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用藥物的治療 (5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根據2020年8月5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神經病學醫學雜誌, med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每天服用兩次維生素D和鈣可能會減少再次發生眩暈的機會

“我們的研究發現,對於良性陣發性眩暈患者,補充維生素D和鈣是防止眩暈復發的一種簡單,低風險的方法,”醫學博士Jim-Soo Kim說道。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學院。“如果您從低劑量的維生素D開始,那將特別有效。”

當頭部位置改變會給您突然的旋轉感覺時,就會發生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它是最常見的眩暈類型之一。治療方法包括醫生進行一系列頭部運動,這些運動會使耳朵中引起眩暈的耳石移位,但這種情況會經常復發。患有這種形式的眩暈的人中約有86%的人發現它會打擾他們的日常生活或使他們無法正常工作。

該研究調查了韓國957名患有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患者,這些患者經頭部運動治療成功。參與者分為干預和觀察兩類。

在研究開始時,干預組中的445人服用了維生素D。348名維生素D濃度低於20毫微克每毫升(ng / mL)的參與者開始補充400國際單位維生素D和500毫克鈣,每天兩次,而維生素D濃度等於或大於20 ng / mL的參與者則不予補充。

觀察組的512人沒有監測其維生素D的濃度,也沒有相關營養補充。

干預組中服用補充品的人平均一年後眩暈發作的復發率低於觀察組。服用補充品的人的平均復發率為每人年0.83次,而觀察組的人為1.10倍,每年復發率降低了24%。

在研究開始時,對於維生素D缺乏的人似乎有更大的益處。那些維生素D濃度低於10 ng / mL的人的年復發率降低了45%,而那些維生素D濃度介於10 ng / mL到20 ng / mL的人卻僅降低了14%。干預組中共有38%的人發生另一次眩暈,而觀察組中則為47%。

“我們的結果令人興奮,因為到目前為止,去醫生那裡讓他們進行頭部運動一直是我們治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主要方法,”金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像維生素D和鈣片這樣的低價,低風險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預防這種常見且通常復發的疾病。”

該研究的局限性在於,為數不少的參與者沒有完成整個研究,與觀察組相比,分配參加研究的補充食品的干預組的人半途有更多人退出。

這項研究得到了韓國衛生福利部的支持。

鄭醫師補充:

罹患良性陣發性眩暈的人,建議透過維生素D的血液檢測來確認是否有維生素不足的狀況,如果偏低,建議不妨長期規律補充維生素D及鈣來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Seong-Hae Jeong, Ji-Soo Kim, Hyo-Jung Kim, Jeong-Yoon Choi, Ja-Won Koo, Kwang-Dong Choi, Ji-Yun Park, Seung-Han Lee, Seo-Young Choi, Sun-Young Oh, Tae-Ho Yang, Jae Han Park, Ileok Jung, Soyeon Ahn, Sooyeon Kim. Prevention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Vit D Supplementation: A Randomized TrialNeurology, 2020; 10.1212/WNL.0000000000010343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1034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一項新研究強調,健身可能是運動試驗中改善脂肪肝患者而不是減輕體重的更重要的臨床終點。該發現已於今天(2020年7月28日,星期二)發表在醫學雜誌《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

代謝相關性脂肪肝疾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是一種以肝臟脂肪堆積為特徵的疾病。肝臟對於體內的一系列重要過程至關重要,這些過程包括消化,血液凝結和能量產生。

如果不加以治療,MAFLD會導致嚴重的並發症,例如肝纖維化(疤痕化),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以及心血管和代謝問題。發生MAFLD的危險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和肥胖。MAFLD的全球估計患病率為25%,使其成為全球範圍內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並迅速成為西方世界肝移植候選者中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

迄今為止,由於缺乏經過批准的藥理干預措施,治療一直是處方減肥和體育鍛鍊的結合,減肥目標為7-10%是主要治療終點。有證據表明,僅運動訓練而沒有明顯的體重減輕,可以降低MAFLD患者的肝脂肪含量(使用非侵入性方法,如肝臟纖維掃描儀和超音波評估)。但是,僅運動對肝臟切片量測結果(診斷和評估MAFLD的黃金標準)的獨立影響尚不清楚。

這項新研究強調,有氧運動參與的結果是增加體能鍛鍊可能是運動試驗期間患者改善的是MAFLD而非減輕體重才是更重要的臨床要點。

在愛爾蘭和世界範圍內,MAFLD是一種無聲的流行病。在愛爾蘭,目前沒有針對該疾病的全國篩查計劃,因此在愛爾蘭的真正流行情況尚不清楚。但是,進行研究的都柏林聖詹姆斯醫院現在在其自己的數據庫中有1000多名患者,並且這一數字逐年增長。

Trinity研究是第一個證明僅運動干預後,MAFLD世代研究的肝切片測量的肝切片結果呈現顯著改善,但臨床上沒有明顯的體重減輕。這項研究還發現,活檢肝臟結果的改善與健康程度的改善顯著相關。然而,研究還發現,當對患者進行縱向追蹤時,運動干預的益處並沒有持續。

該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僅在運動干預期間對MAFLD患者進行了肝臟切片活體檢查。在僅運動試驗中,只有兩項先前的研究使用重複切片進行比對,但這些研究在方法學上存在重大局限性。這些研究使用低強度抵抗運動,缺乏運動監督,可能導致肝臟活檢結果無明顯變化。這項研究也是第一個透過肝切片查看改善與適應性改善聯繫起來的研究,證實了這兩種結果之間存在潛在的相互關係。

三一學院物理治療系教授Philip O'Gorman說:

“運動訓練對這些患者的肝臟和心臟代謝的益處非常清楚。我們的發現表明,迫切需要更好地將運動推廣到這些患者的社區環境,因為運動干預的益處並不能長期持續。這項研究清楚地證明了運動在MAFLD中的臨床益處僅需12週,並顯示了改善心肺體適能的臨床益處,而心肺體適能已日以繼增地被視為“臨床重要現象”。

令人擔憂的是,在愛爾蘭,醫院部門內部以及整個醫療保健系統之外幾乎沒有運動推動系統。然而,正如我們的研究結果所示,MAFLD運動益處難以持續,令人擔憂,迫切需要使患者在社區環境中能夠繼續進行運動療法。為了維持運動的長期利益,需要一種基於系統性的照護,建議臨床醫生可以將患者轉介給社區的運動專家。”

參考文獻:

 

  1. Philip O’Gorman, Sara Naimimohasses, Ann Monaghan, Megan Kennedy, Ashanty M. Melo, Deirdre Ní Fhloinn, Derek G. Doherty, Peter Beddy, Stephen P. Finn, J. Bernadette Moore, John Gormley, Suzanne Norris. Improvement in histological endpoints of MAFLD following a 12-week aerobic exercise intervention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20; DOI: 10.1111/apt.159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ARS-CoV-19病毒最初入侵的能力很有限,僅攻擊一種細胞內遺傳靶標,即芳烴受體(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s,AhRs)。然而,它導致廣泛多樣的臨床症狀,提示多種致病機制。研究人員在《恢復神經學和神經科學》上發表文章,描述了通過許多病原體用於建立感染的IDO1-kynurenine-AhR信號通路過度活化AhRs導致“系統性AhR活化症候群”(SAAS)。作者還假設針對AhRs和IDO1基因下調的療法應可降低感染的嚴重程度。

SAAS是發炎,血栓栓塞和纖維化的基礎,可能導致嚴重的疾病和COVID-19死亡。當冠狀病毒(CoV)感染持續存在時,它會通過大量釋放細胞因子來活化IDO1。反過來,這將使已經廣泛的AhRs病毒激活永久化,宿主免疫反應的自我限制控制機制可能脫軌,從而引發潛在的COVID-19最嚴重症狀的細胞因子風暴。

主要作者沃爾德瑪·A·圖爾斯基(Waldemar A. Turski)醫學博士,波蘭魯布林醫科大學實驗與臨床藥理學系解釋說:“ SARS-CoV-19病毒是病毒簡單性與極端靶標複雜性相結合的活生生的例子。” CoVs直接活化AhRs可能導致不同類型的表型疾病,這取決於感染後的時間,整體健康狀況,荷爾蒙平衡,年齡,性別,合併症,以及飲食和環境因素都會調節AhRs。

這組作者證明了冠狀病毒是完美的病毒,沒有任何機會,並表明了在細胞入侵後阻止它們非常困難。他們描述了COVID-19的許多特徵和症狀可能取決於AhR活化,包括血栓栓塞,纖維化,多器官損傷和腦損傷。他們還探索了諸如城市灰塵和柴油煙霧等環境因素如何激活AhRs,並使人類更容易感染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病原體。但是,體能鍛鍊在IDO1功能中發揮積極作用,並向下調節AhRs。

