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基因變異恐致憂鬱症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5/16 15:29



(路透倫敦16日電)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首個確鑿證據,顯示基因變異可能會讓某些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是全球最普遍且代價昂貴的精神疾病。



兩批學者的研究發現不謀而合,這在基因研究中,非常罕見。



這兩組人馬分別是由英國國王學院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King's College London's Institute ofPsychiatry)學者領軍的國際團隊,以及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他們的研究對象完全不同。



第一項研究分析800個多有復發性憂鬱症的家庭。另一項研究則檢視澳洲芬蘭的憂鬱症及老煙槍家庭。



這兩份研究今天都刊登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兩組研究團隊都發現,憂鬱症和染色體3p25-26的基因變異有很大的關聯。



對憂鬱症家庭進行的研究顯示,憂鬱症和基因有關。科學家認為,罹患憂鬱症約40%的風險都和基因有關,其他60%的風險則歸因於環境及其他外在因素。中央社(翻譯)



關於基因染色體3p25-26的基因變異與憂鬱症關連的最新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article.aspx?Volume=168&page=848&journalID=1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572164


就我所知臨床上關於3p25-26的基因變異這方面的檢測目前市面上比較缺乏。


之前,當我們談到憂鬱症與基因的相關性,主要的研究都圍繞在血清素運送基因- 5羥色胺(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5-HTT),其位於人類17號染色體上, 我們稱之為SLC6A4的位置上的基因出現退化行重複的基因多型性的結果,5-HTT這部分的轉運基因 轉譯出的蛋白質負責調控血清素的運輸,將釋放出的血清素回收到分泌的細胞內,藉由回收再利用的方式調節血清素的濃度。研究指出5-HTT基因是決定個體是否容易受到壓力影響而罹患憂鬱症的重要因素之一。5-HTT基因啟動子(promoter)區域(5HTTLPR:5HTT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有兩大類不同的對偶基因型,一類較短(S),一類較長(L或XL)。5-HTTLPR基因型分為SS、LL、SL、SXL、LXL共五種。研究發現,較短的對偶基因(S)與「容易被生活中的連串壓力擊垮」相關,相對而言較長的對偶基因(L或XL)則可以提供較強的抗壓性。所以基因型SS表示抗壓性較差,研究指出SS型與憂鬱症、酒精成癮及自殺行為有關。目前市面上也有這類基因檢測,不過這對臨床治療來說到底有無實質的幫助,讓我們參考這幾年有幾個大規模的研究發現憂鬱症與5-HTTLPR兩者並無相關,包含歐洲的大規模研究:


 (May 2004). "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LPR polymorphism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no evidence of association in a large European multicenter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2 (5): 377–372. doi:10.1038/sj.ejhg.5201149. PMID 14735161.


Surtees, P.; Wainwright, N.; Willis-Owen, S.; Luben, R.; Day, N.; Flint, J. (2006). "Social adversity,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LPR) polymorphism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59 (3): 224–229. doi:10.1016/j.biopsych.2005.07.014. PMID 16154545. 


Risch, N.; Herrell, R.; Lehner, T.; Liang, K.; Eaves, L.; Hoh, J.; Griem, A.; Kovacs, M. et al. (2009).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5-HTTLPR),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01 (23): 2462–2471. doi:10.1001/jama.2009.878. PMC 2938776. PMID 19531786.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938776.


 


最近有兩個研究把結果不約而同指向另一個基因位置的異常:3p25-26,英國及美國的研究團隊,分別是研究分析800個多有復發性憂鬱症的家庭以及研究則檢視澳洲及芬蘭的憂鬱症及老煙槍家庭。


 


不過研究學者提醒大家,目前憂鬱症的原因,基因最多可能只有四成的因素,一半都不到,而且目前只有這兩項研究找到這段基因的異常可能與憂鬱有關。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個理論,同時,目前也沒有任何基因療法可以調控或者逆轉這樣的異常。一般研究出來的結果要等到有相關藥物或者治療方式被研發出來上市,一般至少都要15年以上。


 


功能性醫學關心的是如何讓有缺陷的體質,經過飲食及營養的幫助來讓有基因缺陷的體質不要被表現出來,因此建議大家即便有憂鬱體質,仍能透過相關的功能性醫學檢測,針對有異常的結果來做直接的調控及改善,相對於抗憂鬱劑治療的標的,既無法被客觀的檢測來做前後比對,且可能有潛在的藥物副作用及依賴性,功能性醫學應該是目前針對憂鬱體質最有效且直接的治療改善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烈運動 心情high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5/05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努力做劇烈運動,不只會燃燒熱量、鍛鍊肌肉,還會讓心情很high,產生正面情緒。



研究發現,劇烈運動有助提振精神,使心情更振奮,不過若是溫和運動,則不會產生這種效果。



研究人員讓11位民眾進行兩段運動,每段運動時間為20分鐘,其中一段運動量較溫和,另一段運動則比較激烈。這11位民眾在運動之前、運動中、運動完畢,以及運動後20分鐘都要接受情緒檢測。



研究結果發現,民眾做完溫和運動後,情緒並沒有甚麼變化。不過當做完激烈運動二十分鐘後,大部份的人都是氣喘如牛,肌肉也都在燃燒,此時他們感覺心情變得比較好,情緒也比較積極、正面。



研究作者尼可拉斯‧史密斯(NickolasSmith)表示,研究結果建議,激烈運動之後,常讓人心情大好。



精神科醫師認為,激烈運動後,心情會變好,這種「跑步high」現象主要是因為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腦內啡」是一種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幫助對抗疼痛。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英國心理醫學會年度學術研討會」。



常有人在門診問我這個問題:從事何種運動可以幫助心情好起來?一般散步OK嗎?快走可以嗎?過去對步行的研究,都著重於防止大腦退化,因此在預防失智上,每週步行一定距離,跟沒有步行習慣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的機會比較低,然而若要幫助一個人心情變好,輕微的運動絕對是不足的。


腦內啡(endorphin)亦稱安多芬或內啡肽,是一種內生性、由腦下垂體分泌的類似嗎啡的生物化學物質。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一樣的止痛和欣快感,可以說是天然的鎮痛劑。 英文endorphin是endomorphin的簡化寫法,endo是內在之含意,而morphin則為嗎啡的英文名稱,故endorphin有大腦自我製造的類嗎啡物質之意。


一個人要產生腦內啡,一定要運動強度足夠的運動,一般會說心跳至少達到每分鐘130下以上,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參考體適能的定義,每個年紀的最大心跳率為220減去年齡,運動時心跳至少要達到最大心跳率的50%,運動時心跳不要超過最大心跳率的70%,一次運動至少要三十分鐘效果較好。腦內啡一直被視為是讓跑者HIGH起來的重要物質,在2008年德國研究人員利用正子攝影(PET)發現,一個跑步的人在跑步前後做比較,大腦的腦內啡在跑步之後,大腦會大量釋放腦內啡:


Boecker H, Sprenger T, Spilker ME, Henriksen G, Koppenhoefer M, Wagner KJ, Valet M, Berthele A, Tolle TR (February 2008). "The Runner's High: Opioidergic Mechanisms in the Human Brain". Cerebral cortex (New York, N.Y. : 1991) 18 (11): 2523. doi:10.1093/cercor/bhn013. PMID 18296435.


讓人心情變好,絕不是只有腦內啡而已,包含腎上腺素、血清素及多巴胺都有影響。此外2003年的研究發現,讓跑者HIGH起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另外生化物質Anandamide的釋放:


"Study links marijuana buzz to 'runner's high'". CNN.com. 2004-01-11. http://edition.cnn.com/2004/HEALTH/01/11/marijuana.exercise.reut/. Retrieved 2008-10-15.


最後讓我們參考運動改善及預防憂鬱症相關研究:


過去柏克萊大學人口實驗室曾做一項大型的研究追蹤,研究統計結果顯示: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患有憂鬱症的比例是有運動習慣者的1.5倍。但如果中間能開始培養運動習慣,最後與長期有習慣運動者比較,並不會增加憂鬱的罹患率。換句話說,改變運動習慣就等於改變罹患憂鬱的機率。2006年針對19288名雙胞胎及其家庭作的荷蘭調查研究就顯示,運動者比缺乏運動者更不容易感到焦慮、憂鬱、神經質、社交生活也更為活躍。另一篇發表於2000年以3403人為調查對象的芬蘭研究報告也發現:每週至少運動兩到三次的人比缺乏運動或完全不運動者更不容易憂鬱、生氣、有壓力和對人產生輕蔑的不信任。2003年哥倫比亞大學針對8098位研究對象之後,也同樣證實運動與憂鬱之間存在著反比的關係。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有網友問到有些報導提到國外的腦部影像學掃瞄研究與憂鬱症的關連,詢問我的看法,在此謹提供一些資料給大家參考。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這些報導怎麼說?




有些憂鬱症病患左右兩邊的「前扣帶回大腦灰質」會出現缺損,所以這樣就可以證明憂鬱就是一種腦部缺損?而且,腦部經過藥物治療,檢查腦部可以發現有一些大腦的變化,同時也強調可以增加血清素。


針對以上的說法,如果要證實並不難,求診的人不妨請主張這種論點的醫師在開藥之前,先做大腦影像學檢查,證實真的有前扣帶回大腦灰質的缺損(這部分可以由放射科醫師客觀的報告來證實),此外,還要請醫師在開藥之前,先做血清素的檢查,比較用藥前後血清素的變化,而且若能透過大腦影像學檢測來證實前扣帶回的腦細胞增生,這樣的話,即可證實這樣的論點及作法的確有其客觀的證據可以讓人信服。


然而,實際的狀況是:


醫師在診斷憂鬱症時只憑症狀的蒐集,沒有客觀的檢測可以證實,包含血清素也沒有實驗室檢查可以供醫師和患者做前後比對,而且開藥的醫師通常不會事先提醒患者服藥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為何,因此許多服藥後出現的副作用及後遺症常讓患者甚至家屬始料未及。


建議大家換個角度來思考:一個患者出現憂鬱症狀,應該問自己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憂鬱的症狀?即便有大腦影像學的觀察變化,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引發?大腦會如此脆弱,隨便就出狀況?一個人的指揮中樞竟然如此脆弱,隨意或者隨機發生萎縮或者病變?或者,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身體已經有其他更明顯的功能失衡?這些功能失衡若可以藉由相關檢測找出問題,也可以直接藉由營養飲食來調整改善,進而幫助大腦功能恢復,應該比單純把憂鬱症歸咎於就是大腦惹的禍,必須長期依賴藥物控制,如果停藥又復發,就得終生服藥控制的治療的風險要少得多了。


不管是教科書或者專業人員都瞭解的事實:大部分的憂鬱症會自行痊癒!


