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傷心真會「傷心」!心臟病風險增

早在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長期追蹤研究便指出,因為親人或好友過世的哀傷情緒,與心肌梗塞發作有顯著關連。當一個人失去摯愛親人之後的頭24小時內,發生心臟病機率,比平時高14倍;第三天則高出6倍。

憂鬱老人更是罹患心臟病高危險群。刊載在《循環》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追蹤4500名超過65歲的銀髮族發現,有害怕、焦躁不安和失眠等憂鬱症狀的人,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比其他老人高40%。研究者指出,問題可能出在這些老人的飲食不均衡或是情緒低落、不想運動,及其他未知的生理因素,造成他們憂鬱和罹患心臟病。

中醫則認為「七情致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波動太大,或時間太長,會導致五臟六腑的氣機失調,由於「心」藏神,又主血脈,因此七情太過對於神志和血脈的影響最明顯。

而「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病的意思)乘之。」情緒不穩定、激動或大喜大悲的人,很容易造成心系統損傷。尤其突然遭受驚嚇,心情鬱悶、悲傷、思慮過度等,就會擾動心神,造成心悸、心痛等不適症狀。

愛發脾氣傷心臟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分析多份研究報告綜合結論顯示,脾氣暴躁可能增加中風和心臟病風險,脾氣暴躁的人,例如一天發5次脾氣,心臟病病發率增加157倍;發怒後2小時內心臟病發風險更特別高,建議心臟病患者學習控制情緒。

哈佛研究團隊回顧了1966年至2013年長達47年的9個相關研究,集結超過4500個心臟病發個案,其中有462個是急性心肌梗塞,800多個是中風,300多個是心律紊亂個案。分析發現,一個心臟病低風險的人,若每月發一次脾氣,觸發心臟病的機率約為1萬分之1;但脾氣暴躁的人,一天發5次脾氣,心臟病病發率為1萬分之158,也就是說,風險增加157倍。

研究又指出,發怒後2小時內心臟病發風險特別高,包括心臟病發或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近5倍,中風風險增加近4倍,心律失常危害心臟的風險也會上升。

負責研究的專家莫絲托芙絲基(Dr Elizabeth Mostofsky)表示,有些人長期精神受壓,容易血壓上升引致心臟病,有些人以吸煙、飲酒等途徑宣泄壓力,導致病發。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斑塊不穩定、受損破裂引發血栓形成,導致管腔阻塞,新鮮血液無法供應給心臟和肌肉,引致心臟肌肉壞死。情緒波動可引致體內突然大量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引致血壓大幅波動,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其他心律失常、心跳紊亂等是隨着冠心病而來。建議脾氣暴躁或情緒易波動的人,應學習控制情緒。

 

 

 

鄭醫師補充:

對人來說,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引發當事人強烈的不安或者恐懼,會讓身體的緊急應變系統啟動,導致心血管壓力大增,因此上述的研究結果看來都言之成理。

如何避免?當然是對人的本質以及萬事萬物有其根本的面對哲學,以不變應萬變,泰山崩於前才有辦法色不變。強作鎮定絕非解決之道,因為身體會誠實的反應當事人的狀況。

參考外文報導:

http://healthland.time.com/2012/01/10/how-grief-can-break-your-heart/

參考文獻:

http://circ.ahajournals.org/cgi/content/meeting_abstract/127/12_MeetingAbstracts/AP117?sid=1718da12-1720-40ae-8ab6-e147bf88f87c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米飯比較瘦」令人眼見大開的研究新常識

 

即使沒有刻意減肥,在有點在意體重時,是否有許多人會選擇不攝取米飯以維持體重呢?

但是最新的研究發表表示,攝取米飯才有助於減肥。接下來就要來介紹顛覆至目前為止的常識的最新情報!

 

■攝取米飯減肥比較容易持續

 

美國貝勒醫學院的最新研究顯示,在日常飲食中攝取白米或玄米較具有減肥效果。實驗是以14,386名美國的成人為對象,調查分析在2005年至2010年間,米飯的消費量及減肥之間得關係。

結果顯示,攝米飯的人減肥比較容易持續,鉀、鎂及食物纖維等的數值也較高。

 

■米飯是營養均衡的超優秀食材

米飯除了碳水化合物以外,還含有蛋白質、鈣質、鐵、鎂、食物纖維等等,豐富含有身體所必須的營養。

1碗白飯中所含的營養中,能夠製造美肌的維他命B2相當於100g的白蘿蔔、鐵質含量約等於1/3的玉米、此外還含有約是50g芹菜的食物纖維等等,這樣營養均衡的食品真得是非常珍貴。

研究者分析,將在日常飲食中攝取米飯,自然而然地就能攝取到均衡的營養,擁有健康的飲食生活。

 

減肥時多半會減少食物的攝取量,因此自然地所攝取的營養就不夠均衡。若只是短時間的減肥的話倒是還行,如果是常期減肥的話,均衡攝取人體所必要的重要營養素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就這一點來看,積極攝取米飯就可以攝取到各種營養,也就能夠瘦得健康了。另外,減肥時所感到的膚質變差或是身體不適,都是營養不均衡的證據。這些問題也可以靠攝取米飯來作預防。

 

到目前為止避免攝取米飯的人,若是想要長期保持健康纖瘦的話,一定要攝取米飯。若是在意熱量的話,可以減少米飯的攝取量或是以玄米代替等稍微下點工夫也是很不錯的。

 

