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做瑜珈護心效同有氧運動

 許多人知道做瑜珈可以訓練身體柔軟度,事實上對心臟健康也很有好處。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做瑜珈對心臟的保養效果與有氧運動不相上下,無論對年長者、健康民眾,都很有益處。

研究發現,做瑜珈可幫助降血壓、降血脂,心跳速率會變得較緩和,心血管疾病因子也會有所改善,其效果與做有氧運動很相似;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衛政策博士候選人寶拉‧楚(Paula Chu,音譯)表示,整體而言,當上述因素都獲得改善,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逐漸下降。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歐洲心臟病防治期刊」。

 

鄭醫師補充:

瑜珈既有放鬆呼吸,也有類似重量訓練的效果,這篇研究提醒大家,若是不想或者不方便作激烈運動,例如快走或者騎單車等等,瑜珈或許是另一個可以考量的選項,因為效果相當。

這項研究針對37項研究,研究對象有2768,把作瑜珈和完全不運動的人相比較,經過前後比對發現:實驗組(做瑜珈的人)體重減少2.32公斤,總膽固醇降低18.48mg/dl,心跳每分鐘減緩0.27下。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foxnews.com/health/2014/12/16/yoga-may-improve-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study-says/

參考文獻:

  • Paula Chu,
  • Rinske A Gotink,
  • Gloria Y Yeh,
  • Sue J Goldie,
  • and MG Myriam Hunink

The effectiveness of yoga in modifying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47487314562741, first published on December 15, 2014 doi:10.1177/2047487314562741

http://cpr.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4/12/02/2047487314562741.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攝取益生菌有助調節壓力荷爾蒙

牛津大學精神醫學研究人員菲利普斯柏奈特指出,攝取益生菌可能有助調節部分壓力荷爾蒙,科學家未來希望了解益生菌是否能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對藥物的反應。

菲利普斯柏奈特表示,益生菌能否改善精神健康與減少焦慮尚無足夠人體試驗能證實。人體所釋放的壓力荷爾蒙主要來自腎上腺,如可體松、腎上腺素等。當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全身血液集中到部分器官時,其他器官血液少功能停擺,如消化和泌尿系統,生理功能暫時失衡減少修復。

醫師指出,人面對壓力時,為了自我保護,身體本能會將血液集中到腦、心、肺和肌肉等重要器官,荷爾蒙傳達訊息,幫助人體產生變化,應付麻煩。

壓力使神經系統產生有變化。有壓力時交感神經亢奮,血壓血糖都升高,呼吸加快,情緒緊繃,讓人暫時全神貫注應付眼前的情況;副交感神經則讓人放鬆,使消化功能正常進。壓力持續,人體將逐漸透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顯現,導致心悸、肌肉僵硬、易怒、煩躁、健忘、磨牙、及肩頸背部疼痛等壓力症候群;可透過適度行為與思考轉移改善,或由醫師診斷給予藥物或食物建議,幫助改善生理不適症。

  

鄭醫師補充:

功能醫學在探討身心疾病以及身體減壓時,腸道健康是排名前面必須檢視以及積極處理的標的與選項。腸道不健康,尤其是腸道菌叢失衡,會帶給大腦的壓力中樞極大的壓力,時間一久,甚至會影響睡眠、心情以及認知思考等等。因此腸道健康對於身心健康的維護智關緊要。

這篇針對健康族群的研究,再次提醒大家:補充適當的益生菌可以幫助身體降低壓力,然而對每個人來說,什麼樣的菌種才是適合的益生菌?因為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失衡的狀況有別,挑選一般市面上的產品,不管宣稱是幾百億或者有特別包覆技術,可以避開胃酸以及膽鹽的破壞等等,但仍屬於亂槍打鳥,神農嘗百草。真正適合,或者我們稱之為客製化的益生菌,為有特過功能醫學的特殊檢測,找出免疫系統失衡的部分,針對失衡的部分作個別的補強,這就是客製化的益生菌存在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14 Dec 3. [Epub ahead of print]

Prebiotic intake reduces the waking cortisol response and alters emotional bias in healthy volunteer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44969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腰瘦 重量訓練更有幫助

長時間游泳、慢跑等運動不一定能有效縮減腰圍。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營養學系研究員拉尼那默克瑞指出,研究顯示適度重量訓練比一味單獨進行有氧運動更能縮減腰圍。

拉尼那默克瑞表示,在現行研究中,每日二十分鐘的重量訓練,對減少過粗的腰圍似乎最有幫助。適度搭配有氧運動則對心血管健康更有益。

但腰圍看起來不粗,健康狀態未必一切正常,有些民眾腰圍、體重都正常,看起來不胖也相當年輕,卻已出現新陳代謝警訊。有些人看似吃不胖,腰上沒有「游泳圈」,腰圍正常,但缺乏活動,又難捨高熱量飲食,體脂率通常偏高。

對女性來說,平均體脂肪本來就比男性多,體脂率正常標準值可以稍高,約在27%左右都算正常。

新陳代謝出現異常並不代表已有慢性病,但可視為警訊,只要調整飲食,配合運動,應能逐步改善。

看起來身材標準的年輕人大都認為自己沒有膽固醇或血糖、血壓問題,但醫師指出,這是刻板印象,基本上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判定不僅在於腰圍或外觀胖瘦的印象,還有賴透過驗血、測血壓才能確實了解。

不過,民眾亦無須過度恐慌,除了節制飲食,醫師建議避免短時間內大幅加快心跳,最好每天能快走或散步六十分鐘,再適度搭配重量訓練。

 

鄭醫師補充:

當我們提到瘦身,一般人刻版的印象就是有氧運動,鮮少人提到重量訓練的重要,然而,透過重量訓練來增加肌肉,降低脂肪比例,其實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秘訣。提醒要進行瘦身或者瘦腰的人,最好能搭配重量訓練來輔助,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Rania A. Mekary, Anders Grøntved, Jean-Pierre Despres, Leandro Pereira De Moura, Morteza Asgarzadeh, Walter C. Willett, Eric B. Rimm, Edward Giovannucci, Frank B. Hu. Weight training, aerobic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long-term waist circumference change in men. Obesity, 2014; DOI: 10.1002/oby.2094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代謝症候群 下泌尿道症狀風險降