無法自行痊癒的憂鬱症,通常有未被發現的身體功能失衡,心理壓力通常也有影響,但常是壓垮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不知道真正的身體功能失衡,只想靠藥物來控制症狀,不僅沒有直接的實驗室數據來說服,而且容易淪為長期的精神病患,請大家不妨多思考這些作法及觀點的力論基礎及差異,也建議憂鬱症患者在考慮治療時,把它當成是選擇題,而非是非題,每個人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來改善自己。


相關文章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472&prev=18513&next=18428&l=f&fid=16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512&prev=23454&next=22474&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257&prev=22398&next=21917&l=f&fid=27


最後補充一下:穿越腦部額葉中間的扣帶系統(cingulate),有人比喻其為換檔器,因為這部分的大腦負責讓一個人的注意力從一個觀念轉到另一個想法,交替於不同的行為與態度間。如果這個區域過度活躍,人們將會讓自己困於某些念頭或者是行為的死胡同。一些所謂的強迫思考或是行為,可能與此有關。(請注意cingulategyrus之區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談到憂鬱症,一般精神科醫師會歸咎為的傳經傳導物質(包含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失衡,但這種失衡很難為客觀的科學驗證所證實,也就是說沒有直接的檢測方式可以證實到底神經傳導物質是如何地失衡,上週日我應邀到一個功能性醫學研討會分享報告,期間聽到一個好消息,也就是國內的功能性醫學實驗室引進最尖端的質譜儀分析儀器,可以透過血液檢測的方式來偵測體內神精神傳導物質的代謝是否有失衡,這是在是很棒的消息,因為跟之前完全無法透過客觀檢測的直接開藥治療方式,功能性醫學至少透過血液的代謝物質的濃度,來瞭解身體代謝神經傳導物質代謝是否失衡。此外,另一項名為全套代謝功能分析檢測的尿液檢測中,除了身體重要的能量新陳代謝、B群指標、肝臟解毒功能、腸道菌叢失衡分析之外,也有神經傳導物質代謝的功能評估,對於一個想透過瞭解自己神經傳導物質是否失衡的人而言,這是目前最直接的檢測方式。根據這類詳細的檢測,實驗室還能針對功能異常的部分提供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營養處方,對臨床醫師來說,不僅客觀,而且治療上也十分便利。




在憂鬱症的研究中,除了神經傳導物質之外,其他系統的影響其實一直有專業人員在探討,最為人所知的就屬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英文簡稱為HPA axis)的系統影響,研究發現,如果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cortisol)濃度升高,同時腦下垂體及腎上腺有腫脹的情形,即代表內分泌失衡引發精神疾病,其中包含憂鬱症在內,原因主要來自於當事人的認知及持續警覺(緊張)的狀況,讓下視丘分泌相關荷爾蒙過度刺激所致:


Monteleone P. (abstract) Endocrine disturbance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001;14(6):605–10.


而荷爾蒙方面,女性性荷爾蒙也扮演至為關鍵的角色,尤其是動情激素分泌的不平衡,往往也會增加青春期後及產後的憂鬱症風險,直接證據就是停經後,風險反而降低(因為動情激素分泌減少):


Cutter WJ, Norbury R, Murphy DG. Oestrogen, brain function, an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2003;74(7):837–40. doi:10.1136/jnnp.74.7.837. PMID 12810759.


動情激素突然減少、起伏不定或者濃度一直上不來,已經被證實與情緒下降有關,在臨床研究上發現產後、更年期或者停經後,動情激素分泌回復穩定後,憂鬱症狀也會消失:


Lasiuk, GC and Hegadoren, KM. The Effects of Estradiol on Central Serotonergic System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ood in Women. 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 (2007),. 2007;9(2):147–160. doi:10.1177/1099800407305600. PMID 17909167.


此外,身體持續的發炎,細胞激素(Cytokines)的過度分泌也經常看到,尤其是身體經過一個感染之後,身體免疫系統被不當地引發反應,目前研究皆認為不當遞細胞激素過度分泌的確會引發憂鬱症的症狀發生,直接的證據就是這些憂鬱患者體內的IL-6以及TNF-α血液濃度跟非憂鬱患者相較高出許多:


 Dowlati Y, Herrmann N, Swardfager W, Liu H, Sham L, Reim EK, Lanctot KL. A meta-analysis of cytokines in major depress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0;67(5):446–457. doi:10.1016/j.biopsych.2009.09.033. PMID 20015486.


因此,提醒大家,憂鬱症狀只是結果,導致憂鬱症狀發生的原因與身體功能失衡關係至大,要真正治療憂鬱症,,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絕對不能輕忽,若能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來瞭解身體的實際狀況(包含傳經傳導物質代謝失衡),以直接且身體最需要的調整方式來治療,當然如果有明顯外在壓力來源,最好也能透過認知調整協協助減輕壓力,如此才能確保憂鬱症的治癒及避免復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過敏體質易沮喪 患憂鬱症高兩倍


更新日期:2011/04/22 22:24 俞璟瑤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全球最快樂的國家,北歐的丹麥拿下第一名,瑞典排名第二,另外有一項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罹患憂鬱症機率,可能和過敏體質有關,專家說,過敏症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是一般人的兩倍。



市中心的噴泉,嘩啦啦的流個不停,就像故事書裡的插圖,這樣夢幻的丹麥,孕育出安徒生,就連住在這裡的民眾,也跟童話故事裡一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根據蓋洛普民調最新公佈的數據,丹麥再度奪冠,成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同樣位在北歐的瑞典,排名第二。


丹麥國民所得高,國家福利制度健全,民眾對於生活感到滿足,已經連續好幾年,最快樂排行榜,名列前茅。想要開開心心,不只是居住環境要好,身體健康也很重要,但是有時候過敏一發作,噴嚏一個接一個,打個不停,或是鼻水流個沒完,任誰也開心不起來。


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有過敏症狀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是正常人的兩倍,尤其是症狀嚴重到,常得去看醫生的過敏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又再高一點,是一般人的將近三倍。



之前我還在花蓮工作的時候,曾經在一所技術學院的輔導室幫忙一段時間。期間,當時的輔導室主任曾轉介一個重度憂鬱症的學生請我幫忙作評估及給予改善的建議。這個年輕的學子的重度憂鬱症已經是第二次發作,之前一次,是在當時的兩年多前,沒有任何外在壓力,當事人開始出現無法入睡、全身無力、倦怠、提不起勁、思考動作變慢、不想出門、社交畏縮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家人在無法可想的狀況下,帶他到精神科看診,並接受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期間,當事人只覺得除了幫助睡眠之外,其他改善效果極為有限,故服藥一年之後,自己把藥物停下來,不幸地,不到兩年的時間,竟然又復發了,這次仍是無法可想,不得以又去門診拿藥控制,但當事人感到非常無助與疲倦,尤其是醫師宣告他本身就是內因性的憂鬱體質(也就是找不到原因,就是會憂鬱),必須終生服藥預防復發,更讓他對未來感到十分徬徨。


輔導室主任知道他的狀況後,建議我介入協助處理。


在第一次的面談,我馬上發現他的身體有些問題,除了一些營養缺失徵兆之外,還有經常發作的皮膚癌、鼻子過敏等等狀況,當下,我即刻建議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把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作一個根本的瞭解,經過和家人的溝通,得到家人的支持很快作了檢測,結果出爐,大概是在當時的上學期的期末,我們發現他除了一些營養缺乏、腎上腺皮質壓力荷爾蒙的不平衡以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過敏原檢測報告,原來,他嚴重的慢性過敏的來源都是他原來經常食用的蛋、奶類等等,當時他告訴我要開始進行所謂的寡抗原飲食(把過敏原停掉),進行營養補充等治療,同時他也把對自己幫助不大的,已經服用二個多月的精神科藥物停下來。


等到開學,這位同學喜孜孜地跑到輔導室來找我,分享他在一個月之內,由憂鬱小生蛻變為陽光男孩的喜悅,他曾不解地問我:為何我之前的憂鬱症,服用超過一年的的抗憂鬱劑都未見改善,為何這次只是把我過敏原停下來,吃些營養品,我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全恢復?我的答覆很簡單:因為你的憂鬱根源在於身體功能失衡,我們把根源處理掉了,你的憂鬱自然消失。


最近也有臨床研究再度驗證這樣的狀況:


有過敏症狀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是正常人的兩倍,尤其是症狀嚴重到,常得去看醫生的過敏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又再高一點,是一般人的將近三倍。


沒有功能性醫學概念的醫師,多半不會把過敏、發炎視為憂鬱症的原因,然而事實是:


過敏是一種發炎反應,在吞入人體的過敏分子時,身體會認為外來入侵者已經長驅直入,不管吞進來的分子是否有害,很可能只是一般常吃的食物而已,但是過敏會讓身體認為這個侵略者已經大肆產生破壞了,因此身體啟動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嘗試保護身體免於侵略者的傷害身體所啟動的反應一每個人的基因組合而異,涵蓋中度的皮膚發炎、頭昏腦脹、侵略性的行為、焦慮、沮喪等等。這個免疫機制的發生地主要是在腸道,腸道上皮細胞破裂(腸漏症),被當成外來侵略者的食物粒子啟動免疫系統,而這種情況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全身的發炎,包含腦部在內。讓我們參考更直接的臨床研究:


1981年一份針對三十位患者所做的研究,他們共同的症狀是焦慮、沮喪、迷惑與無法集中注意力,使用安慰劑對照實驗,以瞭解他們的問題是否來自於食物過敏。結果發現,食物過敏會引發嚴重的沮喪、緊張、缺乏活力與動力、頭昏腦脹以及莫名的憤怒。



以學術觀點來看,嚴重過敏會產生昏昏欲睡、頭痛、疲倦以及體力耗竭的症狀,這些都會讓情緒更低落。過敏反應時,免疫細胞釋放的細胞激素可能會導致血清素下降,而一些抑制發炎的藥物(像是類固醇等等)往往會讓服用者產生焦慮以及心情起伏劇烈的狀況,突然停用又陷入憂鬱等症狀,在在都說明身體免疫系統失調的確與心情調節有關。相關臨床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694227


http://www.mayoclinic.com/print/steroids/HQ01431/METHOD=print



所以,當醫師告訴患者可能是內因性的憂鬱,也就是宣告醫師不知道患者為何會憂鬱,只能歸咎於患者有憂鬱體質,直接開藥來控制,這樣的治療想當然爾,奏效的機率不大。


提醒大家,沒有內因性的憂鬱,憂鬱只是現象,導致憂鬱的原因,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深入的檢查來協助當事人找出真正的體質原因,針對身體功能失衡來處理,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即便是外因性的憂鬱,那些看似導致憂鬱症發作的壓力源,其實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或者幾根稻草,原本的身體功能也常有一些沒有被發現及處置的狀況,在憂鬱症的治療及改善上,身體功能失衡的處理相當重要,不瞭解或者忽略不去處理的話,憂鬱症往往會復發而難以治癒。


對上述內容有興趣,可以參閱過敏來找碴及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兩本書的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兩天在準備演講的內容,發現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的促進排毒的章節,內容非常重要,因為一般的民眾較少接觸這樣的專業資訊,甚至是看診臨床醫師也並不一定瞭解,所以特別摘錄出來給大家參考:


 


一個特別令人擔心的問題是基因2D6,它控制了排除體內SSRI (百憂解與Zoloft)與許多其他常見藥物及大部分殺蟲劑的一種主要的酵素。


510%的白種人體內,2D6的運作緩慢,製造緩慢型2D6的基因, 是帕金森氏症患者普遍存在的基因。21 如果讓具有這種基因的人接觸殺蟲劑與服用抗鬱劑,其後果就不難想像了。


 


我還在學校唸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跟著一個老師學習爵士鼓,他經常會跟我分享一些音樂上的觀念及一些音樂大師的軼事。其中有一個爵士鼓大師的去世經過讓我印象深刻,他是知名的搖滾樂團TOTO的創立者之一,名字是Jeff Porcaro。對許多四五年級的人來說,TOTO樂團是一個令人不陌生且樂風讓人驚艷的團體,而Jeff Porcaro鼓技師承其父Joe Porcaro(他也是知名的鼓手及音樂人),其鼓技早已為人所肯定,對學鼓的人來說,Jeff Porcaro算是當代大師之一也不為過。在1992年8月5日,Jeff Porcaro在當時洛杉磯家中的花園噴灑殺蟲劑,疑似因為吸入過多殺蟲劑,導致心臟病發身亡,身後經解剖發現,Jeff Porcaro有未被診斷的嚴重心臟疾病。


