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有壓力怎麼辦?如何健康減重? (4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長期處上班壓力 易患心血管疾病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3年4月25日 下午5:39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上班族者長期處於有壓力的職場環境,恐怕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德國研究者觀 察950位上班族工作內容與壓力指數後發現,身體健康的人如果長期暴露在有壓力的職場上,會大幅增加身體發炎的風險,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較其他人高過2 倍以上。


慕 尼黑赫爾姆霍茨環境衛生研究中心研究者,利用調查情緒的問卷結果與血液中發炎反應後發現,一半以上的上班族都表示自己曾在工作上面臨壓力,如果加以細分, 壓力與身體C-反應蛋白濃度的提高,兩者的確有正相關。換句話說,壓力有可能讓身體出現不適,再者,壓力產生的隱形影響力,還包括員工容易出現沮喪、失眠 以及開始對運動欲振乏力。

研究者艾蜜妮表示,「從這次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論,只要能從職場壓力下手,便可以找到方法來解決因壓力引起的相關疾病,例如心臟疾病等。」


另一項研究也指出,上班族如果有壓力,還容易為自己帶來糖尿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者,觀察677位平均43歲以色列上班族後發現,在研究期 間5年之內,有17人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曾出現職場壓力的人,不幸罹患糖尿病風險則提高了1.84倍,如果再撇開血壓高低等因素,在507人中,曾歷經 職場壓力的上班族,罹患糖尿病風險更一下子提高了4.32倍。


本次研究結果已刊登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and 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


鄭醫師補充:


壓力會導致腎上腺皮質醇提升,抑制免疫系統,長期下來,免疫系統失衡,慢性疾病而來。上述研究報導就是很清楚的例證。如何檢測壓力對身體的影響以及透過生活形態以及心態調整來真正抒壓,才是預防相關慢性疾病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Rebecca Emeny, Marie-Elena Lacruz, Jens Baumert, Astrid Zierer, Alexander von Eisenhart Rothe, Christine Autenrieth, Christian Herder, Wolfgang Koenig, Barbara Thorand, Karl-Heinz Ladwig. Job strain associated CRP is mediated by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Results from the MONICA/KORA study.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2; 26 (7): 1077 DOI: 10.1016/j.bbi.2012.07.004
  2. Emeny, R.T. et al. Contributions of Job Strain and 9 Emerging Biomarkers of Coronary Events in Healthy Workers: the MONICA/KORA Augsburg Case-Cohort. Psychosomatic Medicine, 75(3):317-2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飽、喝咖啡依舊沒精神 小心腎上腺疲勞過度

 
 

有許多人每天睡滿8小時,但上班時依舊精神差,就算喝茶或咖啡提神,還是覺得很累。根據醫生表示,這可能是身體的腎上腺過度疲勞才會出現的問題,如果沒有馬上放鬆休息,最終可能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



早上總是常打哈欠,喝咖啡和茶提神也無法提神,可是到了晚上就精神飽滿,失眠整夜,如果有以下的症狀,很有可能就是有腎上腺疲勞的情況。其實台灣近5年來,腎上腺疲勞的人增加了3到4成,主要是因為壓力大時,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對抗壓力,長時間情緒緊繃,腎上腺分泌失調就會導致腎上腺疲勞。



雖然腎上腺疲勞不是疾病,只能靠自己改變生活型態和紓解壓力來調適,不過如果放任腎上腺繼續疲勞,嚴重的話自律神經會失調,除了讓自己感覺愈來愈累外,老化速度也會變得相當快。



根據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許多人做什麼事情都要求完美,這時候身體心理壓力就會很大,而食物可以幫助調節腎上腺分泌的功能,使情緒可以適當舒緩,像是全麥糙米、各種顏色的蔬菜、適當的肉、魚類,都可以改善這樣的狀況。(新聞來源:年代新聞記者劉芯彤、張世澤)



腎上腺功能障礙會出現什麼狀況?讓我們先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表格,幫自己打個分數:


首先,完成以下的測驗已評估自己的壓力反應,以及生活中的壓力指數。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腎上腺功能障礙測試*



我有低血壓。



當我起身時會感覺暈眩。



我有血糖過低的情況。



我嗜吃含鹽量高的食物。



我嗜吃甜食。



我的眼睛下方有黑眼圈。



我有睡眠問題(無法入睡或熟睡)。



我的睡眠品質很差(睡醒後沒有恢復精力的感覺)。



我感覺昏沈或無法集中注意力。



我會頭痛



我經常感染(很容易感冒)。



我的運動耐力不佳,且運動完之後感到筋疲力竭。



大部分的時間都覺得壓力沈重。



我感覺疲累而亢奮。



我會積水。



我有恐慌症或是很容易受到驚嚇。



我會心悸



我每天都需要望咖啡因展開序幕。



我對酒精、咖啡因與其他藥物的耐受性不佳。



我感覺虛弱與顫抖。



我在緊張時,掌心與雙腳會冒汗。



我感覺疲勞



我的肌肉衰弱。


0-7可能為輕微腎上腺功能障礙,8-10可能為中度的腎上腺功能障礙,11以上可能為嚴重的腎上腺功能障礙。


大腦與壓力


思想、認知、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我們?



壓力(與放鬆)反應是由大腦的指揮與控制中心--下視丘所控制的。


當這個部分的神經系統啟動時(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啟動的狀態),我們的腎上腺釋出更多的皮質醇與刺激性的神經傳導素--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這些化學物質充滿活性與激勵性。



這個系統是我們的寶貝,尤其是當我們遇到麻煩或危險時。想想看在大草原吃草的斑馬。在飢腸轆轆的獅子逼近時,承受突發性壓力的斑馬拔腿狂奔。直到有一隻被撲倒之後,其他斑馬恢復冷靜,繼續吃草。基本上,我們的身體在啟動壓力反應時,情況就和斑馬一樣。



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科學及神經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的說法,那是斑馬沒有潰瘍的原因。牠們會有瞬間急遽升高的壓力,然後,斑馬又恢復冷靜,繼續吃草。牠們的壓力反應是瞬間啟動的,在危機解除之後就關閉了。



我們文化的問題是長期不間斷的無情壓力,對神經系統造成永無休止的刺激,包括我們缺乏營養又有毒的飲食、環境毒素、電磁污染,以及失去控制的無力感,以及沒有歸屬感。



這讓我們處於長期的警報狀態。引領風騷的神經科學家布魯斯麥克尤恩(Bruce McEwen) 在他的著作「我們所知的壓力盡頭」(The End of Stress as We Know It)中,解釋長期的壓力如何損耗我們的生理系統。他將這種情況稱為「適應負荷」4,可以視為一生當中所有壓力源的總和。



所有這些過量的壓力源,人體無法長期不斷應付的壓力源,導致交感神經系統與壓力反應的過度激化,緊接著就是能量的消耗殆盡。



薩波斯基博士詳細闡述這種慢性壓力損傷大腦的方式。主要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居高不下的數值損傷了海馬迴。



在從適應的觀點來看,當我們處於危險或有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會想要記住所有相關的一切。那是好事一樁,有助於我們避免未來重蹈覆轍。



那是為什麼我們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會有數量眾多的皮質醇受器。因為我們需要記住危險的情況,以避免未來的再度發生,我們的身體在這方面有著完美的設計。



然而,在現代的社會裡,這套生理系統受到過度的激化。我們不需要記憶我們認知為壓力的每個情況。長期的大量皮質醇損傷了海馬迴,導致記憶力受阻5、失智症與沮喪6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神經學科學家桑妮雅 魯皮恩(Sonia Lupien)博士已經說明壓力如何緊縮我們的記憶力中心,並對我們的大腦與認知功能造成有害有的影響7,8



壓力簡直就是大口啃噬著我們的大腦。



從遭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人身上,可以清楚看到壓力所造成的影響;這是遭遇某種創傷事件所造成的一種焦慮症候群,促使經歷過創傷的人,生活在一種過度反應的狀態。經歷過重大創傷的人,有15%會出現這種情況,例如經歷戰爭、暴力或虐待。這種病徵會改變大腦,重組人體對壓力的反應。許多遭遇過911創傷的人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9


不管是生理的危險、一個想法、認知、毒素、過敏原、感染、甚至是異常的細菌所造成的任何壓力,都會透過這個系統引發廣泛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範圍廣泛,而且力道強勁。.


