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功能性醫學園地 (3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睪固酮偏低 台灣男人 愈來愈娘?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6/16 03:00 張翠芬/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灣環境荷爾蒙濃度偏高,讓男人變娘了?醫師發現,越來越多三、四十歲的男性,年紀輕輕就出現容易疲倦、無性趣、勃起障礙等男性更年期症狀。檢查發現,這些人睪固酮明顯低下,由於台灣環境荷爾蒙濃度偏高,男性是否出現「雌性化」現象,須將暴露風險納入影響男性雄風的評估因子。



一位四十出頭擔任公職的博士,因心悸、呼吸不順、體力下降、性欲全失,看了各科做了各項檢查都找不到病因,一度懷疑自己有恐慌症,經抽血檢查發現,一切問題來自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不足。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楊聰財指出,臨床上越來越多三、四十歲的男子,出現無性欲的危機,不只對老婆沒性趣,有些人甚至自覺變娘了。



楊聰財說,生活工作壓力是讓男性雄風不振的重要因素,不過,醫界擔心最近的塑化劑風暴,恐危及年輕一代男性雄風,因為台灣居家環境塑化劑濃度高居世界第一,這種環境荷爾蒙會造成男人「雌性化」。



楊聰財說,他治療過不少娘娘腔男生,睪固酮濃度確實有些偏低,補充睪固酮可讓男人恢復性欲,但如果補過頭也有風險。



他曾碰到一名由女變男的變性人,變性後持續補充男性荷爾蒙,長出鬍子,聲音變低沉,但男性荷爾蒙讓他性欲高漲,性衝動激烈像野獸般,甚至頻頻外遇。



新光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黃一勝表示,四十歲以上男人大約十九至廿五%有睪固酮低下問題,和其他國家相比,算是中等,但廿、卅歲年輕男性未做過大規模的調查,平均值是否偏低值得進一步研究。



輔大副校長江漢聲則認為,環境荷爾蒙對男性雌性化的影響,須考慮接觸的環境、時間長短和濃度多少,抽血檢查總睪固酮、游離睪固酮等數值,就能得知是否不足。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提到睪固酮低下除了出現易疲倦、無性趣、勃起障礙之外,合併有心悸、呼吸不順及類似恐慌的症狀,究竟睪固酮低下究竟要如何面對與處理,如果一位男士被發現有睪固酮低下,只是補充睪固酮就能跟根本解決問題,或者還有其他必須注意及處理的面向?


以下我謹摘錄及整理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所著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一書中提到的內容及觀點,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儘管睪固酮不是男性更年期全部的原因,但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讓我們先瞭解相關可能的現象及參考量表: 















































 



男性的性荷爾蒙測驗



 



我的性欲低落且沒有活力。



 



我的勃起困難,或是維持勃起無法持久。



 



不孕或精蟲素稀少。



 



肌肉鬆弛。



 



腹部脂肪增加。



 



我感覺疲憊或無精打采。



 



我覺得沒有方向與目的,或是對凡事提不起勁。



 



我有骨質流失或骨折的情況。



 



我的膽固醇增加。



 



我的胰島素與血糖增加。



 



我感覺衰弱。



 



感到沮喪。



 



暴露於殺蟲劑或重金屬(食物、水和/或空氣)



 


0-4分,屬於輕度,5-6分屬於中度,7分以上,可能有嚴重的失調。


更年期又是甚麼呢? 更年期常見的頭昏腦脹、記憶力喪失、情緒起伏、夜晚失眠、心悸與焦慮,只是荷爾蒙失調的症狀(雌激素、黃體素與睪丸酮)。但是,這些真的是注定要受的苦嗎?


 


男性更年期? 雖然男性荷爾蒙的減少是漸進式的,經歷男性更年期也是無法避免的雄性(睪丸酮)與活力(DHEA)荷爾蒙的緩慢減少,導致了沮喪、疲勞、精神敏銳度的喪失,性慾與性功能的減退就更不用說了。


性荷爾蒙對大腦的作用,直接影響了情緒與認知功能。



睪丸酮也是很棒的腦部活化荷爾蒙,可以改善情緒、記憶、衝勁與整體認知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男性與女性體內的含量都會大幅減少,嚴重衝擊生活的品質31。分泌量的減少主要是因為體重增加、缺乏運動、壓力與高糖分的飲食,而不是因為我們基因的先天不良,造成睪丸酮隨著年歲增長而減少。


 


我認為降低男性的睪丸酮量的最大原因是胰島素抗性。大量的腹部脂肪促激胰島素分泌量增加,睪丸酮減少。那是為什麼男性開始變得女性化,體毛掉落、乳房變大,皮膚變得渾圓柔軟。那是因為他們身體分泌的睪丸酮減少,雌激素增加。在雌激素的分泌量超過睪丸酮時,男人就變得愈來愈女性化。


 


轉為健康的飲食、排除糖分與麵粉,加上一些運動訓練肌肉,可以自然提高睪丸酮的分泌量。而身為男性,一定要為自己身體的運動團隊加油,否則一旦自己的生理狀態屈居下風,睪丸酮的分泌量也隨之降低32


尤其是老年的男性,我發現對他們施以局部的生物睪丸酮,有助於他們建立肌肉與骨質、減輕體重、紓解沮喪、穩定起伏的情緒,改善記憶與注意力,以及改善性功能。生物睪丸酮的使用對女性也很有助益。


 


賀爾蒙補充療法必須要在經過詳細的檢驗之後,由醫生監督,審慎使用。我極力提倡使用「天然」的分子來輔助正常的功能,而不是人造的「新天然」物質,因為合成的荷爾蒙通常都有許多危險的不良副作用。


 


那表示以天然的營養成分來補充身體所需,例如維他命或礦物質,效果通常比藥物治療更好。


這項原則也適用於荷爾蒙,正是我只推薦生物荷爾蒙的原因。在正確的時間,審慎地用於適當的患者,施以正確的劑量,持續適當的時間,這是可以救命的。



男性與女性的睪丸酮分泌量都會降低,導致失去活力、沮喪、與性欲低落36


 


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糖分、精製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乳製品、乳製品與肉類所含的荷爾蒙、類雌激素毒素,例如殺蟲劑、塑膠與汙染。


運動也可以維持荷爾蒙的均衡。如果沒有充分的運動,荷爾蒙也會失調。


 


酒精損傷肝臟,讓肝臟無法分泌過量的雌激素,也是另一個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飲酒過量的男性,胸脯通常和啤酒肚一樣可觀。


 


從以上的摘錄內容,我們知道:


1.男性更年期,與睪固酮的下降有關,但睪固酮下降還有其他原因。


2.男性更年期的現象,不只是性慾減低或者喪失而已,事實上還會造成精神症狀,例如沮喪、疲勞、健忘、思考敏銳度下降及睡眠問題。


3.性荷爾蒙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的運作平衡,缺乏性荷爾蒙會讓大腦功能衰弱與失調,適當補充天然荷爾蒙,可以幫助性功能的恢復及精神狀態的改善,效果遠超過化學藥物(含精神科藥物)的不自然調控效果。


4.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並非單一,男性荷爾蒙的降低與胰島素抗性大有關係,大量的腹部脂肪促使胰島素分泌量大增,大量腹部脂肪亦會分泌女性荷爾蒙,這都是導致睪固酮下降的原因。其他可能原因包含高糖份、精緻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乳製品、環境荷爾蒙、其他環境毒素污染、缺乏運動或者過度飲酒所引發。


5.以功能性醫學觀點而言,男性更年期不是無法處理的,更不是基因不良所造成的的自然退化現象,相反地,男性更年期的根本原因可以真正被瞭解及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五少五多 降低塑害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6/14 00:2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日常生活常有塑化劑蹤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昨(十三)日在記者會上建議,要減緩塑化劑對身體的衝擊,可多食用含維生素C的蔬果,有研究發現,維生素C可讓受塑化劑傷害的睪丸盡早恢復正常。



邱淑媞局長指出,塑化劑傷害是可以修復的,而維生素C可幫助加速體內塑化劑代謝、排出,讓受損細胞、組織盡快恢復。若想減少塑化劑傷害,可遵循「五少五多」原則。



「五少」包括「少塑膠」、「少香味」、「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少吃加工食品」,以及「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五多」則是「多洗手」、「多喝白開水」、「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多運動」與「嬰兒多喝母乳」。



當我們翻開營養參考書籍,其中提到維他命C的重要功效,主要是降低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預防心臟病與中風;降低慢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白內障等)的的發生機率;減輕感冒症狀(沒有提到防治);減少日曬對皮膚的影響。如果去翻閱研究報告,我們會發現維生素C有許多令人驚訝的功效,首先,維生素是身體的重要輔酶,身體的膠原蛋白、不同的酵素合成以及腎上腺荷爾蒙(幫物抗壓)都需要維生素C,此外氨基酸、神經傳導物質、膽固醇、葉酸及鐵的新陳代謝,都需要維生素C。嚴重的維生素C缺乏,會導致壞血病,壞血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身體無法合成膠原蛋白所致。目前建議維生素C的每日攝取量很低,只有60毫克左右,這只能作為預防壞血病產生的預防建議,但對身體的積極健康促進,沒有太大意義。


維他命C本身就是身體的重要抗氧化及自由基清除者,維生素C在體內濃度足夠的話,可以保護體內氧化酶(例如Glutathione peroxidase以及superoxidase,簡稱SOD)的作用,避免鐵及銅被氧化而讓氧化的寫脂肪及膽固醇傷害到DNA。補充足量的維生素,也可以提高身體最重要的抗氧化物質穀胱甘肽(glutathione,簡稱GSH)的濃度提升。


維生素C對於心血管的保護功能的機轉已被研究地非常清楚,維生素C本身能抑制lipoprotein A沈積膽固醇於受損的血管內皮的作用。維生素也可以提高HDL(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加速LDL(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的移除。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在臨床上可以看到總膽固醇及血壓的下降。維生素C還可以抑制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蛋白(glycation)作用,糖化蛋白會導致血管內皮的完整性受損以及肝臟合成膽固醇的控制受損。


在感冒方面,維生素C對於縮短感冒病程上,可以達到32%左右。對感冒的症狀舒緩及免疫能力的提升,臨床上其實還有不少的研究報告,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最近出版的一本書,這是分子矯正醫學之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博士的著作「長壽養生之道」(英文原名為How to Live Longer and Feel Better),他蒐集許多臨床研究及實證(包含對癌症的改善),讓我們更了解維生素C在臨床的應用到底有多廣泛。任何對細胞分子矯正醫學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詳閱這本內容充實的營養醫學參考書,相信對分子矯正醫學的認識及應用一定能更上層樓。


在排毒及中和許多有害物質方面,可以幫助特定的重金屬溶於液體,因此幫助它們更快速的從尿液排除,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由羅恩‧賀伯特先生研發的排毒程式,每天的的營養補充也包含高劑量的維生素C。此外對於工業及汽車的廢氣污染、鉛、鎘、砷及放射毒性的釙,維生素C都能加速排除,抽煙的人身上維生素C快速地降低,所以抽煙的人建議最好經常補充足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也能抑制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在體內轉變為亞硝胺,亞硝胺是破壞體內細胞的物質,因此這樣的作用也能達到保護細胞的效果。維他命C也能中和特定的殺蟲劑及一氧化碳對身體的傷害,至於否幫助塑化劑排除,目前比較缺乏這方面的研究報告。


在協助過敏改善方面,維生素C可以降低組織胺的濃度,穩定肥大細胞(急性過敏時會釋放組織胺引發過敏反應),因此也可以作為花粉熱、氣喘、濕疹及蕁麻疹的預防。要達到預防的效果,一天至少必須服用1-2克的劑量。


一般人若想補充維他命C,建議以天然的來源可以優先考慮,例如柑橘類水果、草莓、鳳梨、芭樂、包心菜、花莖乾、蕃茄、玉米、荷蘭芹、哈密瓜、青椒、木瓜、桃子、芥蘭菜、芥菜類、藍莓等。營養品方面,可以優先考慮一些天然萃取物的產品,例如柑橘萃取物,經研究證實,柑橘萃取物的攝取量不必太高,在體內停留時間可以久一點,一般會發生的腹瀉也可以避免。在腹瀉的避免方面,酯化C是維生素C的替代品,也不會有腸胃困擾,也不妨考慮。


很多人擔心維他命C的補充會導致腎結石,其實這個過時的觀念早已被許多後來研究推翻,事實上,維他命C甚至可以預防腎結石,在專業期刊Harvard Prospective Health Professional follow-Up Study中的一篇研究發現:攝取較高劑量的維他命C的自願受試者(大約每天1500毫克罹患腎結石的比例比攝取較少的人低。每天攝取高達10克(10000毫克)維生素C的受試者,並沒有產生腎結石,當然接受血液透析、曾罹患腎結石、嚴重腎病或者痛風的人,應該詢問醫師的意見。


