔭的綠色街區的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較低。
在這項研究中,路易斯維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鄰近綠地對壓力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個體指標的影響。
超過五年,從408名不同年齡,種族和社會經濟狀況的人中收集血液和尿液樣本,然後評估血管損傷的生物標誌物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使用從血液和尿液樣品測量的生物標記物質計算風險。參與者是從路易斯維爾大學的門診心臟科診所招募的,並且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很高。
使用歸一化差異植被指數(NDVI)測量參與者住宅附近的綠色空間密度,NDVI指示由NASA和USGS收集的衛星圖像產生的植被密度水平。還使用來自EPA的顆粒物質和道路暴露測量來評估空氣污染水平。
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綠色植被較多的地區與以下因素有關:
他們還發現,與女性相關的腎上腺素相關性更強,研究參與者沒有服用β-受體阻斷劑 - 這可以減輕心臟的負擔,降低血壓 - 此外參與者之前皆未有心臟病發作過。
“我們的研究證實,生活在茂密的樹木,灌木叢和其他綠色植被的社區可能有益於心臟和血管的健康,”Aruni Bhatnagar博士,主要研究作者,醫學教授和主任路易斯維爾大學糖尿病和肥胖中心。“事實上,增加鄰近地區的植被數量可能是一種未被認識到的環境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也可能是一種潛在的重大公共衛生干預措施。”
研究結果與年齡,性別,種族,吸煙狀況,社區剝奪(家戶周圍的鄰里環境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使用他汀類藥物和道路暴露無關。
Bhatnagar表示,之前的研究還表明,鄰近綠地與整體身體和社會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積極影響,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降低,中風生存率提高。然而,這些報告在很大程度上受限於他們依賴自我報告的問卷和地區級記錄和評估,Bhatnagar說。
參考文獻:
貓奴看過來!養貓降低中風機率 「呼嚕聲」還可治7種病
2018/12/30 12:23:0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飼養貓咪的人越來越多,貓咪愛乾淨會自己理毛、洗澡,省去不少照料時間,而貓咪們除了有撫慰人類心靈的作用,牠們的「呼嚕聲」還能治療人類的疾病。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養貓咪的人除了可以緩解焦慮症狀,還可以有效降低心臟疾病、中風的機率。研究發現,養貓的人心臟病發死亡機率,比沒有養貓的人低40%,除此之外還有以下7種「養貓療效」。
1、治療受傷的筋骨和肌肉:研究表示,18至35赫茲的振動頻率,可以幫助受傷的筋骨和肌肉復原,而貓咪的呼嚕聲頻率介於20至140赫茲,能為損傷的韌帶、肌肉加強治療。
2、安眠的作用:美國梅約診所睡眠醫學中心(The Mayo Clinic Center for Sleep Medicine)指出,和寵物一起睡覺,有41%的人認為睡得更安眠,僅有20%的人認為帶來困擾。
3、養寵物更具吸引力:寵物研究者瓊邁尼古拉斯(Dr June McNicholas)調查發現,有90%單身女性認為,有養貓咪的男性個性特別溫柔,而且更會照顧人。
4、降低焦慮與不安的情形:和貓咪一起相處,可以讓人體釋放出寧和的化學物質,達到舒緩心情的作用。
5、增強小孩抵抗力: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研究顯示,讓嬰兒從小和貓咪一起成長,免疫力會更強。美國過敏暨傳染病研究院過敏機制部門負責人馬紹爾普拉特(Marshall Plaut,M.D.)表示,在小時候多與動物接觸,可以讓小孩對動物不過敏,也能增加抵抗力,抵禦塵蟎、花粉、草類的過敏原。
6、看貓咪的影片,可以減少負面情緒:印第安那大學伯明頓校區(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研究指出,這項超過7000人的調查發現,光是欣賞貓咪的影片,就能夠促進正面能量、情緒,使人感到心情愉悅。
7、幫助人類從失敗中快速復原:貓咪可以接受人類的傾訴,而且不會妄加批評,安靜替妳分擔負面能量。(編輯:黃雅琪)
鄭醫師補充:
從小在有貓或狗的環境下長大,比較不會罹患嚴重的過敏,這是標準的減敏療法,根據NIAID部分資助的一項研究,擔心家貓可能會引發孩子哮喘的父母不應該過快地擺脫寵物。這項研究發表在2001年3月10日的“柳葉刀 ”雜誌上,該研究表明家中高濃度的貓過敏原可以降低患哮喘的風險,顯然是通過改變對貓的免疫反應。以學理來說,急性過敏原的適當刺激可以透過免疫系統的TH1的提升來降低TH2的反應,達到改善過敏體質的目的。
參考原文報導以及文獻:
1.https://www.niehs.nih.gov/news/newsroom/releases/2002/august27/index.cfm
2.Vastag B. Cats Trigger Asthma Only Sometimes. JAMA. 2001;285(15):1952. doi:10.1001/jama.285.15.1952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193748
2018年12月31日 下午8:2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不少人從青春期開始臉上就會冒出痘痘,而且揮之不去,不少人會用擠壓清除、擦藥、維持正常作息和規律運動等方式,但也都無法完全根除痘痘。其實如果想要如同韓星宋慧喬、全智賢一般的光滑雞蛋肌,要從吃的下手,國外網站《HEALTH&HUMAN》就列出抗痘8大營養素,其中鮭魚、雞蛋和花椰菜都是很好的選項!
