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會降低頭髮中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這是來自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的。頭髮中皮質醇的含量提供了關於一個人承受持續壓力的程度的信息。早期的積極訓練效果已在極度緊張的情況下或個別日常中顯示出來——或者是基於研究參與者的自我報告。因此,目前的研究提供了第一個客觀證據,證明靜坐可以減少長期壓力的身體跡象。

根據 Techniker Krankenkasse 的一項研究,德國 23% 的人經常遭受壓力。這種情況不僅對受影響者的健康造成壓力,而且還與許多生理疾病有關,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礙,如憂鬱症,根據2017 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這是世界上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正在尋求有效的方法來長期減少日常壓力。一種有前景的選擇是正念訓練,參與者通過各種冥想和行為練習來訓練他們的認知和社交技能,包括注意力、感恩和同情心。各種研究已經證實,即使是健康的人在典型的 8 週訓練計劃後也會感到壓力更小。然而,直到現在,還不清楚訓練實際上對減輕日常壓力帶來的持續負擔有多大貢獻。然而,許多先前關於慢性壓力的研究的問題在於,研究參與者通常被要求在訓練後自我評估他們的壓力程度。

產生這種偏見的原因:參與者知道他們正在訓練他們的正念,而壓力程度的降低是這種訓練的預期效果。僅這種認知就會對後續信息產生影響。MPI CBS 的博士生、基礎出版物的第一作者 Lara Puhlmann 解釋說:“如果你被問及在一項被宣佈為減壓的培訓課程後是否感到壓力,即使回答這個問題也會扭曲陳述。”現在出現在心身醫學期刊( Psychosomatic Medicine)上社會期望和安慰劑效應等因素在這裡發揮了作用。與藥理學研究不同,例如,研究參與者不知道他們是否實際接受了活性物質,所謂的盲測研究在心理訓練中是不可能的。“參與者知道他們正在服用‘解毒劑’,”普爾曼說。“因此,在正念研究中,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更客觀的,即生理學的方法來更精確地測量減壓效果。”

頭髮中皮質醇的濃度被認為是衡量長期壓力的合適指標。例如,皮質醇是一種激素,當我們面臨巨大的挑戰時就會釋放它。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它有助於讓我們的身體保持警覺並調動能量來克服挑戰。壓力持續的時間越長,皮質醇在我們身體周圍循環的時間就越長——它在我們的頭髮中積累的就越多。平均而言,頭髮每月長一厘米。為了測量研究參與者在為期 9 個月的培訓期間的壓力程度,研究人員與德累斯頓大學的 Clemens Kirschbaum 研究團隊合作,每三個月從頭皮處分析前三厘米頭髮中的皮質醇含量,。

心理訓練本身是作為對心理訓練影響的大規模世代研究的一部分而開發的,該項目由社會神經科學研究小組的科學主任 Tania Singer 教授領導。這個為期 9 個月的心理訓練計劃包括三個為期 3 個月的課程,每個課程旨在使用西方和遠東的心理練習來訓練特定的技能領域。重點要不是注意力和正念因素,不然就是同情心和感激之類的社會情感技能,或者是所謂的社會認知技能,特別是對自己和他人想法的看法的能力。三組約 80 名參與者分別以不同的順序完成了培訓模組。培訓持續了長達九個月,每週 6 天,每天 30 分鐘。

更少的壓力,更少的皮質醇

它確實證實:經過六個月的訓練,受試者頭髮中的皮質醇含量顯著下降,平均下降了 25%在前三個月,最初看到了輕微的影響,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有所增加。後三分之一,集中度保持在較低濃度。因此,研究人員假設只有足夠長的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的減壓效果。效果似乎並不取決於培訓的內容。因此,所研究的幾種心理方法可能在改善人們面對慢性日常壓力的方式方面同樣有效。

在 ReSource 項目的早期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相同的樣本研究了訓練對處理急性壓力情況的影響。在這項研究中,參與者被置於壓力很大的工作面試中,並且必須在觀察下解決困難的數學問題。結果發現,接受過社會認知或社會影響訓練的人在壓力下釋放的皮質醇比未接受過訓練的人少 51%。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測量受試者頭髮中皮質醇的含量,而是測量了他們唾液中的皮質醇急性突增。總體而言,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靜坐可以改善對急性特別緊張的社交情況以及慢性日常壓力的處理。

“全世界有許多疾病,包括憂鬱症,都與長期壓力直接或間接相關,”普爾曼解釋說。“我們需要努力以預防方式抵消慢性壓力的影響。我們的研究使用生理測量來證明,即使是健康人,基於靜坐的訓練干預也可以減輕總體壓力程度。”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或是憂鬱症,在許多研究文獻上,都可以看到與壓力賀爾蒙,也就是腎上腺皮質醇升高有關,任何能降低壓力賀爾蒙的作為,皆有助於身體減壓,降低相關疾患的罹病率。這項德國研究直接以壓力賀爾蒙當指標,證實靜坐確實可以減壓,讓健康的生活型態多了一個重要的選項。一般而言,壓力賀爾蒙可透過唾液或血液來檢測,過高或過低都代表有問題,一旦發現異常,不妨透過整合醫學的建議來直接降壓,落實預防醫學的目標,防患於未然。

 

 

參考文獻:

Lara M.C. Puhlmann, Pascal Vrtička, Roman Linz, Tobias Stalder, Clemens Kirschbaum, Veronika Engert, Tania Singer. Contemplative Mental Training Reduces Hair Glucocorticoid Levels 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21; 83 (8): 894 DOI: 10.1097/PSY.000000000000097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缺乏鎂離子會導致肥胖、糖尿病?

 

 
 
2021年10月15日 週五 上午7:30

 

【華人健康網編譯洪辰竺/台北報導】肥胖是現代人最普遍的文明病之一,且通常伴隨著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除了熱量控制不當會造成這些疾病之外,鎂元素補充不足,竟也可能間接導致肥胖,甚至有糖尿病風險!近期有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發現,日常中補充足夠的鎂離子,好處多不勝數,不僅可以減緩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症狀,並能改善代謝症候群,同時也可以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日常攝取足量鎂離子能促進維生素代謝,改善三高、代謝症候群

 

根據一項來自義大利米蘭大學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系(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Sciences “L. Sacco”, Università di Milano)的Gabriele Piuri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所進行,並發表在《營養學》(Nutrients)期刊的研究顯示,透過在日常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鎂離子,不僅可以幫助減緩三高的症狀,幫助改善代謝症候群,還可以透過調節基因的表達,改善腸道菌相的組成,也能促進人體對維生素B1和維生素D的代謝

 

鎂離子缺乏釀身體發炎,引起胰島素阻抗、改變腸道菌相惹肥胖

 

研究人員集結2009-2019年間的13項關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與鎂離子補充量的研究,並發現這3種疾病之間有密切關連,且患者體內普遍都缺乏鎂離子。究竟鎂離子在人體扮演什麼角色?為何3種疾病之間息息相關呢?