在臨床上的補充劑量,一般建議範圍在250毫克到3000毫克之間,情況特殊者劑量會高出數倍,提醒大家留意。由於這是水溶性的營養品,即使服用過多,最多是導致腹瀉而已,並不會有其他身體負擔或者後遺症,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青春永駐靈丹 十年內可望問世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6/12 01:39



(中央社台北11日電)英國著名老化遺傳學專家巴崔吉(Linda Patridge)表示,能讓人「青春永駐」的藥品可能在10年內就問市,將使人能夠有尊嚴地步入老年。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巴崔吉教授說,這項科學發展得非常快速,不久可能就可預防許多老人疾病。



屆時只要從中年起每天服用一顆藥,雖然年齡變老,卻能免於各種身心病痛,例如阿茲海默症與心臟病。



果真如此,大家的工作年齡可以更長,或是更能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一些研究甚至指出,皮膚與頭髮會持續維持年輕光彩。



任教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巴崔吉說:「如果10年內還沒有出現這種東西,我會感到很驚訝。如果有人跟你說,可以服用一種副作用很少的藥物,就讓你在今後5或10年保持健康,最後身無殘疾地告別人世,那大部分的人都會趨之若鶩。」



這名教授的預測可能聽起來有點離奇,但根據的是全球各地許多有發展希望的科學研究。



這些研究已經發現與長壽和健康有關的關鍵基因,也發現修補這些基因的方法,至少在動物身上是如此。



在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中,哈佛大學醫生已讓年長老鼠重返青春。



實驗開始時,這些老鼠的皮膚、大腦、內臟與其他器官看起來很像80歲老人。



在餵食能夠開啟關鍵酵素的藥物僅僅兩個月內,這些老鼠就長出許多新細胞,已經幾乎完全回春。



值得注意的是,本來已無繁殖能力的雄性老鼠,最後能讓母老鼠生出一大窩幼鼠。



其他研究也顯示,體內與胰島素和相關荷爾蒙有關的連鎖反應,是決定健康與老化的關鍵。這表示,多年來對糖尿病的研究,可能已產生一些藥物,可以改造為抗衰老的藥物。(譯者:中央社張曉雯)1000611


 


目前已經發現青春永駐的關鍵為何?


答案是粒腺體及血糖代謝功能能夠保持水準以上的功能運作,這兩者有直接密不可分的關係,血糖代謝指的是身體自發性處理血糖功能正常,而非施打或者服用降血糖藥物讓過高的血糖值下來而已。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595&prev=21683&next=20971&l=f&fid=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須知:抗皺勿忘壯骨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6/07 06:50 張佑之







(法新社華盛頓6日電) 美國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臉上的皺紋也許是預測骨折機率的依據。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說,這是因為人體皮膚與骨骼的蛋白質含量息息相關,因此1位女性的臉部和頸部若是皺紋多,那麼她因骨質密度流失而致骨折的機率就會較高。



研究人員對114名停經後初期、也就是距最後1次來經不足3年的婦女進行檢查,以配合美國許多機構目前所進行的臨床試驗。



他們使用目測和硬度計(durometer)對這些女性臉部和頸部11個部位的皮膚進行測定,而硬度計是用以評估額頭和臉頰的皮膚硬度。



至於測量骨質與密度的方法,是透過攜帶式超音波機和X光機。



耶魯大學醫學院產科、婦科及生殖學系副教授巴爾(Lubna Pal)說:「我們發現,研究對象的皮膚皺紋日益加深和增多與骨質密度降低有關。」



「皺紋愈多,骨質密度愈低,這種關係與年齡和已知會影響骨質的因素無關。」



在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於麻州波士頓所召開會議上發表的這項研究報告指出,皮膚彈性較佳與骨質密度較高有關。(譯者:中央社張佑之)1



我認識一位可敬的長者,他已經七十餘歲了,每天還可以跑一、二十公里,參加長青運動會也都是金牌的常勝軍,深入瞭解後,才知道他之前是馬拉松選手,但他是三十幾歲以後才開始練馬拉松,一度練到膝關節嚴重發炎,劇烈疼痛,當時他的教練警告他不能再練,否則雙膝一定廢掉,但是他對馬拉松的憧憬及意志力都教他無法放棄,後來有人建議他可以多補充膠原蛋白與膠質,於是他從中藥的膠質配方下手,之後膝關節完全痊癒,還拿了國際馬拉松比賽當時分齡的冠軍。


現在大家在聽到退化性關節炎時,大多只瞭解要補充葡萄糖胺(因為廣告的宣傳效果太好了),然而葡萄糖胺只能幫助關節的軟骨退化減緩,對骨質疏鬆的幫助則幫助不大。骨質疏鬆除了要補充相關的礦物質,例如鈣、鎂、磷、鋅、銅、錳甚至是硼等之外,骨質重要的構成原料還有膠原蛋白,過去,我也曾讀過國內的醫學中心,對膝關節退化的患者以膠原蛋白補充來改善,療效卓著。


最近美國的耶魯大學的研究也提醒大家:女性的臉部和頸部若是皺紋多,那麼她因骨質密度流失而致骨折的機率就會較高。皺紋的產生就是臉部皮膚膠原蛋白的流失,所謂見微知著,因此身上其他部位的膠原蛋白必然不足,骨質的膠原蛋白不足,結果就是骨質疏鬆。所以研究的主要領導人耶魯大學醫學院產科、婦科及生殖學系副教授巴爾(Lubna Pal)說:「我們發現,研究對象的皮膚皺紋日益加深和增多與骨質密度降低有關。」



「皺紋愈多,骨質密度愈低,這種關係與年齡和已知會影響骨質的因素無關。」


在此提醒愛美有注意保健的女性,臉上皺紋多,千萬不要只是去打玻尿酸或者肉毒桿菌除皺而已,應該也關心自己的骨質是否也有因為膠原蛋白流失而產生骨質疏鬆的現象。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睡眠不足 影響男性荷爾蒙分泌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6/03 15:32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美國一所大學的實驗結果發現,睡眠不足的男性,會影響男性荷爾蒙睪丸酮(Testosterone)的分泌,研究人員指出,隨著年紀增長,男性睪丸酮會減少1%到2%,缺少睪丸酮較易出現精神不濟、性欲降低、精神不集中與疲憊感。



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邀請10位平均24歲身體健康的男子參與實驗,前3天讓他們最高睡上10小時,接著連續8天睡眠時間縮減到5小時以內,研究人員每半小時抽取受測者的血液檢查,結果發現睡不到5小時者測得的睪丸酮,較之前減少15%,其中下午2時到晚上10點時段的量最少。



另外研究人員也從問卷中發現,缺乏睡眠期間當事人內心對於「幸福」與活力的感受似乎也較不明顯。研究人員凡考特表示,「隨著越多研究出爐證實,睡眠時間短或是睡眠品質低,已逐漸成為干擾內分泌的主因之一。」



研究人員指出,男性睪丸酮每年隨著年紀增長,約減少1%到2%,缺少睪丸酮較易出現精神不濟、性欲降低、精神不集中與疲憊感。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期刊。



男性荷爾蒙對身心健康影響至大,過去的臨床研究早已證實深度睡眠的快速動眼期有助於體內分泌男性荷爾蒙:


 Andersen ML, Tufik S (October 2008). "The effects of testosterone on sleep and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men: its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with erectile function". Sleep Med Rev 12 (5): 365–79. doi:10.1016/j.smrv.2007.12.003. PMID 18519168. http://www.sono.org.br/pdf/2008_Andersen_Sleep_Med_Rev.pdf.


最近美國芝加哥大學同樣也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男性,會影響男性荷爾蒙睪丸酮(Testosterone)的分泌,研究人員邀請10位平均24歲身體健康的男子參與實驗,前3天讓他們最高睡上10小時,接著連續8天睡眠時間縮減到5小時以內,研究人員每半小時抽取受測者的血液檢查,結果發現睡不到5小時者測得的睪丸酮,較之前減少15%,其中下午2時到晚上10點時段的量最少。研究人員也從問卷中發現,缺乏睡眠期間當事人內心對於「幸福」與活力的感受似乎也較不明顯。研究人員凡考特表示,「隨著越多研究出爐證實,睡眠時間短或是睡眠品質低,已逐漸成為干擾內分泌的主因之一。」


從以上研究結果發現睡眠品質與時間充分與否和內分泌的功能是否健全息息相關,這個月底我在診所也會和大家討論荷爾蒙與身心健康的關連性,有興趣的人歡迎和光能診所櫃臺聯絡。以下摘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男性荷爾蒙相關內容給大家參考,幫助大家更了解其重要性: 















































 



男性的性荷爾蒙測驗



 



我的性欲低落且沒有活力。



 



我的勃起困難,或是維持勃起無法持久。



 



不孕或精蟲素稀少。



 



肌肉鬆弛。



 



腹部脂肪增加。



 



我感覺疲憊或無精打采。



 



我覺得沒有方向與目的,或是對凡事提不起勁。



 



我有骨質流失或骨折的情況。



 



我的膽固醇增加。



 



我的胰島素與血糖增加。



 



我感覺衰弱。



 



感到沮喪。



 



暴露於殺蟲劑或重金屬(食物、水和/或空氣)



 


0-4分,屬於輕度,5-6分屬於中度,7分以上,可能有嚴重的失調。


更年期又是甚麼呢? 更年期常見的頭昏腦脹、記憶力喪失、情緒起伏、夜晚失眠、心悸與焦慮,只是荷爾蒙失調的症狀(雌激素、黃體素與睪丸酮)。但是,這些真的是注定要受的苦嗎?


 


男性更年期? 雖然男性荷爾蒙的減少是漸進式的,經歷男性更年期也是無法避免的雄性(睪丸酮)與活力(DHEA)荷爾蒙的緩慢減少,導致了沮喪、疲勞、精神敏銳度的喪失,性慾與性功能的減退就更不用說了。


這樣的觀念有甚麼問題嗎?


 


這是根據以下的假設: 這些症狀是老化所無法避免的部分,需要藥物介入治療才能改善。


而這並不是事實。



 


為什麼性荷爾蒙會影響大腦?


即使一直都有親身體驗,許多人卻不知道的是性荷爾蒙對大腦的作用,直接影響了情緒與認知功能。例如雌激素促進神經傳導素的製造,尤其是血清素,因此是絕佳的抗憂鬱劑(更不用說是助眠劑)


. 


睪丸酮是很棒的腦部活化荷爾蒙,可以改善情緒、記憶、衝勁與整體認知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男性與女性體內的含量都會大幅減少,嚴重衝擊生活的品質。分泌量的減少主要是因為體重增加、缺乏運動、壓力與高糖分的飲食,而不是因為我們基因的先天不良,造成睪丸酮隨著年歲增長而減少。


 


我認為降低男性的睪丸酮量的最大原因是胰島素抗性。大量的腹部脂肪促激胰島素分泌量增加,睪丸酮減少。那是為什麼男性開始變得女性化,體毛掉落、乳房變大,皮膚變得渾圓柔軟。那是因為他們身體分泌的睪丸酮減少,雌激素增加。在雌激素的分泌量超過睪丸酮時,男人就變得愈來愈女性化。


 


轉為健康的飲食、排除糖分與麵粉,加上一些運動訓練肌肉,可以自然提高睪丸酮的分泌量。而身為男性,一定要為自己身體的運動團隊加油,否則一旦自己的生理狀態屈居下風,睪丸酮的分泌量也隨之降低32


 



男性與女性的睪丸酮分泌量都會降低,導致失去活力、沮喪、與性欲低落36


 


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糖分、精製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乳製品、乳製品與肉類所含的荷爾蒙、類雌激素毒素,例如殺蟲劑、塑膠與汙染。


運動也可以維持荷爾蒙的均衡。如果沒有充分的運動,荷爾蒙也會失調。


 


酒精損傷肝臟,讓肝臟無法分泌過量的雌激素,也是另一個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飲酒過量的男性,胸脯通常和啤酒肚一樣可觀。


 


從以上的摘錄內容,我們知道:


1.男性更年期,與睪固酮的下降有關,但睪固酮下降還有其他原因。


2.男性更年期的現象,不只是性慾減低或者喪失而已,事實上還會造成精神症狀,例如沮喪、疲勞、健忘、思考敏銳度下降及睡眠問題。


3.性荷爾蒙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的運作平衡,缺乏性荷爾蒙會讓大腦功能衰弱與失調,適當補充天然荷爾蒙,可以幫助性功能的恢復及精神狀態的改善,效果遠超過化學藥物(含精神科藥物)的不自然調控效果。


