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用藥物的治療 (5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女大學生手掌麻痛 原來是多發性硬化症

中廣 – 2011年12月7日 下午1:09



一名二十歲女大學生,右手掌發麻,以為使用電腦滑鼠太久,引發腕隧道症候群,休息就好。不料,四天後,麻木刺痛及僵硬感,蔓延到雙手和肩膀,覺得不對勁就醫,經過篩檢,終於找到病因,原來是偏好攻擊年輕女性的多發性硬化症。醫師說,這種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及早發現,可以減緩病情擴大。 (寇世菁報導)


中國附醫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宗璋說,多發性硬化症是種自體免疫的罕見疾病,好發在二十到四十歲年輕族群,女男比例八比一。因為破壞腦神經,造成腦萎縮,記憶退化,行動遲緩,酸痛,失眠,年紀輕輕,活力卻像老年人。這種神經疾病不能根治,嚴重時可能癱瘓,早期診斷很重要,及早發現可以減緩病情擴大。這名二十歲女大學生因為右手掌發麻,以為電腦滑鼠使用過度,引發引發腕隧道症候群,不料休息後麻痛僵硬感擴大,四天後連雙手雙肩上背後頸都刺痛,緊急就醫。醫師指出,腕隧道症候群屬於周邊神經病變,女大學生應該是中樞神經的頸脊髓病變,顯然不是滑鼠惹的禍。透過抽血、驗尿、X光、核磁共振造影、腦脊髓液抽取化驗等程序,確定是多發性硬化症。醫師說,女生幸運發現得早,申請健保給付,以干擾素治療,抑制中樞神經發炎,延緩中樞神經退化。


蔡宗璋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國內確診病例不到一千人,相當罕見,呼籲年輕族群,千萬別輕忽手麻痛等小症狀,如果休息後沒改善,麻痛感蔓延擴大,儘速就醫檢查。



日前我去參加一場網球比賽,看到一位過去熟識,年輕的心臟科醫師,他的球風向來驃悍,但是許久不見的他竟然出現許多白髮,甚至髮際間出現明顯幾塊掉髮的的區域,趁著休息時間,利用閒聊機會關心這些我觀察到的狀況,他表示其實之前已經休息了大半年了,最近才開始恢復打球,原因是因為之前她幫患者做心導管手術,結果被針頭扎到,後來確定被患者感染到C型肝炎,必須接受干擾素治療,而上述狀況,是干擾素治療經常可以見到的臨床副作用。


此外,日前我接到一封從國外寄來的求助信,因為那位友人的朋友在越南,同時被開立了治療肝炎的干擾素以及雙倍劑量的抗憂鬱劑,如果熟知干擾素治療副作用的專業會對於這樣的結果不感到意外,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時產生的副作用也類似。目前多發性硬化症在臨床的治療上並無保證治癒的療法,包含現行臨床上普遍施行的干擾素治療:


 Paolicelli, D.; Direnzo, V.; Trojano, M. (14 September 2009). "Review of interferon beta-1b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and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Biologics: Targets & Therapy 3: 369–376. ISSN 1177-5475. PMC 2726074. PMID 19707422.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726074.


以下我把廠商公告的干擾素常見的副作用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最常見的副作用,如發燒、畏寒、疲倦、肌肉酸痛、頭痛、食慾不振等類似感冒症狀:


 Sládková T, Kostolanský F (2006). "The role of cytokines in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 Acta Virol. 50 (3): 151–62. PMID 17131933.

通常是在干擾素注射四小時後發生,然後持續約四小時(有的人出現的時間較晚,或是持續的時間較久)。

這種像重感冒症狀的副作用,通常是在第一次注射干擾素時較明顯,在第二劑、第三劑注射後,此種副作用就會慢慢減輕。

白血球降低及血小板降低:干擾素會抑制骨髓造血系統,臨床上會出現白血球降低及血小板降低等現象。這正是使用干擾素的病人必須定期抽血檢查血球的原因,也是血小板太低的病人不適合接受干擾素治療的原因。

不過大部份的病人白血球降低或血小板下降都不嚴重,必要時才須減低劑量或甚至停藥。停藥之後,白血球及血小板就可逐漸上升。

精神上的副作用:會變得比較焦慮、憂鬱、煩躁、疲倦或是容易失眠。在此補充說明,干擾素本身就是一種細胞激素,因此干擾素注射就是一種讓增加細胞激素的反應,根據已經發表的研究,身體持續的發炎,細胞激素(Cytokines)的過度分泌也經常看到,尤其是身體經過一個感染之後,身體免疫系統被不當地引發反應,目前研究皆認為不當遞細胞激素過度分泌的確會引發憂鬱症的症狀發生,直接的證據就是這些憂鬱患者體內的IL-6以及TNF-α血液濃度跟非憂鬱患者相較高出許多:


 Dowlati Y, Herrmann N, Swardfager W, Liu H, Sham L, Reim EK, Lanctot KL. A meta-analysis of cytokines in major depress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0;67(5):446–457. doi:10.1016/j.biopsych.2009.09.033. PMID 20015486.



誘發自體抗體:干擾素也可能在部份病人身上誘發自體抗體(攻擊自己體內正常組織的抗體),

所幸的是因為這些自體抗體引起疾病的機會很小(大部份是自體免疫甲狀腺病變)。

腸胃症狀:可能會有輕微的食慾不振、噁心或腹瀉。

外觀:掉頭髮常見於治療的中、後期。

除此之外也可能會造成畸型胎,所以不論男女,在治療當中及停藥後六個月至一年內都需要避孕。

也有人會出現咳嗽、呼吸困難、面部潮紅、皮膚搔癢、失眠或是食慾變差等症狀,不過這些症狀都不嚴重,而且可經由藥物改善。


 在2010年FDA核准最新藥物 fingolimod (商品名Gilenya)做為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口服藥物:


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226755.htm


這種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含心血管狀況、黃斑水腫、感染、肝毒性甚至是惡性腫瘤等等:


Kappos L; Radue, EW; O'Connor, P; Polman, C; Hohlfeld, R; Calabresi, P; Selmaj, K; Agoropoulou, C et al. (February 2010). "A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oral fingolimod in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N Eng J Med 362 (5): 387–401. doi:10.1056/NEJMoa0909494. PMID 20089952. 


 Cohen JA; Barkhof, F; Comi, G; Hartung, HP; Khatri, BO; Montalban, X; Pelletier, J; Capra, R et al. (February 2010). "Oral fingolimod or intramuscular interferon for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N Eng J Med 362 (5): 402–415. doi:10.1056/NEJMoa0907839. PMID 20089954.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因目前未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是維他命D的缺乏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病重要因子,維他命D本身的具有免疫調節抑制功能,因此缺乏的話,導致免疫系統運作過當。相關文獻請參照:


Munger KL. , Levin, LI,Hollis BW , Howard, NS , Ascherio A (2006).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levels and 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6 (23): 2832–2838.