 

法國、紐西蘭兩項研究發現,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患者很容易出現下泌尿道問題,且下泌尿道症狀往往較為頻繁、嚴重。如果透過減重手術控制體重、改善代謝症候群,下泌尿道症狀也會獲得緩解。

這些研究已發表於「國際版本─英國泌尿科期刊」(BJU International)。

所謂下泌尿道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漏尿、夜尿、常感覺尿不乾淨等,肥胖男、女很容易產生這些下泌尿道症狀。法國聖路易斯醫院研究員法蘭寇伊斯‧德斯葛蘭德錢普斯研究團隊想了解這些下泌尿道症狀是否與代謝症候群有關。

研究團隊分析四千六百六十六名男性患者健康資訊,這些人年齡介於五十五歲到一百歲。其中有百分之五十一的人患有代謝症候群,百分之四十七的人因下泌尿道症狀 接受治療。研究人員比對發現,代謝症候群與下泌尿道症狀息息相關,代謝症候群患者不但特別容易產生下泌尿道症狀,若有下泌尿道症狀,情況也較為嚴重。

研究人員認為,改變飲食習慣、規律運動或許可以幫助預防代謝症候群,進而減少下泌尿道症狀發生機率,對公眾健康有很大好處。

 

 

鄭醫師補充:

代謝症候群,代表生體的代謝出問題,導致血糖以及血脂肪的新陳代謝出現不平衡,造成身體持續的負擔與壓力。代謝症候群的人,不只是內分泌失調以及心血管健康風險提高而已,這篇研究提醒我們,生殖泌尿道的免疫功能也下降。提醒大家,維持適當的腰圍以及控制體重,是預防保健醫學相當重要的一環!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rugsupdate.com/news/view/2/1467/bariatric-surgery-treats-uti-problems-too?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severit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a 4666 European men cohort

  1. Pourya Pashootan1,
  2. Guillaume Ploussard1,
  3. Arnaud Cocaul2,
  4. Armaury de Gouvello1 and
  5. François Desgrandchamps1,*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8 DEC 2014

DOI: 10.1111/bju.1293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ju.1293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談話療法 有助降自殺率

(中央社俄勒岡州波特蘭2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網路新聞媒體OREGONLIVE報導,歐洲研究人員長期追蹤有自殺未遂經驗的民眾後發現,談話療法有助預防自我傷害。

研究人員調查丹麥2萬3000名自殺未遂者,其中近5700人於1992年到2010年間受惠於丹麥各地自殺心理治療診所的協助,其餘人沒有。

經過20年的後續追蹤,研究人員發現,接受心理治療的民眾進展好過沒有接受治療的人,自殘風險較低,自殺率也低26%。

研究結果刊登在今天出版的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精神醫學」(Lancet Psychiatry)。

 

 

鄭醫師補充:

心靈累積的壓力,會造成當事人長期的自我否定或者是厭惡感,進而影響所有的神經生理反應,若能透過專業的傾聽以及諮詢,可以幫助當事人減少心理壓力並找出相關的應對方式,如提供諮詢的專業人士能引導當事人處理潛意識的深層壓力,預防自傷和自殺的效果會更加,在臨床上這是可以被反覆驗證而且存在的事實。

參考文獻:

Annette Erlangsen, Bertel Dam Lind, Elizabeth A Stuart, Ping Qin, Elsebeth Stenager, Kim Juul Larsen, August Wang, Marianne Hvid, Ann Colleen Nielsen, Christian Møller Pedersen, Jan-Henrik Winsløv, Charlotte Langhoff, Charlotte Mühlmann and Merete Nordentoft. Short and long term effects of psychosocial therapy provided to persons after deliberate self-harm: a register-based, nationwide multicentre study using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he Lancet Psychiatry, November 2014 DOI: 10.1016/S2215-0366(14)00083-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可能造成情感描述困難

你會喝咖啡提振精神,甚至振奮一下自己以面對重要會議嗎?研究發現這招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用,有些人甚至會有反效果。而如果發現自己在表達一些情緒或感受別人情緒時發生困難,也許跟你咖啡喝太多有關。

狂嗑咖啡 你可能述情困難

「述情障礙」(Alexithymia)從中文字面意義來看也不算太難懂:對於描述或感受自己的情緒感到困難,例如情緒上是悲傷,但會說覺得胃痛。其他特徵包括缺乏幻想,很實際的思維方式,具體、缺乏象徵的元素等。澳洲龐德大學心理學家Mike Lyvers進行一項研究,想要瞭解喝咖啡與述情障礙之間是否有所關連。他們找來106位大學生,收集他們喝咖啡的習慣資訊,同時也請他們填寫一系列問卷。

雖然述情障礙是跟基因或環境因素有關還未有確切定論,但是研究團隊卻發現這種疾病與喝咖啡高度相關,甚至可以說,是因為述情障礙造就了嗑咖啡的生活習慣。根據研究結果,問卷顯示述情障礙成份愈高的受試者,每日攝取的咖啡因量是其他人兩倍以上;有述情障礙的受試者每日平均攝取約500毫克咖啡因,換算大約是三杯半咖啡。研究團隊認為對於咖啡因的渴望可能來自於咖啡因讓人認知功能增強的特性,但相對地也會提高焦慮感,後者正是述情障礙者所困擾的。

Lyvers表示,很多酒精或藥物成癮者都有述情障礙,治療效果往往也不好,如果能瞭解諸如酒精、咖啡因等可以改變心理的物質與述情障礙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研究刊登在「精神藥品期刊」(Journal of Psychoactive Drugs)。

狂嗑咖啡因為你的基因?

