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機車廢氣 恐損男性生殖力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2/13 02:03 黃天如/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



機車廢氣可能導致男性「不孕」?台大醫院與醫學院毒物科進行一項動物實驗,發現吸了機車廢氣的公鼠,受孕率大幅降低,流產率大幅增加。醫師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人體相關研究,但建議機車族還是應遠離廢氣,才能有「好孕氣」。



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思原表示,台灣機車滿街跑,排出的廢氣相當可觀,台大團隊以公鼠為對象進行研究,讓公鼠連續四周處於機車廢氣環境中,結果公鼠的生育能力變差了。相關研究已刊登知名期刊《毒物科學雜誌》。



陳思原表示,機車廢氣中含有苯(benzene)、萘(naphthalene)等環境荷爾蒙,在實驗室中將公鼠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公鼠連續每周五天,每天早晚各一次吸食機車廢氣,連續一個月後,每公克睪丸組織精蟲量從三千八百萬隻降到一千八百萬隻。



後續實驗也證實,精蟲量大幅減少,不但讓實驗組公鼠使母鼠受孕的能力從八十二%變為六十二%,降低了兩成;即使母鼠幸運受孕,流產率也會從十二%提高到卅九%,足足增加了兩倍多。



有趣的是,若是公鼠在吸食廢氣的同時,能夠適時補充有抗氧化功能的維他命E,對抗廢氣中環境荷爾蒙等毒物衍生的自由基,則其睪丸組織每克的精蟲量,又可從一千八百萬隻回升到三千萬隻。



所以,陳思原建議,機車族應盡量以電動機車取代現有一般機車,減少廢氣排放,配戴活性碳口罩過濾廢氣,此外,每天一顆綜合維他命,增加體內抗氧化物質,也有所幫助。



在台灣這個機車運輸量極大的環境中,到底機車廢氣對生殖能力會產生何種影響?國內的環境荷爾蒙研究的權威醫師,最近發表動物實驗,結果發現:


吸了機車廢氣的公鼠,受孕率大幅降低,流產率大幅增加。機車廢氣中含有苯(benzene)、萘(naphthalene)等環境荷爾蒙,在實驗室中將公鼠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公鼠連續每周五天,每天早晚各一次吸食機車廢氣,連續一個月後,每公克睪丸組織精蟲量從三千八百萬隻降到一千八百萬隻。


後續實驗也證實,精蟲量大幅減少,不但讓實驗組公鼠使母鼠受孕的能力從八十二%變為六十二%,降低了兩成;即使母鼠幸運受孕,流產率也會從十二%提高到卅九%,足足增加了兩倍多。


 也就是機車廢氣不僅導致雄鼠的精子數下降到原本一半都不到的數目,雌鼠的受孕率降低兩成,還使雌鼠的流產率增加了兩倍,這實在是我們應該正視的環境污染效應,尤其目前在政府大力鼓勵國人生育之際,我認為環境污染造成的生育率減損,諸如環保、醫療甚至是經濟部等公家單位,也應該研擬相關對策來儘量減輕機車廢氣這種環境污染對國人生育力的負面危害。儘管目前還缺乏人體方面的數據,但是對那些上下班交通或者工作都需在充滿機車環境的馬路上穿梭縱橫的人而言,研究者建議配戴活性炭口罩,減少廢氣的吸入。至於電動機車,儘管國內已有成熟的產品上市,然而充電設備尚未普及,明顯降低一般消費者的使用意願。


此外補充抗氧化營養補充品來幫助身體提高抗氧化能力,減少這些環境廢氣導致身體自由基過多的不良影響。因為根據研究,在吸廢氣的同時,雄鼠若有食用抗氧化營養品維他命E精子數又會回復到原本的正常數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食療減緩憂鬱症 醫:魚油可治腦發炎


中廣 更新日期:2011/02/11 14:05



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有助益!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外,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



許哲華表示,得憂鬱症的人,腦是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諸多研究報告顯示,Omega 3 多元不飽合脂肪酸,具有神經功能維護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生理功能,而吃深海魚就可以攝取到Omega 3。



另外含有色氨酸的乳酪、香蕉、馬鈴薯、豆腐、各種堅果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五穀饅頭、胚芽米、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吃富含維生素C、類胡蘿素,可以抗氧化,減少慢性發炎狀態,穩定情緒,攝取含鈣的食物可安定神經和情緒,含鎂的食物甚至可降低幻聽或幻視。


憂鬱患者抗藥 食療可緩解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2/11 11:45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11日電)署立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今天表示,1 名患重度憂鬱症的青年,因排斥服用抗憂鬱劑,建議廣泛攝取各種蔬果,達到穩定情緒及緩解憂鬱效果。



許哲華指出,患者因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行為,日前到院門診,經詳細詢問病史,已達重度憂鬱症診斷準則;患者需接受心理治療,但抗拒服用抗憂鬱劑,因而建議從飲食著手,獲得不錯效果。



許哲華表示,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可以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效果。



許哲華說,有憂鬱症民眾,腦是處在慢性發炎(Inflammatory)狀態,諸多研究報告顯示,Omega-3 具有神經功能維護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生理功能,而吃深海魚就可攝取到Omega-3。



他指出,乳酪、香蕉、馬鈴薯、各種堅果如杏仁、南瓜子等,含有色氨酸,是一種氨基酸,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 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達到緩解憂鬱效果。



他表示,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抗氧化,清除不利人體的自由基,減少慢性發炎狀態,穩定情緒;攝取含鈣食物可安定神經和情緒。



記得三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學術研討會的場合,和一位營養品公司的高層管理幹部談到他們的客戶,她的客戶的家人罹患有重度憂鬱症,除了心情低落、社交畏縮、工作無法執行以外,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非常糟。由於這家廠商的主推產品是綜合的蔬菜、水果萃取的膠囊產品,後來也開發綜合的植物性蛋白補充粉,因此他們只能建議這位憂鬱症患者儘量以營養補充來試圖改善其憂鬱症狀,結果兩週過去,這位重度憂鬱症患者先前的症狀完全一掃而空,令這位主管感到驚訝及不解的是,這些蔬菜、水果及植物性蛋白,如何改善憂鬱症,而且是嚴重的憂鬱症?


另外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我的一位好友,一直以來,她就是商場公認的幹賴能幹的女強人,然而在她的生命中,一度因為婚姻危機,導致她不知如何面對,而罹患了重度憂鬱症,她形容當時的不穩定狀況是這樣的:我的小孩每天放學回家,就是看我還在不在,因為很擔心我又跑去自殺了。因為家人沒有辦法,只能帶她去精神科就醫,然而精神科藥物的服用讓她幾乎無法集中精神做事,因此她承認當時的服藥其實是有一搭,沒一搭的服用。整個過程的轉捩點,發生在她最後一次的精神科門診,那次,她被一位每個月都帶慢性精神病的家人去看門診的母親詢問:這位小姐,我們一起在候診間已經好幾個月了,有一個疑問一直存在我心中想跟您請教,我每個月帶小孩來看診拿藥,那是我的小孩已經真的瘋掉,他是慢性精神病患,人生大概就報銷了,但我想不透您看起來穿著及打扮,應該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為何要向我的小孩每個月來精神科報到?


