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排毒專區 (2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一周沒洗枕頭套 竟「比馬桶座髒1.7萬倍」

2023年6月28日 

你有常洗枕頭套?近日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一周沒有清洗枕頭套,那枕頭套的細菌量,會比馬桶座還要多1.7萬倍。醫師提醒,睡久了也可能會有皮膚病。

《每日郵報》報導,據研究顯示,枕頭套上充滿角質層、汗水、和唾液棉花等,還有許多真菌和細菌,該實驗蒐集了未清洗的枕頭套當樣本培養7天,上面充滿了可能會害皮膚生病和發炎的細菌。如果一周沒有清洗枕頭套,那細菌量會比馬桶座還要多1.7萬倍

研究表示,一般人應該每24天更換或清潔一次枕頭套,而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皮膚科醫生哈德利(Dr. Hadley King)建議,每周至少清潔2次,「你上床睡覺時,床單會被角質層(每天約5000萬個)、汗水和化妝品污染,還有乳液、頭髮和寵物皮屑,到細菌和病毒顆粒等。」

哈德利說,角質層和汗液是塵蟎的食物,它會被吸引到床上進行繁殖,「睡在同一個枕套上一周,可能會導致過敏、皮膚感染或發炎。」據了解,一種金黃色葡萄球菌,會讓皮膚感染癤子和蜂窩性組織炎。

床墊業者AmeriSleep本月發布一項研究,枕頭套上有300萬個細菌,不過一周內就消失。他們連續1個月,在一周最開始時,擦拭3名志願者未洗的枕頭套,並了解研究結果。業者表示,枕頭套每平方英寸有300到500萬個細菌,但上面沒有發現桿菌和革蘭氏陽性球菌。

報導說,桿菌可能會讓眼部感染,產生敗血症、肺炎等;革蘭氏陽性球菌會讓人得中毒性休克綜合症。而你的枕頭套不僅會有細菌,還可能會有床蝨,床蝨喜歡枕頭套,而不是裡面的填充物。所以常有人抱怨說,他們醒來,臉部、脖子和肩膀上都有床蝨咬痕,會感到非常癢。

研究原文內容連結:

https://amerisleep.com/blog/bacteria-in-your-bed/?sscid=61k7_15em6o&affiliateID=314743

原文參考報導連結:

https://nypost.com/2019/06/05/your-unwashed-bed-sheets-could-have-traces-of-dangerous-bacteria/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塔夫茨大學弗里德曼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 184 個國家飲食攝取研究模型估計,不良飲食導致 2018 年超過 1410 萬例 2 型糖尿病,佔新診斷病例的 70% 以上全球範圍內。該分析查看了 1990 年和 2018 年的數據,為了解哪些飲食因素正在推動世界各地區的 2 型糖尿病負擔提供了寶貴的見解。該研究發表在 4 月 17 日的《自然 醫學》期刊上。

在考慮的 11 項飲食因素中,有 3 項對全球 2 型糖尿病發病率上升的影響最大:全穀物攝取不足、精製米類和小麥攝取過多,以及加工肉類攝取過多喝太多果汁和沒有吃足夠的非澱粉類蔬菜、堅果或種子等因素對新發病例的影響較小。

“我們的研究證明,碳水化合物品質不良是全球飲食引起的 2 型糖尿病的主要驅動因素,並且隨著國家和時間的推移存在重要差異,”資深作者 Dariush Mozaffarian、Jean Mayer 營養學教授和弗里德曼學院政策院長說。 .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國家和全球關注的關鍵領域,以改善營養和減少糖尿病的毀滅性負擔。”

2 型糖尿病的特徵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抵抗力。在自然醫學研究的 184 個國家中,1990 年至 2018 年間 2 型糖尿病病例均有所增加,這說明個人、家庭和醫療保健系統的負擔越來越大。

研究團隊的模型基於來自全球飲食數據庫的訊息,以及來自多個來源的人口統計數據、全球 2 型糖尿病發病率估計值,以及來自多篇已發表論文的關於食物選擇如何影響肥胖和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數據。

分析顯示,在全球範圍內,不良飲食在男性與女性、年輕人與老年人以及城市與農村居民中佔 2 型糖尿病總發病率的比例更大。

從地區來看,中歐和東歐以及中亞——尤其是在波蘭和俄羅斯,那裡的飲食往往富含紅肉、加工肉類和馬鈴薯——與飲食相關的 2 型糖尿病病例數量最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發病率也很高,特別是在哥倫比亞和墨西哥,這歸因於含糖飲料、加工肉類的大量攝取和全穀物的低攝取量。

飲食對 2 型糖尿病病例影響較小的地區包括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儘管在 1990 年至 2018 年間,撒哈拉以南非洲觀察到因不良飲食導致 2 型糖尿病發病率增幅最大的地區。在所研究的 30 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印度、尼日利亞和埃塞俄比亞與不健康飲食相關的 2 型糖尿病病例最少。

“如果任其發展,預計發病率只會上升,2 型糖尿病將繼續影響人口健康、經濟生產力、醫療保健系統能力,並在全球範圍內加劇健康不平等,”第一作者梅根·奧赫恩 (Meghan O'Hearn) 說。她在弗里德曼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進行了這項研究,目前擔任未來食品系統的影響總監,這是一家非營利性機構和營利性基金,旨在使創新型食品和農業企業能夠顯著改善服務不足和缺乏營養的人群的營養成果低收入社區。“這些發現有助於為臨床醫生、政策制定者和私營部門行為者提供營養優先事項,因為他們鼓勵更健康的飲食選擇來應對這一全球流行病。”

其他最近的研究估計,全球 40% 的 2 型糖尿病病例歸因於次優(不夠健康)飲食,低於《自然醫學》論文中報導的 70%。研究小組將此歸因於他們分析中的新訊息,例如首次包含精製穀物,這是導致糖尿病負擔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及基於國家個人層面飲食調查而非農業估計的飲食習慣更新數據。研究人員還指出,他們提出了這些新估計的不確定性,隨著新數據的出現,這些估計可以繼續完善。

參考文獻:

 

  1. Meghan O’Hearn et al.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ttributable to suboptimal diet in 184 countriesNature Medicine, 2023; 29 (4): 982 DOI: 10.1038/s41591-023-0227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出來的疾病!研究顯示3大飲食習慣導致2型糖尿病風險激增

2023-04-24 17:49:17 

據研究人員估計,2018年全球新增超過1400萬名2型糖尿病例中,有7成都跟飲食選擇有關。該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上,其近三十年的研究數據涉及184個國家的11種不同飲食因素如何影響2型糖尿病的風險。

 該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例的激增主要是由三大因素所推動,包括沒有吃足夠的全穀物,食用過多的精製澱粉和小麥,以及過度食用加工肉類。其他因素像是喝太多果汁和沒有吃足夠的非澱粉類蔬菜、堅果或種子等因素,則對新病例的影響較小。

該研究共同作者、心臟病專家Dariush Mozaffarian博士在一份聲明表示,研究結果表明質量差的碳水化合物是飲食所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驅動因素。

換言之,比起攝取過少健康的食物,攝取過多不健康的食物更容易導致2型糖尿病。研究還發現,比起女性、老年人及農村居民,男性、年輕人與城市居民更易受此影響。

另外,若從地區來看,世界各地病例都有增加。其中,中歐、東歐和中亞地區的飲食往往富含紅肉、加工肉類和馬鈴薯,與飲食相關的2型糖尿病例數量最多。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發病率也很高,這被歸因於攝取較多的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和吃較少的全穀物。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則是飲食對2型糖尿病例影響較小的地區。

不過研究人員提醒,該研究方法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而應被視為對風險的估計。

 什麼原因導致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特徵是病人的身體雖能夠製造胰島素,但其量不足以降低血糖。當體內長期處於血糖偏高的環境,細胞對於胰島素的需求增加,時間久了就會加速這些細胞的衰竭,產生「胰島素阻抗」,使細胞對胰島素的作用降低,細胞無法利用體內所製造的胰島素,亦即體內細胞無法正常運作使葡萄糖進入細胞