過度激化的壓力反應有何影響?


以下是長期過度激化壓力反應所造成的影響一覽表10。我在這裡條列這些,只是要說明關於壓力對人體與大腦的負面影響,現有的研究範圍與我們的瞭解。長期持續不斷的壓力:



  • 增加發炎與發炎性的細胞激素 (TNF alphaIL-1 Th1免疫反應),這些都涉及到沮喪、躁鬱症、自閉症、精神分裂與阿茲海默症。
  • 減少神經傳導素乙醯膽鹼的數量,這是天然的放鬆與消炎劑、具有鎮靜舒緩與促進記憶力的作用。
  • 提高沮喪焦慮
  • 損傷海馬迴,導致記憶力喪失與情緒障礙。
  • 提高「興奮性神經毒性」與激化NMDA受器 (細胞的開關)導致細胞死亡。
  • 降低血清素數量。
  • 降低BDNF (大腦的療癒與修復工廠,是新大腦細胞合成所不可或缺的)
  • 降低生長荷爾蒙。
  • 減少慢波睡眠。
  • 降低社交互動與性的感受力。
  • 提高異常的脂肪與胰島素抗性。
  • 干擾甲狀腺功能。
  • 激化導致粒腺體死亡與能量流失的通道(BAXp53)
  • 增加脂肪釋放滲入血液中的數量。
  • 提高三酸甘油脂、減少HDL (好膽固醇)、與增加LDL (壞膽固醇)
  • 提高血液的濃稠度與血小板凝集,導致栓塞(引發心臟病與中風)。
  • 造成肌肉的流失。

食物也會造成身體壓力嗎?且讓我們看一下臨床研究的數據:



壓力壓垮了我們的基因


我們所吃的壓力食物不只造成身體的壓力,也引發了基因的改變,導致更多的壓力。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ian Nutrition)有一份引人矚目的研究,發現以精製碳水化合物為主食的人,體內的壓力基因、發炎基因與胰島素抗性基因都被啟動了。24



研究檢視二組都有胰島素抗性的人員。他們所吃的二份飲食是完全一樣的:相同的熱量、等量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與纖維。



唯一的差異是一組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小麥、燕麥與馬鈴薯,另一組是裸麥。裸麥含有不同的訊息分子,被分解與吸收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小麥、燕麥與馬鈴薯。



實驗的結果具有革命性的意涵。



在十二星期之後,採取脂肪切片,並測量基因表現的改變。體重沒有變化,但是基因表現的差異卻是十分驚人。



在小麥、燕麥與馬鈴薯組,有62種引起發炎、產生壓力分子與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抗性與肥胖的基因被啟動。在裸麥組,有71種改善胰島素功能與避免細胞死亡的基因被啟動。




精緻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往往也是造成身體的隱形壓力,在此提醒大家。腎上腺功能異常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來瞭解,除了相關的不同草本複方(草藥學稱Adaptogen)可以針對不同的結果來改善,也可以透過一些放鬆技巧的訓練,來強化副交感神經的影響,藉由迷走神經釋放乙醯膽鹼來幫助身體滅火,當然針對壓力來源配合有效的生活改善技術及心靈處理技術,也是根本抒壓的重要關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跳繩對抗飢餓 抑制食欲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12日 上午12:47

若想節食減重,可以嘗試一下跳繩,肚子較不會那麼餓。日本最新研究發現,跳繩比其他運動更能幫助對抗飢餓、抑制食欲。


過去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在短時間抑制食欲,而這次研究認為,跳繩等垂直跳動運動更能幫助腸道分泌調節食欲荷爾蒙,所以更能幫助抑制食欲。


身體飢餓的時候,會分泌一種「飢餓素」荷爾蒙。研究人員想了解的是,當跳繩,或進行其他跳躍運動時,是否會比做其他運動更能改變荷爾蒙「飢餓素」分泌。


研究人員指出,以前有研究顯示,跑步比騎腳踏車更能抑制食欲。與跑步相比,跳繩上下跳動得更劇烈,說不定跳繩更可以影響腸胃道荷爾蒙分泌,抑制食欲效果比跑步更好。


研究人員以十五名健康男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年齡平均二十四歲,研究人員讓這些男性在不同日子分別做跳繩、騎固定式腳踏車兩種運動,運動時間持續三 十分鐘,研究人員也調整固定式腳踏車運動模式,使兩種運動所耗費的熱量一樣。在運動前後,研究人員為這些人測量飢餓素荷爾蒙濃度,並詢問他們是否感到飢 餓。研究人員也詢問他們是否有想吃甜食、鹹食、酸食,或高油脂食物的欲望。


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在跳繩後飢餓感明顯減少,且較不會想吃高油脂食物。相反地,男性騎腳踏車後會感覺比較餓。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食欲」醫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想減重,知道該運動,總是抱怨時間不足或者場地不方便,不妨試試跳繩半小時,根據研究,即使熱量消耗相仿,比騎單車更能抑制食慾,幫助減重。文獻引用來源:


Effects of different modes of exercise on appetite and appetite-regulating hormones Appetite, Volume 66, 1 July 2013, Pages 26-33
Hiroshi Kawano, Mayuko Mineta, Meiko Asaka, Masashi Miyashita, Shigeharu Numao, Yuko Gando, Takafumi Ando, Shizuo Sakamoto, Mitsuru Higuchi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300046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大笑增進食慾 效果等於運動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報導】規律的運動可以帶給人愉悅的心情,根據美國一份研究顯示,開懷大笑與運動之後因饑餓激素反應,都可以增進食慾,不過研究人員建議民眾不可以大笑取代運動,適度地運動與保持愉悅心情,才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位於美國加州的羅瑪琳達大學研究發現,人類開懷大笑時,體內俗稱的瘦體素leptin與饑餓激素Ghrelin會產生消長現象,也就是食慾會增加,這種反應與適度運動後的人體反應一樣。為了深入了解,研究人員利用喜劇片與劇情充滿緊繃氣氛的電影,供14名平均21歲的民眾觀賞,看完喜劇片的民眾,體內瘦體素減少15%,饑餓激素卻增加9%。



首席研究員柏克表示,「人體瘦體素減少,代表食慾增加,」他更進一步表示,保持笑口常開會減少焦躁情緒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年老人或身體缺陷者食慾不振,也可以利用大笑加以改善。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憂鬱時或感到沮喪甚至缺少適度運動時,都會產生食慾不振現象,因此他們建議,運動時不妨來個大笑,調整食慾,也改善人體心肺功能。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米勒表示,「當你笑15分鐘時,血管擴張的情形與慢跑或做有氧活動類似。」



不過,研究人員並不因此建議以大笑方式來增加食慾,畢竟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以及常保身心靈愉快,才是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天天踏青5分鐘 健身更健心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研究顯示,每天只要花短短的5分鐘從事戶外活動,就能改善心理健康、提高自信心,主政者應鼓勵民眾多到公園或花園消磨時間。



有水的綠色環境效果更好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顯示,戶外活動能降低心理疾病風險、提升幸福感,但上述研究聲稱,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從事戶外活動,對身體才有益處。研究人員指出,只要是自然環境,包括公園,對身體都有好處,但有水的綠色環境效果似乎更好。



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只要花5分鐘在走路、種花蒔草、騎單車、耕作等綠色活動上,就能提振精神與自尊心。這份刊登在「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民眾都能利用綠色活動來做更多自我治療,對個人、社會及健康服務的開支將會有莫大幫助。」



研究觀察英國過去10份研究中,1252名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不同心理健康狀態的民眾資料,接著分析走路、種花草、騎單車、釣魚、划船、騎馬、農耕等活動,發現這些活動對年輕人及患有心理疾病者幫助最大,但也有益於各年齡層與不同族群的人。



現代人壓力很大,常有網友問到要如何自我抒壓。最近有兩則新聞,第一則是關於大笑的效果,美國加州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究發現:大笑的的效果與運動類似,建議大家可以和運動配合來幫助身心更健康。


大笑時不僅會運動到腹肌,同時還會影響到體內的瘦體素及飢餓激素。因此心情不好,吃不下,體重明顯下降的人,可以考慮用大笑的方式來幫助改善。除了改善食慾,也會增加血液的循環及血管擴張,大笑十五分鐘與做有氧運動的效果類似。


在此簡介瘦體素(Leptin)在體內的作用:


