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減重要領 專家不會告訴你的重要福音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3月22日 下午1:04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為了達到最佳減重效果,人們應食用好的脂肪、可可、奶製品、紅酒及蜂蜜。而短時間的運動比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更有效果。充足的睡眠、心情愉悅及淨化的空氣也是鮮為人知的減重不二法門。《讀者文摘》最新製作的研究報告,提供13項減重要領。


想減重,吃是第一關。研究指出,對減重有益的脂肪包括不飽和脂肪(來自橄欖油、堅果、鱷梨)及多元未飽和脂肪酸(來自魚、堅果、種子)。巧克力內的可可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劑,適度的食用可幫助減重。


食用奶製食品,如牛奶或優格,也能有效降低體內脂肪。一天一杯紅酒對健康及減重有益;紅酒可增加運動耐力並減少因飲食所引發的肥胖。


另外,蜂蜜不旦可減重,還有抗菌、抗病毒的功能;甚至可以增強血糖控制,提高免疫力。過度的飲食不一定能藉由運動平衡。運動只會帶來3%的體重減少,原因是增加的運動量會增加食欲,進而增加食量。


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會消耗大量熱量,身體為了取得平衡,會引發更大的食欲。反而是短暫的有氧運動或是重量訓練對減重比較有益。


研究也發現能在早期見到減重成效不但能帶來信心,也比較能長時間維持成效。這有別於傳統的一步一腳印,以達到穩健的進步觀念。


此外,壓力會影響健康且降低減重成效。而開懷大笑是降低壓力最好的方法之一,而且笑也會消耗大量的卡路里。


較少時數的睡眠會引發人們增加食量。睡眠的減少會導致肥胖荷爾蒙及人體中胜月太類激素的失調,導致食欲的增加。


空氣汙染則會造成胰島素抗性、降低葡萄糖耐受度、增加發炎的機率,造成糖尿病,而糖尿病與肥胖更是密切相關。


《早安美國》電視節目與《讀者文摘》合力製作「13件專家不會告訴你的事」系列報導,本月的專題為減重,之後還會針對不同主題報導。


鄭醫師補充:


1.適度運動減重比過量運動對減重的幫助效果明顯,關鍵在食慾。


2.污染對身體造成衝擊,直接影響的胰島素功能,增加發炎以及肥胖機會,所以預防污染及增加身體排毒功能,減少身體負擔對於減重至為緊要。


3.減壓絕對是減重的關鍵,過度壓力,其他減重的動作再怎麼作,效果有限。大笑不僅能減壓,還能消耗熱量。


4.睡眠不足,減重效果大打折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嚴重頭痛族群 容易輕生

路透社 – 2012年3月23日 下午9:13








主要研究員、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University)的布瑞斯勞(Naomi Breslau)表示,歷年來數項研究發現,偏頭痛患者與沒有偏頭痛的人相比,自殺率較高;不過尚不清楚這是否主要與「偏頭痛生理因素」有關。


研究對象為近1200名底特律成人,其中約500人患有偏頭痛,151人有非偏頭痛的嚴重頭痛,其餘是沒有嚴重頭痛的對照組。


這項研究將嚴重頭痛定義為劇烈頭痛持續逾4小時


2年的研究中,偏頭痛與嚴重頭痛組企圖自殺的比率不相上下。有近9%的偏頭痛病患表示曾試圖自殺,嚴重頭痛病患則有10%曾想不開。


對照組想輕生的比率僅逾1%。


嚴重頭痛為何與自殺風險有所關聯?布瑞斯勞指出,憂鬱是原因所在,但無法說明一切。


研究團隊將研究對象的憂鬱、焦慮病史及過去自殺傾向納入考慮後發現,偏頭痛與嚴重頭痛患者試圖自殺的比率,仍比對照組高出4至6倍。


研究人員提到,部分原因可能來自生理因素。血清素等腦中化學物質被認為與嚴重頭痛有所關聯,這些化學物質失調與自殺風險有所連結。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1.頭痛與心理壓力有直接相關,因此老是頭痛,經過醫學檢查確定無器質性因素引起的頭痛,最好透過相關專業來找出壓力來源,利用有效的心靈技術或者生活改善技術來處理壓力來源,此外身體功能失衡也會引發大腦壓力而頭痛,藉由功能性醫學的協助,可以真正了解身體有哪些負擔造成大腦的壓力,針對根源來處理,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再次提醒大家,止痛藥或者抗憂鬱劑的症狀控制絕非根本解決之道,長期依賴,不僅增加身體負擔,還會衍生副作用,不可不慎。

2.上述研究原文摘要請連結參閱:


研究引用來源:


Breslau, N., Schultz, L., Lipton, R., Peterson, E. and Welch, K. (2012), Migraine Headaches and Suicide Attempt.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doi: 10.1111/j.1526-4610.2012.02117.x


3.偏頭痛不妨考慮沒有負擔的改善方式: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130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523&prev=26569&next=26255&l=f&fid=12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37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重 從心靈開始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3月2日 上午12:19






用想的,可以保持窈窕身材?英國營養學、運動學專家珍娜‧湯姆森最近在一本書中表示,想減重光只有控制飲食、多作運動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多訓練自己的思考方式、多進行「心靈運動」,使心靈、身體多作溝通、連結,心靈就會驅使行為作出改變,這樣減重、瘦身才會出現效果。


珍娜‧湯姆森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時指出,體重過重、減肥老是失敗,多半是因為大腦不願相信身材真的可以瘦下來。


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本來就胖,節食只是在浪費時間,這些訊息逐漸在心裡紮根,變得牢不可破。


珍娜‧湯姆森建議,要常常冥想減重成功後的外表,常想著自己減重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後看起來是如何健康。漂亮,盡量將自己瘦下來的樣子視覺化。。每天起床、睡覺前花一分鐘想像自己瘦下來的樣子。若創造正面情緒,更能加強信念,打心底深信自己一定會減重成功。


減重時也要訂出減重目標,像「穿得下十二吋腰圍牛仔褲」、「跑一場馬拉松」等,並定下行動宣言,如「我一定會吃少一點!」、「我一定會接受訓練計畫」等,每天大聲宣讀自己的行動宣言兩次。


另外,也要寫下發胖原因清單,並擬出改善方法,每天都要寫飲食日記,以提升減重成效。平常要多和減重成功的人在一起,多聽別人的經驗。千萬別用飲食作為獎勵或療癒的手段,也不要刻意不吃某些東西,刻意抑制食欲,只會讓人想要吃更多。


鄭醫師補充:


1.如同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書所提到的:我們每一個想法都在建構我們的未來。


2.要減重,必須從心理相信自己會瘦,自己很棒,值得獲得自己理想的體重目標。


3.減壓進而減重的實踐方法,可以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6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受創後好好睡覺 可加深記憶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2年1月19日 下午5:51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充分休息往往可以讓大腦得以重新出發,面對新的挑戰。不過,最新研究發現,睡覺前如果曾經情緒大幅變化而產生劇烈的情緒波動不穩,雖然經過一夜休息,這些慘痛的記憶恐怕會揮之不去。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研究人員進行一項研究,邀請一百位民眾觀看不同的怵目驚心圖片,然後分成二組,其中一組可以充分的睡覺休息12小時,另一組則沒有給到充分休息。之後,請兩組人再看一次之前的圖片。


結果那些得到充分睡眠的人,看到圖片後的情緒變化,居然遠比睡眠不足者更為劇烈。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反應跟「睡覺」狀態具有極大關聯。


研究人員史賓賽表示,「睡覺不僅保護人們的記憶,也保護了情緒反應,」他進一步表示,「在進行重大決定之前,俗諺說『睡一覺再做出決定』固然是較慎重的做法,不過,如果經歷重大事件後,保持清醒或許是更佳的做法。」


一般民眾在經歷重大事件後,通常會產生輾轉難眠現象,類似創傷後的壓力症候群(PTSD),對此,史賓賽認為,這是身體自動讓這些不好的記憶或情緒,不要累積在腦裡的自然反應機制。


另外,埃默瑞大學研究人員海曼則表示,「學界目前對睡眠與記憶的關係,進行的研究多,這次的成果,可以促使這類主題當作開路先鋒。」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的引用出處為: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8 January 2012, 32(3): 759-760; doi: 10.1523/JNEUROSCI.5357-11.2012


所以遭逢巨大天災人禍,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就是失眠,一來是怕再次重演,要隨時警戒,二來也藉由睡眠剝奪來淡化駭人事件當時的記憶。不過在事件過後,睡得好還是很重要,因為許多身體健康的維護與優質睡眠息息相關,擔心睡得好,事件當時的記憶圖像會一直來困擾的話,其實透過有效的心靈處理技術可以完全解決,不須擔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7582


根據過去許多臨床研究,睡眠與記憶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像是作業記憶力(working memory)與睡眠剝奪有關,作業記憶力對高級認知功能相當重要,像是作決定以及邏輯思考等等都必須仰賴它,有一項研究讓22位男性及26位女性讓他們連續四個晚上只睡26分鐘,研究人員比較前後認知功能測驗的表現,結果發現睡眠剝奪之後跟控制組相比,認知測驗的表現跌了38%:


Turner, T.H.; Drummond, S.P.A.; Salamat, J.S.; Brown, G.G. (2007). "Effects of 42 hr sleep deprivation on component processes of verbal working memory". Neuropsychology 21 (6): 787–795. doi:10.1037/0894-4105.21.6.787. PMID 17983292.