根據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資料,預防2型糖尿病的一些最佳方法包括保持健康體重、規律運動和健康飲食。以下為建議調整的飲食方式:

 

1.選擇全穀物和全穀物產品,而不是精製穀物和其他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

 2.避免含糖飲料,選擇水,咖啡或茶。

3.選擇健康的脂肪類型。

4.限制紅肉,避免加工肉類;選擇堅果、豆類、全穀物、家禽或魚。

 

 參考文獻:

O’Hearn, M., Lara-Castor, L., Cudhea, F. et al.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ttributable to suboptimal diet in 184 countries. Nat Med 29, 982–995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278-8

【資料來源】

 

Study Links Poor Diet to 14 Million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Globally

White Rice, Bacon, and Other Processed Foods Driving Up Type 2 Diabetes Rates

Refined carbs and red meat driving global rise in type 2 diabetes, study say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代糖「赤藻糖醇」死亡風險上升 專家呼籲:心臟病糖尿病患者避免食用

2023年2月28日 

[周刊王CTWANT] 一般而言,民眾都認為代糖是有助於人類降低糖份的攝取,同時又能滿足對糖分的依賴。但如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一份研究指出,一種被稱為「赤藻糖醇」(erythritol)的代糖,與血栓、中風、心臟病等疾病有相關,研究人員也呼籲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應避免食用。

根據《CNN》報導指出,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醫院(Cleveland Clinic)勒納研究所(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一篇研究論文日前刊登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研究團隊原本目標是希望能從血液樣本中找尋可「預測未來3年」心臟病發、中風或死亡相關的為知名化學物質,團隊也因此分析了2004年至2011年間1157名有心臟病史的患者血液樣本。

沒想到在分析過程中,研究團隊發現體內含有赤藻糖醇的受試者,在未來三年心臟病發、中風、死亡的風險有所上升。而如原本患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患者的體內赤藻糖醇處於最高水平的話,心臟病發或中風的機率將會提高2倍。

之後研究人員透過動物實驗後發現,赤藻糖醇會誘發人體形成血栓。主導研究的心血管診斷與預防中心主任赫森(Stanley Hazen)表示,其實血栓的形成是人體的必要過程,當血管有傷口時,血液就會滲出,之後凝血機制就會造成血栓來進行止血,其中的成分就是血小板與纖維蛋白。

 

但人體的凝血機制是取決於受到刺激的大小,當刺激僅有10%時,只會產生10%的血栓。可研究團隊發現,赤藻糖醇對血小板會產生極大的反應,原本10%的刺激,就可能形成90至100%的血栓。赫森也建議,有血栓、心臟病、糖尿病或中風風險的人,在更多研究結果出爐之前,建議避免食用赤藻糖醇。

美國國家猶太醫學中心(National Jewish Health)心血管疾病專家弗利曼(Andrew Freeman)表示,雖然自己未曾參與研究,認為該項論點必須要更多實驗與觀察來佐證,但基於人體健康,從現在開始限制使用赤藻糖醇是合理的決定。

鄭醫師補充:

代糖有許多種,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些原本立意想幫助普羅大眾減少糖分攝取,提升健康的物質,卻造成人體更多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導致當事人蒙受比原本蔗糖的攝取更高的健康風險,這篇研究就是其中的示範說明,故在此提醒大家:

有糖尿病困擾或是代謝健康狀況而以代糖取代相關飲食的人請留意,若其中含赤藻糖醇這種代糖,請立即停用,以降低日後的血栓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Witkowski, M., Nemet, I., Alamri, H. et al.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Nat Med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22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辛辛那提大學和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領導的新研究揭示了子宮內接觸環境毒素與青春期焦慮後期發展之間的聯繫。

主要作者 Jeffrey Strawn 醫學博士及其同事最近在《憂鬱與焦慮》雜誌上發表了這項研究。

Strawn 說,研究人員越來越有興趣更多地了解兒童焦慮和憂鬱的危險因素,特別是因為在大流行期間這些症狀激增。他說,甚至在大流行之前,焦慮症就是兒童最普遍和最早出現的心理健康狀況之一。

“我們對早期風險因素了解很多,包括心理風險因素、氣質、行為和家庭關係,”加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神經科學系教授、加州大學健康中心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家 Strawn 說。“但我們對空氣污染和其他環境毒物等環境因素對焦慮的影響知之甚少。”

該研究重點關註一類稱為多溴二苯醚 (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簡稱PBDE) 的化學品,這些化學品被用作家具泡沫襯墊、電線絕緣材料、地毯、室內裝潢、計算機和電器等產品的阻燃劑在大腦發育早期接觸 PBDEs 與認知缺陷、語言能力下降和注意力缺損/過動症有關,這些化學品於 2004 年在美國被禁止使用。

儘管有禁令,Strawn 說接觸 PBDEs 仍然很常見,但以前沒有研究過它對焦慮症狀的影響。

“我們知道的一件事是大腦發育在子宮內相對較早地開始,”他說。“我們想看看懷孕期間不同時間點的不同暴露如何影響大腦發育,以及這如何潛在地轉化為焦慮或憂鬱症狀的風險,我們知道這些症狀往往會在稍後出現。我們的想法是看看什麼是我們真正能夠識別的最早的風險因素。”

研究人員使用了健康結果和環境措施 (HOME) 研究的數據,該研究旨在衡量胎兒和幼兒接觸鉛、汞、殺蟲劑、多溴二苯醚等環境毒物的影響。該研究在 2003 年至 2006 年期間招募了大辛辛那提地區的 468 名孕婦,並在長達 12 年後繼續對她們的孩子進行追蹤。

“我們有這個正在進行的樣本,其中有很多關於媽媽們的數據,特別是關於他們在懷孕期間獲得的血液的環境暴露,”斯特朗說。“我們所做的是研究暴露於這些不同的環境化學物質(特別是阻燃劑)與隨後出現焦慮或出現焦慮症狀的風險之間的關係。”

來自 HOME 研究的 236 名青少年在 12 歲左右接受了自我報告的焦慮和憂鬱篩檢。

該研究發現,每次懷孕母親血液樣本中的 PBDE 濃度翻倍都與青少年焦慮評分增加有關,這說明​​懷孕期間接觸 PBDE 可能是青春期早期出現焦慮症狀的危險因素。

Strawn 說,值得注意的是,焦慮症狀的增加並不一定與青少年罹患焦慮症有關,但整個人群接觸 PBDE 仍可能產生很大影響。

“當你觀察人口水平時,你會發現這些無處不在的化學物質會使你的基線焦慮增加 10% 或 20%,這對整個人口來說確實很重要,”斯特朗說。“整個人群中焦慮的增加意味著許多人可能會跨越可控焦慮和焦慮症之間的界限。”

展望未來,Strawn 表示,進一步的研究將旨在了解哪些大腦區域受到 PBDE 暴露的影響,以及懷孕期間是否有某些時間段與焦慮風險增加更密切相關。還將繼續改進臨床干預措施並努力將 PBDE 暴露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 Jeffrey R. Strawn, Yingying Xu, Kim M. Cecil, Jane Khoury, Mekibib Altaye, Joseph M. Braun, Bruce P. Lanphear, Andreas Sjodin, Aimin Chen, Kimberly Yolton. Early exposure to flame retardants is prospectively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22; DOI: 10.1002/da.2328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研究:人工甜味劑 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2022/09/09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七日登上《英國醫學期刊》(BMJ)的最新研究指出,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分析十萬三三八八名成年人長達十二年自行回報的飲食、生活型態與醫療史後,發現人工甜味劑和較高心臟疾病風險存在關聯

 追蹤10萬多人12年

 人工甜味劑為糖替代品,普遍添加於無糖汽水等需要降低熱量的食品,但健康相關論戰始終不斷。法國政府二○○九年啟動的長期調查計畫「營養網—健康」資料顯示,卅七%研究對象飲食中含有人工甜味劑,每人平均每天攝取四十二毫克,相當於喝掉三分之一罐無糖汽水,其中一五○二人在追蹤期間出現過心血管問題。

