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全身這痛那痛,卻找不到真正的病因嗎?小心其實是憂鬱症纏身。根據一項去年在亞洲六國所作的調查,重鬱患者有疼痛「共病」症狀的整體比例約五成,其中台灣比例近七成,僅次於香港。


 這項針對亞洲重度憂鬱症患者與疼痛共病關聯的調查研究,調查人數共九百多人。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林口長庚精神科醫師張家銘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重鬱患者有疼痛共病的比例高達六九%,不但高於整體平均五二%,與各國相較也僅次於香港的七三%,排名全區第二。


 國民健康局的調查也證實,憂鬱症與疼痛共病的現象,在重鬱及女性患者的身上尤其明顯,常表現的疼痛部位依序是頭痛及下背部、頸部、坐骨神經疼痛等。


 張家銘強調,若長期為疼痛症狀所苦,就醫找不出原因、接受藥物治療效果也不佳的人,就應高度懷疑自己可能罹患憂鬱症,建議儘早循求精神科醫師的診斷,同時接受心理與生理的治療。


 國內憂鬱症患者真有那麼多嗎?根據健保最新公布的資料,一九九七至二○○六計十年間,國內憂鬱症患者就增加了二.六倍,但患者治療中斷率卻非常高;逾三分之一患者只看一次門診就失聯,第一個月的回診率不到五成。


 張家銘說,憂鬱症發病三個月內是治療關鍵期,中斷治療者的復發率高達三五%,持續治療者的復發率則僅五%,前者是後者復發率的七倍。


 


 


很 多人為了身體不明原因,在各大醫院的各科門診穿梭,始終找不到病因,這 時 醫師通常會建議他們去看精神科的門診,因為極可能他們身體的疼痛原因來自於情緒低落。至於為何為情緒低落若不想深究真正原因,以憂鬱症的診斷建議服用抗憂 鬱劑,是最快的作法,但鑑於抗憂鬱劑的副作用以及單純症狀治療,可能會使療程拖得太長而成為所謂慢性疾病,我會認為這種作法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在 疼痛的症狀上,有不少其實來自於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低下或者不平衡的結果,有趣的是,這種因壓力引發的荷爾蒙不平衡所產生的症狀,還蠻像憂鬱的症狀, 諸如心情低落、衰弱疲倦、睡不好或者嗜睡、體重改變、注意力及記憶力變差、經常性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或者經常性喉頭不適或者發炎,這些都是被診斷為憂鬱症 的人常見的症狀。以身體調整的建議,應該從壓力處理系統上來著手會比較直接一些,其實,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後,心情容易低落或煩躁,往往都和腎上腺皮質的壓 力及抗壓力荷爾蒙不平衡有關,所以和抗憂鬱劑比起來,這算是比較直接且根本的改善。


然 而,無風不起浪,大部分的人的根源,仍是在心靈上,心靈累積的負荷,讓一個人常常如驚弓之鳥或者心情低落,時時感到壓力,當然身體就一直處在備戰狀態(開 啟危險模式),長期下來肌肉緊張的關係,當然就容易感到酸痛。故在身體調整之餘,有機會應該透過有效的心靈技術,徹底處理累積在心靈上的負荷,我們才能真 正的卸下壓力,解決這些所謂身心性疾病的困擾,相對的,只是貼一個憂鬱症的標籤而長期給藥,不處理根源的治療,我認為對於不想依賴藥物的人來說,其實有其 他值得考慮的治療模式可以解決問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生子 夫妻皆要注意體重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10日 上午12:34






夫妻想要生小孩,不只太太要注意體重,先生體重也不宜過重。澳洲墨爾本大學最新動物研究建議,男性若想當爸爸,最好也能有健康體重,這樣胎兒發育才會好。


一般只要講到肥胖、懷孕風險,多半是針對肥胖女性,但澳洲研究發現,女性想成功懷孕,男性也有責任。男性一旦體重過重,精子受孕效率就會比較差,且胎盤也會比較小,不但懷孕成功率會下降,胎盤發育也會大受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約有百分之四十八的成年男性有過重、肥胖問題,代表這些人可能都面臨不孕危機。


澳洲墨爾本大學大衛‧加爾德納教授、娜塔莉‧漢南博士與博士生娜塔莉‧賓德共同進行這項研究。


加爾德教授表示,許多男性不知道在受孕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多重要。


研究人員拿正常體重、肥胖體重雄性老鼠做實驗,以試管嬰兒技術觀察雄性肥胖對胚胎成長的影響。結果發現,父親若較為肥胖,胚胎發展就會比較遲緩,胎盤顯得比較小,胚胎重量增長速度也較慢。


研究也發現,父親一旦有肥胖問題,不只胚胎發展受到波及,胚胎成功植入子宮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


研究人員分析,胎盤較小就會損害到胚胎生長,對未來子孫影響甚遠。因此男性想成家生子、讓太太順利懷孕,最好先減去多餘體重,較能得償所願。這項研究已發表於二O一二年澳洲內分泌學會與生殖生物學會年會。


鄭醫師補充:


女性健康與否與受孕機率有直接相關,無人否認,但胚胎的形成,精卵各一半,因此父親的健康(包含肥胖情形)會影響受孕以及小孩日後的健康,以常理來說不難想像。最近澳洲發表的研究直接證實這樣的論調。過去在部落格不止一次提到父親的健康狀況,發表於今年五月的研究也告訴我們,父親的肥胖與否,與小孩的肥胖有直接相關,相關論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693553?dopt=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充胺基酸 有助特定自閉症