 

 

 

原來,三者的起因,都是體內的慢性發炎所致。當體內鎂離子缺乏,會造成體內氧化壓力及細胞激素(cytokine)上升,造成身體低度發炎,同時,也會影響細胞對胰島素濃度的敏感度,造成細胞內的鎂離子濃度下降,形成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甚至導致第二型糖尿病。

 

此外,鎂離子是人體內第二豐富的細胞內陽離子,也是參與人體內數百種酵素反應的輔因子(cofactor),而長期處於體內低度發炎的狀況,也會改變腸道菌相的結構組成,而導致身體肥胖。

全穀類、堅果種子類、豆類及綠色蔬菜等食物,是良好的天然鎂離子來源

日常中有許多原因會造成低鎂血症(Hypomagnaesemia),指血液中的鎂離子含量低於正常值,人體內的血鎂約介於1.7-2.2mg/dL之間,若血鎂低於1.7mg.dL,就稱為低鎂血症。研究人員表示,低鎂血症最常見的原因為從飲食中攝取的鎂不足,而日常飲食中,包括全穀類食物、堅果種子類、豆類以及綠色蔬菜等食物,都是獲取良好的鎂離子來源。

鎂助維生素D合成、活化,缺乏維生素D恐增胰島素阻抗風險

許多肥胖的人及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體內也普遍缺乏維生素D,而鎂是維生素D合成跟活化所必須的離子,維生素D的缺乏,被視為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因子。因此,體內缺乏鎂離子,也會連帶影響到體內具有活性維生素D的濃度,進而影響維生素D在人體發揮的功能。

補充鎂離子助減緩慢性發炎,降低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

最後,研究人員表示,由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越來越盛行,且許多都是由於鎂離子攝取不足,而造成體內慢性發炎所引起,體內低鎂的狀態,主要都是不健康的飲食所造成。低鎂的體內環境會容易導致身體發炎,且會造成代謝失調。因此,日常中不妨從飲食中補充足夠的鎂離子,能夠有效緩解發炎的狀況,同時減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

鄭醫師補充:

鎂缺乏,容易導致便祕、心律不整、緊張、焦慮失眠、骨質疏鬆、易抽筋、感覺疲憊、吞嚥困難、怕吵、頭痛及偏頭痛等等,是非常重要的礦物質。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及加強鎂的食物來源或營養補充攝取,預防相關身體疾患甚至是糖尿病及肥胖等等問題。欲知鎂在體內補充是否充足?透過抽血檢查立見分曉,不須猜謎。

參考文獻:

Piuri G, Zocchi M, Della Porta M, Ficara V, Manoni M, Zuccotti GV, Pinotti L, Maier JA, Cazzola R. Magnesium in Obesity,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Nutrients. 2021 Jan 22;13(2):320. doi: 10.3390/nu13020320. PMID: 33499378; PMCID: PMC791244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4993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菇類因其許多健康優勢而成為頭條新聞。它們不僅可以降低患癌症和過早死亡的風險,而且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領導的新研究還發現,這些超級食品可能有益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了 2005 年至 2016 年間從 24,000 多名美國成年人那裡收集的飲食和心理健康數據。他們發現,吃菇類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較低。

據研究人員稱,菇類含有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這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防止體內細胞和組織受損。研究還發現,抗氧化劑有助於預防多種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和憂鬱症。

“菇類是氨基酸麥角硫因的最高膳食來源 - 一種人類無法合成的抗發炎劑,”首席研究員 Djibril Ba 說,他最近畢業於醫學院流行病學博士課程。“高濃度的這種可能會降低氧化壓力的風險,這也可以減輕憂鬱症的症狀。”

白蘑菇是美國最常食用的蘑菇品種,它含有鉀,據信可以降低焦慮。此外,某些其他種類的食用菇類,尤其是猴頭菇,也稱為獅鬃菇,可能會刺激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如神經生長因子的合成,這可能對預防包括憂鬱症在內的神經精神疾病產生影響。

據研究人員稱,受過大學教育的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更有可能吃菇類。接受調查的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45 歲,大多數 (66%) 是非西班牙裔白人。在考慮了社會人口統計學、主要風險因素、自我報告的疾病、藥物和其他飲食因素後,研究人員觀察到食用菇類與較低的憂鬱機率之間存在顯著關聯。然而,他們說,相對較高的菇類攝取量並沒有明顯的額外好處。

“這項研究增加了吃蘑菇可能對健康有益的清單,”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兼公共衛生科學教授約書亞·馬斯卡特說。

該團隊進行了二次分析,看看是否可以通過每天用一份菇類代替一份紅肉或加工肉來降低患憂鬱症的風險。然而,研究結果證實,這種替代與較低的憂鬱機率無關。

在此研究之前,很少有研究檢查食用菇類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而且大多數研究都是在少於 100 名參與者的情況下進行的臨床試驗。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食用菇類作為減少憂鬱症和預防其他疾病的一種手段的潛在臨床和公共衛生重要性。

鄭醫師補充:

諸多精神疾患都被證實患者有長期的身體發炎及氧化壓力,這樣的身體負擔對身體及大腦造成的衝擊與負擔,讓許多精神疾病的患者病況起起伏伏,難以改善。這篇比較有規模的研究,至少證實了食用菇類對於憂鬱症罹患風險的降低是有幫助的,因此過去曾罹患憂鬱症或者是有家族史的人,為降低相關精神疾患的風險,建議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加入菇類的攝取。

參考文獻:

 

  1. Djibril M. Ba, Xiang Gao, Laila Al-Shaar, Joshua E. Muscat, Vernon M. Chinchilli, Robert B. Beelman, John P. Richie. Mushroom intake and depressio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using data from the U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005–2016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1; 294: 686 DOI: 10.1016/j.jad.2021.07.08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對先前感染或完全接種疫苗具有免疫力的家庭成員數量增加,對 COVID-19 沒有免疫力的人感染和住院的風險要低得多。瑞典於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全國性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於默奧大學老年醫學教授彼得諾德斯特倫說:“研究結果強烈支持,疫苗接種不僅對個人保護很重要,而且對減少傳播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家庭內部,這是傳播的高風險環境。”

大量研究證實,疫苗可大大降低 COVID-19 的風險。然而,人們對疫苗接種對病毒在高風險環境(例如家庭內部)中傳播的影響知之甚少。這就是於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想要調查的內容。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每個家庭中具免疫力個體的數量與未免疫家庭成員的感染和住院風險之間存在數量反應關聯。具體而言,隨著具免疫力家庭成員數量的增加,未免疫家庭成員感染和住院的風險降低了 45% 至 97%。

該研究是一項全國性的、基於註冊的研究,涉及來自 800,000 多個家庭的超過 180 萬人。研究人員結合了瑞典公共衛生局、國家衛生和福利委員會以及瑞典統計局(負責監督統計數據的政府機構)的註冊數據。在分析中,研究人員量化了對 COVID-19 具有免疫力的家庭成員數量與未免疫個體感染和住院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考慮了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家庭聚集以及之前確定為瑞典人口中 COVID-19 危險因素的幾種診斷的差異。

