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高鹽 有助降低心理壓力

更新日期:2011/04/12 12:04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洋芋片等高鹽份零食雖然對於人類身體健康有影響,但研究人員在老鼠實驗中也發現,體內在攝取一定程度鹽份後,再面對有壓力的環境時,感受到壓力的反應會降低,而且能激發滿足感的賀爾蒙也會上升。因此研究人員發現,一般餐廳或酒吧,會先提供客人零食等鹽分較高的食物,某種程度因為讓人體內催產素提升而降低壓力感受,開始更願意與他人接續的互動溝通,研究人員克魯茲表示。「因為口渴的感受發生後,為了讓自己解渴而喝水解渴,也可以讓原先內心的壓力獲得舒緩。」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替老鼠注射食鹽,然後將老鼠放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結果經過與其他對照組老鼠比較,前者會分泌的壓力荷爾蒙較少,另外心血管症狀因壓力產生的反應也較少,研究人員克魯茲表示,「前者老鼠的血壓與心跳較不劇烈,而且從壓力狀態下復原的時間也縮短。」當研究人員繼續讓這些老鼠與其他老鼠互動時,發現牠們也較容易與其他老鼠互動,研究人員表示,「攝取較多鹽份的老鼠體內催產素荷爾蒙也變高,另外,催產素則較易激發滿足感、減少焦慮以及提供有伴侶在身旁的安全感有關。」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



催產素是一種哺乳類動物荷爾蒙,主要是作為一種在腦部的神經調節物質。最早被確認的的功能是關於女性生殖功能,像是女性在生產時,會被大量釋放出來幫助子宮及子宮頸的擴張,而經過乳頭的刺激,也會加速生產及乳汁分泌。最近的研究開始在探討不同行為與催產素的互動影響,例如性高潮、社交識別、配對結合、焦慮及母性行為等等,因此催產素有時又被稱之為愛的荷爾蒙:


 Lee HJ, Macbeth AH, Pagani JH, Young WS (June 2009). "Oxytocin: the great facilitator of lif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88 (2): 127–51. doi:10.1016/j.pneurobio.2009.04.001. PMC 2689929. PMID 19482229.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689929.


最近美國的動物實驗發現:攝取鹽分可以提高體內的催產素,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幫助動物之間的互動與親密感。研究人員表示,「攝取較多鹽份的老鼠體內催產素荷爾蒙也變高,另外,催產素則較易激發滿足感、減少焦慮以及提供有伴侶在身旁的安全感有關。」


我在門診也常發現容易焦慮的人,通常對於鹽分的攝取會交一般人來得高,看來與這些已經發表的研究結果相符。當然,在此不是鼓勵大家多攝取鹽分來減少焦慮,因為鹽分攝取過多,長期下來為心臟血管的壓力與危險性容易上升。重點在於喜歡吃鹹的人,他們的壓力源從何而來?也就是要找出身體功能失衡或者心理長期揮之不去的壓抑,針對根源來改善當事人的焦慮與壓力,恢復狀況,不再靠鹽抒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時超過11小時 心肌梗塞風險高


2011年 04月06日

【林沿瑜、邱俊吉╱綜合報導】超時工作致過勞死的案例屢見不鮮,路透昨報導,英國一項針對逾七千名公務員的研究顯示,經常每天工作超過十一小時者,急性心肌梗塞的比率,比每天工作七、八小時的人高出六成七。國內醫師指出,若已有慢性疾病,工作又太多壓力,不排除誘發心肌梗塞。


這項研究追蹤七千零九十五名英國公務員長達十一年,期間有一百九十二人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平均上班時數後,得出上述結果。主持這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教授齊維麥基說,研究結果「對工作過度的人是一項警訊」。此研究已刊登在《內科醫學年鑑》期刊。


 與慢性病壓力大有關


但英國研究人員強調,不清楚是超時工作本身,導致罹患心臟疾病比率顯著增加,或超時工作經常伴隨而來的憂鬱、缺少運動、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才是造成罹病的直接因素。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黃瑞仁說,已知急性心肌梗塞與年齡、家族史、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缺乏運動等危險因子有關,學界並未完全認同工時過長會誘發此症的說法,但若本身已有慢性疾病,工作又帶來太多壓力,便難以排除此症發作的可能性。


血管硬化須按時用藥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群耀指出,過去文獻從未指出工時多久,可能引發心肌梗塞,這是全新發現;但無法因此要求所有人「從此不得加班」,只能呼籲避免上述危險因子。
黃群耀說,尤其是已知本身血管有硬化情形、甚至須服藥控制者,一旦有加班需要,更要注意按時用藥,以免血管硬塊因壓力而剝離,造成血栓導致猝死。


預防心肌梗塞 注意事項


●不抽菸
●設法降低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壓力
●避免肥胖,男、女腰圍須分別控制在90、80公分以下
●培養運動習慣,每周至少要運動150分鐘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每日工時逾11小時者,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風險,比每日工作8小時者高67%



最近英國的研究,針對七千多名的公務員做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


經常每天工作超過十一小時者,急性心肌梗塞的比率,比每天工作七、八小時的人高出六成七。


這項研究追蹤七千零九十五名英國公務員長達十一年,期間有一百九十二人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平均上班時數後,得出上述結果。


工時過長的人,每天下班後,大概也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運動,如果很累,通常會想多吃東西來補償一下,結果往往會吃下過多的澱粉、不良的脂肪來源,造成身體更大的負擔。同時,工作時間長的人進食時間往往不固定,加上如果工作壓力大,不管是胰島素或者腎上腺的分泌往往會失衡,因此,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甚至是中風的風險都會提升。


抽煙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建議避開,至於日常生活的情緒壓力,必須藉由一些注意力轉移及認知調整來改變,若完整時間的規律運動很難抽出時間,那麼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增加運動的機會,也有機會把每週的時間湊到150分鐘以上,例如爬樓梯,散步(時間及距離最好足夠)等等來協助。


對原文報導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373375/Working-11-hour-day-increase-heart-attack-danger-67-cent.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恐慌?恐慌發作(PANIC ATTACK)通常是突發性的,患者也許先經驗到某些器官的不適,諸如胸悶、眩暈、或腸胃不適等等,旋即引發不明原因的極度驚嚇感、緊迫的恐懼感和隨時面臨災難降臨的感覺,伴隨有心跳加速或心悸、呼吸急促或窒息感、胸痛或胸部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盜汗、顫抖或戰慄,血壓及心跳通常會隨之上升。當事人會經驗到自己隨時可能會失控、發狂甚至死亡的感覺(感覺快死掉)。一般從出現症狀到最嚴重症狀出現不超過十分鐘。

一般精神科的診斷,就是依據症狀來成立診斷,儘管少數的研究會以腦部影像的研究來試圖強調恐慌症是大腦出問題,然而,大腦的某些區域反應失衡,到底是結果還是原因,讓我們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綜合許多的臨床研究的結果來看看到底恐慌症是從何而來?


思想、認知、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我們?


許多人都經歷過腎上腺素急速分泌的情況,千鈞一髮的車禍、或是認為自己身陷危險的想法。幾年前的一個夜晚,我醒過來,聽到屋裡有翻閱紙張與砰然撞擊的聲音。我抓起電話撥打119。我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我可以清楚看到黑暗中的動靜,聽到最細微的聲響。


警察趕到了,從外面盯著看,看到我們新養的小狗跳離牠的小窩,在屋裡四處玩耍。


我的生理與心理都「 知道」有竊賊闖入。想像的「認知」轉變成真實的生理反應,觸動我逃之夭夭或挺身對抗的反應。


壓力(與放鬆)反應是由大腦的指揮與控制中心--下視丘所控制的。當我聽到「竊賊」的聲音時,啟動了壓力反應,透過神經系統的自動反應部分-- 交感神經系統 將訊息傳遞到身體的每個部位。


當這個部分的神經系統啟動時(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啟動的狀態),我們的腎上腺釋出更多的皮質醇與刺激性的神經傳導素--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這些化學物質充滿活性與激勵性。


這個系統是我們的寶貝,尤其是當我們遇到麻煩或危險時。想想看在大草原吃草的斑馬。在飢腸轆轆的獅子逼近時,承受突發性壓力的斑馬拔腿狂奔。直到有一隻被撲倒之後,其他斑馬恢復冷靜,繼續吃草。基本上,我們的身體在啟動壓力反應時,情況就和斑馬一樣。


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科學及神經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的說法,那是斑馬沒有潰瘍的原因。牠們會有瞬間急遽升高的壓力,然後,斑馬又恢復冷靜,繼續吃草。牠們的壓力反應是瞬間啟動的,在危機解除之後就關閉了(但人是不一樣的)。


 


神經科學家布魯斯麥克尤恩(Bruce McEwen) 在他的著作「我們所知的壓力盡頭」(The End of Stress as We Know It)中,解釋長期的壓力如何損耗我們的生理系統。他將這種情況稱為「適應負荷」4,可以視為一生當中所有壓力源的總和。

 


所有這些過量的壓力源,人體無法長期不斷應付的壓力源,導致交感神經系統與壓力反應的過度激化,緊接著就是能量的消耗殆盡。


 


薩波斯基博士詳細闡述這種慢性壓力損傷大腦的方式。主要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居高不下的數值損傷了海馬迴。


 