研究指出,人工甜味劑攝取量較高的受試者,每十萬人有三四六人出現心臟毛病,不用人工甜味劑者患病比率則是每十萬人有三一四人。此結論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四月發布的報告方向一致:不建議以人工甜味劑取代糖

鄭醫師補充:

根據過去的研究,經常攝取代糖可能會導致腸道菌叢失衡,增加身體發炎的風險。因此,千萬不要覺得代糖很安全,日常飲食建議還是少碰為妙。

參考文獻:

Debras CChazelas ESellem LPorcher RDruesne-Pecollo NEsseddik Y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NutriNet-Santé cohort doi:10.1136/bmj-2022-071204

https://www.bmj.com/content/378/bmj-2022-0712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了再喝?美最新研究:40歲以下年輕人根本不該喝酒

2022-07-16 15:59聯合報 編譯徐榆涵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40歲以下的人喝酒對身體健康沒有益處,但40歲以上及沒有潛在疾病問題的族群,少量飲酒可能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中風與糖尿病風險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HME)的研究發現,40歲以下者飲酒對健康沒有任何好處,甚至遭受嚴重健康風險,包括車禍、傷害甚至謀殺等。

 

 這份於14日發表在醫學期刊《刺胳針》的研究,分析了204個國家和地區的民眾飲酒習慣,發現截至2020年,攝入酒精達有害程度的人數累積為13.4億,這些人中當有近77%是男性,而且近60%的有害健康狀況發生在15至39歲之間。

 IHME發布新聞稿指出,「我們想傳達的訊息很簡單,那就是年輕人不應該喝酒。」並指40歲或以上者,只要本身沒有潛在的健康風險,那麼就有可能從有限的酒精攝取中受益,例如偶爾喝杯紅酒。

 研究指,若無潛在健康問題,少量的酒精可能會降低心血管疾病、中風與糖尿病風險。研究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教授卡基杜(Emmanuela Gakidou)表示,這些疾病恰好是造成部分人的主要死因,「特別是針對老年人,少量飲酒實際上比不喝酒更好。」

鄭醫師補充:

年輕人自恃身體好能喝,往往一不留神而導致過量,進而誤事或產生意外,但四十歲以上就能放心的適量喝?提醒大家,這是西方的研究,東方人或本地的基因分析為數不少的是ALDH2,酒精代謝而言不像西方人那般無障礙,因此即使適量喝,罹癌及相關的健康風險仍明顯增加。因此想透過適量喝或小酌來幫助健康的人,最好先確認自己的基因型是安全的,否則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參考文獻:

Population-level risks of alcohol consumption by amount, geography, age, sex, and year: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0

The Lancet, ISSN: 0140-6736, Vol: 400, Issue: 10347, Page: 185-235
2022

https://www.thelancet.com/article/S0140-6736(22)00847-9/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吸入受污染的空氣可能會導致有毒顆粒通過血液從肺部輸送到大腦 - 可能導致大腦疾病和神經損傷。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可能的直接途徑,各種吸入的細顆粒透過血液循環,有跡象表明,一旦到達那裡,這些顆粒在大腦中的停留時間比在其他主要代謝器官中的停留時間更長。

來自伯明翰大學和中國研究機構的國際專家團隊近日在PNAS 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科學家們透露,他們在從患有腦部疾病的患者身上抽取的人類腦脊液中發現了各種細顆粒——揭露了一個可能導致有毒顆粒物質最終進入大腦的過程。

來自伯明翰大學的合著者 Iseult Lynch 教授評論說:“我們對空氣中的細小顆粒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有害影響的認識存在差距。這項研究為吸入顆粒之間的聯繫以及它們如何產生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新的線索。隨後在身體周圍移動。

“數據證實,透過血液從肺部傳播到大腦的細顆粒數量可能是直接通過鼻子的八倍——這為空氣污染與此類大腦中的顆粒有害影響之間的關係增加了新的證據。”

空氣污染是許多有毒成分的混合物,但就造成有害健康影響而言,空氣微粒(PM,particulate matter尤其是環境中的細顆粒物,如 PM 2.5和 PM 0.1 )是最令人擔憂的。特別是超細顆粒能夠逃離身體的保護系統,包括前哨免疫細胞和生物屏障。

最近的證據發現,高濃度的空氣污染與老年人甚至兒童的顯著神經發炎、類阿茲海默症病變和認知問題之間存在密切聯繫。

科學家團隊發現,吸入的顆粒可以在穿過氣血屏障後進入血液 - 最終到達大腦,並導致血腦屏障和周圍組織受損。一旦進入大腦,這些顆粒就很難清除,並且比其他器官停留的時間更長。

他們的發現為證明微粒污染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風險提供了新的證據,但研究人員建議需要對吸入的環境細顆粒如何到達大腦的機制進行更多調查。

參考文獻:

  1. Yu Qi, Shuting Wei, Tao Xin, Chuanjiang Huang, Yichen Pu, Jinzhu Ma, Changbin Zhang, Yajun Liu, Iseult Lynch, Sijin Liu. Passage of exogeneous fine particles from the lung into the brain in humans and animal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119 (26) DOI: 10.1073/pnas.211708311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 (ESC) 科學大會“心臟衰竭 2022”上提出的研究,目前一些國家認為安全的飲酒建議量與心臟衰竭的發生有關1

愛爾蘭都柏林聖文森特大學醫院的研究作者 Bethany Wong 博士說:“這項研究增加了大量證據證實需要對飲酒採取更謹慎的方法。” 為了盡量減少酒精對心臟造成傷害的風險如果你不喝酒,就不要開始。如果你喝酒,將你每週的飲酒量限制在少於一瓶酒或少於三杯酒或是半罐 500 毫升 4.5% 的啤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歐盟是世界上飲酒量最大的地區。2雖然眾所周知,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一種稱為酒精性心肌病的心臟衰竭,但來自亞洲人群的3證據發現,少量飲酒也可能有害。4,5 “由於亞洲和歐洲人群之間存在遺傳和環境差異,因此本研究調查了有心臟衰竭風險或心臟衰竭前期的歐洲人的酒精和心臟變化之間是否存在類似的關係,”Wong 博士說。“該人群的主要治療方法是管理酒精等風險因素,因此了解安全建議量至關重要。”

這是對 STOP-HF 試驗的二次分析。6該研究包括 744 名 40 歲以上的成年人,他們若不是有健康風險(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而有發生心臟衰竭的可能,不然就是有心臟衰竭前的風險(具危險因素和心臟功能異常但沒有症狀)。7平均年齡為 66.5 歲,53% 為女性。該研究排除了有症狀(例如呼吸短促、疲倦、運動能力下降、腳踝腫脹)的飲酒者和心臟衰竭患者。在研究開始追蹤時用心臟超音波、心電圖測量心臟功能。

該研究使用了愛爾蘭對一種標準飲酒(即一個單位)的定義,即 10 克酒精。8參與者根據他們每週的酒精攝取量進行分類:1) 沒有;2) 低(少於七個單位;最多一瓶 750 毫升的 12.5% 葡萄酒或三罐半 500 毫升的 4.5% 啤酒);3) 適中(7-14 單位;最多兩瓶 12.5% 的葡萄酒或七罐 500 mL 的 4.5% 啤酒);4) 高(14 個單位以上;超過兩瓶 12.5% 的葡萄酒或七罐 500 毫升的 4.5% 啤酒)。

研究人員分析了中位數為 5.4 年的飲酒與心臟健康之間的關聯。高危險組和心臟衰竭前組的結果分別報告。在高危險組中,心臟健康惡化被定義為進展為心臟衰竭前或有症狀的心臟衰竭。對於心臟衰竭前組,心臟健康惡化定義為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惡化或進展為有症狀的心臟衰竭。這些分析針對可能影響心臟結構的因素進行了調整,包括年齡、性別、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血管疾病。

共有 201 名 (27%) 患者報告沒有飲酒,而 356 名 (48%) 是低飲酒者,187 名 (25%) 有中度或高飲酒量與低攝取量組相比,中度或高度使用的人更年輕,更有可能是男性,並且體重指數更高。

