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皺衣含甲醛! 美測超標恐皮膚炎





TVBS 更新日期:2010/12/12 12:25 洪玲明



你家裡有防皺襯衫嗎?訴求免燙、方便整理的防皺襯衫,得小心或多或少都含有甲醛,美國紐約時報報導,防皺衣物通常製造過程,會釋放出微量甲醛,而且甲醛通常能讓衣物比較硬挺,但是皮膚科醫師提醒,甲醛也會讓皮膚紅腫潰瘍,想要避免,新買的防皺衣褲得記得洗過再穿!



襯衫最怕皺,洗了還得燙平整,相形之下,「防皺」襯衫HOT,不過小心裡面添加的甲醛成份,讓你皮膚受傷。皮膚科醫師游鴻儒:「穿這個含有甲醛的衣服,大概幾個小時就會引起過敏反應,如果說大量的吸入體內,會造成消化道或者是肝臟,或是呼吸道的癌症。」


靠聞的可略知一二,通常紡織衣物會浸泡人工合成橡膠,這類橡膠會釋放刺鼻甲醛,而且添加甲醛會讓衣服硬挺,美國紐約時報就引述美國國會政府責任署最新調查,更檢驗美國市面產品發現,大多數衣服含的甲醛,超過日本標準75PPM,只要接觸皮膚,輕則皮膚癢,嚴重可能皮膚潰瘍。游鴻儒:「(新衣物)會建議先泡,泡完之後再洗。」


儘管依照美國標準,3歲以下幼童可接受小於20ppm甲醛,成人300ppm,但只要皮膚敏感的民眾,一點點都不行,國內多數成衣業者,也表示自家衣物都沒甲醛。


倒是醫生還是建議,新的衣服褲子穿之前先用溫水泡20-30分鐘,每隔10分鐘換水一次,才能降低甲醛殘留。不想皮膚紅腫癢,任何新衣服洗過再穿。





甲醛,是由一個氧跟兩個氫和碳鍵結在一起的化合物,請見下面的參考圖示。談到甲醛,因為在許多建材都有含,因此不少人在剛裝潢好的家裡都會遭受其污染,根據調查,室內的污染,甲醛算是比其他化合物來得更普遍。其實人只要待在空氣中含有甲醛超過0.1ppm以上的環境中,眼睛及身體有黏膜的地方就會因為刺激而過度分泌,因此過量甲醛接觸後,往往是淚流滿面,這對上過大體解剖的醫療專業人員,絕對是不陌生的經驗。


根據研究,甲醛對人體極易產生毒性,同時還有致過敏與致癌性。甲醛吸入容易導致頭痛、喉嚨灼熱感、呼吸困難,甚至惡化氣喘的發作:


 Formaldehyde and Indoor Air, Health Canada, August 2005, ISBN 0815511299, http://www.hc-sc.gc.ca/iyh-vsv/environ/formaldehyde_e.html, retrieved 2009-09-01 .


甲醛對兒童氣喘的研究,最近一項研究有非常清楚的結果:


McGwin, G; Lienert, J; Kennedy, JI (November 2009), "Formaldehyde Exposure and Asthma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8 (3) (3): 313–7, doi:10.1289/ehp.0901143, PMID 20064771, PMC 2854756, http://ehp03.niehs.nih.gov/article/info%3Adoi%2F10.1289%2Fehp.0901143 /


只要持續暴露在1.9ppm的甲醛污染環境下,對肺功能會產生明顯的傷害,吸氣及吐氣量都會因此降低:


Formaldehyde in China: Production, Consumption, Exposure Levels, and Health Effects, 35 (8),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November 2009, pp. 1210–1224,



從1987年開始,就開始有學術單位把甲醛界定為致癌物,跟甲醛有關的癌症研究首推跟呼吸有關的鼻咽癌:


Formaldehyde and Cancer Risk,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factsheet/Risk/formaldehyde 


白血病也有臨床研究證實:


Formaldehyde exposure and Leukemia: A New Meta-Analysi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681 (2-3), Mutation Research/Reviews in Mutation Research, March-June 2009, pp. 150–168,


因此美國環境保護署立法規範新完工建築的空氣中,甲醛檢測含量不得超過16ppb(一公斤的物質中有一微克(μg)某物質,某物質含量即為1ppb,即十億分之一)。甲醛亦會影響人體內的蛋白質反應,讓人感到疲倦、倦怠及警覺力降低。對造成自由基增加的氧化壓力,甲醛的暴露也會惡化。


最近美國研究發現,一些宣稱防皺的衣物,其實是在衣物的材質中添加甲醛的成分,這對有氣喘或者皮膚過敏的患者而言,無異是一個潛在的殺手,因此提醒大家,對宣稱可以防皺的衣物,必須小心防範其甲醛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除了惡化原本的過敏性疾患,長期接觸還會增加致癌的危險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馬拉威:DDT不利男性雄風


更新日期:2010/12/11 09:50 陳怡君


(法新社馬拉威布蘭泰爾 10日電) 馬拉威報紙今天引述政府官員說法,馬拉威不應該使用有爭議性的殺蟲劑DDT抗瘧疾,因其降低男性性能力。


「週末時報」(Weekend Times)引述農業部政務次長陶迪(Andrew Daudi)的說法:「DDT對男性造成的副作用是易累、性慾降低、精蟲減少。」


由於對環境有害,馬拉威和其他國家一樣禁用DDT,但是現在國會的「健康與人口委員會」卻要求重新使用。他們認為DDT殺死瘧疾蚊的效果比其他殺蟲劑要來的好。馬拉威每年有好幾千人因瘧疾喪命。


  該報導也報導反對陶迪說法的國會議員意見。國會議員齊爾瓦(Rabson Chirwa)說:「難道因為男人要製造多點精蟲、要性慾旺盛,我們就得死於瘧疾嗎?這種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去年馬拉威瘧疾死亡案例高達7000人,通報病例450萬人。衛生專家表示政府每年花大約700美元治療瘧疾病患。(譯者:中央社 陳怡 君)



DDT,是英文全名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的縮寫,中文學名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早在1874年就被合成,但其殺蟲效果一直到1939年才被發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成功地控制瘧疾及傷寒等傳染病,故DDT一度成為世界使用最廣的的殺蟲劑,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環保科學及醫學界開始發現DDT負面影響,最有名的首推在1962年美國的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出版的巨著「寂靜的春天」,這本書清楚的描述DDT這類殺蟲劑如何影響鳥類的繁殖甚至可能導致人類罹癌,危害人類健康至為深遠。


據估計,DDT在生物體內的代謝半衰期為8年;鳥類體內含DDT會導致產軟殼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食肉鳥如美國國鳥白頭海鵰幾乎因此而滅絕。而且DDT對魚類也是高毒性的,由於有機體對DDT的累積是可逆的,禁用DDT以後,美國密西根湖魚類體內的DDT現在已經減少了90%。這本書的出版,開始出現環保運動,更促使美國在1972年,明令禁止DDT的使用。儘管DDT在許多國家已被明令禁止使用,但因其價格低廉且殺蟲效果好,因此在一些經濟較落後的國家仍在使用,試圖去控制當地的瘧疾及其他疾病。


DDT極易被土壤吸收,在土壤存在的半衰期可以從22天到30年之久。DDT本身就是親脂性的物質,極易在體內蓄積,若經由食物鏈來食入,累積量必然更為可觀。而且被生物體吸收之後,在體內會轉變成DDEDDD(請參考最下端的圖示),這些物質的化學特性與DDT作用類似,因此體內一旦累積DDT,影響往往無法在短期間排除且消除其傷害。


根據臨床研究,DDT的生殖毒性已被確認,也會誘導人體內的酶產生具有生殖毒性的的中間代謝物以及導致細胞DNA內收(癌症前兆)。DDT同時也是環境荷爾蒙,它的代謝物DDE就是一種抗雄性激素(非雌激素),因此男性若從環境中接觸DDT,的確容易導致疲憊、性功能下降,精蟲數減少甚至影響其生殖能力。相關資料請參閱200710月發表的研究結果:


Cohn, BA; Cohn BA, Wolff MS, Cirillo PM, Sholtz RI (October 2007). "DDT and 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 new data on the significance of age at exposure".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15 (10): 1406–14. doi:10.1289/ehp.10260. PMID 17938728.