瘦體素是一種重要的油脂組織產生的荷爾蒙,很多人不知道脂肪組織也是體內很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瘦體素載體內主要幫助身體的能量攝取及消耗的調節,當然控制食慾及新陳代謝上,瘦體素扮演重要的關鍵。主管瘦體素的人體基因位於第七對上。睡的好,也能降低食慾,在2004年有研究人員發現,瘦體素能與褪黑激素一起作用,在睡覺時幫助胰島素作用而減低食慾,相關研究可參閱:


Alonso-Vale MI, Andreotti S, Peres SB, Anhê GF, das Neves Borges-Silva C, Neto JC, Lima FB (April 2005). "Melatonin enhances leptin expression by rat adipocytes in the presence of insulin".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88 (4): E805–12. doi:10.1152/ajpendo.00478.2004. PMID 15572654


另一則談到踏青能幫助身心舒緩的概念,主要是源自於英國的研究發現:透過養花蒔草、耕作或騎腳踏車等等與大自然的接觸,能夠明顯改善身心健康,甚至提高自信。過去我們也把柏林大學的相關研究提出來讓大家參考:身體處於安全模式與危險模式,反應是不一樣的。幫身體處於安全模式,身體才能真正進行修復,安全模式最典型的環境就是瀑布,當大家即使看到瀑布的圖像,也會感到很放鬆,這對身體的細胞而言,也是它們喜歡接觸的方式:



相反地,危險模式,也就是會讓人不自主感到緊張甚至無法放鬆的狀況,身體自然必須提高戰備狀況,無法有多於的空暇來進行修復,因此身心狀況若是老是處於危險模式的人,自然比較不穩定。有興趣想比較的人可自行連結到危險模式的圖片自己作比較:


http://www.bnl.gov/esd/reserve/images/snakes5.jp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得少 當心腰壽肥

作者: 【中央社華盛頓十一日法新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13日 上午12:08





根據今天發表的一份研究,在一周工作日中一天僅睡五小時,再加上毫無節制地狂吃零食,這對腰圍可不是件好事。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波爾德(Boulder)分校領導的研究發現,受試者在這樣的條件下,體重增加將近二磅(約一公斤)。


最新研究報告執筆人表示,先前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重增加,但原因不明。


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最新研究發現,醒著時間越長,確實需要更多能量,但受試者吃下肚的食物量,卻超過多燃燒的卡路里。


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的睡眠與時間生物學實驗室(Sleep and Chronobiology Laboratory)主任賴特(Kenneth Wright)說:「少睡本身並不會導致體重上升,但人們睡眠不足時,就會吃下比實際需求更多的食物。」


研究人員觀察十六名年輕、精瘦且健康的男女受試者,他們在科羅拉多大學醫院(University of Colorado Hospital)的「睡眠套房」度過二周。


平均來說,每晚僅睡五小時的人,比睡足九小時者多燃燒五%的能量,但是,睡眠較少的人也多攝取了六%的熱量。


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者傾向攝取較少量早餐,但在晚餐過後狂嗑點心。


他們還說,實際上,比起個別一餐,宵夜攝取的卡路里更高。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Rachel R. Markwald, Edward L. Melanson, Mark R. Smith, Janine Higgins,Leigh Perreault, Robert H. Eckel, and Kenneth P. Wright, Jr


Impact of insufficient sleep on 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food intake, and weight gain PNAS 201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rch 11, 2013, doi:10.1073/pnas.1216951110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3/06/1216951110.abstract


少睡會造成壓力荷爾蒙上升,就像一個人在逃命一樣,睡不飽,身體感受到壓力,對於攝取的熱量儘量會儲存下來,因此體重更難控制: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05459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626108


熱量也許有關係,但當事人的睡眠不足導致的壓力狀態,讓身體無法正常代謝甚至增加熱量的庫存,恐怕才是體重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根本減重不復胖的重點仍在於減少甚至是避免身體的壓力,因此生理與心理壓力管控始終是體重控制的關鍵,坊間的減重計畫鮮少提及,但熟悉減重原理的專業都知道這才是體重控制的關鍵。


Pet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芬多精能安眠鎮痛 柳杉最多

 

現代人流行到森林散步,享受芬多精,但因採集技術困難,很少人能揭開芬多精面紗。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王升陽、獸醫病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廖俊旺,花四年時間,研究證實芬多精「類成分」檸檬烯,確具有安眠、抗焦慮及鎮痛的功效。樹木中,以柳杉林蘊藏的芬多精最多。



王升陽和廖俊旺獲林務局支持,研究芬多精的成分及功效,這項成果刊登在二月出刊的木材科學(Journal of Wood Science),由於採集技術困難,國內外少見芬多精研究報告,兩人突破性的研究已經引起學界關注。



王升陽說,為採集芬精常以森林為家,足跡遍及中興大學黑森林、惠蓀林場、奧萬大的楓香林及溪頭柳杉林;分析芬多精的方法,一種是用微固相萃取法,另一種是利用合成樹脂,配合可攜帶式的幫浦,採集林中的空氣。



王升陽、廖俊旺 花四年證實功效



再將採集到的空氣分離芬多精,利用氣相質譜分離,鑑定芬多精成分;王升陽和廖俊旺也發現芬多精,和利用水蒸氣蒸餾的柳杉精油成分類似,還以柳杉精油進行動物試驗,證實柳杉芬多精,能增加小鼠睡眠和鎮痛作用。



研究柳杉中的芬多精,主要類成分檸檬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相當大的影響,還具有安眠、抗焦慮及鎮痛的功效,王升陽在實驗中獲知,小鼠即使服用濃度高的柳杉精油,也不會有毒性反應,安全性高。



興大芬多精研究團隊指出,柳杉林中芬多精濃度,常隨著溫度變化,氣溫卅度時濃度最高。因為柳杉精油和芬多精成分差不多,民眾平時較難接觸柳杉林,居家也可使用柳杉精油代替,享受芬多精



針對國內對於芬多精的研究發現:芬多精的確有助於睡眠、止痛、安眠及抗焦慮的效果,所以有機會到郊外,有芬多精的樹林裡走走,絕對有助於身心的鬆弛,幫助身體處於安全模式,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增加負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而達舒緩自律神經的效果。對於到郊外不方便的人,可以考慮使用柳杉精油替代,在營養品有類似類似效果的是鈣加鎂,一般而言,鈣能幫助自律神經舒緩、鎂能減少焦慮,鈣及鎂都能幫助睡眠,鈣也有止痛的效果。但提醒大家,鈣鎂產品應找比較好吸收的形式,比例最好是2:1,否則就是在吃安慰劑,效果有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在某些媒體上看到一個名詞,這在一般的精神科診斷上比較少用,在此提出來說明,其實這種因為壓力過大,不由自主想吃東西,使得體重急速增加的狀況是一種現象,這是當事人找不到其他紓解壓力的方式,只能透過偏差的飲食來幫助自己提升神經傳導物質,試圖減壓的結果。以下我把功能性醫學的觀念及解釋整理給大家參考:


許多人在提不起勁或者心情不好時,透過吃甜食來改善,一些甜食的廣告,也以幸福快樂的感覺來吸引大家多食用,這並非無稽之談,但也潛藏更多的危險。在無力、壓力或者處於輕微憂鬱時,增加腦內血清素最快的方式,就是攝取醣類,甜食、米飯、麵包之類的來源,血糖就會上升,身體為了降低血糖,胰島素就會開始分泌,接下來對於血清素的增加會有幫助,所以胰島素不只在平衡血糖,還能製造身體的蛋白質。


但是若是沒有補充胺基酸來源,一直靠甜食來增加血清素的合成,只會導致身體的胺基酸越來越少,因此甜食只能算是一種興奮劑,往往只有短暫的效果,改善憂鬱效果難以持續。因此,想根本改善憂鬱,要充分攝取完全蛋白質,配合優質的醣類來源,這才能讓血清素進入大腦的狀況,效率更高且持久。


很多人並不瞭解,低血糖是最容易誤診成精神疾病的身體功能失衡,低血糖經常出現的症狀像是突然感到焦慮不安、突如其來的不安全感、注意力衰退、晚上常醒來,這些症狀在精神科門診往往會被當成焦慮症、憂鬱症甚至是心因性過食症,直接服用抗焦慮及抗憂鬱劑來處理。殊不知這樣做法不但沒有根本改善狀況,還容易形成藥物的依賴以及發生藥物副作用的風險。


