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如何幫助失智症/巴金森症? (47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根據 2022 年 9 月 14 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包括每天睡 7 到 9 小時、定期鍛鍊和頻繁社交接觸在內的七種健康生活習慣與 2 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有關,該研究近日刊登於美國神經學醫學期刊《神經學》(Neurology)。

“2 型糖尿病是一種全球流行病,影響到十分之一的成年人,眾所周知,患有糖尿病會增加一個人罹患癡呆症的風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作者陸英利博士說. “我們調查了健康生活習慣的廣泛組合是否可以抵消失智症的風險,發現將七種健康生活習慣融入生活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低於沒有健康生活的糖尿病患者。”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查看了英國的一個醫療保健數據庫,並確定了 167,946 名 60 歲或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他們在研究開始時沒有罹患失智症。參與者完成了健康問卷,提供了身體測量結果並提供了血液樣本。

對於每位參與者,研究人員計算出的健康生活方式評分為 0 到 7 分,其中 7 種健康習慣各得 1 分。習慣包括目前不吸煙、適度飲酒,女性每天最多喝一杯,男性每天最多兩杯,每周定期進行至少 2.5 小時的適度運動或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以及每天睡 7 到 9 小時。另一個因素是健康的飲食,包括更多的水果、蔬菜、全穀物和魚,以及更少的精製穀物、加工和未加工的肉類。最後的習慣是減少久坐不動,定義為每天看電視少於四小時,以及頻繁的社交接觸,其定義為與家人或朋友相聚,至少一個月一次,參加社交活動至少一周一次以上。

研究人員平均追踪參與者 12 年。在此期間,有 4,351 人被診斷失智症。共有 4% 的人只遵循了 0 到 2 個健康習慣,11% 遵循了 3 個,22% 遵循了 4 個,30% 遵循了 5 個,24% 遵循了 6 個,9% 遵循了全部 7 個。

遵循七種健康習慣中的兩種或更少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是遵循所有七種健康習慣的非糖尿病患者的四倍。遵循所有習慣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比遵循所有習慣的非糖尿病患者高 74%。

對於遵循所有習慣的糖尿病患者,7,474 人年的 0.28% ,即 21 例失智症。人年代表研究中的人數和每個人在研究中花費的時間。對於僅遵循兩種或更少習慣的糖尿病患者,在 10,380 人年或 0.69% 的時間裡,有 72 例失智症。在調整了年齡、教育和種族等因素後,遵循所有習慣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遵循兩個或更少的人低 54%人們遵循的每一個額外的健康習慣都與失智風險降低 11% 相關。健康生活方式評分與失智風險之間的關聯不受人們服用的藥物或他們控制血糖程度的影響。

“我們的研究證實,對於患有 2 型糖尿病的人來說,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大大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醫生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員應考慮向患者推薦生活型態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可以改善整體健康,還有助於預防或延遲糖尿病患者的失智症發作。”

參考文獻:

 

  1. Bin Wang, Ying Sun, Xiao Tan, Jihui Zhang, Ningjian Wang, Yingli Lu. Association of Combined Healthy Lifestyle Factors With Incident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Neurology, 2022; 10.1212/WNL.0000000000201231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12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以來,憂鬱症與失智症的風險增加有關,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提供了證據,證實及時有效治療憂鬱症可以降低特定患者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全世界有超過 5500 萬人患有失智症,這是一種主要影響老年人的神經認知障礙。失智症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確定有助於減少或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將有助於減輕疾病的負擔。

該研究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華山醫院醫學博士、醫學博士余金泰和中國上海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技術研究所程偉博士領導,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期刊,由 Elsevier 出版。

余教授和程教授使用了英國生物銀行收集的數據,這是一個超過500,000名參與者的人群世代。目前的研究包括超過 350,000 名參與者,其中包括 46,280 名患有憂鬱症的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725 名憂鬱症患者罹患失智症。

先前的研究檢查了藥物療法和心理療法等憂鬱症療法是否可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使得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似乎會經歷不同的憂鬱模式,”余教授說。“因此,症狀的個體差異可能會帶來不同的失智風險,以及憂鬱症治療與失智預防相關的有效性的異質性。”

為了解決這種異質性,研究人員隨後將參與者分為四種憂鬱症病程:增加的病程,其中輕微的初始症狀平穩地增加;逐漸減少的病程,從中度或高度嚴重的症狀開始,但隨後逐漸減少;持續嚴重憂鬱症狀的長期高程;和慢性低病程,持續保持輕度或中度憂鬱症狀。

正如預期的那樣,該研究發現憂鬱症會增加失智症的罹患風險——與非憂鬱症參與者相比,這一風險增加了驚人的 51%。然而,風險程度取決於憂鬱症的病程;憂鬱症加重、長期加重或長期降低的人更容易患失智症,而病程減少的人與沒有憂鬱症的參與者相比,面臨的風險並不大。

研究人員最想知道是否可以通過接受憂鬱症治療來降低失智症風險的增加。總體而言,與未接受治療的參與者相比,接受治療的憂鬱參與者失智症的罹患風險降低了約 30%。當研究人員按憂鬱症病程將參與者分開時,他們發現那些憂鬱症病程增加和長期輕症的人接受治療後失智症的罹患風險較低,但長期病程高的人在失智症風險方面沒有看到治療帶來的好處。

“再一次,憂鬱症治療無效的過程會帶來重大的醫療風險,”生物精神病學編輯約翰克里斯塔爾醫學博士說。他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有症狀的憂鬱症會使失智症的風險增加 51%,而憂鬱症的有效治療與這種風險的顯著降低有關。”

“這證實晚年憂鬱症患者需要及時有效治療憂鬱症,”程教授補充道。“為晚年憂鬱症患者提供有效憂鬱症治療不僅可以緩解情感症狀,還可以延緩失智症的發作。”

“新發現也為以前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啟示,”程教授說。“憂鬱症療程的有效性差異可能解釋了先前研究之間的差異。”

參考文獻:

 

  1. Liu Yang, Yue-Ting Deng, Yue Leng, Ya-Nan Ou, Yu-Zhu Li, Shi-Dong Chen, Xiao-Yu He, Bang-Sheng Wu, Shu-Yi Huang, Ya-Ru Zhang, Kevin Kuo, Wei Feng, Qiang Dong, Jian-Feng Feng, John Suckling, A David Smith, Fei Li, Wei Cheng, Jin-Tai Yu. Depression, Depression Treatments, and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54,313 ParticipantsBiological Psychiatry, 2022; DOI: 10.1016/j.biopsych.2022.08.026

 

鄭醫師補充:

關鍵在於有效的治療介入,能有效緩解憂鬱症患者的症狀疾病程。無效的治療介入,無助於降低失智症罹患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中年人每週做惡夢 疑失智前兆

2022/09/22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英國伯明翰大學神經病學專家歐泰庫(Abidemi Otaiku)廿一日登上醫學期刊《刺胳針》旗下《電子臨床醫學》期刊的最新論文指出,每週至少做一次惡夢的中年民眾,不僅認知衰退速度較快,年老時的失智風險更高出三倍。若結論屬實,可望成為科學界進一步偵測失智及延緩認知衰退的新研究方向。

約有五%成年人每週至少做一次足以驚醒的惡夢,除了壓力、焦慮、睡眠不足等惡夢潛在誘因,科學界近年也從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發現,常做惡夢者認知衰退速度較快且未來失智風險較高。為瞭解此結論是否適用於健康成年人,歐泰庫就過去檢視睡眠品質的三起研究進行追蹤,相關數據涵蓋受試者為逾六百名卅五至六十四歲的中年人及二六○○名七十九歲以上者,使用統計軟體分析較常做惡夢者是否較可能認知衰退及被診斷為失智。

 

睡眠品質差 大腦囤積不良蛋白質

 

結果發現,每週至少做一次惡夢的卅五至六十四歲中年人在追蹤十年期間,認知衰退速度較快,年老時失智風險更是不太做惡夢者的四倍;受試的七十九歲以上、自稱常做惡夢者後來被診斷失智的機會則高了一倍。至於可能原因,常做惡夢造成睡眠品質不佳,以致大腦囤積和失智相關的不良蛋白質,或是遺傳因素。