在心臟衰竭前組中,與不飲酒相比,適度或大量飲酒者其心臟健康惡化的風險提高 4.5 倍。當分別分析中等和高度飲酒量時,也觀察到這種關係。在高危險族群中,中度或高度飲酒量與進展為心臟衰竭前或有症狀的心臟衰竭之間沒有關聯。沒有發現低酒精攝取量有保護作用。

黃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證實,每週飲酒超過 70 克與歐洲人的心臟衰竭前期惡化或進展為有症狀的心臟衰竭有關。我們沒有觀察到低度飲酒的任何好處。我們的研究結果建議各國應提倡降低心臟衰竭前患者的安全酒精攝取量。例如,在愛爾蘭,建議有心臟衰竭風險或心臟衰竭前期的人將每週酒精攝入量限制為女性 11 單位和 17 單位男性。對男性的這一限制是我們發現的建議安全量的兩倍多。需要在高加索人群中進行更多研究,以調整結果並減少臨床醫生、患者和公眾目前獲得的綜和信息。”

參考文獻:

 

1The abstract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a European stage B heart failure population' will be presented during the session 'Heart failure is a complex syndrome: look at comorbidities' which takes place on 22 May at 09:40 CEST at Moderated ePoster 1.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ata and statistics: https://www.euro.who.int/en/health-topics/disease-prevention/alcohol-use/data-and-statistics.

3Piano MR. Alcoholic cardiomyopathy: incidenc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physiology. Chest. 2002;121:1638-1650.

4Hung CL, Goncalves A, Lai YJ, et al. Light to moderate habitual alcohol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ubclinical ventricular and left atrial mechanical dysfunction in an asymptomatic population: dose-response and propensity analysis.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16;29:1043-1051.e4.

5Park SK, Moon K, Ryoo JH,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and geometry change in general Korean population. Eur Hear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18;19:271-278.

6STOP-HF: St Vincent's Screening TO-Prevent Heart Failure.

7Bozkurt B, Coats AJS, Tsutsui H, et al. Univers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heart failure. J Cardiac Fail. 2021;27:387-413.

8The definition of a standard drink varies by country. In the UK, for example, one unit contains eight grams of alcoho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察性研究表明,少量飲酒可能會帶來與心臟相關的健康益處,但在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中,各級飲酒與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有關。由麻省總醫院 (MGH) 和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表的研究結果證實,對這些輕度至適度飲酒飲酒的人而言,所謂好處實際上可能歸因於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導致。

該研究包括 371,463 名成年人——平均年齡為 57 歲,平均每週飲酒 9.2 杯——他們是英國生物銀行的參與者,這是一個大型生物醫學數據庫和包含深入遺傳和健康的研究資源信息。與早期研究一致,研究人員發現輕度至中度飲酒者患心臟病的風險最低,其次是戒酒者。大量飲酒的人風險最高。然而,研究小組還發現,輕度至中度飲酒者的生活方式往往比戒酒者更健康——例如更多的體育活動和蔬菜的攝取,以及更少的吸煙。僅考慮一些生活方式因素會顯著降低與飲酒相關的任何好處

該研究還在一種稱為孟德爾隨機化的方法中應用了最新技術,該方法使用遺傳變異來確定觀察到的暴露與結果之間的聯繫是否與因果關係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少量飲酒是否產生保護性免受心血管疾病侵襲。“'非線性孟德爾隨機化'中更新和更先進的技術現在允許使用人類遺傳數據來評估與不同暴露程度相關的疾病風險的方向和程度,”資深作者 Krishna G. Aragam 醫學博士說, MS,MGH 的心臟病專家和 Broad 研究所的副教授。“因此,我們利用這些新技術以及來自生物庫人群的廣泛遺傳和表型數據來更好地了解習慣性飲酒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

當科學家們對取自參與者的樣本進行此類遺傳分析時,他們發現具有預測更高飲酒量的遺傳變異的個體確實更有可能飲酒更多,並且更有可能患有高血壓和冠狀動脈疾病分析還顯示,男性和女性在飲酒範圍內的心血管風險存在顯著差異,每週從 0 杯酒增加到 7 杯酒時風險增加最小,從每週 7 杯酒增加到 14 杯時風險增加要高得多,每週飲用 21 杯或更多酒的風險尤其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在美國農業部國家指南認為“低風險”的程度(即男性每天兩杯,女性每天一杯)的飲酒量,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提高。

對麻省總醫院布萊根生物銀行 30,716 名參與者的數據進行的額外分析支持了酒精攝取量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係不是線性關係而是指數關係。因此,雖然減少飲酒量甚至可以使每天喝一種酒精飲料的人受益,但減少飲酒量對健康的益處可能更大——也許在臨床上更有意義——對那些攝取更多的人來說

研究結果證實,不應該建議飲酒來改善心血管健康;相反,減少飲酒可能會降低所有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儘管每個人當前的攝取量不同影響程度也不同,”Aragam 說。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是 Kiran J. Biddinger,其他作者包括 Connor A. Emdin, MD, DPhil, Mary E. Haas, PhD, Minxian Wang, PhD, George Hindy, MD, Patrick T. Ellinor, MD, PhD, Sekar Kathiresan,醫學博士和 Amit V. Khera,醫學博士,理學碩士。

資金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美國心臟協會提供。

參考文獻:

  1. Kiran J. Biddinger, Connor A. Emdin, Mary E. Haas, Minxian Wang, George Hindy, Patrick T. Ellinor, Sekar Kathiresan, Amit V. Khera, Krishna G. Aragam. Association of Habitual Alcohol Intake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A Network Open, 2022; 5 (3): e223849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38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盛頓州立大學科學家的新研究表明,將大麻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可能會帶來有害的藥物相互作用的重大風險。

研究人員研究了大麻素(cannabinoids)——在大麻植物中發現的一組物質——以及它們在大麻使用者血液中發現的主要代謝物,發現它們干擾了兩個酶家族,這些酶有助於代謝各種處方藥的條件。結果,藥物的正面作用可能會降低,或者它們的負面作用可能會隨著體內積聚過多而增加,從而導致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毒性或意外過量服用

雖然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但作者表示,這些研究的一個早期結論是,在將大麻與其他處方藥一起使用時要小心

“當患者使用大麻素時,醫生需要意識到毒性或缺乏反應的可能性,”論文的資深作者、波音公司傑出的製藥科學教授菲利普·拉扎勒斯說。“如果你年輕健康,偶爾吸食大麻是一回事,但對於使用藥物的老年人來說,服用 CBD 或藥用大麻可能會對他們的治療產生負面影響。”

發表在《藥物代謝與處置》期刊上的兩項研究中描述了這一發現。一項研究側重於稱為細胞色素 P450 (cytochrome P450s,簡稱CYP) 的酶家族,而另一項研究則著眼於另一個酶家族 UDP-葡萄醣醛酸轉移酶 (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這兩個酶家族共同幫助代謝和消除體內 70% 以上的最常用藥物。

雖然之前針對大麻素引起的潛在藥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有限,但這項新研究首次全面了解了三種最豐富的大麻素——四氫大麻酚 (THC)、大麻二酚 (CBD) 和大麻酚 (CBN) 之間的相互作用。 ) -- 以及它們的代謝物和所有主要的 CYP 酶。這也是第一個專門尋找這些大麻素和 UGT 酶之間相互作用的已知研究。

“大麻素只在你體內停留大約 30 分鐘,然後它們就會迅速分解,”第一作者、華盛頓州立大學藥學與製藥科學學院的研究生 Shamema Nasrin 說。“該過程產生的代謝物在您體內停留的時間更長——長達 14 天——並且濃度高於大麻素,並且在之前的研究中被忽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我們也應該關注這些。 ”

研究人員使用操縱的人類腎臟細胞,使他們能夠一次觀察一種酶,並在存在許多這些酶的人類肝臟和腎臟樣本中驗證了他們的結果。他們發現大麻素和主要的 THC 代謝物強烈抑制了幾種 CYP 酶。一個重要的發現是,最豐富的 THC 代謝物之一,稱為 THC-COO-Gluc - 之前沒有在這方面進行過研究 - 似乎在抑制肝臟中的幾種關鍵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查看 UGT 酶家族,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三種大麻素,尤其是 CBD,都抑制了肝臟中存在的兩種主要 UGT 酶。還發現 CBD 可以阻斷三種酶,這些酶約佔腎臟 UGT 代謝的 95%,