DDT導致糖尿病的發生的相關研究非常多,美國、加拿地及瑞典的臨床都發現許多糖尿病患者體內有過多的DDTDDE,日本研究也發現DDT對胎兒存在甲狀腺毒性,甚至會引發呆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結果):


Nagayama J, Kohno H, Kunisue T (2007). "Concentrations of 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in mothers who gave birth to neonates with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Chemosphere 68 (5): 972–6. doi:10.1016/j.chemosphere.2007.01.010. PMID 17307219. http://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45-6535(07)00040-9.


跟癌症有關的研究更多,像肝癌、胰臟癌、乳炎、白血病、淋巴癌、睪丸癌等等研究已有諸多臨床研究證實。其他神經性退化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等,或者氣喘等,也都有臨床實據:


van Wendel de Joode B, Wesseling C, Kromhout H, Monge P, Garcia M, Mergler D (2001). "Chronic nervous-system effects of long-term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DDT". Lancet 357 (9261): 1014–6. doi:10.1016/S0140-6736(00)04249-5. PMID 11293598. 


Anthony J Brown, Pesticide Exposure Linked to Asthma, Scientific American, September 17, 2007.


最後提醒大家,DDT的效應及相關臨床研究只是提醒我們環境污染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其嚴重性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DDT是早期被發展出來,而且被研究比較清楚的環境污染源,然而提醒大家這不過是冰山的一角,我們的周遭仍存有許多環境污染物,處於現代,我們根本無法杜絕更多未明且有害物質的暴露,因此除了防毒之外,因該設法透過有效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排除體內殘留的各種毒素,才能減少環境毒素對我們的傷害,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所研發的高效率排毒程式,詳細原理及作法載於清新身體‧清新心靈這本書中。相關資料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54&prev=69&l=f&fid=17



左邊是DDE,右邊是DDD,上面是DD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潔癖 身體易發炎 很憂鬱


更新日期:2010/12/10 00:1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生活環境太乾淨,竟會讓人太憂鬱。美國最新研究指出,生活中太乾淨,健康細菌大減,可能影響現代人免疫系統,導致人體容易出現發炎反應,甚至引發憂鬱症,如果稍微接觸一下無害的細菌、微生物,或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減少憂鬱症上身機會。


研究人員指出,年輕人得憂鬱症比率逐年上升,患者人數遠遠多於年長患者,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缺少健康細菌鍛煉身體免疫系統,導致身體容易發炎,進而引發各類疾病。


美國艾默里大學神經醫學科查理斯雷森博士(CharlesRaison)與研究團隊在「綜合精神病學檔案」期刊指出,許多研究證據發現,在土壤、食物與腸道往往帶有一些微生物,古代人常接觸這些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保護人類免於出現發炎反應。而現代人卻不再和這些微生物共存,可能因為這個原因,使得罹患憂鬱症的人數節節上升。


雷森解釋,醫界早發現憂鬱症患者雖然身體沒有其他疾病,但體內發炎程度往往較常人高。免疫系統未經微生物「調教」,身體很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從癌症到憂鬱症,都和身體發炎反應息息相關。治療憂鬱症等疾病時,最好也能讓患者接觸一下這些微生物「老朋友」,也許可以幫助改善憂鬱症病情。




環境太乾淨,除了會讓過敏的發生率提高,還會讓免疫系統自亂陣腳,導致身體容易發炎,甚至衍生憂鬱症,最近美國一位神經醫學科Charles Raison博士所率領的研究團隊指出: 土壤、細菌與腸道往往有一些微生物,與這些微生物接觸,除了不會致病以外,還可以幫助人們免於發炎反應,在一片鼓吹滅菌、除菌或者抗菌產品的現代,少了這些微生物的刺激,研究人員推測這是為何憂鬱症的人數節節高昇的原因。因此研究團隊建議,要預防甚至是治療憂鬱,減少身體發炎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與功能性醫學的觀念及作法非常接近。


在今年年中美國微生物學會大會上,紐約塞奇學院研究人員馬休絲發表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報告:土壤中含有「牝牛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vaccae)容易被人體吸入,經過實驗的老鼠證明,吃進含有該菌的食物,老鼠腦部的血清素會增加,焦慮感則降低,走出迷宮的速度提升2倍以上,因此研究人員推論牝牛分枝桿菌可以在哺乳動物上,發揮提升學習能力,緩和情緒低落的功能。


老鼠的實驗發表是在2010年的5月24日,這篇由紐約的SAGE學院的學者Dorothy Matthews所做的研究發現:當牝牛分枝桿菌注入老鼠體內時,會刺激某些神經細胞的產生,同時也增加的血清素的濃度及減少焦慮的狀況。被餵了活的牝牛分枝桿菌的老鼠,跟那些焦慮的控制組老鼠比起來走出迷宮的速度提升了兩倍。原文研究全文請見:


http://archpsyc.ama-assn.org/cgi/content/full/67/12/1211


關於牝牛分枝桿菌這種最早由母牛的糞分離出來非致病菌,這幾年其實已有相當明確的研究報告,尤其是在免疫治療上面,這種菌的疫苗可用來治療過敏性的氣喘、癌症、憂鬱、痲瘋症、乾癬、皮膚炎、濕疹甚至是結核病,相關研究請見:


"Immuno-therapeutic composition of killed cells from mycobacterium vaccae - Patent 4724144". www.freepatentsonline.com. http://www.freepatentsonline.com/4724144.html. Retrieved 2010-05-31. 



至於稱其為天然的百憂解的科學家,也不是空口無憑,因為這類菌真的會刺激大腦產生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


"Getting Dirty May Lift Your Mood". Brisotol University: Medical News Today. 2007-04-05.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medicalnews.php?newsid=67146&nfid=rssfeeds. 


 "Dirt exposure 'boosts happiness'". BBC News. 2007-04-01.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6509781.s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色水果可防阿茲海默氏症等疾病

更新日期:2010/12/08 14:35

多吃藍莓等水果可以預防罹患阿茲海默氏症、心臟病和一些癌症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發現,讓水果變成深紫色的多酚可以避免鐵質破壞細胞進入人體。研究人員說,鐵直接進入消化系統會變成有毒物質。鐵質跟體內的其他化合物交互作用以後才會對身體有益。



藍莓、黑莓、綠茶或是咖哩裡的多酚卻可以防堵鐵直接進入消化系統,避免成為引發阿茲海默氏症的有毒物質。



關於藍莓,內含豐富的的「類黃酮」(flavonoids),類黃酮不僅可以疏通血管,提高血流量,同時可以降低血壓。食用藍莓短期內可以增進認知功能的表現,長期則可以讓頭腦更健康,經常食用有助提升記憶力。


最近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發現,讓水果變成深紫色的多酚,可以避免鐵質破壞細胞進入人體,鐵若直接進入消化系統,會對身體造成毒性。鐵質必須和體內的其他化合物交互作用後,才會對身體有益,我們所知的高抗氧化物質藍莓、黑莓、綠茶或者咖哩的多酚都可以直接防堵鐵進入消化系統,避免成為阿茲海默症的有毒物質。在日常飲食中,應該多攝取含類黃酮的食物來源,增加身體抗氧化及抗發炎的能力,以下是類黃酮的補充資料:


黃酮類物質或稱類黃酮Flavonoid)是一群來自於水果、蔬菜、菜、葡萄酒、種子或是植物根的一群化合物。雖然他們不被認為是維生素,但是在生物體內的反應裡,被認為有營養功能:例如像是抗氧化等或是具有一些抗發炎反應功效。也被認為有抵抗或是減緩腫瘤的形成。可可亞,特別是一些黑巧克力,內含Flavones Epicatechin成分,其抗氧化能力是紅葡萄酒或是綠茶的二到三倍。Epicatechin也促進血液循環,也被認為有助於對於心臟血管健康。


以下是黃酮類的化學結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食物嚴重過敏 急性心臟衰竭


更新日期:2010/12/10 04:11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過敏體質者用餐要當心。


一名婦女有蕁麻疹病史,上月用餐後,口乾舌燥,全身起紅疹,自行服用過敏藥物也無法緩解,身體反而虛弱無力,到急診室時,血壓極低,呈現休克,心臟跳動微弱,距離她用餐完畢才3個半小時,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臟衰竭,臨床上極罕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范盛程昨天指出,婦人最近3年才出現過敏體質,但不知過敏原,每次發作,全身都出現紅色疹塊;進一步詢問當天用餐內容,婦人僅記得有九孔、蝦、蟹、鰻魚飯,有些食物是第一次吃,有些食物過去曾經吃過也沒事,婦人搞不清楚究竟何種食物讓她差點送命。


婦人到急診室時,血壓極低,收縮壓、舒張壓僅有7838毫米汞柱,初步診斷為過敏性休克,先注射抗過敏藥物,補充點滴輸液,但婦人隨即失去意識,心電圖監測器顯示,心博過速及心室顫動,立即給予電擊,氣管內插管及使用血管升壓劑後,轉送加護病房。


心臟超音波顯示,婦人心臟跳動微弱,射出分率只有28%,正常為50%以上,為急性心臟衰竭,雙側呈現肺水腫,經強心劑及利尿劑治療,婦人於第十天出院,目前心臟功能恢復正常。


范盛程解釋,臨床食物過敏嚴重者多為休克,急性心衰竭很少見,推測婦人可能吃進大量帶有過敏原的食物,導致嚴重過敏,身體免疫細胞釋出大量媒介物質如組織胺、細胞素、腫瘤壞死因子,使冠狀動脈收縮,造成心臟缺氧,同時直接抑制心肌細胞,影響心臟收縮功能。


上述對心臟的傷害是暫時性,就像心臟突然受到重擊,跳動緩慢,但只要立即處置,心臟功能有很大機會可以恢復。


范盛程說,目前已開始為婦人檢測過敏原,對食物過敏的民眾應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一旦全身嚴重紅疹、呼吸喘、胸悶,甚至意識模糊,千萬不要自行服用成藥,最好儘速就醫。



全身型過敏性反應通常是因為指身體再次接觸同樣的過敏原所引起的,只要接觸微量的過敏原,即可能造成危急生命的過敏反應。全身型過敏反應可能會因為注射、皮膚接觸,或是吸入而引起,這是屬於第一型的過敏反應,主要參與反應的部份包含IgE(急性的免疫球蛋白)與肥大細胞(Mast cell),進而由肥大細胞刺激組織胺、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等等免疫介質,導致全身的免疫反應。


一般常見的症狀為有八到九成會出現皮膚症狀(例如蕁麻疹、癢、潮紅、唇和舌頭甚至是喉嚨腫脹等反應),呼吸道的症狀有七成(呼吸短促、哮喘、喘鳴及缺氧等等),腸胃道的不適有三成到四成五(腹部絞痛、腹瀉及嘔吐等等),心臟血管方面有一成到四成五(冠狀動脈攣縮、心肌缺血及心跳不規律),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則有一成到一成五(頭輕感甚至失去意識),相關資料請參閱:


Simons FE (October 2009). "Anaphylaxis: Recent advances i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24 (4): 625–36; quiz 637–8. doi:10.1016/j.jaci.2009.08.025. PMID 19815109. 


其中最嚴重的情形,在醫學上稱之為過敏性休克,這是指在產生全身性過敏反應的同時,也造成系統性的血管擴張,導致血壓過低,同時也會導致起管收縮而無法呼吸,嚴重的話會造成腦部傷害甚至危及生命。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一定要搶時間就醫,錯過急救的黃金時間,可能會鑄成難以挽回的遺憾,所以務必分秒必爭。


在預防上,能夠清楚瞭解自己的過敏原為何,杜絕相關過敏原的接觸,絕對是根本的作法。即使不到全身性過敏甚至是過敏性休克的程度,經常有過敏現象出現的人,最好還是透過完整的過敏原檢測(包含急性和慢性過敏原)來瞭解自己真正的過敏原最好,因為過敏畢竟是身體過度的免疫反應,持續過敏只會讓發炎反應持續發生,過度發炎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因此減少過敏反應,在預防醫學角度上幫助不小,建議大家不妨從這部分的相關檢測著手,減輕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機率,積極幫助保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首例 疑狂牛症致死病例


更新日期:2010/12/10 07:01


台灣出現第一起疑似狂牛症致死案例,不排除是新型的庫賈氏症,其實疾管局早在去年3月就接獲通報,一直到今年5月男子死亡,都沒有對外說明,如今消息傳出,外界批評衛生單位資訊不夠透明,消基會和前環保署長陳重信紛紛開砲。


台灣是否出現第一起狂牛症致死病例,疾管局緊急召開記者會,新型庫賈氏症就是狂牛病,個案是63年次的男子,民國78年到86年曾到英國留學,當時英國是「牛海綿狀腦病」的高峰期,男子前年回台出現症狀,去年3月被通報為疑似庫賈氏症,今年5月個案死亡,疾管局竟然是因為媒體報導,紙包不住火,才肯出面說明,前環保署長陳重信實在看不下去。


消基會也超火大,6月明明問過疾管局有沒有接獲新型庫賈氏症病例通報,疾管局竟然回函說沒有,由於個案家屬不願接受病理解剖,無法證實是否為新型庫賈氏症,再加上衛生單位沒有在第一時間公布,外界疑慮難消。



這幾天,對於國內之前有疑似狂牛症病發而死亡之個案,引起大家高度的關注,在此整理一下狂牛症的相關資料,讓大家對這個疾病的來源及症狀清楚的認知:


庫茲菲德-雅各氏症,簡稱庫雅氏症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簡稱CJD1913年兩名德 國 醫師-庫茲菲德醫師(Hans Gerhard Creutzfeldt)和雅各醫師(Alfons Maria Jakob),在大約同一時間第一次記錄了這種新病,因此此病以他們兩人的名字來命名。1982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 Stanley B. Prusiner 發現了這一類疾病的病原體-普利昂蛋白,為此他得到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物醫學獎。此種病症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醫治的方法,發病者在約半年後死亡。


這個疾病最麻煩的就是普利昂蛋白,普利昂蛋白存在於腦、頭顱、眼睛、三叉神經節、脊索、脊柱和背根神經節、扁桃腺及迴腸末端等部位,甚至肌肉、骨頭也有其蹤跡,無法以一般高溫滅除,有些專業人員提到可以用一千度的高溫處理,不過這樣處理之後,牛肉、牛雜甚至是牛骨都變成牛肉碳了,因此實際上對食用牛肉來說,結論就是無法處理。當狂牛或罹患新型庫賈氏症人類死亡時,就算火化,普利昂蛋白仍然存在,可能透過土壤、食物鏈,再進入人體,傷害無法滅絕。狂牛症不會像流行感冒藉由飛沫或其他消化道傳染疾病,會從污染的糞便被感染,因此就算國內的案例發生,也不至於像其他傳染病一般散播開來,請大家不須恐慌。


不過普利昂蛋白在人體內潛伏的時間甚至長達五十年,CJD典型的症狀包含快速進行性的失智(痴呆),記憶力喪失、人格改變及幻覺等等。通常也伴隨了語言功能失衡、肌震顫、步態失衡、姿勢僵直、及癲癇發作等等。