研究人員假設,當AhRs保持活化並且臨床症狀較輕時,消除已知可增加AhR激活的因素或消除已知可抑制AhR活化的因素可降低感染的嚴重程度。當疾病完全發作且症狀嚴重時,除AhRs的冠狀病毒激活外,IDO1被認為是連續活化的。共同作者Les Turski,MD說:“只有同時下調AhR和IDO1才能有效地中斷這種惡性循環。但是,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許可藥物同時下調AhR和IDO1的活性。”博士,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德國波恩。

波蘭盧布林醫科大學藥學院生物藥學系的合著者Artur Wnorowski博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挑戰,並取得了令人驚訝的結果。“我分析了主要數據庫,以確定下調了AhR和IDO1或AhR基因表達的化學物質。我選擇了596個分子,並對涉及這些分子的23,526次實驗進行了深入分析,確定了一個反覆降低AhR和IDO1或AhR基因的分子在人類細胞中表達。”

對於AhR基因,分子是用於AhR和IDO1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以及骨化三醇(calcitriol,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也被稱為抑制其他病毒感染的傳播)。同樣,生育酚(tocopherol,維生素E的一種形式)可能下調IDO1,並且已知在衰老過程中對病毒感染和發炎起積極作用。作者呼籲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和前瞻性試驗,以確定是否應建議補充骨化三醇和生育酚來預防SARS-CoV-2感染。

“我們的概念基於色氨酸代謝方面的40年研究經驗。免疫細胞中IDO1的活化導致色氨酸代謝產物犬尿氨酸(kynurenine)的釋放,從而激活了AhR。IDO1是使我們進入AhR-IDO1軸概念的線索並揭示了AhR在COVID-19的發病機理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Waldemar Turski博士說。

恢復性神經學和神經科學總編輯,德國馬格德堡大學的Bernhard Sabel教授承認作者觀點的新穎性說:“作者概念所定義的轉折點需要對我們的習慣進行嚴格的審查,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在AhR調製背景下的教育和研究,我們似乎正處於新穎發現途徑的開始,並且只看到未知大小的冰山一角,這可能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未來。 ”

由於作者僅報告基因表達的變化,因此在斷言任何療法可以調節SARs-CoV-2感染的益處之前,需要檢驗他們的假設。需要隨機對照試驗和大型觀察性研究。

參考文獻:

Waldemar A. Turski, Artur Wnorowski, Gabrielle N. Turski, Christopher A. Turski, Lechoslaw Turski. AhR and IDO1 in pathogenesis of Covid-19 and the 'Systemic AhR Activation Syndrome' Translational review and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2020; DOI: 10.3233/RNN-2010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您無法入睡,並且在四十多歲和五十多歲時感到沮喪,您並不孤單。專家們才剛剛開始了解憂鬱症與女性更年期所經歷的生殖激素波動之間的關係。(據記錄,不是激素的下降引起情緒紊亂,而是忽高忽低。)問題加重:憂鬱與睡眠障礙有關,例如失眠盜汗

結合紫外線和睡眠階段調節的新治療方法

長期以來,已經建立了光療法(或治療光療法,使用無紫外線全光譜光或者藍光或綠光)可有效治療由季節性情感障礙(SAD引起的憂鬱症。根據2018年在聖地亞哥舉行的北美更年期協會年會上提供的數據,將照光療法與睡眠相位轉移相結合可以極大地幫助女性更年期而遭受憂鬱和睡眠問題。

燈光和睡眠模式調整是解決困難問題的無藥物解決方案

該發現的重要性在於以下事實:當前的治療選擇是抗憂鬱藥物或雌激素,它們各自都會引起副作用。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精神病學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醫學博士Barbara Parry說:照光療法和改變睡眠習慣是一種相對安全有效的無害治療方案。

光線療法如何改善睡眠和情緒?

有益效果來自眼睛,而不是皮膚。研究已經研究了暴露於明亮環境光下的SAD受試者。一組穿著泳衣,眼睛被遮住了。第二組的人被遮蓋住了,但眼睛卻露出來了。帕里博士說,眼睛被遮蓋的人並沒有像眼睛沒被遮蓋的人那樣獲得積極的改善:光線必須通過視網膜和下丘腦束來感知,這些光訊號進入松果體(褪黑激素分泌的腺體) 

睡眠轉移和輕度組合產生更強,更快的結果,緩解

我們知道,如果我們讓一個沮喪的人整夜熬夜,他們的情緒將會改善。但是,這種效果通常會在他們回到正常的睡眠週期後立即終止。我們還知道,單獨使用照光療法可能需要長達八週的時間才能對非季節性憂鬱症產生積極影響,而且您年齡越大,似乎需要的時間就越長。我們想看看將照光療法與睡眠轉移相結合,將您的睡眠時間調整為晚些或早些,將睡眠時間限制為半夜時會發生什麼。” Parry說。

作為小型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研究了憂鬱症的人和一個健康的對照組。最初的17位女性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的睡眠週期較早改變並接受晨曦光刺激,另一組的睡眠週期較晚而接受傍晚光照刺激。兩組均從燈箱接受了額外的照光療法。在八週結束時,對受試者的情緒,睡眠狀況和褪黑激素濃度進行了評估。

我們發現,將睡眠轉移與照光治療相結合,無需花八週的時間,我們就能在兩週內獲得效果。它改善了情緒和睡眠品質,” Parry說。

哪一盞燈更有利-早上還是晚上?

帕里(Parry)報告說,儘管所有接受某種形式的光療和睡眠轉移的婦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褪黑激素的約日節律隨晨曦轉移的婦女在睡眠和憂鬱方面的表現要好於傍晚的燈光的對照組。 

睡眠轉移對治療時間的重要性

我認為,如果僅使用照光治療,至少要花八週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如果我們僅進行睡眠治療,那麼在一夜之間我們會獲得效果,而光療可以幫助維持這種效果。就像額外加強效果。睡眠治療和照光療法相結合才是結果的關鍵。” Parry指出。

自行嘗試光療和轉變睡眠之前,請諮詢您的醫生

如果某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俗稱躁鬱症),則睡眠不佳和照光療法都可能將其轉變為躁症的風險。

有不同種類的燈箱。您需要一個具有足夠強度的盒子,可以阻擋紫外線並暴露整個視野。晝夜節律有一些個體差異,因此您需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節律。” Parry說。

強光治療可能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 ; 最好從您的處方醫生那裡獲得批准。

紫外線會傷害眼睛;確保您使用了一個可以排除那些光線的燈箱。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menopause/fight-menopausal-sleep-issues-with-light-therapy-study-says/

https://www.healio.com/news/endocrinology/20181012/light-therapy-may-improve-sleep-depressive-symptoms-in-perimenopausal-women

參考文獻:

Parry B, et al. Abstract S-19. Presented at: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Annual Meeting; Oct. 3-6, 2018; San Diego.

 

2005年的一篇透過照光療法改善更尼憂鬱及睡眠品質為期四周的研究發現,在治療組中發現憂鬱和精力有明顯變化,但在安慰劑組中則沒有。在治療組中,睡眠期間的前三分之一期間,核心體溫顯著降低,睡眠中斷時間減少,而安慰劑組則沒有。與安慰劑干預相比,光療可使憂鬱症顯著改善,並且核心溫度傳感器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McEnany GW, Lee KA. Effects of light therapy on sleep, mood, and temperature in women with nonseasonal major depression. Issues Ment Health Nurs. 2005;26(7):781-794. doi:10.1080/0161284059100841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疼痛可以通過用電極刺激耳朵的迷走神經來減輕。在微解剖學研究中,現在已經在微米尺度上分析了人耳。創建了一個計算機模型,使科學家能夠找到用於電刺激的最佳斑點和最佳脈衝形狀。現在已經在患者身上成功測試了結果。

迷走神經在我們的身體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它由各種纖維組成,其中一些連接到內部器官,但是迷走神經也可以在耳朵中找到。這對於各種身體功能(包括疼痛感)非常重要。因此,許多研究一直集中在如何用特殊的電極有效而溫和地刺激迷走神經。

通過維也納維也納(維也納)和MedUni維也納之間的合作,現在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已經在千分尺上精確地研究了與耳廓血管相關的人耳迷走神經分支的顯微解剖規模。然後創建3D計算機模型,以使用微小的針狀電極來計算對神經分支的最佳刺激。然後對患者測試這些結果。這樣,可以確定一種新穎的刺激方式,它可以很好地刺激耳朵的迷走神經。