鄭醫師補充:

常常看到許多愛漂亮的小姐在外面點餐或者用餐時,對飯避之唯恐不及,但這樣真的會比較容易瘦?根據研究,吃飯的人比較容易瘦,而且減重效果持續力更好,要瘦,血糖濃度不能高高低低相差太多。否則身體壓力增加,反而更難瘦。

參考外文報導:

http://www.usaric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450:eating-rice-boosts-diet-quality-reduces-body-weight-and-improves-markers-for-health-&catid=84:usarice-newsroom&Itemid=327

http://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eating-rice-boosts-diet-quality-reduces-body-weight-and-improves-markers-for-health-254522611.html

文獻出處:

Nicklas TA, O'Neil C, Fulgoni V. Ric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nutrient intake and diet quality in adult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005-2010.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 5(6):525-532. http://dx.doi.org/10.4236/fns.2014.5606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不只咳嗽發燒 竟也會造成肥胖

美國阿特金森醫生表示,他研究這個病毒已經很多年了,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腺病毒36與肥胖有關,一旦感染變胖就瘦不下來了,因為它所產生脂肪細胞,是不會輕易消失的,而且還會影響體重長達數十年,另外,捷克研究人員也表示,過重與肥胖青少年感染這種病毒的機率,是苗條的人2倍半。

對此,阿特金森醫生提醒各位民眾,若要遠離腺病毒36感染的話,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我免疫力、擁有充足的睡眠,並且勤洗手,如此一來,就可以降低感染發生率。

 

鄭醫師補充:

傷風感冒感染個病毒而已,為何會造成持續肥胖?影響一個人的外觀那麼久?答案是感染過常見的脂肪細胞腺病毒36(adenovirus 36)直接造成脂肪細胞儲存脂肪能力提升,甚至直接把幹細胞喚醒成脂肪細胞,繼續肥胖的惡性循環。

增強自己的免疫力,降低被感染的風險,大概是唯一可能方式。也許以後可以研發這種感冒病毒的疫苗,進一步達到免疫功效。

參考文獻:

J Clin Virol. 2012 Oct;55(2):95-100. doi: 10.1016/j.jcv.2012.06.009. Epub 2012 Jul 6.

Adenovirus 36 infection and obesit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77100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鍵7小時! 睡得飽就能吃得少

睡太少,小心可能會變胖。美國芝加哥大學最新研究,針對體重過重,睡眠不足的成年人作實驗,發現調整睡眠,睡滿七小時,可以減少食慾,就連對垃圾食物的吸引力也減少了。

吃炸雞、吃薯條,還有蛋糕,你會有這樣食慾大開的經驗嗎?也許這不是因為愛吃,而是晚上睡覺睡太少。美國芝加哥大學找了10名體重過重,睡眠時間不到6.5小時的人作實驗,並在三周內,調整時間到8.5小時,結果發現,這些人精神變好,連帶食慾也降低百分之十四,甚至對高糖高鹽的垃圾食物,食慾也少了62%。

國內醫師也認同這項研究,不想睡得少,吃得多,變成胖子,醫生建議,最好每天睡足黃金七小時,對於容易失眠的人,也許適量安眠藥有幫助減少食慾,但如果像是憂鬱症患者,光吃安眠藥,還是不能解決心理問題的。

 

鄭醫師補充:

睡不足會導致身體壓力增加,增加食慾,過去有諸多研究證實,這篇研究指是再度提醒我們,充足的睡眠是維持身材的重要關鍵。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womenshealthmag.com/weight-loss/sleeping-and-appetit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肥胖會傳染?美研究:感冒病毒使人肥 影響長達20年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感冒不只是會引發咳嗽、打噴嚏等難受症狀,更可怕的還可能使人變胖?科學家發現一種一般感冒中常見的病毒,可能是導致肥胖症橫行的原因。

《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表示,飲食與運動習慣無法解釋肥胖症在全球大規模流行的原因,他們認為是一種名叫腺病毒36(adenovirus 36)惹的禍,這種病毒具備高度的感染力,會引發輕微感冒與咳嗽,注射這種病毒的小動物即使飲食無異,體重仍會增加。

腺病毒36會侵入脂肪細胞,指示身體儲存更多的脂肪,同時它也會控制幹細胞生成更多的脂肪細胞。捷克科學家調查過胖的青少年,感染這種病毒的比例是苗條者的2.5倍。

美國醫生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研究這個病毒長達15年,深信腺病毒36與肥胖息息相關,他表示這種病毒的影響可能長達20年,一旦感染後發胖就回不去了,因為你很難甩掉那些已經生成的脂肪細胞。

阿特金森醫生已經研發出腺病毒36的疫苗,但尚未量產。他指出如果要避免感染,最好的方法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擁有充足的睡眠、減少壓力和勤洗手。但也有其他醫生對此假設不以為然,認為導致肥胖的根源主要還是吃太多與缺乏運動。

   

鄭醫師補充:

有趣的研究,感染發炎會導致肥胖,這是營養醫學普遍接受的觀點。因此病毒感染可能引發肥胖的可能性的確存在。預防方式最有效的是如何幫助身體提高免疫力,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運動、減壓以及勤洗手等等,都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5399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蕁麻疹 研究:與壓力有關

 