法新社 – 2012年9月7日 下午3:50






美國研究人員在部分自病症患者身上發現1種基因變異。


這種變異會加速某些胺基酸的新陳代謝,導致體內儲存的胺基酸流失速度過快而失衡。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失衡可能與自閉症的神經行為症狀有關。


人體無法製造這種稱作支鏈氨基酸(BCAAs)的必需胺基酸,一定得從食物攝取。


研究共同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格利遜(Joseph Gleeson)說:「最令人振奮的是,這種可能的治療方法明顯而且簡易:只需提供患者欠缺的這類自然胺基酸。」


實驗發現,有這種基因變異的老鼠會出現類自閉症症狀,包括自發性痙攣,但接受這種補充劑治療後,症狀改善。


研究人員在病人身上使用這種氨基酸,發現病人氨基酸的平衡也獲得改善,但資料尚還不充足,無法確認這項治療是否使自閉症症狀獲得改善。(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最新出爐的科學期刊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基因變異,無法保留特定種類胺基酸,導致自閉症患者神經症狀發生,過去這樣的研究比較少見,若補充支鏈胺基酸可以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症狀。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2/09/05/science.1224631.abstract


引用來源:


Mutations in BCKD-kinase Lead to a Potentially Treatable Form of Autism with Epilepsy


Science 1224631 Published online 6 September 2012


對於健身想增加肌肉強度的人,支鏈胺基酸是可以考慮的營養補充來源,所謂支鏈胺基酸包含白胺酸(Leucine)、異白胺酸(Isoleucine)、纈胺酸(Valine)三種,以下把相關資料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支鏈氨基酸對人體而言是必須氨基酸(也就是不從外面攝取,自己不會製造的氨基酸),在肌肉中有35%的氨基酸構成是支鏈氨基酸,對哺乳類動物來說,40%的氨基酸需求是支鏈氨基酸,對於想增加自己肌肉發達的人來說在進行肌肉訓練之前先攝取支鏈氨基酸(BCAA),之後再攝取蛋白質的效果更佳:


 "Exercise Promotes BCAA Catabolism: Effects of BCAA Supplementation on Skeletal Muscle during Exercise". J. Nutr. 134 (6): 1583S-1587S. 2004.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134/6/1583S.full. Retrieved 22 March 2011.


而香蕉就是含有這三種支鏈氨基酸的天然來源。除此之外,香蕉也含豐富的鉀,一般而言,鉀有維持細胞內外的水分平衡(維持滲透壓)、維持正常血壓、利尿並排除多餘鹽分、維持體內酸鹼平衡以及調節並參與神經傳導等作用。


在臨床上常會把支鏈氨基酸拿來作為燒傷患者的營養補充來源,幫助燒傷患者復原速度:


 "Therapeutic use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in burn, trauma, and sepsis". J. Nutr.. 1 Suppl 136 (30): 8S-13S. 2006.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136/1/308S.short. Retrieved 22 March 2011.


對於有些肝腦病變的患者,臨床實驗也證實有幫助:


 "Nutrition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Nutr Clin Pract. 25 (3): 257–64. 2010. doi:10.1177/0884533610368712. http://ncp.sagepub.com/content/25/3/25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學期開始,許多小一生開始得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少數在教室坐不住或者容易分心的小朋友,可能會被學校老師寫上聯絡簿,家長甚至會接到學校的電話要求帶小朋友去身心科作評估看看是否有過動症。


一般身心科如何作過動症診斷?一是觀察,看小朋友在診間的行為表現。二是拿生活調查表回家填,父母及老師各一份,如果填出來的統計分數都很高,那麼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可能性便大為提高。也就是說過動症的診斷是基於現象觀察的歸納,開藥只是為了控制症狀而已。


至於宣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腦部額葉功能異常的疾病的醫師,並不會幫當事者作相關的腦部影像學檢查,精神科教科書也寫得非常明確,過動症的真正原因目前並不清楚,因此藥物作用會讓小朋友安靜,或者專注力提升,這是中樞神經興奮劑本身的藥理作用,與病因的處理並無直接相關。處理根本,並不須一直用藥控制才能維持穩定。但治療過動用藥的服用卻是經年累月,甚至超過十年。


用藥容易產生的副作用,開藥醫師幾乎不提,長期用藥對大腦產生的影響,一般人幾乎不會了解。國內知名的神經科學教授洪蘭女士曾不止一次提到:長期靠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或專思達)來幫助多巴胺濃度上升,這可是會影響大腦深部跟動機有關的伏殼核,喪失自我產生多巴胺的能力,導致長大後變得沒有動機。此外長期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有6%會出現精神症狀:


Cherland E, Fitzpatrick R (1999). "Psychotic side effects of psychostimulants: a 5-year review" (PDF). Can J Psychiatry 44 (8): 811–3. PMID 10566114. http://drakecanhelp.com/research-article/psychotic-side-effects.pdf.


產生藥物依賴,甚至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的症狀:


Dafny N, Yang PB (2006). "The role of age, genotype, sex, and route of acute and chronic administration of methylphenidate: a review of its locomotor effects".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68 (6): 393–405. doi:10.1016/j.brainresbull.2005.10.005. PMID 16459193.