不管最近大學入學考試及高中入學考試相繼舉行,二月開始又是各大研究所入學考試的舉行時間,奉勸各位考生,準備考試要加強記憶力,務必要有優質以及充裕的睡眠,否則記憶力無法持久,有些考生在考試前因壓力太大而無法入睡,想藉助安眠藥來幫助入眠,在此提醒大家務必小心,因為安眠藥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會影響記憶力,小心得不償失。建議可以藉由自然的營養補充品來幫助入睡及提升睡眠品質,避免安眠藥物減損記憶力的後遺症。同時每天撥空到外面散步,利用外觀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放鬆,都是幫助睡眠更安全的作法: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395


祝各位考生夜夜好眠,考試順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部落格的問題詢問中,不時有網友會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


我個性害羞,不善交際,跟人害怕說話也容易緊張害怕,沒有自信,請問鄭醫師有沒有改善的方法?


根據最新發表於精神藥理學期刊,加拿大研究發現吸入性的催產素能夠有效提升人們處於社交場合的自我感受,催產素這是人類在生產時會自然釋放的賀爾蒙或社交連結時會釋放會自然釋放的賀爾蒙,近幾年的研究都是著眼於社交行為的影響。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Mark Ellenbogen提到:「我們的研究顯示催產素能夠改變人們如何看自己的方式,催產素能夠能夠使人變得更能交際,在催產素的作用下,人們能覺察自己更外向、對新觀點更開放以及更加信任。」


研究對象是介於18-35歲的男性及女性,為了讓實驗結果更準確,參與者不能服用任何藥物,過去及現在都不能精神疾病記錄或狀況,也不能使用毒品甚至是抽菸。


研究的第一作者Christopher Cardoso提到研究結果:「參與者吸入催產素後的九十分鐘後,接著讓他們完成研究問卷,看他們感覺如何,問卷內容包含神經質、外向、對新經驗的開放性、討人喜歡以及謹慎等各面向評估。結果發現使用過催產素的參與者對於外向以及新經驗的開放性明顯高於使用安慰劑的人。使用催產素特別能強化像是溫暖、信任、利他及開放等人格特質。」


研究來源為:


Christopher Cardoso, Mark A. Ellenbogen, Anne-Marie Linnen. Acute intranasal oxytocin improves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of personality. Psychopharmacology, 2011; DOI: 10.1007/s00213-011-2527-6


在2008年有另一篇報告提到催產素除了能增加社交活躍之外,也能夠降低皮質醇(壓力賀爾蒙),減輕壓力:


Ditzen et al. Intranasal Oxytocin Increases Positive Communication and Reduces Cortisol Levels During Couple Conflict.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8; DOI: 10.1016/j.biopsych.2008.10.011


部落格延伸閱讀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4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前世界球王山普拉斯在一九九五年澳洲公開賽八強決賽時,他一邊打球、一邊掉淚,眼淚像水一樣潰決,全世界球迷都看到這震撼的一幕,原來是與他情同父子的教練提姆,在比賽前因腦癌去世。球王儘管掉淚,但並沒有輸掉比賽。


最近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研究發現如果讓運動員在一場輸掉的比賽後哭泣,長期的表現會更好。研究人員也發現缺乏抑制(哭泣)其實反而擁有更高的自尊。不只如此,新的研究還發現哭泣能夠減輕過敏症狀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

在2006年有一項研究發現哭泣可以幫助調節免疫系統,科學家要求60位濕疹患者觀看一部催淚電影克拉碼對克拉碼(Kramer vs Kramer),並放置乳膠(刺激過敏原)在他們的皮膚上, 看完電影之後比較乾眼(沒哭過)和哭過的參與者的差別,哭過的人皮膚的免疫球蛋白指數較低,也就是他們過敏反應變輕了。

一項日本的研究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若是比較愛哭,跟那些幾乎不哭的人相較,疼痛及相關症狀的嚴重度都明顯輕了許多。

對哭過的人作立即血液檢測,會導致發炎惡化的化學物質濃度馬上下降。

許多專家都指出流淚就像是一種釋放閥,有助於幫助體內去除提高壓力的荷爾蒙,太高的壓力荷爾蒙會傷害身體。哭泣時會伴隨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副交感神經幫助身體平靜、協助心跳下降,因此哭泣可以幫助一個人放鬆。

某些研究也發現哭泣時身體的催產素濃度會升高,催產素濃度升高,壓力荷爾蒙(CORTISOL)會下降。 外電報導請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47605/Dont-hold--crying-really-IS-good-you.html

太ㄍㄧㄥ其實容易內傷,尊重自己的感覺,真的很難過或者想哭,不妨讓自己哭一下,除了有益身心還能幫助免疫系統運作更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最新的研究,長期壓力會導致大腦萎縮,甚至導致失智,主要可能原因是身體因為長期壓力會釋放對大腦組織會產生毒性。這些壓力的事件起源通常包含無愛的婚姻、無趣的工作、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長期的心理壓力,身體容易產生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主要是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皮質類固醇在體內濃度升高若是持續太久,容易傷害大腦組織。


皮質類固醇是身體啟動「戰或逃」反應的荷爾蒙,同時抑制免疫系統及增加血糖濃度。海馬迴是大腦負責記憶形成的主要腦部組織,在持續壓力下非常容易受皮質類固醇的影響,這也是目前專業人員相信壓力可能導致失智的重要機轉。


研究人員利用大腦掃瞄分析一位經歷美國911創傷後罹患壓力壓力症候群的患者,結果發現患者大腦萎縮到如同老年人罹患失智症的腦部大小。儘管目前研究的對象人數不多但足以提醒我們壓力的確可能造成腦容量變小,造成失智的風險。


這個刊登於神經影像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imaging)的研究目前由目前持續由舊金山退伍軍人醫療中心進行,該中心同時也發現罹患壓力創傷症候群(PTSD)的退伍軍人腦部有比較多的腦組織流失。而去年發表的研究也發現中年壓力容易讓婦女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倍增。


最後提醒長期壓力不只傷身也傷腦,擔心自己被長期壓力拖垮,應該早日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檢測(例如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及自律神經檢測等等)及有效的心靈處理技術,針對實際的身體功能失衡來作處理,同時利用有效的心理處理技術及生活改善技術幫助自己面對壓力源頭真正抒壓,免於日後相關的重大疾病(諸如猝死、心血管疾病、中風或者失智症等等)發生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也可以作身體檢測?


很多醫師都知道,荷爾蒙不平衡會影響身心狀況,最常見的是女性荷爾蒙、甲狀腺荷爾蒙,但鮮少有人會注意「腎上腺皮質醇」的不平衡,也會影響身心狀況。甚至還可以透露一個人到底是處在急性壓力、延長壓力或者已經是氣力放盡的慢性疲勞症候群。而很多人根本是壓力荷爾蒙失調導致類似憂鬱的狀況,我要強調這是可以做身體檢測而得到的診斷,如果不經這樣的檢查就跑去服用抗憂鬱劑,除了無法改善您的狀況,同時還冤枉吃了抗憂鬱劑,在我看來可稱為雪上加霜。


透過功能性醫學的檢測,我們可以找出自己身體對壓力的反應是屬於何種階段?不同階段必須用不同的營養品來調整,當然,身體藉由這樣的檢測,營養品也比較不會亂吃而更容易達到效果。


此外,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反應的是壓力對身體造成「腎上腺荷爾蒙」分泌的不平衡,然而除了身體方面的調整,心理的壓力到底從何而來?如何因應處理?這些都須仰賴有效的心靈技術。身體的檢測我們有做,營養品的調整也有配套,心理健康的技術,我們也提供。用不易造成擴大性傷害的營養療法合併處理源頭的心靈技術,我們的壓力荷爾蒙才會快速回到正常範圍。因為造成這一切的不平衡,源頭在那個您處理不來的壓力或者壓抑。


其實我幫許多社會菁英作過檢測,他們在做完「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後,很容易呈現慢性疲勞的結果,而重點是慢性疲勞也會影響性功能,如果當作憂鬱症來治療,不小心吃了抗憂鬱劑,反而讓性功能越加障礙,所以一般的醫師都不敢提這個副作用,因為心情鬱悶事小,失去男性雄風才是大悲哀。所以做這個檢測真的能避免不少的風險。


奉勸大家,別急著服用幫助性功能的神奇藥丸或者解憂的抗憂鬱劑來試圖脫困。相對的,可能要先關心自己是否已經壓力超過負荷。


以下是關於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的篩檢問題,請大家回答下列問題:


˙你常沒有特別原因而感覺衰弱疲倦嗎?


