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黃連素加速燃脂 可望成為減肥新藥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導,目前全世界近1/3人口為「超重」,肥胖儼然是全球通病,而市調公司麥肯錫(McKinsey)也預測,未來15年內,全球達「超重」的成人會飆至50%。各界致力於找出肥胖的解藥,而中國最新研究發現,中藥材裡傳統用於治療腹瀉的「黃連素」,竟有燃脂的作用,為減肥藥界帶來一道曙光。

黃連素助燃「棕色脂肪」

根據美國《福斯新聞網》報導,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於《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一篇研究,指出「黃連素」(Berberine,BBR)可加速「棕色脂肪」燃脂作用。該校帶領研究的寧光(Guang Ning)教授解釋,人體體內有白色及棕色兩種脂肪,白色脂肪儲存能量,棕色脂肪燃燒卡路里以維持體溫,如果可以加速燃燒棕色脂肪,就等於甩掉肥肉。

寧光教授將實驗老鼠分為兩組測試,第一組老鼠每日注射黃連素,第二組老鼠則無注射,經過4個星期後比對,發現有注射黃連素的老鼠消耗的總卡路里數較多,而且當進入到寒冷的環境時,第一組的老鼠還能夠燃燒更多卡路里,以提高耐寒能力。此外,第一組老鼠中的白色脂肪,竟然還會轉為棕色脂肪,也就是說,黃連素會提高整體燃脂量,幫助老鼠減肥。

黃連素有助降低糖尿病

俗稱黃連素的小蘗鹼,是一種重要的生物鹼,可從黃連、黃柏、三顆針等植物中提取,中藥常用於治療腹瀉,西醫臨床也用其治療細菌性胃腸炎等。

此外,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也有另一研究,指稱黃連素具有預防糖尿病的藥效,因為黃連素能抑制腸道中175種與糖尿病有關的「壞細菌」,也能促進另外93種「好菌」生長,減低毒素因腸道菌群結構失衡,而進入血液中破壞胰島素、干擾脂肪代謝及誘發糖尿病的風險。

《新陳代謝期刊》於2008年也有刊登一篇報導,指出黃連素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黃連素可望成為減肥新藥

綜合上述優點,寧光教授認為黃連素有廣泛重要的應用前景,可望被發展為治療代謝症候群、遺傳性內分泌病,易成為肥胖的患者的新藥物。但是目前實驗均以老鼠為對象,有待更多研究證實其對人體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曾在部落格介紹過黃連素可以協助血糖控制的相關研究,這篇研究更進一步提出黃連素可以加速棕色脂肪的燃燒,協助減重,建議大家不妨參考以及應用。

參考文獻:

Zhang Z, et al "Berberine activates thermogenesis in white and brown adipose tissue" Nature Comm 2014; DOI: 10.1038/ncomms649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女性當主管 較易罹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女性在職場上的升遷,端看多項數據皆顯示,其速度都比男性緩慢許多,放眼全世界知名大企業的高階主管,男性比例也壓倒性的勝過女性,顯示雖現今各界極力倡導兩性平權,但女性若要職場出頭天,還是有不少關卡要去闖,然而,即便女性成了權力的中心,卻仍舊充滿挑戰,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指出,女性高階主管,相較於男性主管,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女性掌權 易遭受負面評價

此研究來自「衛生與社會行為雜誌」,研究比對一千五百為女性主管,與一千三百位男性主管,進一步分析他們之間的精神狀況。

研究發現,女性在職場上,若握有雇用權、開除權、薪資權,相較於那些職位較低或其他男性主管,更易罹患憂鬱症狀。

研究人員分析,這是因為女性掌權時,往往較容易遭受到負面的評價,進而引發慢性壓力,反之,男性則較為不在乎職場上的負面評價,心理衛生則會較女性來得佳。

鄭醫師補充:

女性能當主管的人,一般來說自我要求比較高,容易有完美主義,這也是導致憂鬱症的罹患原因,此外,女性對於情緒的感受以及覺察一般來說會比男性來得敏感,因此下屬的狀況如果與自己的行政決策有關,往往也容易受影響,長期下來,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隨之提升。

如何做到自我接納,適時放鬆愛自己,不讓自己的工作結果給自己壓力,才是預防相關精神狀況發生的關鍵。

參考文獻:

  • Tetyana Pudrovska and
  • Amelia Karraker

Gender, Job Authority,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December 2014 55: 424-441, doi:10.1177/0022146514555223

http://hsb.sagepub.com/content/55/4/4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不吃米飯 恐傷腎傷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許多減肥人士,為了控制熱量攝取,常會不吃米飯,其實不只不利於減重,還可能傷腎又傷心。營養專家表示,米飯富含碳水化合物,是提供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之一;若攝取不足,會增加體內酮體含量,造成酸鹼機制失衡,恐影響代謝功能,傷害腎臟及心血管系統。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表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是3大重要營養素,當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大量脂肪會被肝細胞吸收及氧化,並釋出肝醣穩定血糖,使體內產生過多的酮體,長期下來容易傷害健康,尤其是腎臟及心臟。

王進崑強調,要控制熱量攝取達到減肥的目的,必須攝取適當的全榖雜糧類食物,才不會傷害健康,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有全榖雜糧米飯,但不能完全不吃,例如糙米、小米、燕麥、蕎麥、黃豆、紅豆,或以全榖根莖類食物取代,如地瓜、南瓜、山藥等。