我的朋友聽到這樣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問話,她開始自己問自己在幹嘛?難道自己的人生就要這樣一直好不起來嗎?於是她自己下定決心要改善自己,她用的方式,自己形容為土法煉鋼,每天早上起來,給自己打上一大杯的蔬果精力湯,然後開始規律去運動,經過半年的時間,憂鬱症完全痊癒而且沒有再復發。


最近國內的類似的案例報告,一名重度憂鬱且出現自殺行為的患者因排斥服用抗憂鬱劑,經醫師建議廣泛攝取各種蔬果,,結果達到穩定情緒及緩解憂鬱效果。透過以上的臨床案例提醒大家:


許多憂鬱症的患者,源頭在於身體的發炎,大腦也發炎,透過完整的蔬果營養、必須脂肪酸(Ω-3,例如魚油、亞麻仁油)的補充,即使不靠藥物,也能改善憂鬱。然而,造成發炎的原因也很多,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能夠幫助大家釐清哪些因素導致發炎,因此想讓抗發炎飲食幫助憂鬱症的恢復更快的話,最好也能配合相關檢測評估,找出根源一起來處理,效率會更好。對這些在功能性醫學強調已久的基本概念有興趣的人也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4030&prev=14223&l=f&fid=26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637&prev=20816&next=19352&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曬太陽可防多發性硬化症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2/08 13:09


(路透紐約8日電)根據澳洲一項研究顯示,多曬太陽,且體內維他命D含量較高的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可能性較低。



先前多項研究顯示,和住在高緯度居民相較,住在近赤道居民較不易罹患多發性硬化症,也佐證這個理論。



根據「神經學」月刊(Neurology)刊登這份研究報告,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學者魯卡斯(Robyn Lucas)及其同僚針對216名成人進行這項研究。這些人在2003-2006年間出現多發性硬化症初期症狀。



他們也找來住在澳洲相同區域近400名對照組,他們在年齡及性別上和研究對象都相同,但並沒有罹患MS跡象或症狀。



研究發現,平均來說,出現MS初期症狀者在他們一生,暴露「紫外線劑量」一直都較少。



且有初期症狀者,不到一半曾日曬過度,體內的維他命D量也低於沒有罹患MS的那些人。



  魯卡斯以電郵告訴「路透社」:「我們的研究是首度針對可能演變成MS病患,在極早期出現症狀時,就能夠觀察到他們日曬及體內維他命D狀態。」



魯卡斯表示,這項研究最主要的訊息是,「常曬太陽,但時間不要太長,可能是兼顧體內維他命D含量及其他健康最佳方式。」中央社(翻譯)


 


最近澳洲有一篇關於日曬與多發性硬化症的關係,研究提到多曬太陽維他命D濃度比較高的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機率比較低,而之前的研究也顯示,跟高緯度國家比起來,低緯度國家發生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率比較低,也就是日曬足,不容易發生多發性硬化症。關於維他命D對於免疫調節及預防多發性硬化症的效果,我把過去整理的資料提出來給大家參考比照:


維他命D本身也有免疫調節之功效,也就是對一些免疫功能太強導致的身體問題,維他命D本身具有向下調節的功能因此,對於一些發炎疾病例如風濕性關節炎、乾癬骨質疏鬆、紅班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甚至癌症等等,都有正面的助益。相關資料請參考:


Nagpal S, Na S, Rathnachalam R (August 2005). "Noncalcemic actions of vitamin D receptor ligands". Endocr. Rev. 26 (5): 662–87.


關於多發性硬化症方面,在2006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研究發現


維他命D的缺乏與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病有關,作者提出假設:因為維他命D本身的具有免疫調節抑制功能,因此缺乏的話,導致免疫系統運作過當。相關文獻請參照:


Munger KL. , Levin, LI,Hollis BW , Howard, NS , Ascherio A (2006).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levels and 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6 (23): 2832–2838.


此外,懷孕的婦女服用維他命D,尤其是在冬天時服用(日照較短),明顯減少小孩日後發展成多發性硬化症的機率,相關資料請看:


 Vitamin D helps control MS gene. BBC News. 5 February 2009.


Genetic Study Supports Vitamin D Deficiency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in MS Susceptibility. Multiple Sclerosis Society of Canada. 5 February 2009


不想曬太陽或者怕曬太陽會讓皮膚出斑不好看的人,建議應該額外補充維他命D,維他命D缺乏的人其實不少,尤其是對現代人來說,日曬普遍不足,因此維他命D的補充劑量可以高一些。底下為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作者對維他命D應如何補充的論點,請大家參考:


大部分的醫生認為沒有軟骨病,就表示沒有缺乏維他命D。這是極大的錯誤。真正的問題並不是需要多少量才不會得到軟骨症(一天400單位),而是多少量才可以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以及人體正常運作所需要的量(一天大約500010000單位)。我們人體對維他命D的需求量,80~100%來自於曬太陽,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在室內生活與工作。而對皮膚癌的疑慮又鼓勵使用防曬油,阻擋了97%皮膚所製造的維他命D。使用防曬產品、古銅膚色曬劑、緯度升高、季節的日照改變、老化、穿著覆蓋大部分軀體的衣服,都可能造成我們缺乏維他命 D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醫學、生理學與 皮膚科 教授,也是維他命 D的先驅麥可 侯力克(Michael Holick)醫生所做的最新研究,建議一天的攝取量達2000IU


目前一般市售維他命D的劑量,一顆都是400IU,明顯不足,提醒大家留意。

 


至於對多發性硬化症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相關連結資料,裡面的介紹相當詳盡: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限制飲食 64%過動兒可改善症狀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2/10 04:11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改變飲食或許可以改善孩童過動症狀!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約64%的過動兒經過5週飲食限制,尤其避免食用諸如乳製品、雞蛋等比較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後,過動症狀獲得改善。



此外,醫師也表示,除可避免致敏食物、避開環境致敏因子外,包括人工色素、防腐劑及有機磷農藥等,也有研究證實與過動可能相關,因此,兒童日常飲食少吃加工食品也可降低躁動現象。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可說是兒童最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一般估計盛行率約在5%左右,在我國,平均每個班級至少會有一名過動學童。



過去有理論認為,孩童的過動可能與過敏相關。發表在Lancet(刺胳針)期刊的研究則來自荷蘭Radboud University以及過動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將100名過動兒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以一組限制飲食、在5週實驗期間,飲食內容以米飯、水、白肉類,以及一些目前已知比較不會引發過敏反應的蔬菜水果,像是乳製品、雞蛋等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則是被排除在食譜之外;另一組則是採行健康飲食。