此外,懷孕的婦女服用維他命D,尤其是在冬天時服用(日照較短),明顯減少小孩日後發展成多發性硬化症的機率,相關資料請看:


 Vitamin D helps control MS gene. BBC News. 5 February 2009.


Genetic Study Supports Vitamin D Deficiency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in MS Susceptibility. Multiple Sclerosis Society of Canada. 5 February 2009


在臨床研究上,卡介苗發現可以預防多發性硬化症症狀的惡化及復發:


Ristori, G; Buzzi MG, Sabatini U, Giugni E, Bastianello S, Viselli F, Buttinelli C, Ruggieri S, Colonnese C, Pozzilli C, Salvetti M (Oct 1999). "Use of Bacille Calmette-Guèrin (BCG) in multiple sclerosis". Neurology 53 (7): 1588–1589. PMID 10534275.


 Paolillo, A; Buzzi MG, Giugni E, Sabatini U, Bastianello S, Pozzilli C, Salvetti M, Ristori G. (February 2003). "The effect of Bacille Calmette-Guérin on the evolution of new enhancing lesions to hypointense T1 lesions in relapsing remitting MS". J Neurol 250 (2): 247–248. doi:10.1007/s00415-003-0967-6. PMID 12622098.


一項針對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調查,超過60%的患者會採用輔助以及替代療法來協助改善,除了上述的維他命D之外,研究顯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補充足夠的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機率較低,此外維他命B12、硫辛酸、月見草油以及木犀草素(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最常見於植物葉片中,如芹菜、百里香、蒲公英等植物)等等,在臨床研究常用來幫助改善:


 Namaka M, Crook A, Doupe A et al. (2008). "Examining the evidence: complementary adjunctive therapie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Neurol Res 30 (7): 710–9. doi:10.1179/174313208X325038. PMID 18631428.


 最後,目前有一種營養品inosine試圖透過尿酸來抑制身體不當發炎反應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1. Toncev G (October 2006). "Therapeutic value of serum uric acid levels increa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 Vojnosanit Pregl 63 (10): 879–82. doi:10.2298/VSP0610879T. PMID 1712138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型控糖藥 糖漸平

作者: 張雅芳 | 中時電子報 – 2011年11月29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張雅芳】


台灣衛生署已於本月頒發新一代口服抗糖尿病藥物Linagliptin(Trajenta;中文藥名為糖漸平)之藥品許可證,該藥物中只有10%需要肝臟來做代謝步驟,其他90%是由原型來排除,而排除的途徑中,也只有5%是經由腎臟,因此患者不需因肝腎功能調整劑量。


醫師也不需在處方前後,額外作肝腎功能監測,對於需要長期與控糖作戰的患者來說,是另一個更為安全方便的用藥選擇。


根據衛生署統計,全台的糖尿病人口約為140萬,並已成為國人洗腎的最主要原因(43.2%),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表示,糖尿病患因長期的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控制不良導致腎臟受損,腎絲球過濾率也會隨年齡增加而衰退,腎臟的代謝功能變差後,就容易累積殘留藥物,如未查覺而繼續處方原劑量,恐讓體內藥物濃度過高,引發嚴重的後果。


新型DPP-4抑制劑Linagliptin,主要從膽汁及腸道分泌,不像其他DPP-4抑制劑需要調整劑量、或不建議腎功能衰退的患者使用。Linagliptin用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時,無論其腎功能損害程度、或年齡大於75歲的老年人皆不需要調整劑量。



Incretins,中譯名為腸促胰素,意思就是一群在腸道分泌,促進胰島素分泌的物質,這種物質的釋放,主要是吃東西之後,腸道有食物進入,就會開始釋放,甚至在血糖升高之前就已經產生作用了。除此之外,腸促胰素也可以減緩胃的排空,而直接減少進食,同時也可以抑制昇糖素glucagon(幫助血糖上升)的分泌。能夠符合這兩種作用目標的生化物質就是GLP-1(類昇糖脢胜肽-1)以及胃抑制胜肽(或稱GIP,葡萄糖依賴胰島素釋放多胜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不管是GLP-1以及GIP都會被DPP-4(Dipeptidyl peptidase-4,雙肽肽酶-4)快速地去活性,而DPP-4抑制劑就是針對DPP-4來抑制,使得人在進食時,GLP-1以及GIP能夠持續釋放與作用,幫助胰島素分泌及抑制昇糖素,達到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


根據長期的臨床研究觀察發現目前還未因為使用這類藥物而致死或者因而導致其他疾病(上市不久,長期臨床觀察證據尚未建立),臨床試驗中常見的副作用包含鼻咽發炎(感冒症狀)、頭痛、噁心、過敏及皮膚反應,此外其他可能副作用還包含過敏及胰臟炎發生: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gliptins’)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PS RADAR. August 1, 2010. http://www.nps.org.au/health_professionals/publications/nps_radar/2008/august_2008/gliptins. Retrieved August 6, 2010.


由於DPP-4有抑制發炎的效果,因此DPP-4抑制劑可能會導致發炎細胞急劇增加而促進身體發炎反應:


Forssmann, Ulf; Stoetzer, Carsten; Stephan, Michael; Kruschinski, Carsten; Skripuletz, Thomas; Schade, Jutta; Schmiedl, Andreas; Pabst, Reinhard et al. (2008). "Inhibition of CD26/Dipeptidyl Peptidase IV Enhances CCL11/Eotaxin-Mediated Recruitment of Eosinophils In Vivo". Journal of Immunology 181 (2): 1120–7. PMID 18606664. http://www.jimmunol.org/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18606664.


此外DPP-4在身體裡面扮演腫瘤及癌症的抑制者,因此有些體外實驗發現DPP-4抑制劑可能會增加癌細胞的生長及擴散,不過長期藥物使用的致癌性尚未確定:


Masur, K; Schwartz, F; Entschladen, F; Niggemann, B; Zaenker, K (2006). "DPPIV inhibitors extend GLP-2 mediated tumour promoting effects on intestinal cancer cells". Regulatory Peptides 137 (3): 147–55. doi:10.1016/j.regpep.2006.07.003. PMID 16908079.


在一些草本或者藥用植物可以萃取出來的黃連素Berberine就是一種天然的DPP-4抑制劑,而且跟藥物不同的是黃連素本身還可以抑制發炎。臨床研究顯示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及高血脂的控制都有臨床實效:


 Gu Y, Zhang Y, Shi X et al. (May 2010).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rberine on type 2 diabet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etabonomics". Talanta 81 (3): 766–72. doi:10.1016/j.talanta.2010.01.015. PMID 20298851.


 Al-Masri IM, Mohammad MK, Tahaa MO (July 2009). "Inhibition of 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 IV) is one of the mechanisms explaining the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erberin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0 (5): 1061–6. doi:10.1080/14756360802610761. PMID 19640223. 