小電極直接放在耳朵上

電氣工程師Eugenijus Kaniusas教授(維也納工業大學微波與電路工程研究所)的團隊與維也納醫科大學合作,已經進行了幾項研究,其中對慢性疼痛甚至外周循環障礙進行了電刺激治療。耳迷走神經。在此過程中,將小電極直接插入耳朵,然後由戴在脖子上的小型便攜式設備控制,以產生特定的電脈衝。

然而,主要的挑戰是將電極準確地固定在正確的位置。Eugenijus Kaniusas解釋說:“重要的是不要碰到任何血管,電極必須與神經保持正確的距離。” “如果電極太遠,則根本不會刺激神經。如果電極太近,則信號太強,導致神經阻塞。神經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疲倦”,並最終停止發送信號到大腦。”

到目前為止,醫生在將電極放在耳朵上時必須依靠經驗。現在,首次進行了微解剖學研究,以詳細研究耳朵中神經纖維和血管的空間排列。為此,由Eugenijus Kaniusas團隊的研究人員Babak Dabiri Razlighi在計算機上以高分辨率拍攝了斷層影像,然後將其組合成三維模型。

來自維也納MedUni的Wolfgang J. Weninger教授說:“通過透過耳朵發出的光,可以使患者清楚地看到血管。” “但是,看不見神經。我們在捐贈的人體上進行的微解剖學測量現在可以準確地告訴我們神經相對於血管的運行位置,以及耳朵某些重要位置的血管與神經之間的平均距離。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放置刺激電極的正確位置。”

三相信號以獲得最佳刺激

計算機模型還可以用於計算應使用哪些電信號。不僅信號的強度很重要,而且信號的形狀也很重要:“在我們的計算機仿真中,從生物物理的角度來看,首次證明,三相信號模式應該是有幫助的,類似於從電力工程-幅度要小得多。” Kaniusas報告。“三個不同的電極各自傳送振蕩的電脈衝,但是這些脈沖不同步,需要有特定的時間延遲。”

在患有慢性疼痛的人身上測試了這種刺激-實驗證實,三相刺激模式確實特別有效。

Eugenijus Kaniusas說:“迷走神經刺激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技術,其效果已通過我們的新發現得到驗證,現在正在進一步改善。” “迷走神經刺激通常是一種挽救生命的選擇,特別是對於已經使用其他方法治療並且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的慢性疼痛患者。”

參考文獻:

Babak Dabiri, Stefan Kampusch, Stefan H. Geyer, Van Hoang Le, Wolfgang J. Weninger, Jozsef Constantin Széles, Eugenijus Kaniusas. High-Resolution Episcopic Imaging for Visualization of Dermal Arteries and Nerves of the Auricular Cymba Conchae in Humans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2020; 14 DOI: 10.3389/fnana.2020.00022

 

鄭醫師補充:

類似的概念及應用的醫療儀器,可以參考國內已經上市,FDA已核准的經顱微電流刺激,除了慢性疼痛外,還可以緩解焦慮、憂鬱、失眠甚至是物質成癮等狀況:

https://www.alpha-stim.com/wp-content/uploads/CES_Research/kirsch_chronic_pain.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研究了來自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數據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症與死亡率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在西北大學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對來自中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研究人員指出,與未受到嚴重影響的國家相比,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等高COVID-19死亡率國家的患者維生素D含量較低。

研究人員警告說,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特別是那些維生素D不缺乏的人都需要開始囤積補充品。

西北研究的瓦迪姆·貝克曼(Vadim Backman)表示:“雖然我認為對人們來說重要的是要知道維生素D缺乏可能相關,但我們並不需要向所有人推銷維生素D。” “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我希望我們的工作將激發人們對該領域的興趣。這些數據還可以闡明死亡率的機制,如果證明這一點,可能會導致新的治療靶點。”

該研究可在medRxiv上取得。

Backman是西北麥考密克工程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Walter Dill Scott。Backman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助理Ali Daneshkhah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在注意到各國之間無法解釋的COVID-19死亡率差異後,Backman和他的團隊受到啟發來檢查維生素D濃度。有人認為,醫療品質,人口年齡分佈,檢測率或冠狀病毒不同菌株的差異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但是Backman仍然持懷疑態度。

Backman說:“這些因素似乎都沒有發揮重要作用。” “義大利北部的醫療保健系統是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系統之一。即使同一年齡段的人的死亡率也存在差異。儘管測試的限制確實有所不同,但即使我們研究了適用類似測試率的國家或人群。

他說:“相反,我們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疾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通過分析全球可公開獲得的患者數據,Backman和他的團隊發現了維生素D濃度與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導致的一種高度發炎疾病)之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及維生素D缺乏與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

Daneshkhah說:“細胞激素風暴可嚴重損害肺部,並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患者死亡。” “這似乎是殺死大多數COVID-19患者的原因,而不是病毒本身對肺的破壞。這是免疫系統誤導性發炎的併發症。”

這正是Backman認為維生素D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維生素D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先天免疫系統,還可以防止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危險地過度活躍。這意味著擁有健康水平的維生素D可以保護患者免受COVID-19的嚴重併發症,包括死亡。

Backman說:“我們的分析證實,它可能將死亡率降低一半。” “這不會阻止患者感染病毒,但可以減少併發症並防止被感染者死亡。”

貝克曼(Backman)說,這種相關性可能有助於解釋圍繞COVID-19的許多奧秘,例如為什麼兒童死亡的可能性較小。兒童還沒有完全發育的獲得性免疫系統,這是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更有可能反應過度。

Backman說:“兒童主要依靠其先天免疫系統。”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的死亡率較低。”

Backman小心地指出,人們不應服用過量的維生素D,因為維生素D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副作用。他說,該受試者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維生素D來預防COVID-19併發症。

“很難說哪種劑量對COVID-19最為有益,” Backman說。“但是,很明顯,維生素D缺乏症是有害的,可以通過適當的補充輕鬆解決。這可能是幫助保護維生素D容易缺乏的人群的另一關鍵,例如非洲裔美國人和老年患者的不足。”

參考文獻:

Ali Daneshkhah, Vasundhara Agrawal, Adam Eshein, Hariharan Subramanian, Hemant Kumar Roy, Vadim Backman. The Possible Role of Vitamin D in Suppressing Cytokine Storm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in COVID-19 PatientsmedRxiv, Posted April 30, 2020; [link]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治療慢性疼痛的方法,該方法已在小鼠中進行了測試。通過研究人員自己設計和開發的化合物,他們可以完全緩解疼痛。

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七至十遭受由神經受損引起的慢性疼痛。一種可能使人嚴重衰弱的疾病。現在,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治療疼痛的新方法。

該療法已在小鼠中進行了測試,新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十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設計,開發和測試一種可以完全緩解疼痛的藥物。

合著者肯尼斯·林德高(Kenneth Lindegaard)說:“我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治療慢性疼痛的新方法。這是一種靶向治療方法。也就是說,它不會影響一般的神經元信號傳導,而只會影響由疾病引起的神經變化。”哥本哈根大學神經科學系副教授Madsen。

肯尼斯說:“我們已經在這一領域上進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從理解生物學,發明和設計化合物到描述其在動物中的工作方式,影響其行為並消除痛苦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採用這一過程。” Lindegaard Madsen。

慢性疼痛尤其可能發生在手術後,糖尿病患者,血凝塊和截肢後的幻肢疼痛中。

下一步臨床試驗

研究人員開發的化合物是一種名為Tat-P4-(C5)2的胜肽。該胜肽是靶向的,僅影響造成問題並引起疼痛的神經變化。

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動物模型中顯示,使用該胜肽還可以減少成癮。因此,研究人員希望該化合物可以潛在地幫助特別是對鴉片類藥物緩解劑上癮的疼痛患者。

肯尼斯·林德高Madsen,並補充:

“現在,我們的下一步是努力對人們的治療進行測試。對我們而言,目標是開發一種藥物,因此計劃是盡快建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以便我們可以專注於此。”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與疼痛研究人員Nanna Brix Finnerup(奧爾胡斯大學教授)合作進行臨床試驗。

參考文獻:

 