然而,在現代的社會裡,這套生理系統受到過度的激化。我們不需要記憶我們認知為壓力的每個情況。長期的大量皮質醇損傷了海馬迴,導致記憶力受阻5、失智症與沮喪6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神經學科學家桑妮雅 魯皮恩(Sonia Lupien)博士已經說明壓力如何緊縮我們的記憶力中心,並對我們的大腦與認知功能造成有害有的影響7,8。

壓力簡直就是大口啃噬著我們的大腦。


長期壓力對身體與心理都有許多不良的影響,這可以解釋現代社會中普遍的肥胖、健康與大腦功能問題。所有來自身體的回饋,以及大腦往下傳遞的訊息,都是透過這個重要的HPATGG(連接大腦與全身的溝通網路)系統運作。


 


從以上的整理內容,我們發現,真正導致恐慌症的源頭,仍在於壓力,而且是不知如何舒緩的壓力,


 


藥物控制的療法,無法根本解除壓力,放鬆療法或者認知療法若進行得宜,可以多少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撇開藥物治療來說,放鬆技巧其實人人可學,而且一定多少有助於焦慮的減輕,建議有恐慌症困擾的人,一定要學習及應用這些方法來幫助自己放鬆。然而對想根本解決問題,以及服藥容易出現副作用的患者而言,可以多瞭解更自然及根本的解決方式。

 


在非藥物改善上若不論及腎上腺功能的影響,可以先考慮以肌醇來協助症狀減輕,這種被知名的腦部影像醫學研究專家丹尼爾‧亞門(Daniel G. Amen)醫師盛讚的B群之一的成分:


 


根據研究報告,肌醇有助於神經原更有效率地運用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根據一項針對13名強迫症患者精心設計的研究報告,與安慰劑組對照,18克肌醇能顯著減輕症狀。根據研究報告,憂鬱時,脊髓液的肌醇濃度較低。另一向針對28名憂鬱症患者精心設計的研究顯示,與糖果組對照,12克肌醇所產生的改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該研究也讓21名罹患恐慌症的患者每天服用12公克的肌醇,持續四周。跟安慰劑組相對照,肌醇效果最好且最沒有副作用。


肌醇就好像是一種藥性溫和的百憂解,但副作用比百憂解少。如果你愛操心,卻又不知道如何消除負面思想,常常固執、缺乏彈性,或者容易記恨可以考慮試試肌醇。


 


此外,一般醫師不推薦的運動,其實,也可以幫助恐慌症改善:


根據104件從1960年到1989年針對運動與焦慮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運動具有減低焦慮的作用。在2005年由安卓亞斯.使特勒爾(Andreas Strohle)所做的一位嚴謹的報告顯示:三十分鐘的跑步機運動在減少恐慌症發作比安靜休息還有效(高出一倍),這顯示運動在某些案例中確能立即改善症狀。


另外還有德國的學者Andreas Broocks針對服用藥物、運動及服用安慰劑的恐慌研究,他發現運動改善焦慮症狀的速度較慢,但過了六週以後,運動那組得到的改善與進展,效果完全不亞於藥物那組。儘管有些實驗對象在運動過程中出現恐慌症狀,但是他們還是能繼續跑下去,症狀也跟著消除了。如果我們能靠自己力量達到幫助自己狀況穩定,為何還需要有副作用的藥物來控制?尤其是藉由自己力量達成還能增加自己對情緒處理的信心,不是嗎?


關於這方面,其實有學理可以支持,當我們運動時,心房利鈉胜肽(ANP)會從心肌分泌出來,然後一路通過血腦屏障與下視丘的受器結合,調節壓力系統(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由於ANP在動物及人體實驗都呈現出鎮靜效果,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是運動與焦慮減輕的一道重要連結。2001年有一項關於ANP與恐慌的研究,足以支持此一論點。一項針對嚴重心臟衰竭患者所做的研究也發現,患者體內的ANP愈高,焦慮就越少。一些研究也發現,恐慌症經常發生的患者,血液普遍有缺乏ANP的現象。


在功能性醫學的建議上,腎上腺功能的評估,有助於瞭解身體處理壓力系統的荷爾蒙是否已經失調,當然自律神經檢測也可以提供一些客觀的數據評估,這些檢測若有問題,也能用自然的營養品來幫助調整與改善。在臨床上許多恐慌症的患者,常常合併有能量代謝的問題,這是某些原因持續累積,導致細胞的粒腺體(能量產生中心)功能不佳,目前許多大腦退化疾病其根本原因其實就是粒腺體功能不佳導致,因此如果評估有狀況,能夠一併處理,除了可以預防大腦功能退化,疾病恢復效率必定更佳。


 


不管身體如何改善,心理壓力的源頭還是最關鍵的部分,所以,如果身體穩定些,務必透過相關的生活改善技術及心靈處理技術的協助,針對生活中的壓力源頭來做根本的清理,如此身心雙管齊下,才是正本清源以及預防復發的處理方式。最後提醒大家:恐慌症是一個結果,原因不處理,只想單純用藥物來控制,後續的治療往往會沒完沒了,關鍵還是造成當事人壓力的根源最好能瞭解及處理。


 


最後,我想引述知名的醫療專家Erwin K. Koranyi對壓力的解讀:


學會評估自己的能力、潛在弱點及抵抗力,將會獲益不淺。但我們在最後的分析上不能失去的觀點在於: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生活的好不好負責,否則,不論採行哪種治療方法,還是會繼續遭到壓力所引起的疾病折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防預期性恐懼 負面訊息少碰

更新日期:2011/03/12 11:46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12日電)日本發生大地震海嘯,傳出末日預言,造成部分民眾心理恐慌。醫師今天說,民眾不斷接收到天災訊息,會出現預期性焦慮、恐慌,建議停止接收負面訊息,走出戶外,放鬆心情。



日本強震、海嘯,引發全世界關注,甚至世界末日預言也陸續傳出,民眾害怕是否也會遇到大災難。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受訪表示,這種恐懼叫做預期性焦慮、恐慌,來自各地的訊息,加上對未來未知的恐慌,負面的想法慢慢被放大。



許正典說,有些人本身就容易杞人憂天,容易擔憂,碰到外在負面刺激,擔憂心態會更嚴重;不過,這種焦慮恐懼不會是長期,隨著時間一久,就會慢慢減緩。



許正典建議,民眾不妨從事戶外活動,避免再接觸負面訊息刺激,先讓心理安定、情緒平復後,再想想如何正面應對天災以及做好預防工作。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受訪表示,看到有天災發生,民眾心理通常會產生認同作用,例如「我以後會不會也遇到地震?」或是別人難過、自己也很難過。



張家銘說,不斷吸收負面消息會讓自己愈來愈焦慮,因此,類似訊息只要了解現況就好,不需要24小時一直暴露在驚恐、恐怖的訊息中;災難訊息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學習如何做好準備。



另外,張家銘說,發生類似天災事件,較令人擔憂的是,有些本身碰過大地震的人,又接收到類似訊息,心理又會開始不安、緊張;這時親友、師長應多留意,發現有異常,建議儘快就醫,尋求專業心理諮詢,避免留下後遺症。1000312


 



我記得之前曾有一副名畫,當中是一幢房子裡,裡面燭光搖曳,父母在小孩臨睡前,快樂地講故事,小孩開心地笑著,感覺十分溫馨,這幅畫的標題為:世界末日的前一天晚上。


這幅畫傳達一個重要的理念: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活著的人,日子還是要好好過下去!


從昨天開始,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把焦點放在日本的強震及海嘯的報導上。而這也讓原本容易焦慮或者失眠的人,心情跟著上上下下,擔心不已,甚至會出現失眠的狀況。今天我在門診,也有患者發生類似的狀況。這位患者原本就有產後憂鬱,昨晚看到新聞之後,腦海不斷浮現災難現場的畫面,連她的小孩,也一起受影響,不斷問她地震及海嘯會不會到台灣來?結果搞到半夜三點小孩才睡著,自己也覺得疲累不堪。


我經常建議門診的客戶,當你覺得環境很危險時,最好的因應方式,就是把電視關掉、新聞報紙停看,廣播新聞不要聽,每天撥點時間去散步,散步的時候持續把注意力外放,幫助自己遠離原本困擾的想法及畫面。一週以後,就會覺得環境其實沒有那麼險惡,而且也能幫助自己更好睡。


當然,我並不是指要對災區的人們不聞不問,相反地,透過自己可以負擔的方式,適當地提供自己的資源來幫助他們早日重建家園,這絕對是人類互助,表現愛的高尚情操。相反地,隨著電視媒體的報導心情跟著載浮載沈,絕非身心鍵康維持之道,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容易焦慮緊張的人,更該避免。


想深入瞭解相關原理及作法的人,不妨參閱由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所著的面對危險環境的解決方法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女性荷爾蒙濃度影響自律神經協調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31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當人發生自律神經失調時,可能會以多樣性的全身症狀來表現。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張振書表示,人體自律神經透過反射性調節來控制呼吸、循環、排瀉、消化、代謝、排汗等作用,若發生失調時,可能會導致內在環境失序及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而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是失調的因素之一。



張醫師指出,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都可以相互協調制衡,順利調控情緒及內分泌系統,讓人體維持正常功能運作,但一旦失調,很可能就會出現精神倦怠、胃口差、頭昏暈眩、恐慌或焦慮等情形。



