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學者:糖尿病攸關老年癡呆

中央社 – 2012年4月7日 上午7:42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華盛頓6日專電)俗稱老人癡呆症的巴金森氏症研究又有新發現。多名台灣學者針對巴金森氏症進行的研究成果登上美國期刊及媒體,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較高。


由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中一、護理系助理教授蘇英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蘇慧芳等多名台灣學者主導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研究,登上美國期刊「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及「福斯新聞」(Fox News)。


這項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可能有較高風險罹患巴金森氏症,特別是在年輕族群身上。研究人員懷疑糖尿病和巴金森氏症間可能有某些共同的潛在原因。


研究團隊發現,超過9歲後患有糖尿病者,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以糖尿病組和對照組(未患糖尿病者)的巴金森氏症發病率分別約為3.6例(每年每萬人)和2.1例。


當研究團隊從年齡、性別和其他健康條件著手分析時發現,特別是年輕族群間,糖尿病與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間有相關性。


若以性別區分,40歲到50歲間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沒有糖尿病女性的2倍。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20歲到30歲的男性間。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發現傾向主張糖尿病和早發性巴金森氏症間有關聯。


此外,台灣學者這項研究也與美國的研究趨勢相呼應。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過去15年來,在患有糖尿病的2萬1600人中,有0.8%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未患糖尿病的民眾裡,有0.5%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1010406


鄭醫師補充:


1.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來說,關鍵是粒線體功能失衡的影響,不僅影響血糖的利用與代謝,也讓神經傳導出現狀況。欲知粒線體功能運作是否健全,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了解。重金屬也是干擾粒線體運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樣也可以藉由檢測來了解。不管粒線體本身功能問題或者是重金屬累積過量,同樣都可以利用功能性醫學的治療方式來直接處理。


2.類似的研究發現,可參閱對照丹麥以及美國已經發表的文獻: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34/5/1102.full


研究引用來源:doi: 10.2337/dc10-1333 Diabetes Care May 2011 vol. 34 no. 5 1102-1108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34/12/2614.full


研究引用來源:doi: 10.2337/dc11-1584 Diabetes Care December 2011 vol. 34 no. 12 2614-262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甜甜圈油條驗出鋁 吃多恐傷腦

中央社 – 3小時前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6日電)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今天表示,鋁食入過多,記憶力及智力會退化,也會導致缺鈣;經查驗24件食品,除發現16件含鋁,且吃2或4個以上甜甜圈就超過國際標準,呼籲少吃用膨脹劑食品。


消基會在今年2月間,在雙北市的大賣場、甜甜圈專賣店及豆漿店購得共24件樣品,包含6件甜甜圈、6件油條、6件饅頭、3件海帶及3件粉絲,進行含鋁的測試。


消基會說明,人體的鋁含量過高,會損害腦部組織和智力,主要表現是讓神經系統特有的神經纖維病變,引起精神與神經功能混亂,記憶力減退與智力退化;且鋁攝取過多,會降低飲食中磷的吸收,造成骨骼含鈣量減少,嚴重時可能容易發生骨折。


消基會說,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鋁定為食品污染物,並要求嚴加控制;聯合國糧農組織(UNFAO)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的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2011年的報告,將鋁的每週可容許攝取量暫定每人每公斤為2毫克,歐盟則訂為1毫克。


例如50公斤體重的人,依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每週可容忍量為100毫克,歐盟的標準則為50毫克。


消基會強調,本次檢驗的24件樣品裡,共有16件樣品含鋁。


消基會指出,其中所驗6件甜甜圈中有3件含鋁,含量介於200至300ppm(百萬分之一)之間。所驗6件油條樣品都含鋁,含量介於400至600ppm之間;所驗6件饅頭有2件鋁含量介於30至130ppm。


所驗3件海帶有2件含鋁,含量介於300至400ppm之間;驗3件粉絲都含鋁,含量介於30至130ppm之間。


消基會並試算,若以UNFAO及JECFA的2011年報告,將鋁每週可容許攝取量暫定每人每公斤體重為2mg來看,一位30公斤的兒童若一週食用超過4個鋁含量平均250ppm的甜甜圈(以一個重60公克計算),已達到標準上限。


又依歐盟訂定的標準1mg計算,則不可吃超過2個甜甜圈。


消基會建議,包含甜甜圈、麵包、油條等含鋁膨脹劑、發粉類的加工食品還是避免食用,並建議業者使用不含鋁的配方製作,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1010406


(中央社記者鄭傑文攝 101年4月6日)


鄭醫師補充:


您常吃油條或者甜甜圈嗎?這次消基會抽測,知名的早餐豆漿店以及甜甜圈連鎖店的商品都赫然在列,當心這些使用膨鬆劑的加工食品含過量的鋁,對成年人來說,失智風險增加,對兒童來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罹患風險也會增加,提醒大家留意:


http://www.adhdawareness.com/adhd-and-aluminum-capri-sun-drinks-coffee-cups-immunization-shots-cookware.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男多吃含黃酮食物 降巴金森氏症風險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4月6日 上午12:32






男人定時、規律地食用莓果類水果、蘋果等食物,或喝紅酒、喝茶,都可幫助預防巴金森氏症。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東英格蘭大學研究發現,男人多吃含類黃酮食物可明顯降低巴金森氏症風險,而上述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類黃酮成分。


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常食用含類黃酮食物可促進身體健康,這篇發表於「神經學」期刊(Neurology)的研究報告更證實這點。最近研究發現,有些類黃酮化合物可預防心臟病、高血壓、失智症、部份癌症等疾病。這次所發表的研究第一次顯示,類黃酮可保護人類大腦神經元,進而預防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


共有大約十三萬名男女參與這項研究,其中有八百多人在研究二十年期間出現巴金森氏症。經過分析發現,男人若多吃含類黃酮食物,得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會下降四成左右,女性則沒有這種關聯性。


研究計畫主持人為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高翔教授,他與英國東英格蘭大學營養學教授艾丁、卡西迪共同進行這項研究。


卡西迪教授表示,這篇研究第一次分析食物中的類黃酮成分與巴金森氏症有無關聯。研究結果顯示,類黃酮當中的花青素似乎對神經有保護作用。


高教授指出,像莓果類食物就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花青素似乎可以降低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一個人一周吃一份以上莓果類水果出現巴金森氏症的機率就會減少約百分之二十五。此外,莓果類食物也可降低高血壓風險。


鄭醫師補充:


生物類黃酮,本身就是超強抗氧化物,對於自由基的清除有莫大的助益,然而在巴金森氏症的預防(甚至改善)上,到底扮演何種功能。當我們談到生物類黃酮,經常被提起的不外乎是葡萄籽、松樹皮、綠茶以及紅酒萃取物等等,其中不管是松樹皮或者是綠茶,過去研究都發現可以延緩多巴胺的代謝,進而提升多巴胺的濃度與作用,不僅在巴金森氏症可以考慮食用,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也不妨試試,這都是功能性醫學專家的建議配套營養品之一。上述研究請參閱:


X. Gao, A. Cassidy, M.A. Schwarzschild, E.B. Rimm and A. Ascherio. Habitual intake of dietary flavonoids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logy, 2012 DOI: 10.1212/WNL.0b013e31824f7fc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9萬戶自來水含超標鋁 易痴呆

作者: 侯俐安╱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侯俐安╱台北報導】


台灣自來水公司委託成功大學調查發現,全台多達十八所淨水場清水含鋁超出警戒值,大多集中雲嘉南地區,台南楠玉淨水場其中一次抽驗更超過國際標準七倍。十八家淨水場總供水用戶高達一二九萬戶,都暴露在慢性中毒的危機下!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民眾長期喝含鋁的水,會加速腦部退化,恐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症風險,呼籲環保署應盡速依世界衛生組織(WHO)規範,訂出飲用水含鋁標準。


台水公司委託成大水質研究中心調查全台五十九座淨水處理場,歷時兩年、每座淨水場採樣六次,發現超過建議警戒值(○.一五ppm)五次以上共十八所。其中,台南市有六所淨水場超標,雲林、嘉義合計六所超過警戒值,建議列為第一波改善名單;台中、南投合計也有三所超標。


若將六次採樣數值平均,超標最嚴重的是台東成功淨水場,達○.四五四ppm,其中一次採樣達○.九ppm。其次是台南楠玉淨水場,六次平均○.三九六ppm,其中有一次高達一.一ppm,超過警戒值七倍。嘉義蘭潭淨水場也有○.三三三ppm,排第三。


林杰樑表示,台灣水土保持不好、水質不佳,只要水混濁就會添加鋁混凝劑幫助雜質沉澱;颱風天影響水質,鋁混凝劑就加更多。鋁在動物實驗中會造成神經毒性,人體攝取鋁過多,增加罹患老人癡呆症或失智症的風險。


他說,含鋁的清水就算煮沸也沒用,民眾要自保,只能將水盛裝後沉澱一天,再舀上層的水飲用。


林杰樑指出,先進國家對飲用水含鋁量都有訂標準,歐盟規定飲用水每公升鋁含量不得超過○.一毫克(○.一ppm)。但環保署至今未定標準,令人憂心,呼籲政府應儘速訂定容許量規定。