建議大家不妨多了解非藥物治療改善之道。1981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研究,清楚告訴我們這項可能性是存在的,研究人員用高劑量的維生素來幫助學習障礙的兒童,例如超過成人每日建議攝取劑量100倍的維生素B2,37倍的維生素B3,40倍的維生素E以及150倍的維生素B1,效果卓著: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9096/?tool=pubmed


知名的分子矯正醫學權威,本身不僅是營養學博士,也是精神科醫師的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在更早之前也以高劑量的維生素來幫助ADHD患者療癒,非藥物改善過動症的療法早已存在,而且在臨床領域的使用效果並不亞於藥物:


http://www.orthomolecular.com/?ctr=resource&act=show&id=12


Hoffer, Dr. Abram. Healing Children's Attention & Behavior Disorders: Complementary Nutritional &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Toronto: CCNM Press Inc, 2004.


過去台大以及中研院的研究也證實過敏與過動的關係密切: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544&next=16156&l=f&fid=26


最後提醒,如能配合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作飲食調整以及身體排毒,效果更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經常偏頭痛 原來是老花眼

中央社 – 2012年9月5日 下午5:36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5日電)1名隱形眼鏡族常偏頭痛,求診各科治療,最後發現是老花引起,眼科醫師林丕容今天表示,老花在40歲以後會隨年齡增加漸出現。


40歲林姓隱形眼鏡族表示,因為常有偏頭痛困擾,工作效率又不好,常覺得很疲累,走遍各科別包括神經科、內科、腦科、試過中醫治療也無法找出頭痛原因,轉而求助眼科發現是老花問題引起的頭痛。


連鎖眼科診所院長林丕容說,民眾誤以為老花是「視茫茫髮蒼蒼」,老花通常發生在40歲以後,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出現,不過近年來隨著3C產品風行,老花發生年齡也年輕化,曾有35歲的個案,因此老花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林丕容說,40歲左右眼球睫狀肌沒有力量、水晶體硬化,看近時容易覺得吃力出現睫狀肌痙攣,時間久了引起感覺神經痛,然而這個痛會牽連到眼眶、頭部而出現酸澀及疲勞感與偏頭痛。


林丕容說,許多民眾誤以為是腦神經問題,然而其實多是因用眼過度引起的。


他說,檢測是否老花的方式有40歲以上、近距離閱讀需超過40公分才能看清、要拿遠一點才看得清楚手機上的字幕或按鍵、讀菜單不清楚等,若出現上述情況,建議到眼科診所檢查,以免影響視力品質。1010905


鄭醫師補充:


1.偏頭痛只是症狀,原因很多,最怕找不出來,就被當成是精神壓力過大引發,直接服精神科藥物來處理。


2.以年紀來說,四十歲的老花太早了。一般醫師不會一下子就想到跟視力有關。3C產品的風行導致許多人用眼過度而產生類似腦神經問題的症狀,提醒大家留意。


3.有任何身體不適症狀,應該先透過完整的身體檢查,找出身體真正問題,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過去也有小朋友被懷疑有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的狀況,其實是類似老花問題引發,把視力問題處理掉,原本ADHD症狀便不見了: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846&prev=-2&next=22836&page=1&sc=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事女較不易得乳癌?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6日 上午12:06






英國最新研究指出,女性每天花六小時做家事、養花種草或快步走路可減少乳癌風險百分之十三。即使每天只做兩個半小時家事、運動,也能降低百分之八乳癌風險。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以八千多名乳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們的活動量與飲食習慣。結果得到上述結論。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流行病學專家提姆‧奇教授表示,這項大型研究進一步證實保持活躍狀態有多重要。許多研究證據也發現,運動還可以減少大腸癌風險。


一般會建議女性一星期至少花一百五十分鐘進行健走等中度運動,但只有三成九男性、二成九女性真正達到標準。


該中心資訊主任莎拉‧西歐表示,想減少乳癌風險,最好方式就是維持健康體重,並盡少喝酒。多運動、多活動,這樣不需多花錢也可達到防癌效果。


莎拉‧西歐說,運動不需要像奧運選手那般拚命,但研究證實,像園藝、散步、做家事等可減少癌症風險。每天生活習慣只要做點改變,像多爬幾層樓梯、多走一點路,身體就會更健康。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國際癌症期刊」。


鄭醫師補充:


運動本來就可以改變雌激素占優勢的狀況,幫助女性荷爾蒙代謝正常,減少女性荷爾蒙過度刺激的風險,其中也包含乳癌。


這項報導提醒我們,女性透過適當勞動與運動,不必強求激烈的體能活動也能幫助自己減少乳癌的風險。


上述研究的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ijc.27778/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人愛吃藥 用藥量美7.2倍

作者: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6日 上午12:06






台灣人愛吃藥,用藥量是美國的7.2倍;在美國,民眾服用藥物達五種品項以上,依法規定藥師必須進行監測,避免因為用藥而發生危險。但是,在台灣卻沒有這樣的機制來為民眾用藥把關,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李蜀平昨(5)日表示,應該教育民眾「正確使用醫療資源與醫療人員」的觀念,尤其,讓藥師專業發揮的空間,先讓民眾知道藥師的專業性,才有好的醫療品質,讓醫療財政負擔下降。


依據美國「醫藥研究中心」95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每年因為醫療「用藥不當」而受害的人數估計有150萬人,其中有19萬人因此喪命,。


台灣人口是美國的1/10,由此保守估計台灣每年因用藥死亡的人數應為1.9萬人,但若從台灣民族習性及就醫習慣來推估,死亡人數可能遠遠大於這個數目。


1994年,美國用藥導致的傷害投入的費用高達766億美元。台灣用藥為美國的7倍以上,2011年的藥費竟高達1421億元。推算台灣因用藥不當而需投入的醫療費用肯定大於1421億元,死亡的人數必定超過2萬人。


