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臨床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憂鬱症的罹患機率也較一般非糖尿病患者來得高。最近由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發現若是患者血糖控制理想,那麼其憂鬱症狀也會隨之改善。血糖控制不佳,憂鬱症控制效果也差,服藥順從性也一定不好,研究人員透過隨機取樣,找到同時接受兩種治療的患者,追蹤他們12週的治療變化,60.9%的患者他們接受整合治療後血糖控制獲得明顯改善,跟其他35.7%,只有接受一般照護的患者相比,憂鬱症緩解的比例分別呈現是58.7%跟30.7%的差別,換句話說,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憂鬱症改善的比例較高。研究詳細內容可以參閱:


H. R. Bogner, K. H. Morales, H. F. de Vries, A. R. Cappola.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Depression Treatment to Improve Medication Adheren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2012; 10 (1): 15 DOI: 10.1370/afm.1344


以功能性醫學來說,胰島素功能穩不穩定,與精神狀況有很大的關係,以下我謹摘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部分內容給大家參考:


超過一億的美國人苦於所謂胰島素抗性的症狀,這對每個人所造成的影響各異,症狀也不盡相同,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沮喪、失智症、疲倦、體重增加、心臟疾病與癌症。


 


大部分有胰島素抗性的人,腹部都有過量脂肪。(看看自己的腰臀比,這是肚臍四周與臀部四周的比率。如果大於0.8,就可能有胰島素抗性的傾向)


胰島素抗性是不管高矮胖瘦的。


雖然腰臀比是個良好的指標,但是唯一確定的方式是做胰島素反應測試。這是測量空腹血糖以及胰島素含量,在喝下75公克的糖水之後12小時,再測量一次。一般的醫生就可以進行這項測試。


糖尿病患者的沮喪情況非常普遍,這是眾所皆知的,但是一份針對年輕男性的芬蘭研究,發現胰島素抗性最嚴重的人,陷入重度沮喪的風險幾乎高達37


 


我有一名患者本身是醫生,有病態的肥胖問題,嘗試過各種減重的方式,從液態飲食到胃繞道手術,全部都失敗了。一直到他的胰島素獲得控制之後,他成功地甩掉了100,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情緒與強烈食慾的轉變。


 


我們經常認為強烈的食欲是屬於心理層面的,但是就像缺乏鐵質的小孩可能會吃泥土一樣,如果我們暴飲暴食,卻又因為太多空虛的熱量而營養不良,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搜尋更多的營養素。


在身體恢復平衡之後,旺盛的食慾幾乎馬上就消失了。引發飢餓感的是荷爾蒙與營養不足。8


 


上述的醫生告訴我,在我們讓他的身體(尤其是胰島素)恢復平衡之後,那是他有生以來,首次不會感覺到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處於飢餓狀態。


 


好消息是如果及早介入治療,可以遏止甚至逆轉從沮喪到失智症的這些問題。


 


一些簡單的飲食改變、做做運動、放鬆一下,以及一些營養補充品,就能完全矯正與逆轉胰島素抗性,以及對身體與大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平衡血糖與改善胰島素抗性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且其效果是相當驚人。大部分的研究顯示只要規律的散步,就足以預防認知的衰退與失智症。9 


近幾十年來科學的進步,提供了相關的工具,讓我們可以預防、遏止、甚至逆轉認知的衰退,以及處理伴隨著血糖與胰島素擺盪的所有情緒障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2008年五月曾表過一篇研究年長者的憂鬱症可能與維生素D不足有關:


 Arch Gen Psychiatry. 2008;65[5]:508-512.


由美國德州西南醫學院精神部最新發表的研究針對12600位參與者分析發現體內維生素D濃度高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明顯降低。儘管研究人員還無法確定兩者連結的真正原因,但之前研究早已證實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發炎有關指標(維生素D太低影響免疫能力及增加身體發炎),在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心臟及瓣膜疾病、感染性疾病、骨質疏鬆、肥胖、糖尿病、特定癌症、神經退化疾病諸如巴金森氏症、老年失智症、多發性硬化症以及一般認知退化。


 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utsouthwestern.edu/newsroom/news-releases/year-2012/vitamin-d-brown.html


研究全文請見: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1)65193-8/fulltext


維生素D補充非常重要,過去我已經多次強調,知名的美國哈佛醫學院也一直宣導在營養補充上,維生素D最好能額外補充,劑量遠遠高於一般建議的每天最低需要量,相關資料可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455&prev=16474&next=16453&l=a&fid=12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3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有網友或者門診患者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何用抗憂鬱劑來治療憂鬱症,結果覺得更不舒服,原因何在?最近刊登於Archives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多少解釋了部分原因:

根據外電報導最近美國研究發現接受某些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患者,可能最多有1/5的人病況會比服用安慰劑的患者差。

研究者彙整的7份研究中,將病患隨機分成3種用藥情形:服用美國禮來製藥廠(Eli Lilly)的「千憂解」(Cymbalta)、其他抗憂鬱藥物,或無藥性藥片。實驗為期兩個月,參與患者為重度憂鬱症病患,約2500人。

服用安慰劑病患偏向通報其憂鬱症狀逐漸出現些微改善。但服用千憂解或是其他抗憂鬱藥物的病患有為數可觀的患者情況完全沒有改善。對「無反應者」來說,病情反而比安慰劑患者還嚴重。 對這項研究有興趣的人請參閱:





 


憂鬱症患者如果服用安慰劑仍有不少人會改善,而且比較安全,有專家學者建議不妨先服用安慰劑來治療,沒有效果再作打算。下面我把相關的研究一併整理提供給大家參考:


1998年有一項對照的臨床試驗發現:服用安慰劑治療憂鬱的效果,比藥物本身的效果還要好:


Kirsch, I. Sapirstein, G. (1998) Listening to Prozac but hearing placebo: A meta-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Prevention & Treatment. 1, ArtID 2a abstract


2008年一項對照實驗發現近八成(79%)的憂鬱症患者接受安慰劑的治療反應良好(12週療程,6-8週觀察證實是否有療效),真正藥物治療反應良好的只多了14%:


Khan A, Redding N, Brown WA (2008).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lacebo response in antidepressant clinical trial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2 (10): 791–796. doi:10.1016/j.jpsychires.2007.10.004. PMID 18036616.



臨床的藥物治療試驗發現有三成甚至高達五成的人的憂鬱症狀對藥物完全沒有反應:


Baghai TC, Möller HJ, Rupprecht R (2006). "Recent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ptions of major depression". Curr. Pharm. Des. 12 (4): 503–15. doi:10.2174/138161206775474422. PMID 16472142.


 Ruhé HG, Huyser J, Swinkels JA, Schene AH (December 2006). "Switching antidepressants after a first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Psychiatry 67 (12): 1836–55. doi:10.4088/JCP.v67n1203. PMID 17194261.


即便有治療反應,明顯的持續憂鬱及功能不彰還是常見,服藥患者的憂鬱症復發率仍高出三到六倍:


 Tranter R, O'Donovan C, Chandarana P, Kennedy S (July 2002). "Prevalence and outcome of partial remission in depression". J Psychiatry Neurosci 27 (4): 241–7. PMC 161658. PMID 12174733.


而且,常常治療在療程中就失去療效:


Byrne SE, Rothschild AJ (June 1998). "Loss of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during maintenance therapy: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s". J Clin Psychiatry 59 (6): 279–88. doi:10.4088/JCP.v59n0602. PMID 9671339.



好幾個臨床藥物研究都發現,抗憂鬱劑的療效跟安慰劑的療效相比,其差別幾乎可以忽略:


 Kirsch, I; Moore, Thomas J.; Scoboria, Alan; Nicholls, Sarah S. (July 2002). "The emperor's new drugs: An 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data submitted to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revention & Trea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 (1). doi:10.1037/1522-3736.5.1.523a.


曾有兩個心理學家綜合了FDA核准的六種抗憂鬱劑在1987-1999所做的臨床藥物試驗的47個研究結果,整體而言,抗憂鬱劑只比安慰劑的效果高不到兩成(18%):


 "Study: Antidepressant barely better than placebo". Usatoday.com. 2002-07-07 - Updated 11:47 PM ET. http://www.usatoday.com/news/health/drugs/2002-07-08-antidepressants.htm. Retrieved 2008-11-06.