 Liu L, Yu YL, Yang JS et al. (March 2010). "Berberine suppresses intestinal disaccharidases with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states, evidences from in vivo and in vitro study".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381 (4): 371–81. doi:10.1007/s00210-010-0502-0. PMID 20229011.



超乎一般人想像,黃連素對於精神疾病的改善也有研究支持,尤其是憂鬱症的改善:


Kulkarni SK, Dhir A (July 2008). "On the mechanism of antidepressant-like action of berberine chloride".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589 (1–3): 163–72. doi:10.1016/j.ejphar.2008.05.043. PMID 18585703.


Y Hu, E A Ehli, J J Hudziak and G E Davies (2011). "Berberine and evodiamine influence 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 expression via the 5-HTT-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 The Pharmacogenomics Journal. doi:10.1038/tpj.2011.24.


失智症也有相關臨床研究證實:


 Xiang J, Yu C, Yang F (December 2009). "Conformation-activity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berberine with acetylcholinesterase: Physical chemistry approach".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9 (12): 1721–5. doi:10.1016/j.pnsc.2009.07.010.


下圖為DPP-4抑制劑作用機轉圖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最近天氣變化大,有不少人染上感冒,有些網友不想服用可能讓身體負擔增加的感冒藥,向我詢問有沒有營養補充可以達到預防感冒甚至是可以縮短感冒時間的作用。在此我把今年七月發表的於醫學期刊 Open Respiratory Medicine Journal的臨床研究給大家參考:


最早科學家會對鋅含片治療感冒有興趣,主要是在1980年代恰巧觀察到一位罹患有白血病的年輕女性,她染上感冒期症狀因為使用鋅含片(以口含代替吞服),感冒症狀迅速消失。從那個時候起,許多關於鋅含片治療感冒是否有效的研究被提出來,但這些研究的結果卻不盡相同。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 Harri Hemila 博士執行一個對所有安慰劑-控制組研究僅行比對分析,去檢查鋅含片對於自然的流感傳染的效果。有13項臨床研究做比較辨認,其中有五項研究發現每天劑量使用都低於75毫克的鋅,五項比較研究都發現鋅沒有效果。有三項試驗每天使用醋酸鋅的劑量超過75毫克,平均達到減少感冒時間達42%。另外五項不是用醋酸鹽而是其他的鋅鹽,結果發現感冒時程減少20%。


使用這些鋅含片可能短暫影響味覺,但無證據顯示鋅含片使用可能導致長期的傷害性。最近研究顯示就算一天吃到92毫克,跟安慰劑相比,也無明顯不良反應,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因為大部分的研究證實沒有不良反應,因此鋅含片對於流感的治療可視為一個治療的選擇,這項研究的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arri Harri. Zinc Lozenges May Shorten the Duration of Colds: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Open Respiratory Medicine Journal, 2011; 5 (1): 51 DOI: 10.2174/1874306401105010051


此外在今年二月發表的一篇研究分析也指出:


服用鋅可以明顯減少感冒的負擔,孩童若是持續使用鋅的糖漿或者是含片超過五個月,將會幫助他們更少感冒而更少缺課。鋅同樣也可以降低孩童使用抗生素的機率,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少用抗生素,就能避免因為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細菌抗藥性:


Wiley-Blackwell (2011, February 15). Zinc reduces the burden of the common col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7, 2011,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11/02/110215191627.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天吃3奇異果 有效降低血壓


台灣醒報記者陳懿勝綜合報導】「一天1蘋果,醫生遠離我。」這句話將可改成「一天3奇異果,高血壓遠離我。」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研究發現,一天若食用三顆奇異果,能讓血壓下降,進而預防心臟病。


路透社報導,奧斯陸大學附屬醫院研究團隊研究50名男性與68名女性,將平均年齡55歲的118名成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每天吃3個奇異果,另一組每天吃1個蘋果,研究期限為8個星期,每天24小時隨機測量受試者的血壓情況。


結果顯示,8個星期後,每天吃3顆奇異果的降血壓效果比每天吃一個蘋果更好,收縮壓平均可降低3.6毫米汞柱。研究人員也發現,食用奇異果後,舒張壓也會降低,但不確定是否與食用奇異果有關。


研究負責人米特.斯文德森表示,奇異果果肉營養豐富,其中含量較高的抗氧化劑葉黃素,具有降血壓功效。紐約預防心臟病學家蘇珊娜.斯坦巴姆同意研究成果,她認為在有益心臟健康的「每日5蔬果」飲食中,應該包括奇異果。


不過,美國心臟協會心臟病專家告誡,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具有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功用,大眾不能因為這項研究而盲目補充葉黃素補劑。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艾略特.安特曼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令人高興,但高血壓患者切勿因此而擅自停藥。


鄭醫師補充:


奇異果本身除了含抗氧化物質葉黃素,高鉀濃度及高纖以外,也富含鈣跟鎂,這是可以幫助肌肉及自律神經放鬆甚至助眠的營養物質,因此有人建議在睡前食用。上述研究是日前在美國奧蘭多召開的美國心臟協會年會的研究發表,原文可以參閱:


http://www.foxnews.com/health/2011/11/15/kiwi-shown-to-lower-blood-pressur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早在1930年,科學家及從西瓜中萃取出瓜胺酸,原文為citrulline,citullus是西瓜的拉丁原文,在尿素循環中,這是一種重要的中間代謝物,尿素循環是哺乳類排除氨的生化路徑:

Wada, M (1930). "Über Citrullin, eine neue Aminosäure im Presssaft der Wassermelone, 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 Biochem. Zeit. 224: 420.


在臨床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重要的診斷就是瓜胺酸的抗體檢驗,目前尚未了解實際的原因及機轉,但目前瓜胺酸抗體檢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重要檢測:


Coenen D, Verschueren P, Westhovens R, Bossuyt X (March 2007). "Technical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6 assay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citrullinated protein/peptide antibodies in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lin. Chem. 53 (3): 498–504. doi:10.1373/clinchem.2006.078063. PMID 17259232. http://www.clinchem.org/cgi/content/full/53/3/498.


最近的研究證實瓜胺酸證實可以幫助血管舒張,效果不亞於威而鋼: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113422.php


在運動營養上,以citrulline malate販售的營養補充品研究證實可以減少運動後的肌肉疲乏:


 Bendahan D, Mattei JP, Ghattas B, Confort-Gouny S, Le Guern ME, Cozzone PJ (Aug 2002). "Citrulline/malate promotes aerobic energy production in human exercising muscle". Br J Sports Med 36 (4): 282–9. doi:10.1136/bjsm.36.4.282. PMC 1724533. PMID 12145119. http://bjsm.bmj.com/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12145119.