台水公司則表示,淨水處理加入含鋁混擬劑是分離泥砂等汙物的必要過程,但再將水過濾消毒後,供民眾使用。一般飲用水含鋁含量相當低,通常每人每天飲用攝取鋁量,占總攝入一至二%,含量甚低。目前大多數國家還是用鋁混凝劑進行淨水處理,水公司會注意淨水處理操作,盡量降低使用量,並持續抽驗。


鄭醫師補充:


處理污水會用的明礬含鋁,過去國內曾有食品營養研究學者發現的海蜇皮含過量的鋁,也是因為處理過程用到明礬。建議大家利用一些淨水系統來過濾,淨水系統過濾最好不要把微量元素都濾掉,以免屆時得不償失。


再次提醒,體內是否有重金屬殘留累積過量,可以藉由功能性醫學檢測來直接了解,過高也有相對應的解決之道。不必擔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基因突變導致自閉 父親較易遺傳

路透社 – 2012年4月5日 上午




(路透芝加哥4日電)研究人員今天說,針對數百個有自閉症患者家庭的大型研究發現,父母精、卵細胞的自然突變,會增加下一代自閉症風險,父親遺傳的機率,是母親的4倍。


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3篇研究報告指出,轉譯exome蛋白質的基因發生突變,是自閉症的元兇。


遺傳密碼突變並不罕見,大多對人體無害,不過一旦發生在腦部發展所需的基因組,情況就相當嚴重。3個研究團隊之一發現,這些突變或許會讓自閉症風險升高5至20倍。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美國1/88兒童患有自閉症,科學家雖然相信有8、9成是由於基因問題,不過大多無法從已知遺傳原因中找出凶手。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基因突變,是導致許多遺傳性疾病以及許多棘手問題的主因,主要影響是因為基因序列的一些決定身體生化反應的氨基酸調控的合成,若是基因有變異甚至突變,原本可以的氨基酸序列改變,因此無法正常作用,導致身體功能失衡,以功能性醫學觀點來說,自閉症患者基因已經決定,但仍可以透過一些營養調整來改變基因表現,達到治療及改善的目的。

上述研究可以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睡眠不足 會讓人喪命

有些人經常熬夜甚至不睡覺,以為睡眠不足沒關係。但英國調查顯示,長期睡眠不足不但有害健康,還會讓人喪命。


據路透社報導,英國〔華維克大學〕長達十七年追蹤調查顯示,如果一個人把每天七小時的睡眠縮短到五小時甚至更短,他們因為各種疾病死亡機率會比正常睡眠的人,高出一點七倍;其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機率,會比正常睡眠的人高出一倍。


這份報告目的是提醒人們,繁忙的現代化生活方式隱藏危險,長期睡眠不足危害健康。


 


很多人長期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面對這種狀況有不同的處理與認知:有些人覺得習慣就好,所以長期下來 每天即便如此,也不以為意。而其實大家都瞭解,睡眠時數不夠或品質差,白天注意力較難集中,思考也會差些,打瞌睡,易怒,工作效率差更不在話下。所以有人 為了好睡,自力救濟的方法從運動,作瑜珈,泡澡,製造負離子環境(包括衣服,負離子產生器,負離子床),整脊,拔罐針灸,服用助眠營養品,進而服用安眠藥 或喝酒,甚至有些人會藉毒品來強迫入眠,顯然睡眠真的很重要,不然我們也不會把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作這件事。


其實睡的好不好,是一種身體或心靈的健康指標,我們不會無緣無故睡不好,睡不好代表我們的身體或心靈或二者間而有之有狀況,不去處理根本問題,一昧地依賴酒精或藥物只會造成更複雜的狀況。


以身體而言,睡眠直接牽涉到身體的修補,所以大家若有陣子睡不好,精力必定差,當然免疫力也不好,也 有研究顯示睡不好與老年失智也有明顯的相關,年輕人或小朋友與生長激素的分泌直接關係,俗語說一眠大一吋就是這個道理。而睡的不好也常與內分泌不平衡有 關,這又是老化與抗老化很重要的關鍵。


以前我曾接觸一個個案,他是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因為工作需要,有半年日夜顛倒,結果血糖從正常值飆到5百多(正常參考值是70-110),所以提醒大家睡眠的時間點也很重要,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生理時鐘,常常顛倒打亂也容易出狀況。


針對失眠,我在光能身心診所提供了一系列的處理對策,主要就是希望大家遠離酒精藥物,針對根本問題作直接處理。長期依賴這些物質,弊多於利,類似的討論請大家參考我部落格裡的討論,祝大家每天都能安安穩穩一夜到天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懷孕末期 醫師:慎選感冒止痛藥