民眾的「用藥安全」,應由藥師的專業來把關,而「藥事照護」是藥師專業可充分發揮專長的領域,亦是最能直接把關民眾用藥的方式,藉由藥師照護可評估患者的疾病狀態、用藥情形、用藥方式及是否因為用藥達到療效,並且可防止由用藥不當而產生的健康問題。


鄭醫師補充:


健保的方便與低廉,醫療院所藉由藥價差來賺取收入,都是直接導致本地民眾藥物過度使用的問題,這幾年台灣洗腎的人口比例一直高居世界前四名也與此脫不了關係。用藥不當除了身體危害,嚴重者甚至會致命,但鮮少人對此有警惕。


怎樣能利用健保的便利,但又不要淪為過度醫療的犧牲品,這是關心自己健康的人的重要課題。現代資訊發達,建議大家看病除了聽醫師的建議之外,自己也要作功課,透過正確的醫學資訊來幫助自己了解相關疾病的處置,能夠幫助自己及家人採取最適當以及傷害性最少的醫療建議。


如果平時能跟某些醫師保持良好的溝痛(類似家庭醫師顧問角色),可以直接徵詢其意見,即使這位專業醫師不清楚,也能透過同業諮詢來幫助我們取得醫療專業建議。必要時可以徵詢第二個或者第三個醫師的專業意見作參考。


是我曾經聽過一個藥廠代表說作一句話:免錢的最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鼓勵醫療產業的健保體制下,如何避免成為藥物過度使用的犧牲者,不容輕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成因與治療


編譯周若梅綜合外電報導

September 03, 2012 06:00 AM





柏克萊加大最新公布的一項心理研究發現,患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女童,長大後容易發生自我傷害和企圖自殺的意外。

該研究由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出資,研究首席作者柏大心理學教授欣肖(Stephen Hinshaw)發現,患ADHD的女童長大後更有可能出現內心鬥爭,也更容易作出自傷行為。

研究員觀察140名來自舊金山灣區、被確診患上ADHD的女童,在長達10年的監察期中,95%女童一直保持受驗者身分。

研究員將患者的行為、社會和學術發展與一組年齡相若的非患者作出比較,分析患者從青春期到成年的變化,同時就結果進行了三項研究,並於研究初期、研究進入第5年和第10年時公開研究結果。

2007年的研究顯示,步入青春期早期至中期時,患者的煩躁和衝動症狀會消失,但與非患者之間的學習差距擴大,並出現飲食失調與濫用藥物等問題。

2012年的研究顯示,研究員與女童展開深入訪談後發現,她們成人後很有可能作出自我傷害的行為。

最新研究提出大膽假設:與男孩不同,患ADHD的女童必須接受長期治療。

什麼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

ADHD患者的注意力渙散和難以集中精神、自制能力弱和活動量過多。常見的病例以兒童為主,但可能持續至成年。如果不加以治療,會影響患者在學校、工作和人際關係的表現。

什麼導致ADHD?

確切的成因不明,但大多與家族史有關。

ADHD有什麼症狀?

包括三種症狀:

1.注意力渙散;ADHD患者很容易分心,很難專注於任何事情。

2.難以安坐下來;即所謂的過動症。儘管是很短時間,患者也難以安坐下來。兒童患者可能會扭動身體、坐立不安以及在不適當的時候東奔西跑。少年與成人患者經常感到不安和煩躁,無法享受閱讀或其他安靜的活動。

3.行動前不加思索;患者可能說話太大聲、笑得太大聲或在某些情況下變得過分生氣。兒童患者可能無法排隊輪候或分享,導致他們難以與其他兒童互動。少年與成人患者往往在行動前沒有考慮後果,有時可能迅速做出決定,對日後生活帶來長遠影響,也可能花太多錢或經常轉業。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的樣本數還不是很大,過去類似的研究比較少見,一般而言,男性的ADHD症狀,大部分到18歲之後會穩定許多,女性的研究少有人去探討,比較少聽聞女性的ADHD到了成年之後的異常狀況表現,更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查驗這個研究的結論。

提醒大家,不管注意力不足、過動或者衝動控制不佳,這都是觀察到的症狀,原因不處理,症狀恐怕就是持續好好壞壞,難以控制。藥物只是控制症狀,即便要控制的標的也就是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也無法透過直接的檢測來證實治療是否奏效。

功能性醫學檢測能針對ADHD患者,找出身體功能失衡導致大腦衰弱的真正原因,透過飲食、營養補充以及規律運動來直接處理源頭,幫助穩定身體以及大腦功能,許多ADHD患者透過這樣的治療而不必依賴藥物且能正常運作,對於藥物治療有疑慮或者容易出現副作用的患者,建議不妨多利用相關的檢測以及處理方式來幫助當事人穩定改善。

上述報導的期刊引用來源:


Stephen P. Hinshaw, Elizabeth B. Owens, Christine Zalecki, Suzanne Perrigue Huggins, Adriana J. Montenegro-Nevado, Emily Schrodek, Erika N. Swanson. Prospective Follow-Up of Girl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to Early Adulthood: Continuing Impairment Includes Elevated Risk for Suicide Attempts and Self-Injur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2; DOI: 10.1037/a00294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光維生素D 加速肺結核痊癒

路透社 – 2012年9月4日 上午9:11








遠早於抗生素在1930年代問世的18世紀末期,TB病患通常送往收容所多曬太陽,接受日光療法。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曬太陽時體內合成的高劑量維生素D,伴隨抗生素治療,似乎有助TB病患較快痊癒。