最近的外電報導:美國肯德基大學研究西瓜汁對身體的影響,結果發現,西瓜汁也許可以幫助減少體脂肪,讓心臟更為強壯。

研究團隊先讓實驗鼠吃高膽固醇飲食,老鼠體內的膽固醇濃度就會飆高,然後研究人員再餵老鼠喝西瓜汁。結果發現,和喝白開水的老鼠相比,喝西瓜汁的老鼠體脂肪變得比較少,血管管壁也比較不會堆積脂肪,血管內的粥狀斑塊、膽固醇濃度都有減少。此外,老鼠產生的粥狀動脈硬化病灶也較為輕微。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曾在去年發表研究指出,高血壓前期患者吃點西瓜,狀況似乎獲得改善,這項研究讓美國肯德基大學研究團隊很感興趣,決定繼續專研西瓜的好處。相關研究請參閱: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1-10/uok-wra102711.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喝酒前先吃幾顆草莓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0月31日 上午12:18






要喝酒前,最好吃幾顆草莓,或可保護胃黏膜不受酒精侵害。歐洲義大利、塞爾維亞、西班牙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草莓可保護胃部黏膜,減少酒精對胃部傷害。未來也許可拿草莓來治療胃潰瘍。


義大利、塞爾維亞、西班牙研究人員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ONE)發表研究指出,草莓可幫助保護胃部,減緩酒精傷害。研究人員讓實驗鼠喝酒,然後分析老鼠胃黏膜受損情形,結果發現,之前有吃過草莓的老鼠胃黏膜受損程度較輕微。


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研究員莎拉‧圖禮帕妮有參與研究計畫,她指出,草莓有抗氧化能力,且含有高濃度的花青素,最重要的是,草莓可幫助刺激體內抗氧化防禦系統,促使分泌更多抗氧化激素,因此對身體很有益處。


研究認為,胃部疾病多和自由基、過氧化物質有關,平常若能多吃點草莓,或可幫助預防胃部疾病。另外,草莓也可幫助人類減緩胃潰瘍形成。


研究人員發現,以每公斤體重對四十毫克比例計算,若讓老鼠連吃十天的草莓萃取物,老鼠在喝酒時,胃部潰瘍情況便大為減輕。


 


鄭醫師補充:


1.研究原文檢索資料:Alvarez-Suarez JM, Dekanski D, Ristić S, Radonjić NV, Petronijević ND, et al. (2011) Strawberry Polyphenols Attenuate Ethanol-Induced Gastric Lesions in Rats by Activat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Attenuation of MDA Increase. PLoS ONE 6(10): e25878. doi:10.1371/journal.pone.0025878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25878


2.在門診經常抱怨胃部不適的人,其自由基檢測的結果往往是過量,自由基的篩檢方式非常方便快速,在門診三分鐘即可揭曉,自由基是老化及癌症直接的推手。


3.除了草莓,含花青素的天然來源很多,為人所知的像是松樹皮萃取物、葡萄籽萃取物、藍莓、綠茶萃取物、紅酒萃取物等等。


4..花青素這類抗氧化的來源可以保護血管,減少動脈硬化等等疾病,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受損也有臨床證實有幫助。


5.自由基過量的人經常出現以下狀況(表格擷取自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自我檢視。


 




































































 



氧化壓力測驗*



 



我常常感覺疲勞不堪。



 



我一天的睡眠不足八小時。



 



我沒有定期運動的習慣,或是一星期運動超過十五小時。



 



我對香水、香菸或其他化學物質或煙氣敏感。



 



我常常覺得深層的肌肉或關節疼痛。



 



我在家或在辦公室裡,暴露於大量的環境毒素中(污染物、化學物質等)。



 



我抽香菸或雪茄。



 



我經常置身於二手煙當中。



 



我每星期喝三次以上的酒精性飲料。



 



我不擦防曬乳、或是喜歡曬太陽或是常去人工日光浴棚。



 



我服用處方藥、成藥和/或軟性毒品。



 



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壓力沈重。



 



我嗜吃油炸食物、人造奶油或大量的動物油脂(肉類、起司等)。



 



我一星期吃二次以上的白麵粉與糖份。



 



我每天吃的深色蔬菜與水果不到5份。



 



我有慢性的感冒與感染(唇泡疹與口瘡等)。



 



我沒有服用包含綜合維他命的抗氧化劑。



 



我體重過重(BMI超過25)



 



我有糖尿病或心臟疾病。



 



我有關節炎或過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已經發表的研究,薑可以幫助關節疼痛舒緩、減少血液黏稠、降低膽固醇,因此對於心臟疾病有幫助:


University of Maryland Medical Centre (2006). "Ginger". http://www.umm.edu/altmed/articles/ginger-000246.htm. Retrieved 2007-08-02.


很難想像薑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最新研究發現薑含有九種物質可以和人體血清素受體結合:


 Identification of serotonin 5-HT1A receptor partial agonists in ginger. Nievergelt A. Huonker P. Schoop R. Altmann KH. Gertsch J.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18(9):3345-51, 2010 May 1


由於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 (晚期糖化最終產物)可能與糖尿病的發生有關,這幾年的研究發現薑對於這部分的機轉有控制血糖產生的作用:


Afshari, Ali Taghizadeh et al.; Shirpoor, A; Farshid, A; Saadatian, R; Rasmi, Y; Saboory, E; Ilkhanizadeh, B; Allameh, A (2007). "The effect of ginger on diabetic nephropathy, plasma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rats". Food Chemistry (Elsevier) 101 (1): 148–153. doi:10.1016/j.foodchem.2006.01.013.


在發展中國家,嬰兒腹瀉死亡並不少見,薑裡面的活性成分Zingerone可以持續抑制產生腹瀉的大腸桿菌所產生的腸道毒素:


Chen, Jaw-Chyun; Li-Jiau Huang, Shih-Lu Wu, Sheng-Chu Kuo, Tin-Yun Ho, Chien-Yun Hsiang (2007). "Ginger and Its Bioactive Component Inhibit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Heat-Labile Enterotoxin-Induced Diarrhoea in Mic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5 (21): 8390–8397. doi:10.1021/jf071460f. PMID 17880155.


噁心及嘔吐,不管是暈機暈船、孕吐或者是化療引發的不適都可以利用薑來改善:


Ernst, E.; & Pittler, M.H. (1 March 2000). "Efficacy of ginger for nausea and vomit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PDF). British Journal of Anesthesia 84 (3): 367–371. PMID 10793599. http://bja.oxfordjournals.org/cgi/reprint/84/3/367. Retrieved 2006-09-06.