作者: 陳珮瑜 | 台灣醒報 – 2012年4月3日 下午4:54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針對日前有孕婦因誤用感冒藥,造成新生兒罹患持續性新生兒肺高壓一事,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蕭國明表示,感冒時醫師常開的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雖可有止痛、消炎作用,但孕婦如果服用之後,腹內胎兒恐會有腎臟功能損害、肺高壓等後遺症。他提醒孕婦,如果感冒發燒,可以服用普拿疼一類的藥,或就醫尋求專業協助,不要自行購買成藥,增添懷孕風險。


一名孕婦上個月在懷孕39週時,因為感冒喉嚨痛就醫,醫生在診斷後開感冒止痛藥治療,情況大有改善;之後又因為陣痛再度就醫,才發現胎兒患有「持續性新生兒肺高壓」。經過緊急插管、呼吸器治療等等,終於在2週後病情改善,順利出院;而罹患肺高壓的原因,經檢驗後也證實是因為孕婦產前服用的感冒止痛藥(NSAID)所致。


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蕭國明說,感冒時醫師常開的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具有止痛、消炎、退燒作用,多用於關節炎、感冒、發燒、喉嚨腫脹等症狀,非一般抗生素,但懷孕32週以上的孕婦不宜使用,因為其會造成胎兒肺動脈導管提早關閉、腎臟功能損害、肺高壓等後遺症。


至於什麼是持續性新生兒肺高壓,新光醫院小兒科醫師劉明發解釋說,在懷孕期間,胎兒的肺並不會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但當嬰兒開始自行呼吸時,如因胎內缺氧、先天性肺疾病、藥物或其他因素,使得肺壓無法下降,造成新生兒持續缺氧,就稱為持續性新生兒肺高壓,死亡率高達30%。


「孕婦如果真的出現感冒症狀,建議可服用普拿疼,避免藥物產生的副作用。」蕭國明提醒孕婦,身體如果出現痠痛症狀,可用熱敷、按摩代替含有NSAID成分的藥膏;如果感冒發燒,也可以服用普拿疼。


另外,劉明發也呼籲孕婦,如果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先找婦產科醫師,避免服用到不合適的藥物,也不要自行購買成藥,增添懷孕期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NSAID這類止痛藥與SSRI(選擇性血清回收抑製劑,例如百憂解、客憂果或者樂復得等等)抗憂鬱劑副作用有些雷同,例如持續服用NSAID,腸胃道出血的風險增加,SSRI也會:


Serebruany VL (February 2006).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and increased bleeding risk: are we missing someth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9 (2): 113–6. doi:10.1016/j.amjmed.2005.03.044. PMID 16443409.


Halperin D, Reber G (2007). "Influence of antidepressants on hemostasis".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9 (1): 47–59. PMID 17506225.


在SSRI的藥物中,百憂解及克憂果已被證實會增加胃酸分泌而導致胃潰瘍,尤其是和止痛藥合併服用更容易發生:


Abdel Salam OM (September 2004). "Fluoxetine and sertraline stimulate gastric acid secretion via a vagal pathway in anaesthetised rat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50 (3): 309–16. doi:10.1016/j.phrs.2004.01.010. PMID 15225675.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8700&prev=28730&next=28150&l=f&fid=33


至於上述報導提到的新生兒肺高壓的風險,SSRI也會,內容請參閱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8700&prev=28730&next=28150&l=f&fid=3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度壓力是身心健康的殺手,例如心理壓力與憂鬱症風險,心臟病以及傳染病的危險性增加。直至今日,對於壓力如何影響疾病與健康的原因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最近一份研究報告發現慢性壓力影響健康的主要機制是身體失去對發炎的調控能力,因而導致疾病的發生與惡化。


發炎一部分的調控在體內由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當皮質醇無法去執行這項功能時,發炎反應便會失控。當壓力持續,皮質醇對發炎反應的調控便會發出警報,比較特別地,免疫細胞對於皮質醇調控作用反應遲鈍,接下來,失控地發炎反應便會促進許多疾病的發生。


以感冒為例,過去都認為有壓力困擾的人,感冒比較容易發生,重點不是感冒病毒,而是發炎反應被身體抗病毒引發的的副作用,免疫細胞對抗能力所引發,對抗病毒的發炎反應越嚴重,感冒症狀越明顯。


研究人員的第一個研究找了276個健康成人,接觸過感冒病毒後並檢疫觀察他們的感染及疾病本身的症狀,研究人員發現本身若是經歷長期壓力困擾的人,通常免疫細胞無法反應皮質醇的正常調控反炎的能力,換句話說,無法調節發炎反應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感冒症狀。