發病的時間每個人不太相同,有些症狀甚至可長達數年。會導致死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普利昂蛋白導致的腦部神經死亡所導致的海綿狀腦病變。儘管發生率不高(每年新增個案率為百萬分之一),但一旦病發就是不治之症。因此最好不要輕忽。目前能幫助自己免於罹患此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杜絕來源。因此發生過狂牛症的災區所輸出的牛肉及內臟等等產品,衛生單位若不幫民眾做好把關,等於置民眾的健康於不顧!當然不可否認,不吃CJD災區的牛肉及內臟,或者不吃牛肉是最簡單的預防方式。


相關影片請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aU1Lx7g6hA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白鮪魚含汞傷胎 孕婦少吃


罐頭或生魚片都別碰 可吃蝦蛤蜊

2010年12月09日蘋果日報


【許佳惠、蔡文英╱綜合報導】外電報導,美國《消費者報導》雜誌在紐約與網路購買四十二個鮪魚罐頭進行檢測,發現全都含汞,而白鮪魚(長鰭鮪魚、鱗網帶鯖鮪魚)比鰹魚等淡鮪魚含更多汞。國內醫師認為,不論是罐頭或生魚片,鮪魚都有含汞疑慮,建議孕婦與哺乳中婦女少吃,以免危害孩子的腦細胞發育。



國外研究


報導指出,這四十二件鮪魚罐頭送檢發現,白鮪魚平均含汞量達零點四二七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濃度),高於鰹魚等淡鮪魚,因此建議孕婦、哺乳中婦女、幼童少吃白鮪魚,可改吃淡鮪魚或其他含汞量低的海鮮,如蛤蜊、蝦等,但也不宜過量。



體型越大含汞越多


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許建宗昨表示,台灣鮪魚罐頭有部分是用長鰭鮪魚製成,但製罐頭鮪魚通常體型較小、做生魚片鮪魚較大,而人們食入含汞魚肉後,具有蓄積性,因此若基於維護健康,建議少吃鮪魚罐頭,更應少吃鮪魚生魚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也認為,生魚片所用鮪魚較大,理論上比罐頭鮪魚含汞量更高,國外建議成人每周汞含量容許值應在一百五十微克以下,換算成鮪魚罐頭,一周應在十兩(三百七十五公克)以下。



選含魚油的小型魚


林杰樑表示,生魚片如黑鮪魚,一周不能超過五兩(約一百八十八公克)。其建議攝取量與美國《消費者報導》的建議相若。而孕婦則最好不要吃。民眾可改吃小型魚類,如竹莢魚、香魚、秋刀魚、鯖魚或野生鮭魚等,富含魚油又少汞的魚類,一周吃兩次含魚油的小型魚,可降低心血管疾病。



避免汞中毒 鮪魚一周食用量


●20公斤以下孩童約113公克淡鮪魚或43公克白鮪魚 ●20公斤以上孩童視體重,約113至354公克淡鮪魚或43至113公克白鮪魚 ●孕婦為求謹慎,避吃罐頭鮪魚,改吃含汞量低的海鮮 ●生育年齡婦女約354公克淡鮪魚或113公克白鮪魚 ●男性和上年紀婦女約411公克淡鮪魚或142公克白鮪魚,應盡量吃含汞量低的魚註:含汞量低的海鮮包括蛤蜊、阿拉斯加鮭魚、蝦、鯛、蚵等資料來源:美國《消費者報導》雜誌





 

根據三年前的研究調查:罐頭鮪魚與新鮮鮪魚含有同等豐富的脂肪酸,同樣有助於預防心臟病與中風。該研究也發現:鮪魚在製罐過程中並不會失去  Omega - 3  脂肪酸,而且跟相同重量的鱈魚相比,Omega-3含量是兩倍,且多於魚肝油膠囊的含量。

其研究的主持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海洋基金計劃的克里夫頓說:「許多人認為鮪魚製罐後,Omega-3脂肪酸含量會減到微不足道的程度,但事實不然。」研究人員相信,Omega-3脂肪酸可避免動脈壁積存脂肪物,不會使動脈變窄,血小板因而不會阻塞動脈,而達到預防心臟病與中風的效果。


吃鮪魚可以補充好油,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這樣的建議卻潛藏一項背後的危機,最近美國的消費者雜誌針對42種白鮪魚罐頭做含汞量的抽查,結果發現平均濃度高達0.427ppm,高於鰹魚等淡鮪魚,因此呼籲消費者,孕婦、哺乳中的婦女及幼童,應該儘量避免食用,而生魚片應該含量更高,也應該一併避免。海產被污染的汞屬於甲機汞,對排汞有困難(缺乏排汞基因)的人來說,一旦把這些重金屬吃下去,長期下來,累積過量甚至中毒的狀況實難以避免。建議大家不妨在魚類補充上面,可以考慮鮭魚、鯖魚等等魚類,其Omega-3含量不比鮪魚少,且體型較鮪魚小,重金屬的累積相對來說也比較少。


汞累積過多,對大腦有諸多負面影響,諸如:失眠、頭暈、疲勞、體虛、憂鬱、記憶喪失、口腔有金屬味、牙齒鬆動、氣喘、過敏、掉頭髮、及皮膚炎。同時,孩童汞過量也會導致行為改變,抑鬱、煩躁及過度好動之狀況。兩年前國內一項針對108位發展遲緩兒做頭髮鉛汞含量的調查,結果發現高達八成三的患者其髮鉛及髮汞都高於正常值,顯見重金屬累積過量的情形在發展遲緩兒的身上非常容易出現。


想知道體內是否累積過量的重金屬,其實有非常簡便的頭髮檢測可以知道實際狀況到底如何,如果發現過高,也有相關療法可以協助處理,當然預防勝於治療,所以建議大家,對鮪魚這些大型魚類應該嚴格限制使用,一週大約不要攝取超過340-375公克。黑鮪魚體型更大,食用量最好在188公克(五兩)以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抗菌香皂含三氯沙 愛乾淨卻易生病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12/08 00:14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以往用肥皀洗手被視為預防疾病的最佳運動,據美國《每日科學》雜誌近日報導,抗菌香皂中含有一種名為「三氯生(又稱三氯沙)」的化學物質,過度使用反增青少年過敏的機率,損害成人免疫系統,換句話說,太愛乾淨,反而能更容易生病。



據報導,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三氯生廣泛應用於抗菌香皂、牙膏、鋼筆、尿布、醫療設備等產品,它和存在於塑膠和食品容器的密封條中的「雙酚A(BPA)」都屬於一種「內分泌干擾劑」的環境毒物,醫學界已經確認這類毒物會干擾激素的作用,損害人體健康。



在2003至2006年的美國國家衛生和營養調查中,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抽樣對比了美國成年人和6歲以上兒童的尿中巨細胞病毒(CMV)抗體的含量水準,以及花粉熱的發病率,這兩項的發病率被視為人體免疫水準的兩個指標。



結果發現,年齡在18歲以上的重度雙酚A接觸者體內CMV抗體的水準更高,說明他們的細胞介導免疫系統功能可能會出現異常;18歲及以下的高度三氯生接觸者罹患過敏症或花粉熱的風險則比較高。



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艾洛(Allison Aiello)表示,這項研究支援了一個衛生假設理論,認為生活在非常清潔衛生的環境中,減少了接觸微生物的機會,而這可能會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研究人員指出,這是探討雙酚A和三氯生干預人體免疫功能的第一次,以往的研究是著重於動物。