懷孕的孕吐服用薑沒有副作用的問題:


Glorious Ginger: Root Out Ailments with This Ancient Spice published by thefoodpaper.com


根據外電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薑還可以減輕腸道發炎反應,進而減少大腸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薑裡面的化合物或可預防大腸癌。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醫學院副教授蘇珊娜‧齊克參與研究計畫,她表示,許多細胞研究發現,薑是一種抗發炎物質。


共有三十位健康成人參與這項計畫,研究人員將這三十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吃兩公克薑粉,另一組吃安慰劑粉末,連吃四星期。


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吃兩公克薑粉的人大腸發炎反應較輕微,研究人員解釋,腸道若持續發炎,腸道組織很容易產生癌病變,薑可以減少腸道發炎反應,未來或可用來幫助防癌。相關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cancerpreventionresearch.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1/10/07/1940-6207.CAPR-11-0224.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根據瑞典最新的研究,規律運動對於預防偏頭痛發作效果不亞於放鬆治療及藥物的效果。

這三種治療都可以減少女性偏頭痛發作的頻率達四分之三。瑞典Gothenburg大學,由 Emma Varkey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91位18-65歲偏頭痛的女性患者,它們都被神經內科醫師診斷偏頭痛患者,一個月平均發作是2-8次。



研究人員隨機指派給研究對象這三項(包含一周三次的自行車運動四十分鐘、放鬆治療及每天服用Topiramate)中的其中一項進行三個月。過去研究顯示放鬆治療及藥物都能預防偏頭痛發作,然而最新的研究發現運動效果不亞於前兩項。研究結果對於不想靠藥物或者服藥有副作用(例如麻木、眩暈以及憂鬱)患者是值得考慮採用的方式。


過去的調查發現偏頭痛患者跟一般人相比,身體活動量都普遍不足,換句話說,運動對於幸福感的增加及預防疾病都是有正面的效果。


其他非藥物改善偏頭痛的治療方式還可以參閱部落格的其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130


至於藥物副作用資料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8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近刊登於國際知名的期刊,綜合過去15項在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進行的研究為基礎。,分析對象達383838位,其中有9360人罹患中風的分析,每周吃魚增加到到三人份,,跟沒有吃到這樣的量的人,整體而言,中風風險降低了6%。




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的拉森(Sussana Larsson)和奧西尼(Nicola Orsini)在「中風」(Stroke)期刊刊登研究指出,魚體內的ω-3脂肪酸或許能對血壓和膽固醇產生正面影響,降低中風風險。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專家莫札法利安(Dariush Mozaffarian)的研究也被納入分析,他說:「魚類的確提供許多有益的營養,特別是ω-3脂肪酸。」「這些證據表明,只要1周食用2至3人份魚餐就能獲益。」以上研究原文摘要請參閱: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1/09/08/STROKEAHA.111.630319.abstract?sid=414737e0-549f-471e-b259-3e0907b2c936


因此在心血管疾病預防上,魚類的攝取的確是值得採取的一環,素食者想要攝取ω-3脂肪酸,可以考慮亞麻仁油、核桃油、海藻萃取的DHA以及芥花油等等來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期用手腕 小心腕隧道症找上門

【Kaykay/朗嘎魯】


民眾如果常操作包裝工作或是長期處理文書繪圖業務,手腕經常得重複動作,要特別注意一種稱作腕隧道症,尤其智慧型手機當道,有些人長期手機不離手,小心罹患又麻又痛的腕隧道症候群!近來門診出現這類的病患愈來愈多,另外,洗腎病患也是高危險群之一。


醫師指出長期操作手腕重複動作的人,容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有些病人常在半夜痛醒,或是一大早騎摩托車、用手緊握車手把時發作,不斷地手發麻,有些患者甚至以為自己中風。


常用電腦繪圖或打字的人,如果甩甩手,手麻問題能馬上得到紓解,其實就該注意自己是不是腕隧道症候群,醫師表示就職業災害來說,腕隧道症候群相當常見。


不過近來因為手機使用習慣改變,不少人智慧型手機不離手,別小看數百克的重量,長時間頻繁地壓在手掌上,也會導致手腕疼痛。


有醫師表示如果出現症狀又不理會,將影響未來手部的活動,恐怕就得長期復健。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又稱腕道症候群、腕管综合症,俗稱滑鼠手、钢琴家手,是算是常見的職業並,多發於重度電腦(鍵盤及滑鼠)使用者、職業鋼琴師、木匠、裝配員等需要做重覆性腕部活動的職業。女性發生比例較高,為男性的3~10倍,患者常在夜間痛醒,初期發作時,手甩一甩就可以減輕症狀,多數人會以為睡姿不良壓破迫手腕引發而延誤就醫。


正中神經(Median nerve)主管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的感覺。手部的正中神經在手腕處,會穿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遭受到外來的壓迫時,就可能出現腕隧道症候群(請參閱下圖)。可能原因包含:腕骨骨折,退化,變形與關節炎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造成壓迫正中神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酒精濫用等等。一般治療,以止痛藥為主,止痛藥效果不佳,有些醫師就會以類固醇來局部注射治療。物理治療的話,儘管會出現暫時的效果,但似乎療效有限,故多數如果症狀嚴重的話,就會建議直接以開刀來處理。


不想一直靠止痛藥,或者想避免開刀的話,可以參考營養學的研究建議,知名的營養醫學專家John M. Ellis醫師,他一生都致力於維生素B6的研究,在他所著的「解除疼痛」(Free of Pain)這本書中提到許多B6缺乏容易出現的狀況,例如手部皮膚感覺異常(麻木與刺痛)、手部波動性水腫、手指感覺遲鈍、手指關節伸展障礙、手指功能協調性障礙、指關節晨間僵化、手部、手肘疼痛、腕隧道症會出現的Tinel's sign及Phalen's sign而異常疼痛、肩膀酸痛、拇指移動時,指關節會疼痛、睡眠癱瘓症(鬼壓床)等等。


而不管是原發性的腕隧道症或者是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所引發、甚至是多發性神經炎所續發的腕隧道症,都可以用B6來加以治療。在書中,這位學者追蹤了33名原發性腕隧道症患者五年,以B6來治療,結果有31名病患因為每天持續服用B6而使他們的腕隧道症痊癒。


 美國的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 Center也曾針對20名腕隧道症的患者(年齡層為27-63歲)以B6治療來進行研究,經過三個月每天服用200毫克B6治療,疼痛指數都大為改善,而且也未產生任何毒性。因此,本身有腕隧道症困擾的人,想在手術及藥物之外尋求改善的話,B6的補充的營養療法值得一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辣木營養又治病 被封萬靈丹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9/18 16:50 張詠晴







(法新社獅子山自由市18日電) 獅子山政府在推廣一種被稱為「營養炸藥」的熱帶植物,說它是天然的萬靈丹。獅子山部分健康指標在全球敬陪末座。



這種辣木(Moringa)植物原生於印度北部,人稱「生命之樹」,提倡辣木好處的人說,相關產品在非洲有越來越多人使用,它能避免疾病和營養失調,甚至創造就業機會,以促進發展。



獅子山辣木協會(Moringa Association)的柯爾曼(Jonas Coleman)誇耀說,獅子山總統柯洛瑪(Ernest Koroma)本身也常使用辣木油。辣木油為辣木植物產品的一種。