(中央社記者曾雅琦、劉得倉台北26日電)蕁麻疹是國內常見的皮膚病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天說,適當的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急性蕁麻疹來的快去的也快,常常發得全身都是,但不到半天就消失;慢性蕁麻疹則是反覆發生,並且超過6週以上。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根據台灣的研究顯示,有高達7成以上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是長期處在心理壓力大的生活情況,適當的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說,很多人以為蕁麻疹大多是由食物引起,其實要讓皮膚產生過敏反應,透過皮膚壓迫、磨擦都有可能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樣的疹子。

朱家瑜說,慢性蕁麻疹絕大部分不是因為對外來過敏原過敏引起,很多是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1030526

 

 

鄭醫師補充:

壓力大會導致腎上功能失衡。腎上腺功能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過多壓力導致腎上腺分泌壓力荷爾蒙,壓力荷爾蒙太高,會抑制免疫系統,長期壓力,最終導致壓力荷爾蒙耗竭,壓力荷爾蒙不足,會讓腎上腺抑制發炎能力變差,免疫系統擾亂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自然提高。因此慢性蕁麻疹患者,若是排除急性以及慢性過敏原引發,關於壓力方面的檢測、評估與治療萬萬不能忽略。

參考文獻:

 Malhotra SK, Mehta V. Role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Induction or Exacerbation of Psoriasis and Chronic Urticaria.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08;74(6):594-9.

Wallengren J, Isaksson A. Urticarial Dermatographism: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sponse to Psychosocial Stress. Acta Derm Venereol. 2007;87:493-9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年輕女打鼾 中風率高5倍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7日電)國內研究分析13年健保資料庫首次發現,20-35歲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女性發生中風率是同齡女性4.9倍,此外風險也比年長者高。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志誠今天發表「呼吸中止症的中風風險」研究報告。這項研究運用健保資料庫內容,分析1997年-2010年被診斷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2萬9961人,對照組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11萬9844人。

台灣醫界曾推估,平均每100人就有4人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Syndrome, SAS)與憂鬱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症有關。

張志誠表示,這次研究是透過大型的資料庫系統,有別於過去的研究,探討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與未來中風率是否存在性別及年齡差異,過去認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老年人中風率高有關,不過研究發現年輕人風險率偏高。

張志誠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中風率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37%,控制性別及合併症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中風率還有19%。

他說,最重要發現是,研究看到年輕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20-35歲)中風機率比同年齡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高出4.9倍風險,此外,也比其他年齡層女性及男性的風險高出許多。

張志誠解釋, 20-35歲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女性本身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困擾者比同齡女性高,因此,日後中風率增加。

張志誠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定義是指在睡眠時,正常呼吸是持續平穩,若連續中斷10秒,且伴隨血中血氧養濃度下降,若中止次數頻繁,則嚴重度會增加,影響白天工作及學習表現。

張志誠說,研究結果已刊登在國際「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期刊,結論也引起國際媒體關注並報導。研究成員包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總執行長許重義。1030517

 

鄭醫師補充:

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睡眠時無法進入深度睡眠對身體造成莫大的壓力,尤其是心血管系統,這是專業人員的常識。睡眠品質不佳,白天精神難以集中,心情容易低落,因此憂鬱症風險亦隨之提高。我常在門診詢問憂鬱症患者或者其他精神困擾的患者是否有打鼾嚴重的狀況,用意即在此。

參考文獻:

High incidence of stroke in young women with sleep apnea syndrome

Chih-Cheng Chang, Hsiao-Chi Chuang, Cheng-Li Lin, Fung-Chang Sung, Yen-Jung Chang, Chung Y. Hsu, Ling-Ling Chiang

Sleep Medicine - April 2014 (Vol. 15, Issue 4, Pages 410-414, DOI: 10.1016/j.sleep.2013.12.011)

http://www.sleep-journal.com/article/S1389-9457(14)00051-3/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英國基爾大學研究:飆髒話有益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雖然講粗話,將讓他人有「沒水準」的觀感,但根據英國的研究指出,適度的罵罵髒話,除了能夠提高身體對痛感的忍受度,更能使穩定情緒,對於心理有正面作用,但研究也說,時常飆髒話的人,則會招來反效果,使情緒失控。

偶爾罵罵髒話 才有正面幫助

根據英國基爾大學,針對「說髒話對大腦的影響」研究指出,偶爾罵罵髒話,能夠提高對痛感的忍受度,也能撫平過於激動的情緒。

研究根據兩組受測組所得出,研究人員讓兩組受測者全拿裝滿冰塊和水的杯子,一組允許他們可以發自內心的飆髒話,一組則下令他們不出任何聲音,結果顯示,能罵髒話的組別,拿冰杯子的時間較長,顯示髒話能提高對痛感的忍受度,並且較能控制情緒。

太常飆髒話 則無效

但研究人員也提醒,並非髒話對身心都是好處,因為太常飆髒話的人,情緒反而較易失控,但若是偶而罵罵髒話,對身心的確有正面幫助。

 

 

鄭醫師補充:

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而不要壓抑,的確可以讓自己比較完整,而非表裡不一。表裡不一最容易給自己增加壓力。當然老是標髒話,無法管控自己的暴走情緒,背後應該有其他原因導致,最好能找出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625581/Swearing-emotional-creative-language-say-researchers-claim-GOOD-you.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壓力 易引起中風、心臟病

 

美國研究發現,憤怒、焦慮、憂鬱情緒不只會影響心臟功能,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當血管因動脈粥狀硬化而受到損害,就會影響大腦、心臟血液供給,進而引起中風、心臟病。血管一旦出現動脈粥狀硬化,身體中的「促發炎細胞激素」濃度便會增加。

