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用藥物的治療 (5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研究了來自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數據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症與死亡率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在西北大學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對來自中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研究人員指出,與未受到嚴重影響的國家相比,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等高COVID-19死亡率國家的患者維生素D含量較低。

研究人員警告說,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特別是那些維生素D不缺乏的人都需要開始囤積補充品。

西北研究的瓦迪姆·貝克曼(Vadim Backman)表示:“雖然我認為對人們來說重要的是要知道維生素D缺乏可能相關,但我們並不需要向所有人推銷維生素D。” “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我希望我們的工作將激發人們對該領域的興趣。這些數據還可以闡明死亡率的機制,如果證明這一點,可能會導致新的治療靶點。”

該研究可在medRxiv上取得。

Backman是西北麥考密克工程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Walter Dill Scott。Backman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助理Ali Daneshkhah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在注意到各國之間無法解釋的COVID-19死亡率差異後,Backman和他的團隊受到啟發來檢查維生素D濃度。有人認為,醫療品質,人口年齡分佈,檢測率或冠狀病毒不同菌株的差異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但是Backman仍然持懷疑態度。

Backman說:“這些因素似乎都沒有發揮重要作用。” “義大利北部的醫療保健系統是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系統之一。即使同一年齡段的人的死亡率也存在差異。儘管測試的限制確實有所不同,但即使我們研究了適用類似測試率的國家或人群。

他說:“相反,我們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疾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通過分析全球可公開獲得的患者數據,Backman和他的團隊發現了維生素D濃度與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導致的一種高度發炎疾病)之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及維生素D缺乏與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

Daneshkhah說:“細胞激素風暴可嚴重損害肺部,並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患者死亡。” “這似乎是殺死大多數COVID-19患者的原因,而不是病毒本身對肺的破壞。這是免疫系統誤導性發炎的併發症。”

這正是Backman認為維生素D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維生素D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先天免疫系統,還可以防止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危險地過度活躍。這意味著擁有健康水平的維生素D可以保護患者免受COVID-19的嚴重併發症,包括死亡。

Backman說:“我們的分析證實,它可能將死亡率降低一半。” “這不會阻止患者感染病毒,但可以減少併發症並防止被感染者死亡。”

貝克曼(Backman)說,這種相關性可能有助於解釋圍繞COVID-19的許多奧秘,例如為什麼兒童死亡的可能性較小。兒童還沒有完全發育的獲得性免疫系統,這是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更有可能反應過度。

Backman說:“兒童主要依靠其先天免疫系統。”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的死亡率較低。”

Backman小心地指出,人們不應服用過量的維生素D,因為維生素D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副作用。他說,該受試者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維生素D來預防COVID-19併發症。

“很難說哪種劑量對COVID-19最為有益,” Backman說。“但是,很明顯,維生素D缺乏症是有害的,可以通過適當的補充輕鬆解決。這可能是幫助保護維生素D容易缺乏的人群的另一關鍵,例如非洲裔美國人和老年患者的不足。”

參考文獻:

Ali Daneshkhah, Vasundhara Agrawal, Adam Eshein, Hariharan Subramanian, Hemant Kumar Roy, Vadim Backman. The Possible Role of Vitamin D in Suppressing Cytokine Storm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in COVID-19 PatientsmedRxiv, Posted April 30, 2020; [link]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治療慢性疼痛的方法,該方法已在小鼠中進行了測試。通過研究人員自己設計和開發的化合物,他們可以完全緩解疼痛。

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七至十遭受由神經受損引起的慢性疼痛。一種可能使人嚴重衰弱的疾病。現在,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治療疼痛的新方法。

該療法已在小鼠中進行了測試,新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十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設計,開發和測試一種可以完全緩解疼痛的藥物。

合著者肯尼斯·林德高(Kenneth Lindegaard)說:“我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治療慢性疼痛的新方法。這是一種靶向治療方法。也就是說,它不會影響一般的神經元信號傳導,而只會影響由疾病引起的神經變化。”哥本哈根大學神經科學系副教授Madsen。

肯尼斯說:“我們已經在這一領域上進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從理解生物學,發明和設計化合物到描述其在動物中的工作方式,影響其行為並消除痛苦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採用這一過程。” Lindegaard Madsen。

慢性疼痛尤其可能發生在手術後,糖尿病患者,血凝塊和截肢後的幻肢疼痛中。

下一步臨床試驗

研究人員開發的化合物是一種名為Tat-P4-(C5)2的胜肽。該胜肽是靶向的,僅影響造成問題並引起疼痛的神經變化。

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動物模型中顯示,使用該胜肽還可以減少成癮。因此,研究人員希望該化合物可以潛在地幫助特別是對鴉片類藥物緩解劑上癮的疼痛患者。

肯尼斯·林德高Madsen,並補充:

“現在,我們的下一步是努力對人們的治療進行測試。對我們而言,目標是開發一種藥物,因此計劃是盡快建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以便我們可以專注於此。”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與疼痛研究人員Nanna Brix Finnerup(奧爾胡斯大學教授)合作進行臨床試驗。

參考文獻:

 

Nikolaj R Christensen, Marta De Luca, Michael B Lever, Mette Richner, Astrid B Hansen, Gith Noes‐Holt, Kathrine L Jensen, Mette Rathje, Dennis Bo Jensen, Simon Erlendsson, Christian RO Bartling, Ina Ammendrup‐Johnsen, Sofie E Pedersen, Michèle Schönauer, Klaus B Nissen, Søren R Midtgaard, Kaare Teilum, Lise Arleth, Andreas T Sørensen, Anders Bach, Kristian Strømgaard, Claire F Meehan, Christian B Vægter, Ulrik Gether, Kenneth L Madsen. A high‐affinity, bivalent PDZ domain inhibitor complexes PICK 1 to alleviate neuropathic painEMBO Molecular Medicine, 2020; DOI: 10.15252/emmm.201911248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聽到關於小分子的胜肽攝取有助於緩解慢性疼痛,無法了解其確切機轉,這篇研究指出相關的確切機轉,讓我們對於小分子胜肽為何可以幫助緩解疼痛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及立論的依據。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愛爾蘭世代衰老研究(TILDA)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能是決定COVID-19感染嚴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維生素D被稱為陽光維生素,因為人體透過每天僅暴露10-15分鐘的陽光而在皮膚中產生的。本月初,TILDA發表了一份報告,該報告發現維生素在預防呼吸道感染,減少抗生素使用以及增強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中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TILDA的最新發現,在全球不同緯度地區,與維生素D濃度相關的死亡率存在重大差異。南半球國家(例如澳大利亞)的COVID相關死亡率相對較低,TILDA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死亡率不再與該病毒的後來出現和傳播有關。

他們指出,在北半球國家,維生素D缺乏症的患病率很高,而且維生素在抑制嚴重感染COVID-19的患者中出現的嚴重發炎反應中可能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解釋說,維生素D缺乏與不良的日光照射,年齡增加,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和種族有關。這些都是與嚴重COVID-19風險增加相關的特徵。

目前,位於北緯35度以下的所有國家/地區因COVID-19造成的死亡率相對較低。但是,位於北緯35度以上的國家/地區的人們在冬季和春季無法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含量的陽光。這些國家包括維生素D含量低的義大利和西班牙。

研究人員指出,在這些緯度地區,COVID-19的死亡率較高,北歐國家除外,維生素D的補充廣泛,缺乏維生素D的國家少得多。

TILDA首席研究員Rose Anne Kenny教授表示,維生素D不僅有益於骨骼健康,肌肉健康和免疫系統,而且在抑制嚴重COVID-19併發症的嚴重促進發炎反應中具有潛在的關鍵作用。

根據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建議愛爾蘭的所有療養院居民都服用維生素D。

“英國公共衛生,蘇格蘭和威爾斯政府已經發布了從3月至10月對所有成年人進行補充的建議,對居住在療養院或療養院中的成年人進行了全年補給的建議,這些人必須穿著覆蓋大部分皮膚的衣服在戶外或皮膚黝黑的人。

她說:“愛爾蘭要求類似的公共衛生建議。鑑於我們療養院部門COVID感染的高死亡率,這一建議非常重要。”