吃全榖雜糧類好處多。王進崑指出,全榖雜糧類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可將肝臟中的膽固醇轉化成膽酸,並於糞便中排出,有效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而非水溶性纖維則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排出體外,減少腸道吸收毒素。

 

鄭醫師補充:

強調不吃澱粉的吃肉減肥法,對許多減重的人恐怕會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與負擔,我在門診也不時會觀察到,的確讓某些減重的人身體反而更糟,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第一瘦!挪威人北歐飲食助減重

肥胖是慢性病的殺手,台灣人竟然是「亞洲最胖國」!肥胖與飲食脫不了關係,如果想要吃的健康,不妨參考挪威人奉行的「北歐飲食法」(Nordic Diet),挪威人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公認「最瘦」的已開發國家。根據一項北歐針對肥胖者進行的實驗發現,經過26週北歐飲食法之後,平均減掉了4.7公斤脂肪。

「北歐飲食法」的特色在於吃大量全榖類以及根莖類蔬菜,獲取幫助消化排便的膳食纖維,以及多吃莓果類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的水果。另外,每週要吃三次深海魚類,以獲取能降低血液膽固醇、穩定血壓的Omega-3脂肪酸。對於油類的選擇,更是要以有利於心臟健康的油為優先選擇。

根據《澳洲新聞網》(news.com.au) 報導,最新研究顯示,北歐飲食法能有效助減肥、防三高,可望成為全世界新的餐飲指南!

北歐飲食法 能降三高助減重

一項刊登於《內科醫學期刊》中的跨北歐研究報告顯示,瑞典隆德大學發現,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為肥胖高風險的人,嘗試使用北歐飲食法18至24周後,膽固醇指數明顯下降。同時,研究人員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為 147位肥胖症,且腰圍寬於100cm的患者設計北歐飲食,食用26週之後,他們平均減掉了4.7公斤脂肪,而且高血壓的症狀也大幅改善。

《澳洲新聞網》整理出5項北歐飲食重點,建議選用當地新鮮食材,吃出北歐人的健康。

【北歐飲食5項特點】

1. 少吃紅肉,多吃魚

北歐飲食強調少吃紅肉多吃魚,若要吃紅肉,也應優先選擇瘦肉食用。肉類建議選用富含好脂肪的深海魚類,以增加健康的Omega-3脂肪酸攝取量,減少不健康的飽和脂肪的攝取。Omega-3脂肪酸對心臟、大腦、關節、眼睛、情緒調節和神經系統的保健都能發揮作用。深海魚類如鯡魚、鯖魚、鮭魚,鯖魚和沙丁魚都是很好的Omega- 3來源。

2. 多吃漿果當甜點

若是嘴饞想吃點甜食,可抓一把莓果當糖果吃。色彩繽紛的藍莓、黑莓、桑椹和覆盆子等莓果中,都含有高量的花青素,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供保護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風、發炎等功能。

3. 黑麥麵包當主食

北歐人的主食是麵包,但不是白麵包,而是纖維充足的全穀黑麥麵包。黑麥麵包比白麵包多出3倍纖維,有助飽足感及腸道蠕動順暢,以及控制血糖和膽固醇。黑麥還含有豐富的鎂、維生素B、鐵、鋅、抗氧化劑等重要營養素。燕麥、大麥製成的麵包或麵條,也是很好的主食選擇。

4. 多吃根莖類蔬菜

在北歐寒冷的環境下,根莖類蔬菜較容易生長,成為北歐人主要蔬菜來源。像是馬鈴薯、大白菜、甜菜等都是高纖維、鎂和鉀的重要來源。美國有研究也指出,馬鈴薯雖是碳水化合物,但是以健康的方式烹調,可以成為減重瘦身的料理。馬鈴薯不含脂肪、鈉及膽固醇,對健康比較無害。減肥不是靠完全捨去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反而是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取,達到平衡,才會有效。

5. 油菜籽油做涼拌菜

北歐的食用油主要是油菜籽油(canola oil),含有豐富有益心臟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他好油如特級初榨橄欖油或葵花籽油,都有利於心臟的健康,能減少身體的負擔。不過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不適合高溫烹調,容易起油煙而產生致癌的前驅物。所以,使用這些油可多做涼拌菜食用。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值得大家參考以及奉行的健康減重飲食原則,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ews.com.au/lifestyle/health/say-hello-to-the-nordic-diet-a-traditional-scandinavian-style-of-eating/story-fneuzkvr-12270124856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常曬太陽不易發胖 還可預防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喜愛白晢肌膚的女性朋友們常會害怕太陽,深怕一曬就使美白功夫就前功盡棄!其實曬陽光的好處絕對比你想像的多,除了眾所皆知,適當日曬可增加維生素D吸收防止骨鬆,同時也可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發生。現在又多一項讓人趨之若鶩的好處,那就是多曬太陽可以抑制發胖,也可以減緩第二型糖尿病。

這項由英國及澳大利亞的研究指出,將小鼠暴露在紫外線下,發現原本進食量較大的小鼠在紫外線照射下,減少了進食量。且經過紫外線照射的小鼠還減少了一些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但是專家說,因為小鼠是夜行動物,且身上覆蓋著皮毛很少曬到太陽光,所以在實驗室小鼠身上取得的結果會不會適用於人類,目前還不能肯定。

曬太陽好處多 長壽又抗癌

然而,英國愛丁堡大學皮膚病專家Richard也說,流行病學的研究早已發現,熱愛陽光的人往往比長期宅在家中的人長壽。且早有研究顯示,紫外線對於人體有許多益處,包括增強免疫功能、促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還可降低癌症發生、減少貧血、抑制身體發炎症狀產生。且如果曬太陽真的能防止肥胖和代謝症候群,那麼就能節省大量藥物,只需「多曬太陽就行」,省錢又健康!