Lyvers或許可以經由另一份研究獲得一些線索。一份分析了12萬喝咖啡人們資料的研究發現,在人類基因組中,有八處跟愛喝咖啡有關,其中又有六處是首次發現與人類喝飲料的相關行為有關。這項發現可以或許可以說明咖啡因是如何影響人們忘不了咖啡,或許也能解釋為何攝取了等量的咖啡,人們卻會有不同的反應。

這份刊登在「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的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收集了之前28項研究,共九萬份歐洲裔後代人們的資料,尋找跟喝咖啡有關的「單核?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一種因為DNA單一鹼基的變化可以造成的多樣性變化。

接著,他們又分別拿三萬份跟八千份歐洲裔與非裔美國人進行研究,針對兩個會影響處理咖啡因的基因比對,結果發現喝愈多咖啡的人,這兩個基因的「單核?酸多態性」就愈多。他們接著發現另外兩個基因對於咖啡因如何影響大腦積極強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還發現另一處跟處理葡萄糖與脂肪相關的基因,如果喝愈多咖啡,這個地方的改變就愈多,也能夠影響大腦對咖啡因的反應。

研究者說,這項結果可以支持他們對於身體代謝及咖啡因造成的神經活動機制的想法,對喝咖啡的習慣造成的影響,同時也能解釋不同人之間喝咖啡習慣不同的原因。

性格內向者不適合喝咖啡振奮自己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在面對諸如大型會議等很有挑戰性的場合,可能會先喝杯咖啡來提振精神、培養鬥志與信心,但研究卻顯示效果其實是相反的。美國一本書「我,我自己與我們」(Me,Myself,and Us)的作者Brian Little說,這個招數對外向的人有效,會議的性質如果是跟「量」有關係的話,效果也不錯,例如是開預算會議或資料分析等。

他表示,面對環境,外向者與內向者的腦部反應模式不同,外向者一開始大致都處於低於最佳狀態的水準,喝咖啡可以讓他們達到最佳表現;內向者一開始的狀態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一旦喝了咖啡,表現就開始下降。因此他建議,面對挑戰,內向者還是先別喝咖啡了,「不然換成一杯不含咖啡因的茶也是可以。」

  

鄭醫師補充:

這篇的標題,可以試著改成有情感敘述困難的人,咖啡會喝得比較多。而咖啡這種中樞神經興奮劑有助於提升認知功能,突破相關的障礙。

參考文獻:

1.Lyvers M, Duric N & Thorberg FA (2014). Caffeine use and alexithymia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psychoactive drugs, 46 (4) 340-6. PMID: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188705

2.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abs/mp2014107a.html

此外,要當眾作報告,內向者不適合喝咖啡,外向的人則可以透過咖啡來提升表現!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間歇式禁食助減肥 KO文明病!

餓肚子減肥,一直飽受爭議,有學者認為會導致營養不良,甚至會出現暈眩、貧血等症狀,但是美國最新研究指出,若是控制得宜的「間歇式禁食」,對於人體其實頗具好處,除了能達到瘦身效果之外,還能夠預防許多現代文明病,如糖尿病、心臟病、癌症與阿茲海默症等。

根據美國《福斯新聞網》報導,近日一篇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論文集》的研究指出,關於透過控制飲食減肥,除了一般建議的卡路里量計算法,也要考慮到「吃的時間點」以及「吃的頻率」。

控制飲食時間點與頻率 發揮體能效益

一般來說,減肥的計畫主要聚焦於卡路里的控制,也就是減少食物中卡路里的攝取,如減少吃甜點、零食等熱量高的食物,並應該攝取健康的高纖蔬菜、水果、堅果,以及優質蛋白質來源如豆腐、魚肉等。此外,也會強調透過運動大量消耗攝取的熱量,並順便緊實肌肉。

但是,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薩其達南達‧盼達(Satchidananda Panda)生物學助理教授表示,減肥的人也需要注意「吃的時間點」以及「吃的頻率」。現代社會最廣泛的飲食習慣就是一天三餐,再加一些點心。但是,這樣的飲食習慣,其實與人類演化過程中,早已經適應的「間歇式禁食」習慣不相符。

古代的狩獵社會裡,人類就已經適應了「間歇式禁食」的方式,在攝取食物時儲存能量,並能在長時間未進食,專注於狩獵的狀態下,還可以發揮最大的體力、腦力及精力,展現生存的本能,是人類進化的關鍵。所以,反而間歇式禁食,才是比較能夠讓人的體能發揮最大效益的方法。此外,透過動物實驗發現,間歇式禁食也可以預防疾病產生。

動物研究發現:間歇式禁食能預防疾病

從既有的動物研究中發現,間歇式禁食竟可以預防,甚至逆轉一些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臟疾病和神經性疾病。盼達解釋,間歇式禁食之所以能夠改善健康,是因為身體機在飢餓的狀況下,能夠加強保衛自體受到傷害的功能,如餓死腫瘤、減輕慢性發炎,也能促使受損的細胞從身體中排除,幫助身體恢復活力,進而修復受損的細胞,從而促進整體健康。

吃對時間點 也能促進新陳代謝

此外,因為身體有自然規律調節晝夜,所以在一天中特定的時間點吃東西,會影響新陳代謝的好壞。在人類未使用電燈照明之前,人們靠日夜自然規律,適應了在白天進食、晚上空腹的飲食習慣。在2013年也有兩個研究發表指出,超重和肥胖的人,若是提前吃飯的時間,能夠產生更好的減重效果。不過,現代社會的生活作息,也不單單仰賴日光的調節,晚上吃一餐,也是補充能量的好時機。

研究人員對間歇式禁食法提出兩建議做法:一種是每周2天(或相隔一天)只攝取不超過500大卡的食物;另一種是一周有幾天的時間,只吃晚餐,不吃早餐和午餐。

盼達指出,關於間歇性飲食減重方式還需要許多研究探討利弊,特別是針對不同族群的人,如慢性新陳代謝症候群患者,並找出是否與藥物治療能相輔相成的可能。

 

 鄭醫師補充:

 間歇性禁食,這種方式的有效性,之前在部落格曾提出來給大家參考過,主要是透過破壞規律的禁食頻率,讓身體發揮最大的潛能,所位生於憂患、死於安,就是這個道理。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67700-%E9%96%93%E6%AD%87%E6%80%A7%E7%A6%81%E9%A3%9F%E5%B9%AB%E5%8A%A9%E6%B8%9B%E9%87%8D%E4%BB%A5%E5%8F%8A%E9%A0%90%E9%98%B2%E7%96%BE%E7%97%85(%E5%8C%85%E5%90%AB%E7%B3%96%E5%B0%BF

上述報導文章的原文連結:

 http://www.foxnews.com/health/2014/12/01/science-suggests-intermittent-fasting-may-have-health-benefit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連素加速燃脂 可望成為減肥新藥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導,目前全世界近1/3人口為「超重」,肥胖儼然是全球通病,而市調公司麥肯錫(McKinsey)也預測,未來15年內,全球達「超重」的成人會飆至50%。各界致力於找出肥胖的解藥,而中國最新研究發現,中藥材裡傳統用於治療腹瀉的「黃連素」,竟有燃脂的作用,為減肥藥界帶來一道曙光。

黃連素助燃「棕色脂肪」

根據美國《福斯新聞網》報導,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於《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一篇研究,指出「黃連素」(Berberine,BBR)可加速「棕色脂肪」燃脂作用。該校帶領研究的寧光(Guang Ning)教授解釋,人體體內有白色及棕色兩種脂肪,白色脂肪儲存能量,棕色脂肪燃燒卡路里以維持體溫,如果可以加速燃燒棕色脂肪,就等於甩掉肥肉。

寧光教授將實驗老鼠分為兩組測試,第一組老鼠每日注射黃連素,第二組老鼠則無注射,經過4個星期後比對,發現有注射黃連素的老鼠消耗的總卡路里數較多,而且當進入到寒冷的環境時,第一組的老鼠還能夠燃燒更多卡路里,以提高耐寒能力。此外,第一組老鼠中的白色脂肪,竟然還會轉為棕色脂肪,也就是說,黃連素會提高整體燃脂量,幫助老鼠減肥。

黃連素有助降低糖尿病

俗稱黃連素的小蘗鹼,是一種重要的生物鹼,可從黃連、黃柏、三顆針等植物中提取,中藥常用於治療腹瀉,西醫臨床也用其治療細菌性胃腸炎等。

此外,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也有另一研究,指稱黃連素具有預防糖尿病的藥效,因為黃連素能抑制腸道中175種與糖尿病有關的「壞細菌」,也能促進另外93種「好菌」生長,減低毒素因腸道菌群結構失衡,而進入血液中破壞胰島素、干擾脂肪代謝及誘發糖尿病的風險。

《新陳代謝期刊》於2008年也有刊登一篇報導,指出黃連素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黃連素可望成為減肥新藥

綜合上述優點,寧光教授認為黃連素有廣泛重要的應用前景,可望被發展為治療代謝症候群、遺傳性內分泌病,易成為肥胖的患者的新藥物。但是目前實驗均以老鼠為對象,有待更多研究證實其對人體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曾在部落格介紹過黃連素可以協助血糖控制的相關研究,這篇研究更進一步提出黃連素可以加速棕色脂肪的燃燒,協助減重,建議大家不妨參考以及應用。

參考文獻:

Zhang Z, et al "Berberine activates thermogenesis in white and brown adipose tissue" Nature Comm 2014; DOI: 10.1038/ncomms649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女性當主管 較易罹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女性在職場上的升遷,端看多項數據皆顯示,其速度都比男性緩慢許多,放眼全世界知名大企業的高階主管,男性比例也壓倒性的勝過女性,顯示雖現今各界極力倡導兩性平權,但女性若要職場出頭天,還是有不少關卡要去闖,然而,即便女性成了權力的中心,卻仍舊充滿挑戰,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指出,女性高階主管,相較於男性主管,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女性掌權 易遭受負面評價

此研究來自「衛生與社會行為雜誌」,研究比對一千五百為女性主管,與一千三百位男性主管,進一步分析他們之間的精神狀況。

研究發現,女性在職場上,若握有雇用權、開除權、薪資權,相較於那些職位較低或其他男性主管,更易罹患憂鬱症狀。

研究人員分析,這是因為女性掌權時,往往較容易遭受到負面的評價,進而引發慢性壓力,反之,男性則較為不在乎職場上的負面評價,心理衛生則會較女性來得佳。

鄭醫師補充:

女性能當主管的人,一般來說自我要求比較高,容易有完美主義,這也是導致憂鬱症的罹患原因,此外,女性對於情緒的感受以及覺察一般來說會比男性來得敏感,因此下屬的狀況如果與自己的行政決策有關,往往也容易受影響,長期下來,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隨之提升。

如何做到自我接納,適時放鬆愛自己,不讓自己的工作結果給自己壓力,才是預防相關精神狀況發生的關鍵。

參考文獻:

  • Tetyana Pudrovska and
  • Amelia Karraker

Gender, Job Authority,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December 2014 55: 424-441, doi:10.1177/0022146514555223

http://hsb.sagepub.com/content/55/4/4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不吃米飯 恐傷腎傷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許多減肥人士,為了控制熱量攝取,常會不吃米飯,其實不只不利於減重,還可能傷腎又傷心。營養專家表示,米飯富含碳水化合物,是提供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之一;若攝取不足,會增加體內酮體含量,造成酸鹼機制失衡,恐影響代謝功能,傷害腎臟及心血管系統。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表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是3大重要營養素,當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大量脂肪會被肝細胞吸收及氧化,並釋出肝醣穩定血糖,使體內產生過多的酮體,長期下來容易傷害健康,尤其是腎臟及心臟。

王進崑強調,要控制熱量攝取達到減肥的目的,必須攝取適當的全榖雜糧類食物,才不會傷害健康,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有全榖雜糧米飯,但不能完全不吃,例如糙米、小米、燕麥、蕎麥、黃豆、紅豆,或以全榖根莖類食物取代,如地瓜、南瓜、山藥等。