研究今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of London)呼吸道感染與免疫學高級講師馬丁諾(Adrian Martineau)領導這份研究,他說,高劑量維生素D會抑制人體對感染的發炎反應,減少肺部受損。


馬丁諾說:「發炎反應有時會造成組織傷害,導致肺部空洞。」


「如果我們能幫助空洞加速癒合,就能縮短病患感染時間,進而降低肺部受損情況。」


研究人員也表示,維生素D能抑制發炎反應,卻不會干擾抗生素作用,意味服用抗生素的肺炎、敗血症以及其他肺部感染病患,也能輔以維生素D。


2010年全球有880萬人感染TB,其中140萬人死亡,證明富裕國家往往誤認為過去疾病的TB,至今仍是棘手難題。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請留意,這裡提到的高單位維他命D必須從高劑量的維他命D養補充品來補充,而非只是曬太陽而已。此外,維他命D的補充對身體而言夠不夠,有相關抽血檢測可以直接得知。

研究方面,研究人員從醫療機構中隨意挑選出95個接受標準治療(抗結核菌藥物)將他們分成兩部分,第一組有44位,接受高劑量維他命D的補充,之後追蹤八週,另一組有51位患者接受安慰劑的治療。結果發現服用維他命D的肺結核患者,其發炎指數掉得更快也更多,表示病情恢復快速。

同時對於結核菌患者清除咳出痰的結核菌更快速,平均服用23天後就再也測不到結核菌的反應,只吃抗結核菌藥物合併安慰劑那組則要花36天。

結論: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D可以幫助降低結核桿菌的發炎反應,縮短結核病的病程。

研究引用來源:

"Vitamin D accelerates resolution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s during tuberculosis treatment", by Anna K. Coussens et al. PNAS.

 

過去也有相關的研究可以參考比對:


 

維他命D如何幫助免疫系統作最佳調控,部落格有相關文章可以對照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椰子油 可對抗蛀牙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4日 上午12:16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椰子油是一種天然抗菌物質,可以幫助對抗蛀牙病菌,未來也許能將椰子油加入牙齒護理產品當中,保護牙齒不受細菌摧殘。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普通微生物學會秋季學術研討會。愛爾蘭阿斯隆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椰子油含有一種酵素,其殺菌原理與消化作用很類似。而這種酵素可以用來抑制口腔中的鏈球菌。


研究人員指出,鏈球菌是個大家庭,其中轉糖鏈球菌會產生酸性物質,為蛀牙主要致病菌。椰子油似乎可以阻止轉糖鏈球菌生長,進而預防蛀牙發生。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知道椰子油如何對抗蛀牙致病菌。另外,研究也發現,椰子油酵素經過一點修正,也能抑制鵝口瘡致病菌─白色念珠球菌。


研究計畫主持人達米恩‧布蘭迪醫師表示,大約百分之六十到九十的兒童、成人有齲齒問題,但多數人往往不太在意。椰子油濃度不需太高,就可達到抗菌效果,未來也許能加入牙齒清潔產品當中,取代其他化學成分,並提供民另一種選擇。此外,抗生素抗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以後這也可能是一種對抗細菌感染的新方法。


鄭醫師補充:


過去有些營養保健觀念提到睡前漱口,可以用食用油來幫助抑制細菌,甚至是預防牙菌斑的形成,但並沒說到何種油最合適,最近愛爾蘭的研究人員發現椰子油效果最佳,因為椰子油含有一種酵素,其殺菌原理與消化作用很類似。而這種酵素可以用來抑制口腔中的鏈球菌。


研究人員指出,鏈球菌是個大家庭,其中轉糖鏈球菌會產生酸性物質,為蛀牙主要致病菌。椰子油似乎可以阻止轉糖鏈球菌生長,進而預防蛀牙發生。另外,研究也發現,椰子油酵素經過一點修正,也能抑制鵝口瘡致病菌─白色念珠球菌。


相關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British Dental Journal 213, 269 (2012)
Published online: 21 September 2012 | doi:10.1038/sj.bdj.2012.856


http://www.ait.ie/aboutaitandathlone/newsevents/pressreleases/2012pressreleases/title-16107-en.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使用平板電腦 睡眠差、易失眠

作者: 魏敦華 | 台灣醒報 – 2012年9月3日 下午3:30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綜合報導】美國紐約倫斯勒理工大學的娜費格拉日前發佈一則研究指出,平板電腦所發出的亮光會壓抑褪黑激素的功效,進而影響該荷爾蒙對睡眠和清醒的替換性,最終導致失眠的問題。


研究團隊調查分析了iPad、iPad 2、以及ASUS一款平板電腦的使用狀況,結果發現,在顯示螢幕亮度開至最強的情況下,只要睡前使用兩小時就會影響褪黑激素約22%的功效。他們表示,小型的裝置如iPhone等可能不會對褪黑激素有影響,因為整體大小以及亮度皆較小,但還是有可能影響整體睡眠品質。


費格拉也表示,若睡前一定要使用平板電腦處理事務,可以考慮其他方法,如:購買螢幕過濾網,以減少光線對褪黑激素的影響;減少螢幕亮度,也能有同樣的效果。在使用平板電腦時,保持一定距離也有相當的效果,因為以距離來說,他們都比使用電腦電視近得多。


研究團隊表示,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為自己設立一個使用規範,睡前限使用兩小時以下,且盡量以公事為主,減少遊戲等娛樂性質的使用,如此才能在不影響睡眠品質的前提下,善用這類方便的3C裝置。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3687012001159