“似乎接種疫苗不僅有助於降低個人被感染的風險,還有助於減少傳播,這反過來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更多人罹患重症的風險,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的病毒變異株出現及新的流行。因此,確保越多人接種疫苗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範圍都有影響,”於默奧大學老年醫學博士生、該研究的合著者馬塞爾·巴林說。

鄭醫師補充:

有些人對新冠疫苗存有不少疑慮,甚至提出現在死於施打疫苗的人數大過於染疫身亡數,因此極力主張不打。在此還是以醫療現實提醒大家:在疫苗未施打前,英美因為染疫的重症及身故的人數,直接癱瘓醫療系統,而且完全封城及鎖國,對經濟、生活甚至是工作教育等衝擊巨大,可能大家都忘了。

不可諱言的,免疫力不能全靠疫苗,但面對新冠病毒,疫苗至少提供基本保護力,提高疫苗施打率能大幅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已有諸多研究背書,對於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及開放國門,至為關鍵,身體狀況不適合者甚至年事太高,其實也不必勉強,在臨床上也看到一些案例不良反應,讓人不捨,因此疫苗是否施打還是量力而為。

參考文獻:

Peter Nordström, Marcel Ballin, Anna Nordström. Association Between Risk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Nonimmune Individuals and COVID-19 Immunity in Their Family MembersJAMA Internal Medicine, Oct. 11, 2021;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1.58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疼痛感覺起源的調查導致開發出一種新穎且持久的發炎性疼痛治療​​方法,這可能是鴉片類藥物的有希望的替代品。臨床前研究由神經科學家和藥理學家進行,他們都在布法羅大學雅各布斯醫學和生物醫學科學學院。它於 10 月 4 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發表

該研究已導致 UB 申請了兩組新型脂化胜肽(用脂質分子修飾的胜肽)的專利,這些胜肽注射到受傷部位。在 UB Business 和 Entrepreneurial Partnerships 的協助下,研究人員還成立了一家名為 Channavix, Inc. 的初創公司,該公司正在開發用於止痛的非鴉片類藥物以協助商業化。

“我們的小型胜肽能夠穿透神經末梢並在單次給藥後提供持久的疼痛緩解,”資深作者、雅各布斯學院藥理學和毒理學副教授 Arin Bhattacharjee 博士說。

UB 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被稱為傷害感受器的感覺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會因受傷引起的疼痛而活化。

通知大腦

“疼痛通常被認為是受傷的症狀,”巴塔查吉說。“疼痛神經元將它們的訊息傳遞給大腦,告知大腦損傷的位置和損傷的嚴重程度。在分子水平上,我們的研究正在幫助解開組織損傷如何向疼痛感知神經元發出訊號。如果我們可以的話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理解這一點,然後我們可以確定新的止痛目標。”

Bhattacharjee 和第一作者 Rasheen Powell 博士於 8 月從 UB 獲得博士學位,他發現為了發出疼痛訊號,特定類型的疼痛神經元需要內吞作用,即細胞吞噬外部材料或膜上的材料的過程。這些神經元,稱為含有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 (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簡稱CGRP) 的疼痛神經元,優先表達一種稱為 AP2A2 的特定內吞作用亞基,而其他感覺神經元則沒有。

“這一發現特別令人興奮,因為周圍神經系統背根神經節 (dorsal root ganglia,簡稱DRG) 中的特定疼痛神經元亞群表達 AP2A2,而 DRG 中的其他感覺神經元群則不表達,”鮑威爾說,他現在是該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哈佛醫學院神經內科學系。“這表明該亞基在這些特定的疼痛神經元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些神經元負責在囓齒動物和人類中觀察到的大多數發炎性疼痛行為。”

研究人員使用遺傳和藥理學方法發現,這些神經元中的內吞作用對於發炎性疼痛的發展和維持至關重要。

深度減輕疼痛

“但是當我們用遺傳或藥理學方法抑制內吞作用時,我們觀察到指示疼痛的行為顯著減少,”鮑威爾說。

即使在促進疼痛神經元過度活躍的條件下,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用新的胜肽分子阻止內吞作用時,他們可以顯著減少這種過度活躍——從而減少疼痛感知。

“通過抑制內吞作用,我們能夠阻止痛覺神經元將疼痛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鮑威爾說。

地方優勢

研究人員開發的胜肽的一個關鍵優勢是,當局部應用於疼痛神經末梢時,它們會破壞內吞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一直使用局部方法來阻止疼痛,”Bhattacharjee 說。麻醉劑可以有效地阻止疼痛,但問題是,它們會阻塞所有感覺神經元,因此患者會感到麻木,而且它們的壽命很短。麻醉劑在幾個小時內消失後,通常需要服用止痛藥

“我們發現,當局部應用時,我們的胜肽在多種發炎性疼痛模型中減少了長達六天的疼痛結果,”他說。

局部給藥的優勢在於避免了大多數不良副作用,尤其是成癮的風險。不良副作用也是新藥經常得不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一個關鍵原因;藥物的局部投藥避免了這種不利因素。

Bhattacharjee 指出,然而,藥物的局部投藥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們往往會迅速從給藥部位擴散開來。“我們的新技術似乎透過進入神經末梢並停留在那裡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說。“結果是疼痛反應的長期降低。”

疼痛的性別差異

UB 的研究還強調,男性和女性對疼痛的體驗不同。在他們進行的動物研究中,如果疼痛已經確定,女性對胜肽的反應不如男性。但是,如果在受傷時服用這種胜肽,女性的疼痛反應比男性要好得多。

“這些數據遵循人類臨床研究,”Bhattacharjee 說,“人類慢性發炎和術後疼痛的患病率和強度存在性別差異。這強調了性別考慮在止痛治療發展中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計劃專注於關鍵的臨床前製劑和毒理學研究,以實現一種用於人體測試的新研究藥物應用。

Bhattacharjee 和 Powell 的合著者是藥理學和毒理學系的 Kerri D. Pryce、Kwaku Bonsu 和 Abduleh Amhed,以及神經科學項目的 Garrett Sheehan 和 Violet A. Young,他們都在 Jacobs 學校。

這項工作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

鄭醫師補充:

過去在臨床上的觀察研究發現胜肽有助於降低發炎與疼痛反應,但實際生理機轉並不清楚,這篇研究報導清楚說明胜肽為何可以取代鴉片成為幾乎沒有副作用且避免成癮風險的止痛實際原理與機轉,非常值得參考。

參考文獻:

Rasheen Powell, Violet A. Young, Kerri D. Pryce, Garrett D. Sheehan, Kwaku Bonsu, Abdulelah Ahmed, Arin Bhattacharjee. Inhibiting endocytosis in CGRP nociceptors attenuates inflammatory pain-like behavior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1) DOI: 10.1038/s41467-021-2610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東安格利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吃得更好、多吃水果和蔬菜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好。