1、複合碳水化合物
臉上的痘痘和胰島素上升有關,就算吃豆類、蔬菜,以及其他的複合碳水化合物來維持健康,也要注意維持胰島素及血糖的水平,切勿攝取「濃縮麵粉」,因為濃縮麵粉內幾乎沒有什麼營養素,還可能添加人工物質。另外,也要少吃小麥麵粉義大利麵、白飯和糖等碳水化合物,其中最要小心的是,小麥麵粉可能隱藏在麵包粉及醬料當中。
2、鋅
鋅是一種微量礦物質,能促進毛髮、指甲生長,還能增進及改善免疫功能,以及抑制體內發炎狀態,能夠預防癌症以及皮膚問題等狀況。另外,鋅還能調節新陳代謝及激素水平,還有研究指出,一天增加攝取40毫克的鋅還能治療嚴重的痘痘狀況,不過鋅不容易被身體儲存,需要多補充攝取量,這時就得多吃南瓜籽、腰果、海鮮、牛肉以及火雞等食物。
3、維生素A
體內維生素A若過低,恐會害你長痘痘,如果適量食用則可改善眼睛不適、預防部分癌症以及頭痛,食用鱈魚等油性魚類、乳酪、雞蛋、紅薯等,都能夠為人體添加維生素A,不過切記千萬別吃太多,因為維生素A是有毒的,在攝取之前最好先詢問醫生自己是否適合。
4、維生素E
維生素E可預防疤痕、心臟問題、部分癌症及神經系統,在日常生活中加入一些小麥胚芽油、榛果及葵花籽油、酪梨,都能夠輕鬆攝取維生素E,不過要注意的是,維生素E跟維生素A一樣,攝取前最好都要先請示過醫師。
5、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是一種抗氧化劑,能清除體內的自由基、降血壓還能改善視力,益處多多,且它還能對抗粉刺及改善情緒。如果想攝取Omega-3脂肪酸的話,可以選擇吃鮭魚、亞麻子、雞蛋或橄欖油等食物。
6、益生菌
益生菌是腸道內的「好細菌」,能幫助人體消化食物及吸收營養,是消化系統內維持健康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可以多攝取優酪乳、泡菜、醃小黃瓜、味噌、希臘優格等。不過如果皮膚很差就要避開乳製品,否則會害肌膚狀況更差,但如果還是想補充益生菌的話,可選擇希臘優格,因為它不僅卡路里及含糖量低,就連益生菌和蛋白質含量也比較高。
7、維生素C
維生素C可增強免疫力,還能維持肌膚健康,更有助於預防嚴重痘疤產生,還能維持大腦及心臟健康。多吃哈密瓜、柑橘類、葡萄柚、奇異果、青花菜、花椰菜、芒果、藍莓以及番茄等,都有滿滿的維生素C。
8、維生素B3和B5
維生素B對於身體及心靈的健康都很重要,B3能防止組織損傷並加強細胞健康,B5則可幫助身體產生能量和代謝營養。如果想攝取B3的話,可多吃鮭魚、金槍魚、豆類和綠葉蔬菜等,如果是B5的話就可多吃雞肉、雞蛋、青花菜、魚類、酪梨以及花生等。(編輯:朱祖儀)
鄭醫師補充:
對於改善青春痘的治療上,營養療法,維生素A、C以及B群等,是大家比較熟悉且常用的營養補充來源,然而對於鋅可以改善春春痘的治療的概念,大多感到陌生,其實在研究上,這是非常有效的療法,請參閱2017年最新的分析研究:
此外,我對這篇報導提到的優格的補充比較有疑慮,建議大家如要改善青春痘,乳製品的攝取最好儘量避免,根據2018年一篇規模不算小的研究發現:任何乳製品,如牛奶,酸奶和奶酪,都與7-30歲個體痤瘡的增加有關:
Juhl, C.R.; Bergholdt, H.K.M.; Miller, I.M.; Jemec, G.B.E.; Kanters, J.K.; Ellervik, C. Dairy Intake and Acne Vulgar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78,529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Nutrients 2018, 10, 1049.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0/8/1049
高血壓一定「藥」?研究:步行、伏地挺身這些運動能穩控血壓
2018年12月21日 上午9:50