導致Jeff Porcaro死亡的原因是心臟病,但引發點是因為身體吸入殺蟲劑而無法分解與處理,所以,合理的懷疑是Jeff Porcaro本身的體質是上述提到的2D6運作緩慢,導致身體難以分解殺蟲劑,進而對身體造成嚴重的毒性反應。


2D6不只與殺蟲劑分解有關,而且對許多服用精神科藥物,尤其是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例如百憂解、樂復得等等),一旦吃到體內,身體無法分解或者分解緩慢,造成藥物過量累積在體內,相關副作用及不適亦隨之而來。


因此如果以肝臟分解藥物的基因的缺損來看,可以清楚解釋為何有些憂鬱症、強迫症甚至是恐慌症患者,服用SSRI這類藥物反而更不舒服,不管是腸胃症狀或者神經症狀甚至是自殺的想法或者行為,反而會出現,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因此,不管如何,一旦服藥出現明顯的身體不適,應該找您信賴的醫師做藥物的調整,有些醫師急於用藥物將精神症狀控制下來,一味叫患者忍耐副作用,卻不知特異的體質可能會讓服藥的患者生理及心理狀況反而更加惡化,結果適得奇反。一般開SSRI這類藥物的醫師並不瞭解這部分的資訊,也不清楚藥物與特異體質的危險性,因此有2D6製造緩慢型的體質的患者一旦服用SSRI這類藥物,就是很大的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這類體質,也有些特殊實驗室提供這類基因檢測,當然得另外花一些檢測費用,然而站在完整醫療的角度來看,對這些有特異基因的體質的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可能引發的風險,當然是越低越好。所以如果要確保相關風險的降低,本來就應該好好查清楚,再則,對任何在精神科求診的患者,萬一不確定自己是否為2D6緩慢運作型的體質,那麼對SSRI這類抗憂鬱劑的使用與治療應該更加謹慎與保守才是。



Jeff Porcaro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食療減緩憂鬱症 醫:魚油可治腦發炎


中廣 更新日期:2011/02/11 14:05



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有助益!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外,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



許哲華表示,得憂鬱症的人,腦是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諸多研究報告顯示,Omega 3 多元不飽合脂肪酸,具有神經功能維護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生理功能,而吃深海魚就可以攝取到Omega 3。



另外含有色氨酸的乳酪、香蕉、馬鈴薯、豆腐、各種堅果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五穀饅頭、胚芽米、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吃富含維生素C、類胡蘿素,可以抗氧化,減少慢性發炎狀態,穩定情緒,攝取含鈣的食物可安定神經和情緒,含鎂的食物甚至可降低幻聽或幻視。


憂鬱患者抗藥 食療可緩解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2/11 11:45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11日電)署立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今天表示,1 名患重度憂鬱症的青年,因排斥服用抗憂鬱劑,建議廣泛攝取各種蔬果,達到穩定情緒及緩解憂鬱效果。



許哲華指出,患者因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行為,日前到院門診,經詳細詢問病史,已達重度憂鬱症診斷準則;患者需接受心理治療,但抗拒服用抗憂鬱劑,因而建議從飲食著手,獲得不錯效果。



許哲華表示,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可以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效果。



許哲華說,有憂鬱症民眾,腦是處在慢性發炎(Inflammatory)狀態,諸多研究報告顯示,Omega-3 具有神經功能維護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生理功能,而吃深海魚就可攝取到Omega-3。



他指出,乳酪、香蕉、馬鈴薯、各種堅果如杏仁、南瓜子等,含有色氨酸,是一種氨基酸,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 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達到緩解憂鬱效果。



他表示,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抗氧化,清除不利人體的自由基,減少慢性發炎狀態,穩定情緒;攝取含鈣食物可安定神經和情緒。



記得三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學術研討會的場合,和一位營養品公司的高層管理幹部談到他們的客戶,她的客戶的家人罹患有重度憂鬱症,除了心情低落、社交畏縮、工作無法執行以外,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非常糟。由於這家廠商的主推產品是綜合的蔬菜、水果萃取的膠囊產品,後來也開發綜合的植物性蛋白補充粉,因此他們只能建議這位憂鬱症患者儘量以營養補充來試圖改善其憂鬱症狀,結果兩週過去,這位重度憂鬱症患者先前的症狀完全一掃而空,令這位主管感到驚訝及不解的是,這些蔬菜、水果及植物性蛋白,如何改善憂鬱症,而且是嚴重的憂鬱症?


另外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我的一位好友,一直以來,她就是商場公認的幹賴能幹的女強人,然而在她的生命中,一度因為婚姻危機,導致她不知如何面對,而罹患了重度憂鬱症,她形容當時的不穩定狀況是這樣的:我的小孩每天放學回家,就是看我還在不在,因為很擔心我又跑去自殺了。因為家人沒有辦法,只能帶她去精神科就醫,然而精神科藥物的服用讓她幾乎無法集中精神做事,因此她承認當時的服藥其實是有一搭,沒一搭的服用。整個過程的轉捩點,發生在她最後一次的精神科門診,那次,她被一位每個月都帶慢性精神病的家人去看門診的母親詢問:這位小姐,我們一起在候診間已經好幾個月了,有一個疑問一直存在我心中想跟您請教,我每個月帶小孩來看診拿藥,那是我的小孩已經真的瘋掉,他是慢性精神病患,人生大概就報銷了,但我想不透您看起來穿著及打扮,應該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為何要向我的小孩每個月來精神科報到?


我的朋友聽到這樣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問話,她開始自己問自己在幹嘛?難道自己的人生就要這樣一直好不起來嗎?於是她自己下定決心要改善自己,她用的方式,自己形容為土法煉鋼,每天早上起來,給自己打上一大杯的蔬果精力湯,然後開始規律去運動,經過半年的時間,憂鬱症完全痊癒而且沒有再復發。


最近國內的類似的案例報告,一名重度憂鬱且出現自殺行為的患者因排斥服用抗憂鬱劑,經醫師建議廣泛攝取各種蔬果,,結果達到穩定情緒及緩解憂鬱效果。透過以上的臨床案例提醒大家:


許多憂鬱症的患者,源頭在於身體的發炎,大腦也發炎,透過完整的蔬果營養、必須脂肪酸(Ω-3,例如魚油、亞麻仁油)的補充,即使不靠藥物,也能改善憂鬱。然而,造成發炎的原因也很多,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能夠幫助大家釐清哪些因素導致發炎,因此想讓抗發炎飲食幫助憂鬱症的恢復更快的話,最好也能配合相關檢測評估,找出根源一起來處理,效率會更好。對這些在功能性醫學強調已久的基本概念有興趣的人也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4030&prev=14223&l=f&fid=26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637&prev=20816&next=19352&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開朗阿兵哥 腦長瘤變孤僻


原以為罹憂鬱症 手術後恢復本性


 2009年08月17日蘋果日報



【許佳惠╱台北報導】一名年輕的阿兵哥,原個性活潑,近來卻變得孤僻,曾就醫服用抗憂鬱藥物,病況卻未獲改善,經轉往他院檢查,才在他的腦部發現兩顆腫瘤,在除去腫瘤後,他的個性也回復開朗。醫師提醒,民眾若有個性突然大變現象,應留心罹患腦瘤的可能性。



服藥病情沒改善


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醫師潘英傑已將此病例發表在《台灣家庭醫學雜誌》。該病例是名二十歲的阿兵哥,沒有精神病史,入伍後一年,卻從開朗變得不愛理人,就醫初期被診斷為憂鬱症,但服用抗憂鬱藥後,病情沒有好轉,才被家人帶來就醫。



個性突變要留意


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醫師發現該名阿兵哥,腦內長了兩顆腫瘤,才會導致他性情大變,在安排化療、放療與電子刀手術後,再於術後進行追蹤,他腦內的兩顆腫瘤已消失,個性也再度恢復開朗。
台北榮民總醫院周邊神經科主任蔡清標表示,腦瘤若長在腦內的松果體或顳葉處,也會致使憂鬱等現象,他提醒民眾若有個性突然大變情形,且服抗精神病藥物未改善,應留心罹患腦瘤的可能性,並盡速就醫進行腦部等檢查。



許多人覺察到自己出現憂鬱的症狀時,往往會上網找資料,而首先往往會接觸到就是憂鬱症篩檢,憂鬱症篩檢是一些現象的描述,當作篩檢的人可以自行統計得分,嚴重的人,在憂鬱症篩檢的建議中,往往會建議最好儘快就醫治療,而一般精神科看診就是症狀導向,儘管教科書上清清楚楚地寫明:應該先排除是否有器質性因素所引發,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看診時間不足以及看診醫師的慣性,往往就是直接貼上憂鬱症的診斷,直接開藥,之前在國內也曾有一名年輕的患者,出現明顯憂鬱的症狀,到院後很快被診斷有憂鬱症而直接服藥治療,然而因為藥物完全無改善的狀況下,轉由其他的醫師診治,依據標準的評估程序,也就是先由身體檢查來著手,結果發現是腦瘤引發。後經神經外科以手術切除腦瘤,原本憂鬱症狀完全解除。


幸好這位患者經過完整的身體檢查找出原因,不然如果單一藥物治療不佳,有些醫師就會加更多藥物來控制治療,藥物如果還是無法改善,接下來還可能建議做電擊治療,電擊治療是藥物治療都無效後,精神科治療接下來的治療方式,不管是重度憂鬱症或者精神分裂症,只要是被認為是難治型的精神疾病(藥物反應不好),電療都可以被醫師建議來使用。事實上,國內也曾有類似的醫療糾紛,也就是被懷疑為難治型的精神病患者,最後被施與電擊治療,結果最後因為沒有發現的腦瘤,經過電擊導致腦壓升高,直接身亡的個案。


因此,開始出現憂鬱症狀,第一步絕非是急著做憂鬱症篩檢問卷,而是找信賴的醫師安排做完整的身體檢查,找出可能導致憂鬱症的身體因素,這對於不明原因導致憂鬱的人更是重要。許多醫師對這些不明原因產生憂鬱症狀的人都會推說是體質因素引發,如果詢問醫師到底是何種體質,往往會得到這樣的答案:憂鬱體質。憂鬱體質代表找不到原因,在醫師的認定中,因為找不到原因,因此只能做症狀控制,必須一直服藥,甚至是終生服藥,這也是一般精神科門診人數一直持續成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體質的因素中,除了一般的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之外,若不藉由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來協助,例如營養缺乏、賀爾蒙失衡、腸道問題、慢性發炎、毒素汙染、細胞能量代謝等等問題來看是否有問題,接下來直接針對根源來改善。對許多有憂鬱症困擾的人,即便在一般的醫療院所檢查,往往也找不出原因,就是因為精神症狀的產生,往往是身體功能失衡所引發。一般身體檢查也難以查出真正的原因。


當然心理壓力難以排除也是重要的導因之一,然而那往往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對找不到心理原因的人而言,功能性醫學的評估尤為重要。相關內容,大家不妨多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作者希曼醫師自己也不諱言自己曾被診斷有憂鬱症,然而他完全不靠藥物,而是靠功能性醫學的協助,找出憂鬱的真正根源,直接針對根源來改善,在六到八週就左右的時間就能明顯改善以及完全治癒,這就是最好的寫照與縮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潔癖 身體易發炎 很憂鬱


更新日期:2010/12/10 00:1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生活環境太乾淨,竟會讓人太憂鬱。美國最新研究指出,生活中太乾淨,健康細菌大減,可能影響現代人免疫系統,導致人體容易出現發炎反應,甚至引發憂鬱症,如果稍微接觸一下無害的細菌、微生物,或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減少憂鬱症上身機會。