上個月28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首次調查了英國學童的水果和蔬菜攝取量、早餐和午餐選擇以及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它特別顯示了多吃水果和蔬菜與中學生更好的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每天食用五份或更多水果和蔬菜的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分最高

該研究由 UEA 健康和社會保健合作夥伴與諾福克郡議會合作領導。

研究小組表示,應制定公共衛生策略和學校政策,以確保所有兒童在上學前和上學期間都能獲得優質營養,以優化心理健康並賦予兒童充分發揮潛力的能力。

來自 UEA 諾維奇醫學院的首席研究員 Ailsa Welch 教授說:“我們知道心理健康不佳是年輕人的一個主要問題,並且可能會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社交媒體和現代學校文化的壓力被吹捧為兒童和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流行率上升的潛在原因。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早期生活中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性——尤其是因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持續到成年期,導致生活結果和成就較差。

“雖然營養與身體健康之間的聯繫已廣為人知,但到目前為止,人們對營養是否在兒童情緒健康中發揮作用知之甚少。因此,我們著手調查飲食選擇與學童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 ”

研究小組研究了諾福克郡 50 所學校的近 9,000 名兒童(7,570 名中學生和 1,253 名小學生)的數據,這些數據來自諾福克兒童和年輕人的健康與幸福感調查。

這項調查是由諾福克郡議會公共衛生部門和諾福克兒童保護委員會委託進行的。它在 2017 年 10 月對所有諾福克學校開放。

參與研究的兒童自我報告了他們的飲食選擇,並參加了適合年齡的心理健康測試,包括快樂、放鬆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韋爾奇教授說:“在營養方面,我們發現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中學生和 28% 的小學生報告每天吃 5 種推薦的水果和蔬菜。而且不到十分之一孩子們不吃任何水果或蔬菜。

“超過五分之一的中學生和十分之一的小學生沒有吃早餐。超過十分之一的中學生沒有吃午餐。

該團隊研究了營養因素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並考慮了可能產生影響的其他因素——例如不良的童年經歷和家庭狀況。

同樣來自 UEA 諾里奇醫學院的 Richard Hayhoe 博士說:“我們發現,吃得好與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好有關。尤其是在中學生中,吃有營養的飲食之間有很強的聯繫,包裝水果和蔬菜,並有更好的心理健康

“我們還發現,中小學生早餐和午餐的類型也與幸福感顯著相關。

“吃傳統早餐的孩子比只吃零食或飲料的孩子有更好的幸福感但早餐喝能量飲料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得分特別低,甚至低於那些根本不吃早餐的孩子

“根據我們的數據,在一個有 30 名中學生的班級中,大約有 21 人會吃傳統早餐,至少有 4 人會在早上開始上課之前沒有進食。

“同樣,至少有三名學生會在不吃任何午餐的情況下上下午課。這令人擔憂,不僅可能影響學校的學業成績,還會影響身體的成長和發育。”

鄭醫師補充: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擁有完整的營養攝取,幫助大腦抗壓及運作更順暢,這是提高心理健康的捷徑,為人父母要幫助下一代更幸福,不妨從每天的餐桌增添蔬果著手。

參考文獻:

Richard Hayhoe, Boika Rechel, Allan B Clark, Claire Gummerson, S J Louise Smith, Ailsa A Welch.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s of schoolchildren’s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meal choices, with their mental well-being: a cross-sectional study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2021; e000205 DOI: 10.1136/bmjnph-2020-000205

“我們發現的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營養對幸福的影響與目睹經常爭吵或家中暴力等因素一樣多或更多

韋爾奇教授說:“作為個人和社會層面的一個潛在可改變因素,營養是解決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公共衛生目標

“應制定公共衛生策略和學校政策,以確保所有兒童在上學前和上學期間都能獲得優質營養,以優化心理健康並賦予兒童充分發揮潛力的能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10/09-110/10/11 

雙十國慶日光能診所休診通知

照成您的不便,請多包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英國的新研究證實,控制風險因素有助於糖尿病患者避免失智症。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醫學中心醫學博士 Thomas van Sloten 報導,在一項對近 90,000 名參與者進行的前瞻性研究中,與未患糖尿病的對照組相比,2 型糖尿病患者患失智症的風險高 88%。虛擬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 (EASD)會議。

 然而,與指南推薦的目標範圍內有 5 到 7 個危險因素(包括不吸煙、HbA1c 水平、血壓、BMI、蛋白尿、體力活動和飲食)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患失智症的風險並未增加。與對照(每 1,000 人年的絕對比率差異 0.20;HR 1.32,95% CI 0.89-1.95)。

 隨著患者為脫靶風險(沒達標)因素勾選更多,發生失智症的風險似乎只會增加:

 

  • 四個目標風險因素:HR 1.70 (95% CI 1.23-2.33)
  • 三個目標風險因素:HR 2.33 (95% CI 1.73-3.15)
  • 零到兩個目標風險因素:HR 2.42 (95% CI 1.67-3.52)

 

最重要的是,控制生活方式相關風​​險因素的患者在認知處理速度、執行功能和腦容量方面的變化也較少(退化比較不明顯)

 該研究的結果也發表在糖尿病護理雜誌上

 “失智症是一種破壞性疾病,許多患者、他們的護理人員和臨床醫生都擔心它。然而,目前對 2 型糖尿病的管理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van Sloten 告訴MedPage Today“目前對 2 型糖尿病的管理包括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堅持血糖控制等治療目標。”

 “這種糖尿病的多領域管理策略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對失智症的影響尚不清楚,”他補充道。“因此,我們想調查通過針對多種風險因素,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預防糖尿病患者的失智症。”

 van Sloten 指出,“2 型糖尿病相關失智的病理生理學可能由多種病因決定,包括大血管疾病、微血管功能障礙和神經退化。鑑於糖尿病失智的多因素性質,我們假設針對幾種風險因素和可能需要同時使用機制來獲得最佳預防效果。”

 “我們研究中選定的七個風險因素……每一個都與這些病因中的一種或多種有關,”他補充道。

 該分析基於英國生物銀行研究的數據,該研究是 40 至 69 歲的人群的世代,參與者於 2006 年至 2010 年招募,包括 10,663 名 2 型糖尿病患者,然後與 77,193 名對照組進行比較。糖尿病被定義為自我報告的糖尿病,使用降血糖藥物,並根據空腹血糖。那些患有糖尿病前期的人被排除在外。

  經過平均 9 年的追蹤,1.4% 的糖尿病患者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而對照組只有 0.5% 的人確診。通過 3T MRI 測量大腦變化,特別是評估白質高信號體積、總腦實質體積和小洞性梗塞(lacunar infarcts)。記憶是透過配對記憶測試來衡量的,而處理速度是通過反應時間測試來衡量的。