不過,歐泰庫研究假設,大腦右額葉內神經退化,使人們做夢時更難控制自身情緒,結果又反過來導致惡夢。他指出,過去已知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常在確診前多年即已開始,惡夢可能是最早的跡象之一,可以此識別高危險群。但他強調,只有一部分常做惡夢的成年人可能失智;應對失智的最佳良方則是預防,在不良飲食、缺乏運動、吸菸、飲酒過多等已知風險上改變自我行為。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失智症或是巴金森症,睡眠障礙(常做惡夢)是一項共同指標,因此中年開始經常有做惡夢的狀況,務必留意,基因檢測或其他失智症相關預測性檢測近年相繼出爐,不妨透過相關檢測來了解自己的體質,此外,營養補充及健康生活型態的積極介入,也能降低相關腦部退化性疾病的相關風險。千萬不要等到症狀出來才開始想挽救,因為一旦確診,幾乎都是不可逆的退化,藥物及其他治療最多只是延緩退化的進程,失智症或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狀況實質改善極為有限。

參考文獻:

Distressing dreams, cognitive decline, and risk of dementia: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ree population-based cohorts

Open AccessPublished:September 21, 2022DOI: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22.10164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是否有助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保持認知健康,並可能防止認知能力下降?根據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與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合作進行的一項新研究,每天服用補充劑可能會提高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但在提出任何健康建議之前,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該研究還發現,每天使用可可萃取物補充劑對認知沒有好處。

該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期刊》上

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的數據,超過 650 萬美國人患有阿茲海默症,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死於這種疾病或其他形式的失智症。

“迫切需要安全且負擔得起的干預措施,以保護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不退化,”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教授、聯合首席研究員 Laura D. Baker 博士說。該試驗與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教授 Mark Espeland 博士一起進行。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老齡化研究所資助的可可補充劑和多種維生素結果研究 (COSMOS-Mind) 是布萊根婦女醫院領導的 COSMOS 試驗的一項輔助研究,該試驗隨機分配了 21,442 名男性和女性該研究調查了每天服用可可提取物補充劑或每天服用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是否會降低患心臟病、中風、癌症和其他健康後果的風險。

根據貝克的說法,可可提取物富含稱為黃烷醇的化合物,過去的研究證實,這些化合物可能對認知產生正面影響。貝克還說,需要幾種微量營養素和礦物質來支持正常的身體和大腦功能,老年人的缺乏可能會增加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的風險。

在 COSMOS-Mind 中,研究人員測試了每天服用可可萃取物與安慰劑以及綜合維生素礦物質與安慰劑是否能改善老年人的認知能力。超過 2,200 名年齡在 65 歲及以上的參與者註冊並接受了為期三年的追蹤。參與者在開始和每年通過電話完成測試,以評估記憶和其他認知能力。

“我們的研究發現,雖然可可提取物不影響認知,但每天補充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會導致認知顯著改善,”貝克說。“這是對老年人補充多種維生素的大型長期研究中認知益處的第一個證據。”

研究人員估計,三年的綜合維生素補充劑大致可將認知能力下降減緩 60%(約 1.8 年)。在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參與者中,這些益處相對更為明顯,這很重要,因為這些人已經面臨認知障礙和衰退的風險增加。

“現在建議每天補充多種維生素以防止認知能力下降還為時過早,”貝克說。“雖然這些初步研究結果很有希望,但需要在更大、更多樣化的人群中進行額外的研究。此外,我們仍有研究要進行,以更好地了解為什麼綜合維生素可能有益於老年人的認知。”

鄭醫師補充:

建議搭配規律運動及社交,甚至懷舊刺激,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Laura D. Baker, Joann E. Manson, Stephen R. Rapp, Howard D. Sesso, Sarah A. Gaussoin, Sally A. Shumaker, Mark A. Espeland. Effects of cocoa extract and a multivitami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Alzheimer's & Dementia, 2022; DOI: 10.1002/alz.127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網》只知日行萬步? 研究:「這樣走」降62%失智風險

2022/09/15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日行萬步才能保持健康?澳洲、丹麥跨國研究指出,每天走1萬步有助於降低疾病與死亡風險,但計較「步數」之餘,別忘了「步速」與強度也一樣重要,甚至幫助更大,例如每分鐘若以112步快走30分鐘,可降低6成的失智風險。相關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及《JAMA Neurology》。

綜合外媒報導,研究取材自英國生物樣本資料庫,追蹤7萬8500名配備穿戴式裝置、40至79歲的成年人,並結合後續醫療紀錄,發現每天走1萬步與降低失智、心臟病、癌症與死亡風險有關。其中,每天步行3800步可降低25%失智風險、9800步則會降低50%。此外,步調加快如健走效果更佳。若以每分鐘112步的速度快走30分鐘,可降低62%失智風險。

共同主要作者之一、雪梨大學研究員阿瑪迪(Matthew Ahmadi)說,研究顯示日行萬步是對健康有益的「甜蜜點」,而走得更快將帶來額外好處。

未參與研究、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猶太醫學研究中心心臟病專家弗里曼(Andrew Freeman)表示,研究不僅告訴我們身體活動的重要性,若加上採取植物性飲食、紓壓放鬆、充足睡眠並保有人際關係等,堪稱維持青春的源泉。

不過,研究人員坦言,這是觀察性研究,無法直接證明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另,受試者的年齡分布恐導致罹患失智的比例有限,加上失智有時無法及時發現,都有可能會影響結果。

報導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058770

鄭醫師補充:

這是觀察性研究,不知是因為身體好走得快?還是因為走得快,讓身體得益而降低失智風險?走路速度與抗失智到底是因果關係還是共存現象?其實不得而知。然而至少提醒大家要藉由日行萬步來提升整體健康,最好兼顧步行速度。

參考文獻:

1.del Pozo Cruz B, Ahmadi MN, Lee I, Stamatakis E.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of Daily Step Counts and Intensity With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2, 2022.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2.4000

2.del Pozo Cruz B, Ahmadi M, Naismith SL, Stamatakis E. Association of Daily Step Count and Intensity With Incident Dementia in 78 430 Adults Living in the UK. 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06, 2022. doi:10.1001/jamaneurol.2022.267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音樂改善認知力!最新研究:年輕時期音樂演奏經驗較多,老年時頭腦更清晰

2022年8月29日

國際期刊《心理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最近刊登的研究指出,童年時期或青春期演奏音樂與老年時頭腦更清晰有關。研究人員指出,與缺乏經驗或經驗較少的人相比,那些有較多樂器演奏經驗的人在認知能力測試的表現終身有更出色的改善。該最新研究由英國長者慈善服務組織「Age UK」及英國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資助。

這項由蘇格蘭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研究團隊領導,366名受試者中,117人有一些演奏樂器的經歷,主要是發生在童年及青春期,最常使用的樂器是鋼琴,其他使用的樂器包括手風琴、風笛、吉他、小提琴。

受試者是蘇格蘭一項長期世代研究「1936年洛錫安出生世代」(Lothian Birth Cohort 1936)的其中一群人,這群人來自蘇格蘭洛錫安(Lothian),誕生於1936年,參加了1947年的蘇格蘭心理調查(Scottish Mental Survey of 1947)。

隨著年齡增長,這些人接受了一些身體功能與心理功能的測試,包括重新接受他們11歲時做的標準化認知能力測試,其中包括需要口頭推論、空間感知、數字分析等問題。

研究人員向這些重新參加測試的成員詢問他們一生的音樂經驗,並使用統計模型找出一個人在11歲至70歲之間演奏樂器的經驗及其思維能力變化之間的關聯。

研究人員發現,與缺乏經驗或經驗較少的人相比,那些有較多樂器演奏經驗的人在認知能力測試的表現終身有更出色的改善,而且即使將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的年數、童年時期的認知能力、老年時的健康狀況考慮在內,情況也是如此。

愛丁堡大學「認知老化與認知流行病學中心」(Centre for Cognitive Ageing and Cognitive Epidemiology)前主任、榮譽教授迪里(Ian Deary)表示:「我們必須強調,我們發現的樂器演奏經驗與終生認知能力改善之間的關聯很小,而且我們無法證明前者導致後者。然而,當我們與其他人尋找可能導致某些人的大腦衰老時比其他人更健康的許多小影響,這些結果值得後續追蹤。」