Nikolaj R Christensen, Marta De Luca, Michael B Lever, Mette Richner, Astrid B Hansen, Gith Noes‐Holt, Kathrine L Jensen, Mette Rathje, Dennis Bo Jensen, Simon Erlendsson, Christian RO Bartling, Ina Ammendrup‐Johnsen, Sofie E Pedersen, Michèle Schönauer, Klaus B Nissen, Søren R Midtgaard, Kaare Teilum, Lise Arleth, Andreas T Sørensen, Anders Bach, Kristian Strømgaard, Claire F Meehan, Christian B Vægter, Ulrik Gether, Kenneth L Madsen. A high‐affinity, bivalent PDZ domain inhibitor complexes PICK 1 to alleviate neuropathic painEMBO Molecular Medicine, 2020; DOI: 10.15252/emmm.201911248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聽到關於小分子的胜肽攝取有助於緩解慢性疼痛,無法了解其確切機轉,這篇研究指出相關的確切機轉,讓我們對於小分子胜肽為何可以幫助緩解疼痛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及立論的依據。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愛爾蘭世代衰老研究(TILDA)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能是決定COVID-19感染嚴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維生素D被稱為陽光維生素,因為人體透過每天僅暴露10-15分鐘的陽光而在皮膚中產生的。本月初,TILDA發表了一份報告,該報告發現維生素在預防呼吸道感染,減少抗生素使用以及增強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中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TILDA的最新發現,在全球不同緯度地區,與維生素D濃度相關的死亡率存在重大差異。南半球國家(例如澳大利亞)的COVID相關死亡率相對較低,TILDA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死亡率不再與該病毒的後來出現和傳播有關。

他們指出,在北半球國家,維生素D缺乏症的患病率很高,而且維生素在抑制嚴重感染COVID-19的患者中出現的嚴重發炎反應中可能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解釋說,維生素D缺乏與不良的日光照射,年齡增加,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和種族有關。這些都是與嚴重COVID-19風險增加相關的特徵。

目前,位於北緯35度以下的所有國家/地區因COVID-19造成的死亡率相對較低。但是,位於北緯35度以上的國家/地區的人們在冬季和春季無法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含量的陽光。這些國家包括維生素D含量低的義大利和西班牙。

研究人員指出,在這些緯度地區,COVID-19的死亡率較高,北歐國家除外,維生素D的補充廣泛,缺乏維生素D的國家少得多。

TILDA首席研究員Rose Anne Kenny教授表示,維生素D不僅有益於骨骼健康,肌肉健康和免疫系統,而且在抑制嚴重COVID-19併發症的嚴重促進發炎反應中具有潛在的關鍵作用。

根據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建議愛爾蘭的所有療養院居民都服用維生素D。

“英國公共衛生,蘇格蘭和威爾斯政府已經發布了從3月至10月對所有成年人進行補充的建議,對居住在療養院或療養院中的成年人進行了全年補給的建議,這些人必須穿著覆蓋大部分皮膚的衣服在戶外或皮膚黝黑的人。

她說:“愛爾蘭要求類似的公共衛生建議。鑑於我們療養院部門COVID感染的高死亡率,這一建議非常重要。”

同時,TILDA的Eamon Laird博士提醒人們,油性魚(鮭魚,金槍魚,沙丁魚),奶酪,蛋黃和牛肝等食物中存在維生素D。

他說:“不過,補充是確保足夠的維生素D血液濃度的最佳方法。隨著冠狀病毒的影響持續,我們中的許多人在戶外活動的時間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額外的護理以保持維生素D的健康。”說過。

TILDA的發現作為社論發表在最新版的《消化藥理學與治療學雜誌》(Journal of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D對免疫的調節不是單向的,對免疫力不足的人來說,D可以提升免疫力,但對免疫力過強或者自體免疫狀況的人而言,D可以向下調節,避免過度免疫反應產生的免疫風暴,尤其是類似[新冠肺炎的死因大多與免疫風暴產生過度的免疫激素分泌,直接破壞身體組織導致的器官衰竭有關。因此,維持身體足夠的維生素D濃度將能有效保障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為抗疫多一層保障。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irishhealth.com/article.html?id=27163

參考文獻:

1.Panarese, A. and Shahini, E. (2020), Letter: Covid‐19, and vitamin D. Aliment Pharmacol Ther. doi:10.1111/apt.15752

2.https://www.mdpi.com/2072-6643/12/4/9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的身體是健康思想的家園:運動可以改善您的認知能力。但是,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運動以及各種各樣的運動和訓練。哪種類型和進行多少運動會使您的頭腦保持最佳狀態?日本的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筑波大學的同事們通過對科學文獻進行大規模分析,已經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們利用這種分析得出了最近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發表的建議

協調運動特別有效

在塞巴斯蒂安·盧迪加(Sebastian Ludyga)博士和烏韋·普西(UwePühse)教授的參與下,該研究小組評估了80項獨立研究,以確定一些關鍵特徵。耐力訓練,重量訓練或這些要素的結合似乎可以改善認知能力。但是,需要復雜的運動方式以及與其他運動員互動的協調且具有挑戰性的運動會更加有效。盧迪加解釋說:“在一項運動中進行協調(互動)似乎比一項體育活動的總量更為重要。”

較高的活動總水平不一定會導致相應的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每個運動單元的持續時間越長,僅在更長的時間段內才有望改善認知能力。

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受益

就像我們的身體狀況一樣,認知能力在我們的生活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在兒童期(認知發展階段)和老年期(認知退化階段)都有很大的改進潛力。但是,巴塞爾大學運動,運動與健康系(DSBG)的研究小組無法找到不同年齡組體育活動有效性的不同指標。

此外,從小學年齡到較高齡的體育活動不必從根本上有所不同,以提高認知能力。因此,在運動過程中可以將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合併為一個共同目標。Pühse說:“這已經通過針對兒童及其祖父母的聯合鍛練計劃有選擇地實施。” 這樣的程序因此可以進一步擴展。

男女激烈運動

我們已經知道,相同數量的體育活動對男女的身體健康有不同的影響。但是,研究小組現在已經能夠驗證其心理適應性。因此,男人會從體育活動中受益更多。

性別差異在運動強度上尤其明顯,但在運動類型上卻不明顯。艱苦的鍛鍊似乎對男孩和男人來說特別值得。伴隨著強度的逐漸增加,這可以在更長的時間內顯著提高認知能力

相反,如果強度增加得太快,對婦女和女孩的積極影響就會消失。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他們想提高自己的認知適應性,應該選擇中低強度的體育活動。

結論:

結合運動耐力與重量訓練,以及在運動期間和其他人的協調(互動),提高認知效果最好。男性的運動強度及量必須高受益才明顯,而且需靠時間累積來達標。女性及孩童選擇丁強度運動即有好處。

參考文獻:

Sebastian Ludyga, Markus Gerber, Uwe Pühse, Vera N. Looser, Keita Kamijo.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vestigating moderators of long-term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ognition in healthy individuals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0; DOI: 10.1038/s41562-020-085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喝咖啡的好處又多一項!研究:可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發炎率

 

彭幸茹

2020年4月7日 上午8:00

每天喝1~5杯咖啡有益健康

咖啡不只是可以提神,只要喝對了時間及份量,就能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長期研究咖啡的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表示,國外有份研究心臟衰竭危險度的報告,發現每天喝 2~3 杯,可降 7%的罹患風險,而每天喝 4~5 杯,則可降低 11%風險。但是超過 5 杯的話,預防效果就會下降。

專研「阿茲海默症」的宜蘭大學動物科學系及生物技術名譽教授吳輔祐,也在著作《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症因與預防》表示,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綠原酸、咖啡醇對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有明顯的幫助。

還能抗身體發炎,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發作

什麼是「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太強,強到去攻擊自己的正常細胞、組織與器官的一種疾病。常見的疾病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癬等。

咖啡有助對抗身體發炎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近 10 年來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正逐年增加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目前在台灣約有10 萬名的患者。

要控制此種疾病,首先解決的是,就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好讓免疫細胞不再繼續去攻擊正常細胞。義大利的《Humanitas Research Hospital》也表示,咖啡因可作用於免疫系統,有調節先天及後天的免疫功能作用,雖然其機轉尚未得知,但推測是因為抗發炎反應所致。

因為愛爾蘭國立大學曾發表過的一篇研究,顯示咖啡因可抑制促炎性細胞因子,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產生,同時也會抑制抗體的產生,對於慢性炎症患者具有正面的影響。

每天1杯咖啡有助減少發炎因子

 

研究顯示每天喝1~5杯咖啡有益身體健康 

在 2018 年,《臨床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發表了一篇研究,是關於咖啡因對人類血液中單核白血球調控發炎反應的影響,研究中發現咖啡因可以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反應,只要 1 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就能降低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炎症指數。 

這是因為抑制了發炎反應的訊號傳遞路徑,進而讓發炎相關細胞因子的產生減少,只要發炎細胞減少,相對的會使發炎反應也跟著下降。 

此研究顯示,每天喝 1 杯咖啡就有助於減少自體免疫疾病的發作、及減緩症狀的嚴重度。 

參考來源: 

Humanitas Research Hospital – Caffeine, what are the effects on the immune system?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 – Caffeine inhibits STAT1 signaling and downregulates inflammatory pathways involved in autoimmunity.