對於七項危險因素,指南推薦的目標範圍如下:HbA1c 低於 7%,血壓低於 130/80 mmHg,BMI 為 20 至小於 25,無微量白蛋白尿或大量白蛋白尿,至少 150 分鐘/週中等至劇烈的體力活動,美國心臟協會評分定義為最佳的健康飲食,並且不吸煙。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沒有將膽固醇濃度視為危險因素,因為與認知功能障礙和大腦結構異常之間的聯繫“不一致”

 該小組沒有看到與結果相關的任何年齡或性別的相互作用。

 該研究的一些侷限性是該世代主要由中年白人組成,平均追蹤期僅為 9 年。

 最終,這些發現為“醫生在糖尿病中推廣當前的多因素風險因素治療策略並鼓勵患者養成健康習慣提供了重要證據,”van Sloten 說。

 鄭醫師補充:

 這篇規模不小的九年追蹤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88%,而糖尿病控制優劣將決定失智症罹患風險高低,因此已經罹患糖尿病的患者要預防失智的首要預防措略,就是有效管理這篇研究提到的相關臨床管控指標,包含HbA1c 低於 7%,血壓低於 130/80 mmHg,BMI 為 20 至小於 25,無微量白蛋白尿或大量白蛋白尿,至少 150 分鐘/週中等至劇烈的體力活動,美國心臟協會評分定義為最佳的健康飲食,並且不吸煙。

 參考文獻:

 van Gennip ACE, et al "Associ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risk factors within target range, with structural brain abnormalities,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risk of dementia" Diabetes Care 2021; DOI: 10.2337/dc21-01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包括 UT 西南醫學中心在內的四個著名糖尿病研究中心的國際專家小組回顧了當前的文獻,並建議對 2 型糖尿病的治療進行關鍵改變,首先應聚焦肥胖,然後關注血糖控制。

“眾所周知,肥胖會導致糖尿病的進展。新的治療建議是,治療 2 型糖尿病的首要是治療肥胖,而不是專注於降低血糖,”第一作者 Ildiko Lingvay 說。 , MD, MPH, MSCS, UT Southwestern 內科和人口與數據科學教授,被評為全美 25 家糖尿病和內分泌護理醫院之一。

研究人員表示,體重下降 15% 或更多可以改善 2 型糖尿病的疾病,這是任何其他降血糖干預都無法實現的結果他們指出,新的重點將需要更新當前的治療指南並提供重要的提供者教育。該小組的建議發表在《柳葉刀》上,並在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會議上提出。

目前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依賴於 1980 年代的臨床研究,該研究發現降低血糖會減少該疾病的併發症。Lingvay 博士說,這些早期結果支持將血糖作為關鍵目標。

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它沒有解決核心問題,也沒有提供逆轉疾病的機會,”德克薩斯州西南部內分泌科積極的臨床研究項目負責人 Lingvay 博士說。我們建議採用積極主動的方法。讓我們解決疾病的原因——肥胖。”

這一最新發現與 Lingvay 博士職涯一路下來的努力相關,即探索為 2 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最有效臨床護理的最佳方法。作為 2005 年的早期職業教員,Lingvay 博士參加了 UT Southwestern 的第一期臨床和轉化研究學者計劃,這是一個嚴格的多年期計劃,專為臨床研究人員和初級講師而設計,他們有望獲得校外資助和他們對成為獨立資助的調查員表現出極大的希望。她繼續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職業發展獎,以研究胰臟三酸甘油脂積累在 β 細胞衰竭和 2 型糖尿病中的作用。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說法,2 型糖尿病是一種由肥胖或新陳代謝異常引起的進行性疾病。超過 10% 的美國人口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並且每年有 150 萬人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

減肥手術對肥胖患者有效,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可以使用此選項。“很難實現持續的體重減輕。大多數生活型態干預會導致體重在六個月內逐漸減輕,然後在一到三年內達到平穩狀態,體重會回升,”林維博士補充道。“新的減肥藥物和正在研發中的藥物將幫助患者長期成功控制體重。”

研究人員還強調了倡導支持治療肥胖症和糖尿病的保險範圍以及致力於公共衛生以增加獲得護理的機會並減少差異的重要性。

鄭醫師補充:

這邊提到的體重控制,最好能以生活型態干預及調整協助患者,透過飲食、營養及運動等等相關幫助體重控制的環節,有效幫助體重下降,直接逆轉糖尿病體質,進而也幫助血糖穩定最好。而藥物是否介入最好由專業視情況來評估何時才是適當時機。體重降低,附加價值是身體功能回復(提高及代謝胰島細胞恢復活性等等),遠比單純用藥控制血糖更重要,這才是糖尿病(尤其是初期)根治之道。

參考文獻:

Ildiko Lingvay, Priya Sumithran, Ricardo V Cohen, Carel W le Roux. Obesity management as a primary treatment goal for type 2 diabetes: time to reframe the conversationThe Lancet, 2021; DOI: 10.1016/S0140-6736(21)01919-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特利爾大學心理教育家 Marie-Josée Harbec 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證實,在童年早期從事體育運動的男孩在童年中期出現憂鬱和焦慮症狀(稱為情緒困擾)的可能性較小。

該研究今天發表在《發育與行為兒科學期刊》上,還強調,在童年中期經歷較少情緒困擾的男孩在青春期早期也更有可能更加活躍。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想闡明學齡兒童參與體育運動與憂鬱和焦慮症狀之間的長期互惠關係,”Harbec 說,他是 UdeM 心理教育教授 Linda Pagani 指導的博士生。 .

“我們還想檢查這種關係在 5 到 12 歲之間的男孩和女孩中的作用是否不同,”Harbec 說,他與 CHU Ste-Justine chuldren 醫院的 Pagani 一起做此研究。

她補充說:“如今有廣泛的證據佐證,兒童缺乏身體活動存在危機,這最終可能會對以後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

Harbec 和 Pagani 研究了 5 歲和 12 歲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報告的體育和體育活動習慣,還研究了孩子們的老師提到的 6 到 10 歲的情緒困擾症狀。

“我們發現,從不參加體育運動的 5 歲男孩在 6 到 10 歲之間更有可能看起來不快樂和疲倦,很難玩得開心,哭得很多,看起來很害怕或擔心。”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帕加尼說。

“此外,在童年中期表現出更高水平的憂鬱和焦慮症狀的男孩隨後在 12 歲時身體活動較少。另一方面,對於女孩,我們沒有發現任何顯著變化。”

Harbec 和 Pagani 與麥吉爾大學和東安大略研究所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合作,檢查了 1997 年和 1998 年出生的魁北克兒童世代研究的數據,這是由德拉學院完成的魁北克兒童發展世代研究的魁北克統計分局。

他們調查的 690 名男孩和 748 名女孩的父母報告說,他們在 5 歲時參加了過去一年的體育運動,並在 12 歲時報告了他們每週的體育活動量;他們的老師評估了從 6 歲到 10 歲在學校觀察到的情緒困擾症狀。數據按性別分層,以確定身體活動與情緒困擾之間的任何顯著聯繫。