4.造成荷爾蒙失調的原因並非單一,男性荷爾蒙的降低與胰島素抗性大有關係,大量的腹部脂肪促使胰島素分泌量大增,大量腹部脂肪亦會分泌女性荷爾蒙,這都是導致睪固酮下降的原因。其他可能原因包含高糖份、精緻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乳製品、環境荷爾蒙、其他環境毒素污染、缺乏運動或者過度飲酒所引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早餐多吃蛋白質 較為健康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5/27 17:05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研究指出,高達6成民眾沒有每天吃早餐的習慣,另外,早餐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除了較有飽足感外,也會減少吃進其他不營養食物的機會,對青少年尤其重要。



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不吃早餐通常與在其他時間吃零食或暴食以及肥胖有關聯,大約有6成的民眾沒有每天吃早餐的習慣,萊迪表示「每個人都知道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有些人還是會忘記吃早餐,這次研究發現,早餐具有控制食慾,進一步節制當天飲食的效果。」



研究人員將學生分成2組,一組不吃早餐,另一組則吃進500卡路里的早餐,其中包括穀片與牛奶,或是比利時鬆餅等富含蛋白質及優格等食物,實驗3周內分別進行3次問卷調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影像掃描,結果發現第二組吃早餐同學,事後較易出現飽足感,腦部控制食慾動機與獎賞(motivation and reward)的反應會減少。



研究人員萊迪表示,「早餐吃健康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除了可以達到飽足的目的,也會減少當天再吃進其他零食的機會,特別對青少年來說,不會因為飢餓而在其他時間吃不健康的零食來解饞,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Obesity》期刊。


 


早餐叫BREAKFAST,這是兩個字複合而來的,BREAK的亦似是打破,FAST,是禁食的意思,從前一天的晚餐時間,到我們早餐時間(沒有吃宵夜)已經過至少十個小時,相較於其他餐與餐之間的間隔,這是比較長的時間,因此,早餐,就是打破禁食的一餐,對我們整天的活力來說,其實相當重要。早餐的內容,除了優質澱粉以外,應該包含蛋白質的適量補充(蛋白質並非指蛋),因為澱粉的利用較快,如果缺乏蛋白質,當事人在早餐兩個小時後,就會開始覺得體力及精神明顯下滑。


去年日本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男人,不管是學業的表現,或者是收入所得,相較於其他沒吃早餐的男人,明顯優秀許多,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想要成功,就得先顧好早餐。我認為當中,應該再看看受測者的生活作息是否正常,也就是說,有些人沒吃早餐與太晚睡覺有關,以致於早上沒時間吃早餐,若是以此變數加進來,也許可以去探討生活作息的正常與男人成不成功是否有關。也許另一項可能的結論會出現,例如,有吃早餐的男人普遍是因為早睡的關係,因此早起,有時間吃早餐。有許有人會開玩笑的說,有錢的人,不必那麼忙,因此時間也比較多,要吃早餐比較不是難事,不管彼此的因果關係如何,早餐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餐。


最近美國的研究也發現,早餐中如果有攝取足量的蛋白質的人,跟蛋白質攝取不足的人相比,比較容易出現飽足感,精密的大腦影響學掃瞄也發現:腦部控制食慾動機與獎賞(motivation and reward)的反應會減少。換句話說不會一直覺得餓而一直想吃甜食或者澱粉類的食物,當然也可以幫助進一步控制體重。


所以早餐不只是要吃而已,內容也相當重要,尤其是蛋白質,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生理年齡活多久 2萬元見分曉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5/17 12:29







(中央社台北16日電)想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嗎?不用再去算命了,花個2萬元做1次檢查,或許更有科學根據。這項檢查今年稍後將在英國上市。



倫敦「每日郵報」(Dail Mail)報導,這項要價435英鎊(約合新台幣2萬元)的血液檢查,或可估量一個人的壽命。



但有些人認為,這項具爭議性的新科技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保險公司可能因此會要求民眾先檢查一番,再依檢測結果決定是否提供保險。



不過科學家表示,估量壽命的檢測也可能為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及癌症等一系列與年齡有關的疾病,提供重要線索。



致力於這項科技的醫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將能夠靠著端粒(telomeres)的長度,辨識一個人的「生理年齡」。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結構,端粒比較短被認為是老化速度較快的指標。



但這項檢查還無法給出實際數字,確切預知一個人還能活幾年、幾個月。科學家表示,端粒檢測將在未來5或10年內大為普及。



人壽保險業者可能也會對檢測結果抱有極大的興趣。那些生來端粒就不長的人,可能很難買到保險。(譯者:中央社林亭儀)1000516



端粒是什麼?端粒是細胞內的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重複,其作用在於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每經細胞分裂一次,由於DNA複製時的方向必須從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複製端粒就縮短一點。一旦端粒消耗殆盡,染色體則易於突變而導致動脈硬化和某些癌症。已經發表的臨床研究發現,跟正常人相較,端粒縮短的人與多種癌症發生有關,例如胰臟癌、骨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肺癌、腎臟癌及頭頸部的癌症:


 Willeit Peter, Willeit Johann, Mayr Anita, Weger Siegfried, Oberhollenzer Friedrich, Brandstätter Anita, Kronenberg Florian, Kiechl Stefan (2010). "Telomere length and risk of incident cancer and cancer mortality". JAMA 304 (1): 69–75. doi:10.1001/jama.2010.897. PMID 20606151. http://jama.ama-assn.org/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20606151.


因此,端粒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換句話說,端粒長=長壽,端粒短=壽命短。可以幫助端粒延長的方式,在動物實驗已見一些成果,但對人類來說,只能透過一些方式來幫助端粒修復減緩縮短的速度,幹細胞的刺激可達到這樣的效果,目前市面也有口服的幹細胞產品因此宣稱有這樣的效果。在營養醫學的研究上發現規律的運動及每天補充好吸收的綜合維他命,可以達到延緩端粒縮短的速度,未來的抗癌藥物研發,也可能有一部份是朝向修復端粒的方向來走:


Philippi C, Loretz B, Schaefer UF, Lehr CM. (April 2010). "Telomerase as an emerging target to fight cancer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nanomedicine.".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s 146 (2): 228–40. doi:10.1016/j.jconrel.2010.03.025. PMID 2038155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381558.


端粒目前已經可以透過實驗室的DNA檢驗來得知其長短,英國目前已經推出這樣的檢測商品,可以想見,對壽險業來說,如能提早知道客戶的DNA端粒長短,也能預知客戶未來的健康風險多寡,可以直接決定保額多少甚至是要不要承保等狀況,然而這又不符保險的精神,因此未來如有這樣的商品在本地上市,可能要有相關立法來規範,較不會引發爭議。


以下圖示說明:灰色為一般染色體,白色亮點為端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止痛藥易血癌 服乙醯胺基酚增一倍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5/12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常服用「乙醯胺基酚」(Paracetamol)成分止痛藥者,罹患血癌機率增約1倍。研究人員表示,50歲以上1周服用止痛藥次數多者,未來10年得血癌機率會上升1~2%。



美國佛瑞德·哈奇森癌症研究中心追蹤近6萬5千名健康年長男女平均6年時間,其中577人罹患一種會出現淋巴瘤、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MDS)的血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他們都有服用「乙醯胺基酚」止痛藥的習慣,服藥劑量甚至超過規定標準;52名患者表示,平常1周服用止痛藥次數至少4次以上。



研究作者美國華盛頓大學流行病學教授艾蜜莉‧懷特(EmilyWhite)表示,50歲以上10年內罹患血癌機率約為1%,1周若服用「乙醯胺基酚」止痛藥4次以上,用藥時間超過4年,罹癌風險大約會增加到2%。研究近日發表於「臨床腫瘤學期刊」。



懷特提醒,任何成藥止痛藥都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長期用藥一定要衡量利弊得失,注意藥物副作用風險。



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患者多為65歲以上,大部分會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或白血球、血小板下降等症狀,確診方式需要靠骨髓檢查、血液檢查,配合染色體分析。



止痛藥乙醯胺基酚,就是大家熟悉的普拿疼,過去,我曾撰文提醒大家這類藥物會消耗身體最重要的抗氧化物穀胱甘肽,因此常服用這類止痛藥,會增加身體的負擔,減少自己抗氧化的能力: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7105


最近美國的研究發現:50歲以上1周服用止痛藥次數多者,未來10年得血癌機率會上升1~2%。根據研究統計,50歲以上10年內罹患血癌機率約為1%,1周若服用「乙醯胺基酚」止痛藥4次以上,用藥時間超過4年,罹癌風險大約會增加到2%。


提醒大家,身體經常發生疼痛,務必找出疼痛根源,單純靠方便的止痛藥物來直接止痛,不僅讓身體無法真正健康,而且還會增加身體的負擔,罹患血癌風險反而倍增,對原文報導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385582/Paracetamol-scare-acetaminophen-chemical-linked-blood-cancers.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研究:能睡的嬰兒 長得更快


中廣 更新日期:2011/05/03 18:27



據美國《時代週刊》報導,能睡覺的嬰兒比一般孩子會長得更快。



  艾末里大學人類研究教授蘭普爾所率領的研究小組,以23名嬰兒的家長為對象做調查。他們要求這些家長對自己4到17個月新生兒的睡眠狀況做詳細記錄。研究人員每兩週測量一次嬰兒的身高體重,並與家長的記錄做對比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當嬰兒開始打更多的瞌睡或者有更多睡眠的時候,就會緊跟著一個生長高峰。具體的說,嬰兒在打盹增加後經歷生長高峰的可能性增大43%;生長高峰期間,睡眠時間每增加一小時,生長速度就會增加20%。



  他們指出,嬰兒在睡覺的時候不但身體會長高,而且體重也會增加,特別是腹部會增加脂肪。結果顯示,生長高峰不僅在睡眠時發生,而且是深受睡眠影響。


 



生長激素最為人所知的功能就是幫助孩童及青少年長高,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功能:


1.增加鈣質留存,強化及增加骨質的成骨作用(礦物化)。


2.增加肌肉質量。


3.促進脂質溶解。


4.增加蛋白質合成。


5.除了腦之外,其出內部的器官都可以幫助生長。


6.體內平衡的重要角色之一。


7.減少肝對糖的攝取。


8.在肝中促進糖質新生(把肝醣轉化為葡萄糖)。


9.維持胰島的功能(幫助血糖維持穩定)。


10.刺激免疫系統。


生長激素如此重要,而且生長激素也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在體內慢慢減少,因此在抗衰老預防醫學也常會針對這個部分做相關檢測及透過自然的補充方式來幫助抗衰老。


生長激素能幫助孩子長高,睡眠是否充足,會影響小孩的身高,因為深度睡眠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關鍵。臨床證據顯示,深度睡眠及運動都能幫助生長激素的分泌。小孩若缺乏生長激素,最好接受生長激素的治療,否則會演變成侏儒症。一般來說,都是注射治療,只要缺乏,適當補充基本上不會有副作用,少數的人會發生關節腫脹、關節痛、腕隧道症候群、以及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Liu H, Bravata DM, Olkin I, Nayak S, Roberts B, Garber AM, Hoffman AR (January 2007). "Systematic review: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rowth hormone in the healthy elderly". Ann. Intern. Med. 146 (2): 104–15. PMID 17227934.