鄭醫師補充:

關於咖啡是否能改善自體免疫疾病?其實,不只是咖啡因而已,我們不妨以綠原酸(咖啡中最重要的抗氧化物質,精品咖啡含量高)參閱國外的相關研究:

1.2016年一篇關於綠原酸通過調節JAK / STAT和NF-κB信號通路的活化,誘導IL-6誘導的成纖維樣滑膜細胞凋亡,抑制發炎性增生的研究,事實上,富含綠原酸的中國傳統藥草忍冬藤一直被中醫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Lou L, Zhou J, Liu Y, et al. Chlorogenic acid induces apoptosis to inhibit inflammatory proliferation of IL-6-induced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through modulating the activation of JAK/STAT and NF-κB signaling pathways. Exp Ther Med. 2016;11(5):2054–2060. doi:10.3892/etm.2016.313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年來,咖哩愛好者一直宣稱薑黃的抗發炎特性,但其活性化合物薑黃素使科學家們長期沮喪,他們希望通過臨床研究來驗證這些說法。

人體無法輕易吸收薑黃素一直是醫學研究者的難題,他們尋求科學證據證明薑黃素可以成功治療癌症,心臟病,阿茲海默氏病和許多其他慢性疾病。

現在,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UniSA),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德克薩斯A&M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薑黃素可以通過微小的奈米顆粒有效地傳遞到人體細胞中。

UniSA製藥學教授Sanjay Garg和他的同事Ankit Parikh博士是一個國際團隊的成員,該團隊開發了一種奈米配方,可以改變薑黃素的行為,從而使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117%。

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含有薑黃素的奈米顆粒不僅可以防止認知能力下降,而且可以逆轉這種損害。這一發現為阿茲海默氏症的臨床開發試驗鋪平了道路。

聯合作者,UniSA神經科學家周欣复教授說,新配方為阿茲海默氏病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

週教授說:“薑黃素是一種抑制氧化壓力和發炎的化合物,這是阿茲海默氏症的關鍵病理因素,它還有助於清除澱粉樣蛋白斑塊,這些蛋白塊在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聚集在一起。”

現在正在測試相同的遞送方法,以顯示奈米薑黃素也可以預防生殖器皰疹的擴散。

Garg教授說:“要治療生殖器皰疹(HSV-2),您需要一種薑黃素,其吸收性更好,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將其封裝成奈米製劑的原因。”

Garg教授說:“薑黃素可以阻止生殖器皰疹病毒,有助於減少炎症,使其不易感染HIV和其他性傳播感染。”

由於女性生殖道( female genital tract FGT)中的細菌和病毒感染削弱了粘膜屏障,因此女性在生物學上更容易感染生殖器皰疹。然而,薑黃素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生殖器發炎並控制HSV-2感染,這將有助於預防FGT中的HIV感染。

鄭醫師補充:

相對於靜脈注射的薑黃素,如果口服吸收能奈米化,甚至直接經由口腔黏膜以及舌下吸收,不須經過腸道轉化吸收,那麼這類將薑黃速萃取物製劑,效果絕對不亞於靜脈注射,方便性及經濟考量更勝靜脈注射。目前德國已有口腔黏膜及舌下吸收的薑黃素噴劑,經臨床實驗效果不亞於靜脈注射,在德國廣受歡迎。市面上絕大多數的薑黃產品都難敵吸收障礙,因此抗發炎的效果難臻理想。

參考文獻:

Danielle Vitali, Puja Bagri, Jocelyn M. Wessels, Meenakshi Arora, Raghu Ganugula, Ankit Parikh, Talveer Mandur, Allison Felker, Sanjay Garg, M.N.V. Ravi Kumar, Charu Kaushic. Curcumin Can Decrease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the Severity of HSV-2 Infection in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Mucos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0; 21 (1): 337 DOI: 10.3390/ijms2101033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2020年2月26日在線發行的Neurology®的一項研究,食用富含堅果,蔬菜和大豆的素食的人患中風的風險可能低於食用包含肉和魚的飲食的人。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會醫學雜誌。

研究作者之一,台灣花蓮慈濟大學的林千龍(Chin-Lon Lin)博士說:“中風是全世界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也是致殘的主要原因。” “中風還會導致失智。如果我們能夠減少人們改變飲食習慣來中風的次數,那將對整體公共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這項研究涉及台灣佛教社區的兩組人,他們鼓勵素食,並且不鼓勵吸煙和飲酒。兩組中大約30%的參與者是素食主義者。在素食主義者中,男性佔25%。研究人員將素食者定義為不吃任何肉或魚的人。

在研究開始時,所有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50歲,沒有人經歷過中風。首批5,050人被平均追踪了6年。第二批人數為8,302人,平均隨訪了9年。在研究開始時,對參與者進行了醫學檢查,並詢問了他們的飲食。

素食者比非素食者吃更多的堅果,蔬菜和大豆,少吃乳製品。兩組食用相同數量的雞蛋和水果。素食者攝入更多的纖維和植物蛋白。他們還少吃動物蛋白和脂肪。

然後,研究人員查看了一個國家數據庫,以確定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生的中風次數。

在第一批5,050人中,有54人中風。缺血性中風是指大腦的一部分血流受阻時的中風,在1,424名素食者中有3位中風,佔0.21%,而在3,626名非素食者中有28名中風,佔0.77%。在對年齡,性別,吸煙和高血壓,糖尿病等健康狀況進行調整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的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了74%。

在第二組的8,302人中,有121位中風。對於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也稱為出血性中風),2,719名素食者中有24位中風,佔0.88%,相比之下,5,583名非素食者中有97名中風,佔1.73%。在對其他因素進行調整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與非素食者相比,該組素食者的整體中風風險降低了48%,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60%,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65%。

林說:“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發現,即使在調整了已知的危險因素(例如血壓,血糖濃度和血液中的脂肪)之後,素食飲食還是有益的,並且降低了缺血性中風的風險。” “這可能意味著也許還有其他保護機制可以保護那些吃素食的人免於中風。”

該研究的局限性在於參與者的飲食僅在研究開始時進行評估,因此不知道參與者的飲食是否隨時間變化。另一個限制是研究參與者沒有喝酒或吸煙,因此結果可能無法反映總體人群。同樣,台灣研究人群的結果可能無法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最後,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可能會影響中風風險,但這些因素尚未得到考慮。

鄭醫師補充:

近日的一項研究建議減少肉類及蛋的攝取,可以降低身體發炎,主要是肉類及蛋的蛋胺酸會讓免疫細胞作為發炎的原料,對照這項研究,應該有相關。

參考文獻:

Tina H.T. Chiu, Huai-Ren Chang, Ling-Yi Wang, Chia-Chen Chang, Ming-Nan Lin, Chin-Lon Lin. Vegetarian diet and incidence of total,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 2 cohorts in TaiwanNeurology, 2020; 10.1212/WNL.0000000000009093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909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近日發表在《細胞代謝》雜誌上的發現,顯著降低飲食中氨基酸蛋氨酸的含量可以減緩發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的發作和進展

儘管人體中許多細胞類型都會產生蛋氨酸(methionine ),但負責應對諸如病原體等威脅的免疫細胞卻不會。取而代之的是,必須通過食用食物來攝取為這些專門細胞(即T細胞)提供燃料。儘管在大多數食品中都發現蛋氨酸,但動物產品(例如肉和蛋)的含量特別高。

Russell Jones博士說:“蛋氨酸對於健康的免疫系統至關重要。我們的結果表明,對於易患發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的人,減少蛋氨酸的攝入實際上可以抑制引起疾病的免疫細胞,從而帶來更好的結果。” D.,該研究的資深作者,範安德爾學院代謝和營養規劃小組的項目負責人。“這些發現為飲食干預作為這些疾病的未來治療方法提供了進一步的依據。”