Harbec 說,排除了許多混雜因素。

“我們的目標是消除任何可能對我們的結果產生不同影響的兒童或家庭的先天條件,例如兒童氣質、父母教育或家庭收入,”她說。

IRLS和男孩有不同的功能

研究人員表示,在學齡前從事體育運動的男孩可能會受益於有助於他們發展生活技能的體育活動,例如採取主動、參與團隊合作和練習自我控制,並與同齡人和成年教練和指導員建立支持性關係。

“相反,出現憂鬱和焦慮症狀的男孩可能在社會上更加孤立,精力不足,能力感降低,這反過來可能會對體育活動的參與產生負面影響,”帕加尼說。

Harbec 說,對於女孩來說,憂鬱和焦慮風險以及保護因素的作用不同。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向家人、朋友或醫療保健提供者尋求幫助並向他們透露情緒困擾,而來自這些社會關係的心理支持可以更好地保護她們。

“此外,由於比男孩更多的女孩經歷情緒困擾,這種與性別相關的風險可能導致對女孩的早期鑑別和干預,”從而保護她們免受進一步的傷害,Harbec 說。

鄭醫師補充:

忘了多久之前曾聽過一句話:運動的小孩不會變壞,我想這篇研究的結論至少為這句話作了背書。

相對於男童從育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幫助,女童部分比較看不到正相關,是否與絕大部分的家長對於男女性別應該從是的活動期待有別,例如鼓勵男孩多運動,女孩應該多從事靜態的活動有關?值得進一步研究數據告訴我們。

到了成年,不管男性女性,儘量抽出時間規律運動,是現今所有健康生活型態不斷強調的重要因子,而從小若能培養運動習慣,幫助當事人身心更穩定及健康,長大之後應該更容易維持規律運動,更容易做到完整的預防醫學保健的一環。

參考文獻:

Amber L. Fyfe-Johnson, Marnie F. Hazlehurst, Sara P. Perrins, Gregory N. Bratman, Rick Thomas, Kimberly A. Garrett, Kiana R. Hafferty, Tess M. Cullaz, Edgar K. Marcuse, Pooja S. Tandon. Nature and Children’s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Pediatrics, 2021; e2020049155 DOI: 10.1542/peds.2020-0491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對近 300 項研究數據的大量審查,家庭和學校附近綠地的存在與改善兒童的身體活動和心理健康結果密切相關。

華盛頓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科學家於 9 月 29 日在線發表在兒科期刊上的評論強調了接觸大自然對兒童健康的重要作用。重要的是,一些數據檢查了過去使居住邊緣化社區對孩子的影響,並發現自然接觸的好處對他們來說可能更加明顯。

“透過檢視現有定量證據的全部範圍,我們能夠看到隨時接近大自然對兒童身心健康結果的重要性,”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兼助理教授 Amber Fyfe-Johnson 說。 WSU 促進社區健康研究與教育研究所 (IREACH) 和 Elson S. Floyd 醫學院。“接觸大自然——以及隨之而來的好處——是必要的,而不是美好的。不幸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經常接觸大自然。這部分是由於城市化、盯螢幕時間增加和室內久坐不動生活方式。”

Fyfe-Johnson 補充說,缺乏自然接觸對過去史上邊緣化的社區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響,這些社區通常附近的住宅公園和戶外空間較少。資源和交通選擇有限的家庭也面臨著進入城外公園和自然區域的障礙。

儘管這些發現對某些人來說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美國兒科學會經常推薦戶外玩耍時間,但缺乏與自然接觸相關的健康益處的令人信服的數據,部分原因是研究方法和戶外時間定義的不一致。作者指出,並非所有的戶外時間都是平等的——停車場不是公園,沒有自然元素的城市遊樂場也不是花園Fyfe-Johnson 說,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在大自然中花時間給孩子們帶來好處,那麼幾乎沒有政治意願來製定或執行確保公平的自然接觸的政策。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發現置於國家圍繞缺乏運動和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緊急公共衛生危機的背景下,以及在接近自然方面的基本社會人口不平等。該研究的資深作者 Pooja Tandon 博士指出,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這些差異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只會進一步放大。

西雅圖兒童研究所副教授坦登說:“向兒科醫療保健提供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這些訊息為促進環境正義和兒童在他們生活、玩耍和學習的地方公平接觸自然的做法和政策提供支持。” .

Fyfe-Johnson 指出先前的證據證實,透過與自然和綠色空間的接觸可以抵消貧困的一些有毒影響,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大的健康益處。

“我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工作將有助於改善兒童接觸自然和健康結果的機會,同時減少兒童時期的健康差距,”她說。

鄭醫師補充:

綠地綠樹可以幫助身體紓壓,提高免疫力及自癒能力,以公衛觀點來看,讓人都接觸綠地綠樹,的確可以減少生理及心理壓力,進而減少疾病發生率,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此刻,綠色治療應能提供不小的助益,而且這樣的益處不僅止於兒童而已,成人幫助也明顯,提醒大家留意。建議聰明的您把握每個擁抱綠色大自然的時機,讓自己更輕鬆自在。

參考文獻:

Amber L. Fyfe-Johnson, Marnie F. Hazlehurst, Sara P. Perrins, Gregory N. Bratman, Rick Thomas, Kimberly A. Garrett, Kiana R. Hafferty, Tess M. Cullaz, Edgar K. Marcuse, Pooja S. Tandon. Nature and Children’s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Pediatrics, 2021; e2020049155 DOI: 10.1542/peds.2020-0491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所周知,肥胖與人類多種疾病的發展有關。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在肥胖個體中極為常見。然而,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身體器官是如何因慢性肥胖而具體惡化和喪失功能的。在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東京醫科牙科大學 (TMDU) 的一組研究人員使用小鼠模型實驗來研究高脂肪飲食或基因誘導的肥胖如何影響頭髮稀疏和脫落。作者發現,肥胖可通過誘導某些發炎信號導致毛囊幹細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 ,簡稱HFSCs)損耗,阻斷毛囊再生,最終導致毛囊丟失。

通常情況下,HFSCs 會在每個毛囊週期自我更新。這是讓我們的頭髮不斷長回來的過程的一部分。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HFSCs 無法自我補充,導致 HFSCs 減少,從而導致頭髮稀疏。雖然超重的人患雄激素性脫髮的風險更高,但肥胖是否會加速頭髮變薄,其機制和分子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TMDU 小組旨在解決這些問題並確定了一些機制。

“高脂肪飲食餵養藉由 HFSCs消耗 來加速頭髮稀疏,而HFSCs 是幫助頭髮的成熟細胞,特別是在老年小鼠中。”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Hironobu Morinaga 說。“我們比較了 高脂肪飲食 餵養小鼠和標準飲食餵養小鼠之間 HFSCs 中的基因表達,並追踪了這些 HFSCs 在活化後的命運。”我們發現,高脂肪飲食餵養的肥胖小鼠中的 HFSCs 將它們的命運轉變為皮膚表面角質細胞(corneocytes)或在活化時分泌皮脂的皮脂細胞(sebocytes)。這些小鼠表現出更快的脫髮和更小的毛囊以及 HFSC 的消耗。”