第二項研究,透過45位健康參與者,讓他們接受發炎調控的能力的評估,接著暴露在感冒病毒的環境下,監控發炎細胞分泌的發炎細胞激素,這是會導致發炎的訊息傳遞物質,研究人員發現比較無法調控發炎反應的人,在病毒感染之後會產生更多發炎物質。


研究人員提醒反應免疫系統調節發炎的能力可以預測誰將出現感冒症狀,更重要的是他解釋壓力如何此使疾病產生。處於壓力之下,包的免疫系統無法對荷爾蒙控制來反應,接下來產生更多發炎而讓疾病產生。對心血管疾病、氣喘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來說,發炎是關鍵角色,這項模式也解釋了壓力與罹病之間的機制。知道了這些如何影響發病的原理,對於幫助長期慢性壓力的人預防保健非常重要。


研究來源請見:


Sheldon Cohen, Denise Janicki-Deverts, William J. Doyle, Gregory E. Miller, Ellen Frank, Bruce S. Rabin, and Ronald B. Turner. Chronic stress,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resistance,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 risk. PNAS, April 2, 2012 DOI: 10.1073/pnas.11183551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醉女眼裡出帥哥? 英研究:女性判斷力易受酒精影響

NOWnews – 2012年4月2日 下午5:20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幾杯黃湯下肚之後,會覺得眼前原先其貌不揚的異性突然變得很有吸引力,甚至愛上對方。來自英國倫敦羅漢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ity)的科學家團隊針對此現象進行研究,發現一切都是「酒精」惹的禍。


科學家們訪問超過100名女性與男性受訪者,要求他們對圖片中的人臉進行評分,與分辨臉部對稱與否。一部分的受試者在訪問過程中飲用酒精飲料,例如伏特加(vodka);其餘受試者則飲用無酒精飲料。調查結果顯示,飲酒的受試者較不會去注意臉部對稱與否,也難以分辨是否對稱,且飲酒後的女性受試者表現最差。


哈爾西博士(Lewis Halsey)表示,過去已有研究指出臉部越對稱,則此人就越具有吸引力。但飲酒過後,酒精會擾亂判斷力,不但無法分辨臉部是否對稱,甚至會把不對稱的臉孔誤認為對稱,進而產生致命的吸引力,因此有許多人是在喝酒的場合認識或愛上另一半,徹底印證「酒後眼裡出西施」(Beer goggles),且此現象較好發於女性身上。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不時會聽到有人抱怨到夜店喝完酒之後,跟某個外表吸引人的帥哥或者美女相談甚歡甚至發生一夜情,事後發現對方其實長得不怎麼樣而後悔不已,根據英國研究發現這可能是酒精惹的禍,這份報告刊登成癮期刊(Addiction Journal)上,主因是乎完酒之後,無法去曲辨對方的臉部對稱與否,這是美醜決定的關鍵,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0-0443.2012.03807.x/abstract


文獻引用來源:


19 JAN 2012, L.G Halsey, J.W Huber and J.C Hardwick


DOI: 10.1111/j.1360-0443.2012.03807.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搖頭丸新面貌PMMA變身強姦藥片

作者: 黃天如╱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3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


5、6年前興起的搖頭丸PMMA,因造成國內10餘起猝死案件而銷聲匿跡,近1年卻以「強姦藥丸」之姿,重現江湖。醫師表示,與其他化學結構相似的類安非他命物質相較,PMMA的作用雖慢,但後勁超強,提醒年輕人不要因為一時好奇,換來難以彌補的遺憾。


台北榮總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為了逃避警方查緝,坊間流竄的「搖頭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稍微改變化學結構,但主要藥理作用都是讓使用者興奮、迷幻;相同劑量下,體質敏感者,還可能會出現血壓急速升高、腎衰竭,甚至猝死的後果。


以PMMA為例,由於其作用時間較慢,想要藉此尋求刺激的年輕人,短時間內可能會認為不夠high,進而自行增加使用劑量,等到中毒症狀排山倒海而來,想踩剎車已為時晚矣。


楊振昌說,因為鬧出人命,PMMA在國內已消失了好幾年,但在近一年警方委託台北榮總、高醫附醫毒物科化驗的案件中,PMMA竟又死灰復燃,成為多起性侵害案件施暴者的「幫兇」。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管制藥品組長蔡文瑛表示,PMMA是第二級管制藥品,也是第三級毒品,民眾擅自持有或使用,可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且須接受4到8小時的毒品危害講習。


針對不肖藥頭不斷藉由更改毒品化學結構,製造「狡詐家藥物」(designer drugs),以逃避刑責的做法,蔡文瑛說,衛生署已會同法務部,擬參考美國增修《管制物質法》,對持有、使用、製造、販售管制藥品或毒品類似物質者,科以同等法律責任。