常常會想吃甜食的人,可能體內的血糖濃度都是上上下下極不穩定的,對甜食的渴望就在提醒一件事:低血糖,因此在正餐之間長覺得餓想吃東西,或者半夜醒來就會想吃東西,體重起伏不定,一旦變胖就很難瘦回來,極可能是血糖代謝異常引發。


血糖在體內影響的不只是胰島素而已,也就是說,一旦血糖過高,胰島素分泌來降低血糖,但如果血糖過低,體內的壓力系統就會啟動,所以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就會開始作用,來幫助血糖上升,因此,血糖值穩定,身體能供應充分的葡萄糖給大腦,精神、注意力、心情及思考等等就會維持在高檔,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狀況,應該設法讓自己的血糖保持在穩定的狀況,也就是用過餐後,血糖緩慢上升,在飯後三到四小時,血糖仍維持與空腹血糖的值相當,胰島素的分泌才會正常。


反之,血糖維持不穩定,尤其是血糖經常處於過低時,大腦及身體不時感到恐慌,此時跟壓力有關的荷爾蒙不只會分泌,甚至傾巢而出,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症狀於焉產生。這些症狀會因為荷爾蒙釋放的優先釋出而症狀有所不同,有人是焦慮不安加劇、有人則是睏倦想睡、或者手麻、心悸、頭痛等等,甚至有人會易怒或者無法控制的一直想吃甜食或者澱粉。


這些資料,許多專業人員的相關認知並不充分,因此,對那些幾乎每天吃甜食、零食點心、清涼飲料,常常感到飢餓,常半夜醒來吃東西、傍晚容易感到疲憊、想睡,體重增加瘦不下來,靠甜食減緩壓力、頭痛、心悸或發麻等狀況的患者,即使服用抗焦慮或者抗憂鬱等藥物改善有限。提醒大家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本身若經常發生類似焦慮不安、憂鬱、易怒甚至強迫思考、行為等等症狀,最好從血糖與胰島素的穩定處理起,而不是給自己貼上精神科診斷而直接服藥控制,本末倒置。


我並非否定這樣的個案不能靠提高血清素的方式來改善,然而跟藥物相比,提高血清素有更直接及安全的營養補充作法,建議大家可以多留意及了解相關的作法為何。相關資料可以參閱部落格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421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985&prev=22820&next=21607&l=f&fid=33


以下擷取自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表格給大家參考,這些都是胰島素作用不佳,代謝異常經常出現的狀況:


胰島素測驗*


我嗜吃甜食,在剛吃完之後會有短暫的活力與好心情,之後就如洩氣的皮球。


我有糖尿病、血糖過低或酗酒的家族史。


我暴躁易怒、焦慮、疲倦與緊張不安,或是有斷斷續續的頭痛,但是吃過飯後會有暫時覺得好一點。


突然站起來時會感到暈眩。


在用餐後的二至三小時,我會感到顫抖。


我吃的是低脂飲食,可是體重依然如故。


在誤餐的情況下,我會覺得暴躁不安與易怒、衰弱或疲倦。


如果吃了碳水化合物(鬆餅、硬麵包、麥片、煎餅等),好像一整天就無法控制地一直吃。


一開始吃甜食或碳水化合物之後,就無法停止。


如果吃魚或肉類與蔬菜,感覺比較好,但是在吃麵食、麵包、馬鈴薯與甜點的大餐之後,我會覺得昏昏欲睡或「茫茫然」。I


餐廳的麵包籃是我的最愛。


在吃完甜食之後,我會感覺心悸。


我對鹽分敏感(我會水腫)


如果沒有吃早餐,下午會有恐慌的症狀。


如果早上沒有喝咖啡,就提不起精神。


我經常感覺悶悶不樂、不耐煩或焦慮。


我記憶力不佳,也無法集中精神。


吃東西可以讓我冷靜下來。


在吃過東西之後的幾小時,我會覺得疲倦。


晚上會盜汗。


我經常感到口渴。


我好像經常受到感染。


我大部分的時間都覺得很疲倦。


我的腰圍過重(腰臀比>0.8—肚臍四周的腹部與臀部頂端骨頭隆突處四周的比率)


我的毛髮在應濃密處稀薄,又長在不應該生長之處。


我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不孕。


我有高血壓。


我有心臟疾病。


我有第2型糖尿病 (曾被稱為成年發病型糖尿病)


我有慢性的黴菌感染(鼠蹊搔癢、陰道酵母菌感染、或是皮膚有塊狀乾燥脫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飯不專心 味盲易變胖

 


飲食習慣不當或邊吃邊看電視、打電玩等不專心用餐的「味盲」,最容易發胖!醫界十七日提出革命性新觀念,肥胖者要成功減重,須開發自己的「味覺智能TQ」,學會用「心」吃東西,只要放慢吃東西的速度,體重就會減下來。


前台大醫院外科醫師趙世晃近年陸續幫四萬多位民眾減重,發現減重成敗關鍵在病人的「心智」。肥胖者做了胃間隔等減重手術還是瘦不下來,問題在他們繼續以「胖子頭腦」吃東西,永遠吃不到滿足點。


他發現,肥胖者容易狼吞虎嚥,一碗肉鬆稀飯,標準體重者平均咀嚼一五七次,肥胖者只咀嚼八十二次就吞完;難咀嚼的蒟蒻乾,一般人至少要咀嚼五、六十下,胖子只咬一、二十下就吞下肚,相差二、三倍之多。


趙世晃把「吃相」概分為細嚼慢嚥、狼吞虎嚥、漫不經心、談笑風聲等型態,分別代表敬慎、急躁、散漫、溝通,也象徵一個人的「心性」。


趙世晃說,速食、戰鬥式的吃法,常令人食不知味,缺乏心靈滿足感。減重過程要訓練每個人的「味覺智能TQ」(Taste Quotient),當一個人學會細嚼慢嚥、滿足的進食,自然而然就會瘦。


從小就胖的王小姐十分鐘就吃完一個排骨便當,體重曾飆到九十六.六公斤,這些年一直和肥胖奮戰。她接受味覺智能訓練,一個月就瘦了五公斤,現在體重六十四公斤。


王小姐說,面對一道菜,醫師要她想出廿個讚美的形容詞,一邊慢慢吃力一邊慢慢品味回憶,一餐至少花半小時,食量只有過去的四分之一,卻很滿足。



鄭醫師補充:


上述的進食方式,其實不是新觀念,應該說是一直被忽視的概念及作法,壓力是很多人肥胖的真正原因,但是壓力如何累積及產生,並不只是工作過度、或者與家人或者另一半的問題而已,真正讓身體有壓力是從平常的生活及飲食方式一點一滴累積的。今年國內出版的「健康腦,身心沒煩惱」裡面即有完整的闡釋,以下是我從書籍介紹的資料中摘錄相關內容給大家參考:


 「很容易覺得疲勞、經常偏頭痛、生理期不順;血壓、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始終居高不下的你,明明已經按時吃藥、控制飲食、努力運動,病卻還是好不了?」


  疾病真正的根源,其實是不健康的大腦!


  在日本開設健康門診的橫倉恆雄醫師,20年來診療過許多因「莫名的身體不適」、「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效」而前來就診的患者。他從豐富的臨床經驗中發現:現代社會中過量的壓力、資訊的暴增,已讓許多人的左腦──也就是掌控理性的腦陷入沒有「餘裕」的艱難處境,無法適當地調適壓力,進而產生偏食、暴飲暴食的行為,並罹患種種疾病。


 


  可是,一般的健康法著眼於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通常會建議患者少吃、多動,結果反而造成負面的壓力,讓患者的大腦更快進入疲憊狀態,完全無法根治疾病。從真正的源頭------大腦下手,才能一勞永逸、徹底恢復健康!