後來,另外一個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證實對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而言,抗憂鬱劑的效果與安慰劑完全沒有差異:


Langreth, Robert (2010-01-05). "Study Undermines Case for Antidepressants". Forbes. http://www.forbes.com/2010/01/05/antidepressant-paxil-placebo-business-healthcare-depression.html. Retrieved 2010-07-01.



提醒大家拿到醫師開的藥,都最好把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等資訊查清楚,因為絕大部分的開藥醫師並不會事先知會服藥的患者完整的藥物資訊,尤其是精神科藥物更是如此,很遺憾地,大部分的健保門診因為看診時間短促,沒有告知的狀況更普遍。最好不要等到藥物副作用發生才來探究到底是藥物本身引起還是自己的病情加重,因為對當事人而言,常會把副作用與病情加重混淆而持續用藥,可以想見之後的狀況可能越來越難控制而得不償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我看過一本書,裡面提到一個觀點我值得為人父母參考:父母對待兒女的方式像一本存摺一樣,之後父母可以會在日後的帳本看得到結果,受虐兒的遭遇,往往可能就是相關的精神狀況產生,例如憂鬱症等等,也有些研究認為兒虐經驗對於當事人來說,類似經歷重大的天災人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影響,這從甫於當代生物期刊的研究報告再次獲得驗證,根據外電報導:


刊登於「當代生物」(Current Biology)期刊的報告,研究人員掃描大腦探索身體受虐或家暴對孩子情緒發展的影響,發現暴露於前述情況下的孩子,腦內兩區活動增加,和看到生氣臉部圖片的孩子一樣。


之前掃描激烈戰事中士兵大腦的多項研究也顯示,他們前腦島和杏仁核(anterior insula ,簡稱AI 以及 amygdala )這兩區活動提高。專家表示,這兩區主管偵測潛在威脅。這暗示被粗暴對待的孩童和士兵恐已習慣對環境中的危險「高度警覺」。


主持這項研究的英國倫敦大學專家麥克羅利(Eamon McCrory)表示:「對如憤怒這類…威脅暗示反應變強烈,或許代表這些孩子短時間內的一種慣性反應,幫助他們避開危險。」


他進一步指出,這類反應恐有神經生物學潛在風險,易在之後罹患如憂鬱症等精神疾病。


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


doi:10.1016/j.cub.2011.10.015


欲窺研究全文請連結: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1)01139-0


最後提醒,儘管過去的創傷經驗會在心靈上留下影響的印記,這並非無法處理及解決,透過有效的心靈技術的協助,協助當事人去面對過去的創傷及去除心靈上的負荷,這些曾經存在於心靈的負面影響其實可以完全根除,相關資料還可以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7582&prev=17675&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久看電視不運動 憂鬱症恐上門

路透社 – 2011年11月14日 下午4:39






路透紐約14日電)美國研究今天指出,運動較多、看電視時間較少的年紀較長婦女,最不可能被診斷出憂鬱症。研究對象是數萬名女性,研究發現體能活動影響最大。


研究人員發現,和幾乎不運動的女性相比,近年來運動量最大的婦女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少了20%。研究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Epidemiology)。


另一方面每週看電視的時數愈長,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隨之上升。


研究作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Harvard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魯卡斯(Michel Lucas)寫道:「高度體能活動能降低憂鬱症風險。」


魯卡斯說,儘管研究無法直接證明長時間看電視及沒有運動會導致憂鬱症,但花更多時間運動確實可能會提升自尊以及女性控制感,也同時增加血液中的腦內啡。


研究對象包含近5萬名婦女,他們每隔幾年就填寫一次調查作為美國護理師健康研究(U.S. Nurses'Health Study)的一部分,涵蓋年份為1992年到2006年。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不管愛運動,看電視少的人比較不會罹患憂鬱症,或者是因為去運動,減少看電視的時間而改善憂鬱,這樣的調查結果都告訴我們,多動少坐,憂鬱難上身。

相關研究引用出處為:

Am. J. Epidemiol. (2011) 174 (9): 1017-1027. doi: 10.1093/aje/kwr2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媒體上(中央社)看到一則令人印象深刻的報導,以下我摘錄報導的部分內容給大家參考:


憂鬱症患者接受非藥物治療,6週後,憂鬱程度改善,輕生念頭變少,腦部影像檢驗的證據更顯示,患者連腦子的功能都好轉。


台北慈濟醫院針對不想使用藥物的憂鬱症患者進行非藥物治療,發現在治療6週後,患者的憂鬱情況明顯改善,憂鬱指數從28降到11,不想自殺,而且願意找工作,想積極改善自己的人生。


透過腦部核磁共振發現,治療後的腦容量增加0.12%,主要是腦中的灰質增加了,間接顯示患者可能藉由腦部灰質的增加,而改善憂鬱的症狀。


這顯示心理治療或營養補充品等非藥物的方式治療憂鬱症,確實有效。這個初步結果已被精神醫學排行前3%的國際期刊接受,即將發表,希望這些發現及證據可提供憂鬱症患者另一種治療的信心。


 


就我所知,會做影像學研究的醫師幾乎都是生物精神醫學的信徒,他們認為精神疾病或者憂鬱症的原因都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導致腦部功能不彰而產生精神症狀,因此治療時大都強調非藥不可。很高興國內有醫師可以透過腦部影像醫學的研究來證實非藥物療法的確對憂鬱症能改善。這對於某些擔心藥物副作用,不想依賴藥物來改善的憂鬱症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劑信心的強心針。


在門診,尤其是憂鬱症患者,我發現傾向不願意靠精神科藥物來改善的人,往往可以不必靠藥物來改善,換句話說,不想依賴藥物的信念,的確比較容易讓當事人從憂鬱症的陰影走出來。六週就是一般藥物研究的時間,如果有憂鬱困擾的人想尋求根本改善,其實可以優先考慮營養療法及會談來改善,這項國內的研究除了可以給大家治療的信心之外,同時也提醒大家不妨把藥物治療的選項放後面,藉由專業的協助,找出身體功能失衡及心理壓力的根源,針對根源來處理,那麼藥物治療處理的可能性將能降至最低。


大部分以藥物治療為優先考量的醫師(這是最方便的治療建議),對於非藥物改善的完整評估及改善方式並無完整的概念及相關的臨床經驗。因此,就算知道這項研究結果的醫師,在治療建議上也幾乎是開藥比較多。此外藥物背後潛在的依賴風險、相關副作用甚至是自殺風險,大概沒有開藥的醫師會事先告知。因此,想藉由非藥物方式來治療憂鬱症的人,最好找那些在非藥物治療上比較有概念及實務經驗的醫師來協助改善比較妥當。


相關文章還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9&prev=443&next=171&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652&prev=23733&next=23616&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疑地,長期吸菸對健康的風險及危害很大,一旦出現慢性疾病或是癌症,後續治療處理及治療支出的龐大,都讓醫學界再三強調吸菸危害健康以及戒菸的健康的提升幫助有多大。但是否戒菸療程本身就是安全無虞?當我們在戒菸門診拿到醫師開立的戒菸藥時,醫師是否都會提醒服用者的相關風險?