“即使連續四天餵食高脂肪飲食,HFSC 也顯示出氧化壓力增加和表皮分化的跡象。”

“來自高脂肪餵養小鼠的 HFSC 中的基因表達表明 HFSC 內發炎細胞因子訊號的活化”,資深作者 Emi K. Nishimura 描述道。HFSCs 中的發炎信號顯著抑制了在 HFSCs 毛囊再生中扮演關鍵作用的 Sonic Hedgehog (音速小子)信號。

研究人員證實,在此過程中活化 Sonic Hedgehog(音速小子)信號通路可以挽救 HFSCs 的耗竭。“這可以防止高脂肪飲食帶來的脫髮。”西村說。

這項研究為高脂肪飲食或遺傳性肥胖後可能發生的特定細胞命運變化和組織功能障礙提供了有趣的新見解,並可能為未來預防和治療頭髮稀疏以及了解肥胖相關疾病問題打開大門。

鄭醫師補充:

仔細留意,不少有肥胖困擾的人,也有容易脫髮的困擾,這篇日本的研究團隊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透過動物模式的研究,直接找到高脂肪飲食導致容易脫髮的根本機制與原因。如果本身正在執行高脂肪飲食也出現脫髮增加困擾,也許改變高脂飲食是減少脫髮最直接的方式。

參考文獻:

Hironobu Morinaga, Yasuaki Mohri, Marina Grachtchouk, Kyosuke Asakawa, Hiroyuki Matsumura, Motohiko Oshima, Naoya Takayama, Tomoki Kato, Yuriko Nishimori, Yuriko Sorimachi, Keiyo Takubo, Takayoshi Suganami, Atsushi Iwama, Yoichiro Iwakura, Andrzej A. Dlugosz, Emi K. Nishimura. Obesity accelerates hair thinning by stem cell-centric converging mechanismsNature, 2021; 595 (7866): 266 DOI: 10.1038/s41586-021-03624-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具體的飲食指南能否幫助雙極性情感障礙(躁鬱症)患者更好地管理他們的健康?根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也許有一天。臨床試驗結果證實,透過改變參與者攝取的特定脂肪酸濃度的飲食可能有助於患者減少情緒波動。

雙極性情感障礙影響多達 2.4% 的人口,是一種精神健康疾病,個人會經歷週期性、異常升高和/或憂鬱的情緒狀態。在急性發作期間,大腦中調節情緒的部分失去控制,導致躁狂高潮或憂鬱低潮。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方法來幫助患者緩解發作之間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包括疼痛、焦慮、衝動和易怒

“作為臨床醫生,我們明白,如果我們可以幫助我們的患者更好地控制發作之間的這些症狀,就可以幫助減少他們為急性復發的次數,”Shively-Tan 教授兼系主任 Erika Saunders 博士說Penn State Health Milton S. Hershey 醫療中心精神病學和行為健康博士。“我們這項試驗的目標是看看特定的飲食干預是否可以幫助患者在發作之間出現情緒變化。”

桑德斯和她的同事設計了一種飲食來改變特定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濃度——在許多食物中發現的營養素——讓參與者在參與雙極性情感障礙研究期間的常規護理時攝取,包括情緒穩定藥物。先前的研究證實,治療雙極性情感障礙的藥物會改變身體分解或代謝脂肪酸的方式。這個過程的副產品會活化免疫系統的不同部分,包括影響身體如何感知疼痛的其他化學過程,這是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報告的常見症狀。

研究人員假設,通過改變攝取的脂肪酸的類型和數量,身體會產生具有特定目的的代謝物,例如可減輕疼痛或發炎。實驗飲食通過限制紅肉、雞蛋和某些油來減少 omega-6 脂肪酸的攝取,並通過添加亞麻籽和鮪魚和鮭魚等脂肪魚來增加 omega-3 脂肪酸的消耗。為了讓參與者不知道他們屬於哪一組,該團隊向參與者提供了具體的膳食計劃,並說明如何準備他們的食物以及未標記的食用油和特製的零食和烘焙產品。

超過 80 名患有雙極性情感障礙的人參加了飲食諮詢,並在 12 週內獲得了特定的食物。他們每天兩次在他們的行動設備上完成關於他們的情緒、疼痛和其他症狀的調查。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參與者還進行了血液檢查,因此研究人員可以測量脂肪酸濃度以及食物如何影響他們的身體。據研究人員發現,實驗性飲食改善了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的情緒變化。結果發表在《雙極性情感障礙》期刊上。

“目前,我們還不能向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推薦這種飲食,儘管我們發現這種飲食是安全的,”桑德斯說,並指出需要後續研究。“這個精心構建的營養計劃顯示出在躁症和憂鬱發作之間調節情緒的希望,但我們不確定這是否可以被廣泛採用,因為患者遵循這個嚴格的計劃將是一個挑戰。”

未來,研究小組將繼續評估脂肪酸代謝物如何影響雙極性情感障礙的疼痛。桑德斯說,通過重複這項研究,他們希望為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提出合理、科學的飲食建議,這些建議可以更容易地在日常生活中實施。

“這種飲食並不意味著治療患有急性、嚴重憂鬱或躁症的雙急性情感障礙患者,”桑德斯說。“相反,我們的目標是開發解決方案,幫助患者更好地長期管理他們的症狀,包括疼痛。”

鄭醫師補充:

養成優質的膳食習慣(生活型態重要一環),可以幫助身體降低發炎及疼痛,甚至減少躁鬱症急性發作的次數及可能性,這作法對於心理健康領域,值得大大推廣,若能落實,除幫助患者身心狀態更為穩定之外,也減少相關健康領域的財政負擔,一舉數得。

這項研究的重點仍在於透過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取比例的提高,改變體內OMEGA-3/OMEGA-6比值,功能醫學非常強調,過多的OMEGA-6及不足的OMEGA-3是身體持續發炎的關鍵原因,尤其是現代人的飲食,若不多加留意,這兩項不飽和脂肪酸比例的失衡俯拾即是,而有精神疾患困擾的當事人,出現比例更高。因此適當提高OMEGA-3脂肪酸飲食來源,降低OMEGA-6攝取,可以幫助身體減少發炎穩定情緒,真的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Erika F. H. Saunders, Dahlia Mukherjee, Tiffany Myers, Emily Wasserman, Ahmad Hameed, Venkatesh Bassappa Krishnamurthy, Beth MacIntosh, Anthony Domenichiello, Christopher E. Ramsden, Ming Wang. Adjunctive dietary intervention for bipolar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modified double‐blinded trial of a high n‐3 plus low n‐6 dietBipolar Disorders, 2021; DOI: 10.1111/bdi.131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硬皮病是一種慢性且目前無法治癒的孤兒病,其組織損傷會導致潛在的致命皮膚和肺部疤痕形成,但目前仍知之甚少。