吃全榖雜糧類好處多。王進崑指出,全榖雜糧類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可將肝臟中的膽固醇轉化成膽酸,並於糞便中排出,有效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而非水溶性纖維則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排出體外,減少腸道吸收毒素。

 

鄭醫師補充:

強調不吃澱粉的吃肉減肥法,對許多減重的人恐怕會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與負擔,我在門診也不時會觀察到,的確讓某些減重的人身體反而更糟,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第一瘦!挪威人北歐飲食助減重

肥胖是慢性病的殺手,台灣人竟然是「亞洲最胖國」!肥胖與飲食脫不了關係,如果想要吃的健康,不妨參考挪威人奉行的「北歐飲食法」(Nordic Diet),挪威人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公認「最瘦」的已開發國家。根據一項北歐針對肥胖者進行的實驗發現,經過26週北歐飲食法之後,平均減掉了4.7公斤脂肪。

「北歐飲食法」的特色在於吃大量全榖類以及根莖類蔬菜,獲取幫助消化排便的膳食纖維,以及多吃莓果類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的水果。另外,每週要吃三次深海魚類,以獲取能降低血液膽固醇、穩定血壓的Omega-3脂肪酸。對於油類的選擇,更是要以有利於心臟健康的油為優先選擇。

根據《澳洲新聞網》(news.com.au) 報導,最新研究顯示,北歐飲食法能有效助減肥、防三高,可望成為全世界新的餐飲指南!

北歐飲食法 能降三高助減重

一項刊登於《內科醫學期刊》中的跨北歐研究報告顯示,瑞典隆德大學發現,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為肥胖高風險的人,嘗試使用北歐飲食法18至24周後,膽固醇指數明顯下降。同時,研究人員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為 147位肥胖症,且腰圍寬於100cm的患者設計北歐飲食,食用26週之後,他們平均減掉了4.7公斤脂肪,而且高血壓的症狀也大幅改善。

《澳洲新聞網》整理出5項北歐飲食重點,建議選用當地新鮮食材,吃出北歐人的健康。

【北歐飲食5項特點】

1. 少吃紅肉,多吃魚

北歐飲食強調少吃紅肉多吃魚,若要吃紅肉,也應優先選擇瘦肉食用。肉類建議選用富含好脂肪的深海魚類,以增加健康的Omega-3脂肪酸攝取量,減少不健康的飽和脂肪的攝取。Omega-3脂肪酸對心臟、大腦、關節、眼睛、情緒調節和神經系統的保健都能發揮作用。深海魚類如鯡魚、鯖魚、鮭魚,鯖魚和沙丁魚都是很好的Omega- 3來源。

2. 多吃漿果當甜點

若是嘴饞想吃點甜食,可抓一把莓果當糖果吃。色彩繽紛的藍莓、黑莓、桑椹和覆盆子等莓果中,都含有高量的花青素,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供保護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風、發炎等功能。

3. 黑麥麵包當主食

北歐人的主食是麵包,但不是白麵包,而是纖維充足的全穀黑麥麵包。黑麥麵包比白麵包多出3倍纖維,有助飽足感及腸道蠕動順暢,以及控制血糖和膽固醇。黑麥還含有豐富的鎂、維生素B、鐵、鋅、抗氧化劑等重要營養素。燕麥、大麥製成的麵包或麵條,也是很好的主食選擇。

4. 多吃根莖類蔬菜

在北歐寒冷的環境下,根莖類蔬菜較容易生長,成為北歐人主要蔬菜來源。像是馬鈴薯、大白菜、甜菜等都是高纖維、鎂和鉀的重要來源。美國有研究也指出,馬鈴薯雖是碳水化合物,但是以健康的方式烹調,可以成為減重瘦身的料理。馬鈴薯不含脂肪、鈉及膽固醇,對健康比較無害。減肥不是靠完全捨去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反而是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取,達到平衡,才會有效。

5. 油菜籽油做涼拌菜

北歐的食用油主要是油菜籽油(canola oil),含有豐富有益心臟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他好油如特級初榨橄欖油或葵花籽油,都有利於心臟的健康,能減少身體的負擔。不過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不適合高溫烹調,容易起油煙而產生致癌的前驅物。所以,使用這些油可多做涼拌菜食用。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值得大家參考以及奉行的健康減重飲食原則,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ews.com.au/lifestyle/health/say-hello-to-the-nordic-diet-a-traditional-scandinavian-style-of-eating/story-fneuzkvr-12270124856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常曬太陽不易發胖 還可預防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喜愛白晢肌膚的女性朋友們常會害怕太陽,深怕一曬就使美白功夫就前功盡棄!其實曬陽光的好處絕對比你想像的多,除了眾所皆知,適當日曬可增加維生素D吸收防止骨鬆,同時也可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發生。現在又多一項讓人趨之若鶩的好處,那就是多曬太陽可以抑制發胖,也可以減緩第二型糖尿病。

這項由英國及澳大利亞的研究指出,將小鼠暴露在紫外線下,發現原本進食量較大的小鼠在紫外線照射下,減少了進食量。且經過紫外線照射的小鼠還減少了一些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但是專家說,因為小鼠是夜行動物,且身上覆蓋著皮毛很少曬到太陽光,所以在實驗室小鼠身上取得的結果會不會適用於人類,目前還不能肯定。

曬太陽好處多 長壽又抗癌

然而,英國愛丁堡大學皮膚病專家Richard也說,流行病學的研究早已發現,熱愛陽光的人往往比長期宅在家中的人長壽。且早有研究顯示,紫外線對於人體有許多益處,包括增強免疫功能、促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還可降低癌症發生、減少貧血、抑制身體發炎症狀產生。且如果曬太陽真的能防止肥胖和代謝症候群,那麼就能節省大量藥物,只需「多曬太陽就行」,省錢又健康!