˙你有長期壓力嗎?


˙你有失眠或嗜睡等睡眠障礙嗎?


˙你的性慾低落嗎?


˙你感覺焦慮或心情沮喪嗎?


˙你有月經的困擾嗎?


˙你有全身肌肉酸痛或關節痛嗎?


˙你有進食方面的問題嗎?


˙你最近體重有增加或減輕嗎?


˙你有胃潰瘍或腸炎嗎?


˙在集中注意力、記憶或學習上,你有困難嗎?


˙你是否過度緊張或者常出現頭痛的不適?


 ˙ 你有輕微發燒、喉嚨痛、頸部淋巴結腫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嗎?


如果您有兩個以上的問題答是的話,很可能腎上腺皮質荷爾蒙已失去平衡,建議您快做檢測,從身體與心靈雙管齊下,早日解除壓力警報。


其實壓力導致的身心性疾病,如心臟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壓),胃潰瘍,腸道消化疾病及甲狀腺功能異常(Cortisol的高分泌量會抑制甲狀腺功能,引發甲狀腺機能低下與其他相關疾病)都包含在裡面。當禽流感在各國之間的警報聲此起彼落之際,提醒您,長期的壓力也會抑制您的免疫系統,所以要保有完整的免疫力,別讓壓力在身後扯您後腿。


想知道自己壓力有多大? 用血液及唾液檢測就可知


更新日期:2007/02/27 17:04 記者: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常感覺無力或疲倦?容易出現頭痛、焦躁、腹痛、記憶力變差、大量掉髮…等,可別小看這些症狀,可能都是因為壓力長期累積所引起,醫師表示,這不僅會引發情緒低潮、產生憂鬱,還會造成免疫系統出問題。現在國內醫學機構就推出透過血液及唾液做腎上腺皮質內分泌分析,就能夠測出你目前身體的壓力指數,對症下藥,避免健康出現大問題。


一名57歲台商 胡 先生工作往返兩地,常覺得疲倦勞累、提不起勁,感覺好像要死掉;另一位28歲 劉 小姐情緒起伏大,常感焦躁不安,使婚姻也亮起紅燈。其實這些都是身體壓力過度所發出的警訊,不過,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調查,只有5%的人願意正視。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梁衛賓指出,當人體在面對壓力時,身體分泌的腎上腺皮質醇會減少免疫系統淋巴球的數量,致使抵抗力減弱,當人體的壓力荷爾蒙與抗壓荷爾蒙無法平衡時,健康狀況就會亮起紅燈。


梁衛賓說,簡單區分可將壓力分為第一期(刺蝟期)、第二期(下坡期)及第三期(趴趴熊期)3個階段。第一期患者常容易感覺自己緊繃的像刺蝟一般,最容易被忽略;第二期會感覺持續不安、心情出現鬱悶,在體內的抗壓荷爾蒙逐漸減少之下,漸漸地步入第三期的趴趴熊階段,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若不進行治療,最後可能會導致憂鬱或躁鬱症發生。


當身體處於不同階段的壓力時,梁衛賓建議都應多補充維生素CB5B6,若是正處於刺蝟期階段,不妨可多從事瑜伽、太極拳等柔軟運動;若容易心情鬱悶、疲累及焦燥時,則可進行可提升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如果已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除了要額外多補充富含色胺酸、鋅及硒的食物,也應多散步、多曬太陽、出外旅遊,提升自我的抗壓性。


傳統是採問券測量方式,而這項透過檢驗血液或唾液中抗壓荷爾蒙濃度的新技術,可以更精準找出目前身體的壓力指數及處於何種壓力階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過去我不只一次討論過心碎症候群,由於不是每個人都清楚,在此把相關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參閱:





經歷過心碎的感覺嗎?這在醫學上是可以觀察及診斷的。早在十幾年前,最早被提出來的名稱就是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壺心肌症,主要是這種情形發作時,左心室會像日本傳統用來捕捉章魚的壺的形狀,讓我們看看章魚壺到底長什麼樣:



A是心碎症候群發作時的心臟左心室的變化,B是一般正常的狀況。


這種因巨大壓力產生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發生率約在33%到100%之間,大多是當事人因為情緒性的重大壓力(例如所愛的的人過世)導致的心臟肌肉暫時變虛弱所引發,當然,重大的身體壓力也可能會發生。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考:


Eshtehardi P, Koestner SC, Adorjan P, Windecker S, Meier B, Hess OM, Wahl A, Cook S (July 2009). "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allooning pattern,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a Swiss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 135 (3): 370-5.


造成心碎症候群的主要生理變化,是因為人體內,當事人因為心理壓力承受過大,讓體內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濃度急速上昇(大部分是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一般而言,這類的心肌病變在兩個月之內就會完全恢復。以發生機率而言,在停經的婦女身上比較多,相關資料可以參照:


Azzarelli S, Galassi AR, Amico F, Giacoppo M, Argentino V, Tomasello SD, Tamburino C, Fiscella A. (2006). "Clinical features of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Am J Cardiol. 98 (9): 1273–6.


雖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少會造成當場死亡,當事人也能在幾天或者接下來的幾星期內恢復,不過,有出現心碎症候群的人,也不要忽略了這其實對身體是一種警訊,在2008年三月有一項觀察研究發現:當所愛的去世接下來的一年,遭逢變故的婦女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而男性是一般人的六倍。所愛的配偶死亡對所有的人壓力很是很大的再一次得到證明,以上的研究分析資料可參閱:


http://www.actuaries.org.uk/__data/assets/pdf_file/0006/128832/Spreeuw_modelling.pdf



最近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的最新研究,研究人員以兩百五十六位壓力性心肌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遍及歐洲、北美洲。患者年齡從三十歲到九十歲不等,平均年齡為六十九歲。分析結果發現:


患者有八成一是更年期女性,另外有百分之八的女性年齡在五十歲以下,有百分之十一是男性。


研究中有三方之二的人知道發病背後隱藏的原因,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是因為情緒受到波動,情緒波動原因包括親友、寵物辭世,人際衝突、失業等。


另有百分之四十一的人是因為生理、疾病因素引起壓力性心肌病變,壓力來源包括手術、接受化療等,有些慢性阻塞性病患、氣喘患者呼吸困難,這也會形成壓力,誘發心肌病變。


值得專業人員注意的是「心碎症候群」患者接受冠狀動脈攝影檢查,高達七成五的患者檢查結果正常。必須透過心臟核磁共振造影檢查,才能發現病徵,患者心臟腫大,心臟收縮型狀像顆熱氣球,患者左心室功能衰退,心臟也有發炎反應。


研究人員指出,要盡早診斷壓力性心肌應變,可考慮使用心臟核磁共振造影檢查。若及時治療,左心室功能多半可以恢復正常。


對這篇原文期刊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妨連結參考:


http://jama.ama-assn.org/content/306/3/277.abstract?sid=f6ff3b5c-e944-4a2b-af39-21192c313fa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纖維肌痛患者 常做瑜伽舒緩疼痛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7/29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纖維肌痛患者往往長期忍受疼痛折磨,加拿大研究發現,纖維肌痛患者做點瑜珈有助紓緩疼痛。纖維肌痛患者以女性居多,主要症狀包括慢性疼痛、疲勞無力等,患者常有肌肉僵硬、睡眠障礙、腸胃不適、焦慮、憂鬱等困擾。



過去研究發現,纖維肌痛女性患者的荷爾蒙可體松濃度大多低於平均值,可體松是一種壓力荷爾蒙,一旦身體承受壓力就會分泌,以減緩壓力傷害,可體松濃度偏低可能引起疼痛、疲倦,讓身體對壓力變得更敏感。



參與研究的患者一周要上兩次「哈達瑜珈」課程,一次七十五分鐘,一周上兩次,連續上八周。患者上完瑜珈課後,研究人員在為她們測量唾液中的可體松濃度,結果發現,所有患者的可體松濃度都上升了。