【華人健康網記者韋冠宇/台北報導】冬天氣溫變化大,高血壓的人最怕「爆血壓」,但是控制血壓除了吃藥,還有如神助的方法嗎?氣溫變化大,對高血壓患者而言,併發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大增,家有年長者及自身血壓偏高者需多加注意!歐美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維持規律耐力運動包括步行、騎自行車,以及伏地挺身等肌力訓練,幾乎與降壓藥物有同樣控制血壓的效果,那麼高血壓患者是否就不再需要依賴藥物了呢?
研究:運動降血壓的效果等同藥物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高血壓在歐美地區影響了三分之一的成年人,目前在英國有1,700萬人、美國有7,500萬人被高血壓所困擾;由於血壓控制效果不彰,每年有大約62,000人死於中風及心臟病發作,因此醫學界迫切期望能為更多人提供有效的治療方式。
一項由英國倫敦政經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及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學者共同執行的研究指出,對高血壓患者而言,運動與降血壓的處方藥物一樣有效。
降血壓關鍵:規律運動、定期服藥
研究人員針對39,700名受測者進行了391項測試,發現透過規律的綜合耐力運動,像是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或游泳,以及舉重、伏地挺身之類的重量訓練或肌力訓練,可以將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降至健康水平,與服用β受體阻滯劑或ACE抑制劑等降壓藥物具有同樣的效果。
倫敦政經學院的荷賽因‧納西(Huseyin Naci)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並不是在鼓勵高血壓患者應該停止服用藥物,無論是否要放棄藥物,患者都要與醫師仔細討論;醫師給予患者運動的建議是一回事,但必須確保患者能夠持續地、規律地運動,才能從中真正獲益。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的規模步算小,可信度高。提到的規律運動為結構性運動,涵蓋重量訓練以及有氧運動,許多人的運動只是輕微的有氧運動,無法有效提升肌肉的含量。建議高血壓患者在生活型態的加強部分,務必加入規律的有氧以及重量訓練綜合運動。
結構性運動分為:耐力,包括步行,慢跑,跑步,騎自行車和游泳,以及高強度間歇訓練; 動態阻力,包括力量訓練 - 例如,啞鈴或水壺鈴; 等長阻力,如靜態俯臥撑(木板); 以及耐力和抵抗力的結合。
進行了三組分析:所有類型的運動與所有類別的降血壓藥物相比; 與不同類型的藥物相比,不同類型的運動; 與不同的藥物劑量相比,不同的運動強度。
最後,重複這些分析,但是在一組僅包括高血壓參與者的運動試驗中,因為大多數試驗都是年輕健康的正常血壓參與者。
結果顯示,接受藥物治療的人群的血壓低於結構性運動項目後的血壓。
但是當分析僅限於高血壓患者時,運動似乎與大多數藥物一樣有效。更重要的是,運動的有效性增加了用於定義高血壓的閾值 - 即任何高於140 mm Hg的閾值。
研究人員還發現“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耐力和動態阻力訓練相結合可有效降低[收縮壓]。研究人員強調”建議醫生開始為患者開具運動是一回事,但我們也需要認識到資源的影響,並確保被提及運動干預的患者能夠堅持鍛鍊,從而真正獲益。
參考文獻: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氣溫越來越冷,如果可以在這冷冷的天氣洗個桑拿浴(又稱芬蘭浴),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溫暖,不但可以好好的放鬆身心,還有研究人員發現,一週洗4次以上的桑拿浴,不但有益心血管健康還可以有效減低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可說是好處多多!