 

在目前戒菸作法中,無疑地,戒菸藥物是現在報章媒體推廣的主流方式,但戒菸藥物到底有沒有風險?以戒必適這種藥來說,臨床統計最常出現的副作用為噁心、頭痛、入睡困難以及異常作夢,較少出現的副作用味覺改變、噁心、腹痛、脹氣以及便秘等等。根據臨床上的統計,服用戒必適戒菸(一毫克,每天兩次)每五個人會有一個人出現噁心,每24個人會有一個人出現便秘,每35個人會有一個人出現脹氣:


 

至於在憂鬱及自殺風險方面,從2007年11月開始,FDA陸續收到上市後的臨床報告,報告提到服用戒必適來戒菸,有些人會出現嚴重的症狀,包含自殺意念、自殺行為、非理性行為以及嗜睡等等。在2008年2月1日,FDA提到戒必適與服用與嚴重的神經精神症狀出現增加似乎有關,但無法確定是藥物本身引發尼古丁戒斷引起(雖然並不是所有案例都停止吸菸)。FDA建議專業人員及服用者都應該小心行為及情緒的變化:


 

在2008年5月,原廠也在仿單上提醒有些服用者出現行為異常、激動、憂鬱、自殺想法及行為:


 

2009年7月1日,FDA要求廠商在仿單上加註黑框警語,鑑於之前大眾服用出現包含憂鬱、自殺想法以及行為等狀況:


 

根據外電報導,最新發表的美國研究提醒:和尼古丁貼片等其他尼古丁替代產品相較,Chantix和自殺行為或憂鬱症相關的通報案例高了8倍。

研究人員建議: 戒菸藥物Chantix伴隨太多風險,應該只有在其他治療都無效後才使用。

這項研究共同執筆人、威克森林浸信醫學中心(Wake Forest Baptist Medical Center)公共衛生科學教授富伯(Curt Furberg)發表聲明說:「FDA住院風險研究有瑕疵,因為並未掌握大部分嚴重精神病的副作用,包括自殺、憂鬱症、侵略和攻擊行為等,這些都可能釀成災難性事件,卻不見得會導致住院。」


這項研究發表在「PLoS One 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journal PloS One),

引用出處:

Moore TJ, Furberg CD, Glenmullen J, Maltsberger JT, Singh S (2011) Suicidal Behavior and Depression in Smoking Cessation Treatments. PLoS ONE 6(11): e27016. doi:10.1371/journal.pone.0027016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其他的風險包含心血管風險,在2011年6月16日,FDA公告戒必適服用對於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會小幅增加心血管的副作用及風險:


 

2011年7月4日四位科學家發表在加拿大醫學會期刊發表一項回顧性的雙盲研究,他們發現跟服用安慰劑相比,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增加:

Cohn, Meredith (July 4, 2011). "Chantix may cause more heart attacks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PDF). The Baltimore Sun (Tribune Company). http://www.cmaj.ca/content/early/2011/07/04/cmaj.110218.full.pdf+html. Retrieved July 4, 2011.  and Singh S, Loke Y, Spangler J, and Furberg C (July 4, 2011). "Risk of serious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vareniclin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DF).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CMAJ). doi:10.1503/cmaj.110218. http://www.cmaj.ca/content/early/2011/07/04/cmaj.110218.full.pdf+html. Retrieved July 4, 2011.

 

戒菸很重要,但戒菸方式的選擇及相關風險了解也不能輕忽,提醒大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孕婦吃魚油 憂鬱症可減輕6


蘋果日報


【邱俊吉台北報導】懷孕期間得了憂鬱症,會讓患者、醫師陷入兩難,因擔心服用抗憂鬱藥,會影響胎兒健康,導致許多憂鬱孕婦拒絕服藥,但國內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若孕婦的憂鬱症為輕至中度,則僅食用魚油、不必服藥,便能使憂鬱嚴重度減輕6成。
這項研究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單位共同進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蘇冠賓說,臨床發現,孕期憂鬱症患者幾乎都不願服用抗憂鬱藥,但「此症若不妥善治療,易造成胎兒早產、出生體重過輕」,還可能致使產後憂鬱症。


合併服藥控制病情
蘇冠賓指出,以往研究發現,合併服用魚油膠囊與抗憂鬱藥,可改善憂鬱症狀,證實了魚油可作為憂鬱症輔助治療,該項研究便讓輕、中度的憂鬱孕婦吃魚油而不服藥,結果在46周後即可發現病情減輕約6成。研究已獲登於知名期刊《臨床精神醫學》。
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部分輕、中度病人透過服用魚油,或接受心理治療,便可望控制病情,不一定都得吃藥,但建議「患者別因此自行停藥而只吃魚油」,須經專科醫師評估才好。


研究證實:每天吃魚油 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

(路透慕尼黑31日電)一份研究今天指出,只要簡單的每天吃一次魚油膠囊,就能改善心衰竭患者的生存機會。


這項正面性發現提振魚油有助健康的聲譽,且特別具有鼓勵性,因為心衰竭是出了名的難以治療,這種疾病患者心臟無法有效供給身體所需血液流量。


這對實驗中採用的魚油Lovaza製造商、挪威Pronova生化製造(Pronova BioPharma)公司是一大加分,不過醫師表示,便宜的非處方魚油產品也應該一樣有效。


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過去已經發現這種脂肪酸對健康有數種好處,包括降低心臟病率、中風、阿茲海默症和憂鬱症


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的ANMCO研究中心(ANMCO Research Centre)在歐洲心臟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年會上報告,經過平均3.9年的追蹤,吃魚油的病患死亡率比對照組低9%,前者也比較少因心血管問題住院。


研究追蹤的7000名患者,吃魚油組有955人死亡,對照組有1014人。中央社(翻譯)


 


過去,國外的許多研究機構對於魚油的臨床研究,早已累積許多令人興奮的研究報告,很高興看到本土的報告出爐,提供大眾在藥物治療之外有更多的選擇。


但對於魚油如何幫助憂鬱以及如何攝取?要注意哪些事項?以及如何補充?在此作點補充討論與提醒:


首先,根據美國麻州麥克連醫院(McLean Hospital)的研究,補充魚油有助於穩定躁鬱症病患多變的情緒,而憂鬱症的患者血中OMAGA3的濃度較一般人為低,在飲食中增加OMAGA-3的攝取可以明顯改善憂鬱症狀。所以,不僅是憂鬱,連躁鬱都能有幫助。在1999年,刊載在Arch Gen Psychiatry研究:Omaga-3 fatty acid in bipolar disorder:A preliminary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al 指出經由OMAGA3的補充,對憂鬱或躁鬱的反應不比藥物差,而且復發率也低很多。一般研究的結果,建議一天補充1.5克 到6克 的EPA,反應比較OK,大家若手頭上有相關產品,不妨算算一天服用幾顆會到達所謂的建議治療劑量。同時,魚油能幫助的症狀,屬於輕度到中度,而且發生作用的時間(ONSET)會慢一些,建議大家有在服用其他藥物的人,如果想單純靠魚油快速減藥或者完全取代藥物,這是比較危險而不建議的。素食的人,建議以亞麻仁油補充為主,藻類萃取的DHA,單價較高而且有些研究建議,憂鬱的穩定,EPA所扮演的角色比較明顯,當然DHA仍有其作用,但對成年人來說,有些研究建議以EPA為主。


魚油的好處非常多,附上第二篇研究報導,加深大家的印象。提醒大家,魚油的攝取,務必挑有獨立檢驗室背書的純度認證標章或者證書,才是安全的魚油,否則日漸污染的漁獲,將是身體累積污染另一個夢魘的開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天助自助者  譚小姐 2011.10.08


 


    前年因為我有憂鬱症而想自殺,所以開啟了我吃憂鬱症藥及安眠藥之路。


原以為吃了一年即要停藥,反而越吃越多;想停卻全身不舒服,連經期都亂了。


 


感謝我的先生透過網路找到鄭醫師,先生看到我吃藥吃到如同行屍走肉,又不知如何幫我;因為藥物之故,我無法坐下,無法看書,走路如同行屍走肉;有時走路無法成一直線,吃東西無法準確夾到食物,始終處於恍神狀態,無法專注看著人說話…


心在掉淚,家人都說是心病,所有的醫生都說要吃藥,不吃藥永遠不會好─但我累了,我再也不吃那麼多副作用的藥。


 


我買了鄭醫師推薦的書─為藥瘋狂,雖已絕版,但我找到簡體版來看。


 


藥物已經影響到我的呼吸,我很害怕,嘗試以書上寫的方式慢慢戒藥;


依照書上的方式有一點成果,我很開心;但後來發作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到最後我只能一口氣戒很多。


 


那時查了很多戒斷的資料,後來想想是很危險的事,要找醫生。


原來停藥一個禮拜之後,才會有藥癮症候群:無法專注看著人說話,走路比我八十歲奶奶還慢,手痠腳痠,眼睛看不清楚,不會感覺到餓,也不會感覺到飽,看份量來吃東西;上大小號到肚子痛才有感覺;晚上睡不著,有時嗅覺鈍,吃的太鹹太甜太辣太油會頭痛,肚子脹氣。


 


感覺靈魂好像快脫離,沒事想自殘、經期亂;生產疼痛12個小時,戒藥卻痛一個月。


 