過去研究調查發現,公共衛生越先進的國家,過敏的盛行率也就越高,像是英國、澳洲、加拿大、美國、德國及法國等都是名列前茅的國家,為何如此呢?一般除了歸咎可能是生活環境的污染、飲食習慣改變等等,另外還有一項值得大家注意的:公共衛生越完善的國家,感染或傳染性疾病愈少,導致當地人們的免疫系統紊亂,因此反而容易過度反應而產生過敏。因此不少細心的醫師在臨床上經常看到:越愛乾淨或者父母要求越乾淨的小孩,比較沒有機會接觸微生物,免疫系統無法得到適當及應有的刺激,因此難以發展完全,故而容易衍生免疫系統功能之混亂與異常。


以臨床學理而言,人在出生以後,免疫系統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為Th1,另一為Th2,這兩條路進必須平衡發展(請參考下圖)。如果Th2發展太活躍,就會過敏。嬰兒時期。免疫系統以Th2為主,故大部分有過敏體質的人,在小的時候,過敏會比較明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或者刺激,才會慢慢健全Th1這條免疫力路徑,當然如果沒有適當的刺激,過敏容易產生。


相對於過去,研究發現現在小朋友接觸的微生物是祖父母那一代的六千分之一。尤其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小朋友更難接觸到細菌或者微生物的刺激。俗語有一句「垃圾吃,垃圾大」,自有其道理,以前小孩滿地爬,反而過敏不常見。在治療過敏上,一般都是以抗組織胺或者類固醇來抑制發炎反應,但這只是控制過敏症狀,並沒有解決免疫系統的根本問題。有長期服藥控制過敏的人都知道,最後只要一停藥,過敏往往又復發,根本不知何時可以停藥。


究竟要如何才能根本解決過敏的問題呢?有些父母常會問我,是不是可以吃這些過敏的食物來刺激免疫系統,達到不過敏的狀態,我建議大家,適當的作法,應該先讓免疫系統休息,以慢性食物過敏原來說,我們的建議是以輪替飲食來讓混亂的免疫系統不要一直對特定的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過了適當的調整期以後,偶爾吃吃過敏原來適當地刺激免疫系統,發展原本發展為健全的Th1路徑,同時,配合益菌的攝取,如此往往在六到八週,甚至更快的時間,當事人的過敏反應將能大有改善,有些專家認為,吃益菌就像是讓身體接觸微生物的感染,應把益生菌的服用視為無害的微生物刺激,幫助免疫系統發展Th1路徑。


談到飲食調整,我們不能不知道過敏的種類及來源。一般熟知的過敏反應來源為急性過敏,其中最為人耳熟能詳的就是塵蟎、霉菌、花粉、動物毛及蟑螂等等,但很多醫師並不喜歡作這類檢測,因為檢出率不高,以一般人來說,有急性過敏困擾的比例不到2%。大部分是慢性食物過敏原引發,這方面是大家比較會忽略但往往又是經常接觸的來源,像是奶、蛋、麥類甚至是黃豆、花生及堅果等等,有過敏困擾的人,慢性過敏來源其實都不盡相同,若能藉由詳細的功能性醫學檢測,將能更清楚到底過敏的來源為何,我們要作飲食建議與調整時,也比較有方向而不至於亂槍打鳥。運動也能適當刺激免疫系統,抑制身體發炎,不想一直靠藥來抑制症狀,也可以考慮採用適度的運動來改善過敏。


最近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環境荷爾蒙研究再次驗證類似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18歲以下)若太愛乾淨,常接觸抗菌肥皂中的成分三氯沙(強效滅菌的環境荷爾蒙,一般抗菌肥皂、牙膏、尿布、鋼筆及醫療設備或耗材都找得到),將導致免疫系統大幅減少免疫系統接觸外來的維生素,導致免疫系統失調,進而產生過敏症及花粉熱的機率大為提高。另外雙酚A過去的研究大多著重於內分泌系統的影響,此次研究發現,重度接觸雙酚A的18歲以上成人,其免疫系統失調指標(CMV,巨細胞病毒抗體)更高,過去環境荷爾蒙的研究以動物研究為主,最新出爐的研究,是少數針對人體的實驗結果,值得我們多加關注。


去年美國的研究人員針對3327名個案作追蹤研究(他們的母親都是菲律賓人),研究結果發現,兒時居家環境有豬、狗等家畜亂跑的人,其免疫系統在長大後,跟那些從小居家環境乾淨的研究對象作比較,他們會遭感染的機率降低了80%,再一次驗證了上面的說法,在此一併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我提到一些對身體容易產生傷害的重金屬,這次我想討論微量元素與我們健康的關係。說到微量元素,有人喜歡稱為必要元素,主要是因為(Essential Elements)身體的架構性組織與新陳代謝作用皆需要這些元素,尤其是酵素反應更需要它們。舉例來說:


˙缺乏傷口不易癒合、體重問題、性慾低落、掉髮及性無能等問題有關。


˙不足與心血管問題、鬱悶、焦慮有關。


˙缺乏關節疼痛、膽固醇上升、貧血及防止受感染的能力降低等問題有關。


˙缺乏背和關節問題、血糖過低、過敏等有關。


造成上述不均衡的原因可能是毒素、飲食不恰當、遺傳性體質、消化不良或對食物吸收不良、壓力過大,或是營養補充品不均衡等等。


何種症狀或疾病與元素不平衡有關?


˙疲倦   ˙頭痛    ˙骨質疏鬆  ˙營養不良 ˙抑鬱


˙血糖過低 ˙癌症    ˙攻擊性行為 ˙過敏   ˙關節疼痛


˙糖尿病  ˙消化性疾病 ˙學習障礙  ˙注意力不集中疾病


˙自閉症  ˙甲狀腺機能低下


在我們的社會中普遍存在著營養元素不足的現象,許多官方的問卷調查均顯示高比例的參與者都有多數礦物質不足的問題。例如,研究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消費少於相對於足夠100% RDA的鈣質。


(Zinc)


頭髮中鋅的含量與生理的狀況之間有一些有趣的關連,例如:在肺癌的病人身上就檢出偏低的鋅含量,另一項有關癌症的研究顯示,當患有惡性腫瘤的兒童病情較為減輕時,其鋅銅的含量與鋅/銅的比例均保持在一定值;而兒童惡性腫瘤病情沒有減輕者,其毛髮中鋅、銅的含量有降低, 並且其鋅/銅的比例會有上升的現象。另外,科學家發現:生下神經管缺陷嬰兒婦女的頭髮中,鋅的含量偏低;而患有異常偏食、厭食症,或生長遲緩兒童的毛髮中,鋅的含量也有偏低的趨勢。此外一些被診斷有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孩童身上,發現鋅在他們體內含量都特別低。


(Calcium)


在毛髮中此一具有營養價值的礦物質已被廣泛地研究。科學家所得到最有用的結論是其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連。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毛髮中高濃度的鈣與大主動脈中鈣的缺乏有關;而髮中鈣濃度的低落,也顯示了與心肌梗塞及其他心血管系統疾病及慢性肺病的關連。


骨質疏鬆症也與毛髮中鈣含量之低落有關。經過證實,抗氧化劑的補充,加上維他命D的配合,能增加毛髮中鈣的量。其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相反關係,為將來更進一步探討病患心血管健康情形,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觀察項目。


(Magnesium)


關於此一大量存在毛髮中之營養元素的研究已有很多,其含量即使在低劑量的補充下,也確實有增加。在一項 針對年長人口的研究報告中發現,毛髮中高含量的鎂元素,與腦中局部高血流的症狀有關。而毛髮中偏低的鎂元素也被發現與低血糖,或某些情況下,與精神分裂症 有關。由這些對於鈣、鎂這元素的研究結果,可支持一項論點,就是適當的鈣/鎂比例,與鈣的補充,對於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是同等重要的。


在國外也發現被診斷有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孩童身上,鈣鎂的缺乏特別明顯,甚至還有小兒科醫師建議用鈣鎂來舒緩過動之狀況。