不過,張振書醫師強調,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描述多半是主觀、多樣、複雜的情形,因此,容易令人感到混淆,甚至於模糊診斷的焦點,所以醫師必須就經驗及檢查進行詳細檢測,臨床上適合且需考慮進行自律神經檢測的疾病包括新陳代謝、婦產科、心血管、神經、精神、胸腔、免疫、泌尿等。



此外,張振書指出,根據研究發現,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運作功能,尤其是在生理期前後、產後、更年期等,都是較可能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的階段。建議患者只要適時就醫,以正確藥物或非藥物治療等方法來改善這種文明病。



現在,一些醫學中心或是診所,都會提供自律神經檢測,相較於過去,自律神經失調或者衰弱,必須靠醫師的經驗來判斷,而且,藥物的開立,清一色就是抗焦慮劑,開藥的醫師若覺得情節嚴重者,還會開上抗憂鬱劑,以醫學角度來說,缺乏客觀的檢測數據,單憑症狀描述,這樣的治療往往讓許多接受治療的人容易起種種疑慮。


 現在有更客觀的儀器,可以透過心跳變異率的訊號分析,找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否規律、過多或者不足的實際狀況,可以提供醫師更適合患者改善的治療建議,因此,這是很方便且快速的檢查。然而,有些醫療院所,在自律神經失調的調整上面,不管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表現如何,清一色都是一、兩種調整的營養補充品,完全不管檢查的結果到底是何種異常,這其實也失去了自律神經檢測的意義。


真正有經驗的醫師會配合患者本人的主述,找出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真正根源,一起配合來改善,以女性來說,賀爾蒙的影響,往往會直接表現在自律神經的表現,然而,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當我們在評估賀爾蒙的影響時,考慮的絕不會只有女性賀爾蒙,其他諸如甲狀腺及腎上腺的賀爾蒙之穩定,也同樣重要。


提醒大家,自律神經不會無緣無故失調,必然是因為有身體其他原因或者過度的心理壓力難以承受所導致,因此,在改善的建議上,往往必須做更全盤的考量。對自律神經及自律神經檢測想更進一步瞭解的人,可以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313&prev=19395&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比男更易背、頸痛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03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女性不但要工作,還要操煩家務,過著「蠟燭兩頭燒」的生活。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承受更大壓力,因此比男性更容易出現背痛、頸痛等壓力症狀,即使生理疾病因素消失,許多女性還是飽受背痛、頸痛之苦。



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邀請該校六二七位女學生、五七三位男學生,以及八七○位女性、八三四位男性電腦工作人員填寫問卷。經四年追蹤研究發現,不管是學生族還是上班族,女性皆比男性顯現更多壓力症狀。



研究顯示,女學生頸部疼痛比率比男學生高,而女性上班族的背痛、頸痛發生率也都高於男性上班族。



研究人員接受英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一些需要耗費體力、頻繁抬舉手臂的工作特別容易造成頸部疼痛,但研究顯示,有些頸痛、背痛似乎不是生理因素造成。從研究問卷結果看來,不管哪種職業,女性都比較容易出現頸部、上背疼痛。研究人員補充,女學生往往比男學生承受較大壓力,需要扮演許多角色,可能因為這樣較容易發生頸痛困擾。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心理學家凱瑞‧古柏教授(CaryCooper)表示,許多研究早發現,壓力會引起頸部、背部疼痛,常有患者明明身體沒問題、結構組織都很正常,卻出現背痛、頸痛症狀。只要身處壓力,全身就會緊繃,進而造成頸部問題。許多女性需要工作、學習,在家裡也扮演「主要」角色,在蠟燭兩頭燒的環境下,面臨雙重壓力,所以更容易產生壓力症狀。



就男性與女性來比較,女性對於情緒的察覺與表達,一般來說都比男性來的敏銳,女性的情緒困擾的出現及求診改善的意願,一般也比男性來的高,最近瑞典研究發現:女學生的頸部疼痛機率比男性高,女性上班族的背痛與頸部疼痛也都高於男性上班族。如果以耗費體力或者一些身體負重的姿勢來說,女性並不比男性來的更多,因此研究學者認為這與情緒累積的壓力感有關。之前也有相關的研究報告,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可以參考相關的研究資料:


Hurwitz EL, Morgenstern H, Yu F (2003).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low-back pain and related disability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UCLA Low-Back Pain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56 (5): 463–71. doi:10.1016/S0895-4356(03)00010-6. PMID 12812821.


Carragee EJ, Alamin TF, Miller JL, Carragee JM (2005). "Discographic, MRI and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and remi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in subjects with benign persistent back pain". The spine jour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5 (1): 24–35. doi:10.1016/j.spinee.2004.05.250. PMID 15653082.


過去,我也曾遇到過一位有慢性背痛的女性,雖然她常會把自己的背痛歸咎於是自己每天須花許多時間寫作的緣故,然而對於她之前曾因好友車禍驟逝給她的衝擊,她一直難以平復其實是大有關係的。


當然處於壓力之下,身體會自動作一些生理調整,大家最熟知的壓力賀爾蒙(即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為了幫助身體加強對抗或者逃走的反應,可能會增加壓力賀爾蒙的分泌,長期下來不是過多就是不足,身體容易產生一些症狀,諸如:


衰弱與疲憊:這是腎上腺分泌不平衡導致身體血糖代謝異常,過多的腎上腺皮質醇會讓身體難以放鬆,因此即使是一覺醒來,仍感疲憊不堪,在憂鬱症的人身上常容易看得到。


肌肉與關節酸痛:存在血液中過量的腎上腺皮質醇會使身體加速損壞並失去自我修復的功能,導致肌肉與關節的傷害,並造成慢性疼痛。


肥胖:腎上腺皮質醇不平衡會刺激身體各部分儲存脂肪,造成脂肪堆積在軀幹、頸部和臉等部位。


皮膚粗糙:高量的類固醇會降低皮膚再生能力,使皮膚看起來很不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免疫功能、提早老化、焦慮、沮喪及心臟疾病都可能與腎上腺分泌不平衡有關。


建議經常有情緒壓力的且經常有肩頸酸痛或者背痛的人,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的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確認是否有這方面內分泌不平衡的問題,透過營養品調整以及對壓力源的調適,壓力造成的長期肩頸酸痛及背痛才能根本解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殺死亡 男多於女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22 04:11



自由時報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據統計,台北市自殺死亡的男性多於女性,但求助比例卻低於女性。藝人曾國城昨天應邀分享九年前白嫖風波後,由谷底爬起的心路歷程,他說,數年後回頭再看「有些事已被洗掉」,發生挫折,不去回顧,正向看前面,解決眼前問題,老天爺會開另一扇窗。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邀請曾國城擔任代言人,透過他的分享,鼓勵遭遇低潮的民眾。曾國城透露,九年前風波發生後,父親對他搖頭,母親淡淡說了句「很丟臉」,他當下覺得世界整個變黑,失去依靠,充滿完全被否定的孤獨感,而手上節目只剩一個,人生跌到谷底,一週喝酒五、六天,即使只有一個朋友也要找,晚上喝酒才能入睡。



曾國城說,當時他選擇由舞台劇重新出發,也有美食節目找上門,主持迄今,老天爺雖然關了一扇窗,但也為他開了另一扇窗;人有奇妙的潛力,會選擇遺忘,數年後生活回到常軌,往事已不復記憶。



曾國城說,當時他以運動,打高爾夫球、籃球紓壓,也憑藉愛情的力量,找到存在感;他也以自己主持的美食節目打趣說,看他的節目可以減少自殺念頭,「人面對美食就沒有貞操」,得到它就有動力,開心就會有存在感。



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高偉君說,去年北市自殺死亡的男性共兩百卅四人,女性一百零七人,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二.二比一,但自殺企圖者通報資料顯示,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三比七,顯然男性相較於女性,較不易尋求協助,往往等到自殺憾事發生,身邊人才驚覺壓力已超過負荷。



高偉君表示,去年自殺男性中,四十五歲至六十四歲最多,共八十九人,佔所有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的卅八%;不同年齡層的男性有不同的自殺壓力源,十四歲以下以與家人間感情因素為主、十五歲至廿四歲以感情因素為多、廿五歲至六十四歲以家庭因素與失業經濟因素為多、六十五歲以上以久病不癒因素所佔比例最高;未來自殺防治會將男性列為重點,協助男性遇到困難時,勇於表達情緒,主動尋求外界資源。



國內自殺防治目前把重心擺在男性的輔導上,因為以自殺率來說,全世界幾乎都是女性高於男性(中國大陸除外),但若以成功率來說,男性卻遠遠高於女性。以自殺前的求助來說,在台北市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約3:7,也就是男性較為壓抑,而且不願向外求援。因此,如何鼓勵有心理困擾男性勇於求助,減少可能的憾事發生,其實相當重要。其實,能夠談心中的困擾,就是一種面對,能夠面對,心理壓力就能減輕許多。


然而,為何有些人即使面臨自殺的重大抉擇都不願求助,其實與背後的原因有關。很多人會以為憂鬱症會去自殺人一定佔了不少比例,但根據統計,其實沒有想像的多,請參與我引用相關研究的討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988&prev=21346&next=20816&l=f&fid=27


會自殺的個案,有不少人是因為自己做過自己也難以面對的事情,在自殺防治中,若不瞭解這部分的成因及影響,恐怕效果相當有限,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我部落格的討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59&next=13345&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傷過度 竟然心碎了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07 04:11