  

鄭醫師補充:

過去即有諸多研究證實維他命D缺乏,糖尿病風險提高,除此之外,維他命D對身體非常重要,近年來有研究證實,維他命D不足,是所有疾病死亡率以及癌症復發率的關鍵: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78323.php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78120.php

別再跟太陽公公捉迷藏了,適度曬台陽,維持足夠的維他命D濃度,對健康維持至關緊要。

參考文獻:

Ultraviolet radiation suppresses obesity and symptoms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dependently of vitamin D in mice fed a high-fat diet, Shelly Gorman, et al., doi: 10.2337/db13-1675, Diabetes,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4, 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婚姻滿意度低 易導致肥胖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婚姻不幸福不僅會提高罹患憂鬱症風險,更可能導致肥胖。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團隊在「Science Writers」年會上發表研究指出,來自伴侶失和的情緒壓力,會降低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而導致肥胖。

研究人員調查43對24至61歲、至少結婚3年的伴侶婚姻滿意度及情緒健康狀況,接著模擬一般速食餐廳的餐點份量,讓受試者吃下包括比斯吉、蛋、火雞肉香腸配醬汁,含有60克脂肪、總熱量930大卡的食物;並要求受試者在餐後2小時,與伴侶討論彼此最常引發爭議的家庭經濟、親戚或溝通困擾等問題。

結果發現,婚姻滿意度低者在餐後7小時,消耗的熱量比常人平均少118大卡,換算起來約每年增加5.4公斤以上體重。而曾有情緒障礙病史、對伴侶最不滿者,餐後每小時消耗的熱量,比常人少31大卡,餐後4小時血液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異常升高,胰島素分泌量也比常人多12%。

俄亥俄州立大學行為醫學中心主任珍基寇特葛拉瑟分析,胰島素及三酸甘油酯異常增高,代表體內醣類及脂肪代謝出問題,長期容易引發多種代謝性症候群,並使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倍增。葛拉瑟強調,人們最常與配偶一起用餐,若婚姻不睦,會加深情緒壓力對脂肪代謝的不良影響。

  

鄭醫師補充:

有壓力,身體的能量代謝會變差,因為身體得設法儲存能量來因應外在壓力。用這個觀念來看這篇研究就不難理解。

參考文獻:

 http://news.osu.edu/news/2014/10/20/study-shows-how-troubled-marriage-depression-history-promote-obesit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蘋果減肥?澳洲青蘋果最燃脂

 

「一天一蘋果,疾病遠離我!」這一句話大家琅琅上口,但是你知道嗎?蘋果的好處還不僅如此,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吃蘋果還有助於減重,但是紅蘋果、青蘋果該吃哪一種?研究發現,特別是澳洲青蘋果連皮吃,最有燃脂的效果!

根據《每日科學網或是Science Daily》報導,一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在眾多蘋果種類中,原產於澳洲名為Granny Smith的青蘋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酚,特別的是,這些成份不會因為咀嚼的過程或胃液、消化酵素的分泌而遭到破壞,卻能夠完整的抵達大腸,為益菌生長提供重要養份,而益菌則有助促進代謝。

研究:澳洲青蘋果連皮吃可燃脂

專家指出,大腸中益菌的多寡與吃進肚子中的食物息息相關,而經過消化系統卻未被分解的膳食纖維和多酚,成了孕育益菌最好的養份。透過實驗發現,肥胖的老鼠糞便中原本呈現不平衡的益菌指數,但是吃了澳洲青蘋果後,可回復到與正常體重老鼠一樣的益菌數。

當益菌指數回到正常值,飽足感也不再失衡,不再一直有肚子餓想吃東西的感覺。另外,益菌失衡容易導致大腸發炎,而慢性大腸發炎也是誘發肥胖的原因之一。所以當益菌指數改善為正常值時,也能避免大腸發炎,進而降低肥胖機率。

對於想靠吃蘋果減肥的民眾,專家建議連皮一起吃,效果會更好。因為蘋果皮中有熊果酸,熊果酸是存在植物中的三萜類,不但有提升棕色脂肪,幫助減重的效果外,還有活化肝臟、提升免疫力、抗氧化等功效。此外,蘋果皮裡也含有整顆蘋果半數的維他命C,更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能增加腸道蠕動,讓整體消化系統順暢,並降低腸道疾病機率。

蘋果熱量低 仍然不宜過量

另外,有效的減肥關鍵在於是否燃燒的熱量比吃進系統的熱量多。青蘋果與紅蘋果卡路里差異不大,但比較起其他水果,蘋果是屬於低熱量的水果。100公克的蘋果僅52卡,而100公克的香蕉則高達85卡。但是,提醒蘋果仍然不宜攝取過量。

 

鄭醫師補充:

蘋果真是減肥的好幫手,但是要連皮吃效果才好。

參考文獻:

Luis Condezo-Hoyos, Indira P. Mohanty, Giuliana D. Noratto. Assessing non-digestible compounds in apple cultivars and their potential as modulators of obese faecal microbiota in vitro. Food Chemistry, 2014; 161: 208 DOI: 10.1016/j.foodchem.2014.03.1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褪黑激素有妙用!助眠緩解偏頭痛