 


讓大腦恢復活力的「五感療法」:現代人已習慣從電視上的氣象預報得知當天溫度的數字,卻懶得透過肌膚去實際感受;只為了吃而吃,卻很少開心地享受食物,像這樣在五感上的遲鈍和退化,正是疲憊腦的最大成因。書中提供:消除頭部緊繃感的西瓜按摩法、不要一大早就開電視、走出辦公室吃午餐等20個小方法,重新喚醒你孩提時敏銳的五感。


 


  ◎快樂吃就健康的「樂食療法」:所謂的樂食,就是想吃蛋糕時把一整盒吃完也沒關係、不論幾點吃晚餐都可以。這些聽起來「違反常識」的觀念其來有自,正是大腦神奇的調節機制。當大腦得到滿足了,食慾及體內的代謝機能就能彼此平衡,即使攝取了太多熱量,也會被身體代謝掉。從臨床實驗上也得到了相當有力的證明,300多位進行樂食療法的人,在一年後,不管是體重、血糖值、體脂肪、總膽固醇,通通都下降了。更神奇的是,減重成功率高達97%,並塑造了不會二度復胖的體質。


 


最後提醒:想要讚美食物,必然要找自己覺得美味的東西,不然無法讚美。找回身體感官的敏銳感覺(不只是味覺而已),身體會直接做精確的調控,體重自然維持在理想的範圍,為了減少誤解以及對於樂食療法的執行細節更清楚,建議大家不妨直接找這本書來了解,若能身體力行,我想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自己的身體有完美的自我調控能力,並能在身心舒泰的狀況下,享受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負面新聞會胖 高熱量零食吃更多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1月30日 上午8:56






結果發現,觀看悲慘情景系列海報的受試者吃的零食不僅比另一組多40%,嗑下的高熱量零食也比低熱量零嘴多7成,而看中性訊息海報的受試者所吃下的高低熱量零食比例差不多。


研究主要人員商業管理學院的拉蘭(Juliano Laran)表示,從研究結果不難發現,人們心情受到負面消息影響時,就會傾向吃更多高熱量食物來撫慰心情,食物的口味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人們心理上渴望熱量。因此在吃東西時,如邊看電視新聞並且接受到許多負面新聞的消息,也會比不看負面新聞的人吃多出40%熱量的食物。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在部落格不只一次提到,吃東西時,最好不要邊看報紙或者邊看電視,因為報紙或者電視的負面新聞可能會讓我們不知不覺中,選擇不當的食物或者吃下更多熱量還不覺得飽,上述研究報導就是很好的示範說明。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271&prev=-1&next=24254


相關參考文獻:


Juliano Laran and Anthony Salerno


Life-History Strategy, Food Choice, and Caloric Consump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2450033, first published on January 9, 2013 doi:10.1177/0956797612450033


原文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3/01/09/0956797612450033.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每周做2次瑜珈 防心律不整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1月31日 下午3:22







英國《路透社》(Reuters)30日報導,瑜珈可能是有益治療心房顫動的輔助運動,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Kansas Medical Center)讓49位心律不整平均達5年以上的患者參與研究,第一階段的3個月,先行測量他們的心跳頻率、焦慮程度、壓力抑鬱指數,以及日常生活品質。


第二階段同樣為期3個月,讓受試者每星期參加兩次瑜珈課程,並記錄這段期間他們對生活品質的滿意度、焦慮程度等,且在此兩個研究階段中,患者仍然有接受醫院追蹤治療。研究結束後,以心臟監測儀測量患者的心顫頻率,結果發現瑜珈課程之後,頻率比研究第一階段時降低近4倍;而且患者的心理焦慮程度,以特殊量表上的分數顯示(分數最低20至最高80)也從34降到25。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物理治療研究的研究人員拖德(W. Todd Cade)表示,瑜珈或許可成為有心房顫動困擾的患者,一個輔助改善的途徑,但並不表示可因此而不藥而癒,目前還需更具體的證據來證實瑜珈對心律不整的效果,如患者想要靠瑜珈改善,建議還是先跟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的心臟不適反應與焦慮大有關係,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二尖瓣膜脫垂,這種狀況常見於嚴重焦慮或者恐慌症的患者身上。


剛發表的最新研究,透過每周兩次瑜珈運動的輔助,時間為期三個月,追蹤發現能明顯降低患者憂鬱、焦慮指數,同時明顯減少心律不整的嚴重度,因此任何能幫助身心減壓的運動,都值得心律不整的患者考慮採用。相關參考文獻:


Lakkireddy D, Atkins D, Pillarisetti J, et al. Effect of Yoga on Arrhythmia Burde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YOGA My Hear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0,


J Am Coll Cardiol. 2013;():. doi:10.1016/j.jacc.2012.11.060

http://content.onlinejacc.org/article.aspx?articleid=1567301


此外,有些患者的心律不整與營養缺乏有關,在無藥可醫這本書提到一些相關營養補充療法,包含足夠劑量的維他命C、亞麻仁油、鈣鎂(比例2:1)、B群、維他命E以及綜合維他命的補充也能明顯改善症狀,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書來看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果糖食欲大開 肥胖跟著來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月3日 上午12:04





吃太多果糖,小心食欲大開,吃下更多東西。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果糖可能讓人食欲高漲,當食欲久久不退,就會吃下更多食物,增加肥胖風險。


果糖與葡萄糖都是屬於單糖,許多天然水果含有果糖,坊間茶飲店常使用的玉米糖漿就是高果糖產品。美國耶魯研究人員掃描大腦發現,攝取不同種類糖份時,大腦運作也會出現變化。


耶魯大學研究團隊以二十名健康成人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吃果糖,另一組吃葡萄糖。然後觀察其大腦下視丘區域血流狀況,一個人食欲變化與下視丘大有關聯。


研究人員發現,當攝取葡萄糖的時候,負責飽足感的荷爾蒙濃度較高。攝取果糖時,情況就不太一樣,負責飽足感的荷爾蒙增加幅度大大縮減。研究成果已於昨(二)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美國奧勒岡健康科學大學的強納森‧波爾尼爾博士在評論中表示,這項研究並未證明果糖是造成肥胖盛行率居高不下的主因,其他環境因素、先天因素也都可能造成肥胖問題。這幾十年來,果糖攝取量越來越增加,也許對肥胖盛行率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不過波爾尼爾博士指出,民眾不需要刻意避開水果等含天然果糖食物,偶爾用點蜂蜜、果糖也還可以接受。但若在家準備食物或食用高纖維穀類,最好盡量少用加工糖類做調味。


鄭醫師補充:


由上述研究報導提到,透過大腦腦部血流的觀察發現:葡萄糖攝取至少還會增加飽足感,抑制食欲。但果糖攝取反而會增加食慾,而加工食品(包含飲料)常用的玉米糖漿就是高果糖產品,果糖攝取會抑制大腦飽足荷爾蒙的分泌,導致肥胖風險大增,因此不想跟肥胖牽扯最好跟含果糖的加工食品隔離。


某些人食慾不佳,體重過輕的人想要增重,適當攝取一點果糖應該可以考慮。上述報導研究相關原文摘要可參閱:


Page KA, Chan O, Arora J, et al. Effects of Fructose vs Glucose on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Brain Regions Involved With Appetite and Reward Pathways. JAMA. 2013;309(1):63-70. doi:10.1001/jama.2012.116975.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555133


肥胖的人常出現脂肪肝,這與三酸甘油脂代謝不佳有關。2004年研究發現,若是攝取果糖,將會降低降低胰島素以及瘦體素(Leptin)的循環,對增加食慾的胃飢素(ghrelin,會導致血糖上升)抑制降低,三酸甘油脂容易上升,糖尿病患者最好避免:


 Teff, KL; Elliott SS, Tschöp M, Kieffer TJ, Rader D, Heiman M, Townsend RR, Keim NL, D'Alessio D, Havel PJ (June 2004). "Dietary fructose reduces circulating insulin and leptin, attenuates postprandial suppression of ghrelin, and increases triglycerides in women".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89 (6): 2963–72. doi:10.1210/jc.2003-031855. PMID 15181085.


2008年發表的研究發現果糖攝取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罹患風險,因此有脂肪肝的人最好少吃:


 Ouyang X, Cirillo P, Sautin Y et al. (June 2008). "Fructose Consump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Hepatol. 48 (6): 993–9. doi:10.1016/j.jhep.2008.02.011. PMC 2423467. PMID 18395287.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423467/.