根據《健康傳媒》報導,《BMC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研究員針對1688名5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調查,並在15年後進一步追蹤他們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每週平均會去洗4到7次桑拿浴的人,罹患心臟病的致死率只有大約4分之1,同時也發現洗桑拿浴時,待在桑拿室時間越久的人,發生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也越低。
東芬蘭大學Jari Laukkanen教授表示,有桑拿習慣的民眾到了中老年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確實比較低,並認為其中的可能原因為洗桑拿浴的同時也會增加心率,這和從事運動一樣都能使人體的心臟更為健康。(編輯:林宛瑩)
參考文獻:
烤箱不只是提高心率,還增加循環。到了一定年紀,若缺乏運動,循環必定不好,尤其是微循環。若能改善微循環,許多慢性疾病其實都可以預防或者改善。不能借助運動改善循環的人,烤箱是可以考慮的替代方案。不耐熱或者不方便做烤箱的人,也可以考慮以bemer透過直接改善微循環來改善心血管疾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4GcW9QiYA
http://www.bemer.co.za/dls/16.doc
https://heightenedhealth.net/bemer-therapy-as-supporting-treatment-for-heart-and-circulatory-diseases/
本報導參考文獻: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英國國民保健署正在推行一個試驗性醫療專案,全科醫生可以為病人開立「拳擊運動、賓果遊戲和寶萊塢舞蹈」等活動式處方籤,希望藉此醫療方式來減少非醫療問題的看診數量及工作量。這類“社區處方”主要是希望能夠解決全科醫生沒有辦法處理的問題。
倫敦克羅伊登區共有37位全科醫生參與這項試驗性醫療專案,國民保健署資助了近80萬英鎊(約台幣3,256萬元)做為部分專案費用,另外,專案還必須依賴社區志工一同參與服務。過去,每3個病患就有1個所帶來的問題是醫生沒辦法幫忙處理的,包括社會福利、孤獨和住房問題。目前試驗性醫療專案進行了18個月,醫生們的重擔似乎正慢慢減少。
截至2018年7月,醫院門診轉診人數已在過去的一年中減少了20%,來自Thornton Heath的Parchmore醫療中心是參與這項試驗性醫療專案的首批醫療機構,該醫療中心的急診住院率也下降了4%,並且開出了30,000個社交課程醫療處方,花費約5萬英鎊(約台幣203萬元)。
領導Parchmore參與專案的Agnelo Fernandes博士表示,這項專案使得醫生面對非醫療問題的預約人數明顯減少。該專案的另一目標是希望減輕醫生工作量,讓全科醫生在貧困地區的服務變得更加有意義。Fernandes博士說 :「醫生的工時非常長,下班時間總是比清潔工(晚上9點)還晚。去年曾經要招聘一個醫生職缺,結果沒有任何人前來申請,主要是因為工作量太大的關係。」
國民保健署英格蘭執行長Simon Stevens參觀了這項醫療專案,並進行成本評估及實際影響。
目前在倫敦克羅伊登區可以開出的活動清單已達到了112個,其中一個最新的活動是由位於Thornton Heath的Prince George酒吧的Sheila Gaughan所建立。她利用早晨酒吧休息的時間提供免費的咖啡,希望能幫助那些阿茲海默症病患及其照顧者對抗孤獨的感覺。其他課程包括園藝、正念、合唱團、健身課程、舞蹈、賓果…等,此外,目前Apple也正在協助開發一款適用於患者的應用程式。
這項醫療專案重新開啟了社會價值,社區希望能夠互相伸出援手。在聖保羅座堂為50多歲人士舉行的健身課程中,接受處方治療的人包括了65歲的Patrick Fallon,幫助他在接受癌症治療後仍能保持健康,還幫助了72歲的Jenny Hall面對喪偶的孤獨。
Reference : GPs could prescribe bingo and dancing after English trial’s success
鄭醫師補充:
生活型態是整合醫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正向生活型態可以幫助健康,預防保健,且能提升人際互動降低孤獨感,這些都是壓力源,對身底的傷害不下於吸菸。建議大家在生活中,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藉此也增進人際互動,幫助自信以及減壓,醫療的需求與支出自然下降。
此外,這篇提到喝咖啡,如果體質適合,建議大家在不過量的前提下,把喝好的咖啡當成一種生活習慣,根據諸多研究,咖啡不僅抗老、抗失智、降低憂鬱風險,還對肝癌等有預防效果,值得一試。
百貨周年慶到了,不少人身上扛著大包小包,回到家後發現肩頸、腰都變得超痠痛。當腰背痛,須當心是足弓塌陷惹的禍,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足弓塌陷,足弓就像人體避震器,足弓塌陷就像汽車的胎壓不足,影響全身健康,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表示,保護腳安全,選對鞋墊可以解決一半足弓的問題,包括足底筋膜炎等。
彰基骨科醫師王偉勛指出,腳是身體的地基,足底承受身體最大壓力,站不平、歪斜、扁平足、塌陷,以及往內側傾斜等,都身體健康有關係,走路、跑步、爬樓梯等動作,腳正常足弓會受力均勻,力量從腳經由髖骨、骨盆、腰椎、脊椎等,一連串的力學結構,當然對全身都有影響。
足弓的功用很多,包括內側足弓的功用是避震、吸收地面的衝擊力;外側足弓功能是步行時,負責支撐體重及重心轉換;橫弓功能是讓身體向前推進的力量,王偉勛醫師說,「扁平足」患者由於足弓塌陷,而無法吸收身體重量及地面的反作用力,因此會增加運動時重力對關節產生的衝擊,而且並不只有內側足弓無力,其實是腳底的三個足弓都會無力而塌陷,因而產生一大堆問題。
復健科醫師侯鐘堡舉例,有位40歲馬拉松跑者,不知道自己有扁平足,跑到腳骨折,該名跑者最初是右腳脛骨痛,但覺得可能是運動傷害,休息幾天就好,沒想到繼續跑下去更痛,到醫院檢查發現是疲勞性骨折,也就是脛骨骨折,後來才發現這位跑者有扁平足,但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有,休息了三個月,透過超音波治療、吃鈣片,以及穿了矯正鞋墊,才癒合。
物理治療師彭伊君表示,矯正鞋墊提供足部三個正確弓形,支撐腳骨,矯正身體骨架,重新分配身體壓力,達到新的平衡,並有效舒緩因行走或站立所引起的疲勞和不適。因此,要讓身體平衡,可從鞋墊做起,而且可以不用再換鞋,選對鞋墊,可以解決一半足弓問題。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是隱性的扁平足、有沒有足弓塌陷,以及保養腳底板的小撇步等,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六、日晚間9點《健康2.0》!
鄭醫師補充:
透過足印分析,即可知道足弓是否塌陷,足弓是否平衡?身體哪部分的系統較弱甚至也可以從足印分析看出端倪。在臨床上,透過足印分析與量身訂做的足弓墊,可以解決不少身體結構力學有狀況的個案,矯正足弓塌陷,可以改善以及預防相關的酸痛甚至是關節退化問題。建議不耐久站或者走路,膝關節酸痛退化、扁平足的族群都可以透過足印分析,了解自己問題所在,以足弓墊配合適當的鞋子來積極改善。足印分析簡單快速,且不需費用,有興趣想了解自己足弓是否平衡以及相關結構問題的人,歡迎來診所了解。
2018年9月18日 下午2:00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沒刷牙或是刷牙不確實,容易讓我們嘴巴裡面累積牙垢,造成口臭、引發蛀牙、牙周病,竟然有專業牙科醫師指出,我腔中的牙垢,其實和糞便差不多髒!?更糟的是,糞便可以透過腸道排出,而牙垢往往長期居住在口腔之中,持續對健康造成危害!日本齒學教授指出,其實只要用一種常見的飲品漱口,就能有效降低口腔內細菌。
專業牙醫指出:牙垢和糞便幾乎沒兩樣
長期針對腸內細菌及口腔細菌進行研究,並著有「口腔微生物學」的日本大學齒學部特任教授落合邦康指出,牙齒表面的牙垢,其實是細菌的集合體,而牙垢細菌的質和量,幾乎和糞便中的細菌沒兩樣,可說是親戚關係,都會分解蛋白質而產生惡臭。
牙垢的細菌會帶來什麼危害?落合邦康教授指出,口腔內細菌激增,當心從氣管進入身體循環而引發肺炎、敗血症,有不少癌症患者的死因正是因藥物削弱免疫力,又得了肺炎、敗血症而不幸身亡。
落合邦康建議,只要在睡覺前用綠茶漱口來清潔口腔,就能減少許多病症發生的機率。綠茶中含有兒茶素,具備很強的抗菌、殺菌效果,而且不會將口中的益菌殺死,只會殺死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牙周致病菌、蛀牙菌、流感病毒等壞菌,讓口腔環境得到改善,降低誤嚥性肺炎發生機率。