加拿大約克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凱瑟琳‧柯蒂斯(KathrynCurtis)為研究計畫主持人,她表示,在理想狀況,當早晨起床後三十到四十分鐘,可體松濃度會升到最高點,經過一天,可體松濃度慢慢下降,直到就寢。但纖維肌痛患者的可體松分泌卻常出現異常。



身體遇到壓力來襲,「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會產生連鎖反應,以應付壓力,而分泌可體松也是反應鏈一環。



柯蒂斯解釋,哈達瑜珈可幫助身體放鬆,舒緩交感神經活動,心跳速率就會變得比較慢,呼吸量也會增加,相信這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會有正面效果。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疼痛研究期刊」。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患者常合併有纖維肌痛症,這種全身上下有多處痛點,壓了會痛,傍晚時疼痛往往會加劇,許多病人抱怨情緒會受到影響,睡眠品質也差的身體狀況,以功能性醫學的觀點並不難解釋:因為過度的壓力,導致身體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濃度上升,血流的過量皮質醇使身體組織加速損壞,並失去自我修復的功能,導致肌肉與關節傷害和慢性疼痛,因此纖維肌痛症的產生是必然的。有些患者的疼痛到了傍晚疼痛會加劇,這是因為腎上腺皮質醇過了下午四點以後,濃度降低引發的。也就是這些多處肌肉與關節的病理反應,早在疾病成性前就開始進行。在身體的延長壓力過程中,儘管壓力荷爾蒙已經升高,但因為壓力荷爾蒙本身能夠抑制發炎,故疼痛還不至於太明顯,但到了慢性疲勞、欲振乏力的階段,壓力荷爾蒙怎麼分泌都不夠(所以腎上腺皮質純都是偏低的),之前肌肉與關節造成的傷害與疼痛,沒有足夠的壓力荷爾蒙來抑制,疼痛當然會一發不可收拾。


一般醫療處理,因為不知道原因,只能症狀治療,所以藥物(包含止痛、肌肉鬆弛、抗憂鬱、抗焦慮等等)常被建議,但只能治標不治本,復發率極高。在功能性醫學的處理上,應從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開始,瞭解腎上腺是否因為長期壓力關係導致不平衡,如果確定,也可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營養補充品,協助腎上腺皮質醇(可體松)上升。幫助身體恢復抗壓能力,當然在疼痛緩解及穩定心情上,也有相關檢測及營養補充品可以幫忙。如果有長期的心理壓力,能透過有效的心靈處理技術來協助,恢復會更好。


此外,多巴胺及血清素濃度不足是常被提出討論的原因之一,所以透過可以增加相關傳導物質的氨基酸,例如苯丙胺酸及色胺酸的補充,或者能直接提高神經傳導物質製造的SAM-e,不僅能抒壓還能緩解疼痛,有纖維肌痛症不想依賴藥物的患者可以多參考相關治療改善方式。


此外,增加心血管耐力的運動,已經證實可以有效改善纖維肌痛症:


Busch A, Schachter CL, Peloso PM, Bombardier C (2002). Busch, Angela. ed. "Exercise for treating fibromyalgia syndrom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Online) (3): CD003786. doi:10.1002/14651858.CD003786. PMID 12137713.


Gowans SE, deHueck A (2004).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in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 16 (2): 138–42. doi:10.1097/00002281-200403000-00012. PMID 14770100.


Goldenberg, D. L.; Burckhardt, C.; Crofford, L. (Nov 2004).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Free full tex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2 (19): 2388–2395. doi:10.1001/jama.292.19.2388. ISSN 0098-7484. PMID 15547167. http://jama.ama-assn.org/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15547167. 


最近發表於疼痛醫學期刊的加拿大研究發現:


一周要上兩次「哈達瑜珈」課程,一次七十五分鐘,一周上兩次,連續上八周。患者上完瑜珈課後,研究人員在為她們測量唾液中的可體松濃度,結果發現,所有患者的可體松濃度都上升了,當然纖維肌痛症的症狀也跟著改善。


因此,即使和緩的瑜珈運動也有機會改善纖維肌痛症。對許多作於加的人來說,瑜珈本來就不只是一項運動,本身還可以抒壓,所以換句話說,任何可以幫助纖維肌痛症患者抒壓及運動的治療,容易出現療效。



纖維肌痛症容易出現的對稱痛點部位。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般而言,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高血壓、中風病史、暫時性腦缺血(TIA)、糖尿病、高膽固醇、抽煙、心房震顫。高血壓是公認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變數。在預防上透過適當飲食與營養,特別是地中海式的飲食,使中風風險人口減少一半以上:




Spence JD (September 2006). "Nutrition and stroke prevention". Stroke 37 (9): 2430–5. doi:10.1161/01.STR.0000236633.40160.ee. PMID 16873712.


同半胱氨酸過高,是血管硬化患者經常會被發現的現象,用葉酸和其他補充劑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與可減少中風的風險以往的實驗的分析發現,用葉酸和其他補充劑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與可減少中風的風險:


Wang X, Qin X, Demirtas H, et al (2007). "Efficacy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stroke prevention: a meta-analysis". Lancet 369 (9576): 1876–82. doi:10.1016/S0140-6736(07)60854-X. PMID 17544768.



吸煙 是不能忽視的危險因子:根據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指出:男士吸煙是同女士一樣能導致中風,如及早戒煙可更進一步預防或治療中風所引發之危機。


最近發表於醫學學術期刊「中風」的美國研究:


針對6044位沒有中風病史的研究對象作分析,追蹤兩年之後,有88人不幸中風,調整抽煙、喝酒、婚姻、慢性病、心理疾病及活動量的變數之後,結果發現:樂觀的個性有助於降低中風的風險。


另外有一項荷蘭的研究也發現:悲觀程度越低,中風的風險也會跟著降低。顯見對事物的看法,的確會影響中風的機率。


要樂觀,先要恢復一個人大腦的活力程式,建議大家不妨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的實際作法,以下是我幫這本書寫序的部分內容:


大腦皮質接受外在輸入資訊,往主管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傳遞,邊緣系統會直接轉傳給間腦,啟動活力或者疲憊指令,大腦皮質認定為正面或者負面訊息,在邊緣系統會加入情緒訊息給間腦。情緒好,則活力程式啟動,反之情緒不好,疲憊程式也隨之開啟。身體老是處於接收大腦疲憊程式的人,容易對身體造成諸多負面效應,例如肥胖、便秘、頭痛、倦怠、記憶力減退等等症狀,想要根本改善,唯有利用自我接納、恢復感官能力等等方式,將大腦的疲憊程式轉換為活力程式,進而讓身體的各系統接受正面的指令,身體的自癒能力自能源源不絕,就像作者強調的大腦皮層的餘欲很多,自然沒有身心方面的困擾及相關疾病產生。壓抑,只會讓一個人的大腦皮質不斷轉傳負面訊息啟動疲憊程式而已,唯有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誠實以對,並根據真實的感受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大腦的活力程式才能源源不絕地運轉,確保身體及心理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逾2成老人因久病不癒動念自殺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6/21 00:07 【台北訊】



台北市衛生局昨天公布一項研究數據指出,25%有自殺意圖的老人是因「久病不癒」,而親友陪伴處理內在困擾與情緒低落,是幫他們在危機中找到出路的重要法門。



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醫護管理處處長高偉君指出,衛生署統計顯示歷年自殺粗死亡率都隨年齡增加而增高。民國99年全國各年齡層每10萬人口自殺粗死亡率,以65歲以上的35.8人最高;且當各年齡組自殺死亡率與前1年比較都呈現減幅,僅65歲以上年齡組反而增加;老年人採取自殺結束生命的情形亟需用心關懷。



防治中心進一步針對99年老年族群的自殺企圖者進行近因分析顯示,有25%的自殺企圖老人是因「久病不癒」所造成的身心困擾而採取自殺行為,另有23%是因「憂鬱傾向」,及18%的自殺企圖老人是因「家人間情感因素」而採取自殺行為。



整體而言,有約30%的自殺企圖老人,是因兩種以上的因素而選擇採取自殺行為。



高偉君表示,長者自殺是多面向的問題,當長輩面臨生理性疾病,或是親密家人互動衝突等重大生活壓力事件時,較容易有情緒上的困擾產生,且若持續累積未予解決時,有可能走上自我傷害或是結束生命。因此,陪伴銀髮族經歷人生階段中的重要關卡,才能協助他們在危機中找到出路。