一般人認為攝取果糖比葡萄糖安全,因為果糖致使血糖上升速度沒有葡萄糖明顯,其實這是迷思,應該要打破,嚴格來說,對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或者肥胖等健康風險,果糖攝取潛在傷害性更大。


附註:人體的胰臟所分泌的荷爾蒙--胃飢素,俗稱飢餓荷爾蒙會導致血糖上升,以實驗老鼠為例,普通的老鼠隨著胃飢素的分泌,血糖值平均會上升30%,而經過基因操作,不分泌胃飢素的老鼠其血糖值則維持不變。有研究報告說,隨著胃飢素的分泌量減少,胰島素的分泌會相對增加,達到成功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化為肝糖的功效。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上癮者 容易有過胖危機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2年12月21日 下午6:30




刊登於「消費者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的內容指出,研究人員共進行了5項針對臉書使用者的行為實驗,包括對臉書的依賴程度、關掉臉書後在行為上有何改變;結果發現社群網站會影響人的自制力,常與朋友在臉書上聯繫的人,除了更容易吃一堆零食外,在對金錢的控制上也較弱,信用卡債務額度平均較高。


研究讓社群網站對於人生活的影響有了更清楚的分析,再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用,更讓臉書使用者的黏著度提升,對人的性格產生變化無庸置疑,尤其是對將臉書是為生活必需品的青少年以及20~30歲的族群而言。


鄭醫師補充:


精神科對於上癮行為的解釋很簡單,也就是所有的上癮與大腦成癮徑路有關,也就是跟毒品上癮差不多:


 Arias-Carrión O, Pöppel E (2007). "Dopamine, learning and reward-seeking behavior". Act Neurobiol Exp 67 (4): 481–488. http://www.ane.pl/pdfdownload.php?art=6738.


不過仍有不少研究人員持不同的看法:


 Eric J. Nestler,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Center for Basic Neuro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2005). "Is There A Common Molecular Pathway For Addiction?". Nature Neuroscience 8 (11): 1445–1449. doi:10.1038/nn1578. PMID 16251986. http://dept.wofford.edu/neuroscience/NeuroSeminar/pdfSpring2006/a7.pdf.


也就是建議大家不要把成癮成為單純看成大腦多巴胺分泌不足,直接找醫師來開立類似力他能這類中樞神經性興奮劑就能根本解決。提醒大家留意。


要提升多巴胺,有更自然健康的選擇,除了規律運動之外,相關營養補充也可以幫助提升。規律運動可以改善憂鬱、焦慮以及提升自信,是最簡單不花錢的途徑:


http://robertwhitaker.org/robertwhitaker.org/Solutions_files/Physical%20activity,%20exercise,%20depression%20and%20anxiety%20disordrs.pdf


至於自我感覺良好,使用社群網站頻率過高,這都是結果,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很怕自己不夠好,如果有人批評或者沒有來按讚,就是自己有問題或者不夠受歡迎,這是他們完全無法面對的,因此我常說,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是一個自我感覺很糟的人,如何提升自我價值也是社群網站上癮者改變的重要關鍵。


上述報導研究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Wilcox, Keith and Stephen, Andrew T., Are Close Friends the Enemy? Online Social Networks, Self-Esteem, and Self-Control (September 22, 2012).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Forthcoming;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Paper No. 12-57.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2155864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15586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肥胖症可能肇因於腸內細菌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2月19日 下午2:18






中國大陸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肥胖有可能是由腸內細菌所導致,而不僅僅只是過度飲食、運動不足或遺傳因素。



據報導,研究者把肥胖患者腸道內分離提取出的病原體細菌,植入健康老鼠體內後,發現老鼠也出現了肥胖問題,而且老鼠體內還出現了抵抗胰島素的狀況。



胰島素能促進脂肪的合成與貯存,使血中游離脂肪酸減少。胰島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謝紊亂,引發肥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病症。



研究人員在一名體重達到175公斤的肥胖患者腸道內發現,可導致肥胖的細菌佔腸道細菌總數的35%。而當以特定營養程序介入患者治療後,細菌總量減少到不可檢測的程度,病人也跟著減重了51.4公斤。



這一研究結果,可能為肥胖症的防治找出新的方向,並可能對公共健康體系、醫藥行業以及食品製造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今年八月發表於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One)期刊上的新研究有相同的結論:腸道菌叢失衡容易導致代謝症候群,出現胰島素抗性、高血脂、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相關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Margaret L. Zupancic, Brandi L. Cantarel, Zhenqiu Liu, Elliott F. Drabek, Kathleen A. Ryan, Shana Cirimotich, Cheron Jones, Rob Knight, William A. Walters, Daniel Knights, Emmanuel F. Mongodin, Richard B. Horenstein, Braxton D. Mitchell, Nanette Steinle, Soren Snitker, Alan R. Shuldiner, Claire M. Fraser. Analysi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the Old Order Amish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Metabolic Syndrome. PLoS ONE, 2012; 7 (8): e43052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3052


因此有肥胖困擾的,腸道菌叢是否健康,至關重大,提醒大家!一般來說,透過適當的益生菌補充可以改善,嚴重的話,最好合併相關療法來滅壞菌,再補充益菌,改善更有效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痛恨工作和失業同傷身

中央社 – 2012年11月24日 下午6:22






(中央社台北24日電)有飯碗捧的人可不見得比沒頭路者健康。澳洲研究人員宣稱,痛恨你的工作與失業一樣有害心理健康。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人員表示,處於工作環境不佳的員工,受苦指數和失業民眾一樣高。


研究人員所指的環境不佳,不僅是指工廠灰塵遍佈或辦公室光線昏暗,還包括工作要求嚴苛、老闆機車、承受高度危險等心理因素。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研究人員比較了英國失業及在職員工在心理健康上不同的「心理社會狀況」。


研究撰筆人、副教授巴特華斯(PeterButterworth)指出,不開心的員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與失業者一樣高。


巴特華斯表示:「分析結果顯然發現,失業者與最痛恨工作的人,在出現憂慮、抑鬱等一般心理疾病的比率上並無不同。」


巴特華斯並說:「這2個族群與喜愛自身工作的人相較,更可能罹患一般心理疾病。」


先前研究發現,工作不開心的人即使下了班,血壓也比較高。


提到自己這項關於心理健康的研究時,巴特華斯表示,改善工作條件,好比降低工作要求、增加員工對工作的控制、提升安全及員工尊嚴,將能促進員工的心理健康。(譯者:中央社蔡佳伶)1011124


鄭醫師補充:


不少人對於自己工作不滿意,可能來自於工作條件的關係,但有一點,上述報導並沒有提高,也就是工作的內容與產品,到底是不是當事人所喜歡或者接受的。長年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或者對於自己的工作生產的產品並無熱情,甚至感到厭惡,恐怕是更大的壓力。


如何才能讓工作成為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且對於自己的產品感到喜悅與自豪,這是對工作有熱情的捷徑。


上述報導的研究發表於去年3月:


Occup Environ Med 2011;68:806-812 doi:10.1136/oem.2010.059030



The psychosocial quality of work determines whether employment has benefits for mental health: results from a longitudinal national household panel survey

P Butterworth,L S Leach,L Strazdins,S C Olesen,B Rodgers,D H Broo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想有效工作 先有效休息

 

不要怕偷懶,德國學者說:『偷閒是為了更有效的工作。』所以無論你的同事怎麼想,儘管去偷懶個幾分鐘,喝杯茶、抽根煙、聽首歌、走走晃晃,讓自己放空一下,把工作暫時丟到腦後。



一般人總是認為在工作中休息是偷懶的行為,但是根據德國烏帕塔爾大學心理學家維藍得教授所說,有時候偷閒一會不只能減輕壓力、幫助清理被工作壓的死死的腦袋,還能增進工作效率,甚至降低工作傷害。



但是休息常常被錯誤的認知,德國健保公司的尚柏斯基就指出,其實短暫的幾分鐘休息遠比長時間的要來的有效,例如閉上眼幾分鐘,聽個音樂,想像自己正在大自然裡休閒。



另外,也有些人常常一邊休息一邊工作,甚至還一邊吃午餐,一邊讀電子郵件,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休息方法。維藍得建議,應該讓自己完全的放鬆一會兒,遠離工作環境,做一下瑜珈或是之類的放鬆運動,才能有效地進行精神及能力上的更新恢復。



別再在意旁人的閒言閒語了。那些看起來積極不用休息的員工,就算態度非常受老闆的嘉獎,但這並不能帶給自己或是老闆什麼實質上的幫助。



經常我們會在電視廣告上面聽到這樣的問句:工作疲勞嗎?透過廣告明星的代言,廣告的機能性飲料造成大賣,顯然工作疲勞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許多人面對工作的疲勞,採用的方式經常是看報紙、雜誌、漫畫或者上網,但往往疲勞沒有消失還越來越累,何以故?在此我建議大家不妨參考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在工作的問題中這本書中提出的相關概念:


內觀很簡單。它的意思是「過份向內看」。


外觀也很簡單。它的意思是「能夠向外看」。


人可以說有「內觀人格者」和「外觀人格者」之分。外觀人格者是指能去觀察周圍環境的人。內觀人格者則只能往他自己裡面看。


一個人若能觀察身邊的世界,並看到相當真實而明亮的世界,這個人肯定是處於外觀的的狀態。換言之,他能夠「向外看」,他可以工作,他也能看清狀況並處理、控制他必須處理和控制的事物


內觀的人,可能是一個早已精疲力竭的人。他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自己的身上…此人工作時,注意力大多釘在離他數呎遠的地方。他的注意力在伸手可及的物品上最為集中。這讓他的注意力至少縮到了面前的某點上,無法外放…


如果某人所用的機器、書本或物品,一直都放在距離固定的位置那麼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後,他仍會傾向於把注意力固定在工作時的的那個位置。換言之他的注意力不曾完全離開工作。雖然這個人已回家,其實他還是「坐在辦公室」…無論是記帳員、會計師、事務員、行政主管還是技工,都有一件不該做的是。他們不該離開工作崗位、回到家裡、坐下來,又把注意力放在一個與工作時持續注視的距離差不多的東西上…回到家、坐下來、看報紙、吃晚餐,然後睡覺——這樣做絕對是錯的。如果有人習慣在一天的工作之後,晚上拿著一本書或一份報紙,坐下來「休息」,那麼可以肯定,此人遲早會覺得疲勞。過一陣子,他會降到更低的等級;他甚至不覺得奇怪,為何那些以前做起來輕而易舉的事,現在卻提不起勁了。


是否有該做的事呢?有的。工作時總是把注意力故著在某物品上的人,下班之後應該把他的注意力固定在別的地方…下班後當你覺得疲倦——即使你一想到散步就受不了,只差沒攤在地上——你還是應該出門,在附近散步,直到覺得精神恢復為止。簡而言之,你應該在附近散步,同時觀看各種事物,直到你能看到迎面而來的東西。不管在附近繞了多久,你都該繼續走,直到感覺舒服為止。


更多資料及原理介紹,請參閱工作的問題這本書。


提醒大家,休息方法要對,否則只會越休息越累,更無法有效率工作。許多人喜歡逛街,逛街的抒壓重點並不在於購買,而是幫助一個人外觀,轉移工作持續內觀的緊縮與疲憊感。建議工作容易感到疲累的人,多利用每天大約半小時的時間來散步,幫助自己的工作疲勞解套!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疲勞和病毒有關 恐經輸血感染

 

科學界早就懷疑「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與病毒有關,美國一個研究小組23日公布他們在患者身上找到的第二種與老鼠有關的病毒,進一步證明這種疾病與病毒有關。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食品藥物管理局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他們在15年間收集的37名病患的血液採樣,其中32名病患,也 就是86%的病患採樣驗出有鼠白血病病毒(murine leukemia virus),但這種老鼠致癌病毒出現在健康人血液樣本中的比率只有6.8%。


由阿特爾(Harvey Alter)領導的團隊說,需要更多研究才能決定這種病毒在人體內的普及率,以及它究竟是致病原因,或只是無辜旁觀者。


不過研究人員強調,他們的研究增加了這種使人衰弱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證據。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這是第二個被認為與慢性疲勞症候群有關的老鼠病毒。2009年另一項研究發現,部分患者身上帶有一種逆轉錄病毒「異嗜性小鼠白血病病毒」(xenotropic murine leukemia virus),或稱XMRV。


美國大約有100到400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是長期和極度的疲勞,以及身體疼痛等,過去不少人認為這些症狀都是心理疾病,雖然有專家懷疑是病毒引起,但直到最近才發現這兩種病毒和這種病有關。


病患的支援團體認為這項新研究結果對患者是一大福音,可望找出病因和治療方法。


這兩種可能和慢性疲勞症有關的病毒,和愛滋病毒一樣,都是屬於逆轉錄病毒。一般而言,逆轉錄病毒並不會通過空氣或飛沫傳播,而是透過性行為、母嬰之間或血液傳播。


因此,這種病毒可能因輸血感染。有鑑於此,加拿大澳洲已自今年4月起要求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不要捐血,美國還沒有這種規定,但美國疾管局等單位已在考慮是否將這類病毒列入捐血篩檢名單。



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從37名研究對象的血液中,找到32名病患有一種鼠白血病病毒的感染(Murine leukemia virus) ,但這種讓老鼠致癌的病毒在健康的人出現的機率只有6.8%,因此研究人員懷疑慢性疲勞症與病毒可能有關。


過去我們談慢性疲勞症多次,其臨床症狀容易被誤診成憂鬱症,因為有此困擾的人,大多有睡眠困擾、心情低落、身體酸痛、缺乏精力感覺倦怠、專注力不好及記憶力減退等等,在憂鬱症的診斷標準也有,故在臨床上很容易被當成憂鬱症來治療。


過去我們在談慢性疲勞症後群的時候,多以腎上皮質功能當主軸來討論,因為長期的壓力導致腎上腺皮質不 斷分泌壓力荷爾蒙與平衡的抗壓力荷爾蒙,到頭來就是腎上腺功能的衰竭,由於腎上腺的皮質分泌的荷爾蒙除了會影響大腦功能之外(這是為何腎上腺功能失衡會影 響大腦思考、心情甚至睡眠的主因)也會影響免疫功能。一般而言,壓力荷爾蒙的過度分泌會抑制免疫功能,抗壓力荷爾蒙本身會保護免疫系統,然而長期壓力下 來,抗壓力荷爾蒙往往先被影響而失去該有的免疫保護功能,因此免疫失調在長期壓力急慢性疲勞的患者身上經常看到。


換句話說,有長期壓力的人,免疫系統的保護較差,因此也容易感染一些細菌或是病毒,健康的人因為免疫 系統正常運作,因此不容易被感染。結論是免疫差,是慢性疲勞的人經常會發生的狀況,因此他們也容易被感染。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而言,除腎上腺功能會影響以 外,還有可能因為飲食、發炎感染、身體毒素、營養、甚至能量代謝失調,在治療慢性疲勞時,如能一起處理,改善會更快。最後,提醒大家,長期壓抑造成的心理 壓力,往往也是導因之一,如果有心理的困擾,建議也要正視並以有效率的方式來處理,在身心兩方面雙管齊下,慢性疲勞將不再是纏人的夢魘。


腎上腺功能是可以檢測的,針對檢測結果的異常,也有相關營養品可以進行調整,一般人覺得壓力太大,可以考慮補充維生素B5、B6、C及鋅等等,增加身體的抗壓能力。有關慢性疲勞的更多資料,請參考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781&prev=18902&next=18754&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脂肪細胞 也需要睡覺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0月17日 上午12:04






睡眠不只對大腦很重要,連脂肪細胞也需要好好睡覺。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影響脂肪細胞功能,脂肪細胞接觸胰島素時,反應就會變遲鈍,其反應能力減弱百分之三十。長久下來,便容易造成體重增加、糖尿病與其他疾病。


醫界早發現,睡眠不足會讓大腦功能受到損害,使警覺性下降,認知功能也容易衰退。睡眠不足不只會影響大腦,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團隊首次透過分子研究發現,睡眠不足也會干擾人體能量調節,當人體能量調節出問題,就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昨(十六)日出版的「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副教授馬修‧布拉迪表示,「我們發現,脂肪細胞需要睡眠,功能才會正常,」許多人認為,脂肪會傷害身體健康,事實上,脂肪在身體能量儲存、調節上扮演重要角色。身體需要儲存能量時,脂肪細胞會移除血液中的脂肪酸、脂質,以免脂肪酸、脂質等傷害身體其他組織。一旦脂肪細胞無法對胰島素快速做出反應,這些有害物質便會進入血流,進而引起許多嚴重併發症。


研究團隊招募六名男性與一名女性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都很年輕、體型合乎健康標準,身體也都很健康。研究分成兩階段,兩階段相隔四周。第一階段,這些人每晚睡八點五小時,連續睡四晚。另一階段睡眠時間則只有四點五小時。研究期間食物攝取量都經過嚴格控制。