如果您患有腎臟疾病,或者您正在服用一種或多種主要通過腎臟代謝的藥物,並且您還吸食大麻,那麼您可能會抑制正常的腎功能,並且可能對您產生長期影響,”拉撒路說。

Nasrin 補充說,CBD 和 UGT 酶之間的這些相互作用可能會抑制急性腎病或腎癌患者的腎功能,這些患者可能正在使用 CBD 來治療疼痛或試圖減少抗癌藥物的副作用

服用 CBD 或大麻可能會減輕你的疼痛,但可能會使你服用的另一種藥物毒性更大,而毒性的增加可能意味著你不能繼續服用這種藥物,”納斯林說。“因此,抗癌藥物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這只是可能受到我們所看到的大麻素-酶相互作用影響的眾多藥物中的一個例子。”

鄭醫師補充:

隨著醫用大麻在國外的應用,在門診也不時會被問到到底醫用大麻安不安全?除卻成癮性的顧慮外,這篇研究報導嚴正提醒大眾:因大麻素及代謝物在體內停留時間久,且會干擾體內肝腎的最主要的藥物代謝分解脢,導致原本沒有毒性的藥物因代謝分解受阻而濃度過量,容易有藥物過量中毒的風險,而且也可能會傷肝腎,因此潛藏健康風險不小,一般大眾甚至是專業人員,往往因不了解而長期使用大麻素或醫用大麻來緩解疾病不適或疼痛感,卻反而身陷大麻抑制肝腎藥物分解代謝酶導致藥物中毒甚至危及肝腎,因此不管是大麻素或者是醫用大麻在臨床上的使用及建議,可能都要更保守謹慎。

參考文獻:

 

  1. Shamema Nasrin, Christy J.W. Watson, Yadira X Perez-Paramo, Philip Lazarus. Cannabinoid Metabolites as Inhibitors of Major Hepatic CYP450 Enzym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Cannabis-Drug Interactions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2021; 49 (12): 1070 DOI: 10.1124/dmd.121.000442
  2. Shamema Nasrin, Christy J. W. Watson, Keti Bardhi, Gabriela Fort, Gang Chen, Philip Lazarus. Inhibition of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Enzymes by Major Cannabinoids and Their Metabolites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2021; 49 (12): 1081 DOI: 10.1124/dmd.121.0005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員早就知道空氣污染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和生育等疾病的風險,但他們不知道空氣污染如何導致這些健康狀況的確切機制。

現在,馬里蘭大學醫學院 (UMSOM) 的研究人員展示了空氣污染如何通過引起大腦發炎來減少小鼠的精子數量。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在壓力條件下,大腦與生殖器官有直接聯繫,影響生育能力和精子數量。例如,情緒壓力會導致女性月經不來。然而,這項最新研究中,9月8日出版環境與健康展望指出呼吸污染的空氣可降低生育能力的結論。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空氣污染造成的損害——至少對精子數量造成的損害——可以透過去除小鼠大腦中的單一發炎標誌物來彌補,這證實我們可能能夠開發出可以預防或逆轉空氣污染對生育能力的破壞性影響的療法。”主要研究作者、UMSOM 醫學助理教授 Zhekang Ying 博士說。

UMSOM 醫學博士兼心臟病學研究主任 Melvin Sharoky 醫學博士、醫學博士 Charles Hong 說:“這些發現不僅對生育有更廣泛的影響,因為有許多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等,都可能是空氣污染導致的腦部發炎而導致的疾病。”

世界上大約 92% 的人口生活在空氣中直徑小於 2.5 微米的細顆粒物水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最低安全標準的地區。這些顆粒可能來自汽車排氣、工廠排放物、野火和燃木爐等來源。

在過去的研究中,一些結果發現,暴露在空氣污染中的老鼠並不總是睾丸發炎——睾丸是產生精子的雄性性器官——這意味著其他一些機制可能是導致精子數量減少的原因。了解大腦和性器官之間的直接聯繫後,研究人員測試了空氣污染是否會增加大腦的發炎。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測試了健康小鼠和飼養在大腦中缺乏發炎標記物的小鼠,稱為抑製劑 KappaB 激酶 2( Inhibitor KappaB Kinase 2),或簡稱 IKK2,專門位於大腦的神經元中。他們將健康小鼠和 IKK2 突變小鼠暴露在過濾的空氣或空氣污染中,然後測試它們的精子數量。與健康小鼠不同,當暴露在污染空氣中時,神經元中沒有 IKK2 發炎標記物的小鼠的精子數量沒有減少。

研究人員隨後從特定神經元中去除了 IKK2,以更準確地確定空氣污染如何導致精子數量減少。他們發現,通常與睡眠週期和肥胖相關的一種特定神經元是導致空氣污染導致精子數量減少的原因。這些神經元通常存在於下視丘中,下視丘是控制飢餓、口渴和性慾的大腦部分。下視丘還與大腦的腦下垂體協同工作,腦下垂體產生與生殖器官直接交流的激素。

“回想起來,下視丘的神經元是導致精子數量降低的發炎反應的罪魁禍首,這是完全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知道下視丘是大腦和生殖系統之間的主要通路鏈接,”Ying博士說。

E. Albert Reece, MD, PhD, MBA, UM Baltimore 醫學事務執行副總裁,以及 UMSOM 的 John Z. 和 Akiko K. Bowers 特聘教授兼院長評論說:“環境污染是一個公平問題,因為一些窮人或有色人種的人由於接觸更多,往往會面臨更嚴重的健康相關疾病。探索污染影響身體的機制很重要,這樣我們才能設計出預防或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以消除這些健康問題差距。”

鄭醫師補充:

空汙影響生育力,真正避免或者是逆轉之道,除了減少空汙曝露外,降低腦部發炎,尤其是下視丘這個部位,才是男性預防空汙降低精子數及逆轉生育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Lianglin Qiu, Minjie Chen, Xiaoke Wang, Sufang Chen, Zhekang Ying. PM2.5 Exposure of Mice during Spermatogenesis: A Role of Inhibitor κB Kinase 2 in Pro-Opiomelanocortin Neurons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21; 129 (9): 097006 DOI: 10.1289/EHP886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無法戒菸的吸煙者如果完全改用電子煙,能夠避免再次吸煙,則可能會受益於從吸煙轉向吸電子煙。

然而,很少有關於吸煙者是否能夠過渡到電子煙(電池供電的設備加熱由尼古丁、調味劑和其他化學物質製成的液體,製成氣霧劑,吸入肺部)的研究————而不會復發回到吸煙。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赫伯特韋特海姆公共衛生與人類長壽科學學院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摩爾癌症中心的分析發表在 2021 年 10 月 19 日的JAMA Network Open在線期刊上,報告發現即使是每天電子煙的使用也沒有幫助吸煙者成功戒菸

“我們的研究發現,與戒菸所有使用煙草產品的人相比,戒菸並改用電子煙或其他煙草產品的人實際上使他們在隔年又吸煙的風險增加了 8.5 個百分點,”第一作者 John P. Pierce 博士,赫伯特韋特海姆公共衛生學院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摩爾癌症中心的特聘教授如此提醒。

“戒菸是吸煙者為改善健康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但有證據發現,改用電子煙降低了戒菸的可能性,而不是幫助戒菸。”

研究人員使用了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煙草與健康人口評估 (PATH) 縱向研究的數據,該研究由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 (NIDA) 和 FDA 煙草產品中心根據與 Westat 的合同進行。該團隊在 2013 年至 2015 年期間確定了 13,604 名吸煙者,他們透過兩次連續的年度調查進行追踪,以探索 12 種煙草產品使用的變化。

在第一次年度追蹤中,9.4% 的使用者這些既定吸煙者已經戒菸。現在被視為“前吸煙者”,這些人中有 62.9% 保持不吸煙,而 37.1% 已改用另一種形式的煙草使用。在這些近期改用其他產品的吸煙者中,22.8% 使用過電子煙,17.6% 的換用者每天都使用電子煙