引用來源:


Lightlevel and duration of exposuredetermine the impact of self-luminoustablets on melatoninsuppression


Brittany Wood,Mark S. Rea,Barbara Plitnick,Mariana G. Figueiro


http://dx.doi.org/10.1016/j.apergo.2012.07.008


有研究顯示,夜間輪班人員的褪黑激素僅正常班人員的一半,調查也顯示褪黑激素濃度與乳癌有顯著相關,輪班者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未輪班者的二.三九倍。醫師強調,褪黑激素分泌與外界光線變化有關,晚上喜歡開燈睡覺、熬夜、生理時鐘混亂者,都會干擾其分泌。


光照與褪黑激素如何產生關連?透過眼睛接受到特定波長的光源,就能有效地讓視網膜上的節細胞將此特殊的訊息送給腦內的視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SCN再將光線訊息傳給腦中的及其他控制睡眠週期的部位如松果腺(PINEAL GLAND),因而達到有效、正確地影響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來達到睡眠困擾地改善。白天有光線的刺激,對松果腺製造褪黑激素是抑制的效果,到了傍晚黃昏,光線刺激慢慢減弱,松果腺的光抑制效果減弱,開始製造及分泌褪黑激素,所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定律,由此掌控。夜班工作者的光源刺激不足以讓身體自然產生足夠濃度的褪黑激素,長期下來對身體一定會有不良影響。


在2005年曾有一項系統性的臨床研究,針對643位癌症患者使用褪黑激素的追蹤分析,結果發現對於死亡率的降低有幫助:


Mills, Edward; Wu, Ping; Seely, Dugald; Guyatt, Gordon (2005). "Melatonin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39 (4): 360–6. doi:10.1111/j.1600-079X.2005.00258.x. PMID 16207291.


在2007年的研究也發現,女性在夜班工作的女性,照明來源只有白熾燈泡,跟在光亮環境工作的女性相較,其褪黑激素分泌減少50%,罹患乳癌風險相對提高:


Navara, Kristen J.; Nelson, Randy J. (2007). "The dark side of light at night: physiolog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43 (3): 215–224. doi:10.1111/j.1600-079X.2007.00473.x. PMID 17803517. http://www.psy.ohio-state.edu/nelson/documents/JPinealRes2007.pdf.


因此在2004年的報告早就提醒:夜班工作的女性,因為褪黑激素的下降,乳癌風險增加:


Schernhammer, ES; Rosner, B; Willett, WC; Laden, F; Colditz, GA; Hankinson, SE (2004). "Epidemiology of urinary melatonin in women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hormones and night work".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 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cosponsor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reventive Oncology 13 (6): 936–43. PMID 151842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Pad幫助自閉症兒童開口講話



東森新聞記者鍾陳杰、鄧宇青/綜合報導


2012年09月3日 14:45


美國馬里蘭州有一名5歲女童,從小就被診斷罹患了自閉症,她不會說話,只會用哭來表達情緒,不過兩年前她的爸爸買了一台iPad給她,透過圖像式的應用程式,她卻學會了說話,雖然目前只能講簡單的單字,但她的爸媽都很高興看到女兒的轉變。



現年5歲的雪莉亞活潑可愛,而且記憶力超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拼好一個拼圖,不過她卻罹患了自閉症。雪莉亞一直到3歲都不會說話,只能透過哭來表達內心的情緒。雪莉亞的爸爸說,「如果她早上起床想看卡通或電影,她無法告訴我想看哪一部卡通,或是從哪裡開始看,因此她唯一的溝通方式,就是指著電視然後哭。」


兩年前當iPad剛問世時,爸爸買了一台給雪莉亞當玩具,同時下載一些自閉症兒童的應用程式,玩著玩著,雪莉亞竟然可以開口說話了,媽媽問雪莉亞,「妳要6個還是8個?」雪莉亞說,「8個或7個。」


iPad的程式透過圖像式的導引,讓自閉症兒童可以表達自己,雪莉亞的媽媽舉例,「像是我想喝飲料,你就可以選巧克力牛奶。」目前在iPad上有超過700種幫助自閉症兒童的應用程式可供選擇,不過以雪莉亞的例子而言,她的自閉症程度算是比較輕微,因此iPad是否可幫助自閉症兒童開口說話,可能還是要諮詢醫生的建議比較妥當。



原文網址: iPad幫助自閉症兒童開口講話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903/97558.htm#ixzz25SOOh41I



鄭醫師補充:


拜現在科技之便利,在智慧型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市之後,各種應用程式隨之出爐,其中也包含了自閉症兒童的應用程式,我下載過一些簡單幫助自閉症兒童辨認他人表情的程式,這些應用程式的引導方式都有其來有自,在臨床上專業人員也經常使用類似方法原則來做治療介入。


因此除了早期療育之外,對不嚴重的自閉症兒童,家人不妨利用新一代的科技來試試看。


不過,報導中提到自閉症患者想喝飲料,最好避開像巧克力牛奶這類飲料,根據臨床研究發現: 

小麥與牛奶的主要構成,分別為麩質與酪蛋白,對於消化功能不佳(或者功能缺陷)的人來說,麩質及酪蛋白在消化過程中無法完全分解,在腸道的產物被稱為casomorphine(有人翻譯為縮胺酸),結構類似嗎啡胜肽,經過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大腦會和嗎啡受器作結合,破壞大腦功能的穩定性。許多研究證實,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喝牛奶或這食用小麥製品後,其中的某些蛋白質如未完全分解,就會導致尿液的胜肽含量升高,因而出現敏感症狀,只要調整飲食,即有很大的機會獲得改善:


Reichelt KL, Knivsberg A-M, Lind G, Nødland M. Probable etiology and possibl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utism. Brain Dysfunct. 1991;4:308–19.