還好後來在醫生的協助之下,慢慢好轉,幫助我度過這度日如年的一個月。


醫生治療我的心病,配合食療與運動,讓我脫離死神的魔掌;


感謝我的爸媽在我發作時把我從桃園接到台北看鄭醫師;妹妹幫我拉筋,弟弟幫我按腳;媽媽照顧我四餐,陪我爬山,鄰居陪我聊天打氣;感謝神明保佑─中西的神我都拜了。


 


現在我可以騎摩托車,走路不需要拐杖,工作可以同時操作四台儀器,學日語可以背得起五十音,真的很開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均衡充足營養可以預防憂鬱症及焦慮症嗎?最近根據外電報導:






澳洲狄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研究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指出,飲食品質較佳的青少年,在青春期這段過渡時期,心智往往較為健康。研究人員認為,青少年若攝取充足營養,改善飲食品質,或可預防憂鬱症上身。


研究追蹤兩年也發現,一旦飲食品質改變,身心健康也會出現惡化。若飲食變差,心理健康狀態也會受到衝擊,反之,飲食品質獲得改善,心理狀態也會趨於穩定。相關研究全文請見: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77848/


研究人員另在「身心醫學」期刊(Psychosomatic medicine)發表研究指出,攝取較多加工食物、不健康食品者,比較常出現焦慮情緒,而飲食品質較好的人,則較少有憂鬱困擾。


研究人員解釋,飲食會影響身體免疫系統、氧化壓力大小,基因表現、大腦神經營養物質傳導也會因飲食不同而出現變化,透過改變飲食習慣,或許就能調整生理運作,長時間下來,便可減少憂鬱症、焦慮症風險。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連結原文研究摘要內容:


http://www.psychosomaticmedicine.org/content/73/6/483.abstract?sid=202dc683-cd03-43c6-b785-78edd4f95d47


在2009年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期刊有一篇類似的研究報告,內容提到愛吃精緻加工食品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不吃的人高出近六成的比例。研究人員也調查受試者五年後,接受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的結果,他們發現最常吃天然食品的人,比起幾乎不吃的人,罹患憂鬱症機率減少26%;而飲食中大多選擇精緻加工食品的人,比起不吃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增加58%:


http://bjp.rcpsych.org/content/195/5/408.full


因此,對於被醫師判定有憂鬱或者焦慮體質的人,務必留心營養補充是否均衡,營養補充的主要來源當然是以自然食物為主,但個人因為飲食習慣的差異或者好惡,吃入過多加工品及垃圾食物,往往會導致某些營養補充不足,如何真正了解身體營養是否失衡,哪些營養來源不足,其實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直接了接身體有哪些營養補充有狀況,針對檢測有缺陷的部分個別加強,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改善及預防疾病之道,遺憾的是大部分的人在營養補充品上的選購,大多是人云亦云或者斷章取義,這樣的作法對身體往往好處有限,甚至有其他傷害或者負擔,造成臨床統計上反而有害無益,最近的兩篇報導導致很多人對營養補充品有疑慮,我認為主要關鍵在此。


關於均衡營養治療憂鬱症的個案,國內之前也有藉由營養改善相關報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對照一下: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474&prev=22512&next=22398&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我看到一篇英國的報導,一篇討論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的文章,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愁容滿面的患者走進一個診間,坐下來開始抱怨自己最近一直心情不好、沒體力、睡不著甚至想不開等等,醫師聽到之後,想起前一天晚上看過卓別林的電影,邊看邊笑,非常放鬆,因此建議這位患者:您不妨試試去看著別林的電影,看了會讓您忘掉許多煩惱,應該有效。


這位患者馬上回答沒有用。「為什麼呢?」醫師好奇地問。


患者回答:「因為我就是卓別林!」


姑且不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卻是一個Smiling depression很好的例子。也就是對外,往往帶了一個積極樂觀進取甚至是風趣的面具,但實際上回到家卻是滿懷悲慘、心情低落及想哭,完全背道而馳的狀況。我們可以從這篇報導看到許多典型的例子: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44877/Could-YOU-victim-smiling-depression.html


在今年二月時美國一所大學一項針對上班族的心情研究發現,當天若是很明顯地「裝著笑臉」上班,其實反而會讓整天的心情變得更糟。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以兩週時間觀察每天必須接觸到不同乘客的公車司機,並分析他們的兩種行為,包括先掩飾自己情緒而表示出的「刻意微笑」以及其在內在正面思考後表現的行為,發現當上班族出現掩飾情緒時,最容易影響當天整體的心情,甚至破壞工作效率。



《紐約時報》引述研究人員史考特的看法表示,「雇主通常要求員工必須笑臉迎人,才能增加業績,但是勉強裝出的笑容最後還是會讓員工受不了,甚至影響他們的業績,」研究更發現,女性員工在遇到工作時必須掩飾情緒來面對客人,通常後續內心的情緒波動,會較男性來得深。



史考特表示,「不自然的微笑只是將情緒掩飾,其結果通常會導致情緒更糟,」研究也發現,透過將情緒引導到讓自己快樂的回憶,例如度假或兒童合唱的聲音,較可讓自己內在正面思考,進而減少情緒低落發生,不過,效果仍屬短暫。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期刊:













Issue:Volume 54, Number 1 February 2011
Title:A Multilevel Field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Labor, Affect, Work Withdrawal, and Gender
Authors:Brent A. Scott, Christopher M. Barnes


其實這樣的狀況在我的門診其實並不少見。許多這樣的案例在進門時看起來春風滿面,笑容迎人,但在門診裡說不到三句話,立即開始哭泣,告訴我他們其實很不快樂,雖然在朋友眼中,他們一直是開心果,在上司眼中,他們是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好部屬,然而這都不是他們實際的狀況,私底下他們來看診之前,已經有一段時間一直心情不好,提不起勁或者容易哭泣流淚,甚至會想不開。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們想要去了解及處理,真正改善,而非被診斷成憂鬱症,直接服藥治療。有些案例,已經服用一段時間藥物卻改善有限,藥物副作用明顯大於療效,因此他們了解到根源必須處理,而非長期服藥,讓自己成為一個慢性的精神科患者。到底smiling depression從何而來?


在身體層次上,我經常推薦的一本書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作者也曾經經歷這麼一段尷尬的時間,因為他自己是一個成功傑出的內科醫師,然而在1996年拉了一場嚴重的肚子之後,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晚上睡不著的狀況。身為醫師的他無法對旁人啟齒,私底下去詢問他的家庭醫師及較熟的同業,他們給他三個診斷:注意力缺失、憂鬱症及慢性疲勞症候群,要服用興奮劑、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等等藥物,這讓他著實嚇了一跳,因為一次同時發生三種難纏的疾病,難以想像。但這樣的治療建議無法說服他,因此他積極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協助,找到自己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不靠任何藥物的治療而完全恢復,因此他戲稱自己因為罹患精神疾病又把自己治好,成了一個偶然的精神科醫師,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閱這本書的內容或者先看一下部落格的介紹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在心理方面,許多人對外經常是強顏歡笑,甚至對於自己的工作也從沒真正問過自己到底這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鴻海董事長郭先生說過:


 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耐風寒。 為興趣做事, 則永不倦怠。


為什麼許多人視上班為苦差?因為他們很少甚至從沒去了解自己擅長做甚麼?喜歡做什麼?這輩子什麼是他們真正想完成的事物?
如果要解決這部分的問題,先接納自己的感受及了解自己開始,這部分的內容,昨晚一個演講場合我擔任主講人為與會的來賓做詳細的說明及具體的實踐方式,接納自己的感受可以參閱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書來了解,至於了解自己,有一個IGS的主測評提供直接且客觀的評量結果,想了解自己能力所在的人,不妨多多利用及參考。要樂天知命,先從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感受開始!


願大家都能真正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況,了解自己的擅長及抱負,實踐自我,不再一直勉強帶著微笑的面具卻私底下拼命憂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何謂季節性憂鬱?天氣越來越涼,日照越來越少,心情容易不好,是否就是季節性憂鬱症?