記者李信宏/苗栗報導



心碎了!它不只是形容難過的心情而已,更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全國僅約10例。



苗栗縣1名73歲的比丘尼在清掃階梯時突然胸悶、疼痛,到苗栗大千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罕見疾病「章魚壺心肌症」,俗稱「心碎症候群」,這名比丘尼手術後住院1週,已康復出院。



大千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智偉昨天說明「章魚壺心肌症」為罕見疾病,全世界目前僅發現約100個病例,台灣則有10例左右。



林智偉說,罹患這種罕見疾病的患者,約有7成是因為突然的情緒悲傷,例如家庭突逢變故、親人猝死、愛人遠離或經歷災難性的重大打擊等,造成心臟左下方的「心尖部」無法正常收縮;另有3成的致病原因不明,這名比丘尼已出家多年,青燈古佛的生活「心如止水」,她在發病前及發病時並沒有特別的悲傷情緒,屬於「3成的致病原因不明」。



林智偉說,「章魚壺心肌症」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心臟科醫師SATO發現,由於患者發病時的左心室形似章魚壺狀而命名;美國心臟名醫沙克利曾說,「心碎症候群」好比心臟的腦震盪,主要是因為壓力情緒引發的心臟病,並非血管阻塞。



林智偉表示,「章魚壺心肌症」的症狀與心肌梗塞相似,但兩者最大差別在於,「章魚壺心肌症」的冠狀動脈是正常的,不像心肌梗塞有血管堵塞現象。



「章魚壺心肌症」好發於60歲以上的女性,醫界對此還沒有確切解釋,這種因巨大壓力產生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變,未及時就醫恐會造成心臟衰竭,及時就醫則死亡率並不高。



「章魚壺心肌症」與心臟病也無明顯的直接關係,在所有心臟病患中只佔1%到2%,在女性心臟病患也只佔6%,罹病後的復發率約2%到10%,保持樂觀、良好的情緒,是預防「章魚壺心肌症」上身的不二法門。



這兩天,國內有心臟科醫師發現臨床上罕見的心碎症候群案例,在此我把過去的文章再整理一下提供給大家參考:


經歷過心碎的感覺嗎?這在醫學上是可以觀察及診斷的。早在十幾年前,最早被提出來的名稱就是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壺心肌症,主要是這種情形發作時,左心室會像日本傳統用來捕捉章魚的壺的形狀,讓我們看看章魚壺到底長什麼樣:



A是心碎症候群發作時的心臟左心室的變化,B是一般正常的狀況。


這種因巨大壓力產生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發生率約在33%到100%之間,大多是當事人因為情緒性的重大壓力(例如所愛的的人過世)導致的心臟肌肉暫時變虛弱所引發,當然,重大的身體壓力也可能會發生。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考:


Eshtehardi P, Koestner SC, Adorjan P, Windecker S, Meier B, Hess OM, Wahl A, Cook S (July 2009). "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allooning pattern,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a Swiss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 135 (3): 370-5.


造成心碎症候群的主要生理變化,是因為人體內,當事人因為心理壓力承受過大,讓體內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濃度急速上昇(大部分是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一般而言,這類的心肌病變在兩個月之內就會完全恢復。以發生機率而言,在停經的婦女身上比較多,相關資料可以參照:


Azzarelli S, Galassi AR, Amico F, Giacoppo M, Argentino V, Tomasello SD, Tamburino C, Fiscella A. (2006). "Clinical features of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Am J Cardiol. 98 (9): 1273–6.


雖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少會造成當場死亡,當事人也能在幾天或者接下來的幾星期內恢復,不過,有出現心碎症候群的人,也不要忽略了這其實對身體是一種警訊,在2008年三月有一項觀察研究發現:當所愛的去世接下來的一年,遭逢變故的婦女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而男性是一般人的六倍。所愛的配偶死亡對所有的人壓力很是很大的再一次得到證明,以上的研究分析資料可參閱:


http://www.actuaries.org.uk/__data/assets/pdf_file/0006/128832/Spreeuw_modelling.pdf


大部分的人發生心碎症候群時,除非嚴重到身體非常不適,否則並不會去找心臟科醫師來做檢查及做診斷,因此被診斷出來的機率並不高。儘管這種狀況與心肌梗塞感覺有點像,但並不會影響冠狀動脈(供給心肌本身血液及氧氣的血管),因此大部分來說會慢慢恢復,即使出現類似心臟衰竭,也通常是過渡現象。


被發現的七成左右心碎症候群,是典型的身心性反應,是心理壓力導致身體發生問題的連鎖反應,在精神科門診中,甚至是其他內外科門診,身心性疾患其實還蠻常見的,建議大家若意識到自己是身心性疾病,在健康的處理上,最好不要只是一直處理身體的問題,而忽略了心理壓力的影響。在身心性疾患上,不要忘了,心理是因,身體的症狀是果,要徹底改善,除了身體的穩定外,一定要針對心理的壓力作根本的處理,一昧以藥物來控制,完全忽略心理根源的處理,如此下來在真正健康的恢復上恐怕會越偏越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在門診,有時會看到比較有經驗的牙科醫師會把磨牙或者顳顎關節障礙的患者轉介給我,沒錯,有不少顳顎關節障礙的患者與其急性或者慢性壓力導致有關,顳顎關節何在?讓我們先透過下圖來瞭解:



早在1934年美國的 Costen醫師發表了顳顎關節與耳痛、重聽、眩暈有關的研究之後,後續許多學者也繼續探討顳顎關節和口、顏面疼痛甚至是身體其他系統的交互影響。


典型的顳顎關節疼痛症狀諸如咀嚼咬合困難或者不適、口腔開闔有怪聲、臉部有悶痛、耳痛、頭痛(尤其是清晨)、夜間磨牙、聽力喪失、偏頭痛(尤其是清晨)、顳部疼痛、嘴巴開闔受限、耳鳴及肩頸疼痛等等。


此外循環系統方面可能會有心悸、脈搏太快或太慢、血壓劇烈變化;消化系統則可能引起噁心嘔吐、口渴、心臟部位疼痛、口臭、吞嚥困難、消化不良,並且可能有鼻炎、氣喘、喉頭異物感的局部徵兆或全身倦怠、易疲勞、手腳發涼發熱、易煩躁、注意力不集中、自律神經失調、睡不著、出汗障礙、神經過敏性皮膚炎等全身徵兆。


根據國內外研究,顳顎關節障礙與沮喪、緊張、壓力、及與磨牙的嚴重程度都呈正比,也與頭、臉、頸、肩痛,甚至心臟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腎臟疾病、腸胃疾病有關。因此,從以上的臨床表徵,我建議大家最好把顳顎關節障礙的主要成因,往身體發炎及自律神經失調的方向來思考。國內台大兩位教授的研究也建議:顳顎關節障礙是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每個人的症狀不盡相同,應視為與慢性背痛一樣,一般醫療的處理只能抒解症狀,難以根治。


建議大家若出現顳顎關節障礙,除了急性期可以請牙科醫師幫助症狀抒解以外,根本處理還是要針對壓力的來源及身體發炎兩方面來著手,在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下能夠清楚呈現身體發炎及壓力失衡的狀況,針對失衡部分透過營養補充來調整,而透過有效的心靈技術也往往能更快根除症狀,過去我也曾累積這方面的一些臨床經驗,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290&prev=1999&next=893&l=f&fid=30


參考新聞報導:



他,牙齦腫脹 嘴巴張不開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1/23 00:07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選情緊張,竟有民眾因精神壓力大,引發牙齦腫脹不適,還有民眾因政治理念與家人不合,大吵一架後,隔天竟然嘴巴不開,台南市立醫院牙科醫師蔡佳峰指出,這些症狀可能是因口腔衛生不佳及壓力所引起,他提醒民眾要注意。



隨著選舉逼近,各方人馬身心壓力也越來越大,疲勞、熬夜、睡眠不足,加上原本就有點疏忽口腔衛生清潔的人,種種原因加成,容易引發在口腔症狀,如牙齦腫脹、顳顎關節障礙等問題;蔡佳峰醫師指出,維持良好口腔衛生,調整心理紓解壓力,可改善相關症狀,如果症狀持續,請就醫治療。



蔡佳峰牙醫師透露,40多歲男性,最近因牙齦腫脹疼痛,刷牙流血多日,而至牙科求診,經檢查,除些微牙結石外,X光片檢查也有輕度至中度的牙周破壞;病患自述他是某政黨的死忠支持者,近來因選情緊繃,每晚政論節目都看到很晚才就寢,加上已有許久一段時間未曾接受牙科任何檢查及治療,種種原因造成牙齦腫脹不適的症狀。



蔡佳峰醫師表示,選前緊張加上近來的亞運跆拳道事件,讓許多人心情悲憤,也有一名婦女民眾,與家人原本政治理念不同,加上看到對我國不利的亞運事件,與家人大吵一架後,隔天竟張口困難,耳前的顳顎關節卡卡做響,精神上的壓力,加上肉體上的折磨,讓她苦不堪言。



蔡佳峰醫師表示,顳顎關節障礙,目前發生原因不明,但常與壓力有關,在急性期時,可以開立肌肉鬆弛劑、止痛藥減緩症狀,但仍需仔細評估,是否必須佩戴咬合板治療,或需要修正一些個人不良習慣。