        在螫合治療裏,也會補充微量元素及鋅,所以一方面去除重金屬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處理微量元素的缺乏,所以對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孩童,是很有幫助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悲傷過度 竟然心碎了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07 04:11



記者李信宏/苗栗報導



心碎了!它不只是形容難過的心情而已,更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全國僅約10例。



苗栗縣1名73歲的比丘尼在清掃階梯時突然胸悶、疼痛,到苗栗大千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罕見疾病「章魚壺心肌症」,俗稱「心碎症候群」,這名比丘尼手術後住院1週,已康復出院。



大千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智偉昨天說明「章魚壺心肌症」為罕見疾病,全世界目前僅發現約100個病例,台灣則有10例左右。



林智偉說,罹患這種罕見疾病的患者,約有7成是因為突然的情緒悲傷,例如家庭突逢變故、親人猝死、愛人遠離或經歷災難性的重大打擊等,造成心臟左下方的「心尖部」無法正常收縮;另有3成的致病原因不明,這名比丘尼已出家多年,青燈古佛的生活「心如止水」,她在發病前及發病時並沒有特別的悲傷情緒,屬於「3成的致病原因不明」。



林智偉說,「章魚壺心肌症」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心臟科醫師SATO發現,由於患者發病時的左心室形似章魚壺狀而命名;美國心臟名醫沙克利曾說,「心碎症候群」好比心臟的腦震盪,主要是因為壓力情緒引發的心臟病,並非血管阻塞。



林智偉表示,「章魚壺心肌症」的症狀與心肌梗塞相似,但兩者最大差別在於,「章魚壺心肌症」的冠狀動脈是正常的,不像心肌梗塞有血管堵塞現象。



「章魚壺心肌症」好發於60歲以上的女性,醫界對此還沒有確切解釋,這種因巨大壓力產生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變,未及時就醫恐會造成心臟衰竭,及時就醫則死亡率並不高。



「章魚壺心肌症」與心臟病也無明顯的直接關係,在所有心臟病患中只佔1%到2%,在女性心臟病患也只佔6%,罹病後的復發率約2%到10%,保持樂觀、良好的情緒,是預防「章魚壺心肌症」上身的不二法門。



這兩天,國內有心臟科醫師發現臨床上罕見的心碎症候群案例,在此我把過去的文章再整理一下提供給大家參考:


經歷過心碎的感覺嗎?這在醫學上是可以觀察及診斷的。早在十幾年前,最早被提出來的名稱就是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壺心肌症,主要是這種情形發作時,左心室會像日本傳統用來捕捉章魚的壺的形狀,讓我們看看章魚壺到底長什麼樣:



A是心碎症候群發作時的心臟左心室的變化,B是一般正常的狀況。


這種因巨大壓力產生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發生率約在33%到100%之間,大多是當事人因為情緒性的重大壓力(例如所愛的的人過世)導致的心臟肌肉暫時變虛弱所引發,當然,重大的身體壓力也可能會發生。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考:


Eshtehardi P, Koestner SC, Adorjan P, Windecker S, Meier B, Hess OM, Wahl A, Cook S (July 2009). "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allooning pattern,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a Swiss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 135 (3): 370-5.


造成心碎症候群的主要生理變化,是因為人體內,當事人因為心理壓力承受過大,讓體內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濃度急速上昇(大部分是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一般而言,這類的心肌病變在兩個月之內就會完全恢復。以發生機率而言,在停經的婦女身上比較多,相關資料可以參照:


Azzarelli S, Galassi AR, Amico F, Giacoppo M, Argentino V, Tomasello SD, Tamburino C, Fiscella A. (2006). "Clinical features of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Am J Cardiol. 98 (9): 1273–6.


雖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少會造成當場死亡,當事人也能在幾天或者接下來的幾星期內恢復,不過,有出現心碎症候群的人,也不要忽略了這其實對身體是一種警訊,在2008年三月有一項觀察研究發現:當所愛的去世接下來的一年,遭逢變故的婦女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而男性是一般人的六倍。所愛的配偶死亡對所有的人壓力很是很大的再一次得到證明,以上的研究分析資料可參閱:


http://www.actuaries.org.uk/__data/assets/pdf_file/0006/128832/Spreeuw_modelling.pdf


大部分的人發生心碎症候群時,除非嚴重到身體非常不適,否則並不會去找心臟科醫師來做檢查及做診斷,因此被診斷出來的機率並不高。儘管這種狀況與心肌梗塞感覺有點像,但並不會影響冠狀動脈(供給心肌本身血液及氧氣的血管),因此大部分來說會慢慢恢復,即使出現類似心臟衰竭,也通常是過渡現象。


被發現的七成左右心碎症候群,是典型的身心性反應,是心理壓力導致身體發生問題的連鎖反應,在精神科門診中,甚至是其他內外科門診,身心性疾患其實還蠻常見的,建議大家若意識到自己是身心性疾病,在健康的處理上,最好不要只是一直處理身體的問題,而忽略了心理壓力的影響。在身心性疾患上,不要忘了,心理是因,身體的症狀是果,要徹底改善,除了身體的穩定外,一定要針對心理的壓力作根本的處理,一昧以藥物來控制,完全忽略心理根源的處理,如此下來在真正健康的恢復上恐怕會越偏越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抗憂鬱劑 恐增心臟病風險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02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常用抗憂鬱劑,會增加心臟病風險?英國最新研究發現,三環素類抗憂鬱劑可能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研究顯示,服用三環素類抗憂鬱劑的男女民眾,出現心臟病、中風等心臟問題的風險增加35%。



另外,服用三環素抗憂鬱劑者和服用其他種類抗憂鬱劑的人相比,較常接受血管繞道手術或一些心臟科手術。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三環素類藥物除了治療憂鬱症外,有時也會用來治療偏頭痛、強迫症、神經痛或恐慌症。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追蹤15000人8年時間,這些人都曾服用三環素類藥物,結果顯示,服藥者承受較大心臟病風險,三環素類藥物也有其他副作用,如血壓升高、體重增加、糖尿病等,這些也都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研究人員馬克‧哈默醫師(Mark Hamer)將這項研究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他在研究中強調,一般人千萬不要自行服用這些類憂鬱藥物,若有問題,就要和醫師多討論,以免增加健康風險。此外,許多民眾服用抗憂鬱劑好像抽菸一樣,這樣做對身體沒有好處,反而可能對心臟造成傷害。




早在1950年代,三環抗憂鬱劑就已經被開發出來,最早這類藥物並不是為了要治療憂鬱症,而在人體藥物實驗中,發現有些人會因為服用此藥而產生躁症的狀況,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這種藥物,最早本來藥廠想用來治療肺結核,結果研究人員到了肺結核的療養院所,評估這類藥物對肺結核完全沒有治療效果,反而看到有些肺結核病患吃了這種藥物而很快樂地在院中唱歌歡笑,這與一般肺結核治療沒改善的患者實在差太多了,因而藥廠開始把這類藥物轉為治療憂鬱。


三環抗憂鬱劑的結構是以三個環(含兩個苯環)為主體,因此以此做命名依據,此類藥物是最早開發出來的抗憂鬱藥物,過去對憂鬱症治療的理論,主要是依照此藥物推論出來的。儘管對於引起憂鬱的病因仍不清楚,藥理作用也不明確,根據推測可能是影響兩種傳導物質(即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只是不同的藥物作用比例不同。在臨床使用上,三環抗憂鬱劑也被使用在慢性疼痛或是癌症病患身上,主要是可以提高對疼痛感覺的耐受性。另外,焦慮症也可能開立這類藥物來解除焦慮及一些身心症狀。在小兒科的門診中,也有醫師會開立(例如imipramine)使用於孩童的夜尿症狀之控制。



三環抗憂鬱劑之作用並不專一,當其作用於全身的許多神經突觸接受器,許多副作用難以避免,例如:作用在抗膽鹼接受器,會產生口乾、鼻腔乾、腸胃蠕動變慢、便秘、視力模糊、體溫增加、排尿困難等;作用在抗組織胺接受器,便產生嗜睡等情形,同時也會影響記憶力,影響認知功能。


以上是一般醫師比較熟悉的副作用,其實不只如此,其他副作用,諸如焦慮、情緒淡漠、坐立不安、頭暈、靜坐不能、過度敏感、食慾及體重改變、流汗、性功能障礙、肌肉抽搐、虛弱、噁心及嘔吐、低血壓、心跳過快甚至心律不整等等。甚至過去還有因為服用此類藥物而產生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狀況,請參考:


Chabria SB (2006). "Rhabdomyolysis: a manifestation of cyclobenzaprine toxicity". J Occup Med Toxicol 1: 16. doi:10.1186/1745-6673-1-16. PMID 16846511. 