同時,TILDA的Eamon Laird博士提醒人們,油性魚(鮭魚,金槍魚,沙丁魚),奶酪,蛋黃和牛肝等食物中存在維生素D。

他說:“不過,補充是確保足夠的維生素D血液濃度的最佳方法。隨著冠狀病毒的影響持續,我們中的許多人在戶外活動的時間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額外的護理以保持維生素D的健康。”說過。

TILDA的發現作為社論發表在最新版的《消化藥理學與治療學雜誌》(Journal of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D對免疫的調節不是單向的,對免疫力不足的人來說,D可以提升免疫力,但對免疫力過強或者自體免疫狀況的人而言,D可以向下調節,避免過度免疫反應產生的免疫風暴,尤其是類似[新冠肺炎的死因大多與免疫風暴產生過度的免疫激素分泌,直接破壞身體組織導致的器官衰竭有關。因此,維持身體足夠的維生素D濃度將能有效保障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為抗疫多一層保障。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irishhealth.com/article.html?id=27163

參考文獻:

1.Panarese, A. and Shahini, E. (2020), Letter: Covid‐19, and vitamin D. Aliment Pharmacol Ther. doi:10.1111/apt.15752

2.https://www.mdpi.com/2072-6643/12/4/9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的身體是健康思想的家園:運動可以改善您的認知能力。但是,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運動以及各種各樣的運動和訓練。哪種類型和進行多少運動會使您的頭腦保持最佳狀態?日本的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筑波大學的同事們通過對科學文獻進行大規模分析,已經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們利用這種分析得出了最近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發表的建議

協調運動特別有效

在塞巴斯蒂安·盧迪加(Sebastian Ludyga)博士和烏韋·普西(UwePühse)教授的參與下,該研究小組評估了80項獨立研究,以確定一些關鍵特徵。耐力訓練,重量訓練或這些要素的結合似乎可以改善認知能力。但是,需要復雜的運動方式以及與其他運動員互動的協調且具有挑戰性的運動會更加有效。盧迪加解釋說:“在一項運動中進行協調(互動)似乎比一項體育活動的總量更為重要。”

較高的活動總水平不一定會導致相應的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每個運動單元的持續時間越長,僅在更長的時間段內才有望改善認知能力。

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受益

就像我們的身體狀況一樣,認知能力在我們的生活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在兒童期(認知發展階段)和老年期(認知退化階段)都有很大的改進潛力。但是,巴塞爾大學運動,運動與健康系(DSBG)的研究小組無法找到不同年齡組體育活動有效性的不同指標。

此外,從小學年齡到較高齡的體育活動不必從根本上有所不同,以提高認知能力。因此,在運動過程中可以將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合併為一個共同目標。Pühse說:“這已經通過針對兒童及其祖父母的聯合鍛練計劃有選擇地實施。” 這樣的程序因此可以進一步擴展。

男女激烈運動

我們已經知道,相同數量的體育活動對男女的身體健康有不同的影響。但是,研究小組現在已經能夠驗證其心理適應性。因此,男人會從體育活動中受益更多。

性別差異在運動強度上尤其明顯,但在運動類型上卻不明顯。艱苦的鍛鍊似乎對男孩和男人來說特別值得。伴隨著強度的逐漸增加,這可以在更長的時間內顯著提高認知能力

相反,如果強度增加得太快,對婦女和女孩的積極影響就會消失。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他們想提高自己的認知適應性,應該選擇中低強度的體育活動。

結論:

結合運動耐力與重量訓練,以及在運動期間和其他人的協調(互動),提高認知效果最好。男性的運動強度及量必須高受益才明顯,而且需靠時間累積來達標。女性及孩童選擇丁強度運動即有好處。

參考文獻:

Sebastian Ludyga, Markus Gerber, Uwe Pühse, Vera N. Looser, Keita Kamijo.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vestigating moderators of long-term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ognition in healthy individuals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0; DOI: 10.1038/s41562-020-085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喝咖啡的好處又多一項!研究:可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發炎率

 

彭幸茹

2020年4月7日 上午8:00

每天喝1~5杯咖啡有益健康

咖啡不只是可以提神,只要喝對了時間及份量,就能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長期研究咖啡的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表示,國外有份研究心臟衰竭危險度的報告,發現每天喝 2~3 杯,可降 7%的罹患風險,而每天喝 4~5 杯,則可降低 11%風險。但是超過 5 杯的話,預防效果就會下降。

專研「阿茲海默症」的宜蘭大學動物科學系及生物技術名譽教授吳輔祐,也在著作《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症因與預防》表示,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綠原酸、咖啡醇對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有明顯的幫助。

還能抗身體發炎,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發作

什麼是「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太強,強到去攻擊自己的正常細胞、組織與器官的一種疾病。常見的疾病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癬等。

咖啡有助對抗身體發炎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近 10 年來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正逐年增加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目前在台灣約有10 萬名的患者。

要控制此種疾病,首先解決的是,就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好讓免疫細胞不再繼續去攻擊正常細胞。義大利的《Humanitas Research Hospital》也表示,咖啡因可作用於免疫系統,有調節先天及後天的免疫功能作用,雖然其機轉尚未得知,但推測是因為抗發炎反應所致。

因為愛爾蘭國立大學曾發表過的一篇研究,顯示咖啡因可抑制促炎性細胞因子,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產生,同時也會抑制抗體的產生,對於慢性炎症患者具有正面的影響。

每天1杯咖啡有助減少發炎因子

 

研究顯示每天喝1~5杯咖啡有益身體健康 

在 2018 年,《臨床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發表了一篇研究,是關於咖啡因對人類血液中單核白血球調控發炎反應的影響,研究中發現咖啡因可以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反應,只要 1 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就能降低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炎症指數。 

這是因為抑制了發炎反應的訊號傳遞路徑,進而讓發炎相關細胞因子的產生減少,只要發炎細胞減少,相對的會使發炎反應也跟著下降。 

此研究顯示,每天喝 1 杯咖啡就有助於減少自體免疫疾病的發作、及減緩症狀的嚴重度。 

參考來源: 

Humanitas Research Hospital – Caffeine, what are the effects on the immune system?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 – Caffeine inhibits STAT1 signaling and downregulates inflammatory pathways involved in autoimmunity.

鄭醫師補充:

關於咖啡是否能改善自體免疫疾病?其實,不只是咖啡因而已,我們不妨以綠原酸(咖啡中最重要的抗氧化物質,精品咖啡含量高)參閱國外的相關研究:

1.2016年一篇關於綠原酸通過調節JAK / STAT和NF-κB信號通路的活化,誘導IL-6誘導的成纖維樣滑膜細胞凋亡,抑制發炎性增生的研究,事實上,富含綠原酸的中國傳統藥草忍冬藤一直被中醫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Lou L, Zhou J, Liu Y, et al. Chlorogenic acid induces apoptosis to inhibit inflammatory proliferation of IL-6-induced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through modulating the activation of JAK/STAT and NF-κB signaling pathways. Exp Ther Med. 2016;11(5):2054–2060. doi:10.3892/etm.2016.313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年來,咖哩愛好者一直宣稱薑黃的抗發炎特性,但其活性化合物薑黃素使科學家們長期沮喪,他們希望通過臨床研究來驗證這些說法。

人體無法輕易吸收薑黃素一直是醫學研究者的難題,他們尋求科學證據證明薑黃素可以成功治療癌症,心臟病,阿茲海默氏病和許多其他慢性疾病。

現在,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UniSA),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德克薩斯A&M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薑黃素可以通過微小的奈米顆粒有效地傳遞到人體細胞中。

UniSA製藥學教授Sanjay Garg和他的同事Ankit Parikh博士是一個國際團隊的成員,該團隊開發了一種奈米配方,可以改變薑黃素的行為,從而使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117%。

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含有薑黃素的奈米顆粒不僅可以防止認知能力下降,而且可以逆轉這種損害。這一發現為阿茲海默氏症的臨床開發試驗鋪平了道路。

聯合作者,UniSA神經科學家周欣复教授說,新配方為阿茲海默氏病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