過去醫學專家認為,當一個人持續承受壓力、常出現負面情緒,很容易造成「促發炎細胞激素」濃度上升,進而引發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這次研究進一步探索大腦活動與發炎反應有何關聯。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生物精神病學」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研究作者美國匹茲堡大學副教授彼德‧吉亞納羅斯解釋,研究時觀察大腦活動發現,大腦掌管情緒區域似乎也會影響身體發炎反應程度,這代表負面情緒與心臟病風險息息相關,若能好好控制負面情緒,或許就能減少心臟病發作機率。

研究人員以一百五十七名健康成年人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必須觀看一些令人感覺不舒服的圖片,研究人員請他們控制一下情緒反應,在這過程當中,研究人員以功能性掃描科技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並檢測其血液中的發炎物質濃度、看一下有無動脈粥狀硬化病灶。

研究人員發現,控制負面情緒時,大腦反應越大,血液中的促發炎細胞激素「第六介白素」濃度就越高,頸動脈血管壁厚度也會比較厚,而頸動脈血管壁厚度為動脈粥狀硬化指標之一。

研究人員認為,要改善心臟健康、預防心臟病,可能必須從大腦著手,正視壓力、憂鬱等負面情緒對健康所帶來的衝擊。

 

 

 

鄭醫師補充:

壓力會導致身體促進心血管發炎物質的上升,進而增加中風以及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我們說中風以及心臟病是一種長期累積下來的身心性疾病,一點也不為過。

所以如何管控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的身體的壓力,是預防醫學的重要一環。

想得知自己身體是否有過多壓力,已經影響身體的平衡,其實有相關客觀檢測可以協助我們了解。透過相關營養補充以及認知調整,對於身心平衡以及慢性疾病的預防,都是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Peter J. Gianaros, Anna L. Marsland, Dora C.-H. Kuan, Brittney L. Schirda, J. Richard Jennings, Lei K. Sheu, Ahmad R. Hariri, James J. Gross, Stephen B. Manuck. An Inflammatory Pathway Links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to Neural Activity Evoked by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4; 75 (9): 738 DOI: 10.1016/j.biopsych.2013.10.01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義研究 吃高熱量食物未必變胖

(中央社記者鄭傑憶羅馬15日專電)多年來,想控制體重的人們斤斤計較食物的熱量,不少業者也順應趨勢,推出低卡洛里餐點。不過,義大利最新研究指出,飲食熱量高未必導致肥胖,更重要的是如何調配均衡菜單。

羅馬智慧大學研究團隊在第7屆「肥胖症研討會」發表初步成果指出,攝取一樣的熱量時,不同飲食習慣者的肥胖程度不一。也就是說,避免肥胖,更重要的是吃了什麼,而不是吃下多少卡洛里。

共有120名受試者參與這項研究,依照飲食習慣分為4組:純素食者、吃蛋奶的素食者、輕度肉食者和重度肉食者,每人每天攝取同樣的熱量,而且有類似的運動量。

研究結果顯示,某些類別的醣類、飽和脂肪以及乳酪比較容易導致體重增加,而纖維、蔬菜和全穀類則可以減少變胖的機會,即使吃下同樣的熱量,肉食者的體重和身高體重指數(BMI)超過素食者。

參與這項研究的內分泌醫師連齊(Andrea Lenzi)說,「重要的不只是吃下多少卡洛里,而是怎樣調配出均衡的菜單,飲食的品質比熱量高低重要。」

肉食者如果不喜歡吃蔬菜,體重過重、甚至成為肥胖症的機率高很多。

研究團隊表示,將在目前的成果上繼續研究,找出有助於健康和窈窕曲線的完美菜單。但必須注意,肥胖也和家族遺傳、生活習慣有關。

根據統計,從1980年至今,全球的肥胖症患者翻了一倍。在義大利有1/3的人口體重過重,9.7%的人有肥胖症。1021215

 

 

 

鄭醫師補充:

除非超低熱量,不然減重這件事,最好優先考慮食物攝取的內容,肉類、乳製品以及乳酪的比例應該降低。

原文報導參閱來源:

http://expathealthinsurances.blogspot.tw/2013/12/health-to-stay-lean-does-not-matter.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治療創傷症候群 K他命證實有效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第三級毒品K他命竟成醫療利器?知名科學期刊JAMA最新研究發現,K他命對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顯著療效。不但能夠在短時間內減輕症狀,長期下來也能夠緩解因PTSD所導致的身心狀況失調問題,其效果比過去常使用的鎮定劑、安眠藥更好,且風險也較低。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造成心理狀態失調,如在孩童時期遭受身心虐待、經歷性侵害、戰爭、嚴重車禍、目睹親人、愛人死亡、自然災害等,可能會因而導致惡夢、性格大變、易怒、失憶等症狀,進而引發重度憂慮、一般性焦慮失調或各種成癮症狀。

【K他命效果顯著】 此次由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人員費得所主持的實驗,找來了57位患者,並從中篩選出41名符合資格的受試者。他們隨機注射0.5毫克的K他命或0.045毫克的鎮定安眠藥「速眠安」,並在1周內規律施打。到了第2周,則選相對的另一種藥物施打。