很高興看到國內的十大死因之中,自殺已被排除在外,但是整體下降的自殺率中,研究分析發現,65歲上的老人自殺率反而增加,當中有高達25%的人是因為久病不癒而輕生,其他像是憂鬱傾向有23%,18%的人則是因為與家人間的情感因素而影響。


老年人的自殺問題,若是能根本改善身體狀況,同時處理導致憂鬱的身體功能失衡,那麼就能大幅減少老年人自殺的發生機會,在2008年荷蘭的研究發現:研究人員對1282名年紀在65歲到95歲的長者,進行了長時期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其中有169名輕度憂鬱患者,與26名重度憂鬱患者,他們血中維他命D含量,和沒有憂鬱症的人相比,少了14%以上;而輕度憂鬱症患者,體內副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和沒有憂鬱症的人相比高出了5%,重度憂鬱症患者更高出33%。


由以上的研究提醒我們老年的憂鬱傾向只是結果,最好能夠藉助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把身體的營養、荷爾蒙、發炎、腸道、毒素及能量代謝等問題找出來(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針對根源來處理,原因不查出來,只想靠藥物來控制,結果反而更令人難以預測與憂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60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404


老年憂鬱的改善,非藥物改善可以考慮一些有研究根據的輔助療法: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917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可以被了解及改善的,尤其是身體好了,心情也會相對穩定許多,關鍵還是改善的方向及作法,治標不處理本的治療方式,反而會讓情形更惡化,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生心跳加速 成績更好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4/27 00:07 【記者王柏楊/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的近期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考生心跳加速有利於考出好的成績。



該項由英國資格評估和認證聯合會(AQA)所進行的調查發現,成績最好的考生在考試時每分鐘心跳速度比平時多了大約24下,而成績最不理想的考生心跳速度只多出約4下。



此一結果說明,心跳速度加快似乎表示注意力在高度集中,而不是過度緊張。此外,適度的焦慮,或稱為「良性壓力」能幫助學生集中精力,完成手頭上的作業。



由該研究顯示,平均考分取得78分以上的考生,考試時平均每分鐘心跳103.7下,而平時脈搏為79.8下。而考分為53分的學生,考試時心跳82.4下,略高於平時的78.5下。



不過相關研究人員表示,其並不贊同考生服用刺激物品,來故意提高心跳之速度。另參與研究的蘇珊娜·張伯倫(SuzanneChamberlain)女士提醒說,此尚不能斷定心跳加快與考試成績有直接的關連。



每個人在參加重要考試時,多少都會經歷緊張及心跳增加的過程,這是一個人在面臨壓力時,身體的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協同作用的結果,一個人面臨壓力,大腦皮質會把訊號傳給下視丘及腦下垂體,腦下垂體會分泌刺激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讓腎上腺皮質產生壓力荷爾蒙,幫助身體來對抗壓力。神經方面,則由交感神經啟動,來讓心跳增加、呼吸增加肌肉、血流增加等等來使一個人進入戰備狀況,這就是俗稱的戰或逃的反應。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反應大家並不陌生,適度的提昇一個人處理壓力的情況,可以讓當事人得專注力提昇、反應更快,這是好事。


最近英國的研究發現:考生心跳加速有利於考出好的成績。由英國資格評估和認證聯合會(AQA)所進行的調查發現,成績最好的考生在考試時每分鐘心跳速度比平時多了大約24下,而成績最不理想的考生心跳速度只多出約4下。


因此要提高一個人的潛力,適度的壓力或者良性的壓力的確是助力,然而這樣的狀況最好像皮球一樣有彈性,也就是壓力情境過後,最好恢復到一般狀況,該休息時,才能讓身體平衡的系統接手,讓身體自然而然恢復自然的節律。過度壓力,可能使一個人一直出於應付壓力狀況而出不來,我十分能同理這種狀態,回想自己醫學院畢業時,曾經為了準備醫師國考,產生過度壓力,而讓自己一個禮拜幾乎都睡不著覺,幸好那是發生在考完之後,因此透過運動及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調適恢復並不難。此外,我在精神科專科醫師口試的時候,同樣也經歷過類似的良性壓力狀態,有些醫師擔心自己在口試時因為緊張過度而失常,因此在口前半個小時也會給自己服用降低心跳、減低焦慮的藥物來幫助自己鎮靜,但我不建議大家自己直接找藥來吃,原因是不小心劑量過頭,反而會想睡,思考反應更差。


在考前如因過度焦慮,已經開始影響睡眠,建議大家可以透過放鬆技巧及每天散步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抒壓,散步時須注意,必須把注意力向外,相關原理請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748


至於一般門診常會開立的抗焦慮劑及安眠藥物,建議考生在使用上務必小心謹慎,先不論日後可能會成癮依賴的隱憂,抗焦慮劑本身就容易產生記憶力變差的副作用,因此對考生來說為了減輕焦慮,但是腦袋一片空白而無法應試,可能適得其反。想要了解自己是否壓力過頭而影響自律神經的平衡,目前也有相關的檢測可以直接瞭解實際狀況,在此提醒大家,在幫助自己自律神經恢復的方式選擇上,採用非藥物的自然療法來進行比較安全妥當。


建議大家在過渡時期,想要幫助自己舒緩過度緊繃的狀況,還可以考慮補充穩定心情增加腦力的營養品,例如色胺酸、沒有污染的魚油及卵磷脂等等。一些增加抗壓的營養品,例如維生素B5、B6、C及鋅等等也可以補充,自然抒壓的營養品則可以考慮好吸收的鈣、鎂、特殊的牛奶胜肽、磷脂絲胺酸(Phosphatidylserine簡稱PS),除了可以幫助當事人減少腎上腺皮質醇的過度分泌,同時也可以幫助一個人提高記憶力及學習,相關研究請參閱:


Hirayama S, Masuda Y, Rabeler R (September/October 2006). "Effect of phosphatidylserine administration on symptom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gro Food 17 (5): 32–36. http://www.lipamin-ps.com/ftp/agro_16_20.pdf. 


Vaisman N, Kaysar N, Zaruk-Adasha Y, Pelled D, Brichon G, Zwingelstein G, Bodennec J (2008).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bloo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visual sustained attention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with inattention: effect of dietary n-3 fatty acids containing phospholipid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7 (5): 1170–1180. PMID 18469236. http://www.ajcn.org/cgi/content/abstract/87/5/1170. 


考季將屆,祝大家都能在良性壓力的催化下,幫助自己爭取最好的表現與成績。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高鹽 有助降低心理壓力

更新日期:2011/04/12 12:04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洋芋片等高鹽份零食雖然對於人類身體健康有影響,但研究人員在老鼠實驗中也發現,體內在攝取一定程度鹽份後,再面對有壓力的環境時,感受到壓力的反應會降低,而且能激發滿足感的賀爾蒙也會上升。因此研究人員發現,一般餐廳或酒吧,會先提供客人零食等鹽分較高的食物,某種程度因為讓人體內催產素提升而降低壓力感受,開始更願意與他人接續的互動溝通,研究人員克魯茲表示。「因為口渴的感受發生後,為了讓自己解渴而喝水解渴,也可以讓原先內心的壓力獲得舒緩。」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替老鼠注射食鹽,然後將老鼠放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結果經過與其他對照組老鼠比較,前者會分泌的壓力荷爾蒙較少,另外心血管症狀因壓力產生的反應也較少,研究人員克魯茲表示,「前者老鼠的血壓與心跳較不劇烈,而且從壓力狀態下復原的時間也縮短。」當研究人員繼續讓這些老鼠與其他老鼠互動時,發現牠們也較容易與其他老鼠互動,研究人員表示,「攝取較多鹽份的老鼠體內催產素荷爾蒙也變高,另外,催產素則較易激發滿足感、減少焦慮以及提供有伴侶在身旁的安全感有關。」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



催產素是一種哺乳類動物荷爾蒙,主要是作為一種在腦部的神經調節物質。最早被確認的的功能是關於女性生殖功能,像是女性在生產時,會被大量釋放出來幫助子宮及子宮頸的擴張,而經過乳頭的刺激,也會加速生產及乳汁分泌。最近的研究開始在探討不同行為與催產素的互動影響,例如性高潮、社交識別、配對結合、焦慮及母性行為等等,因此催產素有時又被稱之為愛的荷爾蒙:


 Lee HJ, Macbeth AH, Pagani JH, Young WS (June 2009). "Oxytocin: the great facilitator of lif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88 (2): 127–51. doi:10.1016/j.pneurobio.2009.04.001. PMC 2689929. PMID 19482229.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689929.