蔡佳峰醫師提醒民眾,在身心壓力巨大之時,如果平時又疏於口腔保健,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出現一些症狀,且國內成年人罹患牙周疾病的比例也相當高,只是大部分人平時並無症狀,在有壓力的情況下,顯現出來。



蔡佳峰醫師說,預防重於治療,平日定期檢查才是最佳處理方法,而且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保持放鬆心情,也是遠離這些惱人口腔問題的關鍵所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我曾應邀到艋舺扶輪社演講,其中有一位社友談到他自己失眠抒壓的改善過程,他自己發現醫師對他失眠及身體不適的原因,講得不清不楚,而且自己服藥後覺得改善有限,且有副作用,因此自力救濟,每週規律作瑜珈,想不到自己的睡眠及下背痛獲得明顯改善,再也不必依賴藥物入眠,這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最近國內有機構引用美國研究,提醒大家瑜珈的抒壓效果比散步好,主因是因為瑜珈對於增加腦中的GABA效果明顯,更能減少焦慮及抗壓。這個研究刊載於整合及另類醫學期刊上。對這樣的研究結果,我想就我個人的臨床經驗提出兩點討論:


第一,大部分的人只是把散步當作運動,但散步時都在想事情,自然而然,他們在散步時仍無法從自己的想法上暫時隔離,而做瑜珈時,必須專助於肢體的控制與呼吸,因此比大部分散步時仍想東想西的人,抒壓效果的人自然更好。但對沒有時間及地方做瑜珈的人怎麼辦?我建議仍可以藉由適當的散步方式來幫助抒壓,跟一般散步不同的是,散步若能幫助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的觀察上,效果會好上許多,這就是外觀及內觀的差異,想更瞭解內觀及外觀不同的人,可以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748&prev=18754&next=18171&l=f&fid=30


適當方式的散步,需時不長,往往在30-40分鐘的時間左右,藉由持續的外觀,讓自己暫時遠離白天的工作壓力,效果相當好,我也曾建議許多人以這種簡單有效的抒壓方式來提升他們睡眠品質及抒壓,當中甚至包含一位七十多歲的女士,這位女士本身對安眠藥物有長期的依賴,有一段時間睡眠更糟,但她對藥物非常敏感,因此不管如何調整藥物,只是讓她更不舒服,睡眠也更糟,原本外型單薄的她,因為睡不好,人更是受了一大圈,親朋好友看到常詢問她是否罹癌,因此讓她壓力更大。後來經我建議,她每天開始以外觀的方式來散步,結果睡眠品質很快在一週之內獲得改善與控制,心情、體重也隨之恢復。


此外,對有些身體曾有受傷或者有骨骼結構問題的人,要做瑜珈,最好與專業的復健醫師或者整脊專業討論,哪些動作適合自己哪些不適合。因為我的確遇過有些人為了做瑜珈抒壓,但勉強自己自己做一些超過自己身體能力範圍的動作,反而造成受傷,甚至是椎間盤突出,反而更痛更睡不著。因此做瑜珈時,一些動作若覺得太勉強,千萬不要逼自己硬做,同時對自己可以勝任及適合的動作若不是很確定,還是找相關專業討論後再做比較保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研究:鳥鳴聲可減少病患解痛劑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0/08/26 11:24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清晨的鳥鳴聲相當悅耳,讓人精神百倍,英國研究人員更發現大自然的鳥聲,對於就醫病患的緊張情緒,具有舒緩作用,病患看診後對於解痛劑的依賴程度也較少,讓醫病關係獲得改善。



英國利物浦奧爾赫兒童醫院稍早利用播放鳥叫聲,讓病患與家屬緊張情緒得到舒緩,結果發現兒童在醫院時焦躁的程度變少,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鳥的聲音影響人類腦部,轉移疼痛反應上注意力,研究人員也發現,鳥叫聲的影響對於病患在看診後,對解痛劑依賴程度也變少。



位於英國的藝術與創意基金會(FACT)是邀請一位錄音師瓦晨世將大自然中的知更鳥與畫眉鳥等叫聲錄下,在兒童接受治療前,播放鳥叫聲給他們聽,發現效果甚佳,現在連醫院走廊也透過擴音器播放鳥聲音樂。



基金會人員史莉絲表示,奧爾赫兒童醫院與該基金會合作,「我們發現這種大自然的鳥叫聲對病患有很大的幫助,這次的研究結果更是一大突破。」



該基金會甚至表示,目前已有許多家長詢問是否可以購買CD,在家中自己播放。



最近英國有兒童醫院發現鳥叫聲可以幫助舒緩緊張的情緒,同時也能減少病患對止痛劑的依賴程度,在鳥叫聲中,目前發現以知更鳥及畫眉鳥的效果甚佳。


過去,我曾不止一次提到安全模式及危險模式對人的影響,所謂安全模式,就是當事人覺得自己很安全,可以放鬆,此時身體放鬆,有利於身體的修復。危險模式是指一個人處於危險緊張的狀態,此時身體的資源都為了應付緊急狀況,無法進行身體的修復,因此,一個人若常處於危險模式,身體狀況必然較為不穩定,以住院的患者為例,播放悅耳的鳥聲,讓患者彷彿處於大自然之中,的確是幫助安全模式開啟的方法之一。


關於大自然的聲音,過去也有些公司出過,瀑布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但若以聲音和身歷其境相比,身歷其境的效果對身體的放鬆效果想當然比較好,這是SPA之所以能幫助抒壓的重要原理,在西方自然醫學的重鎮德國,也有相關的研究與解決方式,透過模擬和諧自然正弦波的浴室SPA,幫助一個人開啟其安全模式,加速身體的修復與復原,據我所知,國內也有醫療專業人員將之應用於癌症輔療,效果不錯。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有網友在討論自己狀況時,常不知為何,老是出現耳鳴、眩暈、失眠、思考力下降、臉潮紅、四肢末稍冰冷酸麻、心悸、大腸激躁症,不然就是習慣性頭痛、頭重、聽力異常、內分泌失調、性機能退化、視力模糊等等症狀,由於在各科門診治療,難以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於是被醫師懷疑有自律神經失調,然而大部分的醫師只是以症狀來下診斷,未有直接的檢測儀器來確認這個懷疑或者可能性,因此大多數的治療甚至是在未有明確的儀器診斷之前,就開始服用抗焦慮劑、鎮定劑甚至抗憂鬱劑來治療,殊不知自律神經失調的種類不只一種,單以症狀來給藥治療,不僅無法針對實際的自律神經失調原因來處理,除可能導致藥物的依賴以外,鎮靜安眠藥物本身的副作用,還可能讓當事人的症狀惡化,不可不慎。


首先讓我們先瞭解為謂自律神經?自律神經系統與軀體神經系統共同組成脊椎的周圍神經系統。所謂「自律」,是因為未受訓練的人無法靠意識控制該部分神經的活動,並非完全無法控制或者不聽指揮。自律神經系統掌握著性命攸關的生理功能,如心跳,呼吸,血壓,消化和新陳代謝。此外,如性器官和血管系統和眼內肌都受到該神經系統的控制,請參閱下圖:



左側是副交感神經支配的區域及系統,大家仔細看的話可以看到一部份仍是從顱神經分出來的,包含第三、七、第九及最有名的第十對腦神經,也就是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右側交感神經的分佈及支配區域,交感與副交感相互擷抗,保持身體的正常運作。除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外,腸神經也是自律神經的一部份,因此,自律神經失調的人,腸胃功能也會被影響,或者反過來說,腸胃功能不佳的人,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的穩定。


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身體處於戰鬥或者逃跑的反應,因此交感神經的作用包含:


1.把血流從腸胃道及皮膚減少(局部血管收縮)


2.骨骼肌的及肺部的血流增強,甚至可以達到1200%


3.肺部血管擴張,讓血氧交換增加


4.心跳及心肌收縮加強。


5.瞳孔放大,眼睛水晶體調整,讓更多光線進入且看得更遠。


6.心臟的冠狀動脈擴張(幫助心肌有更多的血量來做功)


7.腸道與泌尿道擴約肌收縮,腸道蠕動抑制(這裡都屬抑制作用)。


8.刺激性高潮


副交感神經作用與交感神經相擷抗,主要是幫助身體休息及消化,還有幫助亢奮的神經回復常態,主要的作用如下:


1.擴張腸胃道血管增加血流,幫助食物的消化及吸收,此時腸胃到需要更多血液來幫助其新陳代謝。


2.當身體不需高的供氧量時,幫助肺泡收縮。


3.藉由迷走神經及胸脊椎副神經的負交感神經控制作用,控制心臟及心肌的收縮。


4.警報解除,幫助瞳孔縮小,調整眼睛的水晶體,減少光線進入,也不必看太遠(因為沒危險)


5.增加唾液分泌及加速腸道蠕動,幫助身體消化吸收。


6.藉由第二到第四骨盆內臟神經,幫助性器官勃起。


7.刺激性慾


補充一下,性行為本身需要交趕及副交感的神經相互協調,才能順利,反之若自律神經不協調,也會引發性功能障礙。那麼自律神經檢測要怎麼作呢?目前提供檢測的醫療院所,主要以下面的方式來進行:


心率變異分析(原文: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為HRV),或稱為心率變異度分析,是一種測量連續心跳速率變化程度的方法。其計算方式主要是分析藉由心電圖或脈搏量測所得到的心跳與心跳間隔的時間序列。心臟除了本身的節律性放電引發的跳動之外,也受到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所調控,這是為何藉由心率變異分析能測知自律神經運作到底正常或者失衡的主要原因。