另外包含注射後,睡眠需求減低,基本上,若是規律注射後,這種現象便不會持續。少數體質特異的人,會對生長激素產生免疫反應。


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的成人常表現出其他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軀體過胖、相對肌肉量減少、能量減少、生活品質下降。生長激素被用作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症的替代療法,生長激素可能讓這些病患獲得減少體脂肪、增加肌肉量、增加骨密度、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危險因子、增進心理健康等等的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望子成龍 工程師成長壓力大腹瀉長達廿年

更新日期:2011/04/01 07:55

一名竹科工程師,廿年來不斷腹痛、腹脹到醫院求診,醫師在詳細檢查後認為是腸道急躁症,除了給予藥物治療外,也建議患者多安排休閒活動,以減輕工作壓力。醫師指出,這名病患的疾病,肇因於從小父母的望子成龍壓力,影響長達廿年,不但生理,就連心理壓力至今也難以排除。(彭清仁報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絕大多數父母親的願望,但天下父母心,卻往往影嚮子女一輩子!一名竹科工程師,上有兩位哥哥,其中一人是醫學院畢業,另一人則是執業律師,從小在龐大的課業壓力和父母高度期望下長大,讓這名工程師腹痛、腹脹長達廿年。



據這名竹科工程師向醫師主述指出,早上起床後,肚子就急劇的收縮,開始疼痛,一段時間後症狀才消失。每次痛起來就會伴隨幾次的腹瀉,但病患也偶爾也會出現便秘症狀。署立新竹醫院腸胃科醫師許丁壬指出,病患在詳細檢查後,確定是腸道急躁症,除了藥物治療外,建議多做一些休閒活動,減輕工作壓力。而一般腸道急躁症的病人,大都是容易緊張、工作忙碌、不正常的飲食習慣,而造成腸道蠕動異常,以及腸黏膜的敏感性增加,所以會有腹痛、腹瀉的情形。輕度症狀者只需飲食或生活型態調整即可;中度症狀者可能需要一些胃腸藥加上低劑量的抗憂鬱藥或是心理治療;至於嚴重的腸道急躁症,會造成病人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需要轉診精神科或疼痛專科治療。



一直以來,醫學界對於大腸激躁症(英文原名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 或者 spastic colon)的原因,仍無法藉由客觀的實驗室檢測來確認真正的病因為何(如同大部分的精神科診斷),因此在歸類上,這是一種功能性的腸道疾病,主要的核心症狀為慢性腹部疼痛、不適、脹氣、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 當然這些症狀在一般的醫學檢查上都找不到直接致病的原因。在某些病例上,腸蠕動可以緩解症狀,而腹瀉與便秘也可能交替出現。一般臨床觀察發現,大腸激躁症可能是發生於身體感染之後、一個生活壓力事件或者舊事找不到任何醫療狀況便發生。


在治療上,目前還無根治的方式,一般建議的治療方式包含飲食調整、藥物、心理問題處理等等,病人本身的衛教以及好的醫病關係也很重要。


症狀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乳糜瀉、果糖吸收不良、輕度感染例如梨形蟲病(一種腸胃疾病,有些人不具任何症狀,但也可能導致腹瀉、疲勞和體重減輕)或者寄生蟲感染,嚴重的發炎腸道疾病、功能性的慢性便秘以及慢性功能性的腹痛。很可惜,一般醫院的常規檢測都無法找到異常結果。目前最為大家所接受的理論就是大腸激躁症是大腦與腸道互動的失衡,也常常發現患者的腸道菌叢或者免疫失衡:


Yang CM, Li YQ (2007).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eliminating allergic foods according to food-specific IgG antibodie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Chinese). Zhonghua Nei Ke Za Zhi 46 (8): 641–3. PMID 17967233.


Stark D, van Hal S, Marriott D, Ellis J, Harkness J (2007).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review on the role of intestinal protozoa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Int. J. Parasitol. 37 (1): 11–20. doi:10.1016/j.ijpara.2006.09.009. PMID 17070814.


大部分的大腸激躁症患者並不會發展成更嚴重的疾病,然而慢性腹痛、疲倦、及其他相關症狀往往會影響工作、學習及社交生活,由於難以找到病因,因此在花在醫療上的費用及時間往往也相當可觀:


Hulisz D (2004). "The burden of illnes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J Manag Care Pharm. 10 (4): 299–309. PMID 15298528.


有大腸激躁症困擾的人也容易合併出現胃食道逆流、生殖泌尿系統、慢性疲勞、纖維肌痛症、頭痛、甚至是憂鬱症及焦慮症的相關症狀,甚至有報告指出大腸激躁症的患者,高達六成有心理困擾,包含焦慮或者憂鬱等等:


Whitehead WE, Palsson O, Jones KR (2002).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omorbidit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other disorders: what are the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Gastroenterology 122 (4): 1140–56. doi:10.1053/gast.2002.32392. PMID 11910364.


已經發表的研究顯示:大腸激躁症時源自於未被發現的主動感染,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用於滅菌的藥物Rifaximin能夠提供持續地緩解效果:


 Pimentel M, Park S, Mirocha J, Kane SV, Kong Y (2006). "The effect of a nonabsorbed oral antibiotic (rifaximin) on the symptoms of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145 (8): 557–63. PMID 17043337.


此外,有些研究也以證實小腸細菌的過度生長是主要原因,滅菌療法可以有效減少細菌的數目進而改善症狀:


Posserud I, Stotzer PO, Björnsson ES, Abrahamsson H, Simrén M (2007).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ut 56 (6): 802–8. doi:10.1136/gut.2006.108712. PMC 1954873. PMID 17148502.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1954873.


對一般人來說,很難體會大腸激躁症所衍生的生理及心理的雙重煎熬,不明就裡的人還常常誤以為當事人是在裝病,而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治療,不過是一些腸胃藥的症狀調理,效果不佳的話,往往直接會轉介至一般精神科治療,一般精神科醫師會把大腸激躁症的症狀視為精神症狀,直接開上抗焦慮甚至是抗憂鬱劑來治療,可以想見,沒有處理根源的治療方式,除了讓疾病無法根本治療之外,還可能會讓患者產生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及依賴的情形,到頭來,往往是讓症狀緩解不佳,但需要處理的部分反而越來越多越複雜。


在飲食建議上,建議大家不放先避開牛奶,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有乳糖不耐症的患者,此外,最好也要杜絕果糖的攝取,這對果糖吸收不良的患者容易見效。最直接的飲食調整,建議大家還是透過慢性食物過敏原IgG的完整檢測,找出導致腸道過敏的食物來源,以隔離過敏原的寡抗原飲食來執行,是最直接有幫助的飲食調整方式:


 Longstreth GF, Thompson WG, Chey WD, Houghton LA, Mearin F, Spiller RC (2006).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Gastroenterology 131 (2): 688. doi:10.1053/j.gastro.2006.06.027.


此外,纖維及益生菌的補充在一些臨床研究上,也可以看到一些治療效果,當然持續有心理壓力的影響,可以透過自律神經檢查來確認是否有這方面的影響,一旦確認,配合有效的心理會談或者相關技術來協助處理,同時學習放鬆技巧來幫助患者抒壓,改善會更快,然而治療重點仍應先著重於腸道功能失衡的真正兩大原因:腸道感染及食物過敏的處理,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其實很容易發現病因,針對根源作有效的處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懼高 服用賀爾蒙可減緩


更新日期:2011/03/31 13:59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一般人會有懼高的反應,不過現在瑞士的科學家發現,服用荷爾蒙後會減輕心理對於高度的懼怕,未來科學家希望進一步研究,協助民眾克服創傷後的情緒復原。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研究人員邀請40位有懼高症的民眾參與實驗,實驗前請一半的人服用20毫克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結果在實驗後的5天或一個月內,曾服用過荷爾蒙的民眾,經過問卷與皮膚導電度實驗都顯示,原先對於高度懼怕的焦慮感已經降低。研究人員奎凡表示,「腎上腺皮質醇的效用不僅可以克服懼高,對社交障礙與害怕蜘蛛等動物的懼怕,都有相同效果。」研究人員也補充表示,腎上腺皮質醇能輔助學習與記憶,因此對於人們學習克服懼怕的過程,能提供某些幫助。奎凡也表示,「這次的實驗證實『害怕』的感覺,可以透過藥物控制。」其原因可能是服用腎上腺皮質醇後,會阻止血液繼續流往腦部主司記憶的部位,因此能暫時不讓人們再去回憶起過去害怕的經驗。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




腎上腺皮質醇,英文名為Cortisol (全名為hydrocortisone),這是一種類固醇的賀爾蒙或者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是由腎上腺所製造,基本上,人在面臨壓力的時候或者血液中的糖皮質激素濃度下降時,就會被釋放出來。它的主要功能是經由糖質新生來增加血糖濃度、抑制免疫系統、幫助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轉化為能量)。此外,它會抑制骨質形成(所以長期用類固醇治療容易骨質疏鬆),懷孕到32-34週左右的時間,皮質醇引發肺部的表面素(SURFACTANT)的分泌,幫助肺部發育成熟。


皮質醇的的臨床應用最多事在愛迪生氏症、發炎及類風濕疾病和過敏等疾病,所以皮質純本身就是抗發炎的物質。皮質醇另外一個最為人所知的作用就是抗壓力,過多或者長期的壓力都會產生皮質純分泌的不平衡,最近一直被討論的過勞問題,影響心血管健康、扮演關鍵角色的壓力調控相關的荷爾蒙就是皮質醇。


皮質醇的在體內的濃度,一般來說,早上八點會達到最高點,下午四點會達到最低點,這是為何許多人下午到了這個時候會變得很累,尤其是皮質醇本身已經不足的人會更明顯。睡著後的三到五個小時,載寫中的濃度同樣會變得比較低,因此皮質醇的濃度是否正常,也會影響到生理時鐘,在臨床上,皮質醇的濃度與ACTH(由腦下垂體分泌來刺激腎上腺產生皮質醇的激素)的濃度有直接相關,臨床上的憂鬱症(皮質醇過高)、心理壓力、生理壓力(例如低血糖)、疾病、發燒、受傷、手術、恐懼、疼痛、體力過荷、或者溫地變化極端時,皮質醇濃度都會有明顯的變化。


長期壓力或者壓力過荷,皮質醇定會先升高,談到要如何降低皮質醇,在營養補充上可以考慮鎂(配合有氧運動):


Golf, Sw; Bender, S; Grüttner, J (Sep 1998). "On the significance of magnesium in extreme physical stress". 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 / sponso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 12 2 (2suppl): 197–202. doi:10.1023/A:1007708918683. ISSN 0920-3206. PMID 9794094. 


 


或者Omega-3的劑量補充足夠,也可以幫助皮質醇下降:


 


 Delarue, J; Matzinger, O; Binnert, C; Schneiter, P; Chioléro, R; Tappy, L (Jun 2003). "Fish oil prevents the adrenal activation elicited by mental stress in healthy men" (Free full text). Diabetes & metabolism 29 (3): 289–95. doi:10.1016/S1262-3636(07)70039-3. ISSN 1262-3636. PMID 12909818. http://www.masson.fr/masson/MDOI-DM-06-2003-29-3-1262-3636-101019-ART12.


 


大豆萃取出來的PSphosphatidylserine)攝取足量的話,也能達到皮質醇降低的效果:


 


Starks MA, Starks SL, Kingsley M, Purpura M, Jäger R (2008). "The effects of phosphatidylserine on endocrine response to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J Int Soc Sports Nutr 5: 11. doi:10.1186/1550- 2783-5-11 . PMC 2503954. PMID 18662395.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503954



或者Omega-3的劑量補充足夠,也可以幫助皮質醇下降:


 


 Delarue, J; Matzinger, O; Binnert, C; Schneiter, P; Chioléro, R; Tappy, L (Jun 2003). "Fish oil prevents the adrenal activation elicited by mental stress in healthy men" (Free full text). Diabetes & metabolism 29 (3): 289–95. doi:10.1016/S1262-3636(07)70039-3. ISSN 1262-3636. PMID 12909818. http://www.masson.fr/masson/MDOI-DM-06-2003-29-3-1262-3636-101019-ART12.


 


大豆萃取出來的PSphosphatidylserine)攝取足量的話,也能達到皮質醇降低的效果:


 


Starks MA, Starks SL, Kingsley M, Purpura M, Jäger R (2008). "The effects of phosphatidylserine on endocrine response to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J Int Soc Sports Nutr 5: 11. doi:10.1186/1550- 2783-5-11 . PMC 2503954. PMID 18662395.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503954.


 


維生素C可以幫助身體在應付壓力時,不要讓皮質醇上升太多,紅茶則能幫助一個人在皮質醇太高時,加快恢復的速度。


 


其他像音樂治療、按摩、性行為及歡笑,也都有相關研究證實可以降低皮質醇(都有身體放鬆效果)。


 


會升高皮質醇的因子請大家多留意,這會增加身體壓力及惡化過勞的狀況,例如咖啡因、睡眠剝奪(睡不夠)等等。


最近,瑞士有研究發現補充皮質醇會改善懼高症,也能改善社交恐懼及對昆蟲的恐懼:


 


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研究人員邀請40位有懼高症的民眾參與實驗,實驗前請一半的人服用20毫克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結果在實驗後的5天或一個月內,曾服用過荷爾蒙的民眾,經過問卷與皮膚導電度實驗都顯示,原先對於高度懼怕的焦慮感已經降低。研究人員奎凡表示,「腎上腺皮質醇的效用不僅可以克服懼高,對社交障礙與害怕蜘蛛等動物的懼怕,都有相同效果。」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願意吃類固醇來治療自己的恐懼症,不過,若是經過檢測,證實皮質醇濃度不足,想要提昇皮質醇的人,可以透過一些天然草藥配方來提昇體內的皮質醇濃度,這對有慢性疲勞或者已經出現過勞症狀的人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的皮質醇濃度都是偏低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治腸躁症抗生素 在美上市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07 00:27 【中央社華盛頓5日法新電】



今天公布的研究指出,一種抗生素有助紓解部分惱人的腸道症候群,受此困擾的3000萬美國人,很可能首次出現救星。



腸躁症會引發脹氣、腹痛、腹瀉或便秘,公布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新發現,似乎證實過去10年來研究,即這是由腸道細菌所引起。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已核准利福昔明(rifaximin)上市。主導這項實驗的皮曼德爾(Mark Pimentel)表示,部分病患停止服用這種抗生素後,長達數周都沒有出現疼痛。



重量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曾刊出一篇由Henry Lin醫師所寫的論文,他提出關於腸躁症的新思維,以及腸躁症患者所出現的心理症狀。他排除眾議提出的觀點如下:


小腸的細菌作怪(細菌從大腸進入原本無菌狀態的小腸),觸發了免疫與神經系統反應,傳遞訊息回到大腦(腸胃功能不佳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穩定)造成病態性的行為、失眠、焦慮沮喪以及認知功能障礙。腸道免疫系統告訴大腦,傳遞發炎的訊息,激發了下視丘大量分泌刺激腎上腺分泌的因子CRF,提高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改變了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腸道其實一職與大腦有聯繫,在這些細菌的干擾之下,造成溝通不良,結果就是腸道過度生長的不良細菌(或稱潛在致病菌)觸發了一連串的免疫與神經事件,阻礙了大腦的正常功能,這是腸道傳遞不良健康訊息給大腦的主要方式之一。


最近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新發現,證實福昔明(rifaximin)這種不會進入血液循環的抗生素,有助紓解部分惱人的腸道症候群,腸躁症會引發脹氣、腹痛、腹瀉或便秘,過去10年來的研究發現,這往往由腸道細菌所引起。相關原文研究內容請參閱: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004409#t=articleBackground


但福昔明(Rifaximin)並非新藥,早在1998年FDA就已核准這種半合成,幾乎不會穿越腸壁的藥物,口服用於治療旅行者腹瀉及肝腦病變(肝功能急速衰退,腸道產生的毒素無法由肝臟分解,導致毒素往中樞跑,影響患者的意識狀態)。福昔明本身副作用少,不像其他抗生素容易產生抗藥性,因此使用它並不會導致日後抗生素的使用問題:


DuPont, H (2007). "Therapy for and Prevention of Traveler's Diarrhe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5 (45 (Suppl 1)): S78–S84. doi:10.1086/518155. PMID 17582576.