鄭醫師補充:

透過年輕樂器的演奏經驗,竟然與晚年較佳的認知功能相關,真讓人驚喜。看來,父母鼓勵小孩學習樂器又多了一項有力的誘因了。

參考文獻:

 

Okely, Judith & Overy, Katie & Deary, Ian. (2022). Experience of Playing a Musical Instrument and Lifetime Change in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Evidence From the Lothian Birth Cohort 1936.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2210927. 10.1177/09567976221092726.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95679762210927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 2022 年 7 月 27 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神經內科學學會醫學《神經內科學期刊》(Neurology)上該研究著眼於這些活動的影響,以及精神活動和電子設備的使用對有和沒有失智症遺傳風險較高的人的影響。

“許多研究已經確定了失智症的潛在危險因素,但我們想更多地了解各種生活習慣及其在預防失智症中的潛在作用,”研究作者、成都四川大學醫學博士、醫學博士黃松說,。“我們的研究發現,體能鍛鍊、家務和社交活動與降低各種類型失智症的風險有關。”

該研究招募來自英國數據庫的 501,376 名平均年齡為 56 歲的尚未失智的人。

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填寫了問卷,其中包括一份關於體育活動的問卷。他們被問及參加爬樓梯、步行和參加劇烈運動等活動的頻率。他們還被問及家務、與工作相關的活動以及他們使用的交通工具,包括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

參與者完成了另一份關於心理活動的問卷。他們被問及他們的教育水準,他們是否參加成人教育課程,他們與朋友和家人一起互訪的頻率,去酒吧或社交俱樂部或宗教團體的頻率,以及他們使用電子設備(如玩電腦遊戲、看電視和在講電話等等)。

此外,參與者報告了他們是否有任何直系親屬患有失智症。這有助於研究人員確定他們是否有患阿茲海默症的遺傳風險。研究參與者平均被追踪了 11 年。在研究結束時,有 5,185 人罹患了失智症。

在調整了年齡、收入和吸煙等多種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研究的大多數身體和心理活動都與失智症的風險有關。重要的是,在考慮了這些活動的高度相關性和相互作用之後,這些發現仍然存在。與參與這些活動最少的人相比,高度參與活動模式(包括頻繁鍛鍊、做家務以及每天拜訪家人和朋友)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分別降低了 35%、21% 和 15%。

研究人員還透過確定的活動模式研究了失智症的發病率。經常鍛鍊的人的發病率為每 1000 人年 0.45 例,而很少鍛鍊的人為 1.59 例。人年(將追蹤(觀察)人數. 及追蹤時間結合(相乘)起來,例如追蹤. 100人長達10年之久,則這群人共貢獻. 100人×10年=1000人年)考慮了研究中的人數以及研究中花費的時間。經常做家務的人每1000人年發病率為0.86,而很少做家務的人每1000人年發病率為1.02。每天探望家人的人每 1000 人年有 0.62 例病例,而每隔幾個月只探望朋友和家人一次的人為 0.8 例。

“我們的研究發現,通過更頻繁地參與健康的身心活動,人們可能會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宋說。“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發現。然而,我們的結果令人鼓舞,改變這些簡單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有益的。”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參與者都受益於身心活動的保護作用,無論他們是否有失智症家族史。

該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人們報告了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活動,因此他們可能沒有正確記住和報告這些活動。

參考文獻:

  1. Jianwei Zhu, Fenfen Ge, Yu Zheng, Yuanyuan Qu, Wenwen Chen, Huazhen Yang, Lei Yang, Fang Fang, Huan Song. Physical and Mental Activity, Disease Susceptibility, and Risk of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UK BiobankNeurology, 2022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07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怕失智症了!「1藥物」」可以減緩記憶減退、預防大腦萎縮

2022年8月4日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2期

大腦一旦開始退化,目前的醫學條件往往束手無策。不過最新研究帶來希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團隊發現一款治療愛滋病的藥物,竟然有助減緩中年記憶衰退、預防大腦萎縮。

人類到底是如何產生記憶的?

目前醫界只能推論,大腦的記憶能力並非單筆地記錄事件,而是將相關經驗連接起來,在想一件事的時候,同時觸發相關聯的記憶,才能產生長期的記憶。而這種能力會隨著老化而減退,甚至消失。UCLA研究團隊過去的研究證實,CCR5基因過度表現,會導致記憶缺陷並抑制訊息傳遞。

由於CCR5基因同樣也是已知的HIV病毒感染細胞的兩個受體之一,UCLA的研究主導者曾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下,於2007年將用於治療HIV感染的藥物maraviroc進行研究。因此在這次的新研究中,團隊嘗試性的投以maraviroc來治療衰老小鼠的大腦狀況。

研究人員首先將研究小鼠置於某個籠子中,實施情境恐懼制約訓練,之後再將其放回原居住籠中,並於一定時間後進行刺激,如此能提高小鼠的CCR5基因表現,小鼠便忘記兩個籠子之間的聯繫。而另一組以基因培養時,則直接刪除體內CCR5基因的小鼠進行研究,發現體內缺乏CCR5基因的小鼠再怎樣刺激,都不會忘記兩個籠子間的記憶。

抗愛滋病毒藥物 助減緩或恢復記憶缺失

 

實驗發現,讓實驗小鼠服用抗愛滋病毒的maraviroc藥物,可成功抑制小鼠大腦中的CCR5基因。它產生的作用和DNA中CCR5基因被完全刪除的小鼠一樣,光用藥就能成功逆轉小鼠的認知缺陷。研究人員大膽預測,這款抗愛滋病毒藥maraviroc或許同樣也能用來幫助減緩或恢復中年記憶缺失。

研究團隊的下一步計畫,將進行一項臨床試驗,測試使用maraviroc治療早期記憶喪失的成效。倘若試驗順利,不僅顯示找到了能減緩記憶力下降的藥物,還可望成為失智症dementia早期干預的希望。

鄭醫師補充:

maraviroc可用於抑制CCR5基因的相關研究結論被提出超過十五年以上,期待這樣的動物實驗的成效能在人體實驗上複製,造福更多認知功能提早退化甚至是失智症患者。

參考文獻:

  1. Yang Shen, Miou Zhou, Denise Cai, Daniel Almeida Filho, Giselle Fernandes, Ying Cai, André F. de Sousa, Min Tian, Nury Kim, Jinsu Lee, Deanna Necula, Chengbin Zhou, Shuoyi Li, Shelbi Salinas, Andy Liu, Xiaoman Kang, Masakazu Kamata, Ayal Lavi, Shan Huang, Tawnie Silva, Won Do Heo, Alcino J. Silva. CCR5 closes the temporal window for memory linkingNature, 2022; DOI: 10.1038/s41586-022-0478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海默症幾乎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開始,通常在最初幾個月或幾年偽裝成老年人常見的健忘症。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謎。

但塔夫茨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模擬大腦的三維人體組織培養模型發現,通常會引起水痘和帶狀皰疹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 可能會活化單純皰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HSV),這是另一種常見的病毒,幫助阿茲海默症的早期階段啟動。

通常,HSV-1——病毒的主要變種之一——在大腦神經元內處於休眠狀態,但當它被活化時,它會導致 tau 和β澱粉樣蛋白的積累,以及神經元功能的喪失——特徵特徵見於阿茲海默症患者。

“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的一種途徑是由 VZV 感染引起的,它會導致發炎,從而喚醒大腦中的 HSV,”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助理 GBS12 的 Dana Cairns 說。“雖然我們證明了 VZV 和 HSV-1 活化之間存在聯繫,但大腦中的其他發炎環節也可能喚醒 HSV-1 並導致阿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表在《阿茲海默症期刊》上

潛伏的病毒

“我們一直在研究大量已證實的證據,證明 HSV 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有關,”Stern 家族工程學教授兼塔夫茨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 David Kaplan 說。最早假設皰疹病毒與阿茲海默症之間有關聯的人之一是牛津大學的 Ruth Itzhaki,他與 Kaplan 實驗室合作開展了這項研究。