研究人員指出,年輕人得憂鬱症比率逐年上升,患者人數遠遠多於年長患者,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缺少健康細菌鍛煉身體免疫系統,導致身體容易發炎,進而引發各類疾病。


美國艾默里大學神經醫學科查理斯雷森博士(CharlesRaison)與研究團隊在「綜合精神病學檔案」期刊指出,許多研究證據發現,在土壤、食物與腸道往往帶有一些微生物,古代人常接觸這些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保護人類免於出現發炎反應。而現代人卻不再和這些微生物共存,可能因為這個原因,使得罹患憂鬱症的人數節節上升。


雷森解釋,醫界早發現憂鬱症患者雖然身體沒有其他疾病,但體內發炎程度往往較常人高。免疫系統未經微生物「調教」,身體很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從癌症到憂鬱症,都和身體發炎反應息息相關。治療憂鬱症等疾病時,最好也能讓患者接觸一下這些微生物「老朋友」,也許可以幫助改善憂鬱症病情。




環境太乾淨,除了會讓過敏的發生率提高,還會讓免疫系統自亂陣腳,導致身體容易發炎,甚至衍生憂鬱症,最近美國一位神經醫學科Charles Raison博士所率領的研究團隊指出: 土壤、細菌與腸道往往有一些微生物,與這些微生物接觸,除了不會致病以外,還可以幫助人們免於發炎反應,在一片鼓吹滅菌、除菌或者抗菌產品的現代,少了這些微生物的刺激,研究人員推測這是為何憂鬱症的人數節節高昇的原因。因此研究團隊建議,要預防甚至是治療憂鬱,減少身體發炎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與功能性醫學的觀念及作法非常接近。


在今年年中美國微生物學會大會上,紐約塞奇學院研究人員馬休絲發表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報告:土壤中含有「牝牛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vaccae)容易被人體吸入,經過實驗的老鼠證明,吃進含有該菌的食物,老鼠腦部的血清素會增加,焦慮感則降低,走出迷宮的速度提升2倍以上,因此研究人員推論牝牛分枝桿菌可以在哺乳動物上,發揮提升學習能力,緩和情緒低落的功能。


老鼠的實驗發表是在2010年的5月24日,這篇由紐約的SAGE學院的學者Dorothy Matthews所做的研究發現:當牝牛分枝桿菌注入老鼠體內時,會刺激某些神經細胞的產生,同時也增加的血清素的濃度及減少焦慮的狀況。被餵了活的牝牛分枝桿菌的老鼠,跟那些焦慮的控制組老鼠比起來走出迷宮的速度提升了兩倍。原文研究全文請見:


http://archpsyc.ama-assn.org/cgi/content/full/67/12/1211


關於牝牛分枝桿菌這種最早由母牛的糞分離出來非致病菌,這幾年其實已有相當明確的研究報告,尤其是在免疫治療上面,這種菌的疫苗可用來治療過敏性的氣喘、癌症、憂鬱、痲瘋症、乾癬、皮膚炎、濕疹甚至是結核病,相關研究請見:


"Immuno-therapeutic composition of killed cells from mycobacterium vaccae - Patent 4724144". www.freepatentsonline.com. http://www.freepatentsonline.com/4724144.html. Retrieved 2010-05-31. 



至於稱其為天然的百憂解的科學家,也不是空口無憑,因為這類菌真的會刺激大腦產生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


"Getting Dirty May Lift Your Mood". Brisotol University: Medical News Today. 2007-04-05.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medicalnews.php?newsid=67146&nfid=rssfeeds. 


 "Dirt exposure 'boosts happiness'". BBC News. 2007-04-01.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6509781.s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人發現自己開始產生一些憂鬱症的傾向時,不禁會感到憂心,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憂鬱狀況會持續到何時,以及之後復發及恢復的狀況到底如何?讓我們看一下臨床的觀察及統計的數字。


一旦出現憂鬱症的現象,不管是否接受治療,憂鬱症的現象只要幾個月會慢慢消失,一般中等程度以上的憂鬱症大約持續23週左右,絕大部分的人應該在三個月內會完全康復,相關研究資料請參閱:


Posternak MA, Solomon DA, Leon AC. The naturalistic course of unipolar major depression in the absence of somatic therapy.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006;194(5):324–29. doi:10.1097/01.nmd.0000217820.33841.53. PMID 16699380.


雖然有研究發現得過一次重度憂鬱症之後,在一生中可能會再經歷類似的狀況,然而比較實際的狀況,可能是只有15%的人會有憂鬱症再發的狀況,也就是85%的憂鬱症,一輩子只有一次病程發生:


Eaton WW, Shao H, Nestadt G.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first onset and chronic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8;65(5):513–20. doi:10.1001/archpsyc.65.5.513. PMID 18458203.


如果嚴重到需要住院的憂鬱症患者,之後變成慢性及復發的比例都變得比較高,如果在憂鬱發作時非常嚴重,或者是合併出現精神症狀的人,大部分都還有其他精神狀況,故復發率更高:


Holma KM, Holma IA, Melartin TK. Long-term outcom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is variabl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8;69(2):196–205. doi:10.4088/JCP.v69n0205. PMID 18251627.


不過這些都是根據症狀(表面現象)所做的診斷與統計,原因到底為何,如果我們一直執著於疾病的名稱與症狀的變化,那麼就淪於症狀控制與疾病慢性化甚至是一再復發難以根治的窘況。我們應該設法幫自己找出真正的原因到底從何而來,談到這裡,不禁讓我想到美國知名的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他曾經被診斷有嚴重的憂鬱症,而且合併有注意力缺乏及慢性疲勞,幸好他及時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協助,找出他身體營養的缺乏、超級過量的重金屬累積、身為單親父親的長期心理壓力及腸道失衡的狀況,幫助自己在六到八週左右的時間完全擺脫憂鬱的症狀,恢復到自己病前身心健康的狀況,有興趣瞭解的人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如果沒有找出真正的原因來處理,在臨床上常見的一再復發及成為慢性患者,甚至建議成必須終生服藥的狀況也不足為奇:


"Major Depression".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0945.htm. Retrieved 2010-07-16. 


很多人以為慢性的憂鬱症患者的壽命叫一般人來得比較短,可能是因為他們有可能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根據統計,他們真正的死因往往不是自殺,而是類似心血管這類疾病所引發:


Alboni P, Favaron E, Paparella N, Sciammarella M, Pedaci M. Is ther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or sudden death?.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Hagerstown, Md.). 2008;9(4):356–62. PMID 18334889.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與身體長期慢性發炎有關,許多有精神疾病困擾的人,並不知道他們長期的發炎問題,會導致大腦變得衰弱,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有詳細的解說及介紹: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4030&prev=14223&next=13827&l=f&fid=26


雖然精神科會強調治療憂鬱症是為了避免自殺的產生,然而到底憂鬱症的人會導致自殺的危險性到底有多高,有到15%(其實這是嚴重住院患者的舊統計數字)那麼高嗎?讓我們在透過客觀的統計數字來瞭解實際的狀況到底如何,根據美國的研究統計數字,有憂鬱症診斷合併自殺成功危險性的比例,一輩子的發生率是3.4%,男性可以高到7%而女性是1%:


Blair-West GW, Mellsop GW. Major depression: Does a gender-based down-rating of suicide risk challenge its diagnostic validity?.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1;35(3):322–28. doi:10.1046/j.1440-1614.2001.00895.x. PMID 11437805.


但若以自殺嘗試(沒有成功)的發生率來說,女性比較高:


Oquendo MA, Bongiovi-Garcia ME, Galfalvy H. Sex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predictors of suicidal acts after major depre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7;164(1):134–41. doi:10.1176/appi.ajp.164.1.134. PMID 17202555.


結論:1.大部分的憂鬱症是不會復發的,這個比例有多高呢?高達85%!


            2.嚴重的憂鬱症若不找出真正的原因來直接治療與處理,只是單靠藥物控制,那麼慢性憂鬱症及   一再復發,甚至要終身服藥的狀況將難以避免。


            3.符合憂鬱症診斷會自殺成功的機率並沒有到一般強調的15%那麼高,根據大規模的統計,應該是3.4%。


            4.嚴重的憂鬱症,除了重大壓力或者失落可能造成,許多人還有身體功能的失衡,這部分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來找出原因直接做處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冬季日照少容易blue? 醫師:這是季節性情緒失調...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12/22 10:05 記者詹珝榕/台北報導



今天是冬至,也是一年當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而在美國,12月22日則是冬天正式開始的日子,由於冬天日照比較少,因此冬季也容易引發憂鬱,在美國就有多達1800萬人,有這種季節性情緒失調,如何治療,一起來看看這則報導。



白天變短、黑夜變長,很容易導致人情緒失調,這種沮喪不是無病呻吟,醫學上叫做「季節性情緒失調」,全美就有多達1800萬人,一到冬天就blue。



醫生表示,季節性情緒失調,嚴重的患者可能會行動不便無法工作,無法履行承諾、沮喪甚至想自殺。



醫生表示,這是因為缺乏日照,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才會導致情緒失調症狀,像是疲累懶洋洋,嗜睡無法專心,或是特愛吃碳水化合物,要改善這些症狀,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燈光治療,最好是一大早就進行。另外,從運動以及飲食著手也不錯,只要尋求協助,冬天其實也可以不用憂鬱。



        又到了秋冬季節,根據國內一些醫療機構的調查,秋冬是憂鬱好發及復發的時節。在一些高緯度的國家較常見的季節性憂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是憂鬱或者躁鬱症的一種表現型。在復發的情感性精神疾病當中,大概有百分之十五有有此表現。在一般人口當中,有百分之一點五左右的盛行率,好發年齡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常見的臨床表徵包括:社交退縮、悲傷、焦慮、憂鬱、興趣減低、睡眠品質不佳等。憂鬱的程度多介於輕到中度,並且常有不典型的臨床症狀,例如:睡眠延長、胃口增加、體重上升、喜食碳水化合物;並表現出較多的身體症狀。診斷上需要至少兩年的符合時序發作,通常在秋冬季復發,並在隔年的春、夏,達到完全的緩解。狀況的表現如同一般的憂鬱症,治療方面,和一般的憂鬱不同的是:光照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通常給予光照的有效照度至少要二千五百燭光以上。保持每天早晨二千五百燭光的光照治療兩個小時,一週之後約有百分之七十的輕鬱症病患和百分之四十的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得到症狀的改善。更高強度的光照(如一萬燭光)配合較短的時間(如半個小時)可以得到類似的效果。一旦臨床上光照治療出現了效果,建議持續照射三個月以防止復發,而頻率可以調整為一週五次。


 


        當然,一般狀況輕微或是想預防的人可以在燈具上作些調整,目前市面上也買的到的全光譜省電燈泡是一個很值得考慮的選擇,因為這些燈發出來的光是仿日光的波長,所以看來比較自然,同時也有類似照光治療的一些作用。現代科學的研究證明全光譜的光線(不論是來自大自然的陽光或人工產生的)會增加氧氣的吸收、降低心跳的速度、增加人體對維他命D的吸收。而另一方面,人們處在自然的陽光下或在全光譜的人造光線下會較處在一般的人工光線下更能放鬆且更不易疲倦。因此,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地鐵車廂內就全面安裝全光譜光源,同時車廂內的座位和顏色也將有所改變,以幫助乘客減少憂鬱,感覺更快樂。


        

       