根據Medpage Today報導,當研究者使用K他命靜脈注射治療後發現,其效果遠比注射速眠安來的更好。當病人首次施打後進行IES-R創傷事件影響量表評估時,注射K他命的病人從46分降到14分,而施打速眠安的病人僅從48分降到25分。然而兩種藥劑都存有負作用,使用K他命的患者產生特別明顯的情感解離症狀,但僅持續幾小時後便消退,也沒有產生瘋狂的情形。

【風險較鎮定劑更低】 亞特蘭大艾默理大學的創傷焦慮回復實驗主持人羅斯巴姆表示,此一研究對於PTSD治療有很大的突破,「過去就有研究指出,K他命能夠幫助治療憂鬱症和強迫症,但這是首次發現K他命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有顯著的療效。」另一位研究者卡羅指出,K他命過去本來就是用於手術麻醉劑,因此對於人體不會有害,反而是其他種類的鎮定劑比K他命帶來的風險更大。

Medscape指出,僅管K他命的注射能夠明顯改善PTSD和綜合性憂鬱症症狀,但此實驗還必須要擴大測試,並重複檢視K他命的使用安全性,避免重複注射的成癮性,才能真正用於臨床治療。

 

 

鄭醫師補充:

之前曾有零星小規模的研究發現,注射低劑量的K他命可以幫助改善難治型的憂鬱症。不管背後的機轉是K他命作用於認知功能系統的腦細胞受體或者是K他命本身的麻醉解離作用,除了患者本身心結以外,專業醫師誰敢用?

就像在佛洛伊德時代,安非他命是當是合法可以用來治療憂鬱的處方藥物一樣,僅僅為了療效,可以忽略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以及藥物依賴的風險,我想這是這類療法能否突破,廣泛應用的最大問題。

參考文獻:

Feder A, Parides MK, Murrough JW, et al.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Ketamine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1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4.62.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6085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是「開心」果!研究:天天吃奇異果 負面情緒少35%

豐含維生素C、水分高,奇異果不只營養,還具「開心果」的減壓效果!紐西蘭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食用奇異果、連續6周下來,感覺疲勞、憂鬱、失眠、壓力、暴食、怒氣等情緒困擾指標(TMD)可降低35%。國內醫師表示,心理壓力過大、情緒欠佳時,體內消耗的維生素C會比平時多8倍,補充有助穩定情緒。

這項刊登在「營養科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共針對35名、體內維生素含量較低的年輕男性進行,採隨機分組,一組每天食用半顆奇異果、一組每天食用2顆奇異果,期間並停止攝取其他含維生素C的食物或飲料。

研究結果發現,連續食用6周下來,血液與尿液檢驗顯示,不管任一組,體內維生素C濃度都明顯提升,且受測前後問卷的TMD指標,負面情緒足足降低35%,變得較正面、快樂。

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院長、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祝年豐也在國內進行類似臨床實測,他同樣讓40名、20至39歲的博碩士、醫院員工以及一般上班族,每天額外食用2顆奇異果,其他飲食不限制,14天後,受試者同樣對生活的整體滿意度提升、自覺快樂的量表分數平均提升5分。

祝年豐表示,心理壓力過大、情緒欠佳時,因為肌肉、器官都處在緊繃狀況,體內所消耗的維生素C會比平時多8倍,尤其人緊張時會脫水,水分不夠,因此,平時多吃豐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奇異果、葡萄柚、柳丁等,可以緩解緊張情緒,都是抗壓力的好食物,但仍要適量為止。

衛福部建議國人,成人每天應攝取100毫克的維生素C,以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居冠的奇異果為例,一顆黃金奇異果就有90毫克、綠色奇異果也有72毫克,接近一天所需量。

不過,祝年豐強調,一個人情緒的快樂與否,除了食物,與生活型態的關聯度更高,如果每天都能吃足「三蔬二果」的人,一定是極為注重自身健康、且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階層,自然感覺較為快樂;他建議,廣泛從天然蔬果中攝取各類營養素,不僅是預防生理疾病,更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紐西蘭研究也發現,水果中的天然維生素C,比市售補充的錠劑來得好,因為一般市售維他命C大多為單一成分,與天然水果相較,缺乏了其他維生素、酵素、葉酸等營養素的協同效果,效果大打折扣。

 

 

鄭醫師補充:

這雖然是去年發表的小規模研究,但提醒我們補充足夠量的維他命c可以幫助身體抗壓能力以及提升心情。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吃的是金黃色的那種奇異果。

此外,也過敏體質者,最好先搞清楚對奇異果是否過敏?

參考文獻:

Mood improvement in young adult males following supplementation with gold kiwifruit, a high-vitamin C food

Anitra C. Carr, Stephanie M. Bozonet, Juliet M. Pullar and Margreet C. M. Vissers

DOI: http://dx.doi.org/10.1017/jns.2013.1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壓力大孩易胖

 

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父母如果壓力重重,小孩很容易體重上升,面臨肥胖問題。因此父母減輕一點身心壓力,或可幫助孩子控制體重、維持健康體重。

加拿大聖麥可醫院研究團隊研究顯示,父母承受較大壓力時,小孩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會變得比較高,與父母壓力較少的孩子相比,父母壓力大時,小孩身體質量指數增加約百分之二。當父母壓力變更大,小孩體重更增加約百分之七。

研究首席作者流行病學專家凱坦‧尚卡爾達斯醫師表示,父母有壓力時,小孩體重增加幅度雖然看起來很低,不過小孩身體還在發育,且還在發展飲食、運動習慣階段,因此體重增加所帶來的影響更大。