2006年也有一篇研究證實,對腸躁症患者常出現的腹脹及脹氣,以福昔明來治療效果明顯:


 Sharara A, Aoun E, Abdul-Baki H, Mounzer R, Sidani S, ElHajj I. (2006).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rifaximin i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bloating and flatulence". Am J Gastroenterol 101 (2): 326. doi:10.1111/j.1572-0241.2006.00458.x. PMID 16454838.


此外,對於有酒糟鼻的人而言,小腸的細菌過度生長極可能是一項重要的病因,福昔明用於酒糟鼻的治療,療效可見: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rosacea: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its eradication. Parodi A, Paolino S, Greco A, Drago F, Mansi C, Rebora A, Parodi A, Savarino V.


近來有一項臨床研究發現,有酒糟鼻的人在做氫氣呼吸測試(Hydrogen breath test)的反應,出現異常的比例跟一般人相較,明顯偏高(47% v. 5%),這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時會被檢測出來的結果,也就是有酒糟鼻的人,往往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情形,經過滅菌治療,酒糟鼻亦隨之完全改善,比例有多高,是驚人的96%,療效可長達超過九個月。剩下的4%,經過分析,仍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又再度發生了,因此有酒糟鼻困擾的患者,若要根本處理與治療,務必從腸道健康來著手:


 Parodi A,Paolino S,Greco A,Drago F,Mansi C,Rebora A,Parodi AU,Savarino V (May 2008).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Rosacea: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Its Eradication".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6 (7): 759. doi:10.1016/j.cgh.2008.02.054. PMID 18456568.


此外,有酒糟鼻困擾的人,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也應該節制,其他研究也發現減少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緻的糖等製品)的攝取,能減少壞菌的繁殖(壞菌喜歡甜食),進而改善症狀:


 http://www.bmj.com/cgi/pdf_extract/1/5485/459


以功能性醫學而言,要改善腸道菌叢失衡,除了滅壞菌,也要儘量補充高劑量的益菌,不管對腸躁症或者酒糟鼻患者而言,滅壞菌與補好菌應該雙管齊下,效果會快更明顯復發率也會更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有助抗過敏和自體免疫病

更新日期:2010/12/24 10:20

(路透新加坡24日電)研究報告今天指出,食用從優格中獲取的益生菌,可望避免過敏症、以及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體免疫疾病。



研究人員使用1叢菌株餵食老鼠,發現老鼠體內會誘發1種稱做「調節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的特定白血球細胞增生。



東京大學(Tokyo University)免疫學副教授宏達(Kenya Honda)表示:「調節T細胞增生,能幫助抑制多種過敏症狀以及自體免疫疾病。」



調節T細胞是1種白血球,作用是調節免疫系統和預防其過度反應。



當免疫系統加倍運作時,就會產生過敏症狀;同時也會傷害健康的細胞和組織,導致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或是鱗狀皮膚、影響消化道任何部位發炎的克隆氏症等。



宏達和研究團隊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 」(Science)。中央社(翻譯)



當我們討論到從優格獲取的益生菌,大多是在講嗜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人出生後不久,其實消化道就會開始長出各式各樣的微生物,嗜乳酸桿菌是最早長出來的微生物之一,胎兒通過母親的產道時,就會從母親的陰道獲得這種細菌。在女性的青春期,Doderlein's bacillus這種菌種就會成為陰道中的優勢菌種,其實也是屬於嗜乳酸桿菌的一種,嬰兒在出生時,就會得到這種細菌,接受母乳的嬰兒,他們的腸道在幾天之內就會建立穩定的微生物菌生叢,檢測這些嬰兒的糞便,就會發現主要的微生物就是嗜乳酸桿菌或雙歧桿菌。沒有餵母乳的嬰兒,糞便中的菌叢與成人相仿,因此餵母乳還可以幫助嬰兒腸道健康菌叢的建立。


雖然胃有一些原生的微生物,然而小腸才是各種微生物菌叢的大本營,其中最具優勢的細菌就是嗜乳酸桿菌,這種細菌能夠忍受具強烈腐蝕性的胃液而存活,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曾發表一篇由Henry Lin醫師所寫的論文,他提出大腸激躁症的新思維,以及腸躁症患者所出現的心理狀況的主要原因:小腸的細菌作怪(不好的細菌從大腸進入小腸),觸發了免疫與神經系統的反應,傳遞訊息回到大腦,造成失眠、病態的行為、焦慮、沮喪以及認知功能障礙。腸道免疫系統通知大腦,傳遞發炎的訊息,激發了下視丘分泌大量的CRF(激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提高了腎上腺皮質醇(壓力賀爾蒙)的分泌,導致神經傳導的平衡,因此在功能性醫學改善大腸激躁症的作法之一,就是每天給予高劑量的益生菌(甚至高達600億)。加州大學進行的一個雙盲性試驗中,有18名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在接受了六週的嗜乳酸桿菌的治療、兩星期的淨空期之後,繼續服用六週的嗜乳酸桿菌膠囊,結果,嗜乳酸桿菌對50%的患者有明顯的療效。在大腸激躁症的改善上,還可以透過適當的滅菌程序(只殺壞菌不殺好菌),幫助腸道菌叢更快恢復良性平衡。


通常我們用來對付感染的抗生素,也會抑制嗜乳酸桿菌的生長,當它被抑制,就會導致酵母菌的感染以及消化功能不彰。許多藥物、殺蟲劑、人工食品、遭受污染的水和許多環境毒素都會損害腸胃道,影響腸道微生物的菌叢生長。嗜乳酸桿菌是非常重要的抑菌劑,也能幫助抑制腸道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長。腸道菌叢失衡,容易罹患念珠菌感染、膀胱炎、鵝口瘡、下痢、胃脹氣、便秘等等疾病,甚至像氣喘、鼻炎以及幼童的中耳炎,其實都可能與腸道菌叢失衡有關。


最近日本的研究發現補充這類益生菌可以增加體內調節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的活性,改善過敏及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這份研究已發表於知名期刊「科學雜誌 」(Science),也再度提醒大家益生菌對於調節改善免疫系統的確有其明確的生理機轉及作用。



嗜乳酸桿菌的顯微鏡放大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紅酒提高腦認知能力

更新日期:2010/12/20 00:07 【中央社東京19日專電】

日本媒體今天報導,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所教授岡山鳥研二所率研究小組,把白藜蘆醇含量多的紅酒每天餵飲老鼠0.2毫升,經過3周實驗後,確認喝紅酒有助倍增與記憶有關的腦神經細胞,提高腦的認知能力。



法國的大學曾發表調查報告指出,每天喝400毫升(約3杯)紅酒者和不喝紅酒者相比,較不易出現痴呆症的症狀。日本研究小組注意到紅酒成分中含有對減少心臟病也具效果的白藜蘆醇,將它用來對老鼠進行實驗。



研究指出,紅酒中白藜蘆醇含量多的是濃烈或顏色濃厚的,白酒則未具像紅酒一樣的效果,至於紅酒產生的效果可持續多久,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白藜蘆醇最早就是由紅酒中分離出來的高效抗氧化物質,知名的學者David Sinclair率領他的哈佛研究團隊發現紅酒的紅色色素白藜蘆醇(resverratrol)可以保護老鼠的粒腺體,進而延長壽命,然而真正要達到幫助健康,延年益壽的劑量,每天得喝1500瓶紅酒才可能達到效果,當然沒有人可以一天喝這麼多酒,但是白藜蘆醇的功效還是值得我們瞭解其功效從何而來。


我們先從Sinclair發表於NATURE這份期刊上面的研究來瞭解(以下資料摘錄自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 


大衛辛克爾與他的同事給一組老鼠高脂肪(60%卡洛里)的飲食,到中年時,這些老鼠都變得肥胖,還罹患糖尿病、脂肪肝,而且早夭。


 


他以同樣的飲食餵養另外一組的老鼠,但是根據體重給予24 mg/kg劑量的白藜蘆醇,這等於一天喝 750 1500瓶紅酒所含的白藜蘆醇數量。


 


這一組老鼠還是變得肥胖,但是活得比較久,而且沒有罹患糖尿病或心臟疾病。相較於沒有白藜蘆醇的老鼠,牠們比較靈敏,也更有耐力。有趣的是,牠們的膽固醇曲線並沒有改變,卻沒有心臟疾病,顯示膽固醇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大惡魔。


 


那麼,白藜蘆醇如何產生這些效果?這份對老鼠的研究,與人類的大腦疾病有何關聯?


 


我先說明這與我們的大腦有何關聯。首先,對粒腺體有幫助的物質都有益於我們的大腦,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改善胰島素抗性的物質,也有助於我們的大腦。


 


白藜蘆醇如何運作


 


在上述的研究中,白藜蘆醇所造成的改變延長了壽命,並產生了以下的生理影響:


 


  1. 提高的胰島素敏感性,產生較佳的血糖控制。
  2. 降低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 (IGF-I)的含量這是促進癌症生長的一種相關生長荷爾蒙。
  3. 增加AMP-活性蛋白質激酶(AMPK)—體內控制胰島素敏感性的訊號系統,可以預防糖尿病。
  4. 增加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共同活化物1 (PGC-1)活動這是一種關鍵的訊號系統,可以啟動改善血糖控制與改善粒腺體功能的基因。 
  5. 增加製造粒腺體細胞的數量促進將食物轉換成能量與燃燒卡洛里的能力。
  6. 改善運動功能,讓年老的老鼠更靈活。
  7. 最後,白藜蘆醇的作用是抵銷老化的影響,調整由基因控制之153種新陳代謝途徑中的144種,其中有許多基因控制了粒腺體功能。

 


這份研究實際上告訴我們的是什麼?老化,包括多數的腦部老化與疾病,大都由體內的糖份與胰島素功能所控制!! 


 


飲食中過多的糖份會製造過多的胰島素。這會引起更多的發炎與氧化壓力,導致粒腺體受損。粒腺體損傷進而造成更嚴重的胰島素抗性。那表示可以保護粒腺體的物質,像白藜蘆醇,至少可以避免導致胰島素抗性的部分損傷,因此緩和的許多可能的問題。


 


另一份研究是法國基因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喬安奧維克斯(Johan Auwerx)博士發表在細胞(Cell)期刊的,以更高劑量的白藜蘆醇進行老鼠試驗,是前一份研究的18倍,或是400 mg/kg的白藜蘆醇等於體重130的人服用360顆白藜蘆醇膠囊。


 


他們的發現更為驚人。想像一下受過訓練的運動員,維持纖瘦健美的體態,沒有罹患糖尿病與心臟疾病,活到了120歲,同時吃著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以及一天服用360顆白藜蘆醇膠囊!)