在近期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農業部長席塞(SamSesay)形容辣木為「世上最營養的植物,它的每一部分皆含營養和醫療價值,可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300多種疾病」。



他打趣說:「很快地,獅子山辣木熱帶植物的培育可能讓一些醫療人員失業。」



醫師或許不同意上述看法,但他們的確贊同辣木的價值。



私人醫療機構醫師桑柯(Harry Sankoh)表示:「這的確是有助醫療的良好藥性植物。任何對健康有益的事物,都值得我們讚許。」(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辣木科只有一屬—辣木屬,約13種,主要分布在非洲以及亞洲西部和南部。最主要的品種是原生於印度南部的辣木和原生於非洲的Moringa stenopetala,辣木科的拉丁語名稱就來源於泰米爾語。辣木的根有辣味,可以食用;幼果和葉也可以食用;花和樹皮可供藥用;種子可榨油,用於油畫,也有可能成為生質柴油的原料。關鍵就是辣木可以生活於許多環境中,各個部份幾乎都可以食用,家畜也可以食用(當飼料)。辣木葉本身就含豐富的蛋白質,各種必需胺基酸應有盡有。維他命方面包含A、B群、C以及礦物質都找得到:


Janick, Jules; Robert E. Paull (2008). The Encyclopedia of Fruit & Nuts. CABI. pp. 509–510. ISBN 9780851996387.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cjHCoMQNkcgC.


給黃牛吃這種高蛋白質的葉子,實驗證實可以讓體重增加32%,同時牛乳產量可以增加43-65%,因此有專家預測辣木可能是未來糧食危機的解決出路:


 "The Moringa Tree Moringa oleifera". Trees for Life International. http://www.treesforlife.org/documents/moringa/presentation/Moringa%20Presentation%20%28General%29%20screen.pdf. Retrieved 2009-12-29.


根據研究發現,食用這種植物,其蛋白質達到60%,比黃豆高出40%。臨床也證實,辣木葉萃取液可刺激胰島素的分泌,有效降低第II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的血糖,又可醫治高血壓、皮膚病、貧血、骨質疏鬆症、關節炎等疾病。最近非洲有國家在努力推廣這種植物的種植,期望解決國民營養不良的狀況,對於健康資訊關心的人可以多留意辣木的相關資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英國 Roehampton 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學術研討的年會上發表一項有趣的研究結果:跟晚起的人相比較,早起的人比較苗條、快樂且健康。


這個研究找了1100名男性及女是針對他們的健康及睡眠習慣來做調查,其中有13%的人士每天早上七點前起床,他們在周末沒有賴床的習慣。另外6%的人是在早上九點才起床,其他81%的人其床時間介於當中。分析結果顯示早起的人的憂鬱及焦慮的現象最少,早起的人通常會吃早餐,過去的研究也顯示有吃早餐的人,身材通常比較苗條。


研究人員提醒,就算你是一個晚起的人也並不代表你注定是一個悲慘的人,但其中還是有些不同。儘管研究人員還不是十分確定原因,但一般相信,晚睡的人,睡眠品質也比較差,了解生理時鐘運作機制的人應該都會同意這樣的觀點。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國的學者班傑明.富蘭克林就曾明白指出:晚睡對健康及心情都有害。


透過這樣的研究結果提醒大家,早起對於身心健康是有幫助的。原文研究報導請參閱:


http://www.bps.org.uk/news/benefits-being-morning-pers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針對糖尿病患者合併有周邊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居家走路治療的評估,有一百四十五位患者參與研究,45位是女性,平均66.5歲這些人都有糖尿病合併周邊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研究人員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採一對一互動交流,患者每週都要參加跑步機訓練課程,有教練會給予適當建議,每隔兩週,也會有人以電話關心運動進度,持續六個月時間。另一組則是控制組,研究人員每個月會打兩次電話關心運動狀況。兩組都會看七分鐘的周邊血管疾病衛教錄影帶。


這個研究的改善評估包含六個月後的最大步行距離前後變化,三個月的最大步行距離(期中評估),其他包含下肢指數評估,生活品質(醫療結果簡要報告調查表,Medical Outcomes Short Form Survey),運動行為,憂鬱症狀以及自我效率等評估也都分別在三個月及六個月時分別記錄納入統計比較。結果發現雖然步行距離並未增加,但走路速率,患者生活品質都有明顯提升。


因此研究人員呼籲對於糖尿病患者或者高風險族群,這樣的計畫或可帶來幫助。


原文研究摘要可連結參閱: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1/08/19/dc10-2399.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2008年12月,由W. Elaine Hardmen領導的美國西維吉尼亞州馬歇爾大學(Marshall University)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核桃與乳癌的風險降低的動物研究,該研究提到核桃本身含有OMEGA-3、植物固醇、多酚、類胡蘿蔔素、褪黑激素等可能減緩癌症生長的天然營養物質,該動物實驗的劑量若換算成人類劑量,每天相當於攝取56公克。結果顯示:


對於 MDA-MB 231 人類乳房癌症的抑制,跟安慰劑相比,效果明顯,原文研究摘要請見: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635580802065302


根據外電報導,最近該研究團隊有後續的研究發表:


研究團隊以易罹患乳癌的基因改造小鼠做實驗,首先餵食懷孕母鼠吃核桃,繼而直接餵食新生鼠吃,一直到牠們長為成鼠。結果發現,當這些小鼠每天攝取的核桃量達到相當於人類比例的一天五十六公克時,與餵食一般食物的小鼠相比,罹患乳癌的機率可減少達一半。



研究人員指出,核桃富含可降低罹癌風險或減緩癌細胞成長的成分,包括「奧米加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抗氧化物。研究團隊的基因分析顯示,吃核桃可改變多個與罹患乳癌有關的基因活動。



研究還發現,雖然「奧米加三」脂肪酸的增加,並未能完全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但隨著維生素E攝取量提高,腫瘤生長會減慢。


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635581.2011.58995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前爆出的超級細菌,所有抗生素都無法治療的病原出現,讓醫學界在感染控制上著實大傷腦筋,因此研發新藥或者是從現成的自然物質中找到有效的對抗物質,實刻不容緩。


最近葡萄牙的研究人員利用香菜籽萃取出來的油,發現能有效抑制十二種目前公認難纏的致命細菌,其中包含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或Multiple-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簡稱MRSA)。


研究發現,這十二種細菌會被香菜籽油含量不到1.6%的溶液抑制生長甚至消滅,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油能夠破壞細菌的細胞膜外層,像是沙門桿菌、大腸桿菌以及MRSA等等。


透過這個研究結果發現原來自然界中的確存在有效的天然抗生素,研究人員計畫把這樣的成分製成鼻滴劑、眼滴劑或者服用的劑型,為目前抗生素的抗藥性窘境找到替代的出路。


原文研究已被刊載在醫學微生物學期刊上,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研究全文:


http://jmm.sgm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1/08/23/jmm.0.034157-0.full.pdf+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昨天看到新聞報導日本的研究發現,多吃魚可以預防糖尿病,跟不愛吃魚的人相比,整整降低了30%。研究小組調查5萬名45歲至74歲的日本民眾,發現每天吃170克,相當於2尾秋刀魚的男性,比起每天只吃40克魚類的男性,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減少大約3成。


日本醫療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里明子:「像是竹筴魚、沙丁魚、秋刀魚這種中小型魚類,含有豐富的EPA、DHA以及維他命D,對於降低罹患糖尿病有很好的成果。」


一直以來,魚油被視為萬能的特效藥,舉凡心臟、血液、關節、結腸甚至是腦部,都有諸多研究證實確有療效。其中關鍵的原理在於魚油本身就是高效率的抗發炎物質:


NIH Medline Plus. "MedlinePlus Herbs and Supplements: Omega-3 fatty acids, fish oil, alpha-linolenic acid".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druginfo/natural/patient-fishoil.html. Retrieved February 14, 2006.