當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並破壞健康組織時,就會發生自身免疫疾病。例如,在多發性硬化症(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發炎疾病)中,保護大腦和脊髓神經細胞的髓鞘被免疫系統瞄準攻擊。隨後的損害會阻止信息往返大腦,導致麻木,肌肉無力,協調和平衡問題以及認知能力下降等症狀逐漸惡化。當前,尚無法在不大為增加感染或癌症風險的情況下,顯著減緩或停止多發性硬化的療法。

研究合著者Catherine Larochelle博士說:“導致多發性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我們知道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基因也有牽連,但環境因素也起作用。”蒙特利爾大學醫院中心多發性硬化症診所神經免疫學的臨床科學家和神經病學家。“肥胖等新陳代謝因素增加了發生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這一事實使人們通過飲食干預來平息免疫系統的想法特別有吸引力。”

在免疫反應期間,T細胞會氾濫到患處,以幫助人體抵禦病原體。瓊斯,拉羅謝爾及其團隊發現,飲食蛋氨酸通過幫助“重新編程” T細胞通過更快地複制和分化成專門的亞型,從而對這種威脅做出反應而為這一過程提供了燃料。這些重新編程的T細胞中的一些會引起發炎,這是免疫反應的正常部分,但如果持續存在,則會引起損害,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中發生的神經損害。

研究人員還發現,多發性硬化症小鼠模型大幅降低蛋氨酸的飲食改變了T細胞的重編程,從而限制了T細胞在大腦和脊髓中引起發炎的能力。結果是疾病的發作延遲和進展減慢。

瓊斯說:“通過限制飲食中的蛋氨酸,可以從根本上消除這種過度活躍的發炎反應的能量,而不會損害其餘的免疫系統。”

他告誡說,在製定飲食指南之前,必須在人類中驗證發現。該小組還計劃調查是否可以設計針對蛋氨酸代謝的新藥物。

該研究是最新發現限制蛋氨酸飲食作為疾病治療方法的最新研究杜克大學Locasale實驗室的2019年研究表明,減少蛋氨酸可以改善化學療法和放射線對抗癌症的作用。

參考文獻:

Dominic G. Roy, Jocelyn Chen, Victoria Mamane, Eric H. Ma, Brejnev M. Muhire, Ryan D. Sheldon, Tatiana Shorstova, Rutger Koning, Radia M. Johnson, Ekaterina Esaulova, Kelsey S. Williams, Sebastian Hayes, Mya Steadman, Bozena Samborska, Amanda Swain, Audrey Daigneault, Victor Chubukov, Thomas P. Roddy, William Foulkes, J. Andrew Pospisilik, Marie-Claude Bourgeois-Daigneault, Maxim N. Artyomov, Michael Witcher, Connie M. Krawczyk, Catherine Larochelle, Russell G. Jones. Methionine Metabolism Shapes T Helper Cell Responses through Regulation of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Cell Metabolism, 2020; 31 (2): 250 DOI: 10.1016/j.cmet.2020.01.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核桃不僅是美味的零食,而且還可以促進有益腸道的細菌。新研究表明,這些“好”細菌可能對核桃的心臟健康有益。

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每天吃核桃與某些細菌的增加有關,這些細菌可以幫助促進健康。此外,腸道細菌的這些變化與某些心臟病危險因素的改善有關。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研究員克里斯蒂娜·彼得森(Kristina Petersen)說,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 -表明核桃可能是一種有益於心臟和腸道健康的小吃。

彼得森說:“用核桃代替平常的零食-特別是如果它是不健康的零食-用核桃是很小的改變,可以改善飲食。” “大量證據表明,飲食上的少量改善對健康大有裨益。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每天吃兩到三盎司的核桃可能是改善腸道健康和降低心臟病罹患風險的好方法。”

先前的研究表明,核桃與低飽和脂肪的飲食搭配使用,可能對心臟有益。例如,以前的研究證實,每天吃完整的核桃會降低膽固醇濃度和血壓。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其他研究發現,胃腸道細菌的變化(也稱為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有助於解釋核桃的心血管益處。

賓州州立大學營養學傑出教授潘妮·克里斯·埃瑟頓說:“在腸道健康及其對整體健康的影響方面,正在進行許多研究。” “因此,除了研究脂質和脂蛋白等因素外,我們還希望研究腸道健康。我們還想了解食用核桃的腸道健康變化是否與心臟病危險因素的改善有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42位30歲至65歲之間的超重或肥胖參與者。在研究開始之前,將參與者平均接受美國飲食兩週。

在這種“磨合”飲食之後,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三種研究飲食之一,所有這些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均少於磨合飲食。這些飲食包括一種摻入整個核桃的飲食,一種包含相同量的α-亞麻酸(ALA)和不含核桃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一種飲食用部分油酸(另一種脂肪酸)替代了相同數量的ALA,這部分無任何核桃。

在所有三種飲食中,核桃或植物油代替了飽和脂肪,所有參與者在每種飲食中都進行了六週的飲食,但在飲食之間有所間隔。

為了分析胃腸道中的細菌,研究人員在參與者完成磨合期飲食和三個研究飲食期的每個階段之前72小時收集了糞便樣本。

彼得森說:“核桃飲食豐富了過去與健康有關的許多腸道細菌。” “其中之一是Roseburia,它與保護腸壁有關。我們還發現,Eubacteria eligens和Butyricicoccus的含量很高。”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核桃飲食之後,腸道細菌的變化與心臟病的危險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益生桿菌與幾種不同的血壓測量值呈負相關,這表明​​更多的益生細菌與這些危險因素的減少相關。

此外,更多的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與血壓,總膽固醇和非HDL膽固醇的降低有較大關聯。另外兩種飲食的分析,發現腸道菌叢沒有變豐富,與心臟病風險因素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

朱尼亞塔學院生物學副教授里賈納·拉曼德拉(Regina Lamendella)說,這些發現是人們如何以積極方式餵養腸道微生物組的一個例子。

Lamendella說:“像整個核桃這樣的食物為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底物,例如脂肪酸,纖維和生物活性化合物。” “反過來,這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產生有益的代謝產物和其他產品。”

Kris-Etherton補充說,未來的研究可以繼續研究核桃如何影響微生物組和其他健康元素。

克里斯·埃瑟頓說:“這些發現增加了我們對核桃的健康益處的了解,這次是朝著它們對腸道健康的影響邁進。” “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堅果可能改變腸道健康的線索,現在我們有興趣擴大堅果的種類,並研究它可能如何影響血糖濃度。”

結論:吃完整的核桃可改善(豐富)腸道菌叢,可以降低腸道發炎,進而減少全身的發炎,甚至降低心血管及心臟疾病之風險。

參考文獻:

Alyssa M Tindall, Christopher J McLimans, Kristina S Petersen, Penny M Kris-Etherton, Regina Lamendella. Walnuts and Vegetable Oils Containing Oleic Acid Differentially Affect the Gut Microbiota and Associations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 in Adults at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9; DOI: 10.1093/jn/nxz2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降17%糖尿病風險!腎病能喝咖啡嗎?醫師:避開這杯就行

 

新聞中心王彥文

2019年12月6日 下午12:00
【早安健康/王彥文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調查,台灣18歲以上民眾之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在亞洲國家中是最高的,同時也高過8.8%的全球平均盛行率。不但如今有200多萬糖尿病患者,每年更以25000名的速度在持續增加。糖尿病不僅會造成眼部、血管、神經方面的病變,在現在講究生活品質的大眾眼中,最可怕的併發症是腎臟病變,慢性腎臟病到最壞階段後、只有洗腎與移植兩條路可走。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咖啡可以預防糖尿病、也減少慢性腎臟病的死亡率。

咖啡可預防糖尿病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研究院的古川純典教授,從1986年開始研究即將退役的日本自衛軍官的定期體檢結果,並實施讓受檢者改變飲食習慣的「介入調查」,在2009年發表了結果:無論是咖啡、或者低咖啡因咖啡,每天飲用3~4杯的受驗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17%。

這個結果,跟荷蘭研究團隊在2002年發表的「每天喝7杯咖啡的人比每天喝2杯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減少了一半」吻合,就算是飲用無咖啡因咖啡的受驗者,在經過16週後、雖然出現高於飲用正常咖啡的受驗者之數字,但與完全不喝咖啡的受驗者們相比,對糖質的耐受能力還是增強了。
另外在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中也顯示:四年間減少一杯咖啡飲用量的人,比不減少咖啡飲用量的人之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17%。因此適量的飲用咖啡,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專門為日本醫療界提供各種專業研究情報管道的日本醫療·健康情報研究所綜合多項資料指出,喝咖啡能夠預防糖尿病最可能的原因是:咖啡因能夠加速燃燒體脂肪;而咖啡中含有的綠原酸為強力的抗氧化物質,它發揮了抗氧化與抗發炎的功效,因此對於預防糖尿病與動脈硬化出現成果
下一頁告訴你:慢性腎臟病友可以喝咖啡嗎?日本醫師說「沒問題!但記得避開這種」