結果顯示,避免吃易引發過敏的食物,的確可改善過動症狀。



為什麼減少較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可以降低過動症狀?一般認為這除了因為過敏時的不舒服可能讓孩子坐立難安外,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江伯倫指出,近年也認為,過敏與過動兩者間神經傳導可能有相關連結,但其間機制並不明確。



台大小兒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楊曜旭指出,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究發現,過敏兒罹患過動症的機率,約是非過敏兒的2.8倍。但兩者間究竟誰是因?誰是果?還是只是共同存在?目前都還不清楚。不過,臨床上發現,有過敏症的過動兒當過敏症狀控制好的時候,通常其過動問題也會跟著好一些。



也因此,除了建議有過敏症的過動兒積極控制過敏,除用藥之外,也要特別注意環境中的過敏原及食物。



江伯倫建議,過動兒的家長不妨讓孩子同時進行過敏原測試。至於應少吃哪些易導致過敏食物?江伯倫表示,在台灣,兩歲以下小朋友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是牛奶、蛋白。至於大一點的小孩常見的過敏原則包括有殼海鮮、花生堅果、芒果等。



不過,除了引發過敏的食物可能與過動相關,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包括人工色素(特別是黃色4號、5號;紅色6號、40號)、防腐劑苯甲酸鹽,以及殘留的有機磷農藥也都被認為與兒童過動相關。



知名的刺胳針(Lancet)最近發表一篇關於過動兒的飲食研究,研究將100名過動兒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以一組限制飲食、在5週實驗期間,飲食內容以米飯、水、白肉類,以及一些目前已知比較不會引發過敏反應的蔬菜水果,像是乳製品、雞蛋等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則是被排除在食譜之外;另一組則是採行一般飲食。


結果發現:避免吃易引發過敏的食物,的確可改善過動症狀。約64%的過動兒經過5週飲食限制,尤其避免食用諸如乳製品、雞蛋等比較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後,過動症狀獲得改善。



如果多看幾篇鄭醫師的部落格討論過動兒的文章,就會發現荷蘭最新的研究結果,我已強調多次。當我們提到食物導致神經系統的影響,一般人很難想像會與過敏有關係,主要是一般的醫療院所推動的過敏原觀念及檢測都是像塵蟎、黴菌、動物毛、蟑螂或者像花粉等等的急性過敏原來源,在急性過敏檢測中,如果是食物來源,比較容易被驗出來的,也是像蝦、蟹之類的海鮮,所以,當我們討論到過敏的食物來源時,鮮少有人會想到牛奶、蛋甚至是小麥,會是主要的過敏來源。


急性過敏原的檢出率一般只有1.5%,很多自認有過敏症狀的人滿懷希望去做這類檢查,往往會失望而歸,因為結果往往不是很輕微,不然就是找不出來。對有過敏症狀的人而言,根據功能性醫學的統計研究發現,大部分的人其實是慢性過敏,慢性過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與急性過敏原完全不同,反應方式及接觸過敏原後可能出現的過敏反應之時間也差很多。以塵蟎為例,一般明顯會過敏的人,接觸後兩個小時必然起過敏反應,但慢性食物過敏引發的時間點至少是兩個小時以後,到24小時,最晚三天才會出現。因此我們若說急性過敏原是明槍,慢性過敏原則是暗箭,許多人長期受慢性過敏原嚴重影響而不自知,導致身體持續發炎,甚至引發神經系統的衰弱或者失控,其實這是可以處理的。


慢性過敏反應,在學理上,我們稱之為免疫複合反應,經過食物的消化及免疫系統的作用,通常反應的高峰期是在4-6小時到48小時之間,長一點甚至3-4天才會出現。一旦熟悉慢性過敏原,就會知道慢性過敏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前三名,就是牛奶(包含乳酪)、蛋及小麥,但對許多人而言,這就是他們的主食,過敏的第四名是黃豆,第五名則是花生、堅果類的食物。想像一下,如果每天吃進肚子的食物就是導致發炎過敏的東西,那麼結果無異於就是吃毒。其實若能透過完整的急性及慢性過敏原檢測,我們就會知道對一些過敏症狀明顯的人,過敏的來源其實往往不祇是這三大類來源,而根據檢測結果來做所謂的寡抗原飲食(完全排除慢性過敏原),追蹤結果,過敏引發的症狀得到改善的甚至高達九成。


所以對於任何被診斷或懷疑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人,本身若也有過敏現象的話,建議大家不妨從瞭解過敏原,限制過敏原的接觸及調整飲食來幫助他們,對藥物使用有疑慮的人,更應該多瞭解相關的資訊及作法,才能真正幫助當事人做根本的改善。


最後補充一下慢性食物過敏可能引發的相關症狀:


頭痛(包含偏頭痛)


疲倦、記憶力喪失、焦慮及過動


憂鬱症及精神分裂


週期性的口腔潰瘍


肌肉及關節痛、類風濕性關節炎


嘔吐、反胃、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腹瀉、大腸激躁症、便秘、胃脹氣、克隆氏症(腸道發炎疾病)


水腫、腎臟病


流鼻涕、鼻塞、哮喘、氣喘等等


心律不整、毛細血管發炎


眼睛癢、濕疹、黑眼圈、皮疹、蕁麻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世衛證實流感疫苗與猝睡症有關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2/09 00:20 張曉雯







(法新社日內瓦8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有12個國家通報發生疑似與接種新型流感疫苗有關的猝睡症(narcolepsy)病例,但世衛專家小組指出,這些發現需要進行更多調查。



世衛的專家顧問小組,於芬蘭一項研究結果上週發表後,做出此決定。芬蘭的研究顯示,接種新型流感疫苗的小孩,罹患猝睡症的機率高出9倍。



世衛發表聲明指出,這種睡眠障礙主要發生在年輕人身上,過去在接種疫苗上沒有出現過,這種現象在瑞典、芬蘭與冰島比其他國家常見。



但世衛發言人布魯尼(Alison Brunier)說,世衛依然建議接種疫苗,包括被研究點名的Pandemrix疫苗在內,因為世衛認為接種疫苗的益處,遠超出相對較小的風險。



猝睡症會引發極度疲勞,通常會導致患者在無預警下突然睡著,甚至是在活動期間。



世衛指出,2009年至2010年期間,全球有47個國家使用葛蘭素史克製造的Pandemrix疫苗,這個疫苗也是新型流感大流行期間,世衛向貧窮國家捐贈的疫苗之一。(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最近新聞報導某名醫因為身染感冒而猝死,以致於流感的議題又引起大家高度的關注。以衛生主管當局而言,總是希望大家能夠多打流感疫苗,但相對而言,卻對於流感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及後遺症的相關資訊較為忽略,因此我收集一些臨床上的報告提供給大家參考:


以使用量大的葛蘭素史克藥廠的流感疫苗Pandemrix而言,施打的人最容易出現的副作用為頭痛、倦怠、注射處產生紅、腫、痛或者硬塊感,發燒、肌肉或者關節疼痛(以上施打者出現的機率為十分之一)。其次,像注射處出現熱、癢及淤青,流汗增加、顫抖、類似感冒症狀的頸部、腋下或者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以上施打者出現的機率為百分之一)。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千分之一的發生率),例如手部或腳步的刺痛感或麻木感、睏倦或者感到睡不著的全身不適、、頭暈、拉肚子、嘔吐、胃痛、感覺生病、皮膚發癢或紅疹甚至是蕁麻疹等等反應。


其餘更少見的(萬分之一機率)的不良反應,諸如嚴重全身的過敏性反應、昏倒、嚴重的神經刺痛或者抽痛、血小板過低導致出血或者淤青,在臨床個案報告上都曾被提出過。


至於血管炎甚至是腦炎、神經炎(導致暫時性的癱瘓)等等狀況儘管也被報導過,但機率更低。以上的原文資料可參閱:


 "Pandemrix Package Leaflet". http://health.gsk.com/docs/UK_Pandemrix_PIL.pdf. Retrieved 2009-11-07.