此外,在精神醫療的領域中,魚油(或是亞麻仁油,通稱Omega-3)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狀的穩定及改善有臨床研究證實:


Peet M, Brind J, Ramchand CN, Shah S, Vankar GK (2001). "Two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studies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Research 49 (3): 243–51. doi:10.1016/S0920-9964(00)00083-9. PMID 11356585. http://jerrycott.com/user/peet.pdf.


Song C, Zhao S (Oct 2007). "Omega-3 fatty acid eicosapentaenoic acid. A new treatment for psychiatric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 review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16 (10): 1627–38. doi:10.1517/13543784.16.10.1627. PMID 17922626.


憂鬱症若合併有自殺意圖或者出現自殺行為,根據研究發現這類患者跟正常人相比,體內的EPA偏低,因此建議不妨透過OMEGA-3的補充來改善:


Huan M, Hamazaki K, Sun Y, Itomura M, Liu H, Kang W, Watanabe S, Terasawa K, Hamazaki T. (2004). "Suicide attempt and n-3 fatty acid levels in red blood cells: a case control study in China" (abstract). Biological psychiatry 56 (7): 490–6. doi:10.1016/j.biopsych.2004.06.028. PMID 15450784. http://www.journals.elsevierhealth.com/periodicals/bps/article/PIIS0006322304007061/abstract.


今年一月的研究報導再度證實憂鬱症患者與Omega-3的缺乏有關: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omega-3-deficiency-depression


最後提醒大家,選購魚油時,務必認明有獨立檢驗室的純度認證,證明沒有重金屬及農藥殘留的產品比較安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抱怨每天下班都很晚了,根本抽不出半小時的時間來運動,一般醫師建議的333(即一週三次,一次至少三十分鐘,心跳達130下以上)都難以達到。現在這樣的藉口越來越難成立了,刊登在最新一期刺胳針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每天只要運動十五分鐘,就可以比麵龜族多活三年。這項研究是台灣國家衛生院的研究團隊所做的。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和他的同事,對41萬6,000名病人進行長達13年的追蹤,分析他們的健康報告、記錄他們每年的體力活動情形。


顧慮到現代人生活太忙碌,很難達到每天運動三十分鐘的目標,這項研究的出發點,就是要找出運動時間的最低門檻,答案就是每天15分鐘,每星期最少90分鐘,就可以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降低百分之十四。運動強度不需太高,中等強度即可,我建議大家可以考慮大步快走,既方便又省事。





如果行有餘力,在每天十五分鐘的基礎上,再增加運動,研究顯示,每天多運動十五分鐘,就可以把死亡率再降低百分之四。


相關原文研究摘要有興趣請點擊: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1)60749-6/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任何曾罹患癌症困擾的人來說,專家建議應該把規律運動包含在治療項目中,因為最近英國的癌症研究組織分析六十份研究結果發現:


癌症患者若保持運動習慣,可以明顯降低癌症的復發率及治療後的副作用。以乳癌病患的研究來看,每週固定運動150分鐘以上者,跟一週只運動不到60分鐘的人相較,死亡率或者復發率可以降低四成,攝護腺患者可以降低三成死亡率,而癌症治療的後遺症及副作用,包含腫脹、焦慮、憂鬱、疲憊及體重改變等副作用,都可以藉由規律運動來改善。


運動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或者是運動場,快走、洗窗戶、吸地、除草(割草機)、游泳及羽毛球都屬於中度運動。如果任何一項處方可以降低40%的癌症復發率,這種處方應該可以上頭條了,事實上,運動就是簡單能達到這樣效果的作法。我把原文找出來給有興趣的人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23583/Exercise-superdrug-cancer-survivors-stop-disease-returning.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輔酶Q10(CoQ10)是牛肉、牛心、雞蛋中含有的天然營養素,波菜、穀類及豆子中也有但含量較低。隨著年紀增長,人類從食物消化吸收並合成的能力明顯下滑,所以在醫療保健上,醫療專業及研究人員都會建議使用輔酶Q10的營養補充劑作為攝取的主要來源。


對人類來說,除了攝取不足、減少合成及增加代謝會造成輔酶Q10的不足,很多並不清楚在藥物治療過程中也會導致輔酶Q10的合成受阻,最容易發生的狀況就是服用降膽固醇藥物,降膽固醇藥物可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但在抑制的同時,也造成體內合成輔酶Q10受阻,因此本身有服用降膽固醇藥物者,若不額外補充輔酶Q10,容易造成相關後遺症(例如肌肉無力或者酸痛),此外,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患者,本身合成能力下降,輔酶Q10也經常呈現不足的狀況。輔酶Q10的安全性極高,對於不健康的人來說,一天服用到3600毫克也沒有問題:


Hyson HC, Kieburtz K, Shoulson I, McDermott M, Ravina B, de Blieck EA, Cudkowicz ME, Ferrante RJ, Como P, Frank S et al: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high-dosage coenzyme Q10 in Huntington's disease and healthy subjects. Mov Disord 2010, 25(12):1924-1928.


臨床測試顯示一天服用到1200毫克是一般公認的安全範圍:


Hathcock JN, Shao A: Risk assessment for coenzyme Q10 (Ubiquinone).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06, 45(3):282-288.