         一般節季節性憂鬱(SAD),表現出的輕微症狀是冬季憂鬱,其主要症狀有過量飲食與嗜睡的狀況。研究發現較短的白晝會激發大腦內控制食慾的化學物質更加活躍,尤其是對於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會大增。為了減輕這個症狀,除了上述的照光療法,建議多在光亮與晴朗的中午時間出外散步;待在室內時則應該打開窗戶讓自然光進來。另外應該儘量避免攝取糖分過高、會使人發胖的甜食、而且多多攝取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例如燕麥、全麥、麵糰、胡蘿蔔或其他含澱粉的蔬菜。




 

        此外,OMEGA3的必須脂肪酸像是一些沒有重金屬或農藥污染的魚油也有助於抗憂鬱。在一項新研究中,給定期治療抗憂鬱症的患者,每天加用omega-3脂肪酸,能明顯舒解憂鬱症患者的症狀,包括焦慮、睡眠問題、沮喪、缺乏性欲以及自殺傾向。過去的研究顯示,憂鬱癌患者的一種稱為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的脂肪酸濃度低於正常值,這種脂肪酸對於維持腦部的正常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測試了不同劑量的EPA補充劑的效果,接受補充劑的70位受試者患有長期憂鬱症,且標準抗憂鬱療法無效。研究結果發表在200210月份的《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雜誌上。研究者英國舍費爾德皇家醫院(Swallownest Court Hospital)的Malcolm Peet醫師及其同事發現,服用最低劑量每日 一克 魚油的患者,與服用安慰劑的人相比,其憂鬱症的各項主要指標都有顯著的改善。69%的每日服用 一克 魚油的患者,其症狀改善了50%,而那些服用安慰劑的患者,只有25%有類似的改善。過去的研究顯示,憂鬱癌患者的一種稱為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的脂肪酸濃度低於正常值,這種脂肪酸對於維持腦部的正常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測試了不同劑量的EPA補充劑的效果,接受補充劑的70位受試者患有長期憂鬱症,且標準抗憂鬱療法無效。研究結果發表在200210月份的《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雜誌上。


        所以,季節性的憂鬱是可以處理的,這些保健方法在國外行之有年且效果極佳,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的精神病和藥理研究部門發表一篇研究,建議憂鬱症可以考慮一種仙丹來治療,這種仙丹叫K他命。K他命原本就是醫療仍在使用的麻醉劑,劑量足夠的話,可達到四十分鐘左右的全身麻醉效果,劑量低,就是一般的中樞抑制劑。


研究人員在提出這種治療的概念時,強調了原本精神科使用抗憂鬱劑來治療憂鬱症的死角,包含有四成的憂鬱患者對藥物毫無反應(當然包含抗憂鬱劑),此外,其他患者也常花上好幾個月甚至幾年,嘗試不同療法後才可能有效,研究人員以老鼠來做實驗發現K他命能夠改善憂鬱行為,因此提出這種治療的概念。


吸毒能改善憂鬱症狀,這不用研究就能瞭解,因為很多人正是因為有負面情緒,不知如何處理或者排除,常以吸毒來消除症狀,精神科把這種藉由自己使用物質來控制負面情緒或者行為的方式叫自我醫療(Self medication),當然以長遠來說,結果是不好的,因為這樣消除症狀的方式,並非根本處理方式,時間過了,憂鬱情緒仍會再來,長期下來,憂鬱沒有根本消除,毒癮倒是有了,以毒品來消除憂鬱或者負面情緒,就是用藥物來幫助自己與不舒服隔離,很遺憾地,大部分的精神藥物治療,都主要想快速讓症狀消失,至於副作用及成癮問題,比較不去正視。


K他命可以治療憂鬱的說法,就像這陣子,瑞士的精神科研究人員提出來迷幻藥、神奇蘑菇(magic mushroom)可以幫助心理治療一般,令人感到不解,不要忘了,在佛洛伊德的年代,安非他命可是合法的精神科抗憂鬱劑。以前抗憂鬱是用中樞神經興奮劑,現在建議用中樞神經抑制劑,任何有醫療專業的人,對這些治療建議能夠認同的,我認為應該是少之又少。任何治療,應該整體評估,為了短暫消除症狀,反而換來長期的後遺症,絕對是得不償失的處理方式。


要處理憂鬱,要瞭解憂鬱的根源,到底是生理或者心理因素引發,生理方面可由功能性醫學評估,找出身體功能失衡導致大腦衰弱真正的原因,直接處理。心理的困擾,則可以利用有效的心靈技術及心靈改善技術來幫忙處理,當然,善待自己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雙管齊下,比起拉K絕對是更直接且無後遺症的根本解決之道。


研究:K他命是憂鬱症仙丹

更新日期:2010/08/20 12:05 李威翰

(法新社華盛頓19日電) 今天公佈的研究指出,常用於孩童和寵物的麻醉劑K他命(ketamine),低劑量使用對於抗憂鬱十分有效。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在明天出刊的「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報告指出,不同於市面上多數抗憂鬱劑常費時數週才能完全見效,K他命只消幾小時就能見效。



耶魯精神病和藥理學教授杜曼(Ronald Duman)說:「它就像仙丹,1劑就能迅速見效,持續7到10天。」



研究人員說,K他命對於想尋死的人療效迅速。傳統抗憂鬱劑要花好幾週才見效。



約40%憂鬱症患者對藥物毫無反應,其他患者也常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嘗試不同療法後才有效果。



研究人員發現,K他命能改善老鼠的憂鬱行為,靠的是恢復因長期壓力受損的腦細胞連結。



臨床上K他命受到嚴格管制,必須在監督下以靜脈注射,有時還會引發短暫精神病症狀。(譯者:中央社李威翰)


相關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8/16/2bcl9.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06/19/28raz.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車禍頸椎神經壓迫 誤當憂鬱症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4/21 15:02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21日電)1名婦女10多年來飽受頭痛眩暈耳鳴之苦,最高紀錄1天看診7、8科,卻查不出病因,甚至被當成憂鬱症醫治,最後才診斷出是外傷退化引起的頸椎神經壓迫,解決多年困擾。



「簡直是從地獄來到了天堂!」現年50多歲的蔡姓婦人,在醫師開刀解決多年宿疾後,激動述說10多年來的痛苦,甚至被當成憂鬱症醫治的辛酸歷程。



蔡姓婦人表示,10多年前騎機車發生車禍,造成左肩挫傷,痊癒後原本不以為意,沒想到8、9年前開始感到眩暈、頭痛、噁心、耳鳴,一開始1年暈個2、3次,後來變成7、8次,直到近1、2年來幾乎每週暈3次,還出現手會抖、氣喘、心悸胸悶、甚至昏厥等症狀。



蔡姓婦人無奈的表示,雖四處求醫,但耳鼻喉科診斷是梅尼爾氏症、神經內科診斷是帕金森氏症、精神科說她是憂鬱症,抗憂鬱症的藥也吃了,但就是看不好,常常在急診室一待就是7、8個小時,檢查又都沒問題,讓她痛不欲生,好想自殺。



最後,她聽從朋友建議,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去看骨科,才發現是因頸椎外傷引起的椎間盤凸出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經手術之後,所有不適症狀豁然全消,彷如重生。



治療蔡姓婦人的大林慈濟醫院醫師簡瑞騰表示,類似蔡姓婦人的情況,在臨床上的病例不少,甚至有病人因查不出病因而痛苦得想自殺的案例。



簡瑞騰指出,病人如果曾經有過頭部外傷、頸椎挫傷,或是50歲左右婦女患有經常性的頭痛、眩暈、耳鳴、心悸、胸悶,但看耳鼻喉科、心臟內科都沒有緩解,就要考慮可能是外傷或退化所引起的頸椎神經壓迫問題,需尋求專家的治療。990421





最近國內有一起臨床的案例,一位痛苦十年的婦人,之前發生車禍,之後開始產生一些眩暈、耳鳴、頭痛胸悶、心悸、手抖甚至昏厥等等症狀,到耳鼻喉科被診斷是梅尼爾氏症,吃藥沒改善,神經科看了說是巴金森氏症,又被轉到精神科,診斷成憂鬱症,吃了抗憂鬱症,症狀仍沒改善,最後在朋友的建議下,找骨科醫師評估頸椎的狀況,才發現是車禍後頸椎退化壓迫神經所引起的種種症狀,治療十年的病症,經過頸椎的手術調整,問題全部消失。


這則新聞提醒我們,脊椎的健康非常重要,我在看診時,也常會詢問患者是否曾經因為外傷或車禍而受傷,如果關節退化,容易壓迫到脊髓神經,自然會影響神經所分佈控制的器官或系統。此外,現代醫學分科太細,許多醫師的養成訓練變成只關注跟自己專科有關的症狀與診斷,往往在評估病情時,無法著眼於身體整體系統的評估,加上有些科的看診只是依據症狀來診斷,無法透過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或影像學檢查來確立診斷,所以諸如梅尼爾氏症、巴金森氏症甚至是憂鬱症種種診斷與治療才會發生,也讓當事人走了許多冤枉路,多受許多不必要的苦。


然而,頸椎退化,畢竟是少數,許多憂鬱患者的病因通常沒有頸椎受傷的病史,也無骨刺或脊椎關節退化的問題,尤其是那些自認為沒有壓力,就會無端心情不好睡不著的人大有人在,這部份不妨藉由功能性醫學的檢測來瞭解身體功能之失衡,同樣是透過改善身體的問題來幫助衰弱的大腦恢復功能,相關資料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有身體不明病痛不適或精神困擾症狀,應該找出真正的原因,針對根本處理,若只是依循症狀來下診斷繼而給藥控制的治療方式,那麼類似這位婦人求醫走十年冤枉路的憾事恐怕會一再重演!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全球日益普遍 憂鬱症是巴西第5大疾病


更新日期:2010/04/03 07:19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2日專電)巴西政府公佈的「2008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憂鬱症是巴西第5大疾病,在5990萬名患有某種慢性病患者當中,4.1%有憂鬱症。



巴西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依次為高血壓(占14%)、脊椎或背脊骨疾病(13.5%)、關節炎或風濕(5.7%)、氣喘(5%)、憂鬱症(4.1%)、心臟疾病(4%)和糖尿病(3.6%)。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憂鬱症將在未來10年內成為全球第2普遍發生的疾病;2030年應位居排行榜榜首。



此外,憂鬱症也可能成為早逝和生產力降低的最大禍首。990402



最近巴西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憂鬱症現在是巴西慢性疾病的第五名,超過心臟病及糖尿病的排名,而且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未來十年,憂鬱症會成為慢性病的第二位,甚至在2030年會躍居首位,相信這絕對是讓藥廠振奮的消息,但也是大家未來健康的隱憂。憂鬱症為什麼會越來越多?所謂慢性疾病就是無法治癒,只能控制的疾病。相較於其他慢性疾病有控制的數值或者明確的目標,但在憂鬱症上,我們看不到任何明確可以測量的實驗室數據或者直接的影像學結果來監控,難道我們就要讓這種不明原因的疾病持續蔓延擴展開來嗎?由於現在對憂鬱症的處理,大多直接訴求藥物的控制,然而這又不是根本解決之道,因此藥物作用對大腦的影響最好先有清楚的概念。讓我們不妨參閱為藥瘋狂這本書的專業觀點,作者是知名的精神科教授彼得‧布利金(Peter Breggin)的著作:


幾乎所有的精神治療藥物研究都是以動物的正常大腦為實驗對象……這類研究幾乎都以磨碎的大腦組織去探查藥物對大腦產生的一、兩種生化反應的粗略作用。至於複雜的研究,則是以顯微儀器注射少量藥物到活腦中,並測量大腦的活動……這種精細的作法與大腦中真實的分子活動相較之下仍過於粗略,舉例來說,我們並沒有可以測量細胞間突觸究竟有多少神經傳導素的技術,所以關於生化失調的所有論述基本上純屬臆測。更重要的是,真正被研究的其實是正常的大腦運作受到外來物質的干擾。