  

鄭醫師補充:

過去即有諸多研究證實維他命D缺乏,糖尿病風險提高,除此之外,維他命D對身體非常重要,近年來有研究證實,維他命D不足,是所有疾病死亡率以及癌症復發率的關鍵: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78323.php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78120.php

別再跟太陽公公捉迷藏了,適度曬台陽,維持足夠的維他命D濃度,對健康維持至關緊要。

參考文獻:

Ultraviolet radiation suppresses obesity and symptoms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dependently of vitamin D in mice fed a high-fat diet, Shelly Gorman, et al., doi: 10.2337/db13-1675, Diabetes,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4, 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婚姻滿意度低 易導致肥胖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婚姻不幸福不僅會提高罹患憂鬱症風險,更可能導致肥胖。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團隊在「Science Writers」年會上發表研究指出,來自伴侶失和的情緒壓力,會降低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而導致肥胖。

研究人員調查43對24至61歲、至少結婚3年的伴侶婚姻滿意度及情緒健康狀況,接著模擬一般速食餐廳的餐點份量,讓受試者吃下包括比斯吉、蛋、火雞肉香腸配醬汁,含有60克脂肪、總熱量930大卡的食物;並要求受試者在餐後2小時,與伴侶討論彼此最常引發爭議的家庭經濟、親戚或溝通困擾等問題。

結果發現,婚姻滿意度低者在餐後7小時,消耗的熱量比常人平均少118大卡,換算起來約每年增加5.4公斤以上體重。而曾有情緒障礙病史、對伴侶最不滿者,餐後每小時消耗的熱量,比常人少31大卡,餐後4小時血液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異常升高,胰島素分泌量也比常人多12%。

俄亥俄州立大學行為醫學中心主任珍基寇特葛拉瑟分析,胰島素及三酸甘油酯異常增高,代表體內醣類及脂肪代謝出問題,長期容易引發多種代謝性症候群,並使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倍增。葛拉瑟強調,人們最常與配偶一起用餐,若婚姻不睦,會加深情緒壓力對脂肪代謝的不良影響。

  

鄭醫師補充:

有壓力,身體的能量代謝會變差,因為身體得設法儲存能量來因應外在壓力。用這個觀念來看這篇研究就不難理解。

參考文獻:

 http://news.osu.edu/news/2014/10/20/study-shows-how-troubled-marriage-depression-history-promote-obesit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蘋果減肥?澳洲青蘋果最燃脂

 

「一天一蘋果,疾病遠離我!」這一句話大家琅琅上口,但是你知道嗎?蘋果的好處還不僅如此,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吃蘋果還有助於減重,但是紅蘋果、青蘋果該吃哪一種?研究發現,特別是澳洲青蘋果連皮吃,最有燃脂的效果!

根據《每日科學網或是Science Daily》報導,一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在眾多蘋果種類中,原產於澳洲名為Granny Smith的青蘋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酚,特別的是,這些成份不會因為咀嚼的過程或胃液、消化酵素的分泌而遭到破壞,卻能夠完整的抵達大腸,為益菌生長提供重要養份,而益菌則有助促進代謝。

研究:澳洲青蘋果連皮吃可燃脂

專家指出,大腸中益菌的多寡與吃進肚子中的食物息息相關,而經過消化系統卻未被分解的膳食纖維和多酚,成了孕育益菌最好的養份。透過實驗發現,肥胖的老鼠糞便中原本呈現不平衡的益菌指數,但是吃了澳洲青蘋果後,可回復到與正常體重老鼠一樣的益菌數。

當益菌指數回到正常值,飽足感也不再失衡,不再一直有肚子餓想吃東西的感覺。另外,益菌失衡容易導致大腸發炎,而慢性大腸發炎也是誘發肥胖的原因之一。所以當益菌指數改善為正常值時,也能避免大腸發炎,進而降低肥胖機率。

對於想靠吃蘋果減肥的民眾,專家建議連皮一起吃,效果會更好。因為蘋果皮中有熊果酸,熊果酸是存在植物中的三萜類,不但有提升棕色脂肪,幫助減重的效果外,還有活化肝臟、提升免疫力、抗氧化等功效。此外,蘋果皮裡也含有整顆蘋果半數的維他命C,更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能增加腸道蠕動,讓整體消化系統順暢,並降低腸道疾病機率。

蘋果熱量低 仍然不宜過量

另外,有效的減肥關鍵在於是否燃燒的熱量比吃進系統的熱量多。青蘋果與紅蘋果卡路里差異不大,但比較起其他水果,蘋果是屬於低熱量的水果。100公克的蘋果僅52卡,而100公克的香蕉則高達85卡。但是,提醒蘋果仍然不宜攝取過量。

 

鄭醫師補充:

蘋果真是減肥的好幫手,但是要連皮吃效果才好。

參考文獻:

Luis Condezo-Hoyos, Indira P. Mohanty, Giuliana D. Noratto. Assessing non-digestible compounds in apple cultivars and their potential as modulators of obese faecal microbiota in vitro. Food Chemistry, 2014; 161: 208 DOI: 10.1016/j.foodchem.2014.03.1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褪黑激素有妙用!助眠緩解偏頭痛

近年來合成口服褪黑激素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尤其是時常需要調時差的空姐們,更是把褪黑激素當成聖品,用來幫助入眠。近期國外醫師發現,口服褪黑激素原來也可以用來緩解偏頭痛,甚至減少發作頻率。

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刊載美國知名內科醫師發表文章指出,體內褪黑激素不足,也可能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而口服褪黑激素可以增進睡眠品質,進而幫助減緩偏頭痛。但是國內醫師表示,有偏頭痛症狀的病人,不應貿然自己服用褪黑激素,還是必須求助專業醫師,針對發作頻率與誘發因素,對症下藥。

偏頭痛成因多 褪黑激素不足有關

美國知名內科醫師馬克海門(Mark Hyman),同時也是功能醫學的國際權威與《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在《赫芬頓郵報》撰文指出,可能造成偏頭痛的原因眾多,其中包含體內褪黑激素不足。研究顯示,因體內褪黑激素濃度造成的偏頭痛,可能與睡眠品質有關。