 


這些老鼠被餵食高劑量的白藜蘆醇與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呈現出以下的影響:


 


  1. 牠們的體重並沒有增加,脂肪細胞也縮小了;
  2. 牠們並沒有罹患前期糖尿病或新陳代謝的症候群;
  3. 牠們的肌肉細胞裡,製造能量的粒腺體數量增加了;
  4. 結果是牠們的新陳代謝恆溫系統(脂肪消耗)提高了粒腺體內的脂肪燃燒; 
  5. 牠們的耐力與含氧能力提高(在沒有運動之下);
  6. 牠們保留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因此可以維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7. 牠們的肌肉力量加強,肌肉疲勞減輕;
  8. 牠們的整合能力改善;
  9. 白藜蘆醇對任何器官都沒有副作用;
  10. 而且提升了PCG -1 a lpha的活性,進而控制了改善粒腺體功能與血糖控制的基因。

 


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如果我們瞭解了肥胖、大腦損傷、老化與疾病的二大根本原因:血糖控制,以及粒腺體的健康、數量與功能,那似乎挺有說服力的。 


 


就整個生理系統的觀點而言,瞭解對血糖控制、胰島素與粒腺體功能的所有影響(營養均衡、荷爾蒙均衡、發炎、毒素、能量製造、氧化壓力與生理壓力),我們可以建立一種生活方式與計畫,讓我們維持健康、快樂、靈敏、神智清明、苗條,更有可能活到120歲。


 


找出控制粒腺體轉換的基因


 


白藜蘆醇 (與其他類似的化合物)對血糖控制與粒腺體功能的影響,只是影響健康的一種方式,其他的部分則是關於基因對粒腺體功能的影響。


 


在一場長壽與老化的研討會中,我有機會和麻州理工學院的李奧納多蓋倫提博士(Dr. Leonard Guarente)談話,他於1995年在酵母菌中發現了控制長壽的基因,稱為SIR-2 。我們上述討論的研究作者大衛.辛克爾是他的學生。 


 


SIRT-1 基因(這是人類基因的名稱)或基因的類蛋白質sirtuin家族,其作用是保護與改善粒腺體的健康。 我問他透過這種葡萄酒化合物--白藜蘆醇的作用,這種可以控制壽命的主基因,其根本機轉是什麼? 


 


他的回答真的是相當簡單。就是「糖份」! 藉由透過對粒腺體的影響,改善身體對糖份與胰島素敏感性的控制,這種基因對老化具有整體的控制影響。




在粒腺體處於最佳狀態時,可以處理或進行所有熱量的新陳代謝,並製造能量。但是當過量的空熱量造成過度負載時,粒腺體無法完全處理熱量,因此產生過多的自由基,延緩了細胞的作用與新陳代謝。


 


因此藉由提升這種主基因的活性,可以改善粒腺體的整體功能,促進抗氧化劑的防護功能。活得愈久,大腦的功能愈好。


  




如果我們可以掌握我們的血糖控制與促進粒腺體功能,我們就可以長壽,且零疾病。 

 


就宏觀的立場而言,我們不是只要服用一顆神丹妙藥就可以天下太平,如果我們的實際生活並不注重保養,包括不良的飲食、壓力、 環境毒素與久坐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血糖控制與粒腺體。


 


重新均衡我們的飲食習慣,改吃真正完整的食物,而不是造成血糖失衡的高度加工、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這會對我們的粒腺體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結論:白藜蘆醇真正對人體有效的關鍵在於保護人的粒腺體免於受到多餘糖份的的負擔影響,粒腺體運作的最佳狀態是能利用體內的現有資源進行新陳代謝,而多餘的空熱量(例如精緻的甜食)只會造成粒腺體處理熱量的負擔,讓身體產生過多的自由基,讓細胞的新陳代謝受阻,造成身體發炎反應,讓身體更容易老化,減少壽命。糖尿病患者,本身容易產生的併發症例如動脈硬化、器官受損,尤其是大腦受損之前,許多患者都已經先出現血糖控制變差而惡化,糖尿病患者本身罹患癌症、心臟疾病與失智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出甚多。血糖控制穩定,可以保護大腦因為過多的氧化壓力導致大腦組織退化,預防相關身心疾病的產生。


最近日本針對老鼠的動物實驗,再次驗證之前的研究理論。關鍵不是常喝紅酒,而是體內糖份代謝問題。想補充白藜蘆醇的人,也可以考慮相關的營養補充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吃一點減少熱量攝入能長壽



2010年01月12日13:34  來源:《新民晚報》


據《紐約時報》去年8月17日報道,生物學家對動物進行了“熱量攝入限制”試驗。在實驗室裡讓老鼠少攝入30%的熱量,結果它們的壽命竟延長了30%至40%!

  在這不久前,美國《科學》雜志也介紹過威斯康辛大學的學者對羅猴進行的同類試驗。這項在大型哺乳動物身上進行的試驗開始於1989年,第一組羅猴維持通常的食物喂養量,而第二組羅猴則吃營養足夠但熱量少30%的特殊食物。試驗已進行了20年,由於羅猴的平均壽命有27年,最長壽的可以活40歲,所以科學家還要耐心地再觀察15年左右才能得出最終的結果。但是僅從目前情況來看,限制熱量攝入可以保護生命健康以及延緩衰老的作用,已經初露端倪。迄今為止,參加試驗的第一組羅猴已有37%因衰老死亡,而第二組羅猴的死亡率才13%。熱量攝入被人為限制的那一組羅猴,患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概率,也顯著低於熱量攝入多的那一組羅猴。研究人員公布了兩張分別屬於兩組羅猴的照片作比較:羅猴坎托,27歲,雖然已近暮年,容貌卻還相當年輕﹔羅猴歐文,29歲,老態龍鐘,看上去真像是坎托的老爺爺!

  我們人類少攝入些熱量,是否也能一樣延緩衰老呢?雖然目前還沒有專門進行過這方面的試驗,但是科學家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平衡營養,控制熱量,早已被証明能夠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許多疾病。正常的成年人在不損害身體健康、不妨礙有足夠的體能從事生產勞動的前提下,少吃一點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早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全世界因為吃得太飽太好而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亡的人數。醫生提醒人們,吃得飽吃得好絕不能算是“美食”,有益於健康長壽的吃才是真正的美食。(姚國慶)



上個月,我參加一個營養醫學研習會,裡面提到一個去年才發表的研究,也就是讓年紀大小相近的猴子,長期接受不同熱量飲食的餵食,一組以正常的餵食量,另一組則以減少30%的飲食,經過二十年後,研究人員觀察到截然不同的結果,沒有熱量限制的猴子,看起來像是熱量限制30%的猴子的爺爺,(請參考下圖),因此研究人員結論:平衡營養,控制熱量,應該能幫助延年益壽。相關原文資料可以參閱:


http://www.nytimes.com/2009/07/10/science/10aging.html


日前有一位營養學教授Mark Haub,他以嚴格限制熱量的方式來對自己做實驗,其極端減肥法只考慮降低食物的熱量,不考慮營養成分,7成食物都是吃奶油爆漿蛋糕、巧克力堅果棒、甜麥片等垃圾食品,結果10週後,整整瘦了12公斤,而且身體質量指數(BMI)從28.8下降至24.9,膽固醇變得比較好,三酸甘油脂也降低,體脂肪33.4%下降至24.9%,當然他還每天加了多種維生素、高蛋白飲品、蔬菜、綠豆等等來源。因此,限制熱量,可以達到減重及降低血脂肪及不好的膽固醇的益處,儘管許多營養學專業不以為然,然而,至少這個實驗及猴子的實驗讓我們看到,限制卡路里的飲食對身體減少負擔後所帶來的種種益處,可能比我們沒有注意限制熱量攝取,再吃一些對身體健康有益的飲食及來源更有幫助,此外減少身體的熱量攝取,有些學者認為反而可以更增加身體自己合成身體所需的營養的效率,也就是身體在有限的資源下,為了要出存下去,必須設法製造出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來源。


以我的觀點,我也不贊成以垃圾食物來減重,只要是因為這些食物本身熱量都容易偏高,因此除非有超強意志力以及像那位營養學教授能夠謹遵熱量限制的原則,否則我看到嗜吃垃圾食物的人,往往是最難控制熱量的,而且這些高糖飲食,經常食用,容易導致胰島素產生抗性,讓血糖控制不穩定,這往往是代謝症候群的先兆。


最後,再補充一下我在營養醫學研討會學到的省錢健康法,既可延緩老化,又能減少細胞癌變:


在醫學上已經證實,透過規律運動,及服用優質的綜合維他命,也可以得到非常明確的益處,實驗的方式是直接去觀察受試者細胞的DNA的端粒長度變化,端粒長度是人體細胞複製能力的關鍵,越短越不利於複製而且容易產生不好的變化(例如癌症),目前癌症及老化的重要理論,全都與端粒的變化脫不了關係。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細胞每次分裂時,端粒的長度皆會變短,端粒能維持染色體正常作用功能,也是導致癌症發生以及細胞老化的重要因素。最近十年間,科學家發現當細胞分裂時,如果端粒的DNA漸短,細胞會逐漸老化,甚至死亡。


結論:大家可以認真考慮熱量的限制(七分飽最好),配合規律的運動及服用優質的綜合維他命來幫助自己更長壽與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辦事」提不起勁 當心「睪」出問題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11/12 14:02 記者張力天/綜合報導



年過40的熟男如果常覺得體力不佳、工作頻繁出狀況,甚至床上表現都不再「來勁」,很可能是睪固酮濃度過低,即將進入更年期的跡象。醫師提醒,睪固酮低下不僅容易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更可能併發糖尿病、心臟病等其他慢性病。



據研究指出,男性分泌睪固酮的巔峰在15到30歲間,之後以每年1至2%的速度下降,通常到40歲左右,即會因睪固酮值太低,出現倦怠、情緒不穩、勃起障礙等症狀,嚴重者會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問題,甚至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醫師表示,睪固酮濃度降低是緩慢但持續的,男性更年期症狀也較女性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建議中年男性,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掌握睪固酮濃度變化;平時則透過多運動、少吃甜食及碳酸飲料、調整生活作息等,維持睪固酮分泌。



藉睪固酮增體力、肌力效期短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1/08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有些年長或身體虛弱的男人會接受睪固酮治療,希望透過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治療增強體力、肌肉力量。不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卻發現,睪固酮治療只能維持短期療效,一旦停止治療,改善效果會逐漸消失,6個月內一切就會恢復原狀。



研究作者弗雷德里克‧吳(FrederickWu,音譯)表示,患者接受睪固酮治療,無論獲得多少療效,這些療效都只是短時間有效、暫時性的,不會一直維持下去。只要療程結束,效果就會消退。



當男人年齡越來越大,肌肉數量、肌肉力量會逐漸流失。男人體內的睪固酮濃度也會隨年齡下降,而睪固酮濃度偏低或許會讓肌肉退化更嚴重。研究人員表示,當男人身體虛弱時,不得不減少身體活動,身體越不動,肌肉越容易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活動力、肌肉量每況愈下。



醫學家認為,短暫補充睪固酮濃度也許可以打破惡性循環,帶來長期好處。不過年長者如果長時間使用睪固酮療法,容易增加心臟病、攝護腺癌等疾病風險。



共有274位男人參與研究,他們體力都很差,年齡介於65到90歲之間,體內睪固酮濃度也偏低。研究人員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接受睪固酮療法,另一組則使用安慰劑,持續六個月時間。研究發現,補充睪固酮的男人肌肉量、肌肉力量都明顯增加,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不過六個月後,接受睪固酮療法的男性都恢復原狀,所有療效全然消失。



研究人員建議,若要打破肌肉流失惡性循環,除了補充睪固酮以外,最好再加上其他治療方法,多管齊下,較能維持肌肉力量。這項研究將發表於明年2月號的「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



許多男性發現自己年過四十,體力、肌力都大不如前,而且體重直線上升,性能力也隨之明顯下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讓我們先瞭解代謝症候群,也就是三高如何與男性更年期扯上關係,其中主要的關鍵仍在於胰島素抗性,也就是胰島素處理血糖能力變差,導致體內胰島素濃度升高,進而降低男性的睪丸酮濃度,大量的腹部脂肪促激胰島素分泌量增加,睪丸酮減少,那是為什麼男性開始變得女性化,體毛掉落、乳房變大,皮膚變得渾圓柔軟。那是因為他們身體分泌的睪丸酮減少,雌激素增加。在雌激素的分泌量超過睪丸酮時,男人就變得愈來愈女性化。