至於嗜睡症的部分,瑞士 及芬蘭的衛生主管當局在2010的夏天,已經接獲一些12-16歲的青少年的臨床報告,他們接受過流感疫苗注射後一到兩個月,開始出現嗜睡症的狀況,芬蘭在2009年底及2010年初,一共針對15個嗜睡症的案例做調查: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recommends discontinuation of Pandemrix vaccination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2010-08-25. http://www.thl.fi/en_US/web/en/pressrelease?id=22930. Retrieved 2010-08-26.


最近人數增加到17,每年大約平均有六名案例,在瑞典已經確認有12名案例,以及另外12名疑似案例,其他類似的報告,在法國、挪威以及德國其實都有臨床案例:


 "Aktuell information om utredningen av fall av narkolepsi efter vaccination med Pandemrix". Medical Products Agency. 2010-08-26. http://www.lakemedelsverket.se/Alla-nyheter/NYHETER-2010/Aktuell-information-om-utredningen-av-fall-av-narkolepsi-efter-vaccination-med-Pandemrix/. Retrieved 2010-08-26.


儘管歐洲醫藥管理當局尚未做出流感疫苗與嗜睡症的是否有關,然而芬蘭的研究確顯示,施打流感疫苗的人,相較於未施打的人得到嗜睡症的機率高出九倍的風險,僅僅在2009-2010之間,芬蘭的52名嗜睡症新增案例,有90%的兒童施打過流感疫苗。當局相信這樣的案例可能還會陸續增加:


 http://www.mtv3.fi/uutiset/kotimaa.shtml/2011/02/1265779/thl-pandemrixilla-ja-narkolepsialla-on-selva-yhteys


 http://www.thl.fi/en_US/web/en/pressrelease?id=241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任何對安眠藥物使用有常識的專業人員都知道:安眠藥物的使用應該越短越好,因為其耐受性(原本劑量無效,必須增加劑量才能達到原本的效果)的產生,經常就發生在規律服用後的一到兩週左右的時間,而長期下來,耐受性卻一直存在,因此也有人因此會被建議住院治療,尤其是老人更容易,因為,他們對這些藥效作用好不好其實都非常敏感,相關資料請參閱2010年的報導:


National Prescribing Service (2 February 2010). "NPS News 67: Addressing hypnotic medicines use in primary care". http://www.nps.org.au/health_professionals/publications/nps_news/current/nps_news_67. Retrieved 19 March 2010.


儘管現在的安眠藥的使用大宗,已由原來的傳統的安眠藥物(簡稱BZD)轉變為非傳統的安眠藥物(簡稱NON-BZD,例如大家熟悉的使諦諾斯,STILNOX,學名為ZOLPIDEM),而且號稱比較不會有耐受性及依賴的問題,但對醫療專業來說,研究及門診看的,不過是慢一點出現罷了,但產生依賴及耐受性的機率也不低,主要是因為臨床研究報告都是十二週左右,長期的使用只有開藥的臨床醫師會比較瞭解:


Benca RM (March 2005).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a review". Psychiatr Serv 56 (3): 332–43. doi:10.1176/appi.ps.56.3.332. PMID 15746509. http://ps.psychiatryonline.org/cgi/content/full/56/3/332.


很多患者會在門診問我:長期使用安眠藥物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不管傳統與非傳統的安眠藥物,根據臨床研究,長期使用安眠藥物來助眠,容易產生白天疲累、車禍意外、認知功能缺損、跌倒骨折等等問題。已經有安眠藥依賴的患者,如果斷然停藥,其經歷的安眠藥物戒斷症狀往往不是外人所能體會的,這些反應包含反彈性的失眠、焦慮、意識模糊、對人、時、地的錯亂、失眠、以及知覺混亂,因此,對任何開立安眠藥物的醫師,都是建議安眠藥使用應該越短越好,因為相關可能形成的副作用、依賴性及耐受性形成之風險才能降至最低:


Frighetto L, Marra C, Bandali S, Wilbur K, Naumann T, Jewesson P (March 2004). "An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sleep and the use of drugs with sedating properties in hospitalized adult patients" (PDF).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 17. doi:10.1186/1477-7525-2-17. PMID 15040803. PMC 521202.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picrender.fcgi?artid=521202&blobtype=pdf.


長期失眠患者,已有安眠藥依賴甚至是安眠藥物產生耐受性,為了解決藥物不足問題,因此會到不同醫療院所門診求診拿藥,在大一點有提供住院服務的精神科門診,有時也會建議這些患者住院治療,戒除安眠藥癮。但這樣做真的能把安眠藥戒掉嗎?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讓我們了解一下一般精神科醫師會怎麼做?


通常建議的醫師會提到所謂解毒的治療,如果翻開教科書,安眠藥的成癮處理並無所謂的解毒治療,在酒精及鴉片類的相關疾患上,還有一些藥物可以討論,但是若是安眠藥物的依賴一旦形成,就是先把原本已經造成依賴的藥物停下來,想辦法以其他藥物來取代,這些藥物可能是長效一點的安眠藥物(較不會成癮)、抗憂鬱劑、甚至是低劑量的抗精神藥物等等,整個過程一般會花一到兩週左右的時間,長一點就是三到四週左右的時間。出院時,若狀況好的,就是把原本依賴的安眠藥物轉為後來醫師開的綜合藥物,表面上,對原本安眠藥物已經不須服用,好像是戒掉了,但是反而以其他抗憂鬱劑甚至是抗精神藥物,這些被美化為穩定自律神經的藥物來取代,其實這些藥物可能有更多難以預期的副作用會隨之而來,但一般開藥的醫師都不會清楚告知。到最後結果仍是必須持續在精神科門診拿藥治療,祇是窗口單一化罷了。此外,若對住院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常常抱怨住院時雖然有換藥,但睡眠品質極差,因此出院後,不肯配合原本醫矚,仍繼續到其他地方拿原本的安眠藥來服用的病例仍有大有人在。