在人類進化史上,牛奶及小麥屬於相當新穎的食物,推測大約在一萬年前,土耳其人首先用鐮刀來收割穀物時,人類才開始以小麥當作日常食物,在此之前,大多以各種野生植物、動物、昆蟲為食。後來農業文明從中東擴展到整個歐洲,乳牛與糧食種子隨之移入之後,許多歐洲原住民的因為缺乏與膚質敏感有關的基因,無法適應新食物的生化特性而死亡。有一些國家例如愛爾蘭,因更晚(三千年前)接觸到小麥與牛奶,因此這些食物的敏感度比其他國家居民高,例如西愛爾蘭是全球精神分裂與乳糜瀉(Celiac Disease)發生率最高的地區,一般推測與此兩種食物敏感有關。


有一位學者Dohan發現,以前東印度原住民很少有所謂的精神分裂症,但採用西式飲食、增加小麥攝取量後,敏感的情況就明顯增多了。因此不管是自閉症或者是精神分裂症,在飲食建議上,最好儘量避免乳製品及小麥這兩類食物來源。乳糜瀉的原因往往是小麥的麥膠蛋白引發,透過飲食調整,排除小麥來源的飲食,改善乳糜瀉的腸道症狀,一些疾病諸如小腦運動失調、周邊神經炎、自閉症及精神分裂症都有明顯改善:


Schuppan D, Junker Y, Barisani D (December 2009). "Celiac disease: from pathogenesis to novel therapies". Gastroenterology 137 (6): 1912–33. doi:10.1053/j.gastro.2009.09.008. PMID 19766641. http://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PIIS001650850901600X/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糟鼻 毛囊蹣蟲可能是禍首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3日 上午12:05

有些人為酒糟鼻、臉部肌膚紅粗而飽受困擾。愛爾蘭最新研究發現,可能是細菌引起。


愛爾蘭梅努斯大學研究人員凱文‧卡瓦納表示,酒糟鼻不會影響整體健康,卻會造成疼痛、尷尬狀況。研究團隊發現,有些住在皮膚上的蹣蟲帶有細菌,而這些細菌很可能就是造成酒糟鼻的元兇;特別是一種住在毛囊周圍的「毛囊蹣蟲」,帶有芽孢桿菌會分泌一種蛋白質,促使患者皮膚出現免疫反應,進而出現酒糟鼻症狀。


研究人員表示,當這些蹣蟲死去,細菌會滲入皮膚組織,造成組織退化、發炎;如果能針對這些細菌使用抗生素治療,減緩發炎反應並抑制生長,或許就能預防酒糟鼻。


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醫學微生物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如果到網路去找毛囊蹣蟲的資料,就會發現毛囊蹣蟲不只影響酒糟鼻,連嚴重的青春痘也可能是它的傑作。讓我們先處理這一個問題,也就是環境一直有毛囊蹣蟲的存在,為何一般人不會出現特異的免疫反應,造成症狀,而患者會? 功能性醫學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解決之道:


對於有酒糟鼻的人而言,小腸的細菌過度生長極可能是一項重要的病因,滅菌療程用於酒糟鼻的治療,療效可見: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rosacea: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its eradication. Parodi A, Paolino S, Greco A, Drago F, Mansi C, Rebora A, Parodi A, Savarino V.


近來有一項臨床研究發現,有酒糟鼻的人在做氫氣呼吸測試(Hydrogen breath test)的反應,出現異常的比例跟一般人相較,明顯偏高(47% v. 5%),這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時會被檢測出來的結果,也就是有酒糟鼻的人,往往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情形,經過滅菌治療,酒糟鼻亦隨之完全改善,比例有多高,是驚人的96%,療效可長達超過九個月。剩下的4%,經過分析,仍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又再度發生了,因此有酒糟鼻困擾的患者,若要根本處理與治療,務必從腸道健康來著手:


 Parodi A,Paolino S,Greco A,Drago F,Mansi C,Rebora A,Parodi AU,Savarino V (May 2008).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Rosacea: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Its Eradication".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6 (7): 759. doi:10.1016/j.cgh.2008.02.054. PMID 18456568.


此外,有酒糟鼻困擾的人,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也應該節制,其他研究也發現減少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緻的糖等製品)的攝取,能減少壞菌的繁殖(壞菌喜歡甜食),進而改善症狀:


 http://www.bmj.com/cgi/pdf_extract/1/5485/459


以功能性醫學而言,要改善腸道菌叢失衡,除了滅壞菌,也要儘量補充高劑量的益菌,不管對腸躁症或者酒糟鼻患者而言,滅壞菌與補好菌應該雙管齊下,效果會快更明顯復發率也會更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幾歲停經 抽血測荷爾蒙可預測

中央社 – 2012年9月2日 上午9:26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日專電)美國「生殖力與不孕」期刊報導,最新醫學研究發現,透過抽血檢查測量女性體內抗穆氏管荷爾蒙指數變化,就能在30多歲時準確估算停經年齡。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統計顯示,一般婦女更年期平均年齡為51歲,但有的婦女40歲就已停經,有些婦女則過了55歲才停經。