“我們知道 HSV-1 與阿茲海默症之間存在相關性,並且一些人認為 VZV 參與其中,但我們不知道病毒為使疾病發生而產生的先後順序,”他說。“我們認為我們現在有這些事件的證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估計有 37 億 50 歲以下的人感染了 HSV-1——這種病毒會導致口腔皰疹。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無症狀的,在神經細胞內處於休眠狀態。

活化後,它會導致神經和皮膚發炎,導致疼痛的開放性潰瘍和水皰。大多數帶原者——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這是二分之一的美國人——在病毒進入休眠狀態之前症狀非常輕微到甚至沒有。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也非常常見,大約 95% 的人在 20 歲之前被感染。其中許多病例表現為水痘。VZV 是皰疹病毒的一種形式,也可以留在體內,在進入休眠狀態之前找到進入神經細胞的途徑。

在以後的演變中,VZV 可以重新活化帶狀皰疹,這種疾病的特徵是皮膚中的水皰和結節以帶狀圖案形成,並且可能非常痛苦,持續數週甚至數月。三分之一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時有帶狀皰疹的發作。

HSV-1 和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聯僅在 HSV-1 被重新活化引發潰瘍、水皰和其他疼痛性發炎狀況時才會出現。

沉睡中的病毒如何甦醒

為了更好地了解病毒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因果關係,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由絲蛋白和膠原蛋白製成的 6 毫米寬的甜甜圈狀海綿中重建了類似大腦的環境。

他們把神經幹細胞置入海綿,這些神經幹細胞生長並成為功能性神經元,能夠在網絡中相互傳遞訊息,就像它們在大腦中一樣。一些幹細胞還形成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通常存在於大腦中,有助於保持神經元的活力和功能。

研究人員發現,在腦組織中生長的神經元可能會感染 VZV,但僅此一項神經元繼續正常運作,並不能導致阿茲海默症標誌性蛋白 tau 和 β-澱粉樣蛋白的形成——這些成分會在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爭行程及累積。

然而,如果神經元已經含有休眠的 HSV-1,一旦感染 VZV 會導致 HSV 的重新活化,以及 tau 和 β-澱粉樣蛋白的顯著增加,並且神經元訊號開始減緩。

凱恩斯說:“這是兩種非常常見且通常無害的病毒,但實驗室研究證實,如果新的 VZV 感染喚醒了休眠的 HSV-1,它們可能會造成麻煩。”

“其他感染和其他因果途徑仍有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而頭部創傷、肥胖或飲酒等風險因素發現,它們可能會在 HSV 在大腦中重新出現時夾擊,”她添加。

研究人員觀察到,受 VZV 感染的樣本開始產生更高濃度的細胞激素——參與引發炎反應的蛋白質。Kaplan 指出,在許多臨床病例中,已知 VZV 會引起大腦發炎,這可能導致休眠 HSV 的活化和發炎增加。

HSV-1 活化的重複循環可導致大腦中更多的發炎、斑塊的產生以及神經元和認知損傷的積累。

一種用於預防水痘和帶狀皰疹的 VZV 疫苗也被證明可以大大降低患癡呆症的風險。疫苗可能有助於阻止病毒再活化、發炎和神經元損傷的循環。

研究人員還指出,一些 COVID 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從 SARS-CoV-2 病毒中經歷了長期的神經系統影響,並且 VZV 和 HSV-1 在 COVID 感染後都可以重新活化。他們說,在這些情況下,建議密切關注可能的後續認知影響和神經退化性病變。

鄭醫師補充:

近期不少長新冠的研究出爐,其中不少患者出現腦霧,而部分研究甚至提醒可能增加失智症風險,以此篇研究的論證來看,極其可能。提醒大家在後疫情時期,透過健康飲食及的生活型態提高免疫力及幫助身體抗發炎,才是預防諸多慢性退化疾病的王道。

參考文獻:

 

  1. Dana M. Cairns, Ruth F. Itzhaki, David L. Kaplan. Potential Involvement of 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 Alzheimer’s Disease via Reactivation of Quiescent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22; 1 DOI: 10.3233/JAD-22028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界驚天醜聞!阿茲海默症關鍵論文疑造假 誤導外界16年

2022/07/22 17:2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2006年在頂尖期刊《自然》上發表有關阿茲海默症的論文,直指患者大腦中出現的β澱粉樣蛋白是致病的主因,此後的研究發展多關注在如何消除β澱粉樣蛋白,但如今另一頂尖期刊《科學》踢爆萊斯內論文的大量圖片可能造假,若確實如此,那麼學界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方向等於是被誤導了16年之久。

《科學》專文指出,美國范德比大學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去年接觸到阿茲海默症實驗性治療藥物Simufilam,便在各大期刊上查詢Simufilam的相關研究圖片,沒想到最後發現數十篇期刊論文有明顯經過修改或重複的圖像

施拉格將相關資料回報給美國國家衛生院,最終源頭被追溯到本世紀被引用最多的阿茲海默症研究,也就是萊斯內的論文。施拉格對此相當謹慎,不願指稱萊斯內造假或有不當行為,僅強調可能要透過原始圖片和數據來了解狀況。

對此,《科學》期刊展開半年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支持施拉格的說法,亦即萊斯內的論文相當可疑。頂尖的圖像分析師以及阿茲海默症研究員,都認為阿茲海默症相關研究的數百張圖片存在疑點,其中包括萊斯內論文中的70多張圖片。

肯塔基大學阿茲海默症專家威爾科克(Donna Wilcock)表示,這些圖像看起來具有令人震驚的公然篡改行為。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法醫圖像顧問比克(Elisabeth Bik)指出,由於獲得的實驗結果可能不符預期,因此相關研究的作者似乎將不同實驗的照片拼湊在一起,以便和實驗當初的假設吻合。

這種情況代表大量的研究資金可能被用在錯誤的地方,阿茲海默症專家懷疑萊斯內的論文誤導研究方向長達1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蘇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認為,美國國家衛生院對於阿茲海默症所投注的心血可能被浪費了,因為許多後來的學者是將萊斯內論文的結果當成自己研究的起點,誰想到起點竟然是錯的。

對於學界傳來的質疑聲浪,萊斯內目前並沒有回應,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則回應校方正在調查針對萊斯內的投訴。

鄭醫師補充:

兩年前,我有幸參加國內代謝體學權威教授的講座,其中提到失智症的病理成因,教授提醒大家,目前失智症的治病理論,也就是β澱粉樣蛋白沉積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發病,能夠解釋的失智症比例非常有限,大部分無法以這種病理機制來證實,也就是失智症的成因目前仍不明。但目前幾乎所有的研究假設與治療方向,都以此為劇,實令人憂心。

根據錯誤的理論而研發的治療項目,一般都難以奏效,這幾年失智症治療的藥物研發一直裹足不前,極可能與此篇報導提到的內容相關。期待在失智症的治病與治療有更嶄新的研究方向出現,早一點為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點亮一盞明燈。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potential-fabrication-research-images-threatens-key-theory-alzheimers-diseas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 7 月 14 日在開放獲取期刊PLOS Medicine上發表的對近 21,000 人的一項研究,每週喝掉7 個或更多單位的酒精與大腦中較高的鐵濃度有關大腦中的鐵積累與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病有關,並且是與酒精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的潛在機制。

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即使適度飲酒也會對大腦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英國牛津大學的 Anya Topiwala 及其同事探討了飲酒與腦鐵濃度之間的關係。他們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 20,965 名參與者報告了他們自己的飲酒情況,並使用核磁共振腦苗 (MRI) 掃描了他們的大腦。近 7,000 人還使用 MRI 對他們的肝臟進行了掃描,以評估全身鐵的濃度。所有個體都完成了一系列簡單的測試來評估認知和運動功能。

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55 歲,48.6% 為女性。儘管 2.7% 的人將自己歸類為不飲酒者,但平均每週攝取量約為 18 個單位,這相當於約 7½ 罐啤酒或 6 大杯葡萄酒。研究小組發現,每週飲酒量超過 7 個單位與基底核中鐵含量較高的標誌物有關,基底核是一組與控制運動、程序學習、眼球運動、認知、情緒等相關的大腦區域。一些大腦區域的鐵積累與較差的認知功能有關。