季節性憂鬱,在高緯度地區經常可能發生的狀況,英文原名為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簡稱SAD),又名冬季憂鬱(Winter depression或者Winter blues)、夏季憂鬱(Summer depression或者Summer blues)等等,一般人以為季節性憂鬱只有冬天才會產生,其實夏天也有機會(夏天會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患者無法處理溫度的增加對身體的影響):


 Seasonal Depression can Accompany Summer Sun. Ivry, Sara.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September 6, 2008


以廣義來說,某些人當季節轉變時會經歷嚴重的情緒變化導致他們睡太多、沒有能量、也可能感到憂鬱,儘管症狀可能會很嚴重,但大部分的症狀都會自行消退:


 MedlinePlus Overview seasonalaffectivedisorder


發生在夏天的患者,通常會合併有高度的焦慮: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by Mayo Clinic


已知的療法,藥物的重要性不若照光治療來得重要,認知行為療法、負離子空氣治療及褪黑激素治療都是研究報告有效可以參閱的方式:


Terman, M.; Terman, J.S. (2006). "Controlled Trial of Naturalistic Dawn Simulation and Negative Air Ionization for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3 (12): 2126–2133. doi:10.1176/appi.ajp.163.12.2126. PMID 17151164. 17151164.


 "Properly Timed Light, Melatonin Lift Winter Depression by Syncing Rhythms" (Science Updat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006-05-01. http://www.nimh.nih.gov/science-news/2006/properly-timed-light-melatonin-lift-winter-depression-by-syncing-rhythms.shtml. Retrieved 2009-08-30.


許多季節性憂鬱的患者典型症狀是早上起不來,早晨病奄奄的,睡多、吃多(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因此體重容易增加。由於缺乏能量、注意力難集中,也容易影響工作表現,跟朋友及家人疏離,社交畏縮,因此一般憂鬱的典型症狀像是心情低落、無望感及缺乏快樂的感覺常合併出現,自殺的可能性仍存在。大部分的人是缺乏能量而非憂鬱症狀,無法如平常一樣執行自己原有的功能表現:


Lam, RW; Levitt AJ, Levitan RD, Enns MW, Morehouse R, Michalak EE, Tam EM (2006). "The Can-SAD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light therapy and fluoxetine in patients with winter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3 (5): 805–812. doi:10.1176/appi.ajp.163.5.805. PMID 16648320.


不管是血清素或者褪黑激素,都與日照改變有關,光刺激可以幫助身體合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因此透過光照治療與規律運動是改善季節憂鬱的主要療法:


 Leppämäki, Sami; Haukka J, Lonnqvist J, Partonen T (2004). "Drop-out and mood improvement: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light exposure and physical exercise". BMC Psychiatry 4: 22. doi:10.1186/1471-244X-4-22. PMC 514552. PMID 15306031.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514552.


照光治療的方便性是決定患者是否能持續接受治療的重要關鍵,大約有19%的患者會因為治療的不便而中斷治療,目前已有居家型方便攜帶的照光儀器可以彌補這方面的遺憾。除了照光治療,微光刺激,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這是利用早上太陽的光刺激來慢慢喚醒一個人,有人也利用這個原理設計成無聲的鬧鐘,利用模仿黎明光刺激的不同變化,喚醒一個人,跟居家型照光治療的儀器兩者價錢相較,費用高出甚多。對微光刺激(Dawn stimulation)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Avery, D H; Eder DN, Bolte MA, Hellekson CJ, Dunner DL, Vitiello MV, Prinz PN (2001). "Dawn simulation and bright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SAD: a controlled study". Biological Psychiatry 50 (3): 205–216. doi:10.1016/S0006-3223(01)01200-8. PMID 11513820.


維他命D的不足在季節性憂鬱的患者普遍存在,因此臨床研究建議最好能額外補充:


Lansdowne, AT; Provost, SC (1998). "Vitamin D3 enhances mood in healthy subjects during winter". Psychopharmacology 135 (4): 319–23. doi:10.1007/s002130050517. PMID 95392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殺的危險因子中包不包含吸煙呢?根據發表的多篇臨床研究證實兩者明顯相關:


Iwasaki M, Akechi T, Uchitomi Y, Tsugane S (April 2005). "Cigarette Smoking and Completed Suicide among Middle-aged Me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Japan". Annals of Epidemiology 15 (4): 286–92. doi:10.1016/j.annepidem.2004.08.011. PMID 15780776.


Miller M, Hemenway D, Rimm E (May 2000). "Cigarettes and suicid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000 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0 (5): 768–73. doi:10.2105/AJPH.90.5.768. PMC 1446219. PMID 10800427.


有一項由護理人員發表的研究發現:跟沒有吸煙的人相比,每天抽1-24支煙的人,自殺風險倍增,若是一天抽25支煙以上的人,自殺風險則增加到四倍:


Hemenway D, Solnick SJ, Colditz GA (February 1993). "Smoking and suicide among nur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3 (2): 249–51. PMC 1694571. PMID 8427332. 


 Thomas Bronischa, Michael Höflerab, Roselind Liebac (May 2008). "Smoking predicts suicidality: Findings from a prospective community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08 (1): 135–145. doi:10.1016/j.jad.2007.10.010. PMID 18023879.



另一項針對三十萬美國男性軍人的研究發現也證實:每天吸煙超過一包的人,其自殺的風險是沒有吸煙的人的兩倍:


Miller M, Hemenway D, Bell NS, Yore MM, Amoroso PJ (June 2000). "Cigarette smoking and suicid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0,000 male active-duty Army soldier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51 (11): 1060–3. PMID 10873129.


根據今天的新聞報導,國內的研究發表也是近似的結論:


國內這項卅八萬人的大型世代追蹤研究顯示,吸菸者自殺風險較不吸菸者多一倍,風險又隨每日吸菸量節節升高,但每天菸量超過一包以上的重度吸菸者,戒菸後自殺死亡風險可顯著下降四十九%,減少近一半。過往有研究顯示尼古丁將影響大腦內分泌,提高憂鬱症風險,且有相當多研究觀察到吸菸者自殺率較高,此次研究發現,吸菸者相較於戒菸者,較常飲酒且不運動,自殺與吸菸劑量更密切相關。


隨著每日吸菸量增加,自殺風險也隨之升高,每天吸少於半包菸、半包到一包菸,自殺風險各提高為一.八倍、二.一二倍,若每天抽一包以上癮君子,自殺風險更增為二.七九倍。



但當吸菸者戒菸,自殺死亡風險將明顯下降,原本每天要吸一包菸以上者,戒菸後自殺死亡風險下降比率可達四十九%,近五成,降到與不吸菸者相當。


因此癮君子戒煙好處又多了一項:戒煙可以幫助心情提升,降低自殺風險。有吸煙的人趕緊戒了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容易焦慮或者有情緒困擾的人常常合併有腸胃功能不適的困擾,例如習慣性便秘、脹氣、胃食道逆流、腹瀉甚至是腸躁症等困擾,對功能性醫學有概念的醫師,腸道功能評估及改善,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環節,最新刊登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又再次提醒我們腸道功能改善對於情緒提升有直接的效果。


研究人員透過動物實驗的模式,把實驗的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服用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JB-1(鼠李糖乳桿菌的一種,存在於人類腸道的益菌的菌種)的優格的飼料,對照組只吃一般飼料,接下來的觀察發現:


吃了益菌的老鼠在表現上,比較沒有壓力、焦慮及憂鬱等現象,而在有壓力的環境下,例如老鼠在走迷宮時,有吃益菌的老鼠會比沒吃益菌的老鼠來得更沒有壓力感,證據是吃益菌的老鼠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濃度較低。

研究人員之一的 John Cryan告訴媒體:「利用影響腸道的細菌,我們在腦部化學及行為的領域能夠有一個非常強健及範圍更廣的效果。一點也不跨大地說,這的確打開一個新觀念,我們可以發展藉由針對腸道治療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你可以服用一種有益生菌的優格來取代抗憂鬱劑。」