過去二十年已有不少文獻顯示自律神經系統的調控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有顯著的關係,例如心因性猝死、高血壓、出血性休克、敗血性休克等。心率變異分析亦被發現可作為預測發生心肌梗塞後的死亡率的指標。


想瞭解自己的自律神經功能運作是否OK,不妨利用這種檢測來做更直接的身體保健。大家對檢測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和我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愛不對人 很傷心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7/22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愛不對人、感情、婚姻不順真會「傷心」。加拿大阿卡迪亞大學研究發現,和感情順遂的人相比,若一個人的感情關係充滿焦慮、不安,未來罹患心臟病、中風的機率比較高,風險增加近五成。



加拿大阿卡迪亞大學拉克倫‧麥克威廉斯博士(Lachlan Mc Williams)主持這項研究計畫,共有五六四五位以上成人參與研究,年齡在十八歲到六十歲之間,結果發現,對感情生活常感覺不安、對另一半愛理不理的人比較容易得到一些慢性疾病



參與研究的人必須填寫一份問卷,回答各項問題,包括關節炎病史、慢性背部、頸部病症、頭痛頻率、頭痛嚴重程度、是否有慢性疼痛、季節性過敏、中風和心臟病史等。如果醫師確診他們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氣喘、慢性肺病、糖尿病或高血糖症、潰瘍、癲癇和癌症等疾病,也要誠實以告。



研究人員發現,「充滿焦慮的感情關係」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感情生活若充斥焦慮情緒,心血管系統較容易受到衝擊,罹患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的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麥克威廉斯博士指出,從研究結果來看,感情生活充滿不安,可能對健康造成威脅,這樣的人特別得心血管疾病。



麥克威廉斯博士認為,如果能好好修補感情關係,減少感情裡的不安、焦慮,也許可以幫助改善健康。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心理學會」期刊。



最近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對感情充滿不安、對另一半愛理不理的人,比較容易得到一些慢性疾病,的確過度壓力,會讓身體持續處於壓力狀況,醫學界多年研究也顯示八成的疾病與壓力有關,包含了癌症、高血壓、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氣喘、腸胃潰瘍、頭痛等等問題,其中癌症、腦血管疾病與心臟並正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大部分人會把壓力視為外來,鮮少人能夠去檢視,大部分的壓力來自於自我認知失調。讓我們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一書的相關內容:


研究顯示決定健康與否的關鍵,並不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或社經地位,而是對自我定位的認知。大家可能會認為經常伴隨著貧窮或低落的社經地位的疾病風險因子,例如抽煙、喝酒、垃圾食物、肥胖、與缺乏運動,說明了貧窮社群的較高疾病罹患率與死亡率。


 


但是在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的一份研究發現在控制上述的所有行為與風險因子之後,較高疾病罹患率與死亡率不能只歸諸於這些因子。1


 


他們說,關鍵並不是行為,而是對自我定位的認知。造成較高疾病罹患率與死亡率的關鍵因素包括:


 




  1. 缺乏社交關係與社會支援;
  2. 人格特質(認為杯子是半空的悲觀),包括失去支配、樂觀、控制、與自尊等感覺,或是充滿憤怒與敵意;
  3. 生活與工作的長期與激烈壓力,包括種族與階級的壓力,以及關於權力與資源不平等分配的其他因素

造成大部分現代慢性疾病的主因並不只是壓力而已,從各式各樣的精神疾病,包括沮喪與焦慮,到心臟疾病等等2


 


「不適」是失去自我定位的疏離、失去控制能力與意義,就像不斷地切換電視頻道,找尋可以滿足自我的節目;攝取脫離根源、無法辨識原貌的加工食物;以及我們的家人四散分離,透過簡訊與電子郵件溝通。單是貧窮本身並未增加疾病、發病率與死亡率的盛行。失去文化、控制與意義的失落感才是主要因子。


吞食藥丸是無法修復失落感的。


最後,我們的認知以直接且明顯的方式,調節或影響我們的生理。PNEI(心理-神經-內分泌-免疫)的科學已經清楚明確地細述這些關聯。


我們所有的自我對話與認知,不管是好是壞,都透過一個協調的網路或系統運作。這個系統稱為HPATGG 軸心(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甲狀腺-生殖腺-腸道軸心或網路)



大腦與壓力


思想、認知、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我們?


許多人都經歷過腎上腺素急速分泌的情況,千鈞一髮的車禍、或是認為自己身陷危險的想法。幾年前的一個夜晚,我醒過來,聽到屋裡有翻閱紙張與砰然撞擊的聲音。我抓起電話撥打119。我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我可以清楚看到黑暗中的動靜,聽到最細微的聲響。


警察趕到了,從外面盯著看,看到我們新養的小狗跳離牠的小窩,在屋裡四處玩耍。


我的生理與心理都「 知道」有竊賊闖入。想像的「認知」轉變成真實的生理反應,觸動我逃之夭夭或挺身對抗的反應。


壓力(與放鬆)反應是由大腦的指揮與控制中心--下視丘所控制的。當我聽到「竊賊」的聲音時,啟動了壓力反應,透過神經系統的自動反應部分-- 交感神經系統 將訊息傳遞到身體的每個部位。


當這個部分的神經系統啟動時(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啟動的狀態),我們的腎上腺釋出更多的皮質醇與刺激性的神經傳導素--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這些化學物質充滿活性與激勵性。


這個系統是我們的寶貝,尤其是當我們遇到麻煩或危險時。想想看在大草原吃草的斑馬。在飢腸轆轆的獅子逼近時,承受突發性壓力的斑馬拔腿狂奔。直到有一隻被撲倒之後,其他斑馬恢復冷靜,繼續吃草。基本上,我們的身體在啟動壓力反應時,情況就和斑馬一樣。


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科學及神經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的說法,那是斑馬沒有潰瘍的原因。牠們會有瞬間急遽升高的壓力,然後,斑馬又恢復冷靜,繼續吃草。牠們的壓力反應是瞬間啟動的,在危機解除之後就關閉了。


我們文化的問題是長期不間斷的無情壓力,對神經系統造成永無休止的刺激,包括我們缺乏營養又有毒的飲食、環境毒素、電磁污染,以及失去控制的無力感,以及沒有歸屬感。


這讓我們處於長期的警報狀態。引領風騷的神經科學家布魯斯麥克尤恩(Bruce McEwen) 在他的著作「我們所知的壓力盡頭」(The End of Stress as We Know It)中,解釋長期的壓力如何損耗我們的生理系統。他將這種情況稱為「適應負荷」4,可以視為一生當中所有壓力源的總和。


 


所有這些過量的壓力源,人體無法長期不斷應付的壓力源,導致交感神經系統與壓力反應的過度激化,緊接著就是能量的消耗殆盡。


 


薩波斯基博士詳細闡述這種慢性壓力損傷大腦的方式。主要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居高不下的數值損傷了海馬迴。


 


然而,在現代的社會裡,這套生理系統受到過度的激化。我們不需要記憶我們認知為壓力的每個情況。長期的大量皮質醇損傷了海馬迴,導致記憶力受阻5、失智症與沮喪6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神經學科學家桑妮雅 魯皮恩(Sonia Lupien)博士已經說明壓力如何緊縮我們的記憶力中心,並對我們的大腦與認知功能造成有害有的影響7,8


 


壓力簡直就是大口啃噬著我們的大腦。


長期壓力對身體與心理都有許多不良的影響,這可以解釋現代社會中普遍的肥胖、健康與大腦功能問題。所有來自身體的回饋,以及大腦往下傳遞的訊息,都是透過這個重要的HPATGG(連接大腦與全身的溝通網路)系統運作。


 


最後,我想引述知名的醫療專家Erwin K. Koranyi對壓力的解讀:


學會評估自己的能力、潛在弱點及抵抗力,將會獲益不淺。但我們在最後的分析上不能失去的觀點在於: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生活的好不好負責,否則,不論採行哪種治療方法,還是會繼續遭到壓力所引起的疾病折磨。


 


也就是說,要處理壓力的影響,先要認知到自己的狀況好或者不好,跟自己有關,所以,如果不好,是自己要負起責任,而非怪別人把自己害成現在的慘況,沒有這樣認知的人無法為自己負起責任,結果仍會繼續為身心壓力所苦。至於如何改變認知,也可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846&prev=18864&next=188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智商低男性更可能自殺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6/05 02:20 盧映孜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4日電) 瑞典研究人員今天在一項研究中指出,智商低的男性更可能企圖自殺,首度為智力表現和自殺之間找出關聯性。



這項研究是根據約110萬名瑞典男性所做的分析。這群研究對象18歲左右的兵役體檢時,會測量智商,之後平均追蹤24年的情況。



經過年齡調整分析,這項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發現,智商低男子因自殺未遂住院的可能性,幾乎是智商最高族群男子的9倍。



斯德哥爾摩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institute)的拉斯穆森(Finn Rasmussen)告訴法新社:「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發現是首度找出智力表現和自殺之間的關連。」(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最近瑞典發表一篇針對1 109 475男性的24年追蹤研究報告,研究分析發現:智商低的男性,其自殺的風險是智商最高族群的9倍。 過去,我仍在區域教學醫院服務時,門診急診有時會接觸到一些服役的役男,這些役男中,有邊緣性智能不足的個案,評估起來,由於在部隊反應較慢、專注力不佳,記憶力不好,除了容易被責難或以外,也容易被欺負,而當事人又不知如何去解決及面對,因此,往往容易衍生自殘行為甚至是自殺行為,若對照這個研究來看,的確有些關連。