這類研究沒有任何一點能夠支持精神治療藥物可以矯正失調的說法更確切的說,反而顯示了精神治療藥物會引起失調…懷著改善功能的期望將藥物注入其中(大腦),雖然事實上我們在擾亂它(大腦)的運作。


大腦的反應就如同受到有毒物質的侵入般,會試圖克服或補償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在這樣的過程中,大腦實際上是在破壞自己的能力以便對藥物做出反應。大腦對藥物的反應是麻痺自己,而且在這麼做時,也扼殺了某些自己的功能。所以當醫師告訴我們抗憂鬱劑會讓我們的生化物質歸於平衡時,我們正受到嚴重的誤導,事實上抗憂鬱劑是嚴重地擾亂大腦的功能……


大部分的精神治療藥物,會過度刺激某些特定的神經傳導素系統,不是增加某神經傳導素的產生,就是阻止其在神經細胞神經細胞間突觸的消耗。以百憂解為例,它會抑制一種稱為血清素的化學訊息傳導素在突觸之間的消耗,從而造成血清素的系統過度活化。大腦一開始的反應是停止血清素的釋放,接著便是減少能夠回應血清素的接受器數目……我們應該懷疑每種精神治療藥物---任何會影響心智功能的藥物---都有可能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不可逆改變。


更多內容請參閱為藥瘋狂這本書。以下我謹擷取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供大家參考,作者是美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他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及累積豐富的臨床經驗對這樣的議題提出一些質疑及相關的解決之道,這不只是另累思考而已,事實上還包含根本的解決方法,當然與一般憑藉症狀、下診斷及給藥的處理完全不同。


以抗憂鬱劑為例。


許多服用抗憂鬱劑的患者並沒有或是只有些許的改善。事實上,只要改善一半症狀的50%,就視為治療成功。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連這種最起碼的療效都不到一半。 


那真是令人沮喪的結果。 更糟糕的是,確實覺得自己的症狀有所緩解的患者,其中有86%出現一種或多種副作用,包括性功能障礙、疲倦、失眠、心智遲緩、反胃與體重增加 


難怪嘗試抗憂鬱劑的人,有一半在四個月之後就放棄的。16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出一份最近的研究,發現製藥公司選擇性地公佈抗憂鬱劑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表幾乎所有顯示有益的研究,顯示無效的研究則按下不表。17 


這種虛報扭曲了我們的看法,導致大家認為抗憂鬱劑(與其他的心理治療藥物)是有效的,事實上卻非如此。隱匿關於抗憂鬱劑真實而完整的資料,助長了我們所看到心理治療藥物的驚人成長。


 


因為正面的研究很少是顯示有益的,讓實際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在抗憂鬱劑的雙盲試驗中(給予受試者藥物或糖丸),服用糖丸的人有40%情況改善,而服用藥物的人,只有60%的症狀有改善。從另一個觀點來看,80%的人只要服用糖丸就可以改善了。


 


我會承認這種方法只對了一半。化學作用失調造成問題。但是從未被質疑的大問題是藥物如何操控大腦的化學作用….


 


為什麼那些化學反應會失調,我們要如何讓它們恢復正常的均衡狀態?


 


這些藥物並沒有解決問題,而是掩蓋症狀


 


如要解決衰弱大腦的流行病,我們必須要提出全新的問題:


*我們如何找出這種流行病的原因?


我們是先天不良? 還是我們中毒的環境、無營養的飲食、以及無法紓解的壓力,影響了我們敏感的大腦? 那是我們身體失調的結果嗎?


*更多的藥物真能解決問題嗎? 還是應該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恢復心理(與生理)健康,過著幸福、健康又滿足的生活呢?


大腦的問題是有解答的,但是並不在於更多的藥物或是心理治療。


雖然在復原過程中,這些工具可以做為有用的橋梁,卻非長期的解決之道。


 


治癒我們衰弱大腦的秘密,就在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是現代醫學最常忽略的領域。


 


答案就在我們的身體。


 



想一下沮喪、焦慮、失眠、注意力缺失症與強迫症(更不要說精神科醫生在診斷與統計手冊IV(DSM IV)中所描述的數百種精神障礙),可能主要是由於生理失調所造成的,其實和我們加諸其上的意義、隱喻與迷思都沒有太大的關係。那是描述症狀的完美系統,但是無助於找出原因。



改變飲食、營養、工作睡眠韻律或睡眠型態、所使用的物品、運動量或休閒時間、排除體內的毒素、均衡賀爾蒙、修復消化腸道的失衡、刺激系統製造能量的能力,以及改善食物敏感或過敏的情況,都可以大幅轉換心情與大腦功能。


 


真相和許多傳統的醫生要你相信的不一樣,大腦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並不是分開的,衰弱大腦流行病的解決之道,並不在於找出更能影響心理或精神狀態的藥物或更佳的治療方法。


 


大腦主要是匯聚在整個身體所發現之實際生理原因的結果。大腦問題或失調經常都是系統失調所造成的,解決之道並不在大腦而是身體。


 


多年以前,我以抗生素治療一名婦女的腸道受到梭狀芽孢桿菌 (Clostridia,這會製造具有神經化學作用的DHPPA分子)感染問題。不只解決了她的消化問題,還有長久以來像百憂解等藥物都束手無策的沮喪,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無蹤。  


就是這類的經驗以及我自己對抗慢性疾病的過程,讓我開始探索生理情況如何影響大腦的神秘世界。



從那時候開始,我發現了身心相互影響的驚人模式與連結。隨著我更清楚地了解整個身心是環環相扣的互動網絡系統,人體的奇妙不斷讓我感到愉悅與驚奇。



功能性醫學提出的全新方法。功能性醫學(www.functionalmedicine.org) 是以實際的方式應用人體生理學。那是我一直在強調的革命性新系統。那是對我們思維的重大改變,一個迥異的全新模式典範,就像「地球是圓的」這種觀念的轉折。這改變我們對於疾病與人體的思考方式。


 


利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真正地治癒疾病。


 


與傳統藥學不同的是,功能性醫學根據患者獨特的需求,個別擬定不同的治療方式。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是由不同的基因組成的。因此,我們的身體會以不同的方式因應我們的環境。了解這一點讓我們可以研發出治療人,而非疾病的獨特方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過去在藥物臨床研究上就發現,有憂鬱狀況的人服用抗憂鬱劑,其療效與安慰劑相較,抗憂鬱劑療效甚至多不到20%,以目前門診常見的狀況來說,大部分的醫師會發現有三分一的患者對抗憂鬱劑治療反應極差,扣除了三成三的患者,算算抗憂鬱劑藥物能幫助的比例真的相當有限,可惜這方面的資訊對大眾甚至醫療專業人員來說,知悉的程度有限,因此也助長的抗憂鬱劑的使用量節節高昇。


最近美國知名的研究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了一篇抗憂鬱劑對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是否有療效,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是針對718位門診患者來作研究,作為比對的自然是以一般認為不具療效的安慰劑來比較,結果發現:輕度到中度的患者,服用抗憂鬱劑與服用安慰劑的效果沒有差別。而門診所接觸的憂鬱狀況,幾乎都是這類患者,這表示抗憂鬱劑的療效都被誇大了,在美國,抗憂鬱劑開最多的並不是精神科醫師,而第一線的基層醫師,因此不只是民眾,這份研究報告提醒:連醫師都可能被藥廠的行銷手法所主導。對研究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研究摘要內容:


http://jama.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303/1/47


至於重度憂鬱的人,是否就能完全倚賴藥物而得到解決?過去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的復發率往往達九成,相關研究統計可參照: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25162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877398


而且就算服藥,也無法根本治癒,建議大家在憂鬱症的認知上,最好不要當它是一種原因,而該問: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衰弱的大腦?想真正瞭解重度憂鬱症的潛在原因,我建議大家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作者Mark Hyman醫師,以其親身經歷,對照功能性醫學在其治療患者所呈現的療效,提醒大家,這些看似大腦衰弱的疾病,真正的根源往往是身體功能的失衡,這些身體功能的失衡極可能來自於七大原因,而這些身體功能的失衡皆能藉由功能性醫學的檢測來直接處理,幫助身體功能恢復,進而讓衰弱的大腦功能回復。有興趣的人,不妨找這本書來參考。


 



研究:抗憂鬱藥物 只對重度患者有效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1/06 21:20 蔡函岑



(法新社華盛頓5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指出,抗憂鬱藥物對於輕度或中度憂鬱症患者的療效很有限,還不如尋求另類療法。



研究人員結合六份醫學報告的數據,得出上述結論。六份報告中追蹤的718名成人門診病患,依據漢氏憂鬱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分為輕度至極重度憂鬱病患。



這份研究將常見的「抗憂鬱處方」(ADM)的療效與安慰劑作一比較。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這項由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福尼耶博士(Jay Fournier)主持的研究發現,藥效視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而定,效果差別很大。



研究寫道:「對輕度、中度、甚至接近重度憂鬱的患者來說,藥物的實際影響並不存在,或是微乎其微;但是對症狀嚴重的患者而言,抗憂鬱藥物能產生很大的療效。」



有關抗憂鬱藥物的研究,大多著重在藥物對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影響。但是症狀較輕的患者使用療效究竟如何,卻缺乏相關研究。抗憂鬱藥物目前是治療憂鬱症狀的標準療法。



研究人員指出,向門診醫生或是一般大眾推銷這些藥物的廣告,對這一點避而不提。



研究顯示,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門診病患,大多不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因此這類藥物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研究指出:「開處方的醫師、決策人員和消費者或許都不知道,這些藥物的療效,大多建立在只針對重度憂鬱患者的研究報告上。」



「政府應該設法讓門診醫師和可能就診的病患了解,儘管藥物對重度憂鬱症患者療效顯著,卻少有證據顯示,藥物對大多數症狀較輕的患者,也能產生特定的藥理效果。」(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研究:預防憂鬱 早睡是關鍵

更新日期:2010/01/03 18:35 林亭儀

(法新社紐約2日電) 看來家長一直都是對的。新的研究報告表示,早寢是睡眠充足,並使青少年精神飽滿的關鍵。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顯示,青少年可能因睡眠不足引發憂鬱及自殺的念頭。



領導這項研究的甘維許(James Gangwisch)說:「研究結果與睡眠不足是意志消沉的風險因素的理論一致。睡眠不足加上其他風險與保護因素,透過多種可能的因果途徑,產生這種情緒失調。」



甘維許發表在「睡眠」(Sleep)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表示:「因此,足夠且有品質的睡眠可能成為預防、或治療憂鬱的方法。」



此份報告對1萬5659名左右高中及大學生的夜間習慣進行研究,發現習慣晚上12點後就寢的學生和10點前上床的學生相較,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高出24%。



研究表示,夜貓子產生自殺的念頭也高出20%。(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最近國際知名的睡眠期刊登出的研究結果顯示:早睡可以減少憂鬱的發生率,十點前就寢的人,比十二點上床就寢的人易患憂鬱症的風險足足少了近四分之一(24%),而夜貓子叫一般人產生自殺的念頭也高出了五分之一。相關的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7679


在電燈發明之前其實比較沒有早睡的問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人類幾萬年下來的正常生理時鐘而言,是比較適當且健康的,然而在愛迪生發明電燈以後,這一百年左右,人類原本規律的作息開始被打亂,相關的健康問題漸漸浮上檯面。