這是迄今為止關於適度飲酒和鐵積累的最大研究。儘管飲酒是自我報告的並且可能被低估,但這被認為是確定如此龐大的人群攝取量的唯一可行方法。這項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 MRI 衍生的測量是腦部鐵的間接表示,並且可以將觀察到的其他大腦變化與飲酒與鐵濃度的變化混為一談。

鑑於適度飲酒的普遍性,即使是很小的關聯也會對整個人群產生重大影響,而減少普通人群攝取的干預措施可能會帶來好處。

Topiwala 補充說:“在迄今為止最大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每週飲酒超過 7 個單位與大腦中的鐵積累有關。較高的腦部鐵濃度與較差的認知能力呈現正相關。鐵積累可能是酒精相關認知能力下降的基礎。 "

 

參考文獻:

Topiwala A, Wang C, Ebmeier KP, Burgess S, Bell S, Levey DF, et al. (2022) Associations between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brain iron, and cognition in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es. PLoS Med 19(7): e100403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4039

 

 

鄭醫師補充:

 

每一個飲酒人士都應了解「酒精單位」的量度方法,以便監督及限制自己飲酒量。下列每項均相等於一個酒精單位」:

 

 

 

  • 四分三罐(約250毫升)酒精含量為5%的啤酒
  • 一小杯(約100毫升)酒精含量為12%的葡萄酒
  • 一個酒吧杯(約30毫升)酒精含量為40%的烈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草萃取物有益巴金森治療! 花慈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2022年7月3日 週日 上午9:45

【NOW健康 陳如頤/花蓮報導】除了端午避邪、驅蚊蠅,艾草也可用來治療巴金森氏症。花蓮慈濟醫學中心1項研究發現,艾草萃取物可以改善巴金森氏症小鼠的運動功能,減少腦部黑質緻密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死亡。

根據2021年台灣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患者人數共77,428人,而在61歲以上老年人口中,約每百人中就有超過1人罹病。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帶領副院長何宗融、黃志揚,與中醫部、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團隊,針對本土中草藥的「艾草」進行深入探討,著重於對抗巴金森氏症並發表國際期刊《植物醫學期刊》(Phytomedicine)。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該院研究團隊之所以深入研究「艾草」,起因為證嚴法師於2020年建議下,慈濟醫療暨創新研發團隊研發出中草藥複方「淨斯本草飲」。

近期研發團隊針對本草飲配方中的主要成分「艾草」進行深入探討,結果發現,艾草萃取物具有保護腦中神經細胞的潛力,除了能提升細胞自我清理,還可維持粒腺體的穩定及具抗氧化壓力的效果,有助於減緩神經退化與老化。

副院長黃志揚表示,巴金森氏症小鼠持續餵食艾草萃取物,分析其腦部組織,結果發現,實驗鼠腦部鈣離子通道蛋白(TRPML1)、自噬作用標記(LC3B)和存活機制相關蛋白的表達,達到幫助神經細胞清除異常蛋白質累積及提升細胞存活率

國際最新研究報告發現,在細胞蛋白質尚未堆積前,就已出現自噬機制失調現象,自噬作用就像是細胞日常清除細胞內廢棄物與回收的過程,如果失去自噬作用,將導致巴金森氏症。

研究團隊發現,艾草乙醇萃取物能激活細胞中溶酶體鈣離子通道蛋白(TRPML1),並促進細胞自噬作用加速清除異常的蛋白累積,幫助神經元細胞能對抗神經毒性

副院長何宗融表示,中醫有種說法叫做「家有3年艾,郎中不用來」,「千金翼方」記載,「艾葉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血,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風寒」。

艾草,性味生溫熟熱、味苦辛、無毒,全草可用,歸經於脾、肝、腎經,具有理氣血、祛寒濕等功效,主用於調經,也用在強壯神經,這次研究論文成果則驗證了臨床經驗。

林欣榮表示,在治療巴金森氏症上,中醫可以透過針灸、用藥,臨床上常見能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碎步動作、顫抖症狀,並與西藥配合治療,藉此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Wu LK, Agarwal S, Kuo CH, et al. Artemisia Leaf Extract protects against neuron toxicity by TRPML1 activation and promoting autophagy/mitophagy clearance in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of MPP+/MPTP-induced Parkinson's disease. Phytomedicin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therapy and Phytopharmacology. 2022 Jun;104:154250. DOI: 10.1016/j.phymed.2022.154250. PMID: 35752074.

https://doi.org/10.1016/j.phymed.2022.15425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基因組調控中心 (CRG) 和 IrsiCaixa 愛滋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聯合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的結果,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一種用於治療 HIV 的常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改善唐氏症小鼠模型的認知能力。該中心由“la Caixa”基金會和加泰羅尼亞政府衛生部共同推動。該研究近日發表在《細胞與分子醫學期刊》(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上

儘管有必要進行臨床研究以確認該藥物在人類中產生類似的效果,但初步研究強調了使用藥物干預(如拉米夫定或其他能夠阻斷相同治療靶點的藥物)作為唐氏症患者的改善認知受損潛力治療方法

唐氏症是一種人有額外染色體的病症。通常,嬰兒出生時有 46 條染色體。患有唐氏症的嬰兒有一個額外的副本,即第 21條染色體。這會導致輕度至中度智力障礙,影響一般認知特徵,如記憶力、注意力和說話能力。患有唐氏症的成年人也會經歷加速衰老,導致認知能力相對快速下降,這在普通人中的年長者比較常見。

患有唐氏症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1 號染色體在這種關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它攜帶一種基因——類澱粉前體蛋白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簡稱APP)——該基因會在大腦中累積並與破壞大腦功能有關的類澱粉蛋白。類澱粉蛋白積聚在大多數 40 歲以上患有唐氏症的成年人中很常見。

為了幫助獨立生活,大多數患有唐氏症的人都會接受心理社會干預,例如認知刺激療法,這是目前唯一可用的治療選擇之一。然而,迄今為止不存在藥物干預。瞄準反轉錄轉座子(retrotransposons)是唐氏症的一個新的未探索的選擇,這項研究證實具有很大的治療意義。

反轉錄轉座子是 DNA 片段,它們通過複製自身的 RNA 來改變它們在基因組中的位置,然後再跳回到另一個位置的 DNA 中。反轉錄轉座子可以將自己插入基因組的特定區域,並偶然將自己定位在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基因促進區域,從而增強它們的活性。反轉錄轉座子插入率( Rates of retrotransposition)隨著年齡和細胞衰老而增加。

反轉錄轉座子與 HIV 有一些相似之處,在細胞內快速複製,但不一定具有病理意義。該研究的作者假設,使用目前針對 HIV 複製的現有抑製劑(例如逆轉錄酶,reverse transcriptase)也可以阻斷反轉錄轉座子。

HIV 和反轉錄轉座子都需要相同的分子來複製自身:逆轉錄酶,”IrsiCaixa 主任 Bonaventura Clotet 博士解釋說。“我們知道,拉米夫定是一種用於抗 HIV 的逆轉錄酶抑製劑,在老年小鼠中顯示可以減少可能與年齡相關疾病有關的反轉錄轉座子的活化。

因此,我們認為抵消與唐氏症相關的認知障礙可能是有用的,”他補充道。

研究人員使用了 Ts65Dn 小鼠,這是迄今為止研究最廣泛的唐氏症動物模型。在四個月的時間裡,老鼠用拉米夫定治療,另一組則用水當安慰劑作為對照組。研究人員隨後進行了各種行為實驗,目的在測試運動活動、識別記憶和焦慮。

他們發現接受拉米夫定的小鼠的認知能力有所改善。該研究的作者假設,觀察到的拉米夫定的益處可能是由於它對一種或多種 APP 基因變體的影響。

“我們的工作目的在透過為罹患有唐氏症的人及其家人提供更多的選擇來獨立生活,特別是那些受早期阿茲海默症影響的人,”CRG 研究員、該研究的合著者 Mara Dierssen 博士說。