研究人員每一年為兒童測量身體質量指數,此外研究人員也針對父母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身心承受多大壓力,並詢問這些父母生活中遇到哪些難關、困境,對於生活中的種種事務是否能控制、處理。結果顯示,父母承受壓力時,小孩體重很容易上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小兒肥胖」醫學期刊。

尚卡爾達斯醫師認為,父母遇到壓力時,一些行為可能會出現變化,舉例來說,做家事次數減少、活動量減少,或多吃不健康食物。此外,父母也可能為孩子製造壓力,使小孩吃得更多,小孩身處壓力時,生理也容易產生變化,導致體重增加。

尚卡爾達斯醫師指出,與其叫父母改變行為,還不如在這些家庭面臨難關時多給予支持,讓這些家庭有機會吃到健康食物,或讓這些家庭知道有哪些資源可幫助度過難關。

 

        

鄭醫師補充:

有此一說:小孩的狀況反應父母的狀況。

壓力大,體重容易增加,小孩比父母更明顯。面臨小孩肥胖或者壓力大的問題,別忘了父母親壓力狀況的評估,他們可能才是源頭關鍵。

參考文獻:

K. Shankardass, R. McConnell, M. Jerrett, C. Lam, J. Wolch, J. Milam, F. Gilliland, K. Berhane. Parental stress increases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y in pre-adolescents. Pediatric Obesity, 2013; DOI: 10.1111/j.2047-6310.2013.00208.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想瘦 請早起享受晨光

 

(中央社華盛頓2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指出,想要瘦下來很簡單,只要早起吸收一些晨間陽光就可以。

科學家針對54名志願者進行小型研究,發現最瘦的幾位志願受測者吃得不一定比其他人均衡,運動量也不一定比較多。他們只是吸收比較多晨間陽光。

研究人員說,吸收的陽光愈早,身體質量指數愈低,吸收的陽光愈晚,身體質量指數愈高。(譯者:中央社何世煌)1030403

 

鄭醫師補充:

光曝露,不僅影響睡眠以及生理時鐘,這篇研究主要還在提醒生理時鐘是否規律與正常,還會關係到體重控制。

儘管這是小規模研究,但整體而言,還適值得大家參考。

生理時鐘混亂,會造成身體壓力,讓身體壓力荷爾蒙上升,身體有壓力,讓體重更難控制。

有體重過重的人,想要調控體重,務必留意作息是否規律,只靠一般減重療法,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減重務必先減壓,提醒大家。

參考文獻:

Reid KJ, Santostasi G, Baron KG, Wilson J, Kang J, et al. (2014) Timing and Intensity of Light Correlate with Body Weight in Adults. PLoS ONE 9(4): e92251. doi:10.1371/journal.pone.0092251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92251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orthwestern.edu/newscenter/stories/2014/04/morning-rays-keep-off-the-pounds.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染皮蛇 中風機率增74%

 

中國時報【諶悠文】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感染俗稱皮蛇(閩南語)的帶狀皰疹患者,日後容易罹患中風或心臟病,這種相關性在18歲至40歲染上帶狀皰疹的人身上尤其明顯。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團隊研究近32萬人病歷平均6年時間,有些病例甚至追蹤長達24年。研究結果顯示,40歲以下感染帶狀皰疹的人,中風機率大增74%,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50%。

罹患帶狀皰疹也會增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有時稱為「小中風」)的風險,比起沒有得過帶狀皰疹的人,帶狀皰疹患者發生小中風的風險升高2.4倍。

此外,如果是40歲以上的帶狀皰疹患者,心臟病發作的機率增加10%,不過在這項研究中,得到帶狀皰疹後中風的患者,僅占參與研究者的0.21%。這項研究已將肥胖、抽菸和高膽固醇等傳統危險因子列入考量。

主持這項研究的病毒學家布若伊兒博士說,帶狀皰疹患者,尤其是年輕人,應該篩檢中風危險因子,而接種帶狀皰疹疫苗能使感染機率降低約50%,如今需要研究接種疫苗,是否也能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發生率。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表現為水痘,以後病毒可長期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免疫功能減弱可誘發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活動,生長繁殖。

 

 

鄭醫師補充:

小時侯或者年輕時得過水痘,後來症狀全無,但水痘病毒並未被殲滅,而是藏在身體某些地方,待當事人免疫力不佳時,便會再跑出來為害,帶狀皰疹的禍首便是水痘病毒。

讓免疫力不佳的重要原因,便是過度或者持續的壓力,因為壓力導致腎上腺皮質醇增加,幫助身體應付壓力,然而腎上腺皮質醇持續升高,會抑制免疫系統,因此當事人在過度壓力下,免疫力會降低,因此之前得過水痘的人,又出現帶狀皰疹的機率大增。

中風以及心臟病都是身體承受過度壓力下的衍生物,因此,這項研究提醒我們,過度壓力導致免疫力下降,同時提高心血管以及中風等疾病的風險。

參考文獻:

Herpes zoster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and TI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he UK

  • Judith Breuer,
  • Maud Pacou,
  • Aline Gauthier,
  • and Martin M. Brown

January 21, 2014 82:206-212;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anuary 2, 2014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82/3/2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慮睡不好 每天10顆杏仁入夢鄉

「反服貿學運」吵的沸沸揚揚,許多人緊盯媒體,心情隨著上下起伏,時而擔憂,時而緊張,幾天下來引發頭痛、疲勞、睡不能眠等症狀,長期恐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和情緒性疾病。營養師建議壓力大到失眠、睡不好的民眾,平常可適度攝取原味杏仁,豐富的麩醯胺酸有助於安定大腦神經,幫助提升睡眠品質。

