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憂鬱症7年就醫增10倍 醫療經費卻不足

自由時報 – 2011年11月1日 上午10:22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魏怡嘉/台北報導〕七年內台灣的憂鬱症就醫治療盛行率增加十.三倍,但政府投入經費不足,整體精神醫療經費只佔全部醫療經費不到三%,雖然明年升格的衛生部將成立心理健康司,但編制只有二十五人,台灣精神醫學會批評,政府的心理健康醫療政策落後,心理健康若遭忽視,造成的社會成本更大。


台灣精神醫學會將在十一月三到五日在高雄舉辦今年的世界精神醫學會(WPA)。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宗表示,我國政府的心理衛生組織,甚至落後泰國十年,預定明年成立的心理健康司編制僅二十五人,但泰國有四千八百多人;而泰國的精神醫療占全國GDP的一.二三%,我國卻僅○.一八%。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校長賴德仁表示,一九九六年到二○○三年台灣憂鬱症的就醫治療盛行率增加十.三倍,近年增速更快,政府投入的資源卻不足,越來越多民眾因心理健康需要就診,官方卻跟不上腳步。


陳正宗強調,國內對精神疾病的健保給付只給專科醫師看診,應該開放心理諮詢的健保給付。此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也應像乳癌口腔癌等癌症篩檢。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目前衛生署主管心理健康行政編制只有一個科,待衛生署升格為衛生福利部後,將由一個科提升為一個司,下面管轄為四個科,可以投注的資源有機會變多。


石崇良指出,政府投注在心理衛生方面的公務預算散落在各部會,像是自殺防治,教育部有編、勞委會也有編,不能只看衛生署預算。至於心理諮商是否要納入健保,健保大餅是固定的,民眾健保費是否願意為此再多負擔,可再討論。


鄭醫師補充:


以下是台灣目前健保制度下,身心醫療發展實際存在的問題,這也是私底下許多精神醫療專業感到無奈或者不得已的生存之道,在此提供給大家參考:


1.在大醫院的精神科門診,每個就診的患者能夠跟醫師會談的時間極為有限,醫師只能在短短會談時間之間找出精神症狀,開藥控制。


2.健保的經費有限,必須限制成長,藥費支付是必須成本,在健保審核中,藥費只要符合用藥原則,再貴都會給,壓縮到的就是心理治療或者會談的支出,健保目前對於深度心理治療會談的限制非常嚴苛,甚至訂出只要有醫師的會談費用高出同儕,就會放大剔退,致使大部分的醫師不願在門診多花時間和患者會談,或者想要做心理治療就必須自費。因此不願單靠藥物治療患者,欲利用健保來做深度會談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3.醫療給付不均,可以多給患者時間的基層醫療院所獲得的健保醫療給付,初診會談給付點跟大醫院相比,七成不到,同樣降低基層醫師會談的意願,因此有些醫師認為不符成本,只看自費門診。


4.對醫師來說,看診幾乎就是為了開藥,同樣的時間,看多一點的患者,開立藥物(本身有藥價差),投資報酬率比較高,私底下,有不少醫師提到即使多花時間作會談治療,也不敢申報,怕放大剔退,醫師會談的意願自然降低。如此扭曲的制度下,大眾能得到的就是為了方便開藥的速食醫療過程,身心醫療的品質提升自然難以提昇。


5.因此,基於成本考量,想做心理治療或者會談的人幾乎都須自費。


以上謹提供給大家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