過去我也曾PO文提醒大家,男性更年期不只是性慾減低或者相關生理現象而已,事實上還會造成精神症狀,例如沮喪、疲勞、健忘、思考敏銳度下降及睡眠問題。男性更年期的荷爾蒙失衡,除了睪固酮之外,腎上腺功能的影響也不能輕忽,長期壓力容易導致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及抗壓力荷爾蒙(脫氫異雄固酮,英文縮寫為DHEA)的不平衡,DHEA同時是性荷爾蒙的前質物質,人體的性荷爾蒙有約15%的部分是由DHEA轉化過來的,DHEA因為平衡長期去平衡抗壓力荷爾蒙導致最後嚴重失衡,DHEA不足,轉換成性荷爾蒙也會不足,進而也影響到性荷爾蒙的整體功能表現。當我們看到腎上腺皮質功能因長期壓力影響所表現出來的狀況其實與憂鬱非常類似,像是心情不好或易怒,注意力及記憶力大不如前,全身酸痛,睡眠障礙,食慾受影響以及消化功能受影響(甚至有潰瘍或腸炎)等等,若我們沒有透過全套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去找出身體問題的根源,就貿然服用抗憂鬱或抗焦慮劑,往往會使問題根源沒有解決而讓整體問題處理更複雜。


固然短暫補充睪固酮可以短暫改善部分症狀,讓當事人感覺症狀舒緩,然而根本及長遠的角度來看,睪固酮補充最好視為短期過渡療法,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最新研究顯示:睪固酮不足的患者接受睪固酮治療,無論獲得多少療效,這些療效都只是短時間有效、暫時性的,不會一直維持下去。只要療程結束,效果就會消退。而且年長者如果長時間使用睪固酮療法,容易增加心臟病、攝護腺癌等疾病風險,這是一般接受治療的人必須瞭解治療本身的相關風險。睪固酮不是不能補充,而是在短期內應該搭配其他改善方式,若想要打破肌肉流失惡性循環,除了補充睪固酮以外,其他可能原因必須考慮患者本人的高糖份、精緻碳水化合物飲食、咖啡因、壓力(腎上腺皮質功能失衡)、乳製品、環境荷爾蒙、其他環境毒素污染、缺乏運動或者過度飲酒等等問題所引發,因此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採取綜合的治療方法,多管齊下,才能恢復當事人原本應有的身心健康及雄風。



圖片來源:http://img516.imageshack.us/img516/6638/testostqr6.jpg


以上圖是主要在說明男性荷爾蒙的相關作用,影響所及包含大腦、皮膚、骨骼、肌肉及男性生殖系統等等功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驗糖化血色素 就知糖尿病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1/11 18:2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1日電)衛生署和醫界團體今天說,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數值超過6.5%,不用空腹,也不必飲用葡萄糖水,就可診斷為糖尿病。這比現沿用多年的空腹抽血驗飯前血糖值,診斷更簡便。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等單位,今天召開記者會指出,國內外糖尿病醫學團體對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均定為低於6.5%,大於或等於此數值,即可視為糖尿病。



國健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結果發現,20歲以上國人的糖尿病盛行率為8%,估計約142萬人,估計前述高血糖個案有高達82.2%的人糖化血色素值沒有控制在6.5%以下。



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莊立民指出,糖化血色素代表最近 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檢驗時不需空腹,可做為糖尿病患的控糖指標,也可以當成罹病的診斷依據,簡易可行。



孔憲蘭表示,洗腎病患中,有43.2%是糖尿病患,糖尿病失控是造成國人洗腎的首位,高血糖個案未來 5年內發生心臟病、中風及腎臟疾病危險性是一般人的1.5倍、2.9倍及2.4倍,顯見糖尿病的控制不容小覷。991111



長期以來,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 ,簡稱HbA1c)就被醫界當成作為血糖長期控制是否穩定的重要指標,在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訂出如果糖化血色素高於6.5%,就可認定是否有糖尿病,這項檢測不需空腹來測,有興趣參考原文資料可見:


Executive Summary: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 Current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 January 2010 33:S4-S10; doi:10.2337/dc10-S004


 


一般健康的人其糖化血色素的檢測值約在4.5-5.9%之間,但有少數的人其糖化血色素無法反應出其血糖控制的實際狀況,包含大量失血的人,例如手術後、接受輸血、貧血或者電解值急遽變化、有慢性肝炎或者慢性腎病、接受高劑量維他命C治療或者Erythropoetin治療的人,糖化血色素的可信度就不可靠,請參照:


Nathan DM, Kuenen J, Borg R, Zheng H, Schoenfeld D, Heine RJ (2008). "Translating the A1C assay into estimated average glucose values.". Diabetes Care 31 (8): 1473–8. doi:10.2337/dc08-0545. PMID 18540046. PMC 2742903.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31/8/1473.full.


 


血糖控制是否良好,就是胰島素功能的重要指標,因此除了糖化血色素之外,還可以作胰島素的血液檢測來瞭解血糖控制的功能是否正常,胰島素功能不佳,也會造成身體許多災難,除了代謝症候群之外,根據許多研究,還包含相關的重大身心疾病的產生,決不能輕忽,以下我謹摘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給大家參考,也提醒大家血糖控制與身心健康其實大有關連:


 


以下是胰島素對大腦、身體與健康的實際影響:


*現在我們確認胰島素是許多反應過程的重要轉換站--或是控制荷爾蒙。那是一種重要的儲存荷爾蒙脂肪倉庫。


*胰島素也會干擾情緒與行為,例如沮喪、恐慌症、焦慮、失眠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雖然盡力減肥,只要胰島素居高不下,減重就注定是一場敗仗。因為胰島素對大腦的作用就是胃口大開,尤其是渴望甜食。


*胰島素增加LDL膽固醇,減少HDL膽固醇,提高三酸甘油酯與血壓。胰島素抗性造成50%的高血壓通報案例。


 




  • 胰島素讓血液變得黏稠,阻塞風險更高,導致心臟病與中風。
  • 胰島素刺激癌症細胞的生長。
  • 提高發炎與氧化壓力,讓大腦老化,導致所謂的第三型糖尿病(也稱為阿茲海默症)
  • 因為糖分的攝取會減少維他命B6與葉酸,因此胰島素也會增加同半胱氨酸,然後讓甲基化反應列車脫軌,大腦因而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更多的大腦傷害。
  • 胰島素也會造成性荷爾蒙的問題,導致不孕、毛髮生長在不該長的地方,該濃密的地方卻稀稀疏疏、痤瘡、男性的低睪丸酮等問題。

哈佛大學與布朗大學丹尼斯薩爾科(Denis Selkoe)與蘇珊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 )博士的創新研究已經證明,胰島素抗性(也稱為前期糖尿病)是啟動大腦受損連鎖反應的主要因素,讓一半以上八十幾歲的老人喪失記憶,形成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原因是胰島素抗性造成一連串損害3,引發大腦問題的典型發炎症狀,尤其是失智症。但是不用等到八十幾歲,就可以感受到胰島素抗性對記憶力所造成的影響。現在有許多人出現了我們所謂的「失智症前期」症狀。



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4,一份為期五年,針對2632名男性與女性所做的研究,發現那些有新陳代謝症候群(或胰島素抗性)與發炎症狀的人,認知功能急遽衰退。

 



糖尿病患者的沮喪情況非常普遍,這是眾所皆知的,但是一份針對年輕男性的芬蘭研究,發現胰島素抗性最嚴重的人,陷入重度沮喪的風險幾乎高達37



一些簡單的飲食改變、做做運動、放鬆一下,以及一些營養補充品,就能完全矯正與逆轉胰島素抗性,以及對身體與大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平衡血糖與改善胰島素抗性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且其效果是相當驚人。大部分的研究顯示只要規律的散步,就足以預防認知的衰退與失智症。


近幾十年來科學的進步,提供了相關的工具,讓我們可以預防、遏止、甚至逆轉認知的衰退,以及處理伴隨著血糖與胰島素擺盪的所有情緒障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油脂來源失衡 三高人口續攀升


中時 更新日期:2010/11/06 03:09 邱俐穎/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現代人注重健康,多改選由植物種子提煉的葵花油、花生油來代替豬油、奶油等動物性油脂,避免三高、心血管疾病找上門。不過專家卻提醒,玉米油、葵花油、花生油等油脂攝取多,會造成體內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不平衡,養生不成,反提高罹患冠心病、癌症氣喘、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前美國白宮營養顧問、國際脂肪酸研究專家西莫波羅絲醫學博士(Artemis P. Simopoulos, M.D.)昨日在「ω-3脂肪酸與健康國際學術研討會」記者會中,提出人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6與ω-3比例失衡,恐提高罹患多種疾病風險。



西莫波羅絲指出,ω-3、ω-6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需由食物中攝取,像亞麻籽油、芥花油、魚油、深海魚類即含豐富的ω-3;ω-6則能從玉米油、葵花油、花生油中取得,「最理想的飲食是兩種人體的必須脂肪酸維持在一比一的黃金比例,人類過去飲食也多能達成。」



隨著飲食西化、植物油的問世,ω-6攝取量大幅攀升,在美國ω-6與ω-3的失衡比高達十四比一到廿比一,由於ω-6會造成血栓、血管擴張、血壓升高,並促進人體肥胖細胞和腫瘤生長,而大幅提高罹患癌症、氣喘、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風險。



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王進崑指出,台灣人的ω-6/ω-3平均達六比一至十比一,雖低於美國,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口卻不斷攀升,他建議每天攝取深海魚,多吃深綠色蔬菜及堅果來補充ω-3,降低憂鬱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



您吃什麼油?攝取大部分我在門診問到住個問題時,客戶的答案幾乎都是橄欖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等等,然而這些都是ω-6的油,至於ω-3脂肪酸,也就是人體自己無法自行製造,必須從外來攝取才能吸收,非常重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大部分的人其飲食都極度缺乏,這也是目前許多疾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讓我們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作者對ω-3脂肪酸的相關重要資料:


 


二種最重要的Omega-3脂肪是EPA(eicosapentaenoic acid)DH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noic acid))。這二種都是必要的Omega-3脂肪。因為腦部大部分都是脂肪,其中60%是由DHA所組成的,這不難看出為什麼EPADHA如此重要。如果缺乏這二種脂肪,大腦就無法適當地運作。


 


然而,在過去的150年來,我們的脂肪攝取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改變。玉米油、大豆油與紅花油等會造成發炎的精煉omega-6油脂,取代了魚類與野生動植物的omega-3脂肪。 


在我們的飲食中,omega-6omega-3脂肪的比例從11增加到101201,因而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所有老化的重大疾病與大腦失調的流行病,都與我們飲食的這項改變有直接的關連。 


現在唯一真正的omega-3來源是母乳、野生魚類與動物、海草、藻類,以及由餵食亞麻籽與魚粉的母雞所生的雞蛋。 


我們的大腦缺乏omega-3脂肪就無法運作。就是這樣! 這就是為什麼omega-3脂肪不足會引發沮喪與焦慮、躁鬱症與犯罪行為、精神分裂、注意力缺乏症與自閉症,以及學習障礙、失智症與許多其他神經性疾病的原因1 


野生魚類與特定堅果及亞麻籽等種籽的omega-3脂肪酸,對我們的認知發育與學習、視力發育、免疫與炎性功能、胎兒大腦發育、大腦健康、阿茲海默症與精神疾病,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心臟病與癌症就更不用說了。


 


在最近的一項營養學大會中,我聽到約瑟夫 希柏恩(Joseph Hibbeln)醫生(他是國家衛生院致力於營養神經學的科學家) 針對魚油或omega-3脂肪對我們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了一些驚人的數據。 


他告訴我們,在我們飲食中,大豆油與玉米油等種籽油氾濫,其中所含的大量亞麻油酸(不健康的omega-6脂肪酸),造成了發炎與疾病。 


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這種炎性的脂肪酸主要來自於大豆油。在美國所攝取的脂肪,80%是來自大豆油與其他類似脂肪的亞麻油酸。20%是魚油的EPA(我則認為我們攝取的EPA更少)在日本,一般人所攝取的脂肪有80%EPA,只有20%是花生四烯酸(也是不健康的omega-6脂肪酸)。這是為什麼日本人比較少有沮喪、失智症與心臟病的原因。  

攝取這些有害的種籽與大豆油,取代了omega-3脂肪,劇烈地改變我們身體的組織成分,因而損害了我們的健康。  


希柏恩醫生說明在這一百年來,大豆油的攝取量增加了一千倍。事實上,美國所攝取的熱量,有20%是來自大豆油,因此,我們所有的熱量有9~10%是來自於亞麻油酸,而不是人體所需的omega-3脂肪。


 



我們飲食中如此大量的大豆油是不安全的。最近的研究發現隨著攝取大豆油的亞麻油酸增加,英國的兇殺死亡率也大幅提高2。同樣的情況也發生於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與阿根廷。而兇殺案死亡率與海鮮的攝取成反比,表示攝取較多海鮮的社會,例如日本,兇殺案比較少。  


更驚人的一份研究,在2002年刊登於英國心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探討在補充omega-3脂肪之後,囚犯之間嚴重的暴力衝突減少3。安慰劑對照組試驗提供其中一組日常建議量的維他命、礦物質與omega-3脂肪,另一組則維持一般的監獄飲食與生活型態。只是提供維他命與魚油補充,監獄的嚴重暴力犯罪減少了35% 