因此,有安眠藥物依賴甚至成癮的患者,若想靠住院來做根本遠離藥物依賴,其實仍有相當大的困難。真正想要戒除安眠藥物,必須在有經驗的醫師監督及建議下,慢慢減藥,同時配合相關戒斷營養品之補充(穩定戒斷時可能會產生的身體不適反應),若有需求,也要處理原本導致失眠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如此雙管齊下,才能真正一勞永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臍帶血含毒 超過200種


中時            張翠芬台北報導



 剛出生的嬰兒,體內含有多少毒素?美國環境工作小組檢測10個新生兒的臍帶血,結果發現平均每個新生兒的臍帶血至少含有200種以上的化學毒物。



 北醫公共衛生研究所韓柏檉教授對這個報告感到震驚,他指出,這項報告是以2004年8、9月間出生於美國紅十字醫院的嬰兒為樣本,結果在臍帶血中發現287種化學毒物,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汞、多氯聯苯、戴奧辛、農藥等九大類。



 這些毒素來自食物及生活中的各種東西,像速食食品外包裝的顏料、防油物質、衣服和紡織品、塑化物質、防火物質、菸酒的殘餘物質,以及各種殺蟲劑等。



 ■防毒5招 幫孩童遠離危險



 韓柏檉為此完成《別讓孩子在毒物中長大》新書,建議大家「預防就是最好的策略」。



 如何幫助孩童降低毒害風險,有以下原則:



 不要將毒物帶回家。例如:進門前先將鞋子脫在門外、換衣服洗手之後再抱小孩。



 去除家中存在的毒物。例如:發現家中有黴菌應立即去除。



 讓孩童遠離毒物。例如:不在家中吸菸。



 購買健康安全的食物、玩具及用品。



 和其他的社區成員一起努力減少有害物質及汙染。例如:關心社區周圍是否有排放有毒物質的工廠等。


文章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15/4/ti1p.html


一般人會覺得新生兒是剛誕生的身體,應該沒有什麼污染才對,然而這篇報導提醒大家:臍帶血含兩百八十七種毒素,說穿了,新生兒的污染不過是母親的翻版,想要真正幫助自己的小孩,必須從母親自己做起。在臨床上,比較明顯的例子如吸毒或者酗酒,容易生出營養缺乏、畸形、甚至生下來幾天也可能有類似藥物或酒精的戒斷反應,這些小朋友長大後體質較一般小孩差,也容易有智力發展甚至注意力及學習能力落後之情形。絕大部分的精神科藥物對於懷孕的婦女都不建議給予,所以有長期服藥的女性,醫師都不建議懷孕生小孩,撇開遺傳問題,藥物本身導致的畸形就是相當大的風險。已經停藥的人,提醒大家這些藥物毒素都容易在體內殘留,懷孕時,毒素的殘留同樣也容易經由胎盤的血液交換而流到嬰兒體內。所以我覺得出生後的防毒固然重要,但是出生前,母親若能藉由有效的排毒程式來幫助身體的毒素殘留減到最少,相較於出生後才開始防毒的小孩比起來,其實已經有一段很明顯的差距了。已經懷孕或者正在哺乳的人建議不要作任何的排毒,因為您身上的毒素更會經由胎盤或者母乳的途徑傳給胎兒。


針對累積在脂肪而難以清除的毒素,其實是有高效率的排毒程式可以解決問題:美國知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在清新身體‧清新心靈書中所提到的排毒程式,是透過有系統的運動,烤箱排汗以及完整的營養補充模式,讓一般人能在2-3週左右的時間達到充分排毒的效果,在光能身心診所的服務客戶身上也累積許多令人驚訝的效果,我建議想讓自己的小孩真正地贏在起跑點上,都應該考慮讓母親在懷孕前,就作排毒程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開朗阿兵哥 腦長瘤變孤僻


原以為罹憂鬱症 手術後恢復本性


 2009年08月17日蘋果日報



【許佳惠╱台北報導】一名年輕的阿兵哥,原個性活潑,近來卻變得孤僻,曾就醫服用抗憂鬱藥物,病況卻未獲改善,經轉往他院檢查,才在他的腦部發現兩顆腫瘤,在除去腫瘤後,他的個性也回復開朗。醫師提醒,民眾若有個性突然大變現象,應留心罹患腦瘤的可能性。



服藥病情沒改善


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醫師潘英傑已將此病例發表在《台灣家庭醫學雜誌》。該病例是名二十歲的阿兵哥,沒有精神病史,入伍後一年,卻從開朗變得不愛理人,就醫初期被診斷為憂鬱症,但服用抗憂鬱藥後,病情沒有好轉,才被家人帶來就醫。



個性突變要留意


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醫師發現該名阿兵哥,腦內長了兩顆腫瘤,才會導致他性情大變,在安排化療、放療與電子刀手術後,再於術後進行追蹤,他腦內的兩顆腫瘤已消失,個性也再度恢復開朗。
台北榮民總醫院周邊神經科主任蔡清標表示,腦瘤若長在腦內的松果體或顳葉處,也會致使憂鬱等現象,他提醒民眾若有個性突然大變情形,且服抗精神病藥物未改善,應留心罹患腦瘤的可能性,並盡速就醫進行腦部等檢查。



許多人覺察到自己出現憂鬱的症狀時,往往會上網找資料,而首先往往會接觸到就是憂鬱症篩檢,憂鬱症篩檢是一些現象的描述,當作篩檢的人可以自行統計得分,嚴重的人,在憂鬱症篩檢的建議中,往往會建議最好儘快就醫治療,而一般精神科看診就是症狀導向,儘管教科書上清清楚楚地寫明:應該先排除是否有器質性因素所引發,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看診時間不足以及看診醫師的慣性,往往就是直接貼上憂鬱症的診斷,直接開藥,之前在國內也曾有一名年輕的患者,出現明顯憂鬱的症狀,到院後很快被診斷有憂鬱症而直接服藥治療,然而因為藥物完全無改善的狀況下,轉由其他的醫師診治,依據標準的評估程序,也就是先由身體檢查來著手,結果發現是腦瘤引發。後經神經外科以手術切除腦瘤,原本憂鬱症狀完全解除。


幸好這位患者經過完整的身體檢查找出原因,不然如果單一藥物治療不佳,有些醫師就會加更多藥物來控制治療,藥物如果還是無法改善,接下來還可能建議做電擊治療,電擊治療是藥物治療都無效後,精神科治療接下來的治療方式,不管是重度憂鬱症或者精神分裂症,只要是被認為是難治型的精神疾病(藥物反應不好),電療都可以被醫師建議來使用。事實上,國內也曾有類似的醫療糾紛,也就是被懷疑為難治型的精神病患者,最後被施與電擊治療,結果最後因為沒有發現的腦瘤,經過電擊導致腦壓升高,直接身亡的個案。