尤其,口腔中的牙周病菌一旦進入身體循環,就成了心血管疾病的推手之一,消滅口中壞菌,就是在防範心臟病,日本中國茶專家平田公一也說,綠茶能幫助人體抵抗活性氧攻擊,避免感冒病毒入侵,降低癌症、心臟病、糖尿病、腦中風的風險。
日本栗原診所院長栗原毅也是綠茶漱口法的愛用者,他也認同綠茶漱口可以防感冒、牙周病、除口臭,他曾分享,自己外出時會隨身攜帶裝綠茶的寶特瓶,隨時隨地都能使用!
綠茶漱口做法
※如果家中沒有粉末茶,可挑選市售綠茶中,產品營養標示兒茶素含量較高的產品使用。
鄭醫師補充:
牙周病的細菌進入人體血液,長期下來身體發炎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以及中風的健康風險隨之提高,不可小覷。
這篇報導的重點在於兒茶素具有抗菌滅菌且不會殺益菌的功效,臨床研究也證實綠茶的確能幫助牙周健康,預防或者改善牙周病,除按牙醫師礁島的潔牙方式外,大家不妨結合這種簡單有效的保養方式。
參考文獻:
Chatterjee A, Saluja M, Agarwal G, Alam M. Green tea: A boon for periodontal and general health. J Indian Soc Periodontol 2012;16:161-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59493/
2018年9月7日 上午7:15
透視「黑金」咖啡的養生關鍵
「黑金」市場蓬勃發展,全球每年喝掉的咖啡高達上千億杯,連帶世界各國投入咖啡的研究也不餘遺力,報告多到數不完,其中在眼睛部分,有意見分歧的情況。首先,是2014年康乃爾大學的動物實驗,研究團隊發現咖啡中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是強抗氧化劑,可防止實驗老鼠視網膜退化。
適度喝咖啡好棒棒~增強肌力又能預防失智
附帶一提的是,喝咖啡的健康助益不僅護眼一項,許多研究也發現咖啡內有眾多的植物性化學物質,對於神經系統、生理代謝、肌肉活性,以及健康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
舉例來說,每日適量喝咖啡可以降低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能是咖啡中的化學物質活化身體對抗自由基的酵素表現,而增強了身體對神經的保護機制。而在運動研究方面則發現,咖啡因可能有助於提高運動成績的表現,推測咖啡因能增加細胞對鈣離子的利用,進而強化肌肉收縮,使得肌肉組織的肌力增加。
鄭醫師補充:
關於咖啡護眼的研究,尤其是預防視網膜退化,相關營養來源都有一個共通點:抗氧化。我們熟知的葉黃素、生物類黃酮、維生素A、硫辛酸甚至是維生素C等等,其實都有抗氧化功效,綠原酸更是抗氧化營養中的佼佼者。因此,透過適量飲用高綠原酸的精品咖啡來養生,是最簡單方便的養生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DOI: 10.1021/jf404285v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f404285v
[新頭殼newtalk]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發布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吃85公克的洋菇增加能幫助人們預防第2型糖尿病,研究發佈在《功能性食品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賓州州立大學科學團隊透過老鼠進行實驗,餵食相當於人類份量85公克的洋菇,發現牠們腸道內的普雷沃氏菌叢數量提升,進而產生更多的短鏈脂肪酸、丙酸與琥珀酸,這些物質能影響肝臟內肝糖與葡萄糖的轉換機制,控制肝醣轉換為葡萄糖,達到抑制血糖的功能。
研究作者坎圖爾納(Margherita Cantorna)指出,這項研究證明飲食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緊密關聯,「對飲食所做的任何改變,都會改變微生物群」,由於此次研究對象為瘦老鼠,團隊將進一步使用胖老鼠進行實驗,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出新的糖尿病治療法。