這同時也顯示魚類攝取不足,普遍與沮喪息息相關。一份為期一年的研究,證明EPA有助於治療頑固的沮喪。omega-3脂肪也有助於治療產後憂鬱症。魚油的DHA是母奶的重要成分,有助於胎兒的神經發育。體內含有較高omega-3脂肪的婦女,出現產後憂鬱的比率較低4


同樣地,有閱讀障礙、書寫障礙、其他學習障礙,以及注意力缺乏障礙的兒童,大部分都缺乏omega-3脂肪。在提高必要脂肪酸的攝取之後,這些兒童腦部的多巴胺活動也改善了。還有對照研究顯示提供魚油給這些有障礙的兒童,改善了他們的閱讀與拼字,也改善了他們在學校的行為,因為神經系統的運作極度仰賴這些脂肪酸5  


omega-3脂肪廣為人知的是有益於心臟健康、肥胖與糖尿病,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心律不整與中風;可以減輕發炎與避免血管阻塞。它們對大腦功能的重要性也不遑多讓。


想知道自己體內必須脂肪酸到底夠不夠,可以直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直接瞭解,不然也可以利用以下量表作個篩檢:



 


 

















































 



脂肪酸測驗* 



 



我的指甲柔軟、龜裂或容易斷裂。



 



我的皮膚乾燥、發癢、或脫皮。



 



我有堅硬的耳屎。



 



我有雞皮疙瘩(在手臂後面或身體上的小突起)



 



我有頭皮屑。



 



我覺得關節疼痛或僵硬。



 



我經常覺得口渴。



 



我有便秘(一天排便不到二次)



 



我的糞便顏色淺淡、堅硬或有惡臭。



 



我有沮喪、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或記憶力喪失。



 



我有高血壓。



 



我有乳房纖維囊腫



 



我有經前症候群。



 



我有高LDL膽固醇、低HDL與高三酸甘油酯。








0-4,可能有輕度的必須脂肪酸的缺乏

5-7,可能有中度的必須脂肪酸的缺乏

8以上,可能有重度的必須脂肪酸缺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身疼痛 體內醣皮質類固醇不足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0/14 04:11



記者彭健禮/頭份報導



號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攝取過量對身體有害,但人體若缺乏類固醇也會出現毛病。苗栗縣一名45歲婦女,半年來全身多處關節及肌肉疼痛且重度沮喪、心情低落,她四處求醫不見改善,日前到為恭醫院求診,才發現是因體內醣皮質類固醇偏低。



為恭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李振威表示,人體腎上腺會分泌醣皮質類固醇,隨著晝夜不同而改變分泌量,尤其在遭受壓力下分泌量更會增加,以維持人體正常運作;若醣皮質類固醇分泌不足時,會造成低血壓、噁心嘔吐、肌肉疼痛無力、皮膚色素沉澱等症狀。



李振威指出,「美國仙丹」類固醇,其實就是「人造」的醣皮質類固醇藥劑,但「美國仙丹」類固醇因應疾病需要,藥劑強度不同,過度濫用,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高血壓、骨質疏鬆等症狀。



李振威說,這名患者因體內類固醇分泌不足,導致身體不適的案例,雖非罕見,但患者容易因病急亂投醫,未能對症下藥;人體類固醇不足的肇因複雜,歸納為腎上腺功能因免疫系統疾病或其他疾病被破壞,需由體外補充類固醇,維持生理所需。



李振威說,類固醇常被用來治療嚴重過敏、氣喘、免疫系統疾病,但門診時,常有病患聽到醫師開的藥物含有類固醇時,往往會擔心不已,只要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大多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李振威說,反而是來路不明的藥物,很多都含有類固醇,特別是消炎止痛的藥丸,服用過量有可能造成洗腎及容易感染等後遺症。



最近國內有醫師發現,有患者多處關節疼痛、肌肉無力心情極度沮喪的個案,這位病患在一般醫療體系就診,如果看過幾個醫師或者科別沒改善的話,大概會被轉到精神科當作憂鬱症來治療,這樣的個案若以抗憂鬱劑來治療,效果必然不彰,因為她的問題完全與大腦無關。幸好,她後來求診的醫師對腎上腺皮質功能有概念,故為她安排相關的檢測,結果證實是腎上腺功能低下,導致她的醣皮質類固醇明顯分泌不足,在以功能性醫學的檢測,腎上腺功能可以用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來測量,腎上腺皮質醇的濃度失衡,容易引發以下一些問題:


1.衰弱與疲倦,原因是因為影響了身體血糖的新陳代謝,使當事人感覺衰弱疲憊、力氣耗盡。尤其是到了下午或者傍晚更容易發生疲倦感,主要是腎上腺皮質醇的分泌,早上及起床時濃度較高,到了下午就會明顯下降,所以不足的人更低,當然就更累。腎上腺皮質醇過多則會干擾睡眠型態,導致無法放鬆,但是太低的話,無法刺激大腦產生足夠的正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有助於幫助一個人專注、穩定心情、減少焦慮。因此,腎上腺皮質醇不足容易讓當事人覺得即使睡很久仍會覺得疲累與嗜睡。


2.肌肉關節酸痛:腎上腺皮質醇不平衡,容易導致身體組織加速損壞,並失去自行修復的能力,關節及肌肉的慢性疼痛往往揮之不去。


3.肥胖:腎上腺皮質醇不平衡的刺激,會導致區幹、胸部、頸部及臉等處儲存脂肪,所以對減重而言,有經驗的醫師針對不同個案,也勢必會考慮到這部份功能的影響。


4.焦慮、憂鬱的人,腎上腺皮質醇的濃度會偏高,如果腎上腺皮質醇較低的人,一般還是以疲累為主。


5.女性若出現腎上腺功能不足的情形,有可能導致雄性荷爾蒙分泌過盛,進而導致女性掉髮、體毛過密以及其他荷爾蒙失衡的現象。


一般腎上腺皮質醇濃度不足的人,還容易出現畏寒、疲倦、對許多物質過敏、血壓低及嗜鹽等等狀況,在醫療一般的處理,會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類固醇的治療儘管在醫療上常被使用,但由於藥效過於強烈,容易衍生血壓升高、體重增加(腹部脂肪堆積及月亮臉)免疫系統受到抑制進而導致真菌感染、其他像血糖升高及胃潰瘍也可能發生,故許多人聽到醫師要以這樣的藥物來治療,都會感到恐懼及敬謝不敏。在此我提醒大家,以上描述的副作用在低量的藥物治療是不會發生的,治療有效的劑量,一天大約補充5-20毫克即應足夠,但是若是一天補充60-300毫克的話,那麼副作用就容易產生。也就是說,副作用的產生與劑量使用有關。其實,大部分的腎上腺皮質功能失衡,都不需用到類固醇,主要是因為失衡的程度都還不事態嚴重,如果能藉由相關檢測,針對結果輔以調節腎上腺功能的天然草藥及營養品,改善的速度及幅度常讓患者本人喜出望外。


Adrenal gland(腎上腺)圖示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年過52 幽默感漸失又暴躁


中時 更新日期:2010/10/11 02:59 黃文正/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黃文正/綜合報導】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不論男人或女人,只要年紀一到五十二歲,幽默感就會急遽下滑,變得容易暴躁;此外,六十多歲的男人,脾氣比同齡女人要壞上四倍。



「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的喜劇影集《行將就木》(One Foot in the Grave),捧紅了劇中壞脾氣、靠養老金過活的老人維克多.麥爾德路(Victor Meldrew),外界隨後便以「維克多.麥爾德路症候群」(Victor Meldrew Syndrome),形容性情暴躁的長者。



英國格拉摩根大學研究發現,人的一生中,笑聲會隨著年齡而遞減,五十幾歲時,每天大笑的次數只剩青少年時期的一半,而五十二歲是幽默感急速消失的關鍵年齡。研究發現,嬰幼兒每天會大笑達三百次,青少年時期每天大笑次數驟減至六次,廿幾歲時每天只剩四次。不過,卅幾歲時會因養兒育女而恢復些幽默感,每天大笑次數會略為回升至五次。五十多歲時,英國人平均每天只大笑三次,六十多歲時,更掉到二.五次。



此外,該項針對英國人的研究也顯示,上了年紀的人,講笑話的頻率也大幅下降。在二千名受訪者中,有多達六百人不記得在過去一年中講過任何笑話。



最近英國有研究調查,年過52,不管男人或者女人,幽默感就會急遽下滑,變得容易暴躁,男性若是到了六十多歲,脾氣比同年紀的女性明顯壞上四倍。到底脾氣或者幽默感如何量化?英國的格拉摩根大學研究人員以每天笑的次數來做為幽默感的多寡,也就是幽默感好的,一天笑的次數多,少的話,幽默感當然較為缺乏。這次研究發現:人的一生中,笑聲隨著年齡而遞減,也就是年紀越大,情緒度會越低。


嬰兒多有幽默感呢?或者我們該說嬰兒有多快樂?根據實驗人員作的調查,嬰兒每天大笑300次,青少年每天大笑的次數銳減至每天六次,二十幾歲時每天更減少到只剩四次,到了三十幾歲,可能因為養兒育女,略微回升到一天五次,五十多歲時,一天平均只大笑三次,到了六十多歲,更掉到一天只剩2.5次。


以功能性醫學來看,年過五十,心情開始往下掉或者情緒容易不穩定,這可以在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找到可能原因。原來,我們體內的抗壓力荷爾蒙脫氫異雄固酮(英文簡稱DHEA)在過了五十歲以後,明顯地會往下走,DHEA又稱為青春之泉,這是體內非常重要重要的荷爾蒙,具有增強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延遲生理性老化現象、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體脂肪、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班性狼瘡、子顛前症等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強免疫系統、對抗神經緊張與疲倦及增加幸福感。


讓我們更瞭解這個稱為青春之泉的荷爾蒙,這是由腎上腺製造,從膽固醇轉變而來,它不像其他荷爾蒙一直維持穩定的濃度,其分泌的顛峰是在25到30歲到達高峰,之後隨著年紀的增長,逐漸下降,到了60歲只剩25歲時的20%而已,體內的DHEA循環量包含自由態的DHEA以及DHEA硫酸鹽(DHEA SULFATE,簡稱DHEA-S),想要知道自己的DHEA是否足夠,特殊的抽血檢測可以直接得知。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來說,過去研究都明顯發現許多急慢性疾病,DHEA的血中弄度都會明顯下降,這包含了我們關心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癌症、免疫功能不全或者自體免疫疾病。在1986年針對242位中年男性每天攝取100毫克的DHEA,一直持續了12年,結果降低的4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36%的其他死亡率。


美國的拉荷拉加州大學醫學院,曾對13名男性及17位女性作研究,他們在六個月中,每天接受50毫克的DHEA,這些受試者的年齡層從40-70歲,結果補充兩週就發現血中濃度回到年輕時的水平,而不管男性及女性,其幸福感都有顯著的增加。


醫學博士C. Norman Shealy在Miracles Do Happen( 展現奇蹟)這本書提到,憂鬱症患者至少超過一半的人缺乏DHEA。經過他診視超過1000名的憂鬱症確診患者發現,沒有人的DHEA是正常的。大部分的憂鬱患者,血液都無法測到正常的DHEA,相關其他研究還可以參閱:


Oberbeck R, Benschop RJ, Jacobs R, Hosch W, Jetschmann JU, Schürmeyer TH, Schmidt RE and Schedlowski M. (1998). "Endocrine mechanisms of stress-induced DHEA-secretion". PubMed.gov 21: 148-53. 


Peter Gallagher BSc(Hons) and Allan Young MB, ChB, MPhil, Ph.D, MRCPsych (2002). "Cortisol/DHEA Ratios in Depressio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6. 


在對抗肥胖方面,臨床研究發現肥胖與DHEA不足有關,早在1964年一項針對32位年老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他們尿液中完全測不到,也就是肥胖的人本身缺乏DHEA,對身體而言,DHEA作用有點甲狀腺素,間接會產生增強產熱反應,DHEA抗肥胖作用主要是阻斷G6PD(葡萄糖-6-磷酸-去氫酶),進而阻斷身體製造及儲存脂肪的能力。


墨西哥野薯及山藥有少量的DHEA,但對DHEA不足的人來說,以天然食物無法攝取足夠劑量的,一般還是藉由營養補充品來服用效果較好。有些人擔心DHEA本身的荷爾蒙效應,會產生少許的副作用,故在補充之前最好經由實驗室檢查,確認不足後來補充較為妥當。有另一種7-酮基脫氫異雄固酮,其作用與DHEA類似,但無荷爾蒙的活性,然而對心情、記憶力的幫助及G6PD的抑制能力都有,甚至效果更佳,故對DHEA不足的人來說,也是值得考慮補充的來源之一。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