“我們仍然需要持續幫助改善記憶力、注意力和語言功能,或防止與衰老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的藥物治療。這項研究是目的在改變這一點,它揭露了反轉錄轉座子是一種有趣的機制,不僅在衰老方面,而且在神經發育障礙也有影響,”Dierssen 博士總結道。

拉米夫定是美國和歐盟醫療當局批准的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 HIV 感染的處方藥。研究人員的下一個計劃是為患有唐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的人啟動該藥物的臨床試驗。

鄭醫師補充:

反轉錄轉座子是由RNA介導轉座的轉座子的元件,在結構和複製上與反轉錄病毒類似,只是沒有病毒感染必需的env基因。它透過轉錄合成mRNA,再逆轉錄合成新的元件整合到基因組中完成轉座,每轉座1次拷貝數就會增加1份,可以增強自己的基因組。因此,它是許多真核生物中數量最大的一類可活動遺傳成分。

唐氏症患者的早衰及認知功能提早退化,在臨床上幾乎是一種無法抑制及控制的不可逆反應,這項研究如能通過人體臨床測試的療效確認,相信可以造福許多唐氏症患者,甚至是阿茲海默症患者。

參考文獻:

 

  1. Maria Martinez de Lagran, Aleix Elizalde‐Torrent, Roger Paredes, Bonaventura Clotet, Mara Dierssen. Lamivudine, a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rescues cognitive deficits in a mouse model of down syndrome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2022; DOI: 10.1111/jcmm.174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智症是全球老年人殘疾和依賴照顧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影響思維和行為。但是,如果你能阻止這種退化性疾病的發展呢?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一項世界首創的研究可能使這成為現實,因為新的基因研究發現失智症與缺乏維生素 D 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該研究調查了維生素 D、神經影像學特徵以失智和中風風險之間的關係,發現:

  • 維生素 D 濃度低與腦容量減少以及失智和中風風險增加有關
  • 遺傳分析支持維生素 D 缺乏症和失智症的因果關係。
  • 在某些族群中,透過將每個人的維生素 D 濃度提高到高於正常濃度(50 nmol/L)可以預防多達 17% 的失智症病例。

失智症是一種導致認知功能惡化的慢性或進行性症候群。大約 487,500 名澳大利亞人罹患失智症,這是該國第二大死因。全球有超過 5500 萬人患有失智症,每年診斷出 1000 萬新病例。

在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委員會的支持下,這項基因研究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 294,514 名參與者的數據,研究了低濃度維生素 D (25 nmol/L) 的影響以及失智和中風的風險。非線性孟德爾隨機化 (MR) - 一種使用測量的基因變異來檢查可修改暴露對疾病的因果影響的方法 - 用於測試神經影像學結果、失智和中風的潛在因果關係。

UniSA 澳大利亞精準健康中心高級研究員兼主任 Elina Hyppönen 教授說,這些發現對於預防失智症和消除維生素 D 缺乏症的必要性很重要。

“維生素 D 是一種激素前體,越來越多地被認為具有廣泛的影響,包括對大腦健康的影響,但到目前為止,如果我們能夠預防維生素 D 缺乏會發生什麼,仍然非常困難,”Hyppönen 教授說。

“我們的研究首次透過對大量人群進行強有力的遺傳分析,檢驗了極低濃度的維生素 D 對失智和中風風險的影響。

在某些情況下,維生素 D 缺乏症相對普遍,我們的研究結果對失智症風險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在這個英國人群中,我們觀察到,在正常範圍內透過提高維生素 D 濃度,可以避免多達 17% 的失智症病例。

鑑於全球失智症的高發生率,這些發現非常重要。

“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和使人衰弱的疾病,可以摧毀個人和家庭,”Hyppönen 教授說。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確保我們所有人都沒有嚴重缺乏維生素 D 來改變這一現實,那麼它還會帶來更多好處,我們可以改變成千上萬人的健康和福祉。”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都還好,但對於任何因任何原因可能無法從陽光中獲得足夠維生素 D 的人來說,改變飲食可能還不夠,可能還需要額外補充。”

參考文獻:

  1. Shreeya S Navale, Anwar Mulugeta, Ang Zhou, David J Llewellyn, Elina Hyppönen. Vitamin D and brain health: an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2; DOI: 10.1093/ajcn/nqac1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 2022 年 5 月 25 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會醫學期刊《神經學》在線期刊的研究,七種健康習慣和生活方式因素可能有助於降低遺傳風險最高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被稱為美國心臟協會的 Life's Simple 7 的七個心血管和大腦健康因素是:活躍(維持運動)、吃得更好、減肥、不吸煙、保持健康的血壓、控制膽固醇和降低血糖。

研究作者、密西西比大學的 Adrienne Tin 博士說:“Life's Simple 7 中的這些健康習慣與總體上降低失智症的風險有關,但不確定這是否同樣適用於遺傳風險高的人。”傑克遜醫療中心。“好消息是,即使對於遺傳風險最高的人來說,以同樣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也可能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該研究調查了 8,823 名具有歐洲血統的人和 2,738 名具有非洲血統的人,他們被追踪了 30 年。在研究開始時,人們的平均年齡為 54 歲。

研究參與者報告了他們在所有七個健康因素中的評分。總分0~14分,0分表示最不健康,14分表示最健康。具有歐洲血統的人的平均得分為 8.3,而具有非洲血統的人的平均得分為 6.6。

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時使用阿茲海默症的全基因組統計數據計算了遺傳風險評分,這些統計數據已被用於研究失智症的遺傳風險。

根據遺傳風險評分,將具有歐洲血統的參與者分為五組,將具有非洲血統的參與者分為三組。遺傳風險最高的人群包括至少有一個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 APOE 基因變異是 APOE e4 的人。在具有歐洲血統的人中,27.9% 具有 APOE e4 變異,而在具有非洲血統的人中,40.4% 具有 APOE e4 變異。風險最低的組有 APOE e2 基因型,這與失智風險降低有關。

到研究結束時,1,603 名歐洲血統的人出現失智症,631 名非洲血統的人罹患癡呆症。

對於具有歐洲血統的人,研究人員發現,生活方式因素得分最高的人在所有五個遺傳風險組中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低,包括失智症遺傳風險最高的組別。生活方式因素評分每增加 1 分,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降低 9%。在具有歐洲血統的人群中,與生活方式因素評分的低類別相比,中等和高類別的失智風險分別降低了 30% 和 43%。在具有非洲血統的人群中,中度和高度類別的失智風險分別降低了 6% 和 17%。

在具有非洲血統的人群中,研究人員發現,在生活方式因素得分較高的人群中,所有三組的失智症風險都有相似的下降趨勢。但研究人員表示,該小組的參與者人數較少限制了研究結果,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研究。

“需要來自不同人群的更大樣本數,才能更可靠地估計這些可改變的健康因素對不同遺傳風險群體和祖先背景中失智風險的影響,”Tin 說。

該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非洲血統人群的樣本數較小,並且許多非裔美國人參與者是從一個地方招募的。

該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和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Adrienne Tin, Jan Bressler, Jeannette Simino, Kevin J Sullivan, Hao Mei, B. Gwen Windham, Michael Griswold, Rebecca F. Gottesman, Eric Boerwinkle, Myriam Fornage, Tom H. Mosley. Genetic Risk, Midlife Life's Simple 7, and Incident Dementia in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Neurology, 2022; 10.1212/WNL.0000000000200520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05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東英吉利大學(英國)的一項新研究,在飲食中添加蔓越莓有助於改善記憶力和大腦功能,並降低“壞”膽固醇。

近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強調了蔓越莓的神經保護潛力。

研究小組研究了 50 至 80 歲的人每天食用相當於一杯蔓越莓的好處。

他們希望他們的發現能夠對預防失智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產生影響。

來自 UEA 諾里奇醫學院的首席研究員 David Vauzour 博士說:“預計到 2050 年,失智症將影響約 1.52 億人。目前尚無已知的治癒方法,因此我們尋求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干預措施至關重要,例如飲食,這可能幫助減輕疾病風險和負擔。

“過去的研究發現,較高的膳食類黃酮攝入量與較慢的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症有關。富含使漿果呈紅色、藍色或紫色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食物,已被發現可以改善認知。

“蔓越莓富含這些微量營養素,並因其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而得到認可。

“我們想了解更多關於蔓越莓如何幫助減少與年齡相關的神經退化的訊息。”

研究小組調查了 60 名認知健康的參與者連續 12 週吃蔓越莓對大腦功能和膽固醇的影響。

一半的參與者每天食用凍乾蔓越莓粉,相當於一杯或 100 克新鮮蔓越莓。另一半服用安慰劑。

該研究是首批研究蔓越莓及其對人類認知和大腦健康的長期影響的研究之一。

結果發現,食用蔓越莓顯著改善了參與者對日常事件的記憶(視覺情景記憶)、神經功能和向大腦輸送血液量(腦灌注量)。

Vauzour 博士說:“我們發現食用蔓越莓粉的參與者表現出顯著改善的情景記憶能力,同時改善了氧氣和葡萄糖等必需營養素循環到支持認知的大腦重要部位——特別是記憶鞏固和恢復。 .