在這兩階段,研究人員在早上為他們測量整體胰島素敏感度,並針對脂肪細胞測試胰島素敏感度。結果發現,睡眠不足時,這些人全身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百分之十六,脂肪細胞胰島素敏感度更減少百分之三十。


鄭醫師補充:


要享瘦,務必要睡飽,而且品質要好,之前相關研究之前已經發表不少,有興趣的人可以對照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1429&next=31389&l=f&fid=29&sc=1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2707&sc=1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205


上述研究引用來源:


Impaired Insulin Signaling in Human Adipocytes After Experimental Sleep Restriction: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Josiane L. Broussard, PhD; David A. Ehrmann, MD; Eve Van Cauter, PhD; Esra Tasali, MD; and Matthew J. Brady, PhD

Ann Intern Med. 16 October 2012;157(8):549-55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靠麻黃素減肥 女剩10年可活

中央社 – 2012年9月20日 下午10:12

(中央社台北20日電)1名陷入姐弟戀的英國熟女為了不讓自己看起來像男友的媽,上網找尋速成減肥法,沒想到依賴藥物減肥,卻賠上最寶貴的健康,現在只剩10年可活。


倫敦「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46歲的倫賽(Michelle Rumsey)身高165公分,體重接近60公斤,根本稱不上過重,不過像大多數的女生一樣,她認為,變瘦能讓自己更有自信。


她上網找尋快速瘦身的方法,看到網路論壇上有人在討論一種名為麻黃素(Ephedrine)的減肥藥,說這個藥物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減重。


倫賽便在網路上訂藥,但沒想到因為害怕復胖,她往後有長達4年時間都依賴這種藥物,還吃出心臟問題,預期壽命只剩下10年。


比男友年長11歲的倫賽說:「知道自己再活也沒有幾年後,我又生氣又沮喪,我從來沒想過這些藥物是這麼危險。」


令人震驚的是,麻黃素在英國是用來治療感冒的合法藥物,不需醫師開立處方就可取得。1010920


鄭醫師補充:


我把麻黃素的相關資料蒐集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


麻黃鹼 ,又稱麻黃素(Ephedrine,縮寫:EPH)是一種擬交感神經胺,常被用作興奮劑,食慾抑制劑,集中精力,解除鼻塞和麻醉升壓藥。麻黃素與其人工合成的衍生物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的結構類似。有些綜合感冒藥或感冒糖漿也會加入這種藥物或者類似藥物。


臨床使用上常見的副作用包含:


心血管系統健康風險:(所有中樞神經性奮劑的共同副作用):包含心跳加速、心律不整、心絞痛以及血管收縮引發的高血壓。


皮膚:潮紅、流汗以及粉刺。


腸道:厭食以及噁心。


泌尿道:尿量減少,主因是腎臟動脈血流血管收縮。


神經系統:坐立不安、意識模糊以及失眠、輕微欣快感、躁症、幻覺、妄想、敵意、恐慌以及激動等等。


其他系統:頭暈、頭痛、顫抖、低血糖以及口乾等等。相關原文參考資料:


 Joint Formulary Committee. British National Formulary, 47th edition. London: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and Royal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2004. ISBN 0-85369-587-3


有些專業醫師也會把中醫的麻黃用來抑制食欲,這部分我請教過中醫方面的博士,一般不建議把副作用拿來作為療效,儘管麻黃素的成分低些但仍潛藏相關健康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報告:醫生的同理心有助療效

作者: 張鎮宏 | 台灣醒報 – 2012年9月17日 下午1:56






【台灣醒報記者張鎮宏綜合報導】面對病痛,醫護人員的協助無疑是患者重要的依靠。但除了醫療設備與技術的完善與否,病患其實更需要的醫生的細心關懷。根據最新研究,醫事人員對病患身、心理狀況的同理心投入,對患者重回健康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在最新一期的醫學期刊《Academic Medicine》中,美國湯瑪斯傑佛遜大學的研究證實,同理心在醫病關係中確實對患者有正面效果。該報告以義大利的帕馬區為樣本,調查該區域2萬1千名糖尿病患者與其242名醫事人員的互動。


而研究結果明顯指出,在同理心量表中得到較高分數的醫生或護理人員,其患者的含糖血紅蛋白比與膽固醇數值都低於其他對照組─—換言之,醫事人員若能更體貼、主動地了解病人身心理狀況,則能有效提高療程效果,對患者病情產生正面影響,甚至幫助他們找回健康。


該報告在結語也建議各級醫療教育應該應加醫病同理心課程,除了可促進更和諧的醫病關係與醫療倫理外,同時也能提升對整體的醫療效率,進而減低社會的醫事成本與病患負擔。


鄭醫師補充:


開同樣的藥,但看不同的醫師,疾病治療效果原因大不同,是很多人就醫的經驗與感受,關鍵何在?可能與同理心大有關係。


我們把一般同理心的定義稍微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


同理心,有人又叫做換位思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人際互動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面向。


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的感受與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理解這種行為和事件的發生緣由。即使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對方的反應並不代表是認同對方的行為。


因此患者與醫護人員的互動,患者會感受得自己被了解以及接納,自然容易產生心安以及放心的感覺,有人這種感覺為身體的安全模式啟動,安全模式一旦啟動,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會適當作用幫助身體進行修復。有關於安全模式與危險模式的說明可以參閱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897&prev=-1&next=21883


上述發表於2011年醫學期刊《Academic Medicine》的研究又是一個清楚的例證,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原文研究全文:


http://journals.lww.com/academicmedicine/Fulltext/2011/03000/Physicians__Empathy_and_Clinical_Outcomes_for.26.aspx


引用來源:


Academic Medicine:

March 2011 - Volume 86 - Issue 3 - pp 359-364

doi: 10.1097/ACM.0b013e3182086fe1

Physicians' Empathy and Clinical Outcomes for Diabetic Patients



Hojat, Mohammadreza PhD; Louis, Daniel Z. MS; Markham, Fred W. MD; Wender, Richard MD; Rabinowitz, Carol; Gonnella, Joseph S. MD



在目前鼓勵衝量的健保醫療體制下,醫療人員如何在速食醫療過程中兼顧同理心幫助患者改善,值得我們深思。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規律運動有助改善心情 遇壓力不焦慮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18日 上午12:11






面對壓力、焦慮來襲,該怎麼辦?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員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指出,適度、規律運動可幫助對抗壓力、焦慮情緒,當一個人有運動習慣,往後遇到壓力、焦慮難關,很容易就能過關斬將,擺脫壓力、焦慮情緒。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期刊。醫界早發現運動可幫助改善心情。研究作者運動學副教授卡爾森‧史密斯指出,研究發現,運動不只在當下能改變心情、減少焦慮,當面對一些情緒性突發事件時,運動可持續減輕焦慮情緒,舒壓效果會繼續延伸。


研究人員分析運動如何改變大腦功能、對抗老化,並提升身心健康。研究人員發現,運動、休息剛開始都能有效減少焦慮情緒,但如果一個人只單單休息,又持續受到情緒刺激,焦慮情緒很容易再度出現,而有運動的人情緒較容易維持平穩,較不受焦慮情緒左右。


研究人員認為,運動或許可以幫助民眾紓緩日常焦慮、壓力情緒。如果常有憂鬱、焦慮症狀,運動可能會有正面助益。研究人員另發現,運動可以防止年長者認知功能退化,改善大腦功能,進而預防阿茲海默症上身。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找了37位體能一般的健康年輕人分別在不同日完成兩項動作,一項是三十分鐘坐著休息,另一項是中等強度的三十分鐘運動,之後給受試者分別看九十張令人愉快或者不舒服的圖片,讓受試者在看圖片前以及看完圖片後的15分鐘量測焦慮指數。


結果發現,沒看圖片之前,運動以及坐著休息焦慮指數都可以明顯下降,在圖片看過之後,坐著休息的狀況,焦慮指數明顯提高,但運動後的焦慮指數仍然是下降,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運動不只在當下能改變心情、減少焦慮,當面對一些情緒性突發事件時,運動可持續減輕焦慮情緒,舒壓效果會繼續延伸。


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多巴胺等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這都有助於抗壓以及幫助心情提升。


相關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895382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2 Aug 14.

Effects of Emotional Exposure on State Anxiety after Acute Exercise.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351 SPH Building, College Park, MD, 20742-2611, USA.


原文報導:


http://www.newsdesk.umd.edu/uniini/release.cfm?ArticleID=27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