如何準確推算婦女更年期何時到來,到目前為止醫學界都還沒有標準答案。


「生殖力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andSterility)上週刊登賓州大學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研究人員發表的最新醫學研究報告指出,透過抽血檢查,測量卵巢分泌的抗穆氏管荷爾蒙指數(anti-mullerian hormone,AMH)變化,就能提早在婦女才30多歲的時候,準確估算幾歲將會停經。


研究人員以293名年齡在30歲至40多歲間的婦女做為研究對象,連續5年記錄她們的抗穆氏管荷爾蒙指數變化,並且繼續追蹤長達14年,觀察她們的更年期在幾歲發生。


研究結果發現,抗穆氏管荷爾蒙指數變化幅度最多的婦女,更年期會比指數變化較少的婦女提早大約2年到來。


主持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弗利曼(Ellen Freeman)指出,這種測量方式對於35歲以下的女性較不準確,因為女性體內的抗穆氏管荷爾蒙指數通常要到35歲以後,才會開始慢慢降低。


鄭醫師補充:


婦產科的醫師都了解,不孕或逾三十五歲婦女想得知能否生育,可抽血做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檢測,評估懷孕指數。發現AMH大於四者,取卵數平均為十一點一顆,AMH二至四者七點五六顆,低於二者降至三點八四顆,顯示AMH愈低,卵巢功能愈差,生育率也會下降。AMH低於一時已達危險警戒期,懷孕機率很低,想懷孕者要相當積極,AMH介於一至二則是中度危險期,生育率已受影響。


最近美國賓州大學研究人員更發現AMH變化幅度大者,更年期會提早兩年來報到,以功能性醫學來說,停經或者是否能正常排卵,與卵巢功能有直接相關,卵巢功能提早老化,想要懷孕的困難度大增,卵巢功能一旦老化到無法正常排卵或者更年期提早,大概就難有「子」望。想了解自己的卵巢是否提早衰竭的最直接方式,便是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女性荷爾蒙分析來了解最直接了當。想懷孕生子的人若想了解自己卵巢功能是否提早退化,建議可以多利用相關的檢測來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卵巢功能,擬定生育計畫做人成功。


上述研究的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fertstert.org/article/PIIS0015028212018924/abstract


引用來源:


Contribution of the rate of change of antimüllerian hormone in estimating time to menopause for late reproductive-age women


Ellen W. Freeman, Mary D. Sammel, Hui Lin, David W. Boorman, Clarisa R. Gracia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 24 August 2012 (10.1016/j.fertnstert.2012.07.11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想增加孩子運動量 父母陪同效果更大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8月31日 下午3:47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希望孩子不要宅在家,想要增加孩子運動量?那父母們自己必須多加運動才行。這是由發表於<身體活動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的研究,此研究囊括了八十三個家庭,目的是協助年齡介於七到十四歲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孩子控制體重。鼓勵父母和孩子透過每天走路超過兩千步來增加運動量。整個過程皆以計步器追蹤。


整體而言,研究者發現,當母親多走一千步時則孩子們會多走一百九十六步。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父親和孩子之間。我們都知道父母和孩子的活動量是有關的,而本次研究證實了當父母的活動量增加,孩子的活動力也變強。這樣的影響在週末更是特別明顯。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要孩子多運動,不如就陪他一起,運動不管對我們的身體或心理都會有幫助,他以自己為例,有時候他會利用空閒的傍晚和孩子一起慢跑或是去游泳,共同設定一個目標,不管是跑3000公尺還是游1000公尺,讓兩人一起達成,甚至鼓勵孩子去超越自己,那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感覺,其實就是增進親子間情感的好方式,而運動時的談天,更是改善家庭溝通問題的有效潤滑劑。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運動會幫助產生好心情已經有許多研究証實的,董氏基金會在2011年進行的「台灣五大都市國、高中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結果得知,當受訪學生的父母常運動者,受訪學生有運動習慣的比例高於沒有運動習慣者,且達顯著,這呼應了本研究,父母的運動習慣也會帶動孩子。另外,發現有17.3%的國高中生會因情緒不佳而運動,運動後有84.2%覺得心情會變好。也已証實運動會產生腦內啡,幫助人們產生愉悅感,這都提醒我們對於運動,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鄭醫師補充:


許多父母看小孩宅在家,身體狀況越來越糟,叫小孩去運動,似乎都叫不動,原因可能在於父母自己也缺乏運動,甫發表於<身體活動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的研究,此研究囊括了八十三個家庭,目的是協助年齡介於七到十四歲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孩子控制體重。


當母親多走一千步時則孩子們會多走一百九十六步。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父親和孩子之間。我們都知道父母和孩子的活動量是有關的,而本次研究證實了當父母的活動量增加,孩子的活動力也變強。這樣的影響在週末更是特別明顯。對於不愛運動的小孩,父母運動量必須比小孩多,否則小孩也跟著不運動。


所以有人把親子關係比喻成像一本銀行存摺,現在存什麼,以後就會跑出什麼樣的數字來,親子互動,若能把一起運動也涵括進來,不僅親子關係更進一步,家人也會一起更健康!


相關研究的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journals.humankinetics.com/jpah-back-issues/jpah-volume-9-issue-5-july/parental-influence-on-child-change-in-physical-activity-during-a-family-based-intervention-for-child-weight-gain-prevention


研究引用來源:


Parental Influence on Child Change in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a Family-Based Intervention for Child Weight Gain Prevention









2012, 9, 661 – 669



Authors: Kristen Holm, Holly Wyatt, James Murphy, James Hill, and Lorraine Odge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