“蔓越莓組的低密度脂蛋白或‘壞’膽固醇濃度也顯著降低,已知這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層斑塊積聚引起的動脈增厚或硬化。這支持蔓越莓可以改善血管健康並可能部分有助於改善大腦灌注和認知的假設。

“在人類身上證明蔓越莓補充劑可以提高認知能力並確定一些相關的機制是該研究領域的重要一步。

“這項研究的結果非常令人鼓舞,特別是考慮到相對較短的 12 週蔓越莓干預能夠顯著改善記憶和神經功能,”他補充說。

“這為蔓越莓和神經健康領域的未來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研究得到了蔓越莓研究所的資助。它由東英吉利大學與萊頓大學醫學中心(荷蘭)、帕爾馬大學(意大利)和 Quadram 研究所(英國)的研究人員合作領導。

參考文獻:

 

  1. Emma Flanagan, Donnie Cameron, Rashed Sobhan, Chloe Wong, Matthew G. Pontifex, Nicole Tosi, Pedro Mena, Daniele Del Rio, Saber Sami, Arjan Narbad, Michael Müller, Michael Hornberger, David Vauzour. Chronic Consumption of Cranberries (Vaccinium macrocarpon) for 12 Weeks Improves Episodic Memory and Regional Brain Perfusion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s Feasibility StudyFrontiers in Nutrition, 2022; 9 DOI: 10.3389/fnut.2022.8499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納士( Monash )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有前景的新療法,用於治療行為變異型額顳葉失智症(behaviou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簡稱 bvFTD),這是 60 多歲以下最常見的失智症形式 - 可以穩定通常會加劇的行為問題,並減慢大腦因疾病而萎縮。這是第二個臨床試驗證實,藥物硒酸鈉(sodium selenate)可以減緩認知能力下降和神經退化性損傷,這是包括阿茲海默症在內的許多失智症的典型狀況。

行為變異型額顳葉失智症 (bvFTD) 是一種進展迅速的破壞性疾病,可發生在 35 歲以下的人群中。它的特點是行為障礙和性格改變,對患者及其家人來說可能是高度破壞性和痛苦的。目前沒有針對 bvFTD 的治療或治癒方法,典型的存活期為診斷後 5-7 年。

與皇家墨爾本醫院(澳大利亞唯一一家針對非遺傳性 bvFTD 的醫院,也是全球少數醫院之一)聯合進行期限為 12 個月的 1 期試驗發現,藥物硒酸鈉在 bvFTD 患者中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重要的是,大多數接受硒酸鈉治療的患者的認知或行為症狀沒有變化,並且在試驗期間腦萎縮率降低。該試驗的結果由莫納什大學神經科學系的 Lucy Vivash 博士領導,剛剛發表在《阿茲海默氏症和失智症:轉化研究和臨床干預》( Alzheimer's and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期刊上。

在幾乎一半的 bvFTD 病例中,大腦中神經元的損傷是由一種叫做 tau 的蛋白質的積累引起的。這種蛋白質是預防和治療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失智症研究的主要目標,作為逆轉由這種 tau 蛋白積累引起的神經退化性病變的一種方法。

根據 Vivash 博士的說法,硒酸鈉可以上調大腦中的一種酶,這種酶可以有效地分解 tau 蛋白。“我們之前在第 2 階段試驗中證實,給予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病患者的硒酸鈉導致的神經退化性病變比沒有治療的患者來得少,”她說。重要的是,那些血液中硒含量較高的患者(硒酸鈉的分解產物)表現出較少的認知退化。

該研究小組現在正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許多醫院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進一步測試這種藥物是否對 bvFTD 患者有益。

鄭醫師補充:

看到這份研究報導的描述,硒對於失智症的治療,極有可能不只是早發性的失智症,甚至晚發的失智症也可能有幫助然而失智症的治療與介入,能早就不要晚,因為一旦退化的速度加快,神經元的損傷及功能得難以恢復往往是不可逆的。

硒的攝取量建議不要超過上限450微克,過量的症狀有:腹瀉、肝病、心肌病變、皮膚炎、指甲變厚、毛髮脫落,更嚴重的中毒症狀包含噁心、嘔吐、疲倦及指甲脫落等等。 

參考文獻:

  1. Lucy Vivash, Charles B. Malpas, Christian Meletis, Meghan Gollant, Dhamidhu Eratne, Qiao‐Xin Li, Stuart McDonald, William T. O'Brien, Amy Brodtmann, David Darby, Christopher Kyndt, Mark Walterfang, Christopher M. Hovens, Dennis Velakoulis, Terence J. O'Brien. A phase 1b open‐label study of sodium selenate as a 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 for possible behavio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Alzheimer's &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Clinical Interventions, 2022; 8 (1) DOI: 10.1002/trc2.122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 2022 年 5 月 4 日在線出版的美國神經病學會醫學期刊《神經病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血液中抗氧化劑濃度較高的人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較小。

研究發現,血液中抗氧化劑葉黃素( Lutein)、玉米黃素(zeaxanthin)和β-隱黃質( beta-cryptoxanthin)含量最高的人比抗氧化劑含量低的人在幾十年後出現失智症的可能性更小。葉黃素和玉米黃質存在於羽衣甘藍、菠菜、花椰菜和豌豆等綠葉蔬菜中。β-隱黃質存在於橙、木瓜、橘子和柿子等水果中。

“擴展人們的認知功能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挑戰,”研究作者 May A. Beydoun 說,他是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老齡化研究所的博士、公共衛生碩士。“抗氧化劑可能有助於保護大腦免受可能導致細胞損傷的氧化壓力。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測試添加這些抗氧化劑是否有助於保護大腦免受失智症的影響。”

該研究涉及 7,283 名在研究開始時至少 45 歲的人。在研究開始時,他們進行了身體檢查、面談和血液測試以了解抗氧化濃度。然後對他們進行平均 16 年的追踪,看看誰罹患了失智症。

參與者根據血液中抗氧化劑的水平分為三組。葉黃素和玉米黃質含量最高的人比葉黃素和玉米黃質含量低的人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更低。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濃度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大約 15.4 微摩爾/升,失智風險就會降低 7%。對於 β-隱黃質,濃度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大約 8.6 微摩爾/升),失智症的風險就會降低 14%。

“重要的是要注意,當我們考慮到教育、收入和體育活動等其他因素時,這些抗氧化劑失智呆風險的影響有所降低,因此這些因素可能有助於解釋抗氧化劑濃度和失智症關聯,”貝登說。

該研究的一個局限性在於,抗氧化劑濃度是基於對血液濃度的每次測量,可能無法反映人們整輩子的濃度。

該研究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立高齡化研究所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May A. Beydoun, Hind A Beydoun, Marie T. Fanelli-Kuczmarski, Jordan Weiss, Sharmin Hossain, Jose Atilio Canas, Michele Kim Evans, Alan B. Zonderman. Association of Serum Antioxidant Vitamins and Carotenoids With Incident Alzheimer Disease and All-Cause Dementia Among US AdultsNeurology, 2022; 10.1212/WNL.0000000000200289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02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害怕經歷通常伴隨著高齡而出現的認知和情緒下降,包括阿茲海默症等記憶障礙和憂鬱等情緒狀況。在尋找預防或治療這些及其他相關疾病的新方法時,貝勒醫學院和德克薩斯兒童醫院的 Jan 和 Dan Duncan 神經學研究所 (Duncan NRI) 的一個團隊發現了幫助記憶力和情緒在大腦中得到維持和調節的關鍵物質。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證實大腦中產生的油酸是促進學習和記憶並支持適當情緒調節的過程的重要調節劑。這一發現為發現潛在的新治療策略以抵消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認知和情緒下降展開新頁。