邊緣性智能不足,IQ是介於70-85之間,這類個案難以用外觀來判斷,必須去做面談、智能測驗及國小成績單來彙整,最後做確認,軍方的作法是在新訓時,積極透過新兵智能篩檢,儘量讓這類個案在下部隊前,先驗退,往往能減少類似的自殺風險的發生。


這類個案,不在部隊,我認為自殺或者自殘風險仍存,家人應瞭解他們的挫折忍受力較差,在工作安排及其他人際互動上,應多與包容及鼓勵他們適時宣洩平時積壓心中的情緒困擾。類似悲劇及風險,應有機會降低。


原文研究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http://www.bmj.com/cgi/content/full/340/jun03_1/c25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四月28日)我受邀上年代的談話性節目:聚焦360度,談到這幾天的國道坍塌,導致有人不幸過世,其罹難者家屬、搶救人員以至於緊盯媒體的大眾,到底要注意哪些事以及如何彼此幫助彼此走出災難後的陰影,在短短半個小時的時間,我提供了一些方式來提供大家參考使用,鑑於節目時間短暫,無法詳述,故在此補充相關資料讓大家參考: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對那些經歷過天然、人為巨大傷害受害者,其他如性侵案被害人身上常會出現的身心不適現象,當同一創傷行為被再度體驗,反覆的痛苦回憶、夢境,會被類似情境引發,產生強烈心理痛苦與生理反應。當事人常常出現失眠、易怒、易受驚嚇,及注意力不集中,障礙持續、嚴重者會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舉例而言,在南海大海嘯、各國的大地震甚至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的災後,歷劫餘生的人們經常會出現上述的反應,就可稱之為PTSD。主要的原因是當事人的注意力卡在事件發生的時刻,當時所出現生命威脅、恐懼、震驚或者巨大的失落感常藉由一些再刺激而引發不適、難以平復。


不管如何,這必然對當事人的壓力系統造成明顯的衝擊,包含大腦神經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系統都會產生影響。會有PTSD狀況的人,短期可以藉由轉移注意力來協助當事人暫時隔離壓力事件,但追根究底,有機會,把事件經歷說出來就是種面對的最好治療,即便一些統計出來效果不錯的療法,也是要去描述或者去說,去接觸,再配合一些放鬆技巧的協助來達成效果。國內有經驗的治療師並不多。至於藥物的使用,建議有急性壓力困擾或者PTSD困擾的人,還是保守些為宜,就算要用,最好警惕自己時間不要過久,藥量避免越來越多。過去我在區域醫院看診時就有好幾個921的受災患者,因為當時難以平復,選擇用藥物來控制症狀與幫助睡眠,到頭來藥物不減反增,睡眠品質及心情越來越糟,成了長期服藥的慢性精神病患。


我在節目上建議的方式,並非精神科的方式,但對沈浸於重大壓力事件的人,卻可能在不長的時間處理就能走出哀傷與驚恐。這個方式是由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L. Ron Hubberd提出來的,藉由反覆詢問當事人兩句話:那個時候你在哪裡?你現在在哪裡?藉由讓當事人反覆回想事件發生的經過,並口述出來,詢問者不必和對方討論,只要示意即可,當事人有嚴重的情緒反應,鼓勵當事人發洩出來,穿越這些有負荷的記憶,在記憶中隱含的負面情緒,會一點一滴被拿掉,帶當事人達到一個情緒比較穩定的點甚至有某些領悟被說出來時,即可停止。


想幫助這些緊繃的當事人好睡,也可以利用L.Ron Hubberd所建議的援助法來幫助對方放鬆甚至入睡。過去在許多災難現場,已有許多會使用援助法的志工幫助當事人恢復平靜,其中也包含911及南海大海嘯等等的重大事件。相關技術學習並不困難,想學的人也可以和我們聯絡。因這次災難事件被明顯影響,難以平復的人如果需要這些資料或者進一步協助,也可以和我們聯絡。


在此謹向這次的罹難者家屬致哀,也祝他們的心情早日恢復平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美研究: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反轉錄病毒有關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10/09 09:20 蔡佳敏







(法新社華盛頓8日電) 科學家今天在突破性研究報告指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Syndrome,CFS)這種神秘、讓人疲憊不堪、睡眠也無法消除的疲勞,可能與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有關。



  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Science)表示,這項發現可望為數以百萬計飽受此病所苦的美國人帶來治療方法。部分病患因罹患此病,不僅無法工作,甚至連稍微費力的活動都沒辦法做。



  這份研究被認為在了解這個令人費解、無已知治療方法的疾病上,帶來重大突破。



  位在雷諾(Reno)的內華達大學(University ofNevada )惠特摩皮特森研究所(WhittemorePeterson Institute)的研究部主任米柯維茨(JudyMikovits)說:「我們現在掌握了一種名叫XMRV的反轉錄病毒常存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病患血液中的證據。」惠特摩皮特森研究所是領導這項研究的組織之一。



  她說:「這個發現可望成為造福數百萬名病患、發現主要治療方法的重要步驟。」



  不過,研究人員警告,儘管找出反轉錄病毒和慢性疲勞症候群之間的關聯,但並不證明此病是由XMRV所引起。



  他們說,過去的研究也發現,這種反轉錄病毒與前列腺癌有關。(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關於慢性疲勞症後群,一直以來,有另外的名稱,就叫病毒後疲勞症後群(post-viral fatigue syndrome)主要原因是因為很多人罹患慢性疲勞症後群時,的確是在類似感冒症狀發生以後。


根據美國的統計,慢性疲勞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四,女性甚至比男性多、好發年齡為四、五十歲,這種狀況存在其實蠻普遍的。慢性疲勞的狀況發生,往往是突然的,常見的症狀如肌肉及關節疼痛、認知功能困難(專注力、記憶力及學習力不佳)、心力交瘁,即便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當事人仍難以恢復。有慢性疲勞的人,因為心情容易低落或者情緒容易煩躁,且常合併有消化功能之障礙,甚至有心肺功能的衰竭感覺,故常於不同科別求診,這其中也包含精神科,我曾在門診診治不少客戶,其實就是典型的慢性疲勞症後群,但卻被當作憂鬱症來治療,除慢性疲勞症狀沒改善以外,還往往演變成精神科藥物依賴的問題,所以缺乏對慢性疲勞的認知(包含專業人員),往往會讓當事人真正的復原得多繞冤枉路。根據統計,被診斷有慢性疲勞症的人,只有5-10%的人最後完全恢復,原因何在?


在目前醫療上,並無直接的檢測來確診,故大多以排除法來做最後的確診,因而我建議大家最好把慢性疲勞症當作是一種身體功能失衡所呈現的現象。找出慢性疲勞的原因,對功能性醫學來說並不困難,因為功能性醫學很清楚,慢性疲勞不能以單一系統失衡來看,最直接有相關的系統,自然要考慮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這個系統的失衡,常與免疫失調大有關係。很年輕就出現慢性疲勞的人,身體必然有其他潛在的問題,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找出原因,例如我看過不少有過敏困擾的人,往往在二、三十歲的年紀,就會出現慢性疲勞的症狀,故本身有過敏困擾合併有慢性疲勞困擾的人,最好把過敏原及消化相關狀況作瞭解,一起調整的話,改善會更快。大家也可以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因為作者本身就曾一度被診斷有慢性疲勞症,但他以功能性醫學的檢測幫助自己找到身體失衡的原因,在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完全恢復其中的調整,還包含營養及重金屬問題的處理。


免疫力不好,以致發生病毒感染,之後產生慢性疲勞症,並不代表病毒感染就是引發慢性疲勞的主因。我建議大家把免疫力失守當作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正要讓駱駝站起來,也得找出最後一根稻草之下,還有哪些稻草?所以想從單一病毒感染來解釋及解決慢性疲勞,我認為極可能是緣木求魚。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研究:心碎讓人更容易得心臟病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9/16 01:35 鄭竹雅







(法新社雪梨15日電) 澳洲研究人員今天說,在哀悼期間的人,心臟停止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6倍,這可能是人確實可以心碎而死的證明。



心臟基金會(Heart Foundation)針對人們在遭逢巨變時身體狀況的改變進行研究。首席研究員巴克萊(Thomas Buckley)說,根據研究結果,人在悲傷時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明顯提高。



巴克萊說:「我們發現血壓增高、心跳加快、免疫系統改變,還有會提高心臟病發的血液凝結情況。」



他說,160名研究對象中,有一半正在經歷喪偶或喪子之痛,而他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提高了6倍。



他並說,即使才30歲的人,風險也一樣明顯,但這個風險在6個月之後降低,2年後回穩。



驟升的壓力荷爾蒙被認為是情緒所導致的心臟病元兇,較早的研究發現女性較常受到這種情況影響。(譯者:中央社鄭竹雅)



 


最近澳洲的心臟基金會針對在哀悼期間的人作研究,發現他們心臟停止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六倍,推測這可能是人會心碎而亡的證據。研究人員發現研究對象會有血壓增高、心跳加快、免疫系統失調、還會有血液凝結的狀況。研究的結果指向人體內偵測到驟升的壓力荷爾蒙所導致。