楊振昌強調,毒品的成分,乃至於名稱、外型都千變萬化,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追究刑責或許重要,透過教育,教導年輕人遠離毒品的誘惑,才是更重要的事。


鄭醫師補充:


這種作用發生緩慢的毒品,常會讓濫用者覺得效果不足,而增加劑量,導致使用過量甚至身亡,國外之前的臨床報告早已證實相關危險性:


Becker, J; Neis, P; Röhrich, J; Zörntlein, S (2003). "A fatal paramethoxymethamphetamine intoxication". Legal medicine (Tokyo, Japan). 5 Suppl 1: S138–41. PMID 12935573.


這兩年國外因為使用PMMA致死的報導不少,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www.theprovince.com/life/Rare+chemical+found+fatal+ecstasy/5998482/story.html


 "PMMA deaths in Holland". www.nu.nl.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js=n&prev=_t&hl=nl&ie=UTF-8&layout=2&eotf=1&sl=nl&tl=en&u=http%3A%2F%2Fwww.nu.nl%2Fbinnenland%2F2535695%2Fpinkpopgangers-moeten-uitkijken-met-xtc.html. Retrieved 8 June 2011.


濫用PMMA致死的原因,大多是濫用者本身以為他們用的是一般的搖頭丸MDMA的平常劑量,殊不知他們只是濫用其他類似的物質,而濫用劑量足以致死。這類毒品不只抑制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讓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升高,如果和傳統的搖頭丸(MDMA)一起濫用,也容易導致血清素過量分泌而產生危險:


J Pharm Pharmacol. 1980 Apr;32(4):26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並不清楚過敏原的檢測還分急性與慢性。我想在此為大家做個說明。


首先,先談大家比較熟悉的急性過敏原檢測,因為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都屬這一類。此種檢測針對的是IgE免疫球蛋白。一般而言,吸入性或接觸性的過敏原居多,像是塵蟎、黴菌、蟑螂排泄物、花粉、動物皮毛或鳥類羽毛,剩下的才是食物。其實急性有過敏的人比率不高,只有1.5%,又因為它屬於終身性的,所以兒童時發現的機率比較高。有急性過敏的人接觸過敏原之後,兩個小時內一定會產生過敏反應,因此這些人自己會知道自己容易對哪些東西有反應。當然,過敏的程度也有分級,嚴重與輕微的過敏造成的反應,當然不一樣。知道哪些急性過敏原,通常我們能做的是敬而遠之,減少被過敏原干擾的機會,此外對一些過敏原可以做減敏治療來改善。


慢性食物過敏與急性過敏大異其趣,除了免疫球蛋白是IgG外,過敏原以食物為主。相對急性過敏而言,慢性食物過敏的比率較高,三成五到四成五的人都有,大人小孩都可能會發生,因為這種過敏可以經由食物調整來改善,所以具有更積極的治療意義。無奈它發生過敏反應的時間是在接觸食物過敏原後的兩個小時以後到24小時甚至是72小時,所以很多人難以去拼湊自己可能對什麼食物有過敏,尤其是它的過敏現象容易被多種食物所引發,因而更增加了瞭解的困難度。所以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就扮演了相當關鍵性的角色,一旦我們瞭解什麼是我們的過敏原,藉由寡抗原飲食(輪替性飲食)來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休息,要改善慢性食物過敏的狀況並不難。


氣喘,蕁麻疹或過敏性鼻炎早為大家熟悉那是過敏引起,但是黑眼圈、噁心腹脹、打嗝放屁、腸躁症、便秘、胃炎、肛門搔癢、頻尿、焦慮憂鬱、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中耳炎、偏頭痛、肌肉關節腫脹或疼痛、眼睛癢、長期疲勞、發育遲緩甚至水腫,這許許多多常常在各科門診找不出並因的毛病,往往就是由過敏所引發,尤其是慢性食物過敏。我在過敏來找碴這本書裡也分享了我過去的一個臨床經驗:不明原因的憂鬱竟與慢性食物過敏有很大的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這本書來參考,除了我,還有許多其他醫師珍貴的臨床經驗,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提醒大家,益生菌或益菌生或者抗氧化物這類可以減少過敏狀況的營養品,原本有其功效,但是一直接觸過敏原而不知的人想改善過敏狀況的速度,絕對不及那些瞭解自己過敏原為何又同時補充類似營養品的人來的快。甚至過敏的狀況嚴重到營養品改善都來不及。許多人在做完急性過敏而找不到任何過敏原時,感到相當沮喪,因為醫師也無法告訴他哪些東西會過敏,其實問題往往都是慢性食物過敏原在作怪啊!