幾個月前,我曾應邀到教育電台接受訪問,討論注意力不足過動的成因及非藥物改善,當時一起接受訪問的還有一位輔仁大學的體育系廖老師,他把自己寫的書拿到電台現場作分享,書名就叫早睡。他認為早睡是許多疾病或者身體功能異常的解決之道,向他小時候就有嚴重的過敏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傾向,但藉由大量的運動及早睡,把自己的狀況調整過來。此外,他中年也曾有嚴重的身體危機,同樣是藉由早睡及相關的飲食調整來改善。因此他到處演講,倡導早睡的重要性及相關益處。擔心功課寫不完或者需在白天之外繼續工作的人,他建議早起來做。以先進國家德國來說,到了九點,不管廣播或者電視,都會提醒小孩要上床睡覺,我記得小的時候,電視台在九點左右也會作類似的宣導,提醒小朋友早點上床睡覺。不過現在本地的電視台及廣播電台,幾乎都沒有這樣做,因此更多人忽略早睡的重要性。此外,他也建議大家,應該加強抗地心引力的運動,現在的運動多以下半身為主,相對來說,上半身的鍛鍊往往不足,他建議大家應該多利用單槓的引體向上來增加運動量,同時也能幫助睡眠。有興趣的人不妨找這本書來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新鮮空氣與運動有助驅趕秋冬憂鬱


中廣 更新日期:2009/12/07 15:05



德國知名心理學家指出,新鮮的空氣及經常運動有助趕走秋冬季節的憂鬱心情。



德國精神疾病及治療協會主席「施奈德」表示,冬天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太少到戶外,運動也比較少。



「施奈德」說,冬天瞌睡連連、或是早上爬不起來並非不尋常。而造成這種俗稱「冬季憂鬱症」的主要原因是日照不足,這種「季節性情緒失調」並不是疾病,不應看作是「臨床憂鬱症」。通常「季節性情緒失調」的主要症狀是精神不振、凡事漠不關心,而且情緒持低迷不振。如果有人出現這種症狀兩星期以上,最好找家庭醫生諮詢。



「施奈德」表示,過去專家以明亮的燈光治療憂鬱患者向來很有效,因為燈光可以刺激腦部減少生產會讓人想睡覺的褪黑激素。不過,「季節性情緒失調」還不需要用到燈光治療,通常只要新鮮的空氣及運動就足夠了。


 



不管是在部落格或是門診,我常會被詢問到一個問題:為何秋、冬容易憂鬱或者渾身乏力?


最近德國的學者提醒大家:冬天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太少到戶外,運動也比較少。這會讓我們的血液循環減少,腦部含氧量也會隨之降低。他建議大家要多到戶外運動及呼吸新鮮的空氣來改善。


有關於運動改善及保護大腦功能的資料,過去我也談的很多,今天我想再找其他已經研究出來的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這些資料在補腦全書這本書中有更完整的資料:


運動可以保護並強化腦部,這是為了保護神經元的長期健康,所能作的最最重要的一件事。運動除了改善循環,增加葡萄糖與氧到腦部的輸送,此外,也可以減少環境毒物對神經元的傷害,並增強胰島素對高血糖的預防能力,因而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體能運動有助於保護大腦顳葉中的的短期記憶結構(海馬迴),免於受到巨大壓力的影響。運動對海馬迴神經元會產生持續約三天的的保護效果,因此最少每三天運動一次,或者是一星期三次研究證明,越常運動,好處越大。


運動會強化麩胺基硫(glutathione)的製造,這是所有細胞的主要抗氧化劑可以肌肉和其他組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反過來說,長期懶散(沙發馬鈴薯症候群)會降低麩胺基硫的含量,自由基就能損害你的細胞,引發細胞程式性的死亡。


以前人在狩獵、採集食物、避笛、求偶等等,必須藉由運動來達成,相較於現代人的生活,我們最好在身體鍛鍊上多費些功夫。讓運動成為一種習慣,久了,無法運動反而會讓我們感到不快,建議大家為了保護腦部健康,一定要養成運動習慣, 這是最經濟的投資了,再辛苦都值得!


running_in_cold.jp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肩痛 運動復健效果好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1/17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人有慢性肩痛問題,挪威研究發現,和體外震波治療相比,患者若能在醫療人員指導下定期做運動復健,治療效果更好,更能舒緩疼痛。這項研究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網站〈bmj.com.〉。



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疼痛部位中,肩痛約排名第四,治療方式通常有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醫師可能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物理治療則包括震波、超音波、運動和針灸治療等。



過去曾有幾項研究認為,震波治療可能沒什麼效果,不過醫界還是廣泛使用這種治療方式。研究人員比較運動和體外震波的治療效果,體外震波是指將中、低能量震波加諸在組織上。總共104位男女肩痛患者參與研究,年齡介在18到70歲之間,這些患者肩痛時間至少在3個月以上。



受試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接受體外震波治療,一周一次,持續4到6周,另一組一次在醫療人員指導下運動45分鐘,每周運動兩次,最多持續12周。兩組在6、12、18周接受檢測,在這段時間,研究人員建議他們,除了使用消炎藥物以外,暫時不要再接受其他輔助式治療。結果發現,經過18周後,運動組當中,64%的人肩痛得到改善,而接受震波治療的患者當中,只有36%的人肩痛有所舒緩。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解釋,肩痛原因很多種,若肌腱發炎,甚至出現鈣化現象,就會考慮使用震波治療將鈣化組織震碎,讓身體可以順利吸收鈣化組織,因此肩痛成因不同,治療方式自然也要有所調整。



黃永錚醫師認為,運動可以強化肌肉力量,增強肌力,讓骨頭、關節不會那麼容易受傷,不過肩痛患者最好不要做太激烈的運動,最好作體操等緩和運動。


常運動克憂鬱 高雄人較快樂


中廣 更新日期:2009/11/10 14:35


運動的人比較不憂鬱,根據一份針對台灣北高市民的調查發現,最近一個月內,有運動比沒有運動的受訪者,有憂鬱情緒的比例較低,因此尋求專業協助的比例也少了一半,而且因為心情不好而去運動的人,高達八成覺得有所改善,每週三到五次,每次三十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可以幫助減緩憂鬱症狀,分析還發現,高雄市民比台北市民快樂,因為高雄市民比較常運動。



運動的人比較快樂,這是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針對一千五百多位台北與高雄市民,進行的調查結果,調查發現有運動習慣的高雄市民占了50.3%,台北市為44.1%,每週運動一天以上的高雄市民達七成,台北市僅六成三。進一步分析發現,運動較多的高雄市民憂鬱比例占一成四,台北市則是近兩成。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規律的運動是抗憂鬱最好的免費處方,調查中雖然只有一成民眾心情不好會選擇以運動紓壓,當中卻高達八成覺得運動之後情緒有所改善。



「那我們發現說,全體10%的人會因為心情不好而運動,那我們把再這10%的人去做分析,就發現說一百個人裡頭,只有十個人會去很直接的因為心情不好而跑去運動,可是運動之後有沒有改善呢?結果很顯著的有改善,占了八成。」



調查也顯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要求助專業的比例,沒有運動習慣者為22.6%,比有運動習慣的人(11.3%)高出一倍。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周煌智指出,醫學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對輕度到中度憂鬱症有很大效果,一次三十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每週三到五次,可以讓憂鬱症狀減緩,臨床上也證實,運動會激發腦部釋放多巴胺,讓做運動的人感到心情愉快。不過這次調查也發現,雖然九成民眾具有「運動是最重要」的觀念,不過實際去運動只有一半,專家建議民眾把規律運動當作生活一部份。


 


以下擷取自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作者馬克‧希曼醫師提出運動對於大腦好處的觀點與建議,請大家參考:


運動效果優於百憂解: 運動對大腦的好處


 


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接受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然而,影響最深遠的部分,可能是我們的大腦。運動有助於重新調整我們的電路,改善學習、注意力、專注力與記憶力。這是目前成效最好的抗憂鬱與抗焦慮治療。



如果這是一顆藥丸,將會是最暢銷的爆炸性新藥,而且持久不衰。而我們可以善加利用的工具,只需要一雙鞋子,也不一定要住在海邊。


 


運動對大腦的好處


 


以下是有助於大腦的運動:


 




  • 強化心血管系統。這裡的血管包括捕給大腦營養的血管。事實上,隨著人體的老化,認知功能衰退的最常見源頭並不是阿茲海默症,而是大腦血管的硬化,稱為 血管型失智症。
  • 矯正與預防胰島素抗性。  這是遏止大腦老化的主要來源,因為大腦的老化主要是血糖與胰島素失衡所造成的。


  • 消除壓力的影響,以及強化對壓力的抵抗力。
  • 改善情緒與均衡神經傳導素功能。 運動對治療沮喪的效果遠優於百憂解,可以增加 GABA(伽瑪胺基丁酸)(抗焦慮神經傳導素)、血清素 (快樂的神經傳導素),以及多巴胺 (增強體力的神經傳導素),並有助於維持所有神經傳導素的均衡。
  • 減輕發炎與改善免疫功能。
  • 提高人體天然的止痛劑--腦內啡,減輕疼痛。
  • 促進整體的動力與能力,全心投入生活。
  • 提高神經可塑性與神經細胞新生。 改善現有的聯繫,與產生新的聯繫,並刺激新腦細胞的製造。
  • 這是透過自然增加的BDNF 或大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這是大腦的神奇肥料,改善神經元的功能,促進其成長與綻發新的聯繫,並避免細胞的凋亡。這是思想、情緒與行動之間的主要連結。  

均衡荷爾蒙,包括促進睪丸酮與生長荷爾蒙,均衡雌激素與黃體素所造成的情緒起伏,這是造成經前症候群或更年期症狀的主因。


          預防癌症


  • 預防失智症

我們需要做什麼?


只有一件事!


 


對於這個六星期計畫,我只要求一件事:活力充沛的大步走,每天三十分鐘。這是我對重建心靈之道唯一要求的一項運動。


 


愈多當然是愈好。但是有走總比沒動好,這是大約一半美國人的嗜好!大約40%的人從不運動,大約30%的人偶爾會運動,只有12%的人積極規律地運動。那表示88%的美國人都沒有充分的運動。


 


運動是大腦正常運作所必須的,而且有很多的副作用體重減輕、體力增加、睡眠更好、情緒更快樂(還有更愉悅的性生活)。


 


我個人討厭運動。


但是我熱愛遊戲。


 


如果不喜歡去健身房,還有許多無須真正「運動」的運動方式。維持健美的身材,不需要健身房的跑步機與舉重機,多多走動,就可以做為運動的開始。


 


和朋友或家人去散步。走出戶外整理花園。在公園裡和孩子們玩飛盤。拿起網球拍四處敲打網球。如果沒有意願,也不需要慎重其事地打一場網球。


 


任何讓自己起身出門,活動身體的事情,都可以視為運動。所以不要認為一定要到健身房去練出肌肉。只要多活動身體即可。


 


有一個好玩的方式可以檢查自己的運動量,那就是戴一個計步器。這些東西相當便宜,是瞭解自己每天活動量的絕佳方式。如果買了計步器,試看看自己每天是否有達到10,000 步。



不管是做什麼,只要可以活動身體即可。


維持生理的健康是神智清明的基礎。.


 


在這六星期的計畫中,我建議每天走路30分鐘。這是讓身體與大腦開始恢復活力所必須的。就這樣!只要每天活力充沛的走路30分鐘!