一般而言,在功能性醫學的處理上,可以利用些營養品來減低壓力荷爾蒙的濃度,這也是我們一般所謂的抒壓食物:


鎂:每原本就能舒緩自律神經,根據研究,鎂的補充,可以讓做完有氧運動的人減少血中的壓力荷爾蒙,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6527092


Omaga-3:諸如魚油或者亞麻仁油等等,能夠有效的降低心理壓力增加壓力荷爾蒙的影響,請參考: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8CX1-4N3P935-D&_user=10&_rdoc=1&_fmt=&_orig=search&_sort=d&_docanchor=&view=c&_acct=C000050221&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0&md5=70bc9b38a1f93798e6048cc813ea2e9e


phosphatidylserine磷脂絲胺酸:根據研究,能夠有效減低人對壓力產生力荷爾蒙的作用,參考文章: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512856


維他命C:可以讓壓力荷爾蒙的釋放減少一些,相關研究文獻可參閱: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articles/200304/vitamin-c-stress-buster


此外,音樂治療、按摩及歡笑治療等等,都有些研究發現可以減少壓力荷爾蒙的釋放。


最後,我建議不妨瞭解有效的心靈抒壓技術,這是直接心靈的負荷直接作處理的技術,我曾使用這種技術,幫助很多人從失落或哀傷事件的陰影中真正走出來,建議大家最好針對身心能雙管齊下,當事人的恢復必然會更快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每天3千人自殺 平均每兩分鐘1人自殺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9/10 08:05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過去50年,全球自殺率竄升百分之60,目前每年有1百萬人自殺,平均每天3千人自殺,每小時125人自殺,每一分鐘有兩人自殺。世衛組織說,從地理上分析,自殺率最高的地區是東歐跟俄羅斯;從自殺人數來說,亞洲自殺人數最多,主要是中國,印度日本,每年都有很多人自殺。世衛組織估計,未來全球自殺率,可能還會升高。報告指出,世界各地自殺原因並不一樣,例如在歐洲跟北美,9成自殺的人,因為精神錯亂才自殺。但在亞洲,人們通常因為某些事,突然決定自殺。今天是(世界防止自殺日),(世衛組織)因此今天發表報導,提醒個人跟政府,要關注有自殺傾向的人;要告訴這些人,如果有自殺念頭,應該向生命線或醫生求助。



關於自殺的原因有很多,我無法一次把所有可能與自殺有關的原因全部列出來,過去我曾提到,無慢性疾病的自殺個案,真正主要的自殺關鍵,在於當事人有即將被揭露的越軌行為或者隱瞞行為,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人,可以上好消息電視台網站看健康醫食代的234集的錄影存檔或者參考人格的完整與誠實這本書。


讓我們先瞭解越軌行為定義,在人格的完整與誠實這本書提到:一個有害的行為,或是對團體的道德守則有所違反的行為。當一個人坐了某件違反所同意之道德守則的事情,或是當他根據那個道德守則,應該去作某件事情,卻忘記而沒有去做時,他就是犯了一個越軌行為。一個越軌行為就是違反某件被同意的事情。一個隱瞞行為指的是一個人犯下一個越軌行為,而他並沒有將他說出來的一種行為。


談到這裡,不禁讓我想到過去我曾接觸到的個案,他到門診來求助,是因為他想自殺,自殺的原因是之前他曾因為到圖書館自己拿美工刀把圖書館的報紙割下自己有興趣的內容帶回家,後遭圖書館員發現報警處理。之後他便一直懷者忐忑的心情,直到他確定自己被判刑(需繳罰金),但判決書不知何時會寄達家中,他的自殺念頭油然而生。關鍵在於他完全無法面對他即將被揭露的越軌行為,不管這越軌行為大或小,只要當事人無法面對,就足以產生自毀的衝動。這類自殺行為會產生,根據統計,以亞洲人最多。解決的關鍵,是幫助當事人瞭解關鍵在於面對越軌行為或隱瞞行為,有其方法。一旦面對,原本的自殺念頭有可能在瞬間消失。願意說出來,就是最基本的面對。但對想自殺的人而言,他們願意去談自己的越軌或者隱瞞行為的意願往往不高,因為這些就是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東西,也是真正會讓他們想不開的關鍵。


自殺身亡在某些年齡層的死亡原因還可以位居前十名,若能針對自殺的原因以有效的生活改善技術來處理,除了能真正幫助當事人以外,還能減少周遭的人的遺憾與難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絕望爬上心頭 婦女中風風險高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8/28 16:42



(路透芝加哥27日電)美國研究專家今天表示,對女性而言,絕望的感覺不僅是不幸,還是一種中風的風險。



他們又表示,長期感到絕望的女性,頸動脈容易出現斑塊增長。而這種情況可能引發中風。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艾佛森-蘿絲(Susan Everson-Rose)表示:「這些研究結果指出,有絕望感的女性,未來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較高。」她的研究報告發表在醫學期刊「中風」(Stroke)。



許多研究指出憂鬱與心臟病有關聯,最近多項研究報告指出,樂觀能保護女性免於罹患心臟病。中央社(翻譯)


 


如果是身體的抗壓系統來看,長期的壓力容易導致腎上腺的功能失衡,與心血關系統有關的部分在於脫氫異雄固酮(DHEA)的缺乏,根據一篇1986年的研究,DHEA可以增強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降低血液中的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 濃度,預防血管內皮粥狀動脈病變及不正常之血液凝結,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有長期情緒低落的女性,除可以藉由功能性醫學檢測(例如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來瞭解自己的身體功能失衡程度,透過相對應的營養品來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性,此外在心理方面,也應該藉由有效的生活改善技術,找出壓抑的來源或者對生活的困惑,幫助自己對於生或更主導,真正走出絕望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預防解決辦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8水災 醫師籲防睡眠障礙憂鬱恐懼症狀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8/14 21:29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14日電)莫拉克颱風帶來88水災重創南台灣,救援行動積極展開中,精神科醫師提醒,謹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呼籲要注意防範睡眠障礙、憂鬱、恐懼、焦慮等症狀。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陳柏熹今天指出,當有極端壓力發生,如颱風、洪水等天然災害,因事件無法預期、控制或逃避,受難災民感受、難過、恐懼會特別深,這種急性創傷會由短期壓力演變成長期夢魘。



他說,不論親身經歷或目睹重大創傷,如經歷88水災,往往會產生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兒童可能出現混亂或激動行為,若事件過後持續感受到上述情緒反應超過1個月,就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3個月以內緩解,稱為急性創傷後症候群,若超過3個月則為慢性,也有個案在創傷後6個月才出現症狀,這種情形稱為晚發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他指出,壓力對於精神與腦的影響,可用「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來形容,創傷後壓力症狀會出現記憶力與注意力減退,導致睡眠障礙、憂鬱、恐懼或社交焦慮等症狀,或脫離現實、厭食、暴食等。



陳柏熹說,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還可能帶來心血管或消化系統疾病、免疫失調、慢性疼痛等,嚴重者甚至有濫用藥物、企圖自殺等自傷傾向。這種症候群,除了受難者及家屬可能會發生,也可能發生在目睹災難的救難者身上。


 


最近,國內救災工作仍刻不容緩在進行,除了搶救人員、搶通路段以外,災後重建的工作也是刻不容緩,除硬體之外的重建之外,關於某些人由於目睹了重大天災,導致失去至親或者經歷幾近死亡的恐怖經驗,往往會影響當事人一段時間。有一位美國的哲學家說過一句話:你沒有辦法面對的的部分,會成為你的一部份。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就是這樣的結果,根據研究,大部分有PTSD症狀的人,他們測到的尿液中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的濃度較低,而Catecholamine濃度較高,一般熟知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統稱為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這是身體遭逢重大威脅時,人體基於戰或逃的機制,會大量分泌來幫助身體應急的荷爾蒙。根據研究發現,尿液中的正腎上素和腎上腺皮質醇的濃度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很多。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考這篇耶魯大學相關研究: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404142


相對於一般對壓力源的反應,尿液中的cortisol以及catecholamine都會升高的情形,不大相同。PTSD的人其腦內的catecholamine,相對來說比較低,也就是說,以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內分泌壓力處理系統來說,功能已經失衡。其實有些動物實驗發現:長期到高正腎上腺素及低皮質醇濃度(PTSD患者的身體狀態),反而有利於動物的學習。但如果以這種反應來解釋人類的PTSD的異常症狀,則會發現這其實是人類本身對於和怕反應的過度敏感與過度反應的調適不良,這與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系統明顯失衡有直接關係。 相關研究及解釋可以參考: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025720


以下是診斷標準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創傷後壓力疾患診斷標準如下: 1.此人曾目擊、經驗、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牽涉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至死亡或身體傷害等。此人之反應包括:強烈之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兒童可能以混亂或激動之行為表達。 2.此創傷事件,可以下列方式,被再度體驗:反覆之痛苦回憶或夢境,類似情境引發之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3.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並有著一般反應性麻木。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減少重要活動與興趣,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不期待再能有事業、婚姻、小孩、或正常壽命。 4.持續過度警醒。如難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 5.此障礙總期間,超過一個月。 6.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功能損害。又在壓力事件後六個月方出現,屬延遲發作型。


至於藥物之外的解決之道,歡迎參考我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03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