研究人員同時強調:罹患憂鬱困擾的人,不能跑到當地的超級市場隨便買一種優格,因為效果主要還是來自於優格本身的菌種。


John Cryan樂觀地表示,跟抗焦慮藥Valium相比,益生菌療法接下來的發展能夠給患者更少副作用。


原文研究全文請見:


http://www.pnas.org/content/108/38/16050.full


在我部落格有類似觀念的文章也可以參閱比對: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370&prev=19001&next=18330&l=f&fid=2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一部份的憂鬱症患者,尤其是容易復發的個案而言,心靈上的創傷可能扮演的重要的關鍵影響,就功能性醫學角度而言,心理壓力是否過度負荷,對於身心健康佔有重大的比例,尤其是患者本身如果過去經歷重大的失落或者虐待,在心靈上留下的陰影對當事人造成的殺傷力,如非當事人,很難想像到底有多大。過去,我在臨床上,也曾協助過在家裡原本已經抱著瓦斯桶想自殺,被送醫後又跑到外面藥房吞大量安眠藥嘗試自殺之重度憂鬱症患者,藉由有效的心靈技術的引導及處理,協助當事人消除過去負面經驗的心理負荷,重新恢復自我認知,完全康復,過程中完全沒有藥物介入的成功個案,透過這樣的臨床處理,也讓我理解到憂鬱症患者,若是有明顯過去的受虐、失落或者驚嚇事件沒有透過有效的方式來直接處理,想透過一般精神科門診的抗憂鬱劑或其他精神科藥物來控制,在後續復發的控制上,效果並不佳。


最近英國的研究人員綜合分析26項研究的逾2萬3000名病患情況後發現,那些兒時受虐病患,和擁有正常童年病患相較,罹患長期憂鬱症可能性倍增。憂鬱症是全世界最常見且花費最大的精神疾病。



分析發現,兒時壓力過大或受虐的病患,利用藥物及心理治療效果也不佳建議醫師及科學家應尋求及早介入的新治療方式。



國王學院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學者達尼斯(Andrea Danese)表示:「就公衛角度來說,分辨哪些人會有多次且持續性憂鬱風險是很關鍵的。」



達尼斯指出,這項研究顯示,針對童年受虐者及早採取措施介入預防,在避免這項全球公衛重大問題上,證明至關重要。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article.aspx?articleid=4836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病關係好 效果不輸真給藥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7/15 15:09



(路透紐約15日電)吸入性沙丁胺醇(albuterol)有助氣喘病患肺部功能,不過美國研究今天指出,給予氣喘病患安慰劑吸入劑、或施以假針灸(phony acupuncture),效果相較並不遜色。



研究共同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Medical School)的凱普特查克(Ted Kaptchuk)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照顧病患並非僅是給予藥物治療。



研究同時顯示所謂「安慰劑效應」(Placeboeffect),即在臨床試驗中,受試對象被給予假「治療」,如糖藥丸、食鹽水等的影響。



凱普特查克告訴路透社:「說真的,許多藥物憑藉的還是醫病關係。」



「但是許多醫師並不明白這點,他們認為是藥物的影響;我們的研究顯示,醫病關係是健康照護1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項研究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央社(翻譯)



在臨床試驗上,安慰劑與藥物的比對實驗是證實藥物是否真正有效的重要關鍵,所謂安慰劑效應就是讓患者服用外表看起來跟真藥沒有兩樣,但裡面完全不含藥物成分來治療,患者服用時不知自己服用的其實不是藥物,但臨床觀察記錄發現仍有療效。過去,我也曾聽過一個耳鼻喉科醫師和我聊到安慰劑的效應。他說現在局部治療,門診都不太敢用藥物來噴,主要原因就是萬一發生藥物過敏反而會更麻煩,所以許多耳鼻喉科的醫師現在在門診的局部治療所用的其實都是生理食鹽水,這樣不僅安全,而且患者也反應不錯,這是典型的安慰劑效應。


在安慰劑的臨床試驗中,抗憂鬱劑是常被提出來討論的,在1998年有一項對照的臨床試驗發現:服用安慰劑治療憂鬱的效果,比藥物本身的效果還要好:


Kirsch, I. Sapirstein, G. (1998) Listening to Prozac but hearing placebo: A meta-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Prevention & Treatment. 1, ArtID 2a abstract


在2008年有另一項對照實驗發現近八成(79%)的憂鬱症患者接受安慰劑的治療反應良好(12週療程,6-8週觀察證實是否有療效),真正藥物治療反應良好的只多了14%:


Khan A, Redding N, Brown WA (2008).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lacebo response in antidepressant clinical trial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2 (10): 791–796. doi:10.1016/j.jpsychires.2007.10.004. PMID 18036616.


在2002年的另一項對照試驗也發現,服用安慰劑的患者能有效減少30%的自殺率(包含自殺嘗試),跟真正藥物比起來只有10%的差別而已:


Khan A, Warner HA, and Brown WA. 2000. Symptom reduction and suicide risk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lacebo in antidepressant clinical trials: an analysis of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atabase. Arch Gen Psychiatry 57:311–317. PubMed


因此有人戲稱,應該比對耳鼻喉科醫師的作法,治療憂鬱症應該先用安慰劑,因為臨床反應效果不差,且沒有藥物潛在的副作用風險。由此,我們也可以省思對憂鬱症而言,抗憂鬱劑的治療使用必要性到底有多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悶動起來 計步器是幫手




治療憂鬱症,最好動起來,董氏基金會指出,國外醫療機構將走路和運動視為憂鬱症治療的處方之一,使用計步器累計記錄運動成效,抗憂解鬱成果也看得到。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研究顯示,運動可使人體產生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介質,不假外求,和治療憂鬱和焦慮的藥效相同。


董氏基金會在最新1 期大家健康雜誌的「憂鬱症新知」專欄中,引用美國的健康夥伴醫療集團相關報告指出,醫師開立憂鬱症的治療處方,除藥物和心理治療,還包括計步器,鼓勵患者每週從事3到5天、每天3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運動。


葉雅馨指出,運動可做為整合治療計畫中的一環,使用計步器目的是以科學方式記錄運動行為,敦促使用者藉此逐步達成具體目標,增加運動意願,養成運動的習慣,增進體能、緩和焦慮以及幫助睡眠。


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系兼任教授、台灣健康運動聯盟理事長葉金川表示,把計步器當作處方,很有意思,也很正確,因為無論藥物、心理治療或是其他處方,在治療過程中都有其極限,運動的效果卻是可預期、可看見的。


他說,許多人都忽略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好處,聽到運動,多半會聯想到減重,其實大錯特錯,透過運動,可足進心肺、代謝及免疫系統的功能,但是運動本身所消耗的熱量很有限。1000710



根據研究,如果規律散步,中年之後一週步行的距離約為10-15公里左右,能夠有效的預防大腦功能退化及失智,而之前的文章我也提到可以利用計步器來協助自己是否達到標準: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304&prev=21118&l=f&fid=38


然而想用散步當運動來抗憂鬱,效果可能不是那麼好,今年五月有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的研究明確地提醒大家,當運動強度及時間都足夠,才能幫助大腦產生足夠的腦內啡來幫助心情提升,其關鍵在於要產生腦內啡,一定要運動強度足夠的運動,一般會說心跳至少達到每分鐘130下以上,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參考體適能的定義,每個年紀的最大心跳率為220減去年齡,運動時心跳至少要達到最大心跳率的50%,運動時心跳不要超過最大心跳率的70%,一次運動至少要三十分鐘效果較好。腦內啡一直被視為是讓跑者HIGH起來的重要物質,在2008年德國研究人員利用正子攝影(PET)發現,一個跑步的人在跑步前後做比較,大腦的腦內啡在跑步之後,大腦會大量釋放腦內啡:


Boecker H, Sprenger T, Spilker ME, Henriksen G, Koppenhoefer M, Wagner KJ, Valet M, Berthele A, Tolle TR (February 2008). "The Runner's High: Opioidergic Mechanisms in the Human Brain". Cerebral cortex (New York, N.Y. : 1991) 18 (11): 2523. doi:10.1093/cercor/bhn013. PMID 18296435.