週教授說:“薑黃素是一種抑制氧化壓力和發炎的化合物,這是阿茲海默氏症的關鍵病理因素,它還有助於清除澱粉樣蛋白斑塊,這些蛋白塊在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聚集在一起。”

現在正在測試相同的遞送方法,以顯示奈米薑黃素也可以預防生殖器皰疹的擴散。

Garg教授說:“要治療生殖器皰疹(HSV-2),您需要一種薑黃素,其吸收性更好,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將其封裝成奈米製劑的原因。”

Garg教授說:“薑黃素可以阻止生殖器皰疹病毒,有助於減少炎症,使其不易感染HIV和其他性傳播感染。”

由於女性生殖道( female genital tract FGT)中的細菌和病毒感染削弱了粘膜屏障,因此女性在生物學上更容易感染生殖器皰疹。然而,薑黃素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生殖器發炎並控制HSV-2感染,這將有助於預防FGT中的HIV感染。

鄭醫師補充:

相對於靜脈注射的薑黃素,如果口服吸收能奈米化,甚至直接經由口腔黏膜以及舌下吸收,不須經過腸道轉化吸收,那麼這類將薑黃速萃取物製劑,效果絕對不亞於靜脈注射,方便性及經濟考量更勝靜脈注射。目前德國已有口腔黏膜及舌下吸收的薑黃素噴劑,經臨床實驗效果不亞於靜脈注射,在德國廣受歡迎。市面上絕大多數的薑黃產品都難敵吸收障礙,因此抗發炎的效果難臻理想。

參考文獻:

Danielle Vitali, Puja Bagri, Jocelyn M. Wessels, Meenakshi Arora, Raghu Ganugula, Ankit Parikh, Talveer Mandur, Allison Felker, Sanjay Garg, M.N.V. Ravi Kumar, Charu Kaushic. Curcumin Can Decrease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the Severity of HSV-2 Infection in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Mucos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0; 21 (1): 337 DOI: 10.3390/ijms2101033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2020年2月26日在線發行的Neurology®的一項研究,食用富含堅果,蔬菜和大豆的素食的人患中風的風險可能低於食用包含肉和魚的飲食的人。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會醫學雜誌。

研究作者之一,台灣花蓮慈濟大學的林千龍(Chin-Lon Lin)博士說:“中風是全世界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也是致殘的主要原因。” “中風還會導致失智。如果我們能夠減少人們改變飲食習慣來中風的次數,那將對整體公共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這項研究涉及台灣佛教社區的兩組人,他們鼓勵素食,並且不鼓勵吸煙和飲酒。兩組中大約30%的參與者是素食主義者。在素食主義者中,男性佔25%。研究人員將素食者定義為不吃任何肉或魚的人。

在研究開始時,所有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50歲,沒有人經歷過中風。首批5,050人被平均追踪了6年。第二批人數為8,302人,平均隨訪了9年。在研究開始時,對參與者進行了醫學檢查,並詢問了他們的飲食。

素食者比非素食者吃更多的堅果,蔬菜和大豆,少吃乳製品。兩組食用相同數量的雞蛋和水果。素食者攝入更多的纖維和植物蛋白。他們還少吃動物蛋白和脂肪。

然後,研究人員查看了一個國家數據庫,以確定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生的中風次數。

在第一批5,050人中,有54人中風。缺血性中風是指大腦的一部分血流受阻時的中風,在1,424名素食者中有3位中風,佔0.21%,而在3,626名非素食者中有28名中風,佔0.77%。在對年齡,性別,吸煙和高血壓,糖尿病等健康狀況進行調整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的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了74%。

在第二組的8,302人中,有121位中風。對於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也稱為出血性中風),2,719名素食者中有24位中風,佔0.88%,相比之下,5,583名非素食者中有97名中風,佔1.73%。在對其他因素進行調整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與非素食者相比,該組素食者的整體中風風險降低了48%,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60%,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65%。

林說:“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發現,即使在調整了已知的危險因素(例如血壓,血糖濃度和血液中的脂肪)之後,素食飲食還是有益的,並且降低了缺血性中風的風險。” “這可能意味著也許還有其他保護機制可以保護那些吃素食的人免於中風。”

該研究的局限性在於參與者的飲食僅在研究開始時進行評估,因此不知道參與者的飲食是否隨時間變化。另一個限制是研究參與者沒有喝酒或吸煙,因此結果可能無法反映總體人群。同樣,台灣研究人群的結果可能無法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最後,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可能會影響中風風險,但這些因素尚未得到考慮。

鄭醫師補充:

近日的一項研究建議減少肉類及蛋的攝取,可以降低身體發炎,主要是肉類及蛋的蛋胺酸會讓免疫細胞作為發炎的原料,對照這項研究,應該有相關。

參考文獻:

Tina H.T. Chiu, Huai-Ren Chang, Ling-Yi Wang, Chia-Chen Chang, Ming-Nan Lin, Chin-Lon Lin. Vegetarian diet and incidence of total,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 2 cohorts in TaiwanNeurology, 2020; 10.1212/WNL.0000000000009093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909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近日發表在《細胞代謝》雜誌上的發現,顯著降低飲食中氨基酸蛋氨酸的含量可以減緩發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的發作和進展

儘管人體中許多細胞類型都會產生蛋氨酸(methionine ),但負責應對諸如病原體等威脅的免疫細胞卻不會。取而代之的是,必須通過食用食物來攝取為這些專門細胞(即T細胞)提供燃料。儘管在大多數食品中都發現蛋氨酸,但動物產品(例如肉和蛋)的含量特別高。

Russell Jones博士說:“蛋氨酸對於健康的免疫系統至關重要。我們的結果表明,對於易患發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的人,減少蛋氨酸的攝入實際上可以抑制引起疾病的免疫細胞,從而帶來更好的結果。” D.,該研究的資深作者,範安德爾學院代謝和營養規劃小組的項目負責人。“這些發現為飲食干預作為這些疾病的未來治療方法提供了進一步的依據。”

當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並破壞健康組織時,就會發生自身免疫疾病。例如,在多發性硬化症(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發炎疾病)中,保護大腦和脊髓神經細胞的髓鞘被免疫系統瞄準攻擊。隨後的損害會阻止信息往返大腦,導致麻木,肌肉無力,協調和平衡問題以及認知能力下降等症狀逐漸惡化。當前,尚無法在不大為增加感染或癌症風險的情況下,顯著減緩或停止多發性硬化的療法。

研究合著者Catherine Larochelle博士說:“導致多發性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我們知道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基因也有牽連,但環境因素也起作用。”蒙特利爾大學醫院中心多發性硬化症診所神經免疫學的臨床科學家和神經病學家。“肥胖等新陳代謝因素增加了發生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這一事實使人們通過飲食干預來平息免疫系統的想法特別有吸引力。”

在免疫反應期間,T細胞會氾濫到患處,以幫助人體抵禦病原體。瓊斯,拉羅謝爾及其團隊發現,飲食蛋氨酸通過幫助“重新編程” T細胞通過更快地複制和分化成專門的亞型,從而對這種威脅做出反應而為這一過程提供了燃料。這些重新編程的T細胞中的一些會引起發炎,這是免疫反應的正常部分,但如果持續存在,則會引起損害,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中發生的神經損害。

研究人員還發現,多發性硬化症小鼠模型大幅降低蛋氨酸的飲食改變了T細胞的重編程,從而限制了T細胞在大腦和脊髓中引起發炎的能力。結果是疾病的發作延遲和進展減慢。

瓊斯說:“通過限制飲食中的蛋氨酸,可以從根本上消除這種過度活躍的發炎反應的能量,而不會損害其餘的免疫系統。”

他告誡說,在製定飲食指南之前,必須在人類中驗證發現。該小組還計劃調查是否可以設計針對蛋氨酸代謝的新藥物。

該研究是最新發現限制蛋氨酸飲食作為疾病治療方法的最新研究杜克大學Locasale實驗室的2019年研究表明,減少蛋氨酸可以改善化學療法和放射線對抗癌症的作用。

參考文獻:

Dominic G. Roy, Jocelyn Chen, Victoria Mamane, Eric H. Ma, Brejnev M. Muhire, Ryan D. Sheldon, Tatiana Shorstova, Rutger Koning, Radia M. Johnson, Ekaterina Esaulova, Kelsey S. Williams, Sebastian Hayes, Mya Steadman, Bozena Samborska, Amanda Swain, Audrey Daigneault, Victor Chubukov, Thomas P. Roddy, William Foulkes, J. Andrew Pospisilik, Marie-Claude Bourgeois-Daigneault, Maxim N. Artyomov, Michael Witcher, Connie M. Krawczyk, Catherine Larochelle, Russell G. Jones. Methionine Metabolism Shapes T Helper Cell Responses through Regulation of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Cell Metabolism, 2020; 31 (2): 250 DOI: 10.1016/j.cmet.2020.01.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核桃不僅是美味的零食,而且還可以促進有益腸道的細菌。新研究表明,這些“好”細菌可能對核桃的心臟健康有益。

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每天吃核桃與某些細菌的增加有關,這些細菌可以幫助促進健康。此外,腸道細菌的這些變化與某些心臟病危險因素的改善有關。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研究員克里斯蒂娜·彼得森(Kristina Petersen)說,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 -表明核桃可能是一種有益於心臟和腸道健康的小吃。

彼得森說:“用核桃代替平常的零食-特別是如果它是不健康的零食-用核桃是很小的改變,可以改善飲食。” “大量證據表明,飲食上的少量改善對健康大有裨益。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每天吃兩到三盎司的核桃可能是改善腸道健康和降低心臟病罹患風險的好方法。”

先前的研究表明,核桃與低飽和脂肪的飲食搭配使用,可能對心臟有益。例如,以前的研究證實,每天吃完整的核桃會降低膽固醇濃度和血壓。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其他研究發現,胃腸道細菌的變化(也稱為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有助於解釋核桃的心血管益處。

賓州州立大學營養學傑出教授潘妮·克里斯·埃瑟頓說:“在腸道健康及其對整體健康的影響方面,正在進行許多研究。” “因此,除了研究脂質和脂蛋白等因素外,我們還希望研究腸道健康。我們還想了解食用核桃的腸道健康變化是否與心臟病危險因素的改善有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42位30歲至65歲之間的超重或肥胖參與者。在研究開始之前,將參與者平均接受美國飲食兩週。

在這種“磨合”飲食之後,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三種研究飲食之一,所有這些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均少於磨合飲食。這些飲食包括一種摻入整個核桃的飲食,一種包含相同量的α-亞麻酸(ALA)和不含核桃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一種飲食用部分油酸(另一種脂肪酸)替代了相同數量的ALA,這部分無任何核桃。

在所有三種飲食中,核桃或植物油代替了飽和脂肪,所有參與者在每種飲食中都進行了六週的飲食,但在飲食之間有所間隔。

為了分析胃腸道中的細菌,研究人員在參與者完成磨合期飲食和三個研究飲食期的每個階段之前72小時收集了糞便樣本。

彼得森說:“核桃飲食豐富了過去與健康有關的許多腸道細菌。” “其中之一是Roseburia,它與保護腸壁有關。我們還發現,Eubacteria eligens和Butyricicoccus的含量很高。”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核桃飲食之後,腸道細菌的變化與心臟病的危險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益生桿菌與幾種不同的血壓測量值呈負相關,這表明​​更多的益生細菌與這些危險因素的減少相關。

此外,更多的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與血壓,總膽固醇和非HDL膽固醇的降低有較大關聯。另外兩種飲食的分析,發現腸道菌叢沒有變豐富,與心臟病風險因素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

朱尼亞塔學院生物學副教授里賈納·拉曼德拉(Regina Lamendella)說,這些發現是人們如何以積極方式餵養腸道微生物組的一個例子。

Lamendella說:“像整個核桃這樣的食物為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底物,例如脂肪酸,纖維和生物活性化合物。” “反過來,這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產生有益的代謝產物和其他產品。”

Kris-Etherton補充說,未來的研究可以繼續研究核桃如何影響微生物組和其他健康元素。

克里斯·埃瑟頓說:“這些發現增加了我們對核桃的健康益處的了解,這次是朝著它們對腸道健康的影響邁進。” “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堅果可能改變腸道健康的線索,現在我們有興趣擴大堅果的種類,並研究它可能如何影響血糖濃度。”

結論:吃完整的核桃可改善(豐富)腸道菌叢,可以降低腸道發炎,進而減少全身的發炎,甚至降低心血管及心臟疾病之風險。

參考文獻:

Alyssa M Tindall, Christopher J McLimans, Kristina S Petersen, Penny M Kris-Etherton, Regina Lamendella. Walnuts and Vegetable Oils Containing Oleic Acid Differentially Affect the Gut Microbiota and Associations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 in Adults at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9; DOI: 10.1093/jn/nxz2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降17%糖尿病風險!腎病能喝咖啡嗎?醫師:避開這杯就行

 

新聞中心王彥文

2019年12月6日 下午12:00
【早安健康/王彥文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調查,台灣18歲以上民眾之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在亞洲國家中是最高的,同時也高過8.8%的全球平均盛行率。不但如今有200多萬糖尿病患者,每年更以25000名的速度在持續增加。糖尿病不僅會造成眼部、血管、神經方面的病變,在現在講究生活品質的大眾眼中,最可怕的併發症是腎臟病變,慢性腎臟病到最壞階段後、只有洗腎與移植兩條路可走。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咖啡可以預防糖尿病、也減少慢性腎臟病的死亡率。

咖啡可預防糖尿病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研究院的古川純典教授,從1986年開始研究即將退役的日本自衛軍官的定期體檢結果,並實施讓受檢者改變飲食習慣的「介入調查」,在2009年發表了結果:無論是咖啡、或者低咖啡因咖啡,每天飲用3~4杯的受驗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17%。

這個結果,跟荷蘭研究團隊在2002年發表的「每天喝7杯咖啡的人比每天喝2杯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減少了一半」吻合,就算是飲用無咖啡因咖啡的受驗者,在經過16週後、雖然出現高於飲用正常咖啡的受驗者之數字,但與完全不喝咖啡的受驗者們相比,對糖質的耐受能力還是增強了。
另外在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中也顯示:四年間減少一杯咖啡飲用量的人,比不減少咖啡飲用量的人之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17%。因此適量的飲用咖啡,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專門為日本醫療界提供各種專業研究情報管道的日本醫療·健康情報研究所綜合多項資料指出,喝咖啡能夠預防糖尿病最可能的原因是:咖啡因能夠加速燃燒體脂肪;而咖啡中含有的綠原酸為強力的抗氧化物質,它發揮了抗氧化與抗發炎的功效,因此對於預防糖尿病與動脈硬化出現成果
下一頁告訴你:慢性腎臟病友可以喝咖啡嗎?日本醫師說「沒問題!但記得避開這種」

 

慢性腎臟病人可以適量喝咖啡

糖尿病患者如果併發腎臟病變、就無法挽回,但是在2018年,葡萄牙北里斯本醫院發表在國際內臟學術雜誌「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的研究結果顯示,4863名慢性腎臟病患者中咖啡攝取量最多的人,死於慢性腎臟病的機率為22%、是研究中三組不同攝取量中風險最低的。

日本的腎臟內科醫生森維久郎表示,基於以上研究結果,目前他會建議正常人可以適量攝取咖啡來預防糖尿病;而喜愛咖啡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醫生沒有囑咐需要嚴格控管鉀的攝取量,依然可以適量攝取咖啡、降低死亡風險,不需要因為慢性腎臟病捨棄嗜好品。但由於即溶咖啡中的鉀含量很高,因此必須避開喝即溶咖啡。

在喜愛咖啡的歐洲,歐盟食品安全機關建議的每天咖啡因攝取量為每次不超過200毫克、每天攝取量為400毫克以下。因此應該選擇淺焙的咖啡豆,不喝義式咖啡改喝美式咖啡。在家泡咖啡時,一杯110ml的咖啡用10克的咖啡粉,在餐後飲用。

鄭醫師補充:

腎臟病透析移植期刊的2018年一項研究證實,多攝入咖啡可能有助於降低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死亡風險。