 


 


此外,大家也可以參考運動改造大腦這本書所提到的研究建議:


人們最好經常從事三十分鐘強度適中的有氧運動。假設您的體重是七十公斤,就代表您大約每週至少從事三小時強度適中的有氧運動,低劑量的運動則每週大約作八十分鐘左右。


根據研究,被診斷有憂鬱症的人,經十二週的高強度規律運動,憂鬱指數平均少了一半以上。至於低強度運動組的憂鬱指數,則明顯地少了三成。


 


種種研究都顯示,運動改善憂鬱的效果,絕對不比藥物差,因此,擔心自己被憂鬱纏身的話,最好利用運動來全面改善身心,徹底揮別藥物的依賴。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憂鬱季節到 醫師:癲癇患者小心控制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10/19 12:53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19日電)秋天是多愁善感的季節,台中市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良博今天表示,癲癇患者容易出現心情低落、激動、退縮等精神症狀,應小心控制病情,預防自殺念頭發生。



謝良博指出,秋天是憂鬱症好發的季節,癲癇患者易有心情低落、容易激動、退縮及缺乏病識感等精神症狀,患者要更小心控制病情及改善生活品質,預防發生自殺的危險性。



澄清醫院神經內科曾經對74名門診的癲癇患者(包括47名男性及27名女性;平均年齡35.8歲)進行憂鬱症狀的評估,結果顯示約有1/3的癲癇患者(31.1%)合併有憂鬱狀態,而屬於重度憂鬱症狀的約佔13.5%。



謝良博說,有潛在大腦病灶的癲癇患者及顳葉癲癇患者,都容易合併憂鬱症狀。使用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患者相較於使用單一藥物的患者,也有較易罹患憂鬱症的傾向。



謝良博分析指出,較容易造成癲癇患者憂鬱狀態的可能原因,包括性別、基因或環境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合併其他神經系統疾患,如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頭部外傷及老年失智症等。



他說,尤其遲發性癲癇、顳葉癲癇或是複雜性局部發作,較易產生憂鬱狀態;癲癇發作的次數愈高者,造成憂鬱症的可能性愈高。



至於癲癇患者合併憂鬱症的治療,謝良博說,包括適當的調整抗癲癇藥物,使癲癇發作的程度及頻率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如果是長期服藥控制的癲癇患者,需留心自己在出現憂鬱狀況時,醫師可能會給予抗憂鬱劑治療。由於抗憂鬱劑對一部份的服用者來說,會產生頭痛、噁心、腸胃症狀、性功能障礙甚至增加自殺的危險性,因此,我建議不想藉由抗憂鬱劑來治療的患者,在營養補充上可以考慮營養醫學的研究資料:甜菜根的萃取物Trimethylglycine(簡稱TMG)。


TMG本身可以提供三個甲基,讓身體相關的生物化學反應發生。藉由提供一個甲基,變成DMG(Dimethyglycine),接下來甲基化產生SAM-e(S-adenosylmethionine),SAM-e已被證實有緩解憂鬱、改善大腦退化的神經細胞,例如失智症及巴金森氏症等等,同時也能有效保護酒精引發的肝臟損害。


在抗憂鬱的效果上,由於TMG幫助SAM-e的合成,而SAMe本身能促進血清素及多巴胺等等物質在腦中的濃度,這都是目前被界定為可能導致憂鬱的因素。更重要的是TMG本身在體內會轉化為DMG及glycine(甘胺酸),這些都能減少癲癇的發作,DMG及甘胺酸能夠作為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細胞的放電。想在營養補充上改善憂鬱及癲癇的人,不妨考慮以上的資料。



甜菜根寫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地中海飲食 有助預防罹患憂鬱症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10/07 07:05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6日專電)根據一項最新飲食調查研究,以橄欖油、蔬果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有助預防憂鬱症,罹患機率降低至少30%。



西班牙拉斯帕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LasPalmas )與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邀集1萬餘名健康的學生參與研究調查,時間長達4年半,參與者填寫問卷,研究人員計算他們的飲食習慣是否遵循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的特色是,食用少量肉類,大量食用豆類、水果、堅果、穀類食品、蔬菜和魚類,同時大量食用橄欖油,酒精飲料及乳製品則適量飲用。



研究發現,較徹底奉行地中海飲食的參與者多是男性、戒菸者、已婚,及年紀較長者,他們多半積極從事體能活動,能量的吸收也較高。



在追蹤調查時,研究人員發現有480名參與者罹患憂鬱症,其中156名是男性,324名是女性。



研究人員指出,將是否結婚、子女人數及其它與健康生活型態有關的因素全部考量在內,那些嚴格依循地中海飲食的參與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降低至少30%。



納瓦拉大學教授馬蒂內茲─龔薩雷茲(MiguelMartinez-Gonzalez)說,大家都知道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減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新的研究還發現它有降低罹患憂鬱症的功效,30%是一個不小的比例。



他說,預防罹患憂鬱症的效果應該是地中海飲食的綜合效果,而非單一的成份使然。



這份報告結果公布在美國醫學期刊。981006





最近美國的醫學研究期刊有論文發表關於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預防憂鬱症發生達三成以上,地中海飲食以蔬果、堅果、穀類及魚類為主、同時搭配大量的橄欖油、適量的酒精及乳製品,不過研究發現,奉行地中海飲食的人,大多是男性、戒煙者、已婚及年紀較長者,而且平常的體能付出比較多,這些對身心的狀況,原本就是一些正面的促進因子。研究人員建議大家可以參考這份研究結果,但提醒大家,地中海飲食所帶來的憂鬱症預防效果,應該是綜合的結果,而非單一成分使然。相關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Almudena Sanchez-Villegas; Miguel Delgado-Rodriguez; Alvaro Alonso; Javier Schlatter; Francisca Lahortiga; Lluis Serra Majem; Miguel Angel Martinez-Gonzalez. Association of the Mediterranean Dietary Pattern With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The Seguimiento Universidad de Navarra/University of Navarra Follow-up (SUN) Cohort. Arch Gen Psychiatry, 2009; 66 (10): 1090-1098


讓我們比較一下,以功能性醫學的觀點而言,要幫助大腦健康,在營養方面,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在此我們另外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內容,看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怎麼說:



  1. 人體不可或缺的必要脂肪: DHAEPAPCPS讓大腦與上百兆個細胞可以維持最佳狀態。
  2. 胺基酸是情緒、思考與記憶的基礎,在正常運作的情況下,可以促進神經傳導素的製造,這是大腦功能的最佳狀態所必須的。
  3. 完整未加工的植物性食品所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富含植物性營養素、維他命、礦物質與纖維,是健康的身體與大腦所不可或缺的。
  4. 正確類型與適量的葉酸、B12B6,以及飲食與補充劑中的硫,維持甲基化與硫酸鹽化反應的正常運作
  5. 大部分的人都缺乏維他命D。足量的攝取可以促進大腦的功能,並預防許多疾病。
  6. 鎂是主要的放鬆礦物質。

鋅與硒是快樂與健康的大腦及身體所絕對不可或缺的。



為什麼我們不能直接吃真正「營養豐富」的食物?


現在,即使吃了我們「添加營養」的食物,92%以上的美國人缺乏一種或多種維他命。那並不是說他們攝取的量不足以達到最佳的狀態。而是說他們的攝取量低於避免缺乏症所需的最低量。


在「美國營養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裡的一份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接受檢測的人有6%嚴重缺乏維他命C30%在臨界點徘徊23。「小兒科」期刊裡的一篇報告發現肥胖與營養不良是同時並存的。具有認知障礙、肥胖、吃太多與營養不足的兒童,都有壞血病與嚴重的維他命D缺乏症或軟骨病。這些缺乏症損傷他們的大腦24。我們都沒有想過肥胖的兒童會營養不良,可是實情就是如此。


 


一份USDA調查顯示37%的美國人所攝取的維他命C不足,70%的人維他命E不足,大約75%的人沒有充分的鋅,40%的人沒有足量的鐵質25


 


我會說100%的人都沒有充分的必要營養素,可以創造最佳的健康狀態,或是讓我們維持均衡的新陳代謝。


 


基於許多原因,我們所吃的食物不再含有維持最佳狀態所需的營養成分。農作物生長在養分流失的貧瘠土壤,植物被噴灑殺蟲劑與其他的化學劑,因此不需要再為生存而奮鬥,更進一步降低了它們的營養成分與植物營養素含量(來自殺蟲劑與其他化學劑的毒素就更不用說了)。動物被圈養在畜圈或是大型的飼育場內,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自由遊蕩,覓食營養豐富的野生穀物與青草。因為牛胃的構造本來是要消化青草,而不是現在餵食的玉米,因此牛隻必須要服用抗生素,才能避免把胃脹破。


問題並不是我們需要多少的維他命才不會生病,而是我們需要多少量,才能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  事實上,政府所建議的低劑量可能是不夠高的。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高品質的綜合維他命、鈣鎂補充劑、維他命D、魚油、與特殊的維他命B(葉酸、B6B12)將可以滿足基礎的需求。



營養素:健康與大腦活力的關鍵


營養素對生病與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想像一下數百種令人耗弱、嚴重、甚至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在服用沒有任何副作用的物質之後,幾天之內就可以痊癒;而且那種物質是絕對安全又便宜。那就是維他命與礦物質的功效。  


*國際頂尖的維他命D研究者羅伯特 希尼醫師(Dr. Robert Heaney),最近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一份突破性的社論,是關於攝取低於最佳營養量的遲發性(且非常嚴重)後果,他說「由於目前的[維他命]建議量只是根據[缺乏症]疾病的預防,我們已經不能說這樣的劑量具有生理保護作用。



營養學的新模式: 推翻「最低每日需求量」


醫生知道維他命對預防缺乏症疾病(因為缺乏特定維他命或礦物質所造成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壞血病或軟骨病。維他命C不足會造成壞血病,維他命D不足則是軟骨病。就是這樣。這是我們所受到的營養學訓練。


 


然而,新概念出現了。攝取充分的一種營養素以預防一種缺乏症疾病,卻不足以讓細胞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將會造成長期的遲發性缺乏症疾病(需要長時間才會發作的疾病),像心臟病、癌症、沮喪、精神分裂、注意力不足障礙或阿茲海默症。


 



目前的DRI(營養素攝取參考量),或是政府所公告的營養素安全劑量,都是根據這項落伍的概念。奇怪的是,訂定DRI的並不是衛生署而是USDA(美國農業部)。遺憾的是我們的營養需求、農業政策與食品工業的政府補助,是彼此競爭,而不是相輔相成。補助的對象主要是用於製造高寡糖玉米糖漿、反式脂肪的玉米與大豆,以及絕大多數速食、垃圾食物與加工食品業的主要原料。最後,政策經常是凌駕於科學之上。


 


讓大家相信DRI是維持最佳健康狀態的適當建議劑量,已經不符合科學了。因為人類基因組已經被破解,我們現在知道人口族群當中,有極大的生物化學變異性。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營養與生化需求。


根據我們對這種生化多樣性的了解,單一的營養素攝取參考量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所需要的特定類型維他命與礦物質,劑量遠高於其他人。


 


而且,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避免缺乏症疾病的足量維他命,並不是可以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的足量維他命。


 


很多人在門診時,常會問我,為何有些營養品補充的劑量遠大於一般建議的每日建議量,我想,上面的說明已經夠清楚了。以維生素D補充為例,一般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為每天400毫克,不過最近功能性醫學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補充應該至少兩千以上甚至可以達每天三千毫克。最近哈佛醫學院的每日健康建議中,在營養補充品的建議上,除一般的綜合維他命以外,建議最好額外補充維他命D,就是在提醒大家維生素D的缺乏其實普遍存在。


更多詳細的說明請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