觀看研究原文請點擊連結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主要在提醒大家,藉由健康的飲食型態,可以改變腸道菌叢,有益健康的腸道菌增加,生產更多幫助人體代謝血糖的物質進而產生提高胰島素敏感度,根本改善體質,達到抑制血糖的功能。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16/j.jff.2018.04.008
維生素D益處多 夏天也要曬太陽
2018年8月5日 下午5:42
【台灣醒報記者王慶宇綜合報導】藉由曬太陽所產生的維生素D,被科學家證實好處多多!近年來不斷破紀錄的高溫,讓科學家開始注意維生素D的實際功效。除了傳統上知道的協助骨骼生長,擁有較多的維生素D也被發現能降低乳癌發生率、避免心血管疾病,與成為肥胖檢查因子。
根據《周日快報》報導,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過低的維生素D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升高,而補充維生素D就能降低這個風險。除了綜合維他命之外,富含油脂的魚類如鮭魚、鯖魚等、蛋黃,或是照射日光,都能夠有效提高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
《每日醫學新聞》指出,維生素D因為能有效阻止一種名為「cCFU-Fs」的心臟纖維細胞在心臟形成結痂組織,進而妨礙心血管輸血,因此被科學家認為得以作為心血管疾病治療的輔助藥物。
科學家研究分析後發現,高單位的維生素D也能降低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而且在排除其他影響因子如BMI值、年齡、鈣質攝取量等後,兩者之間的關連性仍相當高。此外,儘管尚未發現確切機制,初步研究也發現,腰圍過大的人較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因此可以成為腹部脂肪過多的檢查因子。
科學家強調,儘管維生素D好處多多,想要透過日光來攝取維生素D的民眾也需特別注意。一般來說,每天10點到15點之間10分鐘的直接日照就已經足夠,太多恐會增加罹患皮膚癌的機率。
鄭醫師補充:
關於cCFU-Fs的研究,發表於今年二月,我把相關的報導找出來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
新的研究顯示了維生素 D 如何可能幫助保護重要組織和在心臟病發作以後防止心臟衰竭,即使低劑量的攝取也可能做為心臟衰竭的預防措施。
在 Westmead 學院的醫療小組研究發現維生素 D 主要能預防心臟病發作的額外結疤和變厚,可能幫助降低心臟衰竭的風險。
研究員使用實驗鼠模式設計分析 1,25D ,這是維生素D和細胞交互作用的的賀爾蒙狀態,觀察在心臟病發作以後的心肌細胞傷痕組織的細胞的影響,而這些細胞稱cardiac colony-forming unit fibroblasts心臟病群聚單位成纖維細胞 (cCFU Fs)。領導研究員詹姆斯副教授 Chong 說維生素 D 已知可以預防心臟衰竭,但是其影響cCFU Fs 的機制還未有清楚的研究證實。
「維生素 D 的好處變得越來越知名,但是我們對於心臟病發預防的處理機制還不是很清楚。 我們想要知道更多關於維生素 D 在心臟病發作以後如何保護心臟確實原理。」, Chong 副教授解釋了。
心臟病發作發生,心血管阻塞,導致組織缺血而損傷。 這觸發了 cCFU Fs 成為膠原為主疤痕組織替換損壞的組織的一種發炎反應。
「這是問題,因為疤痕組織降低心臟有效輸出血液的能力,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Chong 副教授說。
「我們的研究顯示維生素 D 實際能阻攔cCFU Fs形成疤痕組織。 藉由阻攔 cCFU Fs,維生素 D 對於心臟病發之後,預防下一次心臟病發上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心臟衰竭估計約造成全球 2千3 百萬人的生命威脅。 Chong 副教授說降低全球負擔的新治療方式對心臟衰竭處理非常必要。
研究人員希望透過更多的研究證實維生素D是令人興奮、有效且低廉的心臟衰竭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