在一般人群中,咖啡攝取與死亡率之間存在反比關係。但是,慢性腎病患者的咖啡消耗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仍不確定。研究人員假設,攝入咖啡可能與慢性腎臟病參與者的死亡率降低有關。

咖啡的可能的保護作用可能與血管狀況的作用有關,因為已知咖啡會促進諸如一氧化氮的物質的釋放,從而改善血管的功能。

美國成年人口中約有89%每天攝入咖啡。在美國,大約有14%的成年人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臟疾病與增加的醫療保健費用和更高的死亡風險相關。預計該疾病的流行在全球範圍內將繼續增加。

該研究涉及從1999年至2010年觀察到的4,863名美國人的數據。與食用少量咖啡飲料的人群相比,咖啡的消費者更可能是男性,非西班牙裔白人,受教育程度較高且年收入較高收入,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前的吸煙者,飲酒量較高,以前的中風較少。

分析結果發現,慢性腎病參與者的咖啡消耗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呈負相關。與攝入較少咖啡的人相比,攝入較高咖啡的患者在中位隨訪60個月後死亡風險降低了近25%。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Miguel Bigotte Vieira表示:“我們的研究證實,咖啡攝入對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具有保護作用。即使考慮了其他重要因素(例如年齡,性別,種族,這些結果表明,建議腎病患者多喝咖啡可降低其死亡率,這將是一種簡單,臨床有益且價格低廉的選擇,儘管理想情況下應在隨機臨床中確認試用。” 作者強調,這項觀察性研究不能證明咖啡可降低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死亡風險,而僅暗示了這種保護作用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Miguel Bigotte Vieira, Rita Magriço, Catarina Viegas Dias, Lia Leitão, João Sérgio Neves. Caffein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nalysis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2018; DOI: 10.1093/ndt/gfy23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1萬步竟然只是商業口號!想保健康到底該怎麼走?

林以璿

2019年10月11日 下午3:00

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家生產記不起的日本公司趁勢推廣自家的產品,這個產品的行銷活動大獲成功,之後「1萬」這個數字就一直被保持了下來。

但其實,之所以訂定1萬,只不過是因為當時日本人日步行數量約為4000、5000步,行銷團隊看了這個數字,集思廣益想到,那就將步數乘以2,湊滿1萬步鼓勵大家運動吧!結果三人成虎,日行1萬步竟然慢慢變成一個大家認定的指標。

與其看步數 不如看走路速度以及時長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與其用步數來看運動量,不如衡量走路的速度以及時長來得有價值。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以散步為主要運動方式,就會因為強度和次數不足,無法達到消耗脂肪和減肥的目的。不過,當你的步行速度為1分鐘超過120步,或1分鐘內能走完約86公尺的距離,並進行30分鐘以上的快走,就可以達到促進心肺功能及消耗脂肪的效果。

快走可降低中風機率  對抗腹部脂肪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刊登於《美國醫藥學會季刊》的報告,其中針對72488名40歲到65歲的女性進行26年的追蹤科學研究,發現每天快走30分鐘,可幫助中老年女性預防糖尿病、心臟病、骨質疏鬆症、中風,甚至某些癌症;若快走時間可以拉長到45分鐘到1小時且每週5天的話,則罹患中風的風險可以降低40%,腹部脂肪也有明顯減少的現象。

之後,美國研究機構又對40~57歲男性,進行了快走與健康的相關性研究;讓行走時間從10分鐘開始,培養快走習慣,並逐漸延長快走時間直至40分鐘,經過20星期每週4次的快走結果,發現攝取氧氣量上升了30%,而靜止休息時的脈搏次數減少,證明了心肺功能上升;而皮下脂肪從13.5公分減少至12公分,平均體重減少了1.3公斤。

如何快走才正確呢? 姿勢:走路的姿勢應該要抬頭挺胸,目要平視,軀幹自然伸直;收腹,身體重心稍向前移;上肢與下肢配合協調,步伐適中,兩腳落地有節奏感,有點像挺身呈小跑步的姿態。 速度:為1分鐘超過120步,或1分鐘內能走完830公尺的距離為佳,約每秒走2步左右。並且持續30分鐘以上,才能發揮功效。目前的研究顯示,最佳的快走時間為40分鐘至1小時。 時間:下午4點以後或晚餐後是理想的快走時間,另外,也可以參考《運動時間不同效果差很多!糖尿病、減肥族這個時段動最有效》運動。 熱身:為避免運動傷害,快走前應先做一些伸展四肢的熱身活動,防止因步幅過大、頻率太快造成拉傷。此外,提醒可隨身帶水在身上,少次多量補充水分。

鄭醫師補充:

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李敏敏(I-Min Lee)和她的團隊進行了一項新研究,研究對像是70多歲的16,000多名婦女,他們比較了每天走路步數與任何死亡的相關性 –被稱為全因死亡率。每個女人以每星期的量測,用穿戴裝置來測量清醒時的活動。然後研究人員等待結果。

當她們平均對婦女進行四年零三個月的隨訪時,有504人死亡。您認為倖存者已經採取了多少步驟?一天神奇地走了10,000步嗎?

實際上,倖存者的平均人數僅為5500,而逐步增加的好處很重要。每天只走4000步的女人比只走2700步的女人仍存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令人驚訝的是,如此微小的差異可能會對諸如壽命之類的至關重要的事情產生影響。

 

按照這種邏輯,您可能會假設他們每天走路的步數越多越好。對於一系列步驟,這是正確的-但每天上限是7,500步,超過好處便趨於穩定。除此之外,對預期壽命沒有影響。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90723-10000-steps-a-day-the-right-amount

 

參考文獻:

Lee I, Shiroma EJ, Kamada M, Bassett DR, Matthews CE, Buring JE. Association of Step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May 29, 2019179(8):1105–1112.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9.0899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7347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多了喝咖啡好理由!研究:喝咖啡降44%肝硬化風險

新聞中心林昕潔

2019年10月8日 下午1:00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除了提神之外,咖啡也已經被證實擁有防失智、糖尿病、保護心血管等健康功效。現在愛喝咖啡的人又多了一個喝咖啡的好理由!英國一篇綜合多項研究的學術評論認為,每天多喝兩杯咖啡,就能降低44%罹患肝硬化的機率,若喝三至四杯甚至可降低65%!

這篇評論刊登在《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期刊中,由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者集合並分析了九篇長期研究,研究對象包括近50萬位來自六個國家的男女性。論文中指出,

每天多喝兩杯咖啡,罹患肝硬化的機率會降低44%,肝硬化死亡的機率也降低將近50%。


當肝臟長期且持續的被C型肝炎病毒或酒精等毒物傷害,就會造成肝臟健康的組織被受傷結痂的組織取代,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也會增加肝功能喪失或肝癌的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每年肝病(含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人數高達13,000人,約佔所有死亡人數8%。
研究報告解釋,除了咖啡因之外,咖啡還有許多生物活性物質,像是綠原酸、咖啡醇和咖啡豆醇。現今已有證據顯示,這些物質能夠保護肝臟免於肝臟囊性纖維化。
除了直接的生物化學效果,咖啡對於預防肝硬化也有間接影響。研究者舉例,實驗室研究顯示咖啡中的多種化合物能夠阻擋B型和C型肝炎病毒,另一項研究則顯示增加咖啡攝取量和降低第二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
這篇研究的通訊作者O.J. Kennedy總結,咖啡可能具有對抗肝硬化的效果,但仍需要更進一步的臨床實驗,了解更多咖啡的對健康的影響,醫生們才能給予病人詳實的建議。

鄭醫師補充:

咖啡的抗氧化能力對肝臟保健效果已有諸多研究證實,這又是一項清楚的研究例證。其實喝好的咖啡(精品咖啡),一天一到兩杯,不須喝太多。喝太多還有咖啡因過量的問題。

參考文獻:

Wiltberger, GWu, YLange, U,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coffee consumption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irrhosis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949779– 788https://doi.org/10.1111/apt.150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小酌紅酒有益腸道健康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2019年8月29日 下午3:21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科學家們發現,平常有喝紅酒習慣的人,消化道的細菌種類比喝其他酒類的人更多樣化。然而,我們需要為了腸道健康而小酌一杯嗎?