近年來合成口服褪黑激素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尤其是時常需要調時差的空姐們,更是把褪黑激素當成聖品,用來幫助入眠。近期國外醫師發現,口服褪黑激素原來也可以用來緩解偏頭痛,甚至減少發作頻率。

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刊載美國知名內科醫師發表文章指出,體內褪黑激素不足,也可能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而口服褪黑激素可以增進睡眠品質,進而幫助減緩偏頭痛。但是國內醫師表示,有偏頭痛症狀的病人,不應貿然自己服用褪黑激素,還是必須求助專業醫師,針對發作頻率與誘發因素,對症下藥。

偏頭痛成因多 褪黑激素不足有關

美國知名內科醫師馬克海門(Mark Hyman),同時也是功能醫學的國際權威與《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在《赫芬頓郵報》撰文指出,可能造成偏頭痛的原因眾多,其中包含體內褪黑激素不足。研究顯示,因體內褪黑激素濃度造成的偏頭痛,可能與睡眠品質有關。

馬克海門醫師指出,部份研究已證實,口服褪黑激素可以幫助減緩偏頭痛。建議每晚服用1-2毫克的褪黑激素,幫助提升睡眠品質,進而改善偏頭痛。

此外,美國《腦神經評論》期刊(Neurology Reviews)也引述巴西小兒腦神經專科醫師Andre Leite Gonçalves博士的論文指出,相較於服用抗憂鬱藥物amitriptyline的病人,服用褪黑激素的病人頭痛發作的頻率減少了50%,也有較少的副作用,如日間嗜睡及體重變化等。

Andre Leite Gonçalves博士表示,褪黑激素對於預防偏頭痛有效且符合經濟效益,腦神經專家及醫護人員現在有科學根據,可以推薦患者服用褪黑激素。

然而,文章也指出,需要更多研究來找出最適當的劑量,並更了解偏頭痛合併失眠、焦慮、情緒異常的治療方式。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文章其實不只提到褪黑激素,其中詳述了導致偏頭痛的幾個重要的致病原因。

包含:

1.慢性食物過敏;作者舉例一位偏頭痛四十年的患者其實是對蛋過敏,只要停吃蛋,偏頭痛就消失,吃蛋,偏頭痛就來。

2.麩質過敏:有些偏頭痛患者對這種小麥成分過敏,不吃小麥製品,大幅改善。

3.女性荷爾蒙不平衡:之前我在部落格提到的雌激素占優勢(相對於黃體素),透過檢測以及營養品調整,可以直接改善。

4.維生素B缺乏:尤其是B2。

5.睡眠周期混亂:透過褪黑激素可以改善睡眠周期進而緩解偏頭痛。

6.鎂缺乏:鎂是幫助放鬆的礦物質,缺鎂容易緊張以及偏頭痛。

參考文獻: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dr-mark-hyman/personal-health_b_4507441.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傷 可奪命

 

悲傷可奪人性命。科學家發現,極度悲傷使部分類型的白血球數量大幅下降,導致感染風險遽增,對年長者造成一定的健康風險。

共同研究作者,伯明罕大學教授安娜菲力普斯表示,極度悲傷的幾周到幾個月內,對抗感染的嗜中性白血球數量會大幅下滑,以致更容易發生重大的感染,同時年長者受到悲傷的影響比年輕人大。

研究人員分析四十七名因為親人離世而出現嚴重悲傷情緒的人。結果顯示,年輕人分泌的兩種壓力荷爾蒙硫酸脫氫表雄酮與腎上腺皮質醇比較平衡,年長者的壓力荷爾蒙有較高比例為腎上腺皮質醇。明顯抑制免疫力。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免疫與老化》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腎上腺皮質醇是人體自然分泌的荷爾蒙,有助緩解壓力與發炎,但比例太高時,免疫力受到影響。

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皮質醇濃度通常在緊張、憤怒與悲傷時達到高峰,主要是為了應付心理、生理上的挑戰;精神心理上放鬆,休息時濃度會降低,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壓力荷爾蒙一旦無法有效降低,久而久之,身心便容易出現異常。專家指出,悲傷導致壓力荷爾蒙居高不下或失衡,走出情緒陰霾才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與平衡。

 

鄭醫師補充:

不時看到年長者的另一半過世,不久後,因哀慟而跟著撒手人寰,因此悲慟會讓長者的身體承受極大壓力,關鍵就是壓力系統失衡壓力系統過度失衡會直接壓抑免疫系統,導致抵抗力大幅滑落,這是極大的健康風險。

壓力系統是否失衡可以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直接了解以及配套療法直接調整。不需費疑猜。

參考文獻:

Bereavement reduces neutrophil oxidative burst only in older adults: role of the HPA axis and immunesenescence

Ana Vitlic*, Riyad Khanfer, Janet M Lord, Douglas Carroll and Anna C Phillips

Immunity & Ageing 2014, 11:13  doi:10.1186/1742-4933-11-13

http://www.immunityageing.com/content/11/1/1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鄰居 有益健康

 

學者今天發表研究指出,有個好鄰居連帶讓你擁有較健康的心臟。

一篇刊載於「流行病學暨公共衛生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研究提到,「好鄰居以及感覺和社區居民緊密相連,或許能幫助個人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根據「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心臟血管疾病高居全球死亡率榜首,光是二○一○年便奪走一五○○萬人性命。

刊於期刊的文章作者指出,過去關於鄰里關係及健康的研究大多聚焦於負面影響,例如速食餐廳的密集程度、暴力、噪音、交通、空氣污染程度、破壞公物的行為及毒品使用。

密西根大學團隊使用進行中「健康以及退休研究計畫」(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五二七六名參加者的數據,當中五十名參與者從未有過心臟病史。