杏仁助眠關鍵:麩醯胺酸、鎂

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李玉彩表示,杏仁含有豐富的麩醯胺酸(Glutamine),屬於「非必需胺基酸」,但麩醯胺酸經轉化成麩胺酸(Glutamate),再進一步轉化成GABA(Gama-aminobutyric acid),主要存在人體的腦部,是很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可使腦部機能正常運作。適當濃度的GABA可以使情緒放鬆、安定大腦神經,改善頭痛、疲勞等症狀,因此有抗焦慮和助眠的功效。

此外,杏仁也被視為天然的助眠尖兵,含有可提供人體生化代謝的鎂,具有調節神經系統和穩定情緒的作用,也能消除疲勞、鎮定精神。

吃杏仁舒緩情緒 每天10顆助眠

吃杏仁可舒緩緊張的情緒、改善睡眠品質,不過,衛生福利部對堅果的攝取建議量是一天一份就好,以杏仁來說,一份大約是10顆左右。李玉彩營養師也特別提醒,杏仁果的食用方式是鼓勵攝取原形的果仁,而非蜜汁或鹽酥等已加工過的杏仁果,以免同時吃進過多的鹽分、糖分或油脂,反而影響健康和睡眠。建議以杏仁果入菜的方式來食用,比較不易有過度攝取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最近老緊盯電視,讓自己心神不寧難入睡嗎?

第一先關掉電視一周,隔離干擾源。感覺會輕鬆些。

臨床上,我們補充麩醯胺酸(Glutamine),在體內會先轉換為麩胺酸(Glutamate),然而麩胺酸本身對身體來說是屬於興奮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建議大家若要補充杏仁,建議在白天。鎂在營養醫學上,常用於放鬆神經。

麩胺酸除了幫助神經興奮,還可以幫助學習以及記憶力:

  1. Meldrum, B. S. (2000). "Glutamate as a neurotransmitter in the brain: Review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30 (4S Suppl): 1007S–1015S. PMID 10736372.  
  2. McEntee, W. J.; Crook, T. H. (1993). "Glutamate: Its role in learning, memory, and the aging brain". Psychopharmacology 111 (4): 391–401. doi:10.1007/BF02253527. PMID 7870979. 

身體很有意思,一定要先把能量補充足夠,才能轉換為放鬆物質GABA。很多人睡不飽或者很累還睡不著,其實是身體能量代謝不足所致。

要補充GABA及鎂,有直接營養補充品可以幫忙。

以上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找護士量血壓較準 千萬別找醫生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醫生量的血壓都比護士量的要高,不少病人因此而不必要的吃了藥或增加了劑量。所以,去醫院量血壓最好找護士,別讓醫生量。

「艾克斯特」大學醫學院分析了十個月,一千名病人去醫院分別讓醫生和護士量的血壓。結果顯示,醫生量到的都比較高。醫生量到的收縮壓會比護士量到的高七個毫米汞柱,舒張壓高四個。

以往有種說法叫「白袍恐懼症」,也就是病人看到醫護人員會緊張,血壓就會飆高。不過,這項研究證實,會讓病人緊張的是醫生,護士的影響較小。

 

鄭醫師補充:

護士量和醫師量,血壓值會有差異?這絕不是護士比醫師常量血壓,醫師量有誤差的問題。關鍵在於患者本身的狀況反應。

在家量血壓,血壓都正常,到了醫院,尤其是給醫師量血壓,血壓會飆高,在在都說明了這是情境引發,有人稱之為白袍恐懼症或者白袍症候群,或者可以稱之為心因性高血壓。我也有遇到一位患者,他在家量血壓都OK,但到了醫院,自己到電子血壓計去量血壓,血壓馬上飆高。這類患者的血壓高是因為擔心與緊張的想法介入,導致心血管壓力增加,他們需要的不是高血壓藥物,而是學習如何放鬆與面對。一般的放鬆技巧訓練以及認知行為療法應該有些助益。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bbc.com/news/health-2673173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飯前先聞水果 飲食選擇更健康

用餐時間到了,你會選擇吃豐盛的滿漢全席,還是健康無負擔的低卡輕食呢?每個人每天都要面臨這種吃什麼的抉擇,總是有兩種聲音在大腦裡掙扎,不過現在科學家想出了一個方法可以讓選擇變得更為簡單:先聞水果!研究發現,水果氣味可以改變人大腦的飲食偏好,傾向於選擇吃健康食物。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法國勃艮第大學(University of Bourgogne)的心理研究,以「研究用餐時溝通情形」為由進行盲測,將115名18~50歲的男女性分為兩組進入不同房間內等待,其中一間事先經過噴灑新鮮梨子氣味,一間則否。

經過15分鐘之後,再將他們帶往另外一個房間,並從眼前的自助餐菜單中選出3道餐點,前菜為冷盤肉類,或是磨碎的胡蘿蔔,主菜為肉餡捲,或是鮭魚蔬菜燉飯;甜點則是巧克力布朗尼或是蘋果拼盤。

待在有水果香氣房間的組別,前菜與主餐的選擇跟另一組沒有明顯差異,但在甜點的選擇上則明顯不同。待在未聞水果香氣房間的人,其中有4分之3選擇吃布朗尼,而聞過水果氣味的人,僅有一半以下的人選擇布朗尼。研究結果顯示,人類的食慾不知不覺在潛意識中會受到氣味刺激所影響。