如果用於有癲癇症的病患也要小心,因為此種藥物會增加癲癇發作的機會,因此有癲癇病史的人最好不要使用此藥。


從心臟血管方面來看,三環抗憂鬱劑其藥理作用與抗心律不整藥類似,這種藥長期服用或者劑量過多,對心臟而言,結果就是毒性反應。最近英國最新研究,八年間針對15000名服用三環抗憂鬱劑的患者作分析,結果發現:服用三環素類抗憂鬱劑的男女民眾,其出現心臟病、中風等心臟問題的風險較沒有服用的人增加35%。因此,三環抗憂鬱劑長期服用,的確會讓心血管系統及中風的相關風險大為提高。


最後提醒大家:已經在服用此類藥物的人,不能貿然自行停藥,否則容易產生戒斷反應,想要減藥甚至停藥,務必在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之監督及建議下,慢慢減量來進行才是妥當的作法。而憂鬱是表面現象,背後可能存在的身體功能失衡及心理困擾,最好能藉由專業人員協助下找出來並直接處理,單憑藥物想要來治療所謂的憂鬱症,不僅無法治本,還必須承受藥物副作用帶來的風險及藥物依賴的後果,結果反而得不償失,請大家對精神科藥物治療的建議務必保守謹慎!



兩種最常用的三環抗憂鬱劑的化學結構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含辛抗寧成分止痛藥可能增加服用者自殺念頭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06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止痛藥容易讓人想自殺?德國魯爾大學研究發現,含辛抗寧(Ziconotide)成份的止痛藥可能讓服藥患者自殺念頭增多,尤其是本來就飽受精神病、身心疾病困擾的患者更受影響。



辛抗寧是一種合成芋螺毒素,研究發現,這種成分不但會抑制疼痛刺激傳輸,也會讓患者心情變差,患者更加無法控制焦慮情緒,變得更衝動,如果心理狀態很脆弱的人,容易出現自殺念頭。建議精神、身心疾病患者使用這類藥物時,家屬與醫療人員一定要多注意、關心患者心理狀態,慎防患者自殺。



這項研究發表於「疼痛」醫學期刊(Pain)。研究計畫主持人疼痛醫學教授克裡斯多福‧梅爾(ChristophMaier)舉例,一位39歲女性患者因背痛接受疼痛治療,治療時間達14年,20年前曾罹患憂鬱症,懷孕後曾企圖自殺。



這位女性背痛患者接受辛抗寧療法兩個月後,一直抱怨自己越來越想自殺,且出現幻覺、心思混亂和局部失憶等精神疾病副作用,這些精神症狀還引起兩次嚴重車禍,患者可能意圖自殺。



醫師讓患者停止使用這類藥物,兩周後,患者的幻覺症狀、自殺念頭逐漸消失。



研究人員建議,有精神疾病病史,或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患者如果需要接受辛抗寧療法,醫療人員要多追蹤、觀察患者心情、精神起伏,以避免發生自殺悲劇。



辛抗寧(Ziconotide)是一種合成芋螺毒素,在醫療上被歸納為非鴉片及非類固醇類的止痛劑,用於治療嚴重及慢性的疼痛。由於這種藥物不只用於口服,而且還有靜脈及脊椎內注射使用,這種既昂貴又具有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上缺乏相對的臨床安全評估,因此也常引起相關醫療專業人士的質疑與擔心:


 "Medscape".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510621_7. Retrieved 2007-12-21. 


而在處理難治型的疼痛和慢性疼痛時,這種藥物往往與嗎啡一起並用,這不僅違反疼痛治療原則,也往往增加了藥物依賴的危險性:


Klotz U (2006). "Ziconotide--a novel neuron-specific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for the intrathecal treatment of severe chronic pain--a short review". 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 44 (10): 478–83. PMID 17063978. 


在臨床上使用常見的副作用包含頭暈、噁心、意識模糊及頭痛等現象,其他像虛弱無力、肌肉張力過高、肌肉失張、視力異常、厭食、嗜睡、站立不穩及記憶力問題都是曾出現的臨床使用現象。其他較少但是更嚴重的副作用,包含幻覺及自殺的想法、憂鬱、腦膜炎及癲癇,在使用的臨床案例上都曾出現過。因此,過去曾被診斷有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憂鬱或者躁鬱症的人,都不建議使用此藥。即使沒有以上精神疾病的病史,辛抗寧使用還是必須謹慎,因為憂鬱及自殺的風險仍然存在:


Maier C, Gockel HH, Gruhn K, Krumova EK, Edel MA (October 2010). "Increased risk of suicide under intrathecal ziconotide treatment? - A warning". Pain. doi:10.1016/j.pain.2010.10.007. PMID 21041028. 


在德國研究人員的研究資料中,也提出他們臨床個案的觀察與發現:


一位39歲女性患者因背痛接受疼痛治療,治療時間達14年,20年前曾罹患憂鬱症,懷孕後曾企圖自殺。這位女性背痛患者接受辛抗寧療法兩個月後,一直抱怨自己越來越想自殺,且出現幻覺、心思混亂和局部失憶等精神疾病副作用,這些精神症狀還引起兩次嚴重車禍,患者可能意圖自殺。醫師讓患者停止使用這類藥物,兩周後,患者的幻覺症狀、自殺念頭逐漸消失。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


有精神疾病病史,或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患者如果需要接受辛抗寧療法,醫療人員要多追蹤、觀察患者心情、精神起伏,以避免發生自殺悲劇。



辛抗寧成分最早就是從上圖這種生物萃取出來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讀彼得‧巴菲特所寫的「做你自己」,恰巧又翻閱到另一本書相關內容,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擷取一些內容給大家分享:


人們常常忘了自己。他們活了一輩子卻不記得自己是誰。他們認識每一個人,但他就是忘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知道你是誰,那麼你的一切就會開始安定下來,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當他逐漸長大之後,就變成一群人的合體。你的頭腦裡充滿


了許多聲音,它們來自你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神父、老師、朋友……。所有的聲音混雜在一起,你幾乎不可能找到自己的聲音。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想擺脫內在不斷的衝突混亂,就必須向這些聲音道別,找到自己。


以上是印度靈修大師奧修在「改變」這本書的智慧洞見。


知名的哲人喬瑟夫‧坎伯曾說過:人一生最大的福氣,就是能作自己。


彼得‧巴菲特的最大福氣,並不是他當了股神巴菲特的兒子,而是股神巴菲特鼓勵他的小孩:瞭解自己是誰,成為他自己。也因為如此,股神的兒子在出生時含的金湯匙,永遠不會變成插在自己背上的匕首。如同彼得‧巴菲特自己所說的:


重點不是你的人生從哪裡開始,而是你後來到了哪裡。


祝大家都有這樣的幸運與幸福:做你自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噴嚏打不停! 一秒鐘止住