研究人員從二○○六年開始監控一組有心血管健康問題的婦女,這組婦女平均年齡為七十歲,且多數已婚。四年間有一四八名參與者曾心臟病發。計畫一開始,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針對街坊鄰居給予一到七分的分數,選項包含緊急時刻能依靠鄰居、能夠信任鄰居以及認為鄰居是友善的。

文章另一位作者金(Eric Kim)告訴法新社,相較於只給鄰居一分的人,給予鄰居滿分七分的參與者心臟病發的風險下降六十七%,並形容這是「很顯著」的不同。

他說研究成果「幾乎可媲美吸菸者與不吸菸者降低心臟病發的風險結果」。目前還無法確認鄰里情誼與心臟病之間的作用機制,但研究團隊認為鄰居間的凝聚力可能激勵彼此從事散步等活動,進而改善動脈阻塞及其他疾病。

  

鄭醫師補充:

有人說:千金難買好鄰居。的確和鄰居相處融洽,可以降低壓力,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鄰居相處不和諧,惡言相向、大打出手甚至鬧上法院的社會新聞時有耳聞,然而這種長期積累的壓力,對人體的傷害其實不淺。

參考文獻:

Perceived neighbourhood social cohes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 Eric S Kim,
  • Armani M Hawes,
  • Jacqui Smith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4-204009Published Online First: 18 August 2014 doi:10.1136/jech-2014-204009

http://jech.bmj.com/content/early/2014/07/23/jech-2014-204009.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壓力大 糖尿病風險增45%

 
(中央社倫敦18日綜合外電報導)過度操勞會讓人感到疲倦、脾氣暴躁與壓力大。但研究認為,即使體重沒過重,職場工作壓力大可能大幅升高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大型研究發現,職場工作壓力最高的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高出45%,罹患糖尿病會升高心臟病、中風、失明與截肢的風險。

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Helmholtz ZentrumMunchen)流行病學研究所(Institute ofEpidemiology)的研究,追蹤5337名年齡介於29歲到66歲的全職男性與女性工作者。

在12年研究期間,有近300名原本健康的研究對象,之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

除了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並考量家族病史,研究人員詢問自願者的工作壓力程度。高工作壓力的定義為面臨龐大要求,但對事情進展沒有什麼控制能力。

研究人員將工作壓力高低與患者作對比,他們發現面臨最大壓力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增加45%。

「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即使身體質量指數相對健康,工作壓力仍是顯著風險因素。

身體質量指數達30以上,通常就視為落在糖尿病危險區。

研究人員拉德維希(Karl-Heinz Ladwig)教授表示:「根據我們的資料,職場上每5人就約有1人受到工作壓力大影響。」

他說:「我們指的不是一般工作壓力,而是指當事人認為對他們的要求很高,與此同時鮮少迴旋或決策空間。」1030818

   

鄭醫師補充:

這裡指的工作壓力大,是指自我要求高,但又缺乏彈性,自覺對工作領域失去控制的人。看到這樣的描述,很多人感同身受吧!

如何善待自己,找到自己對工作的熱情,這才是關鍵?但當事人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那麼相關的惡性循環造成的壓力必然揮之不去,因壓力引發的慢性疾病遲早會出現。

參考文獻:

Job Strain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Onse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indings From the MONICA/KORA Augsburg Cohort Study.

Huth, Cornelia PhD; Thorand, Barbara PhD; Baumert, Jens PhD; Kruse, Johannes MD; Emeny, Rebecca Thwing PhD; Schneider, Andrea; Meisinger, Christa MD; Ladwig, Karl-Heinz PhD, MD

doi: 10.1097/PSY.00000000000000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得好 垃圾食物吃得少

食量大得不像話,抵擋不了垃圾食物的誘惑,或許是睡不夠惹禍。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艾瑞莎·塔莎莉指出,一項新研究發現肥胖者睡眠充足,對垃圾食物的渴求降低六成二,整體食慾減少一成四。

芝加哥大學艾瑞莎·塔莎莉研究團隊發現肥胖者增加九十六分鐘的睡眠,整體睡眠時間接近八小時,對較甜、鹹的食物渴求及整體食慾都會明顯降低,在試驗開始前,受試者每晚的睡眠時間少於六點五小時。不過在現實中,每天增加九十六分鐘的睡眠非易事。研究將發表在九月出刊的《食慾》期刊。

研究團隊主要是透過一些實驗技術與手段增加受試者睡眠時間,例如要求受試者睡前不得看電視或上網。

研究人員解釋,睡眠不足時,人體往往增加食慾,攝取更多熱量,支撐活動所需的能量,自然很難拒絕高熱量食物,此時很容易吃下過多垃圾食物。

學者進一步指出,一般人肥胖成因不外就是運動量不足,以及飲食吃得不正確,因此減重關鍵就是聰明吃、快樂動。飲食控制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法門,儘可能改善睡眠品質,增加睡眠時間,就能改善對垃圾食物的渴望。

   

鄭醫師補充:

減重必須控制食慾,控制食慾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減壓,充足的睡眠是減壓最直接的方式。

參考文獻:

The effects of extended bedtimes on sleep duration and food desire in overweight young adults: A home-based intervention