結論:散步可以預防失智,但要抗憂鬱,必須讓運動強度增加,只有散步的話,抗憂鬱的效果有顯。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生素、抗發炎藥物加強憂鬱治療24Drs.com (2011-07-08 01:49)


【24drs.com】研究者在2011年皇家精神科醫師學院國際研討會中表示,在抗憂鬱劑中加入一種抗發炎藥物可擴大效果與促進療效。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科研究中心的Carmine Pariante博士向與會代表表示,過去5年內發表的一系列研究提供了明確證據支持併用抗發炎藥物和抗憂鬱劑治療的效果。
  
  Pariante博士表示,發炎是憂鬱症致病的關鍵因素之一,使用抗發炎藥物是20多年來一個全新的抗憂鬱療法。
  
  根據英國生物精神科研究者所組「Psychiatric Research into Inflammation, Immunity and Mood Effects (PRIME)」這個論壇,Pariante博士表示,一般認為長期疾病是憂鬱症的一個誘發因子,有慢性疾病者的發炎標記、細胞激素值也較高。
  
  來自Brighton、Glasgow和Bristol與國王學院的PRIME研究者進行的臨床試驗顯示出這些關聯,最近,英國科學家的兩篇研究顯示,當給予人們C型肝炎藥物和傷寒疫苗時,臨床憂鬱程度顯著上升,而這兩種製劑都會使發炎程度上升。
  
  併用抗生素治療也對嚴重多發性硬化症、X染色體脆折症、中風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有幫助。
  
  發表時,Pariante博士討論比利時Erasme醫院精神科Julien Mendlewicz醫師等人的一篇文章,該文指出,單用SSRI治療4週失敗的憂鬱症患者使用乙醯水楊酸(ASA)加上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可改善反應率,延長緩解時間。
  
  Pariante博士表示,選這篇研究來討論是因為這是最典型的抗發炎藥物研究,ASA在這個劑量下的副作用也還好。在報告中也提及,這些作者們還有一些動物研究資料認為具有抗憂鬱效果;他自己的研究則顯示,多種憂鬱模式的發炎程度偏高。
  
  發炎程度偏高包括憂鬱症狀,特別是那些比較生理性的,如疲倦,食慾不振,睡不安穩;因此,因為憂鬱症狀的致病原因包括發炎程度偏高,降低發炎現象應具抗憂鬱效果。
  
  英國Bristol大學精神科學院的John Potokar醫師指出,抗發炎藥物對憂鬱有用的一個理論是,憂鬱症和發炎有類似的演化生物學。
  
  Potokar醫師在研討會的一篇聲明指出,我們稱為憂鬱的所有行為也可被視為疾病,在發炎時發生的行為改變,人們可能藉由這些行為作為保護機制。
  
  Pariante博士表示,他也考慮了minocycline這個抗生素,可能可併入抗憂鬱治療。
  
  我們對minocycline有興趣是因為它便宜、耐受良好,已經被用於其他有心智健康問題之研究對象的發炎,但令人意外的是,未曾用於憂鬱症;另一個重點是,minocycline使用作為抗生素,但是具有我們希望可幫助憂鬱症的抗發炎效果,是透過直接的抗發炎作用而與抗生素作用無關。
  
  他表示,最終目標是提出使用抗發炎藥物於憂鬱症的計畫;Minocycline是我們考量的選項之一。



過去這幾年,我一直在呼籲及推廣一個重要的概念:身體功能失衡會引發精神症狀,其中也包含發炎及腸道失衡,今天看到英國的研究人員提出治療發炎可以幫助加強憂鬱症的療效,很欣慰開始有些精神領域的專業研究願意正視憂鬱症的真正成因及治療方式不再侷限於單單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的單一因素。


身體持續的發炎,細胞激素(Cytokines)的過度分泌也經常看到,尤其是身體經過一個感染之後,身體免疫系統被不當地引發反應,目前研究皆認為不當遞細胞激素過度分泌的確會引發憂鬱症的症狀發生,直接的證據就是這些憂鬱患者體內的IL-6以及TNF-α血液濃度跟非憂鬱患者相較高出許多:


 Dowlati Y, Herrmann N, Swardfager W, Liu H, Sham L, Reim EK, Lanctot KL. A meta-analysis of cytokines in major depress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0;67(5):446–457. doi:10.1016/j.biopsych.2009.09.033. PMID 20015486.


在身體發炎的原因裡,過敏是不容忽略的主題,跟憂鬱症的發生率有直接的相關,我在部落個也曾專文討論過: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616&prev=23652&next=23454&l=f&fid=27


以功能性醫學而言,發炎只是現象,除了抑制發炎,發炎的原因也要一併找出來,針對源頭來滅火才能一勞永逸: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707&next=18640&l=f&fid=16


至於抗生素,鑑於細菌的抗藥性問題日漸嚴重,建議大家最好不要亂用與濫用,然而抗生素為何與憂鬱症治療有關,同樣在功能性醫學中也強調,主要還是與腸道健康有關。

重量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曾刊出一篇由Henry Lin醫師所寫的論文,他提出關於腸躁症的新思維,以及腸躁症患者所出現的心理症狀。他排除眾議提出的觀點如下:


小腸的細菌作怪(細菌從大腸進入原本無菌狀態的小腸),觸發了免疫與神經系統反應,傳遞訊息回到大腦(腸胃功能不佳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穩定)造成病態性的行為、失眠、焦慮沮喪以及認知功能障礙。腸道免疫系統告訴大腦,傳遞發炎的訊息,激發了下視丘大量分泌刺激腎上腺分泌的因子CRF,提高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改變了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腸道其實一職與大腦有聯繫,在這些細菌的干擾之下,造成溝通不良,結果就是腸道過度生長的不良細菌(或稱潛在致病菌)觸發了一連串的免疫與神經事件,阻礙了大腦的正常功能,這是腸道傳遞不良健康訊息給大腦的主要方式之一。


最近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新發現,證實福昔明(rifaximin)這種不會進入血液循環的抗生素,有助紓解部分惱人的腸道症候群,腸躁症會引發脹氣、腹痛、腹瀉或便秘,過去10年來的研究發現,這往往由腸道細菌所引起。相關原文研究內容請參閱: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004409#t=articleBackground


但福昔明(Rifaximin)並非新藥,早在1998年FDA就已核准這種半合成,幾乎不會穿越腸壁的藥物,口服用於治療旅行者腹瀉及肝腦病變(肝功能急速衰退,腸道產生的毒素無法由肝臟分解,導致毒素往中樞跑,影響患者的意識狀態)。福昔明本身副作用少,不像其他抗生素容易產生抗藥性,因此使用它並不會導致日後抗生素的使用問題:


DuPont, H (2007). "Therapy for and Prevention of Traveler's Diarrhe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5 (45 (Suppl 1)): S78–S84. doi:10.1086/518155. PMID 17582576.


目前國內並沒有這種藥物流通,如果經過相關檢測確認,確有腸道菌叢失衡導致的狀況,以功能性醫學的方式也有相關治療方式可以加以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憂鬱醜小鴨 靠運動變天鵝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6/10 00:57 【桃園訊】



「老師把我從憂鬱醜小鴨變成天鵝!」平鎮高中徐雅慧因憂鬱症領有身心障礙手冊,靠著運動重生,曾是全校最後1名的她甄試上交大外文系,學校今天將頒發「熱愛生命特別獎」給她。



要求完美的徐雅慧,過去書沒念完,要是不小心打瞌睡,驚醒後會打自己巴掌、甚至自殘。當時她覺得,「書沒念完,怎麼可以對自己那麼好」。



徐雅慧高一下學期經醫生診斷患有憂鬱症,開始吃藥治療,升上高二沒多久就休學。



休學1年,徐雅慧復學後,新同學知道她有憂鬱症,幾乎交不到朋友,她也不想接近人群,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彷彿行屍走肉。體育老師朱彩鳳形容,「當時雅慧畏畏縮縮,走路駝背,眼睛飄忽不定,哪像個人!」



復學後,徐雅慧仍不想念書,考試亂寫,成績是全校最後1名,不想上課就請假,直到高二下學期,徐雅慧和朱彩鳳才首次在體育課碰面。



那時的徐雅慧想再休學,但朱彩鳳逗趣又具說服力的言語改變了她。當徐雅慧心情不好,朱彩鳳就帶她去跑步,徐雅慧說,「讓我累得忘記要哭了」。



徐雅慧說,「運動讓我不像以前愛睡、頭腦變清晰,成績逐漸提升,同學也開始跟我討論功課,慢慢交到朋友,也不再依賴藥物」。



跑步「鍛鍊」不到1年,徐雅慧參加今年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招生,甄試上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運動也讓徐雅慧瘦了10幾公斤,甩掉憂鬱期間吃睡度日囤積的脂肪,現在課餘時間還到餐廳打工,臉上隨時掛著笑容,大方地面對陌生人,徐媽媽和徐雅慧都認為朱彩鳳是徐雅慧的「再生父母」。