華視 更新日期:2010/12/03 21:36







當你在面試,或是吃飯突然想打噴嚏怎麼辦?有一個超有效的方式讓你馬上止住打噴嚏!就是把手指伸到人中用力按壓,只要一秒鐘,真的就不會想打噴嚏了。



季節交替越來越多人開始噴嚏打不停,打出噴嚏鼻子舒暢真痛快。但如果在面試或是吃飯等正式場合,想要打噴嚏卻只能一個字,忍,可真是痛苦。其實這困擾,只要一根手指就能輕鬆解決囉,如果發現鼻子癢癢,噴嚏就要忍不住,只要施展一陽指,這樣用力按住人中,一秒鐘,馬上讓你不哈啾。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實地做個實驗,這個小姐聞聞胡椒粉,唉呀要打噴嚏了。ㄟㄟ,居然忍住了耶。另一個搔搔鼻子,感覺來了,馬上施展手指魔法,哇。真的有效耶。超神情的一指神功,還不只用在打噴嚏上。另一個尷尬場景,也只要伸出手指,按住手掌心,馬上就不打嗝摟。



醫生說啊,打噴嚏和打嗝,其實都是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產生的生理反應,所以只要按壓人中,就可以抑制副交感神經敏感,能止住打噴嚏,使勁按壓手掌心,就可以抑制迷走神經,馬上不打嗝。但是醫生說啊這種小撇步只限於突發性,如果你是過敏性打噴嚏,或是長期打嗝,代表你身體真體出問題啦,千萬別鐵齒,趕快找醫生最要緊。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新聞報導:有人抽筋時,在旁急救的方式,竟然是很快按壓抽筋的人的人中,而抽筋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可以消失,這個方法的發現,據傳是有一個經常不明原因抽筋的患者,有一次當他抽筋又發作了,一時之間感到極度的痛苦,但發現自己什麼也不能做,只好跪下來禱告,祈求上蒼憐憫他,正當他在禱告的過程時,自己的手不自主地往自己人中按壓下去,結果困擾自己的抽筋竟然在半分鐘之外馬上消失,這種抽筋馬上消失的舒暢感讓他直呼神蹟出現,因此,從此以後,只要有人抽筋,他就會建議不妨抓抓人中(要稍微用力),抽筋很快會消失。連打噴嚏及打嗝,也可以利用利用這樣的手法馬上止住(當然這是治標的暫時之策)。


一直到我習醫以後,我才知道這些都與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有關,按壓人中或者按壓手掌心,都能抑制迷走神經,馬上產生效果,在神經科的癲癇治療上,針對一些頑固型的癲癇,也有抑制迷走神經進而控制癲癇的相關療法,採用的都是類似的原理。


下次,抽筋的時候,或者一時不方便噴嚏甚至打嗝的場合,不妨利用按壓人中或者手掌心的方式來暫時抑制迷走神經,當然,老是打噴嚏、打嗝或者抽筋的人,都代表身體潛在可能有過敏、腸道功能失衡、營養缺失或者其他相關問題,應該找專業人員討論可能的根源,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治本之道,功能性醫學在這些原因的瞭解及處理上,往往能提供直接的資訊及應用相關治療,如此正本清源,幫助會更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清潔用品含三氯沙 恐傷胎兒腦部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02 04:11



牙膏乳液肥皂常用成分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美國一份新研究指出,家庭清潔用品中廣泛使用的抗菌成分「三氯沙」(Triclosan),有可能傷害懷孕婦女腹中的胎兒腦部發育,呼籲有關單位針對三氯沙對胎兒的危害程度進行調查。



三氯沙普遍用於牙膏、乳液到肥皂等家庭清潔用品,提供抑制細菌生長的抗菌作用,但是這份十一月初由「天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發出的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在綿羊身上所做測試顯示,三氯沙會干擾「雌激素硫酸轉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這種酵素的作用是代謝雌激素、同時協助雌激素循環經過胎盤,到達正在發育中的胎兒。



干擾雌激素硫酸轉移酶



雌激素攸關胎兒腦細胞和基因發育,由於雌激素也有助含氧血液經動脈循環到胎兒體內,如果太少,血氧量和重要營養素供應就會不足,也可能讓胎兒無法正常發育。



研究負責人佛羅里達大學藥學化學系主任詹姆斯教授說:「如果足夠量的三氯沙進入胎盤,影響這種酵素,我們懷疑這種物質對懷孕有害。」



美專家籲速查危害程度



但是目前還無法了解多少的接觸量對孕婦來說是有害的,包括這次的研究在內,目前為止有關三氯沙產品對懷孕影響的研究都是在動物身上進行。



詹姆斯說:「我們知道這是個問題,只是不知道是個多大的問題。」參與這份研究人士呼籲緊急調查三氯沙對胎兒的危險性,也認為有鑑於三氯沙用於今日家庭用品的普遍性,有必要做更多人體研究了解。



之前三氯沙也曾挑起致癌疑慮,今年四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便宣布要對其安全性進行大型評估。英國核可的三氯沙含量上限是○.三%。每日郵報報導,葛蘭素史克藥廠的「家護」(Aquafresh)、「舒酸定」(Sensodyne)牙膏和Corsodyl漱口水產品已逐步淘汰使用三氯沙,但「高露潔Total(Colgate Total)」這個品牌牙膏仍在使用。



環保遊說團體ChemTrust負責人索特—葛琳呼籲懷孕婦女:「應該絕對避免使用任何成分中標出三氯沙的產品。」



環境荷爾蒙種類非常多,這些物質部分化學結構類似動物或者人類賀爾蒙的化學結構類似,因此進入身體後,往往成為外來不自然的荷爾蒙調控作用,導致身體荷爾蒙作用失衡、影響發育甚至是罹癌等等不良嚴重後果。根據研究,環境荷爾蒙影響細胞的運作,並不一定要經過荷爾蒙的受體,所以環境荷爾蒙對身體的影響,我們可以用無孔不入一詞來形容也不為過。


較少被提出來討論的環境荷爾蒙三氯沙,在美國十一月初由「天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發出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綿羊身上所做測試顯示,三氯沙會干擾「雌激素硫酸轉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這種酵素的作用是代謝雌激素、同時協助雌激素循環經過胎盤,到達正在發育中的胎兒。雌激素攸關胎兒腦細胞和基因發育,由於雌激素也有助含氧血液經動脈循環到胎兒體內,如果太少,血氧量和重要營養素供應就會不足,也可能讓胎兒無法正常發育。研究負責人佛羅里達大學藥學化學系主任詹姆斯教授說:「如果足夠量的三氯沙進入胎盤,影響這種酵素,我們懷疑這種物質對懷孕有害。」


在平時經常使用的清潔、潔牙甚至美容用途的清潔用品中,三氯沙是經常使用的抑菌添加物,例如牙膏、洗碗精、濕紙巾、洗手乳等等之外,廠商的標示除了Triclosan之外,其他常見的五種名稱分別是Aquasept,Gamophen,Irgasan,Sapoderm以及Ster-Zac等等名稱。三氯沙本身因為有香味及抑菌功能,因此在清潔用品中常被添加。


三氯沙本身的抑菌能力非常強,水中只要加入0.03ppm(ppm是百萬分之一)濃度的三氯沙,水中生物就無法生長,但一般大眾不知道,市售的清潔用品有些甚至含三氯沙達千分之三的濃度,是殺菌濃度的一千萬倍。如此高濃度的三氯沙進入人體,好壞菌全會被殲滅。美國環保署已將三氯撒註冊為殺蟲劑成分,其結構類似一些高毒性的化學毒素,例如戴奧辛、氯苯、氯酚等等,而相關研究發現,含三氯沙產品與含氯的自來水使用可能有致癌的風險。


所以找個時間檢查一下家中的清潔用品,如果含三氯沙過高,儘量不要使用,尤其是懷孕的婦女應該要更小心防範,專家建議最好都不要接觸,如此才能對胎兒發育多一層保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