DOI: 10.1016/j.appet.2014.05.021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400229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過來就死給你看!研究:只要驗血就能預防自殺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陳承璋/綜合報導)「你別過來!再過來我就死給你看」台灣戲劇八點檔,總愛以此句經典不爛的台詞,製造情節起伏,使民眾心裡跟著糾結一塊,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自殺,一直是全球政府積極防治的問題,但自殺除了能透過各種心理諮商來輔導之外,在未來,很可能可透過驗血的機制,知道一個人是否會出現自殺的傾向。

人體遭受重大壓力 SKA2基因水準較低 

此研究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人體內的有一種名為「SKA2」基因的基因,進而可以使研究人員觀察他人在未來,其自殺風險的多寡。

研究指出,當人體感受到極大的壓力,SKA2基因水準就會較低,其中,身體還會產生化學反應,讓SKA2基因產生甲基化,所以自殺者的體內SKA2基因甲基化程度就會較為嚴重。

而研究則針對三百多名受測者進行血液抽檢,其中,此成果均呈現高度的一致化,也正表示的確能透過血液來檢測一個人,是不是有自殺的念頭與危機。研究者表示,未來此項發現,會持續找尋更多的受測者進行比對,可望幫助人類更有效的預防自殺。

  

鄭醫師補充:

這項基因檢測就是從基因體質看當事人對於壓力反應如何,目前雖屬小規模研究,但值得期待。若能早日應用於臨床,也能對自殺防治有莫大助益。

對照原文報導,這篇研究指的是會自殺或者抗壓力程度低的人,SKA2的程度比較低。因此SKA2高,比較健康,自殺風險低。基因一旦被甲基化,抗壓能力比較差,自殺風險提高。

 

參考文獻:

Jerry Guintivano, Tori Brown, Alison Newcomer, Marcus Jones, Olivia Cox, Brion S. Maher, William W. Eaton, Jennifer L. Payne, Holly C. Wilcox, Zachary A. Kaminsky. Identification and Replication of a Combined Epigenetic and Genetic Biomarker Predicting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4; DOI: 10.1176/appi.ajp.2014.1401000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心真會「傷心」!心臟病風險增

早在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長期追蹤研究便指出,因為親人或好友過世的哀傷情緒,與心肌梗塞發作有顯著關連。當一個人失去摯愛親人之後的頭24小時內,發生心臟病機率,比平時高14倍;第三天則高出6倍。

憂鬱老人更是罹患心臟病高危險群。刊載在《循環》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追蹤4500名超過65歲的銀髮族發現,有害怕、焦躁不安和失眠等憂鬱症狀的人,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比其他老人高40%。研究者指出,問題可能出在這些老人的飲食不均衡或是情緒低落、不想運動,及其他未知的生理因素,造成他們憂鬱和罹患心臟病。

中醫則認為「七情致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波動太大,或時間太長,會導致五臟六腑的氣機失調,由於「心」藏神,又主血脈,因此七情太過對於神志和血脈的影響最明顯。

而「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病的意思)乘之。」情緒不穩定、激動或大喜大悲的人,很容易造成心系統損傷。尤其突然遭受驚嚇,心情鬱悶、悲傷、思慮過度等,就會擾動心神,造成心悸、心痛等不適症狀。

愛發脾氣傷心臟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分析多份研究報告綜合結論顯示,脾氣暴躁可能增加中風和心臟病風險,脾氣暴躁的人,例如一天發5次脾氣,心臟病病發率增加157倍;發怒後2小時內心臟病發風險更特別高,建議心臟病患者學習控制情緒。

哈佛研究團隊回顧了1966年至2013年長達47年的9個相關研究,集結超過4500個心臟病發個案,其中有462個是急性心肌梗塞,800多個是中風,300多個是心律紊亂個案。分析發現,一個心臟病低風險的人,若每月發一次脾氣,觸發心臟病的機率約為1萬分之1;但脾氣暴躁的人,一天發5次脾氣,心臟病病發率為1萬分之158,也就是說,風險增加157倍。

研究又指出,發怒後2小時內心臟病發風險特別高,包括心臟病發或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近5倍,中風風險增加近4倍,心律失常危害心臟的風險也會上升。

負責研究的專家莫絲托芙絲基(Dr Elizabeth Mostofsky)表示,有些人長期精神受壓,容易血壓上升引致心臟病,有些人以吸煙、飲酒等途徑宣泄壓力,導致病發。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斑塊不穩定、受損破裂引發血栓形成,導致管腔阻塞,新鮮血液無法供應給心臟和肌肉,引致心臟肌肉壞死。情緒波動可引致體內突然大量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引致血壓大幅波動,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其他心律失常、心跳紊亂等是隨着冠心病而來。建議脾氣暴躁或情緒易波動的人,應學習控制情緒。

 

 

 

鄭醫師補充:

對人來說,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引發當事人強烈的不安或者恐懼,會讓身體的緊急應變系統啟動,導致心血管壓力大增,因此上述的研究結果看來都言之成理。

如何避免?當然是對人的本質以及萬事萬物有其根本的面對哲學,以不變應萬變,泰山崩於前才有辦法色不變。強作鎮定絕非解決之道,因為身體會誠實的反應當事人的狀況。

參考外文報導:

http://healthland.time.com/2012/01/10/how-grief-can-break-your-heart/

參考文獻:

http://circ.ahajournals.org/cgi/content/meeting_abstract/127/12_MeetingAbstracts/AP117?sid=1718da12-1720-40ae-8ab6-e147bf88f87c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米飯比較瘦」令人眼見大開的研究新常識

 

即使沒有刻意減肥,在有點在意體重時,是否有許多人會選擇不攝取米飯以維持體重呢?