最近美國的動物實驗發現:攝取鹽分可以提高體內的催產素,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幫助動物之間的互動與親密感。研究人員表示,「攝取較多鹽份的老鼠體內催產素荷爾蒙也變高,另外,催產素則較易激發滿足感、減少焦慮以及提供有伴侶在身旁的安全感有關。」


我在門診也常發現容易焦慮的人,通常對於鹽分的攝取會交一般人來得高,看來與這些已經發表的研究結果相符。當然,在此不是鼓勵大家多攝取鹽分來減少焦慮,因為鹽分攝取過多,長期下來為心臟血管的壓力與危險性容易上升。重點在於喜歡吃鹹的人,他們的壓力源從何而來?也就是要找出身體功能失衡或者心理長期揮之不去的壓抑,針對根源來改善當事人的焦慮與壓力,恢復狀況,不再靠鹽抒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時超過11小時 心肌梗塞風險高


2011年 04月06日

【林沿瑜、邱俊吉╱綜合報導】超時工作致過勞死的案例屢見不鮮,路透昨報導,英國一項針對逾七千名公務員的研究顯示,經常每天工作超過十一小時者,急性心肌梗塞的比率,比每天工作七、八小時的人高出六成七。國內醫師指出,若已有慢性疾病,工作又太多壓力,不排除誘發心肌梗塞。


這項研究追蹤七千零九十五名英國公務員長達十一年,期間有一百九十二人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平均上班時數後,得出上述結果。主持這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教授齊維麥基說,研究結果「對工作過度的人是一項警訊」。此研究已刊登在《內科醫學年鑑》期刊。


 與慢性病壓力大有關


但英國研究人員強調,不清楚是超時工作本身,導致罹患心臟疾病比率顯著增加,或超時工作經常伴隨而來的憂鬱、缺少運動、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才是造成罹病的直接因素。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黃瑞仁說,已知急性心肌梗塞與年齡、家族史、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缺乏運動等危險因子有關,學界並未完全認同工時過長會誘發此症的說法,但若本身已有慢性疾病,工作又帶來太多壓力,便難以排除此症發作的可能性。


血管硬化須按時用藥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群耀指出,過去文獻從未指出工時多久,可能引發心肌梗塞,這是全新發現;但無法因此要求所有人「從此不得加班」,只能呼籲避免上述危險因子。
黃群耀說,尤其是已知本身血管有硬化情形、甚至須服藥控制者,一旦有加班需要,更要注意按時用藥,以免血管硬塊因壓力而剝離,造成血栓導致猝死。


預防心肌梗塞 注意事項


●不抽菸
●設法降低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壓力
●避免肥胖,男、女腰圍須分別控制在90、80公分以下
●培養運動習慣,每周至少要運動150分鐘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每日工時逾11小時者,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風險,比每日工作8小時者高67%



最近英國的研究,針對七千多名的公務員做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


經常每天工作超過十一小時者,急性心肌梗塞的比率,比每天工作七、八小時的人高出六成七。


這項研究追蹤七千零九十五名英國公務員長達十一年,期間有一百九十二人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平均上班時數後,得出上述結果。


工時過長的人,每天下班後,大概也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運動,如果很累,通常會想多吃東西來補償一下,結果往往會吃下過多的澱粉、不良的脂肪來源,造成身體更大的負擔。同時,工作時間長的人進食時間往往不固定,加上如果工作壓力大,不管是胰島素或者腎上腺的分泌往往會失衡,因此,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甚至是中風的風險都會提升。


抽煙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建議避開,至於日常生活的情緒壓力,必須藉由一些注意力轉移及認知調整來改變,若完整時間的規律運動很難抽出時間,那麼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增加運動的機會,也有機會把每週的時間湊到150分鐘以上,例如爬樓梯,散步(時間及距離最好足夠)等等來協助。


對原文報導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373375/Working-11-hour-day-increase-heart-attack-danger-67-cent.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恐慌?恐慌發作(PANIC ATTACK)通常是突發性的,患者也許先經驗到某些器官的不適,諸如胸悶、眩暈、或腸胃不適等等,旋即引發不明原因的極度驚嚇感、緊迫的恐懼感和隨時面臨災難降臨的感覺,伴隨有心跳加速或心悸、呼吸急促或窒息感、胸痛或胸部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盜汗、顫抖或戰慄,血壓及心跳通常會隨之上升。當事人會經驗到自己隨時可能會失控、發狂甚至死亡的感覺(感覺快死掉)。一般從出現症狀到最嚴重症狀出現不超過十分鐘。

一般精神科的診斷,就是依據症狀來成立診斷,儘管少數的研究會以腦部影像的研究來試圖強調恐慌症是大腦出問題,然而,大腦的某些區域反應失衡,到底是結果還是原因,讓我們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綜合許多的臨床研究的結果來看看到底恐慌症是從何而來?


思想、認知、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我們?


許多人都經歷過腎上腺素急速分泌的情況,千鈞一髮的車禍、或是認為自己身陷危險的想法。幾年前的一個夜晚,我醒過來,聽到屋裡有翻閱紙張與砰然撞擊的聲音。我抓起電話撥打119。我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我可以清楚看到黑暗中的動靜,聽到最細微的聲響。


警察趕到了,從外面盯著看,看到我們新養的小狗跳離牠的小窩,在屋裡四處玩耍。


我的生理與心理都「 知道」有竊賊闖入。想像的「認知」轉變成真實的生理反應,觸動我逃之夭夭或挺身對抗的反應。


壓力(與放鬆)反應是由大腦的指揮與控制中心--下視丘所控制的。當我聽到「竊賊」的聲音時,啟動了壓力反應,透過神經系統的自動反應部分-- 交感神經系統 將訊息傳遞到身體的每個部位。


當這個部分的神經系統啟動時(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啟動的狀態),我們的腎上腺釋出更多的皮質醇與刺激性的神經傳導素--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這些化學物質充滿活性與激勵性。


這個系統是我們的寶貝,尤其是當我們遇到麻煩或危險時。想想看在大草原吃草的斑馬。在飢腸轆轆的獅子逼近時,承受突發性壓力的斑馬拔腿狂奔。直到有一隻被撲倒之後,其他斑馬恢復冷靜,繼續吃草。基本上,我們的身體在啟動壓力反應時,情況就和斑馬一樣。


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科學及神經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的說法,那是斑馬沒有潰瘍的原因。牠們會有瞬間急遽升高的壓力,然後,斑馬又恢復冷靜,繼續吃草。牠們的壓力反應是瞬間啟動的,在危機解除之後就關閉了(但人是不一樣的)。


 


神經科學家布魯斯麥克尤恩(Bruce McEwen) 在他的著作「我們所知的壓力盡頭」(The End of Stress as We Know It)中,解釋長期的壓力如何損耗我們的生理系統。他將這種情況稱為「適應負荷」4,可以視為一生當中所有壓力源的總和。

 


所有這些過量的壓力源,人體無法長期不斷應付的壓力源,導致交感神經系統與壓力反應的過度激化,緊接著就是能量的消耗殆盡。


 


薩波斯基博士詳細闡述這種慢性壓力損傷大腦的方式。主要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居高不下的數值損傷了海馬迴。


 


然而,在現代的社會裡,這套生理系統受到過度的激化。我們不需要記憶我們認知為壓力的每個情況。長期的大量皮質醇損傷了海馬迴,導致記憶力受阻5、失智症與沮喪6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神經學科學家桑妮雅 魯皮恩(Sonia Lupien)博士已經說明壓力如何緊縮我們的記憶力中心,並對我們的大腦與認知功能造成有害有的影響7,8。

壓力簡直就是大口啃噬著我們的大腦。


長期壓力對身體與心理都有許多不良的影響,這可以解釋現代社會中普遍的肥胖、健康與大腦功能問題。所有來自身體的回饋,以及大腦往下傳遞的訊息,都是透過這個重要的HPATGG(連接大腦與全身的溝通網路)系統運作。


 


從以上的整理內容,我們發現,真正導致恐慌症的源頭,仍在於壓力,而且是不知如何舒緩的壓力,


 


藥物控制的療法,無法根本解除壓力,放鬆療法或者認知療法若進行得宜,可以多少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撇開藥物治療來說,放鬆技巧其實人人可學,而且一定多少有助於焦慮的減輕,建議有恐慌症困擾的人,一定要學習及應用這些方法來幫助自己放鬆。然而對想根本解決問題,以及服藥容易出現副作用的患者而言,可以多瞭解更自然及根本的解決方式。

 


在非藥物改善上若不論及腎上腺功能的影響,可以先考慮以肌醇來協助症狀減輕,這種被知名的腦部影像醫學研究專家丹尼爾‧亞門(Daniel G. Amen)醫師盛讚的B群之一的成分:


 


根據研究報告,肌醇有助於神經原更有效率地運用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根據一項針對13名強迫症患者精心設計的研究報告,與安慰劑組對照,18克肌醇能顯著減輕症狀。根據研究報告,憂鬱時,脊髓液的肌醇濃度較低。另一向針對28名憂鬱症患者精心設計的研究顯示,與糖果組對照,12克肌醇所產生的改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該研究也讓21名罹患恐慌症的患者每天服用12公克的肌醇,持續四周。跟安慰劑組相對照,肌醇效果最好且最沒有副作用。


肌醇就好像是一種藥性溫和的百憂解,但副作用比百憂解少。如果你愛操心,卻又不知道如何消除負面思想,常常固執、缺乏彈性,或者容易記恨可以考慮試試肌醇。


 


此外,一般醫師不推薦的運動,其實,也可以幫助恐慌症改善:


根據104件從1960年到1989年針對運動與焦慮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運動具有減低焦慮的作用。在2005年由安卓亞斯.使特勒爾(Andreas Strohle)所做的一位嚴謹的報告顯示:三十分鐘的跑步機運動在減少恐慌症發作比安靜休息還有效(高出一倍),這顯示運動在某些案例中確能立即改善症狀。


另外還有德國的學者Andreas Broocks針對服用藥物、運動及服用安慰劑的恐慌研究,他發現運動改善焦慮症狀的速度較慢,但過了六週以後,運動那組得到的改善與進展,效果完全不亞於藥物那組。儘管有些實驗對象在運動過程中出現恐慌症狀,但是他們還是能繼續跑下去,症狀也跟著消除了。如果我們能靠自己力量達到幫助自己狀況穩定,為何還需要有副作用的藥物來控制?尤其是藉由自己力量達成還能增加自己對情緒處理的信心,不是嗎?


關於這方面,其實有學理可以支持,當我們運動時,心房利鈉胜肽(ANP)會從心肌分泌出來,然後一路通過血腦屏障與下視丘的受器結合,調節壓力系統(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由於ANP在動物及人體實驗都呈現出鎮靜效果,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是運動與焦慮減輕的一道重要連結。2001年有一項關於ANP與恐慌的研究,足以支持此一論點。一項針對嚴重心臟衰竭患者所做的研究也發現,患者體內的ANP愈高,焦慮就越少。一些研究也發現,恐慌症經常發生的患者,血液普遍有缺乏ANP的現象。


在功能性醫學的建議上,腎上腺功能的評估,有助於瞭解身體處理壓力系統的荷爾蒙是否已經失調,當然自律神經檢測也可以提供一些客觀的數據評估,這些檢測若有問題,也能用自然的營養品來幫助調整與改善。在臨床上許多恐慌症的患者,常常合併有能量代謝的問題,這是某些原因持續累積,導致細胞的粒腺體(能量產生中心)功能不佳,目前許多大腦退化疾病其根本原因其實就是粒腺體功能不佳導致,因此如果評估有狀況,能夠一併處理,除了可以預防大腦功能退化,疾病恢復效率必定更佳。


 


不管身體如何改善,心理壓力的源頭還是最關鍵的部分,所以,如果身體穩定些,務必透過相關的生活改善技術及心靈處理技術的協助,針對生活中的壓力源頭來做根本的清理,如此身心雙管齊下,才是正本清源以及預防復發的處理方式。最後提醒大家:恐慌症是一個結果,原因不處理,只想單純用藥物來控制,後續的治療往往會沒完沒了,關鍵還是造成當事人壓力的根源最好能瞭解及處理。


 


最後,我想引述知名的醫療專家Erwin K. Koranyi對壓力的解讀:


學會評估自己的能力、潛在弱點及抵抗力,將會獲益不淺。但我們在最後的分析上不能失去的觀點在於: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生活的好不好負責,否則,不論採行哪種治療方法,還是會繼續遭到壓力所引起的疾病折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防預期性恐懼 負面訊息少碰

更新日期:2011/03/12 11:46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12日電)日本發生大地震海嘯,傳出末日預言,造成部分民眾心理恐慌。醫師今天說,民眾不斷接收到天災訊息,會出現預期性焦慮、恐慌,建議停止接收負面訊息,走出戶外,放鬆心情。



日本強震、海嘯,引發全世界關注,甚至世界末日預言也陸續傳出,民眾害怕是否也會遇到大災難。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受訪表示,這種恐懼叫做預期性焦慮、恐慌,來自各地的訊息,加上對未來未知的恐慌,負面的想法慢慢被放大。



許正典說,有些人本身就容易杞人憂天,容易擔憂,碰到外在負面刺激,擔憂心態會更嚴重;不過,這種焦慮恐懼不會是長期,隨著時間一久,就會慢慢減緩。



許正典建議,民眾不妨從事戶外活動,避免再接觸負面訊息刺激,先讓心理安定、情緒平復後,再想想如何正面應對天災以及做好預防工作。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受訪表示,看到有天災發生,民眾心理通常會產生認同作用,例如「我以後會不會也遇到地震?」或是別人難過、自己也很難過。



張家銘說,不斷吸收負面消息會讓自己愈來愈焦慮,因此,類似訊息只要了解現況就好,不需要24小時一直暴露在驚恐、恐怖的訊息中;災難訊息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學習如何做好準備。



另外,張家銘說,發生類似天災事件,較令人擔憂的是,有些本身碰過大地震的人,又接收到類似訊息,心理又會開始不安、緊張;這時親友、師長應多留意,發現有異常,建議儘快就醫,尋求專業心理諮詢,避免留下後遺症。1000312


 



我記得之前曾有一副名畫,當中是一幢房子裡,裡面燭光搖曳,父母在小孩臨睡前,快樂地講故事,小孩開心地笑著,感覺十分溫馨,這幅畫的標題為:世界末日的前一天晚上。


這幅畫傳達一個重要的理念: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活著的人,日子還是要好好過下去!


從昨天開始,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把焦點放在日本的強震及海嘯的報導上。而這也讓原本容易焦慮或者失眠的人,心情跟著上上下下,擔心不已,甚至會出現失眠的狀況。今天我在門診,也有患者發生類似的狀況。這位患者原本就有產後憂鬱,昨晚看到新聞之後,腦海不斷浮現災難現場的畫面,連她的小孩,也一起受影響,不斷問她地震及海嘯會不會到台灣來?結果搞到半夜三點小孩才睡著,自己也覺得疲累不堪。


我經常建議門診的客戶,當你覺得環境很危險時,最好的因應方式,就是把電視關掉、新聞報紙停看,廣播新聞不要聽,每天撥點時間去散步,散步的時候持續把注意力外放,幫助自己遠離原本困擾的想法及畫面。一週以後,就會覺得環境其實沒有那麼險惡,而且也能幫助自己更好睡。


當然,我並不是指要對災區的人們不聞不問,相反地,透過自己可以負擔的方式,適當地提供自己的資源來幫助他們早日重建家園,這絕對是人類互助,表現愛的高尚情操。相反地,隨著電視媒體的報導心情跟著載浮載沈,絕非身心鍵康維持之道,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容易焦慮緊張的人,更該避免。


想深入瞭解相關原理及作法的人,不妨參閱由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所著的面對危險環境的解決方法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女性荷爾蒙濃度影響自律神經協調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31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當人發生自律神經失調時,可能會以多樣性的全身症狀來表現。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張振書表示,人體自律神經透過反射性調節來控制呼吸、循環、排瀉、消化、代謝、排汗等作用,若發生失調時,可能會導致內在環境失序及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而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是失調的因素之一。



張醫師指出,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都可以相互協調制衡,順利調控情緒及內分泌系統,讓人體維持正常功能運作,但一旦失調,很可能就會出現精神倦怠、胃口差、頭昏暈眩、恐慌或焦慮等情形。



不過,張振書醫師強調,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描述多半是主觀、多樣、複雜的情形,因此,容易令人感到混淆,甚至於模糊診斷的焦點,所以醫師必須就經驗及檢查進行詳細檢測,臨床上適合且需考慮進行自律神經檢測的疾病包括新陳代謝、婦產科、心血管、神經、精神、胸腔、免疫、泌尿等。



此外,張振書指出,根據研究發現,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運作功能,尤其是在生理期前後、產後、更年期等,都是較可能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的階段。建議患者只要適時就醫,以正確藥物或非藥物治療等方法來改善這種文明病。



現在,一些醫學中心或是診所,都會提供自律神經檢測,相較於過去,自律神經失調或者衰弱,必須靠醫師的經驗來判斷,而且,藥物的開立,清一色就是抗焦慮劑,開藥的醫師若覺得情節嚴重者,還會開上抗憂鬱劑,以醫學角度來說,缺乏客觀的檢測數據,單憑症狀描述,這樣的治療往往讓許多接受治療的人容易起種種疑慮。