馬克海門醫師指出,部份研究已證實,口服褪黑激素可以幫助減緩偏頭痛。建議每晚服用1-2毫克的褪黑激素,幫助提升睡眠品質,進而改善偏頭痛。

此外,美國《腦神經評論》期刊(Neurology Reviews)也引述巴西小兒腦神經專科醫師Andre Leite Gonçalves博士的論文指出,相較於服用抗憂鬱藥物amitriptyline的病人,服用褪黑激素的病人頭痛發作的頻率減少了50%,也有較少的副作用,如日間嗜睡及體重變化等。

Andre Leite Gonçalves博士表示,褪黑激素對於預防偏頭痛有效且符合經濟效益,腦神經專家及醫護人員現在有科學根據,可以推薦患者服用褪黑激素。

然而,文章也指出,需要更多研究來找出最適當的劑量,並更了解偏頭痛合併失眠、焦慮、情緒異常的治療方式。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文章其實不只提到褪黑激素,其中詳述了導致偏頭痛的幾個重要的致病原因。

包含:

1.慢性食物過敏;作者舉例一位偏頭痛四十年的患者其實是對蛋過敏,只要停吃蛋,偏頭痛就消失,吃蛋,偏頭痛就來。

2.麩質過敏:有些偏頭痛患者對這種小麥成分過敏,不吃小麥製品,大幅改善。

3.女性荷爾蒙不平衡:之前我在部落格提到的雌激素占優勢(相對於黃體素),透過檢測以及營養品調整,可以直接改善。

4.維生素B缺乏:尤其是B2。

5.睡眠周期混亂:透過褪黑激素可以改善睡眠周期進而緩解偏頭痛。

6.鎂缺乏:鎂是幫助放鬆的礦物質,缺鎂容易緊張以及偏頭痛。

參考文獻: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dr-mark-hyman/personal-health_b_4507441.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傷 可奪命

 

悲傷可奪人性命。科學家發現,極度悲傷使部分類型的白血球數量大幅下降,導致感染風險遽增,對年長者造成一定的健康風險。

共同研究作者,伯明罕大學教授安娜菲力普斯表示,極度悲傷的幾周到幾個月內,對抗感染的嗜中性白血球數量會大幅下滑,以致更容易發生重大的感染,同時年長者受到悲傷的影響比年輕人大。

研究人員分析四十七名因為親人離世而出現嚴重悲傷情緒的人。結果顯示,年輕人分泌的兩種壓力荷爾蒙硫酸脫氫表雄酮與腎上腺皮質醇比較平衡,年長者的壓力荷爾蒙有較高比例為腎上腺皮質醇。明顯抑制免疫力。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免疫與老化》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腎上腺皮質醇是人體自然分泌的荷爾蒙,有助緩解壓力與發炎,但比例太高時,免疫力受到影響。

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皮質醇濃度通常在緊張、憤怒與悲傷時達到高峰,主要是為了應付心理、生理上的挑戰;精神心理上放鬆,休息時濃度會降低,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壓力荷爾蒙一旦無法有效降低,久而久之,身心便容易出現異常。專家指出,悲傷導致壓力荷爾蒙居高不下或失衡,走出情緒陰霾才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與平衡。

 

鄭醫師補充:

不時看到年長者的另一半過世,不久後,因哀慟而跟著撒手人寰,因此悲慟會讓長者的身體承受極大壓力,關鍵就是壓力系統失衡壓力系統過度失衡會直接壓抑免疫系統,導致抵抗力大幅滑落,這是極大的健康風險。

壓力系統是否失衡可以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直接了解以及配套療法直接調整。不需費疑猜。

參考文獻:

Bereavement reduces neutrophil oxidative burst only in older adults: role of the HPA axis and immunesenescence

Ana Vitlic*, Riyad Khanfer, Janet M Lord, Douglas Carroll and Anna C Phillips

Immunity & Ageing 2014, 11:13  doi:10.1186/1742-4933-11-13

http://www.immunityageing.com/content/11/1/1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鄰居 有益健康

 

學者今天發表研究指出,有個好鄰居連帶讓你擁有較健康的心臟。

一篇刊載於「流行病學暨公共衛生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研究提到,「好鄰居以及感覺和社區居民緊密相連,或許能幫助個人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根據「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心臟血管疾病高居全球死亡率榜首,光是二○一○年便奪走一五○○萬人性命。

刊於期刊的文章作者指出,過去關於鄰里關係及健康的研究大多聚焦於負面影響,例如速食餐廳的密集程度、暴力、噪音、交通、空氣污染程度、破壞公物的行為及毒品使用。

密西根大學團隊使用進行中「健康以及退休研究計畫」(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五二七六名參加者的數據,當中五十名參與者從未有過心臟病史。

研究人員從二○○六年開始監控一組有心血管健康問題的婦女,這組婦女平均年齡為七十歲,且多數已婚。四年間有一四八名參與者曾心臟病發。計畫一開始,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針對街坊鄰居給予一到七分的分數,選項包含緊急時刻能依靠鄰居、能夠信任鄰居以及認為鄰居是友善的。

文章另一位作者金(Eric Kim)告訴法新社,相較於只給鄰居一分的人,給予鄰居滿分七分的參與者心臟病發的風險下降六十七%,並形容這是「很顯著」的不同。

他說研究成果「幾乎可媲美吸菸者與不吸菸者降低心臟病發的風險結果」。目前還無法確認鄰里情誼與心臟病之間的作用機制,但研究團隊認為鄰居間的凝聚力可能激勵彼此從事散步等活動,進而改善動脈阻塞及其他疾病。

  

鄭醫師補充:

有人說:千金難買好鄰居。的確和鄰居相處融洽,可以降低壓力,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鄰居相處不和諧,惡言相向、大打出手甚至鬧上法院的社會新聞時有耳聞,然而這種長期積累的壓力,對人體的傷害其實不淺。

參考文獻:

Perceived neighbourhood social cohes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 Eric S Kim,
  • Armani M Hawes,
  • Jacqui Smith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4-204009Published Online First: 18 August 2014 doi:10.1136/jech-2014-204009

http://jech.bmj.com/content/early/2014/07/23/jech-2014-204009.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壓力大 糖尿病風險增45%

 
(中央社倫敦18日綜合外電報導)過度操勞會讓人感到疲倦、脾氣暴躁與壓力大。但研究認為,即使體重沒過重,職場工作壓力大可能大幅升高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大型研究發現,職場工作壓力最高的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高出45%,罹患糖尿病會升高心臟病、中風、失明與截肢的風險。

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Helmholtz ZentrumMunchen)流行病學研究所(Institute ofEpidemiology)的研究,追蹤5337名年齡介於29歲到66歲的全職男性與女性工作者。

在12年研究期間,有近300名原本健康的研究對象,之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

除了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並考量家族病史,研究人員詢問自願者的工作壓力程度。高工作壓力的定義為面臨龐大要求,但對事情進展沒有什麼控制能力。

研究人員將工作壓力高低與患者作對比,他們發現面臨最大壓力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增加45%。

「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即使身體質量指數相對健康,工作壓力仍是顯著風險因素。

身體質量指數達30以上,通常就視為落在糖尿病危險區。

研究人員拉德維希(Karl-Heinz Ladwig)教授表示:「根據我們的資料,職場上每5人就約有1人受到工作壓力大影響。」

他說:「我們指的不是一般工作壓力,而是指當事人認為對他們的要求很高,與此同時鮮少迴旋或決策空間。」1030818

   

鄭醫師補充:

這裡指的工作壓力大,是指自我要求高,但又缺乏彈性,自覺對工作領域失去控制的人。看到這樣的描述,很多人感同身受吧!

如何善待自己,找到自己對工作的熱情,這才是關鍵?但當事人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那麼相關的惡性循環造成的壓力必然揮之不去,因壓力引發的慢性疾病遲早會出現。

參考文獻:

Job Strain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Onse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indings From the MONICA/KORA Augsburg Cohort Study.

Huth, Cornelia PhD; Thorand, Barbara PhD; Baumert, Jens PhD; Kruse, Johannes MD; Emeny, Rebecca Thwing PhD; Schneider, Andrea; Meisinger, Christa MD; Ladwig, Karl-Heinz PhD, MD

doi: 10.1097/PSY.00000000000000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得好 垃圾食物吃得少

食量大得不像話,抵擋不了垃圾食物的誘惑,或許是睡不夠惹禍。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艾瑞莎·塔莎莉指出,一項新研究發現肥胖者睡眠充足,對垃圾食物的渴求降低六成二,整體食慾減少一成四。

芝加哥大學艾瑞莎·塔莎莉研究團隊發現肥胖者增加九十六分鐘的睡眠,整體睡眠時間接近八小時,對較甜、鹹的食物渴求及整體食慾都會明顯降低,在試驗開始前,受試者每晚的睡眠時間少於六點五小時。不過在現實中,每天增加九十六分鐘的睡眠非易事。研究將發表在九月出刊的《食慾》期刊。

研究團隊主要是透過一些實驗技術與手段增加受試者睡眠時間,例如要求受試者睡前不得看電視或上網。

研究人員解釋,睡眠不足時,人體往往增加食慾,攝取更多熱量,支撐活動所需的能量,自然很難拒絕高熱量食物,此時很容易吃下過多垃圾食物。

學者進一步指出,一般人肥胖成因不外就是運動量不足,以及飲食吃得不正確,因此減重關鍵就是聰明吃、快樂動。飲食控制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法門,儘可能改善睡眠品質,增加睡眠時間,就能改善對垃圾食物的渴望。

   

鄭醫師補充:

減重必須控制食慾,控制食慾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減壓,充足的睡眠是減壓最直接的方式。

參考文獻:

The effects of extended bedtimes on sleep duration and food desire in overweight young adults: A home-based intervention

DOI: 10.1016/j.appet.2014.05.021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400229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過來就死給你看!研究:只要驗血就能預防自殺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陳承璋/綜合報導)「你別過來!再過來我就死給你看」台灣戲劇八點檔,總愛以此句經典不爛的台詞,製造情節起伏,使民眾心裡跟著糾結一塊,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自殺,一直是全球政府積極防治的問題,但自殺除了能透過各種心理諮商來輔導之外,在未來,很可能可透過驗血的機制,知道一個人是否會出現自殺的傾向。

人體遭受重大壓力 SKA2基因水準較低 

此研究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人體內的有一種名為「SKA2」基因的基因,進而可以使研究人員觀察他人在未來,其自殺風險的多寡。

研究指出,當人體感受到極大的壓力,SKA2基因水準就會較低,其中,身體還會產生化學反應,讓SKA2基因產生甲基化,所以自殺者的體內SKA2基因甲基化程度就會較為嚴重。

而研究則針對三百多名受測者進行血液抽檢,其中,此成果均呈現高度的一致化,也正表示的確能透過血液來檢測一個人,是不是有自殺的念頭與危機。研究者表示,未來此項發現,會持續找尋更多的受測者進行比對,可望幫助人類更有效的預防自殺。

  

鄭醫師補充:

這項基因檢測就是從基因體質看當事人對於壓力反應如何,目前雖屬小規模研究,但值得期待。若能早日應用於臨床,也能對自殺防治有莫大助益。

對照原文報導,這篇研究指的是會自殺或者抗壓力程度低的人,SKA2的程度比較低。因此SKA2高,比較健康,自殺風險低。基因一旦被甲基化,抗壓能力比較差,自殺風險提高。

 

參考文獻:

Jerry Guintivano, Tori Brown, Alison Newcomer, Marcus Jones, Olivia Cox, Brion S. Maher, William W. Eaton, Jennifer L. Payne, Holly C. Wilcox, Zachary A. Kaminsky. Identification and Replication of a Combined Epigenetic and Genetic Biomarker Predicting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4; DOI: 10.1176/appi.ajp.2014.1401000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