平鎮高中今天舉行畢業典禮,徐雅慧獲頒「熱愛生命特別獎」,她樂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並堅定地說,「絕對不讓自己再掉進去」。



今天看到平鎮高中一位曾經罹患憂鬱症的畢業生,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同學,因為運動而徹底治癒了她的憂鬱症,也甄試上一流的學校與科系,著實令人感動,我把之前相關的資料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比對,再一次提醒大家對憂鬱症來說,運動絕對適值得投資的自我改善之道:


直至目前為止,憂鬱症的起因仍然不明,儘管在描述大腦的情緒活動上已經跨出一大步,但對情緒的生物機制認識得越多,愈發現有氧運動具有轉移情緒的功用。事實上,大多是透過對憂鬱症的研究,才發現運動對大腦有這麼多的影響,運動幾乎在各個層面都能抵抗憂鬱。英國醫學藉以把運動當成憂鬱症的第一線療法,但在美國未充分利用,實在是很可惜。


憂鬱症的症狀實在太廣泛了,每個人多少都會經歷到。誰不會偶爾發脾氣、煩躁難安、悲觀失望、昏沈懶散、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過度批判自己等等?悲傷難過是人類面對損失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悲傷並不等於憂鬱。


對運動改善大腦最耳熟能詳的,非腦內啡莫屬,這是在70年代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甘地斯‧伯特(Candace Pert)發現大腦中有鴉片受體,運動時產生的腦內啡,不但能鈍化疼痛感,還能產生愉悅感。儘管後來發現,腦內啡無法完整地解釋運動對改善大腦及情緒的所有機轉,但至少已經讓研究人員意識到:當人們從事運動時,除了會有愉悅感,人們也會對自己感到更滿意; 如果心情很低落,然後開始運動並感覺好多了,你整個心態都會因為你感覺一切會沒事,還有你可以把自己當靠山而完全改變,而且光是運動的規律性,就能讓你的心情好轉,顯然,這裡面暗藏某種玄機。


過去柏克萊大學人口實驗室曾做一項大型的研究追蹤,研究統計結果顯示: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患有憂鬱症的比例是有運動習慣者的1.5倍。但如果中間能開始培養運動習慣,最後與長期有習慣運動者比較,並不會增加憂鬱的罹患率。換句話說,改變運動習慣就等於改變罹患憂鬱的機率。2006年針對19288名雙胞胎及其家庭作的荷蘭調查研究就顯示,運動者比缺乏運動者更不容易感到焦慮、憂鬱、神經質、社交生活也更為活躍。另一篇發表於2000年以3403人為調查對象的芬蘭研究報告也發現:每週至少運動兩到三次的人比缺乏運動或完全不運動者更不容易憂鬱、生氣、有壓力和對人產生輕蔑的不信任。2003年哥倫比亞大學針對8098位研究對象之後,也同樣證實運動與憂鬱之間存在著反比的關係。


我在排毒程式的執行及觀察中也發現,許多原本有憂鬱困擾的人,在程式執行期間,由於必須每天運動,所以在程式完成後,原本的憂鬱一掃而空,我認為排毒程式其執行內容包含每天例行性的運動約半小時,這種每天時間規律的運動應是其中重要的關鍵之一。過去我也曾介紹一位原本有憂鬱困擾的精神科醫師接受排毒程式的協助,他在二十餘天的排毒過程中,將自己原本的憂鬱症狀完全去除,情緒完全回升到愉悅的狀況,令他不禁感嘆:為何這種運動、烤箱排汗及補充營養品的方式,效果比抗憂鬱劑更好,而且沒有副作用?


想要預防憂鬱或者幫助憂鬱好轉,運動絕對是值得參考的復健模式。祝福大家不管有沒有憂鬱,都能在規律運動的幫助下,身心越來越清新與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基因變異恐致憂鬱症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5/16 15:29



(路透倫敦16日電)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首個確鑿證據,顯示基因變異可能會讓某些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是全球最普遍且代價昂貴的精神疾病。



兩批學者的研究發現不謀而合,這在基因研究中,非常罕見。



這兩組人馬分別是由英國國王學院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King's College London's Institute ofPsychiatry)學者領軍的國際團隊,以及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他們的研究對象完全不同。



第一項研究分析800個多有復發性憂鬱症的家庭。另一項研究則檢視澳洲芬蘭的憂鬱症及老煙槍家庭。



這兩份研究今天都刊登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兩組研究團隊都發現,憂鬱症和染色體3p25-26的基因變異有很大的關聯。



對憂鬱症家庭進行的研究顯示,憂鬱症和基因有關。科學家認為,罹患憂鬱症約40%的風險都和基因有關,其他60%的風險則歸因於環境及其他外在因素。中央社(翻譯)



關於基因染色體3p25-26的基因變異與憂鬱症關連的最新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article.aspx?Volume=168&page=848&journalID=1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572164


就我所知臨床上關於3p25-26的基因變異這方面的檢測目前市面上比較缺乏。


之前,當我們談到憂鬱症與基因的相關性,主要的研究都圍繞在血清素運送基因- 5羥色胺(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5-HTT),其位於人類17號染色體上, 我們稱之為SLC6A4的位置上的基因出現退化行重複的基因多型性的結果,5-HTT這部分的轉運基因 轉譯出的蛋白質負責調控血清素的運輸,將釋放出的血清素回收到分泌的細胞內,藉由回收再利用的方式調節血清素的濃度。研究指出5-HTT基因是決定個體是否容易受到壓力影響而罹患憂鬱症的重要因素之一。5-HTT基因啟動子(promoter)區域(5HTTLPR:5HTT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有兩大類不同的對偶基因型,一類較短(S),一類較長(L或XL)。5-HTTLPR基因型分為SS、LL、SL、SXL、LXL共五種。研究發現,較短的對偶基因(S)與「容易被生活中的連串壓力擊垮」相關,相對而言較長的對偶基因(L或XL)則可以提供較強的抗壓性。所以基因型SS表示抗壓性較差,研究指出SS型與憂鬱症、酒精成癮及自殺行為有關。目前市面上也有這類基因檢測,不過這對臨床治療來說到底有無實質的幫助,讓我們參考這幾年有幾個大規模的研究發現憂鬱症與5-HTTLPR兩者並無相關,包含歐洲的大規模研究:


 (May 2004). "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LPR polymorphism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no evidence of association in a large European multicenter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2 (5): 377–372. doi:10.1038/sj.ejhg.5201149. PMID 14735161.


Surtees, P.; Wainwright, N.; Willis-Owen, S.; Luben, R.; Day, N.; Flint, J. (2006). "Social adversity,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LPR) polymorphism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59 (3): 224–229. doi:10.1016/j.biopsych.2005.07.014. PMID 16154545. 


Risch, N.; Herrell, R.; Lehner, T.; Liang, K.; Eaves, L.; Hoh, J.; Griem, A.; Kovacs, M. et al. (2009).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5-HTTLPR),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01 (23): 2462–2471. doi:10.1001/jama.2009.878. PMC 2938776. PMID 19531786.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938776.


 


最近有兩個研究把結果不約而同指向另一個基因位置的異常:3p25-26,英國及美國的研究團隊,分別是研究分析800個多有復發性憂鬱症的家庭以及研究則檢視澳洲及芬蘭的憂鬱症及老煙槍家庭。


 


不過研究學者提醒大家,目前憂鬱症的原因,基因最多可能只有四成的因素,一半都不到,而且目前只有這兩項研究找到這段基因的異常可能與憂鬱有關。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個理論,同時,目前也沒有任何基因療法可以調控或者逆轉這樣的異常。一般研究出來的結果要等到有相關藥物或者治療方式被研發出來上市,一般至少都要15年以上。


 


功能性醫學關心的是如何讓有缺陷的體質,經過飲食及營養的幫助來讓有基因缺陷的體質不要被表現出來,因此建議大家即便有憂鬱體質,仍能透過相關的功能性醫學檢測,針對有異常的結果來做直接的調控及改善,相對於抗憂鬱劑治療的標的,既無法被客觀的檢測來做前後比對,且可能有潛在的藥物副作用及依賴性,功能性醫學應該是目前針對憂鬱體質最有效且直接的治療改善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