“多年前,科學家認為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無法修復和再生。但研究發現,某些大腦區域具有產生新神經元的能力,這一過程稱為神經新生( neurogenesis)。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的海馬區具有持續形成新神經元、自我修復和再生的能力,在成年後能夠進行學習、記憶和情緒調節,”共同通訊作者、貝勒和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兒科神經病學副教授 Mirjana Maletic-Savatic 博士說。。“自從發現神經發生以來,它就被設想為‘青春之泉’。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某些疾病中或在接觸某些藥物侵犯之後,神經新生便降低,衍生認知功能退化或是憂鬱症的發生。

在這項研究中,該團隊尋找一種方法來挖掘掘青春之泉,重新啟動神經發生過程,以防止其衰退或恢復它。

“我們知道神經發生有一個‘主調節器’,一種叫做 TLX 的神經幹細胞內的蛋白質,它是新神經元新生的主要參與者。然而,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刺激了 TLX 這樣做。沒有人知道如何活化 TLX ”共同通訊作者 Damian Young 博士說,他是貝勒和德克薩斯兒童醫院藥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病理學副教授,也是貝勒 Dan L Duncan 綜合癌症中心的成員。

“我們發現一種稱為油酸的常見脂肪酸與 TLX 結合,這會增加年輕和年老小鼠海馬中的細胞增殖和神經發生,”共同第一作者、綜合研究生課程的 Prasanna Kandel 博士說。貝勒的分子和生物醫學科學,同時從事這個項目。這種油酸是在神經幹細胞內產生的,以活化 TLX。” 研究人員解釋說,雖然油酸也是橄欖油的主要成分,但它不是油酸的有效來源,因為它可能不會到達大腦。它必須由細胞本身產生

油酸調節 TLX 活化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TLX 已成為一個‘可藥化’的目標,這意味著了解它如何在大腦中自然活化有助於我們開發能夠進入大腦並刺激神經發生的藥物,”Young 說。“這種策略有可能用於治療重度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這非常令人興奮,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治療這些需要有效治療的衰弱疾病的新方法。”

“除了科學進步,我希望目前的發現和正在進行的相關工作將對需要改進和有效治療的人產生真正的影響,比如我患有臨床憂鬱症的母親,”坎德爾說。

參考文獻:

  1. Prasanna Kandel, Fatih Semerci, Rachana Mishra, William Choi, Aleksandar Bajic, Dodge Baluya, LiHua Ma, Kevin Chen, Austin C. Cao, Tipwarin Phongmekhin, Nick Matinyan, Alba Jiménez-Panizo, Srinivas Chamakuri, Idris O. Raji, Lyra Chang, Pablo Fuentes-Prior, Kevin R. MacKenzie, Caroline L. Benn, Eva Estébanez-Perpiñá, Koen Venken, David D. Moore, Damian W. Young, Mirjana Maletic-Savatic. Oleic acid is an endogenous ligand of TLX/NR2E1 that triggers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119 (13) DOI: 10.1073/pnas.2023784119

鄭醫師補充:

以下把網路上關於油酸的參考資料摘錄給大家參考:

油酸(英語:Oleic acid)是一種單元不飽和Omega-9脂肪,存在於動植物體內。化學式C18H34O2 ,結構簡式 CH3(CH2)7CH = CH(CH2)7COOH。

油酸占橄欖油的55-80%軟質棕櫚油的39~46%花生油的36-67%,芝麻油的15-20%。在動物脂肪中,油酸占火雞脂肪的37-56%,豬油的44-47%。油酸也是人體脂肪組織中最豐富的脂肪酸。

這篇研究提醒大家多攝取橄欖油並無助於大腦神經元新生,而是要讓細胞本身產生。

過去相關研究亦可對照參閱:

Tabernero, A., Lavado, E.M., Granda, B., Velasco, A. and Medina, J.M. (2001),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is triggered by oleic acid synthesized and released by astrocytes.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79: 606-616. https://doi.org/10.1046/j.1471-4159.2001.00598.x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46/j.1471-4159.2001.00598.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的說法,有些人的基因將睡眠的好處打包到一個有效的時間窗口中,讓他們每晚只睡四到六個小時就能保持精力充沛。此外,科學家們說,這些“精英睡眠者”表現出心理彈性和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抵抗力,這可能為預防神經系統疾病指出了方向。

“該領域有一個教條,每個人都需要八小時的睡眠,但我們迄今為止的研究證實,人們需要的睡眠量因遺傳學而異,”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之一、醫學博士、神經學家路易斯·普塔塞克說,它於2022 年 3 月 15日發表在 iScience中,“把它想像成類似於身高;沒有完美的高度,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已經證明睡眠的情況是相似的。”

十多年來,Ptacek 和合著者 Ying-Hui Fu 博士都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成員,他們一直在研究具有家族性自然短睡眠 (Familial Natural Short Sleep,簡稱FNSS) 的人,他們能夠充分發揮作用——並且偏好——每晚睡四到六個小時。他們已經證明它在家庭中運行,並且到目前為止已經確定了整個基因組中的五個基因,這些基因在實現這種高效睡眠方面發揮了作用。研究人員說,還有更多的 FNSS 基因需要尋找。

這項研究檢驗了 Fu 博士的假設,即優質睡眠可以成為抵禦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屏障。她的想法與當前的想法有些不同,即對於許多人來說,睡眠不足會加速神經退化。 Fu 博士說,不同之處在於,使用 FNSS,大腦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其睡眠任務。換句話說,有效睡眠的時間降低不等於睡眠不足。

傅說,該團隊選擇研究阿茲海默症的小鼠模型,因為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他們培育出同時具有短睡眠基因和易患阿茲海默症基因的小鼠,並發現它們的大腦發育的與失智症相關的標誌性聚集體要少得多。為了證實他們的發現,他們使用具有不同短睡眠基因和另一種失智基因的小鼠重複了實驗,並看到了相似的結果。

Fu 博士 和 Ptacek 相信,對其他大腦狀況的類似研究將顯示有效睡眠基因賦予類似的保護作用。他們說,改善人們的睡眠可以延緩各種疾病的產生

睡眠問題在所有腦部疾病中都很常見,”她說。“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睡眠是一項複雜的活動。你大腦的許多部分必須協同工作才能入睡和醒來。當大腦的這些部分受損時,就更難入睡或獲得優質睡眠。 "

了解睡眠調節的生物學基礎可以確定有助於避免睡眠障礙問題的藥物此外,研究人員說,改善健康人的睡眠可能會維持健康並改善我們每個人的時間質量。但探討牽涉眾多基因是一場漫長的遊戲,他們將其比作拼湊一千塊拼圖。

“我們發現的每一個突變都是另一部分,”Ptacek 說。“現在我們正在研究邊緣和角落,以到達那個更容易將碎片組合在一起並且畫面真正開始出現的地方。”

儘管前面的路很長,但他們已經確定的少數基因中的一些已經有了希望。其中至少一種可以被現有藥物靶向,這些藥物可能會被重新利用。他們希望在未來十年內,他們將幫助促進新的治療方法,使患有腦部疾病的人能夠獲得更好的夜間休息。

“這項研究打開了對如何延遲和可能預防許多疾病的新認識的大門,”Fu 博士說。“我們的目標確實是通過獲得最佳睡眠來幫助每個人更健康、更長壽。”

參考文獻:

 

  1. Qing Dong, Nicholas W. Gentry, Thomas McMahon, Maya Yamazaki, Lorena Benitez-Rivera, Tammy Wang, Li Gan, Louis Ptáček, Ying-Hui Fu. Familial natural short sleep mutations reduce Alzheimer pathology in miceiScience, 2022; 103964 DOI: 10.1016/j.isci.2022.10396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