為何輔酶Q10如此重要?事實上,輔酶Q10是人體細胞中的粒腺體產生能量的重要輔助物質,輔酶Q10不足,細胞能量產生就會不夠,身體功能隨之下降。不難想像,身體細胞能量需求量最多的兩個地方:心臟與大腦的需求量最大,因此,許多關於輔酶Q10的研究,也以這兩部分的系統改善為主。


分子矯正醫學之父Linus Pauling博士在其研究報告中提出:即使缺乏運動,輔酶Q10補充劑也可以增強心臟功能,讓血壓回復正常、提升能量水平並延長壽命。


許多慢性心臟衰竭患者,臨床檢測都發現他們的輔酶Q10缺乏,長期預後好不好,與體內的輔酶Q10濃度夠不夠有直接相關,目前已有研究證實輔酶Q10可以對於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血管動脈硬化的元兇之一)有效果,進而減少動脈硬化的風險:


Mohr et al.,1992


Alleva et al.,1995


至於血壓的維持,臨床上報告很多,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相關文獻:


Cupp MJ and Tracy TS. Chapter 4: Coenzyme Q10 (Ubiquinone, Ubidecarenone), pp 53–85 in Dietary Supplements edited by Cupp MJ and Tracy TS Humana press, Totowa, New Jersey (2003)


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結果,根據研究結果分析,詳細的數字是收縮壓平均可以降低17mmHg,舒張壓可以平均降低10mmHg,而且沒有副作用:


Rosenfeldt, F L; Haas, S J; Krum, H; Hadj, A; Ng, K; Leong, J-Y; Watts, G F (2007). "Coenzyme Q10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trials". 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21 (4): 297–306. doi:10.1038/sj.jhh.1002138. PMID 17287847.


2004年的研究發現:輔酶Q10對於心跳停止的預防有效果:


 Damian, M. S.; Ellenberg, D; Gildemeister, R; Lauermann, J; Simonis, G; Sauter, W; Georgi, C (2004). "Coenzyme Q10 Combined With Mild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A Preliminary Study". Circulation 110 (19): 3011–6. doi:10.1161/01.CIR.0000146894.45533.C2. PMID 15520321.


有一項雙盲交叉試驗的研究中分析12位心絞痛的病患,他們接受為期四週,每天150毫克的輔酶Q10的治療,結果與安慰劑相比,輔酶Q10的治療組胸痛發作頻率降低了53%。對於心絞痛的患者及二尖瓣膜脫垂,臨床醫師Robert M.Giller醫師發現輔酶Q10的幫助極大,而他使用的劑量大約是每天服用90-180毫克,大概使用1-3週即可看到效果。


在2002年有一項針對80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研究,每天補充高達1200毫克的輔酶Q10,可以降低44%的疾病惡化:


Shults, C. W.; Oakes, D; Kieburtz, K; Beal, MF; Haas, R; Plumb, S; Juncos, JL; Nutt, J et al. (2002). "Effects of Coenzyme Q10 in Early Parkinson Disease: Evidence of Slowing of the Functional Decline". Archives of Neurology 59 (10): 1541–50. doi:10.1001/archneur.59.10.1541. PMID 12374491.


偏頭痛的研究過去我曾撰文討論,一項針對48名偏頭痛患者的試驗發現效果卓著:


Rozen, TD; Oshinsky, ML; Gebeline, CA; Bradley, KC; Young, WB; Shechter, AL; Silberstein, SD (2002). "Open label trial of coenzyme Q10 as a migraine preventive". Cephalalgia 22 (2): 137–41. doi:10.1046/j.1468-2982.2002.00335.x. PMID 11972582.


每天服用150-300毫克的輔酶Q10對於偏頭痛預防效果良好,尤其是配合補充鎂及B2的補充,效果更佳: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igraine_Action_UK&action=edit&redlink=1


對乳癌症患者而言,輔酶Q10通常不足,適量的補充(大約每天300毫克)可以幫助癌症痊癒及治療副作用的緩解,相關研究請參閱:


 ClinicalTrials.gov NCT00976131 Study of CoQ10 During One Cycle of Doxorubicin Treatment for Breast Cancer


 ClinicalTrials.gov NCT00096356 Coenzyme Q10 in Relieving Treatment-Related Fatigue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許多牙周病患者其輔酶Q10容易缺乏,適量補充經臨床驗證也有明顯改善效果:


Hanioka, T (1994). "Effect of topical application of Coenzyme Q10 on adult periodontitis". 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 15: 241–8. doi:10.1016/0098-2997(94)90034-5.


輔酶Q10的臨床應用很廣,但臨床上證實的有效劑量卻比一般市售產品來的高很多(一般最高只有30毫克,很多複方產品劑量更是偏低),故有相關疾病困擾的人,若考慮補充輔酶Q10,應先留意補充劑量是否足夠,最後提醒大家,輔酶Q10的服用時機建議飯後服用,效果較佳,主要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營養製劑都是脂溶性的,飯後配合服用有更大的吸收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經痛與許多原因引發,這是許多女性經歷過的身體不適,一般人會藉由甜食或者止痛藥來抒解,但少數的經痛可能潛藏女性器官的或者荷爾蒙失調的失調或者疾病,最好藉由專業的評估及檢查來確認是否需進一步處理,一直靠止痛藥,的確不是根本解決之道。


在營養品的考量上,我們不妨考慮必須脂肪酸的補充,在臨床上不少醫師都會推薦Omega-6的補充來源,例如月見草油,這種含有γ-亞麻脂酸(gamma-linolenic acid)的補充品。一般臨床研究發現,月見草是一種藥用植物的在氣喘性的咳嗽、腸道疾病、哮喘以及止痛上有幫助,此外,月見草油對於經痛、經前症候群甚至是乳癌的預防都有明顯的幫助:


"Plant oil 'acts like cancer drug'". BBC News. 2005-11-02.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4395826.stm.  (describing work by Dr Javier Menendez and colleague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根據臨床研究也發現,嚴重荷爾蒙失調的女性經常缺乏鎂,因此鎂也常用來抒解經前症候群的不適,在198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鎂的補充可以降低女性94%的經前乳房刺激(如漲痛等)、95%的體重增加(通常是水腫)以及89%的神經緊張。另一向研究也發現對於緩解經前症候群中的情緒起伏不定效果佳,主要可能原因,來自於鎂可以幫助調節壓力荷爾蒙的活性,減少升高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對腦部的刺激。



在印度的研究發現治療女性經痛的藥物可能是維他命B1,舉例來說,有一項針對556名12-21歲換有中度到重度經痛的婦女,每天服用100毫克B1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相較,服用B1這組有87%的人報告已經不再為經痛所惱,8%有顯著改善,只有5%顯示沒有效果。接受B1治療的女性即便結束治療後的兩個月,儘管沒有持續服用,但也沒有惱人的經痛再犯。


土耳其讓25名孕婦在六個月試驗期中的四星期,每天服用250毫克的B6及B1個250毫克,結果能有效改善其腿部的痙攣,其中有10名病患所有症狀均獲抒解,14名有明顯改善,只有一名病患對治療無反應,懷孕婦女體內的B1與B6會大量的損耗,研究人員建議應補充足量。


一般食物來源可以考慮麥芽、啤酒酵母、扁豆、豌豆、全穀類、米糠、瘦豬肉、大豆粉、堅果、雞蛋、魚肉、梅乾、葡萄乾、甘藍、菜花、玉米、萵苣及芥蘭菜等等,建議大家於日常飲食中可以多留意。


其他相關內容還可以參考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8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