這項研究報告28日刊登於「腸胃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內容以英國916名女性雙胞胎為實驗對象,探究啤酒、蘋果酒、葡萄酒、烈酒等酒類,對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系」等健康指標的影響。

紅酒被認為對增進腸道健康效果最佳,同時也和降低肥胖率與「壞」膽固醇有關。而啤酒、蘋果酒、葡萄酒、烈酒則較無這類關聯性,僅白酒稍有相關。

研究主要作者羅伊(Caroline Le Roy)告訴法新社,先前的實驗數據及動物測試結果,都呈現紅酒能擴展腸道菌叢,但從未有過大規模人體研究。

她說:「消化道裡有越多菌群,對我們人體越好。人們將更有能力對抗癌症,從食物中汲取更多養分。」

團隊還指出,研究中可見,紅酒微幅減少荷爾蒙胰島素。這種激素若過多,將導致糖尿病。但也懷疑此影響並非來自腸道菌群,而是另有原因。

研究團隊推測,能在葡萄皮上發現的微量營養素多酚,是讓腸道菌群多樣化的原因。

未參與計畫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神經科學家夏瑪(Nik Sharma)警告,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或許是透過老鼠實驗,建立關聯性的性質,再深入探討蘊藏的運作機制」。

但他補充道,「這項研究很健全」,且以雙胞胎為實驗對象,還有對不同群體重複測試研究結果,都替結論增添份量。

夏瑪表示,「基本上每兩周喝一杯紅酒,就足夠產生功效。這是蠻好的消息,因為酒精仍普遍視為對人體有害。」她又說,許多蔬果、堅果或甚至是巧克力都富含多酚。如藍莓或紫色洋蔥,都是更好的健康替代品。

她總結說:「你不需要喝紅酒,或在沒有喝酒習慣下,開始喝紅酒。」

鄭醫師補充:

前提是小酌,如果無法控制在小酌的範圍內,那麼反而潛藏健康風險。台灣人有高達42%適不適合喝酒的,因為酒精代謝的基因變異,導致身體代謝酒精困難或者速度變慢。經常喝,無異讓身體經常接觸致癌物質,增加腸胃道癌症風險。

紅葡萄酒可能對腸道有益,增加腸道不同類型的有益細菌的數量。

倫敦國王學院的團隊表示,這些好處可能來自多酚 - 白葡萄酒,啤酒和蘋果酒的多酚化合物少很多。

兩週一杯就能看出效果,但研究人員表示,調查結果不是暴飲暴食的藉口。

多酚也存在於許多水果和蔬菜中。

多酚,如紅葡萄皮中的白藜蘆醇,是微量營養素,被認為具有有益的特性,可作為生活在腸道內的有用微生物的燃料。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我們腸道微生物群的微小變化可能使我們更容易罹患腸躁症,心臟病和肥胖等疾病,甚至可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一個人喝的紅葡萄酒越多,腸道菌叢的多樣性增加愈多,但偶爾飲用 - 一周或兩週一杯 - 似乎就足夠了。研究人員表示,不建議大量喝,這可能會產生腸道負擔以及對一般人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沒有參與者是一個重度飲酒者。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49480864

參考文獻:

Red Wine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ut Microbiota α-diversity in 3 Independent Cohorts

Le Roy, Caroline I. et al.
Gastroenterolog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BIDMC)的神經學家在一項首次研究中測試了使用非侵入性電刺激作為腦腫瘤的新型治療方法。科學進展發表的一項實驗中,由BIDMC的Berenson-Allen非侵入性腦刺激中心首席研究員Emiliano Santarnecchi博士領導的科學家證明,對患者的大腦應用低強度電刺激腫瘤導致腫瘤內血流量減少,而大腦其餘部分保持不變。雖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研究結果表明,一系列此類治療可以改變腫瘤的生長和進展。

“許多腦腫瘤患者的治療選擇有限,其中大多數都有嚴重的副作用,”Santarnecchi說,他也是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助理教授。“我們的研究發現,電刺激導致腫瘤血流量顯著減少,大腦其他部位沒有變化。鑑於非侵入性腦刺激的安全性,易於應用,成本相對較低以及將其與其他藥物治療相結合的可能性,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會為腦腫瘤患者提供非侵入性治療選擇。“

非侵入性腦刺激 - 也稱為經顱電刺激(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 - 是一種具有20年曆史的FDA批准的技術,用於治療許多精神疾病,包括治療難治型憂鬱症。低強度電場通過顱骨通過放置在頭皮上的電極傳遞到大腦。雖然許多研究人員繼續研究安全且成本相對較低的治療方法治療精神疾病的潛力,並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等認知技能,但本研究首次對腦腫瘤患者進行了tES測試。

Santarnecchi及其同事招募了50名願意參與的腦腫瘤患者。鑑於患者須小心處理,僅8名參與者能夠完成試驗 - 其中6名患有膠質母細胞瘤,一種起源於大腦的侵襲性腫瘤,另外兩名患有轉移性腫瘤,起源於肺部。

患者接受經顱刺激,同時使用核磁共振掃描(MRI)技術監測他們的腦血流量。根據先前的研究顯示暴露於電刺激的身體腫瘤中的血流減少,Santarnecchi和團隊預測tES將對腦腫瘤產生類似的影響。然而,在單次tES治療後,該團隊驚訝地發現腫瘤血流明顯減少。未觀察到大腦其餘部分的血流量或活動變化,並且沒有患者報告任何不良反應。

“這項技術仍需要進一步測試,以優化治療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並為個體患者完全個性化方案,”Santarnecchi說。“未來的研究將調查重複tES療程的影響,評估tES與其他癌症療法的潛在組合,並評估其他形式的腦腫瘤的tES。”

在本地,經顱電流刺激已核准為醫療器材使用。並非精神科的電痙攣療法,兩者完全不同。事實上腦瘤是電痙攣療法的絕對禁忌,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idmc.org/about-bidmc/news/2019/08/non-invasive-electrical-stimulatio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JENeurosci發表的一項小鼠研究,切斷並恢復中風後肢體的血液供應減少了組織損傷和腫脹,並改善了功能恢復這種簡單,非侵入性的技術可以發展成為不同嚴重程度的中風患者的治療方法。

遠程缺血肢體調理利用血壓壓脈帶,並且已經顯示有助於中風恢復,可能是單核細胞影響。單核細胞是一種參與免疫反應的白血球,其可以減少或促進發炎,這在組織恢復過程中是必需的。

伯克神經研究所的Sunghee Cho及其同事治療了經歷遠程缺血性肢體調理的中風並檢測其血液中單核細胞濃度的小鼠。研究小組發現,血液中循環的發炎單核細胞與非發炎單核細胞的比例增加,導致更多可用的發炎細胞。

令人驚訝的是,循環發炎細胞的增加與腦組織損傷和腫脹減少以及運動功能改善有關。中度和重度中風症狀均有所改善,表明中風治療可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Jiwon Yang, Mustafa Balkaya, Cesar Beltran, Ji Hoe Heo and Sunghee Cho. Remote post-ischemic conditioning promotes stroke recovery by shifting circulating monocytes to CCR2+ pro-inflammatory subset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ugust 19, 2019: 2699-18 DOI: 10.1523/JNEUROSCI.2699-18.201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脈曲張者 愈泡湯愈嚴重

 