我在好消息電視台曾接受專訪,大家想瞭解更多,也可以到http://www.goodtv.com.tw/的網址,從節目區的健康醫食代點入,228集談的內容更詳盡,歡迎大家點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覺有呼吸問題 易患憂鬱症

中央社 – 2012年4月2日 上午10:46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日專電)4月號「睡眠」(Sleep)醫學期刊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最新研究發現,睡覺時若有呼吸問題,出現憂鬱症的機率將提高。


這項研究由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流行病理學家惠頓(Anne Wheaton)主持,分析9714名參與全美健康與營養問卷調查民眾所提供的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apnea)的男性,出現憂鬱症的機率是其他男性的2.4倍,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出現憂鬱症的機率更是其他女性的5.2倍。


惠頓表示,睡眠時如果會發出鼾聲、喘氣或停止呼吸,幾乎都會有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感覺沒有希望,以及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研究人員在結論中指出,除了失眠及睡醒後仍感到疲倦等常見因素外,呼吸問題也是與憂鬱症有關的睡眠問題,這項研究有助於醫學界治療患者時把這項因素納入考量。


究竟呼吸問題如何導致憂鬱症風險提高,仍有待更多醫學研究進一步探討,但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原因之一是有呼吸問題的人睡著後,睡眠其實是片段的,或是他們睡著後血液中的氧氣指數會變低。1010401


鄭醫師補充:


睡覺打呼的人請留意,憂鬱症風險明顯提高,想了解自己睡覺打呼狀況到底嚴不嚴重,只有透過睡眠檢測,比較方便的可以利用居家睡眠檢測,醫院多導程的睡眠檢測精確度高,但必須在醫院睡上一覺,而且戴上各種監控儀器,相對來說比較不方便。一旦發現有問題,最好積極處理,這也是預防醫學重要一環。


對上述研究有興趣的人可參閱:


http://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84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理有據 美專家用遊戲治療精神分裂症

中國網-資訊中心 china.com.cn/info  時間: 2012-03-31  責任編輯: 江思源


 

治療精神分裂症,腦神經學家邁克爾梅策尼希的方法是:不用吃藥,玩電子遊戲就好。目前,梅策尼希正在進行臨床實驗,以期獲得FDA的批准。《自然》雜誌2月刊文,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梅策尼希博士進行了專訪。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名譽教授,腦神經學家邁克爾梅策尼希成功迎擊了大腦功能訓練軟體的懷疑者,目前他正在進行臨床實驗,以期獲得FDA的批准。


(文/Erika Check Hayden)舊金山南部市場區是個有名的 “罪犯天堂”,烈酒舖子和色情書店隨處可見,樓上也大都是窮人住的單人房。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在大街上徘徊,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有精神疾病或者濫用毒品的症狀。然而在一家不起眼的精神病診所裏,幾位研究者正在進行著一項將徹底改變精神病治療方式的實驗。


這家診所就在舊金山社區公共中心裏面,也就一間步入式衣櫥的大小。在這裡,兩個病人戴著耳機在電腦前做著實驗。儘管旁邊的集體治療動靜很大,外面還有干擾聲不斷傳來,兩人卻全神貫注地玩著為他們精心設計的遊戲。這兩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他們參與的這項實驗,正是一個想要顛覆傳統的治療手段,通過玩電子遊戲,來治療一個連現代醫藥都沒能解決得了的問題。


淘汰那些不守規矩的傢夥


實驗的設計者是邁克爾梅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他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名譽教授,同時也是一個積極呼籲神經可塑性(認為人腦在成年時也可以進行神經重組)的先驅。邁克爾梅策尼希認為,通過電子遊戲可以提升神經的可塑性,但是這一提議過於超前,遭到過許多批評。


幾乎沒有實質的證據表明,用電子遊戲鍛鍊大腦對常人或是患者有明顯的作用。特別是梅策尼希發明的一款語言學習軟體,“快速學單詞”(Fast ForWord),遭到了許多使用者的抱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瑪莎法拉赫(Martha Farah)就表示,這款軟體簡直就是浪費錢,根本沒有用。


但是今年,梅策尼希決定再向前一步。他和同事準備開始臨床試驗,以期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對這種治療模式的批准。


FDA的批准可以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獲得一種新的治療方案,當然也是對梅策尼希工作的一種法律認可。同時,這也將給大腦訓練産業的其他企業以壓力。但是要想成功談何容易。不過,杜克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穆拉利多雷斯瓦米(Murali Doraiswamy)説,梅策尼希的這一舉措非常重要,