但是最新的研究發表表示,攝取米飯才有助於減肥。接下來就要來介紹顛覆至目前為止的常識的最新情報!

 

■攝取米飯減肥比較容易持續

 

美國貝勒醫學院的最新研究顯示,在日常飲食中攝取白米或玄米較具有減肥效果。實驗是以14,386名美國的成人為對象,調查分析在2005年至2010年間,米飯的消費量及減肥之間得關係。

結果顯示,攝米飯的人減肥比較容易持續,鉀、鎂及食物纖維等的數值也較高。

 

■米飯是營養均衡的超優秀食材

米飯除了碳水化合物以外,還含有蛋白質、鈣質、鐵、鎂、食物纖維等等,豐富含有身體所必須的營養。

1碗白飯中所含的營養中,能夠製造美肌的維他命B2相當於100g的白蘿蔔、鐵質含量約等於1/3的玉米、此外還含有約是50g芹菜的食物纖維等等,這樣營養均衡的食品真得是非常珍貴。

研究者分析,將在日常飲食中攝取米飯,自然而然地就能攝取到均衡的營養,擁有健康的飲食生活。

 

減肥時多半會減少食物的攝取量,因此自然地所攝取的營養就不夠均衡。若只是短時間的減肥的話倒是還行,如果是常期減肥的話,均衡攝取人體所必要的重要營養素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就這一點來看,積極攝取米飯就可以攝取到各種營養,也就能夠瘦得健康了。另外,減肥時所感到的膚質變差或是身體不適,都是營養不均衡的證據。這些問題也可以靠攝取米飯來作預防。

 

到目前為止避免攝取米飯的人,若是想要長期保持健康纖瘦的話,一定要攝取米飯。若是在意熱量的話,可以減少米飯的攝取量或是以玄米代替等稍微下點工夫也是很不錯的。

 

鄭醫師補充:

常常看到許多愛漂亮的小姐在外面點餐或者用餐時,對飯避之唯恐不及,但這樣真的會比較容易瘦?根據研究,吃飯的人比較容易瘦,而且減重效果持續力更好,要瘦,血糖濃度不能高高低低相差太多。否則身體壓力增加,反而更難瘦。

參考外文報導:

http://www.usaric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450:eating-rice-boosts-diet-quality-reduces-body-weight-and-improves-markers-for-health-&catid=84:usarice-newsroom&Itemid=327

http://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eating-rice-boosts-diet-quality-reduces-body-weight-and-improves-markers-for-health-254522611.html

文獻出處:

Nicklas TA, O'Neil C, Fulgoni V. Ric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nutrient intake and diet quality in adult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005-2010.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 5(6):525-532. http://dx.doi.org/10.4236/fns.2014.5606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不只咳嗽發燒 竟也會造成肥胖

美國阿特金森醫生表示,他研究這個病毒已經很多年了,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腺病毒36與肥胖有關,一旦感染變胖就瘦不下來了,因為它所產生脂肪細胞,是不會輕易消失的,而且還會影響體重長達數十年,另外,捷克研究人員也表示,過重與肥胖青少年感染這種病毒的機率,是苗條的人2倍半。

對此,阿特金森醫生提醒各位民眾,若要遠離腺病毒36感染的話,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我免疫力、擁有充足的睡眠,並且勤洗手,如此一來,就可以降低感染發生率。

 

鄭醫師補充:

傷風感冒感染個病毒而已,為何會造成持續肥胖?影響一個人的外觀那麼久?答案是感染過常見的脂肪細胞腺病毒36(adenovirus 36)直接造成脂肪細胞儲存脂肪能力提升,甚至直接把幹細胞喚醒成脂肪細胞,繼續肥胖的惡性循環。

增強自己的免疫力,降低被感染的風險,大概是唯一可能方式。也許以後可以研發這種感冒病毒的疫苗,進一步達到免疫功效。

參考文獻:

J Clin Virol. 2012 Oct;55(2):95-100. doi: 10.1016/j.jcv.2012.06.009. Epub 2012 Jul 6.

Adenovirus 36 infection and obesit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77100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鍵7小時! 睡得飽就能吃得少

睡太少,小心可能會變胖。美國芝加哥大學最新研究,針對體重過重,睡眠不足的成年人作實驗,發現調整睡眠,睡滿七小時,可以減少食慾,就連對垃圾食物的吸引力也減少了。

吃炸雞、吃薯條,還有蛋糕,你會有這樣食慾大開的經驗嗎?也許這不是因為愛吃,而是晚上睡覺睡太少。美國芝加哥大學找了10名體重過重,睡眠時間不到6.5小時的人作實驗,並在三周內,調整時間到8.5小時,結果發現,這些人精神變好,連帶食慾也降低百分之十四,甚至對高糖高鹽的垃圾食物,食慾也少了62%。

國內醫師也認同這項研究,不想睡得少,吃得多,變成胖子,醫生建議,最好每天睡足黃金七小時,對於容易失眠的人,也許適量安眠藥有幫助減少食慾,但如果像是憂鬱症患者,光吃安眠藥,還是不能解決心理問題的。

 

鄭醫師補充:

睡不足會導致身體壓力增加,增加食慾,過去有諸多研究證實,這篇研究指是再度提醒我們,充足的睡眠是維持身材的重要關鍵。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womenshealthmag.com/weight-loss/sleeping-and-appetit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肥胖會傳染?美研究:感冒病毒使人肥 影響長達20年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感冒不只是會引發咳嗽、打噴嚏等難受症狀,更可怕的還可能使人變胖?科學家發現一種一般感冒中常見的病毒,可能是導致肥胖症橫行的原因。