2019年8月4日 下午9:36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民眾常認為「下肢靜脈曲張,泡溫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林子鈞表示,靜脈曲張是因為腿部血管瓣膜閉鎖不全,血液難以回流到心臟,如果又泡溫泉,溫泉的熱度會讓血管擴張,血液更會囤積在下肢,難以送回心臟,會加重症狀;甚至於有患者在泡湯當下覺得泉水很熱、很溫暖,還會搔抓腿部,結果抓出傷口潰瘍,或是鬱血性濕疹,症狀更惡化,最後都來就醫。
林子鈞說,靜脈曲張患者在家泡澡是可以的,因為泡澡的水溫不像溫泉的水溫這麼高,且大多數的溫泉池採坐姿設計,泡湯時坐著,雙腳垂下泡腳,會加劇症狀,但泡澡的時間建議不要超過  5分鐘以上。
林子鈞指出,靜脈曲張與體質、久站久坐、下肢肥胖有關,另外,懷孕時,腹壓增加、血液循環不好,也會造成靜脈曲張。最有效的預防保健方法是除了睡覺、洗澡外,都要穿著彈性襪,改善雙下肢循環,並改變生活型態,不要久坐、久站,三不五時要起來走走,因為行走時,腿部的肌肉收縮,可以把血液打回心臟。
醫師提醒,彈性襪是一種醫療器材,價格愈高不代表愈有效,建議民眾選購有衛字號證明的醫療用彈性襪,適合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者,壓力值以毫米汞柱為單位,不是丹數,穿著前建議專業醫師評估,選擇正確的尺寸和壓力。

鄭醫師補充:

彈性襪,尤其是醫療用的,只要穿過的就知道很緊,穿上的以及穿的期間,對當事人都是一種考驗。

是否有其他非藥物改善療法?在此提供兩種給大家參考,第一是松樹皮的萃取物來改善,這部分營養的案例臨床不乏相關研究: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30748/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627617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06-07/mg-ssp071206.php

第二是以醫療用的微循環機來改善,同樣有相關臨床研究支持:

https://bcenter.org/docs/bemer-1.pdf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所不知道的香菜功效美國研究團隊找到香菜抗痙攣機制

 

2019-07-30 by:徽徽

現在,美國研究團隊終於知道,為什麼香菜可以有效減緩如癲癇引起的痙攣發作了!

 

你喜歡香菜嗎?

 

你喜歡香菜嗎?不少人對它避之唯恐不及,總覺得香菜有股讓人難以忍受的肥皂味。但是,香菜在民間醫學中是非常有效的抗痙攣藥,過去科學界都想找出這背後的運作機制。現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團隊終於解開香菜的奧秘,首次摸清香菜背後的分子機制是如何減緩癲癇等疾病引起的痙攣發作。

 

鉀離子通道活化劑

 

研究團隊將他們的發現刊載在《FASEB期刊》上,裡頭寫到香菜的分子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鉀離子通道活化劑,一旦掌握住這點,未來就可以藉由這樣的分子機制進一步去改善抗痙攣療法,以及開發更有效的藥物。

降低細胞興奮  減少痙攣發作

帶領研究的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阿博特(Geoff Abbott)說:「我們發現傳統上被拿來當抗痙攣藥的香菜,可以活化大腦中的某一類鉀離子通道,進而減少痙攣發作。」

「具體來說,我們發現香菜內名為『十二烯醛』(dodecenal)的成分,可以和鉀離子通道的特定部分連結起來,並且打開這些通道,降低細胞的興奮感。這一具體的發現很重要,因為這能讓人更有效地使用香菜,把香菜當作抗痙攣藥,或是透過改變十二烯醛進而開發更安全也更有效的抗痙攣藥。」

研究香菜代謝物

至於,研究人員是怎麼發現香菜療效背後的分子機制呢?

首先,他們篩選測試了香菜的代謝產物,發現其中的長鏈脂肪醛(E)-2-十二烯醛能夠活化多個鉀離子通道,包含主要的神經元亞型和主要的心臟亞型,上述負責調節大腦和心臟內的放電活動。

不只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香菜的代謝產物展現了香菜抗痙攣的作用,延緩了某些由化學物質造成的特定痙攣現象。這一次,這份香菜的新研究,再次讓人們感受到傳統草藥的功效。

早就會用草藥治病

其實,人類從很久以前就知道利用草藥治病。舉例來說,一份有關尼安德塔人的DNA研究顯示,在 4萬8,000年前就可以發現尼安德塔人會食用有療效的植物。另一份可以追溯回 80萬年前的考古資料則顯示,直立人或類似物種也會這樣利用植物。

八千年前就有香菜

時至今日,草藥的療效從傳說到臨床都有紀錄,不少人靠著大吃草藥強身健體。而說到香菜,人類吃香菜的歷史至少有 8,000年,考古學家在埃及少年法老王圖坦卡門(Tutankhamen)的墓中有找到香菜,他們認為古埃及人那時就有種植香菜。

埃及、希臘、印度

除了古埃及,古希臘也有把香菜當作草藥的紀錄,印度傳統的阿育吠陀醫學更是大大讚揚香菜助消化的功用。

減緩疼痛與發炎

至於現代醫學也支持香菜的特定功效。舉例來說,一份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的研究發現,香菜可以減緩疼痛和發炎。另一份細胞培養研究則發現,香菜的萃取物可以保護皮膚免於受到紫外線(UV)B輻射的威脅。

最棒的地方:味道好!

帶領香菜研究的阿博特教授說:「香菜除了可以抗痙攣,還可以抗癌、抗發炎、抗真菌、抗細菌、保護心臟和胃的健康,以及鎮痛作用。」

「還有,香菜最棒的地方味道好!」

鄭醫師補充:

許多運動員在進行激烈的比賽時,會吃香蕉來防止或者緩解抽筋,也跟鉀離子有關,香菜的藥理活性,就是活化鉀離子通道來抗痙攣,如果不排斥香菜的味道,香蕉配香菜,應該更能預防抽筋的發生。

參考文獻:

Cilantro leaf harbors a potent potassium channel–activating anticonvulsant

Rían W. Manville and Geoffrey W. Abbott

The FASEB Journal 0 0:0 

https://doi.org/10.1096/fj.201900485R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胺酸令人印象深刻的4種健康益處

離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必需胺基酸,因為你的身體無法製造它,所以你需要從食物中獲取它。

它對於正常生長和肌肉更新很重要,並且用於形成肉鹼,這是一種在身體大多數細胞中發現的物質。更重要的是,它有助於將脂肪運輸到您的細胞中以獲得能量。

L-離胺酸是您身體可以利用的離胺酸形式。它天然存在於食物中,是補充劑中使用的類型。

離胺酸有4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健康益處。

 

1.可以通過阻斷精胺酸來預防和治療唇皰疹

 唇皰疹或發熱水皰是感染的症狀,通常出現在嘴唇或嘴角。

 它們看起來像充滿液體的水泡,可引起不適,如刺痛,疼痛和灼熱。此外,它們可能會讓您對自己的外表產生自我意識。

 唇皰疹是由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引起的,它可以隱藏在脊柱中。在壓力或免疫系統衰弱的情況下,HSV-1可引發唇皰疹的發展(可信來源)。

 離胺酸補充劑可能有助於防止HSV-1複製並減少唇皰疹的持續時間。據認為,離胺酸會阻斷另一種叫做精胺酸的胺基酸,HSV-1需要這種胺基酸才能繁殖(可信來源 可信來源 可信來源)。

 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補充1000毫克離胺酸導致26例易患復發性唇皰疹的唇皰疹減少。

 有趣的是,該研究觀察到當一個人的血液離胺酸測量值保持在165 nmol / l以上時,唇皰疹突然減少。當血液水平降至此水平以下時,唇皰疹突然增加(可信來源)。

 30人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第三天使用含有離胺酸,草藥,維生素和鋅的乳膏清除了40%的人的唇皰疹,到第六天時清除了87%的唇皰疹。

 雖然這項研究很有前景,但它沒有說明乳膏中使用的離胺酸或其他成分的含量(可信來源)。

 此外,並非所有研究都支持離胺酸可有效減少唇皰疹的發生或持續時間。一篇評論發現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它治療唇皰疹(可信來源)。

 

2.可以通過阻斷壓力反應受體來減少焦慮

 離胺酸可能在減少焦慮方面發揮作用。

 一項研究發現它阻斷了與壓力反應有關的受體。研究人員觀察到,給予離胺酸的大鼠減少了壓力誘導的鬆弛排便率(可信來源)。

 一項針對50名健康人的為期一周的研究發現,補充2.64克離胺酸和精氨酸可降低壓力引起的焦慮,並降低壓力激素皮質醇濃度(可信來源)。

 同樣,在敘利亞貧困村莊每公斤(2.2磅)小麥麵粉中加入4.2克離胺酸有助於降低壓力程度非常高的男性的焦慮評分(可信來源)。

 三個月後,食用富含離胺酸的麵粉也有助於降低女性的皮質醇濃度(可信來源)。

 離胺酸也可能能夠幫助思覺失調症患者,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破壞個體對外界世界的認知的精神障礙,往往導致無法理解現實。