因此,開始出現憂鬱症狀,第一步絕非是急著做憂鬱症篩檢問卷,而是找信賴的醫師安排做完整的身體檢查,找出可能導致憂鬱症的身體因素,這對於不明原因導致憂鬱的人更是重要。許多醫師對這些不明原因產生憂鬱症狀的人都會推說是體質因素引發,如果詢問醫師到底是何種體質,往往會得到這樣的答案:憂鬱體質。憂鬱體質代表找不到原因,在醫師的認定中,因為找不到原因,因此只能做症狀控制,必須一直服藥,甚至是終生服藥,這也是一般精神科門診人數一直持續成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體質的因素中,除了一般的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之外,若不藉由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來協助,例如營養缺乏、賀爾蒙失衡、腸道問題、慢性發炎、毒素汙染、細胞能量代謝等等問題來看是否有問題,接下來直接針對根源來改善。對許多有憂鬱症困擾的人,即便在一般的醫療院所檢查,往往也找不出原因,就是因為精神症狀的產生,往往是身體功能失衡所引發。一般身體檢查也難以查出真正的原因。


當然心理壓力難以排除也是重要的導因之一,然而那往往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對找不到心理原因的人而言,功能性醫學的評估尤為重要。相關內容,大家不妨多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作者希曼醫師自己也不諱言自己曾被診斷有憂鬱症,然而他完全不靠藥物,而是靠功能性醫學的協助,找出憂鬱的真正根源,直接針對根源來改善,在六到八週就左右的時間就能明顯改善以及完全治癒,這就是最好的寫照與縮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印官方研究:手機輻射風險極大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2/03 21:16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3日專電)印度官方研究顯示,手機與基地台輻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風險,未遵守電磁波能量吸收率(SAR)的手機,應予禁止。還有研究指出,相關輻射對男性生殖能力有負面影響。



「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通訊與資訊科技部組成跨部會委員會研究行動電話的危害,8位成員分別來自衛生、生技、電信、環境等政府部門。結果發現,行動電話與基地台的輻射,可能導致記憶喪失、注意力不足、消化系統失調和睡眠障礙,對人體健康有極大風險。



大城市裡蝴蝶、蜜蜂、昆蟲和麻雀的消失,委員會也歸因於手機相關輻射。



委員會已向政府具體建議,未遵守電磁波能量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的手機,應予禁止;行動電話基地台不應出現在人口密度高的住宅區、學校、遊樂場和醫院附近。



報導說,印度政府資助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Nehru University)進行的另1項研究結果顯示,暴露於手機和基地台的輻射,對男性生殖能力有負面影響;同時也會消耗細胞的防禦機制,而危害健康。



印度現行電磁波能量吸收率標準為2瓦/公斤,意指每公斤人體組織容許吸收的輻射量不得超過2瓦;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建議不超過1.6瓦/公斤。使用超過標準手機的民眾,可能暴露在更大輻射環境下。



上述委員會提出報告說,長期暴露於接近地面無線電天線的人,以及手機使用者,據報會出現的不特定症狀包括皮膚和頭部灼熱感和刺痛感,疲勞、睡眠障礙、眩暈、專注力不足、耳鳴、記憶喪失、頭痛、消化系統不順暢、心悸等。



報告建議,兒童、青少年、孕婦應避免過度使用手機;一般人則應使用免手持技術,減少手機與頭部的接觸。身上有主動植入式醫療器材的人,手機與植入物至少應隔離30公分。



孟買印度理工學院(IIT Bombay)電機工程系教授庫瑪(Girish Kumar)指出,長時間使用手機的青少年罹患腦癌風險增加400%。因顱骨更薄,年紀越小的兒童,電磁輻射可穿透更深。1000203





手機使用對人體的影響,到底有無負面效應,儘管世界衛生組織等等機構還未做出正式的宣告,而且大部分已經出爐的報告多是動物研究,然而,已經有綜合十一個研究報告顯示,手機的使用和某些特定的腦瘤與唾液腺癌症的發生有關,而且跟正常使用組相比,十年追蹤下來危險性倍增。可以想像,使用手機時,腦部及唾液腺等部位,是電磁波直接影響的部位。相關完整資料請參閱:


Khurana, VG; Teo C, Kundi M, Hardell L, Carlberg M. "Cell phones and brain tumors: A review including the long term epidemiologic data". Surgical Neurology 72 (3): 205–214.



在手機使用的負面影響方面,有些人會產生電磁波過度敏感(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的現象,例如頭部及四肢皮膚搔癢、疲倦、睡眠干擾、頭暈、專注力變差、反應時間及記憶力變弱、頭痛、疲倦、心悸、心跳加速或者消化不良。儘管這些與過度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很難區分,然而還提醒大家神經敏感的人,建議還是減少使用手機的頻率及時間為宜,如果難以避免,應該考慮免持聽筒來減少電磁波的曝露。


最近印度官方透過相關專業的調查與分析,提醒民眾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導致的危害性包含:對男性生殖能力有負面影響;同時也會消耗細胞的防禦機制,而危害健康。


報告建議,兒童、青少年、孕婦應避免過度使用手機;一般人則應使用免手持技術,減少手機與頭部的接觸。身上有主動植入式醫療器材的人,手機與植入物至少應隔離30公分。



孟買印度理工學院(IIT Bombay)電機工程系教授庫瑪(Girish Kumar)指出,長時間使用手機的青少年罹患腦癌風險增加400%。因顱骨更薄,年紀越小的兒童,電磁輻射可穿透更深。


在手機使用已經十分普遍的狀況下,一般人對使用機用可能產生的危害性的警覺性都普遍缺乏,因此整理以上資料提醒大家留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診斷狂牛症 英開發精確驗血法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2/03 12:11



(路透倫敦3日電)英國科學家已經做出一種最精確的血液測試原型,可以測出人類罹患狂牛症的形式,並且表示這項研究會改變這種腦部病變的診斷和監測方式。



雖然這種原型還處於初步測試階段,但已經比先前的方法更敏銳10萬倍。科學家說,新方法可以偵測出血液中很小的庫賈氏症(vCJD)粒子,也就是俗稱的普恩蛋白(prion)。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普恩蛋白醫學研究中心的傑克森(Graham Jackson)說,雖然還需要更廣泛的研究證實效果,但這種方法是能夠早期診斷出疾病的最佳冀望。



他說,未來會讓醫生對所有感染庫賈氏症的人都進行監測,瞭解有多少人是沒有發病的帶原者,避免這種疾病交互轉換。



庫賈氏症在1990年中期出現,是一種人類的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通常稱為狂牛症。



專家表示,狂牛症平均全球每年每100萬人有一人染病,但是普恩蛋白可能會潛伏在人體超過50年才發病。



在這段期間,庫賈氏症的帶原者可能會傳染給他人,比較可能的是透過輸血或醫療儀器,因為普恩蛋白很容易附著在金屬表面上。中央社(翻譯)



狂牛症的致病原因及症狀,跟一般的病毒及細菌傳染途徑不同,讓我們複習一下這種疾病的相關內容:


普利昂蛋白在人體內潛伏的時間甚至長達五十年,CJD典型的症狀包含快速進行性的失智(痴呆),記憶力喪失、人格改變及幻覺等等。通常也伴隨了語言功能失衡、肌震顫、步態失衡、姿勢僵直、及癲癇發作等等。發病的時間每個人不太相同,有些症狀甚至可長達數年。會導致死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普利昂蛋白導致的腦部神經死亡所導致的海綿狀腦病變。


一直以來,狂牛症的診斷都必須等待患者病發,有明顯的狂牛症症狀以後,才能做相關的身體檢查,然而木已成舟,在醫療上完全沒有實際的治療甚至是控制方式,因此儘管這類疾病發病率及傳染性不像病毒或是細菌的傳染效率,然而只要一旦發病,就幾乎是被判定為絕症,所以,如果在檢查上能夠有所突破,醫療救能對那些在體內早已有普利昂蛋白的人做適度隔離。如果英國最近找到的最新檢測方式能夠提早偵測出身上帶有普利昂蛋白的人,接下來的隔離治療才有機會執行,這至少是減少狂牛症發生率的關鍵作法。對原文資料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http://noticiadesalud.blogspot.com/2011/02/blood-test-for-vcjd-could-identify.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能診所自2月2日休診至2月7日,2月8日恢復看診,期間有任何問題想與我討論,可以在部落格留言,我會儘快回覆。預約看診須待2月8日診所開工再來電。祝大家新春愉快、平安順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化學品種類越來越多 兒童罹癌率同步攀升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日期:2011/02/01 11:19 洪美惠



摘譯自2011年1月26日ENS美國華府報導,洪美惠、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為了釐清環境中的污染物與癌症、新生兒先天缺陷等疾病的關聯性,美國兩大黨聯合提出一項議案,此案26日在國會進入審查階段。該法案將授權聯邦機構與州政府、學術機構建立夥伴關係,共同合作,以釐清上述疾病群的問題。



代表1100多萬美國人的民間團體「讓化學品更安全──健康家庭聯盟」,強力主張國會應該採取更多管理動作,尤其是要立即更新1976年所頒布的《美國毒性物質管理法》(TSCA)。該聯盟26日在視訊會議上表示,自1975年起,接觸有毒化學品的情況越來越多,使得美國癌症病童也持續增加。



環境公共衛生專家克拉普博士(Dr. Richard Clapp)表示,「過去20年來,兒童罹癌率很明顯地不斷攀升,增加速率大約是每年1%。」



隸屬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今年的研究發現,檢視過900多種以上的化學品後,確認其中有107種會導致癌症。克拉普說,「在1975年,只有大約12種已知物質會導致人類罹患癌症。」 



克拉普指出,兒童血癌和腦癌發病率的增加和接觸含氯溶劑有關。例如,飲用水中含有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便是麻州沃本市以及紐澤西州湯姆河市發生兒童癌症的致病因子──含氯溶劑廣泛用於各種商業和工業用途,包括除油劑、清潔劑、油漆稀釋劑、農藥、樹脂和黏膠。



「讓化學品更安全──健康家庭聯盟」表示,美國人的日常用品中,大概用上了8萬種化學物質,其中包括了已知的致癌物質,例如石棉、甲醛、鉛、鎘和氯乙烯,這些幾乎都沒有政府監督。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兒童罹患癌症等疾病,而這是因為化學物質種類越來越多的關係。」波士頓大學臨床兒科及公共健康教授帕爾弗里(Sean Palfrey)指出,「人體透過飲食、呼吸、或透過皮膚吸收而接觸到這些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損害我們的血球細胞或是腦細胞,並在數年後才出現病徵。」  



一名主婦布勞威爾呼籲:「我們應該要有市面上所有化學品的完整資訊!」布勞威爾(Christine Brouwer)的女兒米拉4歲時死於腦癌手術的併發症,之後她在2008年發起了「米拉運動」(Mira's Movement),作為罹癌病童和其家人的支持團體,並為他們發聲。 她指控:「有這麼多可能的化學品接觸來源,包括嬰兒用品、沐浴用品、家用產品等。像用來治療蝨子的靈丹(Lindane),家長把它塗抹在小孩頭上。但他們知道這會導致癌症嗎?」而用來規範違禁化學品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到2009年才增加包括靈丹在內的9種化學品至禁用名單。  



布勞威爾認為,新發類型癌症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接觸到新的化學物質,「大多數人相信政府會管制化學物質,但政府並沒有。」她敦促國會,盡速修改《美國毒性物質管理法》。



最近美國正聯合兩黨立法通過一項重要的議案:釐清目前環境中的各種化學污染源,以保障兒童的健康,免於罹癌的風險。根據臨床統計,美國的兒童罹癌比例,正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中,而相關專業咸認為目前環境充斥的各種化學污染源,是主要的殺手,但大部分的父母對此類重要的健康資訊卻一無所知。


以氯來說,兒童血癌和腦癌發病率的增加和接觸含氯溶劑有關。例如,飲用水中含有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便是麻州沃本市以及紐澤西州湯姆河市發生兒童癌症的致病因子。不要說一般人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其實連醫療專業人士也往往不瞭解。


美國毒性物質管理法頒佈於1976年,當時已知的化學污染致癌物質只有12種,但現在已知的九百多種化學物質,確定可能致癌的項目已高達107種,差別其實甚大,而且這只是已經被研究的部分,尚未被知曉的可能致癌物質,可能更多。


除了防毒,排毒的觀念及作法也應該被瞭解,我也看到有些有心的父母,因為接受過高效率排毒程式的幫助,體認到排毒程式對現代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之後也積極地協助他們的子女做排毒程式,而幫助他們身體遠離毒害而更健康。主要關鍵考量,就是人體透過飲食、呼吸、或透過皮膚吸收而接觸到這些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損害我們的血球細胞或是腦細胞,並在數年後才出現病徵,所以化學殘留物質在體內的影響實在不能輕忽。對排毒程式的原理及作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54&prev=69&l=f&fid=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維他命E和脂肪酸可能減輕PMS
【24drs.com】Jan. 19, 2011 – 許多女性有經前症候群(symptoms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PMS)困擾,巴西的研究人員報告指出,補充維他命E和必需脂肪酸,有助於緩解此不適症狀。
  
  研究中發現,相較於安慰劑組,120名有PMS或更嚴重之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的婦女,每天服用1或2克含維他命E與γ次亞麻油酸、油酸、亞油酸和其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在6個月內顯著改善她們的PMS。
  
  這些膠囊由巴西的Hebron Farmaceutica公司所提供;研究顯示,接受較高劑量2克的婦女,PMS改善程度顯著優於接受較低劑量1克者。
  
  使用「月經之影響與嚴重度前瞻紀錄(Prospective Record of the Impact and Severity of Menstruation/PRISM)」這個標準化工具測量和強度,評估6次月經週期的PMS。
  