“如果他能提出嚴格的結果,並且FDA也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成果,那麼其他人也就會把重點放在實現這些目標上,淘汰那些不守規矩的傢夥。”


淘汰那些 “不守規矩” 的傢夥,也是梅策尼希的主要目的之一。他認為認知訓練缺少規則,現有的體制 “都是狗屎”。即使是那些曾經批評過他的人,比如瑪莎法拉赫,也很尊重他爭取 FDA 批准的舉動。法拉赫説, “我認為這能使我們回到一個更為正規的環境中去,擁有相應的機制來評估一項治療措施是否有效。”


鄭醫師補充:


如果這項療法通過FDA的認可,絕對是嶄新的療法,就我所知,目前國內尚無類似的治療方式提供,對這篇報導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NATURE網站原文內容:


http://www.nature.com/news/treating-schizophrenia-game-on-1.101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去年二月有一項研究發現反式脂肪酸攝取量與憂鬱症的罹患有關,相反地,若是攝取好油(例如橄欖油)則能降低憂鬱症的罹患危險性:


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Lisa Verberne, Jokin De Irala, Miguel Ruíz-Canela, Estefanía Toledo, Lluis Serra-Majem, Miguel Angel Martínez-González. Dietary Fat Intake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 The SUN Project. PLoS ONE, 2011; 6 (1): e16268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6268


最新發表於公共健康營養期刊(Public Health 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直接了當告訴我們速食與憂鬱症罹患的危險性增加如何相關,跟鮮少食用或者幾乎不吃速食的人相較,經常食用速食的人的憂鬱症罹患率提高51%。根據研究人員發現,吃的量越多,憂鬱風險就越高。這項研究蒐集8964位參與者經長期追蹤,這些參與者之前從未被診斷有憂鬱症或者服用抗憂鬱劑,經過六個月的追蹤,之後有493位被診斷憂鬱症或者服用抗憂鬱劑,這項研究結果再次驗證2011年刊登於PLoS One journal的類似研究,針對12059位研究參與者,追蹤時間長達六個月,常吃速食的人跟鮮少吃速食的人相比,憂鬱症罹患率增加42%。過去跟速食相關的疾病研究,主要是肥胖與心血管疾病。


速食增加憂鬱症風險,相反地,B群、OMEGA-3脂肪酸或者橄欖油等等,可以減少憂鬱相關風險,最常被推薦的地中海飲食,憂鬱症的發生也大幅降低30%(刊登於美國醫學期刊)。


這篇研究引用來源為:


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Estefania Toledo, Jokin de Irala, Miguel Ruiz-Canela, Jorge Pla-Vidal,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Fast-food and commercial baked goods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11; 15 (03): 424 DOI: 10.1017/S13689800110018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查:美自閉症比例2年增2成

法新社 – 2012年3月30日 下午12:50

(法新社華盛頓29日電) 美國衛生官員今天表示,美國自閉症兒童比例在過去2年增加23%,每88名兒童就有1人罹患自閉症。先前調查數據則是1/110。


官員坦承,部分原因在於被鑑定為自閉症兒童人數增加,特別是3歲以下兒童,但對整體人數的影響程度仍有待釐清。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主任佛利登(Thomas Frieden)說:「檢查方法提升可能是自閉症病例數增加的原因,雖然無法肯定是否全為如此,不過是有這個可能性。」


佛利登告訴記者:「但可以確定的是自閉症很普遍,需要有效介入。」


CDC死亡率與發病率週報(Morbidity andMortality Weekly Report)發現,男童罹患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比例是女童的5倍,鑑定罹患某類型障礙的男童比例是1/54,女童則是1/252。


這份數據來自2008年完成的美國14個地點調查,顯示每千名8歲兒童就有11.3名診斷為ASD。


這個比例比2006年的調查要增加23%,比2002年估計總數要增加78%。2002年估計每150名兒童中約有1人罹患某類型自閉症。


然而由於這項調查數據只有14個地點,不夠具備全國代表性,因此研究人員不再主張美國每88名小孩就有1人是自閉症。(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這項調查研究證實自閉症患者的比例真的越來越多,如果說自閉症是基因所導致,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一直增加或者升高,因為人類的基因改變為例,每一萬年才會因應外在環境而演化,有比較明顯的改變,以西藏人為例,過去研究人員發現這已經是進化的奇蹟,因為他們花了三千年,基因改變適應高原生活。除非是環境毒素及飲食(這是變動比較快的變數)所導致,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436&prev=16374&next=14030&l=f&fid=25


上述調查研究原文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Jon Baio, corresponding author.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4 Sites, United States, 2008.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Surveillance Summaries March 30, 2012 / 61 (SS03); 1-19 [link]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