 

慢性腎臟病人可以適量喝咖啡

糖尿病患者如果併發腎臟病變、就無法挽回,但是在2018年,葡萄牙北里斯本醫院發表在國際內臟學術雜誌「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的研究結果顯示,4863名慢性腎臟病患者中咖啡攝取量最多的人,死於慢性腎臟病的機率為22%、是研究中三組不同攝取量中風險最低的。

日本的腎臟內科醫生森維久郎表示,基於以上研究結果,目前他會建議正常人可以適量攝取咖啡來預防糖尿病;而喜愛咖啡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醫生沒有囑咐需要嚴格控管鉀的攝取量,依然可以適量攝取咖啡、降低死亡風險,不需要因為慢性腎臟病捨棄嗜好品。但由於即溶咖啡中的鉀含量很高,因此必須避開喝即溶咖啡。

在喜愛咖啡的歐洲,歐盟食品安全機關建議的每天咖啡因攝取量為每次不超過200毫克、每天攝取量為400毫克以下。因此應該選擇淺焙的咖啡豆,不喝義式咖啡改喝美式咖啡。在家泡咖啡時,一杯110ml的咖啡用10克的咖啡粉,在餐後飲用。

鄭醫師補充:

腎臟病透析移植期刊的2018年一項研究證實,多攝入咖啡可能有助於降低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死亡風險。

在一般人群中,咖啡攝取與死亡率之間存在反比關係。但是,慢性腎病患者的咖啡消耗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仍不確定。研究人員假設,攝入咖啡可能與慢性腎臟病參與者的死亡率降低有關。

咖啡的可能的保護作用可能與血管狀況的作用有關,因為已知咖啡會促進諸如一氧化氮的物質的釋放,從而改善血管的功能。

美國成年人口中約有89%每天攝入咖啡。在美國,大約有14%的成年人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臟疾病與增加的醫療保健費用和更高的死亡風險相關。預計該疾病的流行在全球範圍內將繼續增加。

該研究涉及從1999年至2010年觀察到的4,863名美國人的數據。與食用少量咖啡飲料的人群相比,咖啡的消費者更可能是男性,非西班牙裔白人,受教育程度較高且年收入較高收入,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前的吸煙者,飲酒量較高,以前的中風較少。

分析結果發現,慢性腎病參與者的咖啡消耗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呈負相關。與攝入較少咖啡的人相比,攝入較高咖啡的患者在中位隨訪60個月後死亡風險降低了近25%。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Miguel Bigotte Vieira表示:“我們的研究證實,咖啡攝入對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具有保護作用。即使考慮了其他重要因素(例如年齡,性別,種族,這些結果表明,建議腎病患者多喝咖啡可降低其死亡率,這將是一種簡單,臨床有益且價格低廉的選擇,儘管理想情況下應在隨機臨床中確認試用。” 作者強調,這項觀察性研究不能證明咖啡可降低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死亡風險,而僅暗示了這種保護作用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Miguel Bigotte Vieira, Rita Magriço, Catarina Viegas Dias, Lia Leitão, João Sérgio Neves. Caffein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nalysis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2018; DOI: 10.1093/ndt/gfy23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1萬步竟然只是商業口號!想保健康到底該怎麼走?

林以璿

2019年10月11日 下午3:00

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家生產記不起的日本公司趁勢推廣自家的產品,這個產品的行銷活動大獲成功,之後「1萬」這個數字就一直被保持了下來。

但其實,之所以訂定1萬,只不過是因為當時日本人日步行數量約為4000、5000步,行銷團隊看了這個數字,集思廣益想到,那就將步數乘以2,湊滿1萬步鼓勵大家運動吧!結果三人成虎,日行1萬步竟然慢慢變成一個大家認定的指標。

與其看步數 不如看走路速度以及時長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與其用步數來看運動量,不如衡量走路的速度以及時長來得有價值。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以散步為主要運動方式,就會因為強度和次數不足,無法達到消耗脂肪和減肥的目的。不過,當你的步行速度為1分鐘超過120步,或1分鐘內能走完約86公尺的距離,並進行30分鐘以上的快走,就可以達到促進心肺功能及消耗脂肪的效果。

快走可降低中風機率  對抗腹部脂肪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刊登於《美國醫藥學會季刊》的報告,其中針對72488名40歲到65歲的女性進行26年的追蹤科學研究,發現每天快走30分鐘,可幫助中老年女性預防糖尿病、心臟病、骨質疏鬆症、中風,甚至某些癌症;若快走時間可以拉長到45分鐘到1小時且每週5天的話,則罹患中風的風險可以降低40%,腹部脂肪也有明顯減少的現象。

之後,美國研究機構又對40~57歲男性,進行了快走與健康的相關性研究;讓行走時間從10分鐘開始,培養快走習慣,並逐漸延長快走時間直至40分鐘,經過20星期每週4次的快走結果,發現攝取氧氣量上升了30%,而靜止休息時的脈搏次數減少,證明了心肺功能上升;而皮下脂肪從13.5公分減少至12公分,平均體重減少了1.3公斤。

如何快走才正確呢? 姿勢:走路的姿勢應該要抬頭挺胸,目要平視,軀幹自然伸直;收腹,身體重心稍向前移;上肢與下肢配合協調,步伐適中,兩腳落地有節奏感,有點像挺身呈小跑步的姿態。 速度:為1分鐘超過120步,或1分鐘內能走完830公尺的距離為佳,約每秒走2步左右。並且持續30分鐘以上,才能發揮功效。目前的研究顯示,最佳的快走時間為40分鐘至1小時。 時間:下午4點以後或晚餐後是理想的快走時間,另外,也可以參考《運動時間不同效果差很多!糖尿病、減肥族這個時段動最有效》運動。 熱身:為避免運動傷害,快走前應先做一些伸展四肢的熱身活動,防止因步幅過大、頻率太快造成拉傷。此外,提醒可隨身帶水在身上,少次多量補充水分。

鄭醫師補充:

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李敏敏(I-Min Lee)和她的團隊進行了一項新研究,研究對像是70多歲的16,000多名婦女,他們比較了每天走路步數與任何死亡的相關性 –被稱為全因死亡率。每個女人以每星期的量測,用穿戴裝置來測量清醒時的活動。然後研究人員等待結果。

當她們平均對婦女進行四年零三個月的隨訪時,有504人死亡。您認為倖存者已經採取了多少步驟?一天神奇地走了10,000步嗎?

實際上,倖存者的平均人數僅為5500,而逐步增加的好處很重要。每天只走4000步的女人比只走2700步的女人仍存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令人驚訝的是,如此微小的差異可能會對諸如壽命之類的至關重要的事情產生影響。

 

按照這種邏輯,您可能會假設他們每天走路的步數越多越好。對於一系列步驟,這是正確的-但每天上限是7,500步,超過好處便趨於穩定。除此之外,對預期壽命沒有影響。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90723-10000-steps-a-day-the-right-amount

 

參考文獻:

Lee I, Shiroma EJ, Kamada M, Bassett DR, Matthews CE, Buring JE. Association of Step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May 29, 2019179(8):1105–1112.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9.0899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7347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多了喝咖啡好理由!研究:喝咖啡降44%肝硬化風險

新聞中心林昕潔

2019年10月8日 下午1:00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除了提神之外,咖啡也已經被證實擁有防失智、糖尿病、保護心血管等健康功效。現在愛喝咖啡的人又多了一個喝咖啡的好理由!英國一篇綜合多項研究的學術評論認為,每天多喝兩杯咖啡,就能降低44%罹患肝硬化的機率,若喝三至四杯甚至可降低65%!