  目前還不完全了解這些補充品如何影響PMS,但是研究人員推測,必需脂肪酸可能影響了前列腺素的產生,因而減少了泌乳激素,過多泌乳激素或是其異常反應則會引起PMS。
  
  生理上和情緒上的PMS,從輕微到嚴重都有;通常在月經前5-12天開始,月經來之後即消失。
  
  巴西Pernambuci in Recife大學的Edilberto A. Rocha Filho醫師等人結論指出,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出某些證據,支持PMS病患使用必需脂肪酸;這個新補充品是安全的,這些脂肪酸不會增加婦女的總膽固醇值。
  
  【PMS的可能用藥】
  紐澤西州Sapphire Women’s Health理事長Donnica Moore醫師表示,許多婦女不喜歡談論PMS,因為會被惡意嘲笑,但是,PMS一點也不好笑,症狀程度從令人厭煩(像青春痘和脹氣)到嚴重的情緒與睡眠障礙,PMS是對許多婦女造成各種影響的嚴重醫療問題。
  
  她表示,新研究中的這個PMS用藥不能被視為用來治癒,但是它確實可用於有PMS的婦女;唯一治癒PMS的方法是停經。
  
  Moore醫師表示,其他PMS療法包括口服避孕藥以停止排卵、運動、抗憂鬱劑、鈣與維他命D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有些婦女對前述方式都有反應,有些則是完全無效。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婦女情緒異常中心孕期精神科主任Samantha Meltzer-Brody醫師同意需要更多的PMS療法。她指出,現有的治療僅幫助約半數的PMS婦女,也就是說還有50%持續與此症狀奮戰,所以,任何顯示有用、副作用少的方式,如在此所提的必需脂肪酸,都是有用的貢獻。
  
  她表示,認為自己有PMS的婦女應每天記錄心情分數,且連續追蹤她們的心情兩個月,實際記錄你的情緒波動及探討它與你月經週期的關係。
  
  第一步驟是改變生活型態,如健康飲食、每天吃綜合維他命、運動、盡量減少攝取咖啡因以及充足睡眠。


當我們談到經前症候群(symptoms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是指月經來的前一週(一般約為5-12天),當事人本身出現心情的變化(例如心情低落、暴躁、起伏不定等)、身體水腫、長青春痘、腹部脹氣、水腫等等、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亂買東西等行為。提醒大家,PMS並非經痛,很多人容易混淆。

PMS療法包括口服避孕藥以停止排卵、運動、鈣與維他命D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有些婦女對前述方式都有反應,有些則是完全無效。有些精神科醫師甚至會和婦產科醫師設立聯合門診,藥物的處方就是抗憂鬱劑,然而臨床的觀察發現,最多只有半數的人能夠改善,而且抗憂鬱劑本身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一般開藥醫師並不會知會及提醒患者。對藥物治療有疑問、PMS的臨床表現及抗憂鬱劑之外的自然療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一般我們談到維生素E這種脂溶性的營養素,其功效大致有抗氧化、延緩老化、消除自由基、增加皮膚抗氧化防禦、淡化疤痕等功效 同時還能清除血液中的的垃圾、降低心臟血管疾病與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同時還能減低因空氣污染造成的人體傷害。除此之外對老年人的疾病例如減緩阿茲海默症的功能退化、增強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等等都有研究報告,懷孕婦女服用可以減少子癲前症的危險。最近巴西的研究發現:補充維他命E和必需脂肪酸,有助於PMS。研究中發現,相較於安慰劑組,120名有PMS的婦女,每天服用1或2克含維他命E與γ次亞麻油酸、油酸、亞油酸和其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在6個月內顯著改善她們的PMS。必需脂肪酸可能影響了前列腺素的產生,因而減少了泌乳激素,過多泌乳激素或是其異常反應則會引起PMS。所以,我常在門診跟客戶建議,補充必須脂肪酸Omega-3可以抑制身體發炎反應,原理即在此。


不管是維生素E或者是必須脂肪酸的補充,這些都提醒我們,改善身體的狀況,可以幫助大腦功能更穩定,包含目前一直被醫界當作可能是精神困擾的PMS。必須脂肪酸及維生素E的補充並不會帶來任何的身體副作用,任何顯示有用、副作用少的方式,都值得我們去多瞭解,因為對身後其擾的當人而言,都是有用的貢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女性荷爾蒙濃度影響自律神經協調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31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當人發生自律神經失調時,可能會以多樣性的全身症狀來表現。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張振書表示,人體自律神經透過反射性調節來控制呼吸、循環、排瀉、消化、代謝、排汗等作用,若發生失調時,可能會導致內在環境失序及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而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是失調的因素之一。



張醫師指出,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都可以相互協調制衡,順利調控情緒及內分泌系統,讓人體維持正常功能運作,但一旦失調,很可能就會出現精神倦怠、胃口差、頭昏暈眩、恐慌或焦慮等情形。



不過,張振書醫師強調,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描述多半是主觀、多樣、複雜的情形,因此,容易令人感到混淆,甚至於模糊診斷的焦點,所以醫師必須就經驗及檢查進行詳細檢測,臨床上適合且需考慮進行自律神經檢測的疾病包括新陳代謝、婦產科、心血管、神經、精神、胸腔、免疫、泌尿等。



此外,張振書指出,根據研究發現,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運作功能,尤其是在生理期前後、產後、更年期等,都是較可能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的階段。建議患者只要適時就醫,以正確藥物或非藥物治療等方法來改善這種文明病。



現在,一些醫學中心或是診所,都會提供自律神經檢測,相較於過去,自律神經失調或者衰弱,必須靠醫師的經驗來判斷,而且,藥物的開立,清一色就是抗焦慮劑,開藥的醫師若覺得情節嚴重者,還會開上抗憂鬱劑,以醫學角度來說,缺乏客觀的檢測數據,單憑症狀描述,這樣的治療往往讓許多接受治療的人容易起種種疑慮。


 現在有更客觀的儀器,可以透過心跳變異率的訊號分析,找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否規律、過多或者不足的實際狀況,可以提供醫師更適合患者改善的治療建議,因此,這是很方便且快速的檢查。然而,有些醫療院所,在自律神經失調的調整上面,不管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表現如何,清一色都是一、兩種調整的營養補充品,完全不管檢查的結果到底是何種異常,這其實也失去了自律神經檢測的意義。


真正有經驗的醫師會配合患者本人的主述,找出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真正根源,一起配合來改善,以女性來說,賀爾蒙的影響,往往會直接表現在自律神經的表現,然而,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當我們在評估賀爾蒙的影響時,考慮的絕不會只有女性賀爾蒙,其他諸如甲狀腺及腎上腺的賀爾蒙之穩定,也同樣重要。


提醒大家,自律神經不會無緣無故失調,必然是因為有身體其他原因或者過度的心理壓力難以承受所導致,因此,在改善的建議上,往往必須做更全盤的考量。對自律神經及自律神經檢測想更進一步瞭解的人,可以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313&prev=19395&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有ADHD,以後會有失智症?24Drs.com (2011-01-29 05: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