 雖然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離胺酸可能與處方藥相結合,有可能改善思覺失調症(可信來源 10 可信來源)。

 

3.可以改善鈣的吸收和保留

 離胺酸可以幫助你的身體保留鈣質(1112 值得信賴的來源)。

 據信,離胺酸可以增加腸道中的鈣吸收,幫助你的腎臟保留礦物質(13 值得信賴的來源 14 可信來源)。

 一項針對30名女性,15名健康女性和15名骨質疏鬆症的研究發現,補充鈣和離胺酸可減少尿液中鈣的流失。

 僅給予3克鈣的女性尿液中的鈣逐漸增加。然而,同樣接受400毫克離胺酸的婦女通過尿液損失的鈣較少(14 可信來源)。

 賴氨酸似乎可以保護您的骨骼,也可能在控制鈣在您體內的運輸方面發揮作用。

 例如,已經顯示它可以防止大鼠血管中鈣的積累。這種累積是心臟病的危險因素(13 值得信賴的來源)。

 此外,一項試管研究發現,在沒有離胺酸的情況下生長的細胞具有增加提高鈣離開細胞的運動。而在離胺酸的細胞中不會出現這種現象(11)。

 

4.通過幫助製造膠原蛋白促進傷口癒合

 離胺酸可以改善身體的傷口癒合。

 在動物組織中,離胺酸在傷口部位變得更加活躍,有助於加快修復過程(15 可信來源)。

 離胺酸是形成膠原蛋白所必需的,膠原蛋白是一種蛋白質,可作為支架,有助於支持皮膚和骨骼的結構(16 可信來源)。

 離胺酸本身也可以作為結合劑,從而增加傷口處新細胞的數量。它甚至可能促進新血管的形成(17 值得信賴的來源)。

 在一項動物研究中,離胺酸和胺基酸精胺酸的組合能夠加速和改善骨折的癒合過程(18 值得信賴的來源)。

 在另一項對40隻兔子進行的研究中,發現每磅47毫克,相當於每公斤21毫克的離胺酸及每磅23毫克相當於每公斤50毫克的精胺酸,能顯著改善血液流動和整體骨質癒合。

 事實上,與對照組相比,接受離胺酸和精胺酸的兔子的癒合時間縮短了2週(12 值得信賴的來源)。

 傷口癒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不同的礦物質,維生素和其他因素。離胺酸似乎具有非常寶貴的作用,如果沒有足夠的離胺酸,傷口癒合就會受阻(19 值得信賴的來源)。

 迄今為止,研究僅關注傷口癒合的口服補充劑,目前尚不清楚將其直接應用於傷口是否有效。

 然而,一項研究發現,在沒有使用凝膠的情況下,將含有賴氨酸的凝膠應用於潰瘍傷口導致感染減少和癒合時間更短(20 可信來源)。

 其他潛在好處

 離胺酸 - 像所有胺基酸一樣 - 被用作體內蛋白質的構建單元。這些蛋白質有助於產生激素,免疫細胞和酶。

 除前面討論的那些之外,離胺酸可能有幾個好處。

 以下是賴氨酸可能有益於健康的其他領域:

 癌症:一項動物研究發現,離胺酸酸與抗氧化劑兒茶素聯合可減少小鼠癌細胞的生長(21 可信來源)。

眼睛健康:一項針對糖尿病大鼠的研究發現離胺酸補充劑可以預防白內障的發展(22 可信來源)。

糖尿病:一項研究表明,離胺酸可能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反應。但是,這種聯繫仍不清楚(23 可靠來源)。

血壓:一項針對50名離胺酸缺乏症和高血壓患者的研究發現離胺酸補充劑可顯著降低血壓(24

 足夠的離胺酸對維持正常健康至關重要,補充劑可能使某些人和病症受益。

 頂級食物來源和補充

 離胺酸存在於天然富含蛋白質食物中,尤其是肉類和乳製品中,而且植物性食物中的離胺酸賴氨酸含量較低(25 可信來源 26 可靠來源)。

 以下是離胺酸的一些重要來源:

肉:牛肉,雞肉和羊肉

海鮮:貽貝,蝦和牡蠣

魚:三文魚,鱈魚和金槍魚

乳製品:牛奶,奶酪和酸奶

蔬菜:土豆,辣椒和韭菜

水果:牛油果,杏乾和梨

豆類:大豆,芸豆和鷹嘴豆

堅果和種子:澳洲堅果,南瓜子和腰果

 穀物通常是一個不好的來源。然而,藜麥,莧菜和蕎麥含有相當數量的離胺酸(25)。值得信賴的來源

 如果您容易患上唇皰疹,每天服用1克離胺酸或使用含離胺酸的凝膠可能值得一試,但請記住,最好先諮詢您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可信來源)。

 

結論:

 離胺酸是一種必須胺基酸具有許多益處,從預防唇皰疹到減少焦慮和促進傷口癒合。

 作為蛋白質的構建塊,它還可以具有許多其他益處。如果沒有足夠的離胺酸,您的身體可能無法產生足夠或適當的激素和免疫細胞。

 離胺酸在肉類,魚類和奶製品中含量很高,但豆類,水果和蔬菜也有助於攝入。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lysine-benefits#section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立健康有方(快來按讚!一定好看!!歡迎分享!!!)
※播出資訊:
【三立台灣台CH29】2019. 06.28 (五)10:00 / 07.01(一)10:30 / 06.29(日)08:30

❚ 咖啡是解鑰?喝咖啡好處多?❚
喝咖啡可以減肥?因為裡面含有很高的OOO?!
咖啡居然有這麼多驚人的秘密?!
那就不能錯過這麼精彩的內容啦~一起來聽專家怎麼說~~

※主持人:楊月娥

※本集來賓:
身心科 鄭光男醫師
藝人 甄莉
藝人 陸元琪
營養師 余朱青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SET/videos/86084737760605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健康與許多關鍵健康結果相關,包括心臟病,認知,死亡率和整體幸福感。新加坡的一項新研究現在將身體表現與心理健康和情緒聯繫起來,這表明上半身和下半身健康狀況不佳會導致中年女性更嚴重的憂鬱和焦慮。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更年期,北美更年期協會(NAMS)期刊上。

雖然以前有幾項研究將中年女性憂鬱症與自我報告的輕度體力活動聯繫起來,但這項新研究是第一個已知(甚至在西方人群中)評估停經前,停經後和非停經期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客觀體能測量指標。

憂鬱和焦慮是中年女性經歷的普遍症狀。事實上,這項針對1,100名年齡在45至69歲的女性的最新研究發現,15%的參與者,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參與者,報告憂鬱和/或焦慮。由於憂鬱症可導致殘疾,生活質量下降,死亡率和心臟病,研究人員認為,確定可能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潛在可改變風險因素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觀察到客觀身體表現指標與憂鬱和焦慮的顯著關聯。具體而言,他們發現較弱的上半身強度(手握力量)和較差的下半身強度(較長的持續時間以完成重複的椅子站立測試)與升高的憂鬱和/或焦慮症狀相關。未來的試驗將需要確定改善身體表現的強化運動是否有助於減少中年女性的憂鬱和焦慮。

調查結果發表在“新加坡中年婦女憂鬱和/或焦慮相關的身體表現的客觀測量”一文中。

“重量訓練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減少憂鬱症狀,”NAMS執行主任JoAnn Pinkerton博士說。“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似乎都可以改善憂鬱症,這可能是由於大腦血流增加或者應對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內啡肽釋放引起的壓力。”

 

  1. Shamini Ganasarajah, Inger Sundström Poromaa, Win Pa Thu, Michael S. Kramer, Susan Logan, Jane A. Cauley, Eu-Leong Yong. Objective measures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or anxiety in midlife Singaporean womenMenopause, 2019; 1 DOI: 10.1097/GME.00000000000013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