然而,系統性硬化症(硬皮病的最嚴重形式)的定義特徵是影響皮膚和內臟器官的不可逆和進行性疤痕形成。

發表在iScience 上,密西根醫學的硬皮病計劃以及風濕病學和皮膚病科與芝加哥的西北硬皮病計劃和梅約醫學中心合作,使用人類患者樣本、臨床前小鼠模型和移植的人類皮膚調查致殘疤痕的原因。

我們發現硬皮病炎症會顯著增加 CD38,這是一種通常會分解代謝營養素 NAD+ 的酶。當 NAD+ 濃度度降低時,組織損傷會變成慢性並進展為疤痕形成而不是健康修復,”研究作者 John Varga 醫學博士說,密西根醫學風濕病科主任。

根據這項研究,阻止小鼠體內 NAD+ 減少的治療,無論是透過基因上還是藥理學上提高營養素的濃度,都可以防止皮膚、肺和腹膜形成疤痕

“這是第一次發現 CD38 與硬皮病之間的關係,以及發炎和新陳代謝與皮膚和器官疤痕形成之間的聯繫的研究之一,”研究作者、密歇根醫學院皮膚科醫生、醫學博士 Johann Gudjonsson 說。 .

通過前體煙酰胺核苷(Nicotinamide riboside,一種安全且廉價的膳食補充劑)促進 NAD+ 可防止皮膚和其他器官形成疤痕,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以前未發現的 CD38 在硬皮病疤痕形成中的致病作用。

“這些結果為纖維化和硬皮病的全新治療打開了大門。使用精準醫學,這些治療可以選擇性地針對阻斷 CD38 升高的硬皮病患者的 CD38,”研究作者 Bo Shi 博士說,一項研究西北醫學皮膚科助理教授。

研究結果還為使用預先存在的藥物或耐受性良好的膳食補充劑恢復 NAD+ 濃度創造了可能性。這兩種治療方法都是阻止硬皮病最令人衰弱的副作用的全新策略。

現在,Varga 期待更多地了解密西根醫學硬皮病計劃中使用安全、廉價的藥物治療硬皮病的這些可測試方法,該計劃是美國診斷、預防和治癒系統性硬化症的卓越綜合臨床和研究計劃之一。

“我們已經定義了一種途徑,首次將發炎和新陳代謝與系統硬化症中的疤痕機械地聯繫起來。這些結果為揭露這種疾病的複雜性提供了重大進展,這種疾病是慢性的、進行性的,對許多受影響的人來說可能是致命的,”瓦爾加說。

鄭醫師補充:

任何能提高NAD+濃度的營養補充品,都能幫助逆轉這篇報導提到的自體免疫疾病的致病機轉,也就是CD38的造成的NAD+濃度的的造成的降低,隨之而來的發炎和新陳代謝與皮膚和器官疤痕形成。除了研究提到的補充品外,市面上可以購得的NMN或是NADH,若持續補充皆能有效提高NAD+,逆轉身體退化的發炎與新陳代謝,幫助健康恢復。

參考文獻:

Bo Shi, Wenxia Wang, Benjamin Korman, Li Kai, Qianqian Wang, Jun Wei, Swarna Bale, Roberta Goncalves Marangoni, Swati Bhattacharyya, Stephen Miller, Dan Xu, Mahzad Akbarpour, Paul Cheresh, Daniele Proccissi, Demirkan Gursel, Jair Machado Espindola-Netto, Claudia C.S. Chini, Guilherme C. de Oliveira, Johann E. Gudjonsson, Eduardo N. Chini, John Varga. Targeting CD38-dependent NAD+ metabolism to mitigate multiple organ fibrosisiScience, 2021; 24 (1): 101902 DOI: 10.1016/j.isci.2020.1019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家》糖尿病可治癒!中研院團隊新發現有機會取代胰島素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糖尿病無法治癒的情況將逆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文欽團隊透過小鼠實驗發現Pdia4(蛋白雙硫異構酶)負責調控胰島細胞,且透過研發的抑制劑「PS1」抑制Pdia4作用,進而抑制胰島衰竭,並逆轉糖尿病;楊文欽表示,此將是胰島素從1921年發明百年後首見的全新糖尿病標靶藥物,該藥物預計明年初在台大醫院做一期臨床試驗,預計7年後上市。

依國健署統計,我國成人糖尿病盛行率9.8%,全台逾2百萬人罹患糖尿病,若惡化到胰島素分泌不足,只能終生都打胰島素,即使定期施打,也只能延緩惡化,目前仍無可治癒糖尿病的藥物與治療方式。

但此情況,將被改變,楊文欽團隊發現Pdia4主要表達在胰島細胞,過度營養會增加Pdia4在人和小鼠胰島細胞內的表達量;在疾病模式小鼠中發現,若剔除Pdia4 基因就可減輕病鼠的糖尿病和胰島衰竭,也會降低血糖、糖化血色素和活性氧化物(ROS),甚至還會增加胰島素分泌,糖尿病將有望痊癒;團隊也發現,Pdia4的過度表達,會加劇小鼠的糖尿病和胰島細胞病變,研究顯示Pdia4 通過調節胰島細胞中 ROS 產生路徑來增加ROS含量,最後造成胰島細胞衰竭和糖尿病。

該團隊不只找到糖尿病透過Pdia4的致病機轉,還發現透過人工合成的Pdia4 抑制劑(PS1)可抑制胰島細胞衰竭並逆轉糖尿病,意謂Pdia4是糖尿病藥物全新的標靶,抑制劑具治癒糖尿病高度潛力。

楊文欽進一步說明,透過抑制胰島細胞中的Pdia4,就可抑制胰島細胞衰竭,一般來說糖尿病病因都來自於長期攝取過量的食物糖和脂肪酸,進入身體代謝後產生代謝壓力,並使胰島細胞表達大量Pdia4,最後使胰島細胞衰竭,透過人工合成的PS1,在小鼠試驗可抑制胰島細胞中的Pdia4活性,也具治癒糖尿病效果,楊文欽說,該標靶藥物若用在初中期糖尿病的病患,因胰島細胞尚有3到5成數量,有望逆轉人類糖尿病。

該藥物若臨床測試成功,將是針對胰島細胞所開發的市場首見糖尿病藥物,也是人類治療糖尿病的新里程碑,台灣每年健保支出3百億元治療糖尿病可望改善。

此研究已刊登在權威國際期刊《EMBO分子醫學(EMBO Molecular Medicine )》。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可貴之處在於找到根本抑制胰島細胞導致糖尿病的關鍵,並能藉由對應相關藥物治療而逆轉胰島細胞正常功能,進而真正逆轉糖尿病,前提是這樣的療法必須在糖尿病的初期及中期之前,因為胰島細胞尚有三到五成可以恢復,正常產生胰島素的濃度才能幫助身體血糖代謝恢復正常,期待這樣的根本療法可以早日通過臨床三期試驗,早日上市,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

參考文獻來源:

EMBO Mol Med (2021) e11668https://doi.org/10.15252/emmm.201911668
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5252/emmm.20191166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