控制食慾,飲食有妙方

刊登於線上「食慾」期刊(Appetite)的報告內容提出,這是第一份提出水果氣味會影響人對食物選擇的研究結果,會讓人更傾向於選擇含水果、較清爽的食物。將這樣的影響應用到需要飲食控制的人身上,可以試著在吃飯前先聞聞水果的清香氣味,或許有助於讓吃飯時較不容易陷入暴飲暴食,或吃太油膩高熱量的選擇中。

事實上,人的食慾可以透過各種不同方式來控制,例如美國研究就曾發現,杏仁具有抑制食慾的效果,或是三餐飯前將黑木耳粉泡水喝,木耳的大量纖維可以增添飽足感、進而降低食慾,用餐時也就不會吃進過多的熱量。

  

鄭醫師補充:

嗅覺連結的其實是相當原始的大腦,這部分與每個人的情緒反應甚至是潛意識都有直接相關,因此透過嗅覺來改變飲食的理論以及做法,以英文來說是MAKE SENSE!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583913/Sniffing-fruit-improves-diet-Smells-trick-brain-choosing-healthy-option-faced-treat.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方式會減壽

 

 澳洲研究人員表示,許多人為了減肥採取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他們不吃米飯、馬鈴薯及麵包等食物,這或許有助減輕體重,但是卻可能帶來疾病、甚至加速死亡。

澳洲一項研究針對900隻白老鼠給予不同的飲食組合,有的以蛋白質為主,有的著重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結果顯示,飲食中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配合限量肉類及豐富蛋白質食物的那一組老鼠,活得比較健康、長壽。

另一組給予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則顯示出這群老鼠的血壓及膽固醇不會太高,對於葡萄糖的耐受度也比較高。

而攝取高蛋白、低碳食物的老鼠雖然比較瘦、但健康較差、壽命也較短。研究人員指出,不少人為了維持身材,經常處於半飢餓狀態,這樣做可能會影響健康、而且會減少壽命。

 

鄭醫師補充:

澱粉是身體能量最直接來源,改變身體的代謝也許短時間能幫助減重,但卻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加速死亡或者減少壽命。

減重第一步:不能讓身體感到飢餓,不然壓抑後就是更大的反撲。

參考文獻:

Samantha M. Solon-Biet, Aisling C. McMahon, J. William O. Ballard, Kari Ruohonen, Lindsay E. Wu, Victoria C. Cogger, Alessandra Warren, Xin Huang, Nicolas Pichaud, Richard G. Melvin, Rahul Gokarn, Mamdouh Khalil, Nigel Turner, Gregory J. Cooney, David A. Sinclair, David Raubenheimer, David G. Le Couteur, Stephen J. Simpson

Cell Metabolism - 4 March 2014 (Vol. 19, Issue 3, pp. 418-430)

http://www.cell.com/cell-metabolism/abstract/S1550-4131%2814%2900065-5

原文參考報導:

http://www.abc.net.au/news/2014-03-05/low-carb-diet-may-shorten-your-life-study-finds/52992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跌1千點 增5%精神病患住院

心情不好時,最好避免進出股市。國內最新研究顯示,只要國內股價每下跌一千點,就會增加近百分之五的精神疾病患者住院。

東華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林忠樑、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欽賢、台北大學財政系主任劉彩卿等人,蒐集一九九八年到二○○九年股市行情資料,再比對健保資料庫,共四十六萬八千筆因精神分裂症、重鬱症和躁鬱症住院資料(每天新住院人數),分成性別,及廿五歲到六十五歲以上等五個年齡層去比較。

結果發現,只要台灣證券交易所加權指數下跌一千點,就會增加百分之四點七一的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另外,股價每下跌百分之一,當天就會增加百分之零點三六的精神疾病住院率;如果股價連續下跌五天,第五天就會增加百分之一點六的住院率。

股價變動影響男性的精神健康,比女性來得明顯;尤其是連續的股價變動,對四十五歲到五十四歲男性患者影響較大。

這篇「股價會造成人們精神疾病嗎? 」(Do stock prices drive people crazy?)研究,日前已獲刊登在「健康政策與計畫」(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國際期刊。

林忠樑指出,股票市場是經濟指標之一,它雖不是造成人們產生精神疾病直接原因,但股價下跌往往會牽動財富減少、減薪、裁員,讓投資人擔憂;所以建議正受到壓力、憂鬱,或其他心理因素困擾的人,應避免關注日常股票市場的變化,特別是為工作、家庭所苦的中年人。

陳欽賢前年曾發表股市下跌百分之一、國內因中風住院會增加一人的研究。

劉忠樑表示,這篇研究則是股價與精神疾病住院是否相關的首篇研究,但研究仍然有些限制,例如無法排除教育、就業率、吸菸等個人及社會因素對精神疾病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精神病患本身大多不會去股市投資,因此股價下跌一千點,代表經濟面的緊繃,而非直接影響。

記得台灣有一段時間股市剛起飛,當是幾乎是全民瘋股市,聽聞有些家長反應,甚至極少數的老師在校也緊捉著收音機不放,只要聽到股價下跌,心情不佳,便無心上課。因此,股價下跌,影響是可能是精神病患周邊的人,精神病患者從周邊的人感受到冷落或者情緒的壓力,可能造成住院機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5267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