最近改用電子煙的前吸煙者更有可能是非西班牙裔白人,收入更高,煙草依賴分數更高,並且認為電子煙比傳統香煙危害更小。

“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的目標是評估最近改用電子煙或其他煙草產品的前吸煙者與保持不吸煙的人相比,是否更不容易再次吸煙,”資深作者、博士說。 .,赫伯特韋特海姆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系教授兼主任。

在第二次年度追蹤中,作者將不吸煙的前吸煙者與改用電子煙或其他煙草產品的吸煙者進行了比較。與戒掉所有煙草的前吸煙者相比,改用任何其他形式的煙草使用(包括電子煙)的人更容易復發,總共高 了8.5 個百分點。

在近期戒除所有煙草製品的前吸煙者中,50% 的人在第二次追蹤時戒菸 12 個月或更長時間,並被認為已成功戒菸;相比之下,41.5% 的近期前吸煙者改用任何其他形式的煙草使用,包括電子煙。

雖然改用的人更有可能再次吸煙,但他們也更有可能再次嘗試戒菸,並在第二次追蹤時至少戒菸三個月。研究人員表示,需要進一步的後續調查來確定這是否是慢性戒菸和復發吸煙模式的證據,或者它是否是成功戒菸的一部分。

皮爾斯說:“這是第一項深入研究是否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維持改用危害較小的尼古丁來源而不會復發的研究。” 如果改用電子煙是戒菸的可行方法,那麼那些改用電子煙的人的吸煙復發率應該低得多。我們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證據。”

合著者包括: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 Ruifeng Chen、Sheila Kealey、Eric C. Leas、Martha M. White、Matthew D. Stone、Sara B. McMenamin、Dennis R. Trinidad、David R. Strong 和 Tarik Benmarhnia。

這項研究部分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1R01CA234539) 和加州大學總統辦公室的煙草相關疾病研究計劃 (28IR-0066) 資助。

鄭醫師補充:

電子菸一直被誤認為可以幫助戒菸這件事,一直沒有科學研究根據,透過這篇研究提醒所有想戒菸的人,務必透過專業研究,用對方法,電子菸無助於戒菸,切勿因錯誤資訊或是廠商資訊誤導而身陷吸菸泥沼,難以脫身。

參考文獻:

John P. Pierce, Ruifeng Chen, Sheila Kealey, Eric C. Leas, Martha M. White, Matthew D. Stone, Sara B. McMenamin, Dennis R. Trinidad, David R. Strong, Tarik Benmarhnia, Karen Messer. Incidence of Cigarette Smoking Relapse Among Individuals Who Switched to e-Cigarettes or Other Tobacco ProductsJAMA Network Open, Oct. 19, 2021;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88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Pediatric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Children's Colorado)的研究人員發現,大麻的精神活性成分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簡稱THC)在母乳中停留的時間長達六週,進一步支持了美國科學院的建議美國兒科學會,婦產科學院和母乳哺餵醫學學會希望在懷孕期間和母親母乳授乳期間不要使用大麻。這是自1982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進行的一項研究以來,第一項研究在懷孕期間使用大麻的已知女性中母乳和血漿中THC的研究

“隨著整個社會對大麻的使用不斷增加,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母親在懷孕期間使用大麻,”科羅拉多州兒童基金會首席研究員,新生兒學家,科羅拉多大學兒科助理教授埃里卡·懷莫爾(Erica Wymore)博士說。“但是,由於缺乏關於母乳中四氫大麻酚殘留時間的科學數據,要向母親們提供關於在母乳哺餵過程中使用大麻的安全性的明確答案是具挑戰性的,而非只是簡單地建議直到在母乳中不再檢測到四氫大麻酚為止。通過這項研究,我們旨在通過確定已知使用產前大麻的婦女的母乳中THC代謝的量和殘留時間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研究了使用產前大麻的婦女,這些婦女在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之間在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和UCHealth的科羅拉多大學醫院分娩了嬰兒。研究人員特別招募了以下人員:

  • 懷孕期間有大麻使用史/入院時尿液THC陽性
  • 超過18歲
  • 準備母乳哺餵
  • 願意在分娩後六週內戒掉大麻使用
  • 願意在這六個星期內提供母奶,血液和尿液樣本

在394名接受篩選的婦女中,有25名入選。這些婦女中有七名最終能夠在研究期間戒掉大麻使用。其他人無法戒掉的原因包括壓力,睡眠和疼痛緩解。

該研究發現,儘管女性中四氫大麻酚的含量各不相同(可能取決於她們的用量,BMI和新陳代謝),但在這七名女性的母乳中,THC的排出時間長達六週。實際上,在研究結束時,所有婦女的母乳中仍具有可檢測到的四氫大麻酚濃度。

“這項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幫助人們了解婦女在出生後在體內代謝四氫大麻酚所需的時間,但是這也幫助我們理解了為什麼母親開始使用大麻時,”醫學碩士(MPH)高級醫師Maya Bunik說美國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的兒童健康診所和母乳喂養管理診所的研究員,醫學主任,以及中醫學院的兒科學教授。“為了節制未知的四氫大麻酚對胎兒大腦發育的影響並促進安全的母乳哺餵,至關重要的是在懷孕初期和產後強調大麻的戒斷。為鼓勵成功的戒斷,我們需要研究並改善能支持我們提供新生兒母親的大麻戒斷。”

1980年代的縱向研究發現,懷孕期間使用大麻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出現了了認知和執行功能方面的長期問題,包括衝動性,學習能力,持續注意力和視覺問題解決能力的不足。

Wymore說:“這項研究不是關於大麻對嬰兒的影響,但我們對此表示關注。” “特別是當我們得考量現今的大麻效力比許多州最近大麻合法化之前的大麻效力高出五到六倍。”

鄭醫師補充:

懷孕期間,孕婦不管是接觸毒品、酒精或者是藥物,甚至是毒素(包含重金屬),大都會經過胎盤的血液交換,傳給胎兒。一旦分娩後,授乳的母親若期間毒品、酒精、藥物或毒素的接觸不斷,幾乎都會經由母乳傳給寶寶,影響寶寶日後的大腦及神經發育、認知功能、專注力及情緒穩定等等,茲事體大。因此,不管是孕期或者是哺乳期,如何保護母親遠離毒品、藥物及毒物的接觸,影響下一代的健康甚鉅,能對孕婦及哺乳的母親提供完整的相關衛教及有效的毒品藥物戒斷保護療程,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這項研究原本要招募近四百名的研究對象,但最終只能納入七位,關鍵之一是大麻難戒。很多人認為大麻是合法安全不易上癮的毒品,然而臨床研究呈現的結果,值得我們深思及留意。

參考文獻:

Erica M. Wymore, Claire Palmer, George S. Wang, Torri D. Metz, David W. A. Bourne, Cristina Sempio, Maya Bunik. Persistence of Δ-9-Tetrahydrocannabinol in Human Breast MilkJAMA Pediatrics, 2021;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20.60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MasterChef(廚神當道)到MKR(My Kitchen Rules,我的廚房我作主),世界上最好的廚師都教給我們如何燒烤,炙燒和煎牛排以達到完美。但是,儘管美食專家們可能正在尋求額外的風味,但南澳大利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高溫焦糖化(high-heat caramelization)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有害。

與慶尚國立大學合作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食用紅色肉類和加工肉類會增加一種蛋白質化合物的含量,這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UniSA研究人員Permal Deo博士說,這項研究為處於這種退行性疾病風險中的人們提供了重要的飲食建議。

“當紅肉在高溫下烤製(例如燒烤,炙燒或油炸)時,會產生稱為高級糖基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或簡稱AGEs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食用後會在體內積累並干擾正常的細胞功能。”德奧說。

“食用高AGEs的食物可以使我們的每日總的AGEs增加25%,其中較高的含量會導致血管和心肌變硬,發炎和氧化壓力,這些都是退化性疾病的跡象。”