這篇評論刊登在《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期刊中,由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者集合並分析了九篇長期研究,研究對象包括近50萬位來自六個國家的男女性。論文中指出,

每天多喝兩杯咖啡,罹患肝硬化的機率會降低44%,肝硬化死亡的機率也降低將近50%。


當肝臟長期且持續的被C型肝炎病毒或酒精等毒物傷害,就會造成肝臟健康的組織被受傷結痂的組織取代,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也會增加肝功能喪失或肝癌的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每年肝病(含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人數高達13,000人,約佔所有死亡人數8%。
研究報告解釋,除了咖啡因之外,咖啡還有許多生物活性物質,像是綠原酸、咖啡醇和咖啡豆醇。現今已有證據顯示,這些物質能夠保護肝臟免於肝臟囊性纖維化。
除了直接的生物化學效果,咖啡對於預防肝硬化也有間接影響。研究者舉例,實驗室研究顯示咖啡中的多種化合物能夠阻擋B型和C型肝炎病毒,另一項研究則顯示增加咖啡攝取量和降低第二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
這篇研究的通訊作者O.J. Kennedy總結,咖啡可能具有對抗肝硬化的效果,但仍需要更進一步的臨床實驗,了解更多咖啡的對健康的影響,醫生們才能給予病人詳實的建議。

鄭醫師補充:

咖啡的抗氧化能力對肝臟保健效果已有諸多研究證實,這又是一項清楚的研究例證。其實喝好的咖啡(精品咖啡),一天一到兩杯,不須喝太多。喝太多還有咖啡因過量的問題。

參考文獻:

Wiltberger, GWu, YLange, U,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coffee consumption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irrhosis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949779– 788https://doi.org/10.1111/apt.150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小酌紅酒有益腸道健康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2019年8月29日 下午3:21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科學家們發現,平常有喝紅酒習慣的人,消化道的細菌種類比喝其他酒類的人更多樣化。然而,我們需要為了腸道健康而小酌一杯嗎?

這項研究報告28日刊登於「腸胃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內容以英國916名女性雙胞胎為實驗對象,探究啤酒、蘋果酒、葡萄酒、烈酒等酒類,對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系」等健康指標的影響。

紅酒被認為對增進腸道健康效果最佳,同時也和降低肥胖率與「壞」膽固醇有關。而啤酒、蘋果酒、葡萄酒、烈酒則較無這類關聯性,僅白酒稍有相關。

研究主要作者羅伊(Caroline Le Roy)告訴法新社,先前的實驗數據及動物測試結果,都呈現紅酒能擴展腸道菌叢,但從未有過大規模人體研究。

她說:「消化道裡有越多菌群,對我們人體越好。人們將更有能力對抗癌症,從食物中汲取更多養分。」

團隊還指出,研究中可見,紅酒微幅減少荷爾蒙胰島素。這種激素若過多,將導致糖尿病。但也懷疑此影響並非來自腸道菌群,而是另有原因。

研究團隊推測,能在葡萄皮上發現的微量營養素多酚,是讓腸道菌群多樣化的原因。

未參與計畫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神經科學家夏瑪(Nik Sharma)警告,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或許是透過老鼠實驗,建立關聯性的性質,再深入探討蘊藏的運作機制」。

但他補充道,「這項研究很健全」,且以雙胞胎為實驗對象,還有對不同群體重複測試研究結果,都替結論增添份量。

夏瑪表示,「基本上每兩周喝一杯紅酒,就足夠產生功效。這是蠻好的消息,因為酒精仍普遍視為對人體有害。」她又說,許多蔬果、堅果或甚至是巧克力都富含多酚。如藍莓或紫色洋蔥,都是更好的健康替代品。

她總結說:「你不需要喝紅酒,或在沒有喝酒習慣下,開始喝紅酒。」

鄭醫師補充:

前提是小酌,如果無法控制在小酌的範圍內,那麼反而潛藏健康風險。台灣人有高達42%適不適合喝酒的,因為酒精代謝的基因變異,導致身體代謝酒精困難或者速度變慢。經常喝,無異讓身體經常接觸致癌物質,增加腸胃道癌症風險。

紅葡萄酒可能對腸道有益,增加腸道不同類型的有益細菌的數量。

倫敦國王學院的團隊表示,這些好處可能來自多酚 - 白葡萄酒,啤酒和蘋果酒的多酚化合物少很多。

兩週一杯就能看出效果,但研究人員表示,調查結果不是暴飲暴食的藉口。

多酚也存在於許多水果和蔬菜中。

多酚,如紅葡萄皮中的白藜蘆醇,是微量營養素,被認為具有有益的特性,可作為生活在腸道內的有用微生物的燃料。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我們腸道微生物群的微小變化可能使我們更容易罹患腸躁症,心臟病和肥胖等疾病,甚至可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一個人喝的紅葡萄酒越多,腸道菌叢的多樣性增加愈多,但偶爾飲用 - 一周或兩週一杯 - 似乎就足夠了。研究人員表示,不建議大量喝,這可能會產生腸道負擔以及對一般人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沒有參與者是一個重度飲酒者。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49480864

參考文獻:

Red Wine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ut Microbiota α-diversity in 3 Independent Cohorts

Le Roy, Caroline I. et al.
Gastroenterolog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BIDMC)的神經學家在一項首次研究中測試了使用非侵入性電刺激作為腦腫瘤的新型治療方法。科學進展發表的一項實驗中,由BIDMC的Berenson-Allen非侵入性腦刺激中心首席研究員Emiliano Santarnecchi博士領導的科學家證明,對患者的大腦應用低強度電刺激腫瘤導致腫瘤內血流量減少,而大腦其餘部分保持不變。雖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研究結果表明,一系列此類治療可以改變腫瘤的生長和進展。

“許多腦腫瘤患者的治療選擇有限,其中大多數都有嚴重的副作用,”Santarnecchi說,他也是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助理教授。“我們的研究發現,電刺激導致腫瘤血流量顯著減少,大腦其他部位沒有變化。鑑於非侵入性腦刺激的安全性,易於應用,成本相對較低以及將其與其他藥物治療相結合的可能性,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會為腦腫瘤患者提供非侵入性治療選擇。“

非侵入性腦刺激 - 也稱為經顱電刺激(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 - 是一種具有20年曆史的FDA批准的技術,用於治療許多精神疾病,包括治療難治型憂鬱症。低強度電場通過顱骨通過放置在頭皮上的電極傳遞到大腦。雖然許多研究人員繼續研究安全且成本相對較低的治療方法治療精神疾病的潛力,並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等認知技能,但本研究首次對腦腫瘤患者進行了tES測試。

Santarnecchi及其同事招募了50名願意參與的腦腫瘤患者。鑑於患者須小心處理,僅8名參與者能夠完成試驗 - 其中6名患有膠質母細胞瘤,一種起源於大腦的侵襲性腫瘤,另外兩名患有轉移性腫瘤,起源於肺部。

患者接受經顱刺激,同時使用核磁共振掃描(MRI)技術監測他們的腦血流量。根據先前的研究顯示暴露於電刺激的身體腫瘤中的血流減少,Santarnecchi和團隊預測tES將對腦腫瘤產生類似的影響。然而,在單次tES治療後,該團隊驚訝地發現腫瘤血流明顯減少。未觀察到大腦其餘部分的血流量或活動變化,並且沒有患者報告任何不良反應。

“這項技術仍需要進一步測試,以優化治療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並為個體患者完全個性化方案,”Santarnecchi說。“未來的研究將調查重複tES療程的影響,評估tES與其他癌症療法的潛在組合,並評估其他形式的腦腫瘤的tES。”

在本地,經顱電流刺激已核准為醫療器材使用。並非精神科的電痙攣療法,兩者完全不同。事實上腦瘤是電痙攣療法的絕對禁忌,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idmc.org/about-bidmc/news/2019/08/non-invasive-electrical-stimulatio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JENeurosci發表的一項小鼠研究,切斷並恢復中風後肢體的血液供應減少了組織損傷和腫脹,並改善了功能恢復這種簡單,非侵入性的技術可以發展成為不同嚴重程度的中風患者的治療方法。

遠程缺血肢體調理利用血壓壓脈帶,並且已經顯示有助於中風恢復,可能是單核細胞影響。單核細胞是一種參與免疫反應的白血球,其可以減少或促進發炎,這在組織恢復過程中是必需的。

伯克神經研究所的Sunghee Cho及其同事治療了經歷遠程缺血性肢體調理的中風並檢測其血液中單核細胞濃度的小鼠。研究小組發現,血液中循環的發炎單核細胞與非發炎單核細胞的比例增加,導致更多可用的發炎細胞。

令人驚訝的是,循環發炎細胞的增加與腦組織損傷和腫脹減少以及運動功能改善有關。中度和重度中風症狀均有所改善,表明中風治療可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Jiwon Yang, Mustafa Balkaya, Cesar Beltran, Ji Hoe Heo and Sunghee Cho. Remote post-ischemic conditioning promotes stroke recovery by shifting circulating monocytes to CCR2+ pro-inflammatory subset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ugust 19, 2019: 2699-18 DOI: 10.1523/JNEUROSCI.2699-18.201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