 現在有更客觀的儀器,可以透過心跳變異率的訊號分析,找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否規律、過多或者不足的實際狀況,可以提供醫師更適合患者改善的治療建議,因此,這是很方便且快速的檢查。然而,有些醫療院所,在自律神經失調的調整上面,不管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表現如何,清一色都是一、兩種調整的營養補充品,完全不管檢查的結果到底是何種異常,這其實也失去了自律神經檢測的意義。


真正有經驗的醫師會配合患者本人的主述,找出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真正根源,一起配合來改善,以女性來說,賀爾蒙的影響,往往會直接表現在自律神經的表現,然而,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當我們在評估賀爾蒙的影響時,考慮的絕不會只有女性賀爾蒙,其他諸如甲狀腺及腎上腺的賀爾蒙之穩定,也同樣重要。


提醒大家,自律神經不會無緣無故失調,必然是因為有身體其他原因或者過度的心理壓力難以承受所導致,因此,在改善的建議上,往往必須做更全盤的考量。對自律神經及自律神經檢測想更進一步瞭解的人,可以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313&prev=19395&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比男更易背、頸痛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03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女性不但要工作,還要操煩家務,過著「蠟燭兩頭燒」的生活。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承受更大壓力,因此比男性更容易出現背痛、頸痛等壓力症狀,即使生理疾病因素消失,許多女性還是飽受背痛、頸痛之苦。



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邀請該校六二七位女學生、五七三位男學生,以及八七○位女性、八三四位男性電腦工作人員填寫問卷。經四年追蹤研究發現,不管是學生族還是上班族,女性皆比男性顯現更多壓力症狀。



研究顯示,女學生頸部疼痛比率比男學生高,而女性上班族的背痛、頸痛發生率也都高於男性上班族。



研究人員接受英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一些需要耗費體力、頻繁抬舉手臂的工作特別容易造成頸部疼痛,但研究顯示,有些頸痛、背痛似乎不是生理因素造成。從研究問卷結果看來,不管哪種職業,女性都比較容易出現頸部、上背疼痛。研究人員補充,女學生往往比男學生承受較大壓力,需要扮演許多角色,可能因為這樣較容易發生頸痛困擾。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心理學家凱瑞‧古柏教授(CaryCooper)表示,許多研究早發現,壓力會引起頸部、背部疼痛,常有患者明明身體沒問題、結構組織都很正常,卻出現背痛、頸痛症狀。只要身處壓力,全身就會緊繃,進而造成頸部問題。許多女性需要工作、學習,在家裡也扮演「主要」角色,在蠟燭兩頭燒的環境下,面臨雙重壓力,所以更容易產生壓力症狀。



就男性與女性來比較,女性對於情緒的察覺與表達,一般來說都比男性來的敏銳,女性的情緒困擾的出現及求診改善的意願,一般也比男性來的高,最近瑞典研究發現:女學生的頸部疼痛機率比男性高,女性上班族的背痛與頸部疼痛也都高於男性上班族。如果以耗費體力或者一些身體負重的姿勢來說,女性並不比男性來的更多,因此研究學者認為這與情緒累積的壓力感有關。之前也有相關的研究報告,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可以參考相關的研究資料:


Hurwitz EL, Morgenstern H, Yu F (2003).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low-back pain and related disability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UCLA Low-Back Pain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56 (5): 463–71. doi:10.1016/S0895-4356(03)00010-6. PMID 12812821.


Carragee EJ, Alamin TF, Miller JL, Carragee JM (2005). "Discographic, MRI and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and remi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in subjects with benign persistent back pain". The spine jour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5 (1): 24–35. doi:10.1016/j.spinee.2004.05.250. PMID 15653082.


過去,我也曾遇到過一位有慢性背痛的女性,雖然她常會把自己的背痛歸咎於是自己每天須花許多時間寫作的緣故,然而對於她之前曾因好友車禍驟逝給她的衝擊,她一直難以平復其實是大有關係的。


當然處於壓力之下,身體會自動作一些生理調整,大家最熟知的壓力賀爾蒙(即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為了幫助身體加強對抗或者逃走的反應,可能會增加壓力賀爾蒙的分泌,長期下來不是過多就是不足,身體容易產生一些症狀,諸如:


衰弱與疲憊:這是腎上腺分泌不平衡導致身體血糖代謝異常,過多的腎上腺皮質醇會讓身體難以放鬆,因此即使是一覺醒來,仍感疲憊不堪,在憂鬱症的人身上常容易看得到。


肌肉與關節酸痛:存在血液中過量的腎上腺皮質醇會使身體加速損壞並失去自我修復的功能,導致肌肉與關節的傷害,並造成慢性疼痛。


肥胖:腎上腺皮質醇不平衡會刺激身體各部分儲存脂肪,造成脂肪堆積在軀幹、頸部和臉等部位。


皮膚粗糙:高量的類固醇會降低皮膚再生能力,使皮膚看起來很不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免疫功能、提早老化、焦慮、沮喪及心臟疾病都可能與腎上腺分泌不平衡有關。


建議經常有情緒壓力的且經常有肩頸酸痛或者背痛的人,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的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確認是否有這方面內分泌不平衡的問題,透過營養品調整以及對壓力源的調適,壓力造成的長期肩頸酸痛及背痛才能根本解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殺死亡 男多於女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22 04:11



自由時報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據統計,台北市自殺死亡的男性多於女性,但求助比例卻低於女性。藝人曾國城昨天應邀分享九年前白嫖風波後,由谷底爬起的心路歷程,他說,數年後回頭再看「有些事已被洗掉」,發生挫折,不去回顧,正向看前面,解決眼前問題,老天爺會開另一扇窗。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邀請曾國城擔任代言人,透過他的分享,鼓勵遭遇低潮的民眾。曾國城透露,九年前風波發生後,父親對他搖頭,母親淡淡說了句「很丟臉」,他當下覺得世界整個變黑,失去依靠,充滿完全被否定的孤獨感,而手上節目只剩一個,人生跌到谷底,一週喝酒五、六天,即使只有一個朋友也要找,晚上喝酒才能入睡。



曾國城說,當時他選擇由舞台劇重新出發,也有美食節目找上門,主持迄今,老天爺雖然關了一扇窗,但也為他開了另一扇窗;人有奇妙的潛力,會選擇遺忘,數年後生活回到常軌,往事已不復記憶。



曾國城說,當時他以運動,打高爾夫球、籃球紓壓,也憑藉愛情的力量,找到存在感;他也以自己主持的美食節目打趣說,看他的節目可以減少自殺念頭,「人面對美食就沒有貞操」,得到它就有動力,開心就會有存在感。



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高偉君說,去年北市自殺死亡的男性共兩百卅四人,女性一百零七人,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二.二比一,但自殺企圖者通報資料顯示,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三比七,顯然男性相較於女性,較不易尋求協助,往往等到自殺憾事發生,身邊人才驚覺壓力已超過負荷。



高偉君表示,去年自殺男性中,四十五歲至六十四歲最多,共八十九人,佔所有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的卅八%;不同年齡層的男性有不同的自殺壓力源,十四歲以下以與家人間感情因素為主、十五歲至廿四歲以感情因素為多、廿五歲至六十四歲以家庭因素與失業經濟因素為多、六十五歲以上以久病不癒因素所佔比例最高;未來自殺防治會將男性列為重點,協助男性遇到困難時,勇於表達情緒,主動尋求外界資源。



國內自殺防治目前把重心擺在男性的輔導上,因為以自殺率來說,全世界幾乎都是女性高於男性(中國大陸除外),但若以成功率來說,男性卻遠遠高於女性。以自殺前的求助來說,在台北市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約3:7,也就是男性較為壓抑,而且不願向外求援。因此,如何鼓勵有心理困擾男性勇於求助,減少可能的憾事發生,其實相當重要。其實,能夠談心中的困擾,就是一種面對,能夠面對,心理壓力就能減輕許多。


然而,為何有些人即使面臨自殺的重大抉擇都不願求助,其實與背後的原因有關。很多人會以為憂鬱症會去自殺人一定佔了不少比例,但根據統計,其實沒有想像的多,請參與我引用相關研究的討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988&prev=21346&next=20816&l=f&fid=27


會自殺的個案,有不少人是因為自己做過自己也難以面對的事情,在自殺防治中,若不瞭解這部分的成因及影響,恐怕效果相當有限,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我部落格的討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59&next=13345&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