該研究發表在《營養》雜誌上,測試了兩種飲食的影響-一種飲食中的紅肉和加工穀物含量高,另一種飲食中的全穀物奶製品,堅果和豆類和白肉(通過蒸,煮,燉方式來料理)為主

研究發現,富含紅肉的飲食會顯著增加血液中的AGE水平,證實它可能有助於疾病進展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大死亡原因,絕大部分是可以預防的在澳大利亞,它佔所有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

UniSA的共同研究人員彼得·克利夫頓(Peter Clifton)教授說,儘管飲食中的AGEs與慢性病之間的聯繫仍然存在疑問,但這項研究發現,食用紅肉會改變AGE的水平。

“信息非常清楚:如果我們想減少心臟病的風險,我們就需要減少吃多少紅肉,或者要更多地考慮如何烹飪。

油炸,燒烤和炙燒可能是頂級廚師的首選烹飪方法,但是對於希望減少患病風險的人們來說,這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如果您不想過量AGE的風險增加,那麼慢煮餐對於長期健康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Yoona Kim, Jennifer B. Keogh, Permal Deo, Peter M. Clifton.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Nutrients, 2020; 12 (6): 1767 DOI: 10.3390/nu120617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胸科學會雜誌《Annals of the Year》發表的“減少空氣污染對健康的益處”的研究結果,減少空氣污染對健康結果產生了快速而顯著的影響,並降低了所有相關原因的發病率。

國際呼吸學會論壇(FIRS)環境委員會的研究回顧了從源頭上減少空氣污染的干預措施。它探討在幾種情況下實踐這些的結果和時間點,並發現健康方面的改善是驚人的。例如,從愛爾蘭禁止吸煙的第一周開始,所有原因死亡率降低了13%,缺血性心葬病降低了26%,中風降低了32%,慢性病阻塞性肺疾病(COPD)發作降低了38%。有趣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大的收益來自不吸煙者。

該報告的主要作者,ATSF的醫學博士Dean Schraufnagel說:“我們知道污染控制會帶來好處,但是實現這些目標的規模和相對較短的時間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的發現證明,減少空氣污染暴露對健康結果幾乎立即產生了實質性影響。至關重要的是,各國政府必須立即採納並執行WHO的空氣污染準則。”

在美國,猶他州一家鋼廠關閉了13個月,導致肺炎,胸膜炎,支氣管炎和氣喘的住院治療減少了一半。PM10(一種污染物)每減少100μg/ m3 ,學校缺席率降低40%,每日死亡率降低16%。在工廠關閉期間懷孕的婦女早產的可能性較小。

在1996年奧運會期間,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實施了一項為期17天的“運輸策略”,其中包括關閉城市的部分區域,以幫助運動員按時參加比賽,同時也大大減少了空氣污染。在接下來的四個星期中,兒童因氣喘而去診所就診的次數下降了40%以上,去急診室就診的次數下降了11%。氣喘住院治療減少了19%。同樣,當中國為北京奧運會施加工廠和運輸限制時,兩個月內肺功能得到改善,與氣喘相關的醫生就診次數減少,心血管死亡率降低。

除全市範圍內的警察外,減少房屋內的空氣污染也可帶來健康益處。在奈及利亞,擁有乾淨爐灶的家庭在懷孕9個月期間減少了室內空氣污染,他們的出生體重更高,分娩時的胎齡更高,周產期死亡率更低。

該報告還從經濟角度審查了環境政策的影響。它著重指出,《清潔空氣法》頒布25年後,美國環保署估計健康收益超過成本32:1,節省了2萬億美元,被公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有效的公共衛生政策之一在美國。在1990年至2015年期間,主要污染物(顆粒物[PM],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鉛)的排放量減少了73%,而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250%以上。

鑑於這些發現,Schraufnagel博士充滿希望。他說:“空氣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健康風險,影響到所有人。城市發展,工業化發展,全球暖化以及對空氣污染危害的新認識提高了污染控制的緊迫程度,並強調了不作為的後果。” “幸運的是,減少空氣污染可以帶來迅速而實質性的健康改善。席捲整個國家的廣泛政策可以在幾週內降低所有原因因死亡率。減少交通的當地計劃也迅速改善了許多健康措施。”

在積極排毒之前,透過適當的管控汙染源。將低汙染的曝露,身體的負擔即獲得立即的舒緩,致病率以及與胸腔甚至心血管疾病的致病率以及死亡率即獲得控制,降低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非常直接且有效。

參考文獻:

Dean E. Schraufnagel, John R. Balmes, Sara De Matteis, Barbara Hoffman, Woo Jin Kim, Rogelio Perez-Padilla, Mary Rice, Akshay Sood, Aneesa Vanker, Donald J. Wuebbles. Health Benefits of Air Pollution Reduction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2019; 16 (12): 1478 DOI: 10.1513/AnnalsATS.201907-538CM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亡率增62%!最新研究:這幾種食物吃多短命、得乳癌 

新聞中心張承宇
2019年8月6日 下午12:00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加工食品除了高脂、高鹽、高糖分、少膳食纖維以外,還可能添加了防腐劑,造成健康上的疑慮。而西班牙最新研究發現,比起一般的加工食品,添加物更多的「超加工食品」更加可怕,隨著攝取量的增加,還會讓死亡風險不斷攀升,若每天吃4份,則死亡率比少吃的人高出62%之多,一定要多加注意。 

 當心!添加物過多的「超加工食品」讓死亡風險大增62%

2019年6月一項登載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簡稱BMJ)》之中的西班牙研究指出,食用較多超加工食品的族群,死亡風險較高。 

超加工食品是巴西聖保羅大學於2009年提出「NOVA食品分類(Nova food classification)」的食物分類法,將食物分為自然食品、自然添加物、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4個組別。其中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是指由5種以上成分所組成、工廠大量製作的食品,例如大量製造的麵包、點心、泡麵,或是加了鹽以外防腐劑的肉製品等。 

研究以2萬名左右的20~91歲西班牙居民為對象,在1999~2014年這段期間內實施問卷調查,並追蹤受試者的存活狀況,結果發現攝取最多超加工食品(每天4份)的組別,比起攝取最少的組別,死亡風險提高了62%。 

研究小組推算,每天多增加1份超加工食品攝取量,大約會提高18%死亡風險。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可能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是由食品添加物所組成,且攝取超加工食品和罹患癌症、高血壓、肥胖、腸躁症等疾病有關,而其中癌症正是導致受試者死亡的主因。 

超加工食品還會增加哪些癌症風險?快看看下一頁研究結果怎麼說 

 食用超加工食品同時讓癌症風險、死亡風險都增加,而且吃越多越加越多


也有另一項登載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中,由法國巴黎第13大學進行的研究,針對法國44,551名平均年齡57歲的男女進行7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每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攝取量,全因素的死亡機率大約會增加14%之多。 

同時法國巴黎第13大學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攝取超加工食品的族群罹癌風險較高。該研究針對法國居民10萬多人,進行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每天每增加10%超加工食品攝取比率(例如從10%增加到20%),會讓罹患所有癌症的風險上升10%。而且其中乳癌與加工食品關聯更加顯著,每增加10%比率大概就會增加11%乳癌風險(不過實驗沒發現超加工食品和前列腺癌、直腸癌有關)。 

研究小組推測和食品加熱處理時會產生的致癌物「丙烯酰胺(Acrylamide)」,或是食物可能受到包裝材料中的雙酚A汙染有關,也可能和食物中的多種食品添加物,以及吃超加工食品隨之而來的營養不均衡等因素有關。 

 

鄭醫師補充:

最近有一本日文翻譯的健康書籍,書名為難怪你瘦不下來!內容對於環境賀爾蒙、環境毒素(包含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危害,有清楚的論述。基本上,輕忽環境毒素的接觸,在體內累積毒害身體,影響賀爾蒙及細胞DNA正常運作,甚至破壞粒線體功能,為諸多現代文明病及慢性疾病(含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甚至是早死)的重要根源。要幫助自己遠離文明病、告別肥胖的第一步,就是敬周遭環境毒素及環境賀爾蒙而遠之,至於環境的地雷何在?書中自有清楚的論述與解決之道: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590

西班牙超級加工食品食用量與死亡率提升相關的的參考文獻:

Rico-Campà AnaïsMartínez-González Miguel AAlvarez-Alvarez IsmaelMendonça Raquel de Deusde la Fuente-Arrillaga CarmenGómez-DonosoClar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s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SU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1949

法國超加工食品食用量與死亡率的相關研究:

Laure Schnabe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Ultra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Mortality Among Middle-aged Adults in France,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9).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8.7289

法國超加工食品食用量與罹癌率增加的相關研究:

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NutriNet-Sante? prospective cohort, BMJ (2018).www.bmj.com/content/360/bmj.k322



…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影】研究:家裡種對這類盆栽 可減PM2.5傷肺傷腦影響

陳 鈞凱

2019年1月29日 下午12:42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現代人每天大多數時間都在室內度過,空氣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人體健康與否,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則發現,除了空氣清靜機,在家裡種植盆栽更有助改善空氣品質,能降低空氣污染物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避免其對肺部以及腦部的潛在傷害;而盆栽又以半日照、大葉片植物為首選。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這項研究共針對大台北地區、觀察量測60個家庭,其中30個家庭種植8到21盆栽不等,另外30個家庭則是種植2盆以下或沒有盆栽。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莊校奇表示,研究發現,在室內擺放盆栽的家庭,空氣品質比一般家庭來得好,種植盆栽的家庭,空氣污染物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比沒有盆栽的家庭低,兩者最高可相差1.29倍。

尤其在夏季,擺放盆栽的家庭所測到的PM2.5濃度為9.7μg/m³(微克/立方公尺),而盆栽數少於2盆的家庭室內PM2.5濃度為14.5 μg/m³,兩者相差4.8μg/m³。

過去就有研究指出,闊葉植物可以過濾、分解PM2.5,如同自然的空氣清淨裝置。莊校奇說,此次研究則發現,半日照、大葉片的觀葉植物最適合,以台灣來講,最常見又好養的就是黃金葛、虎尾蘭以及常春藤等,有助降低懸浮微粒的流速,讓微粒沈澱、停留在葉面之上,達到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發現,擺放盆栽的家庭,雖然PM2.5濃度較低,但一到了夏天,溫度飆至30度以上,空氣中的異戊二烯與臭氧濃度也隨之攀升,夏季臭氧平均濃度達59.7ppb,比沒有盆栽家庭的36.2ppb高,莊凱任提醒,必須要別外注意屋內的溫度及通風性,才能避免負面效應。

衛福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表示,PM2.5會危害人體健康,影響層面包括呼吸系統、心血管疾病,長期曝露於PM2.5的環境甚至會提高形成腫瘤的風險,因此在家中適當種植盆栽有益人體健康。

莊凱任的最新研究也指出,暴露於環境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會導致短期記憶下降、引起大腦結構改變與腦部發炎反應,他建議,室內盆栽擺角落為宜,需要溼度、少土壤者更佳,能避免黴菌、細菌孳生。

鄭醫師補充:

關於PM2.5危害的健康的研究,近幾年不勝枚舉,空汙導致氣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降低記憶力,影響認知功能,增加失智風險。 透過盆栽的放置,不僅能提升氧氣濃度,還能降低空汙微粒,大家不妨試試。而且在居家環境中多接觸綠色植物,也有助於紓壓,降低壓力賀爾蒙,在屋內放置盆栽,實在是一舉數得啊!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子煙安全性爭議》動物實驗顯示電子煙升高脂肪肝風險

國際中心
2018年3月19日 下午3:30

美國一項以小鼠為對象的實驗發現,接觸電子煙會升高小鼠患脂肪肝風險。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發現提醒人們應更謹慎使用電子煙。電子煙主要由電池、蒸發裝置和裝有煙液的煙管組成,煙液中含有一定量尼古丁。

洛杉磯查爾斯德魯醫科大學(Charles R. Drew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Science)研究人員18日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年會上報告說,電子煙近年越來越流行,一些廣告聲稱電子煙比傳統香菸更安全。但他們完成的小鼠實驗顯示,暴露在電子煙環境中,會導致肝部脂肪額外堆積,對健康有害。

研究領導人弗里德曼(Theodore C. Friedman)說:「我們得出結論,電子煙並不像宣傳的那麼安全。」他認為這一研究結果對公共健康以及菸草監管政策都有重要意義。

此前研究已證實,傳統菸草中的尼古丁與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 fatty liver)有關,但缺乏電子煙對肝臟長期影響的相關研究。

在為期12周的實驗中,所有小鼠都被餵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其中一組小鼠被暴露在由電子煙形成的氣溶膠(aerosol)環境中,直至它們血液中尼古丁水準與吸菸者或吸電子煙者相當。對照組小鼠則被放置在霧化鹽水環境中。

研究人員收集了這些小鼠的肝臟樣本,並利用核糖核酸(RNA)定位技術分析它們的基因受電子煙影響的情況。結果發現,暴露在電子煙環境中的小鼠,其肝臟樣本中有433個與脂肪肝有關的基因出現異常。

此外,這組小鼠與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生物時鐘)有關的基因也發生變化,而晝夜節律紊亂會加速包括脂肪肝在內的肝臟疾病病程。

鄭醫師補充:

我想這對於想利用電子菸來戒菸的癮君子,應該引以為戒。電子菸對於健康仍有潛在的健康風險,這是一種外基因調控導致的疾病,換句話說,正常基因曝露於汙染環境會改變基因的正常運作,提高疾病發生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3/180318144824.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生小心!薰衣草和茶樹精油可能害你長乳房

聯合線上

2018年3月19日 上午7:12

英國獨立報報導,科學家警告,薰衣草和茶樹精油含有一些化學物質,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長期接觸可能導致年輕男孩異常長出乳房。

美國研究人員已經辨認出,用於肥皂、清潔產品和家庭常見藥物的精油含有一些能解釋男孩為何罹患「男性女乳症」(prepubertal gynecomastia)的化學物質。

男性女乳症在青春期前很少見,但案例越來越多。醫生正密切關注我們周遭環境中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常見化學物。

主導研究的美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蘭西說:「我們的社會認為精油安全無虞,然而它們含有不同數量的化學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內分泌干擾物質,應謹慎使用。」

化妝品、飲料瓶和收據等產品都能發現內分泌干擾物質,相關研究愈來愈多,雖然實際影響少為人知,但和兒童肥胖症、不孕症和癌症風險升高有關。

科學家擔心精油也存在問題,因為一些男孩在定期使用茶樹香皂和護膚產品後,胸部會異常發育。不過,症狀在停用後好轉。研究人員說,有些人對荷爾蒙干擾物質較為敏感。

研究團隊調查八種關鍵化學物,包括常見於咳嗽藥和解充劑的桉油醇,這是茶樹和薰衣草精油裡的成分之一。八種化學物都有干擾內分泌的效果,它們或者有類似於雌激素的效果,或者能阻擋男性荷爾蒙作用。

這些化學物也出現在65種其他精油裡,香皂、乳液、洗髮精、美髮產品、古龍水和洗衣精常見。

上述研究結果預定3月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內分泌學會2018年會上發表,目前尚未公開。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主要是提醒民眾,經由這類一般被視為保健甚至是幫助放鬆的天然物質,對人體其實是一種環境賀爾蒙,在人體內容易轉換為女性荷爾蒙,經常使用可能干擾睪固酮的運作,導致男性女乳化甚至不孕的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類似研究參考文獻:

1.https://ptcky.com/wp-content/uploads/2015/07/gynecomastia-link-ped-ann-2012.pdf

2.

Prepubertal Gynecomastia Linked to Lavender and Tea Tree Oils

Article (PDF Available) in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6(5):479-85 · March 2007with180 Reads
DOI: 10.1056/NEJMoa064725 · Source: PubMed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6536575_Prepubertal_Gynecomastia_Linked_to_Lavender_and_Tea_Tree_Oils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endocrine.org/news-room/2018/chemicals-in-lavender-and-tea-tree-oil-appear-to-be-hormone-disruptors

 https://www.forbes.com/sites/brucelee/2018/03/18/will-essential-oils-like-lavender-and-tea-tree-make-your-breasts-larger/#337c3bb83fc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