《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表示,飲食與運動習慣無法解釋肥胖症在全球大規模流行的原因,他們認為是一種名叫腺病毒36(adenovirus 36)惹的禍,這種病毒具備高度的感染力,會引發輕微感冒與咳嗽,注射這種病毒的小動物即使飲食無異,體重仍會增加。

腺病毒36會侵入脂肪細胞,指示身體儲存更多的脂肪,同時它也會控制幹細胞生成更多的脂肪細胞。捷克科學家調查過胖的青少年,感染這種病毒的比例是苗條者的2.5倍。

美國醫生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研究這個病毒長達15年,深信腺病毒36與肥胖息息相關,他表示這種病毒的影響可能長達20年,一旦感染後發胖就回不去了,因為你很難甩掉那些已經生成的脂肪細胞。

阿特金森醫生已經研發出腺病毒36的疫苗,但尚未量產。他指出如果要避免感染,最好的方法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擁有充足的睡眠、減少壓力和勤洗手。但也有其他醫生對此假設不以為然,認為導致肥胖的根源主要還是吃太多與缺乏運動。

   

鄭醫師補充:

有趣的研究,感染發炎會導致肥胖,這是營養醫學普遍接受的觀點。因此病毒感染可能引發肥胖的可能性的確存在。預防方式最有效的是如何幫助身體提高免疫力,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運動、減壓以及勤洗手等等,都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5399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蕁麻疹 研究:與壓力有關

 

(中央社記者曾雅琦、劉得倉台北26日電)蕁麻疹是國內常見的皮膚病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天說,適當的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急性蕁麻疹來的快去的也快,常常發得全身都是,但不到半天就消失;慢性蕁麻疹則是反覆發生,並且超過6週以上。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根據台灣的研究顯示,有高達7成以上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是長期處在心理壓力大的生活情況,適當的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說,很多人以為蕁麻疹大多是由食物引起,其實要讓皮膚產生過敏反應,透過皮膚壓迫、磨擦都有可能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樣的疹子。

朱家瑜說,慢性蕁麻疹絕大部分不是因為對外來過敏原過敏引起,很多是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1030526

 

 

鄭醫師補充:

壓力大會導致腎上功能失衡。腎上腺功能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過多壓力導致腎上腺分泌壓力荷爾蒙,壓力荷爾蒙太高,會抑制免疫系統,長期壓力,最終導致壓力荷爾蒙耗竭,壓力荷爾蒙不足,會讓腎上腺抑制發炎能力變差,免疫系統擾亂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自然提高。因此慢性蕁麻疹患者,若是排除急性以及慢性過敏原引發,關於壓力方面的檢測、評估與治療萬萬不能忽略。

參考文獻:

 Malhotra SK, Mehta V. Role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Induction or Exacerbation of Psoriasis and Chronic Urticaria.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08;74(6):594-9.

Wallengren J, Isaksson A. Urticarial Dermatographism: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sponse to Psychosocial Stress. Acta Derm Venereol. 2007;87:493-9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年輕女打鼾 中風率高5倍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7日電)國內研究分析13年健保資料庫首次發現,20-35歲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女性發生中風率是同齡女性4.9倍,此外風險也比年長者高。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志誠今天發表「呼吸中止症的中風風險」研究報告。這項研究運用健保資料庫內容,分析1997年-2010年被診斷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2萬9961人,對照組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11萬9844人。

台灣醫界曾推估,平均每100人就有4人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Syndrome, SAS)與憂鬱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症有關。

張志誠表示,這次研究是透過大型的資料庫系統,有別於過去的研究,探討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與未來中風率是否存在性別及年齡差異,過去認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老年人中風率高有關,不過研究發現年輕人風險率偏高。

張志誠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中風率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37%,控制性別及合併症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中風率還有19%。

他說,最重要發現是,研究看到年輕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20-35歲)中風機率比同年齡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高出4.9倍風險,此外,也比其他年齡層女性及男性的風險高出許多。

張志誠解釋, 20-35歲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女性本身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困擾者比同齡女性高,因此,日後中風率增加。

張志誠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定義是指在睡眠時,正常呼吸是持續平穩,若連續中斷10秒,且伴隨血中血氧養濃度下降,若中止次數頻繁,則嚴重度會增加,影響白天工作及學習表現。

張志誠說,研究結果已刊登在國際「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期刊,結論也引起國際媒體關注並報導。研究成員包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總執行長許重義。1030517

 

鄭醫師補充:

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睡眠時無法進入深度睡眠對身體造成莫大的壓力,尤其是心血管系統,這是專業人員的常識。睡眠品質不佳,白天精神難以集中,心情容易低落,因此憂鬱症風險亦隨之提高。我常在門診詢問憂鬱症患者或者其他精神困擾的患者是否有打鼾嚴重的狀況,用意即在此。

參考文獻:

High incidence of stroke in young women with sleep apnea syndrome

Chih-Cheng Chang, Hsiao-Chi Chuang, Cheng-Li Lin, Fung-Chang Sung, Yen-Jung Chang, Chung Y. Hsu, Ling-Ling Chiang

Sleep Medicine - April 2014 (Vol. 15, Issue 4, Pages 410-414, DOI: 10.1016/j.sleep.2013.12.011)

http://www.sleep-journal.com/article/S1389-9457(14)00051-3/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